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创新团队(共8篇)
河南省创新团队 篇1
华中农业大学赴河南省新郑市孟庄镇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活
动总结
一、团队主要实践活动1、7月4日
这一天是本次实践活动的第一天,中午12点半全体队员在校门口集合,检查好各自的装备后,我们坐公车前往汉口火车站。3点半,火车出发,在车上的5个半小时我们都很兴奋。晚上9点,我们拖着行李来到了郑州市的二七广场,为节省开支,我们找到了一家网吧,打算在此过夜。
2、7月5日
我们早上醒来刚出网吧,就碰上了雨天,我们一行人充分发挥了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打着伞拖着笨重的三个行李箱,徒步到了郑州汽车站,见到了等待我们的同学,我们一起坐车到了队长赵亚飞的家里,安顿好稍作休息后,我们再次讨论确定了我们接下来的活动内容和行程安排。
3、7月6日
这一天我们坐车去到了主要实践地点——孟庄镇,暂住到了队长在那的同学家里,他家在常口村,村里大部分村民都种植大枣,于是我们利用下午的时间到一些村民家里了解他们的大枣种植情况,发现很多村民对大枣种植了解不多或根本不了解,只是演习老一辈人的种植方法,枣树也是以前留下来的。还去了村里种枣的地方看了看,规模是蛮大,不过我们发现枣树的间距没有统一,有些大枣树之间还夹杂着小枣苗,枣树下还种了花生。
晚上回到住宿的地方,我们开会讨论了今天的见闻,感觉这里的枣树种植并没有想像中的好,相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于是我们设计了一些问题和大概的内容,想要找村长了解情况,可惜村长不在,只得作罢。
4、7月7日
由于我们主要的实践地点是在孟庄镇上,于是我们到镇上找了间旅馆,恰巧是大枣技术服务部,经营各种农药,为枣农提供一些咨询。安顿下来后,下午我们到镇政府找吴镇长,希望得到政府的帮助,不过没有找到,只能改天。我们充分利用余下的半天时间,步行到了洪府村,找到了在车上认识的一位健谈的大叔。1
我们对他进行了1个多小时的访谈,了解到了比较详细的情况。回来的途中碰巧看到一大群人在对蜜枣进行装箱,经过询问我们了解到,这是当地一家小企业生产的蜜枣,打算装车销往外地,据一位负责人说,蜜枣在外地的销量比较好。途中还看到放置在路边的一排蜂箱,据村民说是枣花开放的期间,养蜂人会来枣地放蜂,由于是互惠的,并不用付钱。
5、7月8日
这天是镇上的集会,我们早早去到了当地的市场,看到很多枣农在卖干枣,上前询问发现这里的干枣按质量价钱为每斤7~8元,很多人开着三轮车去大量采购,听他们说是要转卖往外地和拿到其他市场卖。
10点时,我们联系到了吴镇长,于是我们前往镇政府,党委副书记安书记热情的接待了我们。我们说明了身份和来意后,他找来了负责农业的主任,我们在办公室里对他们进行了1个多小时的访谈,了解到了比较详细的当地枣业发展现状,政府的一些政策措施,枣业带动的工业、旅游业情况,和村民、政府、企业的一些利益冲突。访谈结束后,我们提出想去一些企业参观了解的愿望,安书记欣然答应,并帮我们联系了“奥星”和“正好”两家当地比较有名的企业。
中午回来后,我们和住宿地的叔叔阿姨聊天,阿姨热情地拿起各种农药给我们介绍,有杀虫的,坐果的,防落花落果的,还详细的说明是在什么时间该打哪种农药。叔叔以前是枣种植技术专家,退休后自己开技术服务部为枣农服务,他给我们拿出了很多书来介绍,聊起以前去村里给农户指导和枣带动发展起来的旅游景点。
下午2点,我们到镇政府后,安书记给我们介绍了企业办的富主任,我们经过简单的访谈后,由他驱车带我们去“奥星”实业有限公司总部参观了解。第一次亲身到大企业里,我们都很兴奋。由于总裁很忙,由传媒部主任接待了我们。她先带我们去“奥星”枣文化博览中心参观讲解,还带我们去了一号车间参观,而后我们对她进行了1个多小时的访谈,了解到企业的发展概况。
这天是我们最顺利的一天,也是队员们收获最多的一天。
6、7月9日
这天早上,我们再次来到了镇政府,另一位负责人驱车将我们送到“正好”枣业有限公司,总裁接待了我们。我们对他进行了1个多小时的访谈,了解到公
司的发展概况。
下午,我们坐车到了由当地枣业带动发展起来的旅游景点——“古枣园”,但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枣还没有成熟,处于闭园期间,我们只好作罢。7、7月10日
这一天是本次实践活动的最后一天,我们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然后到镇政府当面向安书记致谢。下午我们离开了孟庄镇。
二、本次实践活动主要收获
1、对孟庄镇大枣种植的调查
通过与孟庄镇政府安书记和农业办主任的座谈及我们对该镇部分农村的走访调查,我们对该镇大枣发展现状有了更加清楚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发现了很多问题,对“三农”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农业的发展既有很好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农村发展还需要靠政府的大力扶持,农民增收问题仍然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农民、政府、企业间的利益冲突问题应得到更有效、公平的解决。
2、对政府、企业、农民的访谈
这次实践活动我们考虑到变数比较多而且调查问卷的局限性和繁琐性,我们没有针对各个对象设计不同的调查问卷,而是全部采用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这更考验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我们在学校做准备工作时就对不同对象所要了解的情况做了比较细致的分类概括,实地调查时在计划对谁进行访谈前,我们开会讨论了具体的问题,调查过程中各个队员的任务,(有的负责提问,有的负责拍照,有的负责记录,)强调了我们的言谈举止。在实际访谈时,队员们团结协作,根据我们的需要提出各种问题,还根据对方的回答灵活广泛的提出相关的话题。由于我们言谈得体,整个实践过程中的访谈环节都非常和谐顺利,很好的锻炼了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培养了我们的团队精神。
3、对队员们的锻炼
去到陌生的地方难免碰到很多困难,我们充分发挥了团结协作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在遇到困难时勇敢面对,互相帮助。通过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培养了团队精神,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三、本次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1、没有准备调查问卷
本次实践活动由于我们事先预计的不够准确,没有针对不通对象设计调查问卷,只采用了访谈的形式,所以实地调查时,特别是农户和市场,由于访谈耗时比较多,只调查了一部分对象,致使我们没有能够得到足够多的资料,容易丧失普遍性,而且难以得到具体的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的结果。
2、调查人数的限制
由于此次实践活动我们团队只有5个人,人数有点偏少,所以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是集体走访调查,而比较少采用分小组调查,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更多的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调查结果。
3、没有得到有效的宣传
本次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没有联系当地媒体对我们的活动进行跟踪报道,或者是采用其他方式宣传我们的活动,所以整个实践活动普及面不够广,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的预期效果。
4、交通问题
由于此次实践活动地点涉及孟庄镇上和农村、新郑市,所以我们常常要去到不同的地方,路途上有些比较远,我们为节省经费经常是徒步而行,因此时间和体力上耗费不少,对活动进程造成了一定影响。
5、时间安排上的不合理
由于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时间安排上有些不够合理,耗在路途上的时间比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活动进度。
四、对本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建议
1、同学们组成团队去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既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精神,又扩大
了同学们的视野,学校不仅要从资金上,还要从实际操作中对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给予更多的帮助,让更多的同学加入到这个实践活动中。
2、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时间可以不必规定明确的时间和形式,以让同学们根据
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3、对实践结束后的实践报告,希望学校能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仔细的批阅,对
