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生产总值

2024-10-14

河南省生产总值(共12篇)

河南省生产总值 篇1

1 河南省生产总值数据的修正及发布

自2002年中国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以来, 我国统计政府部门陆续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数据修正发布制度。目前在中国, 国家层面的年度GDP数据修订发布制度共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 国家统计局在每年年初对上年度GDP进行初步核算, 其核算依据是有关专业司的统计快报数据, 并将数据发布于该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中国统计摘要》上;其次, 国家统计局根据各专业年报统计资料、国务院有关部门年报统计资料和部分行政管理资料对上年度GDP进行初步核实, 并将数据发布在该年9月份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上;然后, 国家统计局在该年第四季度对上年度GDP进行最终核实, 其核算依据为各种统计资料、会计决算资料和行政管理资料, 并将最终核实数据发布在下年出版的《中国统计摘要》和《中国统计年鉴》上;最后, 每逢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获取到新的基础资料或者核算方法和分类标准发生改变时, 国家统计局都会对历年GDP数据进行历史修订, 并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显而易见, 国家GDP数据每经过一个阶段的修正, 其准确性和真实性都有所提高。

地区层面, 自国家GDP数据修订发布方案确定以后, 各省 (市) 纷纷筹备制定了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生产总值核算与发布程序。与国家相比, 大多数省份不存在初步核实的过程, 直接由初步核算数据过渡到了最终核实数。因为当国家只能利用各专业年报统计资料、国务院有关部门年报统计资料和部分行政管理资料进行初步核实修订时, 各省 (市) 就已经拿到了各种统计资料、会计决算资料和行政管理资料等最终核实资料依据, 所以, 各省 (市) 的生产总值数据修订直接从初步核算过渡到了最终核实。

河南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修订发布制度便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 在常规年度河南省统计局根据各部门的统计快报数据对上年度生产总值进行初步核算, 并发布于该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其次, 河南省统计局根据各专业年报资料及会计决算资料和行政管理资料对上年度生产总值进行最终核实, 并发布于该年的《河南省统计年鉴》上;然后, 跟国家层面一致, 每逢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获取到新的基础资料或者核算方法和分类标准发生改变时, 河南省统计局都会对历年生产总值数据进行历史修订, 并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所以, 通过了不同阶段的修正, 河南省生产总值数据的质量逐渐提高。

2003年以来, 不论国家和地区, 关于经济普查数据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历史修订, 目前已进行了两次, 河南省也不例外, 其修订依据分别是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和2009年第二次经济普查。第一次修订工作历时两年, 于2006年结束, 对1993~2003年的生产总值数据进行了修订。第二次修订工作同样历时两年, 对2005~2008年的数据进行了修订。

2 河南省生产总值数据的修正效应

从初步核算数据到最终核实数据, 再到历史修订数据, 地区生产总值的每一阶段的修正, 其效果应该不尽相同, 限于篇幅, 本文便仅对经济普查数据对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据的修正效果进行系统分析。关于修正效果的量化指标, 本文用以下两个指标来反映:

修正系数= (经济普查修订数据-初步核算数据) /初步核算数据, 修正系数若为正, 说明经济普查数据大于初步核算数, 即初步核算数有所上调, 反之, 初步核算数被下调;

修正幅度=| (经济普查修订数据-初步核算数据) /初步核算数据|, 该数值越大, 说明经济普查数据对初步核算数据的修正幅度越大, 两阶段的数据差异越大, 反之, 差异越小。

图1显示了经济普查数据对国家GDP及河南省生产总值的修正效果, 时间跨度为1993~2008年。

从修正系数来看, 经济普查数据对国家年度GDP初步核算数据的修正系数均为正数, 即历年的经济普查数据都是大于初步核算数据的, 国家年度GDP初步核算数据经过经济普查数据修正后增加了。对于河南省, 除了1993、1994、2005三个年份, 其余年份的修正系数均为负数, 即经济普查数据小于初步核算数据, 河南省年度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据经过经济普查数据修正后减少了。

从修正幅度来看, 经济普查数据对国家年度GDP初步核算数据的修正幅度明显大于河南省。另外, 不论国家还是河南省, 1993~2004年, 修正幅度大致呈现出递增的趋势, 2005~2008年, 修正幅度也大致呈现出递增的趋势。2004年和2008年是两个经济普查年, 所以,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越靠近经济普查年, 经济普查数据对年度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据的修正幅度也越大。而且, 不论国家还是河南省, 第一次经济普查对年度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据的修订幅度要明显大于第二次经济普查,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国家及河南省的生产总值的核算工作日益完善。

3 河南省生产总值修正效应的客观性

上述研究发现, 经济普查数据对河南省生产总值的修正系数有正有负, 修正幅度也有大有小, 这样的修正结果, 其客观程度怎样呢?有没有受到其他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呢?因此, 对其修正效应的客观性进行分析便十分必要。

对于修正幅度客观程度的分析, 本文通过探究河南省生产总值增长率和修正幅度之间的相关程度来分析。众所周知, 生产总值增长率是测度宏观经济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向来备受各级政府关注, 因此从时间序列上来看, 如果河南省当年的生产总值增长率偏高, 该年份的生产总值修正幅度也偏大, 反过来, 当年的生产总值增长率偏低, 该年份的生产总值修正幅度也偏小, 两个指标呈正方向变动, 那就说明河南省的生产总值修正幅度和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有相关关系, 这就意味着, 经济普查数据对河南省生产总值的修正效应, 其客观程度大打折扣;反之, 这些关系如果不成立, 那么经济普查对GDP的修正幅度这一指标在这一视角下便是较为客观的。需要强调的是, 这里的生产总值增长率数据是初步核算数据, 相对于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数据, 初步核算的GDP增长率是最初始的发布数据, 时效性较强, 受到的关注度较高。

对于修正系数客观程度的分析, 本文通过探究河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修正系数之间的相关程度来分析。人均生产总值和生产总值增长率一样, 是衡量地区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从时间序列上来看, 如果河南省历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低和生产总值修正系数的正负呈现出规律性变化, 那么河南省的生产总值修正系数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 这就意味着, 在这一研究视角下, 河南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修正系数的客观程度不高, 反之, 河南省的生产总值修正系数便是较为客观的。

由于河南省1996年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据缺失, 本文搜集的河南省生产总值增长率初步核算数据及人均生产总值数据的时间跨度均为1997~2008年。计算结果显示, 经济普查对河南省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据的修正幅度与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19, 说明两指标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即经济普查对河南省生产总值的修正幅度几乎不受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影响, 客观程度较强;经济普查对河南省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据的修正系数与人均生产总值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13, 说明两指标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即经济普查对河南省生产总值的修正系数几乎不受人均生产总值的影响, 客观程度较强。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1993~2004年, 经济普查对河南省生产总值的修正幅度整体上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05~2008年, 虽然修正幅度曲线更接近于水平轴, 但大体上亦呈逐年递增趋势。对这一特征的详尽解释, 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本文初步认为这种特征的发生是由于以普查数据作为历史数据的修正依据, 首先来源于普查年份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动, 而不是经常性统计的主观误差。这一认识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实际是相一致的。第一次经济普查对1993~2004年河南省生产总值数据的修正幅度明显大于第二次经济普查对2005~2008年数据的修正幅度。这说明, 2005年以来, 初步核算阶段的河南省生产总值数据质量在不断完善的统计体制下得到了一定的保证。

本文通过探究河南省的生产总值增长率和经济普查对生产总值的修正幅度之间的相关程度以及河南省人均生产总值和经济普查对生产总值的修正系数之间的相关程度得出结论:经济普查数据对河南省生产总值的修正效应较为客观, 几乎不受系统性因素的影响, 由经济发展水平所可能导致的主观偏好, 在河南省生产总值修正效应中并没有体现。

上述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河南省的生产总值修订发布工作质量之高。为更进一步完善河南省生产总值修订工作, 在实际工作当中, 社会公众一般会特别关心GDP的初步核算数, 因为初步核算数的时效性最强。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的初步核实数和最终核实数的关注度往往没有初步核算数高, 再加上后两个阶段的修正数据的发布时间距离核算年已经很长时间, 那时的人们更是不太关注这些修订数据。这就要求统计部门要大力宣传GDP核算发布制度, 使社会各界普遍了解数据修订过程, 提高人们对修正数据的重视程度。另外, 我们还应该摈弃盲目的保密观念, 督促各部门在有关网站上, 尽可能充分地公布生产总值统计数据, 同时, 还应该注重公布相关数据来源、编制方法以及相关的文件制度。

摘要:在中国, 不论国家和地区, 生产总值数据并非一锤定音, 而是经过了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本文首先对河南省生产总值的修正发布过程进行阐述, 然后以经济普查数据为依据, 对河南省生产总值数据的修正效应进行了观察和测度, 并对其修正效应的客观程度进行了评析, 最后得出河南省生产总值的修正效果较为客观等结论, 并提出技术性建议。

关键词:河南省生产总值,修正效应,经济普查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2国家统计调查制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2]金红.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改革与完善——从两次经济普查后对GDP数据的修订说起[J].调研世界, 2011 (12) .

[3]李少利.中国GDP数据修订发布制度及其数据修正效应[D].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4.

[4]陈相成, 李少利.经济普查数据对中国地区生产总值的修正效应[J].经济统计学 (季刊) , 2014 (02) .

河南省生产总值 篇2

豫建监[ 1998 ] 6 号

各市、地建委、建设局、公用事业局,省直有关部门:

现将《河南省建设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望结合本地区实际认真贯

彻执行。

附:河南省建设安全生产管理办法

一九九八年元月九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建设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河南省建筑市场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省境内从事土木工程,管线敷设和设备安装、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新建、改建、扩建活动的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以及为上述活动提供设计、勘察和构配件、设备器材、原材料的生产、销售单位与个人,均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工程建设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设安全生产管理必须贯穿工程建设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的全过程。

第四条 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建设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市、地、县(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建设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建设安全生产应当接受劳动部门的指导和接受工会等有关组织及群众的监督。

第五 条 鼓励建设安全科学技术研究,推广使用先进技术,改进安全防护设施,实行建设安全的科学管理和标准化管理,提高建设安全生产水平。

对于保障建设安全生产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建设生产的安全保障

第六条 建设工程设计应当保证工程的安全性能,对特殊施工中的重要安全措施提出要求,保证施工过程中作业人员的安全健康。第七条 从事工程建设所用的各种成品、半成品、构配件和建筑材料等生产销售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提供符合安全、卫生要求的合格产品。

从事施工机械、设备、机具设施等设计、制造、销售经营活动的单位,其产品应保证性能良好,使用安全,有安全认证标志和使用说明书等资料,并按安全卫生规范标准要求装备齐全有效的安全防护设施装置。

第八条 建设单位必须为设计及施工单位提供建设工程的地质、水文及地下埋置物的勘探资料及工程作业环境和安全防护条件。对安全措施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不得以任何理由任意压价或附加不合理的条件。对于有特殊安全防护要求的工程,其安全措施所需费用,建设单位与承建单位双方应当根据工程实际需要协商一致后,在合同中确定。

第九条 对大型工程或群体工程如需多个施工单位联合施工的建设单位应做好协调管理工作,及时解决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建设单位不得干预施工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不得干预或强制施工单位购买和使用不符合安全、卫生要求的材料和防护用品。

第十条 建设施工企业必须建立安全保证体系,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并赋予一定管理权限和所需经费。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规范,确保安全生产。

第十一条 建设施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全面负责。项目经理是项目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本项目的安全生产全面负责。

建设施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和项目经理,必须具备安全专业知识,具备领导安全生产和处理伤亡事故的能力。

第十二条 施工现场必须配备安全监督管理的专职人员。专职安全人员应当具备工程建设和安全专业知识,经过培训、考核后,持证上岗。

第十三条 建设施工企业必须按照规定使用安全建设措施经费,为作业人员提供符合安全、卫生标准要求的作业环境、操作场所、安全设施和防护用品。

第十四条 施工企业内部应当建立安全业绩考评制度,由其安全管理机构或安全人员负责具体实施。考评结果作为各类人员任用、晋升和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

