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外向度

2024-08-11

产业外向度(通用10篇)

产业外向度 篇1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对外贸易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为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 我国己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 随着经济外向程度的不断提高, 各个产业对外联系也日趋密切。然而,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一国经济外向程度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对整体经济状况的大致评测上, 并没有建立一个统一完整的测量指标体系。此外, 单纯研究一国或一地区整体经济外向程度对指导经济发展的实际意义并不大, 因为各个产业的现实情况不同, 外向度的高低对其产业发展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只有细化到运用合理的指标体系对不同产业的外向程度进行相应评测, 即我们所提出的产业外向度评测指标体系, 才能根据该产业的特点进行结构调整, 促进该产业合理有效的发展。

一、文献综述

到目前为止, 关于产业外向度及其评测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本属于空白。但是与经济外向度有紧密联系的外贸依存度和外贸开放度国内外的研究相对成熟一些。

Brown (1940) 首先提出了“相互依存”的概念, 以表明外部经济变动对一国 (地区) 经济产生影响的程度及一国 (地区) 经济变动对外部经济产生影响的程度。1950年小岛清在《对外贸易论》中引入贸易依存度, 它是指一国 (地区) 进出口总额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比率, 小岛清用其来表示一国 (地区) 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或者一国 (地区) 经济增长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 从而判明贸易开放度的高低。但是, 传统对外贸易比率法并不能真实反映一国的贸易开放程度。钱纳里 (1988) 发现, 人口较多的国家, 对外贸易比率普遍较低。库兹涅茨 (1989)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对外贸易比率与一国国民经济规模之间存在负相关, 小国比大国对国际贸易的依存度更大。

关于贸易开放度的计算方法主要有道拉斯法 (Dollars, 1992) 、萨克斯和瓦诺法 (SachsandWarner, 1995) 和爱德华兹法 (Edwards, 1998) , 还有部分学者 (Leamer, 1988;Wolf, 1993;Pritchett, 1996;Harrison, 1996;杨小凯, 1998;Stewart, 1999) 利用计量分析方法对传统贸易开放度指标进行修正。国内学者从多个方面对贸易开放度计算方法进行了修正, 朱立南 (1995) , 许统生 (2003) 从经济结构、贸易方式与汇率等方面进行了修正;郭羽诞 (2004) , 沈利生 (2005) 和彭磊 (2006) 等对传统对外贸易比率法计算公式中分子、分母数值的含义不同的缺陷进行了修正;等等。

关于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国外经济学家认为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主要是贸易开放度影响了国家的宏观经济效益, 如要素生产率、规模经济、资源配置和技术进步等, 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对于贸易开放度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国外学者也得出了不少结论。贸易开放提高了要素生产率、产生规模经济、优化资源配置和加快技术进步, 使一国更专业于具有比较优势和生产率较高的产业生产, 提高整体经济的生产率, 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Gopinath和Upadhyay (2001) 用一般均衡理论研究发现贸易开放提高了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和技术的产业专业化生产;Eckhard Jameba (2004) 在Richdian模型上发现贸易开放度的提高会导致国际贸易产品的专业化, 以此推进国内专业化生产。

国内经济学家关于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主要还是通过科布-道格拉斯 (Cobb-Douglas) 函数的变化, 然后借助于协整、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方法来进行实证分析, 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综上所述, 关于贸易外向度国内外并没有统一的评测指标体系, 国内外专家学者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得出的结论也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学者们在研究评测指标体系时考虑的问题更全面, 得出的结论也更加客观, 这对我们进行产业外向度评测指标体系的建立、分析产业外向度与该产业发展以及产业外向度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关系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二、产业外向度及评测指标体系

综合外贸依存度和贸易开放度的定义, 比照原有经济外向度概念的模糊含义, 我们首先重新界定经济外向度的内涵。我们认为:经济外向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 在保持本国或本地区经济质的稳定性的基础上, 允许经济要素与国际经济联系的数量部分。具体的说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允许别国在何种程度上加入本国 (地区) 的经济生活;二是本国 (地区) 在何种程度上介入影响世界经济生活。因此, 经济外向度所表示的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再生产过程在世界经济体中的参与、渗透程度, 对世界经济运行的影响程度, 以及该国或地区经济向外延伸、交流的能力, 体现了该国或地区经济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它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 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而产业外向度, 是根据三次产业分类法对经济总体外向度的细化, 是指一个产业在生产过程中, 在保持该产业生产与发展质的稳定性的基础上, 允许经济要素与国际经济联系的数量部分。产业外向度即一国或一地区目标产业参与国际相关产业的经济分工的广度与深度, 产业外向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该产业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吸引与利用外资的能力,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以及对国际上相关产业的影响力。具体的说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允许别国经济在何种程度上加入本国该产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二是本国某一产业在何种程度上介入并影响世界经济的生产经营与发展, 以及该产业与国际上同一产业的竞争能力。据此本国某一产业的外向度, 所表示的是该产业在生产、经营、发展过程中对别国甚至全世界该产业的影响和渗透程度。

产业外向度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目标产业开放型发展规模、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我们在对一个经济体中目标产业的国际经济联系进行细分的基础上, 按照系统性、代表性、可比性、数据易得等原则, 将若干相互联系的评价指标进行组合, 构建产业外向度综合程度指标体系, 以期通过这样一个综合程度指标体系来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外向度进行比较客观的、多角度的全面测度和评价。以期通过对目标产业外向度的分析, 对如何适当调整、优化该产业结构提出合理建议。

根据上述定义, 我们将影响产业外向度的因素总体分为:产业外贸依存度、产业对外影响程度、产业接受外资、产业对外投资实力、产业对外合作及产业技术交流六大部分。并据此构建一国 (地区) 产业外向度综合计算公式如下:

DnI=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 (其中n=1, 2, 3)

X1:产业外贸依存度;X2:产业对外影响程度;X3:产业接受外资;X4:产业对外投资;X5:产业合作;X6:产业技术交流;βi为指标Xi的权重, 以指标项目个数为一的权数赋值为1。

一国 (地区) 产业外向度的具体评测指标体系与指标构面的测评标准如表1。

上述我们所提出的产业外向度, 所涉及的不单单是传统概念上某一产业国际间的货物或服务交易, 其还包括了该产业国际合作与交流, 引进外资, 对别国的资本输出等方面。在封闭的条件下, 一国 (地区) 的产业的发展与结构升级, 完全依赖于本国 (地区) 内部的要素配置来完成。而现实的情况是,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不可避免的将世界上的所有主要国家置于更为广阔的合作背景下, 使类似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间的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配置, 促进经济发展, 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 即其他所谓的产业结构升级的外向推动力量来实现自身的经济目标成为可能。而外向的推动力量所产生作用的渠道主要是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与竞争。因此, 总的来看一国 (地区) 产业外向度的高低, 与一国 (地区) 该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升级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三、产业外向度经济意义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 提高产业发展的外向度, 尤其是提高产业参与国际交流能力与影响力, 是特定经济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同时也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 以致经济学家们将对外贸易视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具体而言, 产业外向度的提高会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动态收益:

(一) 规模经济利益

提高某一产业的产业外向度, 能使该产业扩大出口能力, 克服本国或本地区面临市场的狭小性。面对扩大的需求可以刺激生产, 使生产规模扩大, 实现产业的规模效应, 从而推动该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 减少资本需求压力

资本的流向取决于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其结构, 较高的产业外向度意味着该国或该区的目标产业相对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能力较强。充分利用外资, 可以有效弥补本国或本地区产业发展的初期自有资金的不足的问题, 也为该产业总体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

(三) 促进产业优化结构, 提升产业竞争力

随着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 国际市场上具有技术优势的产品, 通过国际贸易以优质和低廉价格的方式进入本国市场, 这必将加剧本国国内市场的竞争, 要想提高产业外向度, 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 必须使本国或区域内产业不断发展, 促进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竞争中提升产业整体实力。

(四) 加强产业内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促进国内或区域形成该产业的统一市场

产业外向度的提高, 要求该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加强联系, 协调发展, 降低生产销售流程中各个环节的成本, 能在客观上促使国内或区域形成该产业的统一市场, 增强产业整体实力, 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五) 促进该产业产值提高

产业外向度的提高, 加强对外投资和国际合作, 使本国或本地区该产业可以利用国外先进技术、丰富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 以降低该产业在国内或区域内独自发展的成本。较大程度地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 可以迅速提高该产业的产值, 促进产业的发展。

当然, 产业外向度只是评价现行目标产业外向能力的一个综合指标, 并不能反映该产业中存在所有的问题, 且不同产业外向度高低对其产业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此外, 由于较高的产业外贸依存度所导致的高产业外向度, 也意味着该产业在具备较强的国际参与交流能力同时也伴随着由于国际市场变化所带来的较高的风险。

摘要:目前, 关于产业外向度国内外学者并没有进行此方面的研究, 但是与产业外向度有紧密联系的外贸依存度和外贸开放度国内外的研究相对成熟一些,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借鉴外贸依存度和外贸开放度的基础上, 分析产业外向度的构成因素, 以界定产业外向度的概念, 构建评测指标体系。并以我国第二产业为例, 计算其产业外向度, 以期通过对目标产业外向度的分析, 对调整、优化目标产业结构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外贸依存度,产业外向度,评测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包群, 许和连, 明勇.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 2003 (2) .

[2]裴长洪, 彭磊.对外贸易依存度与现阶段我国贸易战略调整[J].财贸经济, 2006 (4) .

[3]付强.我国外贸依存度问题新探[J].世界经济研究, 2007 (3) .

[4]刘似臣.中国贸易开放度的比较分析[J].统计研究, 2005 (6) .

[5]沈利生.论外贸依存度——兼论计算外贸依存度的新公式[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5 (7) .

[6]许统生.我国实际外贸依存度的评估与国际比较[J].经济学动态, 2003 (8) .

[7]张立光, 郭妍.我国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 2004 (3) .

