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蔬菜出口研究

2024-08-22

河南省蔬菜出口研究(共6篇)

河南省蔬菜出口研究 篇1

一、河南省蔬菜生产现状

1. 蔬菜种植面积、产量。

由表一可以看出, 河南省近五年来蔬菜种植面积、产量比较稳定, 基本上没有太大波动, 2008-2011年单产分别同比增长1.01%, 0.91%, 3.2%, 1.25%, 呈不断上升趋势。

2. 蔬菜品种、品质结构。

河南省蔬菜上市品种不断丰富, 内部结构日益优化, 蔬菜品质不断提高。南北蔬菜品种、国内外蔬菜品种兼有, 大路菜、常规菜、精细菜、保健菜、反季节搭配互补, 全方位满足市场需求, 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居民的餐桌膳食供应, 已彻底改变过去蔬菜品种单一的局面, 蔬菜生产已实现了周年生产、均衡供应, 基本做到了“淡季不淡, 旺季不烂”。绿色蔬菜、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不断增加, 2008年全省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44万亩, 满足了部分城市居民对绿色健康蔬菜的需求。

二、河南省蔬菜出口状况

1. 河南省2006至2011年蔬菜出口。

河南省蔬菜出口总体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2006至2011年蔬菜出口金额分别7384.07、4794.70、11724.69、16535.88、32491.26、43913.89万美元, 除2007年外, 呈现出大幅度不断上升的趋势, 分别同比增长15.997%、-35.07%、144.51%、39.85%、96.28%、35.99%。同期大蒜出口金额分别5054.14、3859.46、7388.95、9400.44、17120.30、12698.56万美元, 分别占当年蔬菜出口金额的68.45%、80.49%、63.02%、56.85%、52.69%、28.92%, 在蔬菜出口中的比重为不断下降的趋势, 可见河南省蔬菜出口对大蒜的依赖程度在不断降低。 (图一)

2. 河南省蔬菜出口国别 (地区) 。

河南省蔬菜出口市场主要为邻近的亚洲市场, 出口到作为国际蔬菜贸易重要区域的欧洲国家很少。2011年, 河南省蔬菜出口排名前十的国家 (地区) 为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美国、香港地区、印度尼西亚、巴西、韩国、日本、俄罗斯联邦, 出口金额分别为11333.55、6226.78、4879.50、4771.32、4339.47、3977.40、1354.23、1212.60、971.62、909.47万美元, 占当年蔬菜出口总额的25.81%、14.18%、11.11%、10.87%、9.88%、9.06%、3.08%、2.76%、2.21%、2.07%。 (见图二)

3. 河南省蔬菜出口贸易方式。

河南省蔬菜出口绝大部分为一般贸易。2011年蔬菜出口43913.89万美元, 其中一般贸易方式为42818.42万美元, 占净出口总额的97.5%。

三、河南省蔬菜出口存在的问题

1. 出口蔬菜质量不高。

我国加入WTO后, 蔬菜出口面临的传统贸易壁垒如关税、配额等下降, 但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等不断提高, 已成为限制我国蔬菜出口的一大关键性制约因素。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利用其先进的技术优势, 对我国出口蔬菜制定严格的质量检测标准, 从而达到限制我国蔬菜出口, 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等相对于传统贸易壁垒更具有隐蔽性, 因而更易于被发达国家加以利用, 也更难通过双边贸易协商解决。河南省目前从事蔬菜生产的菜农普遍年纪偏大, 文化水平偏低, 蔬菜生产安全意识不强, 其掌握、应用先进蔬菜生产技术的能力也相对较差, 大部分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蔬菜生产技术, 蔬菜质量控制较难。河南省蔬菜由于质量检测达不到发达国家的要求, 出口频频受阻, 开拓发达国家市场的能力也被制约。

2. 出口蔬菜品牌意识薄弱, 加工程度低。

品牌是产品质量的商品标志, 能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 进而增加销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如今蔬菜出口竞争越来越激烈, 各种绿色贸易壁垒也不断提高, 实施品牌化战略对增加河南省蔬菜出口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出口蔬菜加工程度越高, 商品附加值也越高, 获得利润也更可观, 大力发展蔬菜精深加工, 不仅能增强河南省蔬菜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更能最大程度上带动企业、农民增收。河南省出口蔬菜绝大部分无品牌, 且多为“原”字号产品大部分直接出售未经加工的初级产品, 一些经过初加工的产品也由于包装不够精细而给人低档低质的感觉, 这对品牌的形成也造成负面的影响, 蔬菜年加工量仅占总产量的2%左右, 加工产品单一、加工程度低, 大多数为低水平的腌渍加工和脱水加工, 精深加工比例很低。

3. 蔬菜产业化程度低。

目前, 河南省蔬菜生产仍以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种植为主, 这使得推行统一的蔬菜生产技术标准难度很大, 蔬菜产品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对于蔬菜品牌的形成也造成不利影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数量少、规模小, 带动农民作用很弱, 公司与农户没有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 蔬菜产前、产中、产后环节被割裂开来产、供、销一体化水平低。

四、加快发展河南省蔬菜出口的对策

1. 提高出口蔬菜质量水平。

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1) 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蔬菜质量检测法规体系。切实可行, 健全完善的蔬菜质量检测法规体系是蔬菜质量安全的基础, 河南省现行的蔬菜质量检测法规体系不健全完善, 有的法规之间甚至存在着矛盾冲突, 跟不上现在国外对于蔬菜质量安全的要求, 很多法规已经落后过时了, 很多条文也存在操作上的简易可行性。河南省应研究发达国家蔬菜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 并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新的蔬菜质量检测法规体系, 使蔬菜质量安全做到有法可依。 (2) 健全蔬菜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健全的蔬菜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是蔬菜质量安全的保障, 河南省政府应对现有的蔬菜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进行系统地整合优化, 建立市、县、乡镇三级检测控制体系, 在蔬菜主产区、基地、蔬菜批发市场建立快速检测点, 实现出口蔬菜生产、流通、加工、出口环节全方位的质量监控和检测。 (3) 充分发挥蔬菜行业协会上联出口企业下联蔬菜生产者的中介作用。蔬菜行业协会上联出口企业知道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检测标准, 下联广大蔬菜生产者, 应充分发挥其指导监督广大菜农安全蔬菜生产的作用。河南省蔬菜行业协会还处在起步阶段, 应不断加快蔬菜行业协会的建设, 拓展协会的社会服务功能, 为广大蔬菜生产者提供信息引导、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全方位的服务, 使广大蔬菜生产者感受到协会的温暖增强对协会的信任, 增强蔬菜生生产者安全生产的意识, 从而为蔬菜质量安全提供生产源头上的保证。