第十五条 建设施工企业必须建立健全职工安全培训教育制度。凡未经安全教育、培训的施工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第十六条 从事垂直运输机械、架设机具安装、拆卸的必须经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并取得《塔式起重机拆卸许可证》后,方可从事专业施工。第十七条 建设施工企业必须建立健全起重设备、施工机械、电器装置、高处作业专用架具及现场安全设施等检测、检验、使用管理、维修保养制度,严禁违章带病运行。

第三章 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第十八条 建设施工企业应当在工程开工前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授权的安全监督管理机构申办安全监督手续,否则不得办理施工许可证;在施工过程中,应当接受并配合建设安全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督和检查;在工程竣工前,要将施工现场的综合安全情况和管理资料报送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机构进行考核评价,评价不合格的,不得进行竣工验收。

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建设单位应依法到有关部门办理申报批准手续,经批准后方可开工:

(一)可能损坏道路、管线、电力通讯等公共设施的;

(二)需要临时停水、停电、中断道路的;

(三)需要进行爆破作业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需要办理报批手续的。

第二十 条 施工企业应当根据工程特点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对于专业性较强的作业项目,要编制专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或者方案,并经技术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施工。

对于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必须进行书面安全技术交底。交底人和被交底人员均应在书面文书上签字。未作安全技术交底的,生产班组和人员可拒绝接受作业任务。

第二十一 条 施工现场必须按照规定设置安全防护设施,提高整体防护水平,保证施工现场及其相邻区域的人员和设施安全。

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防护用品和基础工程、模板工程、脚手架、垂直运输、起重吊装、机械设备、临时用电、临边洞口、高处作业等,必须符合建筑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各项安全设施和防护装置必须实行专人管理,保证设施和装置的完好、有效,发现问题要及时报告,及时解决。

第二十二条 施工现场应当建立专业检查、职工自检和安全日检制度,发现隐患,立即整改。

施工现场的安全技术资料,应当由专人管理,做到完整齐全。第二十三条 施工现场实行封闭式管理,非施工人员不得擅自进入。

第二十四条 施工现场周边应当设置高度不低于 1.8 米 的围墙,在入口处应当按规定设置 “ 五牌一图 ” 施工标牌。在施工现场挂设醒目的安全标志牌和操作规程牌。高八层以上和临街建筑施工必须采用密目网全封闭施工。

第二十五条 施工现场必须做到文明施工,道路应当平整、畅通,并有交通指示标志。通行危险的地段要悬挂警戒标志,夜间设红灯示警。对于危险性较大的易燃、易爆及有毒物质,应设专库存放和挂警告标志牌,并由专人管理。

施工现场的各种设施布置、材料堆放等应当符合施工总平面图的要求,随时清除建筑垃圾,保持场容场貌的整洁。施工现场的排水系统应当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在车辆、行人通过的地方施工,应当对沟、坎、井进行必要的覆盖,并设置施工标志。

第二十六条 施工现场应当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的规定,建立和执行防火管理制度,设置符合消防要求的消防设施,并保证完好的备用状态。在容易发生火灾的部位施工或储存和使用易燃、易爆器材时,应当采取特殊的消防安全措施。

第二十七条 施工现场应当设置必要的职工生活设施。职工的临时住所,必须符合通风、照明、安全、卫生的要求,职工的膳食、饮水供应等,应当符合卫生要求。施工现场应当设置必要的医疗和急救设施。在作业人员可能接触危及健康或者安全的各类物品时,应当采取相应的防护设施,避免作业人员受到危害。

第二十八条 实行总包的建设工程,总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进行统一管理和全面负责。分包单位对分包工程的安全生产负责,并服从工程总包单位的统一管理,接受其监督检查。

伤亡事故的统计、上报由工程总包单位负责。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健全和完善建设安全生产管理的保障体系,负责本辖区伤亡事故的日常月报工作,并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监督管理,组织开展安全培训教育工作。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施工企业和施工现场安全业绩的考评结果,是确定企业参加投标、资质升降级、企业法定代表人和项目经理以及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任职、晋升、评优、评奖等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三十条 建设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授权,对本辖区内的施工企业和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建设安全监督管理经费,必须全部用于建设安全的监督管理,不得挪作他用。第三十一 建设安全管理机构必须对进入本辖区的建设施工企业的施工现场各类防护用品、电气产品、安全设施、架设机具、机械设备等的技术指标和安全性能进行检测检验,凡未经检测检验或经检测检验不合格的不得在施工现场使用。

第三十二条 建设安全监督管理人员进入施工现场执行公务时,应当出示证件,秉公执法,并有权查阅有关资料。对于发现的隐患问题,必须按照规定及时作出处理,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配合。并按要求落实整改措施。

第三十三条 建设施工企业法定代表人应当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安全生产工作。

建设施工企业工会要依法维护职工在生产中安全健康的合法权益,组织职工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督。

第三十四条 建设施工企业职工必须严格遵守建设安全的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任何人不得违章指挥、违章作业。

建设施工企业职工发现可能造成危险而又不能自行处理的情况,应当及时向管理人员报告,并有权对影响人身安全健康的作业程序和作业条件提出改进或改善建议,有权对危害安全的行为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有权拒绝违章指挥。

第三十五条 对于发生伤亡事故的,事故所在地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劳动、公安、工会等部门和单位组成调查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事故及时进行调查处理。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于在下列方面做出成绩或贡献的,应当给予表彰,同时在工程招投标中给予增加权重值的奖励:

(一)上被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评为建设安全生产单位的;

(二)上施工现场被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评为 “ 文明工地 ” 的。

第五章 法 律 责 任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造成重大人身伤亡事故的,由责任方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市)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视情节轻重给予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降低资质等级或吊销资质证书的处罚,并处以 5000 元以上,30000 元以下罚款,同时在工程招投标中给予减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施工现场安全检查不合格,考评不合格,对隐患不及时进行整改的;

(二)职工未按照规定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的;(三)对架设机具、机械设备等不进行定期检测检验、维修保养、造成伤亡事故的;

(四)没有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或者方案的;

(五)不按照标准和规范要求设置防护设施的;

(六)擅自使用未经检验检测或者检验检测不合格的防护用品、电气产品、安全设施、架设机具、机械设备的;

(七)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发生伤亡事故的;

(八)对伤亡事故隐瞒不报或者故意拖延不报的。

第三十九条 对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的规定,造成伤亡事故的,由其设计生产销售经营单位或建设单位,根据责任轻重,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

第四十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安全管理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循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河南省生产总值 篇3

一、河南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初步建成了以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基本形成服务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我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供给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政府公共服务机构、合作性服务组织、经营性服务组织和科研教育单位。

一是政府机构的公益性服务持续发挥作用。我省建立了省、市、县、乡(镇)四级政府公益性服务机构,主要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据初步统计,全省现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2530个,其中县级农技推广机构628个,县以下1902个(包括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1848个、区域站54个);全省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从事种植业技术推广实有人员近2万人(其中县级1.45万人,乡镇及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0.47万人)。在畜牧业服务机构方面,全省畜牧技术推广机构有627个,动物疫病防控机构省级1个、市级18个、县级有160个;我省率先在全国建成了省、市、县、乡(镇)畜牧兽医综合执法体系,全省18个省辖市全部成立了畜牧兽医执法支队。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服务能力日益增强。近年来,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呈快速发展态势。据农业部门统计,目前全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9万家,实有入社成员204万户(占全省农户的十分之一),合作社成员人均收入高出非成员农民人均收入20%以上。其中,全省农机合作社4421家,拥有大中型农机装备31万台,耕种土地面积达1751万亩,小麦机播、机收率分别达97%和98.7%,玉米机播、机收率分别达83%和60%以上。全省各类植保专业合作组织1148个,从业人员4.9万人,拥有各类机械装备40多万台套,其中高效远程喷雾机、大型自走式、悬挂式喷杆喷雾机、烟雾机6000多台,年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4000万亩次以上,小麦条锈病、蝗虫等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重发区实现了专业化统防统治,草害发生面积的80%实现了统防统治。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对象主要是合作社自身和社员,有余力的合作社为社外农户提供服务,农机合作社基本实现跨区域作业。很多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形成自己的基地,实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统一供种、统一耕种、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灌溉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等服务,发展较成熟的合作社还能提供统一收购、加工、销售等服务,一些规范的合作社还能够提供农民培训、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服务。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其服务能力快速提高,出现了“合作社+社员”、“合作社+基地”、“合作社+公司”、“合作社+会员”、“合作社+公司+农户”、“合作社+协会”等社会组织模式。

三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性服务初具规模。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涌现了大批农产品加工、购销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有专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较健全的农业生产机具设备,服务能力较强。目前,我省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635家,实施“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的企业,除了服务自身之外,还向合作社、合作农户提供多项农业社会化服务。没有实施“公司+農户”模式的龙头企业主要服务企业自身,个别环节服务于企业之外的农户。一般来说,龙头企业规模越大,服务内容越全面。许昌天和公司除了融资、保险、科研、教育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之外,大多数服务都能靠自身解决。

四是科研教育单位的服务辐射范围越来越广。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充分发挥科研实力强的优势,在育种、供种、栽培等环节,通过兴办公司、建立基地,或与合作社、龙头企业合作等方式,将自身研究出来的新品种和新技术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向农业生产者传授先进农艺技术,做到科教、产学研相结合。

(二)基本形成服务内容“多样化”的格局。

一是公益服务与经营服务相结合。政府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公共监管服务机构,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服务公司、农村经纪人等,发挥各自优势,有机结合,为农户提供多种形式的便利化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益性农业服务组织覆盖不足、服务缺位的问题。

二是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结合。适应农户需求,社会化服务组织不但提供农资、施肥、植保、机耕、机收、加工运输、农产品销售等专项服务,还提供技术、信息、经纪等综合性服务,并越来越多地从简单专项服务转向内容全面、形式多样的综合服务。

(三)基本形成服务方式“机制化”的格局。各类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根据农民需要,结合各地实际不断探索创新服务机制。“订单农业”框架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用的合同制服务,提供种子、化肥、技术培训等服务,签订收购产品协议;种养大户采取示范辐射式服务,为周边普通农户提供技术、信息、种子、种苗、种畜(禽)、疫病防控、机耕、机收等服务。创新开展“农超对接”产销衔接服务,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开展“原料对接”,在出口农产品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实行“基地对接”,在批发市场、学校和农业生产单位中进行“产销对接”,较好地拓展了农产品销售服务。

(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需求多元化。从许昌市的情况看,农业生产服务需求的满足程度约为40%,农民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评价满意的占37%,评价一般的占37%,评价较差的占26%,多数服务还不能让农民满意,亟待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

一是服务主体与需求主体均呈多元化趋势。随着土地流转加快,以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小规模农户为主体的需求格局逐渐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既是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提供者,又是需求者。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对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二是服务需求多样化。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以及农业生产逐步向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农民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需求由单纯的“产中”环节逐渐向资金、技术、信息、金融、保险、仓储、运输等“产前、产后”环节扩展。尤其是种养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产前和产中环节的融资需求、对产后的仓储、加工、销售等需求逐渐增加。普通农户对良种选择、施肥、植保、灌溉、采收、销售的系列化需求逐渐增多,近年来“地管家”、“农地托管”等模式正因此而生。

二、河南省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做法

(一)省财政积极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支持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应用。2007年以来,筹措资金42亿元,加大对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的支持力度,主要用于科技入户、农作物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行动、测土配方施肥等。通过依托农业科研单位、基层农技推广部门、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进一步推广了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

二是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筹措专项资金、科技研发经费、中央产粮大省奖励资金,支持“豫南稻区籼改粳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等重大农业科技项目。每年新增创新专项资金1000万元,改善科技基础条件,支持青年人才创新研究。

三是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十一五”以来,筹措农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4.2亿元,对符合支持条件农业主导产业重点县和农业产业化企业进行扶持。从2009年起,省财政设立了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共筹措资金3亿元,重点扶持239个农业产业化项目,推动全省农产品加工产业升级。目前,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6248家,其中省级以上635家。“十一五”期间,省财政累计筹措资金2亿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整合品牌、引进技术及规模化生产,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产品竞争力。

