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成因(通用12篇)
铁矿成因 篇1
1矿区地质背景
1.1矿区地层矿区位于云南省新平县扬武镇, 距新平县城东南方向约30公里。矿区到扬武镇有简便公路, 扬武镇有昆洛公路经过。
矿区局部可见零星的三叠纪地层和第四纪残坡积物, 其余均为下昆阳群黑山头组砂板岩和大龙口组灰岩。
矿区内大部分矿体赋存于大龙口组下段底部条带状灰岩中, 呈似层状分布, 层位稳定, 大致与地层平行。大龙口组下段地层岩性见表1。
1.2矿区构造矿区内主干构造为南北向的鲁奎山复式向斜, 构造相对简单。该向斜南部松散, 北部紧凑, 形态两翼陡核部缓。向斜两翼有很多次级向斜褶皱发育, 铁矿体大多赋存于其中。矿区内还发育有近南北向与向斜构造平行的压扭性断裂。并有北东向与北西西向张扭性断裂与之伴生。矿体在局部部位因受后期构造影响发生扭转, 形成反“S”扭曲, 改变了矿体连续性。
1.3岩浆岩矿区内岩浆岩活动并不频繁, 仅偶见辉绿岩呈岩脉侵入。一般出现在大龙口组下段底部与大龙口组下段中部地层中, 离矿体较远。
2矿床地质特征
2.1赋矿层和围岩矿体层状、似层状产于大龙口组底部条带状灰岩中, 层控明显, 矿体结构简单, 基本为单一矿物。矿体与围岩整合接触, 伴随矿化普遍有硅化、褪色等围岩蚀变。矿体与围岩中夹0.3米左右的粘土层, 含灰岩与矿石碎块, 其成因或为层间滑动。
2.2矿体的形态规模区内的断裂构造严格控制着矿床。矿体的产状、形态、规模与空间分布受断裂的性质特征控制。矿体呈脉状成群成带产出, 具较明显的方向性和间隔性。
矿区主矿体 (矿体1) 呈南北向分布, 长700米, 延深500米。矿体厚4到43.7米, 平均18米。在后期构造作用的影响下, 矿体北端的走向东西倒向南倾斜, 倾角60°, 中端近直立, 南段倾向东, 倾角30到40度。主矿体下盘有一条长250米, 延深230米, 平均厚度11.6米, 北西分布, 倾向南东, 倾角60°的矿体 (矿体2) 。上盘有一条长600米, 延深300米, 平均厚度15米, 北西分布, 倾向北东, 倾角约40°, 未在地表出露的矿体 (矿体3) 。另外, 在主矿体的围岩中发现脉状、扁豆状的大小不等的小矿体。
2.3矿石品味, 类型与矿物特征将矿石按自然类型划分可分为三类, 分别为:原生矿石此类以矿体1、3为主, 氧化矿石此类以矿体1、2为主, 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矿石。
原生矿:主为菱铁矿。矿石呈致密块状, 偶见条带状, 呈自形半自形状变晶结构。化学成分较简单, 平均铁含量37.3%, 锰含量1.11%。磷硫皆低, 硫为0.23%, 磷为0.07%, 二氧化硅含量4.17%, 氧化钙含量4.17%。其他组分含量仅痕迹存在, 为碱性矿石, 占总储量的47%。
氧化矿:基本由褐铁矿, 赤铁矿及少量磁铁矿组成。以褐铁矿为主, 占50%左右。其次是脉石矿物, 占30-40%, 多为方解石, 次为粘土、绿泥石、石英。矿石多为胶状、网格状及交代残余结构, 矿石构造基本为胶状和多孔状。自然破碎粒度最大15-20厘米, 最小0.01毫米, 一般较细。品味平均含铁55.5%, 磷硫含量低, 硫为0.19%, 磷为0.025%, 二氧化硅含量6.58%, 氧化钙含量1.38%, 属于酸性矿石。占总储量的33%。
混合矿:界于氧化带和原声带之间的菱铁矿、褐铁矿的混合型矿石。主要为磁铁矿、赤铁矿、菱铁矿以及少许褐铁矿组成。致密块状构造, 成粒状变晶结构及交代结构。矿石平均品味为铁42.03%, 锰1.23%。有害组分含量低, 硫0.1%, 磷0.012%。二氧化硅6.5%, 氧化钙5.56%, 属于自熔矿石, 占总储量的20%。
3矿床成因
3.1矿床成因探讨综上, 鲁奎山铁矿具有以下特征:①矿体似层状产出于昆阳群大龙口组下段底部条带状灰岩中, 层位稳定, 大致与地层平行, 该底层属于碎屑岩向碳酸盐岩的过渡带。②矿石矿物成分简单, 原生矿主为菱铁矿, 氧化矿主为褐铁矿和赤铁矿, 脉石矿物多为方解石, 次为粘土、绿泥石、石英, 含量较低, 矿石普遍含炭泥质。③矿体与围岩整合接触, 伴随矿化普遍有硅化、褪色等围岩蚀变。④矿体在局部部位因受后期构造影响发生扭转, 形成反“S”形, 使矿体失去了连续性。⑤矿体与岩浆活动关系小, 矿石中包裹体数量不多。
以上1、2条特征表明矿体具有沉积特征, 3、4条表明矿体受变质影响。所以, 笔者认为鲁奎山铁矿是在沉积作用基础上受变质作用形成的, 并非前人认为的中低温热液交代充填矿床。
3.2找矿远景矿区北部及其深部有扩大矿石储量的可能性。
4结语
该类型铁矿为目前已探明的昆阳群中最大的铁矿。除了新平县, 在玉溪市、峨山县等地还发现有该类型的铁矿。据统计鲁奎山式铁矿的探明资源量占云南省内已探明铁矿的20%以上。对其成矿规律的总结有利于更好的开发利用此类铁矿。
摘要:鲁奎山铁矿为分布于滇中地区中元古代早期昆阳裂谷中, 位于康滇地轴南段, 赋存于昆阳群大龙组的菱铁矿床。铁矿产于大龙口组底部条带状灰岩中, 呈似层状分布, 层控明显。该类型铁矿为目前已探明的昆阳群中最大的铁矿, 占云南省内已探明铁矿的20%以上。本文通过对鲁奎山铁矿的区域构造、矿床地质、控矿因素的分析, 确定矿床成因, 为更好的开发利用此类铁矿提供基础。
关键词:鲁奎山,菱铁矿,滇中,中元古代
参考文献
[1]夏侯荣福, 张慧芬.昆阳群中的铁矿[J].云南地质, 1993, 12:87-73.
[2]黄维全, 刘毅, 林菲.鲁奎山铁矿逆冲推覆系与成矿[J].2004, 23:60-66.
[3]李志群, 薛步高, 梁秋原, 等.云南省鲁奎山式铁矿的区域成矿条件[J].2010, 29:87-88.
铁矿成因 篇2
兰道班江铁矿成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通过对马来西亚吉兰丹州兰道班江铁矿地质特征的研究,认为成矿热液来源于中酸性花岗闪长岩体,地层为碳酸盐类,二者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矽卡岩型铁及多金属矿床.
作 者:张治中 ZHANG Zhi-zhong 作者单位:吉林通钢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吉林,长春,130022刊 名:吉林地质英文刊名:JILIN GEOLOGY年,卷(期):200928(2)分类号:P618.31关键词:铁及多金属矿床 地质特征 兰道班江 马来西亚
铁矿成因 篇3
摘要:马达加斯加铬铁矿床主要产出于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是与基性岩——超基性岩带有关的豆荚状铬铁矿。经过对比分析,笔者初步认为马国豆荚状型铬铁矿主要经历了两个成矿阶段,形成于下地幔,是在地幔方辉橄榄岩的底劈条件下演化而成。
关键词:马达加斯加;豆荚状铬铁矿;分布特征;成因
Abstract:In Madagascar, the major chromite deposits in Madagascar is in the Precambrian crystalline basement, which is podiform type chromite associated with mafic - ultramafic rocks. After comparative analysis, I think the initial madagascar chromite mineralization gone through two phases, formed in the lower mantle, is evolved at the bottom of the mantle harzburgite.
