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发展(精选12篇)
外向发展 篇1
外向型经济是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家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中提出的。外向型经济是指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对外贸易活动来引导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开放性经济,其核心内容是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包括发展国际旅游业、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技术出口和对外投资等方式[1]。经济外向度的衡量一直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难题,不少人认为经济外向度是不可能得到精确测度的。学者们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测度指标,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贸易开放度、资本开放度、金融开放度、价格开放度、生产依存度、贸易结构水平、投资结构水平、经济效益水平等[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比较偏远落后的地区,必须重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3]。新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不断提高改革开放的水平。”随着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大,新疆已经从对外开放的后方转变为前沿阵地,对外贸易从基础十分薄弱到具有一定规模。其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90年的41025万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94189万美元,年平均增长21.84%。尤其是1992年1年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就超过改革开放前29年的累计额[4]。2007年进出口总额达1 371 6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0.7%,其中出口额1 150 300万美元,增长61.1%,进口额221 300万美元,增长20.4%。新疆进出口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标志着新疆外贸竞争力显著提升,对充分利用国内外2个市场、拓宽经济发展空间、推进新疆经济持续增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新疆外向型经济的地域差异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不仅有利于全疆外向型经济的健康发展,对缩短区域经济差距也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1 研究方法
1.1 外向型经济测度的指标体系构建
从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按照系统性、科学性、主导性、可比性、可行性、客观性和实用性的原则,选取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额、人均外资总额、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外贸依存度(对外贸易总额占GDP得比重)和资本依存度(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百分比)6个指标来测定和反映各地州市的经济开放水平及外向经济发展的程度。
1.2 数据分析方法与过程
在指标体系确定后,为了消除这些指标因量纲不同而产生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问题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标准化方法,本文所采用的标准化公式为:
式中,Zij表示消除量纲影响后的第i个地区第j个指标值,Yij表示未作处理第i个地区第j个指标值,Yjmax、Yjmin分别为第j个指标所在矩阵列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由于采用6项指标对新疆15个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进行测度,所以i=1,2,…,15;j=1,2…,6。
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08)》的有关数据,得到了外向型经济6个指标的数值,在SPSS软件中进行数据标准化,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作为一种降维方法,可以把多个相互关联的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独立的综合指标,以避免信息量的重复,从而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和判断。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上机运算,发现第1、2和3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分别为3.004、1.699和1.018,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0.06%、28.32%和16.97%,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5.35%,故选前3个主成分即可。从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来看,第1个主成分对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人均外贸总额这3个原始变量有较大的负荷系数。对第2个主成分有较大负荷系数的是外贸依存度。对第3个主成分有较大负荷系数的是资本依存度。由此可见,这3个主成分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外向型经济的6项指标。根据主成分得分,即可计算出各地区的综合评价值,对新疆15个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表1)。
注:美元与人民币按1∶7.6换算。
2 结果与讨论
2.1 地域分异类型
根据新疆15个地州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测度的计算结果,将新疆15个地州市划分为3种类型,并分别对3种类型区进行分析(表2)。
2.1.1
Ⅰ类,包括乌鲁木齐、博州、克州、伊犁、昌吉5个地区,除克州外均位于北疆。2007年5个地区的人口合计占全疆的36.64%,GDP占全省的41.74%,而外贸总额占78.72%,实际利用外资占94.74%,外贸依存度达55.80%,资本依存度为3.85%。人均外贸总额高于全疆816美元,属于外向型经济发达型地区。该区目前正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传统出口市场,是新疆对外开放的龙头。
2.1.2
Ⅱ类,包括喀什、塔城、石河子、哈密、阿勒泰、克拉玛依6个地区,其综合评价值介于发达型和不发达型之间属于欠发达型地区。2007年6个地区人口占全疆的33.86%,GDP占全疆的31.69%,而外贸总额占全疆的19.22%,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疆的4.85%,外贸依存度达17.95%,资本依存度为2.03%,人均外贸总额388.70美元,明显低于全疆的平均值和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很低。该区属于外向型经济欠发达地区,并且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偏低。
2.1.3
Ⅲ类,包括巴州、阿克苏、吐鲁番、和田4个地区,均位于南疆,其外贸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均相当低,2007年4地区人口占全疆的29.50%,GDP占全疆的26.57%,而外贸总额占2.06%,实际利用外资占0.41%,外贸依存度达2.30%,资本依存度为0.55%,属于外向型经济不发达地区。从规模总量上看,2007年这4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总计51万美元,不足乌鲁木齐市的0.47%,阿克苏、和田2地区实际利用外资上都是空白。从人均水平上看,4个地区平均人均进出口额仅为47.73美元,远远低于全疆平均值654.65美元。因此,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吸收利用外商投资是此类城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突破口。
2.2 地域分异驱动力分析
2.2.1 区位因素。
沿边、临口岸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新疆现有的17个一类对外开放口岸中,南疆只有4个,并且都在喀什和克州。11个二类口岸中10个在北疆,1个在南疆喀什,其中9个在Ⅰ类地区。多边常年开放口岸有4个,即巴克图、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红其拉甫口岸,3个Ⅰ类地区,1个在南疆喀什。新疆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是哈萨克斯坦,自1992年以来,哈萨克斯坦已连续15年成为新疆最大贸易伙伴,2005年与哈萨克坦的进出口贸易占新疆对外贸易的63.2%,2007年为55.1%[5],年过货量大的口岸主要集中在博州(阿拉山口口岸)和伊利地区(霍尔果斯口岸),随着伊宁边境的开放,乌—伊—霍铁路的建设、中哈国际贸易城的建设与中哈经贸合作与发展的升温,近些年来伊犁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出现了更加强劲的势头。全疆2个和吉尔吉斯斯坦接壤的一类口岸均在克州,故克州的外向型经济位于前列。这些地区优越的区位条件,不仅为其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基础,而且这种影响在长时间内是不会减弱的。而Ⅱ类和Ⅲ类地区,对外开放口岸少,有些地区没有对外开放口岸,而且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比较恶劣,这些区位因素均限制了该类型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2.2.2 科技因素。
新疆相当一部分地区缺乏大量的科研投入和精通外经贸业务术语的俄语翻译人才,而大多数人才都留在了经济比较发达的Ⅰ类地区的大中城市,这不利于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地区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速度比较慢。这种状况若再持续下去,势必给新疆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影响。特别是Ⅱ类和Ⅲ类地区极为缺乏拥有国际管理水平,同时又缺少通晓金融、法律、外语的综合型人才,甚至许多高层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外贸经营管理的教育,有些管理者凭感觉从事外经贸活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由于缺乏咨询职能部门和研究机构,他们有些投资、贸易、旅游活动常常与两国的政策法规相抵触,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2.2.3 经济因素。
新疆是一个经济后发的自治区,各地区的基础不同,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的经济中心,坚实的经济基础为其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而喀什、阿尔泰、阿克苏、和田地区虽然地处边境拥有区位优势,但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使得外向型经济的经济环境、投资环境差,成数效应不明显,无法形成外向型经济与其他经济成分的高效互动。
2.2.4 决策行为因素。
一是政府决策行为。各级政府的决策行为对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20世纪90年代后期,新疆采用了明显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及措施,率先发展基础较强、区位优越、增长潜力较大的天山北坡经济带,在Ⅰ类地区开设了多个开放口岸,并给与这些地区资金、技术及政策上一系列优惠,从而使得其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上获得先机。因而,该类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二是企业决策行为。企业是外向型经济的主体和直接参与者,随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企业的决策行为对外向型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企业只有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外向型经济战略,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些地方和部门各自为政、放任自流、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问题,都直接影响着新疆边境贸易的长远发展和对周边国家市场的开拓。此外,阿勒泰、和田、巴州、阿克苏等地区开放较晚,人们思想保守,创新精神不强,往往因决策不及时错失良机。
2.2.5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也是影响外向型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素质较高,外向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居民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竞争意识差,因循守旧,多数农民政策法律观念淡薄,运用政策法律的能力相对较低,严重阻碍了该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Ⅲ类地区由于人口密度低和受教育水平低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因此,人们在对外开放潮流面前的开放意识,掌握文化知识、科学技能、经商手段上的差距,也是造成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差异存在的原因。
3 新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对策
新疆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众多有利因素,如独特的地缘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等。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新疆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显现出了对经济的重要拉动作用,但在全区范围内外向型经济发展地域差异十分明显。乌鲁木齐市、伊犁地区、昌吉州、博州等北疆中部地区利用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策的倾斜率先发展外向型经济,已经进入了良性循环阶段,无论是对外贸易还是外商投资都处于全疆绝对领先地位。而南疆和北疆北部地区由于开放次序和开放程度的不同以及区位、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外向型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许多地州在实际利用外资上都是空白。这就需要各地区利用自身优势,加大面向中亚地区以及欧洲的对外开放,加快沿边开放和南疆地区的对外开放,以推动各地区外向型经济协调发展。
3.1 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
该区应充分发挥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经济技术基础的优势,实行“大经贸”战略,充分发挥外贸导向作用和综合服务的功能,提高利用外资的技术层次,优化外资利用结构,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着重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龙头项目,不断推动出口产品结构贴近国际市场需求,尽快与国际经济接轨,更好地发挥“龙头”作用,带动全疆经济起飞。为此,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完善乌鲁木齐区域商贸服务功能,以乌鲁木齐市为核心,把新疆建设成面向中亚的区域商贸中心,使乌鲁木齐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区域性国际化城市;二是加快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建设的进程,并完善其口岸功能,健全其贸易合作服务机制;三是加大对“乌昌一体化”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和督促各金融机构不断改进和完善金融服务,扩大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的规模,支持和促进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3.2 外向型经济欠发达地区
该区具有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丰富,多边境城镇特点,发展外向型经济条件十分优越。该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放在特色产品和资源优势产品上。由于该地区经济实力和生产科技条件较低,不宜盲目追求工业产品比例和层次,而应努力提高特色产品的附加值,发展资源优势的产业化,形成品牌企业与品牌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积极培育出口经营主体,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开拓国际市场能力的重点企业,大力支持企业走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
该区应充分发挥独特的边境优势,依托口岸,发展大工业,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国际大资本、大财团,使外向型经济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较大突破。阿勒泰地区应充分利用“四国六方”的合作机制,尽快打通喀纳斯口岸与俄罗斯的直接通道,推动全疆外向型经及协调发展[6]。
加快喀什地区的对外开放,把喀什市建成面向中亚的区域性商贸旅游中心城市,全力打造喀什在中亚、南亚经济圈的重心地位和国际贸易大通道。自2005年以来喀什地区已成功举办了3届“喀交会”,先后在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各举办了2届境外展销会,在中亚、南亚等地区和国家有了一定的声誉和印象。从历史和现实角度看,喀什具备成为南疆西南地区发展中心的条件和基础,这个中心一旦形成和成熟,就会对周边的克州、和田等地区产生很强的辐射作用,从而带动南疆西南地区全面发展。随着中吉乌铁路的建设,南疆铁路向和田的延伸,应充分发挥喀什在南疆三地州的中心作用,加快南疆地区对外开放步伐,提高新疆整体的对外开放水平。
3.3 外向型经济不发达地区
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核心是利用外资和扩大出口,而改善投资环境是利用外资的关键,外向型经济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投资环境差。因此,Ⅲ类地区要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下大力气。首先搞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引进外资参与建设,争取尽快改变落后面貌。同时,重视投资软环境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跨国经营人才,建立通畅的跨国经营信息系统,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目前发达国家对于绿色贸易和进口商品的环保指标要求越来越高,为该区自然资源丰富、开发程度低、污染低的优势发挥带来了很好的机会。该地许多地区还保存有原始的未污染的自然资源,具备生产绿色产品的土壤、水质和气候条件,尤其在天然食品和药品出口上更具优势[7]。开发天然、绿色出口产品是该区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外贸最佳选择。
近年来,随着沙漠公路的修建、中吉乌铁路的建设、南疆铁路向和田的延伸,该区投资环境已有所改善。该区要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及林果业,以扩大出口,积累资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崛起。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外向型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依据外向型经济的定义和相关指标,分析了新疆15个地州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和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地域分异,发展对策,新疆
参考文献
[1]路林书.外向型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2]李羽中.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度量与比较[J].经济研究,1998(1):26-29.
