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成因

2024-06-25

误差成因(精选6篇)

误差成因 篇1

在现阶段的一些水文测验过程中, 测量、分析工作相对比较复杂, 而且涉及面较广, 因此很容易在观测以及计算过程中产生一定误差。为了能够在观测过程中获得精准度相对较高的水文资料, 就要求对测量误差有着进一步的认识, 并通过对其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 选择科学、合理的措施和手段切实做好测量误差的处理工作。

1 测量误差所产生的原因

1.1 设备误差

在开展水文测验过程中, 往往需要一些专业的设备, 如专用测量仪器、水准仪以及流速仪等, 当然还需要一些其他相关设备, 如水尺、缆道等。由于这些所需的设备和仪器并不是完全达标的, 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误差, 再加上在其搬运以及使用过程中, 会受到振动、气候等其他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 因此很容易在测量过程中, 对实际测量值产生一些影响, 进而导致测量结果出现一定误差[1,2]。

1.2 环境误差

现阶段的水文测量工作大都是在户外进行, 而且在进行测量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外界气温以及日照还有空气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再加上所测量区域水面会因外力产生波动, 这些都给当前的水文测量工作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比如在进行测量工作时, 大气会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使得水面折光发生一定变化, 作业时当阳光开始映射到相应水准管时, 其内部液体偕同管质本身温度逐渐升高, 与此同时气泡也开始逐渐向温度较高地区进行不规则扩散。因此, 这就要求在白天进行水文测量工作时可以选择遮阳的方式来控制和降低温度对测量结果的负面影响。但是另外一方面, 由于尺垫以及水准仪开始逐渐下沉, 也会给测量工作带来一定误差, 而尺垫在发生下沉之后, 往往会导致仪器后视的不断加大, 因此在实际的测量过程中可以选择使用往返观测法将读数中的具体值作为其相应结果来进一步控制和弱化误差所带来的影响。当水准仪发生下沉之后, 会因为观测位置出现下降进而形成所谓的高程误差, 而面对这种情况时, 可以选择使用后、前、前、后的专业程序来进行相应观测, 以减少和避免出现误差。另外在测量过程中, 在对于离开室内标准温度也就是20 ℃所造成的测量误差在计算时期公式主要有:

式 (1) 中, 将L设定成为被测量长度, 将 αО以及 α 设置成为基准条件以及被测条件的相应膨胀系数, 并将 ΔtО、Δt设置成为基准条件以及对被物体在一定标准温度之下的具体偏离差。

1.3 方法误差

这种误差是指在开展水文测量作业中, 因选择使用的观测方法不适合当前的观测要求而产生的一些误差。比如在特定时间段内对特定区域里的水体进行观测, 由于其流量、水位都属于瞬时值, 因此其流量还有水位会在该区域内, 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因此, 这就要求在进行水文观测作业中, 要选取一个特定的时间进行实时观测, 而计算得出的观测值也应该是在特定时间内, 其流量以及水位值之间的平均值或者是综合值[3,4]。

1.4 模型误差

在当前的水文测量过程中, 选择使用的专业数字模型是在传统模型之上, 结合其特点对模型进行逐渐概化, 从而使得在测量过程中出现模型误差, 比如在对现阶段河流流量进行相应计算过程中, 对其各自1 条测深垂线之间所存在的不规则河床在对其进行计算时, 往往因为疏忽而将其简化成为直线。这就很容易在水文测量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误差。

1.5 人员误差

实际水文测量过程中, 产生误差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从事水文测量工作的专业作业人员, 由于受其专业技术水平以及职业道德还有熟练程度都存在着很大关系。比如在实际测量过程中, 由于从事专业测量工作的作业人员自身缺乏相应的测量经验, 致使实际的测量结果会因为其中读数环节不精准, 而导致得出的测量值偏小或者是偏大。在对水准尺进行具体估读过程中, 经常会产生一些毫米误差, 究其原因认为它与人类眼睛自身的分辨能力以及相应的视距长度存在着直接性的关系。因此, 在实际的测量作业过程中, 作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及作业经验都是相当重要的。