2. 发展蔬菜精深加工, 培育蔬菜品牌。

河南省2011年蔬菜出口43758.93万美元, 仅大蒜出口就有12698.55万美元, 占蔬菜出口的29.02%, 但河南省出口大蒜大都未经深加工, 只是经过简单分级包装处理的普通鲜蒜, 产品附加值很低, 如加工成附加值更高的速冻蒜片、大蒜油、大蒜素, 产品附加值能增加几十倍, 出口利润更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河南省应大力扶持在资金、技术、信息、市场和经营管理上有一定优势的蔬菜出口龙头企业, 增加资金扶持力度, 支持龙头企业对现有落后陈旧设备更新换代、引进先进生产设备, 进而增强加工能力、改进加工工艺大力提高蔬菜采后清洗、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程度, 鼓励各农业院校、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进行技术研究上的合作, 共同研究出口潜力大附加值高的速冻蔬菜、脱水蔬菜、罐藏蔬菜、蔬菜汁、蔬菜饮料、蔬菜粉末、膨化蔬菜、蔬菜脆片、大蒜油、大蒜素、食用菌多糖提取等。

3. 推进蔬菜产业化。

蔬菜产业化是确保出口蔬菜质量的基础, 也是培育出口蔬菜品牌的保障。蔬菜生产要按照优势布局、规模生产的原则, 在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 鼓励有技术、有实力的个人、企业与分散的农户签订土地租赁合同,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要抓好优势产业带和主要基地建设, 迅速形成生产规模。加大力度建设各类蔬菜专业合作社, 充分发挥蔬菜专业合作社成为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桥梁的作用, 集中力量扶持一批规模适中发展潜力好的蔬菜出口龙头企业, 促进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户形成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使蔬菜的产前、产中、产后连接起来。

河南省蔬菜出口研究 篇2

1 河南省蔬菜出口现状

近年来, 河南省蔬菜出口贸易总体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 2011年前8个月, 河南省出口蔬菜及蔬菜制成品10万吨、出口额1.4亿美元, 同比分别增长60%、71.6%。

从不同国家考察2011年河南蔬菜出口市场分布情况, 对河南蔬菜最大的四大进口国是日本、美国、印度尼西亚、韩国。河南对这四个国家的蔬菜出口约占河南蔬菜出口总量的50%, 其中, 对日本出口总量约占河南对世界出口总量的30%, 对美国约占10%, 对印度尼西亚约占5%, 对韩国约占5%。

但是河南省蔬菜产业基地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偏低, 出口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技术落后, 蔬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落后, 出口蔬菜质量安全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 出口到发达国家的蔬菜因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而遭拒收、扣留, 终止合同或停止进口的事件屡屡发生, 并呈上升趋势, 我省蔬菜贸易遭遇了严重的打击。这与国际贸易蔬菜贸易条件的改变以及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等因素有关。

2 河南省蔬菜出口面对的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壁垒, 又称环境壁皇、绿色保护主义等, 指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类和动植物健康为由, 建立少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 实施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程序, 对国外产品、服务加以限制乃至禁止的手段和措施。它有多种表现形式, 如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补贴等。在这些标准中对河南蔬菜出口影响比较大有以下三种:

2.1 绿色技术标准制度。

我们的进口国在保护环境的名义下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 限制我省蔬菜的进入。这些技术标准对于目前我省的蔬菜生产来说根本上是达不到的, 河南省许多出口蔬菜往往由于无法达到国外苛刻的技术要求而无法进入国际市场。

2.2 环境卫生检疫制度。

我省的蔬菜进口市场为确保人畜食物免遭污染物、毒素、添加剂影响;确保人类健康免遭进口动植物携带疾病而造成的伤害而制定的严格的环境与技术标准。但是往往各个进口市场标准的指标水平和检测方法不同, 甚至对检验指标设计的任意性, 而使这些标准成为阻碍我省蔬菜进入的环境卫生检疫壁垒。如日本规定菠菜中毒死蜱最高残留量为0.01ppm, 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制定了类似的严格标准。国际食品法典和美国未制定该标准, 欧盟规定的限量为0.05ppm。河南蔬菜出口因此而受阻。

2.3 绿色包装制度。

我省的蔬菜进口市场要求用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 易于自然分解, 又不污染环境的包装。各个国家所采取措施的各不一样, 内容也没有统一, 如我省蔬菜出口的重要市场日本, 就采取立法的形式, 它有“再利用法”、“新废弃物处理法”等, 强制规定蔬菜包装再循环或再利用。在国内绿色包装监管不严的背景下, 我省蔬菜包装存在诸多问题, 这都将影响到蔬菜的出口。

3 绿色贸易壁垒对河南蔬菜出口的影响

3.1 从近期和静态角度看, 绿色贸易壁垒对河南蔬菜出口主要是负面的影响。

3.1.1 绿色贸易壁垒提高了河南省蔬菜出口的成本。

绿色壁垒把保护环境的原理运用到了蔬菜产业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一系列环节中。河南省蔬菜出口不得不面临进口市场标准下诸多条件, 不断增加的增加检验检疫等手续及费用, 以及产生许多额外支出。例如: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后, 每种食品、农产品涉及的残留限量标准平均为200项, 有的甚至超过了400项, 检测项目预计增加5倍以上。如果按顺序检测每项标准, 每种蔬菜的检测成本平均高达40000元。其高昂的检测费用, 抬高了产品的成本价, 降低了价格优势。