[3]海热提.涂尔逊,叶文虎.西部大开发与新疆大发展战略基本思路[J].干旱区地理,2000,23(3):193-198.
[4]文云朝.中亚地缘政治与新疆开放开发[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58-65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2008年新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6]司正家.区域经济理论与新疆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7]文云朝.新疆边境口岸特征及其发展决策研究[J].经济地理,1996,16(1):17-23.
外向发展 篇2
【摘要】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传统的以垂直型分工为主转变为以产业链分工为主,我国的制造业位于产业链的底端,国际分工的利益较低。因此,必须参照新型国际分工模式,通过产业链的整合与升级,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我国的外向型经济转型才能成功。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 转型; 国际分工; 模式
自2008年以来,受资源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和美国次贷危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出口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出现了众多企业倒闭或者经营难以为继的现象,外向型经济风光不再,国内要求外向型经济转型的呼声日益高涨,对此,我们应当立足全球视角,放在新型国际分工的格局下去考虑问题,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促进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国际分工格局的演变趋势及特点分析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国际分工的格局是动态演进的,不同阶段的国际分工格局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大体上可以将国际分工的格局划分两个阶段。
(一)垂直型分工阶段
此阶段的国际分工是基于不同技术水平下的垂直型分工,即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该阶段大体上又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国际分工处于传统的工业国和农业国这样一个分工格局。其主要特点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工业国家主要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家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农矿产品,形成了工业制成品生产与初级品生产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个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80年代,发达国家将技术发展相对成熟、成本相对较高的产业部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型和一部分附加值较高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和一部分附加值较低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新格局。
(二)产业链分工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全球化进程迅速发展,分工逐步深化、细化,传统的垂直型分工的格局被打破,代之以产业链分工为主,即国际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具体而言,产业链条可以分为三大环节,即上游环节,包括研究与开发、创意设计、工艺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培训、原材料采购等分环节;生产环节,包括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与库存管理等分环节;下游环节,包括分销物流、批发零售、广告品牌管理及售后服务等分环节。经过多年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发达国家致力于研发和品牌营销、控制核心技术等上、下游环节,而将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生产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哑铃型”。
可见,此阶段的分工不再是单纯的产业间分工了,而是产业内分工,是同一产业内部不同环节之间的分工,在这一分工模式下,发达国家不再是单纯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或者是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发展中国家也不再是单纯的劳动或者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了,而变成了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中也包含着劳动密集产品,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也包含着技术密集型产品,只不过两种类型的国家在产品的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对于发达国家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来说,发达国家并不承担产品的生产或者加工环节,而是致力于该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上、下游环节,同样对于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来讲,发展中国家也基本上不承担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环节,而是负责该产品的加
工或制造环节。因此,此种分工模式下的产品实际上不一定是发达国家生产的,可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很大程度上是多个国家共同完成的,产品多是“万国牌”。因为,这不是单纯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垂直型分工模式了,而是基于产业链条上的产业内不同生产环节的分工模式。
推动我国外向型经济的转型策略
当前我国外向型经济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太低,加之以发展制造业为主,而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制造业越发展,为别人创造的价值越多,但我国为此付出的代价却非常大,消耗了大量的资源,环境严重污染,得到的价值却很少。因此,转变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认清当前国际分工新形势,以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为基础,以产业链的整合为轴心展开,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占据它的核心环节,在关键环节上构筑自己的核心能力,并使这个能力扩散到整个产业链,以实现核心能力的链式效应。唯有如此,外向型经济转型才能取得成功。
(一)转变经济政策
为了鼓励出口行业的发展,多年来,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政策采用以压低要素价格的办法来赢得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土地、矿藏、淡水、能源、劳动、外汇等价格长期偏低,市场化程度不高,扭曲严重。许多地方和企业在政策的支持下,从追求短期效益出发,更愿意依靠大量投入廉价的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等来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以数量扩张而取胜,而缺乏人力资本投资和自主技术开发的动力。因此,必须转变以扭曲要素价格,谋求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利益的外向型经济政策,建立起以鼓励创新,放弃短期利益而谋求长期利益的外向型经济政策。为此,一是要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矫正要素价格长期扭曲的局面,实现按照市场来配置资源,引导资源流向效益高的行业和企业;二是要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以便加快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而言,最重要的是形成自治和自律的学术共同体,以便树立严格的学术规范,建立以科学发现首创权为核心的奖励体系。对于技术而言,最重要的是营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政府对研究开发项目提供资助或补贴的制度,弥补市场的不足,使技术创新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扶持相关产业内领先企业间制定技术标准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并力争使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在成为全球标准的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对本国的企业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加快服务业发展
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必须有发达的服务业作支撑,因此,要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加快服务业发展首先要求改变长期以来的“重制造,轻服务”的产业政策趋向。其次,要放宽对服务业的管制,改善服务业的经营环境。除某些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领域外,要取消所有对社会投资不合理的规定和限制,以强化服务市场的竞争。再次,要加强政府在促进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政府应通过制定适当的政策,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最后,加快制定和完善与服务业及其市场运作有关的法规,包括服务业的行业标准、服务范围、竞争秩序、价格收费、奖惩规则和纠纷仲裁等;同时,要加强执法,对违反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行为要依法管理,保护服务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
(三)实施通道建设
通过做强销售环节和通道,构筑需求导向型的产业链。在产业链实物形态运作过程中,接单环节获利润20%,品牌获利润30%,网络获利润40%,亦即大量利润(除研发、创新、设计外)被销售环节所汲取,所以,做强销售、做活通道是OEM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实
际上,利润丰厚的根本点在消费者手中,所以,通过建立通道,直接控制产业链终端,强化服务功能,是产业链构筑的关键环节。
总之,国际分工的模式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传统的产业升级和国际分工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外向型经济转型的需要,我们必须站在新型国际分工模式的高度审视我们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以产业链的整合为轴心,重新构筑我们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即寻求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提高我们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实现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云霞.走向“中国创造”任重而道远——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李廉水
[N].中国信息报,2009(007)1、2、石康,齐援军.对构建我国外向型经济战略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93、吴敬琏.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J]管理世界,2009(8)
4、金晓宸.金融危机下中国制造业的对外贸易困境[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8)65-665、郎咸平.中国制造业的困境与突围[J].装备制造,2008(8)
6、王可达.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N]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
7、吕 铁,贺 俊,李晓华.关于“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
刊,2009(14)
8、刘 晶.经济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初探[J]天津职业院校
联合学报,2011(3)
外向发展 篇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入世后,我国面临的公平贸易形势日益严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外贸出口的一个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已经成为国外反倾销的重点目标,截至2004年2月底,共有34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共计627起,共涉及我4000多种产品,影响我出口贸易高达180亿美元。2000年以来,四川省先后有冷轧板、热轧板、焊管、钒铁和生丝、彩电、聚酯切片等7种产品被美国、印度和欧盟反倾销调查,涉及金额5亿美元,居全国前茅,而正在进行的长虹彩电反倾销案涉案金额多达4.48亿美元,是全国最大的反倾销案之一。二是各种贸易壁垒,特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影响更加严重,且呈现难以应对的趋势。近年来,我国每年有500多亿美元的产品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四川省先后有蜂蜜、蔬菜、猪肉、盐渍菜等受到限制,金额达数千万美元。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技术壁垒、通关环节壁垒、检验检疫壁垒、环保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等问题越发明显。
针对这一严峻形势,以出口重点企业为主的行业商会是重要的应对措施之一。目前,四川省已建立了省丝绸、肠衣、蔬菜等三个商会。这三个商会共有会员260余家,2003年出口合计约3.5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0.9%。此外,四川省外经贸厅还积极支持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建立了彩电分会,今年还将建立猪肉、磷化工等商会。乐山、德阳、宜宾等市也在积极探索在本地区建立行业商会。
外向型行业商会如何发挥独特作用?
