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因控制

2024-08-27

成因控制(共12篇)

成因控制 篇1

0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曾经被西方国家广泛关注的审计风险问题,已经提上了我国的议程,审计风险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审计问题如果做不好,很容易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审计人员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随着大家法律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关注审计问题,审计风险往往导致审计失败,而审计失败又会带来不利结果,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这一问题,我们应对审计风险的成因做出客观的分析,科学合理地解决这一问题。

1 审计风险控制的意义

审计风险存在普遍性:审计风险可谓是无处不在,它存在于审计过程的每一个步骤,任何一个环节工作的失误都可以引起审计风险,例如美国一公司欺骗会计事务所10年,其方法是在中午吃饭时将审计人员领到很远的地方,然后派人偷看审计计划、审计底稿,下午准备审计所需要的资料都将要审计的问题给回避了。盘存实物吃午饭时要加封条,防止被审单位弄虚作假。审计粮食系统时在检查粮库过程中,粮库亏空是在审计人员玩耍时无意中发现粮库内部是空的,由此牵连出一系列的案件。

2 审计风险的成因

2.1 审计风险的概述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财务报告、专项经济等业务审计后,对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审计报告结论不当或不全面而导致存在的审计风险。

2.2 形成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

2.2.1 内部审计传统工作形式的影响

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往往仅仅定位于查错和发现问题方面,内审方法的工作形式仍以财务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主要是既成事实的事后审计,缺失了在经营过程方面的事前、事中审计,很难避免经营风险和舞弊漏洞所造成的损失。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信息经济的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控制风险、控制程序等均随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业务趋于隐性化和数字化,导致舞弊行为更易发生;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单一性、滞后性影响了工作创新的积极性,内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特别是经营方面过程控制的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审计职能单一,审计技术落后,不能跟上形势变化,极易形成审计风险。

2.2.2 内部审计机构缺乏应有的相对独立性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它在加强组织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防止重大舞弊、提高企业效益、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等方面,具有外部审计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现实企业运行管理中,内部审计部门往往缺乏应有的独立企业地位,仅作为企业摆设或应付上级检查的部门,以致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实非常普及,不能确保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审计行为受到限制,即使提出了审计意见或审计决定也难以得到落实,以及审计建议的适当采纳。在内部审计过程中,许多审计事项不可避免地涉及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也有可能会引起这部分掌握企业实权人的抵触情绪,在这种环境下,内部审计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甚至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从而带来巨大审计风险的隐患,这无疑会给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带来损失。

2.2.3 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影响

传统审计基本是以财务审计为主,而对单位的经营管理、工程预决算、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综合性管理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钻研,特别是在当今互联网络经济盛行,电子信息经济的应用技术对审计人员的工作业务能力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如果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知识结构单一,往往面临来自审计人员自身的职业判断水平低下的审计风险。

2.2.4 审计工作缺乏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

许多企业由于没有制定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制度,审计质量的好坏无从考核,缺少与之配套的奖惩和激励机制制度,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往往不高,不能主动参与到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对审计任务敷衍了事,审计报告不严谨,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仅在报告中进行表象描述,而没有进一步提升存在问题的实质,轻易得出结论。由于没有制定审计人员应承担与检查、评价和建议相关的审计风险责任制度,缺乏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内部审计人员并没有真正树立起必要的审计风险意识。

3 审计风险的识别

审计风险识别是指审计业务面临和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对风险性质进行签定的过程。一般来说,对于常见的和历史上发生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凭借过去的经验和简单的风险知识便可识别。

(1)避开详细的程序式的检查,而把审计判断集中于披露问题和会计政策选择的连续性。

(2)费用破产或兼并预测模型来预测高风险的业务。

(3)避开高风险的行业,或对高风险行业提高审计费用。

(4)坚持稳健主义。

4 审计风险的防范

4.1 社会环境方面

4.1.1

分清被审单位的会计责任与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4.1.2 确保会计资料的可信度。

在资料的安全性方面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提供给会计的资料都是真实有效的,使注册会计师能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审计工作,这也是降低审计风险的首要前提,它对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另外,企业内部应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实行岗位分工,将具体责任细分到个人,使每个人的职位不相容,提高工作和办事的效率;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实行各岗位之间的互相监督的职能,发挥互相监管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舞弊行为的发生,为注册会计师审计提供一个公正、合理的工作环境,以保证降低审计工作的风险。

4.1.3

最大限度地保持注册会计师的超然独立。

4.2 会计事务所方面

4.2.1 引入风险管理模式

事前审计风险的评估。为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应对客户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审计计划,使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事中审计风险的控制。主要指选择减轻风险的技术和方法,建立减轻风险的程序以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

事后审计风险的评价。即对上述所做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以最大限度降低审计风险。

4.2.2

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4.2.3

强化审计过程的督导。

4.2.4

建立保障制度,增强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承受能力。

5 审计风险具体控制措施

5.1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审计人员是审计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与审计风险的大小直接相关。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审计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在审计活动中始终保持独立性,规范自身行为,严格履行职责和权力;审计人员还应及时了解国家政策法规,避免对现行政策不理解而作出不适当审计结论,构成审计风险;在业务素质方面,审计人员需要不断提高对会计、审计等专业理论水平,熟悉贯彻新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同时,审计人员还应该定期接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从自身素质的提高上来防范审计风险。

5.2 加强内部控制测评

由于审计客体中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信赖度把握不准就会产生审计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该加强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工作,以检测制度的严密性和有效性。

审计人员应该加强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了解,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和功能性进行评测,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测评,可以发现和确定内部控制的优劣,为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创造条件。

5.3 运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

目前,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采用的审计方法离有效控制审计风险还有相当的距离,所以审计人员要根据经济环境发展要求掌握先进的审计技术与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就是一种,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必须致力于这种新的审计方法的研究、学习、培训,争取尽快掌握和运用这种有效降低审计风险的新审计方法。

由于任何一种审计方法的运用都不可能保证审计信息绝对准确无误。因此,在审计活动中应该交叉使用各种审计方法,降低因审计方法的选择单一而诱发的审计风险。交叉使用审计方法所获取的审计证据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显得更充分,从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来看,交叉使用多种审计方法无疑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

5.4 健全各项法律制度,完善审计准则

法律法规、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判断是非的标准和适度。法律法律的健全程度直接影响审计风险的大小。随着经济的发展,旧的法律法规、审计准则已经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为了避免审计风险,应尽快制定出台《审计法》、《审计准则》,并健全与之相配套的其他方面的法律条文,填补某些领域法律、准则方面的空白。与此同时,审计人员应尽快熟悉运用新的审计准则,以减少审计风险。

5.5 提高审计监督对审计环境的适应性

审计人员应该了解被审单位的审计环境,提高审计对环境的适应性,即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审计对所监督的内容间接反映的准确程度。总之,审计人员只有提高自身对审计环境的适应性,才能降低因此诱发的审计风险。

6 结语

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信息经济的环境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部审计的工作挑战和困难在加大,重视内部审计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变化,内部审计工作大有可为,必将为企业实现管理现代化、科学化,提高经营效益和管理水平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怡.企业内部审计问题探讨[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6,(9).

[2]黄志华.浅议内部审计风险控制与防范[J].消费导刊.理论版,2007,(2).

成因控制 篇2

[摘要]随着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化,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愈加突出,对其进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的分析,力求探讨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以期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主题词]经济责任 审计风险 成因与控制

所谓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对相关责任人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判断失误,发表了与事实真相不符的审计评价或结论,引起审计主体承担某种责任的可能性。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面深入的推行,审计风险问题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引起了审计部门的高度重视,对审计风险的防范已被提上议事日程。研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及控制措施,对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权威性,发挥审计职能,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形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6个方面: 1.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所形成的审计风险。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在各系统及更高层次(由县处级向地厅级、省部级推进)的全面推行,审计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对审计技术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审计方法主要侧重于制度基础审计,它过分依赖被审单位内部的控制制度,而内控制度本身在执行过程中就难以避免领导者个体主观性、随意性和

偶发性干扰的风险,已不能适应当今复杂的审计环境。从实践层面来看,经济责任审计一般任务急、时间紧、工作量大。要在短时间内把领导干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经济责任搞清楚,单靠人工方法是不可能的。现在,抽样审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问题也随之而来。例如,审计抽样是否科学、适用,样本信息能否准确反映真实情况,以及计算机技术是否成熟可靠等等,必将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质量,形成新的风险。

2.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形成的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相比,不仅具有广泛性而且更具复杂性。经济责任审计是财务收支审计结果的人格化,是对领导干部个人经济责任的界定和评价。因此,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既要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进行财务收支审计,也要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和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审计。当前,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种经济成分和结构正在进一步调整,经济活动日益复杂,使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更加广泛和多元,增加了审计的难度,使审计人员对事实真相难以做出准确判断,从而形成审计风险。

3.审计法规、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审计风险。经济领域的多维化、经济主体的多元化、经济活动的复杂化、经济发展的快速化,以及经济利益关系组合的经常化调整,无不为经济责任的审计带来了空前的难度。许多前所未有的的经济事项大量涌现,但是,合规合法与否,与之相配套的审计法规和制度体系,目前尚未健全。有时,审计中查出的不少问题,由于没有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不依赖审计人员的经 2

验进行职业判断。这就加大了审计工作难度,不可避免地产生审计风险。

4.审计手段及审计人员自身素质问题带来的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往往时间跨度长、范围广、内容多,审计任务的综合性和问题的复杂性,客观上也就要求审计人员应具有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既要具备查账技能,还应具备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知识及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综合性知识与能力。但在现实的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作为个体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知识、经验和能力不足,以及审计工作的复杂程度大、涉及面较广等因素的制约,从而有可能引发诸如审计问题处理不当等方面的审计工作失误,以及审计程序错误,由此产生审计风险。

5.经济责任界定难度较大形成的审计风险。经济责任的界定包括主要责任与次要责任、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等内容。有时,领导干部本人并无违纪违规行为,即使任期内单位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常常也无从界定其应承担的责任。有时,被审单位违反财经纪律,在某些环节上既有离任者的个人行为,又有领导班子的集体行为。有时也常遇到推卸责任、很难界定个人所起作用的大小,致使责任难以区分等情况。另外,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当,即使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但追究何种行政责任也无明确金额标准界定。这样,由于责任难以界定而产生的审计风险,往往就很难避免。

6.审计评价失真带来的审计风险。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作为审计过程的最终结果,审计评价既是对领导者任期内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的科学、客观、准确的理性认识,也是复杂审计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由于缺乏一套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在审计实务过程中,审计评价就难免不导致失真。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1.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由于上述原因所导致的审计风险已成为普遍性的客观存在,如不充分重视,并努力将其降低至最小程度,必将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作用的发挥。因此,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制定操作性强的审计具体实施办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关键就在于要使审计内容、操作程序、方法体系、评价结果应用以及部门协调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权责对等、机制制衡的强有力经济监督形式。

2.严格履行相关审计程序。审计程序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而必须经过的法定工作顺序,它是在大量审计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经过理性分析与归纳而制定的,从而具有一般的指导意义。因此,对程序的违背和遗漏将严重影响审计的效果,增加审计风险。

3.注重组织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内部控制,是指社会组织各层次管理者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护公有财产安全和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通过各项制度化的程序和方法,协调组织内业务执行活动和管理环节的整体作用机制,其目的在于有效实现组织管理目标。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是现代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防范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关健点之一。