2 对策

2.1 对水文测量中所需仪器的维护以及校准工作加以重视

在实际的水文测量过程中, 设备误差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设备本身, 因此这就要求在现阶段的水文测量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对测量仪器的检测以及校准和维护工作, 争取从其根源上尽可能地减少和降低因设备本身出现误差而导致的测量误差。

2.2 对水文观测环境进行人为性优化, 进而降低和减少环境误差

在观测过程中, 其测量结果的正确性以及精密性都要求所开展的水文测量工作应在较为适宜的环境下进行。不然不仅会对水文观测中的结果数据造成一定误差影响, 甚至也会对所使用的观测仪器以及设备带来一些损坏性影响, 这就要求在现阶段的观测过程中, 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来对观测环境进行人为性质的优化, 比如通过使用遮阳伞等方式来降低和弱化因阳光反射而对水文测量数据造成的误差影响。

2.3 提高和增强作业人员的操作水平, 以降低和控制其在水文测量中所产生的误差

观测人员其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 以及操作设备水平是否合格都对水文测量工作的结果产生一定误差, 因此这就要求在实际的观测过程中, 应加大培训和教育力度, 并建立相应的激励奖惩机制, 在增加作业人员自身素质的同时, 调动他们的专业性以及积极性。

2.4 选择正确的测量方法

在实际的水文观测过程中, 因测量方法不够准确和科学, 也非常容易产生测量误差。因此, 在开展水文测量作业过程中, 应尽可能地取一特定的持续时间段来进行测量, 禁止使用瞬时值测量。比如在对水流流量进行测试, 可以选择使用常规流速仪来进行专业测流, 或者是走航式声学流速仪来观测。由于这2 种观测方法其原理都为使用测定区域的水流面积—流速方法Q=AV实际计算断面流量, 也就是将测流断面依据一定标准划分成为多个同横断面相垂直或者是平行于横断面的水面, 并将平均流速阶段内的部分流量总和看成断面流量。这样在所得出的观测数据中其存在误差的概率值相对较低[5]。

2.5 选择正确的测量模型

在当前的水文测量工作过程中, 由于使用的模型大都为传统的概化模型, 因此在开展水文测量作业时, 很容易产生一定误差。应结合观测环境以及观测方法来选择合适的观测模型, 比如选择使用悬移质泥沙检测模型来对水流中的泥沙量还有颗粒级配进行相应观测。不仅能够控制和降低测量误差, 同时还能从一定程度上增强观测数值的精准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 不难发现在现阶段的水文观测过程中, 由于受到外界因素以及人为操作因素的影响, 很容易造成观测数据以及观测结果产生一定误差。而本文对这些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相应的分析和研究, 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措施, 从而为以后的水文观测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杜兵武.谈水文测量中的误差成因问题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4 (4) :96.

[2]秦桂林.水文测量误差的成因及对策探究[J].科技风, 2013 (21) :51-52.

[3]刘颖, 张成龙, 李迎春.水文测量误差的成因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17) :113.

[4]单文明, 童家玉.水文测量工作出现误差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5 (20) :151-152.

[5]马腾.浅谈水文测量误差的成因及对策[J].城市地理, 2015 (2) :112.

水文测量误差的成因及对策 篇2

关键词:水文要素,测量误差,水文测量

一、水文测量误差的成因

在水文测量工作中,误差的主要来源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备误差。

设备误差是指由于水文测量设备而产生的误差。如在水准仪和水准尺的使用中,水准仪在校正后会有残余误差,这种残余误差是因为视准轴和水准管轴不平行引起的,所以这种误差属于系统性误差,在观测过程中如果实现前后视距的相等,这类误差产生的影响可以得到减弱;水准尺的弯曲或者刻划缺乏准确性会对影响水文测量工作中水准测量的精度。

(二)环境误差。

水文测量工作多为野外作业,所以最终所得到的观测值经常会受到气温、日照、湿度的影响,并且在测量过程中测量区域的水面波动也会给某些测量工作带来困难。例如温度的不断变化会使大气折光发生变化,当阳光照射到水准管,管内液体以及管本身的温度都会升高,而气泡也会向具有较高温度的方向移动,所以水文测验的工作一般选在白天并可以通过遮阳措施来弱化误差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尺垫下沉与水准仪下沉也会导致误差的产生,尺垫下沉会导致后视读数的增大以及高差的增大,所以可以通过往返观测方法的使用将读数的中值作为结果可以弱化这种误差的影响。水准仪下沉会导致观测时实现下降而产生高程误差,所以三等水准测验中,可以采用后、前、前、后的程序来进行观测。