外向型行业商会可以在哪些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呢?通过对温州等沿海发达地区行业商会的学习和了解,特别是对四川省已建行业商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行业商会在外经贸事业中的作用可以用概括为扩大出口的新措施,招商引资的新途径,外经合作的新形式,公平贸易的新平台,统筹发展的新思路。
调查研究 商会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观全行业发展,熟悉行业生产经营情况,指导企业合理扩大再生产规模和进行结构调整,避免因盲目上马而造成的恶性竞争;
桥梁纽带 商会是政府与企业之间,以及不同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有上情下达、互通有无的功能;
信息交流 商会不但是信息汇集的结点,同时也是信息交流的平台。可以通过建立网站、创办刊物等多种形式,实现信息流通的作用;
宣传培训 商会可及时宣传报道本行业发展的热点、难点和突破性进展,以及國家有关法律和产业政策,帮助企业了解并掌握最新资讯。同时,可以强化专业培训,为企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行业自律 通过制定行规行约,商会可加强行业自律,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
打造品牌,制定行业标准,商会可整合全行业力量,推陈出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制定行业标准或提出制定标准的建议。
维护权益 在企业遭到反倾销调查和贸易壁垒限制时,组织企业积极参与应诉;同时,在进口产品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时,组织企业参与申诉,保护并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
建立外向型商会的原则与具体措施
行业商会既涉及外贸,又兼有内外贸协调发展的双重功能,是一项系统工程。有鉴于此,政府有关部门应通力协作,为行业商会的建立和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由于各行业、企业的情况和意向各有不同,建立商会之初,政府既要积极引导,但又不能操之过急,必须等待条件成熟再逐步建立。
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出台一个支持外向型行业商会的办法,促进其健康发展,并发挥其作用;协助商会做好应对反倾销和贸易壁垒工作,运用WTO规则,维护行业自身合法权益;与行业商会建立固定的联系渠道,定期或不定期向商会提供一切必要的贸易信息;在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安排和配额、许可证的分配时,考虑行业商会的意见;积极组织商会会员到国外参展、办展,开拓国际市场;为会员企业培训涉外人才。
作为社团组织,商会应始终贯穿“民主自愿、共谋发展”的思想,切忌在商会中出现垄断意识;广泛性与代表性相结合,商会应吸纳更多更广的会员,始终代表大多数会员的利益,成为会员合法权益的忠实代表者和维护者;突出社团性、民间性的特点:商会要把为企业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部分服务职能将延伸到商会,如协助制定行业发展规划等,但决不是政府权力下放;行业商会应站在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最前沿,掌握最新动态,以权变的思想提出行业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
宁夏经济外向型及其发展策略研究 篇4
经济外向型是指一国或地区为推动其经济发展和增长, 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扩大出口为中心,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所建立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体系。发展外向型经济可将本地区的生产、交换与消费融入更大市场, 实现资金、技术、商品、服务和人才的流动与配置, 谋求更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
(数据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2003—2012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 宁夏进出口总额为22.17亿美元;其中, 出口16.41亿美元, 进口5.76亿美元。过去十年 (2003—2012年, 下文同) , 宁夏进出口总额、出口和进口额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14%、21.28%和23.49%。实际利用外资由0.72亿美元增加到3.48亿美元, 年均增长25.29%。
宁夏作为内陆省份和经济欠发达地区, 在我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下, 大力发展地区外向型经济, 认识和研究经济外向型发展现状、问题与策略, 对于宁夏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宁夏经济外向型测度
经济外向型测度有不同的方法,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便于和全国的比较, 笔者选取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二个指标用于测度。外贸依存度指一国或地区的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它反映一国或地区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 也体现了其经济增长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表1为过去十年宁夏外贸依存度、出口及进口依存度计算值。
为了进一步了解宁夏外向型经济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状况, 表2给出了过去五年宁夏与全国外贸依存度对比结果。
外资依存度指一国或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是表示一国或地区吸收利用国外资本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重要标志之一。表3为过去十年宁夏实际利用外资情况及外资依存度计算值。
近五年宁夏外资依存度与全国的比较如表4:
通过上述二个指标对宁夏经济外向型测度以及与全国同指标的比较可以看出:
(1) 在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1.14%的情况下, 宁夏外贸依存度、出口和进口依存度均呈现总体下降趋势。外贸依存度年均下降6.06%, 出口依存度年均下降6.67%, 进口依存度年均下降1.74%。且宁夏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年均达到68.9%。
(2) 在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5.29%的情况下, 宁夏外资依存度也以年均0.97%小幅下降。2009年之前六年外资依存度平均为1.57%, 之后四年外资依存度下降到平均0.87%。
(3) 全国外贸易依存度、出口和进口依存度年均分别为49.2%、26.46%和22.76%, 宁夏外贸易依存度、出口和进口依存度年均分别为7.8%、5.16%和2.6%。宁夏仅为全国的15.8%、19.5%和11.4%。
(4) 全国外资依存度年均为1.68%, 宁夏外资依存度年均为0.84%, 为全国的二分之一。
三、宁夏经济外向型分析
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核心是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 也包括发展国际旅游业、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技术出口和对外投资等。根据过去十年宁夏对外经济公报数据, 以下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及其对地区经济贡献能力几个方面对宁夏经济外向型进行分析。
(一) 对外贸易
1、出口产品结构
宁夏目前已形成高新技术、机电、纺织品、碳化硅、钽铌铍及制品、机床及铸件、羊绒纱线、铁合金、金属镁和轮胎等为主的出口产品结构。
2003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56亿美元, 占出口额的30.58%。201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23亿美元, 占出口额的25.78%。过去十年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年均为31.5%, 但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年均下降0.9%。2003年机电产品出口0.45亿美元, 占出口额的8.8%。2012年机电产品出口达5.45亿美元, 占出口额的33.2%。过去十年机电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年均为18.2%, 机电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年均增长153.3%。这表明, 过去十年宁夏高新技术产品一直占出口额近三分之一, 与进出口总额保持同步增速。机电产品占出口额比例连续稳定增长, 占出口额比例逐年提高, 2012年达到33.2%。
2、主要贸易伙伴集中度
宁夏已与世界130多个国家 (地区) 发展贸易往来。2008年, 对亚洲、欧洲与北美洲的进出口分别为8.43亿美元、4.54亿美元和2.17亿美元, 分别占年度进出口总额的44.79%、24.12%和11.53%。对阿联酋、澳大利亚、巴西、印尼等新兴市场和其他国家及地区进出口3.77亿美元, 占年度进出口额的20.02%。
3、出口商品贸易方式
宁夏出口商品贸易方式主要是一般贸易, 过去十年一般贸易额年均约占出口额的95%。
4、外贸主体
宁夏对外贸易主体主要包括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2007年, 私营企业出口4.04亿美元, 占出口额的37.09%;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63亿美元, 占出口额的14.96%;国有企业出口占出口额的47.85%。尽管近年来外贸主体情况有所变化, 但就2007年与2012年出口产品结构来看, 宁夏外贸主体还是国有企业占据半壁江山。
(二) 利用外资
表3、表4数据表明, 过去五年, 宁夏外资依存度与全国外资依存度的差距在缩小。五年的比值分别为35.0%%、38.8%、50.0%、66.6%和69.2%, 说明宁夏利用外资规模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宁夏利用外资的整体水平不高, 2012年利用外资额仅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0.31%, 外资对宁夏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强。
(三) 对地区经济贡献能力
根据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法核算方法:
GDP=∑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
宁夏出口产品绝大都是工业产品, 其工业增加值计入GDP。即:
工业增加值=总产值-中间投入
尽管过去十年宁夏进出口总额保持年均21.14%的增长速度, 但由于:第一, 出口产品总产值规模小;第二, 受下游原材料、本地劳动力成本、全程物流运输费用等价格上涨因素影响, 带来中间投入部分增加, 并由此减少增加值规模。因此, 在地区GDP基数大、增速较低, 出口增速高、基数小的情况, 出口额在GDP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减小, 导致出口 (外贸、进口) 依存度随之下降, 对外贸易对地区经济的贡献能力显现出不断弱化的情况。
通过上述分析, 可以看出宁夏经济外向型的特征:
1、出口主要依赖高新技术、机电和其他初级产品;
一般贸易约占进出口总额95%;出口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 占出口总额的47.85%;出口产品主要集中于亚洲、欧洲及北美洲市场。
2、
过去十年, 宁夏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为11.91%, 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1.14%, 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5.29%。但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 与全国外贸依存度的差距逐年扩大, 与全国外资依存度差距在逐年缩小。
3、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逐年下降表明对外经济在宁夏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作用在弱化。
外贸依存度与外资依存度与全国比较存在较大差距, 说明宁夏对外经济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作用较小。
四、影响经济外向型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 对外开放程度不高
以人均进出口额和人均利用外资额, 能够反映和用于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过去五年, 全国人均进出口额年均2234.2美元, 宁夏人均进出口额年均301.5美元, 为全国的13.5%。全国人均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1.23%, 宁夏人均进出口额年均增长8.86%, 低于全国年均增长率2.37个百分点。全国人均利用外资年均75.4美元, 宁夏人均利用外资年均37美元, 为全国的49.1%。全国人均利用外资年均增长4.09%, 宁夏人均利用外资年均增长32.27%, 为全国年均增长率的7.8倍。
(二) 产业层次较低, 外向型产业竞争力不强
农业特色优势发挥不够, 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弱。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约为0.6:1, 远低于全国1.2:1的水平。产业体系不健全, 附加值低, 没有形成有影响的品牌和有效的农产品出口能力。
工业内部重工业所占比例过高。2012年, 宁夏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18.24亿元, 其中, 重工业增加值719.79亿元, 轻工业增加值98.45亿元。轻重工业结构为12.04:87.96, 与2009年轻重工业结构16.38:83.62相比, 重工业增加值还在逐年增加。仅煤炭、电力、化工、冶金四大高耗能行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就超过70%以上, “两高一资”特征非常明显。
(三) 对外经济结构有待完善提高
出口产品结构单一、部分重点出口商品能耗高、附加值低是制约宁夏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宁夏需要根据产业结构特点, 围绕优势产业与优势产品, 从贸易方式创新、新兴市场开拓、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建立外贸聚集地、构建对外经济综合服务平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 完善对外经济结构, 提高对外经济体系运行规模、效率和质量。
(四) 政策导向不足
2005年, 宁夏就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全区对外贸易稳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扶持出口品牌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自治区重点出口企业出口协调保障机制实施意见》等, 通过加快推进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全面实施和推进出口品牌战略、大力促进农产品出口、提高高耗能产业发展水平、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加强外向型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包括及时为企业提供退税、加大对重点出口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等在内的若干具体措施, 但就政策实施效果来看, 其实际作用还没有很好地发挥与显现出来。
五、发展策略
宁夏发展对外经济既不能照搬东南沿海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之路, 又不能长期保持已有的对外经济形成的竞争优势, 必须在对外开放、扩大国际交流合作与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中拓展新的发展路径。
(一)
利用地区各种资源和比较优势, 大力引进内资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二) 发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和转口贸易, 推动贸易方式多元化。
加工贸易一般会伴随着外资的流入, 是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以发展加工贸易作为突破口, 带动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的提升, 既可增加对外贸易额, 提高外贸依存度;同时也可增加利用外资额, 提高外资依存度。
(三)
充分利用银川综合保税区“把宁夏打造成国家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重要的清真产业集聚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契机, 构建宁夏新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载体和平台。
(四) 建立特色外贸产业园区和外贸服务基地。
近年来, 商务部已在全国认定了200多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这些基地其上下游产业相对集聚, 形成规模, 并且有公共的检测、设计研发、培训、商品推介、电子商务平台等。宁夏应立足自身特色与对外经济发展需要, 积极实施特色外贸产业园区和外贸服务基地建设, 带动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的提高。
(五)
目前, 总人口30亿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已上升到了国家战略与外交战略的高度, 宁夏应主动出击, 积极融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体系, 开拓面向中亚、东欧、俄罗斯与欧洲大陆开放合作新格局。
(六)
发挥政府职能和行业协会作用, 组织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开拓, 开展国际经济、技术、产业、资本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开发与创新外向型经济发展新模式, 提高外向型经济综合发展能力和水平。
(七)
政府应该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 制定、出台与落实实施系列、完整、配套的发展规划、政策指导及实施细则等。
六、结语
宁夏作为一个主要依赖资源发展的省区, 在全球和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以及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 需要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扩大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推动本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以现有对外经济为基础, 创新性、制度化谋划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与措施, 不断探索和开拓宁夏经济外向型发展的新动力、新思路、新办法与新模式。
摘要:基于过去10年宁夏国际贸易与利用外资发展情况, 本文首先对宁夏经济的外向型进行了测度, 结果显示在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率远高于同期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的情况下, 宁夏经济的外向型特征及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呈现弱化趋势;其次对产生这一状况的主要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宁夏经济外向型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发展策略。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国内生产总值,宁夏
参考文献