四是支持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十一五”以来,共筹措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资金7.45亿元,对163.3万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累计拨付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资金4.15亿元,引导和鼓励120万贫困家庭子女和有外出务工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提高留守农民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典型做法及成效。

一是创新合作社运作机制,摆脱单一合作社发展的资金困境。罗山县在巩固“合作社+土地流转+农机服务”、“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技术服务站+合作社+农户”等运作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种植合作社+农机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社”三社合一的运作模式,形成合作社之间互补,实现合作社发展共赢。焦作市创建“公司+合作社+银行”的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为合作社及其社员提供担保,满足合作社和农户发展所需的资金,增加农民收入。武陟县创建了“合作社+担保公司+银行”的担保贷款模式,为农业生产提供发展资金。河南菡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依据自身实力,首先注资财政局下属的中小微企业担保公司成为股东,然后借助担保公司从银行借款,有效解决了合作社和农戶的资金季节性需求。

二是创新合作社联合运作,有效控制单一合作社经营风险。建立合作联社,扩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领域,提高了服务水平。修武县以菡香合作社为核心建立的沿黄稻米合作联社,修武的生猪联社、博爱的蔬菜联社,建立起以某类种植或养殖为中心的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的合作组织:一方面,以核心社为整合主体,跨空间和地域以及行业限制,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激发和调动了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造有效的利益共享和协调机制,从整体上推动了合作社及其社员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投资效果的提高;另一方面,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以合作性竞争为主导,促使不同合作社以及合作社内部的协调,提高了合作社的市场竞争核心力,实现了合作社的良性发展。合作联社的建立,提高了内部不同合作社提供社会化服务的能力,扩大了社会化服务领域,使得不同区域的合作社及其社员获得农业生产服务。

三是持续增强农业科技成果应用。2012年,省农科院实施了“521农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即在全省创建5个农业科技成果综合示范县、20个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县、100个不同类型的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样板,通过开展跨区域、跨学科、跨专业大联合、大协作,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基地与企业衔接,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组织职能定位不清晰,服务功能弱化。在当前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提供服务的各类组织职能定位不清晰,社会化服务领域存在重叠,形成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问题。

一是政府主导型的服务机构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定位不清晰,参与较多的应由市场提供的服务事项,导致不合理的人员配备和过多的委托代理层级,造成农技推广宣传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等公益性服务供应不足,提供的公益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远不能满足各类主体的需求。

二是合作社等集体组织由于政府没对其提供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给予应有的引导和扶持,致使其偏向企业型,提供社会化服务项目过于单一,服务水平较低。

三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于着重于企业自身发展和区位关系,缺乏向企业自身以外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内在动力。

(二)服务组织发育不完善,服务能力较低。当前多数社会化服务组织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组织运行较不规范,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管理水平不高、服务不到位、服务单一等问题,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农户等农业参与主体的多样化需求。

一是政府主导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部门化”现象严重,内部人员不是按照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进行配备和构建,缺乏专业性。如部分地区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人员中非农专业人员占50%以上,使得这类组织难以有效从事公益型农业社会化服务。

二是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粮大户等内部管理不规范、经营能力较弱,提供的社会化服务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致使这类组织服务水平较低,多数为单一服务,难以真正为农民提供科学合理的社会化服务。

三是合作社等集体组织规模较小,基本是农民自发形成的,导致合作社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只局限于本村、本乡内,缺乏跨区域合作和不同组织之间的合作,相关社会化服务不能满足农户生产发展的需求。从合作层次上说,多数合作社的业务停留在开展技术信息服务和初级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初级合作层次上。

(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供求脱节,需求不足和供给短缺并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供求信息不对称,服务组织与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脱节。目前,农业金融、保险、信息等服务较缺乏,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结构调整资金需求和农业保险需求。农民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是其市场经营的理性需求, 但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 农民从土地上获得的纯收入少,增加服务的投资并不能与从农业中得到的回报相匹配, 加上当前从事农业的多数农民观念落后,素质不高,因而农民对技术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不是很迫切。如粮食种植比较利益低,导致对机械化和专业化的农作物植保等社会化服务需求乏力。与此同时,河南省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需求由单纯的生产环节服务向资金、技术、信息、金融、保险、经营管理等综合性服务扩展,但当前多数服务组织功能单一,导致这部分需求供给短缺。

(四)现行政策体系衔接不到位,缺乏制度保障。目前,我国各级政府规范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供给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少,且规定过于宽泛,缺乏操作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制度建设的滞后性和相关政策体系衔接不到位,使得服务组织供给社会化服务时缺乏有效的政策措施保障,影响其内部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降低了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是金融信贷政策与农业生产的客观现实不衔接。虽然政府鼓励金融资本投资农业,但由于农业投资回收周期长,面临市场和自然风险大,加上银行法、保险法等相关法律的约束,使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缺乏开展农业信贷业务和保险业务动力。大多数合作社、种粮大户由于受到自身发展水平和农业比较利益低的制约,难以获得银行信贷资金和农业保险支持。

二是政府补贴政策难以促进农业良性发展。我国各级政府的农业补贴政策基本是围绕承包权进行的,而非经营权,致使补贴获得者不是农业生产经营者,严重制约了这类组织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财政投入到农业生产方面的补贴难以发挥应有效益。

三是农业生产分散经营格局制约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目前我省现有农村承包耕地9612万亩,承包农户1978.5万户,户均耕地4.86亩,是典型的分散经营格局,致使合作社等各类集体和市场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难以获得发展空间。

四、总体思路和具体建议

(一)总体思路。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为目标,以保障农民基本权益为准则,以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为主线,以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壮大生产经营规模、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为重点,坚持“重点完善,突出培育,加快提升,促进规范”的总体发展思路,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机制灵活、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完善政府主导型公益性服务体系,突出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加快提升市场化服务质量,促进规范各种服务体系运行机制。

(二)具体建议

一是支持公益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机构转变职能,提高服务效率。根据区域布局,支持县乡政府整合基层农业生产服务机构和人员,扩大服务半径,设立农业生产服务区域站,避免人力资源闲置和浪费。整合相关涉农专项资金,加大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改善其知识结构单一老化问题,全面提升公益性服务能力。支持实施信息惠农工程,改善公益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方式,积极利用科技、气象、粮食等涉农服务网络,搭建省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支持农业生产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和农资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等应用系统建设。支持粮食生产核心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建设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网,提升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能力。支持政府向具有相应资质的农民合作组织或龙头企业购买服务,对当地农业生产进行统一指导、统一服务,对病虫害实施统防统治,发挥补贴政策的整体合力。

二是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提高其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力度,支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覆盖面和带动力。支持发展农业合作经济和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土地、资金、技术、装备和劳动力的联合和协作,扩大基本生产经营单元的生产规模,逐步形成适应工业化和产业化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格局。支持开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建设为载体,推进试点县、乡镇和合作社工作,重点围绕破解政策、资金、金融、土地等制约难题,积累经验、探索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的新型农业生产现代化经营主体发展的新路子。

三是支持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加快提升农业生产市场化服务质量。统筹安排相关涉农资金,按照“基地支撑、龙头带动、流通服务、特色高效”的原则,以当地资源优势为依托,以产业关联为纽带,以涉农经濟组织协作为基础,突出基地化、标准化、规模化、信息化、产业化,选择一批上下链接、合作紧密、以就地加工为主的农产品产区,支持推进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努力打造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

四是加大对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支持力度。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分散经营方式不利于粮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不利于标准化集约化经营,不利于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粮食科技推广要有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和农民看得见的效益。但对我国户均只有7亩地的小农经济而言,往往因粮食生产周期长、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大和比较效益低等因素的影响,使粮食科技对农民的吸引力减弱。另外,由于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增大了粮食生产科技应用推广和管理成本,制约了粮食生产科技的应用和转化。因此,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是新时期的重要举措。建议中央研究出台加快土地流转的财政支持政策,设立专项引导资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粮大户流转土地,引导和鼓励其增加土地经营规模,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产品生产品质和效益。

五是支持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支持建立多元化的新型农业保险体系,增加农业保险费补贴的品种并扩大覆盖范围,引导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

(本文第一作者系河南省财政厅副厅长)

河南省煤矿安全生产系统设计 篇4

我国的煤炭安全信息模式一般是通过信息化的实时监控为核心的生产监控系统和以自动化管理的电子管理信息系统。然而两者在结合操作的时候存在着数据鸿沟, 这是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尤其在煤炭企业生产安全方面, 煤矿安全一直是煤矿生产的中枢神经, 在煤矿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也就此展开讨论, 设计并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系统, 一次提高每个作业的生产安全水平。

2 煤矿安全生产出现的问题及系统建设

2.1 安全生产出现的问题

近几年来, 国家先后颁布并且实时了《安全生产法》等一系列相关的法律规定, 对安全生产的管理体制做出了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接着又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安全生产的许可证制度, 提高了煤炭开采全行业的准入要求, 并且明确提出了安全生产控制的一系列指标。

2.2 安全系统建设的意义

煤炭的安全生产系统设计构成了很多方面, 煤炭企业在安全系统设计是将这些方面从法规、方法和策略根据企业的安全生产需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把企业的生产活动同安全系统有机地统一结合起来, 采取定量分析和定向分析的方法再利用计算机的虚拟仿真技术, 针对煤炭安全生产的安全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并在动态上加以优化, 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结构, 充分发挥人才物力的最大潜力, 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得煤炭企业在安全生产的系统只能怪协调各种关系之间的配合, 通过这种方法来实现煤炭企业整个安全系统的整合和优化。

3 安全生产系统的设计及重要性

3.1 安全生产系统概述

整个生产系统是在GIS、Web GIS和三维可视技术的基础上共同实现了对各个矿点的实地工作环境进行安全监控的, 并且实现了综合自动化和全方位实时监控以及三维空间的实体数据模拟、可视化表达。同时在结合梁王的情况下实现了工作时期的基础层的多点登陆管理和流程的在线管理, 可以在通过互联网进行监督管理、决策服务以及信息的实况查询等等, 解决了很多安全生产多数据不易管理的组织管理问题, 全面实现了安全生产的信息化管理, 提高了信息管理的水平和质量。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一所示

3.2 安全生产系统的系统架构

安全生产的多位信息服务系统分为三个部分, 即:煤矿空间的信息储存、应用平台和Web服务解决平台, 这个系统结构全面实现了从浏览器到服务器再到终端客户服务器的信息处理。这个系统主要解决的技术难点主要是在统一架构的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平台和多元数据的存储和集成开发专业应用软件以及和管理平台几个方面。地质系统管理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 统一的信息储存是整个系统得以运行的基础, 专业的软件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的实现工具, WEB服务系统是衔接各个部分的工具, 这几个部分相互连接, 共同构成了整个煤炭安全生产管理系统, 实现了各种安全管理目标。

3.3 安全生产操作的关键技术研究

煤矿空间数据通常是指各种基础应用信息, 这些信息随着时间动的态积累进行更新, 同时, 其他的应用也根据这些数据进行调整。在开发这个系统前, 煤矿空间的信息多是以文件的形式进行存储再通过人为改变称我为图形数据, 煤矿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十分困难。如通风部门在编制通风的系统图时, 需要提前提取测控部门提供最新的采掘工程的平面图, 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巷道的整理和添加通风图例。当测控信息发生变化的时候, 通风系统图和生产设计图件就需要进行改变, 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在这个系统中, 煤矿空间的存储平台主要通过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统一在空间数据库管理的形式实现多源数据统一组织管理。这与传统的文件存储模式相比, 具有如下优越性:确保数据的共享。在三维空间中某一空间对象在数据库中只存储一次, 即可使相关专题图形和专题内容进行动态更新。因此就可以充分利用数据库的并发控制, 以此提高数据编辑效率。通过VR以及三维可视技术结合的开发过程使得用户不仅能够及时地了解虚拟图像反应出的实际情况, 更能够和数据进行交流, 产生实地处理的效果, 并且可以通过三维可视系统进行三维空间分析, 系统和日常的动态图像数据实现无缝对接, 随着开采过程中不断实现动态建模。统方管理主要包括了通风系统管理、防尘系统管理、矿井的紧急逃生管理以及通风安全监测管理和瓦斯自动安全管理。通过自动生成图像在采取额平面图分析的基础上添加通风设施实现完整的通风管理, 并且根据通风网络来结算压能图, 同时在系统风图的基础上生成通风系统立体图。

4 结论

总而言之, 煤矿安全生产和日常管理工作是一项动态的、持久的不得掉以轻心的管理工作, 煤矿生产的安全管理这必须牢牢将安全第一的原则贯彻到平时的日常工作当中, 将工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原则, 通过提高煤矿的开采安全水平来提高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 始终坚持对管理、安全设备和日常培训的训练以保障安全生产,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煤矿在日常生产的时候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

摘要:我国目前的煤炭企业生产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作为我国的产煤大省河南省首当其冲, 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煤炭全行业发展的最主要瓶颈。截止2004年底我国的产煤量约为57亿吨, 然而因为煤炭开采发生的死亡总人数高达9500人之多, 我国的产煤量大约占全球产煤量的百分之三十五, 但因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却占世界总死亡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远超过世界其他产煤国的死亡率, 这些事故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也给国内外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因此, 我国急需建立一种行之有效地生产安全系统, 提出了一系列安全生产系统的设计, 以提高煤炭安全生产的安全水平, 降低采掘风险, 优化煤炭开采的安全系数。

关键词:安全生产,采掘工作,安全事故

参考文献

[1]徐永圻等.煤矿开采学[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9.