好的报告可以介绍指导老师进行修改,争取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提高学校的声誉,并通过开展评比活动来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
河南省创新团队 篇2
会上, 专家组认真听取了创新团队成员、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高建良教授代表团队所作的总结汇报, 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现场质询和评议。专家组表示, “瓦斯预测与治理”教育部创新团队针对煤矿瓦斯灾害防治国家重大需求, 围绕瓦斯地质与瓦斯预测、瓦斯灾害防治、瓦斯抽采与利用、瓦斯危险源辨识与抢险救援4个方向开展研究, 在瓦斯预测与治理领域的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实现突出进展, 取得了一系列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 为我国煤矿瓦斯灾害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作为站在保卫煤矿生产安全最前沿阵地的河南理工大学“瓦斯预测与治理”教育部创新团队, 一直把保障煤炭生产安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长期致力于破解瓦斯治理这一世界性难题, 取得了一系列独创性成果:完善了瓦斯地质理论体系, 使煤矿生产安全有了自己的“保护神”;编制煤矿三级瓦斯地质图, 为打好瓦斯治理“歼灭战”提供了准确的“作战地图”;提出“构造煤”理论并应用于生产实践, 给瓦斯预测、预警、防治提供了准确的“信号灯”;建立瓦斯抽采开发系统, 研发井下防火灭火关键技术等, 给井下生产安全装上了“安全阀”, 使煤矿事故“元凶”变成“新能源”……这一系列创新与突破, 为打造“平安矿山”、撑起国家能源安全“保护伞”作出了突出贡献。
缚瓦斯“恶魔”, 找到破解治理难题的“金钥匙”
“从事煤矿生产安全研究, 总觉得肩上扛着沉甸甸的责任!”怀着对煤矿安全生产事业的责任心, 发誓要设法攻克难关, 破解瓦斯灾害这道世界性难题的创新团队成员们, 不顾生命危险, 年复一年深入几百米、上千米的矿井观测、勘查、分析、研究, 在国家开展的降服瓦斯“恶魔”的战斗中, 始终担当着旗手和技术中坚。
成功的蓓蕾在团队成员们智慧的汗水浇灌下次第绽放。在瓦斯地质与瓦斯预测领域, 完善了瓦斯地质理论体系、提出了构造煤的形成机制和煤与瓦斯突出煤体、建立了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敏感指标研究方法;在瓦斯灾害防治领域, 研制成功了突出煤层水力挤出快速消突技术及装备, 探索出井下注气驱替煤层甲烷规律、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及分布规律;在瓦斯抽采与利用方面, 建立了瓦斯抽采基础理论, 开发了一系列煤层气地面开发关键技术及装备、煤矿井下商品浓度瓦斯产出关键技术及装备;在瓦斯危险源辨识与抢险救援方面, 发现了一般空气区瓦斯爆炸冲击波传播规律, 建立了受限空间煤尘爆炸传播及伤害模型……这些都为进一步开展瓦斯预测与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也标志着解决煤矿瓦斯爆炸的“金钥匙”已经找到。
创新团队以自己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坚持不懈的追求托起了煤矿安全生产的希望, 其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 多项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获得多项省部级奖励, 并形成了瓦斯地质编图国家标准, 编制的煤矿三级瓦斯地质图成为国务院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优秀推广成果。
济矿工生命, 搭建煤矿生产的“平安天梯”
“作为煤矿安全生产的‘第一杀手’, 瓦斯灾害是制约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障碍。”创新团队带头人、河南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铁岗说。为搭建煤矿生产“平安天梯”, 擎起国家煤炭生产安全之重, 团队在不断取得理论突破的同时, 十分注重解决煤矿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影响安全生产的实际问题。
“瓦斯存在于采矿活动始终, 既有静态特征, 更具有动态特征。瓦斯、煤与矿工‘同处一室’的现状及工人身处‘与魔共舞’的险境十分令人担忧。”张铁岗院士说, “如果增加科研支撑力量, 使煤炭与瓦斯共采、治理与利用并重, 则可使瓦斯从‘矿难祸首’、污染源头变害为利、变废为宝。”自张铁岗院士主持完成的国家“九五”攻关项目《矿井瓦斯治理示范工程配套技术研究》成果在平煤集团等全国16个局、矿推广应用以来, 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率显著下降,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在瓦斯防治领域, 创新团队成员王兆丰教授以其执著的“钉子精神”获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他的团队创建的矿井瓦斯涌出量分源预测法, 填补了国内空白, 并使我国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其成果被收入国家安全生产标准, 在阳泉、焦作、淮南等100多个矿区推广应用, 累计创造经济效益数十亿元。他的团队相继提出“水力挤出快速掘进”新方法, 使突出煤层煤巷掘进工作面月掘进速度提高1倍以上, 已在河南、河北、安徽、湖南、陕西等省的12个矿区推广应用, 有效降低了瓦斯突出死亡率, 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亿多元;创立的地面钻孔取芯过程煤芯瓦斯漏失量测试方法和研发的装备, 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显著提高了深部煤层瓦斯含量测定准确率;提出的“钻墙布孔边掘边抽瓦斯”新方法, 使厚煤层边掘边抽瓦斯率提高1倍以上, 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解决了所用矿区高瓦斯厚煤层长距离煤巷掘进工作面瓦斯超限的难题, 并已在山西、陕西等省的4个矿区推广应用。
创新团队成员刘明举教授针对我国煤层赋存条件复杂多变, 重大 (特大) 瓦斯、煤岩瓦斯动力灾害事故频发的严峻形势, 以煤与瓦斯突出、冲击矿压和瓦斯爆炸等煤矿含瓦斯煤岩动力灾害为研究重点, 在煤矿瓦斯重大灾害区域预测技术、煤与瓦斯突出机理和防治技术、煤岩动力灾害监测预警技术与装备等方面, 取得了一系列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创新性成果, 并在全国20多个矿区 (井) 推广应用。余明高教授发明的含添加剂细水雾灭火技术和研制出的灭火系统装备, 实现了爆炸灭火技术的重大创新;研制的“低浓度瓦斯安全输送技术与装备”, 在全国10余个矿区应用, 使每年向大气排放的约300万立方米低浓度瓦斯得到利用, 减少了大量的瓦斯气体排放, 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孙玉宁教授在突出煤层钻进技术方面提出“钻穴”新理念——“突出煤层扒孔降温钻具及其钻进方法”, 使突出煤层的钻孔深度提高40%~70%;在瓦斯抽采封孔技术方面, 发明的“囊袋式注浆封孔装置与封孔方法”, 使井下煤层钻孔的瓦斯抽采浓度得到大幅度提高;在突出煤层钻进和消突方面, 研制成功“近顶跨时段分步骤钻进法”和“钻割一体化消突装备”等, 对改变“突出煤层为煤层气开发禁区”的认识、提高瓦斯井下抽采和煤层气地面开发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
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 2009年, 全国煤矿瓦斯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比2005年分别下降了62.1%和65.2%, 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这是党和政府以及煤炭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的结果, 其中也饱含了河南理工大学“瓦斯预测与治理”教育部创新团队的辛勤汗水和卓越奉献。
河南省创新团队 篇3
关键词:科研 创新团队 建设 云南省
Think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m of Initiation of science &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 of Yunnan province
Li YerongWang Weibing Li Yongqian