[1]宁夏回族自治区2003—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王芳.陕西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理论导刊, 2012;10
[3]王宏丽.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实事求是, 2011;05
[4]万寿光.“十二五”期间宁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分析.宁夏大学学报, 第36卷第6期:2012;11
我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篇5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新机遇,适应新形势,努力实现全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积极推进开放带动主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目前,全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投资、消费、出口已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我区的外经贸工作也步入快速良
性发展轨道。[文章-http:///]
1、我区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4、2005年,全区进出口完成分别为3958.1万美元、5148.5万美元,同比增长30.1,增幅高于GDP增幅水平,位居郑州各县市区前列。近两年来,全区新出口企业不断涌现。截止目前,全区进出口企业达到25家。我区的碳素、水泥等传统出口产品保持良好势头,相继又涌现出大口径阀门、高新技术、新材料等新型出口产品,实施出口产品多元化战略成效明显,从而带动我区外向型经济的高速发展。
2、我区利用外资不断扩大。截止2005年,全区已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家,新批外商企业逐年增多,2005年实现实际利用外资567万美元,增长速度达到了108个百分点。支柱产业引资作用突出,碳素、水泥工业一直是我区的传统支柱产业,这两大支柱产业合计吸引外资1193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占2005年全区合同利用外资总额的56。投资来源地也呈现多样化,来自港、台地区的投资呈上升势头,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达到2家,占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50,法国的世界500强企业、韩国的跨国公司也踊跃前来投资,投资额大幅增加。
3、外向型经济发展规模逐年增大,态势良好。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在积极探索外向型经济发展路子,不断促进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一方面国家商务部于近期出台了《商务部办公厅关于扩大开放、提高吸收外资水平、促进中部崛起的指导意见》、《商务部关于委托地方部门审核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的通知》以及《下放外商投资企业备案和批准证书发放管理权限、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等有关问题》等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新的政策的实施,不仅简化了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的程序,降低了外资企业设立的门槛,而且对外资的投向将起到极大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我区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另一方面我区以涉铝产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三大经济板块”初具规模;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三个调整”初见成效;中铝郑州企业园、阀门产业园、科技孵化园“三园建设”已拉开序幕,从而为我区外向型企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外向发展 篇6
[关键词] 外向型经济产业升级关系
一、江西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问题
近年来,江西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虽然良好,产业结构调整也在不断优化,但我们仍然不难看出江西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还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
1.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脱节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江西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思路日益完善和成熟。然而,各地在贯彻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过程中,各自为政,缺乏横向协调,而且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严重脱节。主要表现在:重复引进外资项目,既浪费资金,又影响主导产业发展;为争取外引项目竞相提供优惠,妨害了优势地区的形成;为推销外贸产品竞相压价,损害国家整体利益;实行地方保护,阻碍了优胜劣汰的企业兼并过程和产品升级换代。工业园建设遍地开花,平均每县一个,甚至有些小镇都有自己的工业园区,园区规模偏小,且大多资金紧缺,制约工业园区健康发展,进园企业少且大多为小规模项目,难以形成集约型经济效应。江西省工业园区普遍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强企业,如不协调好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关系、不加扶优强企业的引进和对现有企业的培优扶强步伐,则江西工业园区难有大的作为,江西外向型经济也将难有大的起色。
2.引进外资的方向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偏差
江西省引进的外资多集中在第二产业,比例为58.8%,而在我省发展相对落后的农业和采掘业等第一产业比例都非常低,只有1.76%,这与我省第一产业利润率较低、投资回报期长相联系。目前江西省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只有35%左右。第三产业亟待发展,而外资进入的比例却不高。由于实行比较优势战略,江西省各地都比较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进入第二产业的外资也多是投入了劳动密集型行业。外商投资的这种结构性倾泻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三次产业的结构性偏差,在产业经济理论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成为带动产业升级的领头产业已经得到了说明。同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也是无力带动我省产业结构升级的。甚至在一些地区,利用外资越多,产业结构的劣化可能越是严重。外资企业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占用我国配额,压缩了国内企业的出口,另外,外资企业还与我国企业争夺国内市场。这与我省想利用外资提升我省产业结构的本意有偏差。
3.产业结构层次低与增强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要求的矛盾
江西省的产业技术级次低,而且产业中传统产业比重大,技术含量低,而高新技术的优势产业比重偏低。以至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占主导地位,而附加值高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占次要地位。在世界贸易利益的分配中,由于我省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获得的出口利润的份额是很小的,许多出口产业由于缺少利润无法扩大规模、改进技术、提高国际竞争力,这又对我省企业出口产业结构的升级带来阻力。如果长期靠出口大量低需求弹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很容易陷入一种出口与贫困化同步增长的尴尬境地,也就是说,出口不断增长,但出口企业却举步维艰。
二、江西省产业升级与外向型经济发展关系不协调的原因分析
1.进口货物结构转换与国内工业升级的内在要求不一致
最近几年来,随着我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我省进口增长也较快,但国有企业进口先进技术设备的较少,进口货物结构中原材料进口比重相对偏高。2004年,江西省进口同比增长49.9%,其中原料性商品如铁矿砂、钢材、铜矿砂增长迅猛,增速分别为65.5%、93.4%、3.0倍,而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比例及其增幅都较小,进口货物结构转换与国内工业升级的内在要求不一致,进口品质量下降也较为严重,走私严重冲击正常进口,使进口贸易对先进出口产业结构升级和进出口货物优化中的积极作用受到抑制。
2.经济开放度有限,不足以带动产业升级
随着国内市场供求总体格局的转变,长期困扰我省经济健康发展的结构问题更为突出,以往在结构调整中,较多地强调增量而非存量调整,较多地依赖政府力量而非市场机制,较多地局限于国内市场而非在世界经济背景下展开,因此,结构调整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尽管多年来我省出口产品结构有所改善,制成品特别是机电产品比重有较大提高,但由于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一定程度上的脱节,出口部门对整体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经验看,越是开放的部门,技术进步越快,国际竞争力越强。我省在开放型经济中不仅要获得借助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所带来的比较利益,更要借助开放型经济提升和优化自己的产业结构,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提升我省的产业结构。
3.产业选择缺乏战略部署,也没有解决好结构矛盾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结构调整,我省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发展所有的产业,而只能是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全面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取得最大的效益。长期以来,注重地区经济倾斜,忽视产业结构倾斜的经济政策,使得江西经济缺乏产业布局区位功能和产业结构效益,产业选择也缺乏总体战略部署。随着专业人才及劳动力大量流向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制约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农业、能源、原料和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也逐渐日薄西山,基础产业远没有成为我省经济起飞的基础。
三、我省产业升级与外贸发展战略关系协调的政策建议
1.兼顾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
在外向型产业结构条件下,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一国或地区贸易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产生若干直接的影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发展较快,在贸易结构中的比重必然趋于上升。而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发展较慢,甚至出现衰退现象,因而在贸易结构中的比重趋于下降。同样,一国或地区的贸易结构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有很大影响,如果进口与出口之间缺乏产业结构的有机联系,即在进口与出口之间缺乏有效的产业链,二者则难以相互提高。进出口通过国内产业结构有机地衔接起来,形成较高的互补关系,不仅能极大地发挥一国或地区的比较利益,而且能有效地促进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的改造,促进一国或地区对世界竞争适应性的提高。因此,江西省经济发展要兼顾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提高进出口的互补性,在进口和出口之间建立了一条稳定有序的产业结构链,通过产业的调整,在进出口之间建立了类似投入产出的关联方式,这样对外贸易有效地推动了产业结构的改造,加强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产业的改造和世界竞争力的提高,又从根本上保证了贸易结构的改变,促进着进出口之间的结构联系和良性循环。
2.重视外向型经济战略与产业升级协调发展
在发展外贸与引进外资过程中,充分考虑对本省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要利用我省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并提高其中的技术含量,同时,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以及不可再生的生产性资源产品;另一方面在现有比较优势基础上,抓住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我国市场进一步开放的有利时机,通过技术创新,培育新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进一步促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从而提升和优化我省进出口产品的结构,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的不断升级。在引进外资上,尽量避免外国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消极影响,我们有必要通过有关的措施,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引导力度,加大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力度,在工业中,要引导外商增加对重工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投资,在第三产业中,引导外资适度增加对公共部门和技术服务业的投资,提高对商业服务的投资质量;外资来源地尽量分散,促进欧美外资的进入,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跨国公司的进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外资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扩散。
3.发展战略主导产业,实施竞争优势战略
战略主导产业的选择是产业升级的前提和关键,合适的战略主导产业的选择,是推动整个产业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我省应根据本省的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发展战略的需要,正确选择适合本省的战略主导产业。我省应紧紧抓住国内外资本大流动和产业梯度大转移的机遇,主动接轨长、珠、闽经济圈,融入电子信息及家电产业全球化潮流,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着力扩大增量,努力培育新的增长极。要培育强大民族产业,尤其是重点培植收入需求弹性高、生产率上升快、产业关联效应大的主导产业。要做到充分发挥我省固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和发掘动态竞争优势,以体制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为强动力,激活资产存量,强化已有优势,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戴左伟江:江西外贸发展中的结构问题及对策(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11)
[2]郑伯红张方:中国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差距与对策(J).经济师,2001,(9)
[3]陈满湘:湖南经济开放度的空间差异与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J).当代财经,2004,(3)
[4]邵望予:论西部大开发与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J),国际商务研究,2000,(6)
哈尔滨市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思考 篇7
一、哈尔滨市外向型农业的现状
近年来, 哈尔滨市外向型农业占农村经济的比重逐步增加, 在农产品贸易、引进外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劳务输出等方面取得了有效的拓展和延伸。全市建立了一批高起点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 年出口水稻、玉米、大豆150万吨, 占粮食作物的10%。通过扩大开放, 引进境外投资, 一些国际知名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 如“统一”、“旺旺”、“顶益”、“瑞麦”等公司纷纷落户哈尔滨市。
二、哈尔滨市外向型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农业利用外资整体水平不高
哈尔滨市农业利用外资规模偏小、增长不快, 对农业经济发展带动作用不强。2002—2009年, 哈尔滨市农业引进国外资金每年都在3000万美元左右, 与其他副省级城市比总量不大、规模偏小、增长势头缓慢。在2008年农业境外投资项目中, 只有一个项目总投资规模接近3000万美元, 利用外资水平与哈尔滨市农业经济在全国所占比重极不相称。
(二) 农产品出口量较小, 结构不尽合理, 产业外向度较低
哈尔滨市粮食、畜产品出口量占全国的份额较低。2008年全市农产品出口额仅为1.56亿美元, 农产品出口额不足全市出口商品总额的1%。农产品出口仍以原料级、传统产品为主, 出口的玉米、大豆、谷物、猪肉、蔬菜等初级农产品约占95%以上。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 特色产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少, 并且在包装、保鲜、储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农产品优质率、商品率和创汇率都不高,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哈尔滨市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定位, 影响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 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规模不大, 品牌意识不强
哈尔滨市农产品年出口额超800万美元的龙头企业只有雀巢、正大、哈高科、高泰等少数几家, 大连市年出口额超千万美元的龙头企业就有24家。而且哈尔滨市一些龙头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技术水平较低, 加工、生产能力不强, 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缺少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等问题。有些龙头企业还没有与农户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农产品的品牌效应不强, 缺乏品牌整合及名牌产品的强势效应, 出口农产品的国际知名度不高。
(四) 外向型农业发展环境滞后,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慢, 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讯条件相对落后。各级主管的职能部门之间缺少沟通与协调机制, 办事效率不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另外,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渠道较窄, 农产品市场流通和信息网络不健全, 缺少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平台和载体, 组织、协调和管理不够。
(五) 外向型农业的科技含量不高, 人才匮乏
