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障碍的成因

2024-05-28

阅读障碍的成因(精选12篇)

阅读障碍的成因 篇1

众所周知, 在现代英语教学中, 阅读占有很大的比重, 英语阅读理解体现了学习者对英语语言的独立运用能力和英语语句的判断和思考能力。尤其是在当今的高考中, 阅读更是重头戏, 对英语学习者来讲, 可以说“得阅读者得天下”。因此, 对于高中生来说, 如何提高阅读能力进而在高考中做好阅读题就成了摆在眼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我发现, 很多学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阅读障碍, 本文就这一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剖析, 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1 阅读障碍的成因

(1) 传统教学法的弊端

传统教学法, 即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只注重学生试卷上的分值, 而忽略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老师们经常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对知识点的讲解和单词、语法、句法的记忆上, 而对于专门的阅读训练, 尤其是以语篇能力、思维能力和阅读技巧为核心的阅读能力训练往往只占有很小的比重, 而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学生们也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 而全然不知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长此以往, 必将对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产生不良的影响, 学生的成绩也得不到质的突破。

(2) 学生的兴趣不能与阅读有效结合

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些这样的学生, 他们英语成绩一般或是很差, 但他们对体育、文艺、天文等领域特别感兴趣, 并对相关领域知识的掌握也达到了一定程度, 可以说, 他们的课外知识面很宽很广, 但就是学习成绩无法提高。对于这样的学生, 我觉得教师应该布置使他们的兴趣与阅读有效结合的任务, 也就是说, 对于这一部分学生, 教学要体现出针对性, 比如, 某个学生对体育方面的知识特别感兴趣, 教师不妨就以此为契机, 让这名学生从阅读体育知识方面的阅读入手, 这样不仅可以慢慢培养起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 而且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逐渐得到了提高。

(3) 语言因素限制了英语阅读能力的形成

一定的语言知识是形成语言能力的基础。阅读者具备一定的词汇量, 对英语语法句法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形成英语阅读能力的前提。当我们在阅读英语文章的时候, 头脑中要同时进行两种活动, 一是在所给文章的信息中进行对词、句、短语语言的字面分析理解, 二是在理解字面语言信息的基础上, 利用自己原有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重建信息。因为在阅读时, 仅凭字面意思而望文生义, 可能会贻笑大方, 所以阅读者必须对多个信息进行重新整合。比如It rains cats and dogs, 就不能翻译成下小猫和小狗, 而是下倾盆大雨的意思。语言方面的限制主要体现在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上, 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传输, 不能单一地就知识讲评知识, 而应先营造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 在这种环境下传授知识, 学生更容易接受。

(4) 非语言因素限制了英语阅读能力的形成

1) 不良的阅读习惯

在教学中, 我们不难发现, 有一部分学生在阅读时有着一些极其不利于阅读能力提高的习惯, 例如, 指读, 即为了在阅读时能集中注意力, 学生们常常用手指、铅笔、尺子等指着一个个的词或放在这些词的下面阅读, 这样不仅不利于阅读速度的提高, 而且长期下去, 阅读能力非但得不到提高, 而且还会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受制于这一不良习惯。还有一些学生, 喜欢出声阅读, 即边阅读边默念的习惯, 而一般说来, 默读的速度要比出声阅读的速度快两倍多, 所以, 要想提高阅读速度, 必须要克服这一习惯。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阅读习惯, 即回读, 又叫返读或复视, 如果学生在阅读中多次返回重读, 不但会影响速度, 也会影响理解。阅读时碰到关键词或长句理解不清, 适当回读是可以的。但如果没有生词或难句, 只因不放心而回读, 就会大大降低阅读速度。

2) 贫乏狭窄的背景知识

掌握一定的背景知识, 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必备条件, 对于阅读者来说, 具备一定的背景文化知识, 会使阅读难度大大降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会给阅读者带来一定的理解障碍, 但如果阅读者能理解或基本理解一些文化背景差异, 这些问题都能轻易解决, 由此可见, 具备一定的背景文化知识对阅读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 提高阅读能力的对策

(1)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 而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必须摒弃这一想法, 教师在课堂上要强化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的训练, 并且要做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让学生的兴趣爱好真正与阅读相结合, 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逐渐对阅读感兴趣, 而且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 阅读分数也自然会提高。

(2) 重视英语词汇和习惯用法的积累

词汇是阅读的最基本元素, 要想提高阅读能力, 必须掌握一定的词汇量, 否则再多的方法都是空谈。但目前大部分学生的词汇量远远达不到要求, 对于单词的记忆只是机械背诵, 这样不仅不利于词汇的增加, 还很容易遗忘, 那么该怎么样有效地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呢?

1) 构词记忆法

英语当中有很多前缀和后缀, 如果能明确这些前缀和后缀的意义, 那么无形当中词汇量也扩大了不少, 如:后缀ist有“人”的意思, 知道了这点, 我们就可以猜出scientist (科学家) 、artist (艺术家) 、pianist (钢琴演奏家) 、physicist (物理学家) 等词的意思。

2) 联想记忆法

由一个词联想到和它有关的词, 如看到present['prezənt]用作名词指礼物时, 就要联想到它用作形容词时的用法;当它做前置定语时, 译成“当今的, 现在的”;做后置定语时, 译为“到场的, 出席的”。除此之外, 它还有动词的词性, 译为“赠与, 交给, 颁发, 授予”。但做动词时, 读音发生了变化, 重音落在了第二音节[pri'zent]。

3) 广泛阅读记忆法

要大量的阅读, 这样频繁出现的词汇就会不断刺激读者的记忆神经, 从而不知不觉记住了一些高频词汇, 并且大量的阅读还有助于语感的形成。

(3) 牢固掌握语法知识

虽然现在的考试不断地在弱化对语法的考查, 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法不重要, 是可以不用掌握的, 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 不管考试是否对语法进行考查, 对英语学习者来说, 对语法的掌握都是必须的, 因为如果对基础的语法知识掌握不牢固, 就会直接影响到对语句的理解, 从而影响到对篇章的理解。近年来高考试卷的阅读理解短文的句式结构趋向复杂, 语法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已经突显出来。