4.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在通常情况下对企业领导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其财务报表一般已经过社会审计。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中对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的评审应当充分利用社会审计的工作及结果,以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机制,实质上是对企业所属分支机构、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相关经济责任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的结果也可以有选择的利用。这样,国家审计机关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可以要求内部审计部门承担一定的审计任务,同时应当加强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协助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和制度,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相对独立性和工作积极性。

5.建立相关性强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目的在于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业绩,明确经济责任,把较为抽象的责任目标和考核标准进一步具体化,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实是求事地评价。首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臵应当体现相关性原则,应当与审计评价对象不同类型相适应。其次,指标体系的设臵应当体现经济责任为主的原则。审计机关对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者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检查和评价的是经济行为和经济责任,重点是直接经济责任,还包括与经济责任有关的主管责任。这是由审计机关的职责和权限决定的。那种盲目扩大审计评价范围、滥用审计职权的行为势必人为加大经济责任的审计风险。最后,指标体系的设臵应当系统化、规范化,指标选取应尽量与财政部颁布的相关经济指标相吻合,并且能够全面准确反映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6.加强人法技建设,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素质,强化风险防范意识。经济责任审计所具有的高风险属性,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审计机关应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工作,不断更新知识,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力加强计算机及相关知识的学习,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

7、加大审计调查力度,从账外发现线索。面对大量违规违纪问题存在但一般从账面难以查出的现实,审计人员应在对账务资料审计的基础上,全面掌握该单位的收支状况,根据该单位的职能特点以及社会反映,深入相关业务单位进行调查了解,寻找蛛丝马迹,努力寻找突破口。

作者简介:厉建钊,男,1975年出生,籍贯为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日照市审计局经济责任审计办公室主任科员,审计师,联系电话***,邮箱ljz20080808@qq.com.参考资料:

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朱锦余,《经济责任审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0 周晴,《评析如何有效防范审计风险》,经济师,2004年第四期

浅谈审计风险成因与控制 篇3

关键词:审计风险;形成原因;控制

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审计成为经济大循环中重要的环节。在具体的审计实施过程中,人们对审计的期待非常高,因而审计人员的责任也十分重大。但是由于经济生活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往往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和风险,审计风险不仅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还会给审计单位和审计人员带来不同的损失。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审计风险,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减少审计风险,以期促使审计信息在今后的财务工作中发挥更为积极有效的作用。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1.审计环境对审计工作的制约。首先,审计受所处的法律、经济环境制约。《独立审计准则》虽然已颁布,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缺乏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变化、审计法规不完善、不健全,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审计人员的审计结论,增大审计风险;其次,受行政干预的制约。由于受到行政上的干预,审计机构以及审计人员不仅不能获得组织上的独立性,同时也削弱了审计工作的自主性、权威性,从而导致审计质量差以及增大了审计风险。从最近几年发生的审计案例看,不少是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受到被审计单位甚至是某些政府部门的压力而不得不违规、违心地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导致审计结论失真,加剧审计风险;最后,受会计基础工作的制约。目前,我国会计基础工作弱化,社会强烈呼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但是会计信息市场的信息质量仍然不高,这些均使审计面临着愈来愈大的风险。

2.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首先,随着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经济业务的种类和性质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会计核算如所得税会计、期货会计、衍生工具会计、合并会计、外币会计等远远超出了传统财务会计的内容。这些业务的处理,显然要更具挑战性,更容易发生争议。需要审计人员根据实践经验进行职业判断,一旦判断失误,就会造成审计结论的失真,严重的情况注册会计师还有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其次,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资料越来越多,而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审计人员揭示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重大差错和舞弊,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做出评价,不仅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也使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难度大幅度增加。

3.审计人员的执法观念淡薄、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德才兼备,他们除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还须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审计人员不但要熟悉会计、审计、法律、税务、企业管理等领域的标准与实务,还应具备高水平的执业能力、敏锐的分析力以及准确的判断力。如果由于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等与其所承担的审计任务不匹配,这也将影响审计工作的开展,导致审计质量差,增大审计风险。同时,如果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关注,比如发现审计疑点,却未对扩大范围进行审查等都将直接导致审计风险。

4.审计手段滞后、现代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缺陷。目前,电子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尤其是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应用和发展,会计信息系统是由数据和其他信息集成,这就对审计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审计手段滞后于会计核算的发展,使审计效率低下,加大了审计风险。现代审计方法允许审计程序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用以均衡审计成本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同时现代审计主要是采用抽样审计和分析性复核方法,但是抽取的样本与客观事实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其结果必将带来一定的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控制

1.改善审计环境。第一,健全和完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尽可能使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有关事项均有法可依,逐步走向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减少审计过程中对技术上理解的偏差,以明确和解除审计责任,规避风险。同时还应加强对国家审计权力的制约与监督,真正发挥审计监督在维护经济秩序,严肃财经法纪,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有序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二,优化审计环境。审计机关应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公众对国家审计的认识,减少人为干扰,努力形成知法、守法的社会氛围,建立行之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以保证审计执法的严肃性。只有有了良好的执业环境,注册会计师才能在执业时坚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从而使审计质量得以保证;第三,建立审计风险保险制度。随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案件逐渐增多,反映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审计风险日趋严峻。虽然我国会计事务所已经建立了风险基金制度,但是一旦审计出错,中小规模的事务所仍然承担不起由于诉讼而引起的巨额赔偿。因此在国家的帮助和监督下建立审计风险保险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2.严格防范和控制审计过程的审计风险。首先,强化审计人员风险控制意识,实施审计前制定详细的审计方案,进行风险计量。事务所以及审计人员应当明确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中,审计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之间的关系,通过审计风险的计算公式(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审计人员可以根据自身承受风险的程度来选择审计范围的大小、审计证据的多少以及对被审单位做出最恰当的审计意见;其次,要做好审计风险的过程控制。审计风险贯穿整个审计过程,从接受客户的委托开始,到完成审计工作和编制审计报告,这一系列环节都存在审计风险,因此审计人员每一步骤都要严格按照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准则来执行,尽量防范和控制审计过程中的审计风险;最后,要注意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审计报告一定要体现客观公正的原则,审计报告要做到不越权不越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不扩大不缩小,实事求是的反映和披露,对审计报告涉及的会计事项、会计数据等,要征得被审计单位财务部门的认可,审计报告要征求被审计人的意见,以确保审计报告的客观性和恰当性。另外还必须坚持审计报告复核制度,以减少和降低审计风险。

3.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相关审计责任的教育。选择热心审计事业、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技术精的人员为审计的中坚力量,同时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实际职业道德的考察,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案例及警示教育;建立严格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与业务素质,保证全员随时掌握与更新履行其职责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不断提高熟练程度并精通所承担的工作;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加速知识更新,加强其业务胜任能力。可以定期和不定期的组织内部培训或利用业余时间加强自学;也可以在审计业务执行过程中,采取以老带新,干学结合的互促形式。

4.注册会计师应成为行业专家,国内的注册会计师一般都是“全能型选手”,无论什么行业什么企业,一套程序包打天下。注册会计师对自己完全陌生的行业,做出的审计结论不可能完全正确。注册会计师只有跳出会计的狭窄视野,才能真正理解所面对的审计对象。有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应转变为以专长来划分业务部门,走业务化专业化的路子。

5.选取合适的审计模式和综合运用多种审计方法。审计模式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账目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以及风险基础审计阶段。目前以风险基础审计模式最为先进。因此审计人员应该争取尽快学习和掌握这种能有效降低审计风险的审计模式和方法。由于任何一种审计方法都有一定的缺陷,不可能确保审计信息的准确无误,因此在实际审计工作中,综合运用比如函证、询问、监盘、检测、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方法,扬长避短,提高审计证据的质量,充分降低和控制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平.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现状的反思[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2.李雪,邵金鹏.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道德的失德与重组[J].2003(4).

3.孙长新.加强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J].时代经贸,2006(8).

砼结构裂缝成因及控制措施 篇4

砼结构裂缝的成因复杂, 每一条裂缝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砼结构裂缝的种类就其产生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种。

1.荷载引起的裂缝。砼结构在常规静、动荷载及次应力下产生的裂缝, 被称为荷载裂缝。常见的荷载主要有直接应力裂缝和次应力裂缝。

(1) 直接应力裂缝。直接应力裂缝是指外荷载产生的直接应力引起的裂缝, 其产生的具体原因如下。

(1) 设计阶段。主要表现在:设计计算时, 结构不计算或部分漏算、计算模型不合理、结构受力假设与实际受力不符、荷载少算或漏算、内力与配筋计算错误、结构安全系数取值不合理等。结构设计时, 没有考虑施工的可能性, 设计断面不足, 钢筋设置偏少或布置错误, 结构刚度不足, 构造处理不当, 设计图纸交代不清等。

(2) 施工阶段。主要表现在:不加限制地堆放施工机具、材料;不了解预制构件受力特点, 随意翻身、起吊、运输、安装预制构件;不按设计图纸施工, 擅自更改砼结构施工顺序, 改变砼结构受力模式;不对砼结构做机器振动下的疲劳强度验算。

(3) 使用阶段。主要有:超出设计载荷的重型机械在搬运、安置过程中相互接触、撞击;发生大风、大雪、地震和爆炸等灾害等。

(2) 次应力裂缝。次应力裂缝是指由外荷载引起的次生应力产生的裂缝, 其产生的具体原因如下。

(1) 在设计外荷载作用下, 由于结构物的实际工作状态同常规计算有出入或计算不考虑, 从而在某些部位引起次应力, 导致砼结构开裂, 产生裂缝。例如, 两铰拱桥拱脚设计时常采用“X”形钢筋并同时削减该处断面尺寸的方法, 虽然理论计算表明该处不会存在弯矩, 但实际上仍存在弯矩, 而弯矩超过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裂缝, 导致钢筋锈蚀。

(2) 结构中经常需要凿槽、开洞、设置牛腿等, 在常规计算中难以用准确的图式进行模拟计算, 设计人员一般根据经验设置受力钢筋。研究表明, 受力构件挖孔后, 力流将产生绕射现象, 在孔洞附近密集, 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在长跨预应力连续梁施工过程中, 经常在跨内根据截面内力需要截断钢束、设置锚头, 致使锚固断面附近产生裂缝。因此, 若处理不当, 在这些结构的转角处、构件形状突变处或受力钢筋截断处, 容易出现裂缝。

2.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主要是由于:砼硬化期间, 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 内部温度不断上升, 在表面产生拉应力;后期在降温过程中, 由于受到基础或原有砼的约束, 又会在砼内部出现拉应力。此外, 气温的降低也会在砼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在一定条件下, 温度产生的拉应力会超过其他外荷载引起的应力, 当这些拉应力超出砼的抗裂能力时, 砼结构就会产生裂缝。因此, 掌握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对于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正确施工极其重要。温度裂缝的主要特征是裂缝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扩张或合拢。

3.收缩引起的裂缝。在实际工程中, 砼因收缩而引起的裂缝是最常见的。在砼收缩种类中, 塑性收缩和缩水收缩 (干缩) 是砼结构体积变形的主要原因。此外, 自生收缩和炭化收缩也会导致砼结构发生变形。

(1) 塑性收缩。该收缩发生在砼浇筑后4~5 h, 此时, 水泥水化反应激烈, 分子链逐渐形成, 出现泌水和水分急剧蒸发现象, 导致砼失水收缩, 同时骨料因自重下沉, 此时砼尚未硬化, 故称为塑性收缩。塑性收缩所产生量级很大, 可达1%左右。在骨料下沉过程中若受到钢筋阻挡, 就会形成沿钢筋方向的裂缝。

