障碍成因(精选12篇)
障碍成因 篇1
高中数学的数学思维虽然并非总等于解题,但我们可以这样讲,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高中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的;发展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然而,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因此,研究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对于增强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
一方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基础)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而是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则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当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时或者新旧知识中间缺乏必要的“媒介点”时,这些新知识就会被排斥或经“校正”后吸收。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其新旧数学知识不能顺利“交接”,那么这就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二、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具体表现
由于高中数学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思维习惯、方法也都有所区别,所以,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表现各异,具体的可以概括为:
1.数学思维的肤浅性:由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地去理解,一般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自然也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由此而产生的后果:(1)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只顺着事物的发展过程去思考问题,注重由因到果的思维习惯,不注重变换思维的方式,缺乏沿着多方面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2)缺乏足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往往善于处理一些直观的或熟悉的数学问题,而对那些不具体的、抽象的数学问题常常不能抓住其本质,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模型或过程去分析解决。
2.数学思维的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其思维方式也各有特点,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数学问题的认识、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偏颇。这样,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不大注意挖掘所研究问题中的隐含条件,抓不住问题中的确定条件,影响问题的解决。
3.数学思维定式的消极性。由于高中学生已经有相当丰富的解题经验,因此,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很难使其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经验,思维陷入僵化状态,不能根据新的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常常阻抑更合理有效的思维甚至造成歪曲的认识。
由此可见,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注重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突破
1.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摘到桃”的感觉,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培养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它既不是对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也不是对应用能力的评价,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至于做得好坏,当属技能问题,有时一些技能问题不是学生不懂,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套那个公式,模仿那道做过的题目求解,对没见过或背景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无法解决,这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数学教学中,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强数学意识教学,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所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是突破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一个重要环节。
3.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消除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应是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而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包括结论、例证、推论等对于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前,素质教育已经向我们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己任,则势必会提高高中学生数学教学质量,摆脱题海战术,真正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从而为提高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作出我们数学教师应有的贡献。
摘要:数学的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研究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对于增强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思维障碍,成因,突破
障碍成因 篇2
大学生英语阅读障碍成因及策略
大学英语学习是综合性的语言学习,其中阅读能力是一项具有实践意义的.能力.本文从学生的阅读习惯、词汇量、知识面这三个方面采分析大学生英语阅读障碍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作 者:何春晓 杨理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4关键词:大学生英语 阅读障碍 阅读策略 构词法 语境
汽车驾驶学习心理障碍成因分析 篇3
关键词:驾驶学习 心理障碍 分析 预防
汽车驾驶是一种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于一体的综合性劳动,其过程不只是驾驶者肢体动作的简单操纵过程,更是驾驶者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驾驶者在汽车驾驶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反应将直接影响其行为结果(即操作行为的得当与否)和行车安全;而对于驾驶学员来说,在驾驶学习时的心理素质状况,不仅会影响驾驶培训的安全,更会影响学员对驾驶技能的学习效率及对技能的巩固。因此,在驾驶培训实践中,通过剖析学员在驾驶学习中常见心理障碍的成因,能有效帮助教员在带训中主动克服易引发学员学习心理障碍的不利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
汽车驾驶学习心理障碍是指驾驶技能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影响驾驶技能有效学习的异常心理活动。在驾驶培训教学中,学员常见的学习心理障碍主要有过度紧张、亢奋、过度焦虑、消极归因、自卑等异常心理。
一、过度紧张心理成因