(三)方法误差。

方法误差是指进行水文测量过程中所使用的测量方法缺乏针对性或科学性而产生的误差。例如在某一时间内的特定水体中,流量和水位都属于瞬时值,并且流量和水位又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观测过程中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实际观测,实测值所取的应当是观测时间段内流量和水位值的综合值或者平均值,而不是瞬间值。

(四)模型误差。

水文测量工作中所使用的数学模型都是在原型的基础上进行概化,而这就导致了模型误差的出现。例如在对流量进行计算的过程中,两条侧身垂直线间并不规则的河床在计算时往往被简化成直线。并且对水位流量关系作出描述的数学模型也是在一定精度的控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实际的变化状况相比会存在一些差异。

(五)人员误差。

在水文测量工作中,水文测量误差的产生与水文测量工作者的专业技术水平、职业道德素质水平、测量熟练程度以及测量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关系,例如由于水文测量工作者缺乏测量经验则容易导致测量结果因为读数等环节失准而造成测量值的偏大或者偏小。在水准尺的估读中,毫米数误差的产生往往与人眼的分辨能力以及视距长度有直接的关系,并且水准尺的倾斜也会导致读书的偏差,所以在水文测量工作中,具有过关的技术水平与经验是十分重要的。

二、对水文测量误差进行控制的建议

电能计量的误差成因及减小方法 篇3

1 电能计量误差的成因

电能计量装置误差除了大家熟知的电能表存在误差之外, 还与计量用的互感器以及二次回路等有关。

电能计量误差的成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电能表误差

根据智能电能表原理可知其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误差, 主要是由于电流采样器、电压采样器和乘法器三个部分产生的误差。电能表计量误差的产生还与电流、电压和温度的变化有关, 在电能表中通过的电压和电流会与外界线路中的有所不同, 这会直接影响电能表的准确度。相对而言, 电子式电能表的计量误差要稍小一些, 而感应式电能表的误差较大。通常情况下, 在铁芯非线性磁化曲线和摩擦力矩的影响下, 若是电能表本身的负载比较小, 便会出现较大的误差。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负载比低时, 转矩较小, 为确保补偿力小于摩擦力矩, 便会造成电能表的误差增大。需要特殊阐明的一点是, 若是负载变大, 力矩也会随之发生同向变化, 此时的摩擦与非线性误差均会有所下降, 换言之, 负载变大时, 电能表的总体误差相对较小, 而当电流无限接近于标定电流值时, 电能表的误差才会达到最小程度。

1.2 互感器误差

互感器主要由一次绕组、二次绕组及铁芯组成, 一次绕组中流过电流和二次绕组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必须持续激磁磁电流, 激磁电流的存在, 是电流互感器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其次还有一、二次绕组阻抗、铁芯质量等均影响互感器误差。在电力系统生产经营中, 电流与电压互感器的校验一般是实验室或现场停电的条件下进行的, 而投入运行后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也会产生一定误差。

1.3 二次回路引起的误差

如果二次回路负载在互感器名牌标注额定负荷以内, 可以保证不引起互感器误差超差, 但互感器误差会随负荷变化在允许范围内发生变化。电能计量装置二次回路阻抗引起的电压降对电能计量误差影响明显。从理论分析和大量测试数据表明, 在电能计量综合误差当中, 由二次回路压降引起的电能计量误差约占整个电能计量装置误差的30% 左右, 所以不能忽视电能计量回路中二次回路阻抗引起的误差。

2 减小电能计量误差的有效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有效减小电能计量误差, 应当采取如下措施:

2.1 优选电能表

一是选用质量好的电能表, 严格验收检定每一只电能表。二是淘汰老旧电能表, 将感应式电能表全部更换为智能电能表 (电子式多功能电能表) , 以此来减小电能表自身误差对计量的影响。同时, 加强电能表运行检查和抽检, 确保电能表健康运行。