Key words: Madagascar;Podiform chromite deposit;distribution;genesis
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再加上国内地勘项目严重压缩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地勘单位开始把目光投向境外。铬铁矿作为我们国家的紧缺矿产,在境外勘查的矿种选择上,可作为首选矿种。本人通过对以往资料的整理学习和对马达加斯加重要矿产地的踏勘,现对马达加斯加铬铁矿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进行简单的分析,以供地质同仁探讨。
马达加斯加是印度洋西南的一个岛国,位于非洲东南角隔莫桑比克海峡与大陆相望,是世界第四大岛。西部为地形起伏较缓的盆地,中部为平原和高原,东部为狭长的盆地。马达加斯加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产有铁、铬、钛、镍、钴、铝、金、石墨及宝石类矿产等,大多分布于前寒武纪构造——岩浆——变质杂岩区,仅少数沉积型矿产赋存在晚古生代——新生代地层中。
一、中国及世界铬铁矿分布特征
1. 中国铬铁矿的分布特征
中国已查明的铬铁矿区主要集中在西南区、西北区、华北区。中国的铬铁矿有以下特点:矿床规模小,分布零散;分布区域不均衡,开发利用条件差;贫矿与富矿储量大体各占一半;露采矿少;矿床成因类型单一,已知的铬铁矿矿床主要为岩浆晚期矿床,产于蛇绿岩地幔橄榄岩内。
2. 世界铬铁矿的分布特征
世界上重要的铬铁矿床均产于超基性岩和基性岩中。Thayer(1960)将世界上原生的铬铁矿床划分为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层状铬铁矿床,或称为布什维尔德型铬铁矿床,主要产于古老地台的层状镁铁——超镁铁杂岩体中;另一种为豆荚状铬铁矿床,也称为阿尔卑斯型铬铁矿床(Thayer,1964),主要产于显生宙以来被作为外来杂岩体的阿尔卑斯型地幔橄榄岩中。层状铬铁矿床的代表矿床:南非的Bushveld矿床、津巴布韦的Great Dyke、美国的Stillwater杂岩体以及巴西的Campo Formoso等;豆荚状铬铁矿床的代表矿床: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古巴、土耳其、印度等国,其中,哈萨克斯坦的肯皮尔赛豆荚状铬铁矿最为著名,其矿体规模最大,储量高达上亿吨。
二、豆荚状铬铁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马达加斯加的铬铁矿床类型是以豆荚状铬铁矿为主。豆荚状铬铁矿床通常产于蛇绿杂岩中构造侵位的阿尔卑斯型橄榄杂岩体内,矿体多呈整合状至不整合状的透镜体产出。豆荚状铬铁矿矿体形态复杂多样,多呈狭窄的扁豆状、透镜状、岩墙状以及板状体,由于受压扁拉长和褶皱变形作用改造,其宏观构造特征类似于变质变形构造,构造形态不规则且分布无规律性。对于豆荚状型铬铁矿矿床成因的认识,分歧较大,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成矿模式,即熔融再造(再平衡)模式、俯冲带之上(SSZ)型和大洋中脊玄武岩型。
三、马达加斯加铬铁矿
1. 马达加斯加地质特征
马达加斯加岛地表出露前寒武系、石炭系、侏罗系、白垩系等显生宙地层。按区域地质特征马达加斯加岛可分为三块:岛东部为基岩出露的高原区,约占全岛面积的75%,主要由前寒武系结晶基岩组成,并有白垩纪——第四纪火山岩;东海岸山麓断崖区,分布白垩系火山岩,上覆Campanian阶(白垩纪末期)石灰岩;西部沉积区,地面出露上古生界——新生界,向西朝海峡方向依次变新。
根据基底构造研究,马达加斯加岛是随着海底构造的扩张从冈瓦那古陆分离出来的。区域构造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多期韧性的剪切带构造变形和大片花岗岩、闪长岩及基性——超基性岩侵入。在区域地质历史中,几次造山运动的长期性影响和程度剧烈的变质作用造成了矿床地质和结构的复杂性。构造带内各种类型的片麻岩占据优势,还包括或多或少混合岩,基性岩(辉长岩,苏长岩)和超基性岩(辉石岩,橄榄岩)体。铬矿矿化体(带)被嵌入在一个大规模的片麻岩——混合岩中。马达加斯加岛经历了多期岩浆活动,正是这些多期次岩浆活动和喷发(侵入),为马达加斯加带来了丰富的成矿物质来源。
2. 马达加斯加铬铁矿的分布特征
马达加斯加大部分铬铁矿点均产出于Tsaratanana绿岩带,从成因类型看属于绿岩型铬铁矿床,也叫作阿尔卑斯型铬铁矿床。矿体主要呈扁豆状、似层状和不规则状,豆荚状产于前寒武系基性——超基性杂岩体中心部位或其边缘,个别矿体直接产于片麻岩——混合岩中或片麻岩——混合岩与辉长岩的接触带。产出的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板块缝合,韧性剪切带较为发育;容矿围岩为纯橄榄岩和方辉辉橄岩;矿体沿NNW向构造带呈带、呈群出现,分段集中;矿石类型主要为致密块状及浸染状,其中浸染状矿石品位较低,多分布于矿体上部和边部,致密块状矿石品位高,为富矿石,多分布于矿体底板和深部;矿体与近矿围岩接触关系明显,说明矿体与围岩不具有渐变过渡那种原始岩浆分异现象,矿体可能是异地来源的再就位产物。围岩蚀变主要有蛇纹石化、滑石化、绿泥石化、阳起石化和透闪石化。高铬铁比的矿床与低比值的矿床一般没有明显的分界线,高低铬铁比的矿床相邻而生。铬铁矿床通常是整块的。铬铁矿体中矿物杂质的缺乏,影响了它的相对硬度,再加上铬铁矿结晶一般为小透镜体状,这就为提高铬铁矿粉的品位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已探明储量达大型矿床的同类型矿床主要有:Andriamena铬矿床和Ankazotaolana~Bemanevika铬矿床。据前人工作的物理特性显示:当区内有磁铁矿存在时,在高磁异常中的次高磁区去寻找铬矿,在低值磁异常区内存在铬矿体。
3. 马达加斯加铬铁矿的成因
经过对比分析,笔者认为马国豆荚状型铬铁矿的成因模式与国内罗布莎铬铁矿成因模式类同,是在地幔方辉橄榄岩的底劈条件下演化而成,形成于下地幔,主要经历了两个成矿阶段。第一成矿阶段原生铬铁矿的形成是在过渡带(400km~670km)深部。由于地幔熔融底辟上升,并破坏铬铁矿层,将铬铁矿块带至上地幔浅部。铬铁矿块局部熔化形成豆状矿石,并含有过渡带高压矿物。第二成矿阶段铬铁矿形成于岩浆房,由结晶分凝作用形成了浸染状矿石。当地幔底辟继续上升到达上地幔顶部或壳——幔过渡带时,形成岩浆房,由于减压升温而增强了熔融程度,形成了一个强熔融带,岩石由地幔橄榄岩演化成方辉橄岩或纯橄岩。第一阶段原生铬铁矿和第二阶段堆晶铬铁矿共存于蛇绿岩不同部位。在地幔岩浆塑性流变和剪切力的作用下,矿体呈群分布呈带集中。
马达加斯加地质工作程度比较低,这给了地勘单位很好的契机。在已发现的铬铁矿成矿带上,对比已发现的铬铁矿床的地质特征,参考铬铁矿的成矿模式,寻找豆荚状型铬铁矿,有非常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周二斌.豆荚状铬铁矿床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1,30(3):530-542.
[2] 车继英,赵院东,王奎良,等.马达加斯加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特征综述[J].地质与资源,2013,22(4):340-346.
[3] 黄国平,胡清乐,陈冬明,等.马达加斯加地质矿产概况[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4,(5):626-632.
[4] 杨经绥,巴登珠,徐向珍,等.中国铬铁矿床的再研究及找矿前景[J].中国地质,2010,37(4):1141-1150.
铁矿成因 篇4
关键词: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找矿标识,沉积变质,“鞍山式“铁矿
1概述
该区位于鞍山市南郊,距市中心7km,行政区划属鞍山市千山区东鞍山镇管辖,地理坐标为:东经122°57′52″~122°58′28″,北纬41°02′45″~41°03′25″。
该区交通较为便利,西侧不足1km处有长春-大连铁路通过,有柏油马路与鞍山至海城一级公路相连。
本区地形属于千山山脉西缘向辽河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区内最高山峰海拔标高169.7m,沟谷最低标高64.9m,相对高差104.8m。区内无较大的河流,仅在东侧有季节性小溪流汇入杨柳河。
2区域地质
东鞍山铁矿床极东部区位于华北地台之胶辽台隆太子河-浑江凹陷西部的辽阳凹陷的南部边缘,区域构造极为复杂。太古界花岗岩~绿岩构成区域基底,基底裂陷沉积了晚元古界至中生界沉积岩系。在大面积的太古界花岗质岩石内残留有太古界表壳岩,习惯称之为鞍山群,其内赋存的铁矿层称为“鞍山式“铁矿。
鞍山地区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主要有太古界鞍山群、下元古界辽河群、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震旦系、古生界寒武系以及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鞍山群樱桃园组地层分布在东鞍山至谷首峪一带;鞍山群大峪沟组地层分布于活龙寨地区;辽河群浪子山组地层分布广泛;辽河群里尔峪组地层分布在摩云山至齐大山一带零星出现;钓鱼台组地层分布广泛;桥头组、南芬组地层主要分布在东鞍山至砬子山一带;震旦系分布黄岭子一带;寒武系地层主要分布在鞍山东北辽阳市内。
鞍山地区的构造运动经历了从太古宙构造运动到新构造运动的漫长的演化历史,形成了现在复杂的构造格局。鞍山地区整体构造格架是以铁架山花岗杂岩体构成一个近于三角形的中心,围绕该岩体分布有南北铁矿带和东西铁矿带,西北被新生代辽河沉降带东沿断裂所切割,在外围为太古宙晚期的花岗岩所包围的总体格局。在其上接受了早元古宇辽河群的沉积,其后经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结晶基底。
晚元古代以后包括鞍山地区在内的太子河流域地区形成沉陷,接受了晚元古界青白口系、震旦系,直至早古生界沉积,自加里东运动以后基本处于抬升隆起状态。
中新生代以脆性断裂运动为主,形成以寒岭断裂和下辽河裂谷东沿断裂为代表的一系列断层,控制了现代铁矿的空间产出位置。
鞍山地区断裂构造以寒岭断裂为主体,对铁矿床的影响最大,寒岭断裂基本沿东西铁矿带近于平行展布,走向280~310°,由数条平行或相互交汇复合的断层组成,总体构造性质为南盘向东走滑的以走滑为主的断裂构造,西部掩没于辽河平原第四纪沉积物覆盖之下,向东经过东西铁矿带,延伸至鞍山地区以东,从弓长岭铁矿南部通过,截断铁矿体,延伸至本溪地区以远,从大的区域上来讲是一条对鞍本地区铁矿影响最大的后期断裂构造。
本区岩浆岩发育,分布广泛。按侵入时代可分为太古代、早元古代、晚侏罗世和白垩纪四期,以太古代侵入岩和白垩纪侵入岩在区内最为发育。
3矿区地质
区内大部被人工堆积物覆盖,出露地层主要为青白口系钓鱼台组石英岩。经钻探施工,见鞍山群樱桃园组绢云石英千枚岩、含铁石英岩(铁矿层)和斜长角闪岩。
区内主要断裂为F13,其余为较小断裂(性质不清)。F13是横向断裂,为寒岭断裂的次级断裂,该断裂东部为东鞍山铁矿东延矿体。构造带内岩心较破碎,主要成分为石英角砾和千枚岩,石英角砾多被断层泥包裹。F13断层走向北东60~85°,倾向南东,上部倾角50°左右,深部变陡倾角60~75°。断裂带宽一般5~10m,最宽可达15~20m。该断层又同时具有断层泥挤压透镜体、断层角砾,断层带较宽等不同力学性质特征,反映出其受多期不同应力场作用而有过多期的构造活动的产物,其性质十分复杂。
区内无岩浆岩出露,在区西部出露有太古代白云母花岗岩。
4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4.1矿床成因
鞍山群为一套沉积——火山岩建造,下部为基性火山岩建造,中部为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建造,上部为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及硅铁质沉积岩建造。沉积-火山岩经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了沉积变质“鞍山式“铁矿。
东鞍山铁矿床极东部区铁矿体赋存于鞍山群樱桃园组条带状硅铁建造中,岩石组合主要为千枚岩、斜长角闪岩、含铁石英岩(铁矿层),矿体为典型的“鞍山式“铁矿。矿床成因为典型的沉积变质铁矿。
4.2找矿标志
太古界鞍山群变质岩是“鞍山式“铁矿的赋矿层位,故鞍山群变质岩的存在是找矿的前提。
铁矿石具有强磁性,可以引起磁异常,其他岩石如老花岗岩不具磁性或具弱磁性,在地表存在铁矿露头或铁矿埋深不大的情况下可引起很强的磁异常,在铁矿埋深较大的情况下,可以引起低缓磁异常。可根据磁异常所处的地质背景解释异常是否由铁矿引起,利用磁异常进行找矿。
参考文献
[1]朱凯.鞍山地区东鞍山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J].岩石学报,2016.