(2) 缩水收缩。砼硬化以后, 随着表层水分的逐步蒸发, 湿度逐步降低, 砼体积会逐步减小, 故被称为缩水收缩。因砼表层水分损失快, 内部损失慢, 因此产生表面收缩大、内部收缩小的不均匀收缩。表面收缩变形受到内部砼的约束, 致使表面砼承受拉力, 当表面砼承受拉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 就会产生收缩裂缝。

(3) 自生收缩。砼在硬化过程中, 水泥与水发生水化反应, 产生收缩, 这种收缩与外界湿度无关, 且可以是正的 (即收缩, 如普通硅酸盐水泥砼) , 也可以是负的 (即膨胀, 如矿渣水泥砼与粉煤灰水泥砼) , 因此被称为自生收缩。该收缩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使砼结构产生裂缝。

(4) 碳化收缩。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泥的水化物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的收缩变形, 被称为碳化收缩。碳化收缩只有在湿度50%左右才能发生, 且随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而加快。碳化收缩也可诱使砼结构产生裂缝。

4.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由于砼质量较差或保护层厚度不足, 砼保护层受二氧化碳侵蚀, 碳化至钢筋表面, 使钢筋周围砼碱度降低;或由于氯化物介入, 使钢筋周围氯离子含量较高, 破坏钢筋表面氧化膜, 钢筋中的铁离子与侵入到砼中的氧气和水分发生锈蚀反应, 其锈蚀物氢氧化铁体积比原来增长2~4倍, 从而对周围砼产生膨胀应力, 导致保护层砼开裂、剥离, 沿钢筋纵向产生裂缝, 并有锈迹渗到砼表面。由于锈蚀, 使得钢筋有效断面面积减小, 钢筋与砼握裹力被削弱, 砼结构承载力下降, 从而产生裂缝。此外, 锈蚀还会诱发其他形式的裂缝, 进一步加剧砼钢筋锈蚀, 导致结构破坏。

5.冻胀引起的裂缝。大气气温低于0℃时, 吸水饱和的砼出现冰冻, 游离的水转变成冰, 体积膨胀9%, 因而砼产生膨胀应力。同时, 砼凝胶孔中的过冷水 (结冰温度在-7℃以下) 在微观结构中迁移和重分布引起渗透压, 使砼中膨胀力加大, 砼强度降低, 并导致裂缝出现。砼初凝时受冻最严重, 成龄后砼强度损失可达30%~50%。冬季施工时, 对预应力孔道灌浆后若不采取保温措施, 也可能产生沿管道方向的冻胀裂缝。

6.材料质量引起的裂缝。砼主要由水泥、砂石、骨料、拌和水及外加剂拌和而成。配置砼所采用材料质量不合格, 可能导致砼结构出现裂缝。

(1) 水泥。水泥安定性不合格, 水泥中游离的氧化钙含量超标。氧化钙在凝结过程中水化很慢, 在砼凝结后继续起水化作用, 破坏已硬化的水泥石, 导致砼结构抗拉强度下降, 产生裂缝。水泥出厂时强度不足、水泥受潮或过期, 使砼结构强度不足, 均会导致砼结构开裂。另外, 当水泥含碱量较高 (例如超过0.6%) , 同时又使用含有碱活性的骨料时, 可能导致碱骨料反应, 使砼内各部分产生膨胀应力, 导致砼结构胀裂, 产生裂缝。

(2) 砂石、骨料。砂石粒径太小、级配不良、空隙率大等问题, 都会导致水泥和拌和水用量加大, 影响砼的强度, 使砼收缩加大, 产生裂缝。砂石中云母的含量过高, 会削弱水泥与骨料的黏结力, 降低砼结构强度。砂石中含泥量高, 不仅会使水泥和拌和水用量加大, 而且还会降低砼结构的强度和其抗冻性、抗渗性。砂石中有机质和轻物质过多, 也会延缓水泥的硬化过程, 降低砼结构的强度。砂石中硫化物可与水泥中的铝酸三钙发生化学反应, 使砼体积膨胀2.5倍, 也会导致砼结构产生裂缝。

(3) 拌和水及外加剂。拌和水或外加剂中氯化物等杂质含量较高时, 对钢筋锈蚀影响较大。采用海水或含碱泉水拌制砼, 或采用含碱的外加剂, 可能导致碱骨料反应, 使砼结构胀裂, 产生裂缝。

7.施工质量引起的裂缝。在砼结构浇筑、砼构件制作、起模、运输、堆放、拼装及吊装过程中, 若施工工艺不合理、施工质量低劣, 则容易产生沿各个方向的裂缝, 特别是细长薄壁结构更容易出现。裂缝出现的部位和走向、裂缝的宽度因产生的原因而异。

二、砼结构裂缝的控制措施

1.设计方面。

(1) 设计中的“抗”与“放”。在建筑设计中应处理好砼构件中“抗”与“放”的关系。所谓“抗”就是处于约束状态下的砼构件, 在没有足够变形余地时, 为防止裂缝所采取的有力措施;所谓‘放’就是结构完全处于自由变形无约束状态下, 有足够变形余地时所采取的措施。设计人员应灵活地运用“抗—放”结合、以“抗”为主或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 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设计中应尽量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的应力集中, 积极采用补偿收缩砼技术。常见的砼裂缝中, 有相当部分都是由于砼收缩而造成的。为此, 可在砼中掺用膨胀剂来补偿砼的收缩, 实践证明效果良好。在结构设计中, 设计人员应重视构造钢筋的配置, 特别是楼面、墙板等薄壁构件, 更应注意构造钢筋的直径和数量。对于大体积砼, 建议在设计中采用60 d龄期砼强度值作为设计值, 以减少砼单方用灰量, 并采用合理的砼掺和料。

(2) 材料选择和砼配合比设计方面。

(1) 根据结构的要求, 选择合适的砼强度等级及水泥品种、等级, 尽量避免采用早强高的水泥。选用级配优良的砂石原材料, 含泥量应符合规范要求。选用合适的掺和料和砼外加剂。掺和料和外加剂可以明显地起到降低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改善砼的工作性能和降低砼成本的作用。

(2) 正确掌握砼补偿收缩技术的运用方法。对膨胀剂应充分考虑不同品种、不同掺量所起到的不同膨胀效果, 并通过大量的试验确定膨胀剂的最佳掺量。

(3) 做好构件养护工作。配合比设计人员应深入施工现场, 依据施工现场的浇捣工艺、操作水平、构件截面等情况, 合理选择砼结构的设计坍落度, 结合现场的砂石原材料质量情况, 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 协助现场搞好构件的养护工作。

(3) 现场操作方面。

(1) 浇捣工作。浇捣时, 振捣捧要快插慢拔, 根据不同的砼坍落度正确掌握振捣时间, 避免过振或漏振, 提倡采用二次振捣和二次抹面技术, 以排除砼内部的水分和气泡。在对砼裂缝的防治中, 对新浇砼进行早期养护可保证砼在早期少产生收缩。要控制好构件的湿润养护, 对于大体积砼, 有条件时宜采用蓄水或流水养护, 养护时间14~28 d。

(2) 砼的降温和保温工作。对于大体积砼, 施工时应充分考虑水泥水化热问题。要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 (埋设散热孔、通水排热等) , 降低峰值, 避免水化热高峰的集中出现。浇捣成型后, 应采取必要的蓄水保温措施, 如表面覆盖薄膜、湿麻袋等进行养护, 以防止由于砼内外温差过大而引起的温度裂缝。避免在雨中或大风中浇灌砼。对于地下砼结构, 尽早回填土, 以减少裂缝的产生。夏季应注意砼的浇捣温度, 可采用低温入模、低温养护等措施, 必要时可采用冰块, 以降低砼原材料的温度。

三、砼结构裂缝的处理方法

建筑物从建成到使用, 包括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管理等多个方面, 设计疏漏、施工低劣、监理不力均可能导致砼结构出现裂缝。因此, 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技术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监理, 是保证砼结构安全耐用的前提和基础。在运营管理过程中, 加强巡查和管理, 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砼裂缝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表面处理法。包括表面涂抹法和表面贴补法。表面涂抹法适用于浆材难以灌入的细而浅的裂缝、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不漏水的裂缝、不伸缩的裂缝以及不再活动的裂缝的处理。表面贴补法适用于大面积漏水 (蜂窝麻面等) 或不易确定具体漏水位置及变形缝的防渗堵漏。

2.填充法。用修补材料直接填充裂缝, 一般用来修补较宽的裂缝 (0.3 m以上) , 该法作业简单、费用低。宽度小于0.3 mm的裂缝、深度较浅的裂缝、裂缝中有充填物的裂缝、用灌浆法很难达到效果的裂缝以及小规模裂缝的简易处理, 可先开V形槽, 再作填充处理。

3.灌浆法。即此法应用范围广, 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均可适用, 处理效果良好。

4.结构补强法。因超荷载产生的裂缝、裂缝长时间不处理导致的砼耐久性降低、火灾造成的裂缝等, 可采取结构补强法。该法具体包括断面补强法、锚固补强法和预应力法等。

四、结语

浅谈税务稽查风险的成因及控制 篇5

所谓风险,是指可能遭受损失、伤害、不利的危险。在完善的法制社会中,任何执法主体都面临着执法风险,税务稽查也同样有稽查风险。

由于税务稽查需要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代扣代缴义务以及对税收征管机构的征管行为是否符合国家税收法律、法规、规章进行监督我们通常说的稽内查外,因此税务稽查机构和税务稽查人员就要对其作出的税务稽查结论及处理意见的公正性负责。如果税务稽查人员作出的税务处理决定有失客观公正,提出了错误的稽查处理意见,那么他也就必须承担相应的稽查风险和法律责任。

相对来说,税务稽查的风险易被人们所忽视。由于税务稽查是由税务稽查机构实施的一种强制性审查,因而被稽查对象对国家税务机关作出的税务稽查结论及税务处理意见即使有异议,往往也有所顾忌,而不愿诉诸法律。而且,由于税务稽查的单向独立性,实施税务稽查的人员也往往把自己作出的税务稽查结论和税务处理意见视为国家意志的体现,从而忽视了自己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也很少注意到税务稽查风险的存在;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法律法规体系的逐步健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特别是《新征管法》实施以后税务稽查人员已经开始认识到其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越来越大。

一、税务稽查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税务稽查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

1、被稽查对象的复杂性,加大了稽查难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一个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参与市场竞争,企业经营环境和人情关系十分复杂,就使得多样化的经营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不确定性增加,加之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互联网、多媒体等高科技技术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产生和传递,这些都使稽查人员失察和出现差错的可能性增加。同时,由于被查对象业务内容在不断扩大,被查对象出于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加之国民纳税意识淡薄而进行的避税、逃税等手段高科技化,甚至那些高水平的税收策划,使得稽查风险也明显加大。

2、税务稽查质量要求的提高、稽查风险责任的扩大

税务稽查是税收征管中的“重中之重”“最后一道防线”,它对于查处税收违法行为,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促进依法纳税,保证税收法律法规的实施,起着积极而重大的作用。这就要求税务机关要不断提高税务稽查的质量不仅要掌握好程序法《征管法》同时要掌握好实体法《刑法》、《行政诉讼法》等。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税务稽查机关及其人员的责任也日渐增大,如涉及税务稽查责任的法律、法规、规章有《税收征管法》、《刑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等,进一步按照税务稽查法律责任的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进行稽查并出具处理决定书,查出税收违法行为是税务稽查人员的责任。由于税务稽查质量要求的提高无疑加大了税务稽查责任,从而加大了税务稽查的风险。

