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ysqli_fetch_assoc()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mysqli_result, boolean given in /www/wwwroot/qikantianxia.com/e/action/CCYip.php on line 71
外向型产业论文(精选12篇)

外向型产业论文

2024-09-29

外向型产业论文(精选12篇)

外向型产业论文 篇1

1 外向型蔬菜产业发展的现实状况

牡丹江市随着蔬菜出口和外销量不断增加, 蔬菜出口基地面积不断扩大, 品种日趋多样化, 出口和外销市场也不断扩大。俄罗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已成为主要的蔬菜出口地, 长江三角及珠江三角等地也已发展成了主要的外销国内市场。

2 蔬菜出口和外销的不利因素

2.1 市场集中, 技术壁垒和其它贸易保护限制

蔬菜总额的95%以上出口地是:俄、日、韩;国内外销地主要集中在长三角与珠三角, 容易受到蔬菜进口市场及国内外销地的牵制。同时, 出口地在传统关税壁垒不断削减的同时, 以重视食品安全为由, 实行十分严格、甚至是苛刻的质量标准, 使蔬菜出口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2.2 蔬菜加工业滞后, 产品结构不合理

蔬菜产品的保鲜加工与包装发展滞后, 部分出口和外销蔬菜都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鲜菜, 没有高档次的品牌蔬菜, 缺乏市场上竞争力。出口和外销的蔬菜品种以国外的品种为主, 存在着多、杂、乱等问题, 尚未形成主栽品种与搭配品种种植格局。

2.3 蔬菜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多数蔬菜生产企业缺乏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知识和意识, 受农药残留及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影响, 蔬菜产品农残超标现象时有发生, 难以逾越技术壁垒。

3 发展外向型蔬菜产业新思路

3.1 优化区域布局, 科技促进发展

通过鼓励各类蔬菜生产经营主体采取直接投资、股份合作、订单农业等形式发展蔬菜生产, 扩大蔬菜经营规模。按照蔬菜进口国的质量要求组织标准化生产, 建设反季节蔬菜、精细蔬菜和外销出口加工蔬菜基地。充分利用热量资源和新能源 (光能、地热、电余热、生物发酵等) , 积极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开发、引进、培育耐弱光、耐低温和适应市场需求的蔬菜新品种, 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机械, 提高蔬菜规模发展水平。

3.2 完善监管制度, 保证蔬菜产品质量安全

建立蔬菜生产销售档案登记制度, 对蔬菜生产者实行生产销售全过程档案登记管理, 建立产地准出、销地准入的全程质量产品标识追溯制度。定期发布蔬菜质量信息, 督促生产经营者提高质量安全意识, 完善蔬菜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信息平台。推进蔬菜质量安全规范、制度和法制化建设。在企业、合作社和生产经营大户中鼓励开展GAP、ISO9001、ISO14000、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认证和产地认证。做好蔬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自检、委托检验和执法监督检测体系建设, 在蔬菜主产区和生产基地建立蔬菜质量检验检测机构, 配备检测人员和设备, 增强检测能力。

3.3 发展蔬菜深加工, 完善贮藏设施

通过招商引资、改组改造、联营联合等形式, 培育和壮大贮藏保鲜、冷冻脱水、净菜包装、干制腌制、粉汁饮料等加工龙头企业群体。支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创新中心, 研发新产品, 延长产业链条。根据消费需求和季节变化, 建立冬春淡季蔬菜储备制度, 扶持蔬菜加工、流通企业改造和更新设备, 建立蔬菜保鲜库, 发展冷藏运输机械, 完善蔬菜产、贮、销冷藏链。

3.4 拓展营销渠道, 扩大蔬菜市场空间

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通过采取代理、连锁经营的方式, 在国外及省外发达中心城市建设销区批发、零售市场, 构建蔬菜销售市场网络。通过网络及时提供蔬菜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积极利用蔬菜专业组织和协会作用, 提高蔬菜产业的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经验介绍等办法, 规范经纪人行为, 提高经纪人队伍的素质。

3.5 政府部门支持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各相关部门要结合职能实际, 全力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创造条件, 形成整体推进合力。农业部门要推行蔬菜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规程, 做好产地蔬菜质量认证, 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和种植技术;发改部门要把设施蔬菜建设列入农业基本建设项目, 统筹推进;商务部门要制定蔬菜市场建设发展规划, 完善蔬菜流通体系, 保障蔬菜市场供应;国土资源部门要协助做好城市蔬菜基地选址工作,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进行选址, 尽量避免所选土地在今后经济社会发展中被征占;科技部门要加大科技推广和培训力度;环保部门要依法加强蔬菜基地环境保护工作, 防止蔬菜基地面源污染;公安、交通运输部门要开辟蔬菜运输“绿色通道”, 保证蔬菜运输畅通;质监部门要加大加工企业监管力度, 保证蔬菜产品质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积极调整信贷结构, 通过信用担保和农户联保等多种有效形式, 积极为蔬菜生产户提供贷款, 并适当延长贷款期限;保险部门要拓展服务范围, 开展与蔬菜产业相关的保险服务。

3.6 打造蔬菜品牌

通过展览展销以及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介, 广泛宣传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 提高知名度。鼓励扶持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注册商标, 申报使用地理标志, 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品牌, 争创国内、国际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

(责任编辑张芝)

摘要:近年来, 牡丹江市实施外向带动战略, 蔬菜产业充分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 得到了迅速发展。为进一步发挥农业资源富集、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 做大外向型蔬菜产业, 本文在分析牡丹江市外向型蔬菜产业化发展现状基础上, 提出了外向型蔬菜产业化发展新思路。

关键词:蔬菜,外向型,发展,新思路

外向型产业论文 篇2

农业产业所面临的现在这个市场环境及如果从这个市场环境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基本概述一下,一个就是经营主体分散,产业化程度偏低,第四个就是政府不成熟,这四个方面来讲就是基本上概述了国内目前农业所面临的一个整体的局面,这个经营主体分散实际上是很容易比较的,如果与我们其他的行业像工业企业,竞争程度非常激烈的像彩电这一类的,大家可能比较清楚,它原来也是经过十几年的竞争,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三四个所谓寡头啦,就是市场占有率非常高。从农业来讲实际上有没有到那个程度?跟咱们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整个主体是有关系,但是从竞争最后的一个比产选择来讲是应该走上一个相对集中期,产业化程度也偏低,再就是联合机制这一块儿,实际上就因为是前两个因素,使得它联盟的机制也比较欠缺一些,还属于一种相对的单一化的作战状态,如果向海外进军,这种单一主体比较力薄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最后一个就是政府措施力度不够,尽管政府已经不断的注意到这一点,政府会议上已经明确提出来要减少农业税,但是对主动性的投入这一块儿是不足的,我想在座的专家对这方面了解的更多一些,更有体会一些,尤其农业企业。

第二方面就是所面临的环境我们应该要走产业化的模式,这个模式一个基本概况来讲是企业化和标准化,就是相对的集中一些,这种集中是带有一定的竞争所带来的选择,这个可以重点讲一下标准化,标准化的概念实际上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走一个工业化必然的一种模式,农业产业化说的更实在一点就是农业工业化的过程,标准化就是从整个生产的过程,流通的过程和交易的过程,都比较标准,像荷兰的花卉,有机会大家可以去看一下,有兴趣目睹一下,它这是很壮观的,花卉的销售额占全球,他自己一年的出口量是非常惊人,据说是将近两百亿美金,这个数字非常惊人,它的整个交易过程花的过程都做成标准化,多少多少单元,然后调码技术,前面有同志介绍了这方面的技术,所以这个标准化应该是最后农业选择走向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一个结果。第三方面就是国内的农业的一种比较优势。

应该说我们的优势是劳动密集型,而不是土地密集型,所谓大农业的概念就是大粮食,玉米、大豆这一块儿说我们的竞争力不是很强,尤其是跟美国人比,加拿大,他们的土地资源的优势,使得他们能够非常大规模的去耕种,而我们的优势在劳动密集型,有机农产品的劳动密集型是不可替代,你拿机器是做不了,像花卉就是劳动密集型,像日本的花卉出口就比较大,主要是因为日本的劳动密集型太高,但是因为很复杂,所以后来就不愿意干了。它的劳动密集型优势就体现不出来。

有一个数字是去年2003年上半年的一个统计数字,去年的农业出口达到24%,同比增长27%,这个数字是非常高的,园艺产品实际上就包括了果类,花类,还有蔬菜,其中蔬菜达到30.7亿吨最大的一个出口,而且它可以解决一个很好的就业问题,大概每年可以直接给中国的农业就业达到1600亿的就业机会。

第三方面就是政府的支持导向,这里我想简单的说一下。应该讲任何的国家农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我刚才讲了一下我们政府的支持是不足,我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政府官员,他们也公开的承认这一点,确实是如此,这一点来讲有硬性的还有软性的支持,硬性是财政金融,还有一个是短期的体制上的支持,这就涉及到像技术、标准法规和税收补贴这是一个层面,还有一个就是金融方面,就是有一些风险基金的储备值,调节基金这一块,农产品调节基金这一块儿国内有,但是量很小,它是尽量通过金融方面的支持,减少农业的价格波动性。因为农业受自然环境的变化、气侯影响,这种不可测因素自然会导致农业的量的波动,怎样去平滑这个波动,不是哪一个企业能够做得了的,一定要政府做调节,这方面国内已经开始做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在这个上面迈的步子并不是很大,但是我相信新届政府对三轮经济的重视我想在整个体制上会有一个大的波动,所以这也可以说能够看到一个可喜的局面。

再一个就是全球的农业补贴是三千亿美金,非常大,而我们实际上这个农业补贴非常少,而且我们还要从农民那边拿税,这块来讲确实是差距就出来了,一加一减,再一个就是包括农民延期纳税,尽可能的去跟一般的企业,就是工业性企业有一些不同的处理方式,来去平和农业方面的负担,我想政策应该有,实际上这些经验很多是现成的,因为我们在接触这个行业,跟外界打交道多一点,这方面很多是现成的,但是拿过来怎么样能适合中国的体制,还要研究。农业导向这一块儿还是要举具体的例子,wto里面有个协议,实际上是允许中国我们国家给农业的补贴,可以达到gdp的8%,但是我们国家不到,只有3%,所以这块的支持力度,整个这个数字上就能看出来。而我再举个例子,日本人是多少,日本人大概相当于20%,非常高!现在可喜的提出来一个三农政策提出来一个口号就是多予少取,放活,这么一个方针,新届政府提出来的,然后逐年取消农业税,这个应该也是在这方面做了一个整体,今后向着良性循环的局面发展,政府在这方面已经充分的意识到了,开始做这方面的工作。在这个wto整个的框架下,我们农业要参加国际市场的竞争所具备的一些基本应该说是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了,刚刚我讲去年03年的总数同比增长7%,如果按照8月1号达成的多哈协议,它是在06年,这样的话会使得我们农业在整个国际市场的地位会大大提高,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做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整个农业的商品,尤其是谈到质量问题,这个质量问题是我们问题,竞争实际上就是一个质量和规模的竞争。质量这一块儿上不去的话确实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因为我们公司的茶叶出口,接近全国茶叶的40%到50%左右,但是这两年划落比较大,比较是茶叶农产品残留物这一块儿的指标提高的很厉害,而我们这边一下子适应不过来,技术那边怎么样适应,还有信息,信息这一块儿是更需要有待解决的,信息流的流动性,整个的沟通,信息的不对称所带来的一些成本很大,这个来讲尤其现在目前我们的硬件条件应该是具备,网络经济这一块儿,中国的网络经济在世界上是相当不错,这一块儿怎么用,在农业方面怎么用这值得深入的探讨,还有物流和营销。在这么一个大的局势下产业化的经营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不应该再去延续这种个体的,或者单一的竞争主体方式,对今后来讲我们整个的竞争是处于一种相对的,不是一种很好的组织形式的状态下。所以这个提法应该讲我这里简单说两句为什么wto下来也没有说外贸,所以现在的商务部是原来的内贸和外贸合起来,没有什么外贸内贸,尤其再过两面你可以到人家那儿去,人家也可以到你这儿来,应该说是在整体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来做,所以你要在国外竞争,应该是有一定的优势,但主要是受它一些软环境的制约多一些。国际市场上这个机遇是来了,尤其是8月1号,是划历史的一天,值得纪念的一天,它如果实施整个的框架结构以后,农业将会看到一种竞争态势来进行贸易交换的话,这对我们国内农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那么怎么去把握这个机遇,这就值得我们大家去探讨,这个课题不仅是在企业界,政府这一块儿,各级政府都应该主动去探讨,我正好是上个星期取了山东一趟,山东政府召代表开了一次会,山东对国外农业外贸出口是排得上名的,尤其是对日本和韩国,他们现在开始转向欧盟,就是探讨怎么样在目前的形势下,尤其是多哈会议的,因为多哈会议整个的补贴三千亿里面,欧盟占了将近70%,欧盟是一直不同意,最后是美国人施加压力,才让步,所以欧盟主要就是探讨怎么向欧盟进行出口,所以山东政府这一块儿它已经开始做这方面工作,这也是从两方面,一个是企业和政府两个方面来把握这个机会。