Abstract:Nowadays,the function ofscience & reseach becomesmoreandmoreimportant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view of this,thepresent reseach had not completed by one person,but a team.So the organization of initial team for science & reseach had emerged,and high attention paid by society. How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reseach in a initial team becomes a focus problem.But,therearemanyproblem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itial teams for reseach in our country.
Keywords:Science & research The team of innovation Construction Yunnan province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68-02
现代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含量的增长,而科技又是知识经济中最核心的体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渗透到各种生产要素中。科技的创新既要靠个人,又要靠团队,“1+1大于1”——这就意味着团队的力量大于个人,所以,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尤其重要。由于科研创新团队还是一个新事物,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2008年4月,云南省科技厅准备在农业和医疗卫生领域各遴选10个科研创新团队加与建设,如何在农业领域遴选10个科研创新团队的科研任务落到了我们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头上,经过我们大量调查研究,我们对云南省农业科技领域的科研面貌有所了解,对农业科研创新团
队的建设问题有所思考。
1.云南省农业科研创新团队的特征
1.1 有鲜明的研究方向和明确的研究目标。我省农业领域许多科研创新团队是经过多年研究发展形成的,有些是经过几代科学家传承下来的,有鲜明的研究方向和明确的研究目标,有些团队在省内、国内具有领先优势。
1.2 具有较好的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许多科研团队的科研成果在专利申请、成果鉴定、推广应用等方面都取得重大成绩,具有较好的社会信誉、经济效益。如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生产与种质创新团队,针对云南省及西部地区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利用云南丰富的畜禽和饲料资源优势,紧密围绕资源多样性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系统研究地方畜禽种质特性、营养需要、品质性状与安全控制、饲料资源利用、养殖模式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等,取得了重要成果,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楚雄州农科所“楚粳”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创新团队紧密结合云南水稻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选育方向,以优质为突破口,创新选育方法,获得了许多创新性的成果。先后选育出楚粳22号、23号、24号、25号、26号、27号、28号、29号、30号和楚粳香1号、楚粳优1号11个品种,在应用、推广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
1.3 有较强的团队带头人。我省农业领域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具有较强学术地位和较高知名度,皆是教授、研究员,并且许多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或工程项目主持人(首席科学家)、省级突出贡献奖获得者、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技术创新人才。
1.4 合理的科研团队结构。我省农业科研团队在围绕团队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的前提下,实现团队成员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以及能力、思维方式、性格特征、工作风格、人文素养、研究经验的优势互补。
1.5 较强的科研支撑平台。国家工程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农业综合试验示范、改良与繁育基地、鉴定中心。
2.云南省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发展的现状
2.1 低水平的团队较多,高水平的团队较少。我省农业科研创新团队与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是相关的,在我们调查的30多个农业科研创新团队中,低水平的团队较多,高水平的团队较少,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一是我省地处边疆,科技整体水平不发达;二是我省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工作刚刚起步,许多团队建设水平较低;三是不排除少数团队存在临时搭建,拼凑的现象,并非真正有机组合的高水平的实团队。
2.2 发展不平衡、分布不均匀。我省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存在发展不平衡,分布不均的状况。在我们调查的30多个团队中,主要集中在省会昆明、高等院校和省级科研单位。地州上只有楚雄州农科所“楚粳”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创新团队和文山州三七研究创新人才团队,但最终都没有进入遴选范围加以培养。
2.3 缺乏院士级团队带头人。我省农业科研创新团队有较强的团队带头人,但遗憾的是缺乏院士级团队带头人,与省外科研创新团队相比,特别是有院士的团队相比,我们在学术地位、科研平台、科研项目获取、科研成果获奖以及人才培养方面都弱许多。
2.4 缺乏原始创新性。目前团队常由博士生导师或硕士生导师与他们的研究生组成,师徒关系和众多,而公开和公正招募案例较少。此类团队往往规模较小,成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多元化的理论知识和科研案例,研究方法及研究方向单一,创新活力不够,难以产生高水平原始创新的成果。
2.5 团队内部学科交叉不是很科学。团队内部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建制、传统学科分类、学科壁垒和保护主义,客观上增加了不同学科之间整合的难度,阻碍了跨学科团队的形成和建设。单学科、单部门的团队多,而学科、跨部门的少;搞基础研究的多,但搞应用研究的少;理工科内的小交叉多,而文理交叉少。由于利益主体的不同以及现有科研管理体制的制约,团队内部的个人为“保护”知识产权和自身利益,往往实行对内封闭和对外封锁的政策,造成知识资源和科研资源无法达到共享,也很难形成规模力量,阻碍了科研的进一步发展。
3.云南省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措施
3.1 创新科研平台,整合资源优势。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它比一般的科研组织具有更多的优势,能承担较多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具有吸引优秀人才的条件和环境。我省农业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应该重点建设科研平台,通过创新科研平台建设,吸引、汇聚一批高水平的人才,而平台的建设和团队的建设为承担更多的大项目创造良好的条件,高级别项目研究又为团队建设提供条件和可能。总之,创新科研平台建设就是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整合和集成相关优势,在一个更广阔的学科背景、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和水平上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平台。
3.2 学科优势渗透,加强横向联系。学术组织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应高度重视团队的培育,强调学科交叉,注重专业融合,及早发现具有潜力的团队种子,加以政策引导和支持。当跨学科研究具有一定的规模时,应加强横向联合,建立跨学科的科研组织机构,给予跨学科研究更多的扶持和帮助。另外,要在顶尖国际科技项目合作中催生团队,因为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合作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要通过学习国外前沿的管理理念和研究方法,研究社会中热点问题,使团队的国际化科研能力得以提高,进而使团队充满创新活力。