(二)税务稽查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

1、税务稽查人员的专业能力不强

税务稽查是一个需要运用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和驾驭的专业。稽查人员的判断和敏锐洞察力直接关系到稽查人员的工作质量,稽查人员采用何种稽查方法,收集多少证据,提出何种意见,都直接依赖于稽查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业务水平。由于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稽查内容的复杂性和广泛性,所以稽查人员的经验和能力总是有限的。

2、税务稽查方法存在缺陷

税务稽查广泛采用随机抽样技术,即根据总体中部分样本的特征来推断总体的特征,因此稽查的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计算机技术已在会计领域广泛采用,但计算机稽查技术仍是稽查人员面临的问题之一;在国外普遍采用制度基础稽查和风险基础稽查方法的时候,我国却在普遍实行账项基础稽查方法,上述稽查方法存在的缺陷使我国税务稽查人员面临的稽查风险程度大大高于国外稽查人员的风险程度。

3、部分稽查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和职业道德水平不高

如果税务稽查人员在执行稽查业务过程中丧失了应有的工作责任心,没有保持客观公正公平的态度,不仅会影响稽查质量,增大稽查风险,还将视情节轻重负法律责任。对于任何一项工作,人为因素是至关重要的。稽查是一种专业性和技术性都较强的职业,需要一套系统和完整的职业道德标准来指导、约束和规范稽查工作。但仅有这些规则和准则是不够的,关键是稽查人员的责任心要强、职业道德水

平要高。

二、税务稽查风险的控制

税务稽查风险是指税务稽查人员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提出了不恰当的稽查意见的可能性,这种“无意识”使稽查风险的控制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规避税务稽查风险的首要问题是提高稽查人员的风险意识,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稽查风险,从而在执行税务稽查业务的过程中自觉地控制稽查风险。

税务稽查人员风险意识淡薄的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稽查人员自身,即税务稽查人员缺乏对稽查风险及风险损失的足够认识;另一方面来自税务稽查活动的的外部环境与条件,即缺乏引起税务稽查人员对税务稽查风险及风险损失的足够认识的制约力量。强化税务稽查人员的风险意识应针对税务稽查人员自身素质和优化税务稽查活动的外部环境着手。主要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提高税务稽查人员的自身素质,强化风险意识

1、转变稽查人员的思想观念。要求稽查人员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要充分认识到税务稽查风险、稽查风险损失及其管理与控制不仅是理论研究的对象,也是关系到税务稽查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这种思想观念的转变,既是税务稽查人员自身的任务,同时,也有赖于税务稽查工作外部环境的影响与督促。

2、提高税务稽查人员的政治业务水平。税务稽查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税务稽查风险及风险损失及风险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同时也反映着税务稽查人员风险意识的强弱。因此,强化

稽查人员的风险意识,降低税务稽查风险,必须从提高税务稽查人员的政治业务水平入手,提高税务稽查人员业务水平的途径除了需要税务稽查人员加强自身学习与磨练外,重要的一点就是强化全体税务稽查人员的知识不断更新,思想心灵不断净化,方法的多样化实现业务的规范化操作。

3、规范税务稽查人员的职业道德。税务稽查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税务稽查人员的职业水平低造成的。如果税务人员不忠诚自己的税收事业,稽查责任心不强,职业道德水平低,就必然不注意税务稽查工作质量,这无疑会增大税务稽查风险。所以,强化税务稽查人员的风险意识,必须规范其职业道德。

(二)优化税务稽查的外部环境,强化税务稽查人员的风险意识

1、建立健全税务稽查各项法规。建立健全有效的税务稽查法规,有利于合理地界定税务稽查人员的责任,并为税务稽查业务规范化操作提供指南。越是健全完善的税务稽查法规,对税务稽查人员及其业务操作水平要求越高,税务稽查人员面临的约束越多,则税务稽查风险就越小。目前,国家税务总局应尽快根据新的《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修订《税务稽查工作规程》。

2、严格考核和评价税务稽查质量。对税务稽查质量进行科学、公正、公平严格的评价和考核。可以有效地督促税务稽查人员遵守稽查各项规定,提高税务稽查质量。

3、充分发挥审理委员会的监督作用。在下达处理、处罚决定之前需通过审理委员会审理,所以稽查人员制作稽查报告以后递送给审

理委员会。只要能充分发挥审理委员会的监督作用,监督作用越大,稽查风险越小。

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成因及控制 篇6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用信用、赊销经营等方式来扩大销售、增加利润,但同时形成的应收账款,又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本文在分析了应收账款可能带来的风险及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规避应收账款风险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应收账款风险;成因;控制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为扩大销售、占领市场,赊销经营的方式使用日益增多。但同时,在销售中形成的应收账款,又给企业带来了财务风险。加强企业的风险意识,制订科学的防范措施,对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控制,是当今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企业应收账款风险分析

1对企业自身的经营和财务带来的风险

(1)降低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赊销带来的结果是企业的物流与资金流动不一致。企业发出商品、开出销售发票,赊销已告成立,但由于货款无法同步回收,影响企业资金周转无法实现既定的效益目标。

(2)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流动资产是影响企业资金流动性和短期偿债能力的重要因素。如果大盘应收账款不能及时回收,势必削弱企业短期偿债能力。

2对会计信息和决策带来的风险

(1)虚增企业利润。我国企业会计记账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发生当期赊销收入作为当期收入,虽然企业账面利润增加,但未如期实现现金流入。

(2)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准确性和管理层的决策。应收账款被确认后,形成的会计信息往往被管理层使用,企业将赊销收入全部记入当期收入。但当账款难以及时收回或无法收回而无法形成现金收入时,就会夸大经营成果,对可能的损失估计不够,管理层根据其进行决策时,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决策。

二、应收账款风险的成因分析

1企业的竞争观念出现偏差,风险控制意识不足

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下,企业的目的只是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片面的认为市场占有率的扩大就能获得更强的企业竞争力。在成本、价格、售后服务等传统的方式发挥巳近极致的时候,许多企业纷纷地运用商业信用促销以扩大市场占有率。在这种片面竞争的思想下,一些企业的应收账款的管理控制风险意识不强,在对付款人资信情况和应收账款风险情况,不甚仔细评估就盲目地给予较宽松的信用政策,给予客户信用赊销,只重视账面的高利润,不顾及应收账款能否及时收回,这是出现应收账款风险的最主要原因。

2企业内部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松散

财务部门不及时与业务部门核对,销售与核算脱节,问题不能及时暴露,一些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催收、清理不及时,账龄老化,却置之不理、不问,应收账款长期挂账现象严重。企业与客户不及时对账。由于经营过程中货物与资金流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差异,票据传递,记录等也可能发生误差。应收账款清查责任落实不明确。在各企业中。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都知道企业有大量的应收账款或对不上或收不回来,但具体该由谁来督办,谁来清查管理并不十分清楚。

3企业内部考核、约束机制不健全

许多公司内部是实行销售人员工资报酬与销售额挂钩的方式。在业绩考核当中,公司只注重销售额,而忽略了应收账款能否及时收回的问题,片面追求账面上的数字。正因为如此,销售人员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采取赊销手段能够尽快的完成销售任务甚至增加销售额,这样就使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而对这部分应收账款的收回问题,企业没有很好的采取有效措施约束相关部门和销售人员全权追款,这也是造成应收账款不断攀升,应收账款风险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4法律观念意识薄弱

购货方到期如不按合同、协议归还债务,是一种违法违约行为,本应承担违约责任,但地方保护主义以及诉讼成本与效益反差等原因。有些企业反尝到了讨债的苦果,宁肯让相当一部分应收账款沦为坏账,也不愿自己催索欠款或运用法律武器,诉诸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使应收账款沦为坏账,使结算资金逐年上升,资金周转不畅。

三、应收账款的风险控制管理措施

1树立正确的销售理念

在买方市场的环境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怎样把商品卖出去是每个企业都在关注的问题。由于按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销售收入,往往会产生只要销售出去,销售收入就实现了的误解。盲目的销售虽然实现了可观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但可能有大量的应收账款没有或无法收回而导致企业账面盈利而实际上并没有资金流入,这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每个人都必须树立确的销售理念,从片面的追求销售量转变为既要把商品销售出去又要使货款能够收回。

2加强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1)企业信用管理不仅要处理应收账款问题,还要实现信用销售的全过程管理,它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要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许多企业在账款回收和管理上显得职责不清,销售部门与财务的互相推脱使大量应收账款沉淀。企业应当建立一个在总经理或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负责获取并分析信用资料、控制信用额度、管理和分析应收账款、催收逾期账款等工作。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科学的风险制约机制,防止任何部门或各层管理人员盲目决策而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

(2)做好客户的信用调查。由于应收账款大都是企业在赊销商品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企业在做出是否对客户提供商业信用之前,运用恰当的方法,如信用的“5C”系统评定法对客户的信用品德,偿债能力,资本,抵押,经济条件及可能影响客户偿债能力的经济环境进行评价,建立客户信用资料,并长期跟踪调查,以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3选择合适的信用条件和结算方式

科学、合理的信用条件和结算方式,是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提高应收账款资金效益的重要前提。信用条件是指企业赊销商品时给予客户延期付款的若干条件。主要包括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等。企业在进行充分的客户信用调查后,根据评价的结果制订恰当的赊销政策,给予客户相应的现金折扣和赊销期限。对信用好、效益好、偿债能力强的客户,企业可以选择风险性较大的结算方式,这样有利于建立双方相互信任的关系,促进企业扩大销售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于盈利差,信誉不高或一些比较生疏的新客户,企业应选择风险小,有约束力的结算方式,这样企业才能有效避免损失。

4完善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

(1)建立赊销审批制度,强化管理。赊销是企业拓宽销售渠道的有效方式,而赊销形成的应收账款又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因此,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管理需要,建立赊销审批制度。当边际利润大予应收账款管理成本时,不能盲目提供信用。销售人员不应该有赊销权;在一定额度内的销售必须有特定权力的人员批准,各经办人员不能超越自己的权限办理审批,超过授信限额的销售,必须严格按照内部的程序申请批准;对供不应求的热销产品,应尽量现销,以减少占款。

(2)加强财务监督管理。财务部门不仅要做好应收款的记录工作,还应及时做好应收账款的跟踪分析及账务处理工作;企业应密切关注客户的实际财务和现金流量情况,以及一些的相关信息进行合理的估计;仔细做好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密切注意应收账款的回收进度和出现的变化。必要时应向债务人函证,以便客观、准确的评价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将评价及时反馈给企业相关负责领导,为评估、调整赊销客户的信用等级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企业财务部门对已经形成的应收账款要定期向债务单位寄送对账单和催款通知等。

5建立和完善应收账款催收制度

为实现有效销售的目的,企业应明确销售人员的追讨应收账款的责任,并制订相应的回款考核制度,以能够真正实现销售与个人报酬相一致的激励方法。与此同时,还应采取灵活的催收策略。当企业应收账款发生后,为此,企业应制定出合理的清对、催收方法,以保证尽量早日回收款项,避免坏账的发生。企业合应针对不同的客户关系,采取限制发货或拒绝发货,或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也可以采取物资抵款,也可以用商业承兑汇票抵消应收账款等多种灵活的方式收回企业流动资金占款,减小应收账款的风险和企业的经营风险。

超长结构裂缝的成因及控制 篇7

1 裂缝的成因

混凝土有裂缝是绝对的, 无裂缝是相对的。许多混凝土结构, 在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裂缝, 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近代科学关于混凝土强度的研究以及大量工程实践所提供的经验都表明, 结构物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