[2]王福利.浅谈鞍山式富铁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吉林地质,2008.
[3]李鸿业.鞍山地区鞍山式铁矿地质特征和成因问题[J].地质与勘探,1974.
铁矿成因 篇5
黑龙江省林口县古城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类型
古城磁铁石英岩型铁矿床,赋存于兴东群大盘道组的厚层碳酸岩中,总体呈狭长带状分布.铁矿类型为沉积变质-磁铁石英岩型矿床.铁矿成因属舍铁石英岩建造.
作 者:黄晓东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矿产勘查开发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3)分类号:P61关键词:磁铁矿 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类型 林口古城 黑龙江省
铁矿成因 篇6
关键词:韩旺铁矿;卧虎山;地质特征;成因探讨
1.成矿地质背景
韩旺铁矿自西北向东南分为5个矿段,分别为西北矿段、卧虎山矿段、上河矿段、王峪矿段和张耿矿段(图1)Ⅲ。韩旺矿区位于华北陆块(Ⅰ)鲁西隆起(Ⅱ)鲁中隆起区(Ⅲ)马牧池—沂源断隆(Ⅳ)马牧池凸起(Ⅴ)的东部边缘、沂沭断裂带之西邻,属于韩旺断裂带范畴。
1.1地层
区域内地层主要以新太古界泰山岩群和古生界地层为主。区内地层发育较齐全,自太古代至新生代多有出露。卧虎山矿段地层主要有新太古界泰山岩群变质岩系、古生界寒武系的砂页岩、石灰岩及第四系洪冲积和残坡积物。铁矿即赋存于新太古界泰山岩群雁翎关组顶部片岩系中。
1.2构造
本区在区域上位于沂沭断裂带以西,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构造不发育,基底地层和盖层总体为单斜构造,泰山岩群变质岩系基底和古生界盖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矿区断裂构造以北西走向的韩旺一石桥断裂为主要构造格架,其控制了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及矿带的分布,并派生一系列小型断裂。矿区内含矿变质岩系和伟晶花岗岩中的节理非常发育,各岩层和矿体中,都有大致垂直和平行于矿层走向的两组节理,而矿区内部分断层可能便由此两条节理发展而成的。
1.3岩浆岩
本区区域上岩浆岩较为发育,自新太古代到新近纪均有岩浆活动,主要岩浆岩有:新太古代二长花岗岩、元古代伟晶花岗岩、中生代(燕山晚期)闪长(玢)岩。矿区内的岩浆岩分布极为广泛,主要为伟晶花岗岩和中粒二长花岗岩,其余均为一些中基性脉岩和浅成的侵入体。其中伟晶花岗岩在矿区分布广泛,其与矿体的关系也最为密切。
2.矿段地质特征
2.1矿体地质特征
卧虎山矿段含矿岩系为太古界泰山岩群雁翎关组顶部含铁片岩系,层位较稳定,矿层顶、底板围岩为斜长角闪岩。含铁岩系主要为含铁角闪石英片岩。矿床由一个大矿带组成,矿带由多层分支复合、尖灭再现的矿层组成。矿带呈NW-SE向展布,走向330°左右,倾向NW,倾角平均50。左右。矿体厚度具有上厚下薄特点。矿带rite品位最低19.61%,最高43.02%,平均35.33%,mFe品位最低15.03%,最高34.98%,平均20.23%,RIFe品位变化系数18.96%,品位分布均匀。
2.2矿石特征
矿石主要为粒状变晶结构,磁铁矿、角闪石类矿物和石英排列构成明显的条带状、条纹状构造,条带一般宽0.5-8.0mm。矿石中金属矿物以磁铁矿为主,其次是赤铁矿、褐铁矿及铁的氧化物、少量黄铁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中含铁硅酸盐矿物为铁闪石、普通角闪石、黑云母、绿泥石等,不含铁矿物为石英、次为长石、碳酸盐岩,还有少量的磷灰石、锆石、榍石等。
2.3矿化与蚀变
矿化类型为磁铁矿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其中磁铁矿化、褐铁矿化是区内主要的矿化类型。区内蚀变较发育,主要有绿泥石化、硅化、碳酸盐化、伟晶岩化,绿泥石化是区内主要的蚀变类型。
3.成因探讨
雁翎关组地层属滨海相陆源碎屑沉积夹基性火山熔岩及基性火山碎屑沉积的一套岩石组合,矿层本身与围岩均含大量角闪质硅酸盐类,常为角闪片岩和含铁角闪石英片岩,组成一套绿色变质岩系,常呈层状产出,并且岩性逐渐过渡。矿层内部具有鲜明的周期沉积的条纹特征,是火山岩多次间隙喷发和分异的证据。
矿化带中的粒状矿物定向排列,构造具有明显的条带状构造,并见有塑性变形和混合岩化现象,都是长期区域变质的产物。矿化带中碳酸盐化、硅化、绿泥石化等蚀变作用发育,并常见有磁铁矿充填交代现象,显示了中低温热液活动的特征。前人研究表明矿石稀土和微量元素、铁、硫、硅同位素结果共同指示韩旺铁矿形成于海洋化学沉积环境,成矿物质具有明显的火山热液贡献特征。
综上所述,该矿床属于中低温沉积变质型铁矿床。其矿石中的主要物质成分应来自基性火山喷发物,通过海水以化学沉积方式沉积分异成原始铁矿层,经后期的区域变质和热液改造作用,在外界物理化学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在适当的地质环境中形成磁铁角闪石英片岩。
铁矿成因地质类型特征及找矿技术 篇7
因为在吉林省东部探测到板石沟铁矿、老牛沟铁矿等鞍山式的大型铁矿床, 由此可以看出吉林省的东部是鞍山市生产铁矿较为有利的地域。所以, 对吉林省东部铁矿的勘测及地域的资源潜力的预测意义重大。
1 成矿的地质背景
吉林省地质勘测局根据地质构造上的运动、岩浆的运动、沉积的作用、变质的作用和成矿的作用以及地质在构造演化上的差异以及空间上分布的不均匀将吉林省东部分为南北两部分, 南部为中朝准地台, 北部为吉黑褶皱系。
由古海底的火山喷发并且沉积, 而且经过区域的变质作用形成的由片麻岩、条带状角闪磁铁石英岩、斜长角闪岩等组成的类似的东西向带状弧形分布的绿岩地体大多呈现大小不一的孤岛的形状遍布在各种由变花岗岩和混合岩形成的地域中。而最为重要的铁矿赋矿是硅铁。这就是著名的去太古宙地层。
在辽东的台隆、铁岭-靖宇台拱、龙岗古陆的南北两旁遍布着大部分的元古宇。由海相陆源碎屑岩构建的古元古界集安群的早期存在着基性—中酸性的火山构建, 中期和晚期则存在着含有硼、镁材质的和碳酸盐形成的岩石和含铁和磷的岩石形成。老岭群是海相碎屑-碳酸盐岩建造, 区域变质程度还相对较浅, 而其中包含的大栗子式铁矿的主要赋矿层则是由大栗子组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而大多以绿色的岩石构造而成的一套由地槽型的火山长期沉积所形成的变质较浅的是中元古界。新元古界青白口系、震旦系由沉积了地台型浅海相沉积建造并且位于由古老变质岩系组成的大陆块上, 并且新元古界还包括了塔东类型、临江类型和浑江类型的铁矿。
地台和地槽这两种沉积类型构成了古生代, 而古生代又是夕卡岩类型矿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生代时期的晚期, 东南部的地台区和北部的地槽区组成了一个整体, 并且整体全部上升, 形成了大陆。在三叠纪晚期时, 以古生代为基础所发展和演化出来的山间盆地, 发育成为杂色粗碎屑的岩石构造而成。而侏罗纪时期受到了中生代的构造上的影响, 形成了一系列的断陷、拗陷、断拗盆地, 发育成为杂色粗碎屑的岩石、中基性-中酸性的火山岩石和火山碎屑的岩石含煤组成。白垩纪时期以来则是将陆湖盆地沉积作为重点, 火山的活动也相对的减弱了。而且, 新生代时期的矿脉由于中生代的构造环境的背景的影响, 形成了吉林省主要的北东向的大断裂, 发育出裂隙-中心式的火山岩石带和火山台地。
区域里的岩浆的入侵活动频率很高, 各时代所产生的花岗岩石约占全省暴露面积的60%。其中部分基性-超基性的杂岩体和含有钒钛的磁铁矿有关系, 由此形成了岩浆岩矿脉。
2 铁矿的成因类型和其地质特点
2.1 铁矿的成因类型
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 我国将拥有的所有在工业上有意义的铁矿床根据它的成因类型将其划分为五种类型, 分别为:沉积后发生变质的类型、沉积类型、夕卡岩类型、岩浆类型和风化淋滤类型等。而位于吉林省东部的则主要是沉积后发生变质的类型、岩浆类型、夕卡岩类型、沉积类型及风化淋滤类型的矿脉。
2.2 铁矿的地质特点及其类型
2.2.1 沉积产生的变质型
沉积产生的变质类型铁矿脉主要是由受到变质了的铁硅质组成的铁矿脉和受变质碳酸盐组成的矿脉组成。
鞍山式的铁矿以板石沟的铁矿为代表的铁矿的类型就是受变质的铁硅质组成的铁矿。铁矿体存在于前寒武纪时期的古老的区域的变质了的岩石系里, 该变质了的岩石系是由低角闪的岩石相的黑云 (角闪) 的变粒岩石、云母的石英片岩石和斜长的角闪的岩石等组成的变质了的岩石系。其中的矿石大多是条形带状或条形纹状的, 大多数是以石英为首的条带 (纹) 和以黑色的大的磁铁矿为主的条带 (纹) 交错存在的。矿脉的规模很大, 和国外的阿尔果马类型的铁矿极其相似。由于多数的含铁的发生变质的岩石系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混合岩石化和花岗岩石化的影响, 矿体已经支离破碎成了及其小的块状体。而且, 矿石也主要是为贫矿, 磁性铁品质一般15%到40%, 仅含有少量的黄铁矿。
由大栗子的铁矿组成的并且出产于古元古界辽河群的千枚岩石与碳酸盐类的岩石层, 并且受到了细微的地域的变质影响的是受变质硅酸盐建造型铁矿床。如泥岩、砂岩、灰岩等类似的由碎屑-碳酸盐岩组成的则是含矿岩系。其矿体呈现为一层层的、类似于扁豆形的、类似于地瓜形的和不规则的形态, 沿着走向大约有100~300m长, 倾斜的深度大约为200~500m, 厚度的变化非常的明显。矿石中的矿物包括赤铁矿、磁铁矿、菱铁矿、褐铁矿等。矿石也则是以块形、条带形组成的, 其次就是鲕状的构造。矿石的类型多种多样, 其中就包括了赤铁矿类型、磁铁矿类型、菱铁矿类型和次生褐铁矿类型。磁铁矿类型、赤铁矿类型矿石的围岩大多都是千枚岩石, 而菱铁矿类型矿石的围岩大多是大理岩石。
2.2.2 沉积型