紧张心理是驾驶初学者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通常,随着学员对汽车操纵性能的了解及对汽车操纵技能的掌握,学员心理紧张程度将会逐渐缓解。但当学员的紧张程度不能随驾驶学习时间的推移得到缓解,则说明学员已有过度紧张的心理障碍,易出现动作僵硬、反应失控、判断失误等反常行为。造成学员过度紧张的原因有:学员动手能力弱,身体协调性较差而产生对技能学习的不适应;学员基础训练时间偏少而训练进度过快,额外增加了学习负荷和压力;学员对汽车知识、驾驶操作原理不了解,致使技能学习处于一种被动模仿的状态而增加心理负荷;教员采用应试教学,教法僵化单一,使部分学员因不能真正领悟技术要领而感到手足无措;教员平时带训的言辞严厉粗暴,或对待学生的操作失误“责备多于指导”,使学员产生恐惧心理。
二、亢奋心理成因
出现亢奋心理的学员通常会出现注意力失调、判断力下降、行为控制能力减弱、盲目操作、喜欢冒险等行为表现。
原因主要有:学员意志品质和情绪控制能力弱,行为较为轻率冒险;学员学习目的不端正,对驾驶技能学习“求会而不求精”,开车“求快而不求稳”;学员对自我驾驶技能过分自信,却对车辆驾驶环境的多变性及车辆行驶的复杂性估计不足;学员安全意识不强,对安全文明驾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缺失应有的社会责任意识;教员对学员过度表扬,夸大评价学员的技能水平,从而导致学员盲目自信。
三、过度焦虑心理成因
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焦虑会使人感到沮丧、失望、内疚,增加失败感,从而削弱学习自信,甚至丧失学习内驱力。
学员产生过度焦虑的原因主要有:学员自我期望值过高,一旦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挫折,就会强化自我内疚感而产生焦虑心理;教员在带教中言辞失当,挫伤了学员自尊心;教员在带教中忽视学员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在教员与学员间出现沟通障碍,无形中增大了学员学习难度和压力;教员带教方法失当,在技术指导中重指令落实而忽视技术的讲解分析,使学员难以领会技术要领而产生无助感;学员在培训中出现的不当操作行为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而使操作技术问题不断堆积,并在后续训练中不断重现,学员在训练中感受到与他人的学习差距不断增大,从而强化自责和失望感。
四、消极归因心理成因
归因是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或推论。出现消极归因心理障碍的学员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存在的问题,习惯用客观原因来掩盖自身主观上的问题,如教员原因、车辆原因等。
学员产生消极归因心理的原因主要有:学员自尊心和虚荣心过强,不能客观面对现实而刻意寻找客观理由掩盖自我存在的问题;学员性格偏执,人格发展存在一些障碍;学员因得不到教员的尊重而对教员产生不信任。
五、自卑心理成因
自卑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出现自卑心理的学员常会低估自我能力,出现害羞、自闭、灰心而无进取心等行为表现,甚至导致培训的失败。
学员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主要有:学员性格较悲观内向,不能及时宣泄和排解消极体验而造成消极体验累积,从而加重失望情结;学员因自我认识不足,低估自我能力而将消极后果放大;一些学员由于长时间得不到教员的激励而丧失自信力;教员指导的效度不高,不能通过指导有效化解或消除学员在训练中出现的挫折感,而使学员陷入无助境地。
综上所述,导致驾驶学员产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既有师源性的,也有生源性的。因此,教员在带训实践中,应注重对学员心理状况的评估、分析,积极预防学员心理障碍的产生,科学开展学员驾驶心理素质的强化训练。
高中学生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 篇4
一、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
根据布鲁纳的认识发展理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 在这个课程中, 个体的学习总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 对“从外到内”的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加工, 以一种易于掌握的形式加以储存, 也就是说学生能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吸纳新知识, 即找到新旧知识的“媒介点”, 这样, 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导致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 使学生获得新知识.但是这个过程并非总是一次性成功的.一方面,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 (即基础) 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 而是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 则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 当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时或者新旧知识中间缺乏必要的“媒介点”时, 这些新知识就会被排斥或经“校正”后吸收.因此, 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 如果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 其新旧数学知识不能顺利“交接”, 那么这时就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 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 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二、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突破
1.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 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 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 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 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 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 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 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 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 就能摸到桃”的感觉, 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指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 它既不是对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 也不是对应用能力的评价, 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 至于做得好坏, 当属技能问题, 有时一些技能问题不是学生不懂, 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 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 首先想到的是套哪个公式, 模仿哪道做过的题目求解, 对没见过或背景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 无法解决, 这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数学教学中, 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 我们应该加强数学意识教学, 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 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