当今社会, 可以采取许多方法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首先, 传统的方法, 即来自书本的知识, 也就是通过让学生阅读大量的书籍来扩展知识。其次, 借助网络媒介, 即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介获得相关背景知识。最后, 还可以通过班级内部的活动或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将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讲出来和大家分享, 这样也可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学生的知识含量。

(4)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

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精彩段落和文章的背诵, 同时, 多记多背也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除此之外, 上述的不良阅读习惯要克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如略读、跳读、生词猜测等。

总之, 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 只有坚持不懈, 克服困难, 扩大词汇, 掌握良好阅读技巧, 才能一点点提高阅读能力。

摘要:现代英语教学中, 阅读占有不可替代的比例, 然而许多高中生都存在一定的阅读障碍, 本文就常见的阅读障碍成因及解决对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帮助师生在教学和学习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排除障碍, 使阅读真正成为一种乐趣。

关键词:英语阅读,障碍,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孟庆元.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阅读能力培养[A].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优秀论文集 (第2卷) [C].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7 (7) .

[2]张君慧.如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A].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优秀论文集 (第2卷) [C].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7 (7) .

阅读障碍的成因 篇2

关键词:数学思维、数学思维障碍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内部的规律性。所谓初中学生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对初中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初中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初中数学的思维虽然并非总等于解题,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建立在对初中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一般可以从解题思路中表现出来。然而,现行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无从下手,或是一做就错,或是解题往往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这也就使一部分同学丧失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但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一定的思维障碍是其中最主要原因。这种思维障碍,有的是来自于我们教学中的疏漏,而更多的则来自于学生自身,来自于学生中存在的非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这严重地影响了数学思想的确立与数学方法的形成,因此,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障碍产生的根源及如何矫正,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分析

根据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学习总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对“从外到内”的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一种易于掌握的形式加以储存,也就是说学生能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吸纳新知识,即找到新旧知识的“媒介点”,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导致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使学生获得新知识。但是这个过程并非总是一次性成功的。长期以来,我们都习惯地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掌握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因而在课堂上教师就把自己的“绝招”、“金点子”不断地传授给学生,课后,老师不断地寻找所谓的“好题”塞给学生,以便学生迅速地掌握知识,而等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过程中,其新旧数学知识不能顺利“交接”,那么这时就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二、初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具体表现

由于初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思维习惯、方法也都有所区别,所以,初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表现各异,具体的可以概括为:

1.数学思维的肤浅性

由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的去理解,一般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自然也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由此而产生的后果:(1)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只顺着事物的发展过程去思考问题,注重由因到果的思维习惯,不注重变换思维的方式,缺乏沿着多方面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2)缺乏足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往往善于处理一些直观的或熟悉的数学问题,而对那些不具体的、抽象的数学问题常常不能抓住其本质,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模型或过程去分析解决。2.数学思维的差异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其思维方式也各有特点,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数学问题的认识、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偏颇。这样,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一方面不大注意挖掘所研究问题中的隐含条件,抓不住问题中的确定条件,影响问题的解决。在数学命题中,命题者往往利用隐含条件设计一定的“陷阱”。比如:有的条件是题目中明确给出的,而有的条件却隐含在其它已给条件之中;有关的概念、公式、定理的限制条件中;特定的图形中等等„。如果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不准确,考虑问题不严密等毛病都容易形成思维障碍。3.数学思维定势的消极性

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形成一套切实有效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推理方式和方法,变成了学生的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这种现象叫思维定势。由于初中学生已经有相当丰富的解题经验,因此,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很难使其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经验,思维陷入僵化状态,不能根据新的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常常阻抑更合理有效的思维甚至造成歪曲的认识。因此,在面对新的问题情境时,往往跳不出原有的框架,缺乏求异意识。如化简a8,x2y2,由于

a2xy受分数约分运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错误地化简为a4,xy。学生最先接触的知识或方法,牢固掌握的内容,往往在大脑皮层中形成较深的痕迹。这样就限制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范围,使其尝试的方法定型,产生思维的惰性。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某厂去年八月份生产机器205台,比前年八月份生产的2倍还多15台,这个厂前年八月份生产机器多少台?在刚学设未知数列方程时,有些学生列出的方程为x20515,这种解题方法说明他们对于小学运用算数解应用题的印象很深,习2惯直接列式表示量,因而在代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学习中总是用算术形式来表示。这种思维定势对后来的学习起着干扰作用。

由此可见,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注重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初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突破的对策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纵览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和杰出人物,我们会发现他们无不对自己的事业有强烈的兴趣,可以说兴趣是他们事业成功的起点和动力,兴趣是造就事业的沃土,那么什么是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具有浓厚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一个人对某件事发生兴趣时就会注意它、接近它、研究它、掌握它。而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索真知而带有情绪性的意向性活动,它是一种认知兴趣,是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活动体验到学习的欢乐而形成的,它既是学习的产物,又是促进今后学习的主要动力。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在教学工作中善于创设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景,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使数学学习首先从身边的有兴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真实的情景开始,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学习探索,就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萌发出积极主动探索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解正方体的展开图时,让学生分小组实际操作,通过裁剪、折叠、让学生充分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学生在这过程中既动脑又动手,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如在讲解一次函数时可以引入出租车行车里数与车费之间关系的,或者让学生们讨论手机资费到底是“全球通”便宜还是“神州行”便宜的问题,同学们定会因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发生争论。让学生们确实体会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用数学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好多现象。同时,教师在这样热烈的氛围中设计了学生熟知的教学情景,更利于问题的生成和解决,从而让他们感觉到数学离他们不再遥远,不再陌生,树立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学好数学的决心。

