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经济(精选12篇)
河南省经济 篇1
河南是我国的经济和人口大省, 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分别达15012.46亿元和7508.33亿元, 都居全国第五位, 能源消费总量达17841万吨标准煤, 其中81.4%用于工业。尽管各种针对能源与经济的研究模型被提出并广泛地应用到实际分析, 但区域性层面上表现出的不同历史条件和经济特征下, 一般的能源经济关系也会有所差异, 对河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结构和经济水平关系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能源的消费反映了需求的存在, 主要通过经济系统中的要素而决定。一般来说, 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的能源消费会与经济总体生产水平有关, 产量的增长会带动对能源的消耗。同时, 即使在经济总体水平不变的情况下, 由于各项生产活动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不同, 经济结构的变动也会改变能源消费的情况, 二者产生影响共同作用。因此, 对能源消费的关注就集中在其与经济总体水平和经济结构的关系上。
一、能源消费模型的建立
模型选择了1980年—2007年河南省能源消耗总量TEC (单位:万吨标准煤) 作为能源消费变量, 全省生产总值GP (单位:亿元) 作为代表其总体经济水平的变量;由于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消耗了能源消费总量的绝大部分, 故选择第二产业总产值所占比重P2作为反映经济产业结构的变量, 同时假定其它部门所消耗的能源不足以显著影响能源消费总量。全国煤炭工业出场价格指数累乘积P反映能源价格变量。其中后三者作为能源消费的控制变量。通常感兴趣的是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 并同时一定程度上消除异方差和指数趋势, 因此对TEC和GP取对数为LTEC和LGP, 其中总产值已经以1978年为基年去除了价格的变动。模型中加入反映能源价格的变量主要是为了控制关键因素以达到变量间的协整目的。由于能源工业受到国家政府的宏观经济的调控、煤炭在河南省能源消费中所占的主体地位、煤炭电力石油三工业的出厂价格的强相关性, 故用全国这28年的河南省能源价格作为代理变量反映河南省能源价格是可以接受的。模型用方程表示为:
其中β1、β2、β3分别表示社会经济水平、经济结构和能源价格对能源消费的弹性。社会经济水平提高意味着产出的增加, 产量的提高必然会增加对能源的消费, 因此该系数反映的必然为正向效应, β1≥1意味着剔除经济结构变动影响下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以比自身更快的速度消耗能源,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的, 产值的增加完全依靠能源的开采和消费, 并伴随有严重的浪费和能源低利用率, 这将非常不利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β1<1意味着能源消费的速度将小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存在以非能耗为基础的新型价值增加形式, 社会经济和能源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是有可持续性的, 1-β1就代表着这种基于非能耗经济增长空间, 包括技术的进步、创造新的高增加值、生产效率的提高等等带来的经济效益, 1-β1越大, 表明经济增长的方式越加健康, 生产的效率越高, 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就越高。
β2度量的是经济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弹性效应。在保持经济总产出和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β2≥1表示单纯经济结构变动 (尤指第二产业比重的变动) 是以进行更高能耗生产来达到第二产业相对规模的扩大的, β2<1则表示经济结构调整是以建立能源节约型工业产业为主的变动。故β1考量不变结构经济增长的能耗效应, β1考量的是不变产量经济结构变动的能耗效应。
β3为能源消费价格弹性, 预期取值为负。|β3|<1说明能源价格的变动将对其消费产生较有限的影响, 此时缺乏能源的有效替代品, 生产对能源的依赖较强, 尽管能源价格增加但不会过多降低能源消费。
二、模型参数的估计和分析
由于经济数据时间序列通常具有非平稳性, 造成虚假回归, 最小二乘法得到的系数不在一致, 使结论失实。但同阶非平稳时间序列之间能够达到协整, 以表现经济活动中的长期均衡关系, 故先对模型中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ADF检验, 滞后阶数由Schwarz准则确定。检验的结果如下:
通过ADF检验, 确认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各个变量都是单整序列I (1) 。用伊格尔-格兰杰两步检验进行模型协整检验, 残差的 (C, N, 1) 单位根检验p值为0.0135, 说明OLS回归有效, 模型的估计结果如下:
能源消费方程估计为:
式 (a) 表现的是河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的长期均衡状态。模型系数的各项检验都是高度显著的, 生产总值、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例和价格变化的系数显著不为零, 它们都能对能源消费有显著影响。
在长期中, 经济总产出弹性系数为0.831, 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提高会增加对能源的消费, 其意义在于当系统中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 全省经济总产值每增加10%, 能源消费将增加8.31%。小于1的弹性表明了长期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小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说明经济增长并不要求同比例地依赖于能源消费的增加, 这部分基于低能源的消耗的经济活动的增长就是降低能耗弹性的空间 (1-0.831=0.169) 。模型已经控制了第二产业所占比重, 并认为绝大多数能源消费都取决于工业的消耗, 因此模型中的经济总产出弹性已经排除了经济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是经济总体水平增长方式的表现。这个系数在过去27年和将来的一段时间内, 河南省经济整体能够通过一定的低耗高增加值产业创造新的经济价值, 但该弹性0.831较接近1, 说明河南省在经济增长方式还是较大程度地基于单纯能源消费扩张所带来的产值增加, 而在未来的发展阶段中, 应该致力于让该弹性系数下降, 系数越接近0表明经济增长方式越健康和有可持续性, 这主要体现在于寻求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长期经济结构弹性为1.934, 表明在经济总体产出和其它条件不变的条件下, 河南省工业的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 能源消费将上升1.934个百分点。模型在控制了经济总体水平的影响后, 经济结构弹性1.934反映的是经济结构变动给能源消费带来的单纯效应。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了在过去27年以及今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 第二产业相对规模的扩大是建立在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上的, 工业的比重增加是以更为快速的能源消费为代价的。纵观1978至2007年河南省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比重的变化, 可以发现其在波动中保持着上升的趋势, 从1978年的42.6%增长到2007年的55.2%, 在这段期间, 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相对规模的扩增是建立在高能耗的生产活动增加的基础上的。
模型中的价格因素仅作为控制变量, 其弹性系数为-0.458, 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 能源价格的每上升10个百分点, 能源消费将下降4.58个百分点。能源是工业生产的必需品, 价格的上涨并不能有效地降低能耗, 故其弹性较小。
基于第一部分得到的能源消费协整模型, 可以由误差修正模型得到河南省短期的能源消费效应。回归结果如下:
从表2可以发现, 短期来看, 滞后一期的能源消耗和当期的经济水平能对当期显著得影响, 短期的经济总产出弹性为0.779, 稍稍低于长期均衡的弹性, 但从其标准误差0.173可以知道该短期经济总产出弹性并不统计显著地异于长期均衡弹性0.831。在短期里, 经济结构和能源价格都不再是能源消费的关键因素。而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负且显著不为零, 表明能源消费和经济的长期均衡关系能对短期产生影响, 上一期平衡关系的偏离可以对这一期的能源消费作出修正, 使其向长期平衡方向靠近。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河南省经济系统活动对能源消费的长期效应可以分解为经济总体水平效应和经济结构效应两个部分。
(2) 河南省能源消费的长期经济总体水平弹性为0.831, 经济的增速要快于能源消费的速度, 经济总体的增长存在着一些低能耗高增加值的生产活动空间 (0.169) 。
(3) 河南省能源消费的长期经济结构弹性为1.934, 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结构变化 (主要体现在比重增加) 以粗放型生产规模扩大为主。
(4) 能源消费的长期价格弹性不大, 为-0.458, 能源在经济活动中的可替代性不强, 许多工业生产依赖能源的供给。
(5) 河南省经济系统活动对能源消费的短期效应只存在经济总体水平效应, 弹性系数为0.779, 短期内经济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影响不显著, 但长期的平衡关系会对短期偏离产生修正和调整。
1980-2007年河南省的实际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波动剧烈, 但除了在1 9 8 4年、2003年和2004年, 其余所有年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都小于1。长期中, 经济总体水平对能源消费的效应中存在着一定的低能耗高增加值增长空间使得弹性小于1, 而经济结构变动却因为第二产业的粗放型增长而使得弹性大于1, 实际的能源消费弹性小于1是在二者共同影响下结果, 其中经济结构变动的效应在长期中发挥着作用。
摘要:文章利用协整分析建立了能源消费与经济总体水平、经济结构的模型方程, 通过估计得到的二者的弹性系数分析了河南省经济总体水平及经济结构对能源消费的长期和短期效应, 得到结论:河南省经济系统活动对能源消费的长期效应可以分解为经济总体水平效应和经济结构效应两个部分, 能源消费的长期经济总体水平弹性为0.831, 经济总体的增长存在着一些低能耗高增加值的生产活动空间, 能源消费的长期经济结构弹性为1.934, 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结构变化 (主要体现在比重增加) 以粗放型生产规模扩大为主。河南省经济系统活动对能源消费的短期效应只存在经济总体水平效应。
关键词:能源消费,经济总体水平效应,经济结构效应,协整
参考文献
[1]、刘芳, 郭三党, 高波.河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河南科学, 2008, 25 (9) .