3.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 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我们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应是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而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 包括结论、例证、推论等对于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使学生暴露观点的方法很多.例如, 教师可以与学生谈心, 可以用精心设计的诊断性题目, 事先了解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想法, 要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 即待所有学生的观点充分暴露后, 再提出矛盾, 以免暴露不完全, 解决不彻底.有时也可以设置疑难, 展开讨论, 疑难问题引人深思, 选择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 不能正确运用的知识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这样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而且通过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能消除消极的思维定势在解题中的影响.当然, 为了消除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只会“按部就班”的倾向, 在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方法, 不满足于用常规方法取得正确答案, 而是多尝试、探索最简单、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发展思维的创造性也是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一条有效途径.
障碍成因 篇5
民族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其素质如何不但关系到民族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而且还关系到国家的荣辱兴衰.心理素质是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探讨了民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了民族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并探讨了提高民族学生心理素质的几点对策.
作 者:李辉 李红 作者单位:李辉(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李红(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云南昆明 650092)
障碍成因 篇6
[关键词]知识共享 博弈 激励
一、知识共享行为人的期望收益分析
知识共享是指员工个人的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方式与组织中其他成员共同分享,从而转变为组织知识的过程。在实践中,个人往往乐于获取他人的知识,却不愿向他人提供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悖论。从知识共享过程的实践来看,知识价值的两类期望效用会影响组织成员对知识共享的态度:一是知识独享效用;二是知识叠加效用(即通过对他人知识的吸收并与自己的独有知识融合而形成的知识效用)。基于此,我们假定:
1.甲具备工作所需的某方面的独特知识,而乙正好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他们所获得的效用分别为U甲、U乙。
2.当甲愿意将知识与乙共享时,甲估计乙将以p2的概率花费成本C共接受知识,此时,甲可获得组织奖励R,但因知识独享效用丧失而带来损失S,故其收益变为U甲+R-S,而乙获得知识叠加效用E,故其收益变为U乙+E-C共;若乙不接受知识,则甲、乙的收益维持U甲、U乙不变。
3.当甲不愿将知识与乙共享时,甲估计乙将以p1(p1<p2)的概率花费成本C自自学获取知识,此时,甲的知识独享效用丧失,其收益变为U甲-S,而乙获得知识叠加效用,收益变为U乙+E-C自;若乙不自学,则甲、乙的收益维持U甲、U乙不变。
根据上述假定,甲“共享”知识的期望收益为(U甲+R-S)p2+U甲(1-p2)=U甲+(R-S)p2,而“不共享”的期望收益为(U甲-S)p1+U甲(1-p1)=U甲-Sp1。
二、知识共享困境的成因分析
1.知识独享效用的存在是知识共享困境的根本成因
根据个人理性约束的要求,甲选择“共享”的条件为:U甲+(R-S)p2>U甲-Sp1,即:R>S(1-p1/p2)。
可见,由于个体所感受的竞争压力使他们认为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是自己在组织中价值和地位的保证,如果将所拥有的知识授予他人,将造成知识独享效用的丧失,因此,只有当组织对知识共享的激励强度超过一定的水平,个体才会将其拥有的独特经验及知识与他人分享。
2.组织的学习氛围是影响知识共享的重要因素
由甲“共享”的条件R>S(1-p1/p2)可知:只有当甲对乙“自学”的主观概率估计p1>(1-R/S)p2时,甲的理性选择才为“共享”。而组织的学习氛围无疑将对甲的这一主观估计概率产生极大的影响,进而极大地影响组织的知识共享的过程。
3.知识共享与学习的成本是影响知识共享的又一因素
根据参与约束可知,当甲愿意共享知识时,只有当U乙+E-C共>U乙,即E>C共时,乙才会选择“共享”。同理,在甲不共享知识时,只有当E>C自时,乙才会选择“自学”。而乙对“共享”、“自学”与否的选择会进一步影响组织的学习氛围,从而进一步影响甲的主观估计概率,进而对甲的选择产生极大的影响,使知识共享困境更加难以突破。
三、促进知识共享的几点对策
1.建立适当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
组织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着手:(1)针对知识期望独享效用的长期性,可利用产权激励,以远期股权收入来对知识共享做出补偿,使其与组织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知识拥有者对知识共享的态度,促进知识共享。(2)针对知识拥有者对知识共享行为将为自己培养竞争对手而使自己的竞争力丧失的担忧,当员工有比较强的管理能力时,可以给予知识共享者以合理的职务升迁或是晋级作为激励。甚至于,组织可以把知识共享以培养接班人作为员工升迁或是晋级的重要条件,从而对知识共享起到促进作用。
2.创立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
最主要的是突出以下两点:
一是要培养员工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将提高知识拥有者对知识缺乏者“自学”知识的主观概率估计,从而降低组织为促进知识拥有者将其知识共享所需的激励强度,使组织内的知识共享行为更容易发生。组织可从两个方面来促进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1)对能给组织带来效益的“自学”行为给予一定的薪酬奖励,这既能激励员工的学习知识的欲望,又是对“自学”行为者的一种实在的奖励。(2)为“自学”者提供良好的自学条件,尽量降低“自学”者对自学成本的预期。
二是要培养员工间的合作精神。为此,组织可从三个方面来努力:(1)建立一种新型的报酬机制,一方面对员工的知识共享行为进行直接的经济奖励,另一方面,也可采用团队主导型薪酬制度,使团队中每位成员的薪酬主要取决于团队的绩效,从而弱化组织内部员工的报酬竞争,增进员工间的合作。(2)建立一套精神激励机制,包括:荣誉激励、成就激励、沟通激励等,以此鼓励员工知识共享的行为。使其高地位的建立由原来单纯依靠成果完成转变成对研发水平和知识共享效果的综合评定,从而转化组织内部员工的地位竞争。(3)通过完善组织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为员工建立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对组织中每个员工的远景目标加以引导,并使之与组织的远景目标协调一致,从而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3.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
知识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其共享的期望成本要高得多。因此,为有效促进知识的共享,组织还需从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1)采用多媒体技术和知识挖掘技术,将员工的隐性知识尽可能挖掘出来,并将其加以清楚地表述,从而开发出尽可能多的知识。然后,有效地进行知识的编码化和远距离传递,使知识的获取、转化与共享最大化,促进知识在组织内的广泛交流。(2)建立灵活开放的组织结构。灵活开放的、扁平化的组织有利于隐性知识的共享,加速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过程。
参考文献:
[1]乐怡婷:基于竞争关系的团队间知识共享管理.商场现代化,2006.8(16)
[2]谢晓专:企业知识管理的难点一一知识共享障碍分析.情报科学,2006.7(7)
障碍成因 篇7
1 阅读障碍的成因
(1) 传统教学法的弊端
传统教学法, 即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只注重学生试卷上的分值, 而忽略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老师们经常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对知识点的讲解和单词、语法、句法的记忆上, 而对于专门的阅读训练, 尤其是以语篇能力、思维能力和阅读技巧为核心的阅读能力训练往往只占有很小的比重, 而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学生们也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 而全然不知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长此以往, 必将对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产生不良的影响, 学生的成绩也得不到质的突破。