在这两个企业的联盟上我们还是提倡行业组织和商会,像咱们绿色协会的这种模式。那么形成这种组织结构应该讲是国际的一个惯性,他在北京有办事处,就像一个跨国公司,这一块是值得我们很好的探讨,而且今后wto的情况下你去跟人家沟通,更多的是以协会的形式沟通哪怕去打官司,像你提出申诉,人家说你反倾销,你提出申诉现在不能以国家的形式提出,企业的形式也比较单薄,说哪一个企业提出来,你还没到以企业的模式去跟协会去打官司,所以协会这一块儿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在这一块讲政府应该去做这方面的引导工作,但是政府不能去做一个代替,更多的应该是企业主动和政府去相互配合,实实在在的,不是像我们以前比较虚一些,这个是很实在的东西,那么这样的话也是提高我们在国际市场的说话权,我们想绿色食品协会今后会在这方面去做一些尝试和沟通,这个是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是企业、政府和其他行业,不可替代的,这种形式我认为是真正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他方面包括培训啊等等这方面也是值得做的。再一个就是形成产业链,我们讲产业链讲的比较多了,这个实际上我们认为外贸企业和农业生产企业去进行有效的融通,形成有效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我这边分了一下,一共有三个环节,一个就是生产环节,生产、技术、加工,这一块更侧重于企业生产,另一个就是属于物流、销售,包括树立品牌这一块儿,现在很多企业是在这两个平台,是生产物流一肩挑,这个对企业来讲,说实在话是负担比较重的,尤其对一些规模不是很大,去做这些花精力和财力这方面的投入比较大,做好也比较难,这我们应该是形成一种互援的机制来做这个事,我们说实在话,企业都要讲究利益,但是利益怎么样很好的分配,很长久的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不是说简单的看,怎么样更好协调性的去发展,这一块也值得去探讨,再一个就是规则平台,更多讲的就是行业性,在做标准,认证,监控这一块,这些前面有关专家都论述的比较多了,这一块实际上是使得农业的产品进行一种工业化生产的规则环境,这一块儿是需要政府、协会去更多的出谋划策,去推动这方面的工作,然后企业去多配合,细分比较讲究,说你一个大企业,他会把一些标准下放大一些、大的企业去做,企业为此去提供一些财力,他认为是一个很好的荣誉的象征也是实力的象征,这个我觉得也值得借鉴,最后就是几个平台的整合一,我想这个就不多说了。最后我简单的用两三分钟时间说下我们公司的情况。

外向型产业论文 篇3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 自主创新 战略支持体系

中图分类号:F01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265-02

调研表明,四川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同时,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亟待满足的需求。在技术进步自加速速度不断增加,企业创新活动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求我们及时把握企业的迫切需求,遵循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构建和优化需求导向型高新技术产业支持体系。

一、四川高新技术产业支持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1.园区环境趋于改善。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环境趋于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形成较好的产业集聚效应,释放创新潜能。成都高新区通过营造创新环境氛围、聚集技术创新要素、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培育技术产权市场和加大合作交流步伐等举措,改善了园区环境,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科技创新居全国第二。2006年建成面积过100万平方米的孵化器群体,聚集各类创新创业人才6万多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和税收占全区总量的70%;(2)招商引资列中西部第一,从2003年的2.03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6.51亿美元,近三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7.5%;(3)成都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成为中国“第三极”,以科胜讯等为代表的集成电路设计,以中芯国际等为代表的晶圆制造,以英特尔等为代表的封装测试已经形成;(4)软件产业发展西部领先,世界500强软件企业如微软等落户成都,中兴通讯等国内电子100强企业也来园区发展;(5)生物医药和精密制造产业初具规模,占成都市的38.3%,四川省的30.3%。

2.企业创新能力提高。近几年来,省内不少大型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竞争优势更加明显,而且在后续研发方面具有了明显的优势,初步形成了“制造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研发格局,如成飞、长虹等都具备明显

的持续竞争优势;周期性行业的二重、东电等都已经瞄准国际市场、国际化步伐大大加快。同时,一部分国际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如英特尔、中芯国际等来四川投资建厂,形成良好的“鲶鱼效应”,推动省内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

3.支柱产品实力增强。省内大型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推出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支柱产品。如成飞集团最新研制成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ARJ21飞机机头,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东方电机研制生产的三峡右岸转轮实现完全自主化、国产化;二重集团成功制造出国内最大的超高压芯筒;川开电气自主开发的核电厂用成套开关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走向国际市场。

4.产业规模不断增大。四川省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四川战略,启动了创新型企业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全省工业企业完成技改和技术创新投资978亿元人民币,增长25%;新增22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又有26个产品被授予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授权专利增长5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05.5亿元人民币,增长23.9%,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德阳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和攀西钒钛资源开发步伐大大加快。

5.经济辐射效应显现。2005年,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04.90亿元人民币,技术创新活动100强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396.6亿元人民币,占全省的79.3%。成都市高新技术企业1000余家,实现产值900亿元人民币;绵阳科技城范围内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亿元人民币,工业增加值实现105.9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占总产值的40%以上,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以上,经济辐射效应逐步显现。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效果明显,加快重大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进程。2005年,二重、东电、东汽三大企业集团的销售收入都超过30亿元人民币,三大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5.77亿元人民币,完成利税总额20.72亿元人民币,完成利润总额16.62亿元人民币,对德阳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07%,推动全市工业增长10.51个百分点。2006年1-10月,全省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分别同比增长三成以上,利润增幅超过六成,利润总额达77.6亿元人民币,超过2005年的利润总额。

二、四川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制约瓶颈

1.产业方向有待明确。四川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存在一定的分歧,表现在:(1)在如何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究竟抓什么,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认识有一定偏差。如对重大战略产品,企业界和部分经济管理专家就认为,抓产品是企业的事情,政府无需关注太多;(2)在高新技术产业子行业发展来看,技术专家、经济管理专家和企业家也存在一定的分歧,如对电子信息产业这种纯而又纯的高新技术产业,专家们提得较少,这既表明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层次还偏低,还反映出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选择面临的现实问题;(3)在自主创新投入和产出上,如长虹研发PDP和光电雷达、东电研发核电设备投入成本高、投入风险大,各方利益主体存在一定的分歧;(4)在产业选择上,调研发现,不少高新技术企业进入的领域过多,如进入房地产业,教育行业,战线太长,多元化经营效果不突出。如东方绝缘材料就提出,他们深受多元化经营之痛,已经卖掉了教育培训机构,集中精力做好主导产业;(5)在军品和民品上,不少传统优势企业军品业务饱和,投入产出效果高,开发民品的积极性较低,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明显偏低。

2.产业政策有待落实。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和贯彻,集中表现在:(1)自主创新的需求政策相对不足。笔者在分析了近年来有关科技、经济、企业政策,在同发达国家、地区政策比较中发现,四川省技术创新政策过分偏重“供给”,比较忽视技术创新的需求。据统计,在现有技术创新政策中,供给政策占50%以上,需求政策不足10%,环境政策占40%左右。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需求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又诱发企业依赖心理,产生“要政策、争政策”的渴望。同时多数政策并未触及如何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这一核心问题;(2)部分政策可操作性有待提高。如《四川省企业自主创新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相应的专项基金”,但由于缺乏相应配套实施办法,除了成都、德阳、绵阳等少数市建立了专项资金,大多数市州都没有建立起来;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认定容易,真正获得税收优惠政策还比较困难,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等方面的困难尚无强有力的政策措施;(3)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缺乏强硬监督。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执行政策中存在偏差,有些政策政出多门,互相碰撞;有些政策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影响政策效力。

3.产业布局有待优化。研究发现,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地区实力差距较大,产业带之间联系不够密切,产业园区同质性较高,产业规模和档次不够高,布局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如成德绵产业带产业的层次性不够清晰,产业的互补性不够强,产业的联动性不够大,产业布局的协同和集聚效应不够明显,不仅不能迅速做大作强,而且无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此外,在幅员比较广阔的川东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较少,竞争力薄弱,这种状况亟需改变。

4.产业关联有待强化。产业关联是实现产业原子核裂变效应的重要环节,是产业成倍带动地方经济的重要机制。但调研发现,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关联度仍需要大幅度提高,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七研究院代表就提出,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基层配套能力严重不够,液压装备的油缸需要到山西才能配套;德阳二重座谈代表提出,其设备质量非常高,竞争优势明显,但工程设计、厂房设计、工艺设计、共用设施设计等方面的设计配套能力不行,交钥匙工程缺乏,很难中标重大工程项目,而且在核电方面还没有实现突破。

5.产业环境有待改善。良好的产业环境和氛围是实现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健康成长的摇篮。但调研发现,产业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都还有待改善。如缺乏天然气资源、土地资源、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等;而且,在产业扶持政策的方式和力度上,还有待继续加强。如在德阳和自贡调研时了解到,部分企业大型设备运送不出去,铸锻加工、物流配送等成为制约因素;物流园区、资源整合得到支持的太少、辐射带动效应强的产业难以获得较好发展;资源和环境建设缺乏相应的海关、商检部门,缺乏相关的配套设施,影响到企业和产业的运行效率。

三、需求导向型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支持体系构建

所谓需求导向型战略支持体系,就是从企业的现实需求出发,遵循科学发展观,从产业创新要素着手,构建起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支持系统,尽最大可能性满足企业的创新需求,激活企业创新潜能,释放自主创新能力。需求导向型战略支持体系具有开放性、及时性、动态性等基本特征,这个支持体系主要包括:体制支持体系、财税支持体系、园区支持体系、资金支持体系和资源支持体系等五个子系统。

1.体制支持体系。争取在体制和机制上有所突破,呼声比较高的产业政策需求包括:(1)德阳二重和东方电气集团提出,尽快落实国家科技政策六十条,允许企业税前抵扣;首台首套政府优先采购,研发实行产学研用相结合,突出用户主导;(2)希望政府对重大试验装备的投入创新支持方式,德阳二重提出,对核电进行研究试验的设备价格非常高昂,希望政府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投入;(3)改变对大型企业采取一般的奖励性技术创新激励的办法,因为尽管政府给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性投入较大,但对大型企业来说,数额太少,根本起不到激励效果;(4)要进一步加大创新平台的建设力度,加强技术创新中介机构的建设力度,理顺不同主体的利益,把平台真正建成公开公正、开放共享的平台。如绵阳科技部门的负责人就提到,他们非常愿意作为创新平台的试点单位;(5)实施政府公关工程,促进生产力布局调整。如德阳希望在全国立足,东汽的核电和风电形成新的生产力布局;二重大型锻造加工能力提高,希望东电、东汽能够争取更大的布局项目,这些都需要省市政府出面协调、加大公关力度。

2.财税支持体系。(1)研究现行税制不利于技术创新的问题,对企业研发给予更有效的税收优惠。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而高新技术产业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普遍较高,高新技术产业无形资产和开发过程中的智力投入往往占高技术产品成本的绝大部分,但是这些投入并不能抵扣。(2)免征一定的关税与增值税。许多国家都有对进口的专用于科研的设备、仪器等免征进口关税和增值税的规定。如印度对为了出口目的而进口的电脑软件一律免征关税,对其他电脑软件的进口税率也连年下调。(3)借鉴丹麦的经验,如果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研究经费并参与公共机构的合作项目,可得到150%的税收减免。同时,政府简化行政程序使得企业更方便地申请和运作;此外,对于认定的高科技企业下属控股子公司,建议享受母公司的税收优惠政策。(4)要适时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计税工资的标准,对企业从事研发的人员和设备的予以政策优惠。高新技术企业员工人力资本价值较高,工资普遍偏高,但我国税法规定的计税工资标准过低,实际上就会造成高技术企业虚增应纳税所得额,增加了企业税收负担。因此,应允许高新技术企业工资据实列支。(5)建立科技开发准备金制度,允许企业特别是有成长性良好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按其销售收入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开发基金,以弥补科技开发可能造成的损失。