2.2 合理配置互感器

一是选购质量可靠的互感器, 并按规程要求逐台进行检定。二是对于低压三相用户超过40k V A又未装专变的用户和高压计量用户应合理配置互感器, 特别是电流互感器变比选择是关键。由互感器的电流特性曲线可知, 想要使互感器处于最佳运行状态, 一次电流最小不得低于额定电流的30% , 这样有助于减小互感器的误差。如果实际负荷电流低于30% 时, 可以采用S级电流互感器。除此之外, 还要尽可能避免继电保护与电流互感器并用, 防止因互感器的变比过大, 而使电能计量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2.3 可以选择专用的计量二次回路, 具体而言, 就是不与保护和测量同一回路

采取这种方法减小电能计量误差时, 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要确保计量与保护用的零线完全分离, 若是共用或混接, 则会导致两者在零线间产生出环流, 由此会引起电能表侧的中性点电位出现位移, 进而影响电压的稳定性。

总之, 随着科技进步, 电能表、互感器的精准度大幅度提高, 加上我国电网日趋完善, 这为保证电力用户利益和优质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本文探讨了电能计量误差的成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提高电能计量装置的准确性有所帮助。

关键词:电能计量,误差

参考文献

误差成因 篇4

机械加工精度是指零件在机械加工后的几何参数的实际值和理论值相符合的程度。在工艺系统加工时, 往往会产生误差, 工艺系统中的误差是产生零件加工误差的根源。

1 机械加工产差的主要生误原因

1.1 主轴回转误差

机床主轴是刀具或者装夹工作的基础, 同时主轴还能把动力和运动传给所有需要加工的弓箭和道具, 因此整个被加工零部件的精度往往会由于主轴回转的误差直接受到影响。被主轴的回转误差直接影响到的被加工工件的形状和位置精度, 可分解为线角度摆动误差、纯径向跳动误差和轴向窜动误差。加工不同表面时, 由于存在误差敏感方向, 因此, 主轴的径向跳动所引起的加工误差也不同。要进一步提高主轴回转精度, 可以通过选用超精密主轴单元, 超精密轮廓控制技术, 对滚动轴承预紧, 提升超精密导轨副单元, 超精密平稳驱动系统, 使回转精度不依赖于主轴以及纳米级分辨率数控系统的性能并加快其工程化, 均可以提高主轴回转精度。

1.2 导轨误差

机体导轨是机床各重要部件相对位置的和运动的基准, 在机床中起导向和承载的作用。它的各项误差会对形状精度产生直接的影响。机床导轨误差在机械加工中影响的情况一般为:导轨在水平面内和垂直面内的直线误差和前后导轨在垂直面内的平行度误差 (如图1所示) 。

1.3 传动链误差

传动链是机床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传递运动, 传递动力和传递误差等功能。传动链的传动误差是指内联系的传动链中首末两端传动元件之间相对运动的误差。传动误差是有传动链中各组成环节的制造和装配误差, 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磨损而引起。

1.4 刀具、夹具的制造误差及磨损

定尺寸刀具的尺寸误差直接影响到被加工零件的尺寸精度;被加工面的形状精度主要受到成形刀具的误差影响, 一般刀具的制造误差, 对加工精度没有直接的影响。而刀具的磨损则会直接影响刀具相对被加工表面的位置, 造成被加工零件的尺寸误差, 夹具的作用是使工件相对于刀具和机床具有正确的位置, 因此夹具的制造误差对工件的加工精度有很大影响 (如图2所示) 。

1.5 定位误差

所谓定位误差, 是由于工件在夹具上或者机床上定位不准而引起的加工误差, 对一批工件来说, 刀具经调整后位置是不动的, 即被加工表面的位置相对于定位基准是不变的, 所以定位误差就是工序基准在加工尺寸方向上的最大变动量。

1.6 工艺系统受力变形而引起的误差

工艺系统是一弹性系统, 在加工时会产生加工误差, 主要是由于切削力、夹紧力和传动力等作用会产生相应变形破坏了刀具和工件间的正确位置, 从而产生加工误差。

1.7 测量误差

在测量时, 测量结果与实际值之间的的差值叫做测量误差。每一个刀具或者零件在生产过程中或者生产结束后, 都要进行测量和校队, 来确定物品的精准度。而测量方法是否正确, 测量仪器是否精确, 都影响着机械加工的精度。