3.3 团队结构合理化。应通过公开公正聘任等方式,积极引进著名的专家和学者,改善团队结构,打破沿袭多年的近亲繁殖现象,创造人员交互、学科互透的基本条件。同时,在组建成学术结构优良的团队以后,要持续不断地进行组织学习,因为一个高效的团队是通过以个体成员知识创新、团队资源共享、团队财富积累为环节的螺旋,使团队的整体创新能力不断地得到发展,在动态发展过程中能更好的实现帕累托优化效应。
3.4 健全运行机制,优化评估机制。能否建立协调高效的管理及运行机制是团队成功发展的关键问题。首先,要坚持产学研合作机制。团队要主动通过加强与其他团队积极而有效的沟通,使产学研三方的科技资源、创新资源及文化资源等得以更好地优化,学术底蕴浓厚,形成更具优势的综合资源,进而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其次,在团队内部也要改革科研管理运行机制,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科技队伍组织模式,构建既符合现代科技发展规律、又能满足国家任务要求的网状柔性组织结构,探索成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中心。第三,要建立科学合理公正的运行评价机制,积极开展团队建设评估,形成有效而又操作性极强的评估机制。应努力营造健康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科研管理步入制度化,民主化,法制化。
3.5 激励机制多元化。要使团队保持强大的吸引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第一,物质性的激励要能够量化且具有可操作性,应根据机构的特点在工作量考核和工作津贴等方面对团队实施优惠政策。第二,要制定团队激励薪酬计划,并体现对团队和个人的两次激励薪酬的合理分配。第三,关注精神层面的激励。团队在绩效考核时,要坚持多方参与的原则,并充分考虑团队成员的建议,同时坚持学术同行评议制,因为来自同行的“第三方评价”能够对团队的工作做出相对客观和公正的评价。绩效评价除了量化的指标外,还需要考虑到社会效益、人才效应、团队可持续发展潜力等内容,为防止业绩出色的成员可能在一个“总体业绩佳”的团队中被人忽视,要将团队绩效测评与个人绩效测评有机地衔接起来,对成员进行考核时可参考以下两种方法:①角色考核法,即根据团队中不同成员的角色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表,定期对其工作情况进行考核。②统一考核法,即对团队所有成员制定统一的绩效考核指标,包括基本情况和创新情况等指标。通过个人填写、专家评审、团队领导和团队其他成员打分等方式,对其进行绩效考核。
参考文献
[1] 卢绍华.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年,第28卷,第02期
[2] 陈士俊、柳洲.当前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2006年中国科协年会
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构建 篇4
如何成立一个优秀的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一直是团队管理者比较头痛的问题。其实创建一个优秀创新团队的关键不是创新型企业有没有足够的人才供挑选,而在于管理者有没有一个正确的组织团队的观念。无论是经验论、学历论、形象论的管理者,都希望创新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是业务骨干,拿过来都能独挡一面,这样创新成果就会蒸蒸日上。但是,无论多么优秀的创新型企业或多么优秀的管理者,都没有这样的创新团队。这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必要的。一个优秀的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构建要讲究团队成员的相辅相成和互相配合。
二、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构建原则
在进行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构建时,一般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系统性原则。我们注意到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运作的成功与否与各方面的内外部因素有关。因此在决定是否进行创新团队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2、实事求是原则。在构建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时,还要注意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其他创新型企业或团队成功运用的做法,不能全盘接受,而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自身的独特环境。
3、循序渐进原则。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建设绝非一件易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仅需要创新团队自身艰苦卓绝的努力来进行运作,还需要创新团队内外环境相关因素的配套和协调。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许多方面都必须摆脱传统的做法,进行人的转变。在变革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障碍和阻力。因此,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采用开展试点、摸石头过河逐步总结推广等方式,有步骤的开展创新团队的构建活动。
三、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构建方法
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构建的方法主要有五种:人际交往法、角色界定法、价值观法、任务导向法和社会认同法。
人际交往法强调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成员之间进行交往的方式,目的是确保创新团队成员以真诚的方式交往;角色界定法勾勒出了多种角色模式和群体过程,目的是使个人清醒地认识到员工个人所做贡献的类型;价值观法强调创新团队拥有价值观念的重要性,所有团队成员都应拥有这些价值观,在工作中,着力于培养共同的创新团队价值观,这样,就能以一贯的相同的方式指导每个创新团队成员的行为;社会认同法是通过有效的交流来提高创新团队的凝聚力,通过展示团队业绩和职业化鼓励来培养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成员的自豪感。
四、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构建的五要素
构建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可以归纳为五点要素:
1、合理的团队人数。由于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区别于传统的层级组织(即常规的组织建制),所以没有必要把创新型企业所有的员工塑造成一个创新团队。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合适人数,无论是网格型创新团队还是任务导向型创新团队,根据管理学中的层幅理论,管理幅度都不易过宽,8人左右为好。
2、清晰的主题目标。构建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应该有清晰的主题目标,这个主题目标就是该创新团队存在的理由。每个团队成员,都需要对创新团队的这一主题目标做出承诺。围绕实现这个目标明确实施要点,同时依据要点排列成具体的节点计划,其中包括构建方法的运用、分工和合作、途经和程序、时间和衔接等。
3、协同工作的能力。一个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重要的是协同工作的能力,每个成员对创新团队要有认同感,认同感的体现是每个成员的自觉到位以及主动补位,成员之间是紧密合作的关系。
4、和谐的成员关系。不宜将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设置完全等同于行政类管理机构。在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中强调指导,而非领导;强调平等合作,而非职务管理;强调和谐的整体环境,而非本位观念。
5、自我介入模式。创新型企业管理者应该是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培训师,借助创新团队这个平台,宣讲创新型企业的共同远景和管理理念,传播创新型企业的企业文化,保障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保持对创新型企业共同目标的忠诚度;此外创新型企业管理者还应当是企业创新团队的参与者。