铁矿床是在新元古代的青白口纪时期和震旦纪时期、古生代寒武纪时期以及石炭纪时期所形成的矿床。此类型的矿床的特点为多矿点、少小型, 数量为53处, 并将其划分为两种类型:临江类型和浑江类型, 并且分别存在于青白口和震旦, 以大栗子红旗区含锰的铁矿为代表的是临江类型, 而以青沟子铁矿、太平铁矿为代表的为浑江类型。矿床大多数遍布在浑江-大栗子-乱泥塘一带。
2.2.3 夕卡岩石型
夕卡岩石类型的铁矿床的主要作用就是和华力西晚期、印支期、燕山期的中酸性的具有侵入性的岩石有所关联, 形成矿脉的时期在古生代和中生代。夕卡岩型铁矿床是中酸性岩浆岩侵入体与碳酸盐岩、钙质泥岩接触后发生双交代形成的, 主要生产在中酸性侵入岩与古生代碳酸盐岩、钙质泥岩接触带。其矿点共有220个, 小型的有10个。夕卡岩型矿脉大多都是盲矿的, 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态、块小却多的特点。矿石多为块状, 磁性铁的最高品质接近65%。代表矿床有吉昌的铁矿区、新立的铁矿区等。矿脉的19.5%分布于台区, 80.5%的矿床坐落在北部槽区。
2.2.4 岩浆类型
岩浆类型矿脉形成时代是加里东期到燕山期, 主要是由基性-超基性的岩浆结晶引起的分异作用形成的铁矿, 具有数量较少, 规模较小的特点。江源五道阳岔钒钛磁铁矿、安图青林子钒钛磁铁矿等为岩浆型矿床的代表矿床。江源五道阳岔钒钛磁铁矿的矿脉, 整体坐落于太古宙时代晚期的辉长岩里, 磁铁矿与辉石及斜着的呈长条状的岩石交错遍布着。磁性铁的颗粒是由里到外的逐步变得细小, 品质也会逐渐的降低, 大多数的品质在5%到30%之间。矿脉里含有钒、钛、铬等对人体有利的元素, 并且, 大多数的钒、钛元素都已经达到了或者接近边界的品质。而矿脉也具有规模较小, 品质较低的特点。
3 找矿方向
(1) 在找寻矿脉的过程中, 一般都会将沉积了的变质的铁矿作为最为重要的找矿对象。因为, 这类铁矿是吉林的东部地区最为主要的铁矿的类型, 它的主要的特点就是远景的储量非常的大, 相对集中的分布, 方便采选。因此, 应该将找矿的重点放在生产矿山深部和外围地区。而大型的铁矿远景的找矿区主要有阳岔河、老牛沟、板石沟、乱泥塘、大栗子红旗区、大栗子东风区、塔东、铁矿脉等共14处, 它们均坐落在已知了的矿体的深部, 是已知晓的矿体的外推部分, 资源的潜在力比较大, 可预测大约有3341的资源量。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航磁异常找矿的技术能力。在覆盖的区域、半覆盖的区域和硅铁沉积的变质地层走向一致的航磁异常的地段, 寻找沉积变质类型的铁矿脉。
(2) 应该增加对沉积类型的铁矿的沉积的环境和矿脉变化的保存和维护的研究。并且在中生代时期的火山岩石和寒武纪的页岩石的下面去探寻新的沉积类型的铁矿脉。
(3) 开展攻深找盲。找矿区域主要是在已经知道了的矿区的深部进行探寻, 找矿的潜力会大大的增加。吉林省的铁矿的成因类型是将沉积的变质类型和沉积类型作为主要的, 而且, 矿体主要会受到层位的影响, 而主要的矿体受单斜组成的影响, 但是, 深部却很少会被控制。例如塔东铁矿最深的孔深达到了892.15m, 深部的矿体还未被控制。因此, 深部找矿的潜力很大。
4 结束语
随着国际铁矿石贸易的进一步成熟与发展, 单一从铁矿石价格谈判来看价格上涨, 单从丧失谈判定价权来追究价格上涨的“对与错”都是片面的, 我们应当更多考虑包括价格竞争、资源竞争、渠道竞争、谈判博弈等多方面策略并加以落实, 从而确立中国钢铁企业的在谈判中的综合优势地位。找到适合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道路和机制, 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从长远把握贸易谈判和经济发展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廖素娟.佛子冲地区铅锌矿成矿条件及找矿预测[J].科技与企业, 2012, (8) .
[2]刘建平.河南安林地区铁矿床控矿特征及找矿方向[J].矿物学报, 2011, (S1) .
西石门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篇8
华北克拉通主要由3个构造单元组成, 分别为东、西2个太古代陆核和1个位于二者之间的古元古代中部造山带, 研究区位于太行山重力梯度带南段。
区内分为基底和盖层, 基底为太古宙赞皇群, 盖层为长城系、寒武系、奥陶系。基底和盖层的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关系, 主要岩性有变质岩、中性岩和碳酸盐, 其中还包括片麻岩和部分片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等。盖层自上而下分别是长城系海相碎屑岩、寒武系—奥陶系滨浅海相碳酸盐岩和石炭系—二叠系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中奥陶世马家沟组和峰峰组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地层, 岩性主要为灰岩和大理岩类, 沉积环境为陆内浅海, 每个组下部均发育伴生石膏等盐类的角砾岩层, 它是该区主要的铁矿床控矿地层。
2 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主要为闪长岩, 其次为二长岩、正长岩和玢岩。闪长岩为主要的成矿母岩, 没有岩浆岩就没有磁铁矿, 磁铁矿主要产于岩浆岩与灰岩的接触带, 其次产于接触带附近的灰岩或闪长岩岩体内。
出露的岩体在空间上可分为武安岩体、符山岩体、林县岩体和平顺岩体。岩石类型以中基性侵入岩为主, 大多呈岩盖、岩床和小岩株产出。脉岩有黄斑岩脉、闪长玢岩脉和正长花岗岩脉等。
3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为石炭系和中奥陶世, 后者包括马家沟组和峰峰组, 其岩性分别为含煤碎屑岩和滨浅海相碳酸盐岩。碳酸盐岩是该区主要的容矿围岩, 地层出露西老东新。
4 矿床地质特征
该矿床为大型隐伏矿体, 按其空间赋存位置可分为规模不等的28个小矿体 (层) , 其编号为Fe1、Fe2、Fe3……Fe28矿体。其中, Fe1矿体为主要矿体, 占总储量的95%以上, 分布于全区。矿床以似层状、透镜状等形态为主, 其主矿体分布在岩体与碳酸盐岩的接触带上, 呈似层状, 矿体长5 020 m, 宽125~1 076 m, 平均宽度为360 m, 最大厚度为103.42 m。在一般情况下, 矿体厚度为1.2~32 m, 平均厚度为15.13 m, 埋深为10~491 m, 标高为278~186 m。
5 矿石类型
将矿石分为以下几类: (1) 致密块状铁矿石。这种矿石多靠近矿体上盘和矿体厚大处, 呈脉状、透镜状产出, 全铁含量>45%, 最高可达68%, 呈黑色、钢灰色, 主要是由细小 (直径<1 mm) 的自形、半自形磁铁矿 (80%) 组成, 并含有少量 (15%) 的脉石矿物 (透辉石、石榴石等) 和呈星点状分布的黄铁矿 (2%~5%) 、黄铜矿 (2%~5%) 等。 (2) 浸染状铁矿石。磁铁矿颗粒或集合体呈星点状、斑杂状分布在脉石矿物中, 脉石矿物主要为各类矽卡岩矿物。矿石呈灰绿色、灰黑色, 磁铁矿多为它形细粒状, 粒度在0.1~0.2 mm, 含量为20%~60%. (3) 条带状磁铁矿。这种铁矿是磁铁矿集合体和脉石矿物集合体相间或交错而成的, 可形成“似香肠状构造”。 (4) 团块状、角砾状磁铁矿。它是由颗粒粗大、形态较好的磁铁矿组成, 多分布于断裂带和溶洞内, 为贫矿。
6 矿化蚀变
根据前人总结的资料可知, 该区蚀变矿化作用阶段一般分为3个期次, 即早期的钠长石化、矽卡岩化, 中期的磁铁矿化、金云母化等, 晚期则为绿泥石化、蛇纹石化、碳酸盐岩化、绿帘石化和黄铁矿化。
该区矿化蚀变分带明显, 自岩体向围岩方向一般可分为以下4个带, 如图1所示: (1) 钠化岩带。岩石颜色由于钠化作用和暗色矿物显著减少或消失而明显变浅, 变为浅灰色或灰白色, 越接近接触带钠化作用越强。 (2) 矽卡岩带。矽卡岩由透辉石、石榴子石、金云母等矿物组成, 常与矿体相间出现, 相互过渡, 与岩体之间的界线比较清晰。 (3) 磁铁矿带。磁铁矿体主要产于矽卡岩带和大理岩带的接触带上。 (4) 大理岩带。碳酸盐岩围岩受侵入岩体热变质重结晶作用形成大理岩, 它是该区找矿的重要标志之一。
7 矿床成因
该区铁矿床受接触带构造型式的控制, 部分为离接触带5~100 m内的灰岩层间和岩体内的矿体, 同时它也受围岩产状控制。铁矿石与一套钙镁质矽卡岩紧密伴生, 矿石具有各种交代结构, 除了有少量磁铁矿和透辉石等同时形成外, 主要矿化阶段晚于矽卡岩, 是交代透辉石等矽卡岩矿物而成。这说明, 矿化作用与矽卡岩在成因上有直接的联系;矿石中的条带构造与灰岩层理密切相关, 而矿体内的残存灰岩夹层或包体有铁矿浸染现象, 则证明铁矿是矿液交代灰岩而成。
该矿床不是在气成作用下生成的, 因为没有发现黄晶和萤石等气成矿物, 而是在矽卡岩后期, 随着温度的降低, 含矿溶液在构造有利的条件下交代灰岩成矿。根据对该区10个磁铁矿单矿物Ti O2的分析可知, 铁矿生成温度在400~800℃之间, 所以, 矿床生成温度为600℃左右。由于成矿母岩是中浅层侵入岩体, 矿石中的矿物成分比较简单, 所以, 可以判断出其成矿深度不深。从侵入体、矽卡岩和磁铁矿中微量元素——铬、镍、钴、钒、钛、锰、铜、硒、碲、锆、铪等组合是共存的情况可以看出, 火成作用与成矿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 该矿床应属于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磁铁矿床。
摘要:简要介绍了西石门铁矿的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类型和矿床成因, 以期能为今后的采矿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西石门铁矿,矿床,地质特征,矿化
参考文献
[1]陈斌, 翟明国, 田伟, 等.太行山南段中生代杂岩体的岩石成因:元素和Nd-Sr-Pb同位素的证据[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5, 24 (2) :93-102.