2﹑活教活学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寻找最佳切入点,教师针对学生的差异,灵活采取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和提高学困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要注重启发,细心引导,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关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讲解,让学困生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去判断推理。深入浅出的分析中,不仅使学生达到解疑的目的,而且还能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形成网络,融会贯通。通过一定的训练,培养他们运用类比,归纳,总结等基本的数学方法,把所学的知识分门别类,连成一个整体,用知识的内在联系来让学生去掌握和学习数学。并提醒学生“活”学,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和对知识的切入点,使学生在面对新的问题情境时,能依据新信息及时调整思路,避免走进误区,使思维过程灵活,要解决这一问题,多作一些变式训练是一个有效措施。变式变形,就是不断变换问题的条件、结论或变换其形式和内容。得出不同水平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发展中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的实质,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使学生灵活掌握应用所学的知识,使原有的孤立的零碎的知识整体化,带动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例如,初一年级学生刚进校时,一般我们都要复习一下小学四则混合运算的内容,而有理数的加减法学生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很多学生还用小学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为此我作了如下题型设计,对突破学生的这个难点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普遍(包括基础差的学生)情绪亢奋,思维始终保持活跃。设计如下:(1)如果今天上午8时气温是5度,下午3时气温上升了4度,问下午3时温度是多少?(2)如果今天上午8时气温是-5度,下午3时气温上升了-4度,问下午3时温度是多少?

(3)如果今天上午8时气温是-5度,下午3时气温上升了4度,问下午3时温度是多少?

上述设计层层递进,每做完一题,适时指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要点,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3﹑肯定学生、营造轻松的气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么作为教师,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呢?首先应该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比如,在课堂的回答问题中,老师一定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见解,即使有些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也要耐心听下去,并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从情感上感到老师尊重自己,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归属感。其次,教师应该构建健康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感到情感安全。老师在课堂上的语气委婉、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应该在课堂上多一些鼓励给学生,多一份肯定给学生,少一分惩罚、少一分指责。这样教师建立了一种安全的彼此接纳的和谐的情感氛围,学生就会对自己的真实感受、看法畅所欲言,不用担心讥讽和指责。也会被允许犯错误,但不会因此受到惩罚,教师通过友好而公平的方式促进课堂的健康氛围,增进师生关系,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鼓励积极行为,激励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中,要求学生认真听好每一节课,还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变一言堂为多言堂,对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典型例题的思想、技巧、关键切入点和典型解题方法学生都应该做好笔记、批注,让学生明白“知识在于积累,能力源于动手”的道理,等到一定时候回头再复习时,前面的内容一目了然。同时教师指导学生正确的完成课后练习,并针对典型习题的解答过程给予认真的分析、讲解、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做好题目类型的归类、解题方法和习题类型的总结和章节知识的归纳。在归纳总结中,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这样在不断的归纳和总结中提升了自己的知识水平,使整个知识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张系统的网络图,做到胸有成竹。

4、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学生运用掌握知识,形成一套有效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推理方式,这方法变成了学生的一种固定思维模式,这种现象叫定势。这种现象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随时注意易形成思维定势的地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随时注意哪些地方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从而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克服,使学生在面对新的问题情境时,能依据新的信息,及时调整思路,避免走进死胡同的被动局面,使思维过程灵活。实践表明, 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包括结论、例证、推论等对于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使学生暴露观点的方法很多。例如,教师可以用与学生谈心的方法,可以用精心设计的诊断性题目,有时也可以设置疑难,展开讨论,疑难问题引人深思,选择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不能正确运用的知识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通过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能消除消极的思维定势在解题中的影响。当然,为了消除学生在思维活 动中只会“按部就班”的倾向,在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不满足于用常规方法取得正确答案,而是多尝试、探索最简单、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也是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一条有效途径。

当前,素质教育已经向我们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维发展教学是我们初中数学教学的主旋律,是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素质化的关键因素。为了有效克服学生的各种思维障碍,就必须认真研究学生思维障碍产生的根源,增强预见性和针对性,切实纠正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错误偏差。对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疏导,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成绩不好就嫌弃他们,相反,教师不仅要关心爱护他们,还要针对思维障碍的成因和心理的个别差异进行对症下药,不断优化疏导的策略,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得到合理的锻炼和最佳的发展。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己任,则势必会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摆脱题海战术,真正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从而为提高初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作出我们数学教师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田万海.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6(2)任樟辉.数学思维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3)张网兰.初中数学学困生思维障碍的成因及对策.中学课程资源2008.05(4)徐志田.数学教学中学生消极思维定势的表现和解决方法.新课程·上

阅读障碍的成因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突破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233-02

人脑在将客观现实进行概括后,对其本质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就是思维。而高中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去发现数学问题本质和规律的能力就是数学思维。一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在教师的指引和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数学思维模式,帮助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是,也有部分同学将思维禁锢起来,称为数学思维中形成过程中的障碍。这部分同学多表现为解题过程中自己不能发现问题解决的思路,根本无从下手,只有在老师的点拨下才能完成解题过程。这种数学思维障碍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进度甚至学习的兴趣,是制约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形成的原因并找到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一、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1、高中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具体表现

高中生数学思维障碍的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思维的肤浅性、思维的差异性以及思维定势。其中思维的肤浅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表面的记忆和运用,对其原理和过程没有进行深入了解,当改变出题方式时,很可能就会出现卡壳的现象。思维的差异性主要是指不同学生在学习和解题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非是完全相同的,这就导致了不同数学思维的产生,其中也包括了错误的数学思维。如非负实数x,y满足x+2y=1,求x2+y2的最大、最小值。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如对x、y的范围没有足够的认识(0≤x≤1,0≤y≤1/2),那么就容易产生错误。高中生数学思维障碍还有一个表现,那就是思维定势。在某些情况下,思维定势能帮助学生快速的解答问题,但思维定势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思维定势很容易将学生的解题思路限定在某一范围之内,抑制了更加合理的数学思维的形成,甚至有可能造成错误的认识。比如刚学立体几何时,一提到两直线垂直,学生马上意识到这两直线必相交,从而造成错误的认识。