[2]、申振东.区域能源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3]、J.M.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4]、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6]、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河南省经济 篇2
河南省旅游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文章对“十五”期间旅游业在河南经济发展的地位与贡献进行反思,针对河南旅游业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目的在于全面推进河南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的跨越,实现“十一五”期间旅发展走在中部地区前列的目标.
作 者:刘丙章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城市与资源环境学院刊 名:中国集体经济英文刊名:ZHONGGUO JITI JINGJI年,卷(期):“”(13)分类号:关键词:旅游经济 河南省 发展时策
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 收敛分析 篇3
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河南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3-0025-0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经济有很大的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62.9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9480.46亿元,增长了近120倍。但同时,省内各地市间的经济差异日益扩大。以2009年为例,郑州市的生产总值为3012.86亿元,居全省之首,而济源市的生产总值最低,仅为274.55亿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人均收入、教育、住房以及各项社会福利等差距越来越大,这与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的统筹区域经济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相违背。因此对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经济增长收敛理论简述
最早是Baumol(1986)从实证角度来研究经济增长收敛问题,对1870—1979年16个工业国的收敛性进行研究,发现这16个国家具有几乎完美的收敛性。后来Barro&Sala-i-Martin(1997)和Mankiw以及Romer&Weil(1992)建立了著名的MRW收敛性分析框架,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理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地区和省际间的趋同分析上。如魏厚凯(1997)、蔡昉和都阳(2000)以及林毅夫和刘明兴等。但对于省域内部的收敛性问题的研究文章较少,于是本文从实证角度运用收敛性分析方法来研究河南省内的收敛情况。
三、数据的选取和处理
本文以河南省18个地级市和地区为基本分析对象,对1978-2009年的区域经济增长收敛进行分析。本文选取的数据来自于《河南改革开放30年》以及各年度统计年鉴。采用的数据为真实人均GDP,以1978年为基期的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数据进行了处理,来消除价格因索的影响。文章主要采用真实人均GDP的对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来分析收敛过程,这是学术界比较通用的方法。
四、收敛过程实证分析
收敛指的是不同经济系统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标准差随时间的推移趋于下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表现趋同。收敛常用的检验方法是:
(lgy lgy
其中,是第个区域时期的人均GDP,是n个区域时期的人均GDP对数值的标准差。如果在年份之后的T年里,满足<,那么称这n个区域其有T阶段的趋同,如果对于任意年份s>t时,那么称这n个区域具有一致的趋同。
由上式计算可得出:河南省人均GDP对数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只反映了各年离中程度的横截面静态指标,将各年的标准差做散点趋势图,可以更直观的观测到连续的变化过程。
图1河南省人均GDP对数标准差趋势图
由上图可知,河南省1978-2009年间人均GDP对数的标准差是反复波动的,表现出以下特征:
首先,总体上1978-2009人均GDP对数标准差的变化幅度为正0.0822,变异系数的变化幅度为负0.0121,没有发生收敛。
其次,在1978-2009年间,发生了三次收敛过程。在1979-1983年发生了比较明显的收敛,这期间人均GDP对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别下降了0.1109和0.0190。另外两次是1993-1999年间人均GDP对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别下降了0.0721和0.0144,2006-2009间人均GDP对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别下降了0.0353和0.064,但较1979-1983年的收敛程度要小。
最后,在1983-1993年间人均GDP对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别增加了0.1532和0.0177,1999-2006年间人均GDP对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别增加了0.1221和0.0098。前段时间的发散速度比后者较大。
可见,从1978-2009年,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经历了收敛-发散-收敛的反复波动的变化过程。总体趋势上人均GDP的对数标准差在逐渐增大。
五、结语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1978-2009年间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收敛。但1979-1983年,发生了比较明显的收敛;1993-1999年和2006-2009年发生了程度较小的收敛。而1983-1993年和1999-2006年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散。
本文的对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分析仅仅是统计性描述和计量测度,对于产生收敛和发散的原因还需要做深层次的经济分析。在今后的发展上,河南省可以加大收入的合理再分配,税收优惠以及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等,尤其是加快中部地区的经济融合,加速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速度,实现区域统筹发展,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
[1]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7(3).
[2]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J].经济研究,2000,(10).
[3]覃成林,彭玉宝.河南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8).
