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外向型企业

2024-11-05

出口外向型企业(精选10篇)

出口外向型企业 篇1

1 实验背景

我们知道,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长期升值是个趋势。对企业而言,特别是原材料主要来自国内、生产加工在国内、销售主要面向国外的外向型出口加工企业,它们的处境怎么样? 它们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是什么? 人民币升值给它们带来了多大影响? 它们已采取、即将采取哪些措施? 它们对我国正在试点的人民币结算又是什么态度?

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对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80 家大型外向型出口加工企业的访谈、调研,分析汇率波动对外向型出口加工企业的影响,这是实验的背景。

2 实验目标

通过汇率波动对外向型出口加工企业影响的管理实验,分析在人民币升值大背景下,国内外向型出口加工企业的生存现状,分析人民币升值给它们带来的影响,为国家汇率调控、政策扶持等提供数据支持。

3 实验方法

3. 1 实验数据的获取

信息系统: 企业基本信息通过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的信息系统中获得,企业联系人等信息通过园区开发公司的内部信息系统获得;

现场访谈: 实验中访谈了不同类型、不同国别的25 家企业,获得基础数据;

调查问卷: 实验中通过调查问卷调查了不同类型、不同国别的55 家企业,获得基础数据。

3. 2 理论基础

企业的利润函数: П ( i)= U ( i)- C ( X ( i) ,Y( i) ) ,即利润= 收入- 支出,其中收入U与汇率i相关,支出是原材料X和人工成本Y的函数,X、Y与汇率i相关,根据实际,这里的汇率i被定义为人民币美元汇率。

访谈及调研的数据电子化,通过EXCEL分类汇总分析。本实验首先获取实验参与者对汇率变动的预期,继而分析汇率变动对收入、支出、利润的影响,讨论企业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实验中也获取了企业对人民币结算试点态度的数据,供相关部门参考。

4 实验过程

4. 1 实验样本

本实验选取了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80 家大型外向型出口加工企业,其中中国大陆20 家,美国10 家,德国10 家,日本10 家,新加坡7 家,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10家,其他国家及地区13 家( 意大利、英国、法国、韩国等) 。调查对象为财务负责人或相关人员,实验中现场访谈25 家,调查问卷55 家,取得数据80 份,有效数据80 份。

4. 2 实验过程

4. 2. 1 现场访谈

现场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 确认企业的行业分类、原材料来源、产品情况、用工情况、产品销售情况等,了解企业的经营现状; 调查企业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假定未来3 个月人民币升值5% 或以上,调查对企业在原材料采购成本、用工成本、产品销售收入、利润等方面的影响,对不同影响分别打分; 假定未来3 个月人民币升值5% 或以上,记录企业在原材料采购、劳动用工、产品销售、企业战略等方面可能采取的措施,对不同措施分别打分; 调查企业对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态度及参与意愿等。

4. 2. 2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发送至企业相关人员处,填写完成后以电子邮件、传真方式回传。问卷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调查; 企业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调查; 假定3个月内人民币升值5% ,对企业影响的调查; 假定3 个月内人民币升值5% ,企业采取策略的调查; 企业对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态度及参与意愿。

5 实验结果

5. 1 企业基本情况

参与实验的80 家企业中,生产加工型72 家,研发类6家,其他2 家。从原材料采购情况、劳动用工情况、产品销售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企业具有典型的外向型出口加工企业特征: 原材料基本来自国内,中方员工占比最大,产品主要销往国外( 限于篇幅,不再详述) 。

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我们采用5 分制打分的形式,请参与实验的企业对面临的困难打分,结果如图1 所示,用工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两项的评分分别达到4. 5 分和4. 3 分,是外向型出口加工企业面临的两大困难。

5. 2 人民币升值预期

实验中分别请参与者选择未来3 个月、6 个月、9 个月、1 年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结果如图2 所示。

我们可以发现: 预期人民币将长期升值: 不管是3 个月、6 个月、9 个月还是1 年的预期,实验企业都预期人民币将继续升值。时间越长,企业对人民币升值预期越强烈: 预期3月内人民币升值6% 以下的占比77. 5% ( 其中26. 5% 预期升值4% 以下) ; 预期6 个月内升值4% 以上的占比80% ( 其中45% 预期升值6% 以上) ; 预期九个月内升值4% 以上的占比88. 75% ( 其中73. 75% 预期升值6% 以上) ; 预期1 年内升值4% 以上的人占比93. 75% ( 其中77. 5% 预期升值6% 以上) 。

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参与实验者认为,人民币升值对企业的最大影响是利润下滑( 评分达到4. 5 分) ,其重要原因为: 这些企业主要是国内采购原材料( 人民币结算) 、国内用工( 人民币结算) ,主要产品销往国外( 美元结算) ,人民币升值,其原材料成本、用工成本相对提高,而销售收入相对下降,从而使利润大幅下降。见图3。

5. 3 应对人民币升值的策略

在应对人民币升值的策略方面,我给出了10 种策略,其中控制员工数量、增加原材料国外采购额、减少国内采购额、控制员工薪酬增长等得分达到或超过3. 5 分。与实验前预期差别较大的是 “人民币结算”项,其得分只有1. 2 分,是得分最低的。见图4。

5. 4 对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态度

与实验前预期不同,实验中只有27. 5% 的参与者希望参与人民币结算试点,而更多的人选择观望( 见图5) ; 分析其原因,如图6 所示,参与实验企业给出了一些答案,最大的阻力是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另外现有客户或供应商坚持等原因得分也比较高( 其深层原因是美元的霸主地位) ,人民币结算的推进任重而道远。

6 实验结论

实验通过对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80 家大型外向型出口加工企业的现场访谈和调查问卷,获取了基础数据,通过数据汇总、整理、分析,获取了相当有用的结果。第一,通过实验获取、验证了外向型出口加工企业的基本特征: 原材料基本来自国内,中方员工占比最大,产品主要销往国外。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包括: 用工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这类企业对人民币汇率的敏感程度非常高。

第二,通过实验获取了国内外向型出口加工企业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预期人民币长期升值,而且时间越长,预期升值越大。

第三,通过实验获取了人民币升值对国内外向型出口加工企业的影响权重,其中收入、成本、利润等都受到较大影响。

第四,通过实验获取了国内外向型出口加工企业对人民币升值应对策略的数据: 企业对控制员工数量、增加原材料国外采购额、减少国采购额、控制员工薪酬增长等策略给出了较高的分数; 也在努力开拓国内市场,增加国内销售比重; 战略上有些企业正在考虑转移到其他低成本区域或减少在中国产量( 将产能转移至其他国家) ,这些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第五,通过实验获得了国内外向型出口加工企业对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态度,与实验前的预期不同,实验企业对人民币结算试点更多的是持观望态度。政府相关部门还需要在提升人民币国际结算地位、结算便利性等方面继续努力。

摘要:国内外向型出口加工企业以出口加工为主要业务,它们对人民币汇率波动是敏感的,文章通过实验的方法,基于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80家外向型出口加工企业的调研(包括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它们的影响,定量地刻画了汇率波动对外向型出口加工企业的影响,为人民币汇率相关研究提供支持,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汇率波动,外向型出口加工企业,管理实验

参考文献

[1][美]泰罗.科学管理原理[M].黄榛,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黄本笑,范如国.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陈莞,倪德玲.最经典的管理思想[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刘兰娟.经济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Excel数据分析、统计预测和决策模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百度百科.霍桑实验[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94162.htm.

[7]梁伟.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地区出口贸易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5(38).

出口外向型企业 篇2

然而,品牌创建之路,并不是一条坦然大道,路上有风景,路上也有险阻。

每天都有新企业诞生,每天都有新店开张;每年都有大量新品牌闪亮登场,每年都有花样百出的新产品隆重上市,无论认真还是潦草,并不是所有的新项目都有令人满意的结果。

新品牌登场只是喧闹一场还是名利双收?品牌的未来是大是小?创建的历程是艰难还是顺畅?一方面取决于营销过程的努力程度,一方面则取决于产品战略的比较优势。

做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课题其实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课题。选择什么产品以及什么样的产品组合,直接决定品牌创建的成效。

如果把石头当种子去栽培,再多的汗水与勤勉都是徒劳;如果选择的产品本身有问题,再多的努力与投入都将收效甚微。

外贸企业转型做国内市场的品牌营销,适宜在既有的产业以及关联产业选择产品。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选择产品,是比较的狭隘做法,同时也是比较安全的做法。

外贸型企业普遍缺乏品牌营销的运作经验,其优势大多体现在生产制造与货源组织上,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产品熟悉。

经验本身是市场竞争的重要系数,对市场陌生,对产品熟悉是外向型企业的特征;如果舍弃自己熟悉的产业,去经营完全陌生的产品,营销风险就会成倍放大。

但并不是所有的产品形态、任意的产品组合都可以支撑品牌营销的成功运作。

有些外贸企业涉及的产品范畴很宽,有些外贸企业涉及的产品很窄,对产品进行必要的筛选以及必要的延展,是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策划的关键;还有一些外贸企业擅长的产品只适合欧美国家、不适合国内市场,就有必要对产品做一定的调整。

(1)合理的产品选择:

外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涉及的产品往往较为宽泛。作为贸易经营以及OEM加工,因为合作对象的不同,多种定位全然不同的产品可以同时并举;比如服装企业,生产童装的同时,也可以生产男装,经营运动装的同时也可以经营时装,

但品牌化运作则不然,必须遵循市场的规则,不得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定位有冲突的产品,不得同时标榜自己是两个领域的高手,不得脚踏两只船。