哈尔滨市外向型农业的科研及科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 技术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有时造成科研与应用的脱节。农业科技人才和外贸人才相对匮乏, 一些既精通外贸知识又懂经营会管理的专业人才不愿置身于县级以下的农业企业, 使新技术应用推广受限, 也导致出口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产品难以上档次,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六) 外向型农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弱
哈尔滨市农产品出口渠道狭窄, 主要集中在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出口市场的过于单一, 致使农产品贸易多元化程度较低, 一旦主要贸易伙伴设限或提高进口农产品的标准, 极易导致贸易受阻。2005年欧盟对哈尔滨市高泰公司在内的中国5家草莓出口企业进行的反倾销调查, 虽经我方积极应诉, 但最终欧盟还是要求高泰公司以最低限价方式在其市场销售。
三、哈尔滨市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提高农业利用外资整体水平
把招商引资工作放在首要位置, 从哈尔滨市实际出发, 树立引大资金、招大项目的思路, 加强农业利用外资项目的谋划力度, 完善农业利用外资项目库, 定期发布重点招商项目, 完善并宣传哈尔滨市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和招商引资激励政策, 建议市政府对外资投向哈尔滨市农业项目超过一定规模的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或一定数额的风险资金投入。采取以农业龙头企业招商、农产品展示展销招商、农产品出口招商、农产品基地建设招商等多种形式, 有效拓宽农业引进外资渠道。
(二) 扩大出口规模, 改善产品结构, 提高产品质量
建议哈尔滨市农业主管部门围绕玉米、水稻、大豆、特色蔬菜、畜产品、山特产品等优势产品, 制定出口农产品重点导向, 各区 (县) 应依据自身优势, 构建各自的农产品出口重点基地, 形成特色, 独具优势, 如尚志重点发展浆果产业, 市郊重点发展蔬菜产业。在增加出口品种和数量的基础上, 改善产品的出口结构, 扩大精深加工、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出口, 努力提高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延伸出口产业链。在加工、包装、保鲜、储藏等环节提高工艺水平, 达到出口标准。增强哈尔滨市农产品国际市场营销能力, 拓宽销售渠道, 拓展农产品出口空间, 增加国际市场占有率。
(三)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 打造更多名牌产品
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围绕哈尔滨市农业优势主导产业, 集中力量重点扶持一批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外向型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使其形成更高层次组织形式的经济共同体, 推广“订单农业”, 推行“公司+经济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强化龙头企业的诚信意识, 提高合同履约率。实施名牌牵动战略, 通过采取政策扶持、资金倾斜、典型引导、展会展示、媒体宣传等措施, 着力培育和塑造一批闻名国际的知名品牌。
(四) 加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
要根据各区 (县) 资源优势, 充分利用哈尔滨市现有的国家、省、市三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特色产业基地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良好的基础条件, 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完善基础设施, 通过园区土地连片规划, 扩大现有生产基地规模, 整合建设一批高水准的外向型农产品种植 (养殖) 基地, 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用。同时, 强化管理和综合服务, 发挥其辐射、带动功能, 使其成为外商投资的聚集地。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 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 在生产管理、包装、运输、检测等方面与国际接轨, 建立一套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为核心的先进、完整、规范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体系。
(五) 改善外向型农业的发展环境, 构建完整的服务体系
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改善哈尔滨市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 提高土壤地力, 加强灌溉水、土壤和农业投入品的综合治理, 加强农业污染源控制, 加强规模畜禽养殖场无害化处理, 加快农村绿化美化, 积极探索废弃物综合利用,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优化投资环境, 为农业扩大对外开放创造条件。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引导, 制定规划目标、扶持政策措施, 加大行政推动和服务工作力度。外向型农业不仅要吸引外资, 拓宽国外市场, 更需要有外向型的发展环境, 发展无止境, 服务无止境。要建立健全外向型农业协调机构和工作目标责任制, 建立相关部门参加的农业扩大对外开放联席会议制度, 商务、农业、畜牧、海关、工商、质监、检验检疫、金融等部门协调联动, 建立一体化服务机制, 明确分工, 落实责任, 定期沟通, 密切配合, 共同推进。大力发展为外向型农业服务的经济合作组织, 不断提高外向型农业的组织化水平, 将同类产业和产品加以整合, 组建大集团参与国际竞争。
(六) 依靠科技进步, 充分挖掘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内在潜能
充分发挥哈尔滨市农业科技资源优势, 提高外向型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和科技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外向型农业人才的培训, 通过组织专家到基层进行专题讲座, 定期选送从事外向型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到高校培训、向县 (乡) 科技文化活动站提供相关书籍、网络咨询指导等多种途径, 加快培养一批懂经济、懂法规、懂管理、懂外贸、懂外语的复合型、外向型、事业型的适应外向型农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 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和科技文化水平, 提高哈尔滨市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摘要:哈尔滨市外向型农业存在利用外资整体水平不高, 农产品出口量较小, 结构不尽合理, 产业外向度较低, 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规模不大, 品牌意识不强, 外向型农业发展环境滞后,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提高农业利用外资整体水平, 扩大出口规模, 改善产品结构, 提高产品质量,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 打造更多名牌产品, 改善外向型农业的发展环境, 构建完整的服务体系, 依靠科技进步, 充分挖掘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内在潜能, 以促进哈尔滨市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哈尔滨,外向型农业,利用外资,科技进步
参考文献
[1]苗永山.黑龙江省发展外向型农业取得的成绩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 .
[2]王淑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经营制度创新的深层障碍与现实途径[J].学术交流, 2009 (12) .
新疆发展外向型经济可行性分析 篇8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可行性,新疆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深入, 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支持, 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更要积极利用其比较成本优势, 扩大对外贸易, 吸引外资, 走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
当前, 发展外向型经济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其控制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可以说,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选择之一。对于比较偏远、落后的新疆来说, 更要重视其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 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 也存在一些问题, 新疆的对外开放水平还比较低, 区位优势还未完全发挥, 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国务院2007年32号文件明确指出,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 东与祖国内地相连, 西与周边八国接壤, 向西开放的地缘区位优越, 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 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可见, 向西开放战略的实施为新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向西开放战略是新疆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 新疆应把向西开放战略与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 统筹发展, 充分利用向西开放的地缘区位优势, 大力发展轻纺、机电、建材和优势特色农产品等外向型产业, 重点发展面向中南亚的外向型经济。
新疆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大局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决定了新疆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 是提高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水平,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是促进东西部互动, 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部署;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保障边疆安全的迫切需要。促进新疆发展, 保持新疆长期稳定, 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 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而且具有重大的长远意义。
二、新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有利条件
(一) 新疆的独特地缘优势和口岸优势。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 陆地边境线长达5, 600多公里, 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8个国家接壤, 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遥遥相望, 有17个国家一类口岸和11个二类口岸, 其中航空口岸有两个, 即乌鲁木齐机场和喀什机场。新疆与蒙古有边境口岸4个, 即老爷庙、乌拉斯台、塔克什肯和红山嘴;新疆与哈萨克斯坦有边境口岸7个, 即阿黑土别克、吉木乃、巴克图、阿拉山口、霍尔果斯、都拉塔和木扎尔特;新疆与吉尔吉斯斯坦有边境口岸2个, 即吐尔尕特和伊尔克什坦;新疆与巴基斯坦有边境口岸1个, 即红其拉甫。
自古以来, 新疆就是中国联结中亚、西亚、南亚和东西欧的重要桥梁和通道, 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陆桥横贯全境, 具有发展对外贸易、进行跨国区域经济合作的独特地缘优势。这种独特的地缘优势和口岸优势, 为新疆发展外向型经济奠定了先天的基础条件。
(二) 新疆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历史。
中国与周边国家, 特别是与中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历史悠久, 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3世纪的汉武帝时期。古丝绸之路的开通, 使新疆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门户, 自此以后, 中国新疆及其他省区与周边国家 (特指中亚、南亚国家) 就有了密切的经济贸易联系。1991年中亚国家相继独立后, 中国领导人与中亚国家领导人进行多次互访, 政治信任度有了显著提高, 这为双方的经济合作带来了新的契机。特别是近几年来, 新疆与中亚及周边国家的经贸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规模不断扩大等, 并且新疆连续多年占据着中国对中亚及周边国家经济贸易的主导地位, 成为中国对外开放 (向西开放) 的又一个主战场。
(三) 上海合作组织的推动。
随着上海合作组织的不断壮大, 其合作领域已由最初的政治、反恐扩展到经贸、能源、人文、科技、教育等方面, 经济合作已成为推动上海合作组织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在历次会议上签署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文件, 主要有:《<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之间关于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基本目标和方向及启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进程的备忘录>的议定书》、《关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教育合作协定》、《上海合作组织实业家委员会决议》和《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成员行关于支持区域经济合作的行动纲要》等。这些文件也说明了上海合作组织已经把成员国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提上了日程, 也为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依据。经过10年的发展, 上海合作组织已成为极具影响力的区域组织, 它是维护欧亚大陆安全和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的重要推动力量。上海合作组织将成为新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四) 新疆向西开放战略的实施。
新疆东与中国内地相通, 西与中亚、南亚、西亚相连, 北与蒙古、俄罗斯接壤, 是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的主要通道, 在中国的向西开放战略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 是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新疆对外开放的经济支撑条件显著增强,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已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2000~2006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由1, 364亿元增加到3, 045亿元, 年均增长14.3%;对外贸易额从2000年的226, 399万美元增加到2006年910, 327万美元, 年均增长40.2%, 其中边境贸易总额从131, 970万美元增加到648, 467万美元, 年均增长49.1%, 边境贸易占新疆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58.3%上升到71.2%。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 到2006年, 外商直接投资累计3.89亿美元。在新疆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 新疆向西开放的地缘区位条件开始显现, 口岸建设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以公路、铁路和航空为主的交通状况逐步完善, 构筑中国向西开放前沿阵地的综合条件正在逐步完善。因此, 向西开放战略的实施为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思路
外向发展 篇9
一、云南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发展现状
受世界经济减缓发展的冲击以及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升级,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云南外向型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步伐有所减缓。2015年, 云南省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45.27亿美元, 比上年下降17.2%。其中出口总额166.26亿美元, 下降11.5%;进口总额79.01亿美元, 下降27%。全年对欧盟进出口总额15.01亿美元, 下降15.7%;对东盟进出口总额131.66亿美元, 下降8%;对南亚进出口总额11.04亿美元, 增长40.4%。全年机电产品出口44.3亿美元, 比上年下降28.3%;农产品出口40.6亿美元, 增长40.2%;纺织品及服装出口13亿美元, 下降19.9%;电力出口1.3亿美元, 下降15.1%;有色金属出口2.5亿美元, 增长57.9%。在进口产品中, 机电产品进口9.6亿美元, 下降42.9%;金属矿砂进口17.6亿美元, 下降19.1%;农产品进口8亿美元, 下降44.6%。从云南省的对外贸易状况来看, 自2010开始, 增长速度开始下降, 到了2015年对外贸易总额相比上一年减少了40.95亿美元, 机电产品出口、农产品出口、纺织品及服装出口均有所下降。
二、云南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存在问题
云南省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实力不强, 发展趋缓, 既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同时也存在一些自身发展不足的问题。
1. 与信息产业融合度不高
云南信息化辐射广度和深度均不够, 信息资源分散, 信息孤岛、信息鸿沟的现象突出, 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整合利用, 信息化能力还需提高, 难以适应“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要求, 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也难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信息技术应用普遍不足, 技术创新能力弱, 仍有少数政府部门和企业对”新工业革命”认识不到位, 发展方式粗放, 特别是一些传统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企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 能耗较大, 污染严重。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很少, 缺乏总体规划和系统建设。部分外向型加工制造企业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都不高, 智能制造、信息化、自动化生产只有少数企业推行。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面临着资金、人才等诸多因素制约, 尤其是面向工业化的信息技术服务能力较弱, 缺乏基于“互联网+”培育外向型加工制造业的生产新方式和新兴业态发展环境。
2. 产业结构单一, 产品附加值低