五、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建设的步骤和阶段
1、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构建的步骤
(1)客观评价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现状。
(2)针对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存在的问题采取对策。
(3)实施相应对策后观察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结果。
(4)针对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不完善的地方采取进一步对策。
2、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建设的阶段
对于一个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其发展可分为初步建立、培养规范、稳定执行、结束四个阶段。①初步建立阶段,创新团队的成员由于各自背景、专业不同,而且创新团队的目标刚刚建立,团队成员对于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仍处于摸索时期。此时创新团队的绩效一般,改善速度有限;②培养规范阶段,创新团队采用了正确的团队培养战略和方法,团队凝聚力、团队精神、团队标准、团队价值观开始被成员所接受。此时创新团队的绩效进入快速改善的阶段(正反馈开始启动);③进入稳定执行阶段以后,创新团队绩效逐渐达到平衡(负反馈开始启动);④经历一段时间后,最终进入均衡的结束阶段。需要注意的是结束阶段,并不宣告创新的结束,而是指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研究对象和创新团队主要成员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整个发展过程可参考图1。
图1 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发展的四个阶段
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在创新团队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分别要注意以下这些方面:①初步建立阶段,创新团队管理者应当立即掌握团队,督促创新团队成员进入状态,采取各种方式减少创新团队中不安定的因素,促进团队成员在个性、能力等方面的融合。创新团队成员应当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团队氛围;②培养规范阶段,创新团队管理者应当在创新团队中挑选一些核心成员,通过内部培训以及多次参与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项目等方式去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可控制范围内,对于短期的目标可以适当授权团队核心成员参与决策,但是要注意事前监督、事中控制、事后考核相结合。创新团队成员应当对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目标达成共识,努力提高创新能力;③稳步执行阶段,创新团队管理者应当允许创新团队成员公开表达不同的意见,建立愿景,调和团队成员的差异性。创新团队成员应当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创新团队的创新;④结束阶段,创新团队管理者应当运用系统思考,综观全局,并时刻保持危机意识。促进创新团队的不断学习,保持成长的动力。创新团队成员应当对以前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改进的办法和建议。
六、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构建的对策
针对前面的分析,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构建:
1、在创新型企业创新团体中建立以分配机制为主的有效的激励机制。这一机制的特点为“分配合理、收入多元、公平竞争、有效激励”,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①对创新型人才实施在社会上富有竞争力的薪酬标准。拉开差距,奖励重实绩;②定期考核评估,优升劣降。体现技术与人才的价值,技术参与分配。③对创新团队领军者积极探索期权、股权、虚拟股份等新的分配形式。通过分配体制的改革,达到稳定关键的创新型人才、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目的。
2、在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中形成特有的团队文化。创新型人才需要优秀文化的塑造与充实,每个创新团队都有一个支撑其运行的体制,也就必然有与这种体制相对应的文化特征。通过团队的体制创新,塑造出一种唯才是举、量才而用、鼓励竞争,论功行赏的体制性团队文化,使创新团队成员紧跟时代的步伐,快速更新科技知识,形成有利于创新团队发展的文化氛围,努力实现社会利益和团队利益的有效结合,在成就国家和社会的同时,发展自己。
3、在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中重视创新团队领军人物的培养和发挥。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领军人物是团队文化的塑造者和团队战略的谋划者。加大经济投入保证领军人物的物质待遇和生活条件,对创新团队的领军人物在技术和管理等方面提出的合理建议要及时地予以采纳。
4、在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中培养后备人才,建立人才备用池。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它的发展不是取决于对物质资本和物质资源的占有,而是对智力资源的占有。而智力资源的载体是人才,人才是核心能力的最终体现。一个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至少要培养2?3名人才,这几名团队成员目前在业务水平上也许不是太理想,但经过在创新团队中的锻炼和创新团队领军人物的培养下,不久他们应当也能独挡一面,成为创新型企业未来的优秀人才。
5、在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中建设有利于团队成员和团队之间相互交流的非正式平台。团队之间的交流沟通,也是促进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成长的重要因素,可以促进各类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人才的优化组合,促进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激发创新。因此可以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建设创新团队的社会性团体,例如科技沙龙等。
总之,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构建就像筑路一样。首先培养一支骨干队伍,然后吸纳一批新人,通过很好的消化以后,再吸收新人,如此循环,直至最终形成一个坚不可摧的强大的高效的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
参考文献
[1]杨道富,谢鸿根.试谈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J].江西农业学报,2007(9):179-180.
[2]钟英姿.创新型企业高绩效团队建设浅析[J].技术经济,2005(12):30-31.
[3]章义伍.如何打造高绩效团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林正大,孔炯炯.实施团队建设的有效方法[J].人才开发.2007(1):32-33.
理念、团队、创新 篇5
青春、热血、激情
团队要有队魂,正像军队有军魂,警察有警魂一样,队魂让我们同仇敌忾、戮力同心,剑锋之指,所向披靡!团队的队魂要充满舍我其谁、一览众山小的气魄,要爆发出偏向虎山行的气概,更要发扬谁与争锋、荡气回肠的气势!我们是最敬业的一群人,因为一颗青春闪亮的队魂而走到一起,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相聚在此,为了一个坚定的信念而携手奋进,更为了圆一个执著的梦而坚守着使命与责任!青春的记忆慢慢流逝,时不我待、与时俱进是我们的座右铭。迎合市场发展趋势,提升群体竞争合力,改进完善经营方针,体现的是理念,团队,创新意识的企业最高目标的完美和谐的统一!
市场决定命运,竞争彰显实力。参与到市场经营领域这个大舞台,就意味着没有退路。置之死地而后生,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市场考验我们的耐力与恒心,更磨砺我们的韧劲,开拓我们的视野,我们的理念,就是可以吃亏,但要学到经验,可以出汗,但必须取得业绩,可以失败,但下一次一定要成功!