这样的外向型企业,在原有众多的产品以及关联产品中,做出合理的产品选择是极为重要的。

有的产品天生就具备强大的营销力,对品牌力的依赖相对较少;有的产品天生就力量薄弱,只能依附于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方能畅销。在品牌力相对较弱的品牌初创时期,选择产品力强大的产品可以加速市场的启动。

(2)合理的产品组合:

产品的优势不仅来自产品本身,还来自于产品的组合。

现代人的着装讲究搭配,现代人的家具追求风格的一致性,现代人的生活用品也越来越多地强调视觉的互动,很多领域的产品消费都讲究配套。如果孤立的提供某些产品,无疑就是给消费者制造麻烦;如果以系统思考的视角为消费者提供成套的产品,既可以显化本品牌的产品特色,又可以更好的吸引消费者。

品牌专卖形式极为盛行的中国市场,产品组合显得尤其重要。单一的产品,在常规渠道陈列上显不出规模与气势;更重要的是单一产品、或者单调的产品组合,其盈利往往不足以支持一个专卖店的运营。一组有机关联的产品,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满足顾客需求,在价值提供方面获得系统性的比较优势;一方面有利于品牌连锁加盟模式的导入,通过经销商资源的整合迅速建立全国性的市场网络。

(3)必要的产品延展:

与宽泛经营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专业锁定某个细分产品线的外贸公司,纵向组织产品,经营领域狭窄,以专业与专注取胜,往往依赖相对固定的几家外商。这样的产品模式在外贸市场具有鲜明的专业性优势,在国际市场环境巨变,外贸总量萎缩的今天,专业与生存的矛盾较为尖锐,企业转型的市场困惑尤其明显。这样的企业,要成功开拓内销市场,转型的关键首先是必要的产品延展,具体要看行业环境以及渠道形态。某些渠道形态,适合相对单纯的产品线,比如货架陈列主导的超市、药店等;某些渠道形态,则需要相对丰富的产品组合,比如专柜主导的综合商场以及品牌专卖主导的建材市场、电器卖场等。

浅析当前外向型中小企业转型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 经营理念 品牌培育 政策指导 转型升级

我国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活力的主要源泉,也是就业的主要渠道。受国际实体经济复苏乏力的影响,美、日、欧等我国主要贸易伙伴需求急剧减少,国际市场严重萎缩。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出口受到了极大影响。 尤其是对于主要依靠轻工业产品出口的外向型中小企业来说,冲击尤其严重。本文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1 外向型中小企业现状分析

国际实体经济复苏乏力对外向型中小企业的影响首先直接反映在对外出口的影响上,由于对外依存度高,面临危机挑战也比较明显,尤其是轻工行业,产品以出口为主,直接面临着国外市场需求萎缩、订单大量减少、外商出现信用危机、资金链安全风险逐渐增大的挑战。同时国内受劳动力价格、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外向型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明显上涨,这种情况使外向型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每况愈下,企业倒闭、老板跑路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大型企业虽然没有倒闭,但是利润空间受到了严重挤压,停产、半停产的现象日趋严重。外向型中小企业的困境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外贸市场环境严峻,外贸出口不断下滑 首先是受近几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整体经济复苏乏力,国外市场明显萎缩,需求大幅减少。其次是国际贸易壁垒增多,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不断对我国的产品出口提起反倾销调查,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外商为保持同类商品较低价格,获取更高利润,转而在更具比较优势的印度、越南等地进口商品,使出口难度进一步加大。

1.2 国内制约因素增多,外向型中小企业经营更加困难 由于我国近几年多次下调出口退税,使许多靠出口退税获得利润的外向型中小企业面临生存考验,同时人民币持续升值并有加速趋势,直接影响出口企业的获利能力。同时由于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加上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使得外向型中小企业经营更加困难。

1.3 企业本身存在缺陷,难以正常发展 一是外向型中小企业规模整体偏小,难以抵御风险; 二是技术含量低,设备老化,产品无法通过规模生产降低成本,产品在生产工艺和材料使用上创新少、模仿多,技术含量较低,多为低档产品,更缺少自有品牌。三是竞争无序。企业间竞相压价、互挖人才,产品设计抄袭、剽窃现象经常发生,企业缺少自律。

2 对当前外向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2.1 转变企业经营理念 外向型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明确的企业长远发展规划,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企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转变企业经营理念,不能看到什么产品在国外市场赚钱就蜂拥而上,一旦遇到困难就马上退出,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由于外向型中小企业生产低附加值产品,遇到国外市场的萎缩后很难生存,因此企业可以根据长远规划进行转型,从生产低附加值的产品转向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

2.2 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一是要重新规划产品结构。外向型中小企业属于订单型生产,产品的生产通常是以销定产,即根据客户订单的量来安排生产。外销转为内销,原来适合国外市场的产品,不一定适合国内市场需求。外向型企业如果直接将出口产品转销国内,通常会出现销售不畅的问题,因此需要研发适合国内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产品线也要适当调整,增加或删减产品线的深度和宽度。二是要进行渠道建设。由于大部分外向型中小企业没有国内营销网络,开拓国内市场就需要进行渠道建设,可以选择实力较大、网络健全、经验丰富的中间商,这样可以快速打开市场;也可以通过合资控股等方式与中间商联合,借用外部资源,快速开拓市场。三是要建立自己的营销团队。由于不同运营模式的差异,一个成熟的经营团队对于外向型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的成功至关重要。企业必须要培养或者招聘营销人才,组成有竞争力的经营团队,既可以保持原有海外市场的经验,同时也可以了解国内市场的需求与竞争差异。

2.3 加强品牌培育 同样一件产品、同样的加工厂,换成不同的品牌,在国内、国际市场的销售价格相差巨大,外向型中小企业必须要培育自己的品牌,在行业中塑造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品牌,以品牌来赢得市场,这将是企业真正转型的必走之路。

树立自有品牌,首先必须要有品牌意识。要主动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可以为媒体提供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借媒体来传播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同时可以以软文、低成本的售点广告、连锁类的店面传播、促销活动、公关推广活动等树立品牌。

3 小结

国际实体经济的复苏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外向型中小企业要度过这一寒冬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中小企业应该转变企业经营理念、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加强品牌培育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应对,使自身转型升级。中小企业转型的成功不仅关系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关系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关系就业民生。

参考文献:

[1]张维迎.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影响[N].国际商报,2009-02-04.

[2]钟懿辉.金融危机对我国外向型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1).

[3]张志贵.后危机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困局与求解[J].经师,2010(1).

[4]刘建丽.出口加工型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十种策略[J].中国经贸导刊,2009(6).

出口外向型企业 篇4

一、宿迁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随着宿迁市开放型经济发展, 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意识逐步增强, 部分企业除了进行实体交易, 还积极通过中国制造网、阿里巴巴公司与省商务厅共建的“江苏省国际电子商务平台”推动网上国际贸易发展, 降低企业成本、增强竞争力, 推动宿迁市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但与苏南相比, 宿迁市的外贸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长期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扩大出口的格局没有改变, 且外向型经济发展才刚刚起步。以2010年部分城市数据为例, 苏州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2 740.8亿美元, 无锡市进出口总额达439.4亿美元, 淮安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1.71亿美元, 宿迁市进出口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无论是纵向比较, 还是横向比较, 显而易见, 苏北的宿迁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更加缓慢, 且以初级产品出口居多。这种城市间的不平衡是阻碍江苏省外贸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 提升宿迁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是江苏省外向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宿迁市外向型经济发展不足的原因分析

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 宿迁市经济发展存在不足之处, 分析其原因, 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客观方面:首先, 宿迁市位于江苏省北部, 且周边大多是欠发达城市, 经济辐射力度较弱, 因此, 地理位置上居劣势;其次, 运输不够发达, 虽然有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 有宿迁港、洋北港、泗阳港、皂河港等, 但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 配套设施亟须完善, 且与公路、铁路及重要航道的衔接不畅, 同时, 也没有飞机场和火车站, 这会增加我们谈判、选择贸易术语、尤其是运输方面的成本。

主观方面:首先, 老百姓对外向型经济发展认识不足, 对复杂的国际问题反映不敏感;其次, 部分企业国际化人才稀少, 缺乏与外商合作的国际知识和经验;再次, 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 政府积极围绕如何用足、用好、用活省委、省政府“实现宿迁更大突破”的特殊政策引导宿迁外向发展, 但在操作过程中往往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扶持、鼓励、补贴企业尤其是幼稚产业的发展。

三、提升宿迁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策略分析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而宿迁市是苏北的欠发达城市, 由于多方面原因, 人才的流动及流失频繁。据宿迁市统计资料显示, 宿迁市人力资源总量中高级人才中的国际化人才非常少, 不足1%人, 预计到2020年, 高级人才比例才达到4%左右, 存在人才资源结构的失衡现象。主要表现在:新技术领域人才少;创新型人才少;专业型人才不够多, 综合型人才相对少;管理型、研究型人才高能低就, 实用性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严重缺乏。这将严重制约宿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进程。本文从如何实施人才战略角度, 构建更宽广、更高层次的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从而扩大宿迁对外开放的程度。

(一) 政府重视国际化人才战略, 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当前, 宿迁市发展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开放型经济加速提升、城乡发展进一步融合的重要阶段, 随着宿迁市经济快速发展, 国际化人才紧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政府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 强调自主创新, 实施国际化人才战略;发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和作用, 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 逐步增加地方财政投入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引进的经费比例;注重发挥中心城市对具有世界眼光、能够在国际事务和经贸活动中跨文化沟通交流的国际化人才的集聚功能, 注重提升本土人才的国际化水平, 增强外贸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政府也可以实施战略贸易理论, 对发展前景较好的幼稚企业采取适度保护, 如政府发放补贴等方式, 促使企业具有规模经济, 降低成本, 提高竞争力, 并带来外部经济。按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 建立在要素禀赋基础上的产业结构决定了比较优势结构, 进而决定了贸易增长方式。宿迁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会由初级产品依次向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转移, 优化出口结构, 进而实现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由单纯的量的增长向质的增长转变。