3.园区支持体系。各国经验表明,完善产业的基础设施和政策,加快园区发展是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快速成长的重要保障。对园区政策来说,园区管理部门和企业提出,希望政府围绕功能、结构、产品、产业等四个方面,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1)园区产业定位与发展,如绵阳科技城就提出,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充分利用长虹剥离部分配套产业,支持进一步发展,支持延伸产业链条,作为支柱产业,占到将近90%;依托电子九所,大力发展磁性材料,九所的企业实现一个多亿人民币的收入,实现产业化,建成绵阳新材料基地;(2)为企业设立跨区域技术转让平台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如绵阳九院提出,希望政府支持其建立共性研发和转让平台,将绵阳九院、611所、西南核动力研究院等大型科研机构的重要资源显性化,弥补市场和企业的缺陷;(3)希望政府和企业一起想办法,采取多种措施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政府出面协调,缓解园区天然气供给不足的问题,努力将四川巨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企业优势和产业优势;(4)加大产业配套力度,弥补产业链条短板,形成良好的产业带动效应。如绵阳、德阳、自贡、攀枝花等区域提出,加大产业配套力度是当地科技部门和园区的重点工作;(5)采取多种措施解决用地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矛盾,通过特事特办帮助企业解决土地问题,缓解企业跨区域转移实现空间扩张的难题。如重装企业有在水运等交通条件更好的地区,如乐山、泸州等区域建立分厂建立制造基地的愿望,但这些企业共同的问题是,都很希望政府能够在园区优先考虑土地的问题。

4.资金支持体系。(1)启动和实施跨部门专项研究支持计划,设立“网络安全与信息保证”等跨部门工作小组和协调小组,推动不同部门、不同研究领域深度结合,加强交叉创新和集成创新,抢占新的战略制高点。(2)资助设立加强区域协作的非官方组织。为了更好地促进成德绵、攀西、川南区域内部的合作,可考虑设立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协调协会,攀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协调协会,川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协调协会,超越政府和企业,出面协调、组织企业和行业解决不了的问题。(3)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降低企业运输成本。如不少专家和企业提出,考虑在成德绵地区加快轻轨的建设,物理上连为一体,而不是仅仅概念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川南片区应该有更好的交通设施联系起来,加快区域内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共享,有机融入成渝经济带。(4)为了更好地跟踪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动向,评价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了解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的政策需求,建议资助支持出版和发布《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年度发展报告》。

5.资源支持体系。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强军民结合,推进军民双向互动。支持军工企业集团与地方联合创办生产企业、科技企业,培育壮大军民结合、优势互补的企业集团,推进国防科技成果向民用转化,带动地方配套企业发展。鼓励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非军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开发及产业化。支持军地合作共建中试基地、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四川省具有独特优势的航空、航天、核技术、军工电子等战略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科技合作。加强对中央在川科研机构的协调服务,建立联系协作机制。发挥中央、地方科研院所、高校在科研创新和应用转化上各自的优势特长,实现科技资源有效整合和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国际科学技术发展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本·斯泰尔,戴维·维克托,理查德·内尔森.技术创新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韩凤芹.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N].北京:经济参考报,2004.09.23

4.肖丕楚,徐玲.四川企业自主创新的探索与思考[J].广州:科技管理研究,2006(2)

5.肖丕楚,朱方明,辜秋琴.企业技术创新悖论与化解——基于四川企业的实证考察[J].兰州:科学·经济·社会,2006(4)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四川成都 610065)

大力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 篇4

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幸福广东是未来的主要任务,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大力发展健康服务、节能环保、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幸福导向型产业, 引导转型升级的方向。”可以说, “幸福导向型”产业, 将是广东未来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力点。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本价值的回归, 以人类幸福最大化为根本动力的新兴产业群将成为下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领头产业。广东率先大力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 既是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战略举措, 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瞄准全球产业革命新趋势、继续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的必由之路。因此, 广东必须抓住转型升级的先机, 就必须围绕人们由“生存”到“发展”的多元幸福诉求, “以人为本”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与幸福有关的产业为突破口, 率先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 才能抢占全球产业链制高点, 加速实现转型升级。

人的幸福需求是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的, 由追求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精神生活的享受与愉悦, 再到追求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 由低而高上升和展开。从本质上看, 产业的成长和新技术的变革源于人类由“生存”到“发展”的幸福需求的强大推动。随着广东经济的快速增长, 基本物质生活的改善给民众带来的边际效用已经进入递减阶段, 而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够带来更多的幸福感。这一重大转变将有利于充分释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多元需求所带来的巨大产业空间, 从而一方面催生绿色低碳、生命健康、食品智能溯源感知等提高生存满意度的新型“幸福产业”, 另一方面又引领宽带数字娱乐、智慧化社会管理服务、数字教育云服务等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与自我实现需要的新兴产业形态的诞生。这类“幸福导向型”新产业形态的成长与壮大, 将能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 并为全体社会成员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优越而适宜的环境。

关于外向型农业调查报告 篇5

一、农业农村概况

全市农村有个镇个村。年末,全市乡镇人口.万,其中农业人口万,占全市总人口.%;耕地面积公顷,平均每个农业人口拥有耕地.公顷,林地和水域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一半。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农业逐步从传统城郊型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年,全市农业总产值亿元,增加值亿元,农民纯收入元,同比增长.%,.%,.%.农产品种植结构逐步向优质高效和生态农业发展。全年花卉种植产值达.亿元,增长.%,目前花卉苗木已成为农业的新增长点。全年蔬菜总产量.万吨,增长.%;水果总产量.万吨,增长.%。生猪出栏量.万头,,增长.%;牛奶总产量.万吨,增长.%,水产品总产量.万吨,增长.%。

二、外向型农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现有外向型农业企业家,其中,外资出口企业(包括“三资”企业)

家,内资出口企业家。经营范围涵盖种植、畜牧、水产、加工各个行业。企业大致分为“种养出口”和“加工出口”两种类型。与传统农业企业相比较,这些出口企业的显著特点是:具有较广泛的信息渠道和销售网络,经营方式灵活,生产管理规范,引进的技术和经营的品种新颖独特,是当地农业的亮点。部分企业规模较大、产业化程度较高、辐射面广,代表了我市农业的发展方向和现代化生产管理水平。这些龙头企业在拓展自营业务的同时,还充分利用自身实力和国内外各种销售渠道,为农户提供优良种苗、种畜,技术指导,开展产品加工、销售,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缓解了个体农户产品销路不畅和效益低下的问题。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年,全市家大型出口企业带动的农户达户,带动农户增收额为万元。平均每家企业带动农户户,平均每户增收元。而非出口型龙头企业平均每家企业带动农户户,平均每户增收元.相比之下,外向型农业明显优于非外向型农业。平均每家多带动农户户,多增收元。农产品出口已成为拉动我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龙头企业已成为农产品出口的生力军。

在政府扶持下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副产品出口呈逐年稳步攀升趋势。年全市农副产品出口总值为万美元,比改革开放初期的年增长倍,占全市农业产值的/。排除突发性因素造成的影响,我市农副产品出口年均递增率为.%

。年,按照国家海关总署和农业部的要求,农产品出口开始采用WTO统计口径+水海产品。按新口径统计我市农产品出口为.亿美元。

目前农业出口仍以传统初级产品为主,加工产品为辅。年,种养业产品出口占全市农产品出口总值的.%其中,园艺产品占.%;禽畜类产品占.%;

水海产品占.%;

深加工农产品占出口总值的.%。产品出口到个国家和地区。从出口市场份额看,亚洲地区占.%;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仅为.%。继日本之后,美国已跃升为我市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第二大伙伴,仅次于香港。

为适应我国加入世贸后的新形势,外向型农业企业正加入主动调整的行列。企业对国际标准由过去的“惧怕—彷徨”转向“主动研究—科技应对”,朝着农业国际化的目标迈进。在出口门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企业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努力改进传统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顺应国际市场需求。年,欧盟大幅度提高花卉检疫标准,要求每克介质不能超过条有害线虫,使我市盆景出口受到严重打击,花都金星园艺公司一度中断了欧洲的盆景出口业务。

现在,该企业已找到应对措施,通过高温灭菌法对泥土消毒,并用药物喷洒植株,有效解决了线虫问题,恢复了盆景出口。**菜场也从肥、土、水、病虫害控制等方面入手,用生物技术开路,解决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问题,使蔬菜通过欧盟、美国,尤其是日本的苛刻检查,产品远销欧美、亚洲和大洋洲。荔枝出口过去一直受保鲜条件制约,令果农望洋兴叹,现在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加工设备,采用定温杀虫,低温处理,恒温储运技术,使我市%的鲜荔枝出口到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和欧洲各国。对于今年即将放开的港澳冰鲜家禽市场,我市一些大型家禽出口企业也提前作好了准备。由于冰鲜市场的放开会影响毛鸡的出口数量,江村、火村等大型家禽出口企业正在向屠宰、分割加工、冷冻、熟食方向发展。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企业品牌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年,我市农产品注册商标可谓凤毛麟角,种植业仅有“花都菜”一家注册了商标,近两年,各地农产品注册商标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名优农产品商标已达个,还有大批企业正在筹划注册具有本企业特征和产品特色的商标。

五、主要做法及经验

在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农业,带动地区经济增长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抓好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年开始,市委市政府作出扶持个龙头企业和兴办个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不分所有制,只要有实力、有带动能力,经考评合格,就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扶持。各区、县级市也采取了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资金投入按三个:配套,即:市政府投入,地方政府投入,企业投入,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仅-

年两年,全市各级投入扶持龙头企业和现代化建设的资金达.亿元。加入世贸后,按照WTO的有关文件要求,调整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将资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环保配套、科研开发、市场信息等方面。目前我市重点扶持的家农业龙头企业当中,有家是农业出口创汇企业,其中家是外资企业。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农户的养殖技术和产品档次,使农产品出口品种、数量、质量不断提高。

第二,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与产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调节生产,同时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商品基地,促进了区域布局的优化。在产业结构上,重点发展优质谷、蔬菜业、林果业、花卉园艺业、畜牧业、水产业、种子种苗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等七大主导产业,着力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大力培育和树创农业品牌,建立了一批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发展了一批具有特色的观光休闲农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适度调减粮食、糖蔗种植面积,扩大花卉、蔬菜和水产等经济作物的生产规模,使全市农业的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下降到%,畜牧水产业产值比重上升到%。第三,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现代化。重点抓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种子、种苗工程建设,积极引进优新品种,加快优良种苗的繁育,从源头上控制和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年至今,我市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优良品种,其中花卉种,蔬菜多种,水果多种,禽畜品种多种,食用水产品种种,林木种,其他农作物种。优良种苗的引进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增加了适销对路品种。二是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把科研体制改革与推广农业科技紧密结合起来,使新品种、新技术得到迅速推广;农户的种养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三是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从年开始,市政府投入万元建成了广州农业信息网,为农户和企业提供农业信息,极大地增强了政府的协调服务功能。农业信息网开通运行至今,已发布农业政策法规、农产品供求、价格、科技、市场研究分析等信息近万条;年底开通运行广州农业电子商务网后,更进一步拓展了农产品交易渠道。近期举办的“第二届网上荔枝节”,开发了荔枝生产、购销、消费的综合信息平台,直接为荔枝销售寻求国内外市场,有效地解决了荔枝丰收后可能出现的“果贱伤农”问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年,我市就成立了无公害蔬菜监测中心,建立了个市级检测站,形成了全市无公害蔬菜监测网络,实行生产环节到流通环节全过程的检测监控,并逐步建立了蔬菜残留农药抽检制度,每年抽检蔬菜样品万多个。年又成立了市农业标准化监测中心,市财政投入上千万元,配置了先进的检测设备,并完善机构充实人员,对全市菜、畜、禽、果、鱼、奶、食用菌七大类上市农产品开展安全卫生质量普查。到目前为止,我市已先后建立了种子种苗、蔬菜、花卉、饲料、肉类、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环境等各类监测机构。同时建立健全了市动物检疫监督所,进一步完善了动植物检疫监测网络。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关系到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走向世界的前景,市政府已将标准化工作纳入我市农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在今后工作中,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监测工作仍将是我市农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