作者简介:
河南省经济转型问题研究 篇4
1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资源环境问题突出
河南目前经济的增长, 主要是以资源型工业和加工型工业为支撑、以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为手段的粗放型增长, 其快速发展的背后投入的是劳动力、资源、资本、等初级生产要素。2013年, 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回落2.8个百分点, 其深层次的原因依然是长期积累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首先, 河南生在全国排名较前的工业产品, 大多是产业链上游或者价值链低端的初级产品, 附加值高和科技含量高的精密加工较少。其次, 能源原材料基础行业占比偏高, 2013年全省能源行业占到工业的47.0%, 明显高于同样是中部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份。在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 我省以能源为主的粗放型工业经济面临更大的困难。
2012年, 河南每万元GDP能耗和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为1.256吨和2.723吨标准煤, 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利用方面, 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为40%左右,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5%-85%的水平。水污染方面, 2012年, 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分别为13.74亿吨和26.62亿吨。大气污染方面, 2012年河南工业废气排放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12.99万吨, 氮氧化物排放量110.00万吨, 烟 (粉) 尘排放量49.28万吨, 分别位居全国第三位、第五位和第八位。2012年, 河南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15250.47万吨, 有将近4万吨固体废弃物未经任何处理排入环境。目前, 河南省环境污染形势严峻, 必须通过经济的转型调整工业污染情况, 为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提供可持续性。
2 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经过近几年对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我省产业结构有了明显改善, 2012年的三产比例为12.7:56.3:31.0, 但全国的比重是10.1:45.3:44.6, 差距依然比较明显。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 第一产业比例较高, 然而该产业却是大而不精, 基础农业所占比重最大, 林牧副渔的发展较缓慢。另外, 第一产业多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 产业化水平不高,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第二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2013年, 全省增加值总量最大的前十个行业, 纺织、农副产品、专用设备、非金属、有色金属、通用设备、电力、化工、煤炭、黑色金属等, 占全省的56.8%, 可看出, 第二产业的优势产业集中在价值链的低端行业。2013年电子信息产业保持了52.4的高速增长, 但是占比不足2.9%, 对工业的拉动仅有0.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比重偏低, 对工业的拉动作用偏低, 严重阻碍了我省工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占比低, 低于全国13.6个百分点, 并且仍然依靠的是传统的服务产业 (如表1) , 房地产业和金融业这两年发展比较迅速, 但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信息传输、现代物流、科技与教育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总体来说, 新兴第三产业规模小, 缺乏龙头企业, 市场竞争力不强。不管是从三次产业的比例 (如表2) 还是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 产业发展滞后、层次较低、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 都严重制约着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资料来源:河南省统计年鉴2013。
资料来源:河南省统计年鉴2013。
3 经济开放不均衡
河南省作为内陆省份, 对外贸易一直是薄弱环节, 虽然近几年对外贸易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却仍处在全国较低次位, 与全国第五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符。2012年, 河南省进出口总值517.5亿美元, 仅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3%,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外贸依存度来看, 2012年河南省的外贸依存度仅为12.24%低于全国近40个百分点。
从贸易产品结构来看, 机电产品过于集中, 商品结构失衡。2013年河南省机电产品进出口416.01亿美元, 占全省进出口贸易的69.4%, 其中与手机产业链相关的机电产品进出口就占到了全年进出口额的五成以上, 富士康项目对我省的外贸贡献率非常突出, 但我省的机电生产仍然是简单的组装, 处于价值链的末端。从生产方式来看, 加工贸易方式突出, 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64.1%, 贡献率更是高达98.6%, 致使企业没有动力进行技术革新。从经营主体上来看, 两极分化严重, 2013年, 我省有进出口业务记录的企业4690家, 但进出口值在10亿美元以上的只有两家, 其中的鸿富锦精密电子有限公司一家的贸易值就占到了全省的58.7%, 多达4295家企业的贸易值仅占到了8.9%, 贸易主体结构失衡致使我省的外贸风险加大。从贸易地区来看, 2013年郑州市进出口总值427.49亿美元, 占到了全省的71.3%, 其他地区外贸发展缓慢, 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十分突出。
4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资料来源: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资料来源:河南省、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统计年鉴2013。
5 改革相对滞后
河南省地处中原地区, 历来都是依靠农业的人口大省, 加之工业基础薄弱和没有临海的对外贸易优势, 改革开放的速度和深度都相对滞后。虽然经过30年的改革, 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为实现中原崛起和航空港经济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一些长期形成的深层次矛盾仍没有得到根本的变革和解决, 首先是体制、机制转换相对滞后, 经济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偏低, 对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制约。其次, 国有和行政事业单位在服务业中占据着绝对的地位, 常常出现垄断经营, 政企不分, 人浮于事, 效率底下等问题。另外, 我省民营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多准入制度的限制, 致使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易在市场自由流动, 同时传统的管理观念和方法根深蒂固, 也阻碍了民营资本的介入和市场经济的繁荣。
可见, 河南省的经济转型任重而道远, 我们既要看清楚成绩, 也要全面了解在此过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针对问题, 需要深入探讨解决的路径, 全方位地构建转型机制, 进一步推进我省经济又好又快的转型。
摘要:在全国积极探索转型道路的背景下, 河南省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在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转型道路,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节能减耗成果显著, 经济的外向度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看, 受发展基础、发展阶段等多种因素制约, 河南省发展方式粗放, 产业结构不合理,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还非常突出, 正确认识存在于改革中的问题, 将为河南省经济转型路径的确定提供方向。
关键词: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陈静.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 2011.
[2]张鹏.中国区域经济转型路径比较研究-对改革开放以来18个典型地区的实证分析[D].兰州:兰州大学, 2009.
[3]武敏敏.山西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0.
河南省经济 篇5
河南省边缘地区农业乡镇经济发展研究
受距离衰减规律和边界效应的影响以及农业天然弱势、矿产资源贫乏的约束,河南省边缘地区农业乡镇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薄弱地带,探寻河南省边缘地区农业乡镇的.经济发展途径,振兴河南省边缘地区农业乡镇经济是实现河南省全面小康的关键.
作 者:王凡恩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经济政法系,河南,商丘,476000 刊 名: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QIU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2(3) 分类号:F1 关键词:河南省边缘地区 农业乡镇 距离衰减规律 边界效应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分析 篇6
河南省的旅游虽然起步于五十年代,但是有了较大发展还是从1978年我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仅2009年上半年河南省接待旅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长幅度达到21%,超过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增速13个百分点。2009年的十一黄金周期间,河南省旅游人数达到两千多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河南省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目前新郑、洛阳、南阳三个机场开辟的国内航线通达全国各主要城市以及港澳地区,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高速路网。将十三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四朝古都安阳紧密相连。“要想富,先修路”交通的便利为河南省的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加上河南省位于我国版图中央,资源丰富,文化优势强,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进一步的吸引了国内客源来河南省旅游消费。
在基础设施上面,随着近些年来旅游业的逐渐成熟,河南省结合各种经验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进一步提升了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准。1978年全省可接待国境以外游客的旅馆仅仅六家;到1990年达到三十七家,到2012年高达七十家。河南国际饭店、洛阳友谊宾馆、洛阳牡丹大酒店、开封东京大饭店等一系列的酒店都为接待外国宾客提供了便利舒适的服务。旅行社也层出不穷,洛阳国际旅行社、河南省国旅、中国青旅等旅行社组织在河南省旅游公司统一管理下日渐繁荣。
资金投入方面,河南省委省政府多次强调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纳入国民经济之中,要求各级政府给与旅游业发展政策并高度重视其实施状况。
虽然在河南省各地市都重视发展当地特色旅游业之时,还是凸显出了河南省旅游业中的问题和劣势。第一,旅游资源中知名度高的景区较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仅有三处,知名度较低,宣传不到位。第二,与沿海地区相比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较慢,资金投入不足,旅游服务设施水平低,政府财力有限也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瓶颈。第三,旅游行业人员素质较低。河南省人口较多,高等教育相对落后,经济不够发达,在人才引进上受到诸多限制。目前,河南省旅游业缺乏高层管理人员、缺乏高级领导者、缺乏经济规划和区位优势规划,服务人员外语能力差、接待外宾能力有限,一些景区服务人员低,尤其是知名景点附近“宰人”现象屡屡发生。第四,河南省内许多景区面临着停车位少、房间少,甚至连基本的三餐都无法满足,在开发景点时候忽略了对于市场的开发。
面对河南省的旅游优势和劣势,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从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面对旅游业重新规划整合,让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成为河南省的经济支柱。
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河南省文化资源优势,抓准河南省旅游特色,努力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化、规模化和国际水平化。从经济层面加大投入,合理使用产业资金,用最少的钱得出最大的效果。焦作云台山学习成都九寨沟的管理模式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用大巴、旅游讲解等标准化管理和经营既保护了自然景区的环境,又取得了良好声誉,是一箭双雕。
其次,要加强政府主导作用,更新自身观念,树立以市场为中心、全方位服务的理念。在旅游产品的开放商,既要结合国内需求,又要走出国际风范。一方面要加强宏观管理,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旅行管理体制。从根本层面上改善河南省的旅行环境,树立河南省旅游新形象。
再次,加大宣传力度,走出局限思维,重塑河南旅游新面貌。通过大城市投放广告、传单、以及央视广告、地铁广告进行全方位介绍,用唯美吸引人的手段感化顾客。旅行社要和旅游主管部分、铁路部门进行合作协调,开通直达专列,提升交通便捷程度。同时要重视河南省省内教育,办好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旅游专业,提升旅游从业者素质,培养旅游业复合型人才。尤其对于当前旅游体验师培养上,加大力度和投入,促使其走出国际路线反哺河南旅游业。