2 机械加工精度的提高措施和方法

机械加工精度的提高, 对提高机械生产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针对机械加工精度误差产生的原因,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机械加工精度。减小加工误差的方法主要有两种:误差预防和误差补偿。

2.1 误差预防技术

2.1.1 直接减小原始误差法:

主要是在查明影响加工精度的主要原始误差因素之后, 设法对其直接进行消除或减小的方法。

2.1.2 转移原始误差法:

是把影响加工精度的原始误差转移到不影响或少影响加工精度的方向上。例如:车床的误差敏感方向是工件的直径方向, 所以, 转塔车床在生产中都采用"立刀"安装法, 把刀刃的切削基面放在垂直平面内, 这样可把刀架的转位误差转移到误差不敏感的切线方向。

2.1.3 均分原始误差法:

采用分组调整, 把误差均分:即把工件安误差大小分组, 若分成n组, 则每组零件的误差就缩小1/n。

2.1.4“就地加工”法:

例如:车床尾架顶尖孔的轴线要求与主轴轴线重合, 采用就地加工, 把尾架装配到机床上后进行最终精加工。又如六角车床转塔上六个安装刀架的大孔及端面的加工。

2.2 误差补偿技术

2.1.1在线检测:

加工中随时测量工件的实际尺寸, 随时给刀具补偿的方法。

2.1.2偶件自动配磨:

此法是将互配的一个零件作为基准, 去控制另一个零件加工精度的方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最近几年机械加工领域对精准度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针对机械加工精度误差产生的原因, 通过仔细的分析和研究, 总结了一系列的有效的能够降低误差产生的方法和措施。采用现代化的机械加工工艺, 提高机械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并且不断地通过实践, 发现机械加工工艺系统中的问题, 加强技术创新, 提高市场竞争力, 是最终提高当前机械生产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社会要求提高产品的质量, 很多行业都在精准度上有所提高和关注, 尤其是最近几年机械加工领域对精准度的要求又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而机械零件是机械产品的内部器官, 机械零件的加工精度对加工产品质量和性能有着直接影响。在加工操作过程中, 工序过多, 流程过于复杂, 都会产生许多对工件质量产生影响的可变因素。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并分析影响机械加工精度的因素, 从机械加工精度误差产生的原因出发, 才能提出提高机械加工精度的科学合理的措施。

关键词:机械加工精度,误差,对策源

参考文献

[1]陆坤.论机械加工误差产生原因及精度提高方法[J].科技信息.2010年06期

[2]李玉平.机械加工误差的分析[J].新余高专学报, 2005, (4) .

[3]李华.机械制造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误差成因 篇5

1电子汽车衡偏载误差问题成因分析

■ 1.1载荷位置误差

电子汽车衡载荷停留位置变化,相互之间会产生误差。比如一台最大称量为150吨的汽车衡,三段式承载结构中间段会使用四只称重传感器作为支撑,如果停留位置变化可能造成误差,当误差超出检定规程允许的范围,将不利于计量检定工作的顺利进行, 影响检定数据超差。在实际检定工作中,我们常会发现,在使用叉车调整偏载误差后,使用50吨重量值之内的载重车辆停留在中间与两端做分析对比时发现偏差较小,但是使用重量值在70吨以上车辆时,偏两端部分的示值明显比中间位置示值要大上许多。同样一台150吨、三段式结构的汽车衡,使用八个称重传感器及三轴组、 两轴组称量载重车辆时,发现显示重量值在越接近两块搭接处示值相差越大。

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有多种:一是承载器设计结构问题,比如设计结构是否合理、刚度是否满足需求、搭接处结构是否合理可靠等,我国对固定式电子衡器有明确的国家标准,即不同规格承载器在一定荷载作用下变形量必须控制在1/800范围内,保证承载器刚度对称重传感器分力不影响使用性能。尤其是承载器搭接处,要保证其结构刚度、强度、接触强度等指标符合要求,尽可能减少接触面以避免各类边界条件的负面影响。