[2]张荣立等.采矿工程设计手册[M].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3.

[3]张国枢等.通风安全学[M].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0.

[4]王家廉等.煤矿地下开采方法[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85.

河南省生产总值 篇5

2011年河南省水利系统“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 按照水利部要求,今年6月在我省水利系统继续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为确保河南省水利系统“安全生产月”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取得扎实效果,结合水利工作实际,制定本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化“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通知》(国办发„2011‟11号)要求,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为核心,以深化“安全生产年”活动各项重点任务为载体,以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质为着力点,以推进“三个提高”(全面提高全民安全素质、全面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全面提高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人员执法水平)为主要抓手,推动安全理念、安全文化、安全法律和安全知识进企业、进工地、进校园,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使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更加深入人心,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为进一步促进全省水利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为安全河南创建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速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良好的水利安全发展环境。

二、活动主题

“安全责任,重在落实”。

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重点,以“三深化”、“三推进”为主要抓手,严厉打击各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严格落实责任,健全规章制度,夯实安全基础,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全面加强安全监管和安全管理,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三、活动时间

2011年6月1日至6月30日。

四、主要活动安排

(一)精心组织,积极开展、参加主题为“安全创建,从我做起”的“全民安全教育日”活动。各省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厅属各单位以“安全生产月”主题宣传和安全度汛宣传为重点,积极参加6月12日当地政府统一组织的“全民安全教育日”活动,向群众宣传党和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水利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常识以及应急知识和典型案例等,推动汛期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开展水利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安全生产月”期间,按照统一安排,各省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厅属各单位认真组织职工开展或参加当地组织的安全警示片、安全宣扬、签名、研讨交流、安全文艺演出、影视放映、送安全科技成果和安全文化到企业、职工安全演讲竞赛、“生命之歌”大家唱、“安康杯”竞赛和创建“优秀安全班组”、“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活动,发挥广大职工和青年在安全生产中的积极作用,积极推进

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推进岗位达标、专业达标,企业达标,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工作。

(三)积极参加全国“安全生产万里行”行动。今年全国“安全生产月”组委会在我省开展“安全生产万里行”行动,各省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各单位要按照当地安监部门的要求,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并以此为载体,大力宣传水利安全生产工作。

(四)深入基层,强化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各省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各单位要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基层服务活动,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应急管理和安全文化等方面的咨询服务送到水利基层单位。要继续加强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广大水利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

(五)按照水利部安监便函[2011]号的约稿通知(内容详见“水利安全监督网”通知公告栏),积极组织力量撰写参加本辖区、单位参加水利报“安全生产大讲堂”、“安全生产在行动”专栏的投稿(字数1500字左右)工作。各省辖市水利(水务)局不少于2篇、厅直属企事业单位不少于1篇,于6月15日前送水利厅建设与管理处(安全监督处)。水利厅统一整理后报水利部。

(六)经常关注“水利安全监督网”,认真组织参加水利部组织的全国水利安全生产知识网络竞赛,各省辖市参加竞赛人数不得少于30人,厅属各单位不得少于10人。认真组织好水利安全手册进工地活动工作,做好《水利施工从业人员安全手册》的订

购、学习活动,切实提高水利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素质。

(七)营造安全生产警示氛围。“安全生产月”期间,各省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各单位、厅属学校和企业要采取各种形式,板报、挂图、事故图片展等多种形式宣传水利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在水工建筑物、建设工地张贴、悬挂水利安全生产公益广告和警示用语,大造声势,营造安全生产良好氛围。

(八)结合“打非”专项行动和水利工程建设领域施工预防坍塌专项活动,针对各省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各单位安全生产重点领域,加大隐患排查和整治、打击非法违法生产建设经营行为和工程建设领域施工预防坍塌工作力度。

(九)结合工程度汛安全,组织水利安全度汛专项检查,开展防汛应急预案演练。

(十)交流推广各地、各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五、组织领导

省水利厅“安全生产月”活动由厅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办公室设在省水利厅建设与管理处(安全监督处),具体负责全省水利系统“安全生产月”活动的组织、指导和监督工作。

各省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负责组织落实省水利厅和当地“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和本单位“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的制定及组织实施工作。

六、活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水利“安全生产月”活动,把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纳入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规划,把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摆在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进一步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确保“以月促年”,推动本单位全年的安全生产工作。各省辖市水利(水务)局、厅属各单位于6月5日前将本次活动联络员名单、电话以传真方式或电子邮件报水利厅建设与管理处(安全监督处)。

(二)完善形式,丰富内容。要在总结以往“安全生产月”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着眼于提高民众水利安全生产意识,突出党和国家对人民生命与健康的关怀,搞好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安全生产的专项整治。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加强日常安全、度汛安全、水利工程施工、农村水电生产、水文监测设备安全运行等重点专业的安全工作,树立先进的安全文化理念,传播安全知识,倡导安全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水利系统职工的安全意识,推动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通过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工地等活动,采用安全知识竞赛、演讲、领导与职工安全生产恳谈会和安全生产图片展等形式,强化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防范事故的能力。

(三)突出主题,广泛宣传。努力营造“安全责任,重在落实”的舆论氛围。各省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积极与有关新闻单位沟通、配合,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切实提高全系统的水利安全生产意识。

(四)认真总结,注重实效。各省辖市水利(水务)局、厅属各单位要结合本地、单位的实际,制定各自的“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和具体活动计划。在“安全生产月”活动结束后,要进行认真总结,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各项活动的主要成果,形成文字材料和电子文稿(影像资料刻成光盘)务必于7月3日前报河南省水利厅建设与管理处(安全监督处)。

联系人:石世魁

电话:0371-65571552(兼传真)

河南省生产总值 篇6

刘小文就玉米机械播种、施肥、植保、收获及收获后处理等关键环节做了透彻的分析和讲解,对玉米机械化种植、收获技术、机具发展态势和技术要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讲授。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受到学员的一致好评。

培训期间学员还观摩了河南省“秋收”农机作业现场演示会。会上,来自河南豪丰、奇瑞重工、爱科大丰等27个生产厂家包含种植、收获、田间管理、耕整地和植保机械五大类56台机具进行了现场作业演示,受到了学员的称赞。

此次培训内容系统全面,时效性强,学员们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还观看了代表国内先进技术的玉米全程机械化机具现场作业演示,既开阔了眼界,又学到了真本事,为今年三秋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的推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河南省农机局)

河南省播种机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7

1 播种机生产现状

河南省播种机生产企业规模大都为中小型, 其中小型企业占比例较大, 产量也较大。由于播种机产品生产投入少, 技术含量低, 从而涌现了不少新兴个体、私营小型企业, 造成市场竞争激烈, 总体质量不高的状况。河南省播种机械经多年发展, 通过自行设计, 引进改型, 生产了种类繁多的机型。播种机按作物种植模式可分为撒播机、条播机和点 (穴) 播机;按作物品种类型可分为谷物播种机、棉花播种机、牧草播种机及蔬菜播种机;按牵引动力可分为畜力播种机、机引播种机、悬挂播种机及半悬挂播种机;按排种原理可分为机械强排式播种机、离心播种机及气力播种机;按作业模式可分为施肥播种机、旋耕播种机、铺膜播种机及通用联合播种机等。随着农业栽培技术、生物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又出现了精量播种机、免耕播种机及多功能联合作业等新型播种机具。

免耕播种是近年来发展的保护性耕作中一项农业栽培新技术, 它是在未耕整的茬地上直接播种, 与此配套的机具称为免耕播种机。免耕播种机的多数部件与传统播种机相同, 不同的是由于未耕翻地土壤坚硬, 地表还有残茬, 因此必须配置能切断残茬和破土开种沟的破茬部件。随着我国北方干旱少雨地区近年来大力推广免耕播种, 河南省的播种机生产企业正从传统播种机转向免耕播种机生产, 生产企业多, 但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河南省生产的播种机以机引谷物条播机为主。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免耕播种机购机补贴力度的加大, 河南省免耕播种机生产呈现日新月异的局面, 生产企业众多, 但技术含量低, 需要进一步汲取先进技术, 完善适合不同作物类型、不同耕地类型的机具。

1.1 生产量比较大的播种机类型

(1) 谷物条播机。条播机能一次完成开沟、均匀条形布种及覆土作业。播种机工作时, 开沟器开出种沟, 种子箱内的种子被排种器排出, 通过输种管落到种沟内, 然后覆土器覆土。有的播种机还带有镇压轮, 用以将种沟内的松土适当压密使种子与土壤密切接触, 以利于种子发芽生根。条播机一般由机架、行走装置、种子箱、排种器、开沟器、覆土器、镇压器、传动机构及开沟深浅调节机构等组成。谷物条播机常用行走轮驱动排种器, 这样就能使排种器排出的种子量始终与行走轮走的距离保持一定比例, 保证单位面积上的播种量均匀一致。谷物条播机的行走轮直径都较大, 这是由于谷物条播的行距较窄, 在1台播种机多行作业时, 排种器常采用通轴传动, 需要较大的传动力矩, 同时直径较大的轮子可以减少转动时的滑移现象, 使排种均匀。

(2) 免耕播种机。小麦 (玉米) 免耕施肥播种作业时, 拖拉机的动力经传动轴直接传入免耕施肥播种机的中间变速箱, 并带动左右刀轴做旋切运转, 当刀具与地面接触的瞬间, 前部旋耕刀将部分秸秆或根茬切断后入土作带状旋松, 紧随其后的播种、施肥开沟器在开沟的同时, 将秸秆及根茬推送到播种、施肥位置的两侧, 后部限深镇压轮 (辊) 靠自重与地面摩擦转动, 经链条传动机构带动排种和排肥机构实施排种、排肥, 排下的种子和化肥分别经输种管、输肥管进入开沟器, 依次落入沟槽内, 镇压轮 (辊) 随即将沟槽内松土压实, 完成免耕施肥播种作业。常用的破茬部件有圆盘刀、凿型齿或窄锄铲式开沟器和驱动式窄形旋耕刀。波纹圆盘刀具有5 cm播深的波纹, 能开出5 cm宽的小沟, 然后由双圆盘式开沟器加深。其特点是适应性广, 在湿度较大的土壤中作业时, 也能保证良好的工作质量, 并能适应较高作业速度。凿形齿或窄锄铲式开沟器结构简单, 入土性能好, 但易堵塞, 当土壤太干而板结时, 容易翻出大土块, 破坏种沟, 作业后地表平整度差。驱动式窄形旋耕刀有较好的松土、碎土性能, 需由动力输出轴带动, 结构较复杂。