[8]张素芳, 房剑.外贸依存度测算方法的改进及对中国外贸依存度的重新估计[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 (6) .

[9]Brown, WilliamAdams.1940.The International GoldStandard Reinterpreted, 1914-1934.New York: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Inc.

[10]Edwards, Sebastian.Openness, Productivity andGrowth:What Do We Really Know?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8, 108 (447) :383-398.

[11]Harrison, A.Openness and Growth:ATime-se-ries, Cross-country Analysis for DevelopingCoun-trie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6, 1 (48) :419-447.

[12]Lloyd, P.J.and MacLaren, D.“Measures ofTrade Openness Using CGE Analysis.”Journal ofPolicy Modeling, 2002 (24) :67-81.

产业外向度 篇2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1.1外向型农业产业化概念的相关研究

国外没有农业产业化的提法,农业产业化这种组织经营形式在西方国家被称为“农业产业一体化”或“农业一体化”(Agricultural Integration),是“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简称,它于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美国,随后很快传到西欧和日本。美国哈佛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戴维斯和戈尔德伯格于1957年最初提出农业一体化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农业综合经营”或“农业综合企业”(Agribusiness),意指:“农业生产部门与其有关的经济部门,即产前、产中、产后部门实行联合或融合的组织或部门”[1]。农业产业化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的一种生产经营形式,20世纪以来在西方国家一直处于发育完善和日益成熟之中:商品性生产逐步取代自给性生产,分散的农村集市逐步发展为专业市场,农业专门化、区域化得以发展,以此为基础,农牧渔业分别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体系”。

发达国家统称“外向型农业”为“市场农业”,即以国际、国内农业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经济体系[2]。外向型农业是相对内向型农业而言的,美国经济学家萨布雷特·嘎塔克(Subrate Ghatek)在《农业与经济发展》一书中提出了内向型农业的定义,即农产品流向是内向的,农业生产的目的是获得本国所需要的主要农产品[3]。在外向型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产业化成为外向型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随之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就被提出来以区别于内向型农业产业化,于是就有了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的提法。

1.2.1.2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相关研究

发达国家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有两种模式:美国突出的经营模式为资源过剩出口型+垂直一体化的外向型农业产业化;日本则为资源短缺隔离型+水平一体化的外向型农业产业化[4]。美国的垂直经营一体化主要通过农工商综合体和合同制两种方式实现。农工商综合体即工商资本直接介入农业,实现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合同制即公司与农场主签订合同,通过法律规范双方的经济行为,稳定业务往来,以此形成一种准一体化的农业经营。日本农业经营的水平一体化主要通过日本农协实现。日本农协村村都有,户户参加,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利益的代表,优势贯彻执行法律、政策的代理机构。日本农协的主要业务内容包括购销、信用、保险和共同设施利用等四个方面[5]。农业专业化和生产集中化是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主要特征,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是发达国

家农业经营最突出的表现形式,服务社会化是发达国家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是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经营的本质所在。

1.2.2国内研究现状

外向型农业产业化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现在关于它专门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少。但关于外向型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理论都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外向型农业的概念最早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主要是指创汇农业,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外向型农业的内涵不再仅仅指创汇农业,有了更多的内涵[6],关于外向型农业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农业产业化自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就山东潍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验发表《论农业产业化》社论以来,就成为学术界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在全国掀起了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热潮,出版了大量此方面的学术论著。通过相关的文献检索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2.2.1外向型农业概念的相关研究

(1)关于外向型农业的概念。王汉斌(1999)认为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也是国际市场,面向国内外市场的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都是外向型农业[7]。熊望高(2002)认为外向型农业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国际间生产要素及生产成果相交流、开放的农业系统[8]。朱洪敏(2004)认为外向型农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中狭义是指创汇农业,广义是指“两个层次”和“两个方面”,两个层次指国外市场和埠外市场,两个方面指“引进来”、“走出去”[9]。

(2)农业产业化的概念。理论界也有诸多表述,概括起来有:谭秋明(2000)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围绕一个或多个相关的农副产品项目,组织众多参与主体进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活动[10]。庄丽娟(2000)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各利益主体的联合,要把由交易成本节约而形成的生产者剩余保留在农业内部,各利益主体都能分享产业效率提高的利益,必须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11]。王凯,韩纪琴(2002)认为农业产业化本质上要求打破传统的通过计划将农业产、供、销,农、工、商分割开来的体制和生产经营方式,按市场规律的要求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连为一体,通过企业,合作社等组织方式进行农业市场化经营[12]。万宝瑞(2000)认为与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农业生产不同,农业产业化经营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经济再生产过程被分割的格局,构成一体化再生产过程,将产业链条与产业经营系统融为一体,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一体化经营体系 [13]。葛剑雄(1999)认为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农业发展道路的角度,农业产业化即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的农业发展本体系统,硬环境系统和软环境系统的协同创新[14]。沈泽林、彭南珍(2003)认为,农

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第二次革命,是我国农业与国际接轨,实现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的最佳途径,其实质是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15]。牛若峰、夏英(2000)认为,从经济学本质上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农业多元主体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自由联合体,即自愿结成的利益共同体[16]。

外向型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提高产业化水平,产业化是以深化农业改革提高农业效益为主的农业组织方式。以上关于外向型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各种表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综观现有的研究,有关外向型农业产业化概念的描述不多,根据外向农业和产业化相结合的理论,本文尝试对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的定义为:主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农户和生产基地为基础,以农工商一体化,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为途径,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效益。

1.2.2.2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的研究

(1)关于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模式,祁春节(1997)总结了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模式:优势导向的外向型农业开发模式(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加工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贸工农一体化的组织模式(“三资企业+农户”型、“基层外贸公司+农户”型、“外贸口岸+出口加工企业+农户”型)[17]。姜永斌(2001)从我国东、中、西三类不同区域提出了三种外向型农业生产结构发展模式:东部沿海开放区以由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结构向劳动、资金、技术混合型生产结构转变,中部内陆地区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为主,西部地区以土、特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18]。

(2)关于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张文礼(2000)认为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有以下几种可供选择: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科技带动型、市场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19]。农业部经管总站的李惠安(2001)认为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合作社组织模式、合同(契约)组织模式、企业组织模式(类似于国外的垂直一体化形式)[20]。前岳阳师范学院的梁世夫(1999)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可以不同,但它必须是农、工、商,产、加、销一体化组织 [21]。前湖北农学院院长李同明(1998)认为股份合作制既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又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状况,也适应于目前农民的管理水平,适应性比较广泛。无论是发展家庭农场,还是发展专业化联合经营实体,或是不同经济成分的农业产业联合企业等都可以采用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形式

[22]。

纵观现有研究,可以理解为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主要是以当地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基地;合作社作为服务组织,帮助农户扩大标准化基地,达到农工商一体化,最终实现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的高效益。

1.2.2.3外向型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指标体系的设置。龙方(1996)在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描述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农业产业化一体化,农业产业化产业链,产业化产品增值力,农业产业化市场,农业产业化技术,农业产业化就业,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服务,农业产业化整体指标等十个方面的指标体系[23]。刘树(1997)在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描述了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条件,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生产经营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农业产业化的科技进步等指标,资源利用率和效率指标,农业相关产业群发展程度指标等七个方面的指标体系

[24]。

刘邦宏(2000)在河北农业产业化评价一文中,描述了产业一体化、规模化、市场化、集约化、效益化等五个方面的指标体系[25]。王厚俊(2007)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及评价方法研究中,描述了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社会化,组织化,科技化,效益化,一体化,商品化等九个方面的指标体系[26]。

(2)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刘邦宏(2000)在河北农业产业化评价一文中,采用主观环比赋权法和客观相关系数赋权法组合确定权数,组成个指标权重集,建立综合评价模型的层次分析法,得出某一地区的综合指数,反映该地区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25]。徐秋云(2005)在山东省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外向型农业的指标进行了评价[27]。王厚俊(2007)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及评价研究中,同时运用了层次权重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两种评价方法,并对评价结果进行检验,显示两种方法具有一致性[26]。

1.2.2.4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建议的研究

(1)关于各地市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刘玉洲(1994)研究了招远市发展外向型农业应采取的对策[28]。孙志勇等(1997)分析了福建漳州市发展外向型农业的优势和制约因素,提出漳州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对策建议[29]。陈环(1997)提出了深圳市发挥特区优势发展外向型农业的途径[30]。曾尊固(1997)研究了烟台市发展外向型农业的主导部门的选择问题[31]。刘作金(1997)提出了推动山东胶州市外向型农业向产业化发展的四点措施[32]。邹玉璇(1997)分析了威海市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对策[33]。徐梅生等(1997)根据山东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34]。李贤锋(1998)分析了山东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基本战略和策略措施[35]。苏斌钢(1998)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对福建漳州市外向型农业的影响,提出了应对措施[36]。卢薇(1999)介绍了山东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现状、特点、主要做法与经验,分析了影响农产品出口创汇的因素,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对策建议[37]。胡战昌等(2001)根据农业现代化的指标和上海的差距,提出发展外向型农业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38]。刘立任(2001)提出了加快发展江苏

外向型农业的五大对策[39]。刘廷耀(2001)研究了辽宁省发展外向型农业的现状和有利条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40]。李维良(2001)分析了上海应对WTO应采取的措施[41]。蔡贤恩(2001)分析了福建龙海市发展外向型生态农业的基础、问题和对策[42]。王德兰等(2003)研究了山东威海市外向型农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43]。彭立明(2003)针对江苏外向型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江苏“十五”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目标和对策[44]。王淑红,张汉(2004)研究了烟台地区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现状及今后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对策[45]。

(2)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的研究。辽宁农业经济学校的王建华(2000)主张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首先解决外部环境问题 [46]。西南财经大学的程治中(2000)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理性行为,影响企业行为的主要就是市场信号,并以此为前提提出了政策建议 [47]。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国鲁来(1996)认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在探寻其内在运行规律,理顺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机制。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包括五个方面 [48]。农村问题专家何开荫(2000)认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发展农业企业 [49]。王岳(2000)强调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建好四大支柱 [50]。薛国文、宋亚林、魏家申(1998)认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搞好五个结合 [51]。

