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障碍

2024-09-04

英语阅读障碍(精选12篇)

英语阅读障碍 篇1

众所周知, 在现代英语教学中, 阅读占有很大的比重, 英语阅读理解体现了学习者对英语语言的独立运用能力和英语语句的判断和思考能力。尤其是在当今的高考中, 阅读更是重头戏, 对英语学习者来讲, 可以说“得阅读者得天下”。因此, 对于高中生来说, 如何提高阅读能力进而在高考中做好阅读题就成了摆在眼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我发现, 很多学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阅读障碍, 本文就这一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剖析, 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1 阅读障碍的成因

(1) 传统教学法的弊端

传统教学法, 即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只注重学生试卷上的分值, 而忽略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老师们经常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对知识点的讲解和单词、语法、句法的记忆上, 而对于专门的阅读训练, 尤其是以语篇能力、思维能力和阅读技巧为核心的阅读能力训练往往只占有很小的比重, 而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学生们也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 而全然不知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长此以往, 必将对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产生不良的影响, 学生的成绩也得不到质的突破。

(2) 学生的兴趣不能与阅读有效结合

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些这样的学生, 他们英语成绩一般或是很差, 但他们对体育、文艺、天文等领域特别感兴趣, 并对相关领域知识的掌握也达到了一定程度, 可以说, 他们的课外知识面很宽很广, 但就是学习成绩无法提高。对于这样的学生, 我觉得教师应该布置使他们的兴趣与阅读有效结合的任务, 也就是说, 对于这一部分学生, 教学要体现出针对性, 比如, 某个学生对体育方面的知识特别感兴趣, 教师不妨就以此为契机, 让这名学生从阅读体育知识方面的阅读入手, 这样不仅可以慢慢培养起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 而且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逐渐得到了提高。

(3) 语言因素限制了英语阅读能力的形成

一定的语言知识是形成语言能力的基础。阅读者具备一定的词汇量, 对英语语法句法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形成英语阅读能力的前提。当我们在阅读英语文章的时候, 头脑中要同时进行两种活动, 一是在所给文章的信息中进行对词、句、短语语言的字面分析理解, 二是在理解字面语言信息的基础上, 利用自己原有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重建信息。因为在阅读时, 仅凭字面意思而望文生义, 可能会贻笑大方, 所以阅读者必须对多个信息进行重新整合。比如It rains cats and dogs, 就不能翻译成下小猫和小狗, 而是下倾盆大雨的意思。语言方面的限制主要体现在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上, 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传输, 不能单一地就知识讲评知识, 而应先营造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 在这种环境下传授知识, 学生更容易接受。

(4) 非语言因素限制了英语阅读能力的形成

1) 不良的阅读习惯

在教学中, 我们不难发现, 有一部分学生在阅读时有着一些极其不利于阅读能力提高的习惯, 例如, 指读, 即为了在阅读时能集中注意力, 学生们常常用手指、铅笔、尺子等指着一个个的词或放在这些词的下面阅读, 这样不仅不利于阅读速度的提高, 而且长期下去, 阅读能力非但得不到提高, 而且还会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受制于这一不良习惯。还有一些学生, 喜欢出声阅读, 即边阅读边默念的习惯, 而一般说来, 默读的速度要比出声阅读的速度快两倍多, 所以, 要想提高阅读速度, 必须要克服这一习惯。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阅读习惯, 即回读, 又叫返读或复视, 如果学生在阅读中多次返回重读, 不但会影响速度, 也会影响理解。阅读时碰到关键词或长句理解不清, 适当回读是可以的。但如果没有生词或难句, 只因不放心而回读, 就会大大降低阅读速度。

2) 贫乏狭窄的背景知识

掌握一定的背景知识, 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必备条件, 对于阅读者来说, 具备一定的背景文化知识, 会使阅读难度大大降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会给阅读者带来一定的理解障碍, 但如果阅读者能理解或基本理解一些文化背景差异, 这些问题都能轻易解决, 由此可见, 具备一定的背景文化知识对阅读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 提高阅读能力的对策

(1)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 而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必须摒弃这一想法, 教师在课堂上要强化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的训练, 并且要做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让学生的兴趣爱好真正与阅读相结合, 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逐渐对阅读感兴趣, 而且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 阅读分数也自然会提高。

(2) 重视英语词汇和习惯用法的积累

词汇是阅读的最基本元素, 要想提高阅读能力, 必须掌握一定的词汇量, 否则再多的方法都是空谈。但目前大部分学生的词汇量远远达不到要求, 对于单词的记忆只是机械背诵, 这样不仅不利于词汇的增加, 还很容易遗忘, 那么该怎么样有效地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呢?

1) 构词记忆法

英语当中有很多前缀和后缀, 如果能明确这些前缀和后缀的意义, 那么无形当中词汇量也扩大了不少, 如:后缀ist有“人”的意思, 知道了这点, 我们就可以猜出scientist (科学家) 、artist (艺术家) 、pianist (钢琴演奏家) 、physicist (物理学家) 等词的意思。

2) 联想记忆法

由一个词联想到和它有关的词, 如看到present['prezənt]用作名词指礼物时, 就要联想到它用作形容词时的用法;当它做前置定语时, 译成“当今的, 现在的”;做后置定语时, 译为“到场的, 出席的”。除此之外, 它还有动词的词性, 译为“赠与, 交给, 颁发, 授予”。但做动词时, 读音发生了变化, 重音落在了第二音节[pri'zent]。

3) 广泛阅读记忆法

要大量的阅读, 这样频繁出现的词汇就会不断刺激读者的记忆神经, 从而不知不觉记住了一些高频词汇, 并且大量的阅读还有助于语感的形成。

(3) 牢固掌握语法知识

虽然现在的考试不断地在弱化对语法的考查, 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法不重要, 是可以不用掌握的, 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 不管考试是否对语法进行考查, 对英语学习者来说, 对语法的掌握都是必须的, 因为如果对基础的语法知识掌握不牢固, 就会直接影响到对语句的理解, 从而影响到对篇章的理解。近年来高考试卷的阅读理解短文的句式结构趋向复杂, 语法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已经突显出来。

当今社会, 可以采取许多方法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首先, 传统的方法, 即来自书本的知识, 也就是通过让学生阅读大量的书籍来扩展知识。其次, 借助网络媒介, 即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介获得相关背景知识。最后, 还可以通过班级内部的活动或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将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讲出来和大家分享, 这样也可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学生的知识含量。

(4)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

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精彩段落和文章的背诵, 同时, 多记多背也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除此之外, 上述的不良阅读习惯要克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如略读、跳读、生词猜测等。

总之, 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 只有坚持不懈, 克服困难, 扩大词汇, 掌握良好阅读技巧, 才能一点点提高阅读能力。

摘要:现代英语教学中, 阅读占有不可替代的比例, 然而许多高中生都存在一定的阅读障碍, 本文就常见的阅读障碍成因及解决对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帮助师生在教学和学习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排除障碍, 使阅读真正成为一种乐趣。

关键词:英语阅读,障碍,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孟庆元.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阅读能力培养[A].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优秀论文集 (第2卷) [C].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7 (7) .

[2]张君慧.如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A].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优秀论文集 (第2卷) [C].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7 (7) .