1.2 排种器的主要类型

播种机的播种方式和播种质量主要取决于排种器, 排种器是播种机的核心部件。多年来, 国内外对播种机的研究改进, 其中心问题也是放在对排种器设计研究上。排种器种类很多, 按农业技术的播种方式可以把排种器归为3大类, 即撒播排种器、条播排种器和点 (穴) 播排种器。河南省的播种机主要以条播排种器为主, 并有少量的点 (穴) 播排种器。条播是按要求的行距、播深与播量将种子播成条行, 不计种子的粒距, 只注意一定长度区段内的粒数, 条播根据作物生长习性不同, 有窄行条播、宽带条播及宽窄行条播等不同形式。在农业上使用的条播排种器有外槽轮式、内槽轮式、磨纹盘式、锥面型孔盘式、摆杆式、离心式、匙式及刷式等类型。点 (穴) 播排种器用于作物的穴播或单粒精密播种, 穴播时排种器将几粒种子成簇地间隔排出, 而单粒精密播种时, 则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排出单粒种子。目前生产较多的点 (穴) 播排种器形式有水平圆盘式、窝眼轮式、勺盘式及孔带式;气力式包括气吸式、气吹式和气压式。河南省目前大部分企业生产的播种机排种器以外槽轮式排种器为主, 另有少部分企业在一些大型精密播种机上采用气吸式排种器。

(1) 外槽轮排种器。外槽轮排种器由排种器盒、排种轴、外槽轮、阻塞轮、花形挡环及清种舌等组成。排种器盒装在种子箱下面, 种子通过箱底开口流入盒内, 排种轴转动时, 外槽轮及花形挡环可防止种子从槽轮两侧流出。该排种器适应性强, 除用于谷物条播外, 还可用于颗粒化肥、固体杀虫剂的排施。这种排种器播量调节方便、稳定, 但是有脉动现象, 均匀性差。

(2) 气吸式排种器。气吸式排种器是依靠空气压力将种子均匀地分布在型孔轮或滚筒上完成播种作业过程。它多用于中耕作物如大豆、玉米及棉花等大粒种子的精播机上, 其优点是作业质量高、排种均匀性好、种子破碎率低和适用于高速作业等;缺点是需要在播种机上安装风机, 对气密性要求较高, 结构相对较复杂, 风机消耗功率大。气吸式排种器有一个带有吸种的垂直圆盘, 圆盘背面是与风机吸风管连接的真空管, 正面与种子接触, 当吸种盘在种子室中转动时, 种子被吸附在吸种盘表面的吸种孔上, 当吸种盘转向下方时, 圆盘背面由于与吸气室隔开, 种子不再受吸种盘两面压力差的作用, 由自重落入开沟器完成排种过程。

1.3 影响外槽轮排种器工作性能的因素分析

条播排种过程一般是将整箱种子形成连续不断的种子流, 按准精量播种的要求应该是精确、可控、定量地从种子群中分离出单粒或定粒种子, 形成明显等时距、均匀的种子流, 但实际上由于受分离元件和定量元件的工作质量及环境客观条件的限制等多种因素影响达不到理想要求。外槽轮排种器是依靠槽轮转动时齿脊拨动种子强制排种, 槽轮转到凹槽处排出的种子较多, 齿脊处排出的种子较少, 因此种子流呈脉动现象, 影响了均匀度。为了克服其脉动性, 在加工槽轮时将槽轮的轮槽交错排列, 或将正槽做成螺旋斜槽, 有助于提高均匀性, 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排种脉动现象, 这是外槽轮排种器的基本缺陷。根据种子的粒型不同, 可以调节外槽轮排种器的清种舌开口, 改变排种间歇。不过, 间歇过大时, 一部分种子可能自流排出, 影响排种均匀性和播量稳定性;间歇过小时, 种子损伤率增大。为克服种子自流现象, 有些播种机在清种舌上方安装毛刷或弹性刮种器, 可有效提高排种均匀性和播量稳定性。

2 播种机质量现状

2007年, 河南省对全省的播种机生产企业进行了质量检验, 检查了洛阳、许昌、漯河、驻马店等9个市的37家企业37种产品, 合格32家, 不合格5家, 合格率86.5%。检查发现,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安全要求。外露传动装置没有安装防护罩, 安全要求不合格, 容易造成人身意外伤害。二是性能指标。各行排种量一致性变异系数、播种均匀性变异系数及总排种量一致性变异系数不合格, 主要原因是企业在排种轴的装配中同一轴上的排种器工作长度不一致, 或排种器紧固螺丝没有上紧, 排种器在工作时窜动, 造成同一次试验各行排种量不一致, 或连续几次试验同一行排种量不一致。各行排种量一致性变异系数、播种均匀性变异系数及总排种量一致性变异系数不合格, 将造成播种时同一台播种机各行播种量不一致, 同一行在各段距离内播种量不一致。三是涂漆、外观质量。涂漆主要是涂层厚度和附着力不合格。原因是企业为降低成本使用劣质漆或减少涂漆遍数。外观质量不合格主要是企业不注意文明生产, 磕碰造成的。四是机架对角线尺寸差。主要原因是机架焊接后没有校正。五是开沟器材料及硬度。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企业不生产开沟器, 都是从农机配件市场购买, 而农机配件市场上的开沟器材料大部分不合格, 没有经过热处理, 达不到标准规定的硬度。

3 播种机行业的发展趋势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联合国粮食与农业机构快讯》以及《世界农业:走向2015/2030年》中称, 保护性耕作是一场新的耕作革命, 是一种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双赢”的耕作方法;未来10~20年中, 保护性耕作将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国际土壤耕作组织认为, 保护性耕作是目前能够实现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 是土壤保护的成功范例。

从2001年开始, 北方旱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农业部、财政部列支专项经费扶持, 组织山西、陕西、河北、内蒙古、北京、天津及山东等地农机部门和科技人员开展了多点试验及示范推广。到2005年底, 建成了100个国家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 实施面积近66.7万hm2。2005年, 北京市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达8万hm2, 河北省7.0万hm2、天津市3.1万hm2、河南省1.6万hm2, 均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我国地域辽阔, 农业生产条件差异较大, 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应用对机具的适应性要求高, 目前除一年一熟地区小麦、玉米保护性耕作配套免耕播种机较成熟外, 适合我国其他地区的免耕播种机亟待研发。为适应我国保护性耕作大规模推广应用的需要, 必须加快研制、筛选大批性能可靠的免耕播种机和其他机具作为技术保障。

河南省的播种机生产企业这几年借着中央政策的鼓舞, 大都研制生产了适应保护性耕作的免耕播种机, 但是都没有很好地解决在地面覆盖量较多时的堵塞问题, 播种效果不好, 生产效率较低, 因此, 大覆盖量的堵塞问题已成为河南省免耕播种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理想的免耕播种机必须能够在不利的地面条件下播种, 避免作物残茬造成播种机的堵塞, 而且开沟器应有足够的入土能力和很强的单体仿行能力, 应能在未耕地上开出有利于种子和作物根系生长发育的种沟, 沟型应既有利于种子发芽, 又可减少动土量和工作阻力, 满足播深均匀度。此外, 还要有良好的覆土镇压装置, 以便于将湿土覆盖在种子上并压实, 避免跑墒, 提高种子出苗率。

河南省生产总值 篇8

一、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概述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是20世界80年代兴起于欧洲继而被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广泛采用的解决本国废弃产品问题的一种新兴法律制度。我国也于20世纪末在立法中引入用于解决废弃产品污染问题, 从产品源头上倡导绿色设计和生产, 但法律规定简陋, 实施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1.生产者责任延伸的起源和涵义

生产者责任延伸, 英文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简称EPR。这一概念是在1988年瑞典环境经济学家托马斯·林赫斯特 (Thomas Lindhquist) 给瑞典环境署提交的一份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托马斯教授认为, EPR是一种环境保护战略, 旨在降低产品的环境影响。EPR是生产者责任的延伸, 生产者应该对其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负责, 特别应负责对他们的回收 (take-back) 、循环利用 (recycling) 与最终处理 (disposal) 。其重心在于生产者在其产品生命周期的后消费阶段所承担的责任。①但也不能排除其在产品设计阶段、原材料选取阶段和生产阶段对环境承担的责任。这一理念提出之后, 迅速被德国、瑞典等国采纳, 通过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设计用于解决本国的废弃产品问题。二十多年来, 该制度被许多发达国家运用于解决本国废弃品问题, 且实施和运行成效显著。

2.生产者延伸责任的内容

托马斯教授所界定的延伸责任, 包括五个方面, 其英语表述分别为:Liability、Economic Responsibility、Physical Responsibility、Ownership 、Informative Responsibility。②“托马斯·林赫斯特将生产者的责任形式归纳如下: (1) 赔偿责任, 即生产者承担其产品使用过程中对人身、财产的损害赔偿责任。 (2) 行为责任, 生产者不仅负有产品废物回收、再生和处置的责任, 还在产品的原材料选择、生产工艺、使用方法等环节将产品废物的回收、再生和处置考虑在内。 (3) 经济责任, 这是生产者行为责任的替代形式, 主要适用于法定生产者不能履行行为责任, 而交纳回收处置费用, 委托第三者代为履行的情况。 (4) 信息责任, 生产者有义务向消费者、废物回收、再生和处置者提供其产品生命周期所有阶段环境影响的信息, 并说明产品包含的有害物质的成分以及最佳处置方法。目前, 建立了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的国家, 立法规定的责任形式基本援用了上述责任形式。”③

我国学者唐绍军在其博士论文中将生产者承担的延伸责任也概括为五个方面:即产品生产者的源头预防责任、生产过程中的信息披露责任、生产者的产品回收责任、无害化处理责任和循环利用责任。④生产者的延伸责任实施以三种责任即回收、处理和循环利用为中心, 但绝不能忽视源头预防责任和信息披露责任, 如果让生产者对其生产的废弃产品承担回收、处置和循环利用责任, 为使这一责任的成本最小化, 生产者必然在产品设计和原材料的选取阶段下工夫, 最低程度地使用有毒有害和难以无害化处置的原材料, 设计上也更加考虑绿色设计。这无疑会间接推动废弃产品问题的解决和最大限度降低产品对环境的损害, 实现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功能和目标。信息披露责任也会督促生产者尽可能降低产品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以便在公众中树立自己产品的环保绿色形象, 最大限度地让消费者认可自己的产品。因此, 虽然生产者的延伸责任以回收、处理和循环责任为重心, 但绝不能缺失源头预防责任和生产者的信息披露责任, 否则减弱产品对环境影响的功能就不能很好实现。

3.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主体和功能

为消除废弃产品问题, 仅靠生产者承担延伸责任, 没有销售者、消费者的配合, 没有政府部门的监督和协调, 生产者的延伸责任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废弃产品问题的产生, 既与消费者的随意丢弃行为有关, 也与生产者的生产行为有关, 甚至还与国家的废弃产品管理法律规范的缺失以及废弃产品处置方法的失当有关。”⑤因此承担废弃产品问题责任的主体既包括生产者, 还包括政府、消费者、销售者。也就是说消除废弃产品问题的责任主要是生产者承担的延伸责任, 但还包括政府、消费者和销售者的责任。只有这样, 责任主体明确,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才能更有效实施。当然政府、消费者、销售者责任制度的落实对解决废弃产品问题也至关重要。没有销售者、消费者的配合, 废弃产品的回收将无从谈起, 没有政府的有力的行政干预机制,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将无从构建和实施。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就是为解决工业化进程中日趋严重的废弃产品问题, 通过让生产者承担延伸责任, 在生产源头和生产过程中加强源头控制和清洁生产, 尤其是在后消费阶段通过回收和无害化处置废弃产品, 消除废弃产品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问题, 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我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现状

作为起源于国外的一项解决废弃产品问题的制度, 我国一些省份虽有实践上的萌芽, 但总体上我国介绍和引进真正意义上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时间还是比较晚。法律层面制度内容规定不够全面;现有回收体系混乱等都说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在我国构建还停留在非常肤浅的形式上。我省作为我国中部一个比较落后的省份, 这一状况更为显著。