(二) 宿迁市内企业要进行国际化人才的管理, 扩大开放程度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 一国 (地区) 的竞争优势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即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财富推动阶段。其中的要素推动阶段意味着基本要素上的优势是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可见, 对于外向型企业而言, 如果不能拥有人才, 犹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中的创新推动阶段意味着竞争优势来自于创新, 将高科技产品转化为商品, 增强经济适应能力;如果不能有效地留住人才, 就相当于我们在起跑线上就慢了半拍。因此, 在人才流动中防止人才的流失是推动宿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突破点。宿迁市内企业在进行国际化人才管理时, 要具备包容性的企业文化, 发挥领导型人才的才智, 管理核心的团队, 把每个核心团队的管理人员当作合作伙伴, 一起创造并分享财富, 这样才可以有效地留住优秀人才。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杨国安曾说:“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 最缺少的是国际化的领导人才、高层次的管理团队, 缺少国际化的经营、组织管理能力。”宿迁这个欠发达城市在此问题上具有绝对的劣势, 在未来的发展中, 我们应不断改善人才队伍结构、持续提高人才发展能力、优化人才环境建设、增强人才效能, 培养自身的团队, 注重吸引在当地出生的、名校毕业的人才来本地企业工作。宿迁市外向型企业应着重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战略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培养一大批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 增加企业科技投入, 提供各类企业平等竞争的条件, 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和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据《宿迁市制定的中长期 (2010—2020) 人才规划纲要》, 要求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创新的政策体系, 着力打造创业活力最强、服务效能最优、成本最低的人才向往城市。预计到2020年, 全市人才总量达到66万人, 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人才总量达12万人,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人才比例达到4%左右, 人才贡献率达36.4%。到2020年, 宿迁企业人才资源开发、培养和造就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将较好地适应宿迁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

(三) 改革本市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模式, 提高本土人才掌握核心技术能力

实现本土人才国际化, 是一项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战略举措。2011年初,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答记者问时提及教育资金与GDP比例较低, 2012年中国教育经费投入将占国内生产总值4%。可见, 高等教育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主渠道。根据宿迁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才发展基础, 高等教育应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比例, 确定本地区人才培养目标, 应注重国际惯例、国际竞争合作能力的培养, 着力提升涉外业务、外语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实行素质及通才教育, 培育出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本土国际化人才。宿迁市高校应树立全球性人才培养的观念, 培养具有国际理念的、具有国际化适应能力的复合型精英人才, 人才培养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面向市场, 能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宿迁市高校还应不断充实国际化的教学内容, 强化国际经济、贸易、法律和国际文化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加强与国际间大学进行联合办学, 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设备及管理理念, 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国际竞争的能力。同时, 需要以感情、待遇等留住我们自己培养的高素质人才, 让他们切实地掌握核心技术能力, 实现宿迁市稀缺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提高与国际接轨和交流的能力, 提升本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总之, 宿迁市的外向型经济才刚刚起步。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 是宿迁市长远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以宿迁市罐头食品出口为例, 外向型经济应从资源驱动型向科技领先型、结构优化型转变, 这需要我们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 引进、培养并留住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增强本市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

参考文献

[1]中共宿迁市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Z].

出口外向型企业 篇5

关键字:人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论文指导思路;毕业论文指导步骤中国信息大学在2009-2010学年的第一个学期,笔者指导的42名学生基本能够按照指导方案规定的时间进度展开论文誊写并完成毕业论文指导的第一阶段目标,其中,学生的开题报告与论文的文献综述是本学期论文指导的标志性成果。现就本命题的选题目的、人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论文指导思路和具体步骤以及本学期毕业设计工作进行总结,以便对未来的毕业设计工作能够更好地进行组织和管理。

一、选题目的外向型企业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是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并在国际市场上实现这种竞争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包括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和非价格竞争力两个方面。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外向型企业,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并在国际市场上实现这两种竞争力的最佳手段就是具有后发优势的技术引进。因此本毕业设计选题旨在指导学生通过调研,一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二是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完成的作品可供相关企业借鉴,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未来的发展。

二、人才定位和培养目标

从该课题的名称的分析来看,首先该课题定位于研究外向型企业,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能够对世界的经济、贸易局势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和掌握经济趋势的能力,符合外向型人才的定位目标。其次,该课题着眼于对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分析,要求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不仅涉及经济贸易,还要涉及经营管理,甚至要求学生深入到产品的生产技术层面进行研究。因此,该课题的另一培养目标符合培养适应

市场经济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最后,该课题要求学生拟定研究计划,并深入企业做实地调查与分析,旨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和处理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应用型的人才。

该毕业设计选题旨在培养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理论、具有较敏锐的全球思维、较强的国际形势适应性以及具备解决经济管理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在外向型企业从事外贸销售、企业经营管理以及产品生产监督等岗位。

三、指导思路

本课题拟定在四个学期内分三个阶段完成对毕业作品设计的指导。三个阶段分别为:指导学生如何认识毕业选题,如何研究毕业选题以及如何撰写毕业论文。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重在引导和点拨,同时强调对学生独立研究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四个学期的主要任务安排如下:

第五学期将重点指导学生更全面的认识毕业选题。第六学期将把论文指导的侧重点放在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指导学生搜集论文所需的数据。第七学期的主要任务是对比搜集的数据,通过选择的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并确立自己的论文观点。第八学期指导学生对论文进行撰写,要求学生分阶段完成论文初稿、二稿和最终稿。

四、中国信息大学本学期论文指导的具体步骤

本学期的指导工作以如何认识选题为指导的重点和核心,共分为三个时间段展开,细述如下:

1.第一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理论基础学习与选题价值分析

(1)9月第四周:进行论文动员工作,学生与指导教师见面。主要布置毕业论文的写作格式、要求、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并确定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方式。初步拟定将学生分为6个研究小组,每组7人,并指定各组的小组长。

(2)10月第一周: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广泛地查寻、收集与论题相关的资料。在浏览中要注意勤做笔录,随时记下资料的纲目,记下资料中可鉴借的观点、论据、论证方法等。学生在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了解其他学者就外向型企业产品国际竞争力方面都做了什么样的工作,他们研究方向都是什么,从而能够找出自己对该命题研究的兴趣点在哪里。

(3)10月第二周:指导学生选择与课题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行学习,以便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指导教师建议学生应该选择的专业课为:国际贸易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商务管理和企业战略管理等。对于学校没有开设的课程,指导学生组成研究学习小组,进行自主学习。

(4)10月第三周:组织研究小组学习竞争优势理论。指定学习的参考书为:迈克尔.波特编写的波特竞争三部曲《竞争优势》、《竞争战略》、《国家竞争优势》。

(5)10月第四周:组织小组学习讨论产品竞争力的分析模型。指导学生结合相关案例,就各种分析模型的优缺点展开小组讨论,并分析各种分析模型的适用条件。

2.第二阶段(2009年11月):完成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选题价值并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后,组织学生探讨研究的具体问题、范围、方法、步骤和毕业论文的架构,并指导学生按以下时间完成开题报告:

(1)11月第一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开题报告初稿的写作框架;

(2)11月第二周:学生誊写开题报告,并于11月18日前上交指导教师;

(3)11月第三周:教师对学生开题报告初稿提出意见并返回学生,要求学生完成修改;

(4)11月第四周: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再次修改开题报告,并于11月31日前提交指导教师。

3.第三阶段(2009年12月):完成文献综述

指导学生通过扩展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学习该领域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思路,了解该领域已经解决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大量阅读的同时,学习和掌握新的研究方法。在这个阶段,教师可推荐必要的研究资源(如期刊数据库、会议论文集、专业网站等)和核心文献给学生,以方便他们更好的展开自主学习。

(1)12月第一周:学生通过自己的渠道搜集文献材料,在周末组织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分享文献资源的获得渠道。

(2)12月第二周:学生根据上一周获得的资料渠道,进行更广泛的文献查阅和分析总结。教师指导学生总结自己阅读过的参考文献,分析学者的研究观点,并指出自己对该观点的看法。

(3)12月第三周:指导学生整理合适的文献参考资料,并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提炼,列出文献资料和写作提纲。要求各小组通过PPT演说的方式对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交流和讨论。

(4)12月第四周:学生根据文献资料写作提纲,开始撰写文献综述。

五、本学期的指导体会

从9月份开始,笔者便按照毕业设计指导方案的安排对学生进行指导。截至目前,除了文献综述还在进行阶段,拟定于12月底上交之外,学生已基本按照指导计划完成了各项任务。回顾一个学期的指导工作,以下几点是促成本学期的工作顺利展开的关键所在:

1.及时检查学习效果,确保学生作业质量

本学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一共要求学生上交1份资料日志、1份论文、1份分析报告、1份文献综述和一次PPT 演示。具体的作业包括:资料查阅日志;论文——关于“外向型企业国际产品竞争力分析”的研究价值分析;分析报告——关于竞争力分析模型的比较分析;以及最后的文献综述。

在学生上交作业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观点,对于上网下载甚至不假思索生搬硬套的作业给与严厉的批评,并扣除相关学生的论文分数;对不及时完成和未按进度完成作业的学生,提出批评警告并要求其尽快完成作业。在文献综述部分,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几乎是全抄参考资料。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要求他们到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参考学术论文并消化吸收,总结成自己的文字。