团队是整体不是散沙,是聚合而不是分散。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来自于将每个人的智慧凝结成一座宝库。让每一个都感觉到自己对集体的不可或缺,让每一个成员都能从团队的荣誉中分享和品味到成功与自信。我们的团队,就是要让每名团队成员参与到决策、管理、经营的各个环节,都成为企业的主人!
团队建设与创新心得 篇6
心得一:
搞好团队建设才能提高凝聚力和竞争力,进而实现团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必须认真做好沟通、关爱、激励、信任、服务、协调和组织这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沟通是真诚搭建理解的坦途,只有真诚沟通才能相互理解。我们的小组只有4个人,暂且不谈学习其他科目,很多时候我们除了做项目,我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其他工作,有的是学院干部,有的是系里的干部,而且身兼多职,这就需要占用我们的一定时间。这时候良好的沟通显的更加重要,只有沟通好了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平时都是通过聊天的方式进行沟通。有人曾经问我:怎么整天见你跟人聊天啊?我的回答是:聊天也是工作。因为,那不是乱聊的,尤其在时机和话题的选择上。利用课间的休息时间聊聊项目的话题,目的只有一个:拉近距离,融洽气氛,了解情况,施加影响。还有比较喜欢用的就是娱乐,尤其是下棋、打牌、能体现人的性格,想藏都藏不住。性格无所谓优劣,最重要的是因人而异,善加利用。通过合理的组合,减少冲突,增强合力。还有就是文字记录,一定要让团队成员,尤其是关键成员养成做文字记录的习惯,这对我们团队的建设很有必要。
二、关爱组员,人是最富有感情的,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时候组员之间要相互帮助,真诚的为对方出谋划策,这将更牢固小组人员之间的感情。使我们的小组“温馨”之家的感情日益浓厚,责任感不断增强,同时给组员创造一个轻松的开发环境,是搞好团队建设重要一环。
三、激励和信任可以有效地增强组员的使命感,提高组员的自信心,给组员有更多的机会锻炼及证明自己的能力,促进工作的顺利完成,保证工作质量,同时使组员在心里产生可亲可敬的形象,觉得小组里的人是值得信赖的。当然我们没有资金投入开发,不可能有物质上的奖励。真正重视团队成员的意见并给予适当的授权,完成任务时给予及时的肯定,失败时给予真诚的帮助和鼓励,比物质上产生的激励作用要来的强烈和持久的多。
四、服务,这是团队建设的核心内容。每个组员都应该为我们组服务。而项目组长更多地想的是对这个团体的责任,目的是要把工作做好。工作最终要靠整个团队,而不是某个人来完成。要立足于服务,给团队成员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换句话说,组织者的任务是把台子搭好,让团队成员把戏唱好。即便是团队成员最终超越了你,你真诚地帮过他,他自然也会帮你,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不要吝啬的把你知道的东西告诉你的同伴,不要有妒忌的心理,这是非常忌讳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服务不等于麻木听从,是有原则的,会有不少误解、委屈,也会很“吃亏”,但你收获得将是一帮多少年后都还彼此眷顾、相互信任的朋友和一段美好的回忆。
五、协调和组织,也就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实际上,作为一种具体的技能和工作内容,这是和沟通和服务连在一起的。把前几项做好了,协调组织基本上就是个水到渠成的问题。由两个需要注意的方面,一是要注意实际情况,因人就势;一是要注意尽可能合理地分配任务。
总之,团队要想建设好,不仅仅是老师的引导有方,或是项目组长的亲力亲为,而是团队里每一个人的努力,只有项目组长热心、负责、真心的和团队成员交流,充分调动团队每一个人积极参与团队建设和未来的发展,大胆创新、不断进取,团队成员才会为了团队目标共同奋斗、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支和谐、高效的团队。
心得二:
高绩效团队建设是现代管理新理念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的是组织的整体效应,追求的是创新、高效、综合实力和抗风险的能力。从企业的发展角度来说,高绩效团队建设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一个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
一、团队的建设和目标确立
高绩效团队建设实际运行过程中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常常让人感到无从下手。但是,团队要发展、要成功,不能束手无策更不能单纯模仿,而是应该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和策划,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所以首先应该很清楚知道现在应该干什么,下一步应该干什么。只有方向正确了,目标明确了,组织框架搭好了,剩下的只需要认真分析、正确导向,发挥团队积极性,提高执行力,即可达成绩效目标。
第一,团队核心成员要深入认识自我,明确团队成员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对工作的喜好、处理问题的解决方式、基本价值观差异等,通过这些分析,最后获得在团队成员之间形成共同的信念和一致的对团队目标的看法,以建立起团队运行的游戏规则。
第二、每一个团队都有其优势和弱点,而团队要取得目标成功即面临外部的挑战又面临机会,通过分析团队所处环境来评估团队的综合能力,找出团队目前的综合能力对要达到的团队目的之间的差距,以明确团队如何发挥优势、回避风险、提高迎接挑战的能力。
第三,要以团队的目标为导向,使每个团队成员明确团队的目标、行动计划,为了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激情,应树立阶段性里程碑,使团队对任务目标? 吹眉?、摸得着,创造出令人兴奋的构想。
第四,合适的时机采取合适的行动是团队成功的关键,团队任务的启动,团队遇到困难或障碍时,团队应把握时机来进行分析与解决,以及团队面对内、外部冲突时应在什么时机进行舒缓或消除等都必须因势利导。
第五,行动涉及到团队运行问题。即团队内部如何进行分工、不同的团队角色应承担的职责、履行的权力、协调与沟通等,因此,团队内部各个成员之间也应有明确的岗位职责描述和说明,以建立团队成员的工作标准。
二、提高素质,强化学习
河南省创新团队 篇7
1 工程物流业务特点及技术人员队伍现状分析
1.1 工程物流业务特点
工程物流业务范围涵盖了核电、航空、精密仪器、海洋石油、石油化工、船舶制造、装备制造业等行业的综合物流服务, 业务类型由单一的物流运输转变为综合物流服务和项目的运营管理。其特点:一是业务类型复杂, 已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重大型行业;二是项目的大型化、复杂化程度越来越高, 重大件设备的记录被不断创造和刷新;三是操作环境复杂, “门到门”的工程物流服务包含了陆运、装卸、海运、码头、港口、货物加固捆扎等范围, 涉及了道路改造、排障、码头建设及改造、滚装/滚卸、海运线路设计等内容, 具有环境陌生、情况复杂等众多因素;四是专业化程度高, 大大提高了技术难度;五是国际化工程项目日益增多, 国际化交流频繁, 项目操作难度大;六是技术人员所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综合性高, 涉及机械、汽车运用、公路桥梁、吊装、滚装/滚卸、港口、海洋运输、船舶制造、环境技术等众多专业领域。
1.2 技术人员队伍情况