最后,实施抱团、品牌战略。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就是实现帕累托最优。立足于特色而突出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发精品路线,进行品牌营销。例如洛阳应该着重突出河洛、汉唐文化,依托伏牛山系景点和中原文化博大精舍、洛阳国际牡丹花会等合力推出“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招牌集合。做大、做强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名人古迹游览,挖掘河南省文化底蕴,扩大旅游业影响力。
旅游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河南作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有影响力的文化大省,我们必须利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知识合理规划,将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环境保护同时贯穿到旅游建设、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制定相应的法规条例,切实保证旅游资源造福国民、永续利用和旅游业的长盛不衰。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篇7
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县 (包括县级市、旗等) 为地理空间, 以县级政府为主要调控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 以县城和专业化城镇为中心和增长极, 以广大农村为腹地, 具有地域性、不平衡性和相对开放性的区域经济系统。它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单元, 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有机结合, 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首先, 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 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其次, 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 有一定的能动性, 且具有地域特色;然后, 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 具有开放性;最后,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 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
2河南省县域经济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
河南省有108个县 (市) , 包括20个县级市、88个县。108个县 (市) 合计国土面积占全省的90.5%, 县域人口8029.83万人, 占全省的82.0%。2007年河南国内产总值达到15058.07亿元, 其中县域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 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0.6%。县域经济已成为全省经济的基础。
但是从发展的角度考察, 河南省县域经济无论是发展水平还是竞争力, 相对于全国经济强县仍比较落户, 并且存在不少共性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产业比重过大, 且产业化程度低。河南省大部分县以农业为基础, 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积累作为工业化 初期的推动资金和需求拉动力量。但由于多数欠发达县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农业生产和农业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这种推进和拉动力量十分弱小, 同时造成地方财政拮据。工业比重太小, 同时产业层次也很低, 科技含量小, 附加值不高, 市场竞争力相当薄弱。第三产业起步晚, 规模小, 层次很低, 不足以支持整体经济的发展。
3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3.1实现农村工业化, 城镇化
(1) 工业化。
首先是城市工业产业链向农村延伸, 包括在农村设厂, 将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简单装配环节放在农村城镇。这样既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 又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
其次是农业产业链向城市延伸, 一方面是在农村就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在农业和加工业之间形成产业链;另一方面是将与城市消费者接近的生产环节直接设在城市, 因为城市人口密度大, 消费水平高, 近距离批发、零售有利于降低交通和交易成本。
(2) 城镇化。
在城镇发展和建设中, 首先, 要有大城市建设目标, 增加城镇人口, 建设中心城镇, 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其次, 对县级市实施扩张性建设, 吸纳农村人口;再次, 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 借助中心城镇的辐射和带动功能, 使各县走上因地制宜的发展道路, 实现县域经济的突破。
3.2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和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对比关系和结合状况。合理的产业结构, 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以及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建立起最佳的结合状态。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也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 对一、二、三产业及其内部的组合方式及其比例的调整与优化。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而且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但目前河南省县域产业结构从总体上分析, 仍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农业基础薄弱, 产业化程度低;工业比重小, 层次低, 科技含量小;第三产业滞后。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还不协调。
因此调整和优化方向是:首先, 由于第一产业仍然是县域的支柱产业, 并且农业现代化亦是县域经济的基本任务, 所以第一产业仍要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其次, 重点发展第二产业, 特别是以本地资源为条件的加工业;再次, 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以科技为主导, 加快发展新兴行业, 逐步形成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综合配套、相互促进的第三产业体系。
在规划和引导县域经济发展时, 应注重产业的关联性, 在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和各产业内部主要发展方向之间, 营造互相协调和互动的发展格局, 并作为河南省县域经济较长时期内的基本发展战略。
3.3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劳务经济是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当前劳务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亮点, 已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 因此进一步发展劳务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劳务经济不是简单的劳务输出, 更不是无序的“民工流”。劳务经济的内涵是:输出劳务, 引回人才。因此要建立外出打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 引导返乡人员兴办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 鼓励有条件的民工到城镇创业。要把发展劳务经济与民营经济有机结合起来, 扩大就业总量, 为富裕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一些外出人员完成资本积累后, 迫切寻找投资项目。地方政府应该因势利导, 实施“民工回归工程”, 鼓励返乡就业, 把输出和引回结合起来, 构建外出务工人员输出——回流机制, 形成劳务输出与回流创业的共振效应。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将每年大规模精壮劳动力到各地打工带回的资金、信息、技术充分利用, 为繁荣本地经济作出贡献。
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 为民工回乡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降低民工创业的门槛, 积极为其解决创业问题。同时, 制作操作性强的优惠政策。
3.4发展特色经济, 做强支柱产业
河南省人口众多, 地域特色资源丰富 , 为发展特色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基础。因地制宜地发展别具一格的特色经济, 是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河南省各个县域的支柱产业是各不相同的, 但农业总是各县支柱产业之一。农业结构调整也要调强其主导产品, 粮、畜、果、蔬、水产品等。要提高品质并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既增加农民收入, 又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还有二、三产业中的一些项目。县域第三产业中的通路、通电、通信等由于当地及中央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已有长足的发展, 各县之间的差距相对小一点。因此决定县域经济强弱的主要是第二产业, 要根据本县特色有目标、有重点地培育、扶持、壮大一批各具特色的龙头企业, 特别是对农业生产带动力强、加工能力大、技术含量高、出口创汇多的龙头企业, 在技术改造等方面要大力扶持, 在农产品出口方面提供便利,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户的连接能力和带动能力, 逐步把龙头企业培育成为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积极发展农产品精加工和深加工, 实现农产品的综合利用, 全面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3.5改善发展环境
(1) 创新用人机制。
要把县域经济发展紧缺人才的引进纳入统一计划, 切实营造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的良好氛围。突出强化重德才、重政绩、重公论的用人导向, 认真选拔县、乡党政正职, 优化县、乡领导结构, 提高政府中熟悉经济工作成员的比例, 激发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内在动力。强化县直机关干部与乡镇干部交流, 切实提高县乡干部熟悉经济工作成员的比重和各级干部的综合素质。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优化软环境的同时, 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镇功能, 以良好的城市形象, 吸引外资。要进行市政建设和公益设施建设, 大力改善城镇供水、排水、供电、道路、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等基础条件, 不断强化对城镇建设的日常监督管理, 通过环境改善和城市功能的日趋完备, 使县城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引来更多的投资者。
(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 广开就业、再就业渠道。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功能, 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增强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鼓励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 重点安排特困人员上岗就业, 使特困人员的就业和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同时提高低保对象的低保水平, 进行分类施保, 应保尽保, 完善工资统一发放制度, 严格审核程序, 确保不拖欠在岗职工工资, 切实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失业救济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发放工作,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4) 提高全民素质。
要注重人口质量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有重点地培养和储备一批人才。加强青年技工的培训, 迅速提高在岗职工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艺水平, 以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培养一批既懂外语又懂经济, 能够适应和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专门人才。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实用技术培训, 掌握农产品信息, 提高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 加速培养一支适应新世纪农村发展要求, 懂科技会经营, 能带领农民走科技致富道路的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队伍, 为推动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智力支持。
4结论与展望
县域经济的内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越来越丰富。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以来, 县域经济与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劳动力有序转移、农产品加工、增加农民增收、和谐乡村等更加紧密结合。前文已经分析了河南省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理念和主要的思路。突破河南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就必须科学规划, 统筹全局, 实现河南省省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战略举措, 是河南省实现率先崛起的全新思维, 是河南省历史性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隆少秋.县域经济发展及结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M].广东: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2]闫恩虎.县域经济论纲[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6.