2.分成小组,形成竞争氛围

从大家认识的第一天,笔者便随机将学生分为5组,并指定其中一位学生任组长,由组长负责小组的作业讨论和任务的具体安排。对在每一次的作业讲评过程中,对表现良好的小组给予分数上的奖励。这种直接的分数刺激比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如在关于竞争力分析模型的PPT陈述讨论会中,各组分工明确,都表现出极强的团体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另外,通过组成小组的形式,每一个组员都可以在小组范围内大胆的发表自己意见,从而可以进行充分的讨论。

3.学生多锻炼,教师多引导

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教师尽量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通过学生展示学习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和交流,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做好充分准备的学生,能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励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在每一个时间段,教师都要求学生定期将研究结果以讲演的方式(PPT陈述)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汇报,老师和其他同学提问。这样做不仅促使他们认真总结一段时间内的研究结果,也锻炼了学生在公众场合的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当学生碰到难题时,指导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而应善于启发、循循善诱,指导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去查阅参考资料,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刺激和督促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独立思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指导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

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其中论文创新性不足和学生思想上的不重视是本学期出现的两大难题。

1.创新性不足

作为系统进行了四年专业学习的大学生,应当具备运用该学科的基本原理剖析客观事物的前因后果、提出观点、指导实践等基本能力,而这种能力集中体现在毕业论文的写作环节。从近几次学生的作业来看,总体情况基本能够达到教学要求,但在创新性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观点陈旧、简单重复、没有自己的见解。有些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没有形成自己的心得认识,发现什么资料多就写什么,整个作业只是资料的堆积。有些同学甚至在拼凑或抄袭文章,以至于文章的观点前后矛盾。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在学术上的严谨性,在本学期的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要把自己的思索、独特的发现和新颖的创造通过小论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养成勤于动笔的好习惯。比如在查阅资料阶段,笔者要求学生在阅读完一篇参考文献后,就将该文献的核心论点、论据和作者的结论记录下来,并以“文献查阅资料日志”的方式上交。并且要求学生把自己参阅资料的心得以及由此想到的论点及时向指导教师进行汇报,在与教师的讨论切磋中找出不足和修正的方法。再进行查阅资料、再思考,直到得出有一定新意的观点。在通过多次小组讨

论、师生讨论以及小组学习成果展示后,笔者发现学生上交的论文中,确实存在部分学生在观点陈述中不拘泥于课本和形式,大胆的加入自己的独特见解。

2.学生思想准备不充分

经过一个学期的指导,笔者发现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等”和“靠”的思想比较严重。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初,普遍存在“等老师安排好,按要求做就行了”,“相关的知识不太懂,老师会讲的”等想法,这反映了学生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另一种是急躁心理,有的学生任务完成的非常快,但是作业质量却不高,甚至有学生只有几句话就算是一篇论文。在每次的集中指导中,总有一些学生因各种理由推脱不来参加,这也说明学生存在着“只要完成任务就行”的思想。对于这部分学生,笔者将在下学期的指导中重新安排他们所在的学习小组,并在小组中刻意安排对他们负责部分工作,目的在于引起他们对毕业设计的重视并增加他们的精力投入。在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应特别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变化并随时与他们进行沟通,督促他们的论文进度并要求他们按时按质的完成每个阶段布置的任务。

七、结束语

出口外向型企业 篇6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品牌,技术,利益

1990年, 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普拉哈德和哈默尔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他们认为, 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 竞争加剧, 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 企业的成功不再归功于短暂的或偶然的产品开发或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 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按照他们给出的定义, 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

依据此概念我们可以知道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别人难以复制和模仿的一种企业独具的能力。

让我们来看几家成功企业的状况

肯德基———一家经营成功的美式快餐店, 除了能提供配料保密的炸鸡产品外 (配方无法复制) 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企业没有任何差别。产品组合也可称非常简单。且由于其连锁经营的特点使得企业的管理单一化、产品简单化、装修风格统一化, 而使人误以为, 肯德基=炸鸡+可乐, 仅此而已。果真如此?看一下数据比较:

2007年, 上海肯德基收入增长19%, 净利润增长21%, ;此外, 杭州肯德基收入增长26%, 净利润增长34%, 无锡、苏州两家肯德基也分别实现净利润5000万元、1.07亿元;这三家肯德基07年贡献投资收益2600万元。

上海浦东全聚德大酒店2007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319.99万元, 净利润144.85万元。2006年度营业收入1, 200.96万元, 净利润117.89万元。

这是关于2007年度肯德基与全聚德两家公司的经营业绩对比。众所周知全聚德是中国经营的比较成功的老字号但我们既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两公司之间不可同日而语。

可见肯德基的成功绝非炸鸡+可乐之如此简单。肯德基的成功关键在于拥有一套完整的, 长期建立的管理体系。举例:肯德基的炸鸡五分钟销售不掉就要倒掉, 肯德基在客户订单下达一分钟之内可以让客户得到想得到的产品, 其他企业想做到恐怕很难, 这就是肯德基核心竞争力的完美体现———难以复制和模仿。

通用汽车公司2008年第一季度, 汽车业务的税前利润同比增长1.61亿美元, 达到3.92亿美元, 通用汽车在亚太区域的营业收入创下历史最高水平, 达到55亿美元。而税前利润也劲增49%, 从去年同期的1.92亿美元增长到2.86亿美元。《福布斯》2008年全球上市公司100强排行榜前20强通用公司排名第二。这主要是因为通用汽车在在原材料及生产成本控制上的持续改善。通用汽车采用先进的精益生产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 并在生产和管理中大量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上海通用使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柔性化生产线, 涵盖了冲压、车身拼装、油漆、总装等整车制造环节以及发动机、变速箱等动力总成制造过程。其中通用公司的精益六西格玛质量管理体制的精到运用, 使得公司在生产管理上独占鳌头。这就是通用汽车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难以复制和模仿。

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 之所以成为最大的零售商在于其“Everyday-low-price”的口号, 但实施起来却绝非简单, 这得益于其具备的世界最先进的物流配货管理系统, 和其拥有零售界独一无二的通讯卫星。现代零售市场的竞争焦点就在于快速提供顾客需求产品的服务, 这种服务的支撑体系就是先进的物流系统, 所以沃尔玛能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导者。

综合上面三个公司的成功经验, 他们都具备有在管理方面的独特理念, 而且这种独特的管理方式是别人难以复制和模仿的, 这就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再分析以下几个公司

早在90年代中期, 三星就已经认识到, 数字化正在席卷整个消费电子行业, 从模拟技术到数字技术, 是整个消费电子行业技术发展的方向。三星公司决心把大规模制造, 转向基于数字技术的自有品牌。经过几年的积累, 三星公司终于成为了世界顶尖级的技术创新公司, 它在众多的领域创造了一系列的尖端技术, 包括移动电话、手持计算设备、平面显示器、液晶显示器、超薄笔记本电脑等领域。2007年, 三星公司的专利数在全球领先于Matsushita、索尼、日立、三菱和富士通公司。

三星公司电信业务部门2008年第一季度实现销售收入5.55万亿韩元 (折合美元55.75亿元左右) , 不仅比去年同期的4.6万亿韩元 (折合美元46.21亿元左右) 增长了将近21%, 甚至比去年最后一个季度的5.37万亿韩元 (折合美元53.99亿元左右) 增长了三个百分点。

三星公司在数字技术的研发与数字产品的生产上已经超过了其模仿竞争对手索尼公司。其32纳米制程技术是芯片生产领域的“珠穆朗玛峰”。

微软公司以生产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而屹立于软件生产企业之林。从2007年开始的五年, 微软公司将在中国完成1亿美元的战略投资和1亿美元的软件外包项目, 并培训8万名各类软件人才, 致力于打造微软全球核心研发基地, 助力中国信息技术创新, 仅2008年,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在中国的研发投入便将超过2亿美元, 人员规模则将于未来3至5年达到3000人以上。从其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上我们对其技术领先的理念可见一斑。

通过研究三星公司和微软公司的企业运作, 我们发现技术领先是企业竞争力体现的重要砝码, 科学技术将一直于未来企业发展中始终扮演最重要角色。而且现代国际贸易的壁垒也大部分来自于技术壁垒。可见技术水平是遏制企业发展的瓶颈, 当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将成为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

下面我们就品牌建设再作一些分析

2007年世界品牌价值排名第二的就是宝洁公司。在与客户的沟通中, 品牌是主要的媒介。从传统来讲, 沟通或多或少走的都是单一方向, 而在宝洁, 每年要花上几十亿美元来告诉消费者要更大胆一些, 根据顾客的实际需要来做广告。当公司集中力量把团队和市场界定于一种艺术的形式时, 它就牢牢把握了可以与消费者交流沟通的方法。通过明察暗访的形式, 以保证品牌的持久强大。

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以670亿美元的品牌价值, 位居2006年度全球品牌排行榜之首。可口可乐公司的品牌运作成功点在于:第一始终保持其产品代表美国文化的传统地位而不变。第二是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大打品牌延伸策略之牌。这使得可口可乐公司成为路人皆知的产品。

可见成功的品牌———这一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的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并且不是每一个公司都有世界知名的品牌。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深有感触地说, 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最大的困难就是品牌。中国电子企业在海外市场上依然停留在OEM状态, 虽然出口连年增长, 但只是在做贸易, 没有做品牌。可以说, 中国一直以来就充当着一个世界电子行业最大代工厂的身份, 因为我们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没有挖掘出来, 完全凸显价值的国际化品牌少得可怜。

综合以上多个公司的案例和客观分析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企业的成长树模型可以简单描述如下 (图1)

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大致可以经历上图所示的三个阶段, 一开始, 企业谋求的是生存即在诸多的同类企业中经过激烈竞争而活下来, 但企业活下来不是目的而是要发展成为追随者即能够效仿别人, 并紧跟其后。最后企业才能谋求成为某一行业或领域的领导者。但是在企业发展的每一步若想从众多同等层次企业中脱颖而出, 就必须有他们不可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但在每一阶段企业的发展重点应该有所不同。