在工程物流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 对技术人员的数量需求越来越多, 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知识及技术能力的要求。技术人员的情况:一是团队成员年轻, 除技术带头人拥有20多年的工作经验外, 团队60%的成员为近1~3年毕业的大学生, 实际工作经验非常匮乏。二是技术人员专业知识背景相对单一, 当前国内院校并未设置与工程物流技术相关的专业, 相关的毕业生的专业领域单一, 如道路运输专业的对港口码头技术不了解, 船舶制造专业的对汽车运用技术不熟悉等等。三是业务增长过快, 技术人员培养成长的周期较长, 在短时间内未能形成有效的技术人员梯队。四是营销及操作项目增长过快, 导致了项目多而技术人员少的现象, 技术人员身兼多个项目的现象多。
2 创新“导师带团队”学习方法的提出
为了解决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与技术专业人才成长的矛盾, 我们需要创新一种学习培养的模式, 使专业技术人员尽快拓宽专业领域, 形成持久的团队战斗力, 同时更快速地接受复杂工作环境的挑战, 承担更大的工作责任。
2.1“师傅带徒弟”模式
“师傅带徒弟”是现实中许多企业采取的模式, 是“传、帮、带”的一种传统方法, 主要通过有实践经验的师傅带徒弟, 通过“一对一”的方式, 师傅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专长传授给徒弟, 使其接受企业文化, 融入工作环境, 帮助徒弟成长。通过这种方式对新人的业务水平提高有直接的帮助和指导作用。但这种方式在实践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 师傅带徒弟有可能带出好徒弟, 也有可能带出问题。主要是注重言传身教,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教育和引导徒弟做人做事, 这种培训的方法严重依赖师傅的个人作用, 是高度个人化的。一是师傅的尽心尽责的程度和个人能力的不同;二是师傅的知识结构的全面性不够;三是师傅在企业发展及理解认识上有差别。凡此种种, 可能导致徒弟成长差别较大, 或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差别。
另一方面, 不同成长期的技术人员对知识面掌握的要求不同。师傅带徒弟的目的性强, 针对性强, 操作性强, 发展潜力不足, 缺乏持续性及长期性。同时, 培养的时间周期长。
2.2“导师带徒”模式
企业在富有经验、具有良好的管理和专业能力的管理人才、专业人才或具有一技之长甚至身怀绝技的技能人才 (统称为导师) , 与被指导者明确指导关系与指导目标, 通过导师对被指导者进行传授和指导, 能使被指导者获得某种专业或技能领域的内隐知识, 更快地提高业务能力或技能水平, 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导师带徒”的模式在“师傅带徒”的模式上前进了一步, 使指导者的潜力得到开发, 但整体性、持续性、长期性有许多的不足。
以上两种培训制度, 都是采取“一对一”的培养方式。在传统的企业中, 由于发展时间长, 沉淀或储备了较多的师傅或导师, 实现起来比较容易, 也就是“传、帮、带”传统培养方式得以有效执行的根本原因。但无论是“师傅”或是“导师”由于受到专业结构的限制, 其传授的专业知识较为单一而且有限, “徒弟”的知识或专业不能得到全面的拓展, 难以适应新兴行业对综合技术的需求, 或人员规模发展的需求。为此, 我们提出构建一种“导师带团队”的模式, 即在企业中层 (或主管) 管理者中选择专业技术全面的导师, 采取“一对多”的学习培养方式, 行之有效地将自己的综合技术、经验及企业的理念传授给团队, 让成员在团队行动中得到快速的、持续的、全面的成长。
2.3“导师带团队”模式
企业在富有经验、具有良好的管理和综合专业能力的中层 (或主管) 中选择合格导师, 与其主管或相关的团队明确指导关系与指导目标, 通过导师对团队进行传授和指导, 营造好学上进、钻研进取的成长氛围, 能使团队获得综合专业或技能领域的内隐知识, 快速持续地提高团队的业务能力和技能水平, 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 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导师带团队”的模式由于选择的导师具有管理的职能, 相对于“师傅带徒弟”或“导师带徒”的导师来说, 具有的责任更大, 职责更明确, 对企业了解更深, 宏观性更强, 包含技术素质、思想素质、安全素质及生活情感, 激发活动、提升智慧、共同分享、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有效性、持续性和长期性。
3 从“导师带团队”到“团队成长”
3.1 导师的确立
导师的要求是同专业方向中富有经验、具有良好的管理和专业能力的管理人才、专业人才, 又是这个团队的管理者, 综合素质良好、对企业忠诚度高、了解企业基本情况、热心并有很强的沟通能力。
3.2 目标导向
通过建立以目标为导向的培训体系, 确定“一专多能, 综合提高”的目标, 通过“导师带团队”的方式, 全面、整体、有效、持续、长期地不断完善技术人员的知识体系及综合能力。
3.3 导师带团队模式的建立
温格在《实践共同体:学习、意义和身份》 (E.Wenger, 1998) 中对“学习共同体”所依据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框架“实践共同体” (Communication of Practice) 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实践共同体, 指的是群体所有的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关注点, 共同致力于该领域, 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而发展自己的知识和专长。实践共同体作为一种知识生产方式和学习组织形式的概念工具, 具有新颖而独特的价值。
基于实践共同体的理论, 建立“导师带团队”的模式, 构建一致的价值观, 采取有效的相关做法。
3.4“导师带团队”的主要做法
“导师带团队”的宗旨是让成员在团队中得到不断的发展, 关键形成“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氛围, 作为综合素质要求高的特殊群体, 技术管理工作需要多个专业的人员互相配合, 成员通过团队学习, 学习和掌握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 从而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团队中学习, 有利于技术人员形成良好沟通、密切配合、互助协作的工作习惯, 有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
(1) 培养团队荣誉感。团队的荣誉感的创造关键是导师, 他应该具备优秀的品格, 与团队具有诚恳真挚的感情, 一视同仁, 同吃苦, 共患难, 同忧愁, 共欢乐。成员在团队中有归属感, 为在这个团队而自豪。
(2) 创新学习方式。建立“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的授课法、目标导向任务式学习法、总结提高式学习法和突破式学习法”的学习方式, 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及实践工作总结, 有效提高了成员的综合能力。
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的授课方法, 是指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 使成员熟悉了解工程物流技术的相关知识, 了解操作的关键要素和要点。而实践是检验成员是否掌握上述知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让成员亲自动手, 可以使其对核心内容和要素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目标导向任务式学习法是通过给成员在项目实际操作之前设定学习目标, 在实际工作时通过观察、动手、提问等方法, 了解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从而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目标学习任务。