二是衡器最大称量较大,但缺乏相应重量的载荷做偏载调试, 从而使得偏载误差调试结果不够准确。在实际电子汽车衡计量检定或校准过程中,偏载调试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相同重量荷载在承载器不同位置时信号电压保持一致,如果载荷不足将会影响称量范围内信号的一致性,不利于偏载误差的调整,影响计量检定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安装调试是否无误、称重传感器是否做到了横平竖直, 尤其是柱式传感器本身安装在大型汽车衡上,一旦周围环境温度发生较大变化,受热胀冷缩物理性质的影响,传感器可能无法真正做到横平竖直,从而发生垂直度改变影响本身的抗偏载性能,导致偏载误差较大。

四是汽车衡限位间隙大小,根据电子汽车衡出厂技术要求, 限位间隙应基本保持在3 ㎜左右,间隙太大会导致汽车衡晃动、 冲击过大,影响衡器称量性能及使用寿命,太小则会受温度变化影响导致纵向限位顶死,因此对限位间隙问题要加以足够重视,每年应根据季节变化,保持2-3次的调整频率,另外限位结构设计强度与刚度不能满足要求也不利于偏载误差调整与后续间隙调试。

五是汽车衡焊接工艺问题,部分汽车衡在焊接工作中,为了提升工作效率存在随便修改焊机参数的情况,虽然电流与行走速度增大,但是被焊接钩受热影响改变也较大,在缺乏后续有效处理措施的时候,焊接应力会导致承载器发生较大变形,从而影响汽车衡偏载误差的大小。

■ 1.2称重传感器偏载误差

不同规格、类型的称重传感器也会导致偏载误差不同。比如一台最大称量为150吨、三段式结构的汽车衡,使用50吨桥式称重传感器一段时间后,明显偏载误差较大,但是当改用柱式称重传感器后则问题消失;同时柱式传感器本身高度的不同也会对偏载误差产生影响,高度较低的传感器误差明显要大于高度较高的传感器。

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有多种:一是所使用的称重传感器类型不同导致偏载误差大小不同,比如桥式传感器本身恢复力矩步入双球面摇柱式传感器,桥式传感器压头硬度与弹性提高,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在接触面上形成压痕影响恢复力矩。二是桥式传感器受本身结构影响弹性体变形量必然大于柱式传感器变形量,尤其是目前桥式通常多采用分体式结构,在外部作用力较大时紧固螺栓根本无法避免弹性体变形,从而导致滞后误差。三是长结构传感器本身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在内外温差较大时传感器两端误差要大于中间误差,这是由于热胀冷缩物理特性的影响导致传感器两端倾斜引发了称量误差。

■ 1.3基础结构误差

汽车衡基础板安装时要求其平面度在1/500之内,基础板安装不平整、机械秤台平面加工水平度不够、传感器不垂直等都会影响称量分力导致偏载误差;如果基础板下部混凝土充填施工留有缝隙,会在重载车辆过衡时发生一定的下沉,导致称重传感器受力发生变化,影响汽车衡初始零点,导致偏载误差加大;如果多块基础板之间高低调整不一致,相互之间存在较大的高度差,则会导致部分称重传感器受力漂浮,从而影响重量承载导致偏载误差。

2电子汽车衡偏载误差问题的应对举措

■ 2.1设计

设计时要保证汽车衡承载器的刚度、强度与变形量指标满足国家标准的规定,确保各个辅助器件的强度、刚度指标符合承载器作业需求,尤其是与承载器之间的连接强度要重点关注,确保称重传感器、指示器与整机性能的兼容性,确保安装基础强度满足称量要求,确保限位机构有效性以便可正确传递承重作用力并避免承载器产生水平位移。对大称量汽车衡要尽量避免选用桥式传感器,尤其是分体式桥式称重传感器,避免称重滞后指标达不到要求,影响汽车衡计量性能。

■ 2.2制造

制造中要合理设计编制加工工艺,尽可能减少加工应力的影响,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规定遵照工艺参数进行加工,尤其是对关键部位的设计制造工艺要确保质量,控制不同部件之间的定位精度与部件的平面度,尽可能减少加工应力的影响,要尽可能对焊接结束的承载器做有效处理,避免焊接工艺参数及应力影响造成偏载误差。