第五,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竞争优势。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我市农业企业积极参加全国性农业博览会、商品交易会,参加省市、全国性的评比、评奖活动,争取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努力创造名牌产品。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宣传我市农副产品,树立品牌形象。创造品牌效应。迄今为止,已先后有多种农产品获国家、农业部、省市级名优产品称号,家企业获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证书,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合格证书。还有种名优产品注册了商标。名牌产品的示范效应和知名度有效地带动了地方经济贸易的繁荣。

第六,扩大对外宣传,加强招商引资。省市政府近年来多次举办农业招商会、项目洽谈会和各种形式的展销会、博览会;各级地方政府也利用地理资源优势适时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丰收喜庆活动,扩大农业对外影响,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年我市农业对外招商局洽谈会吸引了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客商前来洽谈。签约项,合同利用外资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多万美元。

截至年,全市农业利用外资项目累计达个,合同利用外资.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来我市投资农业的国家、地区和国际金融组织已扩大到个。

在招商方式上,我市主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吸引外资。具体做法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加强对外联络,为基层穿针引线;、以友荐商,以商引商。;、发挥宣传媒体作用。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做专题和专+报导,宣传投资政策、投资环境;、制作农业VCD光碟,投资指南和招商项目册;、在网上发布招商洽谈信息,吸引海内外客商前来参观、洽谈。通过广泛招商引资,有效地解决了农业发展的资金缺口问题,对开发当地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扩大农产品对外贸易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存在问题

我市外向型农业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亦存在着不足和问题。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些问题将更加尖锐地表现出来,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导致我市农产品出口下滑的趋势。目前我市外向型农业面临着以下困难:、出口产品价值偏低,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不足。出口主要是鲜活、初级产品,产值相对较低。加上全球气候偏暖,产量上升,竞争加大,价格持续走低,影响了创汇收入。今年荔枝获得大丰收,总产量超历史最高水平,但价格却大幅下跌,优质荔枝糯米糍、桂味下降至元/公斤左右;蔬菜批发价约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下降.%,社会零售价约.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下降%;瘦肉型肉猪.元/公斤,同比下降.%;白鸡均价.元/公斤,同比下降.%。牛奶价格也有所下降。上半年,农产品价格整体下降,使农民种养收入减少,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此外,加工产品出口比重偏低,附加值低,也是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技术壁垒越来越高。近年来,发达国家不断修改农产品准入标准,提高技术壁垒,使我市大宗出口产品禽畜、蔬菜、花卉盆景等受到严峻挑战。自从欧洲提高盆景检疫标准后,我市盆景出口大幅下滑;禽畜出口因海外媒体大幅渲染禽畜疾病,造成消费者恐慌,出口数量减少。水产品出口香港,过去凭收货人认可书放行,但年月日起,香港采用欧盟水产品进口标准,大幅提升技术检测指标,仅抗生素、细菌检测两项,就有%的产品不合格。最近,蜂蜜产品也因欧盟倍提升药物残留检测指标而遭遇出口困难的尴尬局面。由于提高农产品准入条件符合消费者愿望,又能有效限制进口,因此,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求助于技术壁垒,在本国农产品丰盛时,提高检测指标,遇到农产品短缺时,才对检测指标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政策。据增城汉华菜场反映,蔬菜出口日本,要通过的检测指标多达项。这种情况表明:改善生产环境,严格控制种子、土壤、水肥、药物残留等,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保鲜储运技术有待提高。目前我市农产品出口主要依赖亚洲市场,拓展远洋市场的障碍之一是保鲜、包装、储运不过关。据了解,蔬菜出口到欧美等国家,因腐烂造成成本上升的情况较为常见,而且损失比例由收货方自报,增加了出口的难度;荔枝保鲜技术虽有突破,但成本较高,天的保鲜期对远洋运输仍显仓促,不能解决大批量出口问题。只有进一步降低成本、延长保鲜期,解决保鲜储运和农药残留问题,才能使我市拳头产品有更大的出口创汇空间。、出口主体实力不强。农业“三资企业”和私企出口在某省是异军突起,占农产品出口的.%,而在广州仅占.%,总体实力相对较弱。大多数民营企业不能自己出口的原因是:缺资金、缺外贸人才、缺市场、缺信息,出口量小,没有形成规模,无法“走出去”竞争,因此,只能较多地依赖外贸公司代理出口。

五、设想与建议

我国加入世贸后,一方面,按照市场互换原理,近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将对我国农产品提供市场和准入机会;另一方面,主要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经济技术优势,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出口,能否抓住这个机会,趋利避害,提高国际市场份额,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农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信息渠道的畅通。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优化品种、品质结构,从源头上控制和确保农产品质量。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在稳定和扶持传统出口产品发展的同时,加快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积极引进国外新品种、新技术,加快优良种苗的繁育、开发工作,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因地制宜地发展具地方特色的优、稀、特、品种,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标准化建设。农产品出口主要实行产地检验与口岸查验相结合的检疫制度,因此,生产基地环保和标准化建设就成为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没有一定的生产规模,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较强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出口质量就没有保证。个体农户因资金技术有限,很难对种养产品实行严格的技术监控和生产设备更新;一些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也未达到环保和标准化建设要求,这是造成农产品出口质量极不稳定的重要原因。政府有必要安排基地标准化建设专项扶持资金,支持企业配备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设备,加强基地标准化建设,通过增强企业竞争力来提高产品竞争力;以基地示范效应带动农户朝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尽快建立完善标准化体系。农产品出口屡遭国际市场“红牌”的事实表明,在卫生安全技术方面,我们有不少标准还没有建立起来,已有的标准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不适应国际市场的新形势。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化体系,制定各行业农产品品质标准,加强对生产过程各项指标的监控,尤其是产品上市质量监控,以国际化标准来规范出口企业的生产行为。鼓励企业和农户采用中草药、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残留,实现绿色环保和无公害生产,提高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政策资金适当向出口企业倾斜。出口企业一般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国际销售网络和产品竞争优势,代表了我市农业的发展方向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在国内农产品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出口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外向带动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对提高农业综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政策资金上适当向出口企业倾斜,是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导向性指引,它肯定和鼓励农业朝国际化标准迈进,参与国际竞争,同时也为广大分散的个体农户树立了一批以质量效益取胜的先进典型。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设立出口基地专项资金,对出口创汇在万美元以上的农业企业,在基地环保卫生设施建设、出口技术环节攻关、出口市场开拓、外贸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适当扶持。重点扶持有自营进出口权的龙头企业,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培育,形成梯队出口的强大后劲。利用外向型农业企业的市场效应、科技效应和管理示范效应带动我市农业跨上新台阶。、加强对农产品深加工的扶持,提高产品附加值。对有潜力走向国际市场的名优特新农产品加强保鲜加工处理,解决大批产品短期集中上市问题。大力发展冷冻加工、脱水处理、生物发酵和真空包装技术,集中力量进行难点技术攻关,改善加工储运条件滞后的局面。把水海产品深加工项目列入“十五”开发计划,增加创汇品种和创汇值。、发挥企业、农业信息网和行业协会的市场开拓功能。政府应支持龙头企业在本市、国内和境外建立直销连锁分店和销售网络,拓宽销售渠道。同时,利用信息网络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优势,及时向生产出口企业和农户发布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农产品进出口政策信息;此外,行业协会自行解决行业问题和开拓市场的功能不可忽视。行业协会可直接向各级政府部门反映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可对外抗议某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壁垒,传播企业的呼声。政府有必要引导和发展行业协会,利用协会纵横沟通的业务网和行业信息去拓展海外市场,缓解企业自身实力不足的矛盾。、建立激励机制。对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招商引资和农产品出口方面成绩突出的农业企业和个人经营者给予政策扶持,在财政、贷款、技术咨询和服务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对在农产品出口创汇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与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加强农业外经协调和服务工作。要从提高农产品档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大局出发,安排一定的专项工作经费投入农业外经贸工作,以便农业外经部门能够及时收集企业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情况,会同市外经贸局、工商局、海关、动物检验检疫部门,做出恰当的情况分析预测,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同时方便联络各国商会,开展贸易交流合作,协调指导全市农业外经贸工作的开展。

走出去图书选题的外向型思维 篇6

推进出版物走出去,需要外向型思维

目前,我国图书出版总量居于全世界第一,但大并不等于强,全国的人均图书拥有量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印刷、复制产品的人均消费量还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基于此,原新闻出版总署在2010年明确提出了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目标,并通过持续推动改革发展,凝聚全行业力量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同时,国家也高度重视图书产品向国际市场的输出与推广,以使海外读者更多地通过中国图书了解中国,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图书产品向国际市场的输出与推广,以使海外读者更多地通过中国图书了解中国,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除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资助图书出版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还连续数年以书展补贴、书展主宾国活动以及项目资助等方式支持走出去。

图书走出去,目的当然是实现出版内容的对外传播,实现“向世界说明中国”的目的,让世界不同地域的读者通过中国的出版物了解中国、深入认识中国,进而理解中国的发展模式、人文精神、风俗民情、百姓生活等等。出版社不能简单地把走出去理解为将中文图书翻译成外文再输送到海外,或将外文版权经版权贸易方式输出给外国出版机构就完成任务,而是要注重有针对性地用外语打造国外读者有兴趣、读得懂的读物,或与国外出版机构合作策划出版适合当地市场的图书。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走出去日益呈现多样化、立体化的丰富内涵,图书出口、版权输出、合作出版、网络出版、数字出版产品、印刷外贸加工以及设立海外出版公司或书店、海外收购等诸多方面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寻求创新。

深入了解读者需求,让外向型有明确的方向

研究图书在海外特定市场的需求,首先要考虑选题适应度、语种和不同地区民众的阅读习惯等,再根据当地读者对中国关心的程度与关注的角度,用他们所熟悉的语言、文风表达出来。以图书来说,在不同国家,读者所习惯的开本尺寸、字体、装帧形式、表述方式等细节都有很多微妙差别。例如,国内出版社在介绍中国文化的图书中常采用英汉对照文版,认为这样对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或学习外语的中国人各有其益,也有利于出口到海外。但若完全不懂中文的外国人拿到这样的书,会觉得中文部分对他毫无用处,就算书的价钱已很便宜,但他还是会因为花钱买了不需要的部分而遗憾,他显然更愿意购买纯粹本土文字的图书版本。值得一提的是,这类读者恰恰是外向型图书最需要拓展的目标人群,我们的外文图书要经得起他们的检验才更容易进入阅读状态,不能以“中式”外语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这对我们翻译水平的本土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外向型图书不仅是要用正宗外文来表达,更要有外国人喜闻乐见的中国内容,因此根据海外市场的实际需求策划适当的选题,并使内容适应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取向是关键的问题。知道海外读者需要什么,再进行内容、功能、表现形式、推广渠道等相应的规划,图书产品才能在走出去之后走得更远、更深入,真正成为外国人认识中国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依靠市场竞争大浪淘沙般筛选并凸显优秀产品的同时,还是有一部分外向型图书项目需要由专人进行专项打造,才能更明确地有的放矢,实现出版性能的最大化。同样,图书资源、海外渠道拓展、国际版权贸易经验、版权人才等都需要专业化培养,才能更贴切地符合走出去的需求,推动更多针对性的图书产品走向世界。

毋庸讳言,尽管我国对外传播事业的探索与实践已经持续了60多年,但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图书的对外传播项目给谁看、说什么、怎么说的问题,读者针对性不够强。而费尽周折策划、编撰、制作完成并发送到海外的图书,从程序上看是完成了走出去的过程,但有不少陷入没人买、没人看的窘境,困在华人书店乏人问津,或存放在出版社海外公司仓库里进不了市场主渠道,花费不菲却效益不显,不能不说是对外传播的乏力与无奈,也是今后的外向型图书应该尽力避免的困局。 (作者单位系中国画报出版社)