引起裂缝的原因很多, 但可归结为两大类:

第一类, 由外荷载引起的裂缝, 也称为结构性裂缝、受力裂缝, 其裂缝与荷载有关, 预示结构承载力可能不足或存在严重问题;第二类, 由变形引起的裂缝, 也称非结构性裂缝, 如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引起的变形, 当次变形得不到满足, 在结构构件内部产生自应力, 当此自应力超过混凝土允许拉应力时, 即会引起混凝土裂缝, 裂缝一旦出现, 变形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 应力就发生松弛。

两类裂缝有明显的区别, 危害程度也不尽相同, 有时两类裂缝融合在一起。工程实践中的许多裂缝现象往往无法用荷载原因解释, 而是变形作用引起的裂缝。根据调查资料表明:两类裂缝中, 变形引起的裂缝占主导, 约占结构物总裂缝的80%, 其中包括变形与荷载共同作用, 但以变形为主所引起的裂缝。这种变形作用包括温度、湿度及不均匀沉降等, 其中湿度变化引起裂缝又占主要部分。

众所周知, 混凝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水泥和水, 通过水泥和水的水化作用, 形成胶结材料, 将松散的胶石骨料胶合成为人工时。混凝土中含有大量空隙、粗孔及毛细孔, 这些空隙中存在水分, 水分的活动影响到混凝土的一系列性质, 特别是产生湿度变形对裂缝控制有重要作用。混凝土水灰比、坍落度过大, 或使用过量粉砂混凝土强度值对水灰比的变化十分敏感, 基本上是水和水泥计量变动对强度影响的叠加。而采用含泥量打的粉砂配置的混凝土收缩大, 抗拉强度低, 容易因塑性收缩而产生裂缝。泵送混凝土为了满足泵送条件, 坍落度大, 流动性好, 易产生局部粗骨料少、砂浆多的现象, 这样混凝土脱水干缩是, 就会产生表面裂缝。

超长结构设计除了要考虑普通结构都有的温度、湿度以及不均匀沉降的问题, 主要考虑的问题是由变形作用可能引起的裂缝, 结构长度是影响温度应力的因素。结构混凝土开裂不仅因为混凝土抗拉强度不足, 更重要的是变形超过了极限拉伸。混凝土在静荷载作用下, 其极限拉伸约在1×10-4左右, 慢速加载时可提高到1.6×10-4。钢筋混凝土构件在一般配筋率情况下能够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 当配筋率过大 (5%以上) 时, 由于引起过大自约束应力而导致开裂。

2 控制裂缝的措施

对超长结构, 设计时应因地制宜, 区别对待。对不同地区的环境温度、材料、施工条件, 建筑物不同的使用性质、平面布置、立面体形等, 应有不同的处理措施。

1)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高, 在满足承载力和防水要求的条件下, 宜在C25-C35的范围内选用。如果混凝土强度等级高, 水泥用量多, 混凝土硬化过程中水化热高, 收缩大, 就易引起裂缝。

2) 水泥应优先采用水化热低的品种, 如矿渣硅酸盐水泥。严格控制砂石骨料的含泥量和级配。控制水化热的升温, 混凝土构件中心与外表面的最大温差不高于25℃, 并控制降温速度。浇灌混凝土后, 及时采用塑料薄膜或喷养护剂及草帘等进行保温和保温养护。

3) 采用粉煤灰, 改善混凝土的粘塑性, 并可代替部分水泥, 减少混凝土的用水量和水泥用量, 减少水化热, 当掺量为水泥用量的15%时, 可降低水化热约15%, 还可减少混凝土中的孔隙, 提高密实性和强度, 提高抗裂性。粉煤灰的掺量约水泥量的15%~30%。大体积混凝土中掺加粉煤灰和缓凝剂可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 是综合温差减少。当温差变形混凝土线膨胀系数与综合温差相乘所得小于极限拉伸值时, 结构就不会开裂了。

4) 为减少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收缩应力, 宜留施工后浇带, 带宽度为0.8m~1.0m, 间距30m左右, 一般一个月以后采用强度等级比原混凝土高5MPa的无收缩混凝土浇灌密实。无收缩混凝土可采用UEA等膨胀剂配制而成。采用膨胀剂配置的混凝土, 利用膨胀剂的补偿收缩功能解决混凝土收缩开裂。大体积混凝土, 采取分层浇筑、阶梯式推进, 斜面每层浇筑厚度不超过500m, 并应保证每层混凝土在初凝前完成上层浇筑, 新旧混凝土接槎时间应根据具体工程情况确定, 但应避免出现施工冷缝。

5) 超长结构的屋面保温隔热非常重要, 应采用轻质高效吸水率低的材料。施工时防止雨淋使保温隔热材料吸湿而影响效果。有条件的工程, 屋面可采用隔热效果较好的架空板构造做法。为考虑温度影响, 可以仅在屋顶层设置伸缩缝, 缝宽按防震缝最小宽度, 缝两侧设双柱或双墙, 不得采用活搭构造做法。

综上所述, 无论设计、材料和施工都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周到的设计和采取必要的构造措施, 从理论上可以控制裂缝的出现和开展。几乎混凝土的每种组成材料及其性能都与混凝土的裂缝控制密切相关, 在众多的条件和因素中, 只要有一个处理不当, 很可能会为裂缝产生留下隐患。因此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有关的条件和因素, 提出较为严格的技术要求, 使每一种材料都符合裂缝控制的有关规定。对于需要控制温度裂缝的混凝土结构, 施工技术和施工条件要求更高。所以在施工过程中, 要对主要的施工技术要求的贯彻实施进行跟踪和监控, 确保主要施工技术要求付诸实施, 进而控制裂缝的产生。

摘要:混凝土有裂缝是绝对的, 无裂缝是相对的。本文针对超长结构裂缝的成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控制混凝土强度等级、控制水泥的水化热、掺加粉煤灰、采用膨胀剂等措施来控制裂缝的产生。

审计风险成因及控制策略研究 篇8

一、审计风险内涵综述

美国学者斯汀格 (1961) 最早发现审计在使用抽样审计技术时“可靠度”与“可能出具不恰当审计意见”存在联系, 开启了审计风险研究。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 (1983) 认为审计风险是因未能发现被审计财务报表中的重大虚假财务信息而发表与实际状况不符的审计意见的可能;国际审计准则委员会 (2004) 则将其定义为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 而不论注册会计师是否发现存在的影响信息使用人决策的虚假财务信息。

我国审计准强调可能发表审计意见不恰当的风险观, 但也有学者认为审计风险不能仅局限于审计意见不恰当的可能, 还应包括因此导致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等而遭受的损失。Wally Smieliauskas, 蒋益俊, 陈伟 (2013) 认为民间审计风险是由于得出与被审计财务报表实际情况不符的不恰当结论而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3]黄钢 (2010) 研究了注册会计师因民间审计行为而遭受的损失, 构建了“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法律风险”的模型。

目前, 我国审计风险更加重视业务过程风险, 对审计意见后果风险关注相对较少。随着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要求注册会计师承担更多审计责任, 这种狭义的审计风险观已不能完全适应发展要求, 需要从广义上考虑审计风险因素, 将审计意见不当而遭受损失的可能纳入风险控制的范畴, 关注审计意见法律风险, 有助于控制风险水平, 提高审计质量。

二、审计风险影响因素

1.重大错报风险源于被审计单位

重大错报风险受被审计单位整体状况影响, 是财务报表审计前存在的影响决策的可能错报。注册会计师独立于被审计单位, 信息了解少, 审计对象包括不同行业的多家企业, 客观上导致审计难度增加、风险提高。加上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与相关利益者目标函数并不完全一致, 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 管理层存在粉饰财务报表、操纵财务信息的动机, 存在串通舞弊的可能, 获取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可能被削弱, 导致评价出现偏差, 得出不恰当结论, 提高了审计风险。

2.检查风险源于注册会计师

(1) 职业胜任能力受到新形势挑战

随着信息使用要求提高, 审计不再局限于财务报表, 还要求关注相关的非财务信息, 需要具备更高专业技能和更丰富知识。受发展和精力限制, 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相对有限, 与实务要求始终存在差距, 可能导致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选择不当, 未能合理收集、评价审计证据和发现影响经济决策的重大错报, 造成审计结论与事实不符。

(2) 乏谨慎职业态度

如果缺乏严谨职业态度, 很可能出现疏漏, 忽略存在影响财务信息质量的错报, 影响审计结论恰当性。[4]目前我国审计服务市场不规范, 部分审计机构缺乏职业责任意识, 没有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审计, 转而关注业务拓展、审计利润和收入报酬等其他方面, 降低了工作要求, 没有发现甚至无意或有意忽略了财务信息的可疑之处, 存在为迎合客户需求将审计报告作为商品出售的现象, 导致出具的审计意见不恰当, 检查风险水平异常。

(3) 质量控制存在缺陷

会计师事务所业务复核, 是审核审计工作程序和方法、审计意见是否恰当的有效监督手段, 是控制审计风险的最后屏障。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者缺少落实, 影响了审计完整、独立、客观和审计意见恰当性。质量控制复核工作不受重视, 更多流于形式, 容易诱发注册会计师不重视, 削弱审计意见的谨慎性, 导致审计风险失去控制。

3.法律风险源于法律政策与行业监管

(1) 法律对审计责任的界定

借鉴美英等国支持因不恰当审计意见而遭受损失向注册会计师要求承担赔偿责任法院判例, 我国法律政策规定和法院判决逐渐支持信息使用人因虚假审计信息而遭受经济利益损失的, 可以向审计主体追究民事赔偿责任, 法律风险水平显著提高。一旦审计发表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给相关利益者带来损失, 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被诉讼和承担经济赔偿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提高。

(2) 行业监管体系效率低下

我国审计行业监管尚未形成完整体系, 一定程度上造成监管混乱, 监管交叉的同时又有遗漏, 不仅加大了监管成本, 造成多头监管、重复监管和监管空白并存现象, 行业监管权威、效率和效果受到损害。[5]部分会计师事务和注册会计师利用监管混乱和空白, 忽视监管要求, 短期内实现不良审计目的, 提高了风险水平和可能责任承担损失。

(3) 特殊普通合伙制转制扩大了风险责任范围

发展初期, 为合理规避审计风险, 有限责任制组织形式成为会计师事务所普遍选择, 以出资额为限承担风险。为促进审计发展和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为, 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 我国策从2009年开始鼓励并要求向特殊普通合伙制转型, 从组织形式要求上提高了审计风险责任范围, 在特定情形下, 注册会计师须对审计风险后果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三、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1.完善法律政策环境, 控制法律风险

(1) 明确法律审计风险界定

借鉴国外审计“诉讼爆炸”判例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 在相关法律规范和政策中明确区分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 避免出现审计承担被审计单位经营失败责任现象, 控制审计风险范围, 正确引导信息使用人对审计的合理预期, 明确审计仅对审计失败负有责任。

(2) 健全行业监管

消除多重监管弊端, 理顺监管关系, 覆盖监管空白, 建立以注册会计师协会为主体, 财政部、证监会、税务等多方参与的监管体系, 组建审计评价和复核专家组, 定期不定期对审计质量和质量复核控制进行监督、审查和评价, 结合各部门的监管处罚情况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综合评级。加强信息共享, 建立资料库, 对发现的审计风险问题严肃处理并予以改进, 减少不恰当审计意见出具可能。