综合研究山东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的文献不多,张尔升,刘心杰,蒋咏涛(2005),徐秋云(2006),凡小忠,路银,黄耀如(2006)等提到了外向型农业产业化,他们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发展绿色农产品产业推进外向型农业建设[52],山东省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27],从特色农业到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安徽省李兴镇农村经济发展的个案研究)[53]。

产业外向度 篇3

【摘 要】为了解濮阳市集聚区产业分布、构成、产业链及质量状况,促进集聚区向进出口货物集散地转变,特别是以集聚区为载体,推进产业发展集群化、企业发展园区化,助推濮阳化工产品、石油机械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羽绒制品加工等产品 “走出去”。现对濮阳产业集聚区外向型经济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使濮阳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经济;出口

一、基本情况

濮阳市共辖8个省定产业集聚区,分别是濮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濮阳市产业集聚区、濮东产业集聚区、濮阳县产业集聚区、清丰县产业集聚区、南乐县产业集聚区、范县产业集聚区、台前县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118.51平方公里。2015年,濮阳市产业集聚区被评为“十快”产业集聚区,全市8个集聚区建成区面积54.6平方公里,从业人员达15.6万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9亿元,工业增加值333亿元,分别增长12.9%、22.8%,产业集聚区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到94.7%。

1.基础设施方面

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实现全部覆盖,综合服务中心和国家电光源质量检测中心、中科院光电技术联合实验室等服务平台建成投用;引进了天能集团、富士康、德力西、闻泰集团、昊华骏化等世界500强与行业龙头企业,建成了天能集团循环经济产业园、丰利石化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羽绒、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竞争优势日益凸显。产业集聚区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到94.7%,成为赶超发展的新引擎。

遵循功能集中构建原则,强力推进企业孵化、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等服务平台建设。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85.3亿元,增长31%;各集聚区企业服务中心和国家电光源质量检测中心、国家级企业孵化器、能源装备交易、信息服务平台相继建成投用,良好的产业生态圈正在加速形成。

2.项目建设方面

2015年实施项目405个,其中,省市重点项目318个;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14个。83个省定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399.1亿元,数量和投资额均居全省第3位。丰利石化丙烯联产芳烃、班德路帖烯树脂、沃森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一批龙头项目建成投产;富士康正一特殊材料产业园、海源化工、松玲电动车、汇元药业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中原油田石化总厂扩能改造、河南能化气化岛、中原乙烯扩能改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上海金山濮阳精细化工产业园、中建材三新产业园等一批战略性重大项目扎实推进。

3.主导产业及产业集群方面

8个产业集聚区根据自己的优势产业和地理优势形成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坚持顶层设计,实施工业强市“131”工程,打造产业升级版。着眼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三化”融合链接发展,加快打造国内一流的油煤盐气联合化工基地,全市石油和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国家级生物基材料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森源集团与中原总机合作生产的新能源环卫车辆成功下线。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增长22%,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到59.5%。

二、产业集聚区的出口情况分析

1.产业集聚区出口总值情况

出口额在产业集聚区总产值中的所占比例较小,均不超过10%,台前县产业集聚区、濮阳县产业集聚区、濮東产业集聚区的出口额占比分别是7.6%、6.2%、5.3%。清丰县产业集聚区出口额占比最少,仅1.3%。清丰以食品和家具为主导产业,食品产业园中的食用菌企业较多,但普遍是不宜干制的品种,如杏鲍菇、金针菇等需冷链或罐头食品,较难形成大宗出口。

2.产业集聚区中出口企业情况

产业集聚区中出口企业的占比较少,以濮阳县产业集聚区、台前县产业集聚区、清丰产业集聚区的出口企业所占比例相对较大,分别是38.3%、18.2%、15.8%。范县产业集聚区出口企业占比最少,仅为7.8%。

3.产业集聚区利用优惠原产地证书情况

2015年产业集聚区中原产地备案企业在出口企业中的占比是43.8%,产业集聚区出口企业中有将近一半的企业对原产地证书进行了备案,但利用率并不高,仅有16.4%的企业办理过优惠原产地证书,一方面与集聚区企业利用自贸协定意识普遍较低,对原产地证缺乏了解有关;另一方面与集聚区产业结构相关,以濮东产业集聚区为例,以石油机械装备制造行业为主,出口地区集中在海湾石油国家,目前并不在区域自贸协定范围内。集聚区中出口产品原产地签证的覆盖率仅为18.3%,比全市的原产地证覆盖率低约20%。较低的覆盖率,说明需增强利用优惠原产地证书的意识。

4.产业集聚区中的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情况

濮阳共有3个省级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其中有两个在产业集聚区内,分别是濮阳市石油装备产品省级质量安全示范区和濮阳市出口化工产品省级质量安全示范区。目前还没有国家级质量安全示范区,示范区是企业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也是产业集聚区和出口企业扩大宣传、提高竞争力的有力手段,而濮阳八个集聚区中仅有两个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数量偏少。

三、存在的问题

1.地方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地方政府鲜有提到针对外向型经济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这一点反映出外向型经济发展尚未成为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重点。

2.企业出口意识不强,自身思想观念保守,限制了出口。如范县泥鳅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已通过国家现场验收,但始终未能直接出口,仅仅是供货。清丰食用菌种植和生产已形成规模,但始终没形成出口规模。

3.出口企业普遍缺乏开拓国际市场新手段。依赖境外长期客户是本地企业获得出口订单的主要来源,依赖国内关联企业、国内外展会、是企业开拓境外市场的重要手段,而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对企业获得出口目前作用还不大。

4.集聚区融资困难。由于近年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上升,产业集聚区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突出,缺乏有效的融资手段,融资实力不强。而集聚区引领的大部分融资都投到了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上,没有更多的融资支持企业项目建设,企业在多方筹资无果的情況下只能压缩业务量,只好委托出口或干脆做内贸。

5.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较大。 在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时,规模较大的企业倾向于进行相关认证或改进产品以符合标准,规避技贸措施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小型企业因难以负担相关高昂费用通常倾向于寻求新市场,受技贸措施影响较大。

6.外向型经济服务平台建设还不够完善。促进产业集聚区升级成为进出口商品集散地,是内陆地区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要实现这一转型升级,诸如口岸延伸区、内陆口岸、跨境电商、保税物流、第三方服务平台等产业发展外部经济环境条件和综合服务平台的建立完善必不可少。

7.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技术级次低,传统产业比重大,技术含量低,而高新技术的优势产业比重偏低。创新投入不足,研发成果不多,技术创新显得力不从心。

四、对策

1.提升地方政府对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视程度。建议濮阳市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将各产业集聚区外贸指标列入政府绩效考核当中。

2.转变观念,引导企业既要占领国内市场,又要占领国际市场。企业要立足市场,就需要加快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不能简单的以过去的贸易方式为依托,市场开发的手段要创新,可利用新兴的电子商务模式,也可采用在国内生产,国外设自己的加工厂,这种方式规避了关税贸易壁垒,使企业利润最大化。

3.创新贸易模式积极探索跨境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是未来竞争的制高点,是扩大外需的重要措施,对于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当前外贸形势下,推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有利于出口企业避开严峻的贸易壁垒,能够帮助企业降低贸易成本,解决结汇退税等实际问题。

4.针对产业集聚区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应尽快理顺体制,增强融资实力;拓展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成效;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扩大融资规模;加强业务锤炼,提升融资运作水平。

5.加大优惠原产地证政策宣讲。检验检疫部门积极主动地向企业介绍和推荐优惠产地证政策,企业应树立主动利用自贸区优惠贸易政策意识,了解产品关税减让范围和减让幅度,适时调整经营战略,扩大清单内产品出口。

6.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对国外技贸措施研究,密切关注国际技术性贸易摩擦新趋势和新方向,组织集聚区内企业共同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建立共享机制,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企业出口的负面影响。出口企业强化标准意识,加大技术方面资金投入,采用国际标准并积极开展国际认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有效规避技术壁垒。

7.创新集聚区出口检验监管模式。检验检疫部门逐步有序推进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完善对原材料供应商质量管理,并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扶持措施,如通过加快推进监管模式转变,直通放行、绿色通道等快速通关机制建设,不断增强集聚区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8.积极引导出口产品示范区创建工作,提高产业集聚地企业和政府部门创建的积极性。发挥产业比较优势,建设一批企业质量管理能力强、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高、自主创新能力强、产业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明晰、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有力的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使其成为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的样板区、对外贸易便利化的先行区、出口竞争新优势的培育区。

参考文献:

[1]陈良运、巢宏,《面向企业竞争优势的产业集聚研究》,2002年07期,上海综合经济,上海.

[2]江征,《产业集聚形成机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2002年12期,现代管理科学,南京.