外向型产业论文 篇7

在中国纺织之乡———绍兴县, 两家在行业内有相当影响的规模企业———华联三鑫、江龙印染, 先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华联三鑫和江龙印染, 一家是民营大型石化企业, 一家是中国著名印染巨头。为什么他们会忽然陷入濒临破产的危机?为什么他们都是民营企业?这些问题不得不令人深思。

纺织业是中国的优势产业, 对于纺织企业倒闭潮的原因, 从全球经济看, 是国内乃至全球流动性紧缩、金融动荡在实体经济的反映;从行业看, 多年来纺织行业产能快速扩张, 过剩产能只能靠出口消化, 而出口市场的急剧萎缩导致大量产能闲置;从企业看, 许多企业靠高负债投资, 贷款紧缩加上生产停滞, 必然导致资金链断裂, 从而引发系列连锁反应。因此, 此番危机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纺织业如何能在这波全球金融海啸下化险为夷, 不仅需要政府、银行和企业的通力合作, 更需要企业自身加强风险意识, 将风险管理切实纳入企业内部控制中, 建立完善的企业战略控制体系。

在错误的时机选择了错误的扩张, 是这一轮绍兴纺织倒闭企业的一个共同特征。企业制定和实施规模经营战略时, 必须在正确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因此, 建立和完善基于风险的企业战略控制体系对企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了正处于转型升级阵痛期的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现实矛盾。但另一方面, 全行业也迎来了一次难得的产业升级和发展的契机。

首先, 金融危机客观上为纺织服装产业变革提供了外部促进因素, “倒逼机制”将发挥显著作用。中国纺织服装业长期存在过于依赖密集型生产模式、产品附加值低以及重复投资等问题, 庞大的出口产值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以上问题的严重性。而在全球市场

过且过的借口, 企业只有坚定目标、迅速改变产品结构, 改进技术, 积极拓展新市场特别是国内市场, 才有希望度过严冬, 其中自主创新和品牌化经营是必经之路。

其次, 中央为应对金融危机, 推出了极具针对性的拉动内需计划, 为中国纺织服装业走出经营低谷奠定了政策基础, 其中增值税转型改革将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同时金融机构也将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2008年11月17日, 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再次上调鞋帽类产品出口退税率, 加之下半年两次提高对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 中央对纺织服装业的扶植力度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同样给行业带来了许多思考。中国纺织行业仍然处于劳动密集型的发展阶段,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已经再一次摆在人们的面前。产品的升级加工, 以及提高附加值, 向低耗能、节约型方向发展, 从而改变企业的发展方式, 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这成为在未来低迷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扩张市场的重要出路。

绍兴纺织业危机从两家龙头企业开始, 显然已经开始波及到整个行业。

中国纺织服装业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产业。外向型经济是指一国或地区为推动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增长, 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扩大出口为中心, 根据比较利益原则,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 所建立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运行体系。

通过以上分析, 可得出以下外向型产业集群在金融危机下的生存启示:将发展战略重点转移到核心业务上, 提高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企业在战略规划中要注意引入风险理念, 确实落实企业战略风险控制;要提升技术创新水平, 开发高附加值新产品, 增强赢利能力, 这一点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尤为重要;积极拓展国内市场, 向内需主导型企业发展战略过渡。

面对严峻的形势, 世界各国都在行动, 力图通过调整财政和货币政策将金融危机的影响约束在可控范围内。可以设想, 当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角色发生重大变化之后, 此前频频遭受贸易争端挤压的中国纺织服装业, 亦将获得较为宽松的外部生存环境, 甚至赢得一定的便利条件。这将极大缓解产业发展的压力, 企业也能够将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放在开拓国内市场上。而在这新一轮的产业调整中, 需要民营企业, 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强化风险意识, 加快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创新, 建立和完善基于风险的企业战略控制体系。这样, 纺织行业将在4万亿元拉动内需市场重大利好与经济危机“倒逼机制”的双重作用下, 形成内外之间的良性互动, 继续领跑国民经济。

目前, 一家已经成功重组重新开工, 另一家也正在积极地进行重组。在经济周期的调整阶段时, 有些企业出现困难其实是正常的市场现象。除了政府、银行要主动有为, 与企业共渡难关外, 作为市场真正主体的中小企业主们面对经营危局, 更应拿出勇气正视困难, 坚定发展信心, 树立风险意识, 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战略控制体系, 推动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张先治.内部管理控制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2]、彭韶兵.财务风险机理与控制分析[M].立信会计出版, 2001.

外向型产业论文 篇8

一、全球生产网络下的产业升级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国际生产领域出现了垂直专业化,一个企业可能只参与全球生产链条上的某个环节或工序。在这一背景下,跨国公司重新调整了企业边界,只保留了契约化程度较低、核心的生产环节或任务,把契约化程度较高、非核心的生产环节或任务外包。在新的国际生产方式下,母公司、子公司、合资公司、供应商、承包商、分销商以及战略联盟伙伴依据各自的优势进行互补性国际分工,最终形成了一张遍布全球的网络。

在全球生产网络下,生产已不仅仅指传统的制造过程,而是被视为一个广义的增值过程。一般说来,全球生产链可以被划分为三大环节:其一是技术环节,包括研究与开发、创意设计、生产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技术培训等分环节;其二是生产环节,包括后勤采购、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和库存管理等分环节;其三是营销环节,包括销售后勤、批发及零售、广告及售后服务等分环节。[1]这三个环节的增值能力呈现出由高向低再转向高的U形状,即所谓的“微笑曲线”。在微笑曲线上,上游的核心技术研发和核心部件生产环节,以及下游的品牌创新和营销管理环节的附加值较高,而中游的生产加工环节则获利最少。[2]

根据不同企业在全球生产链上所处生产环节的不同,可以把全球生产网络成员划分为领导厂商、高层级供应商和低层级供应商。领导厂商控制了核心技术和战略性营销活动,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居于主导地位。高层级供应商一般拥有自主性技术或知识产权,有的还建立了小型生产网络,它们大多从事了诸如研发设计、品牌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的生产,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稍次于领导厂商。领导厂商和高层级供应商凭借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优势获得了品牌租金、关系租金和组织租金等。低层级供应商则处于从属地位,大多从事诸如加工制造等低附加值环节的生产,其优势主要在于生产灵活、成本低廉和交货及时,但替代性较强,非常容易被全球生产网络所抛弃。

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的上述特征,国内外一些学者分别从生产过程、价值创造和成员地位等方面提出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一些学者从产品生产视角提出了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跨产业升级(Humphrey和Schmitz, 2000)[3];另一些学者从产业体系视角提出要素间升级、产业间升级、需求升级、功能性活动升级和前后向链接升级(Dieter Ernst, 2001)[4]。虽然这两种产业升级内涵的出发点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通过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来获取技术租金、组织租金、关系租金或品牌租金(Henderson, 2002)[5]。因此,在全球生产网络下,国际间产业梯度转移就演变为价值增值环节的梯度转移,产业结构升级主要体现为从低附加值的生产加工环节向高附加值的研发和营销环节转移,从低层级供应商向高层级供应商或领导厂商转变。

二、我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

在全球生产网络中,我国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和品牌培育投入相对不足,这使得我国整体上处于价值链低端。即便如此,伴随着全球产业发展转型和“人口红利”的渐渐消失,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我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处于价值链低端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我国试图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来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在这种思想指引下,各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手段和非经济手段竞相吸引外资,实行土地和资源价格优惠、税收优惠、融资便利等,甚至在某些领域还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在上述优惠政策推动下,我国企业承接了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资本、技术密集产业的劳动密集加工环节,融入到了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

为了保持自己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竞争优势,跨国公司不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先进的或核心的技术,而我国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和品牌培育投入也相对不足,这使得我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处于价值链低端。由于我国国内需求量较小而且需求档次不高,促进技术创新和品牌培育的高级要素相对缺乏,尤其是与全球生产链中高附加值生产环节相关的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相当一部分企业在经营中追求“短”、“平”、“快”,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扮演了低层级供应商的角色,只有极少数企业从事高附加值的全球研发和品牌营销。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仍然比较落后。根据《2010-2011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分析,我国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仍处于第27位,在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环境、健康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培训、商品市场效率等12个主要竞争力影响因素当中,我国只在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规模方面排名比较靠前的,而在技术、高等教育和培训等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核心作用的因素方面我国的排名则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6]

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充当了低层级供应商角色,在全球生产链上处于低附加值生产环节。按照要素生产力计算,在中国GDP增加额中要素投入占3/4,而生产力提高仅占1/4,而发达国家的GDP增加额中生产力提高要占到50%以上。虽然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在全球已名列前茅,但出口的高速增长并未给中国带来太多的福利,我国企业只是从出口加工中赚取微薄的加工费。以芭比娃娃为例,一个芭比娃娃在美国的零售价是9.9美元,但我国企业只获得了0.35美元加工费。

(二)我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面临严峻挑战

在全球生产网络下,我国在向全球源源不断地输送物美价廉的产品的同时,能源和矿产资源消耗也急剧增长。虽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但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它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渔业资源等蕴藏量不足,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相比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随着我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经济增长与能源和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这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全球产业发展趋势也不利于当前国际分工地位的维持。金融危机爆发伊始,以美国和欧盟为首的发达国家就开始着手培育下一轮经济周期的核心产业了。由于新能源产业和低碳经济不但符合发达国家的产业比较优势,能够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可以缓解传统化石能源(石油、煤炭)稀缺的制约,而且还可以扩大国内生产和增加就业。为了维护美元的霸权地位并为新能源产业创造广阔的市空间,美国可能把“碳关税”作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将会制定更加严格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规则,颁布进口产品碳关税征收法案,以占据低碳经济发展的领导地位。如果碳排放标准和“碳关税”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国际分工地位将会下降。

劳动力成本上涨也将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人口红利”是中国近30年来经济发展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新一轮的“保姆荒”和“民工荒”预示着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人口红利”将渐渐消失,占总人口的12.79%且仍以年均近1000万人的幅度增加的老年人口也昭示着我国老龄化社会正步步逼近。上述迹象表明,中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转变,这个转变将会带来劳动者工资上涨和社会保障支出负担加重,当前这种生产低端、价值低廉、经营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将难以为继。

三、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选择

在全球生产网络下,一个国家在某个产业能否获得较高附加值主要取决于本国在该产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哈佛大学波特教授认为,竞争优势来源于生产要素、国内需求、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方式等四个基本因素,以及机遇和政府两个辅助因素,这就是所谓的“钻石模型”(又称菱形理论),如图所示。[7]上述四种决定因素和两种辅助因素共同决定了一国企业和产业的生产力水平,进而影响了该国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及其增长率。但是,波特的“钻石模型”所体现的竞争优势主要基于国家内部的经济环境,适用于美国、日本和欧洲等经济规模大、资本充足、技术先进的国家和地区,但无法解释那些国内市场狭小、资本和技术缺乏、资源依赖程度高的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国际经济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钻石模型”中的各个因素,进而影响了一国的竞争优势和价值创造能力,学者们进一步发展了波特教授的“钻石模型”。Dunning (1993)认为应将跨国公司活动看作除了机遇和政府之外的第三个辅助因素添加到“钻石模型”中。[8]Moon、Rugman和Verbeke (1998) 进一步把跨国公司活动作为竞争优势的主要决定因素, 并提出了由国内和全球因素共同决定一国竞争力的综合双钻石模型。[9]WayneR.Cartwright (1993) 在“钻石模型”中增加了国外要素创造力、与国外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的联系、满足顾客需求的途径、国外市场竞争状况、本国产业目标和结构的国际化程度等五个国外因素。[10]Rugman和D’Cruz (1993) 提出了由美国和加拿大产业组成的“双钻石模型”及其包括整个北美产业在内的“北美钻石模型”。!