(2) 学生的兴趣不能与阅读有效结合
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些这样的学生, 他们英语成绩一般或是很差, 但他们对体育、文艺、天文等领域特别感兴趣, 并对相关领域知识的掌握也达到了一定程度, 可以说, 他们的课外知识面很宽很广, 但就是学习成绩无法提高。对于这样的学生, 我觉得教师应该布置使他们的兴趣与阅读有效结合的任务, 也就是说, 对于这一部分学生, 教学要体现出针对性, 比如, 某个学生对体育方面的知识特别感兴趣, 教师不妨就以此为契机, 让这名学生从阅读体育知识方面的阅读入手, 这样不仅可以慢慢培养起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 而且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逐渐得到了提高。
(3) 语言因素限制了英语阅读能力的形成
一定的语言知识是形成语言能力的基础。阅读者具备一定的词汇量, 对英语语法句法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形成英语阅读能力的前提。当我们在阅读英语文章的时候, 头脑中要同时进行两种活动, 一是在所给文章的信息中进行对词、句、短语语言的字面分析理解, 二是在理解字面语言信息的基础上, 利用自己原有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重建信息。因为在阅读时, 仅凭字面意思而望文生义, 可能会贻笑大方, 所以阅读者必须对多个信息进行重新整合。比如It rains cats and dogs, 就不能翻译成下小猫和小狗, 而是下倾盆大雨的意思。语言方面的限制主要体现在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上, 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传输, 不能单一地就知识讲评知识, 而应先营造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 在这种环境下传授知识, 学生更容易接受。
(4) 非语言因素限制了英语阅读能力的形成
1) 不良的阅读习惯
在教学中, 我们不难发现, 有一部分学生在阅读时有着一些极其不利于阅读能力提高的习惯, 例如, 指读, 即为了在阅读时能集中注意力, 学生们常常用手指、铅笔、尺子等指着一个个的词或放在这些词的下面阅读, 这样不仅不利于阅读速度的提高, 而且长期下去, 阅读能力非但得不到提高, 而且还会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受制于这一不良习惯。还有一些学生, 喜欢出声阅读, 即边阅读边默念的习惯, 而一般说来, 默读的速度要比出声阅读的速度快两倍多, 所以, 要想提高阅读速度, 必须要克服这一习惯。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阅读习惯, 即回读, 又叫返读或复视, 如果学生在阅读中多次返回重读, 不但会影响速度, 也会影响理解。阅读时碰到关键词或长句理解不清, 适当回读是可以的。但如果没有生词或难句, 只因不放心而回读, 就会大大降低阅读速度。
2) 贫乏狭窄的背景知识
掌握一定的背景知识, 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必备条件, 对于阅读者来说, 具备一定的背景文化知识, 会使阅读难度大大降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会给阅读者带来一定的理解障碍, 但如果阅读者能理解或基本理解一些文化背景差异, 这些问题都能轻易解决, 由此可见, 具备一定的背景文化知识对阅读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 提高阅读能力的对策
(1)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 而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必须摒弃这一想法, 教师在课堂上要强化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的训练, 并且要做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让学生的兴趣爱好真正与阅读相结合, 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逐渐对阅读感兴趣, 而且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 阅读分数也自然会提高。
(2) 重视英语词汇和习惯用法的积累
词汇是阅读的最基本元素, 要想提高阅读能力, 必须掌握一定的词汇量, 否则再多的方法都是空谈。但目前大部分学生的词汇量远远达不到要求, 对于单词的记忆只是机械背诵, 这样不仅不利于词汇的增加, 还很容易遗忘, 那么该怎么样有效地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呢?
1) 构词记忆法
英语当中有很多前缀和后缀, 如果能明确这些前缀和后缀的意义, 那么无形当中词汇量也扩大了不少, 如:后缀ist有“人”的意思, 知道了这点, 我们就可以猜出scientist (科学家) 、artist (艺术家) 、pianist (钢琴演奏家) 、physicist (物理学家) 等词的意思。
2) 联想记忆法
由一个词联想到和它有关的词, 如看到present['prezənt]用作名词指礼物时, 就要联想到它用作形容词时的用法;当它做前置定语时, 译成“当今的, 现在的”;做后置定语时, 译为“到场的, 出席的”。除此之外, 它还有动词的词性, 译为“赠与, 交给, 颁发, 授予”。但做动词时, 读音发生了变化, 重音落在了第二音节[pri'zent]。
3) 广泛阅读记忆法
要大量的阅读, 这样频繁出现的词汇就会不断刺激读者的记忆神经, 从而不知不觉记住了一些高频词汇, 并且大量的阅读还有助于语感的形成。
(3) 牢固掌握语法知识
虽然现在的考试不断地在弱化对语法的考查, 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法不重要, 是可以不用掌握的, 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 不管考试是否对语法进行考查, 对英语学习者来说, 对语法的掌握都是必须的, 因为如果对基础的语法知识掌握不牢固, 就会直接影响到对语句的理解, 从而影响到对篇章的理解。近年来高考试卷的阅读理解短文的句式结构趋向复杂, 语法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已经突显出来。
当今社会, 可以采取许多方法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首先, 传统的方法, 即来自书本的知识, 也就是通过让学生阅读大量的书籍来扩展知识。其次, 借助网络媒介, 即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介获得相关背景知识。最后, 还可以通过班级内部的活动或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将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讲出来和大家分享, 这样也可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学生的知识含量。
(4)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
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精彩段落和文章的背诵, 同时, 多记多背也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除此之外, 上述的不良阅读习惯要克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如略读、跳读、生词猜测等。
总之, 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 只有坚持不懈, 克服困难, 扩大词汇, 掌握良好阅读技巧, 才能一点点提高阅读能力。
摘要:现代英语教学中, 阅读占有不可替代的比例, 然而许多高中生都存在一定的阅读障碍, 本文就常见的阅读障碍成因及解决对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帮助师生在教学和学习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排除障碍, 使阅读真正成为一种乐趣。
关键词:英语阅读,障碍,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孟庆元.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阅读能力培养[A].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优秀论文集 (第2卷) [C].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7 (7) .