云南出口的加工制造业产品以传统产业为主、粗加工为主、低端产品多, 传统产业占比超过60%,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 产品附加值低。
3. 研发投入少, 技术创新力弱
研发投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4年, 云南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85.9亿元,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 为0.67%, 近几年来,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在全国排名基本处于26-27位。其中, 2010年-2013年, 云南省研发投入总量均处于全国31省 (区、市) 第24位, 西部第6位, 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 为江苏、广东、北京和山东的1/20, 浙江的1/10。与西部省区相比, 仅为四川的1/5、陕西的1/4、重庆的1/2、内蒙和广西的2/3。云南省研发经费投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及西部省区的差距还较大, 直接影响了全社会创新的活力和动力, 制约着外向型加工制造业的发展。虽然云南省劳动力工资不高、劳动人口多, 但劳动力素质不高、熟练工人不多, 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 外向型加工制造企业缺少独立知识产权技术, 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产业化利用水平低, 整体上处于模仿和引进阶段, 自主创新能力弱。
4. 要素制约加剧, 发展环境亟待优化
土地多为山坡和谷地, 可利用的土地总体不多, 开发成本高。能源资源消耗偏高, 节能降耗形势严峻, 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进一步增大;企业融资、用工、用地等结构性紧缺矛盾趋于常态化;项目审批难、用地难、环评难、规划难、配套难、土地成本过高等问题相互制约。
三、加快云南省外向型加工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1. 加强产业园区建设, 夯实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发展载体
截止2015年, 云南共有132个工业园区, 其中7个国家级园区, 63个省级园区, 62个州市级园区, 全省各市、县基本有工业园区。全省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9750.39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30.58亿元, 工业主营业务收入9078.46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81%, 工业园区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贡献率达到75%, 对全省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均应紧紧抓住国家建设”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云南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机遇,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合作共建机制、创新园区管理模式、搞好产业配套。加大财政资金申请力度, 加快园区道路、供电、供水、污水、雨水、燃气、天然气、通信等各类设施建设, 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竣工, 提高运营标准和管理水平。政府应积极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与专业机构以PPP、独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园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运营。抢抓”新三板”扩容和云南省获得中小企业私募债试点的机遇, 支持园区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企业集合债券和上市融资等模式直接融资。
(2) 创新园区体制机制。园区管委会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小机构、大服务”的运行管理机制, 合理确定各部门各岗位的人员配置, 建立高效、精简的服务机构, 避免机构和人员臃肿。政府应在管理体制上, 赋予园区在规划、投入、收益、人财物和社会事务管理权限, 确保园区管理工作有效运转。按照管理与开发、政府与企业双重分离的原则, 全面推行园区的实体化运作。充分发挥园区管委会的主体作用, 采取政策上放权、工作上放手、财税上放活的多种形式, 让园区真正实现”封闭式管理、市场化运作、独立式运行”。园区管委会应进一步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督办问责制和投诉受理制, 形成更具活力、更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管委会应建立一个窗口对外, 一站式办公, 一支笔审批, 一条龙服务的“四个一”审批服务新流程, 形成无缝链接、高效运转的一体化审批服务机制。
(3) 搞好园区相关配套。政府应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在产业园区设立加工和制造基地、配套基地、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物流中心, 争取大、中、小企业并重的产业集群式发展。云南省应进一步加快物流园区建设, 着力培育第三方、第四方物流, 降低物流成本, 不断提高物流水平。政府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引入投资、金融、电信、邮政、设备租赁等公共服务机构和中介机构, 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入园区投资兴办研发机构, 开展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积极发展保障性住房、医疗卫生、教育文化、职工培训、社区服务、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配套, 为园区企业职工解决吃、住、行、娱乐、购物、就医、培训、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 消除员工的后顾之忧, 促进园区和谐发展。
2. 抓住产业转移契机, 加大推进招商引资力度
各级政府应坚定不移地走招商引资、借力发展道路, 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 围绕工业发展规划, 继续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做好项目储备工作, 着力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外向型加工和制造企业。
(1) 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健全招商引资机构, 明确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的功能职责, 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经费安排和人员培训工作, 将最优秀的人才配置在招商第一线, 积极面向国内外的外向型加工和制造企业招商, 力争招大商、招强商。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目标考核体系, 确定科学合理的招商引资项目并及时下达给招商引资部门, 完善相应的考核办法, 实行责任目标考核, 对招商引资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奖励, 对招商引资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相应处罚, 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招商引资长效机制。实行政府雇员制、部门联动制、项目包干制、项目考核制等多种招商方式以及激励机制。
(2)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探索项目招商、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模式, 利用重点产业、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 争取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宣传手册等多种方式, 细化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及时为投资者提供有关资源、环境、产业优势、项目信息以及企业投资兴趣点和需求点, 搭建好招商引资的信息平台, 不断优化服务环境。积极运用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以亲招商等方式加大引进外向型加工和制造企业。
(3) 做好项目储备工作。政府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加工和制造业项目库及项目储备信息网, 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导向, 围绕优势资源, 加强项目策划, 科学规划、储备一批有特色、有潜力的外向型加工和制造业招商引资项目。特别要重点策划消耗资源少、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大中型项目。围绕主导产业, 以产业链延伸为方向, 策划外向型加工产业发展项目, 建立策划、在谈、签约、在建、投产”五个一批”项目数据库, 建立项目跟踪通报制度, 适时反映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规划、用地、融资、项目审批、环评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3. 整合各类资源, 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帮扶中小企业、着实扶持小微企业, 加大外向型加工和制造企业培育力度。
(1) 提高政府服务效能,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应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变, 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数据开发为抓手, 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 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维护市场正常秩序, 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原则, 严格实施审批事项公示制, 一次性告知申请条件和办理程序。推行前置审批与项目核准并联办理, 联合审查, 同一部门实施多个审批, 实行一次受理、一并办理。推行投资项目在线审批, 实现网上办理、审批和监管, 提高审批效率。全面公开审批受理情况和办理结果, 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信息透明度。完善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制, 改进和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管理办法, 试行格式文本制备案, 推行在线备案, 简化手续、优化流程。
(2) 培育大企业大集团, 促进外向型加工企业集群发展。以氧化铝、电解铝、锡、锑、锌、金、钛合金、电解锰、食品等行业为重点,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 发展壮大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外向型大企业大集团。建立健全扶持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工作机制, 以企业现有规模为基础, 以企业贡献为依据, 制定扶持重点骨干企业的标准及名单, 实行生产要素适当向骨干企业倾斜, 动态管理, 优进劣退。坚持”一流平台放一流项目”的发展理念, 围绕总体布局, 打造外向型加工和制造业发展平台, 加快推进优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
(3) 积极帮扶中小微企业, 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进一步实施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和特色优势中小企业。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 支持成长型中小企业做精做优, 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专业化企业, 支持发展新模式、新业态。鼓励中小企业挖掘、保护、改造民间特色传统工艺, 发展地方特色加工和制造产业, 形成特色产品。引导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开展合作, 培育一批“配套专家”, 提高协作配套水平。
4. 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引作用, 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
政府应认真指导、积极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不断加强云南省外向型加工和制造业的竞争实力。
(1) 加强对外投资合作。积极开拓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设计咨询服务等国际市场, 推动和扶持企业到境外设立贸易公司、建立生产企业和开展其他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政府应以工业园区为载体, 加强与国外工业园区产业对接、企业对接、项目对接、人员交流, 支持企业参与国内外的工业园区建设。
(2) 提高通关服务水平。进一步简化从事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外派劳务人员、社会事业领域对外交流人员的因公出国 (境) 手续, 对因项目需要拟派出国人员, 扩大办理“一次审批、年内多次有效”的出国任务审批“直通车”企业范围。海关、检验检疫、外汇、税务等部门要加强部门协作, 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加强口岸“大通关”建设, 完善口岸联检机构布局, 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便捷的通关、结汇、法律政策咨询等服务, 对境外投资企业运回的矿产资源、生物能源等产品, 在通关方面给予便利。将口岸交通运输管理站纳入联检机构统一办公, 加快出入境交通运输工具验放速度。同步办理货物进出口手续与交通运输工具出入境手续, 确保交通运输工具正常、快速出入境。全面推行交通运输工具出入境预检模式, 加快出入境车辆口岸通关速度。
(3) 政府要加强投资经营引导。政府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境外投资产业和国别导向政策, 鼓励企业以并购、参股、股权置换、技术和品牌投资等多种方式开展跨国经营, 积极鼓励有技术有优势的企业“走出去”到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和国家进行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投资。积极引导企业要转变经营意识, 走“双赢”、“竞合”的发展道路, 准确地定位自己的市场, 通过合作并且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 与合作对方形成整合优势, 发挥群体功能和企业综合实力, 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空间。建议政府出台《规范企业境外经营行为工作方案》, 进一步加强境外投资的企业文化建设, 积极引导企业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注重环境资源保护, 尊重当地社会习俗, 保障当地员工的合法权益, 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
(4) 打造品牌。企业要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提高企业及其名优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强化企业品牌、商标等知识产权意识, 争创国家级和省市级各种名牌, 申请商标国际注册和境外专利, 实施企业品牌国际化战略。在一些重点地区设立产品推广网点, 对产品展开宣传和推广;建立网络营销网站, 将企业、产品的具体信息挂在网页上, 通过网络大力宣传品牌;与当地的媒体合作, 通过产品的发布会、推介会、明星代言等活动, 宣传产品, 扩大产品的影响力。企业要根据产品的特性, 对海外市场进行细分, 通过细分选择最具有潜力目标市场, 并对企业产品进行适当的定位和功能改进使之更好适应目标市场。
5. 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增强企业竞争力
(1) 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政府应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重点支持示范基地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机构等合作, 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中心, 引导转移、引进企业通过产业联盟形成专业化协作, 鼓励和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研究机构、社会中介机构之间的合作, 实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企业成员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优势共享。推进重点实验室、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通过充分发挥三方各自优势建立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系统, 共同合作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2) 加大人才引培力度。企业应更多地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合作关系, 加强管理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政府应积极鼓励企业建立健全职工培训制度, 对企业相关培训费用进行税前抵扣, 降低企业培训成本, 引导企业实施在岗轮训、再就业培训等, 鼓励大规模、多层次地开展人才再培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定向培养中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 完善技术工人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 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的就业准入控制, 造就一批技术精湛的熟练技术人才。政府应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加大人才“柔性引进”的实施范围和力度, 实施“事业引才, 情感引才, 待遇引才”和”以诚求智、聘一流人才”的引才引智战略。坚持把“借脑聚力”与”借才发展”结合起来, 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不求长住、但求常来”的引才观, 采取项目合作、有偿咨询、聘请顾问等方式, 推行”星期天工程师”、“假日专家”等流动模式大胆探索创新人才引进方式, 突出抓好人才特别是高端科技人才的柔性引进。
(3) 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政府应积极实施知识产权强省战略, 鼓励推动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加强对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保护。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申报和保护做好服务。定期向社会发布相关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重点产业发展信息, 积极主动地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外向型加工和制造企业的服务和培育工作, 帮助落实各项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和奖励政策, 降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企业应在加大自主创新的同时, 尊重和保护好知识产权。
参考文献
[1]李子成, 金哲松.云南省对外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 2011.
[2]王稳妮, 李子成.国家级高新区创新发探析[J].宏观经济管理, 2016.