1.思想观念上, 我省民众对该制度认识不足

因为河南省地处中原, 与沿海开放城市相比, 经济比较落后, 行政管理理念、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对国外新事物的接触相对滞后。很多人包括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对国外盛行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理念和内容知之甚少, 甚至不知道与我们身边日益严峻的废弃产品问题联系起来, 更谈不到对该制度解决日益严峻的废弃产品问题的清晰认识。

2.具体制度的建构上, 除执行国家政策和法律外, 几乎是一片空白

行政机构也还是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停留在响应中央号召大力提倡的层面。对这一制度的内涵和意义及如何运用其来应对和解决我省严峻的废弃产品问题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具体的行动。河南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发展规划 (2011~2015) 中虽已提出, “充分利用电器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的销售网络, 建立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网络。按照生产者延伸责任制要求, 明确销售商和生产商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中所应承担的义务, 充分利用现有电器销售系统, 构建销售—回收网络体系。鼓励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自行或者委托销售商、售后服务机构回收本企业生产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 交送处理企业处理。充分利用现有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销售及回收网络, 建立多元化的回收方式。”⑥但这只是一个规划, 具体实施还停留在回收网点、回收体系的筹建中。

3.现实中河南省也缺乏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践的萌芽

有些省份结合本地废弃产品问题实际, 较好地试行了一些政策, 比如上海市为解决废旧一次性饭盒污染问题, 对生产者征收一定处理费用, 其实这就是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在实践中的萌芽。河南省这方面实践比较缺乏, 几乎没有实践经验可供借鉴;何况即使有实践, 也只是在某一产品、某一领域的初步应用, 对系统建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及体系借鉴意义也不大。

因此, 河南省虽已开始准备实施和构建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但对大部分人还比较陌生, 更谈不上配合政府部门、配合回收网络、配合企业去推动其实施。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让政府部门、企业和广大消费者认识这一制度的内涵和意义。河南省人大和政府机构也应加大力度, 制定生产者责任延伸的地方法规和规章, 积极从法律制度上构建和落实这一制度。

三、河南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构建面临的困境

河南省作为一个经济相对落后, 思想理念相对滞后, 人口负担较大的省份, 面对几乎一片空白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建构和实施, 必然面临很多阻力和困难。

1.缺乏成熟的针对河南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构建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调研资料

地方权力机构和政府机构制定生产者责任延伸相关的地方法规和规章缺少理论参考和实践调研资料。高校、科研院所对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应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调研, 政府部门也应派出官员和学者去发达国家学习、考察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的成功经验。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调研、考察学习所形成的成果基础上, 省人大等立法机构分步骤结合实践需要和国家号召制定出高质量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地方法规, 继而出台规章和政策是河南省构建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当务之急。这些高质量的、结合实践的地方法规和规章、具体的政策无疑是我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得以构建的脊梁。

2.地方保护主义和相对落后的经济基础、滞后的管理理念必然会阻碍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构建

由于地方保护主义, 比如对生产者和进口商征收废弃产品处理基金必然会遭到多重阻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河南省甚至我国相对落后的经济基础必然使我们更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实施必然会使生产者的成本增加, 尤其家电行业近几年利润空间本来就比较低, 该制度的出台必然会遭到生产企业甚至地方政府的反对。经济发展指标的实现、利税的增长和地方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给地方政府较大压力, 废弃产品问题、环境问题用他们的话说无非就是脏些乱些, 只要老百姓有钱花这些不算什么。很多老百姓甚至政府官员对废弃产品问题的危害性没有足够的认识。这一状况必然会影响我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建构。

3.回收体系的不健全必然会直接影响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构建

虽然家电以旧换新建立起一个回收网络, 但这一成本巨大的政策仍然建立在国家和民众为废弃产品买单, 而不是获利的生产者买单这一不公平前提下, 因此不可能长久持续;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规划的社区回收网络还只是处在筹建阶段, 且因为民众的不了解而阻力重重。郑州某小区物业和居民联合把政府配给的绿色回收简易房抬到无人问津堆满垃圾的小区角落, ⑦居民甚至不知道这一简易房设置的目的而抱怨占用稀缺小区车位而骂声连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中让生产者承担的延伸责任的核心是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 但前文已论及, 没有健全的、多元的回收体系, 废弃产品不能顺畅的回收, 必然无法处置和利用。因此, 河南省目前回收业混乱的状况必然也不利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构建。

4.政府机构之间的扯皮、推诿, 职责不明无疑会阻碍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建立和推行

废弃家电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虽然为解决废弃产品问题开了一个好头, 但其推行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中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从2011年1月1日开始实施, 目前与之配套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的征收使用管理办法》 (下称《办法》) 正在制定中。《办法》由财政部牵头制订, 环保部、工信部、发改委参与, 现在正准备上报国务院。最终何时出台, 还没有具体时间表。”⑧由此看出,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实施、废弃产品问题的解决需要多个部门参与和监管, 而我国行政机构多部门共同执法中职责不清、互相扯皮推诿的状况历来就比较严重。“目前, 国内家电业里, 只有TCL、海尔、长虹等少数企业获得了电子产品拆解处理的资质。这个资质牌照, 环保部给各个省的名额有限。按目前的管理体系, 基金是财政部管, 拆解处理企业的资质是环保部管, 回收物流企业由商务部管, 新加入拆解处理行业的生产企业很难获得拆解资质。”⑨这是从国家层面, 我们不难想象在地方层面尤其在较落后的河南省, 需要那么多部门管理和监管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构建和推行的阻力会有多大, 更何况我们还没有高质量的法律规定做后盾。

5.河南省民众的环保意识较差, 对废弃产品的环境危害和资源浪费现象认识不足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中虽然生产者和进口商是责任主体, 但消除废弃物品的责任主体单靠生产者和进口商必然不能推行, 没有消费者的配合, 没有民众的强烈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高效的回收体系根本无从建立,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也根本无法建立和运作, 生产者的回收和无害化资源化处置责任都将无法履行。因此, 民众环保意识的缺失, 对废弃产品尤其是废旧电器电子产品, 废旧电池的危害等的认识不足, 无疑会阻碍废弃产品问题的解决, 阻碍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建构和实施。

四、构建我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路径选择

通过对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理论分析, 结合我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现状和建构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笔者认为构建我省完善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路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尽快配合国家立法制定我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相关的法规和规章

当务之急, 在充分调研和学习国外经验的基础上, 尽快制定我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相关的地方法规和规章, 明确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中各类主体的责任, 积极构建该制度实施的配套体系。当然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体系是由多层次一系列法律、法规组成, 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短期全部制定所有制度。但核心的和关键的必须尽快出台, 即使国家没有出台, 河南省完全可以结合实践中存在问题自己先行出台政策、规章予以解决。比如, 对销入我省的家用电器、电子产品、手机、电池等废弃物危害较大的产品尽快制订地方法规或规章, 明确具体的征收管理办法, 等国家层面行政规章出台后可根据情况和实施效果再做调整。

2.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构建多元废弃产品回收体系是我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的前提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中最核心的责任是对废弃产品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但生产者承担这两项责任前必须先对散布于消费者手中的废弃产品进行回收。因此, 构建多元的回收体系对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实施至关重要。我省传统回收网络应通过规范整治保留其合法回收的网络;国家配合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建立起来的回收网络也待进一步完善。此外, 河南省还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筹建以下三种回收网络模式:第一层:由生产者通过逆向物流体系和环境押金制度组建的独立回收网络。对于科技含量高, 制造精密的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汽车等产品, 最好由生产者自己履行回收和处置的延伸责任。因为他们对该废弃产品的技术和构造更了解, 更易开发、研制出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并且可以迫使他们在源头进行绿色设计、绿色选材、绿色生产;尤其是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销售网络通过逆向物流系统回收和运输他们的废弃产品, 更容易利用和节省这一网络资源和运输成本。因此河南省应通过规章、政策鼓励生产者利用这一回收网络回收和处置自己的废弃产品;第二层:由政府派出固定或流动绿色回收车回收现有技术条件下无经济价值但对环境有严重危害的废弃产品, 比如废旧电池等。然后由相关机构或生产者做专业化处理, 以免造成对环境难以挽回的损害;第三层:可学习德国组建生产者责任组织, 具体委托专业回收企业组成的回收网络代为履行回收义务等, 建立多种形式的回收网络体系。只有多元、高效的回收体系得以构建和运行, 我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才能真正构建, 废弃产品才能得以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

3.通过地方法规或规章具体明确各类主体的责任和义务, 加大责任追究

我国固体废弃物防治法、循环经济法等立法中对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规定多停留在提倡层面, 有的虽规定生产者应当承担责任, 但对具体怎么承担, 如果不履行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几乎没有规定。我们知道, 没有法律责任的法律规范是不完整的, 是没有执行力的。我省在制定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解决废弃产品问题中一定要责任明确具体, 同时一定要有不履行责任时必须承担什么样的后果, 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唯有此才能保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落到实处, 起到实效。

4.通过教育、媒体、网络等大力宣传废弃产品的危害, 宣传消费者在回收中的责任和义务

河南省作为一个较落后的中原大省, 传统文化深厚, 但很多民众尤其文化程度低的, 只关注生计营生, 对环境保护仍然很漠然, 他们要么对国家大力提倡的环保并不明白怎么回事, 也不知道其危害到底有多大, 要么只忙于自己个体利益的追逐而无力考虑自己或他人行为对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价值观的错位使得很多人只认钱和到手的短期经济利益, 很少关心国家社会面临的问题;加上当前分配领域的一些不公平现象和腐败问题更使得一部分人价值观扭曲, 完全漠视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环保方面的义务的履行。认为环境应该只是国家的事, 是国家没有管理好, 与自己没有关系。因此, 在这种状况下, 让我省民众主动配合甚至牺牲自己的时间和金钱协助生产者、回收公司和政府履行废弃产品的回收义务, 无疑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因此, 加大教育、宣传力度, 让我省民众意识到废弃产品的危害性, 看到国外处理好该问题后街道的整洁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国外发达国家民众环保意识的强烈;然后政府也必须有所作为, 设法取信于民, 采取有力措施, 严惩不履行废弃产品回收处置责任的生产者和处置企业, 积极履行政府废弃产品问题处理中的职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民众的环保和资源意识, 为河南省废弃产品问题的解决提供良好的民众基础。

5.通过税收、财政补贴等经济激励手段鼓励回收处置行业发展

回收行业的发展和规范对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实施至关重要, 没有完善的回收网络体系, 生产者的延伸责任将无法履行, 其环保和节约资源, 解决废弃产品问题的功能将无法实现;废弃产品处置行业也非常关键, 如果该行业发展不足, 正如现在我省回收了大量废弃旧家电, 却无足够力量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 这一环节的缺失很容易使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停留在表面。河南省废弃产品处置技术落后, 设施不足, 企业数量少, 运作不规范, 都亟待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其成长和发展, 激励科研院所加大对废弃产品处置技术的研发, 激励甚至补贴企业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处置技术和设备, 在较短时间迅速提升我省废弃产品的处置能力。政府的经济激励和扶持是废弃产品回收和处置行业成长和壮大的助推器。为了我省尽快构建和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尽快有效地解决废弃产品问题, 政府通过税收、补贴、政策优惠等对回收处置企业、对科研院所等主体的经济激励措施应该尽快出台。

摘要:在河南省废弃产品问题日益严峻形势下, 文章通过对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介绍, 结合河南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现状, 分析了河南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全面构建存在的障碍和阻力, 指出了河南省全面构建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解决废弃产品问题的路径:加强和完备立法;构建多元回收体系;明确责任、严格执法;加大废弃产品危害宣传;出台经济激励措施等。

关键词:河南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构

注释

1唐绍军.论循环型社会的生产者责任[A].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 第5专题:经济发展与人文光怀[C], 第913页.

2唐绍均.生产者责任延伸 (EPR) 制度研究[D].2007年重庆大学博士论文, 2007, 第44页, 第58页, 第30页.