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 篇8
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经济发展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主要是要获取更多产出的比较单一的经济增长;另一种主要是谋取经济发展质量全面提高的经济发展。相应地,这两种经济发展类型的实现方式也是有重大差异的。前者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增加,即所谓的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后者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技术水平,即所谓的集约式的增长方式(或称为效率型经济增长)。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从发展过程来看,第一种类型具体表现为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和经济总量的扩大;第二种类型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经济运行质量稳定提高、促进经济增长的各要素相互协调、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经济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全体人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过程等,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在发展理念上要正确处理好“快”与“好”的关系,不仅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要更加注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那么,如何衡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党的十七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的实践,科学分析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和任务。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从三个方面来体现: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评价指数的构成指标
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实现这三个方面转变的要求,结合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实践,我们编制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评价指数,用于评价河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态情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评价指数由三类一级指标所构成:需求结构转变指标、产业结构转变指标、要素投入效率指标,每个一级指标又由2~3个二级指标来反映和合成,如表1所示。
需求结构转变指标由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GDP)和居民收入比重(居民收入/GDP)来反映和合成。由于河南省需求结构的突出问题是消费率偏低,尤其是居民消费率偏低,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都能够说明这一点。而居民消费率偏低的重要原因是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偏低,对居民消费比重的提高起到明显的约束作用。因此,可以用这两个指标来反映需求结构转变的情况。
产业结构转变指标由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产值/GDP)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第三产业就职人数/总就业人数)来反映和合成。三次产业结构的突出问题是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都明显偏低,即使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是偏低的。因此,可以用这两个指标来反映产业结构转变的情况。
要素投入效率指标由劳动生产率(GDP/就业人数)、能源效率(GDP/能源消费)和资本产出比率(GDP/固定资本存量)来反映和合成,劳动、能源和资本是最为重要的三种生产要素,可以用上述三个指标分别来衡量劳动、能源和资本投入的效率。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方法
(一)构造指标特征值矩阵。
假设有m个待优选的对象组成系统的备选对象集,有n个评估因素组成系统的评估指标集,每个评估指标对每一备选对象的评估用指标特征值表示,则可得到n×m阶的指标特征值矩阵X=(rij)n×m,式中,rij(i=1,2,…,n;j=1,2,...,m)为第j个备选对象在第i个评估因素下的指标特征值。
(二)计算指标隶属度矩阵。
计算指标隶属度矩阵的目的有两个:(1)使指标无量纲化;(2)使指标张弛在[0,1]之间,增加离散性。一般来说,备选对象的所有指标可划分为成本型指标(越小越好)和效益型指标(越大越好)。本文中选取了效益型公式对所有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计算出指标的隶属度矩阵: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是各个指标在指标总体中的重要程度的度量。因此,权重的确定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评估的准确性,是评估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目前确定评估指标体系权重的方法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主观赋权法,另一类是客观赋权法。运用主观赋权法确定权重,其评估结果可能会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也可能会受到决策者的知识或经验缺乏的影响。因此,本文采用均方差这种客观赋权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若指标xi对所有决策方案而言均无差别,则指标xi对所有决策方案的排序不起作用,因此可令该指标的权数为零;反之,若指标xi能使所有决策方案的隶属值有较大的差异,则该指标xi对方案的决策起重要作用,应赋予该指标较大的权数。也就是说,在多指标决策与排序的情况下,各指标相对权重的大小取决于在该指标下各方案隶属值的相对离散程度。若各方案在某项指标下隶属值的离散程度越大,该指标的权数越大;反之,该指标的权数越小。若某指标下各方案隶属值的离散程度为零(即隶属值全相等),则该指标的权数为零。这一方法计算过程如下:
1.分别求出各指标xi的隶属值rij(i=1,2,…,n;j=1,2,...,m)的均值E(xi)
2.求指标xi的均方差:
3.求指标xi的权系数:
(四)构造评估模型并进行选择。
利用前面已确定的权重向量w及隶属度矩阵R,即可定义合成运算模型:
其中,“。”表示合成算子。选取不同的合成算子,就会构建不同的评估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形及要求,灵活的选择适合的模型进行运算,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
(五)多层次综合评价。
将上述模型扩展即可得到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它就是将初始模型应用在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上,每一层的评估结果又是上一层评估的输入,直到最上层为止。如二层次综合评估模型的算式为:
其中,W为第一层次各评估指标的权重分配;wi为第一层次各评估指标的权重,R和Ri分别为第一层次和第一层次评估指标的隶属度矩阵;A'则为最终的二层次综合评估结果。
四、评价结果分析与政策建议
(一)评价结果分析。
依据上述评价方法及各指标值,对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图1所示。从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结果来看:
1.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数由1978年的0.33转变到2009年的0.6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数接近翻番。当然,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中间呈现波动和反复,大体来看,1996年以前转变较快,1997年以后相对较慢,1999~2007年则几近停滞。
2.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的转变和要素效率的提高。
由图1所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数与产业结构转变指数、要素投入效率指数的变动趋势呈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当产业结构转变指数和要素投入效率指数呈现快速上升的走势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数也随之增大;反之,当产业结构转变指数和要素投入效率指数踯躅不前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数也跟着徘徊不前,如1999年至2006年之间此特征就非常明显。
3.消费需求不足拖累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如图1所示,从1982年开始,需求结构转变指数就一路下行,中间虽偶有反弹,但也是昙花一现,且反弹力度也不大,需求结构转变指数由1982年最高的0.28下降至2007年最低的0.01,2008年后才又有所反弹。
(二)政策建议。
1.完善分配关系,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目前河南省消费率偏低,主要是收入分配结构不尽合理,居民收入相对于政府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比重偏低,因此,有必要对收入分配结构进行调整,使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首先,要不断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建立完善的就业市场,建立完善工薪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提高的机制。其次,采取措施努力缩小收入差距。通过财税、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政策工具,规范高收入群体收入,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再次,要稳定居民消费预期,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规范教育收费,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减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2.优化投资结构,提高资本产出比率。
由前面分析知,河南省要素投入效率总体向好,但主要归结于劳动生产率和能源效率的提高,而资本产出比率增长缓慢,且近年来呈下降的态势,分析其原因则是由于投资总量增长过快造成的部分商品生产过剩和生产能力利用低下。为此,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不断提高投资效益,要在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调控职能和政策导向,着力支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工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降耗减排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更加注重技术改造为主的内涵投资;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升级项目,增强发展后劲。同时,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强对新上项目各项准入标准的审查,限制、禁止新上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投资项目,努力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要强化项目的规范化管理,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投资项目管理长效机制,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3.加快市场化改革,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当前,尤其要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部门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完善政策环境,调整生产性服务部门的供给结构,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研发设计、综合运输、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部门,提升制造业的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含量,通过生产性服务渗透到制造环节,从而大幅度提高制造业附加值,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产业国际竞争力。