(3) 理顺特殊普通合伙制风险承担

特殊普通合伙制使得审计法律风险责任承担赔偿得以真正落实和发挥作用, 有必要合理配置特殊普通合伙制组织形式下审计风险承担, 限制可能的故意由合伙人承担个人主观原因导致的审计风险。只有在恰当实施审计程序后仍未能发现财务信息重大错报, 出具不恰当审计意见时, 合伙人才承担连带责任;在主观过失或者与被审计单位串谋致使审计意见与事实不符的, 仅责任人承担连带责任。

2.强化审计管理和人才建设, 降低检查风险

(1) 做大会计师事务所规模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越大越注重自身信誉, 有意愿和能力提高审计质量。政府鼓励和支持行业做强做大战略, 主动优化整合行业资源, 扩大会计事务所规模, 提高审计风险抵御与承受能力, 把更多资源投入到业务质量控制, 增强话语权, 减少被审计单位的影响, 更加自觉提高审计质量、维护会计师事务所信誉。

(2) 组建高素质审计团队

根据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特性和整体状况, 配备有专业特长背景的工作人员, 合理团队分工, 严格按照审计准则要求开展审计。项目团队不熟悉特殊专业领域问题时, 聘请内外部专家进行咨询。注重后备力量的培养, 强化继续教育, 组织和引导学习国内外先进审计理论和实务经验, 丰富知识结构, 拓宽战略视野, 切实提高胜任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3) 强化风险意识

强化注册会计师风险意识, 将保持更加审慎的职业态度, 恪守职业道德要求, 不受外在压力干扰和被审计单位利益影响, 进行严谨的职业判断, 尽可能减少审计风险因素, 最大程度保证审计结论的恰当性。风险意识在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控制中得以体现, 更加严谨开展复核工作, 降低审计可能风险。

3.加强与关系人信息沟通, 应对重大错报风险

(1) 谨慎选择被审计单位

根据审计风险水平决定是否接受被审计客户, 对于经营状况存在严重问题或财务状况混乱等高重大错报风险水平的审计业务不予接受。当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出现明显异常情况时, 应及时对重大错报风险开展再评估, 确保风险水平保持在可接受状态。

(2) 与管理层沟通识别的重大内部控制缺陷

与管理层进行充分的沟通, 能够获取管理层信任与支持, 更好获取审计证据。针对审计过程中识别的重大缺陷, 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帮助提高财务信息可信程度, 避免不必要的风险责任。

(3) 丰富与信息使用人沟通

向股东等审计信息使用人传递审计报告时, 对审计固有局限进行说明, 强调审计风险, 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点关注的财务信息项目与信息使用人进行沟通, 帮助信息使用人更加合理使用审计信息。

4.分散审计风险, 控制可能损失

(1) 审计费用体现风险溢价, 提取风险准备金

注册会计师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面控制可能存在的全部风险, 因而必然会承担被审计单位转移的部分风险, 审计收费须收取一定费用作为风险转移承担的补偿。风险溢价部分作为可能发生审计风险的准备金纳入专项资金管理。实务中, 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风险水平评估, 按照适当比例提取, 作为审计风险责任赔偿准备金。

(2) 购买职业责任保险

美英等国均强制实施了审计购买职业保险制度, 平安保险公司早在2001年就推出我国民间职业责任保险。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加强对审计责任职业保险的宣传, 使行业意识到职业责任保险的重要意义, 合理组织和引导购买审计职业责任保险, 提高风险承受能力。

审计风险贯穿审计全过程, 威胁审计行业信誉, 必须采取有效控制策略使其保持在可接受的低水平。审计风险影响因素随经济发展而发生变化, 需时刻关注发展状况, 及时跟进、优化风险控制措施, 使审计风险持续处于可控状态, 促进审计行业信誉提高和健康快速发展。

摘要:审计风险客观存在, 随着经济环境复杂和法律追责, 审计风险不断提高。通过剖析风险形成的因素, 被审计单位整体状况决定重大错报风险, 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和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影响检查风险, 法律政策相关规定明确了审计责任进而引发法律风险。为更好控制审计风险, 应完善外部环境, 强化注册会计师人才建设和会计师事务所管理, 加强与关系人信息沟通, 收取风险溢价、提取准备金和购买职业责任保险实现审计风险的控制。

关键词:审计风险,风险成因,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黄钢.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应对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 2010.

[2]刘启亮, 李祎, 张建平.媒体负面报道、诉讼风险与审计契约稳定性——基于外部治理视角的研究[J].管理世界, 2013, (11) :144-154.

[3]Wally Smieliauskas, 蒋益俊, 陈伟.论审计证据与审计风险[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13, (3) :82-88.

[4]杨志国.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及其控制评价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 2013.

企业应收账款风险成因及其控制 篇9

(一) 企业盲目追求市场竞争, 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 企业为了尽可能地扩大市场占有率, 大量运用商业信用的手段促销。但是, 有些企业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根本未对应收账款进行事前风险防范, 采取与客户签订短期的一定赊销额度的销售合同来吸引客户, 这种现象属于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为了扩大销路, 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有些企业事先未对付款人资信情况作出深入调查, 对客户的经营状况、管理层的品格等信息缺少基本的了解, 同时也没有及时对应收账款风险进行正确的评估, 就盲目地采用赊销策略去争夺市场, 最终形成了逾期应收账款, 甚至产生坏账。

也有许多产品的销售人员, 甚至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往往一意孤行, 他们片面地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只有销售才是硬道理, 把产品卖出去才是一切工作的王道。而回款则是以后要干的事情, 是财务部门的事情, 和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受到这种销售至上观念的影响, 企业的应收账款风险必定会居高不下, 问题越积越多。

(二) 企业缺乏应收账款风险转移意识。到目前为止, 国内很多企业根本不懂得转化应收账款形式去转嫁坏账风险。企业缺乏风险转移意识主要是因为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和法律意识。许多企业缺乏法律保护意识, 不懂得使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对回收比较困难的款项, 没有在法律时效内及时提请诉讼。也有很多企业非要等到最后的付款期才到银行办理收款业务。在发现客户信用状况出现问题后, 担心失去后续业务不愿意催收欠款, 所以在出现坏账时, 企业不愿意尽早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丧失了诉讼的最佳时机。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从起诉、受理、调查取证、开庭审理到判决、裁定与执行有一个时间过程, 同时需要花费很高的成本, 即使胜诉了, 法院执行困难, 也使企业逾期的应收账款长期挂账, 变成呆账、坏账。此外, 在制定销售合同时, 也没规范合同内容及明确付款结算条款, 容易引起经济纠纷, 导致货款不能按合约收回, 造成不应有的困难和损失。

(三) 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不健全。在绝大部分的企业中, 真正的销售完成是以回收资金为标准的。但是, 很多企业为了完成销售任务, 达到账面上的高利润, 实行销售人员的工资与个人薪金挂钩的制度, 利用这样的激励机制来充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但是, 应收账款占销售额的比重大小对销售人员的销售任务是没有影响的。这样就促使销售人员为了达到个人利益, 采取赊销、回扣等手段促销商品, 片面地极大限度地追求销售任务的完成。销售额的增长也会使得应收账款相应的同比例增长。对这部分形成的应收账款, 企业又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 未责成相关部门和经销人员负责追款。这种没有将应收账款的追缴回收纳入员工的考核体系导致应收账款大量沉积, 使企业在经营上陷入了僵局, 制约企业经济的发展。

二、应收账款风险控制措施

(一) 进行合理的市场竞争,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进行合理的市场竞争, 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 要提高产品的质量。质量是销售产品的保证, 它使产品的价值真正得以实现。提高产品质量, 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要先从普通生产员工抓起, 提高员工的素质和生产技能。同时要制定奖惩条例, 对及时发现质量问题的员工给予奖赏;对那些工作态度不认真或者经常出现质量事故的员工给予处罚;第二, 要从管理人员抓起, 管理人员必须履行好监督职责, 树立产品质量第一位的意识。要严格监督生产工人是否按照自己所做工序的标准进行产品的生产;第三, 要从制度上抓起, 企业应建立签收制度, 公司发出的各项通知均应进行签收, 这样就避免了只有管理人员知道而员工不知情的情况, 提高了员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其次, 要具有创新意识。在行业产品出现严重同质化即功能相同的时候, 企业就应该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 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 符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从而提升产品的内涵。因此, 产品在质量和创新方面如果得到保证, 就会有更多的客户愿意购买该产品, 产品销量大, 有可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这时, 企业就会先同支付能力强的客户进行产品交易, 最后考虑支付能力弱的客户。这样, 企业就会很少出现赊销的情况, 应收账款风险相应地也会减少。

在销售过程中, 企业应该重视应收账款的存在,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企业应该设立专职人员进行应收账款的风险识别和管理, 同时要对客户的资信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在设定某一客户的信用标准时可以运用“5C”法:借款人的品质 (Character) 、经济环境 (Condition) 、资本 (Capital) 、经营能力 (Capacity) 、担保 (Collateral) 。通过这种方法, 可以全面地评价客户的资信程度, 从而提高了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 对降低应收账款风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 增强应收账款风险转移意识

首先, 采取灵活的结算政策, 转移应收账款风险。为了防止客户拖欠销售货款, 企业应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结算方式收取货款。企业可以采用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等结算方式来降低应收账款风险。企业可根据客户的信用状况及营运能力选择灵活的结算方式, 如对信用等级高且偿债能力强, 发展前途较好的客户, 可选择商业汇票结算方式, 这样有利于企业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良好合作关系, 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很有利的。对信用等级低且有风险的客户, 应当采用银行汇票的结算方式, 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其所带来的应收账款的风险。同时, 对资金暂时有困难, 但资信状况较好的客户, 应加强同金融机构的合作, 以买方信贷方式销售产品, 这样既规避了风险, 又保证了产品顺利销售。另外, 可以将应收账款改为应收票据,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坏账损失的风险。

其次, 可以进行信用保险转移应收账款风险。信用保险是指权利人向保险人投保债务人的信用风险的一种保险, 是一项企业用于风险管理的保险产品。其主要功能是保障企业应收账款的安全, 把债务人的保证责任转移给保险人, 当债务人不能履行其义务时, 由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所以, 企业不应该只停留在应收账款的催收上, 而应通过这样的方式加速其变现。

(三) 完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

首先, 制定严格的资金回款考核制度。每一个销售人员必须对每一项销售业务从签订合同到回收资金的全过程负责, 业务主管对此承担连带责任。要按照“谁销售谁负责”的原则, 实行过错追究制度, 对应收账款实行终身负责制。同时, 市场部负责人根据销售计划及销售订单核定应收账款的月度占有定额及年度平均定额, 将定额拆分成对应销售人员的应收账款占有定额。这样使得业务管理人员一定期限内的应收账款发生额保持在一定限额之内, 从而使公司的总体风险被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不至于对经营造成巨大影响。

其次, 要提高管理层对激励机制的重视程度。企业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管理层要对与应收账款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物质方面的激励, 如提高奖励数额、调整物质激励发放方式等。除了物质激励, 还应该重视员工的精神激励, 比如业务人员在销售过程中将应收账款的发生额保持在一个较低的限额内, 或者财务人员及时发现企业将要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并对其采取了有效控制, 避免了应收账款风险的加大时, 对这些工作表现突出的员工进行表彰, 在企业和员工当中树立良好的榜样, 更能长远地激励受表彰的员工。

摘要:应收账款一直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分析应收账款风险成因, 并找出控制应收账款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应收账款,风险,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董焕萍.关于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的思考[N].中国贸易报, 2011.4.12.

[2]李姣姣.浅析应收账款风险[J].会计之友, 2008.3.