[2]白文兆, 尹刚伟.邯邢式铁矿成矿条件及找矿方向[J].河北地质, 2006 (3) :21.
[3]郑建民, 谢桂青, 刘珺, 等.河北省南部邯郸—邢台地区西石门矽卡岩型铁矿床金云母40Ar-39Ar定年及意义[J].岩石学报, 2007, 23 (10) :2514.
[4]罗照华, 邓晋福, 韩秀卿.太行山造山带岩浆活动及其造山过程反演[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9.
铁矿成因 篇9
1 地质特征
1.1 区域地质以及岩石概况
在该区域内岩浆岩的分布相对于其它岩石比较少。布琼铁矿和大多数的新疆地区的铁矿一样, 除了三叠纪和白垩纪这两个时代外, 其它岩石和铁矿遍布在各个时代, 包括太古时代、元古时代以及后来的震旦纪、寒武纪等。而该区域最主要的成分就是元古时的代岩浆岩, 其分布是沿着依什米博兰—百尔堆依格力—塔拉合断裂谷来分布的, 局部表现为断层接触关系, 岩性主要有花岗斑岩、石英正长斑岩, 总体还是以花岗斑岩为主。
区域上变质岩分布广泛, 除塔里木地层区晚古生代—中新生代地层外, 变质岩广泛分布于铁克里克地层区。主要岩石类型为区域变质岩, 其次为动力变质岩、接触变质岩。区域变质岩分布广泛, 动力变质岩主要分布于各断裂构造带中, 接触变质岩沿岩体与围岩的外接触带分布。
区域上分布的前寒武系变质岩主要为中-高级变质岩系, 变形变质程度较高。根据其野外产状、岩石组合特征、变质矿物组合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恢复其原岩建造。此类岩石主要分布于包括铁克里克地层分区的早元古界喀拉喀什群及埃连卡特岩群。低级变质岩分布铁克里克地层分区的长城系赛拉加兹塔格岩群和塔里木盆地地层分区下的古生界康克尔片岩组, 其原岩结构构造大部分存有残留, 原岩均可恢复。
1.2 区域矿床概况
布琼铁矿大部分矿物都是寒武纪时期形成的, 由于构造属于陆缘地块, 因此, 上部为较浅变质的元古界地岩层。所以此区域地带主要岩石矿物为铁矿和金矿铜矿等。铁矿主要为沉积变质型, 该区域地带铁矿区域非常多, 而布琼铁矿恰好位于此地带, 因此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当中的铜矿为砂砾岩型, 金矿主要为砂金。除此之外, 这里还有煤矿、锰矿、石膏等矿金属。同时, 这些矿藏金属多呈深灰色和铁黑色;形态方面主要呈块状、条带状等形状。有毒有害的矿物主要是黄铁矿等。
2 矿床主要成因
图A为新疆布琼铁矿矿床形成图。
新疆布琼铁矿矿石岩性主要是以含铁硅质岩为主的, 多呈层状, 主要是区域变质岩。岩石当中的铁矿石成分主要由磁铁矿、菱铁矿、赤褐铁矿、硫化铁、硅酸铁等组成, 它们在组成的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的相互变质作用, 所以布琼铁矿的铁矿石的品位在25%~30%之间, 而且生产规模较大, 产量也相当稳定。
成矿可分为沉积期、变质期、热液改造期。在古元古代时, 本区为浅海环境, 形成了砂泥岩和铁矿层, 主要是含铁硅质岩建造。古元古代晚期的地壳运动, 发生区域变质作用, 使原始含铁硅质岩建造中铁质进一步富集, 形成了石英岩磁铁矿层。后期热液作用, 对矿层和矿石进一步改造, 形成了磁铁矿细脉, 以及少量的黄铜矿、磁黄铁矿、黄铁矿等热液交代作用矿区。
布琼铁矿成矿时间比较长, 矿金属物质分布也比较均匀, 而且成矿类型齐全。所以, 有关布琼铁矿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火山喷发造成岩浆或沉淀物沉积的结果;地壳运动活跃, 震动强烈, 使矿体岩石发生强烈的褶皱现象, 并且造成了其在岩石变质的环境下成矿。
新疆铁矿矿床大部分都是由于火山环境下形成的。因为包括皮山县布琼铁矿区在内的大部分新疆地区, 火山频发, 特别是在元古代时期, 地壳运动频繁而且具有多期性。在这里可以确定, 布琼铁矿矿床的形成就是火山喷发——岩浆矿浆——喷流——火山热液——岩浆矿物质沉积——岩石变质等这个演变规律和过程。因为在这个地质条件下经常会有大型的有规模的矿床出现。
3 结语
该文从区域内的地质特征和岩石矿床的矿床成因两大部分, 对新疆布琼铁矿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探讨, 通过对新疆布琼铁矿的认识可以更多地了解对整个新疆地区铁矿及其地质地壳岩石的认识。
摘要:新疆是我国的矿藏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布琼铁矿是位于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西南方向90公里处, 地处昆仑山北缘, 矿区属皮山县管辖。矿区坐标:东经78°03′, 北纬37°01′, 海拔高度在3 0003 700米。该文针对布琼铁矿区域地质特征进行研究, 进而对铁矿矿床成因进行初步分析。
关键词:布琼铁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参考文献
[1]布琼铁矿地质勘查总结, 2013.
铁矿成因 篇10
1 成矿地质背景
区域位于北祁连西段柳沟峡-祁青镜铁山近东西向构造带托莱南山复背斜中, 地层属华北地层大区, 秦祁昆地层区, 祁连-北秦岭地层分区北祁连地层小区。
出露地层主要有古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及奥陶系, 其次有石炭系、白垩系的地层。区域内构造复杂, 褶皱、断裂构造极为发育,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过多期次的构造运动, 形成一幅新老叠加、形式多样的构造变形特征, 总体构造线方向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区内无较大的岩浆活动, 仅有少量的侵入岩和基性岩出露。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质
矿区 (如图1所示) 出露的地层主要有长城系朱龙关群熬油沟组、桦树沟组、青白口系其它大坂组、奥陶系阴沟群、石炭系羊虎沟组、白垩系新民堡群。其中北大河铁矿就赋存在长城系朱龙关群桦树沟组。
桦树沟组主要特征为:
分布于勘查区的中部及北部, 出露面积较大, 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 出露宽约2800m左右, 层间小型褶皱及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岩性以细晶白云岩、方解绿泥板岩、硅质板岩、安山质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为主, 局部夹粉砂质氧化铁质绢云绿泥板岩, 硅质岩等。该组是区内重要的含铁层位之一, 岩石组合较为简单。主要岩性描述如下:
细晶白云岩:灰白色, 微晶—细晶结构, 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矿物成分有:白云石约 (95%) , 泥质等杂质 (5%) 。白云石呈它形粒状不规则镶嵌, 粒度0.01~0.2mm, 局部可见重结晶粒度趋于近等轴粒状近平直镶嵌, 以粉晶为主;岩石局部可见次圆状的石英粉砂, 粒度0.03~0.05mm, 在裂隙局部可见它形粒状不规则镶嵌的石英集合体填充。风化面局部可见杂乱刀砍状融沟, 岩石总体上出露良好。
方解绿泥板岩:灰绿色, 粉砂泥质结构, 板状构造。岩石主要成分有:方解石等碳酸盐矿物成分约 (30%) , 碳酸盐矿物重结晶形成透镜状、拉伸条状, 大小约0.2~0.3mm的集合体, 定向分布。绿泥石约 (60%) , 呈半透明—不透明分布;炭质、铁质等尘点约 (10%) 不均匀分布, 形成相间的不均匀的变余微层状构造。岩石风化面可见褐铁矿化呈薄膜状分布, 岩石变质相对较弱, 处于炭质、泥质、钙质和板岩的过渡阶段。
1.第四系全新统, 2.白垩纪新民堡群, 3.石炭纪羊虎沟组, 4.奥陶纪阴沟群, 5.青白口纪龚岔群窑洞沟组, 6.青白口纪龚岔群五个山组, 7.青白口纪龚岔群.其他大坂组:8.蓟县纪托来南山群, 9.长城纪桦树沟组, 10.长城纪熬油沟组, 11.加里东晚期闪长岩, 12.加里东晚期闪长岩, 13.加里东晚期超基性岩, 14.加里东晚期正长岩, 15.逆断层, 16.不整合接触.