摘要: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评价,揭示出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呈现出的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促进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议。
关键词:发展方式,转变,评价,河南省
参考文献
[1].冷崇总.关于构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08,4
[2].马凯.以“三个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J].当代经济,2007,12
[3].王一鸣.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J].国民经济管理,2008,5
河南省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分析 篇9
一、层次分析法介绍
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蒂教授提出的多目标决策方法。
(一) 构造判断矩阵
通过元素之间的两两比较, 判断其相对于上一层次的重要性, 进而构造判断矩阵A。
(二) 进行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即计算各指标的排序权重, 计算过程为先将判断矩阵A每一列归一化, 然后将每一列经归一化后的矩阵按行相加求得一向量, 最后将向量归一化求得特征向量W= (W1, W2, …, Wn) T, 即为各指标的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时, 需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然后计算一致性指标和检验系数和检验系数CR=CI/RI。RI通过RI系数表查得。一般地, 当CR<0.1时, 可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否则, 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
(三) 进行层次总排序
计算最低层次中各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相对权重。假设层次结构中共有m层, 第m层上某一个指标的权重是Wm, 它的以上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分别为Wm-1, Wm-2, …W1, 则该指标对总指标的综合权重为W=Wm×Wm-1×…×W1。同理可得其它指标对总指标的权重。
二、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体系
关于经济增长质量有多种理解, 借鉴现有的研究, 本文认为, 经济增长质量可以理解为以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为基础, 以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支撑, 并最终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在此涵义下, 本文从经济增长速度及稳定性、经济增长效率、经济结构、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等五个方面来建立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三、河南省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分析
根据表1中的指标体系, 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 过程如下:
首先建立判断矩阵。由于判断矩阵中的元素是通过相关专家估计出来的, 所以本文采用德而菲法向相关专家调查, 结合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经过多轮反馈, 最后得到如下六个判断矩阵。
特征向量为WAT= (0.337, 0.143, 0.121, 0.112, 0.287) , CR=0.042<0.1
特征向量为WTX1= (0.491, 0.232, 0.092, 0.138, 0.046) , CR=0.029<0.1
特征向量为WTX2= (0.667, 0.333) , 二阶矩阵不需要一致性检验。
特征向量为WTX3= (0.404, 0.198, 0.188, 0.210) , CR=0.044<0.1
特征向量为WTX4= (0.164, 0.539, 0.297) , CR=0.008<0.1
特征向量为WTX5= (0.393, 0.334, 0.158, 0.115) , CR=0.051<0.1
上述的判断矩阵都能通过一致性检验。根据层次单排序的结果, 下面进行层次总排序。
为了总体测评河南省的经济增长质量, 需要给各个指标赋予相应的分值, 本文用各项指标相对于全国的变动程度来衡量各项指标的得分。具体来说, 就是用2007年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15个指标的全国平均水平作为评价标准值分别去除当年河南省的实际值Xij, 求得各项指标得分Kij, 即见表2最后一列。
根据各项指标在河南省经济增长质量中的权重和各项指标的得分, 可以计算出河南省经济增长质量的总体得分, 即用各项指标的得分乘以相应的权重, 然后求和。最后计算出河南省经济增长质量的总体得分为:∑Wij×Kij=0.91。
可以看出, 河南省的经济增长质量接近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主要是因为河南省的人均GDP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并且该指标在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中占有相当大的权重。除此以外, 在经济增长效率和环境质量方面河南省都要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但是, 在河南省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劳动生产率指标、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指标和全国相比得分不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河南省经济增长质量的总体得分。所以河南省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除了要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和环境质量之外, 重要的是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 以提高整个经济的最终产出水平, 促进河南省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 提高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
四、研究结论
层次分析法是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的一种多准则决策评价方法, 它能将具有递进层次的问题简单化, 其核心是建立判断矩阵和进行层次排序。本文全面介绍了层次分析法的评价过程, 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从五个方面建立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体系, 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数据, 对河南省的经济增长作出判断。但是由于判断矩阵的元素是借助于有关专家的才智和经验估计出来的, 而且我国在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 因此对于河南省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争议, 对于此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摘要:从经济增长速度和稳定性、经济效率、经济结构、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等五个方面构建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体系, 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河南省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评价, 得出河南省的经济增长质量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 特别是经济增长效率和环境质量方面都优于企业的平均水平。
关键词:经济增长质量,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徐国祥.统计预测与决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2]纪淑萍.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J].科技经济市场, 2006 (3) .
[3]徐艳艳, 顾平.工业企业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价值工程, 2008 (5) .
[4]王玉梅.如何建立我国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J].经济管理, 2006 (13) .
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重构研究 篇10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发展状况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影响, 经济空间结构合理与否, 直接影响到区域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与协调发展。因此, 在多变的社会经济背景下,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系统诊断和调控就成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对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现状进行了分析, 然后对河南省区域空间结构重构的战略进行探讨。
一、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
(一) 核心-边缘结构凸现。
河南省经济格局的基本态势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豫西、豫中、豫北地区经济基础较好, 工业发展较快;而豫东、豫东南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豫北、豫西、豫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在地域上连接, 形成经济发达县域集聚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县域数量增加, 集中分布在豫东南地区。
(二) 城市发展地域不平衡。
河南省2010年共有城市38个, 其中17个省辖市, 县级市21个。从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来看:全省共有特大城市2个, 大城市7个, 中等城市8个, 小城市21个, 全省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城市空间等级结构系统。从地域分布看, 城市分布明显表现出北密南疏的特点。大城市主要集中在豫中、豫北、豫西地区;豫西、豫东南和东部平原广大地区城市数量少。如豫北地区城市密度为5.65个/万平方公里, 而豫西南地区城市密度为0.75个/万平方公里。
从城市规模和功能看, 河南省大城市规模小, 实力较弱, 聚集和扩散辐射功能小。从城市首位度分析, 发达地区的城市首位度一般在2~4之间, 目前郑州城市首位度不到2, 规模相对偏小, 不利于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发挥。
二、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重构
(一) 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等级体系
1、培育中原城市群, 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