混凝土裂缝成因及控制 篇10

1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

混凝土的裂缝及成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种是塑性收缩裂缝, 也叫沉缩裂缝, 是由于混凝土拌合物在刚成型之后, 固体颗粒下沉, 表面产生泌水而造成混凝土体积减小, 当这种混凝土体积收缩较大, 并且受到钢筋等物体的阻碍时, 就可能产生裂缝。

第二种是混凝土表面的风干裂缝, 这种裂缝是由表面混凝土失水收缩造成。由于水分的蒸发, 引起表面混凝土的体积收缩, 此时若不能及时获得来自外部或内部的水份补充, 就有可能导致开裂。这种现象尤其是在阳光直射、干燥或大风的天气里更明显。

第三种是温度裂缝, 主要在大体积混凝土中发生, 这种裂缝由两方面因素造成:一种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导致的裂缝, 当混凝土结构体积较大, 混凝土的水化热无法及时散出, 积聚在内部, 使内外形成较大的温差, 表面混凝土承受较大的拉应力, 这种拉应力的大小随温差的大小而改变, 当温差足够大时, 表面混凝土承受的拉应力超过了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 混凝土便出现了裂缝。这种裂缝主要是从表面向混凝土结构内部延伸发展的, 不一定形成贯穿裂缝。另一种导致开裂的因素是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下降过快导致混凝土的体积迅速收缩, 当混凝土结构受到强有力的约束时, 产生较大的拉应力而导致结构开裂, 这种裂缝往往是贯穿裂缝, 对防水混凝土结构尤其不利。

第四种是外力作用造成的裂缝。这种裂缝多数是因为混凝土在早期强度较低时, 受人为及自然环境因素施加的外力或振动而形成, 它的危害难以预测。地下工程中由于降水措施不力造成混凝土凝结时, 地下水位上升使混凝土结构过早承受水压作用, 有可能在混凝土中形成肉眼观察不到的裂缝, 导致日后的渗漏;另外过早的拆模、扰动钢筋或承受过大的施工荷载也可能造成混凝土的开裂。

以上是混凝土常见的几类裂缝, 造成裂缝的原因尚有很多, 混凝土构件承载力不足或碱集料反应等均可能造成混凝土开裂, 在此不一一详述。

2 混凝土裂缝的控制

从混凝土产生裂缝的起因分析, 要有效地控制混凝土开裂, 就必须从材料、配合比及施工等多方面采取措施, 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对于防止出现裂缝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现代建筑工程结构, 由于其结构形式日趋复杂, 大体积混凝土的工程规模日趋扩大, 仅仅从表面湿润养护这一个方面去考虑问题已远远不够, 还应从多方面制定综合措施,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1 施工及配比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第一类塑性收缩裂缝, 防止的最佳办法是提高混凝土的保水性及粘聚性, 防止混凝土出现过多的泌水。在工程实践中, 我们观察到:一些泌水量大的混凝土往往伴随着较大的塑性收缩, 从而出现塑性收缩裂缝, 而不泌水或微量泌水的混凝土则收缩较小, 不容易出现裂缝。我们总结出了这样的经验, 若要有效防止混凝土出现塑性收缩裂缝, 就应设法控制混凝土的泌水, 提高水泥砂浆的粘度, 减少集料的沉降, 充分发挥砂、石的骨架作用, 减少多余的拌合用水量。在工程实践中我们采用适当增大粉煤灰掺量, 选用泌水性小的水泥, 同时减少混凝土的单方用水量, 在保持水灰比不变的条件下相应减少水泥的用量, 使用高效减水剂等途径来改善大坍落度、大流动性混凝土的保水性、粘聚性, 有效地减少了混凝土成型后的塑性收缩。通常情况下, 泵送混凝土的用水量不宜超过200kg/m3, 胶结料总量不宜超过550kg/m3。

对于第二类风干裂缝最有效的防止方法是在混凝土浇筑后覆盖塑料薄膜或喷洒养生液进行养护, 也有的施工单位采取在混凝土终凝前进行抹压的方法进行处理, 具体的做法是人踩在混凝土表面仍有脚印时, 就用木抹子进行二次抹面, 待终凝后淋水养护或覆盖湿麻袋养护, 这样做能够及时消除表面的微裂缝, 并且封闭混凝土泌水形成的毛细孔道, 效果较好。另外, 也可以采取在混凝土外加剂中加入保水组分以减少混凝土表面失水的方法。若采取以上几项综合措施则效果更好。

温度裂缝对于防水混凝土结构的危害较大。这类裂缝一般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中, 在有关规范中规定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温差不宜大于25℃, 日降温速率不宜超过1.5℃, 这在工程实践中已得到验证。为了满足大体积混凝土对于温差及降温速度的要求, 必须对混凝土进行保温养护, 具体的做法是在混凝土浇筑后在表面覆盖塑料薄膜, 然后在其上方加盖保温材料, 并且同时进行测温 (测温探头应在混凝土浇筑前预埋) , 监控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及降温速度, 据此调整保温层的厚度 (详见图1) ;也有的工程采用蓄水养护的方法, 利用一定厚度的水被进行保温 (详见图2) , 水被及保温覆盖物的厚度视混凝土的体积及环境温度的不同而各异, 虽然可以通过理论计算求得, 但由于计算较复杂且准确度不高, 建议采用测温监控的方法来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及降温速度。另外, 在大体积混凝土中使用缓凝剂或缓凝减水剂, 能够有效地降低水化热的释放速度, 延迟混凝土中温峰的出现时间, 降低温峰的峰值, 有利于温度裂缝的控制。

第四类裂缝是混凝土过早承受外力所导致的。对人为的因素, 应该制定严格的施工操作规程, 并认真实施, 严格管理;对于自然环境因素, 则应根据具体情况, 区别对待。在地下防水工程中, 应充分重视基坑的降排水, 特别是底板混凝土的浇筑, 不可轻视地下水的水压作用。当混凝土刚刚凝结, 此时若降水措施不力, 造成地下水位上升, 作用于混凝土底板, 就可能使底板结构出现裂缝, 一般在工程实践中, 要求持续进行降水作业, 确保地下水位低于混凝土底板板底面至少7天时间。

2.2 新材料的应用

以上方法均为工程实践中常规的做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材料, 有助于防止混凝土的裂缝, 它们都已在工程实践中成功应用。

2.2.1 微膨胀剂

微膨混凝土的应用, 在我国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 这类混凝土具有极高的抗渗性, 较好的补偿收缩或微膨胀能力, 对大面积底板的防裂有很大的帮助, 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 微膨混凝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常用的微膨混凝土是通过加入一定量的UEA膨胀剂, 依靠水化过程中, 反应生成膨胀性结晶水化物———钙矾石 (C3A.3CaSO4.32H2O) , 使混凝土适度膨胀 (限制膨胀率为2~6×10-4) , 在钢筋及邻位的约束下, 可产生0.2~0.7MPa的自应力, 大致抵消混凝土收缩所产生的拉应力, 从而防止或减少混凝土收缩开裂。同时, UEA微膨混凝土在水化过程中产生的钙矾石结晶起到了填充堵塞毛细孔的作用, 使混凝土致密, 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渗能力。

微膨混凝土虽然在抗渗性、补偿收缩、抗裂等方面有优异的性能, 但这些性能的发挥必须得到设计、生产、施工等多方面的密切配合, 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首先, 这类混凝土对于养护有较高的要求, 必须保湿养护, 否则不仅不能补偿收缩, 还容易出现裂缝。在工程应用中一般要求浸水养护, 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

其次, 有些设计人员也往往错误地认为, 混凝土中添加了膨胀剂就可以取消后浇带。这样一来往往造成收缩裂缝, 导致渗漏。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适当延长后浇带的间距, 缩短后浇带的填缝时间。

另有一种错误观点就是认为膨胀剂添加得越多, 混凝土的膨胀率就越高, 抗裂性也就越好。实践证明, 这种观点危害十分大, 膨胀剂的掺量不能太大, 它只有在适宜的范围内才能发挥有利的作用, 膨胀越大, 混凝土构件承受的内应力也越大, 最终导致结构开裂。

总之, 微膨混凝土必须从原材料到施工, 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 研究、生产、设计、施工单位必须紧密配合, 一起把好质量关。这类混凝土只要正确使用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2.2.2 纤维混凝土

纤维混凝土的应用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历史, 其中能够以混凝土为基体的纤维有钢纤维、聚丙烯纤维、尼龙纤维等, 它是以水泥混凝土为基体, 采用非连续的短纤维作增强材料组成的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入混凝土中的纤维起到了提高基体的抗拉强度, 阻止基体中微裂缝的扩展, 改善其韧性与抗冲击性的作用, 因此纤维混凝土往往具有良好的抗裂性。近年来, 在实际工程中, 纤维混凝土在结构中的应用越来越多,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⑴钢纤维

钢纤维混凝土具有抗拉强度高、韧性好、耐冲击、耐疲劳、干缩率较普通混凝土小的优点, 并且钢纤维的加入对于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也有所帮助。在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试验中也证实了钢纤维的上述特点。目前钢纤维混凝土已在公路路面、机场道面、工业建筑地面、道桥铺装面层、叠合式受弯构件、铁路轨枕、抗震框架节点、预制桩局部增强、刚性防水屋面、隧道衬砌、矿山巷道、地下铁道、防爆构筑物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

但是, 由于钢纤维混凝土的成本较高, 不易被一般工程采用, 通常只用于重要的工程部位, 同时在混凝土中加入钢纤维, 对混凝土的工作性影响较大, 且生产工艺较复杂, 对施工队伍的素质要求也较高, 因此限制了它的使用数量。

⑵聚丙烯纤维

聚丙烯纤维是一种以聚丙烯为原料制造的束状合成纤维, 它具有化学性质稳定, 耐蚀性好, 抗酸碱能力强的优点, 不与混凝土中的水泥、掺合料、水及外加剂等发生任何化学反应, 将其放入混凝土中, 在搅拌的作用下, 能够均匀的分布, 同水泥基料紧密结合在一起, 有效地形成混凝土内部的三维支撑体系, 阻碍骨料的沉降, 减少泌水的产生, 控制水泥基体的收缩, 防止或减少塑性裂缝的形成, 并且还能够有效地改善混凝土的韧性, 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能。

值得注意的是, 在混凝土中添加少量聚丙烯纤维后, 对于混凝土的韧性、抗渗性虽然有较大提高, 但是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没有明显的影响, 对其抗拉强度及抗折强度的改善也有限 (有关数据略) , 聚丙烯纤维并不适用于作为结构性的加强材料,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也不能单独用于需承受较大外力冲击抗裂的构件。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较钢纤维混凝土成本更低, 生产工艺简单, 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其纤维表面具憎水性, 在混凝土中具有极好的分散性, 在搅拌过程中集料可使聚丙烯纤维束分散成细小的单根纤维, 不会发生结团现象。虽然添加纤维后, 混凝土的坍落度较无纤维的同配比混凝土略有下降, 但仍能够满足施工的需要, 并且混凝土添加纤维后其保水性及粘聚性更优越, 具有良好的泵送性能, 适用于大面积、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使用。目前, 在我们应用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浇筑的几个工程中, 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地下室的底板及壁板均未出现开裂渗水的现象。

⑶尼龙纤维

尼龙纤维又称卡普隆纤维, 是采用100%的尼龙-6制成的单丝纤维, 它的性能与聚丙烯纤维类似, 同样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耐酸碱性及在混凝土中的易分散性。它对于混凝土的抗裂性、韧性、抗渗性、工作性、抗拉强度及抗折强度的影响与聚丙烯纤维类似, 对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则稍有提高。