障碍成因 篇8
1 棚室蔬菜连作障碍的成因
a.土壤酸化。随着棚室蔬菜生产中化肥尤其是生理酸性肥料如硫酸钾、氯化钾等的大量使用, 导致耕层土壤的pH值降低, 致使棚室蔬菜容易发生铝中毒和钙、镁元素的缺乏。土壤酸化可直接危害蔬菜, 同时还抑制了P、Ca、Mg等元素的吸收。
b.土壤次生盐渍化。其一是棚室中长期盲目地大量施肥;其二是棚室中的自然降水受到阻隔, 土壤受自然降水自上而下的淋溶作用丧失, 使土壤中积累的盐分不能被淋洗到地下;其三是棚室内的温度较高, 蔬菜生长旺盛, 土壤水分自下而上的蒸发和蔬菜的蒸腾作用比露地强, 根据“盐随水走”的规律, 也加速了土壤表层盐分的积聚。土壤盐分浓度高, 使蔬菜吸水困难, 根系生长不良, 蔬菜作物抗逆性减弱, 病菌侵袭引起各种病害。
c.营养失调。每种蔬菜都会按着自身的需要, 对土壤中的离子进行选择性地吸收。而重茬会导致片面消耗某些营养元素, 从而使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呈现生理性的不平衡。如氮肥和磷肥超量, 而速效钾明显降低, 速效锌、硼的含量成倍减少。土壤中的营养元素的比例失调, 造成肥料的浪费, 增加土壤污染, 导致蔬菜的抗病性、产量和品质下降。
d.过量施肥。施肥不平衡是重茬病害的最主要原因, 比自毒、土传病害和线虫危害更加严重。氮过剩会降低肥料的利用率、硝酸盐超标、土壤盐渍化、土壤酸化、硝酸盐的淋失及对地表水体造成污染、营养失衡、加重病害。磷过剩的情况下, 含磷的肥料施入土壤后, 很快就有80%左右磷肥与土壤里的中微量元素 (如钙、镁、铁、锌、锰、铜等) 结合在一起, 固定在土壤中, 当施入有机肥和生物菌后, 这些固定的磷还会再释放出来, 但测土仪器却测不出这些固定的磷, 只能测定可溶性的速效磷。若按测定结果施磷极易导致磷过量, 而过量的磷必然将中微量元素固定, 从而产生多种缺素症, 同时病菌也会趁虚而入, 导致各种病害严重发生, 所以磷不宜多施。另一方面, 部分磷肥中含镉等重金属, 会污染蔬菜产品和水体。
e.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一方面是菜农不注重有机肥料的施入, 另一方面棚室中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旺盛, 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土壤有机质的降低, 使得土壤的缓冲性能降低, 土壤也易板结。
2 连作障碍的防控对策
a.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可减少土壤中的盐分积累。大力提倡重施有机肥、水肥药一体化、平衡施肥。将有机与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氮磷钾肥与中微量元素肥料配合使用, 协调养分的释放速度, 为蔬菜提供长期有效的均衡营养。
b.合理灌溉 通过合理灌溉, 可以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量, 有利于防止土壤表层盐分积聚。首先应将传统的沟中大水漫灌的方式, 改为小水浇灌, 或滴灌、微灌等形式;其次, 应该明水灌溉为暗水灌溉, 即膜下沟灌、膜下滴灌、膜下交替隔沟灌溉等;其三, 尽量实行“微灌-追肥-根部用药”一体化。
c.增施有机肥 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 提高土壤的温度, 改良和修复土壤, 保蓄肥水, 而且还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繁殖, 将已经固定的磷、钾和中微量元素再次释放出来。
d.轮作换茬 蔬菜的根系分泌物是土壤微生物的营养源, 利用蔬菜的多样性, 来提高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 进而控制土壤病原菌的滋生, 是防范连作障碍的最佳措施。可参照不同蔬菜的连作年限, 并尽量考虑到不同蔬菜的科属类型、根系深浅、吸肥特点以及分泌物的酸碱性等进行合理轮作。
e.无土栽培 无土栽培比传统栽培方法节水、节肥、产量高、品质好、无污染、无公害、生产快、效益好, 可从根本上解决连作障碍的问题, 而且特别适合于工厂化生产, 并不受地域限制。无土栽培广泛应用于多种蔬菜的生产, 但技术要求比较严格。
f.生物防治 将有益微生物制剂接种到土壤中, 可改善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防控土传病害。如目前推广的秸秆反应堆技术, 不但能提高地温, 增加CO2, 还能改良土壤。
障碍成因 篇9
一.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心理定势
当前, 大学生群体中心理定势的表现通常有两种。一种学生平时学习非常认真努力, 学习成绩也相对较好。只不过学习对他们来说丝毫没有乐趣可言, 并且缺乏安全感, 总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这类学生身上争强好胜的性格、力图保持优越的追求并不是自己刻意的, 而是多年来传统的学校教育给他们养成的一种习惯, 成为他们内心的一种自然需要。一旦意识到自己的优越地位可能不保, 他们一直担心的事情就会得到证实———自己的学习能力确实不够好。这种自信心的动摇会使他们逐渐丧失了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最关心的只是不可确定的学习结果, 常常因为可能的学习失败而感到极度焦虑。
与此相对照的还有一种非常“不努力的”学生, 他们也很紧张自己的学习成绩, 但一进大学或从某个学期开始学习成绩变得不理想, 学校、老师、同学都以为他们会就此得到警告, 加倍努力去扭转败局, 可是却失望的发现他们面对可以重新振作的机会无动于衷, 保持原来的懒散作风, 逃课、抄作业, 甚至天天通宵玩游戏, 找各种借口逃避学习, 让周围的人倍感困惑。其实, 这类学生也是形成了为高分学习的习惯, 也是希望只要学习的成功而绝对不要失败的, 但他们避免失败的策略有所不同, 他们采取了“避免参与”的策略来避免承认自己的能力不足, 维持恶劣成绩下的自信心。
二.造成学习障碍的成因分析
(一) 学习成绩与能力高低的盲目对等
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习的意义是能力竞赛, 学习成绩的高低代表能力水平的高低, 至于学习是否努力勤奋、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探索乐趣都被打入冷宫, 无人问津。甚至如果努力学习仍然没有优异的成绩, 就会暗示着能力的不足, 因此, 努力可能威胁到学生的价值感。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学业受到挫折的同学面对卷土重来的机会也不肯努力, 他们用不努力来解释自己的失败, 从而避免得出自己能力差的结论。
(二) 学习成果反馈的缺乏
大学里学习成绩的反馈不如小学、中学那样频繁和公开, 一些同学看不到自己努力学习的成果, 没有老师、家长时不时地肯定, 没有周围同学羡慕的眼光和评价, 没有在同伴中比较得来的优越感, 他们就找不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三) 沟通疏导方式的缺失
大学生往往异地求学, 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以及人际关系与中学阶段迥异, 过度思乡情绪会导致心理主动适应功能减退, 他们会不自觉的将家乡的环境与现在的环境进行比较, 拒绝接受新的生活、学习方式。特别是自立、自理能力较差的学生, 很长时间都无法适应大学生活, 由此导致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类学生往往不能自我疏导不良情绪, 也无法有效与他人沟通思想, 产生被排挤、受冷落的感觉, 压抑与孤独的心理状态自然导致无法正常学习。
三.解决途径与方法