总结提高式学习法是指每次实践学习活动后, 及时组织成员总结会议, 让所有参与人员通过PPT的形式介绍个人的实践活动、收获、思考及总结, 通过导师的点评和指导, 使成员对于实际操作、技术应用等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提高。
突破式学习法是指成员在某一阶段需要学习掌握其它某一专业的学习方式, 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掌握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 相关专业各个击破, 最后掌握工程物流综合技术, 成长为工程物流领域的专家里手。
3.5 团队在行动中成长
建立“导师带团队”模式以来, 技术团队的培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实践的行动中得到了健康、快速的成长, 主要表现如下:
(1) 团队成员中3人在重大型工程物流项目中担任项目经理、4人担任技术经理等要职, 在工程物流项目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团队成员已经具备了独立研究的能力, 相继完成了一些跨专业的论文, 如《索埃勒平板车储能器的类型及应用》、《重大件货物滚装滚卸的现状与发展》、《台山核电自备码头大件货物吊装卸船时机的选择》和《沙质项目工地重大件运输道路的修建技术及应用》、《试谈工程物流项目技术方案的执行》等;
(3) 团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有力的提升, 在众多的工程物流项目中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 并创造及刷新了多项记录。如2009年创新了重大件货物横向滚装装船的技术方式, 创造了重大件货物车辆横向滚装装船的全国记录, 2012年成功横向滚装了重量达1378吨的大型船舶模块, 第三次刷新该技术领域的全国纪录并保持至今。《重大件货物横向滚装装船创新技术》荣获“第四届中远集团青年创新创效竞赛”项目一等奖, 在中远集团表彰会上作为优秀项目进行了全面的展示, 中远集团海运技术专家在表彰会现场对项目进行了全面的点评并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4) 团队成员已具国际化交流沟通能力。团队成员参加了由国家外国专家局主办的国家级英语水平考试即“全国出国培训备选人员英语考试” (Business Foreign-language Training/Test:English, 简称BFT:English) 的系列考试, 其中三人通过了高级英语考试, 进入了“全国出国人员人才库”, 两人通过了中级英语考试, 具备了中级技术职称的资格及能力。通过综合的培养和发展, 技术团队已经初具国际化雏形, 为工程物流的国际化的进程及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团队在成长的同时,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也得到了各方的认可。技术中心被共青团广东省直属机关命名为2011年度、2012年度、2013年度、2014年度“青年文明号”、被广州中远物流有限公司授予2011年度“文明示范窗口”, 技术中心成员两人被广州中远物流有限公司评为“优秀员工”, 两人被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评为“四优共产党员”, 一人被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评为“文明创建先进个人”。
4 结束语
“导师带团队”的创新学习实践, 采用“一对多”的培养教育方式, 能够帮助、支持团队成员快速成长, 持续增长技能、持续拓展专业知识, 不断适应及促进企业全面发展的需要。“导师带团队”造就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成员在团队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形成了与企业一致的价值观, 具备创新思维及能力, 扩大了团队的力量及影响力。“导师带团队”的关键是以导师为核心, 建造稳定的、持续的、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 通过理论知识的扩展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使团队成员拥有扎实的、广泛的专业理论知识, 较高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工作方法, 形成专业的工作态度、工作标准, 促进团队成员快速、持续、健康地成长。
摘要:文中对广州中远物流有限公司工程物流业务及技术人才队伍现状进行了分析, 创新了“导师带团队”的学习实践, 通过导师“一对多”的培养方式, 建立全面的、持续的培训教育体系, 有效地提高了团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实战能力, 形成了核心竞争能力。
关键词:导师带团队,创新,实践,团队成长
参考文献
[1]赵键.从学习创新到教学组织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 2004, 7-8.
威鑫:创新团队 科技领衔 篇8
这支团队由威鑫公司董事长段政廷、总经理蔡志远、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学博士达布希拉图、英国伍尔弗汉普敦大学博士何霞红4位核心成员带头。团队的建设,为威鑫农科在肥料研发方面起到了创新的突破;为威鑫农科以控释配方肥研发制造,向环境友好型系列肥料研发及现代农业信息化管理应用进行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为威鑫农科培养一批专家技术型人才和企业技术骨干,为企业长足发展提供了技术和人才保障。
这支团队以建立完善的环境友好型肥料开发与利用技术平台为基础,以进一步开展控释配方肥、炭醋缓释配方肥和滴灌配方肥的研发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产、学、研相结合为主要途径,通过创新团队的建设,让新型肥料的研发和推广取得一定数量的专利技术与产品,切实解决现代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产品开发、生产关键技术等问题。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团队的目标是开发10种以上专用控释配方肥,5种以上专用炭醋缓释配方肥,3种以上专用滴灌配方肥,申报2项以上云南省市科技進步奖,建成云南省农业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工程实验室。
威鑫农科在建成“创新团队”的同时,还将以项目实施为依托,锻炼一批作风务实、技术领先、理论先进的科研队伍,培养一批德才兼备、能独挡一面的专家型技术人才。力争培养3至5名省级乃至国家级拔尖科技人才,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国家层面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同时,团队建设还将以此为发展契机,进一步明确目标,提高科研水平和管理质量,为晋升为省级乃至国家级科研团队奠定科研基础和人才储备,争取实现向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的跨越。培养一批优秀的科技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优秀的科研群体。
责任编辑:李晓欢
新团队”的牌匾,这标志着威鑫农科又迈向了一个新台阶。
【河南省创新团队】推荐阅读:
河南省皮革行业科技创新型企业评审表09-30
豫政 〔2011〕21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投资的意见07-21
河南省经济11-10
河南省高校11-28
河南省区域品牌06-27
河南省村镇银行08-25
河南省外贸企业09-28
送河南陆少府,送河南陆少府钱起,送河南陆少府的意思,送河南陆少府赏析07-01
河南省高校学生资助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