聚丙烯纤维与尼龙纤维同属合成纤维, 它们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3 结语

混凝土是一种脆性材料, 自从问世以来, 裂缝就与之相随, 混凝土的抗裂问题也一直困挠着学术界及工程界, 本文仅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对混凝土的裂缝进行探讨, 提出自己的观点:

⑴混凝土裂缝的起因多种多样, 并不仅限于本文归纳的四种, 在工程实践中应根据裂缝产生的原因, 从材料、配合比设计及施工等多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⑵应用微膨混凝土的补偿收缩或微膨胀性能, 对防止大面积混凝土结构的开裂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必须正确使用, 设计、生产、施工等多方面密切配合, 才能获得成功;

⑶在混凝土中添加适量纤维能够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 改善混凝土的脆性, 尤其是成本较低, 施工操作方便的合成纤维, 值得进一步推广及研究。

参考文献

成因控制 篇11

【关键词】 企业账务;风险;成因;对策

市场经济日渐深化的今天,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不安因素越来越多。企业财务现行的控制系统仅限于我国现阶段提升综合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实施手段,在企业财务控制系统理论基础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不利于充分发挥财务控制系统的有效性,更不利于实施方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今,企业要想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系统而全面地复分析财务控制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障碍及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加强及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及创新企业财务的控制系统。

一、账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企业的账务风险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具体有以下表现形式:一是投资回报率较低,在企业负债的情况下,较低的利润率使得偿债能力下降, 产生了较高的账务风险;二是负债过度,企业在一定程度的负债可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力量进行增加收益, 而过度负债则使企业信用度下降,使再次融金出现困难;三是坏账与不良资产比例较大,资金周转上出现问题,缺乏运行效率;四是债务结构欠佳,表现为企业的短期债务资金大部分投向于固定资产而不是流动资产,缺乏机动性,无法及时进行债务的偿还。账务风险使得企业提前进入衰退期,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最终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目前我国企业账务管理风险成因

1. 现行的企业财务控制系统难以发挥出最优化的效果:基于当前市场经济环境考虑,现行的企业财务控制系统日渐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求,存在了一些缺陷,主要表现为理财主体缺失、财务管理所属者不明。造成这种后果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先进的理财理念,对有效理财手段的探索较少,使得财务控制根本发挥不了最优化的管理效果。

2. 部分企业财务信息不真实,财务管理的工作质量不高:财务信息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反映,是企业管理者决策的基本参考依据。通过真实的财务信息,能够客观地分析与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科学合理地制定发展目标和策略。然而,部分企业为了追求不正当的经济利益,财务信息往往不正确,使得财务报表难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3. 财务结构不科学、资本结构不合理:对于经营管理者来说,扩大企业规模、追求效益最优化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却不能用大量的资金借贷方式达到这一目标。因为,这种行为极容易造成较为严重的债务而导致财务结构不合理,特别是资本结构。

三、降低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控制对策

1. 建立一套健全的企业财务控制和管理制度:一套健全的企业财务控制制度包括财务制度、财务预算、资金管理制度、筹资规范、投资管理、收益管理、财务风险、业绩评价、财务信息管及财务人员理制度等,其中的每一项管理与控制制度都是财务控制系统发挥最优化效果的必要手段和工具,缺一不可。因此,企业应当充分结合内部及外部的生存发展环境,综合考虑以上内容,建立一套健全的企业财务控制和管理制度。除此之外,在此基础上还要构建财务监控与监督系统,为财务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2. 加强資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针对企业财务结构、资本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企业除了要加大经济发展的速度还要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投入与浪费。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运营状况来调整资金投入和存量,保证具有足够的流通资金维持日常经营活动的顺利运行。

3. 完善财务内部控制手段和工具:企业财务的内部控制主要在于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与事后控制,企业往往过于注重事中与事后控制而忽视了事前控制。因此,应当以事前控制为主建立有效的预防措施,提高财务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与可靠性。为了有效发挥出事前财务控制与预防的有效性,应当从业务操作、会计系统、预算控制等方面综合入手,才能进一步完善和拓展财务控制的手段和工具。

4. 处理好企业的账务关系:要处理好企业与企业、企业内部门间的账务关系,做到责权分明,关系明确,减少坏账与不良资产的出现。首先要明确账务工作目标,主动做好预算,有计划的进行投、融资,明确各部门的工作任务,细化执行流程,在利润分配时,要统筹兼顾,调动各方力量,可采用集中结算、财务公司、银行代理、共设账户、委托贷款等模式,规避账务风险。例如:目前我国的海尔、联想等许多大、中型企业都实行资金的统一结算,使得企业资金的调配、使用变的集约化,以降低账务风险。

5. 提高账务管理决策水平:在企业的账务管理中,要进行科学的决策,才能有效地回避账务风险,可以使用问卷调查、德尔菲、相邻指标比较、层次分析等方法,建立有效的决策模式,进行科学决策,降低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投资新项目前,要准确的进行预算,体现预算的超前性和准确性,建立协调与沟通机制,使得预算的制定能够在企业各部门充分沟通、协商的前提下进行。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要明确各部门的权力与利益空间,加强监管,提供较强的执行力,对超出预算的部门给予相应的追究和处理。

6. 加强财务人员账务管理风险意识:要强化财务人员的账务管理风险意识,实现由核算型会计到管理型会计的转变,更多的从企业账务风险归避的角度出发,进行组织结构重新构建,广泛参与企业各方面的管理。一方面,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使财务人员具有扎实的财务基本知识, 拥有准确的分析力和判断力,及时发现账目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的资金运作保驾护航。另一方面,要以会计工作流程为中心,在保障账目准确的基础上,加强财务执行信息的反馈与控制,摒弃单纯核算的思想,要强化资金预算,变事后控制,为事前控制,主动防范,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财务人员管理职能,为部门的资金支付进行严格把关,减少不必要的开支,遏制账务风险。

结束语: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良好的发展不仅仅对于企业本身具有重大意义,更是我国经济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企业财务控制系统作为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管理效果是否良好直接影响着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和企业既定目标的实现。关于财务控制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障碍,企业应当不断地加强资金管理、完善外物内部控制的手段和工具,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财务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不断地增强财务管理的效果,充分发挥决策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罗永红.论企业账务管理中相关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7).

[2]曾庆辉.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及账务管理的思考[J].财政监督,2007(07).

[3]代红芳.中小型企业账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内蒙古电大学报,2002(04).

[4]郎跃琳.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7(05).

[5] 陈建.浅议企业财务管理的控制[J]. 财经界(学术版). 2010. (12).

[6] 郭延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之我见[J]. 财务与会计. 2009. (06).

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其控制对策 篇12

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财务活动中, 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使企业财务收益发生为偏离, 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而造成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 从企业与市场关系的角度来看, 企业财务风险产生主要有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原因。

1. 外部原因

企业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来自于企业外部宏观环境, 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 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 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 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因此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

2. 内部原因

企业风险产生的内容原因是指企业自身影响, 主要是主观认识的局限性, 控制风险能力的局限性。企业的财务活动是贯穿于经营管理工作的联系纽带, 又是众多管理工作中的一环, 因此经营策略的改变必然影响企业的财务活动, 经营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 从而导致财务风险随之发生变化。企业自身经营决策失误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内部原因, 如企业经营战略的调整、供销体系的调整、重大的资本运营等这些事项的变化都会增加企业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 也使得财务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

二、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面对财务风险通常采取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策略。控制风险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核心。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筹资风险控制策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 管理措施失当会使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由此产生筹资风险。针对筹资风险, 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控制筹资风险:根据自己的风险能力来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资本结构;企业在借入资金时, 应在慎重考虑资金成本、财务风险、信息传递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 选择合理筹资顺序来控制财务风险, 使企业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在资金安排上, 企业所筹集的资金的偿还期必须与其相应资产的变现期相适应, 短期筹资的资金 (如:短期借款, 各种商业票据及贴现等资金) 只能用于流动资产, 中、长期的债务资金, (如银行基建借款、长期债券、融资组赁等) 由于偿还期限较长, 可以用于长期投资或变现期较长的固定资产 (如:一般的机器、设备、大型的工具、器具以及运输工具等) 的购建。而权益投资 (如:实收资本, 优先股等) 则最好用于变现期很长的大型固定资产 (如:房屋、建筑物, 大型运输工具, 大型生产线等) 的投资。企业将所筹资金的偿还期与资产的变现期相结合, 既可以利于各种不同的资金高效利用, 又能保证企业按期偿还资金, 使企业的资金流转能够正常进行。

2. 投资风险控制策略

(1) 风险决策分析。在企业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 要重视和加强对风险因素分析, 注重投资收益率和相应风险之间的权衡, 以收益风险比为决策依据, 选取投资收益风险比最佳的方案。如在承担既定风险的条件下, 争取尽可能高的收益, 或在取得同样收益的情况下, 承担尽可能小的风险。风险决策分析常用方法有盈亏平衡点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等。

(2) 分散风险。风险决策的结果虽然选择了风险较小而收益较大的投资方案, 从而使得投资收益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保障, 但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投资方案, 风险总是客观存在、难以避免的, 因此, 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分散投资风险, 才能保证投资预期收益: (1) 投资区域的分散。利用区域经济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分散投资 (如国内外分散、城乡分散和地区分散等) , 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企业将投资分散于不同的区域, 不但可以平衡损益, 而且还可降低资源供给中断的风险。 (2) 投资行业的分散。在经济波动中, 各行业繁荣与萧条交替进行, 如果投资者将投资集中于某一行业, 一旦行业出现不景气就会遭受惨重的损失, 所以, 企业应尽可能将资金投向不同的行业, 通过多元化投资来降低投资风险。 (3) 投资单位的分散。企业在参股其他企业或投资于下属单位时, 投资应适度, 并且应将资金分散投向各个单位, 这样不仅可以稳定收益, 而且可以降低风险。 (4) 投资时间的分散。企业应尽量避免在同一时期内实施多个投资项目, 以便平衡财务风险, 避免因财务状况不佳造成的违约风险和倒闭风险。

3. 资金回收风险控制策略

(1) 选择收益相对较大而风险相对较小的资金回收方案, 主要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的决策方案, 用5 C原则来衡量客户享受的信用标准;赊销后企业应尽快回收账款;建立客户账龄分析体系等措施防范坏账风险。现金折扣也是企业减少坏账损失、降低风险的措施, 具体操作过程中企业应该权衡提供折扣后获得的收益与现金折扣的成本来决定现金折扣的多少。

(2) 根据客户按约付款的可能性, 选择不同销售方式。从回避资金回收风险的角度, 采用现销方式出售商品无疑是最佳选择, 为控制资金回收风险, 企业只能对信用状况好、偿债能力强, 达到企业信用标准的客户采取赊销方式, 并将累计赊销金额控制在信用限额范围之内, 但对那些信用状况不好、偿债能力差的客户则宜尽可能采取现销方式。

4. 收益分配风险控制策略

收益分配是企业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是扩大投资规模来源, 分配股息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 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如果扩展速度快, 销售与生产规模的高速发展, 需要添置大量资产, 税后利润大部分留用。但如果利润率很高, 而股息分配低于相当水平, 就可能影响企业股票价值, 由此形成了企业收益分配上的风险。因此, 必须注意两者之间的平衡, 加强财务风险监测。

参考文献

[1]杨松龄《:中小企业会计管理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财政部企业司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年

[3]李国青:浅议企业应收帐款管理策略[J].科技资讯, 2006, (17)

上一篇:方案先行下一篇:专业适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