(一) 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认识自我是人的意识的本质特征, 人人都渴望对自己的了解, 大学生更是如此,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从自身角度来讲, 认识了自己, 才能扬其所长, 避其所短。从他人, 从社会角度来说、了解自己也是认识他人, 认识社会的条件之一。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发现上”, 还必须在广泛深入地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认识自己, 确立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自我。大学生往往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长、短、弱。有的人过于自卑, 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 做事总是畏首畏尾, 失去了许多良机, 一无所成;有些人则过于自信, 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 给自己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 好高骛远, 结果到处碰壁, 灰心丧气。显然, 正确认识自己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基础, 是自我完善的必要条件。正确认识自己, 通常有以下几种途径:
1. 通过和别人比较来认识自己。人们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总不免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某种比较, 以别人的行为作为确定自己位置和形象的参照物。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工作是否满意, 往往不是取决于学习、生活和社会工作本身, 而是看超过还是落后于周围其他人。如果能常常与历史上的圣贤、英雄、学者相比, 与时代的先进、楷模相比, 与周围先进的同学相比, 并把榜样的思想化为自我意识指导自我行为, 不仅有助于认识自己, 也有助于提高自己, 强化自我完善的自觉性。
2. 通过互动交往从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中认识自己。他人或集体对一个人带有趋向性和经常性的评价, 对其自我认识有着极大的影响。一般说来, 别人尊重你愿意与你相处, 说明你有一些令人喜爱的品质;如果别人厌恶你、嫌弃你, 说明你身上有一些令人不快的缺点。正是通过别人这面镜子, 大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形象, 看出自己对自己的意识 (认识、评价、控制等) , 哪些符合公共规则, 哪些是大家所不能接受的或不相一致的, 并可认识分析其原因和问题所在。
3. 通过积极的实践活动来认识自己。要全面, 正确地认识自己, 发现自己的才能和禀赋全貌, 洞察自己的缺点和弱点, 就必须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的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指导性、实践性, 课余活动的丰富多彩性为大学生的自我实践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在活动中认识自己, 发挥特长, 暴露缺点, 通过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总结, 更准确地了解自己的水平, 检验自己的预想是否准确, 从而提高自己的判断力, 确立信心。
(二) 采取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
心理调适的目的是增进心理健康, 消除危害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 包括外界因素和个人内部因素。我们这里主要讲的是个人心理调适的主观因素。个体心理调适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这里针对大学生因心理定势引起的学习障碍介绍几种调适方法。
1.自我激励。自我激励是个体精神活动的动力源泉之一, 主要是用崇高的理想、生活的哲理、榜样的事迹或明智的行为激励自己, 调整不良的心理。要相信未来是美好的, 已发生的事毕竟已经过去, 再后悔也无济于事, 学习上要相信自己有发展前途, 相信凭借自己的能力、意志和奋斗精神, 将来一定能达到目的。
2.词语暗示。词语暗示法可以用不出声的内部语言进行, 也可以通过自言自语, 甚至在无人处大声对自己呼吁的方法来进行, 也可以写成文字, 记在日记中, 写到笔记本上, 也可以美化在床头, 一边能经常看到想到, 鞭策自己去做。
3.行为补偿。它指在某一方面不成功时, 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另一方面发挥所长, 取得成功, “堤内损失堤外补”。
4. 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可以为尚未患病但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者提供解脱痛苦, 预防疾病的方法, 还可以对健康而有疑难问题的同学进行帮助。咨询的对象可以是父母, 也可以找辅导员或其他信任的人谈一谈, 还可以到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或其他机构去咨询。
(三) 发挥理想对人生巨大的动力作用
理想是一种社会意识, 是对现实社会的超前反映, 它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 对人们的现实生活又有巨大的反作用。据心理学研究, 人的行为动力来源于动机。动机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对崇高理想目标的追求, 是自觉地、内在的动机。一种是对于现实的功利的追求, 对于惩罚的恐惧和外力的迫使或引诱, 这是外在的动机。一个人确定的目标越远大, 越高尚、越坚定, 他的内心里焕发出的内驱力就越强;反之, 一个人选定的目标越短暂、越卑微, 他在内心里焕发出来的驱动力就越弱。
大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信念和人生价值观, 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和人民联系在一起, 时刻意识到自己的历史责任, 这样学习才有动力, 才有战胜各种困难的勇气与毅力,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个性, 成为生活的强者。
参考文献
[1]王欣.跳出“学的无助感”的怪圈[J].同学少年, 2005. (10) .
[2]谈征宇.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及排解办法[J].交通职业教育, 2004. (2) .
[3]安秋玲, 李召存.学生厌学行为的心理学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 2005. (13) .
障碍成因 篇10
一、高中数学起始教学的主要障碍
(一) 教材因素
初中的课改新教材与全省的苏教版高中教材不接轨, 教材内容有明显“脱节”.如立方和公式、立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十字相乘法等内容初中已删去不讲, 而高中却还在用.和初中数学相比, 高中数学的内容多, 抽象性、理论性强, 因此不少学生进入高中之后很不适应.