粉砂质氧化铁质绢云绿泥板岩:岩石呈褐红色, 鳞片状变晶结构, 板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粘土质成分约45%, 绢云母、绿泥石、石英等碎屑成分 (55%) , 绢云母呈细小鳞片状。岩石可见顺层片理发育, 风化面可见褐铁矿呈薄膜状分布。
硅质岩:灰黑色, 隐晶质结构, 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矿物成分:硅质成分 (85%) , 呈隐晶质, 较均匀致密分布;石英 (10%) , 呈它形粒状, 粒度0.05~0.1mm, 沿裂隙面不规则镶嵌;绢云母、绿泥石等杂质 (5%) , 呈不透明尘点状集合体, 形成黑色斑点。岩石风化面可见褐铁矿化呈团块状分布, 新鲜面可见零星的黄铁矿镶嵌。
杏仁状玄武岩:灰黑色, 脉岩具间隐结构, 杏仁状构造。岩石主要矿物成分:斜长石 (55%) , 呈板条状、针状杂乱分布形成不规则空隙, 粒度0.01×0.2~0.05×0.6mm;碳酸盐、尘点状隐晶质等次生矿物约 (30%) ;磁铁矿、褐铁矿约 (10%) , 呈胶状集合体沿裂隙分布, 石英约 (5%) , 呈细脉断续分布, 宽约0.5~1mm。岩石出露良好, 风化面可见薄膜状褐铁矿分布。
勘查区主要铁矿体及矿化体均产于该层地层中, 主要赋存于磁铁矿化玄武岩、硅质绿泥板岩、粉砂质氧化铁质绢云板岩和硅质岩中。
2.2 矿体地质
北大河铁矿区矿化带主要位于区内北西西向F1和F3断裂之间, 区内反“S”型褶皱的北东翼, 层位属长城系桦树沟组。仅有1条铁矿化带 (Fe10) 位于长城系熬油沟组。因受区内反“S”型褶皱及后期次级断裂的影响, 矿化带具明显的膨缩、扭曲现象。
矿化带总体呈300°~120°方向展布, 倾向北或北东, 倾角35°~79°。矿化带断续长约1~2.8km, 宽10.00~300.00m。
2.3 矿石特征
1) 按矿石中主要脉石矿物分类。可分为:玄武岩型铁矿石、硅质岩型铁矿石、硅板岩型铁矿石、粉砂质氧化铁质绢云绿泥板岩型铁矿石;
2) 按组成矿石的铁矿物, 矿石可分为由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组成的复合型矿石。呈粒状、片状集合体, 浸染状构造, 半自形—它形晶, 粒径大小不一, 多在0.007~0.02mm, 少量可达0.2mm, 矿石中见定向排列, 有压扁拉长趋势, 集合体呈条纹状、条带状分布在脉石中;
3) 按结构构造可分为浸染状、枝状-网脉状铁矿石等。
2.4 矿体围岩和夹石
根据对矿石类型的分类, 本勘查区矿体的顶底板围岩有以下几种:
1) 杏仁状玄武岩型铁矿体的顶、底板围岩为细晶白云岩、含角砾玄武质岩屑凝灰岩、玻基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方解绿泥板岩等。主要矿体有Fe2、Fe5、Fe8;
2) 硅质岩型铁矿矿体的顶、底板围岩为玻基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碎裂硅质岩等。主要矿体有Fe1;
3) 硅板岩型铁矿体的顶、底板围岩为含角砾玄武质岩屑凝灰岩、杏仁状玄武岩、硅质绿泥板岩、细晶白云岩等, 主要矿体有Fe3-1、Fe3-2、Fe3-3、Fe4、Fe6、Fe7、Fe9;
4) 粉砂质氧化铁质绢云绿泥板岩型铁矿体的顶、底板围岩为粉砂质氧化铁质绢云绿泥板岩。主要矿体有Fe3-4、Fe3-5、Fe3-6;
5) 玄武岩型铜矿体的顶、底板围岩为杏仁状玄武岩。主要矿体有Cu1。
3 矿床成因
3.1 沉积环境研究
北大河铁矿分布于托莱山反“S”形褶皱带的托莱山复背斜北翼, 含矿地层是一套遭受浅变质的深色的火山-沉积岩系。其下部为白云岩-火山岩建造;中部为铁矿-火山岩-碎屑岩建造;上部为火山岩-硅质岩建造。
下部白云岩-火山岩建造, 是一套以火山岩为主的海相韵律沉积, 见有一种特殊的火山-沉积旋回剖面, 这一旋回自下而上为含角砾玄武质凝灰岩-板岩夹透镜状铁矿-白云岩, 剖面出现这种旋回2次。火山岩以中—基性为主, 属海底喷发。
中部铁矿-火山岩-碎屑岩建造, 为中基性海相火山岩夹遭受轻微变质的滨浅海相细碎屑岩夹磁铁矿、赤铁矿的沉积。铁矿体常赋存于粉砂质板岩、硅质板岩中, 局部玄武岩中也含矿体, 在紧靠矿层或矿层横向尖灭的部分, 板岩含铁质, 呈紫红色。火山岩主要有玻基玄武岩、杏仁状 (斑点状) 玄武岩等。
上部火山岩-硅质岩建造, 主要为杏仁状玄武岩夹硅质岩。
3.2 成矿机理
在长城纪, 北祁连海槽有强烈的海底火山喷发作用, 这种喷发作用是间歇性的, 在喷发期, 有富铁质的中基性熔岩的沉积, 但其中的铁含量明显有很大的差异;在喷发间期, 有浅海富镁碳酸盐的沉积。后来祁连山海槽的情况, “可能与现今太平洋西岸的活动火山群形成的链状岛屿及附近发育有深海槽的地貌景观相似, 在这些火山岛上有丰富的, 由火山喷气热液与地表水、地下水混合形成的酸液流, 这些酸液流淋滤火山岩, 溶解了大量的铁和二氧化硅, 将其搬运至浅海地带, 沉积形成铁矿床”《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祁连山幅 (矿产部分) 》。
铁的溶解度特别小, 在河水中的含量少于百万分之一, 但在有酸存在的化学状态下, 铁的溶解度显著增加, 火山喷气热液即提供了这种酸液流。氧化铁和二氧化硅是呈胶体状态被搬运, 并在不同的介质环境下, 进行有规律的沉积。
在成岩、成矿后, 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变迁, 含矿岩石经受了区域变质作用。
由于以上的成矿机理, 形成了现在北大河铁矿火山岩和硅质岩、硅板岩等含矿, 矿石与围岩界线不明显, 多呈渐变关系的现象。
综上所述, 本矿床成因初步认为是火山沉积-变质型铁矿。
摘要:甘肃省北大河铁矿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乡南部约10km, 通过对该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 构造作用为北大河铁矿床最主要的控矿因素。矿体均赋存于长城系桦树沟组的硅质岩、 (碎裂) 硅板岩、 (杏仁) 状玄武岩、粉砂质铁质绢云绿泥石板岩中。系统总结了北大河铁矿的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了矿床的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初步认为, 该矿床是火山沉积—变质型铁矿床。
关键词: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北大河铁矿,甘肃
参考文献
[1]甘肃省地矿局.甘肃省岩石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7:18-48.
[2]毛景文, 张招崇.北祁连山西段铜金铁钨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和找矿评价[M].北京:地质出版, 2003.