3谷德近.“生产者延伸责任”立法研究.http://vip.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SLC/slc.asp?db=art&gid=335573197.2011年10月8日访问.

4河南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发展规划 (2011-2015) .河南省环保厅网站.

5该小区位于郑州市嵩山北路306号院.

河南省生产总值 篇9

1. 保障和提高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我国长治久安的需要

“民以食为天”, 自古以来粮食都是人们最重要的生活必需品, 是一种战略性物资, 只有粮食充足了, 人们才会安居乐业, 社会才会稳定, 国家才会稳定。我国粮食总产量自2001年至今一直处于增长态势, 对于满足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十年实现增长。粮食产量最大的两个省是黑龙江省和河南省。黑龙江省的主要农作物是谷物、稻谷和玉米, 玉米的产量犹大。河南省的主要农作物是谷物、小麦和玉米, 油料、蔬菜的产量也比较大。据2013年数据显示, 河南省小麦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强, 谷物占全国谷物总产量的十分之一。河南省用占全国耕地面积十六分之一的耕地生产了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 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的长治久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 保障粮食安全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近年来, 全国各地、各级政府为了完成经济任务, 都在大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 对农业的重视度在逐步降低。然而, 不可否认的是, 农业是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 而粮食生产又是农业的基础。粮食生产不足或产生波动, 会带动农业发生波动, 进而影响整个经济发生波动。所以, 只有粮食生产不断发展, 经济才能得到的平衡稳定发展。2014年, 粮农组织发布的《粮食不安全状况2014》报告指出, 世界饥饿人口已达10.2亿, 创历史最高水平。该组织甚至宣称, 这还不包括那些正在遭受维生素缺乏、营养不足和其他形式营养不良的人, 遭遇粮食安全困扰的人其总人数可能接近30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依靠全球农业市场是一种方法, 但要满足每年超过6亿吨的粮食需求, 中国必须维持主要粮食作物的自给率。专家指出, “基本的口粮如果有10%的不足, 社会可能会出现动乱;如果有30%的不足, 那就完全乱掉了。目前, 中国基本粮食的自给率仍然在97%以上, 但如果算上大豆, 自给率则低于90%, 而所有农产品的自给率大约维持在80%。

在我国经济发展历史上, 已有多次落入“李嘉图陷阱”, 最严重的一次是1960年到1962年的“三年困难时期”。近年来, 虽然我国逐步解决了国民的温饱问题, 但是对于一个拥有13亿多人的人口大国而言, 粮食问题随时可能会成为我国最严重的民生问题、经济问题。由此可见, 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 要保证一国的国民经济健康运行, 就必须保障粮食安全。

二、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面临的困境

粮食生产核心区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依托。粮食生产核心区在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 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农民增收困难, “高产穷县”问题日益突出, 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因此, 粮食生产核心区必须重新审视其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以便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指明方向, 进而化解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矛盾。

1. 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 优秀的种粮能手后继乏力

由于农业资料价格不断上涨, 农业效益低下, 回报率较低, 造成农民的种粮意愿不断下降, 甚至有些地区出现严重的撂荒现象, 农村的青壮劳动力更愿意离开家乡从事非农产业, 当前粮食种植生产者的年龄阶段大多是五十和六十多岁的人, 老龄化倾向明显。

除了年龄偏大外, 粮食生产者的文化水平也明显偏低, 大多只有初中文化水平, 他们种植粮食靠的是几十年不变经验, 很少有生产者能不断吸收新的农业生产理念与技术。但凡有知识和学历的人, 特别是年轻人, 绝大多数都不愿意重新回到农村务农, 导致农村能人极具缺乏, 有知识、有技术的种田能人更是缺乏。

2.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耕地质量日益下降

从客观上来说, 根据资源禀赋状况和比较优势原理, 对于资源的流动, 更倾向于流向效益最高的领域。土地作为一种有限资源, 同样遵循这样的规律。从主观上来说, 各地政府官员为了任期内的绩效, 为了获得较高的收益, 为了GDP的数字, 进行大规模征地, 设立开发区, 发展工业, 或是进行房地产开发。使得近些年我国土地甚至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除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外, 耕地质量日益下降也是影响粮食核心区建设的一个制约性因素。为了增加产量, 农民过度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 使得土壤肥力越来越低。据有关部门调查分析, 目前河南省约有40%的耕地不同程度缺钾, 80%的耕地不同程度缺少微量元素。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 耕地还受到了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 导致耕地质量越来越差。

3. 水资源短缺且水资源污染严重

水资源短缺且污染严重, 是影响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另一重要制约性因素。目前, 河南省正常年份缺水40亿—50亿立方米, 干旱年份缺水量更大, 属于严重缺水省份。从发展趋势上看, 河南省大部分地区降雨量大幅减少, 使得地下水不能得到有效的补给, 地下水位连年下降。

还有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就是水资源严重污染。水污染不仅严重威胁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还严重威胁广大农民的饮水安全, 严重影响农业安全和粮食质量, 伤及全国人民的食品安全。

4. 农业经营方式落后, 生产效率低下

自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 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经营模式, 而当前, 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 小农小户生产俨然无从对抗市场竞争压力, 弱势越来越明显。在小农小户的生产模式下, 农业资料和设备投入比较大, 人力成本投入也较多, 生产成本高, 生产效率低下。

三、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对策

1. 加大对粮食核心产区的扶持力度

粮食核心产区具有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大、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商品粮调出量大的特点, 是主产区粮食生产的核心区域, 国家要让各类农业资源更加倾向于粮食核心区。首先, 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机制, 为农民种粮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其次, 改进粮食补贴政策, 遵循谁种粮谁受益的原则, 将粮食补贴补给真正的种粮人, 避免在土地流转的情况下, 种粮补贴没有名至实归, 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再次, 研究创新财政奖励政策。对经济基础薄弱的粮食生产核心区, 要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变粮食大县是财政穷县的现状, 否则, 长期以往, 必将影响该地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危及地区和国家的稳定与安全。例如河南省滑县, 滑县2014年粮食总产达28.71亿斤, 比2013年增产0.72亿斤, 增幅为2.59%, 连续23年居全省第一, 是全国唯一的粮食生产先进县“十一连冠”。但是, 为河南省、为国家做出如此大贡献, 顶着如此耀眼光环的农业大县, 却是国家级贫困县。像滑县这样的情况, 在全国范围来看不在少数甚至非常普遍。所以, 要加大对粮食核心产区的扶持力度。

2. 完善粮食生产核心区补偿机制

按照谁收益谁补偿的原则, 加快构建以粮食主产区补偿基金为核心的利益补偿机制。补偿基金的建设上, 前期由中央政府出资, 随着社会对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认识的加深, 逐步通过粮食主销区土地出让提成、商品粮消费者粮食消费税和社会组织募集等方式增加资金来源。利益补偿基金在降低风险的前提下, 由独立的基金运作机构, 通过合理的投资, 实现保值增值。在补偿基金不断滚动发展的基础上, 增加对粮食主产区尤其是核心产区的转移支付, 重点支持农业科研、农田水利建设、耕地保护、水资源保护、农产品深加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

3. 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小农小户的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已经对建立现代农业形成了障碍,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创新必将成为其核心和基础。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在论述适度规模经营时, 明确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党的十八报告进一步指出, 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各地应积极引导与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和壮大, 使其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此外, 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带动力量也格外突出。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 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

4. 改变行政领导的考核指标

基于农业在各行业中占据基础性地位, 生产效率较低, 且其涉及国民的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 农业的发展必须持续不断地加以改善, 且不能急于求成。因此, 对粮食生产核心区主管领导的绩效考核指标, 应摒弃以GDP论英雄, 而应更多地以为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基础设施改善、农田水利设施修缮、市场制度完善、农技推广、技能培训等为考核依据, 来评价行政领导的政绩。

5. 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 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机构应积极转变职能, 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政府要不断积累服务经验、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人员素质;大力支持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带动广大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 引导龙头企业依托本地优势资源, 生产有品质、有竞争力的产品。强化与农户的利益关系, 发展和规范订单农业。把资金入股、土地使用权和技术参股等, 作为引导农户合作的重点, 把农户的利益与龙头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升, 有利于促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6. 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首先, 保护耕地面积, 改善耕地质量。城市和人口的扩张、工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土地, 但这都不应以牺牲国家粮食安全为代价。面对严重的水污染、农药、化肥过度使用等问题, 土地质量改善亦是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必须解决的难题。因此要着力解决粮食生产核心区水污染、土地质量下降等问题。

其次,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应加快先进适用、生产急需农业机械的改进与推广, 增加免耕播种机、联合收获机等机械, 推进核心区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最后,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培训, 通过培训使其有较强的技能, 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 增强他们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能力, 政府应将对农民的职业培新经费纳入国家预算。除了农业职业技术培训外, 还应加强对农民进行国家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环境, 农业发展状况等农业国情教育, 一方面让农民认清国家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等问题, 另一方面使他们能根据世界及我国农业情况定位自己的经营方向。

摘要:河南省是国家确定的粮食生产核心区, 在中国粮食安全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近十多年, 河南省的粮食产量在全国各省中一直名列前茅, 特别是小麦, 更是一直稳居全国第一, 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稳定发展做出了莫大的贡献。当前, 河南省恰逢“三化”协调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期, 既要保障粮食增产, 又要加快经济增长, 既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 又要保住耕地红线, 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耕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困境和压力并存的背景下, 如何更好的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 有太多的问题值得去探索。

关键词: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生产,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国粮食缺口加大谁来养活密集的中国人.http://www.qianzhan.com/industry/detail/175/130702-824439d9.html.2013-07-02.

河南省生产总值 篇10

关键词:Malmquist指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河南省,技术进步

2013年,河南省实现农业增加值4058.98亿元,同比增长4.3%;粮食总产量实现连续十年增产、连续八年超过千亿斤。农业的长期增长可以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单位生产要素产出量的提高来获得。因此,农业产出的增长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来自农业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长,另一部分来自农业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约束决定了河南省农业的长期增长不可能依赖于要素投入的无限扩张,而应该依赖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这也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共同趋势。因此,研究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TFP)对于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对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李尽法等,刘战伟,卫荣等利用Malmquist指数法对不同时期的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结果较为一致,均认为技术进步是推动河南农业TFP增长的主要因素。聂丽则认为主要影响因素是技术变化率。测算结果不同主要是由于各学者研究的时间跨度、投入产出指标选取、决策单元数量等的不同造成的。从已有的文献来看,针对河南省农业TFP的研究还需要更加深入和细致,特别是对河南省各地市的差异分析。本文结合河南省18个地市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简称DEA法)的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河南省农业TFP的增长,并分析了各地市农业TFP存在的差异。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

1、研究方法

农业TFP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四种:增长核算指数法、生产函数法、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指数法和随机前沿法。本文采用的是第三种研究方法。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指数法是一种针对多投入多产出生产单位的效率分析与评价的方法。其优点在于:不需要一个预先已知的生产函数,因为要估计有些多投入多产出数量关系复杂系统的具体函数形式是十分困难的;不必事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避免了在人为确定权重时对评价结果客观性的影响;计算结果不受数据类别和计量单位的限制等。

基于产出的Malmquist指数可以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动(EC)和技术进步(TC)。其中技术效率变动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动(PTE)和规模效率变动(SE)。

从t时期到(t+1)时期,测量TFP增长的Malmquist指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xt,yt)和(xt+1,yt+1)分别表示t时期和(t+1)时期的投入和产出向量;Dt0和Dt+10分别表示以t时期技术为参照,时期t和时期(t+1)的距离函数。

2、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和代表性,本文选取农业生产总值(亿元)作为农业产出指标。选取农业从业人员(万人), 农作物播种面积(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和农用化肥使用折纯量(万吨)为四个农业投入指标。以上投入产出数据均来自于2001—2013年《河南统计年鉴》。