3.1.2 过高的绿色技术标准导致河南省出口产品结构恶化。

河南省蔬菜的主要出口贸易伙伴是日本、美国、韩国等地区, 上述地区也是生产技术水平较高和绿色壁垒非常盛行的地区, 绿色标准较高, 检疫程序繁琐, 特别是对蔬菜农药残留的检验尤为严格。河南省出口的很多具有比较优势的蔬菜产品遭遇了较多的绿色壁垒, 导致优势的丧失, 不得不减少甚至取消出口, 导致出口产品结构恶化。

3.1.3 绿色贸易壁垒加剧了贸易摩擦。

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极具广泛性, 涉及公约、法律、标准、要求、制度等各个方面, 其影响也是多方面的;而且这种措施容易会从一个国家扩散到多个国家, 产生连锁反应。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包括WTO在内的国际协议或公约中, 有关贸易与环境的规定存在不少缺陷。发达国家往往利用WTO例外条款的不确定性, 借环境保护的名义限制山东蔬菜的出口。由于对环境标准理解不一致, 会引发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

3.2 从远期和动态角度看, 绿色壁垒对河南蔬菜出口带来了机遇, 有着积极作用。

3.2.1 绿色壁垒激励河南省蔬菜产品生产技术的创新。

绿色壁垒中涉及的技术标准, 也为河南省蔬菜产品的生产者设立了一个技术目标, 在追逐利益的源动力的驱使下, 河南省蔬菜产品的绿色标准越来越高, 不仅有利于出口, 也有利于国内消费。虽然国际绿色技术标准在不断提高, 但是我省出口到国际市场的蔬菜产品也在不断增加, 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益于绿色标准的提高。

3.2.2 绿色壁垒有助于促进河南省蔬菜产品的生产结构调整。

随着绿色壁垒在市场中的广泛应用, 生产商不得不减少影响生态环境和生命安全的产品的生产, 使绿色食品的比重不断上升, 降低了生产能耗和环境破坏。通过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使蔬菜产品生产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 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4 河南蔬菜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应采取的措施

4.1 发展生态河南蔬菜产业。

实施无公害蔬菜产品工程。务必要将侧重点放在整治和管理乡镇企业的环境问题上面并建立健全规范的农业环境检测体系这样才能够比较有效的控制农业环境, 控制住环境污染从城巾向农村蔓延。不滥用化学肥料、农药、塑料薄膜等相关的化学物质, 避免破坏土壤的化学成分以及农业的自身污染。生产出质量比较高安全无公害农业产品对于突破其它国家对我国采取的绿色壁垒具有关键性作用。

4.2 发展优质高效蔬菜产业。

不仅要求蔬菜产业的优质化, 还要求农产品生产及流通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合理化建立系统规范的蔬菜认证、检测和监控控体系。强化市场准入管理, 确保蔬菜全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 实现蔬菜产业向健康产业的转型。

4.3 发展特色蔬菜产业。

日前, 河南已有中牟大蒜、大别山天香菜等产品获得原产地标记注册保护, 总数位居全国前列。WT0原产地标记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护照和无形则富。今后, 应着重推动区域特色传统食品的深加工以提高附加值。

现在, 环保含义的绿色广泛的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绿色无污染无公害产品、绿色的少污染、少耗能的技术、绿色服务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市场。只有率先冲破绿色壁垒, 才能够在取得良好环境效益的同时不断的增加更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摘要:大力发展生态、优质高效和特色蔬菜产业, 成为河南农产品突破绿色壁垒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河南省蔬菜出口现状的分析, 提出了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河南绿色壁垒蔬菜出口

参考文献

[1]魏玮.王启佩.浅析河南省蔬菜的国际出口[J].河南农业, 2008.

[2]田小利.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蔬菜出口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 2010.

[3]陈戴圆.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蔬菜出口的影响及应对[J].WTO经济周刊, 2008, (8) .

河南省蔬菜出口研究 篇3

1 连云港市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现状

连云港市地处中国沿海中部的黄海之滨,为具有季风特点的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优越的气候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港口优势,使连云港市成为江苏省出口蔬菜重要生产基地和我国主要的农产品出口港。常年可生产和出口保鲜、冷冻、水煮、盐渍、脱水、浓缩液六大类逾60个蔬菜品种,蔬菜出口量多年稳居江苏省第一,保鲜牛蒡、洋葱等优势品种出口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主要出口国有日本、韩国、欧盟、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等,品种有洋葱、牛蒡、草莓、芦笋、鲜红辣椒、藕片、荷仁豆、芋仔、青刀豆、红椒丁、胡萝卜、香葱等。2011年连云港市共有出口植物源性食品原料种植备案基地99块,面积3 790.82 hm2,出口各类蔬菜4 183批、98 105.69 t,货值7 912.55万美元,合格率99.96%。已建成国家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2个,省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3个,省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基地6个,市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8个。

2 出口蔬菜质量安全建设的主要做法

2.1 建立组织管理体系

连云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出口蔬菜基地建设,成立了由市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农委、商务局、国检局和出口蔬菜协会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出口蔬菜质量安全领导小组。总结推广了省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出台了《连云港市出口蔬菜基地建设管理协作机制》《连云港市出口蔬菜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创造以政府为主导、监管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2]。合理配置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监管权力,实现监管可持续化。各部门立足各自实际,发挥各自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和政策优势,按照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协调推进的原则,加强对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的监管和指导。

2.2 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

依托农业部门技术优势制定有关出口蔬菜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依据进口国(地区)技术标准,推行“公司+基地+标准化”、“公司+农场+标准化”式。根据当地蔬菜病虫害发生趋势和农药使用现状及防治实践,由出口蔬菜协会牵头组织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和容易满足最高残留限量(MRL)标准的农药品种,邀请行业专家认证并确认年度出口蔬菜使用农药清单。在出口蔬菜基地上实行“五统一”的管理模式,即统一作物布局、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化学投入品供应、统一质量检测、统一产品销售,组合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促进生产基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3,4,5]。