2、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分析

学习的本身就是一种认识的过程,通过对已知认识和未知认识之间的联系,将未知认识转化为已知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旧知识之间的交互和联系并不能一次就能建立成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也需要不断的分化重新整合才能被学生掌握。不同学生之间转化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并不相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忽视了学生之间个体的差异,则很容易使个别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形成思维障碍。另外,当新知识完全脱离的旧知识的范畴,与旧知识毫无交集的时候,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就更加困难,教师若不能顺利的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或者帮学生建立起对新知识的正确认识,也会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错误理解相应知识点,形成错误思维,也就是思维障碍。总之,学生思维障碍的形成大都与教师的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二、高中生如何突破数学思维障碍

高中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其实也不是很难,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加强良好思维方式形成的训练,则很容易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和错误的思维习惯,成功摆脱高中数学思维障碍。具体来说如下:

1、教师有效引导

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错误的思维习惯和框架暴露出来教师才能对症下药,对其实施有效的引导和指正。教师可以通过特定诊断性题目的设定和与学生的交流来发现学生心中错误的想法。当其错误观点和思维方式完全暴露之后,接着对其进行正确的数学意识的培养以及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让其摆脱原来固有的单一的思维模式,真正的理解数学的真谛。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照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2、学生加强良好思维方式的训练

在教师的有效指引下,学生要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并不断加强训练才能形成真确的数学思维。比如设x2+y2=25,u= + 的取值范围。若采用常规的解题思路,的取值范围不大容易求,但适当对u进行变形:u= + 转而构造几何图形容易求得u∈[6,6],这里对u的适当变形就是思维形式变换也就是数学意识的指导作用。

3、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点

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我们接触到的知识点是固定的,但将知识点运用到解题过程中确实灵活多变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对所接触的知识和方法彻底掌握并在问题解答过程中正确选取最佳的解题方法。活学活用是最成功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拘泥于特定题型特定方法这一思想,要在认真分析问题后,将最恰当的知识点运用到解题过程中,这才是正确的数学思维方法。学生训练这种思维方法要结合自身特点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面对高中学生数学思维中的障碍问题,教师首先要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尽可能的给予学生与其自身相符的正确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意识和学习的兴趣。教师带领学生奏疏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后,及时的鼓励学生并指引其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习惯。在学习方面教师不能给学生制造太大的压力,尽量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最有效的建立起正确的思维习惯,这才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正确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林峰.高中生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J].考试(高考数学版),2011,(Z2)

[2] 贾想仁.突破高中徐盛数学思维障碍的几点做法[J].数学教学研究,2010,(02)

[3] 孙嘉岚.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分析[J].成才之路,2010,(25)

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 篇4

一、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

一方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基础)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而是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则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当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时或者新旧知识中间缺乏必要的“媒介点”时,这些新知识就会被排斥或经“校正”后吸收。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其新旧数学知识不能顺利“交接”,那么这就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二、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具体表现

由于高中数学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思维习惯、方法也都有所区别,所以,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表现各异,具体的可以概括为:

1.数学思维的肤浅性:由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地去理解,一般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自然也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由此而产生的后果:(1)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只顺着事物的发展过程去思考问题,注重由因到果的思维习惯,不注重变换思维的方式,缺乏沿着多方面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2)缺乏足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往往善于处理一些直观的或熟悉的数学问题,而对那些不具体的、抽象的数学问题常常不能抓住其本质,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模型或过程去分析解决。

2.数学思维的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其思维方式也各有特点,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数学问题的认识、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偏颇。这样,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不大注意挖掘所研究问题中的隐含条件,抓不住问题中的确定条件,影响问题的解决。

3.数学思维定式的消极性。由于高中学生已经有相当丰富的解题经验,因此,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很难使其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经验,思维陷入僵化状态,不能根据新的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常常阻抑更合理有效的思维甚至造成歪曲的认识。

由此可见,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注重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突破

1.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摘到桃”的感觉,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培养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它既不是对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也不是对应用能力的评价,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至于做得好坏,当属技能问题,有时一些技能问题不是学生不懂,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套那个公式,模仿那道做过的题目求解,对没见过或背景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无法解决,这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数学教学中,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强数学意识教学,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所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是突破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一个重要环节。

3.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消除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应是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而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包括结论、例证、推论等对于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前,素质教育已经向我们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己任,则势必会提高高中学生数学教学质量,摆脱题海战术,真正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从而为提高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作出我们数学教师应有的贡献。

摘要:数学的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研究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对于增强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了一些看法。

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论文 篇5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困扰其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几种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矫正的对策措施。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有许多自己特殊的问题,由于自身的阅历有限,社会经验较少,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影响,久而久之,造成心理障碍,影响到自己学习、生活和今后工作的各个方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关系到学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1。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

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甚至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

阅读障碍的成因 篇6

一、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

根据布鲁纳的认识发展理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这个课程中,个体的学习总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对“从外到内”的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一种易于掌握的形式加以储存,也就是说学生能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吸纳新知识,即找到新旧知识的“媒介点”,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导致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使学生获得新知识。但是这个过程并非总是一次性成功的。一方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基础)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而是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则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当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时或者新旧知识中间缺乏必要的“媒介点”时,这些新知识就会被排斥或经“校正”后吸收。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其新旧数学知识不能顺利“交接”,那么这时就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二、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具体表现

由于高中数学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思维习惯、方法也都有所区别,所以,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表现各异,具体的可以概括为:

数学思维的肤浅性:由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的去理解,一般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自然也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由此而产生的后果:1〉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只顺着事物的发展过程去思考问题,注重由因到果的思维习惯,不注重变换思维的方式,缺乏沿着多方面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例如在课堂上我曾要求学生证明:如| a |≤1,| b |≤1,则 。让学生思考片刻后提问,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是通过三角代换来证明的(设a=cosα,b=sinα),理由是| a |≤1,

| b |≤1(事后统计这样的同学占到近20%)。这恰好反映了学生在思维上的肤浅,把两个毫不相干的量(a,b)建立了具体的联系。2〉缺乏足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往往善于处理一些直观的或熟悉的数学问题,而对那些不具体的、抽象的数学问题常常不能抓住其本质,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模型或过程去分析解决。