云南高原特色外向型农业发展初探 篇10
外向型农业主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 以出口农副产品和加工品而获得比较利益, 来促进本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为目标的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简言之, 即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来组织农业生产包括农副产品的加工, 国际市场需要什么, 就生产什么。但要区别以下几点。
首先, 外向型农业不完全相同于出口农业, 一般来说, 出口农业不包括生产力因素。但外向型农业应当与专业化、社会化相联系, 它包括了生产力因素。
其次, 外向型农业也不完全相同于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农业, 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农业应向外向型农业方向接近, 也有外引内联的作用, 起窗口作用。但不等于说, 在内地就没有外向型农业。既然外向型农业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 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产品质量好, 经济效益高的农业生产体系, 因此它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形成的, 它是一个发展过程, 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再次, 外向型农业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历史上看, 经济发达的国家大都经历了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时期,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逐步形成了国内市场的统一。而后, 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逐步参与国际市场, 并逐步形成统一的国际市场, 当统一的国际市场形成之后, 每个国家的农业就不能完全脱离国际市场而孤立存在。我国的农业乃至整个农村经济正在向商品经济转化, 因此, 云南农业迫切需要参与国际市场。
二、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外向型农业的必要性
发展云南外向型农业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第一, 发展云南外向型农业, 是增加云南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从对外贸易角度来看, 农产品出口效益比较显著, 经过加工出口的产品收入将会成倍增长。第二, 发展云南外向型农业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云南省的高原特色农业优势, 把云南的优势产品拿到国际市场, 同时还可以从国际市场上买回自己需要的产品 (包括农产品) , 这实际上是以己之长补己之短。第三, 发展云南外向型农业可以通过国际市场竞争来促进云南农业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改进, 因而有利于云南省农业的技术进步和现代化发展。
第四, 发展云南外向型农业可以把我们的产品和技术投入国际市场从而增加外汇收入, 同时也为云南省现代化事业积累资金。第五, 发展云南外向型农业也是云南省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也可以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现代化农业所要求的如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结构、广泛运用高科技农业技术、农业生产主要环节的机械化、农业生态良性化、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等, 正是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必要条件。
三、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外向型农业的战略构想
发展云南外向型农业, 必须采取以下有效措施:转变观念, 增强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意识;全面推行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模式, 由市场推动外向型农业的持续发展;调整农产品贸易结构, 积极发展高产值、高品质产品及加工品的出口, 进一步促进贸易多样化;尽快调整农产品价格体系, 通过价格机制促进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因地制宜地建设具有创汇能力的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树立“科技振兴外贸”的思想, 增加外向型农业科技投资。
除此之外, 还要尽可能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 调动个体私营企业主的积极性, 以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外向型农业的重难点
目前云南农业生产还处于传统农业阶段, 人们对农业现代化思想意识淡漠, 要实现外向型农业必须实现云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 再到现代化农业, 这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农业是有一定生命力的, 然而传统农业的技术装备落后, 劳动生产率低。因此, 改变落后的传统农业是一种必然。
打破传统农业首当其冲需要做好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出口之所以受限就是因为我国农产品没有形成良好的规范。良好农业规范作为一种适用方法和体系, 通过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来保障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进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的认证要求, 可以从操作层面上落实农业标准化, 提高我国常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进而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良好农业规范是云南外向型农业所面临的不可规避的难点。
良好农业规范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全程性。对农产品追根溯源, 即农产品的可追溯性。如从蔬菜水果的选种到上餐桌进行整个食品链的记录, 全过程规范, 先进于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加工、销售三个环节, 做到了产品的透明化。二是双重性, 即自愿性与强制性的统一。EUREPGAP是对产品生产者制定的基础性标准, 生产者可自行决定是否参与认证, 但由于GAP已被Marks&Spencer等欧洲主要零售商认定为单一标准, 因此, 若生产者希望自己的产品获得进入欧洲前22家连锁超市的入场券, 则GAP为强制标准。三是动态性。为了使EUREPGAP在全世界系统、连续地执行, EUREPGAP将随着欧盟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深入关注而不断进行调整。四是隐含性。GAP是商业对商业的工具, 不会正式出现在商品的包装上, 因此不会直接面对最终的消费者。五是灵活性。针对不同的农业生产对象及其特点, 以及不同生产对象的不同生产阶段, 确定了可以定性或定量的控制点, 生产单位通过识别和控制这些控制点, 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员工职业健康保护乃至最高境界的动物福利保护方面的目标。
例如, 良好农业规范在茶叶生产中的应用, 要求茶叶生产建立有效、完整的溯源核查系统, 包括能说明茶产品来源的文件记录、标识和鉴别产品的机制。应保存能追溯到茶园地块和实际生产全过程的详细记录, 绘制能真实反映茶树种植基地及其周边环境状况的地块分布图, 制定地块及其种植者名册表, 建立每个地块的历史档案。特别是使用农用化学品, 必须对化学品的名称、使用目的、使用日期、使用量等使用情况作详细记录。建立茶鲜叶的采摘和加工记录, 包括鲜叶采摘、鲜叶加工、包装及贮运等各个环节, 保持茶叶生产全流程的可追溯性。
云南高原特色产品大部分在边境地区, 农产品规划化生产不乐观, 基本上都是传统农业, 分散式小农户的生产模式, 老百姓思想意识单薄。因此, 实现农产品的规范化生产, 打破传统农业生产,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是实现云南外向型农业的最大难点。
五、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外向型农业的主要对策
随着我国关贸总协定的恢复, 国内市场的竞争更为加剧。同时, 也为我们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做好国际市场的调研预测, 研究新的营销策略, 挖掘现有经济实体的潜力, 提高出口创汇能力。进一步推动外向型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有以下途径。
1、拓展融资梁道, 增加资金投入
除了历年资金的积累、银行贷款之外, 还可以依照股份制的构想, 在内部员工或社会上进行融资, 投股者可享受年终分红, 定期还款等待遇, 还可以通过引进外资, 进行国内合资联营或合作经营等方式引入资金、以解决资金缺乏、投入水平低等问题。
2、引进工艺设备, 进行产品加工
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配套加工技术, 通过工业化的加工处理, 才能提高其附加值。这一过程的利润数倍于农产品生产的利润。走产工贸一休化的加工贸易型的创汇农业道路, 只有走良种引进、规模生产, 收购加工、销售贸易这利润的积累“链”, 才能提高外向型农业的效益。
3、建立生产基地, 进行规模经营
有了农场化的生产基地, 不仅可以普遍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 适当配以机械化农事作业, 又能形成大批量的农产品。合理配置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优化投入结构, 降低成本、提高效应, 保证有充足的加工出口农产品货源, 提高市场占有力。
4、注重市场信息, 强化宣传广告
除充分利用现有境外“窗口”企业和股东的信息渠道之外, 还可以通过信息咨询机构来获取信息来源;通过参加国内外展销会、贸易洽谈会的机会进行市场调查, 及时了解追踪市场的供需变化及国际金融市场的动态, 提高对国际经济贸易态势的分析、预测、判断的准确度, 相应及时地调整经营策略, 扬长避短, 提高应变能力。同时, 必要时增加广告费用的投人, 采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的宣传广告是产品销售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快速捕捉信息和近期广告促销也是发展云南现代化社会化大生产,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企业“软件”建设。
发展云南外向型农业, 努力增加出口创汇, 进一步加速云南农业现代化建设,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省来说, 不能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措施。云南发展外向型农业, 从总的来看是刚刚起步, 各方面的制约因素很多, 困难也不少。如资金缺乏, 技术改造步伐不快, 加工环节薄弱, 深加工、精加工尚未真正开始。各地发展很不平衡, 外贸体制统制的过多过死, 地方上经营自主权不多等。这些都有待于通过改革和发展, 逐步加以解决, 使云南外向型农业发展更为迅速。
摘要:加入WTO给我国带来了一场空前的经济革命, 尤其是给我国农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也为云南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所以, 应做好国际市场的调研预测, 研究新的营销策略, 挖掘现有经济实体的潜力, 提高出口创汇能力, 从而进一步推动云南外向型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外向型农业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 是新世纪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外向型农业、拓展国家经济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促进云南整体经济全面发展成为云南当前的紧迫任务。
关键词:外向型农业,战略措施,良好农业规划,云南
参考文献
[1]王贵宸:关于外向型农业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 1987 (12) .
[2]刘廷耀等:必须加速发展外向型农业[J].辽宁经济, 2001 (11) .
[3]傅龙波:外向型农业发展战略构想[J].农业现代化研究, 1996 (1) .
[4]丁勇:GAP及其在茶叶的应用前景[J].广东茶叶, 2008 (1) .
外向发展 篇11
本文基于舟山市外向型经济发展需求和目标,从分析舟山市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与外贸进出口总值的关联度入手,采用弹性系数法预测舟山市外贸进出口总值,并通过腹地集装箱生成系数法预测舟山市外贸集装箱生成量,再利用时间序列法预测舟山市与主要贸易往来国家和地区间的集装箱生成量,据此确定航线排序;在此基础上,结合舟山港域集装箱码头建设和集装箱航线设置现状,从宏观层面对“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舟山港域集装箱航线提出优化建议。
1 舟山市外贸进出口总值预测
1.1 确定舟山市GDP与外贸进出口总值的关联度
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确定舟山市GDP及其主要成分与外贸进出口总值的关联度。
(1)确定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参考数列和影响系统行为的比较数列。参考数列记为T(k),k=1,2,…,N;比较数列记为Gi(k),k=1,2,…,N。本文将舟山市外贸进出口总值作为参考数列,将舟山市GDP及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作为比较数列。
(2)对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
(k)=
式中:j=1,2,…,M。在对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的过程中,数据选择会对计算结果产生影响。为使计算结果有区分度,分别对数列均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
(k)=
(3)计算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的关联系数。比较数列xi的第k个元素与参考数列x0的第k个元素之间的关联系数
i(k)=
式中: 为分辨系数,通常取 =0.5。
(4)计算关联度。比较数列xi与参考数列x0的关联度
i= i(k)
(5)关联度排序。按照关联度大小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排序。
(6)计算结果。计算2004―2014年舟山市GDP及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外贸进出口总值的关联系数,结果见表1。在此基础上,取历年关联系数的平均值,得到舟山市GDP及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外贸进出口总值的关联度分别为,,和,数值十分接近。由此可见,舟山市外贸进出口总值是三大产业共同发展的结果。由于GDP是三大产业增加值的综合反映,本文将GDP作为预测舟山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的基础数据。
表1 2004―2014年舟山市GDP及三大产业增加值与
外贸进出口总值的关联系数
1.2 计算舟山市外贸进出口总值对GDP的弹性系数
外贸进出口总值对GDP的弹性系数指一定时期内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它衡量的是GDP增长对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的拉动作用,表明GDP每增长1%所带动的外贸进出口总值的增长率。2004―2014年,舟山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23.79%,GDP的年均增长率为14.46%,外贸进出口总值对GDP的平均弹性系数为1.64,也就是说,2004―2014年,舟山市GDP每增长1%,外贸进出口总值就增长1.64%。
1.3 预测舟山市外贸进出口总值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实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舟山市GDP的历史发展轨迹,预计“十三五”期间舟山市GDP的年均增长率为8%。由于舟山市外贸进出口总值对GDP的平均弹性系数为1.64,预计同期舟山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13.12%,具体预测数值见表2。
表2 2016―2020年舟山市外贸进出口总值预测
万美元
2 舟山市外贸集装箱生成量预测
外贸集装箱生成量指一个地区对国际集装箱运输的总需求量,是该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综合反映。本文采用腹地集装箱生成系数法,结合舟山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在预测外贸货物适箱率、单位外贸进出口值的重箱生成量、适箱货物装箱率、重箱比例的基础上,预测外贸集装箱生成量。
(1)外贸货物适箱率 外贸货物适箱率既受外贸货物结构的影响,也受集装箱运输发展水平的影响。随着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和外贸货物结构的变化,外贸货物适箱率将越来越高。根据历年舟山市外贸货物种类及各货种价值占外贸进出口总值的比例,预测“十三五”期间舟山市外贸货物适箱率为70%。
(2)单位外贸进出口值的重箱生成量 单位外贸进出口值的重箱生成量与货物结构和货物价值有关。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产品档次及价值相对较高,单位外贸进出口值的重箱生成量相对较低。据统计,我国江浙沪地区平均每个自然箱的货物价值约3万美元,按此推算,“十三五”期间舟山市单位外贸进出口值的重箱生成量约3 000 TEU/亿美元。[1]
(3)适箱货物装箱率 适箱货物装箱率与集装箱运输发展水平有关:集装箱运输发展水平越高,适箱货物装箱率就越高,发展趋势是适箱货物装箱率逐步提高,直至实现完全装箱。根据相关文献,预测“十三五”期间舟山市适箱货物装箱率为70%。
(4)重箱比例 受外贸进出口货流不平衡和集装箱运输组织等因素的影响,实际运输中难免存在空箱运输。根据相关文献和统计数据,预测“十三五”期间舟山市重箱比例为75%。
(5)外贸集装箱生成量 采用腹地集装箱生成系数法预测“十三五”期间舟山市外贸集装箱生成量,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2016―2020年舟山市外贸集装箱生成量预测
TEU
3 舟山市外贸集装箱流向预测
3.1 舟山市与主要贸易往来国家和地区历年外贸进出口值统计
2007―2013年舟山市对主要出口目的国和地区的外贸出口值以及自主要进口来源国的外贸进口值分别见表4和表5。
表4 2007―2013年舟山市对主要出口目的国和地区的外贸出口值万美元
表5 2007―2013年舟山市自主要进口来源国的外贸进口值万美元
3.2 舟山市与主要贸易往来国家和地区集装箱生成量预测
本文采用三次指数平滑法预测舟山市与主要贸易往来国家和地区的外贸进出口值占舟山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的比重,将结果乘以当年舟山市进出口集装箱生成量,得到“十三五”期间舟山市与主要贸易往来国家和地区的集装箱生成量(见表6和表7)。
表6 2016―2020年舟山市对主要出口目的国和地区的出口集装箱生成量预测TEU
表7 2016―2020年舟山市自主要进口来源国的进口集装箱生成量预测TEU
4 舟山港域外贸集装箱航线优化建议
(1)总量控制 舟山市外向型经济体量较小,预计2020年外贸集装箱生成量仅54.2万TEU。从远期规划来看,舟山港域集装箱码头(包括位于金塘港区的舟山甬舟集装箱码头和位于舟山综合保税区的集装箱码头等)在总量上能够满足舟山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集装箱吞吐量需求,存在集装箱吞吐能力过剩的可能性。
(2)流向优化 目前舟山港域外贸集装箱航线以俄罗斯和非洲航线为主,与舟山市外向型经济需求严重不匹配。根据舟山市外贸集装箱流向的预测结果,建议舟山港域开辟日韩、东南亚和欧地等航线,实现港口与属地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增蔚. 长三角港口腹地外贸集装箱生成量预测[J]. 中国水运,2014(6):18-19.