2.3 建立可追溯性信息平台

建立“连云港市出口蔬菜原料追溯及种植过程管理系统”,采集和上传蔬菜生产过程中播种信息、施肥信息、施药信息、采收信息、农残检测信息、销售信息等数据,使监管部门实时、动态地掌握各种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和出现问题的环节、节点,实现出口蔬菜质量安全信息的及时发送和问题的快速反馈[6]。实施蔬菜二维码标识,对原料采收信息进行二维码翻译,建立与管理系统的链接,连接原料从收购到田间到产品的所有信息,实现产品信息与原料信息的互认,实现了田间管理系统中信息追溯与田间管理有效性验证。

2.4 建立农业投入品控制管理体系

农业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出口蔬菜质量要求,制定《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企业登记备案管理办法》《出口蔬菜农业投入化学品使用规范》,对允许使用的农业化学投入品及其生产企业实行备案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在源头上筑起“防火墙”,掐断违禁投入品供给线。为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成立监督小组,加强农产品生产的全程监管。

2.5 建立检验检测体系

2007年5月连云港市投资3 500万元建立1个市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监督抽查检验农产品质量、评价农产品产地检验和农产品安全建设水平等。全市出口蔬菜加工企业中有5家建立了农药残留检测室,初步形成市检测中心为龙头、出口企业检测实验室为骨干、原料基地和流通市场检测站为补充,上下相连、三位一体的质量安全检测网络[7,8]。通过定量检测和定性检测的有机结合,实现不同层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同时,制定和实施“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疫情疫病监控计划和实施方案”,确保质量安全。

3 存在的问题

3.1 投入品控制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农业化学投入品残留量是目前国际贸易绿色壁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国家和地区对化学投入品使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限制。目前,连云港市农业投入品使用遴选机制还不够完善,农业投入品配送、使用、监管等方面体系建设还不成熟,投入品直供配送体系尚未建全,对投入品的使用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9]。

3.2 标准化应用有待加强

虽然连云港市出口蔬菜品种相继建立相应的生产标准,但实际的应用效果仍有待提高。由于宣传不到位,导致生产者没有完全掌握关键的生产技术[10]。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标准化规程的应用,提高落实效果。

3.3 产品认证工作滞后

连云港市出口蔬菜基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4个,面积1 523.33 hm2;无公害农产品16个,A级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1个。认证产品比例低,不利于产品档次的提高和销售渠道的拓宽。

3.4 品牌建设意识不强

近年来,连云港市狠抓“品牌兴农”、“品牌强企”等工程,但仍存在品牌意识淡薄、短期行为严重、对品牌价值认识浅显等问题。出口蔬菜名优品牌数量少,品牌影响力不高,品牌建设中存在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的现象[11]。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知名度和形成规模的蔬菜品牌更是寥寥无几,这与连云港市出口蔬菜生产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符。

3.5 农业环境保护亟待加强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加上农民自身的非科学生产,农业生产的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了污染,在这种环境下难以实现农产品质量的安全建设[12]。连云港市农业面源污染在局部地区还比较突出,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也时有发生。

4 加强出口蔬菜质量安全建设的对策

4.1 做好宣传,营造良好监管氛围

出口蔬菜质量建设是一个全新的工作,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会议、互联网等多种有效形式,加大对出口蔬菜质量安全建设工作的宣传,让基层领导和生产者认识到加强出口蔬菜质量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13]。倡导科学消费和绿色消费,提高广大消费者的安全质量意识,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人人重视出口蔬菜质量安全”良好氛围。

4.2 健全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体系

建立完善的农药遴选机制,针对不同国别、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对食品质量安全的需求制定投入品使用标准,在严格进行考核认证和抽样检测的基础上,选取一些实力雄厚、遵纪守法和群众信誉度高的企业作为定点供应商。依托供销社和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直供专营店,采用连锁加盟和定点直供的经营模式,实行统一标识、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技术指导和服务,确保购买方便、使用放心。构建合理的监管网络,落实责任追究,采取巡回检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类农业投入品管理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对有质量问题的限期整改,对假冒伪劣产品依法予以严厉处罚,并对相关责任人予以处理,形成农业化学投入品“产、供、销、用”全程链式管理机制。加强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环节指导,规范用药,科学用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等规定,提高规范化种植技术水平,引导各基地自觉抵制高毒、高危农药,营造农业投入品使用的良好氛围[14]。

4.3 加大扶持,推进“三品”认证工作

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做好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提升产品档次;建立“三品”生产基地,开展产地环境的调查、监测和改良,按出口标准要求进行生产,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15]。同时,加强对已获“三品”认证产品的监管,规范用标行为。

4.4 做强品牌,推进出口蔬菜标准化生产

加强品牌建设,按照市场、效益、自主、生态的原则,把产业集中度高、产品质量稳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和绿色、有机农产品作为培育重点,在各生产环节上予以扶持。提高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增强出口示范的带动效应;指导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生产者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建立完善统防统治的社会化服务,提升出口蔬菜质量安全建设的整体水平。

4.5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河南省蔬菜出口研究 篇4

(一)黑龙江省蔬菜产业现状

黑龙江省蔬菜产业发展经历发展生产,努力增加商品总量,周年平衡供应;在总量增加,周年供应基本平衡的基础上调整品种结构,提高商品质量和档次;形成产业格局。随产业结构的调整,黑龙江省蔬菜种植面积及产量自1990年开始出现了大幅的上升,自2000~2003年开始蔬菜种植面积及产量有升有降,但波动不大。自2004年起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呈现较为平缓的上升趋势(见图1)。

资料来源:据中国农业信息网整理所得

黑龙江省蔬菜种植面积近两年一直稳定在366.7公顷,总产量1321万吨,商品量920万吨,总产值65.7亿元左右。黑龙江省蔬菜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5%左右,人均占有蔬菜量黑龙江省与全国相近,在280千克左右,比世界人均水平高出2倍多。

目前,黑龙江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开发出蔬菜、瓜果、食用菌、山野菜4大类26个优质绿色蔬菜产品。黑龙江省绿色大白菜、油豆角、胡萝卜、圆葱、大葱、大蒜、马铃薯、西红柿、茄子、青椒、红干椒、薄皮西瓜、木耳、香菇、山珍、山野菜等优质绿色蔬菜生产量136万千克,占全国绿色蔬菜总量的5.7%,并以绿色、优质的特色享誉海内外。