通过前面的案例分析, 笔者认为在企业发展初期阶段,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应主要考虑管理水平, 因为同等很低层次的企业很难在技术水平和品牌上有差异, 因此基于管理的产品成本控制和客户服务系统就在竞争中尤显重要。企业应该学习先进管理模式, 并尽量找到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管理方法。企业应该强调通过授权、团队协作和培训来实现员工水平的提高。应建立学习型组织。竞争成功的关键是让所有客户都满意。企业应该积极听取客户的意见, 并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因为企业的未来需依靠强大的客户支撑, 应尽全力为客户提供一流的服务。这是客户导向的必然结果。

在企业发展的第二阶段,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着重体现在技术水平上。将企业的产品研发力度加大, 与研究机构如大学、研究所密切合作、以便将前沿技术迅速转化为产品。此时企业接受的唯一理念是将各项业务都要追求卓越、高质量、有竞争力和高效率。鼓励任何形式的技术创新和创造。当年在三星公司的产品只属于世界二三流品牌的时候, 三星公司的效仿者是产品一流的索尼公司, 但三星公司正是借数字时代到来之机, 以产品技术定点超越索尼而后来者居上的。

在企业发展的最高阶段, 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品牌上就会有差异了。因此这一阶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应重点考虑品牌建设。因为此时所有与之竞争的相似企业在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准上差异较小。企业应重点培养客户的品牌忠诚度和注意品牌的拓展和延伸, 在此方面寻找差异。因为这是企业利润的唯一来源。

总之,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 其给客户带来的利益也将是独一无二的。企业应在管理水平、技术研发、品牌建设方面尽量做到独树一帜。只有这样我们的外向型企业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我国世界加工厂的局面而真正成为经济大国。

参考文献

[1]格理, 约翰逊.战略管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郭国庆.市场营销.武汉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新浪网财经新闻.

[4]中华营销网.

外向型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探索 篇7

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被否定, 以降低环境负荷、形成环境补偿机制为目标的绿色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 但环境会计体系的构建仍在起步阶段, 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 其中以外向型企业在环境成本的确认和计量问题最为突出。企业对环境污染的选择性忽略, 导致环境成本不得不由社会承担, 这就造成了外部不经济。因此, 促使外部的环境成本向内部成本转移势在必行。

一、企业出口的环境成本剖析

1. 环境成本的种类。

内部环境成本是指某一主体在对环境产生影响后负担、并以财务报表等载体进行会计反映的成本。根据现有法律和有关规定, 企业必须支出并计量此类成本, 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例如按规定必须支出的排污费、环保设备的购进等。外部环境成本是指环境影响与某一主体有关, 却由另一与此影响伴随的成本和收益无关的主体负担的成本。企业无偿占有和使用自然资源, 产生一定的未来收益。

2. 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实质。

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理论是以经济的外部性为基础的。环境成本的内部化要求将环境成本更多地纳入企业成本核算的范围内, 体现了会计上的权责发生制。企业实际控制自然资源, 并且很有可能产生相关的利益流入, 形成环境资产。因此, 企业应当负担由此产生的与环境污染的控制和治理相关的成本。环境成本的内部化有利于企业承担有关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在使社会个体能够回避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的同时, 减轻政府机构的财政负担。

3. 企业出口与环境成本的效应分析。

外向型企业相对于一般的国内企业有其特殊性, 可能会引起比其他企业更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国外企业支付的单位产品价格相对较高, 外向型企业为了追逐利润会提高总体的产品产量。在企业利润提高的同时, 外部环境成本也会提高, 社会将会承担更为沉重的环境成本。因此外向型企业的环境成本内部化更为紧迫。

二、环境成本的确认和计量

外部环境成本的内部化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判断企业的哪些支出应该内部化、应该如何内部化, 即环境成本的确认。二是环境成本的口径和度量问题, 即环境成本的计量。只有明确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才能使环境成本的内部化有据可循。

1. 环境成本的确认。

环境成本是否应当确认的判断标准主要有两点, 一是该项支出是否涉及环境问题;二是是否造成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其中第二个判断标准与传统会计成本确认的条件相一致, 表现为资产的减少, 成本、费用的增加。而前者需要判断企业的支出是否与环境保护有关, 是否体现了对环境污染的控制与补偿。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 (ISAR) 在其第15次会议上通过了《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和财务报告》, 其中对于环境成本确认的规定如下:第一, 环境成本的确认时间。ISAR认为, 环境成本应当在首次被识别的会计期间进行确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如果确认的环境成本是为了补偿以前年度对环境的污染, 是否应做出追溯调整应进行分类处理。若不存在会计差错或者会计估计变更, 环境成本应计入本期费用。若存在会计差错或会计估计变更, 则应当调整以前年度损益。第二, 环境成本的确认方式。环境成本的确认有两种方式, 即资本化和费用化。ISAR认为环境成本如果要资本化, 则应符合资产的定义, 且资本化的环境成本在企业的受益期内进行摊销。应予以费用化的环境成本应计入当期损益。第三, 环境成本资本化的确认形式和减值问题。与资产组的概念类似, 当一项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环境成本与另一项资产显著相关时, 则不应单独确认为一项资产, 而是作为其他资产的组成部分。例如清理污水排放的设备中的净化器, 能够起到保护环境的效果。但是, 将此项费用单独确认为一项资产显然不合理, 因为此项工作只有作用于净化器才能在未来带来收益。环境资产的减值测试与减值准备的计提与传统资产相同, 但是因为其不确定性更高, 因此应更加慎重并充分考虑相邻资产的减值问题。

2. 环境成本的计量。

环境成本的计量是指利用一定的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对已经确认的环境成本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由于环境成本涉及的范围很广且在计量上具有复杂性和模糊性, 因此相较于传统成本计量具有独特性。环境成本的计量可能需要用到一些特殊的计量方法, 主要包括全额计量法、差额计量法和按比例分配法。

全额计量法是指将为解决某一特定环境问题而支付的专项支出全额确定为环境成本, 并在会计报表及其附注上反映的计量方法。这一方法适用于专款专用的支出, 计量较为简易, 应用也最为广泛。

在企业进行投资的过程中, 可能会考虑环境保护, 例如购买环保汽车等。但是将这些投资的金额全部计入环境成本显然不合适, 这时就需要使用差额计量法。所谓差额计量法是指在计量环境成本时只将支出金额中有关环境保护的部分确认为环境成本, 即将总支出与其中没有环保功能支出的差额进行计量。

企业的环保成本可能不是一次发生的, 而是在生产过程中连续发生, 会涉及到费用归集和分配的问题, 应采用按比例计量法。按比例计量法是指将与产品有紧密联系的环境保护费用, 按一定比例分配到产品制造成本中的计量方法。例如造纸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重金属废料处置费用、污水净化费用等。应当按“直接费用”、“部门费用”、“共同费用”进行归集, 然后分配到各产品的成本中。

三、外向型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建议

随着中国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环境资源持续消耗, 环境成本的内部化迫在眉睫。外向型企业在提供就业机会、拉动对外贸易的同时, 也造成了比其他企业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中国环境成本内部化体系尚不完善, 存在诸如缺少明确的会计规范、监管标准不统一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环境成本内部化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共同推进。

1. 国家促进外向型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措施。

第一, 相关部门应当严格对外向型企业的设立以及其主营业务的审批制度。西方对于环境保护的研究先于中国, 国民具有较强的环保观念, 一些增加环境负荷、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被严格限制甚至禁止。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经营电子、皮革制造等行业的国外企业纷纷落户中国, 将中国作为其产品供应链的重要一环。对于这一现象, 中国需要谨慎对待, 对外向型企业进行严格的监管, 防止自然资源流失和外部不经济的出现。第二, 完善强制性的约束机制, 制定相关的奖励措施。对某些资源消耗大、环境负荷高的行业而言, 其所需负担环境成本也较高, 这类生产企业逃避所应负担的环境成本的可能性也相对较高。因此完善强制性的约束机制, 能确保企业对其污染环境的行为付出经济代价, 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 为了促进企业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保护自然环境, 还应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例如对于在一段时间内持续降低环境负荷、绿色生产的企业, 可以给予减免税负等优惠政策。第三, 在参照相关环保法律的基础上, 对于现行的会计法和会计准则进行优化, 使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有据可循。中国对于企业环境成本的相关会计处理并没有做出明晰和详细的规定, 企业的可选择性较大。会计人员在此方面的知识储备相对不足, 对于环境成本的实务处理可能会出现困难。同时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环境报告的分析可知, 中国上市公司对于环境成本的披露积极性较差, 通常只是在报表附注中进行简略的披露。建立完善的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体系任重而道远。

2. 外向型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的自我规范。

第一, 改变业绩考核模式, 增强环境成本控制力。环境成本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 如生产部门、法律部门、研发部门等, 现有的成本核算模式是将各项成本先分散再汇总, 弱化了环境成本的整体控制。各个部门出于自身利益或者企业考核的压力, 可能会出现降低自身成本的短视行为, 将自身的环境成本转移到其他部门, 这对于企业环境成本的优化并无益处。而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沟通协调, 改变现有的考核机制, 对各部门实施统一的监督, 可以提高环境成本的可控性。第二, 加强环保技术, 提高企业竞争力。中国大量的外向型企业在进行生产活动时, 并未将环境作为考虑因素, 通常是先破坏再治理, 而且这种治理多出环保部门的强制性要求或者惩罚。然而这种治理并不能将原有的环境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只是一种事后的弥补。因此, 外向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环境保护, 提升环保技术, 增加环保设备。在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同时, 将环境成本更多地转化为事前的预防性支出。这不仅能够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而且有利于减少企业因为环境问题面临的法律诉讼和社会舆论谴责, 提高企业的声誉。第三, 建立绿色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绿色企业文化要求企业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实现员工、企业、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它不仅在企业内部传导了一种绿色的观念, 并通过对员工的环保培训, 对企业高层环保理念的培养, 对外的公关宣传, 深化绿色企业文化, 使消费者了解并认可企业的绿色企业文化。这不仅有助于企业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 更有助于企业在国内甚至国际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同度, 为销售带来巨大的提升, 从而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双赢。

摘要:外向型企业是中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造了大量外汇收入和就业机会。然而, 片面追求产品出口的经济规模而忽略其环境污染, 可能会产生社会总成本的不经济。通过对外向型企业出口的效应分析, 明确了其环境成本的实质并提出了具体的确认和计量方法。试图通过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促进中国外向型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的进程。

关键词:环境成本,社会责任,外向型企业

参考文献

[1]于敏.环境成本存量与流量的会计分析——兼论 (外部) 隐形环境成本和 (内部) 显性环境成本[J].财会通讯, 2010, (7) :28-30.