(二) 学生因素
1. 学生心理
进入高一后有不少学生开始出现松懈麻痹心理, 对高中数学学习缺乏应有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殊不知, 第一, 现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安排是用两年的时间学完三年的课程, 高三一年总复习, 教学进度排得很紧;第二, 高中数学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内容放在高一年级学, 这些内容一旦没学好, 整个高中数学就很难再学好, 因此一开始就得抓紧, 即使在潜意识里稍有松懈的念头, 都会削弱学习的毅力, 影响学习效果.
2. 学生思维
初中学生思维单一、解题缺乏严密的逻辑性, 推理能力差, 尤其对代数中字母的可变性缺乏理解, 分类讨论的纯粹性, 完备性把握不够.高中数学比起初中数学内容大不一样, 抽象程度有较大提高, 理论系统性大大增强, 特别是高一年级起始课即第一、第二章, 在学习时要求思维能力爬一个陡坡, 即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与提高.
3. 学习方法
高中数学内容多, 难度大, 教材的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 步步深入, 要求学生的学习方法随着学习内容和要求而变化, 单纯地听, 机械地记, 盲目地练, 不能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加强自主学习, 能够举一反三, 从典型例题中悟出一般解题规律, 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解题技能.
(三) 教师因素
高中数学教师往往对初中数学教材、教学方法缺乏应有的了解, 不清楚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 造成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不当;而高一数学任课教师也往往是刚送走高三毕业班的数学教师, 高考的“惯性”使教师从一开始就对学生“从难从严”, 标准向高考靠拢, 追求“一步到位”, 造成学生“吃不掉, 咽不下, 消化不良”, 人为设置使他们难以逾越的障碍, 其结果是学生厌学,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 直接影响数学的学习.
二、克服高中数学起始教学障碍的措施
(一) 针对初高中教材内容差异, 由市教研室组织编
写一本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并对何时补充什么内容作了安排.通过“衔接教材”的使用, 既使学生对初中基础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又增强了高中教材的适应力.
(二) 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 有助于克服学习数学的困难.
教师应遵循兴趣发展的规律,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和培养兴趣的形式和方法是多样的:课内通过演示实验、挂图以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尽可能变抽象平淡为形象生动;课后可以举办“数学与生活”讲座和开展“数学小制作”的活动;结合教学内容可经常介绍有关数学学史、数学故事和最新数学研究成果, 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开阔学生的眼界等.
(三) 对于高一新生,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 宜适当放慢教学进度.
刚开始可对学生在初中应掌握的数学知识查漏补缺, 对学生的水平要深入了解, 并简要介绍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和高考要求.在教学中, 要注意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 使学生能顺利地利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 降低初高中数学知识的台阶;而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数学新知识学习中, 应及时“顺应”新知识, 更新认知结构.
(四) 学习方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教师一开始就要强调应从数学意义的角度掌握公式和定理, 而不是死记硬背, 并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学到一定程度之后, 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进行单元总结, 画出知识结构图, 对典型例题进行归类分析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克服遗忘, 而且可以将知识点连成线, 结成网形成知识结构.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加强.
(五) 针对高一新生学习数学时存在松懈麻痹、自卑
障碍成因 篇11
关键词: 高职护生 学习障碍 成因调查 成因分析
学习障碍最明显、最易被人觉察的特征就是一般性学习落后。而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学习障碍综合表现为“挂科”。“挂科”指在校学生的某一科目考试不及格而未能通过,需要重修或重考。“挂科”在高等院校普遍存在,有人更是戏言:“没有挂科的大学便不是完整的大学。”话虽如此,“挂科”对大学生的影响却是不容小视的,高职院校由于学生素质整体不高,这一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不及时加以解决,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会对大学生心理造成巨大的伤害。如会造成大学生有羞愧、恐惧、痛苦、自暴自弃等不良情绪,同时还会影响学生就业。为了解我校学生学习障碍的现状,探讨学习障碍的原因,从而避免“挂科”现象出现,我们选择我院2013级高职护生存在“挂科”的学生进行调查,对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及解决的办法开展有益探索。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2013级高职护理专业存在学习障碍——“挂科”的护生。总计调查“挂科”245人,其中一门挂科者140人,两门挂科者62人,三门挂科者31人,四门及以上挂科者12人。
1.2方法。走訪调查和问卷调查同步进行。
2.成因分析
通过对访谈和对问卷的分析,当前学生产生学习障碍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教师和环境三方面原因。
2.1学生自身原因。结果显示83%学生认为自身原因造成挂科,尤其是在三门挂科及以上学生中表现突出。主要是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自制能力普遍较差;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对专业的兴趣减少;学校管理过于严苛,与理想中的“自由”相差较大,导致旷课、不交作业、不预习、不复习、沉溺于网络、不在乎是否挂科、兴趣低等。
2.2任课教师原因。调查表明35%的学生认为挂科是由于教师的原因,认为少数老师教学水平不高,照本宣科,无法提高学习兴趣;还有老师有偏袒行为或不认真判卷等现象,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3社会环境原因。在走访中,部分学生反映挂科由于自己年龄小,或才离开父母,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而导致的,具体表现:一是网络信息时代,封闭的校园也是开放的,绝大部分学生反映玩网游占据自己的时间,影响自己的学习。二是少数家长过于溺爱,一些学生反映自己的专业是父母选择的,甚至有的连毕业后的工作也安排好,导致学生专业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3.对策
3.1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存在学习障碍的学生反映自己周围的学生不努力学习,自己看到他们的状态,也不自觉地跟从,产生倦怠情绪,从而导致挂科。因此,教师可以从挂科大学生周围学生入手,让自我效能感和学习积极性高的同学帮助和监督挂科大学生,努力在班级、宿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对挂科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带动挂科大学生努力学习。
3.2教师应丰富课堂内容,改善授课方式。很多挂科大学生反映上课内容枯燥乏味,老师授课方式十分无趣,自己的学习兴趣不高。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努力丰富课堂内容,了解学生的兴趣,结合兴趣及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更灵活地授课,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挂科行为。
3.3学校采取更灵活多样的激励手段。一些挂科大学生认为学校的一些激励手段,如进步奖学金等,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改善他们的挂科行为。学校可以在此基础上采用更灵活多样的激励手段,如对改善挂科的学生进行物质奖励或精神表扬等。
4.结语
调查表明大多数存在学习障碍的学生认为挂科的原因属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并且改善挂科行为的对策是更努力。只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学校、老师、家长就要共同努力,帮助挂科大学生正确归因,提高学生兴趣,改进方法,最终达到学生乐学、高效学习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明霞,范秀珍,李文杰.护生学业成败的归因现状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6.11:58-59.