上述各种类型的“钻石模型”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与发达国家建立起“双钻石模型”或“多国因素钻石模型”,发展中国家企业不但可以利用当地优秀的人力资本、先进的知识资本以及完善的产业创新体系进行技术研发,而且当地居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以及对差异化产品和服务的挑剔性需求,常常成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创新的推动力量。此外,在产品内分工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只有将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任务分散配置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国家才能赢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而发达国家是其产品研发和品牌培育投资的首选之地。

在全球生产网络下,通过生产链的延伸,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和技术水平先进的发达国家共同组成的“多国钻石模型”,促进我国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我国企业可以通过绿地投资或跨国并购等方式融入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人力资本、技术水平和需求层次都较高的国家的产业体系,把握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和产品的国际需求趋势,直接并购发达国家技术型企业而获取其现有技术和专利,或者吸纳当地高技术研究人员,利用当地技术基础设施开展研发工作,并及时把子公司国外研发成果反馈国内,加快母公司技术进步步伐,促使国内企业沿着全球生产链从生产加工环节逐步向研发和品牌环节转移,从低层级供应商转变为高层级供应商或者领导厂商。在促进我国企业向研发和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生产环节转移的同时,我国企业可以通过合资或独资等方式融入到东盟、拉美和非洲等一些能源和资源丰富的生产体系,利用当地要素成本优势实施成本领先战略,最终构建起以中国为核心的、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和技术水平先进的发达国家共同组成的“多国钻石模型”。

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途径

以中国为核心的“多国钻石模型”构建的过程,实质上是我国产业链从中游的加工制造环节向上游的资源类初级产品加工以及向下游的研发和营销等生产环节延伸的过程。我国生产链延伸的两种模式对应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升级道路。

(一)通过边际产业扩张推动本国的产业结构升级

对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两个国家来说,它们在要素价格、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往往存在差异,那些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家已经或即将失去发展空间的夕阳产业,可能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家仍处于优势地位或潜在优势地位。如果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家该产业的跨国公司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家进行直接投资,那么这两个国家的资源配置就可以进一步优化,双方的社会福利水平也会实现帕累托改进。基于上述比较优势分析,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教授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国际投资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本国已经处于或者即将处于比较劣势(即“边际产业”)而东道国具有明显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

在全球生产网络下,边际产业的外延进一步扩展,不但包括已趋于比较劣势的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且包括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边际性生产环节”。“边际产业”或“边际性生产环节”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家梯度转移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家,不但可以给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家带来相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使这一产业的优势地位或潜在的优势地位充分地发挥出来,而且可以逼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家企业提高生产力水平,向着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朝阳产业转移,或者依次承接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高附加值生产环节,从而推动本国和外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事实上,世界上许多国家正是通过边际产业的梯度转移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通过国际投资将处于劣势地位的钢铁、纺织等产业转向日本、西德等次一级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而集中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具有潜在优势的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20世纪60至8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也通过国际投资将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而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又通过国际投资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或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生产低端、价值低廉的生产环节向以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它们自己则主要集中于全球生产链上研发、品牌和营销等高附加值生产环节。

(二)通过专用性投资融入发达国家的生产网络

根据生产中所需知识的差异,生产任务大体上可以被划分为要求可编码信息的任务与要求“意会信息”的任务。@可编码信息是指那些用系统语言或符号表示的显性知识,这类信息所反映的大多是相对成熟或者已被淘汰的技术;“意会信息”是指那些根植于人的身体或头脑而难于编码和沟通的隐性知识,这类信息往往代表着先进的技术或管理经验。在全球生产网络下,显性知识(可编码信息)并无法使低层级供应商获得领导厂商的先进技术。低层级供应商从低附加值生产环节向高附加值生产环节转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从领导厂商或高层级供应商那里获得关键的“隐性知识”。

Ernst and Kim (2001)从知识扩散和当地能力形成角度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问题,把全球生产网络中知识的扩散分为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换(社会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换(组合)、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换(内部化)和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换(外部化)这四种类型,并强调了当地供应商的知识基础(特别是隐性知识)和努力程度对知识扩散效果的影响。就以上四种知识扩散和能力形成类型而言,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换(组合)、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换(内部化),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知识产权贸易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引进外资的方式来实现,但是这两种类型的知识扩散经常会面临着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高新技术出口限制。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换(社会化)和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换(外部化)需要融入发达国家当地的生产网络,并且成为当生产网络的一个结点。

对于低层级供应商来说,从领导厂商或高层级供应商那里获得关键的“隐性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地理嵌入和网络嵌入到发达国家当地的生产网络。地理嵌入是指企业被其所在的区位内已经存在的社会经济活动同化并受此约束,而且成为当地生产链条上的一个节点。网络嵌入是指企业与同一区位内其它企业之间建立的正式和非正式联系。通过地理嵌入和网络嵌入领导厂商或高层级供应商社会和空间安排的各个方面,在长期互动合作过程中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与合作,从而为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换(社会化)和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换(外部化)创造有利的条件。

外向型产业论文 篇9

关于一国 (地区) 外向型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内外经济学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Romer (1986) 、Lucas (1988) 为代表的新古典理论认为经济外向度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加快本国技术进步、提高要素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Krugman和Helpman (1985) 认为,一国通过贸易开放促进经济增长的渠道主要来源于贸易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Grossman和Helpman (1991) 运用Lucas的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发现贸易活动促进了国内资源在物质生产部门和知识产品生产部门之间的要素优化配置,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他们的研究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通过贸易更好地利用发达国家的已有知识存量,因此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利益要高于发达国家;Barro和Sala-I-Martin (1995) 的研究认为,开放水平高的国家有更强的吸收先进国家技术进步的能力。

在理论方面尽管对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较为一致的观点,但在经验研究方面,学者发现了很多问题,最明显的是关于贸易开放指标的度量,不同的度量方法、不同的贸易开放指标会产生不同的结论。Edwards (1992) 采用Leamer (1988) 贸易开放度的度量方法,得到了贸易开放度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的结论;Stiglitz (1998) 认为以对外贸易比重、价格扭曲指数以及平均关税水平表示的贸易开放度与人均收入增长具有很强的联系。与之前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反,Lee (1993) 以其构造的自由贸易开放度 (FREEEOP) 为基础构建的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国内对外向型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实证检验。沈程翔 (1999) 研究认为,中国的出口和产出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但没有发现两者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林毅夫、李永军 (2001) 认为,传统衡量外贸依存度的方法是有缺陷的,倾向于低估贸易活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包群、许和连、赖明勇 (2003) 检验了改革开放以来贸易开放度与中国的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运用冲击反应模型,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要素投入的增加,相对而言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沈坤荣、李剑 (2003) 运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认为,国际贸易通过提升国家要素禀赋结构、加快制度变革进程对人均产出产生了正面影响。王坤、张书云 (2004) 同样检验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数据,认为进出口都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李建春、罗艳、张宗益 (2004) 运用几乎相同的数据与指标,却认为总体而言,出口增长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周林 (2006) 认为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出口的增加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但出口贸易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存在一定的时滞。张庆君 (2008) 认为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不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贸易开放度通过提高投资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这种促进作用的变动趋势是呈倒“U”型的,即随着贸易开放度的扩大这种促进作用是先增强后减弱的。包群 (2008) 考察了贸易开放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非线性效应,认为贸易开放的增长效应依赖于消费偏好、要素禀赋、研发效率以及技术差距参数等的综合作用,因而贸易开放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结论只在特定参数范围内成立,并观察到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表现为倒U型曲线。

二、产业外向度提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产业外向度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目标产业开放型发展规模、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将若干相互联系的评价指标进行组合,构建产业外向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通过这样一个综合程度指标体系来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外向度进行比较客观的、多角度的全面测度和评价。

(一) 有助于实现产业规模经济

现代化生产越来越强调规模经济效益,并且试图通过各种途径达到规模经济的最佳点。产业外向度水平的提升,意味着产业进、出口能力的扩大:一方面,产业发展可以从国际市场获得廉价的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和机器、设备以降低生产成本,满足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另一方面,产业可以拓展产品销售市场,克服本国或本地区面临市场的狭小性,刺激本国产业规模的扩大,提高产业生产获得的规模效益,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益,推动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二) 有助于缓解资本需求压力

资本的流向取决于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其结构,产业外向度水平的提高意味着该国或该地区的目标产业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能力较强。利用外资数量和效率的提高,可以有效弥补本国或本地区产业发展的初期自有资金的不足的问题,也为该产业整体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

(三) 有助于优化促进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竞争力

随着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际市场上具有技术优势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以优质和低廉价格的方式进入本国市场,这必将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要想提高产业外向度,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必须不断发展本国或区域内产业,促进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竞争中提升产业整体实力。

(四) 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个产业的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等方式寻求自身的发展,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才能战胜竞争对手。产业外向度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本国产业在生产、经营、发展过程中对别国甚至全世界该产业的影响和渗透程度的增强:本国产业通过参与国际分工,选择并发展本国最具优势的产业和产品,不仅可以通过节约社会劳动时间来增加生产总量,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使国内一部分产品“变废为宝”,从低价值的商品变为高价值的商品,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增加了优化配置本国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使各产业的不同生产要素都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对经济可持续增长起到推动作用。

三、产业外向度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文在实证研究中采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按照4个步骤进行,即提出假说、选取变量、建立模型、得出结论。为了考查中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外向度指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利用前期研究计算得出的的1992—2010年的产业外向度指标与国内生产总值 (即GDP指数) ,建立回归模型来考查我国产业外向度指标与经济增长是否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

产业外向度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目标产业开放型发展规模、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我们在对一个经济体中目标产业的国际经济联系进行细分的基础上,按照系统性、代表性、可比性、数据易得等原则,将若干相互联系的评价指标进行组合,构建产业外向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通过这样一个综合程度指标体系来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外向度进行比较客观的、多角度的全面测度和评价。以期通过对目标产业外向度的分析,对如何适当调整、优化该产业结构提出合理建议。

根据以上对产业外向度内涵的界定,我们将影响产业外向度的因素总体分为:产业外贸依存度、产业对外竞争力、产业对外影响程度、产业利用外资能力、产业对外投资实力及产业对外合作六大部分。并据此构建一国 (地区) 产业外向度综合计算公式如下:

DnI=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 (其中n=1, 2, 3)

X1:产业外贸依存度;X2:产业对外竞争力;X3:产业对外影响程度;X4:产业利用外资能力;X5:产业对外投资实力;X6:产业合作;βi为指标Xi的权重,以指标项目个数为一的权数赋值为1。

由于目前现有的统计指标与我们所需的数据统计口径不同,暂时无法搜集到产业外向度评测指标的所有数据,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选取产业外贸依存度指数、产业对外贸易竞争力指数、产业利用外资能力和产业对外投资实力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对产业外向度指数进行测度。

根据产业外向度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本文假设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外向度指标与经济增长为相关关系,以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选取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外向度指标作为变量,建立基本计量模型,检验中国产业外向度指标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基本函数表达式为:

GDPt=α0+α1R1t+α2R2t+α3R3t+εt

其中,GDPt表示t期国民生产总值;α0为常数项;R1t表示t期第一产业外向度指数;R2t表示t期第二产业外向度贸易指数;R3t表示t期第三产业外向度指数;εt为随机误差项。

可以发现,等式右侧,R1t, R2t, R3t三个指标均为相对值,在使用Eviews6.0进行回归分析前,为了消除异方差,体现时间序列本身的规律,对GDPt取对数处理,处理后的函数表达式为:

log (GDPt) =α0+α1R1t+α2R2t+α3R3t+εt

本文实证分析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样本期为1992—2010年,检验结果强调的是三大产业外向度指标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实证分析所采用的数据中,三大产业外向度指标,已在课题前期研究中计算得出,GDP指数根据《中国经济统计年鉴》整理得出,具体数据见表1。

注:表中数据由作者根据《中国经济统计年鉴》和UN Comtrade统计数据计算整理得出

鉴于大多数经济时间序列变量是非平稳的,利用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并不能得出有效的结果。因此,为保证回归分析的有效性,在对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做出研究说明前,先进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本文运用ADF单位根检验,即Augmented Dickey-Fuller,对变量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注:检验类型中,C表示常数项,T表示趋势项,t表示最优滞后期;N为无趋势项;t的选择是根据SIC原则

对表2分析可知,GDP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外向度指标均为非平稳数列,但是经过一阶差分之后均可在1%显著水平下通过平稳性检验,经过差分之后的数列都为一阶单整时间序列。

注:数据由Eviews6.0回归得出

根据表2所得数据进行回归计算,可进一步研究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外向度指标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到的回归结果如表3。

通过对表3的分析,可得出回归方程式:

Ln (GDP) =11.55280-4.141740*R1+0.104014*R2+3.263506*R3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产业外向度指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非常明显,模型拟合优度达到了95.33%,其中第一产业外向度指标对我国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程度的抑制,而第二、第三产业的外向度指标都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受到指标观测期选择的限制,在1992—2010年间,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在观测期间取得了更快的发展,因此在回归结果中,第三产业外向度指数对经济增长表现出了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注:以上数据由Eviews6.0得出

注:以上数据由Eviews6.0得出

由表5可知,残差序列的ADF单位根检验统计量为-3.648228,这表明残差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平稳性检验,所以Ln (GDP) 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外向度指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外向度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四、结论

我国第一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弱,受此影响,第一产业外向度水平偏低;具体分析第一产业外向度指标构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产业进出口产品主要集中于资源密集型产品,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不但没有给我国带来福利水平的提高,反而抑制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国第二、第三产业的外向度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在观测期间,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一直是向工业化发展倾斜,同时通过各种政策鼓励制成品出口,这些措施都在提高第二产业外向度的同时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更快,同时由于第三产业的附加值水平较高,第三产业外向度的提高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综上所述,在未来我国应该在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第二产业外向度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对外贸易,以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Barro, R.J.and X.Sala-I-Martin.EconomicGrowth[M].New York:McGraw-Hill Press, 1995.