作者简介:

产业外向度 篇4

关于一国 (地区) 外向型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内外经济学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Romer (1986) 、Lucas (1988) 为代表的新古典理论认为经济外向度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加快本国技术进步、提高要素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Krugman和Helpman (1985) 认为,一国通过贸易开放促进经济增长的渠道主要来源于贸易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Grossman和Helpman (1991) 运用Lucas的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发现贸易活动促进了国内资源在物质生产部门和知识产品生产部门之间的要素优化配置,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他们的研究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通过贸易更好地利用发达国家的已有知识存量,因此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利益要高于发达国家;Barro和Sala-I-Martin (1995) 的研究认为,开放水平高的国家有更强的吸收先进国家技术进步的能力。

在理论方面尽管对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较为一致的观点,但在经验研究方面,学者发现了很多问题,最明显的是关于贸易开放指标的度量,不同的度量方法、不同的贸易开放指标会产生不同的结论。Edwards (1992) 采用Leamer (1988) 贸易开放度的度量方法,得到了贸易开放度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的结论;Stiglitz (1998) 认为以对外贸易比重、价格扭曲指数以及平均关税水平表示的贸易开放度与人均收入增长具有很强的联系。与之前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反,Lee (1993) 以其构造的自由贸易开放度 (FREEEOP) 为基础构建的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国内对外向型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实证检验。沈程翔 (1999) 研究认为,中国的出口和产出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但没有发现两者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林毅夫、李永军 (2001) 认为,传统衡量外贸依存度的方法是有缺陷的,倾向于低估贸易活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包群、许和连、赖明勇 (2003) 检验了改革开放以来贸易开放度与中国的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运用冲击反应模型,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要素投入的增加,相对而言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沈坤荣、李剑 (2003) 运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认为,国际贸易通过提升国家要素禀赋结构、加快制度变革进程对人均产出产生了正面影响。王坤、张书云 (2004) 同样检验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数据,认为进出口都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李建春、罗艳、张宗益 (2004) 运用几乎相同的数据与指标,却认为总体而言,出口增长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周林 (2006) 认为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出口的增加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但出口贸易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存在一定的时滞。张庆君 (2008) 认为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不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贸易开放度通过提高投资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这种促进作用的变动趋势是呈倒“U”型的,即随着贸易开放度的扩大这种促进作用是先增强后减弱的。包群 (2008) 考察了贸易开放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非线性效应,认为贸易开放的增长效应依赖于消费偏好、要素禀赋、研发效率以及技术差距参数等的综合作用,因而贸易开放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结论只在特定参数范围内成立,并观察到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表现为倒U型曲线。

二、产业外向度提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产业外向度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目标产业开放型发展规模、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将若干相互联系的评价指标进行组合,构建产业外向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通过这样一个综合程度指标体系来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外向度进行比较客观的、多角度的全面测度和评价。

(一) 有助于实现产业规模经济

现代化生产越来越强调规模经济效益,并且试图通过各种途径达到规模经济的最佳点。产业外向度水平的提升,意味着产业进、出口能力的扩大:一方面,产业发展可以从国际市场获得廉价的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和机器、设备以降低生产成本,满足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另一方面,产业可以拓展产品销售市场,克服本国或本地区面临市场的狭小性,刺激本国产业规模的扩大,提高产业生产获得的规模效益,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益,推动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二) 有助于缓解资本需求压力

资本的流向取决于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其结构,产业外向度水平的提高意味着该国或该地区的目标产业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能力较强。利用外资数量和效率的提高,可以有效弥补本国或本地区产业发展的初期自有资金的不足的问题,也为该产业整体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

(三) 有助于优化促进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竞争力

随着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际市场上具有技术优势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以优质和低廉价格的方式进入本国市场,这必将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要想提高产业外向度,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必须不断发展本国或区域内产业,促进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竞争中提升产业整体实力。

(四) 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个产业的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等方式寻求自身的发展,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才能战胜竞争对手。产业外向度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本国产业在生产、经营、发展过程中对别国甚至全世界该产业的影响和渗透程度的增强:本国产业通过参与国际分工,选择并发展本国最具优势的产业和产品,不仅可以通过节约社会劳动时间来增加生产总量,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使国内一部分产品“变废为宝”,从低价值的商品变为高价值的商品,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增加了优化配置本国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使各产业的不同生产要素都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对经济可持续增长起到推动作用。

三、产业外向度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文在实证研究中采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按照4个步骤进行,即提出假说、选取变量、建立模型、得出结论。为了考查中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外向度指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利用前期研究计算得出的的1992—2010年的产业外向度指标与国内生产总值 (即GDP指数) ,建立回归模型来考查我国产业外向度指标与经济增长是否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

产业外向度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目标产业开放型发展规模、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我们在对一个经济体中目标产业的国际经济联系进行细分的基础上,按照系统性、代表性、可比性、数据易得等原则,将若干相互联系的评价指标进行组合,构建产业外向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通过这样一个综合程度指标体系来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外向度进行比较客观的、多角度的全面测度和评价。以期通过对目标产业外向度的分析,对如何适当调整、优化该产业结构提出合理建议。

根据以上对产业外向度内涵的界定,我们将影响产业外向度的因素总体分为:产业外贸依存度、产业对外竞争力、产业对外影响程度、产业利用外资能力、产业对外投资实力及产业对外合作六大部分。并据此构建一国 (地区) 产业外向度综合计算公式如下:

DnI=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 (其中n=1, 2, 3)

X1:产业外贸依存度;X2:产业对外竞争力;X3:产业对外影响程度;X4:产业利用外资能力;X5:产业对外投资实力;X6:产业合作;βi为指标Xi的权重,以指标项目个数为一的权数赋值为1。

由于目前现有的统计指标与我们所需的数据统计口径不同,暂时无法搜集到产业外向度评测指标的所有数据,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选取产业外贸依存度指数、产业对外贸易竞争力指数、产业利用外资能力和产业对外投资实力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对产业外向度指数进行测度。

根据产业外向度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本文假设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外向度指标与经济增长为相关关系,以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选取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外向度指标作为变量,建立基本计量模型,检验中国产业外向度指标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基本函数表达式为:

GDPt=α0+α1R1t+α2R2t+α3R3t+εt

其中,GDPt表示t期国民生产总值;α0为常数项;R1t表示t期第一产业外向度指数;R2t表示t期第二产业外向度贸易指数;R3t表示t期第三产业外向度指数;εt为随机误差项。

可以发现,等式右侧,R1t, R2t, R3t三个指标均为相对值,在使用Eviews6.0进行回归分析前,为了消除异方差,体现时间序列本身的规律,对GDPt取对数处理,处理后的函数表达式为:

log (GDPt) =α0+α1R1t+α2R2t+α3R3t+εt

本文实证分析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样本期为1992—2010年,检验结果强调的是三大产业外向度指标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实证分析所采用的数据中,三大产业外向度指标,已在课题前期研究中计算得出,GDP指数根据《中国经济统计年鉴》整理得出,具体数据见表1。

注:表中数据由作者根据《中国经济统计年鉴》和UN Comtrade统计数据计算整理得出

鉴于大多数经济时间序列变量是非平稳的,利用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并不能得出有效的结果。因此,为保证回归分析的有效性,在对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做出研究说明前,先进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本文运用ADF单位根检验,即Augmented Dickey-Fuller,对变量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注:检验类型中,C表示常数项,T表示趋势项,t表示最优滞后期;N为无趋势项;t的选择是根据SIC原则

对表2分析可知,GDP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外向度指标均为非平稳数列,但是经过一阶差分之后均可在1%显著水平下通过平稳性检验,经过差分之后的数列都为一阶单整时间序列。

注:数据由Eviews6.0回归得出

根据表2所得数据进行回归计算,可进一步研究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外向度指标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到的回归结果如表3。

通过对表3的分析,可得出回归方程式:

Ln (GDP) =11.55280-4.141740*R1+0.104014*R2+3.263506*R3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产业外向度指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非常明显,模型拟合优度达到了95.33%,其中第一产业外向度指标对我国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程度的抑制,而第二、第三产业的外向度指标都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受到指标观测期选择的限制,在1992—2010年间,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在观测期间取得了更快的发展,因此在回归结果中,第三产业外向度指数对经济增长表现出了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注:以上数据由Eviews6.0得出

注:以上数据由Eviews6.0得出

由表5可知,残差序列的ADF单位根检验统计量为-3.648228,这表明残差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平稳性检验,所以Ln (GDP) 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外向度指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外向度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四、结论

我国第一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弱,受此影响,第一产业外向度水平偏低;具体分析第一产业外向度指标构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产业进出口产品主要集中于资源密集型产品,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不但没有给我国带来福利水平的提高,反而抑制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国第二、第三产业的外向度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在观测期间,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一直是向工业化发展倾斜,同时通过各种政策鼓励制成品出口,这些措施都在提高第二产业外向度的同时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更快,同时由于第三产业的附加值水平较高,第三产业外向度的提高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综上所述,在未来我国应该在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第二产业外向度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对外贸易,以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Barro, R.J.and X.Sala-I-Martin.EconomicGrowth[M].New York:McGraw-Hill Press, 1995.

[2]Edwards, S.Openness, Productivity and Growth:What Do We Really Know?[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8, 108 (447) :383-398.

[3]Romer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4 (5) :1002-1037.

[4]项义军, 潘俊, 尹龙.我国经济外向度与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A].产业转型与产业发展: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0.

[5]项义军, 潘俊, 尹龙.产业外向度综合评测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商业研究, 2009 (11) .

[6]包群, 许和连, 赖明勇.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 2003 (2) .

[7]傅钧文.外贸依存度国际比较与中国外贸的结构型风险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04 (4) .