出口外向型企业 篇8

一、外向型中小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及经营风险分析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外向型中小企业造成了很大冲击, 众多传统制造业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如今国内外经济已逐步回升, 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一) 宏观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

1. 经营成本大幅度上升。

主要表现在劳动力、原材料和运输成本的上涨。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刘易斯拐点”和人口老龄化的逼近, 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已经结束, “缺工”问题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影响特别明显。

2. 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由于资产少, 抵押物少, 企业资信和信用等级普遍较低, 很难向金融机构贷款。融资难、贷款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3. 国际市场萎缩, 市场拓展困难。

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需求大幅下降, 贸易壁垒大幅增加, 国际市场拓展异常艰难。

4. 人民币持续升值, 出口成本提升。

人民币从2005年汇改以来持续升值, 特别是自2010年7月起升值加速, 对产品出口造成严重影响。

5. 环保成本提升。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实施力度的不断加大, 促使企业生产环境成本从外部化转为内部化, 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

(二) 企业内部面临的经营风险

1.出口增长方式依然粗放, 具有较强的政策依赖性。粗放型发展模式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使我国中小型企业具有严重的政策依赖。过去20多年来, 中小企业凭借敏锐、高效的市场运作和我国劳动力、土地和资金的比较优势, 迅速占领国际市场。但这些有利条件和政策优惠也助长了中小企业的惰性, 致使他们重生产和销售、轻研发和品牌建设, 长期依靠简单的加工生产和低价竞争。如今中国经济正在转型升级, 企业运营成本上涨和外部市场萎缩等因素共同作用, 使一批核心竞争力不强的中小企业面临被淘汰出局的风险。

2.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 管理效率不高。首先, 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健全造成了决策机制家长制、家族制、权利控制的血缘制等现象, 使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 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缺乏精细化。其次, 缺乏长效的用人机制, 创新投入少。再次, 信用基础较差, 增大了融资困难。

3.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国际市场拓展能力不足。首先, 出口市场集中, 造成企业对这些市场的高度依赖, 增加了外贸经营风险。多年来我国的出口市场集中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等地区, 而欧美恰恰是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地区。其次, 中小企业出口商品结构大多集中在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以改变产品外观和价格战为主要竞争方式。再次, OEM贴牌加工贸易是中小企业主要的生产和贸易方式。

4.缺乏外贸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首先, 中小企业缺乏客户关系管理。没有对国外新老客户进行资信调查, 建立客户服务档案, 并进行有效的动态跟踪和信用管理。其次, 外贸合同条款缺乏严密性和准确性, 部分外贸环节操作不当, 外汇结算管理不健全。再次, 汇率风险防范手段单一。仅通过提高价格来规避汇率风险, 很少采用远期结售汇、国际理保、出口信用保险和人民币掉期等规避手段。

5.盲目多元化经营, 缺乏核心竞争力。多元化经营被许多中小企业认为是企业寻求规模扩张、利润增长、风险分散的策略。一些企业未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在主营业务尚不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情况下, 盲目实施多元化经营, 结果不仅未能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寻求到新的利润增长点, 反而削弱了在原有领域里的竞争优势, 使企业陷入困境。

二、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实际上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实现转型的必然反映。由于经济社会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因而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具有长期性:一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二是资源环境标准的提高带来的资源环境成本的上升;三是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 人民币升值依然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应对这些长期问题, 惟有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奏效。要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从主要依靠出口和海外市场向主要依靠内需和国内市场转变;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促进企业增长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企业发展转变;从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促进企业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企业发展转变。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 不是权宜之计, 而是需要长期的努力, 是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

从产业竞争理论的角度来分析, 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在产业中获得相对较好的竞争位置, 竞争战略的选取对一个企业至关重要。企业一般性竞争战略有3种: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过去, 我国多数中小企业采用总成本领先战略, 通过获取廉价的生产资源获得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但现在原有的成本优势逐渐消失, 已无法维持其竞争优势。而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可行途径主要有3条:一是从总成本领先战略转为差异化战略或专一化战略, 靠特色、专长和个性化服务赢得客户群, 重新获取竞争优势;二是从专注于生产转为加大对产品研发和品牌运营的投入;三是从中小企业的单打独斗转为通过联盟、兼并、收购等方式加强企业之间的联合和整合, 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以更快的速度和更现实的做法实现做大做强。

自主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动力。但是,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告诉我们核心技术创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对于外向型中小型企业来说, 选择合理的创新形式非常重要。总体来说, 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应以“立足现在, 把握未来”的姿态来合理配置自身的创新资源, 不合理的创新活动会影响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 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包括5个方面内容:引进一种新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的市场;开辟和利用新的原材料;采用新的组织形式。

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各种创新活动的特点, 笔者认为外向型中小企业要通过自主创新,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升市场竞争力, 应从以下几种途径考虑:一是管理创新。主要包括企业制度和管理流程方面的创新以及企业人才管理方面的创新。借鉴新的管理经验模式, 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优化企业内部机制, 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二是产品、技术创新。企业必须具备勇于开拓的胆魄和敢于创新的气魄和毅力, 及时调整发展战略, 切实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 创造更多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但中小企业资金实力较弱, 在发展前期可通过适度增加产品的科技投入, 提高产品质量, 发展非品牌产品, 做到“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 以特色产品为自己开辟市场, 占领大企业产品覆盖不到的盲点。三是营销创新。改变原来的营销策略, 重新定位和细分市场。一方面应关注消费者的需求, 以差异化满足消费者需求;另一方面, 积极开拓新的市场。积极尝试新的贸易方式, 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 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 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四是拓展国内市场。长期以来, 外向型中小企业专注于国外市场, 忽视了国内市场。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欧美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缓慢。而我国“十二五”规划已明确提出以内需为主导的发展战略。因此, 外向型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 坚持外贸、内贸两条腿走路, 努力拓展进口和内贸业务, 提高市场应变能力。

三、农垦南燕公司转变发展方式的实践与启示

(一) 转变发展方式的成功实践

农垦南燕公司是一家注册资本仅300万元、以外贸经营为主的中小型贸易企业。2003年~2007年5年间, 公司营业收入和出口收汇额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5.83%和25.56%, 净资产回报率均在10%以上, 员工收入年均增长25.51%。公司的改革发展受到省、市外贸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连续多年获省工商局授予的“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称号。

然而, 由于公司多年来主营业务为自营和代理出口, 且传统轻工产品代理出口约占60%, 以农垦特色剑麻系列产品为主的自营出口业务仅占约30%, 进口和内贸业务比重更小, 不到3%, 公司核心竞争力很弱。08年金融危机给公司经营造成严重打击并危及企业的生存, 当年公司出现严重亏损。2009年经营规模大幅度下滑, 营业收入总额同比下降35.91%, 而外贸销售收入则达到44.33%的跌幅 (见表1) 。加之公司无任何实业资产抵押, 无法向金融机构贷款, 资金运转困难。公司运营陷入困境, 面临生存危机。

面对严峻的形势, 公司顺势而为, 主动适应市场变化, 打破主营外贸的惯性思维, 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力求经营转型升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调整贸易经营结构。从以出口经营为主改为以出口经营为基础, 内外贸结合, 着力扩大内贸经营规模;出口经营从以代理为主改为以代理为基础, 自营与代理结合, 重点拓展自营出口。二是调整经营产品结构。出口产品方面, 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向科技含量较高、市场需求大的产品转变;通过进口非洲优质剑麻纤维, 改进加工工艺, 提升农垦特色剑麻系列产品的档次;在稳定餐厨用具、家居用品等传统轻工产品出口的同时, 重点拓展PVC广告膜和节庆装饰网纱布等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产品。内贸产品方面, 从单一经营农垦特色天然橡胶向以天然橡胶为基础, 国产合成橡胶、橡胶助剂以及进口复合胶为辅转变。三是调整市场结构。加大走出去拓展市场的力度, 出口市场从以欧美市场为主转为稳定欧美市场, 重点拓展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东盟、中东、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内贸方面, 逐步理顺产品购进渠道, 从原有的民营小厂进货为主向海胶集团、中石化等大企业进货转变, 确保产品质量;销售市场则以原有的广州周边市场为基础, 逐步拓展珠三角地区市场。四是创新内部管理。主要是完善经营管理制度, 建立风险控制防范机制。重点加强资金运营管理, 加速资金运转,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信用管理, 切实维护公司对外信誉, 控制和防范经营风险。五是坚持以人为本, 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在困境中做到不裁员、不减薪, 增强员工共渡难关的信心, 提升凝聚力;适时引进内贸经营人才, 充实经营团队;完善绩效考核, 调动员工开拓经营的积极性, 确保公司效益和员工收入的稳定增长。