铁矿成因 篇11
摘要:赵子儒铁矿区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南部,该区构造发育,地质成矿条件好,蚀变包括褐铁矿化、硅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根据地质特征、蚀变特征与矿体特征总结出本区矿床成因属于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类型,矿脉与断裂构造关系紧密,褐铁矿化是最好的找矿标志。
关键词:赵子儒铁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1. 区域背景
本区大地构造处于卫宁北山隆起带—祁连加里东地槽褶皱系(V)—北祁连造山带走廊过渡带东端。古生代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大区(V)秦祁昆地层区(V1)祁连—北秦岭地层分区(V12)北祁连地层小区(V12-1)。
1.1 区域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由老至新出露有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及第四系,其中寒武系和奥陶系地层主要出露于矿区南西部,泥盆系地层出露于矿区南西部奥陶系地层的北侧和东侧,石炭系地层出露于本矿区及其周围地区,第四系则广布于本区域的大部分地区。
1.2 区域岩浆岩
本区域内岩浆岩极不发育,只在工作区西南部出露约0.6km2石炭纪花岗斑岩和出露面积甚小的闪长岩体。本区域内脉岩不发育,只有少量的石英脉、辉绿岩、石英闪长玢岩脉等,多呈近南北或北西西走向分布。
1.3 区域构造
区域内构造比较复杂,褶皱与断裂都非常发育,构造形迹以近东西向为主,北西向次之。
(1)褶皱
区内总体构造形态为一复式背斜,位于Ⅲ级构造单元-北祁连非火山型被动陆缘与鄂尔多斯坳陷接合部位的南部,由三个轴向近东西向次级背向斜组成。
(2)断裂
区内近东西向断裂为主导断裂,相当发育,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次之。断裂性质主要为压性断裂(逆断层),个别为正断层。
2. 矿区地质
2.1 矿区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为石炭系下统臭牛沟组及第四系。
2.1.1 臭牛沟组(C1c)
岩性主要为灰白色中厚层石英砂岩夹薄层粉砂岩,底部夹灰色页岩。厚度>100m。岩层倾向北东43°~47°,倾角45°~58°,矿区内褐铁矿化较为普遍,近矿围岩褐铁矿化较强,反之则弱。风成砂覆盖严重。
2.1.2 第四系
上更新统(Qhpal):风成亚砂土。厚5m~30m。分布于矿区东部。
全新统(Qheol):风成砂、冲洪积砂砾石。厚2m~50m。分布于矿区北部。
2.2 矿区构造
矿区中部发育一条正断层(F1),北西—南东走向横贯矿区,其倾向40°~55°,倾角58°~60°,略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展布。岩石破碎强烈,破碎带宽约3m~5m,见断层角砾岩,含铁热液沿断裂贯入充填交代形成赤(褐)铁矿体。该断裂分别向北西和南东方向延伸出本矿区外。据矿区内所见,矿体未受后期构造的影响和破坏。
2.3 矿区岩浆岩
矿区内未见岩浆岩出露。
2.4 矿体特征
2.4.1 矿体形态、产状及规模
该矿区仅有1个铁矿体(1号矿体),赋存在石炭系下统臭牛沟组(C1c)中,并受北西向断裂F1控制。赋矿岩石为变质石英砂岩。
1号矿体:矿体地表平面形状为略呈向南西凸出的弧形脉状,倾向延深形态呈似层状、豆夹状,膨缩现象较为明显。含矿热液沿断裂破碎带贯入充填交代形成目前的矿体;在采坑中矿脉上可见在成矿时期形成的小熔洞,溶洞中的矿石为鲕状,细小矿脉呈树枝状贯入围岩中。矿体与围岩界线肉眼可清楚区分。矿体顶底板围岩为断层角砾岩。矿体在矿区内走向北西—南东向,倾向43°~55°,倾角约60°左右。钻孔控制斜深52.40m。赋矿标高1525~1462 m,向北西、南东方向分别延伸出矿区外。经采坑CK0-1、CK0-2、探槽TC0-3掲露,矿体地表厚度1.67m~3.42m,平均厚度2.16m;经ZK0-1钻孔掲露,矿体真厚度为8.94m,矿体向深部变厚趋势明显,厚度变化系数120.50%,屬复杂型;矿石中主要有用元素铁分布较为均匀,TFe25.39~48.08%,平均31.90%;矿石品位变化系数21.46%,属均匀型。
2.4.2 矿石特征
(1) 矿石矿物成分
矿石矿物主要由褐铁矿、赤铁矿及少量针铁矿组成;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其次为长石等。
① 矿石矿物:
赤铁矿:黄褐色,它形粒状集合体状,非均质,呈浸染状分布在褐铁矿内部,局部具同心环状构造,集合体大小0.6mm~0.1mm。赤铁矿含量50%~55%。
褐铁矿:暗褐色,它形不规则集合体状,具胶状结构,显同心环状构造,均质,粒度<1.5mm,与赤铁矿共生分布。褐铁矿含量20%~25%。
针铁矿:灰白色,胶状、同心环结构,均质-非均质,集合体呈不规则球粒状,大小0.5mm~0.05mm,呈聚合体或分散状分布。
② 脉石矿物:
石英:多呈镶嵌粒状,波状消光,表面浑浊,大小多在0.75mm以下,含量约占40%~45%之间。
长石:多呈板粒状,主要由土化的钾长石和少量斜长石组成,与石英不易区分,大小多在0.75mm以下,含量约占5%左右。
据物相分析,本区铁矿石以赤(褐)铁矿为主,分布率占约占金属矿物总量的80%以上;其次为磁性铁,分布率占约占金属矿物总量的13%左右;硫化铁、硅酸铁、碳酸铁含量较少。
2.4.3 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主要有:
它形不规则粒状结构:褐(赤)铁矿呈暗灰白色,粒度在0.1mm~0.01mm,分散状、它形不规则粒状分布在矿石中。
脉状结构:褐铁矿局部呈微细脉状集合体分布,褐铁矿长轴略呈定向分布。
镶嵌粒状变晶结构:石英多呈镶嵌粒状分布于赤铁矿、褐铁矿之间。
变余砂状结构:长石呈板粒状、石英呈粒状分布,构成砂状结构残留。
矿石构造主要有:
块状构造:褐(赤)铁矿以集合体形式密集分布构成块状构造。
浸染状、细脉浸染状构造:粒度在0.2mm~0.05mm的赤铁矿呈亮灰白色浸染状分布于褐铁矿内部或赤、褐铁矿以细小晶粒交生混杂分布在胶结物中,构成浸染状构造。
条带状构造:赤、褐铁矿呈细脉条带状构成条带状构造。
同心环状构造:赤铁矿以胶状分布于褐铁矿外侧与褐铁矿共同构成同心环状构造,或微细粒褐(赤)铁矿物局部以均质胶状集合体形式显示呈同心环状构造。
角砾状构造:破碎后的赤褐铁矿被岩屑(粉)或后期碳酸岩脉、褐铁矿脉充填胶结呈角砾状或赤褐铁矿集合体中见有砂岩等角砾。
2.4.4 矿石类型
按组成矿石的主要铁矿物划分为赤—褐铁矿石。
按矿石中主要脉石矿物种类划分为石英型赤—褐铁矿石。
按结构、构造可划分为致密块状赤—褐铁矿石,角砾状赤—褐铁矿石,细脉及条带状赤—褐铁矿石等三种类型,其中以致密块状赤—褐铁矿石、角砾状赤—褐铁矿石为主。
2.5 矿体围岩
矿体顶、底板围岩为下石炭统臭牛沟组(C1c)浅灰色中细—细粒砂岩,岩石主要由石英、长石及岩屑和胶结物组成,石英含量大于70%,分选好,粒度均匀。与赤-褐铁矿石界线明显。由于矿区面积极小,在ZK0-1钻孔及地表工程中均未见夹石。在靠近矿体处见褐铁矿化、硅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和构造角砾岩。
矿体围岩遭受不同程度的蚀变。
1. 褐铁矿化:分布普遍,含矿构造带附近的岩石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赤、褐铁矿化。通常是接近矿体蚀变强烈,远离矿体蚀变减弱。
2. 硅化:分布最为普遍,主要有下列三种形式:
(1) 石英贯入岩石裂隙,呈宽窄不一的脉状、网脉状,并向两侧交代扩散。
(2) 以大小不等,形状不定的隐晶质石英团块交代岩石和矿石。
(3) 呈完好晶形的石英晶簇,赋存在岩石矿石空洞内。
3. 高岭土化:一般在泥质粉砂岩中较为发育。高岭土多呈隐晶质、鳞片状、细脉状、网脉状沿岩石裂隙、页理充填交代。沿砂粒、晶粒间隙交代绢云母、石英。
4. 碳酸盐化:铁矿石和各种岩石都不同程度受碳酸盐化影响。方解石、含铁方解石呈自形、半自形晶粒组成脉状、网状在岩石中穿插交代。
3. 矿床成因探讨
(1) 铁矿体赋存在断层构造破碎带,矿体产状与断裂构造产状一致,并与上下盘地层走向相交。
(2) 矿体的形态、产状受断裂构造控制,呈似层状、透镜状、脉状等,在走向和倾向上显现为胀缩相间。
(3) 部分铁矿石为碎裂状泥岩、粉砂岩、碎裂岩、构造角砾岩、糜棱岩等经赤、褐铁矿化形成。
(4) 近矿围岩蚀变普遍。
(5) 矿石具半自形粒状、胶状、变余砂状等结构,角砾状、块状、条带状、浸染状、细脉状、网脉状等构造。
(6) 本区的矿脉与断裂构造关系紧密,褐铁矿化是最好的找矿标志。
综上所述认为该矿床成因属于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类型。
参考文献:
[1]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1-300.
[2] 邵积东,内蒙古大地构造分区及其特征[J]内蒙古地质,1998(2),1-23.
[3] 汪国栋,宋雄 .中国铁矿成矿地质特征和资源潜力.《地质找矿论丛》,1996(4),35-41.
[4] 赵一鸣. 中国主要富铁矿床类型及地质特征. 《礦床地质》,2013,32(4),685-704。
[5] 杨云保、唐永虎等, 固体矿产勘查技术[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1-247.
[6] 赵鹏大.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
[7] 周怀鲲, 瑞凯.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巴彦乌拉山北部岩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J]. 西部资源, 2014(1).