(编辑:张敏 收稿日期:2016-02-04)
外向发展 篇12
1 湖北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现状
实行中部崛起战略后, 湖北省外向型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从武汉海关统计的数据看, 2013年湖北省进出口总额达到了363.9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3.8%, 其中:出口228.38亿美元, 增长17.7%;进口135.52亿美元, 增长7.9%。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97个, 外商直接投资68.88亿美元, 增长21.6%。另外从商务厅统计的服务贸易数据看:2013年湖北省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为72.3亿美元, 同比增长24.9%。
从外贸和外资开放度指标看 (见表1) , 湖北贸易依存度远远高于外资依存度。湖北货物贸易依存度最高, 从2006-2013年, 湖北货物依存度平均为10.8%, 表明湖北外向型经济主要是依靠货物贸易来推动的。从2006-2011年, 外资依存度明显高于服务贸易依存度, 表明外资对湖北经济贡献明显。从2012年开始服务贸易依存度首次高于外资开放度, 表明湖北服务贸易发展十分迅速。对外直接投资开放度最小, 表明湖北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资料来源:根据《湖北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各年相关数据计算得到, -表示2013年数据无法得到。
2 湖北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2.1 政策因素
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从对外贸易以及外资方面看, 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已经取得了快速发展, 并且外贸依存度是我国经济开放度提高的主要拉动力。从珠海、深圳的经济特区到要沿海开放城市, 再到沿海经济开发区, 东部沿海地区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以及国家的政策倾斜在外向型经济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2012年10月我国首个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宁夏内陆开放型实验区、银川综合保税区正式启动;2013年7月, 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计划顺利获批, 2014年又提出了长江经济带战略, 所有这些都表明我国的对外开放从东部沿海地区到内陆地区正在产生重大调整, 我国形成了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势必会对内陆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从中部地区尤其是从湖北省看, 2006年国家实行了“中部崛起战略”, 2007年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的正式获得批准, 国家在金融和财政方面给予了多项支持政策, 包括开展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报价转让试点、资源税试点, 争取组建光谷科技银行, 在圈域内发行市政债、节能债及水专项债券等。2014年长江经济带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 将中部地区的湖北同东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省份连接起来, 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二级”, 同时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会进一步深化。这些政策和发展战略为湖北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动力, 并且会对湖北省的基础设施带来重大影响。
2.2 要素禀赋因素
要素禀赋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要素禀赋状况不仅影响要素市场的规模, 而且还从供给方面决定了外向型经济的结构和水平要素禀赋。具体看, 要素禀赋主要包含了自然资源、劳动、资本和技术等方面。
从自然资源看, 中部地区的自然资源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更加丰富, 而自然资源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湖北省境内矿产种类多、储量大, 其中磷矿、钛矿、花岗岩等在全国拥有重要位置。湖北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湖北水能资源的理论蕴藏量是1823万千瓦, 居全国第7位;可开发的水能资源为3309万千瓦, 居全国第4位。湖北有长江三峡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处, 神农架等国家级森林公园13处, 国家自然保护区3处。神农架、武当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与自然保护圈计划”和“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目录”。湖北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个,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65处, 楚城遗址5座, 楚文化遗址73处, 三国历史陈迹140多处。这些都表明湖北在自然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比较优势, 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础条件。
从劳动力看, 湖北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并且在人力资本方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湖北的高等院校已经达到了85所, 根据湖北省2013年统计公报称:2013年末全省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142.14万人, 同时在校研究生达到了11.27万人。湖北是教育大省, 在国内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人力资本是当今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 根据我国统计年鉴可知, 2012年上海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为31109.3元、浙江为22385.09元, 山西为14937.64元, 江西为13348.06元, 安徽14812.54元, 湖北14191.04元, 湖南13237.06元, 河南13666.49元。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部地区;从中部六省内部看, 湖北的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升, 同周边的江西、湖南相比并无明显的成本优势。
从技术的角度看, 湖北拥有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比较多, 具有较强的研发优势。从2012年的三种专利申请量和三种专利授权数看, 东部沿海地区广东、浙江遥遥领先, 广东省三种专利申请量为82682件, 三种专利授权数为51508件;浙江省分别为249373件和188463件。中部地区中安徽三种专利申请量达到了74888件, 三种专利授权数为43321件, 而湖北三种专利申请量排第二为51316件, 三种专利授权数为24475件, 同湖南、河南等相比具有微弱优势。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数代表了一个地区的科研水平或技术创新能力, 对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区位优势即地理位置上的优势, 是吸引外资或对外贸易的重要因素。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不仅对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产生影响, 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运输成本或竞争力, 同时还会直接对市场规模产生重要影响, 并且不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 容易改变。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天然的区位优势, 同香港、台湾、新加坡等经济联系紧密, 因此在对外贸易以及吸引外资方面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从区位看, 中部地区湖北处于我国内陆腹地, 东部连着长江三角洲的浙江和安徽, 南接江西、湖南, 西邻四川, 西北与陕西毗邻, 北靠河南, 仅从中部六省内部看, 江西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相邻的省, 从湖北区位优势还不如江西, 中部地区整体看, 起着承接东西、连接南北, 成为东部地区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的桥梁和纽带。武广高铁形成了从武汉到广州、到北京的4小时经济圈, 对于湖北的展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带来重大机遇。湖北具有连贯东西、承接南北的区位优势, 很早就有九省通衢的美称, 但是相对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来说, 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区位优势并不明显。但是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 以及国家的政策倾斜和优惠等措施或政策的实行会弥补区位优势的不足。同时随着长江经济带的建设, 湖北的区位劣势会得到改善。
2.3 基础设施水平
运作良好的、开放的基础设施部门, 是经济增长和改善生活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基础设施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能否降低运输成本, 从而决定了企业利润的高低。基础设施作为交通运输与信息传递的物质基础, 能够弥补地区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禀赋的不足, 使本地区更好的与其他地区或国家建立联系。Hulten et al (2003) 指出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助于吸引更多的资本、技术和高技能劳动力流入本地, 产生聚集效应。对于吸引外资来说, 基础设施好的地区在吸引外资方法更具有竞争性, 另外良好的基础设施对于国际贸易也有重要影响。
根据湖北统计年鉴可知, 铁路营业里程从2006年的2759公里, 到2012年增长到了3463公里, 公路营业里程从2006年的181791公里增长到2012年的218151公里;高速公路从2006年135828公里增长到了4006公里。单纯从铁路运输看, 湖北是国家四大铁路枢纽之一。整个中部地区的铁路占全国的46%以上, 公路和内河航道占35%, 货运量和周转量均占1/3以上。从电信通信服务水平看, 根据我国统计年鉴可知:2012年北京每百人电话普及率为200.60部;上海每百人电话普及率为166.7部;湖北每百人电话普及率为96.5部。最后从互联网普及率看, 湖北互联网普及率2012年为40.1%, 不仅低于东部省份 (约50%以上) , 湖北还低于山西 (44.2%) , 甚至低于陕西 (41.5%) 和青海 (41.9%) 。
2.4 产业基础
湖北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产业基础。湖北省是重要的工业基地, 钢铁是中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 中国最大的中、厚、薄板和特种钢生产基地, 中国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中型货车生产基地, 中国最大的重型机床和包装机械生产基地, 中国最大的水电基地, 中国最大的联碱、农药和磷、盐化工生产基地, 也是中国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和中国重要的纺织基地之一。已建立起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体系, 形成了以汽车、钢铁、光电子信息为优势产业的格局。目前服务业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当前发达国家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超过了70%, 逐渐成为各国及各地区的主导产业。近年来湖北服务业所占比重逐步提高, 形成了光谷动漫产业基地、光谷国际创意园、武汉光谷软件园、武汉新加坡创意产业园区。
同时还有一批优秀的企业已经“走出去”:武钢集团从2009年以来通过参股、控股、项目合作等方式, 相继投资了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等国8个重点铁矿石项目。烽火国际公司已经在亚洲、美洲、非洲、欧洲地区设立机构4个, 分公司9个。同时湖北省参与的国际商务活动正在向纵深化方向发展, 境外投资类型由贸易型向生产型转变, 境外投资区域由欠发达国家 (地区) 向发达国家 (地区) 转变, 安琪酵母等企业积极通过境外投资由本土经营向跨国经营转变。鄂城钢铁集团在印尼投资建设钢铁厂为依托, 打造我国在印尼的经贸合作区, 发展与钢厂配套项目建设, 逐步形成区域性钢铁配套和钢材产品深加工产业, 建立境外钢铁产业链。湖北省的“走出去”和“引进来”都有了一定的基础, 这些都是发展湖北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基础。
3 结论
从影响湖北省外向型经济的外部环境看, 尽管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存在种种不确定性因素, 但是由于我国参与的双边或多边贸易安排的不断增加, 对于湖北省外向形经济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从影响湖北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看, 尽管劳动力成本在不断增加, 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政策的倾斜, 目前湖北省的外向型经济处于上升发展阶段。随着基础设施的改进以及高铁的建成, 湖北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区位不利因素已经得到大幅度改善, 湖北省以及具备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要素禀赋和产业基础。
因此从总体上来看, 湖北应该抓住和中部崛起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大机遇, 进一步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利用外部资源, 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从当前湖北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现状看, 主要依靠的是货物贸易, 其次是服务贸易, 第三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四是对外直接投资。因此, 湖北省应该抓住发展机遇, 大力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 壮大服务贸易, 还可以间接带动货物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伟新, 龚新蜀.我国沿边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 (1) :39-45.
[2]周玉翠, 陆玉麒, 谢江红等.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 2006, (2) :211-215.
[3]李明武, 张云飞.外向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比较[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3) :9-13.
【外向发展】推荐阅读:
新疆发展外向型经济06-27
发展外向型农业提升农业生产力08-30
关于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促进我区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的实施意见05-31
外向农业07-26
产业外向度08-11
外向国际化08-19
外向型产业论文09-29
出口外向型企业11-05
外向型商科专业学生09-29
外向型农业经济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