[2]Edwards, S.Openness, Productivity and Growth:What Do We Really Know?[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8, 108 (447) :383-398.

[3]Romer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4 (5) :1002-1037.

[4]项义军, 潘俊, 尹龙.我国经济外向度与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A].产业转型与产业发展: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0.

[5]项义军, 潘俊, 尹龙.产业外向度综合评测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商业研究, 2009 (11) .

[6]包群, 许和连, 赖明勇.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 2003 (2) .

[7]傅钧文.外贸依存度国际比较与中国外贸的结构型风险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04 (4) .

外向型产业论文 篇10

一、产业导向型专业培养模式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往往强调根据学科理论的自身发展、演化实际来制订培养方案、确立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往往“重理论、轻实践”,普遍缺乏创新精神。这种以学科理论发展导向的传统培养模式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而产业导向型专业建设则是基于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实施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1],其实质就是要根据产业实际需求来安排人才的培养,即遵循以产业内涵确定教学内容、以产业实践优化教学过程、以产业细分来明确培养层次,充分利用产业发展实践来驱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两种不同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具体参见表1。

从本质上来讲,两种不同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无孰好孰坏的根本性区别。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中,理论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地位,这点上其优于产业导向培养模式;但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与应用角度来看,产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又具有前者所不具备的优势。同时,两种人才模式也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实践中需要根据专业和培养目标的不同有针对性的设置不同导向比重的混合培养模式[2]。例如,对基础理论专业应以理论导向培养模式为主,同时兼顾产业导向培养;而非基础理论专业则应以产业导向培养模式为主,同时兼顾理论导向培养。

二、电子商务产业变革与人才需求

兴盛于世纪之初的电子商务产业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领域、途径和手段[3]。经历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目前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呈现出新的产业特征。

(一)电子商务产业新业态特征明显

目前电子商务产业呈现出了众多明显的业态新特征,其中以社交化(Socialization)、本地化(Localization)与移动化(M obilization)趋势尤为明显,简称So Lo M o[4]。随着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模式与价值链愈发宽广,电子商务产业的业态将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在线贸易服务、移动增值业务、网络游戏产品以及网络广告等,而是会不断拓展出新的电子商务业务、新的产业形态和发展模式。

(二)跨境电子商务业务日趋壮大

近年来,虽然我国传统外贸发展速度逐渐放缓,但是以跨境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经济模式却保持了快速的增长。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跨境电子商务规模约4万亿人民币,占进出口总额的15%,预计2017年占比达到23.1%[5]。因此,业界已经开始将电子商务新增长点放在了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协同发展上,即布局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提高电子商务的技术支撑能力,这就对电子商务人才的相应技术能力和国际贸易知识有了新的要求。

(三)电子商务与传统行业深度互动

目前,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的关联性正在逐渐加强,具体表现在电子商务产业在传统产业升级、模式创新、营销渠道拓展、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6]。“十二五”规划更是将发展电子商务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给电子商务的纵深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我们知道,深受电子商务影响的传统行业既包括工业、农业等传统行业,也包括私营、政府服务业,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大力发展作为现代服务业核心的电子商务服务业,推动传统行业的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推动服务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四)移动电子商务趋势加强

移动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工程,也是目前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无法回避的方向。基于其定位与内涵,移动电子商务的产业链几乎涵盖了从运营商、网络设备商、服务商到终端厂商等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因此,能否有效整合这些产业资源对于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移动电子商务将会从营销方式、交易类型以及支付方式等方面进行全业态的创新,为此,相应的专业人才需求也会更加宽泛。

总之,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剧烈变革,其人才需求也相应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传统电子商务人才的定位已经不再适合新的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实际,那种操作型的从业人员必将被开发型、运营型人才所取代,同时,那种职能划分清晰、各管一块的专一技能型的人才也将逐渐被具有综合职业技能与素质的人才所代替。可以预测的是,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与其他行业融合程度的提高,未来的人才需求将会更加偏向于那些复合型与创兴型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在目前传统学科导向型的培养模式下是很难实现的。

三、基于产业导向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产业导向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为了解决电子商务产业的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供给的不平衡问题,具体而言,就是从电子商务行业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去捕捉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与趋势,而非传统基于学科理论体系为取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逻辑体系如图1所示,具体来讲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监测与识别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动态

构建基于产业导向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是要能够对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动态进行及时检测与准确识别,以此人才培养目标和内容调整与变革的基础。从路径上来讲,首先,要树立人才培养必须遵循产业结构演变发展规律的指导思想;其次,要在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前提下,动态监测和识别产业发展的新动态和新方向,并结合自身实际优化培养模式;再次,要基于对产业发展动态的把握,建立一套触发培养模式改革升级的响应机制,用于对现行培养模式的评价;最后,通过对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进行动态监测的基础上,不断修正人才培养目标,并逐步完善现有培养模式的目标与内容。

(二)搭建电子商务仿真实践教学平台

作为一门交叉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是否具有良好的实验与实践教学环境对于提高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水平、保证培养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基本思路是搭建能够涵盖目前电子商务产业基本业务内容的综合性仿真实践平台,在教学中基本实现对于电子商务业务的全过程模拟,并具有很强的产业仿真度和功能的可拓展性。参考国内外相关经验,电子商务仿真实践教学平台(模型如图2所示)应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功能[7]:首先,能够承担电子商务专业的日常理论与实践教学工作任务;其次,满足学生电子商务基础实验及研究性和探索性学习需求;再次,满足教学、科研人员开展教学实践和项目研究的需要。为了实现上述功能,电子商务仿真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如自主开发与校企合作等),努力建设一个多学科融合、高度仿真的虚拟教学环境,实现电子商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培养模式与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

(三)制定电子商务分级培养目标

设定分级培养目标是为了提高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专业化。目前,根据不同培养单位背景与师资结构的不同,在培养方案特别是具体的培养目标定位上存在着巨大差异。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两个方向[8]:一是以“在线贸易服务”为特征的狭义电子商务方向,主要是培养精通网页制作、网络数据库和互联信息传输等技术的专业人才,就业指向为企事业单位的网络主管和网站运营服务人员。二是以“商务电子化”为特征的广义电子商务方向,主要是培养精通在线商务流程、网络营销、项目策划与运作等技术的专门人才,就业指向为企事业单位的供应链管理、网络营销和现代商务管理人员。但正如前文所述,电子商务产业的变革与发展已经对人才的综合性与专业化有了更高的要求,以狭义电子商务和广义电子商务两个方向作为电子商务人才的目标已经不能够适应行业的需要,而应该按照图2所示的三个层面去设定培养目标,即一般性电子商务人才、电子商务运营人才以及电子商务研究型人才等划分标准去培养更加专业、更加综合性和创新性的高端电子商务人才。

(四)设置电子商务专业模块化培养内容

目前,国内电子商务专业的具体培养内容大多是在普适性主干课程基础上所进行的添加和改造,基本没有形成相应的专业特色。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没有对培养目标和内容进行区分,不同学生之间所具有的差异化专业兴趣与特长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引导与彰显。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培养过程中针对性地设置培养方案,做到总体稳定、细节灵活的培养内容设置[9]。具体而言,就是要在确立培养方案总框架的基础上,将培养内容根据产业实践及教学科研需要划分为专业基础、专业拓展、专业特色以及专业交叉等具体内容模块。其中,专业基础模块主要由学科基础课与必修课构成,目的是为后续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专业拓展模块则由不同专业方向(如可分为电子商务综合、电子商务经济、电子商务管理和电子商务技术等)必修课程组成,用以拓宽学生专业视野,掌握相应方向的理论和方法;专业特色模块用于明确学生的发展方向和专业定位,如是从事运营管理还是从事技术研发抑或其他;对于不同兴趣特点、爱好广泛的学生来讲,专业交叉模块正好满足其需求,通过系统开设与电子商务相关学科的核心课程,引导和提高学生专业特长。

结语

产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人力资源需求矛盾的一种重要的思想和方法,其本质是通过产业发展的实际人力资源需求来倒逼人才培养改革[10]。本文认为,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要深度结合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和变革,并根据其实际人才需求来指导和优化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工作;将推进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与电子商务产业的快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依据于产业发展的不同层次人才需求,努力实现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的全面培养。但必须注意的是,产业导向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包含着多种培养目标和多种人才培养的方法,对于不同种类的学校不可能、也不应该千篇一律,而是要根据所在地区与自身实际承担不同层次电子商务人才的基本培养任务。但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必须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确立包含自己特色的培养层次和目标,保证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契合性。

摘要:针对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产业导向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即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要以产业变革与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通过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内容、创新培养方法等手段,提高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产业导向,创新

参考文献

[1]史永安,徐飞,叶净.高等教育范式再思考:从产业导向到创业导向的转变[J].嘉兴学院学报,2010,(3):114-117.

[2]孙祥冬,姚纬明.双三螺旋模型理论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南京社会科学,2012,(12):124-130.

[3]张健.工业电子商务发展渐入佳境[J].信息化建设,2013,(6):50-51.

[4]龙亚平,杨兴凯.基于So Lo Mo的电子商务应用模式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2,(9):21-24.

[5]任芳.跨境电商高速增长下的物流机遇[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5,(5):62-65.

[6]王伟玲,肖拥军.传统行业引入电子商务模式的战略思考[J].经济纵横,2014,(3):17-19.

[7]李孟庭.电子商务仿真实验室的建设与使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120-121.

[8]王树进,张春慧.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调整探讨[J].电子商务,2010,(1):71-72.

[9]桂学文,李娜.电子商务专业模块化、动态性人才培养方案研究[C]//全国高校电子商务教育与学术研讨大会,2009.