英语阅读障碍 篇2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克服行为上某些不良的阅读习惯,

(1) 出声读。因为眼睛的移动速度比舌头动作快。出声读不但影响速度,而且会分散一部分精力去注意自己的发音。

(2) 逐字读。许多常见词,如功能词,不需停顿单独理解。

(3) 默读。虽然没有大声读出来,但在脑中一字字读,也会影响速度,分散精力。

(4) 指读。以手指挨个指着读,有碍理解和速度。除非手指飞速移动,引导眼睛快看。

(5) 回读。眼睛回向移动,寻找先前读过的信息,而不是继续读下去以获取完整的概念。

2. 阅读中心理因素的影响

阅读时,除了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外,还要注意克服一些影响阅读和理解程度的`不良心理因素:

(1) 期望值过高

希望一次阅读就掌握所读材料,

这种急于求成的心理状态,不仅影响阅读时的心境,也使得视觉器官和大脑都不能集中于阅读过程本身,阅读的效果自然不好。

(2) 过度重视阅读方法和技巧

由于阅读过程中过多思考阅读的方法、技巧等因素,而忽视了阅读材料及阅读本身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会使我们注意力分散,阅读的兴趣自然大大减弱。

(3) 思想开小差

对文字视而不见,翻了许多页,但脑子里仍一片空白。这样就降低了我们的注意力,影响了正常思维。

中考英语阅读理解障碍的来源 篇3

中考英语试卷,篇幅最长的、最耗时间的、生词最多的、单题分值最高的是什么题型?相信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阅读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已经成为英语考试成绩的一个风向标。分值越高,同学们存在的问题就越多,单词不认识、通篇读不懂、读懂又做不对题……

一、单词不认识

很多同学都有这种感觉,平时课本上的单词自己都掌握了,为什么遇到阅读还是有很多看不懂呢?这类问题被归结为单词量不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多背单词,除此之外还要摸索规律。

第一、人名、地名没必要较真。英语中有大量的词总是大写第一个字母的,而他们也大多属于专有名词,表示人名,地名,事件。如Adela、Manchester、NATO。遇到这类词完全可以视若罔闻。

第二、前缀、后缀有规律。英语中有些词通过前面或者后面加一些字母,就会变成另一个词。如,regular-- irregular,kind--kindness,前者通过加-ir变成起否定形式,后者通过在后面加-ness,变成了名词。归纳起来,一般说前缀变词义(如肯否定),后缀变词性。只要记住这个原则,平时在学习时有意识地去检验,积累各种加前后缀的形式,就不至于稍加变化就不认识了。

第三、有的词是需要摸索的。在阅读题中,有的词是在文章中有提示的,因为英语写作有个潜在的规则,词语若非不得已,不要重复。秉承这个原则,我们可以在文章的结构平行处找线索。或是反义词,或是近义词,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况,同学们不难作出一个比较有针对性的选择。

第四、考纲单词必须熟记。大纲要求的单词、平时做题总是遇到的单词,生活中会经常遇到的单词,这些词是同学们发挥才智,施展所有做题技巧的基础。没有特别好的方法,就是有恒心一直背:把单词表上的词分类,单独把不会的列出来,分批背,平时总是遇到又不认识的,用一本笔记本把他们都记下来,天天反复天天背。

二、文章看不懂

“单词我都认识,文章说什么我就是看不懂。”也许有的同学会这样说。问题可能出在这里:

第一、单词不是真的都认识。英语中几乎每一个单词都不是只有一个释义,同学们所说的认识,也许只是这些单词的一个意思,有可能在文段中考查的是这个单词另外一个意思。这类情况要解决它,就把它当个生词来处理就行了。唯一不同的是,同学们对这类词的处理要注重在语境中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区分不同词义。

第二、语法句式不熟。这个原因更普遍一些。阅读中的句子有的是很长的,有的是很怪异的。长的可能是加了从句(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怪的则有可能是倒装、插入语,这些语法点。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解决语法弱项,认真学好每个语法现象,多去用学过的语法去分析英语句子。

第三、没看到重点。中考英语中的文章还是有规律的,它们基本上都是段首写该段的中心,后面论述。第一段,最后一段容易提出作者的观点。在处理好这些部分外,还要注意文段中表示转折的句子,其标志词常常是but,while,how-ever,inspiteofthis等。

阅读经常是花时间最多的题型。提高阅读速度大致有这样几条小建议:

第一、平时多读,多读好处有很多,如①考试时能够不紧张,以平和的心态,正常的速度完成。②总结做题技巧,如定位法,上下文联系法,排除法等。③提高反应速度,我们看到一个生词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去反应,当经常见到某个词时,他对这个词的反应速度必定会很快。

第二、考试时少读。考试时的阅读如果归类于平时练习的题型,它更侧重泛读。考试考查的是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找到要求的信息的能力,不是复述文章细节的能力。那考试时读什么呢?大致有以下几类:①中心句,中心段(首尾);②转折句;③问题中出现的词,尤其是一些很有特点的词如,专有名词。在文段中快速找到相应词语所在位置,问题的答案往往就在附近。

第三、平时多去积累不同题型的解决方法。如细节题——— 定位法,观点题——— 中心句法。在考试中遇到题目,能够对症下药

三、题目做不对

考试后,总会有同学说:“文章我都看懂了,怎么还错这么多呀?”这时候与其去怀疑答案的权威性,还不如静下心好好分析一下,我真看懂了吗?我看懂的是问题问的内容吗?

如果真看懂了,那么看懂的是不是考卷要考查的内容呢?我们总会有这种心理,在看懂了一些不是很容易看懂的东西后,就很有成就感,就突然觉得这篇文章我理解了,然后就会在自己的理解和诠释下答题。这时候是最容易出错的,因为这时候我们已经不是在做客观题,而是做主观题。阅读考查的是读者对作者意图的接受程度,这就要求同学们身于其中,不能有太多的发挥。图的接受程度,这就要求同学们身于其中,不能有太多的发挥。

英语阅读障碍 篇4

在英语阅读中,文化与语言是分不开的。读者对语言信息的理解既得益文化信息又受制于文化信息。文化障碍可以通过语言背景知识的获得而得到解析和排除。笔者通过多年的英语教学发现影响学生阅读的文化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词汇的文化差异

我们在教科书或词典中很容易查找到汉语和英语的对应词汇,但这两种语言在词汇方面明显存在着文化差异,主要体现为字面意义和文化意义不同。一般说来,英语的词义比较灵活,同时涵义比较宽,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大,独立性较小。汉语词义则比较严谨,涵义范围比较窄,比较精确固定,词义的伸缩性和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小,独立性比较大。

1.1 字面意义的差异

1.1.1 语义错位。

语义错位即两种语言的上义词与下义词之间不对称。如汉语中的“酒”分“葡萄酒、白酒、啤酒、黄酒”等,这些都是“酒”的下义词。但英语中只有wine(葡萄酒),whisky(威士忌),beer(啤酒)等下义词。

1.1.2 词汇缺省。

一个民族的某些表示特有事物的词语在另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没有相对应的概念时,就会产生词汇空缺,这种现象叫词汇缺省。产生空缺的词汇往往表达的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东西。有些英语词汇在汉语中没有其相对应的概念。同样,有些汉语词汇在英语中也没有其相对应的概念。例如,“风水”、“阴阳八卦”、“赤脚医生”、“铁饭碗”、“旗袍”、“小康”;又如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春分”、“雨水”等词就很难在英语中找到。

1.2 文化意义的差异文化意义方面,由于文化习俗、背景不同,中英观察事物的角度和联想也不同。

这就是说,即使英汉词语的指称意义(即字面意义)基本相同,而它们附属在指称意义上的联想意义也会有一定的文化差异,英汉词语联想意义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1)相同指称意义的词语在一种语言里会引起富于感情色彩的联想,而在另一种语言里却产生完全不同的含义。(2)两种语言文化中,有些词语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而在其他方面却又不会引起相同的联想。(3)同一事物,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联想意义。