孩子内向好还是外向好 篇5

外向孩子较易排斥同伴

幼儿园的小朋友为何就懂得拉帮结派,排斥小朋友,这是不是和成人的影响有关呢?据了解,相比于内向的孩子,性格外向的孩子更爱把焦点放在他人的身上。通常排斥,拉帮结派的小朋友都是外向的孩子。据了解,外向的孩子善于和别人交往,但同时功利性也较强。内向的孩子懂得自身找问题,做事谨慎,但是不善于交往。其实,内向和外向的小朋友之间存在一种互补的关系。

家长应懂得放手

当孩子排斥小朋友时,家长无需过分紧张,应懂得放手。孩子与大人的世界不同,家长不要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世界。虽然孩子排斥同伴,但是排斥和被排斥的孩子很有可能将来成为好朋友。由于内向小朋友考虑问题较外向小朋友谨慎,做事踏实,由此获得外向小朋友的信任,所以外向的孩子更愿意听内向的孩子说话,从而成为好朋友。

家长切勿打骂

孩子排斥同伴,家长做呢?家长要教孩子遵守规范,家长可将规范融入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中。家长切勿和孩子讲大道理。此外,一些父母平日在孩子面前不注意自己言行举止,其实这样是对孩子言行的潜移默化。父母还要做表率,注意自己的言行。夫妻间要互相尊重,平日待人接物要注意言行。其实孩子对父母的言行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梅花意象向度分析 篇6

关键词:梅花;诗人;象;意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朝宋人陆凯《赠范哗》)古往今来咏物的诗词歌赋,或杨或柳,或松或柏,或竹或梅,或桥或庙……而在浩如烟海的咏花诗词中,则以梅为题者最多,或言其风韵,或吟其神形,或赞其品格,或颂其节操,或代指爱情,或寄赠友人。

千百年来,梅花一直作为岁寒三友之一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其傲霜斗雪的坚强品性,已经成为某种伟大品格的象征,她不似牡丹富贵逼人,也不似莲花娇羞无比,更不似昙花一现而休。在古体诗高峰时代的唐朝,歌咏梅花的更比比皆是,唐人的咏梅诗,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也出现了不少以象托意,以意达蕴的佳作。及至宋以后,借梅写其意象之美,赞其标格之贞,吟梅咏志之风日盛。中国文人笔下的梅花,并非简单的写景摩物,往往是其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即所谓以象指意。但由于个人经历的不同、审美情趣的差别、吟咏时心绪的差距、所要表达的旨意不一,他们笔下梅花的风姿各别,以物托意的趣味各异。唐,王适《江上梅》:“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表达了春天来临的愉悦,宋,陈亮《梅花》诗:“一朵忽先变,百花皆落后。”这昭示着梅花独领风骚的品位,是遗貌取神的感慨之吟。林和靖的《山园小梅》以象托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意境幽深,志趣旷远。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俨然梅的知音,梅的化身——“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辛弃疾“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临江仙·探梅》),喻指梅花之高洁。元·王冕的《墨梅》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赞颂了梅的清雅高洁的内在美,清·宋匡业《梅花》:“独立风前惟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借超凡脱俗的梅花,表明他与世无争、超然尘世之情思。

探讨古往今来诗人词人的咏梅佳句,分析显露于字里行间的梅花之象与诗人之意,厘清二者的关系,大致可以梳理出几种不同的“意象关系”。

1情动于中,以梅颂春

西方文学理论认为,诗歌是受情感激发的诗人与接受的读者之间的一种神秘和不可言喻的交流。郎吉弩斯认为,崇高的诗或含有伟大的思想,或含有伟大的情感。17世纪以后,“情感”(emotion)、“激情”(passion)和“感觉”(feel-ing)等术语由于受到各种心理学的塑造而越来越具有复杂的内涵和用法。但“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则获得了很大的认同感。这里的“强烈情感”限定了对诗歌中纯粹情感的强调,而在东方,“情”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的词汇,往往是当作“文”之本体出现在作品之中,如“宣寄情志”(张衡《思玄赋》)、“荡涤放情志”(《古诗十九首》),“情动于中”(沈约),“吐纳英华,莫非情性”(刘勰《文心雕龙·体性》),俱强调文章兴作,情动于中。

诗人因情动于心,而把梅花当作春天的象征,当作赠友的珍馐:“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蔚宗》)利用通感的手法,以梅喻春,折梅赠友,非赠一枝梅,而赠一枝春,情之醇厚,可以意会。“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苏东坡《红梅》)苏轼则异曲同工,“珍重多情”,“直和根拨”,目的同样是——送春来!“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唐·王适《江上梅》)“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王安石《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姹紫嫣红耻效颦,独从末路见精神。溪山深处苍崖下,数点开来不借春。”(清·宁调元《早梅》)也无不体蕴了情动于心而以梅咏春的情感。

这些诗都是以梅花宣寄情志,作者都从寒梅中体蕴到春天的气息。把自然之景和作者之情巧妙结合在一起,多有喜悦之意,旷达之情。

但也有例外。因情动而思动,因思动而笔动。但情动于中,以梅写春,唐·蒋维翰的《梅花》则认为“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几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人得来?”表达一种对春天的渺茫思绪由然笔端。宋代豪放词人辛弃疾的《临江仙》:“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如画的意境,精炼的语言和美妙的韵味紧密结合起来,既表情达意,又意韵生动,具有十分感人的艺术魅力。

2雅人深致,以梅衬景

据钟嵘《诗品序》:“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说”认为,诗人要从感物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中寻章摘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梅与雪为何不同——因为暗香浮动使然。“雪中未问和羹事,且向百花头上开。”(宋·王曾)梅上百花,景致优美,意象高远——作者何尝不想“百花头上开”?

唐·李商隐的咏梅著名诗作《忆梅》:“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可以看作雅人深致的佳品。咏梅而寓意,寒梅早秀而不逢春,以喻人之早秀而不逢时。“定定住天涯”句即有无限人生感喟。商隐大半生奔走飘泊,常为天涯游子,故曰“定定”,无奈而自伤。“最堪恨”者,并非寒梅,而是命运。寒梅开过,一岁又尽,而自己仍浪迹天涯,故有难言之恨,以梅衬景,以景寄情,钱钟书云:“人之非去年人,即在言外,含蓄耐味。”(《管锥编》)1484~1485页)

唐·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唐·庾信的《梅花》:“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两首“早梅”诗,表述不一,景色各异。

宋·卢梅坡对雪梅情有独钟,两首《雪梅》雅俗共赏,风格迥异:前者说“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香。”后者认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争春雪,孰优孰劣?“三分白”与“一段香”,外表内涵遽分,高下优劣立判,真可谓“不假思索,不生分别,不审意义,不立名言”(朱光潜)。

3立象尽意,以梅为妻

《系辞上》说: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系辞焉以尽其言。”说明人们已发现语言不能完全表达人们心中的意思,语言所展示的只是人们心中的一部分。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儒家“书不尽盲,言不尽意”,《周易》“立象以尽意”,庄子“得意而忘言”,他在论述言和意问題时也是从“道”出发。提出:“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至则不论,论则不至,明见无值,辩不若然,道不可闻,闻不若塞。”((庄子·知北游》)王弼“言不尽意”,“夫象,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触类可为其象,合意可为其征”《周易略例·明象》,在《老子指略》里,王弼说:“……名必有所分,称必有所由,有分则有不兼,有由则有不尽,不兼则大殊其真,不尽则不可以名,……然则言之者失其常,名之者离其真,……是以圣人不以言为主,则不违其常;不以名为常,则不寓其真,”挚虞“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叙。穷理尽性,以穷万物之宜者也”(《文章流别论》)。刘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意理应”(《文心雕龙·神思》),这些古典文论,都阐发了言、意、象的关系。但其主旨都是立象尽意,意在言外。

自古以来,爱情一直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抒写爱情,反映在封建礼教统治下,人们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遭到迫害、受到挫折时的悲愁与哀怨,也就成为诗人们的重要内容。一些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与歌颂之“意”往往是以“梅”之象来表达的,在表达时,以象蕴意,以象达意,使得中国诗歌在封建礼教统治下对爱情的表达注重含蓄、反对直露;注重神韵,反对说理。

林逋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这首诗被认为是咏梅诗中第一,全诗不见一处“梅”字而字字写“梅”。全诗着眼“独喧妍”、“风情占尽”、“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偷眼霜禽”、“断魂粉蝶”,几个意象层层推进,立象尽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鲽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特别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更是成为千古绝唱。这梅花是清丽淡雅的,寄托了他“妻梅子鹤”的隐逸情趣。意广象圆,机灵感捷,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也成为一段文坛佳话。

清代诗人张问陶的妻子林佩环:“修到人间才子归,不辞清瘦似梅花。”也学习林逋通过梅花寄情表意,表达对丈夫一往情深的爱情。

4意在言外,以梅志节

“意”自司马迁等的“诗言意”开始,正式作为一个文沦术语,大概要从陆机《文赋》算起。“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此“意”是指通过构思所形成的“意”,而构思是指才、气、性、情、志、识、审美等主观因素的活动,构思完成,这些主观因素就呈现出一种审美性的凝聚——意。

也许是特定文化氛围的影响,中国使人格外喜欢通过梅花这一物象表达自己的言外之意。如陆游酷爱梅花,因为它象征着气节。往往以梅花自喻,惫在盲外,引人深思。他的《落梅》诗说:“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梅花开时不畏严寒,落时不恋春光,来得光明,去得磊落。通过雪虐风饕更加凛然之梅花,显示高坚之气节,表达言外之旨意。陆游心仪的正是梅花的这种高洁品格。他甚至幻想“何方可化身千亿,一对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希望终身与梅花为伴。明·徐渭《题画梅》:“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孤芳自赏的情绪,跃然纸上。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省修得到梅花。”(谢有(武夷山中》)表现了作者坚持民族气节的高尚追求。“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则表现了朗咏与酣饮于青山绿水之间的隐逸生活,表明只愿诗酒狂放、隐逸终老的心志。“疏技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宋·陈亮《梅花》)形神兼备,志趣悠远。

王国维认为,诗文“有造境,有写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同是写梅花,秋瑾《咏梅》与张大干的《梅痴》截然不同,前者写道:“举世竞言红紫好,缟衣素袂岂相宜?天涯沦落无人惜,憔悴欺霜傲雪姿。冰姿不怕雪霜侵,羞傍玉楼傍古岑,标格原因独立好,肯教富贵负初心?”后者咏之:“种梅结宅双溪上,总为年衰市中宜。海角天涯鬓已霜,挥毫蘑泪写沧桑。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迟归总恋乡。殷勤说与儿孙辈,识得梅花是国魂。”尽管都有有我之境,但二者给人的感受是相异的:前者欺霜傲雪,独立标格,后者鬓霜写沧桑,迟归总恋乡。前者自傲中有一丝凄凉,后者沧桑中添一份自得。

宋代婉约词善于抒动人之情,写言外之意,描人间悲欢离合,发世上喜怒哀乐。如李清照的《渔家傲》以梅自喻,抒感时伤世之情,表面看似描摹物象,实际上却别有寄托——“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落脚点在“不与群花比”,表达一种高远的志向。