■ 2.3安装

安装时要保证承重板混凝土的二次灌浆质量,灌浆时混凝土必须捣固均匀,充填必须饱满避免承重板下产生缝隙,当然也要保证混凝土的本身质量与收缩量尽量要小。承重板安装时要格外注意高度差的控制,现场实际安装中,要注意水准仪的正确使用,设立在基础长度轴线的延长线上,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承重板高低测量误差,将高度差调整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称重传感器安装时要做到横平竖直,尤其是柱式传感器要格外注意其垂直度,避免增大偏载误差。另外承载器要注意与四周保持合理间距,限位装置的安装要控制间隙误差。

3电子汽车衡偏载误差解决实例

电子汽车衡偏载误差表现多样、解决方式也各不相同,下面以电子汽车衡常见的数字跳变问题为例来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电子汽车衡偏载误差中数字跳变问题产生的原因较为多样化, 比如有电源电压影响、主线损坏、接线盒密封问题或者盒内湿度过大、电路板损坏、传感器损坏、插头或插座氧化、地基松动等原因。 电源电压影响的排除可通过配置稳压电源予以解决。秤体与仪表间距离过大造成主线裸露,因人为原因或者客观原因造成金属屏蔽失去作用或连接处不牢,导致主线损坏引发数字跳变,可用万用表电阻档测量该主线,确保每一股都是独立通道、连线牢固,或者选择更换主线。接线盒密封问题可通过打开盒盖观察内部情况排除故障, 严重者直接更换接线盒。接线盒内电路板损坏与氧化锈蚀作用关系密切,接头处氧化锈蚀脱落会导致压线松动致使仪表数字跳变,可使用砂纸或锉刀摩擦接触面使其重新连接牢固,因多圈电阻内部金属表面氧化造成的数字跳变可通过更换相同阻值的多圈电阻予以排除。传感器损坏可应用直接连接主线方法测定故障传感器,观察仪表显示是否正常予以逐个排除,通过直接更换解决问题。插头或插座氧化可采用10%稀盐酸浸泡10min、吹干晾晒或者直接更换予以解决。地基松动会破坏传感器之间的水平度,通过重新加固地基可解决数字跳变问题。

4结束语

误差成因 篇6

一、计生出生数和公安、卫生数据的比对情况

近年来,全区出生人口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2007-2012年,卫生部门新生儿分娩数增长39%,公安部门新生儿申报户口数增长60%,而计生部门统计出生人口数仅增长7%;从数量上看,卫生、公安部门的数据较为接近,与计生统计出生人口数差距较大。 通过比对,从下图可以看出部门间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如下图)

二、数据差距的类型及成因分析

(一)统计口径造成的误差

从统计口径来看, 卫生出生数统计的是区内各医院新生儿分娩人数,包括本地人口出生和外地人口在我区出生;公安出生数统计为一段时期内在我区申报户口的新生儿数,包括当年出生的人口,也包括往年出生的人口;计生目前采用的统计口径大致可以描述为“现居住地”统计管理口径, 即常住我区人口的出生数和流动人口在我区的出生数之和。 由于卫生、公安和计生出生人口统计的对象不是完全一致,所以出生数理论上肯定会有一定的差距,这是差距的成因之一。 其二,公安、卫生的统计口径明确单一,计生统计口径的范围相对模糊。 如计生的常住人口界定为“常住在本地,户口在本地的人;常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户口不在本地,在本地有常住趋势的人”,在大量人户分离,人口流动性很大的情况下,很难判断统计对象是否常住。 计生流动人口口径为 “在本行政区域内居住30日以上、非本省(市、县)户籍的0岁以上人口总数”。 其口径与公安及卫生的统计口径都不完全一致,因此流动人口在全区的生育数据也不能直接比对。