2 句子的文化差异

文化障碍不仅存在于丰富的词汇上,也存在于句子(包括典故、俚语和谚语)层面。如Nowadays many teenagers are always wearing their heart on their sleeves.意思是如今很多年青人总是很张扬。在这儿,to wear one's heart on one's sleeves指to make one's intimate feelings or personal affairs known to all,意即“张扬,外露,坦率”,尤指感情上的外露,这是一个很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原出自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指的是中世纪的武士在袖口上佩带心爱的人送的花朵小地方的大小物。如果不懂这个典故,就容易造成误解。

其次,俚语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英语丰富的俚语活跃在英语文化圈内,且由于地域和人群的不同而纷繁而给中国学生的阅读带来了障碍。如Stop pulling my leg,will you!I don't believe she really said she likes me and would like me to take her out.若是不知道stop pulling one's leg是“不要开玩笑了”之意,句子就无法理解。实际上它是一句俚语,很多时候不能只靠字面去推断。

再次,许多英语谚语也是阅读理解的障碍,因为它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汉语中把“解雇某人”称作炒鱿鱼,因为鱿鱼片倒人热油锅后马上就会卷起来,以此表示让某人“卷铺盖”走人。很多学生知道,在英语中dismiss、discharge和fire也表示“解雇”,却不知道英语中也有不少习语与炒鱿鱼异曲同工,如walk Spanish.它的本义是“被人提着领子,脚尖刚刚够到地面行走”,这个词源于16世纪前后海盗惩罚俘虏的方式。

3 政治、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以及文学知识的文化差异

相关的政治、历史背景知识以及文化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读者对英语国家的政治、历史背景,文学缺乏了解,也会阅读理解造成很大的障碍。笔者课堂内指导学生阅读时,在启发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信息的同时,还经常提出一些启发性文化问题,并补充一些课前准备好的信息,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文化预见能力,以利于排除课文中遇到的文化障碍。

4 语篇的文化差异

语篇是更高层面的文化现象,东西方思维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就有什么样的语篇组织结构。中国文化常用表示因果、条件、让步等结构特点的语篇形式。这种语篇形式大体是“因”在前“果”在后,也就是所说中国文化里的篇章结构是归纳式:因为1一因为2一因为3一所以;西方则相反,他们径直提出要求,开门见山,对原因的提出则可有可无。西方的语篇结构的特点是逆潮式(anticli.max),所以西方人写文章把主题句放在最前面。他们习惯于“果”在前,“因”在后:主题一理由1一举例一理由2一举例一理由3一个人看法。从上述结构我们可以看出,英语文章先点题,然后再说明理由。类似的中文文章,其结构就大不一样。通过对比,可让学生在阅读时学会两种思维的互相转换,减少阅读的障碍。

摘要:文化障碍是中国学生阅读英语读物时的障碍之一。阅读课教师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提供文化背景方面的相关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阅读难度,最有效地提高阅读理解率。因此,研究文化障碍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对促进阅读教学的总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障碍,词汇,句子,背景,语篇,阅读

参考文献

[1]张韵斐.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戴卫平.英汉文化词语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邓世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89.

怎么解决IELTS阅读四大障碍 篇5

(1) 单词

IELTS普通培训类阅读文章中涉及词汇7000左右,但具备4000左右(即大学英语四级水平)即可应考。单词量不够的考生,应在短期内迅速扩充认知词汇,为看文章做题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有些考生脱离语境孤立地背单词,这样容易遗忘或混淆单词的意义。如有考生考试时遇到contribution(设计;设法做到)想不起来什么意思,只记得在词汇表里该单词位于contribution(贡献)之后、controversial(有争议的)之前。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可以通过制作单词卡片,正面写英文拼写,背面写中文释义的方法来记忆。每天背一定量的生词,并不断补充,而且还可以打乱次序。当然,最有效的是在上下文,即文章当中记忆单词。

(2) 句子

IELTS阅读中有的题目考的是对于文章中某一句子的理解,若考生领会有偏差,就容易失分。考生应对一些复合句,尤其是双重否定句、比较句、指代句等有一定的了解。在遇到比较复杂的句子的时候,应静下心来,从把握句子主干一一主谓结构着手来分析句子结构。

(3) 速度

几乎任何阅读考试均同时考查阅读速度(speed)与理解精确度(accuracy)。IELTS普通培训类阅读考试要求考生在60分钟的时间里迅速而准确地答题。为赶时间而一味求快或为追求准确而放弃一些题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总的来说,阅读速度的改善不容易一蹴而就,需要大量的练习和长时间的努力。不过,掌握一些阅读技巧,革除一些坏习惯,将有助于看文章时加快速度。

快速阅读最关键的是在扫描文章的时候把握段落的主旨,并做出标记,并且在看完文章后对文章的结构有大致的了解。至于阅读的坏习惯,约有以下几种:

① 边看边读 有的同学由于以前学英语课文的时候有朗读的习惯,碰到英语文章,总是情不自禁地读出声来,或是口里念念有词。这样做的后果,必然是阅读速度降低。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一定要树立“看”文章而不是“读”文章的心态。

② 一次只看一个单词 有的同学是逐词逐词地看,一眼只看一个单词.这样做.不仅速度慢, 而且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每个单词都认识,但整句话就是理解不了。克服上述逐词阅读坏习惯的.方法是争取眼睛在文章中移动的速度逐步加快,一次看一个意群(sense unit),而不是只看一个单词。意群的划分如例所示:It is possible to use this iron in a vertical position so that you can remove creases from clothes on coat hangers or from curtains.

③遇生词则停顿习惯于在做题的时候先把所有生词查出来的考生,在实战时容易出现碰到生词就停下来思索很长时间以致于打断阅读连贯性的情况。考生应该平时养成根据上下文猜测单词含义的习惯,而对于那些不影响理解的生词,则可以忽略不计。

(4)不根据文章内容而是按自己的臆测做题

浅谈初中英语阅读障碍及其对策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 阅读障碍 找准对策 掌握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80-0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九年级毕业时,学生的语言技能标准应达到五级水平即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在历年的中考中,阅读理解是重头戏。作为平时的学习,阅读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世界日益开放,国际交往更加频繁,与不同文化共处已成为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在不断扩展的交往中,了解外国文化、风俗,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善于与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交往,成为当代人必备的基本素养。通过阅读来获取各种信息成为人们平等交流、互相学习的重要途径,因而,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显得尤为重要,英语阅读教学已引起广大英语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学生英语阅读的障碍

阅读是学生学习英语时获取语言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学生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重要手段。但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发现学生们容易在学习中遇到阅读障碍。为了了解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因素,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本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阅读的障碍主要有:

1.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在一定意义上说,语言是某个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一面镜子,是思想、文化的具体表达方式。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没有掌握一些词语的联想意义、社会意义及语用规则,就不能真正读懂英语文章,甚至会出现在认识每一个单词和句子的情况下,还不明其内涵或造成误解的现象。比如学生对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传统节日等缺乏了解,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章的理解不透彻,影响了阅读的能力。

2.语法知识不扎实。在阅读中,学生如果遇到长、难句,往往不会正确识别和分析,造成理解失误。例如,阅读材料中有的地方使用了插入语,有的地方是从句,这就使句子结构复杂化,而语法始终是学生难以突破的又让学生觉得头疼的难点。如果一篇文章里出现了多个语法难点,学生就会觉得这篇文章太难了,无法看懂,失去信心。

3.词汇量不足。实践证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受到词汇量的限制,词汇量越大,阅读中遇到的生词越少,阅读速度就快,理解的正确率就高,反之,阅读速度就慢,理解的正确率就低。当然还有一些看起来面熟但不知道确切含义的词或短语,也会给阅读理解造成障碍。而初中生本身掌握的词汇有限,如果平时不注意积累,在阅读时更会增加难度。在英语教学中我发现虽难学生有一定的词汇基础,但他们在遇到派生词或词性发生变化的词时,仍会感到陌生,从而给阅读带来困难。