[2]姚小鹏.校园流行语“挂科”及其文化心理探析[J].焦作大学学报,2010.04:78-79.
[3]罗晨晖.对大学生挂科现象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09:37.
本文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科研课题《大学生学习障碍调查研究》(XYZ1320)的调查情况分析。
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 篇12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给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转变, 加上高职学生正处于学生发展的关键期, 受到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心理障碍的产生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 还会影响学生的性格、品质发展, 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 为了保证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校必须要对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细致的分析, 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相关对策。
二、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一) 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心理障碍的发生必然与学生的自身发展有一定的关联。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 高职学生是学生正是脱离家长的掌握、逐渐迈向社会的一个阶段, 这一时期的学生更多的表现出了他们的恐惧心理、自主心理以及放逐心理等[1]。在大学之前, 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受到教师和家长的严格束缚, 这一时期的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均是以教师和家长为中心, 缺乏必要的自主性。进入大学之后, 家长对学生的约束和指点较少, 教师也不再像高中阶段那样详细的安排学生的学习, 导致学生早期容易出现系列的恐惧心理问题。学生逐渐适应高职学校的状况之后, 自主心理开始发展。
(二) 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环境对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首先, 学校教育过度重视学生的智力与学习发展, 忽略了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关注。导致高职学生在心理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却无法得到有力的帮助, 最终引发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2];其次, 学校氛围的不良影响。这是相对于个别学校而言的。部分高职院校的学习风气、校园风气等不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会产生严重的问题;最后, 学校单调的业余生活对学生心理障碍的影响。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总会对大学生生活充满向往, 然而, 当学生发现大学生的生活与想象中差距较大, 业务生活单调无味后, 学生空虚、烦闷、厌学等心理问题即会被激发出来。
(三) 社会环境的影响
从社会环境角度来看, 当前社会对教育的关注点更多的是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大学生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心理障碍等问题在社会上受到的关注点并不多, 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学校教育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3]。因此, 无论是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还是学校的知识教育, 人们对于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都看的较轻, 导致学生的心理出现障碍时未及时受到合理的疏导与治疗, 继而更加严重。
(四) 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一般分为三种:专制性、民主性和放任型。其中, 我国大多数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均属于专制性。该种教育方式即是指家长对学生生活和学习过度的干预。甚至要求, 使得学生的性别发展偏向盲目遵从、懦弱、死板等方向发展。民主型教育方式是最适宜学生心理和能力发展的家庭教养方式。从学生的心理障碍的特征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与学生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联。
三、解决高职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的对策
(一) 专门的心理教育机构
高职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学习的时间更多, 因此, 要解决当前我国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的问题还需要学校和教师多给予关注。对于学生的机构建设来说, 当学生的心理开始出现问题时, 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可以及时有效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 学校应该要建立专项的心理教育机构, 并要求心理教育机构能够根据学校各科教师的工作做好课程安排。机构成员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也必须根据学校的规定积极辅助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并适时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监测, 以便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同时还欢迎学生进行自主心理问题咨询和解答, 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心理问题, 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 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
(二) 营造健康的校园氛围
良好的、健康的校园氛围可以有效的缓解学生的心理不良情绪, 学校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并积极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首先, 对于校园的文化环境, 学校应该要予以优化;其次, 对于校园的网络环境, 学校要予以控制, 限制不良信息的流入;最后, 对于校园的文化环境建设, 学校应该要根据不同学院以及不同的年级, 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 给学生枯燥的学习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 使学生的压抑等心理得到缓解。
(三)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高职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需要渗透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经常会产生各种心理障碍问题如厌学心理等,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课本教学为主、心理素质教育为辅进行综合教学, 并配合心理教育机构共同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等问题。
(四) 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学生在高职院校中远离亲人和朋友, 这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化。教师和辅导员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在教学之外的日常生活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 为学生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 使学生感受到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等有关, 要解决当前我国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的问题需要学校建立专门的心理教育机构、营造健康的校园氛围、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并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参考文献
[1]谭啸, 莫少强.心理学手段干预中学跨栏跑教学学生心理障碍的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02:127-130.
[2]张力, 王贵成, 杨香坤.高校学生冰上课心理障碍的产生与克服[J].冰雪运动, 2010, 01:78-80.
【障碍成因】推荐阅读:
阅读障碍的成因05-28
健康障碍及成因09-21
母猪繁殖障碍成因分析07-03
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成因及能力培养09-10
难治性障碍障碍08-31
成因背景05-13
生物成因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