同样是《卜算子·咏梅》,陆游与毛泽东的感受因各自的经历、志气、意象不同而有异,前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后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作为咏梅诗词最多(百首以上)的名家,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笔下的梅,风姿各别,寄托的情思也因事而异,其最为著名的《卜算子·咏梅》以孤高寂寞的梅花表现自己的操守和傲骨,被后人广为传颂,毛泽东这首词真正做到了“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起句就以健笔凌云之势,表现出了与陆游明显的不同的胸襟与气魄,既有一种时间的流动感,又为稍后写雪中之梅作了饱历沧桑的准备,词句挺拔,气势昂扬,“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表明环境的险峻,寒威的酷烈,梅花之艳丽,梅花之傲岸。诗人笔下的梅花充满着自豪感,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这和陆游笔下“寂寞开无主”、“黄昏独自愁”的梅花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丛中笑”三字,以传神之笔写出了梅花与山花共享春光的喜悦,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而“群芳妒”的,是他孤芳自赏、离群索居的情绪,以梅志节,同中有异。

5结语

产业外向度 篇7

牡丹江市随着蔬菜出口和外销量不断增加, 蔬菜出口基地面积不断扩大, 品种日趋多样化, 出口和外销市场也不断扩大。俄罗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已成为主要的蔬菜出口地, 长江三角及珠江三角等地也已发展成了主要的外销国内市场。

2 蔬菜出口和外销的不利因素

2.1 市场集中, 技术壁垒和其它贸易保护限制

蔬菜总额的95%以上出口地是:俄、日、韩;国内外销地主要集中在长三角与珠三角, 容易受到蔬菜进口市场及国内外销地的牵制。同时, 出口地在传统关税壁垒不断削减的同时, 以重视食品安全为由, 实行十分严格、甚至是苛刻的质量标准, 使蔬菜出口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2.2 蔬菜加工业滞后, 产品结构不合理

蔬菜产品的保鲜加工与包装发展滞后, 部分出口和外销蔬菜都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鲜菜, 没有高档次的品牌蔬菜, 缺乏市场上竞争力。出口和外销的蔬菜品种以国外的品种为主, 存在着多、杂、乱等问题, 尚未形成主栽品种与搭配品种种植格局。

2.3 蔬菜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多数蔬菜生产企业缺乏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知识和意识, 受农药残留及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影响, 蔬菜产品农残超标现象时有发生, 难以逾越技术壁垒。

3 发展外向型蔬菜产业新思路

3.1 优化区域布局, 科技促进发展

通过鼓励各类蔬菜生产经营主体采取直接投资、股份合作、订单农业等形式发展蔬菜生产, 扩大蔬菜经营规模。按照蔬菜进口国的质量要求组织标准化生产, 建设反季节蔬菜、精细蔬菜和外销出口加工蔬菜基地。充分利用热量资源和新能源 (光能、地热、电余热、生物发酵等) , 积极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开发、引进、培育耐弱光、耐低温和适应市场需求的蔬菜新品种, 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机械, 提高蔬菜规模发展水平。

3.2 完善监管制度, 保证蔬菜产品质量安全

建立蔬菜生产销售档案登记制度, 对蔬菜生产者实行生产销售全过程档案登记管理, 建立产地准出、销地准入的全程质量产品标识追溯制度。定期发布蔬菜质量信息, 督促生产经营者提高质量安全意识, 完善蔬菜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信息平台。推进蔬菜质量安全规范、制度和法制化建设。在企业、合作社和生产经营大户中鼓励开展GAP、ISO9001、ISO14000、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认证和产地认证。做好蔬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自检、委托检验和执法监督检测体系建设, 在蔬菜主产区和生产基地建立蔬菜质量检验检测机构, 配备检测人员和设备, 增强检测能力。

3.3 发展蔬菜深加工, 完善贮藏设施

通过招商引资、改组改造、联营联合等形式, 培育和壮大贮藏保鲜、冷冻脱水、净菜包装、干制腌制、粉汁饮料等加工龙头企业群体。支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创新中心, 研发新产品, 延长产业链条。根据消费需求和季节变化, 建立冬春淡季蔬菜储备制度, 扶持蔬菜加工、流通企业改造和更新设备, 建立蔬菜保鲜库, 发展冷藏运输机械, 完善蔬菜产、贮、销冷藏链。

3.4 拓展营销渠道, 扩大蔬菜市场空间

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通过采取代理、连锁经营的方式, 在国外及省外发达中心城市建设销区批发、零售市场, 构建蔬菜销售市场网络。通过网络及时提供蔬菜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积极利用蔬菜专业组织和协会作用, 提高蔬菜产业的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经验介绍等办法, 规范经纪人行为, 提高经纪人队伍的素质。

3.5 政府部门支持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各相关部门要结合职能实际, 全力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创造条件, 形成整体推进合力。农业部门要推行蔬菜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规程, 做好产地蔬菜质量认证, 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和种植技术;发改部门要把设施蔬菜建设列入农业基本建设项目, 统筹推进;商务部门要制定蔬菜市场建设发展规划, 完善蔬菜流通体系, 保障蔬菜市场供应;国土资源部门要协助做好城市蔬菜基地选址工作,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进行选址, 尽量避免所选土地在今后经济社会发展中被征占;科技部门要加大科技推广和培训力度;环保部门要依法加强蔬菜基地环境保护工作, 防止蔬菜基地面源污染;公安、交通运输部门要开辟蔬菜运输“绿色通道”, 保证蔬菜运输畅通;质监部门要加大加工企业监管力度, 保证蔬菜产品质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积极调整信贷结构, 通过信用担保和农户联保等多种有效形式, 积极为蔬菜生产户提供贷款, 并适当延长贷款期限;保险部门要拓展服务范围, 开展与蔬菜产业相关的保险服务。

3.6 打造蔬菜品牌

通过展览展销以及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介, 广泛宣传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 提高知名度。鼓励扶持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注册商标, 申报使用地理标志, 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品牌, 争创国内、国际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

(责任编辑张芝)

摘要:近年来, 牡丹江市实施外向带动战略, 蔬菜产业充分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 得到了迅速发展。为进一步发挥农业资源富集、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 做大外向型蔬菜产业, 本文在分析牡丹江市外向型蔬菜产业化发展现状基础上, 提出了外向型蔬菜产业化发展新思路。

产业外向度 篇8

政府管理主体与投资开发主体之间的关系与其它几组主体间的关系相比有所不同, 政府管理主体的角色的多重性决定了双方关系的复杂性。

首先, 政府管理主体与投资开发主体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房地产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客观上要求政府要从宏观上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与管理。从市场经济的视阈看, 政府管理主体就是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职能的执行者, 政府管理主体有权对投资开发主体进行多方面的管理和调控 (政策制定、资格审查、项目审批、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监控、贷款投放、利率调控等) , 也是相对责任的承担者。

其次, 政府管理主体是投资开发主体上交国家税费的收缴者, 双方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从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角度看, 国民经济再分配基金的主要来源是税收, 而房地产业上交的税费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 甚至是依靠力量, 也为GDP增长和国家财政做出了重要贡献。政府管理主体再以此作为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国防和社会事务的经费来源, 以保障国家机器的协调有序运行。

再次, 政府管理主体是投资开发主体重要生产资料的供应者, 双方是买与卖关系。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下, 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公有财产, 政府管理主体拥有其所有权和处置权。而开发商要开发商品房必不可少的资源就是土地, 只有从政府管理主体手中才能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在我国当代的房地产市场上开发商获得土地的方式多为从政府手中购买, 但是由于供地主体的单一性使得土地的价格投资开发主体无力干涉, 完全由政府管理主体单方决定。因此双方又是一种特殊的买卖关系。

二、政府管理主体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指出, 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政府管理主体作为人民公共权力的执行者, 理应立足国家宏观整体利益, 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

首先, 政府管理主体应该尽力实现管理行为的合理化、科学化、民主化、公平化。民主科学地制定行业相关政策, 严格确保公平的资格审查, 完善公平的市场准入制度、认真项目审批、密切关注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监控、审慎投放贷款、合理地调控利率, 以行业的整体利益为价值取向, 圆满完成管理任务。

其次, 政府管理主体应该尊重行业、尊重投资开发主体的正当利益。可通过调整完善经济结构, 增加税种, 降低税率等手段摆脱GDP对房地产业的依赖, 同时也能实现适当减轻行业的税负, 促进行业的适度快速发展的目的。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国家、集体与个人, 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合理利益, 这既是政府管理主体的职能, 也是政府管理主体的责任。

最后, 严格规范市场秩序, 肃清土地市场的不法土地交易和使用行为及现象。中央政府负有完善国有土地交易、转让、使用等的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相关规章的执行力度和对不法行为的惩治力度的伦理责任。地方各级政府负有严格贯彻执行中央政府的相关文件, 长远规划地方土地使用, 合理制定土地价格, 保障投资开发主体和消费主体利益的责任。

三、目前政府管理主体在此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管理主体在其管理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 自身的角色也发生了悄然的深化。一方面它是管理主体, 履行着社会经济管理者的职能, 另一方面也是独立的利益主体, 有独立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身份的双重性决定了其管理行为目的的双重性。一方面, 从国家宏观整体利益出发, 按其职能监管房地产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促进行业的发展壮大, 以确保国家的税金收入;另一方面, 从政府部门的局部利益出发, 采取双重标准, 对一般行业主体抬高行业准入门槛, 对于一些特殊的行业主体则放松对行业的制度管制。同时还不断地提高部分关键资源 (如土地) 的市场价格, 以保障政府主管部门的局部收入和福利, 而具体标准适用的依据就是是否有利可图。由此可见, 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行为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在1981年提出, 国家具有双重目标, 一方面国家通过向不同的势力集团提供不同的产权, 获取租金的最大化;另一方面, 国家还试图降低交易费用以推动社会产出的最大化, 从而获取国家税收的增加。国家的这两个目标经常是冲突的, 这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诺思悖论”。虽然, 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行业主管部门的双重目的与诺思理论体系中的国家双重目标在层次和范围上有些许的不同, 但也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的行业主管部门的双重目的性也是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政府管理主体在这个层次存在着太多的问题。