三、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对策

阅读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选择信息,检验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肯定或排斥的过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理解已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难点。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本人非常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寻求不同的对策因材施教,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1.常态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精选阅读材料,有目的、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读。

1)充分利用教材进行阅读训练;

2)辅助课外读物进行阅读训练;

3)精选时政要文进行阅读训练。

(2)坚持限时阅读。

1)对不同的文章,给出不同的阅读时间,定时定量完成;

2)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内容,增强时间观念,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

3)每隔一段时间总结一次,看看自己的阅读速度有何变化和进展。

2.精心训练,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1)培养学生猜词悟义、熟词生义的能力

猜测词义是应用英语的重要能力,是英语阅读的重要技巧。它不但需要准确无误地理解上下文,而且要有掌握或认识较多的课外词汇。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一定要仔细阅读整篇文章的内容,根据生词前后词汇的意思或整句、整段的意思来猜测词义。我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常用以下几种猜测词义来训练学生:1.What does “it” mean in the last paragraph?2.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mean in Chinese? 3.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similar to this word?。开始时学生觉得很难完成阅读任务,但通过尝试猜测词义,学生慢慢适应了,在阅读后,学生懂得了:不论这个词有多生疏,根据上下文都能猜出其意思;不论这个词有多熟悉,都要通过上下文得出其在特定场景的意思。

(2)培养学生理解大意、认知信息的能力

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能否快速高效获取有用信息。没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就不能顺利地输入信息,更谈不上理解文章大意。考试时,学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运用略读,扫读,跳读等技巧快速阅读,搜寻关键词、主题句,捕捉顺序、人物、情节、观点等重要信息,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语篇实质。

文章的中心是谋篇所在。抓主题句是快速理解文章大意、认知重要信息的的主要方法。主题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用归纳法撰写的文章,都是表述细节的句子在前,概述性的句子居后。此时主题句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通常用演绎法撰写的文章,大都遵循从一般到个别的写作程序,这时,主题句就是文章的第一句。当然,也有一些文章没有主题句,需要我们自己归纳。主题句往往对全文起提示,概括,归纳的作用,文章大意题,中心思想题往往可以从主题句句中找到答案。我在阅读教学中,常用如下形式训练学生:

1)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2)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_____.

3)Which sentence summarizes the passage best?

4)The writer writes this passage in order to _____.

5)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

再如,我在教仁爱版八下Unit5Topic3SectionC时,先让学生找出五段的主题句,然后再归纳文章中心。如图所示: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深层理解的能力

深层理解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要以文章提供的事实和线索为依据,立足已知,推断未知,不能凭空想象、随意揣测;它要求学生对文字的表面信息进行分析、挖掘和逻辑推理,不能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在实际阅读中,有时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不清晰,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从文章本身提供的信息出发,研究细节的暗示,获取重要信息;运用逻辑推理,推敲作者的态度,悟出作者的弦外之音;通过分析、综合、判断等进行深层处理,理解文章的寓意。在教学中,我常用如下的推理判断题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What can it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2)Where is the passage most likely from ?

3)Whats the suggestion you can get ?

3.有效训练,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技巧

(1)先看题干,带着问题读文章:①分清题型;②了解题干;③定位信息;④准确答案。

(2)快速浏览,了解大意知主题:①抓关键词:在所读的每一段中找出现成的词汇,确定各段主题句;②扩大视距:培养学生以意群为单位阅读和整句阅读的习惯,使其在阅读单位时间里获取更多的信息;③有选择地阅读;④加快注视,减少回视。

(3)独立分析,安排过程悉任务:①读前活动:明确目的;熟悉话题;预测内容,激发兴趣和欲望;激活相关语言;明确任务。②读中活动:认读;略读;跳读;根据所读内容画图、标图、连线、填表、排序、补全信息;为课文选择或添加标题;根据所读内容制作图表;边读边操作;判断信息的真实性。③读后活动: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语言;转述所读内容;根据所读内容进行角色扮演;讨论。

(4)讲究方法,理顺思路把脉络:①略读与寻读、泛读与精读相结合;②详读细节,勾画主题。

总之,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持之以恒,强化训练,为学生阅读扫清障碍,找准对策并让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树立信心,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

[2]《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2年第6期).

浅谈英语阅读的障碍及其突破 篇7

筅齐齐哈尔大学外语学院王蕾

阅读是积极的思维活动, 它是人们从书面语言构成的阅读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英语阅读既是学习英语的内容之一, 也是英语学习的手段之一。因此, 找出并克服学生阅读能力提高过程中的障碍, 提高阅读理解的速度和准确率是十分必要的。

英语阅读能力是英语四会能力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是否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直接关系到英语学习的其他方面。阅读的过程是对语言的认知过程, 有助于巩固和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可以训练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可见, 阅读是英语学习的关键, 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信息摄入量和准确性。那么, 在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些障碍呢?

一、背景知识方面的障碍及其突破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知识, 并不等于就有了强的阅读能力, 因为阅读能力还受到文化背景知识因素的影响。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那么我们所阅读的任何材料中都会有文化的痕迹, 因此, 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 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化习得, 利用社会文化知识来促进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是突破英语阅读障碍的有效途径之一。

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他的《语言论》一书中指出, “语言有一个环境, 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不能脱离社会而流传下来”。语言揭示所在国的人文习俗、社会心理、意识思想和价值观念等内在的文化性, 它本身既是文化现象, 又是文化的产物和载体。英语阅读中, 常会遇到一些隐喻 (metaphor) 的修辞手法, 如a white elephant (无用累赘的东西) , a dark horse (竞争中爆出冷门的获胜者) , 这些隐喻都与英语社会的风俗习惯相关。毋庸讳言, 《圣经》以及希腊、罗马神话传说是英语社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Adam's apple源于《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的故事, Achilles heel来自于希腊神话中那场旷世之战———希腊特洛伊之战。对于此类词汇让学生了解原文的文化含义, 减少阅读时的文化障碍, 才能真正地读懂原文。此外, 广泛阅读英美文学著作, 了解英美国家历史、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内容对于突破英语阅读障碍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词汇和语法方面的障碍及其突破

词汇的扩充是阅读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 词汇量的大小预示着阅读能力的高低。词汇量的缺乏、不能自动解码, 是构成阅读困难的首要原因。阅读中的形近词导致学生断章取义;近义词导致理解错误。由此可见, 提高阅读能力要从扩大词汇量和巩固语法入手。掌握记忆单词的方法非常重要, 如音节记忆法要求学生掌握音节的划分方法, 按音节来记忆单词的拼写;构词记忆法要求学生掌握派生、合成、转化等构词法;语义联想法是通过上下文联想、同义联想和反义联想, 把语义相关的词汇收集在一起记忆;上下文猜测法是让学生利用同位语关系、反义关系、因果关系、描述关系等来理解生词的意义。

语法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阅读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学生语法知识掌握得不牢固, 看懂长句、复杂句较多的文章是很困难的。有些句子本身不难, 但是句子成分多而且长, 各式各样的从句、介词短语修饰、分词修饰、不定式修饰和层层叠加的形容词、副词修饰, 而各种修饰手法纠结在一起, 更让人头痛不已。解决这样的问题的办法就是层层剥离, 要先确定句子的主、谓、宾语, 然后再分析句子的结构。大段的插入语或同位语, 割裂了前后之间的联系, 造成打岔效应, 从而忘记前面阅读的半句, 造成阅读障碍。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是有意识地省略插入语或自觉将插入语拿到句子的最前端或后端。倒装句会使学生很难找到句子的主干, 造成成分分析时的错误, 需把句子恢复到正常语序后就便于理解了。英语语法是较为系统和严密的语法体系。所有的文章都是在灵活运用语法的基础之上写成的。没有较好的语法基础, 想要提高阅读能力是不可能的。