中原城市群面积为5.87万平方公里, 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5.3%, 集聚了全省60%的城市, 城镇化水平高出全省9.3个百分点, 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60.9%。目前, 虽然中原城市群尚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群, 但是凭借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已具备的基础和条件, 可以通过10~15年的努力, 在这一区域内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9个大中城市、48个小城市和374个建制镇为基础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格局。因此, 以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契机, 采取措施, 促进河南产业活动向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地区特别是其中的陇海铁路和京广铁路沿线城市集聚, 营造产业发展的局部优势, 增强对相关产业的吸引力。在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尤其是在陇海铁路和京广铁路沿线城市, 重点做好产业服务环境、交通与信息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经济制度环境和政府环境的建设, 在中原城市群内部形成若干有竞争力的接受产业转移的优良区位, 使之成为河南接受东部发达区域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据点, 创造区位优势, 形成重点突破、等级推进的产业吸纳与扩散格局。
2、建设郑州都市区, 培育中原经济区“龙头”。
郑州作为河南省中心城市, 按照其现在经济规模, 实力还不够强大, 因此要提高郑州市的经济集聚规模, 提高城市首位度, 从多方面增强郑州市的综合实力。以现有7座卫星城市和重点镇为基础, 内外结合, 完善卫星城市布局;加强协调, 统筹规划, 适时调整区划, 实现中心城市跨区域低成本扩张, 对限制生产力发展的现行区划逐步进行调整, 最终使郑州内部经济一体化, 形成郑州都市区。
3、提高中原城市群外围地区城镇化水平, 完善城镇体系。
中原城市群外围地区面积占全省的65%, 而城市数所占比例不到40%。其中大城市占43%, 中等城市占75%, 小城市占29%。外围地区的城镇化率也比较低, 只有16%, 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因此, 一方面要扩大外围地区大中城市规模, 建立实力强大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另一方面要围绕中心城市的发展, 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加快小城镇建设, 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 以小城镇为纽带的城镇体系。
(二) 建立全省完善的点-轴结构系统
1、中原城市群内部发展轴线。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中心, 内部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 经济联系比较紧密, 可以采用网络式空间开发模式。根据中原城市群内部差异、经济联系和全省经济发展需求, 可以规划以下几个轴线:
(1) 洛阳-郑州-开封开发轴线。郑州-洛阳 (包括沿线各中小城市荥阳、上街、巩义和偃师等) 工业带是中原城市群内工业基础较好的带状区域, 在中原城市群内部和全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带内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 基础设施良好, 产业结构各具特色, 具有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能力和基础。目前, 这一轴线的东端开封仍是一个经济凹陷区, 经济发展落后。但是, 对全省而言, 开封的经济崛起对豫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2) 洛阳-焦作-新乡发展轴线。该区域主要包括洛阳北部、济原、焦作和新乡西北部, 位于太行山东麓。区域内部各县市自然环境相似, 资源基础类同, 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相似的产业结构。区域内部以新焦、焦枝铁路为集聚轴线, 形成了以化工、冶金、建材、电力、机械、煤炭、有色金属为主的重工业地带。但今后应注意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改造,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 洛阳-平顶山-漯河沿铁路轴线。这一轴线主要包括洛阳-宝丰的焦枝线和宝丰-孟庙镇 (漯河郾城) 的孟宝线沿线的县市。地势地貌上, 该轴线主要是秦岭山脉的东部余脉与黄淮平原交界、过度地带, 属于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的地区。这一地区矿产资源相当丰富, 但是开发不够,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应该是今后重点建设的发展轴线。
(4) 郑州-许昌-漯河轴线。该轴线是中原城市群内沿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形成的新兴产业带。特别是许昌、漯河两市, 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经济实力日渐增强, 轴线上的新郑、禹州和长葛等中小城市近年来发展迅猛。这一轴线的优势产业是食品、烟草等轻工业部门, 与郑-洛重工业带互为补充, 相得益彰。
2、外围地区发展轴线。
外围地区发展轴线培育与中原城市群内发展轴线延伸相结合, 形成河南省完整的发展轴线。豫北地区新乡-鹤壁-安阳沿铁路线地带与洛阳-焦作-新乡轴线共同组成沿太行山工业带。豫西三门峡、豫东商丘与洛阳-郑州-开封一级开发轴线组成河南省一级开发轴线, 是欧亚大陆桥的重要地段。陇海铁路、高速公路贯穿整个带内, 是河南省与东部沿海联系, 接受沿海产业转移的主要物质通道。豫东的周口、豫南驻马店、信阳, 以及南阳市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发展在河南省相对落后, 在主要交通沿线培育发展轴的同时, 宜采取据点式开发, 增强中心城市的规模。
轴线的培育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支撑。豫西三门峡市, 豫北的安阳、濮阳、鹤壁三城市是河南省工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 可以以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工业为主,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进一步搞好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豫东地区的商丘, 豫东南周口、驻马店是河南省粮、油、烟叶集中产区, 畜禽产品商品率较高, 应在巩固发展农业经济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食品加工等轻工业。信阳市资源丰富, 但是开发不够, 应以市场为导向, 进行资源深度开发, 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和矿产加工业。南阳市形成独立的经济单元, 区内农业生产条件和矿产资源都比较丰富, 应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 加快资源的勘探开发, 逐步形成以石油、机械、建材、轻纺、食品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摘要:本文首先从县域经济、城市空间等级结构出发对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现状进行分析, 认为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城市空间分布北密南疏等特征。在此基础上, 从城市体系完善、增长轴体系培育等方面, 提出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重构战略。
关键词:经济空间结构,城市体系,河南省
参考文献
[1]李小建主编.经济地理学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河南省经济 篇11
关键词: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6.009
0引言
旅游业是资源与环境高度依赖性产业,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国外关于旅游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侧重于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20世纪7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将视角转向环境对经济增长的限制研究,并开始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1世纪以来,国内旅游学界开始运用协调发展理论及方法研究旅游与环境的协调问题。杨士弘较早提出了协调发展度的划分体系与判别标准,李雪丽、程晓丽分别对我国24个旅游城市及安徽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进行分析。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河南省在全国具有代表性,代表了旅游业发展速度快、生态环境压力大、区域经济处于中等水平、产业结构面临转型升级的绝大多数省份,因此,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研究尤为重要。
1.2计算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
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是测定协调关系的两个重要指标。协调度反映的是系统或要素间总体协调程度或在一定水平下为使系统内要素综合协调程度最高,系统或要素间进行组合协调的数量程度;协调发展度反映的是系统或要素间总体协调发展程度或水平的高低。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计算公式为:
C表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度,K为调节系数,因本文涉及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故K取值为2。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计算公式为:
T表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因河南省将旅游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均确定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故α、β各取值为0.5。D表示协调发展度,D值越大,说明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整体的协调发展程度、水平及综合效益越好,反之,亦然。
1.3协调发展类型的判断标准
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根据协调发展度D的大小,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分为五个类别,若DE(0,0.2),属于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严重失调衰退类;D∈(0.2,O.4)属于中度失调衰退类;D∈(0.4,0.6)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DE(0.6,0.8)属于中度协调发展类;D∈(0.8,1.0)属于良好协调发展类。对比旅游经济综合指数f(t)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g(e)数值的大小,可判断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滞后性,若f(t)>g(e),说明是生态环境保护滞后型,若f(t)一g(e),说明是旅游与生态同步发展型,若f(t) 2河南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 2.1协调关系相关指标计算结果 根据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的计算步骤及公式,可计算出河南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指标(见表1)。 2.2旅游经济一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根据表1绘制出河南省2004—2013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指标的动态演变曲线(图1)。 首先,河南省旅游经济指数与生态环境指数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旅游经济指数低于同时期生态环境指数,但旅游经济增长快,保持了年均25%的增速,10年来,旅游业总收入增长576%。相比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一直稳中有增。2013年旅游经济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几近相等,按照旅游经济增长的势头,未来的几年内,生态环境有可能滞后于旅游经济的发展,环境方面应引起重视。 其次,河南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关系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发展势头良好,但协调关系起点较低,2004—2006年协调发展度均低于0.7,主要原因是旅游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影响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但从2011年之后,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两者的协调程度日益增强。 