其一, 腐败问题。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缺乏制约、失去正确方向的权力用于攫取利益是滋生腐败的根本原因。在利益的诱惑下, 有些地方个别官员对中央相关政策和规定熟视无睹, 置若罔闻。他们与房地产商、银行结成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体, 成为中央保护土地资源、整顿房地产市场的严重障碍。官商勾结, 权力与利益恶性协同, 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被打破。不正当的政府行为对行业内部投资主体之间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 原本被制度和道德否定的生产资料、生产主体及其行为, 在权力的隐性操作之下, 成为可能;另一方面, 在道德与制度的藩篱上为投机者大开方便之门, 赋予部分不法投资开发主体一种“特权”。而获得这种“特权”的代价是昂贵的, 并非所有的投资开发主体都能负担, 那些无法获得这种“特权”的投资开发主体就被关在了竞争的大门之外。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这样表述:“正义有两个基本原则, 第一个原则: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部分地方政府的某些官员钱权交易、违规操作, 对于一部分投资开发主体而言, 行业准入的门槛被人为的抬高, 投资者公平地参与竞争的权益被剥夺。而对于另一部分投资开发主体而言, 国家制度对行业的制度管制则是放松了, 他们轻而易举的就在竞争中占据了有利地位。这既不正义, 也不公平。屡屡发生的“违规土地圈占”、“虚假招投标”、“银行信贷的违规倾斜”等现象就是上述腐败造成恶劣后果的直接证明。

其二, 行业金融风险问题。政府主管部门过于看重房地产业在税费方面对国家财政的贡献, GDP的增长对房地产业的依赖越发的明显。这种依赖在政府管理行为上必然反映为政策上的支持和监管上的姑息。2008年至2009年上半年房价在危机中坚挺不下, 进而一路飚升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在各项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政府在投资型信贷和消费型信贷方面的政策倾斜的确给危机中的房地产市场注入新鲜血液, 存贷款利率的双降, 契税的折扣极大地刺激了消费主体的购房积极性。但这一系列的救市措施在取得了经济上良好效益的同时, 却在客观上承认了高房价的合理性, 在伦理学和社会学的视阈下取得的只能是负面的效益。然而相对于最广大中低收入的消费主体有限的收入和购买力, 这仍是个长期性的矛盾。银行贷款不断地发放, 而开发商和银行回收的只是一组可喜的数据, 行业金融泡沫就是这样被不断地催生。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这些泡沫迟早会破裂, 而泡沫一旦破裂, 必将会给整个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甚至是国家的宏观经济安全造成打击。

其三, 土地使用、出售和地价问题。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利益有两重性, 一是政治利益, 二是经济利益。政治利益主要表现为各级政府主要领导的政治前途, 政绩是考察官员政治前途的主要参考依据之一;经济利益主要表现为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这是政府公共经费开支和政府人员福利的主要来源。房地产行业为各级政府获取双重利益开辟了一条捷径, 地方政府大兴土木, 加快推进规模型的城市化进程, 不但打造出了直观的所谓民心工程, 同时也推动了区域内部需求的增长进而实现地方经济阶段性的粗放增长, 捞得了“政绩”。所以, 才有大量的土地被征用、出售, 大量的建筑设施拆了建, 建了拆。同时, 各级政府作为地方国有土地的所有者, 出售土地是攫取经济利益的最快捷的手段。所以才有在房地产行业火爆的市场形势下的土地价格的井喷, 才有在国家规定逾期一年没有开发的土地要收回的背景下, 依然有大块地皮被长期圈占等现象的出现。但是, 部分地方政府追逐局部利益的行为, 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 导致行业交易费用的提高, 房价的飚升, 最终损害的不仅是开发商的利益, 而是整个房地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全局的利益。

四、政府管理主体应该如何处理与投资开发主体之间的关系

作为行业的监管者, 政府管理主体在房地产业的管理活动对投资开发主体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而投资开发主体的一举一动都势必给行业, 给消费主体带来直接的利益影响。因此, 政府管理主体应该为全体消费者和整体房地产业的利益考虑, 在执行自身管理职责的过程中应积极地承担自己的责任, 力求减少因政府行为而给其它主体造成的伤害。

政府管理主体正确处理与投资开发主体间的关系。首先, 应该加快制度建设, 保障程序的公正公平, 实现管理行为的合理化、科学化、民主化、公平化。坚决杜绝腐败践踏公平正义。美国著名哲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开篇中指出, 公正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 (1) 民主决策, 可以采取民主集中制的方法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对政府是否行为、如何行为进行决策, 有效的节制主要官员因个人好恶或个别投资开发主体的利益驱使而践踏制度、任意行为; (2) 科学合理地制定行业相关政策, 使政策的制定更为科学全面地兼顾各方面的利益, 彰显制度的向度; (3) 严格执行公平的资格审查, 认真项目审批, 完善公平的市场准入制度, 使相关的程序制度化、公开化, 便于接受其它投资开发主体和消费者的监督, 避免部分政府官员违规暗箱操作, 破坏施政程序公正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确保所有投资开发主体公平地获得市场资源; (4) 密切关注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监控, 积极地行使政府管理主体作为行业监管者的角色, 加大对房地产商品质量和服务的监督力度, 以行业的整体利益为价值取向, 维护公共秩序和实现公共利益, 实现政府公共行政权力的公共服务职能。“公正意味着维护正义和中立, 防止徇私舞弊, 其核心是无私和中立。这样就可以把公共行政过程中的公正引申为:公共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办事公道, 不徇私情, 平等对待所有的投资开发主体。也就是说公共行政公正要求改变过去权威行政的陈旧观念, 实行民主行政、公正行政、公平行政、公开行政。总之, 公共行政公正的基本精神是公平。政府和公共行政腐败意味着背离公共行政权力的公共性质和对人民的背叛”。

其次, 立足国家宏观经济全局, 正确地认识房地产行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对国民经济结构和金融安全的不良影响, 审慎投放贷款, 合理地调控存贷款利率, 控制规模扩张型的过度投资;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完善产业结构, 消除国民经济及GDP增长对房地产行业的过度依赖, 妥善的应对和化解金融风险。一方面, 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大对房地产行业投资型信贷的监控和评估力度, 拒绝投资风险过大、重复建设、效益不高、经营粗放的投资开发主体的贷款申请;消除银行信用风险交易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加大对投资开发主体在借款后行为进行监管, 尽量避免银行信用道德风险的形成、产生;适度提高一套房按揭贷款首付的比例, 大幅度提高二套房及多套房按揭贷款首付的比例, 尽力排挤行业已存的和潜在的经济泡沫, 遏制投机型投资;强化对抵押贷款资格和额度的监控审查力度, 打击投资开发主体为了争取销售量而同消费主体共同弄虚作假的行为。另一方面, 积极扶持商品房替代产品和行业的快速发展。在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存在严重的经济泡沫, 这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 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补贴、银行信贷倾斜等方式刺激自建房、政府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发展, 消除由于商品房供给主体和结构单一造成的垄断对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不良影响, 消除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危机产生的隐患。这符合投资开发主体的利益, 更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最后,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统筹兼顾消费主体、投资开发主体和政府管理主体三者的合理利益, 制定并严格执行可持续的土地交易和使用制度。 (1) 突出体制创新。创新决策体制, 对于国有土地出售和售价决策权的行使, 可以采取全民听证的方式集体决策。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 全民皆有权表决, 这样既可以避免因部分政府部门和领导专权, 频繁出售和转让国有土地而造成的经济伦理上和生态伦理上的恶劣效应, 避免政府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坐地起价, 痛宰投资开发主体, 同时还能避免因决策权利的集中而造成的腐败。 (2) 合理制订城市发展长远规划, 突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由于我国的官员巡回升迁制度, 官员在一个地方的任期是有限的, 在有限的任期内获得显著政绩和经济效益的捷径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出售, 官员的轮换造成一任领导一项工程, 前后任领导政策不一, 甚至相互冲突, 所以导致现任领导废除前任领导留下的工程, 甚至拆除的现象。如此拆了建, 建了拆, 拆了再建, 长此以往, 劳民伤财。长远的城市发展规划可以从根本上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不该出售的土地, 投资开发主体出价再高也不能得到土地的使用权, 这样既节省了资源, 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3) 加快技术创新。创新土地价格的形成机制。土地的价格对于商品房的价格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由于我国当代的土地资源并没有实现完全的市场化以及我国土地国有的根本性质, 决定了我国当代土地的价格不可能完全由市场来形成。可以以土地的拆迁成本为基础, 把土地的使用权交付给能提供物最美、价最廉的商品房的投资开发主体, 然后再在该开发商的成本核算的框架下最终形成土地的价格。这样就不会再有一个个地王的产生了。既符合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 也符合全民的根本利益。

总之, 国家和政府是人民建立起来为全体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的一个组织, 政府就是履行国家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责任的执行机构。其所制定宏观政策的首要伦理价值取向应该是代表人民的利益, 能让每一个消费主体都能买得起、买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房。以解决“居者有其屋”的民生伦理问题。

摘要:在我国房地产行业成长和发展过程中, 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利益, 那就是政府管理主体。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主管部门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管理主体, 各级政府管理主体都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 成了独立的利益主体。作为管理主体, 其施政行为势必对投资开发主体、消费主体的经济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同时, 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 政府主管部门的逐利行为也必然对投资开发主体和消费者的利益造成一定的压力。因而, 政府管理主体在与投资开发主体和消费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中也必然担负着相应的责任。

关键词:政府管理主体,投资开发主体,关系责任

参考文献

[1].罗尔斯.正义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1

[2].杨明伟.公正:我国公共行政追求的主要目标[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08 (3)

产业外向度 篇9

在中国纺织之乡———绍兴县, 两家在行业内有相当影响的规模企业———华联三鑫、江龙印染, 先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华联三鑫和江龙印染, 一家是民营大型石化企业, 一家是中国著名印染巨头。为什么他们会忽然陷入濒临破产的危机?为什么他们都是民营企业?这些问题不得不令人深思。