三、阅读方法方面的障碍及其突破

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来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速度的有效途径。速读是了解文章大意, 对文章的整体组织结构形成初步印象的阅读方法, 分为略读和寻读两种。略读要求学生跳过某些细节, 有选择地阅读, 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 从而加快阅读的速度。可以运用文章中的副标题、斜体字、标点符号等对文章进行预测, 并通过主题句来掌握段落大意。寻读又称查读, 是一种从大量的资料中找到某一项具体事实或某一特定信息, 略去无关信息的阅读方法。如在图书馆查找书刊目录, 在文献中查找名字等。有效的寻读可以利用材料的编排形式、章节标题和材料中的提示词来获取所需信息。精读要求学生在了解文章的大意和基本结构后, 了解更多更深层的信息和更复杂的语言知识, 通过对重点难点句子的分析理解, 能完成根据文章内容设置的选择题、判断题或短文填空题。研读也称评读, 指学生在弄清作者的态度或意图后, 对文章作出自己的评价, 这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又上了一个层次。任何特定文章所采用的阅读方式应该既是体现文章文体和内容的一种功能, 同时又是阅读的目的。显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精读, 恰当而灵活地使用这些阅读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四、逻辑推理方面的障碍及其突破

研究表明, 阅读理解是一个多种因素多向交流与反应的复杂解码过程, 解码依据来自语言、语用和世界等方面的知识。语言知识为语音、语法、语义等知识, 语用知识涉及人际交际修辞规则和语篇修辞原则, 世界知识包括认知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这些因素互相发生关系, 并影响对阅读材料快速准确的理解。显然, 阅读理解的速度和准确率一方面与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有关, 另一方面也与逻辑推理能力有关。如阅读中以偏概全现象, 即由事物局部情况推出事物整体情况的结论;经验干扰, 即用已有零星信息, 根据自己的经验常识作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因此, 学生除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外, 还应具备相关的逻辑推理知识, 以便理解文章的逻辑思路。

综上所述, 培养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是每个英语学习者都很关注的一个重心, 抛除一些客观因素, 每个学习者都可以具备这一能力, 问题的关键是找出影响阅读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并相应地找出对策, 以突破英语阅读中的障碍。

参考文献

[1]Nuttall, C.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2]姚喜明, 潘攀.英语阅读理论研究的发展.外语教学, 2004 (1) .

英语阅读障碍 篇8

现就阅读障碍的成因及解决方法谈如下看法。

一、心理障碍及解决方法

当学生在阅读时如情绪处于紧张焦虑状态, 就容易产生恐惧心理, 其阅读理解能力就不能正常发挥。不少学生在阅读时缺乏信心, 急于求成, 心情急躁, 这些不健康的阅读心理客观上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教师不但要传授英语知识, 而且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心理, 消除他们的急躁、恐惧、恼怒等消极情感体验, 排除干扰。因此, 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教育与指导是完全必要的。另外, 兴趣就是动力, 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 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 它的加入能产生存储内心的力量。初中生正处在青春发育的年龄段, 他们的求知欲极强, 为了满足他们的这种要求, 教师在取材时, 一定要注意材料的趣味性, 尽量避免文章题材单一、内容枯燥。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笑话或幽默故事, 还可以对阅读材料进行分类, 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心理。

二、词汇障碍及解决方法

词汇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阅读材料中加注中文的生词。调查表明, 这类词在学生实际阅读中同样存在一定的干扰。尤其在篇幅较长的材料中, 当该词在下文再次出现时, 学生会误以为是生词。另外, 这类词的派生词在后来的材料中也不作生词对待;已学词汇的派生词, 这类词在阅读材料中有很多;有新义的熟词, 这类词与学生已经掌握的意思完全不同, 实际上就是生词;课标允许在阅读材料中存在的约3% 的生词。

1.通过构词法来增加词汇量。英语现有的词汇大部分是通过构词法结合的。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英语中常见的三种构词法:转化法、合成法、派生法。通过分类比较, 尤其是让学生掌握最常用的前缀和后缀的含义及用法, 使他们能够由已知的词“猜出”它的派生词及其词性, 从而达到巩固和扩大词汇量的目的。

2.通过文中所给的信息猜测新词的含义正常情况下, 对于文中的新词, 出题者会给以相应的提示, 使学生可以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

3.广泛阅读, 扩大词汇量。大量的阅读不但可以使学生重复、掌握已学词汇, 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接触新词, 获得新知, 它是扩大词汇量的有效途径。阅读材料 (书目) 可由教师推荐和学生自选相结合, 材料要足量、真实、新颖且题材广泛, 以满足学生各自的阅读兴趣。阅读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留心那些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固定搭配及句型, 并将自己所感兴趣的新词或句型摘录下来;要鼓励学生运用读书笔记等形式加以巩固。在教学中通过开展一些趣味性词汇联想活动, 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达到巩固和加深印象的目的。

三、语法障碍及解决方法

阅读材料的语言地道流畅, 语法结构复杂, 运用了大量的复合句、省略句、倒装句, 语言表达富于变化, 隐含信息分布广。考生即使读懂了表面文字, 但如果缺乏深厚的语法功底, 那么要想迅速领悟语篇的意思而准确答题也是不太可能的。

巩固学生的语法基础知识, 奠定良好的阅读基础语法知识在阅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掌握一些语法知识能帮助学生对句子进行适当的分析, 搞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准确理解一些长句、难句的意思。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借助语法分析, 找出句子的主干, 即句子的主语和谓语;找出句子的修饰成分, 即句子的定语、状语及补语, 使学生经过逐级逐层的分析, 就能如同疱丁解牛一样, 把疑难的句子变得迎刃而解。同时, 笔者认为这里对语法知识不能进行过细过深的分析, 要使学生自觉地把语法作为一种阅读的手段, 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达到化枯燥为趣味的境界。

四、语篇障碍及解决方法

语篇障碍表现为:归纳能力不强。许多学生可以理解单个句子, 但无法归纳文章的中心、作者的立意以及行文线索, 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推理能力薄弱。拘泥于文章的浅层表征, 不能对多个相关陈述点进行有效推理以揣摩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感受能力欠缺。感受不到作者的心声, 发现不了文章背后的美。

重视语篇分析, 强化学生的语篇意识要消除学生阅读时的语篇障碍, 首先必须分析其形成的原因。长期以来, 在英语教学中, 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往往过多地重视对语法知识的讲授, 采用由部分到整体、自上而下的以语法为线的教学模式, 这不仅不利于对学生语篇分析能力的培养, 导致学生不能把握语段以及语段之间的语义关系直至整个语篇的中心, 而且也由于脱离了生动真实的语境而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得不到落实和巩固。为此, 教师在课文教学以及对阅读理解题的讲评时一定要解放思想, 引导学生从篇章分析入手, 运用已知的语言知识获得对全篇的整体理解, 并进而分析段落大意和主旨。在此基础上, 再将材料中的语言难点置于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语法分析, 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语篇、语用意识以及语篇、语用能力, 同时又能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语言知识。

英语阅读障碍 篇9

1 中职学生英语阅读存在的障碍

1.1 缺乏词汇量

阅读材料是由诸多词汇组合而成的, 要完成对阅读材料整个篇章的正确理解, 必须要求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张绮思[3]提出, “词汇是阅读中的最大障碍”。而且大多数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也把词汇量当成影响阅读效率的主要因素。由此看来, 词汇量的缺乏可以认为是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的主要障碍之一。英语基础普遍较差, 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当前中职学校学生共同的问题, 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和记忆单词, 但达到的效果并不理想。中职学生实际掌握的词汇量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去甚远, 这不仅影响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效率, 还可能进一步影响到学生坚持完成阅读的兴趣和信心。