从表1可以看出,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 有效地促进了贸易经营转型升级,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公司经营逐步好转, 效果明显。2010年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43.11%和341.52%, 企业已从生存困境中摆脱出来, 并朝着良性运转的轨道发展。外贸出口规模逐步回升, 自营出口占比以及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占比均逐渐加大;内贸经营实现了新的突破, 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倍多。实现了外贸、内贸同步发展、两条腿走路的目标。经营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运营资金重新迈入良性运转, 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为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对外向型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启示

农垦南燕公司通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经营思路, 使企业摆脱困境, 迈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轨道。从该企业的成功实践中可以得到启示:外向型中小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是要秉承企业的核心理念。一个企业能否持续经营及发展潜力的大小, 根本上取决于企业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农垦南燕公司作为一个贸易型企业, 始终坚持“立足农垦, 面向社会, 为中小型生产经营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提供优质服务”的企业发展战略和“优质服务, 诚信合作, 实现共赢”的经营理念, 重视企业信用的培植, 得到广大贸易合作伙伴的高度评价。在公司陷入生存困境时能够得到贸易伙伴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二是要抓实企业的主营业务。无论企业大小, 都要抓实主营业务, 向主营业务要效益, 企业就会有持续的生命力。南燕公司始终把贸易经营作为企业主营业务, 即使在陷入生存危机时仍然没有考虑多元化或跨行业经营。三是要做好创新准备。只有做好创新的准备, 才能保证企业在变革中发展。创新并不仅仅是技术创新, 而是生产经济活动中的全面创新, 是生产要素的创新组合。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凝聚人心。外向型中小企业在出现生存危机及发展变革时, 容易出现人心涣散、经营骨干跳槽、团队难于协调等现象, 此时要求企业经营者更加注重坚持以人为本, 员工与企业共成长;科学研判市场, 实行民主决策;重树信心, 凝聚人心, 构建和谐企业, 保持经营团队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刘辛元.解析中小企业新的发展契机与路径依赖[J].生产力研究, 2008 (12) .

[2]郭朝先.中小企业发展问题与发展方式转变[J].税务研究, 2009 (8) .

[3]罗玲.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困局与政策支持[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 2009 (8) .

[4]熊彼特 (美) .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出口外向型企业 篇9

1 精心包装, 加大企业宣传力度。

凡做出口贸易的企业, 产品质量基本上都比较过硬, 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多数外贸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劳动密集型的, 产品大多不够讲究包装, 赚的是辛苦钱。那么在转做国内市场的时候, 就不能再这样赤膊上阵了, 要学会给自己穿上一身光鲜的衣裳, 要学会“讲故事”。比如你的企业实力, 你的产品和企业有什么历史渊源, 获得过什么奖项和认证, 产品有什么独特的作用和功效, 企业的未来规划和远景是什么样子, 目前正采取什么样的经营手段, 对社会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等等。当然, 企业在任何时候都不可以进行虚假宣传, 但在基于事实基础上做适当的包装和提升工作还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同样是卖一块地里生长的西瓜的两个瓜农, 一个默不作声, 一个高呼“西瓜又大又甜、多汁少籽、防暑降温、利尿生津”, 你会买哪一个?不言而喻!

2 打造品牌, 提升企业竞争层次。

就品牌命名而言, 中小企业尽可能地将企业名称和品牌名称合二为一, 这样可以减少推广资源的分散性并使品牌塑造更加集中, 不至于消费者弄混淆。如果企业名称已经有了, 但对企业名转化成品牌名称不合适, 就再起一个更适合我国文化和产品消费特点的品牌名称。当品牌名称确定之后, 要首先请专业的广告公司或者咨询公司围绕企业和品牌延伸设计一套企业视觉形象识别系统, 即《VI手册》, 如果所推出的产品需要建立专卖店、店中店、专柜等终端进行销售的, 则还需要再设计一套《终端店面展示手册》。这两个东西能够使企业、文化和品牌的传播和延伸不走样、有标准、能统一, 传达的信息聚焦、高效、集成。

3 科学招商, 建立企业营销市场。

中小企业基本上没有实力自己做直销, 最好的办法就是采取“借力打力”的策略, 充分发动和利用社会资源一起把市场做起来, 企业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招募区域代理商的方式进行操作。那么招商策略如何制定就显得至关重要。就招商而言, 最基本的工作一定要做到位, 否则招商就可能被做成“夹生饭”, 比如要有一个招商手册, 里面对企业和产品及基本的客户要求有一个概略性的介绍。其次, 要制定合理的、有竞争力的产品价格体系, 使得除产品本身以外, 产品价格也同样有吸引力。第三, 要清楚地制定一个对代理商的市场支持和保护、年度返利、市场考核、违约保证、退换货机制等制度文件。第四, 要进行重点市场重点招商和突围, 必要时先行设定一个成功样板市场, 由样板市场带动并复制到其他市场, 增强准代理商加盟的信心。通过招商工作的推进, 第一步能够确保把市场网络布起来, 产品才能够推出去, 也就确保项目成功一大半了。

4 强化广告, 快速推广企业产品。

适当进行品牌宣传和广告引导。对于广告及市场营销费用的投入, 不要过多的强求, 企业需要依据自身财力和能力, 并结合市场实际状况“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有钱可多投入, 没钱少投入。比如可以先在重点市场和样板市场投入适量的广告, 以快速引爆市场, 也可以在行业内媒体或者招商类媒体上做一些宣传以拉动市场, 组织参加一些展会以在短期内获得行业认知也是一种尝试, 再或者通过短信和EMAIL等方式进行网络定位传播, 等等。总之, 企业要将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以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5 细分市场, 瞄准企业有效客户。

如今是商品极大过剩的时代, 营销最为忌讳的就是“全国上下一盘棋”、“眉毛胡子一把抓”, 分不清主次。企业在正式运作市场之前, 要对市场作相应的调研, 对自身有一个剖析和判断, 要清楚企业产品的主导功能是什么, 适应的用户群体是谁, 这些群体集中在哪些区域、集中在哪些行业, 他们的年龄层次和经济能力如何。在对用户群体和企业自身实力加以综合分析判断之后要进一步考虑的是, 明确哪些是重点市场, 哪些是战略市场, 哪些是一般市场, 哪些是可忽略的市场, 这样企业才能够一步步集中精力进行市场开发, 在短期内使企业获得最大的回报和收益。假若企业地处江浙一带, 那么海南、西藏、云贵、新疆、东北等较为边远的地区不妨作为市场开发的第二梯队考虑, 因为这些地区物流成本高、消费力可能会比较小, 而人员的差旅成本也比较大, 舍近求远不是上策。

6 准确定位, 创造独特销售卖点。

在以上企业目标市场细分基础之上, 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对产品进行再定位和再梳理, 哪些产品可以直接淘汰, 哪些产品依据外观造型、色彩图案、功能特点可以进行归类, 哪些产品可以针对高端人群, 哪些产品做形象, 哪些产品获取利润, 哪些产品走销量, 哪些产品打击竞争对手。在对产品初步细分和定位之后, 企业可进一步延伸出每类产品区别于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不同点或者别人没有提出的USP (独特销售主张) 是什么?这个主张能不能代表该类产品的最大特点并刺激消费者的购买?在上述工作清晰明了之后, 接下来还可以继续深挖, 不妨再给每类产品或者至少重点产品和新产品赋予有生命力、有感召力、有亲和力和形象活泼力的副品牌名称, 就像海尔的“小小神童洗衣机”、小天鹅的“水魔方洗衣机”一样, 使之更有销售力!这样, 企业就把营销做到家了。

7 服务至上, 全面满足客户需求。

中小企业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 就是服务意识和力量不强, 更谈不上有专职的售后服务部门, 而且往往认为售后服务就是赔钱的买卖。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服务对于任何一家企业都是极为重要的, 是能够为企业赢取声誉并增加客户粘着度的纽带。尤其当别人都意识不到的时候, 恰恰是你的机会所在, 有了它, 客户放心、用户高兴。根据一项统计, 一个拥有良好服务意识和售后跟进能力的公司与没有在此方面做任何工作的公司相比, 前者能提高10%以上的市场回报率。因此中小企业不能忽略售后服务的功能, 可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推进, 在初期的时候至少要有这样的岗位职能, 并积极构建全员服务的意识,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逐步将服务加以完善和扩充。

8 人才为本, 构建和谐企业文化。

出口外向型企业 篇10

(一) 外汇风险的类型

1. 交易风险。

交易风险是指企业在运用外币进行计价收付的交易中, 在合同签订之日到债权债务得到清偿这段时间内, 由于汇率变动而使这项交易的本币价值发生变动的可能性。交易风险与结算某一笔具体的业务有关, 交易风险产生于合约签订之日, 于合同终结之日结束。这是最常见的外汇风险。

2. 转换风险。

又称为折算风险或会计风险实质上它是一种评价风险, 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报表合并和进行外币债权、债务决算时, 如何将外币表示的会计报表以本国货币进行评价, 因为所用的汇率不同, 而产生的账面上的盈亏。如果处理会计报表时使用的外汇汇率比较高, 当初记账时的汇率比较低, 即外汇升值, 那么会产生账面收益, 如果相反则产生账面亏损, 它是评价上的损益而不是交割的实际损益。但是它会影响到企业向社会公开营业报表的盈亏状况, 它不仅影响到企业的最后经营成果, 而且影响到人们对企业的评价[1]。