由于蔬菜产品产后处理、加工、保险、包装、贮藏手段落后,导致蔬菜货架期短,出口及南运销量小。“南菜北运”导致收益下降,近年来,随着全国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南方诸多省份利用气候优势、市场优势及交通优势将蔬菜产品大量运输到黑龙江省,抢占黑龙江省蔬菜市场,导致蔬菜价格大幅下滑。

(二)黑龙江省蔬菜出口贸易现状

1.蔬菜出口贸易总趋势

近年来,随着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绿色品牌战略的实施,蔬菜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蔬菜产业成为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产业,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如表1)。

资料来源:历年《黑龙江商务年鉴》、《黑龙江对外贸易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2001~2007年这7年间黑龙江省蔬菜出口数量总体上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截至2006年底出口总量突破了30万吨大关,2007年又有所上升。蔬菜出口量和出口额增长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只有2004年和2007年蔬菜出口额出现了小幅波动,创汇同比分别减少7.14%和10.92%。2005年黑龙江省蔬菜出口数量位列中国蔬菜出口数量的前12位。尽管蔬菜出口量与金额不断增加,但蔬菜出口的平均价格除个别年份上升外,总体呈下降趋势,截至2006年,蔬菜出口均价已经降到0.1877美元/千克。

2.蔬菜出口的主导市场

俄罗斯、东南亚、日本、韩国是黑龙江省蔬菜出口的主导市场。从出口数量看,2006年前三位国家分别是俄罗斯(31.01万吨)、马来西亚(0.68万吨)和日本(0.66万吨),分别占出口量的92.7%、2.03%、1.97%。而从出口额看,2005年前三位国家分别是俄罗斯(5229.2万美元)、日本(576.4万美元)和韩国(462万美元)。从这两方面看,市场变化不大。总的来说,黑龙江省蔬菜出口地区主要集中在俄罗斯、东南亚、日本、韩国,出口至西欧、美洲所占份额较少。

3.蔬菜出口品种

从具体品种看,黑龙江省主要蔬菜出口品种有圆葱、青葱、胡萝卜、萝卜、马铃薯、辣椒、黄瓜、蒜头、番茄等。近年来出口品种不断增加。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消费习惯和饮食结构,因此,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出口的蔬菜品种有所不同,如棚室番茄、棚室黄瓜、圆葱、胡萝卜,及少量的白菜、马铃薯等主要出口到俄罗斯;圆葱、山野菜、黑木耳、滑子菇等主要出口香港、日本、韩国和欧洲市场。从蔬菜出口品种结构看,黑龙江省一直以鲜冷蔬菜出口为主。

4.对外出口蔬菜生产基地

近年来,针对国外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全省共建成各具特色的对外出口蔬菜生产基地35处,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圆葱和甘蓝为主的露天出口蔬菜基地;另一类以番茄为主的保护地出口蔬菜基地,主要分布在哈尔滨、牡丹江、绥化、鸡西等大中城市和对俄边境市县。2006年黑龙江省蔬菜出口量牡丹江市位于第一,出口数量26万吨,占蔬菜出口总量77.6%。目前,牡丹江市是全省最大的蔬菜出口种植基地。

二、黑龙江省蔬菜出口贸易的SWOT分析

(一)黑龙江省蔬菜出口贸易的优势分析

黑龙江省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是全国开发较晚,污染较轻的省份之一,具有发展绿色食品得天独厚的优势。下面对黑龙江省发展蔬菜出口贸易的优势进行具体分析。

1.资源优势

黑龙江省属温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太阳辐射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一般在2300小时~2800小时,年有效积温为1600℃~2000℃,年降水量为600ml~900ml,无霜期为14~85天,河流结冰期为5~6个月,尤其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光照时间长,适宜农作物生长。瓜菜类、叶菜类、果菜类、根菜类、野菜类、山野菜,黑龙江省都可以生产。黑龙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全国其他地区,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黑龙江省有着极为丰富的森林野菜,山野菜已被世界公认为无污染、营养价值高、具有保健作用、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已被列入21世纪最具有发展前途的绿色食品。

2.地缘优势

黑龙江省毗邻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俄罗斯有30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距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首府海参崴市仅200公里左右。黑河、绥芬河是重要的边境贸易口岸,而且邻近黑龙江省的朝鲜半岛是极富潜力的蔬菜出口市场。

3.出口前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从温饱型过渡到营养型,并逐步向保健型转变。目前,发达国家食品消费的保健型结构已基本形成。人们开始关注科学饮食,注意协调膳食营养,特别是对蔬菜品质、种类的要求。黑龙江省以其独特的自然条件,生产出的蔬菜自然、健康、无污染,顺应国际市场需求趋势,所以备受国外市场青睐。

(二)黑龙江省蔬菜出口贸易的劣势分析

1.蔬菜产品品质差、档次低

黑龙江省蔬菜中品质优、档次高的产品较少,蔬菜品质、档次不能同国际市场对接。首先,蔬菜农药残留量超标,使蔬菜产品在源头上就埋下不安全隐患。虽然蔬菜食用安全性正得到改善,但蔬菜产品农药残留超过国家规定最大残留标准的比例依然很高。其次,黑龙江省出口蔬菜产品包装简陋、加工水平较低,达不到消费国的要求,不能与进口国文化及消费习惯相符,从而限制了黑龙江省蔬菜出口贸易的发展。另外蔬菜加工企业的大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备差,难以步入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轨道。

2.主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黑龙江省蔬菜出口在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地缘优势,主要去向是周边国家和地区,具体到国家是俄罗斯、日本、韩国等。由于出口地区不均、过于集中,当这些要进口国家的经济、贸易政策发生变化时,黑龙江省蔬菜出口将随之产生明显波动。