铁矿成因 篇12
矿区大地构造位于太行山拱断束之东部与汤阴断陷结合部的西部隆起块、南部拱块、中部断垒的南部隆起区, 包括东部断陷与中部断垒的邻接地带, 与邯郸铁矿床南北遥遥相对。
矿区出露地层为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及第四系松散沉积物。
区内构造以北北东向压扭性断裂和北西向张性断裂为主, 褶皱构造发育。
区域内主要见有燕山期的中酸性侵入杂岩体, 此外还有少量碱性岩 (霞石霓辉石正长岩) 及角闪岩。矿区内岩浆岩为中性的闪长岩, 岩石表面风化较严重;多为浅黄色, 岩体呈岩盖状, 侵入O2m3灰岩的下部, 其岩盖规模大小不清, 厚度约200多米, 并伴有闪长岩的岩脉、岩舌、岩枝侵入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地层。
2 地球物理特征
根据河南省地质矿产局物探队《1:200000航空磁力 (△T) 图》说明书 (1986.06) , 矿区处于豫北正负磁场区 (Ⅰ) 安阳-汤阴负磁场亚区 (Ⅰ) 。在大片负磁背景场中, 分布着强度不3高、规模不大、且正负跳动的林县东冶-晋家庄和安阳李珍-下庄两条北东-南西向的异常带。
大量磁参数测定结果表明, 区内磁铁矿具强磁性 (K=65340×10-6SI、Jr=42240×10-6SI) , 闪长岩具中等磁性 (K=2030×10-6SI、Jr=210×10-6SI) 。安林一带的局部异常, 多系铁矿和中性岩体的反映。
矿区位于林州市东冶-晋家庄航磁异常带的南段, 分布有M7-9航磁异常的四个局部异常, 呈近南北向断续分布, 自北向南依次编号为M7-9-2、M7-9-1、M7-9、M 7-9-3。
通过1:5000高精度磁法面积性工作, 在M7-9-1、M7-9、M7-9-3航磁异常区内, 以100nT等值线圈出14个局部异常, 异常总体北北西走向, 不完全连续。编号为C1、C2、C3、C4、C5、C6、C7、C8……C14。见图2。
3 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体形态、产状特征
磁法找矿是寻找磁铁矿的有效方法。地磁异常特征与隐伏磁铁矿体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
林州市东姚-采桑地区的铁矿系接触交代-热液型矽卡岩磁铁矿矿床, 规模中小型, 为安林铁矿带西矿带的南端。根据地磁异常形态、钻孔等采样工程及成矿条件等圈定6个矿体, 编号为Ⅰ、Ⅱ、Ⅲ、Ⅳ、Ⅴ、Ⅵ号 (其中Ⅳ、Ⅴ号矿体为主矿体) 。现分述如下:
Ⅰ号矿体:位于矿区北部的水南峪东山坡上, 其所在地磁异常为C14。矿体所在地磁赋存于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第三段 (O2s1) 大理岩与燕山期中性闪长岩 (δ) 的上接触带, 矿体与围岩接触界线清楚, 围岩蚀变较强。矿体顶板为大理岩, 底板为闪长岩。由民采竖井SJ6、SJ7、PD7、PD8控制。矿体埋深30m~50m, 矿体赋存标高为350~300m;矿体形态为透镜状, 矿体长600多米, 宽50~200 m, 厚度为1.95~3.17m, 平均矿厚2.64m, 矿体受北北西断裂破坏, 但影响不大, 矿体比较连续, 但矿化不均匀。矿体产状:75~85°∠5~10°左右;矿石TFe品位23.07~29.24%, 平均品位24.50%;mFe品位20.57~26.12%, 平均品位20.55%。该矿体在此资源量估算中 (334) 资源量为58.27万吨, 占总资源储量16.14%。
Ⅱ号矿体:位于矿区中北部的西北泉北山坡上, 其所在地磁异常为C13-1。矿体赋存于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第三段 (O2s1) 大理岩与燕山期中性闪长岩 (δ) 的上接触带, 矿体与围岩接触界线清楚, 围岩蚀变较强。矿体顶板为大理岩, 底板为闪长岩。该矿体产出在西北泉背斜轴部, 由民采平硐PD4、PD5、PD6控制。埋深4 0 m~8 0 m, 矿体赋存标高为3 9 0~350m;矿体形态为透镜状, 矿体长400余米, 宽50~150余米, 厚度为1.75~2.6m, 平均矿厚2.01m。矿体比较连续, 但矿化不均匀。矿体产状:80~85°∠4~11°;矿石TFe品位24.47~31.08%, 平均品位26.86%;mFe品位20.79~28.51%, 平均品位23.40%。该矿体在本次资源量估算中 (334) 资源量为21.40万吨, 占总资源储量5.93%。
Ⅲ号矿体:位于矿区中北部的西北泉南山坡上, 其所在地磁异常为正异常与负伴生, 但正异常强度不大, 主要在北西向负异常中。矿体赋存于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第三段 (O2m3) 大理岩与燕山期中性闪长岩 (δ) 的上接触带, 矿体与围岩接触界线清楚, 围岩蚀变较强, 顶板为大理岩, 底板为闪长岩。由民采平硐PD1、斜井XJ1控制。埋深40m~80m, 矿体赋存标高为350~300m;矿体形态为透镜状, 矿体长350余米, 宽50~150余米, 厚度为2.10~3.15m, 平均矿厚2.63m, 矿体比较连续, 但矿化不均匀。矿体产状:82~85°∠7~10°之间;矿石TFe品位24.09~25.61%, 平均品位25.01%;mFe品位21.24~23.32%, 平均品位22.49%。该矿体在本次资源量估算中的 (334) 资源量为18.30万吨, 占总资源储量5.07%。
Ⅳ号矿体:位于矿区中北部的西北泉南山坡上, 其所在地磁异常为C 1 2-3、C1 2-3, 矿体赋存于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第三段 (O2s1) 大理岩与燕山期中性闪长岩 (δ) 的上接触带, 处在西北泉北斜西翼。矿体与围岩接触界线清楚, 围岩蚀变较强, 顶板为大理岩, 底板为闪长岩。由民采平硐PD3控制。埋深30m~50m, 矿体赋存标高为350300m;矿体形态为透镜状, 矿体长250余米, 宽50~200余米, 厚度为1.87m, 矿体产状:262~265°∠5~12°之间;矿石TFe品位23.93%, ;mFe品位18.7 2%。所以该矿体在本次资源量估算中的资源量 (334) 为6.29万吨, 占总资源储量1.74%。
Ⅴ号矿体:位于矿区中北部合顺厂东山坡上, 其所在地磁异常为C10、C11, 矿体赋存于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第三岩性段 (O2s1) 大理岩与燕山期中性闪长岩 (δ) 的上接触带, 产出于西北泉背斜的轴部及两翼。矿体与围岩接触界线清楚, 围岩蚀变较强, 顶板为大理岩, 底板为闪长岩、大理岩。由民采竖井和钻孔Z K 4 3 0 0 1、ZK43002、ZK43003、ZK43004、ZK43005、ZK42601、ZK42602控制。埋深50~110m, 矿体赋存标高为320~180m;矿体形态为似层状, 矿体长800余米, 宽100~700m, 厚度为1.95~11.54m, 平均厚度3.63m, 矿体产状:东翼78~85°∠3~12°, 西翼255~265°∠5~15°矿体受大理岩与闪长岩的接触带控制有所起伏, 有分叉现象;矿石品位TFe24.51~37.20%, 平均品位28.95%, mFe 20.91~31.94%, 平均品位24.02%, 为本矿区的主要矿体之一。 (333) 资源量为274.62万吨。
Ⅵ号矿体:位于矿区中部李家湾东山坡上, 其所在地磁异常为C6、C7、C8、C9, 矿体赋存于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第三段 (O2s1) 大理岩与燕山期中性闪长岩 (δ) 的上接触带, 产出在小岭背斜的轴部和两翼。矿体与围岩接触界线清楚, 围岩蚀变较强, 顶板为大理岩, 底板为闪长岩、大理岩。由民采竖井SJ4、SJ32、SJ14、SJ13、S J 1 8、S J 3 1、S J 3 1和钻孔Z K 3 9 9-1、ZK399-2、ZK378-1、ZK371-1、ZK362-1、ZK363-1、ZK40601、ZK40602所控制。埋深30m~110m, 矿体赋存标高为270~180m;矿体形态为似层状, 局部为透镜状, 矿体长1200余米, 宽约100-400余米, 厚度为2.27~6.38m, 平均矿厚3.16m。矿体产状:走向北东-南西, 东翼95~105°∠3~12°, 西翼为273~285°∠5~15°;矿体受大理岩与闪长岩的接触带控制有所起伏;矿石品位TFe23.96~31.37%, 平均值26.54%, mFe21.75~23.88%, 平均值22.34%。为本矿区的主要矿体之一。该矿体在本次资源储量估算中 (333) 资源量为215.08万吨, 占总资源储量59.56%。
3.2 矿石特征
该区矿石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 次为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透辉石、石榴子石及少量方解石、透闪石、绿泥石。
区内矿石结构按粒径可分为粗粒和细粒两种。多为细粒半自形—自形晶粒状结构, 少数为他形晶粒状结构。
矿石构造按相互关系分为致密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三种。其中浸染状构造是区内的主要矿石构造类型, 按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的含量比例又可分为稠密浸染状和稀疏浸染状构造。
矿石的化学成分主要有铁、硫、磷、镍、MnO2、V2O5、TiO2、钴等。据组合分析、物相分析结果和区域资料, 该区有用矿物仅为磁铁矿可利用, 其他有益共、伴生矿产目前尚不能利用。本矿区有益组分主要为铁, 铁主要赋存于磁铁矿石中, 极少量分散于黄铁矿中, 硅酸盐中仅有极少量铁。据工程见矿情况, 共采化学基本分析样304个, 基本分析项目为:TFe、m Fe、S和P。据分析结果, TFe含量一般在20.81%~51.42%之间, 平均为26.19%;mFe含量一般在15.74%~47.32%之间, 平均为22.11%;mFe在TFe中的含量大于85%。S含量~般在0.016%~3.24%之间, 平均为1.15%;P含量一般在0.037%~0.099%之间, 平均为0.055%。
4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类比同一矿带上的东冶铁矿、晋家庄铁矿、曹家庄铁矿、东街铁矿, 普查区铁矿体与上述铁矿床的铁矿体类似, 均产于闪长岩 (δ) 与上覆地层奥陶系马家沟组第三段 (O2s1) 石灰岩的接触带中。为接触交代-热液型磁铁矿矿床。
矿体的形态及分布严格受接触带控制, 呈似层状、透镜状、矿囊状产出。矿石具交代和粒状结构, 以浸染状构造为住。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 硫化物以黄铁矿为主, 脉石矿物以透辉石、石榴子石为主, 少量方解石及蛇纹石。
近矿围岩蚀变主要为矽卡岩化和钠长石化, 离矿体俞近, 矽卡岩化和钠长石化俞强, 近矿围岩蚀变为大理岩或大理岩化。所以, 本区的主要找矿标志为:中酸性侵入岩体与奥陶系灰岩的接触带及矽卡岩化和钠长石化。
5 远景评价
在安林地区, 根据区域八个矿田、三十二个矿体统计资料, 铁矿体围岩主要为O2s1 (占87%) , 其次为O2s3 (占13%) , 铁矿成矿具有一定的层位控制特性。O2s1和O2S3地层有4个层位极易被岩浆岩侵入, 极易形成多层矿体, 地层控矿条件良好。所以, 要认真搞好有关资料的综合整理、研究, 确定矿床模型, 建立找矿模式;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力争扩大矿区远景规模。
接触交代—热液型矿床规模多为中小型。在本区内, 现有工程无论是沿走向还是沿倾向, 均未完全控制矿体, 还有进一步寻找矿体、扩大资源储量的可能。
参考文献
[1]王志光, 崔亳, 徐孟罗, 等.华北地块南缘地质构造演化与成矿.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
[2]河南省地质矿产局物探队.1:200000航空磁力 (△T) 图说明书.1 9 8 6,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