(二)人户分离造成的误差

所谓人户分离,是指人口常住地与户口登记地不相一致的现象。 广义上来说人户分离包括流动人口和区内人户分离人口。 目前,相对流动人口管理而言,区内的人户分离现象更缺乏有效的监管及服务机制,成为计生统计管理的难点问题之一。 随着城市化的迅猛扩张,因拆迁、购房、就学、婚嫁等原因造成大量的动迁户、暂住户、空挂户,使户在人不在、人在户不在的人户分离人口逐年增加。 由于人户分离,给计划生育统计管理工作增添了复杂性。 主要表现: 一是统计对象的管理界限不清。 “以房定人”的现居住地管理口径,容易引起居住地与户籍地,居住地与居住地在统计工作上互相推诿扯皮,出现“大家都管大家都不管” 的情况。造成的出生数漏报在总体误差中占了相当高的比例。二是计生统计与服务管理对象不完全一致。 在申请再生育审批、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出具有关计划生育证明时,当前实际的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作依然延续着以户籍地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但是由于长期人户分离, 户籍地对所辖地区的居民婚姻状况、生育情况等无法及时了解,造成了出生人数的重报和漏报。 三是区域内人口流动频繁, 管理交接难以到位。 人口居住地变化产生大量需要迁移交接的信息,一方面基层难以及时掌握变化情况,另一方面核实情况和录入信息要占用大量的人力,比较难落实到位,造成人口出生等信息重报、漏报现象时有出现。

(三)人口流动造成的误差

人口流动的大量性、随意性、分散性等特点使流动人口难于管理, 特别是违法生育的情况难以掌握。 流动人口数量增加和流动性增强,流出人口的去向掌握不准,底数不清和早婚早育现象的增多,使对这部分人违法生育的出生人口数统计难以保证准确。 另一方面,由于计生政策符合率的要求与实际工作水平有一定差距, 为了保持甚至提高工作质量“水平”,一些地区和单位仍然存在不如实上报出生数据的现象。 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依法统计的工作要求,造成了违法生育数的“瞒报”。

(四)管理不到造成的误差

一是人口信息采集难。 人口管理协作机制和信息交换平台尚未真正建立,人口信息难以整合共享。 计生部门自身采集信息的渠道日益狭窄,大量人口信息需要公安、卫生、民政、工商、房管、物业等诸多行政部门甚至公司企业提供,信息采集渠道过于繁杂、信息采集不及时、信息不全均制约了统计数据质量提高,造成出生数的统计误差。 二是信息核对难。 由于信息量大,地址登记不详,电话停机换号等造成无法联系核对等情况时有发生。 三是新建小区管理难。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一些新建小区成为管理的“真空”地带,由于没有及时划分管理区域,小区没有及时交接给社区居委会或相应的居委会(社区)没有及时配套建立,造成了已入住这些住宅区的人口出生信息无法上报。

三、对策和建议

从上述情况来看, 计生出生人口统计误差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过去老的统计方式和手段不适应人口形势的变化和要求而产生的,这就需要我们及时研究新情况,不断改进完善人口统计管理体制。

第一,明确和细化计生统计管理口径。 公安部门将逐步实现实有人口管理,为计生部门现居住地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计生部门应当探索建立以现住地属地化管理为方向的实有人口管理体制。 进一步细化现居住地和户籍地的管理责任,赋于现居住地统计和管理服务的权限, 以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为依托,在服务中掌握动态人口信息,在社区建立一种没有户籍身份限制的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

第二,强化人口问题综合治理。 计生人口统计离开了部门的协作是无法取得成功的。 要将人口统计工作职责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各部门职责,积极调动社会资源。 如卫生部门积极推行分娩登记实名制,公安部门按照《户口登记条例》落实人走户迁的政策,在办理落户, 迁移时协助审验计生证明等;人口计生部门更要发挥工作主动性,对人户分离人口进行摸底登记,落实人户分离人口的迁移交接,做到服务不减,工作不断。

第三,搭建人口信息共享平台。 针对多个部门各掌握部分人口信息的特点,建议在信息管理上,由一个部门统筹搭建人口信息共享平台, 实现人口计生、公安、民政、卫生、工商、统计、教育、财政等多个部门人口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实现政务信息互通有无,分级分类使用,逐步建立人口信息安全预警和辅助决策机制。

上一篇:灵活的教学方式下一篇:工业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