(三)黑龙江省蔬菜出口贸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黑龙江省蔬菜出口贸易面临的机遇

蔬菜消费的增加促进世界蔬菜贸易保持增加趋势。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消费者的饮食结构正在向保健型转变,对蔬菜的数量品种和品质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蔬菜无法取代的营养和保健功能必然对导致全球对蔬菜要求的继续增加。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与其他国家建立广泛、稳定的蔬菜贸易关系。

2.黑龙江省蔬菜出口贸易面临的挑战

(1)绿色技术贸易壁垒重重。

虽然全球一体化进程在加快,但贸易保护主义仍然盛行。由于黑龙江省生产大都是粗放经营,科技投入较低,质量难以符合发达国家设置的环境标准,因而容易被抓到把柄,受到制裁。

(2)绝对价格优势逐渐丧失。

长期以来,黑龙江省蔬菜出口主要是通过劳动密集优势和价格优势来扩大出口规模,占领国际市场,但是,2006年以来的人民币持续升值使得出口企业的利润率越来越少,加之对进口国技术性贸易措施而增加成本,以及国内劳动力升值等因素,使得价格优势空间大大压缩。

三、黑龙江省蔬菜出口贸易发展对策

(一)政府发展措施

1.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近几年来,由于环境污染与有害物质引发的全球性食品安全性重大事件屡屡发生,对蔬菜等农产品贸易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机制迫在眉睫。要从源头到餐桌的蔬菜等农产品进行安全质量跟踪监管,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切实抓好高毒农药销毁,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许可证,加强执法人员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的检测标准。

2.培育专业行会及中介组织,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政府应引导和帮助建立专门解决蔬菜贸易紧急情况的部门,组建蔬菜贸易行业协会,可以协调各成员企业统一价格,提高与进口商谈判的能力,逐渐形成蔬菜行业发展合力,一致应对外来冲击,避免或减少国内恶性竞争给黑龙江省蔬菜出口造成的损失。各级农业指导部门,要为农民提供信息,正确引导生产。要逐步从生产者中培养出流通中介组织,从事蔬菜产品的产后处理和流通工作,同时要下大力气抓好社会化服务体系。

3.扶植和引进生产加工企业

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农户+标准+技术+基地”的一条龙生产模式。通过龙头企业指导生产经营,把一家一户的作坊式生产者与大市场、大流通链接起来;引进龙头企业,以丰富的资源和优惠的条件吸引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驻黑龙江省。

(二)企业发展对策

1.实施蔬菜标准化工程

从实践看,做强、做大蔬菜产业,必须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实行统一选种、统一种植,统一收购出口。按照标准化的操作规程种植,加工蔬菜是扩大出口的必经之路。用标准来规范农民的种植、作业和龙头企业的生产加工,用标准严格控制从种子到育苗、种植、加工、销售诸多环节,逐步实现全过程的标准化,从根本上保证蔬菜产品品质和规格的统一。

2.打造蔬菜产品品牌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品牌数量较多,但知名品牌较少,还没有国际知名品牌。黑龙江省打造蔬菜国际知名品牌势在必行,重点抓好无公害蔬菜生产,打造绿色品牌,走特色路。通过提高产品质量,生产出名、优、特蔬菜品种,树立起相应的产地形象和产品品牌,并推行“产品身份证”制度,通过广告、产品包装宣传和各种促销手段,提高黑龙江省蔬菜的国际知名度。

3.逐步提高蔬菜市场贸易业务人员素质

从我国出口蔬菜产品屡遭退货、反倾销调查,反映出从事蔬菜对外贸易人员,包括一些企业职员,缺乏必需的国贸专业知识、国际惯例和法律常识。因此,当前蔬菜外贸企业应积极提高人员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引进具有外贸专业及法律知识的先进人才,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

参考文献

[1]于虹.黑龙江省蔬菜产销优势及发展对策分析[J].北方园艺,2006(4).

[2]姚友,门万杰,栾旭辉.黑龙江省蔬菜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北方园艺,2007(8).

[3]尹荣良,郭艳坤,王化楠.黑龙江省蔬菜出口贸易分析[J].北方经贸,2007(7).

[4]陈京香.黑龙江省蔬菜出口势头迅猛[J].中国农业信息,2004(4).

[5]石庆龙,杨宝华,丁丽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与俄罗斯发展蔬菜贸易的比较优势[J].北方园艺,2007(1).

[6]刘荣茂,何亚峰.加快我国蔬菜出口产业发展策略[J].浙江农业科学,2006(1).

[7]沈朵朵,胡建杰等.我国蔬菜出口贸易概况及其发展对策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06(3).

河南省出口产品竞争力研究 篇5

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 (Balassa) 提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简称RCA指数) 在对产品或产业竞争力的分析中广为运用。R C A指数分析法可以定量地描述一国各产业或产品组的竞争力水平, 是分析产业或产品竞争力较具说服力的指标。R C A指数通过计算一国某类产品出口值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该种产品世界出口总值占世界全部出口产品总值份额的比率, 来确定该国该种产品比较优势状况。其计算公式为:

上式中, Xij表示i国第j种产品的出口额, Xit表示i国全部产品的出口总额, Xw j表示世界第j种产品的出口额, Xwt表示世界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 RCAij表示i国第j种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本文为分析河南省主要出口产品在全国的竞争力状况, 故对上述R C A指数计算公式中字母的含义进行一些调整:RCAij反映河南省某种产品在全国该种产品出口中的竞争力水平, Xij代表河南省第j种产品的出口额, Xit表示河南省全部产品的出口总额;Xwj表示全国第j种产品的出口额, Xwt代表全国全部产品的出口总额。本文中, 若其种产品的RCA≥2.5, 则认为该种产品的竞争力强;若1.25≤RCA<2.5, 竞争力较强;若0.8≤RCA<1.25, 竞争力一般;若RCA<0.8, 则认为该种产品的竞争力较弱。