纺织业是中国的优势产业, 对于纺织企业倒闭潮的原因, 从全球经济看, 是国内乃至全球流动性紧缩、金融动荡在实体经济的反映;从行业看, 多年来纺织行业产能快速扩张, 过剩产能只能靠出口消化, 而出口市场的急剧萎缩导致大量产能闲置;从企业看, 许多企业靠高负债投资, 贷款紧缩加上生产停滞, 必然导致资金链断裂, 从而引发系列连锁反应。因此, 此番危机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纺织业如何能在这波全球金融海啸下化险为夷, 不仅需要政府、银行和企业的通力合作, 更需要企业自身加强风险意识, 将风险管理切实纳入企业内部控制中, 建立完善的企业战略控制体系。

在错误的时机选择了错误的扩张, 是这一轮绍兴纺织倒闭企业的一个共同特征。企业制定和实施规模经营战略时, 必须在正确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因此, 建立和完善基于风险的企业战略控制体系对企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了正处于转型升级阵痛期的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现实矛盾。但另一方面, 全行业也迎来了一次难得的产业升级和发展的契机。

首先, 金融危机客观上为纺织服装产业变革提供了外部促进因素, “倒逼机制”将发挥显著作用。中国纺织服装业长期存在过于依赖密集型生产模式、产品附加值低以及重复投资等问题, 庞大的出口产值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以上问题的严重性。而在全球市场

过且过的借口, 企业只有坚定目标、迅速改变产品结构, 改进技术, 积极拓展新市场特别是国内市场, 才有希望度过严冬, 其中自主创新和品牌化经营是必经之路。

其次, 中央为应对金融危机, 推出了极具针对性的拉动内需计划, 为中国纺织服装业走出经营低谷奠定了政策基础, 其中增值税转型改革将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同时金融机构也将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2008年11月17日, 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再次上调鞋帽类产品出口退税率, 加之下半年两次提高对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 中央对纺织服装业的扶植力度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同样给行业带来了许多思考。中国纺织行业仍然处于劳动密集型的发展阶段,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已经再一次摆在人们的面前。产品的升级加工, 以及提高附加值, 向低耗能、节约型方向发展, 从而改变企业的发展方式, 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这成为在未来低迷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扩张市场的重要出路。

绍兴纺织业危机从两家龙头企业开始, 显然已经开始波及到整个行业。

中国纺织服装业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产业。外向型经济是指一国或地区为推动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增长, 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扩大出口为中心, 根据比较利益原则,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 所建立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运行体系。

通过以上分析, 可得出以下外向型产业集群在金融危机下的生存启示:将发展战略重点转移到核心业务上, 提高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企业在战略规划中要注意引入风险理念, 确实落实企业战略风险控制;要提升技术创新水平, 开发高附加值新产品, 增强赢利能力, 这一点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尤为重要;积极拓展国内市场, 向内需主导型企业发展战略过渡。

面对严峻的形势, 世界各国都在行动, 力图通过调整财政和货币政策将金融危机的影响约束在可控范围内。可以设想, 当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角色发生重大变化之后, 此前频频遭受贸易争端挤压的中国纺织服装业, 亦将获得较为宽松的外部生存环境, 甚至赢得一定的便利条件。这将极大缓解产业发展的压力, 企业也能够将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放在开拓国内市场上。而在这新一轮的产业调整中, 需要民营企业, 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强化风险意识, 加快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创新, 建立和完善基于风险的企业战略控制体系。这样, 纺织行业将在4万亿元拉动内需市场重大利好与经济危机“倒逼机制”的双重作用下, 形成内外之间的良性互动, 继续领跑国民经济。

目前, 一家已经成功重组重新开工, 另一家也正在积极地进行重组。在经济周期的调整阶段时, 有些企业出现困难其实是正常的市场现象。除了政府、银行要主动有为, 与企业共渡难关外, 作为市场真正主体的中小企业主们面对经营危局, 更应拿出勇气正视困难, 坚定发展信心, 树立风险意识, 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战略控制体系, 推动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张先治.内部管理控制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2]、彭韶兵.财务风险机理与控制分析[M].立信会计出版, 2001.

外向东莞走上内贸路 篇10

9月16日—19日,2012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下称“加博会”)在东莞举行。作为广东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内销博览会(下称“外博会”)升级版,国家级博览会 “加博会”将永远落户东莞。

“‘外博会’偏向外企外贸,此次更名升级将扩大展览会的影响范围,覆盖民营企业,注重产品内销,对广东乃至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带来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希望通过此次博览会使得加工贸易企业在国外市场紧张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国内市场。这样生产不间断,企业能得到更大的市场空间,就保住了稳定的发展,保住了就业。”

广东货,“游子”摸索回家路

“广东货以前主要向外,现在也开始向内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参观加博会期间发出这样的感慨。

在蒋耀平看来,加工贸易企业的附加值比较低,转型内贸将促进它们升级,逐步创建自己的品牌、自己的销售网络,能够促进内外贸一体化。

然而,熟悉贸易的人都知道,外贸和内贸的做法是两张皮,做外贸的企业只需要懂得加工制造,做内贸的企业则必须考虑销售渠道等方面。

东莞市都市丽人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郑耀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14年前我们是加工制造企业,做代工,10年前开始走品牌之路,因为没有弄清产品定位和销售渠道,经历了5年的痛苦期。如今我们在全国有4300多家分店。从外贸到内贸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中百仓储超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国勤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以往外博会我们都不参加,因为我们是销售渠道终端,要有账期,需要退货,要求多品种小批量,外贸加工企业习惯接品种少、数量多的大单,薄利多销可以,但要一手钱一手货。此次加博会上,整个采购模式发生很大变化,给我们很大的机会。我们也下决心改变以往联营或做柜台等粗放模式,直接采购,并在产品上体现差异化,降低中间环节的费用。”

首届加博会吸引了来自全国28个省市的1325家加工贸易企业参展,5000多家采购企业的近万名专业采购商到会采购,展出面积7.6万平方米。

参展企业来自家电电子、家居用品、文体玩具、服装鞋帽、饰品礼品、食品饮品等六大行业,展品多为加工贸易企业面向发达国家市场生产的时尚、高端消费品,涵盖了生活消费品的各个方面。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加博会论坛期间表示,发展加工贸易符合中国国情,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加工贸易仍将是我国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重要方式。

“以前外贸企业做来料加工做得再好,国内也不认识,只有在国内把品牌做好了,让大家认识了,内贸市场才能打开。因此要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同时开拓,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双向开拓能力的龙头民营企业。”商务部特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导师黄国雄这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就地修炼,不做换出去那只鸟

“我的口号是就地修炼,转型不转行。”东莞台商的代表,大麦客商贸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叶春荣说。

几年前,金融危机爆发之际,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腾笼换鸟”的政策,即把那些低附加值的加工企业请出去,把高附加值的企业请进来,这曾经引发了大批东莞加工企业的恐慌,担心自己成为被政府换出去的那只鸟。

“珠三角企业替别人生产了很多品牌,自己的品牌却没有很好地发展,”黄国雄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珠三角整体实力不比长三角差。如果能够把品牌再做好,经济实力就不一样了,所以珠三角加工贸易转型是其发展的关键时刻。”

叶春荣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台商大部分中小企业习惯接单外销,自己做品牌很难,不熟悉通路的话也可能自己会做倒掉。现在台商以前外销的商品放在大麦客对内地市场销售,消费者不用花高价去国外购买同等质量的商品,生产商因为减少商品的通路剥削及有大麦客居中保障,也能够多赚点钱,这种合作是多赢的。”原来有一家皮包生产企业为香港某著名品牌代工,每只售价2800港元。厂家不甘心中间利润大多让品牌公司赚去,于是打造自己的品牌,但是两年多都推不出来,如今打大麦客的牌子,定价588元,一天可以卖60个。

东莞的做法引来很多兄弟省市的观摩。湖北省商务厅副厅长黄谋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东莞市承办加博会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免费提供展位对企业很有吸引力,湖北来了23家参展企业,湖南来了40多家,随着影响力的扩大,以后中部地区企业会来得更多。”

制造业目标不变“世界工厂”地位不会变

在困难的经济形势下,政府不能再仅是搭台者,要做贴心的服务者才能让企业活下来、留下来。东莞市市长袁宝成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今年东莞企业效益两极分化严重,大企业的增长率平均高达57%,但是小企业下降非常严重。但无论如何,只要我们制造业的总体目标不变,东莞‘世界工厂’的地位就不会变。”

中国超市联合采购交易联席会议秘书长顾国建认为,政府应该从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出口转内销。东莞做到了。

目前,东莞市政府已经拿出20亿元启动“科技东莞”,还设立了10亿元的加工贸易扶持专项资金,并准备提供自主创新品牌补贴,特别是对于那些获得中国名牌、广东名牌、东莞名牌的企业都给予一定的补贴支持,引导企业创立自己的品牌。

此外,为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广东省委省政府把转型升级现场会放在了东莞召开。东莞市外经贸局副局长方见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为帮企业转型升级,东莞出台了诸多配套政策,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内销对接平台,使得贸易结构、品牌效应、国内销售、注册专利、员工培训、劳动结构发生了积极的改变。”

目前,东莞出台了“1+10”(“1”指进一步推动加工贸易转型的政策,“10”指10项具体配套措施)的政策,搭建了技术创新平台、内销对接平台、政府与企业对接平台等。东莞市政府相关部门每隔两个月都要召开政企联络会议。此外,东莞市有关部门还出台集中担保政策,为企业“先销后税”集中担保向银行开具保函提供反担保。在这些政策呵护下,去年12月以来,东莞有12家转型升級企业被商务部认定为示范企业,49家被广东省政府认定为示范企业,68家被东莞认定为示范企业。

上一篇:企业暴利现象研究下一篇:实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