例:已知实数x、y满足 ,则点P(x , y)所对应的轨迹为( )(A)圆 (B)椭圆 (C)双曲线 (D)抛物线。在复习圆锥曲线时,我拿出这个问题后,学生一着手就简化方程,化简了半天还看不出结果就再找自己运算中的错误(怀疑自己算错),而不去仔细研究此式的结构 进而可以看出点P到点(1,3)及直线x+y+1=0的距离相等,从而其轨迹为抛物线。

2.数学思维的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其思维方式也各有特点,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数学问题的认识、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偏颇。这样,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一方面不大注意挖掘所研究问题中的隐含条件,抓不住问题中的确定条件,影响问题的解决。如非负实数x,y满足x+2y=1,求x2+y2的最大、最小值。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如对x、y的范围没有足够的认识(0≤x≤1,0≤y≤1/2),那么就容易产生错误。另一方面学生不知道用所学的数学概念、方法为依据进行分析推理,对一些问题中的结论缺乏多角度的分析和判断,缺乏对自我思维进程的调控,从而造成障碍。如函数y= f (x)满足f(2+x)=f(2-x)对任意实数x都成立,证明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2对称.对于这个问题,一些基础好的同学都不大会做(主要反映写不清楚),我就动员学生看书,在函数这一章节中找相关的内容看,待看完奇、偶函数、反函数与原函数的图象对称性之后,学生也就能较顺利的解决这一问题了。

由此可见,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注重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突破

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摸到桃”的感觉,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例:高一年级学生刚进校时,一般我们都要复习一下二次函数的内容,而二次函数中最大、最小值尤其是含参数的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的求法学生普遍感到比较困难,为此我作了如下题型设计,对突破学生的这个难点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普遍(包括基础差的学生)情绪亢奋,思维始终保持活跃。设计如下:

上述设计层层递进,每做完一题,适时指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要点,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阅读障碍的成因 篇7

1 棚室蔬菜连作障碍的成因

a.土壤酸化。随着棚室蔬菜生产中化肥尤其是生理酸性肥料如硫酸钾、氯化钾等的大量使用, 导致耕层土壤的pH值降低, 致使棚室蔬菜容易发生铝中毒和钙、镁元素的缺乏。土壤酸化可直接危害蔬菜, 同时还抑制了P、Ca、Mg等元素的吸收。

b.土壤次生盐渍化。其一是棚室中长期盲目地大量施肥;其二是棚室中的自然降水受到阻隔, 土壤受自然降水自上而下的淋溶作用丧失, 使土壤中积累的盐分不能被淋洗到地下;其三是棚室内的温度较高, 蔬菜生长旺盛, 土壤水分自下而上的蒸发和蔬菜的蒸腾作用比露地强, 根据“盐随水走”的规律, 也加速了土壤表层盐分的积聚。土壤盐分浓度高, 使蔬菜吸水困难, 根系生长不良, 蔬菜作物抗逆性减弱, 病菌侵袭引起各种病害。

c.营养失调。每种蔬菜都会按着自身的需要, 对土壤中的离子进行选择性地吸收。而重茬会导致片面消耗某些营养元素, 从而使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呈现生理性的不平衡。如氮肥和磷肥超量, 而速效钾明显降低, 速效锌、硼的含量成倍减少。土壤中的营养元素的比例失调, 造成肥料的浪费, 增加土壤污染, 导致蔬菜的抗病性、产量和品质下降。

d.过量施肥。施肥不平衡是重茬病害的最主要原因, 比自毒、土传病害和线虫危害更加严重。氮过剩会降低肥料的利用率、硝酸盐超标、土壤盐渍化、土壤酸化、硝酸盐的淋失及对地表水体造成污染、营养失衡、加重病害。磷过剩的情况下, 含磷的肥料施入土壤后, 很快就有80%左右磷肥与土壤里的中微量元素 (如钙、镁、铁、锌、锰、铜等) 结合在一起, 固定在土壤中, 当施入有机肥和生物菌后, 这些固定的磷还会再释放出来, 但测土仪器却测不出这些固定的磷, 只能测定可溶性的速效磷。若按测定结果施磷极易导致磷过量, 而过量的磷必然将中微量元素固定, 从而产生多种缺素症, 同时病菌也会趁虚而入, 导致各种病害严重发生, 所以磷不宜多施。另一方面, 部分磷肥中含镉等重金属, 会污染蔬菜产品和水体。

e.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一方面是菜农不注重有机肥料的施入, 另一方面棚室中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旺盛, 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土壤有机质的降低, 使得土壤的缓冲性能降低, 土壤也易板结。

2 连作障碍的防控对策

a.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可减少土壤中的盐分积累。大力提倡重施有机肥、水肥药一体化、平衡施肥。将有机与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氮磷钾肥与中微量元素肥料配合使用, 协调养分的释放速度, 为蔬菜提供长期有效的均衡营养。

b.合理灌溉 通过合理灌溉, 可以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量, 有利于防止土壤表层盐分积聚。首先应将传统的沟中大水漫灌的方式, 改为小水浇灌, 或滴灌、微灌等形式;其次, 应该明水灌溉为暗水灌溉, 即膜下沟灌、膜下滴灌、膜下交替隔沟灌溉等;其三, 尽量实行“微灌-追肥-根部用药”一体化。

c.增施有机肥 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 提高土壤的温度, 改良和修复土壤, 保蓄肥水, 而且还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繁殖, 将已经固定的磷、钾和中微量元素再次释放出来。

d.轮作换茬 蔬菜的根系分泌物是土壤微生物的营养源, 利用蔬菜的多样性, 来提高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 进而控制土壤病原菌的滋生, 是防范连作障碍的最佳措施。可参照不同蔬菜的连作年限, 并尽量考虑到不同蔬菜的科属类型、根系深浅、吸肥特点以及分泌物的酸碱性等进行合理轮作。

e.无土栽培 无土栽培比传统栽培方法节水、节肥、产量高、品质好、无污染、无公害、生产快、效益好, 可从根本上解决连作障碍的问题, 而且特别适合于工厂化生产, 并不受地域限制。无土栽培广泛应用于多种蔬菜的生产, 但技术要求比较严格。

f.生物防治 将有益微生物制剂接种到土壤中, 可改善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防控土传病害。如目前推广的秸秆反应堆技术, 不但能提高地温, 增加CO2, 还能改良土壤。