测算与分析

对河南省出口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测算。《中国统计年鉴》和《河南省统计年鉴》在统计分类产品出口额时对产品所作的分类基本上相同。《中国统计年鉴》将产品分为22类, 《河南省统计年鉴》将产品分为21类, 《中国统计年鉴》所多出的一类产品是武器、弹药及其零件、附件。两本统计年鉴的后两类产品:艺术品、收藏品及古物, 特殊交易品及未分类产品河南省出口额很少, 所占比率几乎为零, 又因家具、玩具等杂项制品有些年份的数据不可得, 故本文对两本统计年鉴共有的其余18类产品进行测算 (河南省18类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计算结果略) 。

对河南省出口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计算结果的分析。通过对河南省18类出口产品近7年来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测算, 可以大体发现河南省主要出口产品相对于全国同类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水平, 并发现其竞争优势及劣势所在。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高, 竞争实力强的出口产品竞争力状况。河南省有以下6种产品R C A指数高, 出口竞争实力强:动植物油脂及其制品, 建材制品, 珍珠宝石、贵金属及其制品, 贱金属及其制品, 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 鞋帽、羽毛及其制品等。其中珍珠、宝石、首饰、贵金属及其制品的竞争力有明显的上升, 由2 0 0 2年时2.35升至2009年时的7.52。动植物油脂及其制品竞争力也明显增强, 由2 0 0 2年的2.3 4升至2 0 0 9年的6.14。鞋帽、羽毛及其制品由2.22小幅升至2009年的4.20。化学工业及相关工业的产品竞争力变化不大, 在2.53至2.67之间波动。竞争力指数下降的产品有贱金属及其制品和建材产品两大类。贱金属及其制品先由2002年时的2.68升至2004年的3.6 8, 后又降至2 0 0 9年的1.92。建材制品的RCA指数由2002年时的6.0持续下降至2008年时的1.79, 下降速度及幅度均较明显。

2002~2009年间竞争力较强的产品包括:皮革及其制品, 植物类, 食品、饮料、烟草及其制品, 塑料、橡胶及其制品等。其中皮革类产品竞争力有较明显的上升, 由2003年的1.4上升至2009年时的2.21。植物类产品竞争力指数多数年份在1.3~2之间徘徊, 2009年明显升至2.48。食品、饮料、烟草及其制品竞争力指数有较明显的波动, RCA指数由2002年时的1.28上升至2007年时的2.28, 之后又下降, 2009年时为1.7。塑料、橡胶及其制品竞争力上升也较为明显, 由弱上升为较强, RCA指数由2002年时的0.65上升至2009年时的1.74。矿产品和交通运输类产品竞争力由弱上升为一般, 分别由0.38和0.51上升至1.06。

2002~2009年间竞争力有下降的出口产品包括:动物类和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等。其中, 动物类产品竞争力下降非常明显, R C A指数由2002年的4.05持续下降至2008年的1.67;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由一般降为弱。

2002~2009年间河南省竞争力弱的出口产品有:木浆及其制品, 机电产品和钟表、光学、医疗器械等三类产品。其中, 木浆及其制品竞争力呈逐渐上升态势, 由2002年的0.31上升至2009年时的0.97。机电产品由2002年时的0.20略升至2009年时的0.41。钟表、光学和医疗器械竞争力变化不大, 在0.30与0.17之间徘徊。

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河南省出口竞争力较强的产品主要有动植物油脂及其制品, 建材制品, 珍珠宝石、贵金属及其制品, 贱金属及其制品, 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 鞋帽、羽毛及其制品;出口竞争力较强的产品主要有塑料、橡胶及其制品, 食品、饮料、烟草及其制品, 皮革及其制品;出口竞争力较弱的产品主要有木浆及其制品, 机电产品和钟表、光学、医疗器械。从以上出口产品竞争力结构可以看出河南省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较弱, 出口竞争力较强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 这与河南省的省情基本相符。

2002~2009年河南省对外贸易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 多数年份的出口额年增长率超过了2 0%, 略高于全国水平。但从河南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来看, 显得河南省出口规模偏小, 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率在0.6%与0.7%之间徘徊, 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只是一个相对值指标, 因此可以说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高的产品的出口规模及实力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提升河南省产品出口竞争力的若干建议:积极承接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 增强出口实力。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资源、环境及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有部分企业需要内迁, 这些企业中有外商投资企业, 也有实力较强的内资企业, 它们与国外市场的接触度一般都比较高, 因此这些企业的内迁河南将直接有助于河南省出口竞争力的提升。河南省应注意营造好投资环境, 增强与其他中部省份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竞争力。

有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产业集群内部的外溢效应、学习效应、竞争效应及产业前后向关联等方面的效应可以较好地促进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增强企业的出口实力。在这方面河南省可以将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的规划、培育相结合, 提升河南省的整体产业水平与出口竞争实力。

郑州出口加工区是河南省重要的出口创汇基地, 区内鼓励发展机械加工、光学、电子元器件生产、电子信息及食品、医药等产业。郑州出口加工区的进一步建设与完善对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 形成出口产业集聚, 提升河南省出口竞争实力及出口产品结构, 均有较重大的意义。

河南省进出口商品结构问题研究 篇6

一、河南省进出口商品结构现状

1、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实力逐步提高,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此背景下,河南省的外贸一直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据海关资料统计,从2007年到2011年实现进出口总值942.04亿美元,实现进口总值379.83亿美元,实现出口总值562.21亿美元,近五年来实现进出口总值的飞跃发展。尤其是2011年,河南省进出口总值为326.42亿美元,与2010年相比同比增长83.1%,其中,进口134.02亿美元,增长83.5%;出口192.40亿美元, 增长82.7%。另外,据海关统计,2007—2011年的进出口总值增速依次为30.70%、37.10%、23.10%、32.00%、83.10%。 总体来看,进出口总值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这说明河南省的对外贸易发展总体趋势良好,前景乐观。

2、进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

进出口商品结构是对外贸易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一国或一地区在对外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在对外贸易中的获益状况。近几年,河南省整体贸易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数据分析来看,2008年的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5.76亿美元,其他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为0.93亿美元,到2012年分别增长到303.35亿美元和27.28亿美元,增长幅度较大,一般贸易则维持在平缓水平。