二、结果分析

本文使用面板数据,利用DEAP2.1软件计算2000—2012年河南省18个地市农业TFP的Malmquist指数,并进行分解。

1、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析

(1)河南省农业TFP整体变化趋势分析。河南省农业TFP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具体数值见表1)。2000—2002年,河南省农业TFP指数缓慢增长。2002—2003年受非典和秋季涝灾的严重影响,农业TFP增长速度为历年最低, 出现负增长,为 -4.4%。其中综合技术效率平均增长率为 -4.8%,技术进步平均增长率为0.4%,说明技术效率是抑制农业TFP增长的主要因素。而综合技术效率的变化又是由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变化综合作用的,这一时期,河南省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指数增长率均为负值,分别为 -3.5%和 -1.3%,表明河南省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农业生产规模效率下降。2004年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更加重视农业,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实施力度。2005年河南在中部地区率先取消了农业税,当年就使农民减负达29亿元;同时,还实行了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多项补贴。至此,河南省农民不仅被免除了粮食生产上的税收和各种提留负担,而且得到了财政多方面的补贴。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的实施、农业税的减免、农业补贴的增加,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率的快速增长。此后的9年间,河南省农业TFP均大于1,呈缓慢波动增长趋势。其中2003—2004年河南省农业TFP增长最快,为30.6%,是由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共同拉动的结果。同期技术进步指数增长率也达到历年最高值29.8%,这与河南省大力发展和实施“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栽培是分不开的。

(2)河南省农业TFP增长结构分析。2000—2012年间,河南省农业TFP平均增长率为9.4%。其中综合技术效率平均增长率为0.1%,技术进步平均增长率为9.3%,表明TFP是由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由于技术效率指数变化并不明显,波动值在0.066之间,说明在这13年间,河南省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指数没有太大的变化,对农业TFP影响较小。而技术进步指数波动幅度较大, 且均大于1,说明TFP的变动主要是技术进步带来的。从图1中我们也能看出,技术进步指数和农业TFP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变化曲线十分接近。

图 1 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变化趋势

2、河南省 18 个地市农业 TFP 变动及差异分析

(1)各地市农业TFP变化趋势分析。从表2中可知,河南省18个地市的农业TFP指数均大于1,说明各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增强。此外,无论技术效率指数增长与否,各地市技术进步指数均大于1,呈增长趋势,成为各地市农业TFP增长的主要根源,这与全省的整体情况一致。

(2)各地市农业TFP差异分析。从区域差异来看,洛阳、三门峡、郑州2000—2012年平均农业TFP指数分别列在全省前3位。其中郑州、洛阳两地属于中原城市群,在河南省经济发展中处于“龙头”地位。信阳、漯河、南阳平均农业TFP指数分别列在全省后3位,这3个地市也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其中农业TFP增长率最低的为南阳,不到洛阳农业TFP年均增长率的一半。

对于技术效率变动,平顶山、濮阳、许昌、漯河、南阳、商丘、周口和济源8个地市技术效率普遍偏低。究其原因有的是规模效率偏低,有的是纯技术效率偏低,还有的是两者同时并存。这说明这些地区对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较差,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欠缺;但同时也说明这些地区在农业发展中技术效率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对于纯技术效率变动,2000—2012年发生纯技术效率改善的地市比较少,只有7个,且增长幅度不大。在这7个地市中,郑州、洛阳、鹤壁经济较为发达,剩余3个地市经济欠发达。其余11个地市纯技术效率平均增长率有的下降,有的不变。在纯技术效率较低的地市中,如濮阳、许昌、商丘经济较落后。这说明纯技术效率指数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密切关系。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市,技术效率也较低,难以获得最有效率的产出。

对于规模效率变动,2000—2012年郑州、开封、洛阳、安阳、新乡5个地市规模效率得到改善。鹤壁、焦作、许昌、三门峡、信阳5个地市投入增长带来的规模效率不变,剩余8个地市规模效率下降。规模效率不变或下降的地市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三、结论和建议

1、结论

本研究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00—2012年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近13年间河南省农业TFP平均增长率为9.4%。2000—2003年受非典和天气影响,农业TFP增长出现负值,为 -4.4%。2003—2004年受相关惠农政策影响,农业TFP增长率最快,平均增长率为30.6%,说明河南省农业TFP的增长容易受到气候和国家相关农业政策的影响。从增长结构看,无论是从2000—2012年河南省农业的整体发展来看,还是从18个地市的农业发展来看,技术进步才是农业TFP增长的主要动力。河南省农业整体规模效率较低,平均值小于1,而纯技术效率基本保持不变,造成综合技术效率对于TFP增加的作用不明显。

从各地市的情况看,18个地市的农业TFP都实现了正增长。经济发达地区如洛阳、郑州、新乡等地的平均农业TFP较高,其中洛阳排名第一。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南阳、信阳、漯河等地的平均农业TFP偏低,其中南阳排名最后。这说明农业TFP的增长与地区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今后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落后地区农业TFP的提高,区域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不利于河南省农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2、建议

为将河南省从农业大省打造为农业强省,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持续增长,本文依据以上分析,提出四点建议。

(1)加大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力度。农业生产易受气候和自然灾害等的影响,因此必须逐步加大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力度,不断扩大险种范围,提高险种保额。这样可有效减少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对河南省农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提高农户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从而促进河南省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2)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河南省在进行农业生产时,不仅要注重技术进步,更要注重提高技术效率。而农业技术推广则是影响农业技术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河南应在全省建设一批农技推广区域站和乡镇农技推广站,确保服务范围覆盖所有乡镇。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完善推广法规。同时还要加快提高各地市农民的科技和管理素质,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

(3)进行土地规模集约化经营。河南农业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人多地少,要想提高土地的规模效率,就必须经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通过土地流转,能够使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一些高科技的农业技术就可以大面积地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土地流转不仅可以让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而且可以提高农业产出率和农业管理水平。

河南省生产总值 篇11

(2007年10月12日)

各州、市教育局:

农村中小学广泛开展以种养业为主要内容的勤工俭学活动,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推进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是农村学校助学的重要措施,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巩固和发展具有特殊作用。

为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规章制度,形成各具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勤工俭学工作路子,“十五”期间省教育厅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各地建立了一批省级中小学勤工俭学生产实践示范基地,这些示范基地的建设,对于促进当地农村学校勤工俭学工作的普遍开展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为总结经验,掌握科学规范的方法,推进中小学勤工俭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广泛开展,根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考评意见,经研究决定在全省命名55个云南省中小学勤工俭学生产实践示范基地。

云南省中小学勤工俭学生产实践示范基地名单

昆明市:

石林县板桥镇中学

西山区团结永靖中心学校

晋宁县夕阳乡中心小学

盘龙区松华乡双哨中学

嵩明县小街镇五条沟完小

呈贡马金铺乡中心学校

嵩明县新村邑完小

嵩明县杨林镇龙保小学

嵩明县小新街水海小学

昭通市:

昭阳区靖安乡中学

水富县第四中学

曲靖市:

会泽驾车中学

曲靖开发区龙潭小学

马龙县马鸣中学

楚雄州:

禄丰县路溪小学

大姚县职业高级中学

南华县雨露初级中学

云龙中学

云南国水希望小学

玉溪市:

易门县六街中学

华宁县普茶寨小学

红河州:

开远十二中

金平县金水河中学

屏边县湾塘乡营盘小学

建水利民中心校

文山州:

砚山县八嘎农职业初级中学

西畴县职业高级中学

麻栗坡县麻栗坡镇茨竹小学

马关八寨镇健康中心学校

普洱市:

瀾沧县上允镇翁板村完小

西盟力所乡中心小学

景东县文井镇者后中学

镇沅县勐大镇文雷村小学

大理州:

祥云县职业高级中学

永平一中

巍山职中

漾濞苍山西镇秀岭完小

保山市:

施甸县万兴乡中心学校

腾冲县清水中学

昌宁县鸡飞乡邑等村完小

德宏州:

潞西市职业教育中心

瑞丽市姐相民族中学

陇川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

丽江市:

宁蒗县城关一小

华坪县永兴寄宿制学校

永胜县仁和中学

怒江州:

泸水县民族中学

泸水县上江中学

福贡县第二中学

迪庆州:

维西职中德钦县第五中学

临沧市:

云县茶房乡马街完小

凤庆县大寺乡平河中心校

永德县大雪山乡中心校

河南省生产总值 篇12

生产性服务业 (Producer services) , 是由Greenfield最早提出的, 指为生产活动、商务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服务, 作为中间性投入用于商品和服务进一步生产。Browning and Singelman在对服务业范畴进行功能性分类时, 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包括法律、金融、保险、商务、经纪、广告、会计、市场调查和管理咨询等服务行业在内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和为客户提供专门性服务的行业。我国在《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金融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高技术服务业、设计咨询、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电子商务、工程咨询服务业、人力资源服务业、节能环保服务业、新型业态和新兴产业。

由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2002) 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1994) 相比, 关于服务业细分行业的分类发生了较大的调整, 所以本文研究的时间段是从2004年起至2014年。借鉴席强敏、李国平[1]采用的分类标准, 选取以下6类服务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金融业, 房地产服务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数据来源于历年《河南统计年鉴》。

1 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发展趋势

选取河南省2004—2014年的数据, 根据第三产业GDP指数 (上年为100) , 以2004年为基期, 计算出每年度河南省服务业分行业14个部门的产业增加实际值。由于年鉴中2013年服务业分类只有5个部门而非14个部门, 数据缺失。因此, 采用插值法计算出2013年各部门的产业增加值。选取其中的6类服务业计算出生产性服务业总值, 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

其中, 由于以2004年为基期, 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总值名义值等于实际值, 为1 219.168亿元, 到2014年, 尽管名义值达到6 017.620亿元, 考虑到物价变动因素, 用10年的GDP指数计算出来的2014年实际值只有2 013.529亿元。

从图1可以看出, 除了2008、2011年度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总值出现负增长之外, 其他年度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增速平均能达到10%左右, 特别是2010年年度增速达到11年的峰值20.84%, 快于实际GDP增速。

2 生产性服务业分部门发展特征

图2显示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6部门发展的趋势特征。由图2可知,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在生产性服务业总体中占比最高, 其发展趋势特征与生产性服务业总体相似, 2008、2009、2011年度出现负增长, 且2011年度以后增速变缓;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发展趋势比较平缓, 11年间平均增速4%, 增加值在120亿~190亿元范围内浮动;金融业是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增速较快的行业部门, 11年间平均增速11.64%, 特别是2011年以后增速加快, 2014年达到26.78%;房地产业发展平稳增长, 2010年增速达到创纪录的32.6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平均增速最快的部门, 11年间平均增速达到15.17%;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是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中占比最小的行业部门, 但是增速较快, 11年间平均增速达到10.30%。

3 生产性服务业结构特征

以最近2014年的数据为例, 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结构特征如图3所示。由图3可以看出, 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中占比最高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 达到26%;其次是金融业和房地产业, 达到24%;再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占比10%;最低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科学院就、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分别是9%和7%。

4 政策建议

河南省从2004年至2014年,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比较迅速, 但是不同行业部门发展速度不平衡。加快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4.1 重视经济开放程度和FDI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

作为中部省份, 河南省应重视经济开放程度和FDI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首先, 应不断加强对国际性生产性服务业转移的承接能力, 可以循序渐进地承接国际性生产性服务业转移, 通过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 实现GVC攀升和产业升级。

4.2 发展对外贸易, 促进制造业升级,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对外贸易的发展, 提高外贸依存度, 并加强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性, 原因是贸易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物流和金融服务。制造业升级会使企业只保留核心竞争力部门, 而将非核心业务部门外包, 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4.3 加快城市化进程, 促进生产性服业合理布局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和外向度, 大城市拥有丰富的资本要素、技术要素、信息和人力资源, 生产性服务业在都市集聚使得生产和交易成本最小化, 创造巨大的规模经济效应。生产性服务业在都市空间布局上, 可以适当考虑行业特性及集聚特点, 在主要交通节点上布局相关行业, 与中心城区形成协调的功能分工, 促使生产性服务业良性发展。

4.4 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合理投资, 优化服务业结构

加快和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生产性服务业国际化提供平台支持;同时, 引进国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内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上一篇:财富论坛下一篇:分析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