浅谈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 篇8

一、数学思维障碍及成因

由于高中数学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 作为主体的学生思维习惯、方法也都有所区别, 因此, 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表现各异。具体可以概括为:

1. 数学思维的肤浅性

由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地去理解。一般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 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 自然也就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由此产生的后果使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时, 往往只顺着事物的发展过程去思考, 注重由因到果的思维习惯, 不注重变换思维的方式, 缺乏从多方面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 数学思维的差异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 其思维方式也各有特点, 因此不同学生对于同一数学问题的认识、感受也不会相同, 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生偏差。这样,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 一方面不大注意挖掘所研究问题中的隐含条件, 抓不住问题中的确定条件, 影响了问题的解决。

3. 数学思维定式的消极性

由于高中学生已经有相当丰富的解题经验, 因此, 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 很难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经验, 思维陷入僵化状态, 不能根据具体问题作出灵活的反应, 常常阻碍更合理有效的思维发展, 甚至造成歪曲的认识。

二、数学思维障碍的突破方法

解决上述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2) 进行相关例题的讲解, 包括问题的分析、突破口、相关知识的串联; (3) 典型题做后反思, 进行发散性思维联系, 把知识能力归纳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 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

阅读障碍的成因 篇9

一、高中数学起始教学的主要障碍

(一) 教材因素

初中的课改新教材与全省的苏教版高中教材不接轨, 教材内容有明显“脱节”.如立方和公式、立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十字相乘法等内容初中已删去不讲, 而高中却还在用.和初中数学相比, 高中数学的内容多, 抽象性、理论性强, 因此不少学生进入高中之后很不适应.

(二) 学生因素

1. 学生心理

进入高一后有不少学生开始出现松懈麻痹心理, 对高中数学学习缺乏应有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殊不知, 第一, 现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安排是用两年的时间学完三年的课程, 高三一年总复习, 教学进度排得很紧;第二, 高中数学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内容放在高一年级学, 这些内容一旦没学好, 整个高中数学就很难再学好, 因此一开始就得抓紧, 即使在潜意识里稍有松懈的念头, 都会削弱学习的毅力, 影响学习效果.

2. 学生思维

初中学生思维单一、解题缺乏严密的逻辑性, 推理能力差, 尤其对代数中字母的可变性缺乏理解, 分类讨论的纯粹性, 完备性把握不够.高中数学比起初中数学内容大不一样, 抽象程度有较大提高, 理论系统性大大增强, 特别是高一年级起始课即第一、第二章, 在学习时要求思维能力爬一个陡坡, 即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与提高.

3. 学习方法

高中数学内容多, 难度大, 教材的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 步步深入, 要求学生的学习方法随着学习内容和要求而变化, 单纯地听, 机械地记, 盲目地练, 不能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加强自主学习, 能够举一反三, 从典型例题中悟出一般解题规律, 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解题技能.

(三) 教师因素

高中数学教师往往对初中数学教材、教学方法缺乏应有的了解, 不清楚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 造成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不当;而高一数学任课教师也往往是刚送走高三毕业班的数学教师, 高考的“惯性”使教师从一开始就对学生“从难从严”, 标准向高考靠拢, 追求“一步到位”, 造成学生“吃不掉, 咽不下, 消化不良”, 人为设置使他们难以逾越的障碍, 其结果是学生厌学,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 直接影响数学的学习.

二、克服高中数学起始教学障碍的措施

(一) 针对初高中教材内容差异, 由市教研室组织编

写一本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并对何时补充什么内容作了安排.通过“衔接教材”的使用, 既使学生对初中基础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又增强了高中教材的适应力.

(二) 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 有助于克服学习数学的困难.

教师应遵循兴趣发展的规律,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和培养兴趣的形式和方法是多样的:课内通过演示实验、挂图以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尽可能变抽象平淡为形象生动;课后可以举办“数学与生活”讲座和开展“数学小制作”的活动;结合教学内容可经常介绍有关数学学史、数学故事和最新数学研究成果, 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开阔学生的眼界等.

(三) 对于高一新生,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 宜适当放慢教学进度.

刚开始可对学生在初中应掌握的数学知识查漏补缺, 对学生的水平要深入了解, 并简要介绍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和高考要求.在教学中, 要注意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 使学生能顺利地利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 降低初高中数学知识的台阶;而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数学新知识学习中, 应及时“顺应”新知识, 更新认知结构.

(四) 学习方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教师一开始就要强调应从数学意义的角度掌握公式和定理, 而不是死记硬背, 并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学到一定程度之后, 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进行单元总结, 画出知识结构图, 对典型例题进行归类分析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克服遗忘, 而且可以将知识点连成线, 结成网形成知识结构.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加强.