二、河南省进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

1、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

(1)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从2002年到2012年,河南省的出口总额由最初的17.54亿人民币增长到了186.97亿人民币,增长了10倍多。然而出口值位于前十位的分别是手持(包括车载)式无线电话、其他材料制假、橡胶轮胎等,出口最多的商品仍然是初级产品,出口商品附加值低。 相对发达国家机械设备中高附加值的产品占90%以上,河南省的高新技术商品出口远远落后。

(2)进口商品大多是工业制成品。2012年河南前十位的进口商品依次为:处理器及控制器、存储器、非特殊用途的其他类型电视摄像机等,大多是工业制成品,合计为160.25亿美元。而在对外贸易中,发达国家多是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制成品,以此赚取巨额利润。河南省应该改变调整自己的进口商品结构,优化对外贸易格局。

2、市场过于集中

目前河南省的进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不利于规避风险。进口贸易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香港、日本、澳大利亚、 台湾、中国大陆、东盟、欧盟等地区,其中铁矿砂、铅矿砂、 氧化铝等绝大部分来自于澳大利亚和美国。出口贸易集中于美国、欧盟、日本、中国香港、东盟等地区,主要出口的人发制品、非合金铝、精炼铅、橡胶胎等对美国、日本、韩国的市场依赖程度最高。这种高度集中的外贸市场,容易导致贸易竞争和贸易条件的恶化,并且容易受到当地政治经济的影响,难以规避风险。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美国等地对河南省的进出口额大幅下降,河南省2008年的贸易总额低于2007年的水平,出现倒退。

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地区分布不合理

一方面,河南省部分进出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很少。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从事着产品的简单加工活动,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最低端。河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在农产品生产方面占据重要地位。 而在农产品进出口方面,农产品的深加工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规模经营。另一方面,河南省的进出口企业在地区上分布不合理,主要集中在郑州、洛阳、漯河、焦作、济源、新乡、许昌等城市,其他城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都很有限。

三、河南省进出口商品结构出现问题的原因

1、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偏低

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对外开放的程度,是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适当的经济对外开放度能促进一国或一地区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经济。近年来, 河南省对外贸易水平有了大幅提升,由2009年的4.71%上升到2012年的10.92%,增速明显,但与全国46.83%的开放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对外开放环境不够宽松

河南开放战略已经提出多年,但一些领域的具体开放措施至今尚不完善,一些地方的做法仍然欠妥,项目审批仍然十分繁杂,要经历多部门、多环节的层层把关,办事效率极其低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河南省进出口企业的分布不合理现状,阻碍了河南省的对外开放进程。

3、利用外资水平偏低

由于地理位置及政策方面的因素,我国内陆地区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的实力仍然比较薄弱,利用外商投资所创的收入微乎其微。据相关资料统计,河南省2012年实际利用外商投资仅占我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10.8%,大体上是江苏省的33.8%。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比重较小, 占全省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7%,低于沿海城市。

4、缺乏创新机制

一方面,企业自身的创新意识薄弱。很多企业仍然保留顽固的传统思想,认为企业的创新投入大,风险高,认识不到创新所带来的竞争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企业缺乏研发资金支持。2005年,河南省研发经费支出52.4亿元,占全省GDP的0.5%。尽管到2011年研发经费支出增加到了253亿元,但占全省GDP的比重也仅为0.9%。创新机制的缺乏,使河南省的大部分进出口业务都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四、河南省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对策

1、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

一方面,要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的比重。今后要充分利用河南省的优势资源、先进科学技术, 因地制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摒弃传统的产业结构,用新兴的产业结构取而代之,提高进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促使外贸经济正常有序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吸引外资,引进高新技术。河南省应该发挥中原大省的优势,积极引进外资, 提高外资实际利用额,推动省内产业结构升级。

2、构建多元化市场格局

目前河南省的进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韩国、日本、中国大陆、东盟、欧盟、澳大利亚、美国、台湾等地区。随着贸易摩擦和国际能源、原材料供求紧张问题的加剧,过分依赖部分市场会加大贸易风险,因此要加快构建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之上,应大力开拓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逐步形成以新兴市场为主、周边国家为辅、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合理分布的多元化布局结构。同时,对进出口市场应加强层级管理,首先巩固核心地区,巩固好对外贸易的大后方,然后牢牢把握发展潜力层,培育新的对外贸易增长点。只有这样,才能化解可能出现的贸易风险,保持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3、发展多种贸易方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目前河南省的贸易方式还比较单一,主要是加工贸易。贸易方式的多样化能够优化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结构,提高对外贸易水平。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发展多种贸易, 特别是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首先,我们要为服务业的全面发展扫除障碍,构建有利于服务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法规,并对其进行政策上的大力扶持。其次,我们要一改往日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观念,把金融业、投资业等现代服务产业作为服务贸易发展的重中之重。最后,根据河南省的发展情况,强烈建议把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就业量大的行业作为发展重点。河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要充分把握这一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4、提高创新能力,建立自主品牌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核心竞争力就是他的经营理念和创新模式,而目前河南省大部分企业的创新理念和营销方式都比较滞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因此,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应发挥各自的优势为提升创新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比较优势理论者认为,各国的贸易商品结构是由其比较优势决定的。河南具有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工业庞大、轻工业基础较好等比较优势。因此,河南省应该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重点扶持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形成优势产业,提高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让“河南品牌”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促进河南省对外贸易又好又快的发展。

五、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主要从河南省进出口商品现状、结构问题及优化对策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出当前最关键的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优化进出口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河南省的进出口商品竞争力。因此,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为实现河南省的贸易竞争力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要善于借鉴优秀的经验,提高中部地区进出口商品的竞争力,进而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章艳红:中国贸易结构的变化特点、决定要素以及政策建议[J].国际贸易,2007(10).

[2]刘志霞:如何优化河南省出口产品产业结构[J].省情研究,2011(12).

[3]武珺:河南对外贸易控制力和竞争力现状分析[J].商业时代,2008(11).

[4]王理:河南省产品出口结构优化问题研究[J].消费导刊·理论版,2009(3).

[5]江小涓: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决定因素和变化趋势[J].经济研究,2007(5).

上一篇:科目成绩下一篇:ESP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