1.2 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通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在英语阅读材料中通常会融入一些西方的文化背景, 对这些西方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 也是英语阅读的主要障碍之一[4]。传统的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常用的方法是选择少数几篇阅读材料, 逐字逐句翻译讲解, 注重精读教学, 忽视学生课堂内外泛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因此就对英语阅读似乎产生了一种错觉, 认为理解文章中的每一个词才算是阅读。这很容易导致学生背景文化知识的缺失。同时我们也注意到, 英语阅读材料中不乏一些差异性较大的宗教或者是习俗的相关内容, 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是无法理解。这些因素都可能成为学生英语阅读理解中的重要障碍。

1.3 缺乏阅读动机

动机是引导和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因素。阅读动机则是推动人们从事阅读活动的内部因素[5]。对我国大多数非英语专业中职学生而言, 英语学习更多的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考试, 获得证书, 以寻求更好的就业前途。学生课内阅读所能接触到的资料无非是各种试题中的阅读理解以及精读泛读课本内的文章, 学生只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后面的题目, 内心其实一直是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 完全没有心思去分析或评价所接触的阅读材料。这样的英语阅读过程学生根本不可能形成自觉行为, 因此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高, 也无法养成持续阅读的习惯, 很难提高阅读能力。

1.4 缺乏阅读技巧

除词汇量、背景知识和阅读动机外, 英语阅读技巧和篇章阅读技能也是学生完成阅读的困难之一。迟光明[6]曾指出, 理想的阅读应该兼顾对词汇和句法结构的正确理解以及阅读策略和技巧的恰当运用, 并认为这是达到有效阅读的唯一途径。传统的中职英语课堂过多地承担了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 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词汇或语法知识点的传授、训练和复习上, 而用于以培养阅读技巧、思维能力和语篇能力为主的训练时间严重不足, 从而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2 中职学生英语阅读的教学策略

2.1夯实英语词汇量,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既然词汇量的积累和扩大在英语阅读中显得格外重要, 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词汇训练。孙冬梅[7]提出的方法是可以将词汇教学寓于语境分析之中, 有针对地引导学生分析词的内涵和外延, 使学生学会在语境中感悟词义。针对当前中职学生由于英语词汇量缺乏对阅读造成的影响, 笔者总结其他人研究的结果, 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其一, 开展一些词汇记忆技巧方面的专题课, 引导学生从语音、形象记忆、近反义词记忆和分解记忆等方面的词根词缀入手, 逐步形成多样化的单词记忆体系, 以提高学生单词记忆效率;其二, 将单词记忆切实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 并帮助个别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单词方法, 培养学生长期积累词汇的习惯。

2.2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 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也可以通过教学活动来沟通。张林[8]认为, 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准备教材, 吃透课堂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文化语境空白, 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语境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充当建立新文化语境的工具。笔者认为, 在中职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 可以在充分了解阅读资料的基础上, 利用教学辅助手段介绍相关的历史、文化、生活等, 不断强化各国文化知识, 有意识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帮助学生理解所呈现的材料。

2.3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调动学生英语阅读的动机

如前所述, 英语阅读教学中学习者的动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然而, 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呢?吴美红[9]认为,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与平时的阅读材料相当抑或略低难度的素材, 让学生建立起积极的阅读态度。在中职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在班级组建学习小组, 分派一定的阅读项目, 鼓励学生的相互交流, 为语言的输出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教师还要定期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评估, 如通过交谈、批阅读书笔记或其他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进展, 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 增加学生成就感。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更强的阅读动力, 更好完成自主阅读。

2.4 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 逐步提高英语阅读技巧

阅读教学中, 传授阅读技巧是必不可少的。黄沭云[10]提出, 在学生阅读前和阅读时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给出一定示范,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加强阅读方法和技能的指导。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也发现,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或引导式阅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教师在阅读前、阅读中或阅读后, 都应促学生要多向自己提些问题, 同时鼓励学生多用自我提高的阅读方法来检查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除此以外,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关键词句和段落上, 对句子的理解首先是对句子结构模式的理解, 使句子结构模式成为阅读的思路, 这样可以促进思维定式和语感的成型, 从而逐步提高阅读水平。

3 结束语

英语阅读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英语学习者综合水平的重要体现。阅读能力的提高取决于阅读者的阅读能力和适当的阅读方法。作为中职英语教师, 应充分认识学生英语阅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了解制约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提高的相关因素。在教学过程中, 应为学生制定针对性措施, 以规避大学生英语阅读障碍, 使得中职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得以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丹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阅读策略研究[J].外语界, 2002 (6) .

[2]肖德均.中职生英语阅读策略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 2006.4

[3]张绮思.英语阅读理解的词汇障碍及相关因素[J].中国英语教学, 2003 (2) .

[4]孙建伟.当前大学生英语阅读障碍与教学对策探析[J].考试与评价, 2012 (3) .

[5]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6]迟光明.通过精读课教学引导学生积极阅读[J].中国英语教学, 2001 (4) .

[7]孙冬梅.影响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提高的因素及教学对策的研究[J].外语论坛, 2003 (23) .

[8]张林.浅析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英语教学, 2009 (12) .

[9]吴美红.提升英语阅读效果从培养阅读意志开始[J].新课程导学, 2013 (10) .

浅析大学英语阅读障碍及应对策略 篇10

( 一) 词汇量匮乏, 影响阅读速度

众所周知, 语音, 词汇, 语法, 是语言的三大要素。词汇是构成语言最基本的材料, 扩大词汇量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前提, 所以,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学生在中学基本学习了4000 到4500个单词, 而我们在教学中发现, 学生由高中考入大学, 在中学所掌握的词汇量, 远远不能满足大学英语阅读需要。

( 二) 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 很多大学生由于在中学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或没有得到正确的训练, 以至于把这种不良习惯带到大学中来, 他们通常拿起文章就读, 不看标题, 不看背景, 不善于抓主题句。阅读时, 遇到生词就查电子字典, 还有部分学生对某一单词只掌握一个意思, 不知其它词义或含义, 会出现熟悉某个词, 却读不懂句意, 常常觉得看是看懂了, 但是记不住, 严重影响了阅读效率。

( 三) 语法和语意方面, 存在较大障碍

很多学生碰到复杂的长句、难句及一些联系上下文的代词、表示转折或因果的副词, 就会弄不清楚句子结构, 很难理解句意。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语法知识掌握不牢固, 因而当面临多重复合句时, 就不知所措了。

( 四) 受母语干扰

我们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到, 学生在中学阅读时, 通常由老师翻译成汉语, 再进行阅读理解, 致使很多学生养成这样的坏习惯: 阅读时, 习惯逐字逐句翻译成汉语。通常都是用手指着, 边读边译, 长此以往, 会严重影响阅读速度, 另外, 关注每个单词或每个句子的的汉语意思, 容易断章取义, 不能领会整篇文章的主题思想。

( 五) 课外阅读不够, 知识面狭窄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主要以精读和视听说为主, 课堂阅读是有限的, 学生主要靠课外完成阅读任务。可是部分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够, 加之致使知识面狭窄, 所以阅读还是出现障碍。

二、浅析了以上大学英语阅读存在的障碍后, 我们就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帮助学生找到提高阅读水平的方法。