(五) 针对高一新生学习数学时存在松懈麻痹、自卑

阅读障碍的成因 篇10

一、高中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

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过程首先必须通过以获取的知识即内部认知结构, 对新获取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 并以自己的理解形式和方式加以存储。所以要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 形成流畅的思维, 就必须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出发, 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媒介点”, 逐步获取新知识。但实际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忽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没有准确把握基础性知识的重要作用, 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 一味强调新知识认识过程, 缺乏一定的知识基础, 这样学生获取知识就比较困难。同时, 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或者新旧知识中间缺乏必要的“媒介点”时, 这些新知识就不利于学生吸收。因此, 教师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点, 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突破思维障碍,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高中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具体表现

1.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差异较大。高中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分化比较严重, 加之数学学习基础也各不相同, 他们思维方式各有特点, 这些众多原因导致了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差异较大。他们对于同一数学问题的理解、应用、解决等思维活动不同, 对数学知识理解深度也各不相同。

2.部分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时不够深入。在数学学习活动中, 很多高中生受到初中数学思维习惯的影响, 他们往往对一些高中数学概念或原理的形成、发展过程没有深刻地去体会, 只是限于表层理解。解决问题时, 采取惯用看题得答案的思维方式, 没有准确把握对概念、定理的本质理解, 缺乏深层次思维的过程。

3.数学思维定式。客观上说, 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 他们具有丰富的解题经验, 有时往往对自己的解题方法比较自信, 对于变化多端的解题方法会消极抵制, 思维僵化。比如:刚学习立体几何时, 一提到两直线垂直, 学生由于思维定式认为这两直线必相交, 从而造成错误的认识。

三、高中生数学思维障碍的突破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很多高中生对数学学习有畏难情绪, 他们害怕上数学课, 缺乏自信。为此, 教师首先应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灵活设计有一定梯度的练习, 逐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同时, 教师还应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 因材施教, 分类指导, 课外作业的设计应能让学生“跳一跳, 就能摸到桃”, 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2.重视数学意识和思想方法的总结,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精髓和核心, 是在一定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总结得到的, 当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并运用其分析、解决问题时, 数学学习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同样也很重要。当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时, 他们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就知道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逐步学会从哪方面入手, 寻求问题的突破口。但教学中, 很多学生遇到问题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套用哪个公式, 模仿教材中的例题求解, 对于遇到的新问题, 他们就束手无策, 这是数学意识不强和数学思想方法落后的表现。为此,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需要通过典型例题的解决, 帮助学生总结出数学思想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加强数学意识培养,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 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学习, 将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

3.暴露思维过程, 消除思维定式。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 对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 无论是对基础题还是能力题, 都要将学生想、做、说等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并给予恰当评价, 同时让其他学生学会批判性接受相关的解题方法。当然, 使学生暴露思维的方法很多。例如, 精心设计诊断性题目, 了解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想法;运用延迟评价, 让其他学生评价分析。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典型错误设疑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让学生从错误中获得正确的结论, 提升思维的深度;同时通过暴露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 消除思维定式。在教学中,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 不满足于用常规方法取得正确答案, 而是多尝试、探索最简单、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

阅读障碍的成因 篇11

【关键词】 对策 方法 突破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1-009-01

高中阶段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阶段,高中生的思维障碍主要表现在对数学思维所产生的障碍,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思维的跳跃性,所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深化,并且克服思维障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

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学习的内容变得十分复杂,在高中学习中很多学生都能听懂老师的讲课内容,但是真正自己解题时却面临着很多困难。尤其在新的教材改革完成后,高中数学增加了很多内容,导致了很多学生在对知识点和主要内容的记忆中出现混淆。这就是在高中数学中形成的数学障碍,很多障碍的产生来自我们教学中的疏漏,所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科知识的结构和思维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对帮助学生突破高中数学思维障碍对素质教育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突破的对策

1. 培养兴趣,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主要的方法,使学生对数学思维产生兴奋源,这样不仅可以更大程度的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 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摸到桃”的感觉,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例如:函数的所有零点之和为多少?在遇到这一问题时,多数学生一看函数,瞬间就会感觉到头疼,而教师在面对这一状况时,可以让学生事先说出自己感兴趣的数字,这时同学们会争先说出“1、0、-1”等数字,这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口中选取0为f(x)的值,即让f(x)=0,这时学生发现,原题可以转化为,则,结合结果画出和,如图:从图中学生会轻而易举的发现有4个实根,且左右根关于x=1对称,因此不难得出其零点之和为4.

2. 活教活学,寻找最佳切入点。教师在引导学生思维突破时,应结合着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从新旧知识点的结合处出发,由浅入深的对其引导,确保学生能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对问题进行思考、判断。这种由浅入深的分析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达到解惑目的,使其将已有的知识形成一个融会贯通的整体。通过一定的训练,培养他们运用类比,归纳,总结等基本的数学方法,把所学的知识分门别类,连成一个整体,用知识的内在联系来让学生去掌握和学习数学。

3. 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高中数学自身特性很强,容易固定学生的思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定势思维的形成,并且及时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克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只有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才能避免思维框架出现锁死状况,使学生思维更加灵活。

思维暴漏的过程可以有效的消除思维定势中消极理念,使学生提高思维活动效率,打破学生在思维上的固定模式,拓展新的思维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的思维拓展,定期举行学生思维拓展活动,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使学生不满足利用常规方法进行思考,要对解题方式多尝试,并使用最好的解决方式来解决问题,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突破思维障碍的有效方法。

三、突破方法

1. 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走出定势思维的消极影响。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拥有一套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这种思维如果形成固定的模式,就被称为定势。这种现象是双向的,在拥有积极作用的同时又有着很强的消极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面临新问题时,能够积极调整思维思路,避免走弯路。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还要积极开展变形思考,在不断思考问题的同时,积极调节结论,使其的内容和形式得到更新,很多数学问题都需要学生在不同的角度进行解决,并且使学生可以灵活掌握所学的知识,使零碎的知识整体化,从而提升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例如:在的最值这道题中,这是一道简单的高中三角函数值域问题,在解答这一问题时,将函数式化成关于正余弦的等式,然后运用辅助角法化成正弦或余弦,再利用正余弦的值域为[-1,1]转化成关于y的不等式解出y的范围这里,由cosx+2知x为一切实数。在教师一步步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很快的突破题目中遇到的障碍,顺利的解答问题。

2.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过程周期很漫长,所以每一节都很重要,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例题、技巧、关键点进行重点讲解,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教师讲义的注解和登记。使学生必须学会积累知识的过程,在学习完成后可以对学习的知识进行自行复习。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并对典型练习题进行解答,要积极鼓励学生对习题进行一题多解的思考。对学习完成后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还可以使学习到的知识完成积累。