3. 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由意料之外的汇率变动所引起的企业净现金流量发生增加或减少以及经营环境的变化, 从而给企业构成的潜在外汇风险。这种风险的影响一般是长期的, 它是较为复杂的一种风险。对企业来说, 经济风险是从企业整体上进行预测、规划和经济分析, 涉及资金、营销、采购和生产等各个层面。经济风险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公司的预测能力, 带有一定的动态性和主观性, 预测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企业在海外的经营效果, 其影响是长期的, 所造成的损失会使交易风险和转换风险更严重[2]。

(二) 外汇风险波动对中小出口企业的影晌

第一, 汇率的变动带来人民币的升值, 降低企业利润的同时削弱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理论上讲, 汇率变动并不影响进出口商品本身的价值, 而是通过改变它们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价格, 来削弱其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我国目前的出口产品主要以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产品为主, 很大程度上依赖较低的价格和人力成本因素取得比较优势。以纺织业为例, 人民币每升值1%, 纺织行业销售利润率下降2%~6%。如果人民币升值5%~10%, 行业利润率下降l0%~60%。特别是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服装行业受损更大。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出口品附加值低, 降价空间小, 汇率变动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导致中小出口企业的低价优势难以存续, 从而降低其国际市场竞争力。

第二, 汇率风险使中小出口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加, 经营成本上升。汇制的改革, 人民币可升可跌。汇率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对于一些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低附加值出口产品为主, 抵御汇率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近几年来人民币升值一方面使得出口产品价格竞争力降低, 销售收入下降, 减少了营业现金流入, 财务状况恶化;另一方面, 人民币升值即外币贬值, 使出口企业以外币计价的资产贬值, 因而增加了出口企业的财务风险。

第三, 汇率的变动产生汇兑损失。在我国外贸业务中, 合同签订执行到收汇的时间周期较长, 一般至少两个月以上, 中小出口企业的应收账款存在风险。人民币汇率的上升会使尚未收回的外汇账款和必须履行的在手合同产生相应幅度的损失, 给应收外汇账款多的企业带来较大压力, 应收外汇账款越多, 企业在结汇时损失就越大。

二、中小外向型企业汇率风险防范与控制

(一) 预测未来汇率变动趋势

预测未来外汇汇率变动的趋势是每个进出口企业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最重要的一项研究工作。但由于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很多。因此, 预测未来汇率变动的趋势也是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最难把握的学问。尽管如此, 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的情况下, 每个中小外向型企业仍要积极创造条件把这项工作做好。在日常业务中, 进出口企业首先要把做好这项工作列入企业的经营管理内容, 设置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研究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动趋势;收集西方主要货币及人民币汇率近期的变动资料;了解各国经济变动及汇率变动趋势;掌握本企业业务部门对外贸易国别、币别、汇率情况, 编制即、远期外汇头寸表, 提出选用计价货币的情况。加强对美元汇率变动趋势的研究, 美元是我国绝大部分进出口贸易和对外借贷活动的计价基础, 其汇率的稳定与否, 直接关系到我国企业对外经济活动的利益。因此, 做好对美元的汇率预测是预测未来汇率变动趋势的重点。

(二) 灵活选择和使用计价结算货币

1. 考虑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

最近人民币区域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在边贸中被广泛使用。一些国家将人民币列为自由兑换货币, 还有一些国家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 有关部门也把人民币国际化提上议程, 着力推动在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可以起到与汇率风险基本隔绝的效果。企业要及时了解有关改革和政策的动向, 在改革允许的范围内考虑使用人民币结算。对于是否使用人民币结算, 企业可以与贸易伙伴协商后确定, 增强与贸易伙伴的议价能力是能否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中受益的关键。目前东盟地区对人民币认可度较高, 使用人民币结算较为容易。

2. 出口以硬币, 进口以软币或多种货币报价。

在国际贸易中, 争取出口用硬货币进口以软货币报价的做法是每个企业所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企业的产品销往硬货币的国家, 则可设法使用该国货币报价, 销往其他地区的产品也应争取以硬货币报价。从长远看, 硬货币具有保值作用。使出口外汇不会因计价货币贬值而使销售利润减少, 甚至亏损。在进口方面, 则要争取以汇率将要下跌趋势的货币报价, 以求得软货币贬值带来的进口成本减少。企业也可以以多种货币报价。在国际汇率市场上, 各国货币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在一定时期内往往可以相互抵消, 如日元坚挺之日就是美元贬值之时。因此, 企业在从事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 尽可能分散贸易地区, 争取购销地区分散和广泛, 并设法以各地区的主要货币报价。这样使各种计价货币的汇率变动得以相互抵消, 风险也随之减少。

(三) 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1. 远期结售汇。

是指进出口企业与银行签订远期结售汇合约, 约定将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和期限, 在到期日外汇收入或支出发生时, 再按照该远期结售汇合同约定的币种、金额、汇率办理的结汇或售汇业务[3]。其目的是将未来汇率锁定在一个固定的水平上, 防止汇率波动幅度超出预期而发生外汇风险。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趋势下, 企业可以通过做远期结汇来锁定未来收汇的汇率风险, 其核心在于贴水的幅度小于人民币升值的实际速度。例如:中国某公司出口一批商品, 价值10万美元。合同规定6个月后收到货款。为防范6个月后人民币升值造成汇率损失, 该公司与中国银行签订了卖出10万美元的6个月远期合约。假定签订远期合约时美元对人民币的远期汇率为100美元=657.20人民币, 6个月后, 不管汇率如何变化, 该公司履行远期合约向银行卖出10万美元, 均获得65.72万元人民币。如果6个月后人民币升值, 汇率变为100美元=652.10人民币, 若该公司未采用远期合约规避外汇风险, 该公司的利润将减少0.51万人民币。

2. 掉期交易。

外汇掉期交易包括两笔金额相同、方向相反、时间不同的交易, 包括即期对远期和远期对远期。外汇掉期适合于在当前和未来, 既有外汇收入, 也有外汇支出, 且金额接近, 这样可以通过一笔掉期交易。同时规避两次外汇收支的汇率风险。例如, 一家中国企业现有两笔业务:3个月后要向外支付100万美元。担心届时美元汇率上涨要支付更多的人民币。这是空头风险:1个月后将收到100万美元, 担心到时美元汇率下降减少收益, 这是多头风险。也就是说同时存在多头风险和空头风险。通常需要做掉期交易:卖出1个月远期美元, 买入3个月远期美元。

3. 外汇期货。

外汇期货是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 依据现在约定的比例, 以一种货币交换另一种货币的标准化合约的交易。是指以汇率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 用来回避汇率风险。它是金融期货中最早出现的品种。自1972年5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国际货币市场分部推出第一张外汇期货合约以来,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 外汇期货交易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它为企业等经济主体提供了有效的套期保值的工具。当出口商利用外汇期货交易规避汇率风险时, 可以做卖出套期保值, 等到将来收入出口款项时, 再进行期货合约的对冲。相反, 当进口商规避汇率风险时, 可以做买入套期保值, 等到将来支付进口货款时, 再进行期货合约的对冲。卖出套期保值和买入套期保值的目的, 都是想利用期货交易的收益, 弥补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时承担的汇率损失。

4. 外汇期权。

外汇期权是指保值者作为汇率期权的买方, 在支付了一定金额的期权费之后, 便得到了按照敲定价买入或卖出某种货币的权利。当出口商要规避出口收入的汇率风险时, 可以买入按协定汇价出售该货币的卖出期权, 等到将来收入贷款时, 若该货币的汇率下跌到协定汇价之下, 则行使这个卖出期权, 按照协定汇价卖出该收汇货币;如果到期汇率没有下跌到协定汇价之下, 则放弃期权, 改成在即期汇率市场卖出所收汇率。当进口商要规避风险时, 则可买入该货币的买入期权, 等到将来支付贷款时, 若该货币汇率上涨到协定汇价之上, 则行使看涨期权, 按照协定汇价买入付汇外币, 否则放弃期权。放弃期权的最大损失是期权费。2011年4月1日, 我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在银行对客户和银行间市场同时推出人民币外汇期权品种。随着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强, 企业、银行等市场主体运用衍生产品进行避险保值的需求日益上升。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交易的推出会使中小外向型企业在规避汇率风险上有了更多的选择。

(四) 利用贸易融资转移外汇交易风险

近年来, 由于出口企业竞争日益激烈, 收汇期延长, 企业急需解决出口发货与外汇回收期之间的现金流问题, 贸易融资可以较好地解决外贸企业周转问题。同时, 企业也可以提前锁定收汇金额, 规避人民币汇率变动风险。另外, 贸易融资成本较低[4]。对于中小外向型企业, 贸易融资方式主要是出口押汇业务, 是一种短期贸易融资方式。出口押汇是指出口商根据买卖合同的规定向进口商发出货物并取得各种单据后, 可将汇票和单据持往出口地某个银行, 请求该银行对汇票进行贴现。如果该银行审查后同意贴现, 即收下汇票和单据, 然后把汇票票款扣除贴现利息后支付给出口商。这种出口地银行对出口提供的资金融通, 称为出口押汇。出口押汇是我国出口商“提前收汇”和避免汇率风险的一种较好办法。出口方到银行押汇, 实际上等于把外汇及汇率变动的风险全部转嫁给银行。

摘要: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 未来会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会日渐增加。要预测未来汇率变动趋势, 灵活选择和使用计价结算货币, 利用金融衍生工具, 利用贸易融资转移外汇交易等手段规避风险。

关键词:中小外向型企业,汇率波动,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任再萍.汇率波动风险及其对进出口企业的影响[J].商业研究, 2010 (9) :117-121.

[2]阎春宁.风险管理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2.

[3]吕红军, 张华.国际金融实务[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求值方法下一篇: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