( 一) 注重核心词汇的掌握和运用, 理解词汇的含义

对积极词汇的掌握和运用,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我们在阅读练习中, 侧重了对积极词汇的训练, 通过测评, 效果不错。我们还通过以下方法, 提高学生对词汇学习的兴趣。1. 联想法: 通过声音联想, 部分词根联想和谐音联想, 让学生轻松记忆单词。2. 反复背诵法: 教师收集一些难记易忘的新单词, 寻找发音和拼写规则, 让学生反复背诵, 加深记忆, 直到熟练为止。3. 掌握构词法: 通过构词法的规律记忆单词, 能够使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情况下, 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以及已经掌握的常识推测生词的基本含义。能帮助我们识别生词含义的上下文线索包括: 定义, 举例说明, 同 ( 反) 义词, 词根与词缀等。

( 二) 巩固拓展语法知识

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巩固拓展语法知识, 这样才能弄清楚句子结构, 正确理解句意。

( 三) 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

为培养英语阅读能力, 教师应当向学生讲授略读, 细读, 评读和寻读等阅读技巧。略读又称跳读或浏览, 是英语阅读的重要技巧, 更是提高阅读速度的法宝。略读是读者快速浏览全文, 跳过不重要的部分, 把握文章的主旨。细读就是把握文章的细节; 评读则是对文章进行评论。寻读又称查读, 是一种带着明确目的寻找特定信息, 而忽略无关内容的阅读。

三、另外, 结合教学实践, 我们还向学生讲授其他几个阅读技巧

( 一) 读出段落的主要意思。文章的主要思想贯穿于整篇文章的始末。在一个写的好的段落里, 大多数的句子都支持主要思想, 对其进行描述或者解释。

( 二) 认清事实和观点间的区别。这一点很重要, 能帮助我们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

( 三) 阅读一句话中的主要思想。通常一句话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无非就是某人或某事是什么? 某人某事在做什么?

总之, 大学英语阅读是英语综合能力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科目, 在英语阅读教和学的过程中, 不断有新的矛盾涌现。只有认真面对这些问题, 找到恰当合适的解决办法, 在不断推动英语教学整体水平发展的同时, 提升学生外语应用能力, 同时, 要切实提高阅读能力, 还需要在掌握基本阅读技能的基础上, 不断总结、积累, 养成科学、正确的阅读习惯, 并通过持续的训练稳步提高。

摘要:本文对大学生英语阅读中存在的障碍进行了浅析, 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学英语阅读,障碍,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邹欣欣.大学英语阅读课中的词汇教学策略.湘南学院学报, 2004, 8, 25 (4) .

[2]陈伟伟, 谷利红.大学英语阅读障碍研究.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 4 (1) .

[3]胥文玲, 胡榕.提高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成效的对策研究.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 (1) .

英语阅读障碍 篇11

说明文逻辑性强,往往以时间顺序(如事物的发展变化)、空间顺序(如建筑结构)、逻辑顺序(如因果、现象与本质)展开。它有特定的结构特点:(1)总体叙述+细节或过程说明+概括评述(总—分—总);(2)现象或变化+细节或原因阐述+引发的后果和相关启示。在文章句意理解方面,学术性强、抽象度高是说明文最大的难点。不少学生表示往往无从下手,缺乏信心和兴趣。因此,着眼于课堂,帮助学生扫除说明文阅读障碍,掌握处理说明文的方法是当务之急。下面以选修6 Unit 4 “Global Warming”阅读文“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But Does It Matter?”为例,谈谈说明文阅读课的活动环节设置。

一、抓住主旨,了解篇章结构

这篇说明文为“总—分—总”的典型结构。因此一进入阅读环节,我让学生通过略读判断文章为说明文,并根据“Introduction-Body-Conclusion”的线索,将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通过匹配来完成对整篇文章结构的联想和预热。接着利用Introduction中的关键句“How has this come about and does it matter?”,提示学生将Body部分又再划分为“Body A:How has this come about?”以及“Body B:Does it matter?”这样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结构有了整体的印象,也初步了解了各段落的主旨大意。

二、理解难句,理清关系

这篇说明文探究了全球升温的原因及其给人类和动物的生活带来的影响,而Body部分主要就是围绕“原因”和“影响”两个问题展开,因此找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也就是阅读理解的关键点。但这部分的专业术语多,句子长,使得理解成为了难点。在Body A“原因”部分的细读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观察图表,了解图表说明的对象及呈现的趋势,再大胆判断温度和二氧化碳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我用简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画出房子、太阳等直观又生动的图案,引导学生理解并说出化学燃料的过多排放与二氧化碳、温度和温室效应三者的关系。在学生充分阅读Body A“原因”这一部分后,我让他们通过填写训练,完成对几个专业术语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梳理,达到对全球升温原因的理解。

三、总结写作特点,培养解题能力

细读Body B“影响”部分时,由于该部分引用了两位科学家对全球升温影响的两种不同的看法,因此我让学生抓住关键的两组短语“on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快速了解两种对立的看法,再抓住这部分文段列数字、打比方和对比的说明文的特点,了解全球升温的影响,培养学生对文章细节的获取能力。在细读conclusion部分时,针对作者的观点设计问题,以此来考查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能力。

在逐步开展各个环节时,我要求学生做到三点:细读首尾段(尤其是首段),了解文章的主题、作者的主旨;通读全文,注意说明的顺序, 了解文章的结构, 把握文章的脉络;在阅读过程中划出长难句的主干成分(主谓宾)、标出关键词,必要时也可用画草图或结构的方法明确文章说明的事物。

在理解全文以后,我设置了总结环节,让学生回顾并找出每个部分使用的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并总结说明文的特定和典型的写作特点,使学生明白说明文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强,层次渐渐推进,正是其可利用的特点,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各种命题类型对应的解题能力。

四、开展多种活动,调动积极性

在warming-up环节,我播放课前剪辑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环境宣传视频,让学生观看后回答“What disasters happened?”等四个问题,引入环境污染、全球升温的主题。在学生细读并理解Body A后,我展示工厂化学燃料排放的图片,深化学生的印象。在post-reading环节展示北极地图,用冰块融化、北极熊无家可归的事实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唤起其环保的强烈意识。学生细读Body B后,我设置情境,请同桌之间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现两位科学家的观点。学习是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良好的学习效果需要动与静、松与弛的结合。联系生活来学习枯燥的教材,能够大大提高阅读效果,让学生不再厌烦晦涩难懂的说明文,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联想、观察、和逻辑理解等与说明文特点相关所需的阅读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英语阅读障碍 篇12

现在的中学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阅读理解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常用的方式,而且对学生做阅读理解题的要求越来越高,阅读量大速度快,考试时题量大时间短。目前,在阅读理解方面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

1)做阅读理解题时,许多学生手握文曲星或手拿一本词典,一碰到生词就查,见一个解决一个,文章的意思是容易懂了,但这样的习惯不好,一浪费了大量时间;二不利于考试。因为在考试时既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让学生查,也不准学生许携带词典查阅。

2)在英语考试中,学生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状况,在做阅读理解题时一遇到较难文章就糊了,或者在做第一篇时感到难度较大就发懵,下面的题就都做砸了。问学生怎么会这样呢?学生往往会皱着眉头这样回答:看不懂,生词太多。

3)在英语考试过后,老师让学生分析试卷,经常会了解到这样的分析:考试时间太短,做不完题。究其原因,学生往往会告诉老师,某篇文章生词太多,耽误了太长时间。

确实,英语阅读过程中,对学生而言,生词是一只大大的拦路虎。那么,我们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题呢?笔者看法是这样的:

1 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阅读中遇到生词是正常的,不要就此产生害怕心理。这个生词不见得会影响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而且我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以多种方法推知词义,了解文章的意思。教师还应告诉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生词时,不必太担心它会影响你对文章的理解,继续往下读,让自己的思路跟着文章的情节、脉络,人物情感的发展走,让自己暂时忘记那些字符本身的意义,而着眼于其承载的内容。也许根据上下文你就能理解它的意思;也许等你读完你就会发现无须知道它的确切含义,文章的意思你已明白,能准确答题了。而在平时的阅读中,除非遇到一个反复出现的生词,且这个词影响到你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才有必要查一下词义。假如一篇文章对学生而言生词过多,不查词典就读不懂那篇文章的话,只能说明那篇文章不适合他,另选一篇就行了。

2 改变阅读方式

阅读时遇到生词较多的文章怎么办?这时,解阅读题是用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的方法,还是两者并用,抑或以哪种为主,哪种为辅?我们建议学生改变阅读方式,不是从上到下先读文章再做题而是从下到上干脆先读题再有目的的去读文章。细节题就直接查找和它有关的部分读,主旨题就读前后段及每段主题句等方法。或者读了题之后再读文章,到这个时候,许多学生已对文章意思作者意图有大概的理解,已有了很强的推词、猜词能力。例如:Some resident in Beijing have towear white cotton masks to keep from getting the sever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

"I wonder whether it's really necessary…as many experts have said people don't need to put them on in their daily lives."Said Wang Shuo, a 21-year-old university student.

To stop the spread of it, medical stations will be set up along main railway, road, and water links near cities, government sources said Monday.Similar step has been taken at airports to be on the look out for victims of the deadly disease.

Government offices have been asked to give more support to hospitals,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anyone else kept in dealing with this.

In order to stop the spread of the disease, pharmacies in Beijing have been developing their own traditional Chinese ways to increase immunity.On Friday, the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ordered all travel agencies to halt tour group trips to Singapore, Malaysia and Thailand, which were put to the list of areas infected with SARS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owever, the ban doesn't appear to apply to individual or business travelers, a tourism official said.

() 1."them in the second paragraph refers to_______.

A.some residents B.white cotton masks.

C.SARS D.medical stations.

() 2.What does"similar step"mean?

A.setting up medical stations B.looking out for victims

C.wearing white cotton masks D.developing traditional Chinese ways

() 3.How many measures taken are mentioned in the text?

A.3.B.5.C.7.D.8.

() 4.What's the meaning of"halt"in the sixth paragraph?

A.order.B.apply.C.stop.D.reduce.

这篇文章来自于《初三英语新评价》中,对初中学生而言有许多生词,遇到这样的阅读题该怎么办呢?笔者认为应这样,先读题再到文中查找有关信息。学生读题时就可知道这篇文章谈到了SARS, 方法等事情,再读第一、二段查到them,即可知它是指white cotton masks,从而答出正确答案B来;读第三段即可答出第二题的答案A来;从读第一遍来看,学生可以根据理解和防治SARS的常识先答出第四题;然后再回头读第二遍,整理之后应可答出第三题答案。

3 培养学生推断生词词义的能力

在阅读中要善于根据上下文,推断某些生词的意义,有哪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呢?

1)根据构词法来推断词义

掌握一定的构词知识会有助于我们的阅读。尤其是转化法、合成法、派生法、常见的前缀、后缀、词根等,记住这些方法和词素的意义,便可扩大词汇量,变生词为熟词。

例如:We have received an invitation to join the party.句中的invitation是生词,通过其动词invite, 以及-ation名词后缀,学生可以推知其为“邀请”这个意义的名词。

2)根据上下文的对比关系来推断词义

有时在文章中可能会同时出现某一生词的同义词或反义词,这时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的对比关系来猜测词义。例如:I

it is true, we say"Yes", if it is false, we say"No".根据两组相对的词Yes与No、true与false,就能推知false是“错的”的意思。

3)根据文中解释推断词义

有时候,文中对生词给出了注解或说明,在阅读中应善于捕捉这一信息。例如:Teenagers, whose ages are from eleven to nineteen, like playing and watching football.从定语从句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已经解释了teenagers的意思,就是十几岁的年轻人即青少年之意。

4)根据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推断词义

He is so kind that he often helps the poor.本句中的kind是

生词,但根据对结果状语从句的理解可推知,kind即为“好心的”之意。

5)根据常识推断词义

例如:A mobile phone (手机) is a small radio.A radio sends a person's voice over a long way to another radio.通过对手机的了解,学生能猜出voice的意思为“声音”.

6)根据对英美文化及历史背景的了解猜测词义

如果学生对英美节日有所了解,那么涉及到英美节日的文章,他们读起来就可以猜到很多词义了。例如:In springmany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celebrate (庆祝) Easter.The festival is a celebration of spring and it is also a religious holiday.It is the time for Easter bunnies and egg hunts, and of course for eating lots of delicious foods.如果学生对复活节有所了解的话,那么他们就不难推出religious的意思,这个节日不仅是庆祝春天的来临,也是一个宗教庆祝活动。

4 引导学生区分二类生词

1)不重要词。课本上一会、二会的生词,意思不大记得或只记得其一、二种意思;曾见过面但不大记得的生词。在阅读时对这类词的意思虽不够清晰,但如果不影响答题,那么就不必理会。

2) 重要词。即阅读中对文章意思有关键影响的生词。通过阅读文章和题目了解大意之后, 对答题有相当影响的生词, 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去推断猜测其意思。这时学生可以利用上述的方法去进行推测。使用这样的方法可以大大地提高阅读速度。例如:A man was travelling abroad in a small red car.One day he left the car and went shopping.When he came back, its roof was badly damaged.Some boys told him that an elephant had damaged it.The man did not believe them, but they took him to a circus which was near there.The owner of the elephant said, "Iam very sorry!My elephant has a big, round red chair.He thought that your car was his chair, and he sat on it!"

Then he gave the man a letter, in which he said that he was sorry and that he would pay for all the damage.

When the man got back to his own country, the customs officers wouldnot believe his story.They said, "You sold your new car while you were abroad and bought this old one!"

It was only when the man showed them the letter from the circus man that believed him.

Multiple choice

() 1.A man was travelling abroad_______.

A.in a big bus B.in a green jeep C.in a red car D.in a red taxi

() 2.The car was damaged because________.

A.there was a traffic accident B.the circus man broke it

C.it rushed into a shop D.the elephant sat on it

() 3.The circus man said that_______.

A.he would pay for part of the damage B.he would pay for all of the damage C.e wouldn't pay for the damage D.he would buy a new car

() 4.When the man got back to his country, the customs officers______.

A.would check his new car B.only checked his car

C.searched him D.wouldn't believe what he had said,

笔者让一位初三学生做。他先读文章, 发现这些生词:abroad, roof, damaged, damaged, circus, pay, damage, customs, officers, abroad, circus.其中abroad, damage, circus重复了好几次。再让他做题, 发现做第一道题无须需弄懂abroad这个词的含义;做第二道题又遇到damage这个词, 通过几次遇到时的前后文的理解, 他已基本明白它的意义;做第二道题又遇到circus这个词, 不必了解它的具体意义他已完成答题了;做第二道题又遇到customs officers, 通过读文章读题他已做好题了, 问他为什么, 他说这里customs officers, 应该是句子的主语, 可能是某种人吧。从他做题的过程来看, 他的生词中有许多是不重要词, 如:abroad, roof, circus, customs, officers;只有是重要词, 需要仔细推测, 如:damaged, pay.

总而言之,学生应扩大视野,增强心理素质,利用多种推词方式,多种阅读方式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词障碍,答好答对题。

参考文献

[1]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探讨[EB/OL].http://www.24en.com/school/junior/2006-01-05/2854.html.

[2]张韵斐.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上一篇:外化与内化下一篇:市场经济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