阅读障碍的成因 篇12

1 草莓连作障碍发生原因

连作障碍是指在同一块土壤中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或近亲缘作物,即使在正常的栽培管理条件下也会出现生长势变弱、病虫害加剧、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等现象。通过对草莓连作障碍的研究,归纳为以下几种原因。

1.1 土壤元素平衡被破坏

设施草莓多年生长在同一位置,破坏了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平衡。草莓属于浅根性作物,对土壤表层营养元素吸收较多,而且对营养元素吸收有选择性,在同一地点长时间单一连续种植草莓,必然造成某一种或某一类营养元素的亏缺,而另一类营养元素的堆积,造成草莓近根所需营养元素逐年减少,不选择的元素逐年累积,根际周围营养失衡,影响根系生长。

1.2 土壤次生盐渍化

设施栽培的突出问题是土壤盐分积累。在设施栽培中,盐渍化是引起连作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查显示,设施栽培土壤盐渍化现象很普遍,日渐严重。露地含盐量一般在0.06%~0.09%,而设施栽培土地含盐量一般是露地的2~6倍。土壤含盐量与大棚使用年限和化肥施用量成正相关。造成土壤盐类积聚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盲目大量施肥。种植户为了追求产量和效益,往往每茬都要施用大量的化肥,施肥量一般是露地菜园的1~2倍,甚至更多,远远超出了作物本身的吸收量。因此,引起设施土壤盐类积聚的直接原因便是肥料使用过多,特别是化肥和偏高氮肥。二是缺少雨水淋洗量。由于降雨对棚内土壤的自然淋洗作用明显降低,而土壤蒸发却又比露地显著增强,从而引起盐分在表层的积累。

1.3 根系分泌物的自毒作用

化感作用每种植物都有,草莓也不例外。植物的化感作用是指植物(含微生物)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到环境中,而产生的对其他植物(含微生物)直接或间接的有害作用。通常通过根、茎、叶向空气或土壤中挥发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对周围植物的生长和成熟起着促进或抑制作用。草莓生长过程中,根系会分泌对自身生长有抑制作用的物质,生产中连年种植,土壤中根系分泌物也会逐年积累从而越积越多,对草莓生长产生自毒作用,影响着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

1.4 土壤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变化

长期种植同一草莓品种(系)会导致肥料分解过程障碍,土壤病菌蔓延,这是因为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使硝化细菌、氨化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受到抑制,而有害微生物大量发生,使土壤微生物的自然平衡受到了破坏。研究表明,温室大棚土壤中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数量明显高于露地。随着保护地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有害真菌的种类和数量也明显增加。这些有害真菌会对草莓根系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根部病害的发生,是草莓连作障碍的一个主要原因。

2 设施草莓连作障碍防治对策

2.1 合理轮作

克服连作障碍的有效措施是将草莓与不同种作物间进行轮作换茬种植。草莓采收完毕后进行深耕,在深耕时注意施用有机肥或锯末,改良土壤,增加种植畦高度,以提高土壤保水性与透气性,从而加深根系活动的有效土层。将草莓和一些蔬菜进行轮作,效果十分突出。不同作物之间的轮作既能通过换茬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又能吸收土壤中养分。此外,可在夏季闲暇时栽培田菁等绿肥作物,8月中旬翻入土中,对提高地力、改良土壤理化结构也非常有利。

2.2 更换土壤表土

在前茬种植草莓的温室内,先把30 cm厚的表层土挖出来,然后换上一些无菌的新土在里面,对于有效防治和克服草莓连作引起的病害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2.3 补充微量元素

针对连年种植草莓,导致草莓对某种元素的“嗜好”和土壤缺素情况,可以用补充中微量元素的方法。通过对连年种植草莓的地块进行实地考察、采样检测以及土壤养分分析,大部分土壤缺钾和钙,经过根施和叶面追施钾肥与钙肥,连作障碍明显减轻。一般于草莓现蕾期、结果前期、采收期视土壤养分与植株生长情况追肥3~5次,每次追施磷酸二氢钾与磷酸钙各75~150 kg/hm2。

2.4 施用有机改良剂

用有机改良剂处理土壤,如几丁质粉末、植物残体、稻草、饼肥、绿肥、堆肥和粪肥、蚯蚓粪等,能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微生物的营养条件,提高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降解产生挥发性物质,从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另外还可以添加一些辅助物质,如酸碱缓冲试剂,一方面可以缓和土壤的酸化情况,另一方面土壤的p H值偏高可以抑制根系自毒物质的活性,有效降低有害物质毒性。

2.5 利用阳光高温消毒

每年的七八月利用太阳能进行消毒处理,效果较好,因为那时阳光照射充足,气温高,辐射能量大,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首先田块中的杂草杂物要清理掉,翻耕后做畦,高温天气时,在畦沟内灌水。灌水量以土壤处于饱和水分状态是最好的,这样使土壤处于缺氧状态,有利于消灭土壤中的病原菌。灌水后将大棚密闭,使土壤温度达40℃以上累积时间240~360 h,撤除覆盖物,这段时间则利用七八月高温季节提高土壤温度。

2.6 应用药剂熏蒸

防止土壤病菌蔓延要利用土壤消毒剂进行土壤消毒,具有良好作用。目前二甲基臻、溴化甲基熏蒸剂等是应用较多的土壤消毒剂。应用土壤消毒剂应注意单独一种消毒剂不能长期使用,否则,会导致土壤病害的抗药性,使消毒剂的药效大幅降低。

摘要:通过对草莓连作障碍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出土壤元素失衡、土壤次生盐渍化、根系的自毒作用、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是导致草莓连作障碍出现的主要原因,结合大量的生产实践,提出了对草莓连作障碍的防治对策。

上一篇:发展畜牧养殖机械化下一篇:和谐社会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