最后,从协调发展度曲线看,因河南省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旅游业起步晚,2004年和2005年协调发展程度属于勉强协调类且旅游经济发展滞后型;2006至2008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步入中度协调发展阶段;自2009年起,河南省旅游业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关系进入良好协调发展阶段。2013年,河南省明确提出推进生态省建设,为进一步推动旅游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与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3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河南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关系的评价分析,有以下结论:(1)河南省虽然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相比较全国其他旅游发达地区,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旅游经济起点低,增长速度快,旅游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且旅游经济发展仍保持在生态环境可承载范围内,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2)10年来,河南省生态环境稳中有升,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特别是近几年出现旅游经济略超生态环境的迹象。随着旅游活动的频繁与开发的加剧,势必会对资源与环境造成一定的威胁,一旦出现生态环境滞后于旅游经济的状况,不仅会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还会对区域经济产生严重的影响。(3)河南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不断改善,已趋于比较平稳的良好协调关系且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同步发展阶段,这与河南省提出的旅游强省与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低碳、绿色、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思路有很大的关联。 特色农业的含义及发展特色农业经济的意义 特色农业就是利用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独特的农产品加工技术, 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 使之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以追求最佳效益即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 依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 围绕市场需求, 突出地域特色、品质特色、加工特色等, 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系。特色农业的关键之点在于“特”。特色农业也是优势农业, 它采用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 往往是县域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农产品丰足时代。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产品供求关系由长期短缺变为基本平衡, 部分农产品总量出现相对过剩——区域性过剩和结构性过剩, 造成部分农产品价格低迷, 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较为突出。“卖难”实质问题是产品和市场的结合问题, 在市场中把农产品作为商品流通, 就要求产品优于或异于其他产品, 这就是竞争力, 有了竞争力, 经营才能实现最大收益。所以, 现阶段农业就是着眼于发展在农产品竞争中占优势的特色农业。发展特色农业对提高农民收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河南省必须大力推广和发展特色农业, 走特色化和产业化生产经营之路, 才能实现农业强省的战略目标。 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及现状 河南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 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河南也是农业大省, 充足的光、热、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 为河南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河南的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使河南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 河南拥有丰富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生态条件, 并拥有生物资源多样性和悠久的农业历史, 因而, 拥有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土特农产品。 近年来, 在河南传统农业稳步发展的同时, 特色农业经济也得到了推广和快速发展, 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原阳大米、开封西瓜、中牟大蒜、驻马店小磨油、永城辣椒、淮阳黄花菜、信阳毛尖、南召柞蚕、西峡猕猴桃、灵宝苹果、新郑红枣、河阴石榴、内乡山茱萸、方城裕丹参、信阳板栗、南阳黄牛、道口义兴张烧鸡、商丘大有丰酱园等一大批耳熟能详的品牌特产, 已发展成特色鲜明、效益可观的特色农业经济, 为河南特色农业的推广和发展树立了榜样, 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根据不同县域特色经济的特点, 河南的特色农业主要有以下4种发展模式。 1.传统药用、经济作物种植地区, 依靠本地传统名、特产, 规模化经营, 产业化生产, 以品牌求效益。 武陟县具有悠久的怀药种植历史, 近年来与“三九”集团、辅仁药业等合作, 建起了10万亩四大怀药生产基地, 经济效益大大提高。上蔡县芝麻种植面积大、产量高、质量好。上蔡县小磨油厂生产的“高级小磨香油”和“延年牌”白云回春芝麻香油分别荣获国家保健品银奖和金奖。确山县为把铜山烟叶这一特色品牌做大做强, 烟草公司派技术人员对烟农进行技术培训、指导, 使烟农从育苗、中后期管理一直到烘干, 全部按照标准进行, 在此背景下, 铜山烟叶连年畅销。确山县瓦岗乡特有的土壤、气候条件很适合红薯的生长, 在对原有红薯品种改良的基础上, 确山县注册了“瓦岗红薯”商标, 提高了产品知名度。鄢陵县把种植花卉园艺业作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 调整品种结构, 发展地方特色花卉系列, 建成了腊梅、桂花、菊花、月季等八大生产基地, 初步形成了集科研、生产、销售、观光于一体的花卉基地。 2.粮棉油生产基地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 进行粮食深加工, 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 培育龙头加工企业, 打造加工业品牌,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许昌县对粮食、大豆等传统产业, 通过调优品种, 实现加工转化增值, 初步形成了以小麦、大豆加工为主的特色支柱产业, 湖雪面粉有限公司的“湖雪”商标被省工商局授予“河南省著名商标”;建立了以河街为中心的腐竹工业园区和以蒋官池镇为中心的食品加工业园区, 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武陟县斯美特方便面厂是一家大型面粉加工企业, 在其带动下, 西陶、大封等乡镇建起了优质小麦生产基地30万亩,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3.蔬菜、瓜果、花卉等新兴特色产业, 重点加大技术投入, 引进名、特、优、新品种, 建立无公害生产园区。 济源市依据地域优势形成了207国道、新济路、梨虎路“三条蔬菜走廊”。博爱县建立了鲜桃园区、葡萄园区、小杂果基地、万亩蔬菜生产基地等四大特色农业区, 并按照标准化生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要求, 形成了特色产业和产品优势, 取得了规模效益。汝南县不仅是驻马店市的“菜篮子”, 而且是整个豫南地区最大的蔬菜基地。近年来, 该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与技术扶持力度, 引导菜农由“经验型”向“技术型”转变, 使蔬菜种植实现了规模化、品牌化, 被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定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4.畜牧养殖基地发挥传统资源优势, 改良品种, 科学饲养, 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 汝南县生猪品质好, 冷鲜肉加工精细, 在俄罗斯、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很受欢迎, 一直是供港活猪基地县。为发挥传统资源优势, 近年来汝南县通过改良畜禽品种结构, 加强疫病防治和检验检疫, 大力发展股份制、会员制等形式的畜牧饲养龙头企业。唐河县根据农民的种养习惯、地理气候条件、区域产业特点和市场需求, 选取了名列天下五大黄牛品种的“南阳黄牛”, 建立起黄牛标准化养殖基地, 并建起以肉牛加工集团、明胶加工企业群为龙头的畜产品加工体系。唐河县的豫南黄牛交易市场、豫南生猪交易市场、中原皮毛城已成为全国性的区域购销信息中心和价格中心。河南省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以鹤壁、信阳为重点的禽肉加工和以漯河、周口、许昌为重点的肉类加工中心。 发展特色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河南的特色农业仍以依赖地域气候产生的农产品特色为主, 依靠高科技的特色农业市场有待进一步开拓。 依靠科技进步, 大力推广农业新产品和高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 实现产品“新”、“特”, 是特色农业的精髓。特色农业要实行生产科学化、管理科学化、效益最大化, 就要把最新技术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体现出产品自身以及生产加工的先进性、差异性, 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国内外一些依靠高科技的特色农业, 如美国的生物农场、荷兰的设施农业、以色列的节水灌溉、日本的农业公园, 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很有借鉴意义。 河南特色农业发展重生产、轻市场, 重产量、轻质量现象仍较普遍。 市场要求产品要有特色, 而产品特色又需要适应市场。只有适应市场的需求才能适应竞争、提高收益。发展特色农业要正确分析省内外市场信息, 要根据市场变化, 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并组织生产。根据商品流向、交通条件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建设高档次、远辐射、多功能的市场网络, 为发展特色农业架起产销桥梁。 特色农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不大。 近几年, 河南省农业虽然发展较快, 但特色农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很小, 其主要原因是规模较小。要解决规模经营的问题,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积极探索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途径, 鼓励田、土、山、水向种植能手和大户集中, 扩大生产规模, 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 发展区域经济特色、发展特色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先进的生产模式提高土地产出率, 培育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 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名牌产品, 最大化地发展农业经济提高收益。 产品质量监督监测不够, 标准化生产技术有待进一步推广。 【河南省经济】推荐阅读: 河南经济发展06-21 河南区域经济发展09-13 试析河南南阳玉雕经济发展08-16 河南省区域品牌06-27 河南省村镇银行08-25 河南省外贸企业09-28 河南省创新团队11-11 送河南陆少府,送河南陆少府钱起,送河南陆少府的意思,送河南陆少府赏析07-01 河南省高校学生资助08-30发展河南省特色农业经济的思考 篇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