外向型产业论文 篇11

[关键词] 资源 战略 市场机制

一、资源外向型战略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我国资源外向型战略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在贸易的基础上积极利用全球资源要素为自身经济发展提供资源要素保证;二是资源产业要积极走出去,从根本上确保国外资源的供给。

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当前我国的自然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正呈下降趋势,资源结构以及总量与布局存在着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总体形势不容乐观。自然资源供需总量失衡,后备储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消耗速度,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能保证2010年需要的只有24种,能保证2020年需求的只有6种。随着我国外贸型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另外,目前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国内价格普遍低于国际价格,根据贸易的比较优势原理,资源必会由价格低的地方向價格高的地方流动,我国廉价的资源体现的市场机制是在鼓励已经紧缺的资源大量出口,加剧减小我国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多数情况下市场的推动力量更宏大。

因此,为了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强自然资源的支持力度,鉴于我国资源的稟赋的实际情况,更新资源管理体制,实施资源外向型战略已迫在眉睫,建立资源外向型战略的市场机制是极其重要的,也是必走之路。

二、资源产业制度变迁方向

1.资源产业制度内涵界定。资源产业制度是以资源和资源产业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制度。资源产业制度涉及资源产业活动的各个方面,调节和引导资源行为主体的资源活动的主要调控方式如资源价格、资源税收、资源规划与布局等都属于资源产业制度范畴。将资源产业制度内涵界定如下:

资源产业制度包括:资源产业的市场制度、资源产业的政策制度。

资源产业市场制度包括:资源产业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产业环境资源产权制度、资源产业税收制度等。

资源产业政策制度包括:资源产业结构政策制度、资源产业组织政策制度、资源产业发展政策制度、资源产业补偿制度等。

2.资源产业制度变迁方向。依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和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制度的供给与需求理论以及制度变迁的理论,资源产业制度变迁的入手处应该是:合理的产权安排、降低交易成本、规范游戏规则和重组组织体系。这些制度的安排,除了激励机制外,主要作用是使外部效应内部化,更合理、公平、效率地配置资源。

为了资源的配置效率,根据产权理论和外部性理论,资源产业市场制度应该逐步向解决资源资产产权垄断的方向变迁,除了国家战略资源以外的资源资产产权主体逐步由国家向私人方向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要求下,为改善环境状况,自然资源价格不但要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还要反映环境的稀缺程度。因此,在资源产业矿业权和产权流转交易价格中,必须含有环境成本,这样才能建立反映自然资源和环境稀缺程度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以市场机制促进环境保护。

资源税应该向利于资源产业发展的方向调整,为减少浪费提高回采率,推进资源产业技术创新,资源税征收制度应向资源整体储量征税变迁。随着资源产业制度的变迁,为避免暴利产业的出现和维持循环经济需要的自然资源价格,必须逐步完善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税收调节制度。

三、资源产业制度变迁与资源外向型战略实现的市场机制

随着资源产业制度的变迁,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稀缺程度的自然资源价格逐步形成,也就是说随着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稀缺程度的加深,资源的价格会越来越高,资源价格升高的市场机制不但可以解决资源浪费和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问题,也会解决紧缺资源的国际贸易问题。

1.根据比较优势贸易原理的分析。根据比较优势贸易原理,随着不同地区之间资源价格差距的逐步缩小,资源由价格低的地区向价格高的地区贸易流动的规模会也来越小;如果不同地区的资源价格达到一致时,资源会在不同地区间不再流动;当原来价格低的地区的资源价格逐步升高直至超过原来资源价格高的地区时,资源的贸易流动方向将出现反向流动。因此,根据贸易比较优势原理,我国的资源产业制度变迁带来的资源价格的上升,会逐步减少我国紧缺资源的出口甚至出现纯进口的市场状况,以市场机制促进资源外向型战略的实现。

2.根据规模报酬递增贸易原理和贸易动态变动原理的分析。当两国开放贸易后,对两国的每一个企业而言意味着更大的市场规模,规模经济将发挥作用,所有企业的生产成本都将下降,产量将增加。对于贸易量动态变动的研究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要素增加、技术进步等经济增长对贸易的影响;二是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对贸易的影响。一般认为,一国富裕要素的增加以及富裕要素密集型产品的技术进步会带来贸易规模的扩大,而稀缺要素的增加以及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的技术进步导致贸易规模缩小;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会替代贸易,使贸易规模缩小。

随着我国资源产业制度变迁,自然资源的反应市场供需的价格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价格逐步建立,我国资源价格相对提高,资源要素变得稀缺,使国外资源要素相对我国资源要素逐步变成富裕要素,进而促进资源要素贸易的发展,实现以市场机制促进我国资源外向型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吕玉广:资源产业制度变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M].[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篇1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比较偏远落后的地区,必须重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3]。新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不断提高改革开放的水平。”随着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大,新疆已经从对外开放的后方转变为前沿阵地,对外贸易从基础十分薄弱到具有一定规模。其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90年的41025万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94189万美元,年平均增长21.84%。尤其是1992年1年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就超过改革开放前29年的累计额[4]。2007年进出口总额达1 371 6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0.7%,其中出口额1 150 300万美元,增长61.1%,进口额221 300万美元,增长20.4%。新疆进出口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标志着新疆外贸竞争力显著提升,对充分利用国内外2个市场、拓宽经济发展空间、推进新疆经济持续增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新疆外向型经济的地域差异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不仅有利于全疆外向型经济的健康发展,对缩短区域经济差距也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1 研究方法

1.1 外向型经济测度的指标体系构建

从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按照系统性、科学性、主导性、可比性、可行性、客观性和实用性的原则,选取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额、人均外资总额、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外贸依存度(对外贸易总额占GDP得比重)和资本依存度(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百分比)6个指标来测定和反映各地州市的经济开放水平及外向经济发展的程度。

1.2 数据分析方法与过程

在指标体系确定后,为了消除这些指标因量纲不同而产生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问题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标准化方法,本文所采用的标准化公式为:

式中,Zij表示消除量纲影响后的第i个地区第j个指标值,Yij表示未作处理第i个地区第j个指标值,Yjmax、Yjmin分别为第j个指标所在矩阵列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由于采用6项指标对新疆15个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进行测度,所以i=1,2,…,15;j=1,2…,6。

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08)》的有关数据,得到了外向型经济6个指标的数值,在SPSS软件中进行数据标准化,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作为一种降维方法,可以把多个相互关联的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独立的综合指标,以避免信息量的重复,从而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和判断。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上机运算,发现第1、2和3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分别为3.004、1.699和1.018,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0.06%、28.32%和16.97%,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5.35%,故选前3个主成分即可。从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来看,第1个主成分对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人均外贸总额这3个原始变量有较大的负荷系数。对第2个主成分有较大负荷系数的是外贸依存度。对第3个主成分有较大负荷系数的是资本依存度。由此可见,这3个主成分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外向型经济的6项指标。根据主成分得分,即可计算出各地区的综合评价值,对新疆15个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表1)。

注:美元与人民币按1∶7.6换算。

2 结果与讨论

2.1 地域分异类型

根据新疆15个地州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测度的计算结果,将新疆15个地州市划分为3种类型,并分别对3种类型区进行分析(表2)。

2.1.1

Ⅰ类,包括乌鲁木齐、博州、克州、伊犁、昌吉5个地区,除克州外均位于北疆。2007年5个地区的人口合计占全疆的36.64%,GDP占全省的41.74%,而外贸总额占78.72%,实际利用外资占94.74%,外贸依存度达55.80%,资本依存度为3.85%。人均外贸总额高于全疆816美元,属于外向型经济发达型地区。该区目前正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传统出口市场,是新疆对外开放的龙头。

2.1.2

Ⅱ类,包括喀什、塔城、石河子、哈密、阿勒泰、克拉玛依6个地区,其综合评价值介于发达型和不发达型之间属于欠发达型地区。2007年6个地区人口占全疆的33.86%,GDP占全疆的31.69%,而外贸总额占全疆的19.22%,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疆的4.85%,外贸依存度达17.95%,资本依存度为2.03%,人均外贸总额388.70美元,明显低于全疆的平均值和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很低。该区属于外向型经济欠发达地区,并且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偏低。

2.1.3

Ⅲ类,包括巴州、阿克苏、吐鲁番、和田4个地区,均位于南疆,其外贸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均相当低,2007年4地区人口占全疆的29.50%,GDP占全疆的26.57%,而外贸总额占2.06%,实际利用外资占0.41%,外贸依存度达2.30%,资本依存度为0.55%,属于外向型经济不发达地区。从规模总量上看,2007年这4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总计51万美元,不足乌鲁木齐市的0.47%,阿克苏、和田2地区实际利用外资上都是空白。从人均水平上看,4个地区平均人均进出口额仅为47.73美元,远远低于全疆平均值654.65美元。因此,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吸收利用外商投资是此类城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突破口。

2.2 地域分异驱动力分析

2.2.1 区位因素。

沿边、临口岸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新疆现有的17个一类对外开放口岸中,南疆只有4个,并且都在喀什和克州。11个二类口岸中10个在北疆,1个在南疆喀什,其中9个在Ⅰ类地区。多边常年开放口岸有4个,即巴克图、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红其拉甫口岸,3个Ⅰ类地区,1个在南疆喀什。新疆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是哈萨克斯坦,自1992年以来,哈萨克斯坦已连续15年成为新疆最大贸易伙伴,2005年与哈萨克坦的进出口贸易占新疆对外贸易的63.2%,2007年为55.1%[5],年过货量大的口岸主要集中在博州(阿拉山口口岸)和伊利地区(霍尔果斯口岸),随着伊宁边境的开放,乌—伊—霍铁路的建设、中哈国际贸易城的建设与中哈经贸合作与发展的升温,近些年来伊犁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出现了更加强劲的势头。全疆2个和吉尔吉斯斯坦接壤的一类口岸均在克州,故克州的外向型经济位于前列。这些地区优越的区位条件,不仅为其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基础,而且这种影响在长时间内是不会减弱的。而Ⅱ类和Ⅲ类地区,对外开放口岸少,有些地区没有对外开放口岸,而且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比较恶劣,这些区位因素均限制了该类型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2.2.2 科技因素。

新疆相当一部分地区缺乏大量的科研投入和精通外经贸业务术语的俄语翻译人才,而大多数人才都留在了经济比较发达的Ⅰ类地区的大中城市,这不利于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地区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速度比较慢。这种状况若再持续下去,势必给新疆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影响。特别是Ⅱ类和Ⅲ类地区极为缺乏拥有国际管理水平,同时又缺少通晓金融、法律、外语的综合型人才,甚至许多高层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外贸经营管理的教育,有些管理者凭感觉从事外经贸活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由于缺乏咨询职能部门和研究机构,他们有些投资、贸易、旅游活动常常与两国的政策法规相抵触,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2.2.3 经济因素。

新疆是一个经济后发的自治区,各地区的基础不同,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的经济中心,坚实的经济基础为其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而喀什、阿尔泰、阿克苏、和田地区虽然地处边境拥有区位优势,但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使得外向型经济的经济环境、投资环境差,成数效应不明显,无法形成外向型经济与其他经济成分的高效互动。

2.2.4 决策行为因素。

一是政府决策行为。各级政府的决策行为对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20世纪90年代后期,新疆采用了明显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及措施,率先发展基础较强、区位优越、增长潜力较大的天山北坡经济带,在Ⅰ类地区开设了多个开放口岸,并给与这些地区资金、技术及政策上一系列优惠,从而使得其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上获得先机。因而,该类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二是企业决策行为。企业是外向型经济的主体和直接参与者,随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企业的决策行为对外向型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企业只有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外向型经济战略,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些地方和部门各自为政、放任自流、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问题,都直接影响着新疆边境贸易的长远发展和对周边国家市场的开拓。此外,阿勒泰、和田、巴州、阿克苏等地区开放较晚,人们思想保守,创新精神不强,往往因决策不及时错失良机。

2.2.5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也是影响外向型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素质较高,外向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居民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竞争意识差,因循守旧,多数农民政策法律观念淡薄,运用政策法律的能力相对较低,严重阻碍了该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Ⅲ类地区由于人口密度低和受教育水平低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因此,人们在对外开放潮流面前的开放意识,掌握文化知识、科学技能、经商手段上的差距,也是造成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差异存在的原因。

3 新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对策

新疆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众多有利因素,如独特的地缘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等。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新疆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显现出了对经济的重要拉动作用,但在全区范围内外向型经济发展地域差异十分明显。乌鲁木齐市、伊犁地区、昌吉州、博州等北疆中部地区利用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策的倾斜率先发展外向型经济,已经进入了良性循环阶段,无论是对外贸易还是外商投资都处于全疆绝对领先地位。而南疆和北疆北部地区由于开放次序和开放程度的不同以及区位、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外向型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许多地州在实际利用外资上都是空白。这就需要各地区利用自身优势,加大面向中亚地区以及欧洲的对外开放,加快沿边开放和南疆地区的对外开放,以推动各地区外向型经济协调发展。

3.1 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

该区应充分发挥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经济技术基础的优势,实行“大经贸”战略,充分发挥外贸导向作用和综合服务的功能,提高利用外资的技术层次,优化外资利用结构,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着重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龙头项目,不断推动出口产品结构贴近国际市场需求,尽快与国际经济接轨,更好地发挥“龙头”作用,带动全疆经济起飞。为此,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完善乌鲁木齐区域商贸服务功能,以乌鲁木齐市为核心,把新疆建设成面向中亚的区域商贸中心,使乌鲁木齐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区域性国际化城市;二是加快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建设的进程,并完善其口岸功能,健全其贸易合作服务机制;三是加大对“乌昌一体化”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和督促各金融机构不断改进和完善金融服务,扩大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的规模,支持和促进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3.2 外向型经济欠发达地区

该区具有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丰富,多边境城镇特点,发展外向型经济条件十分优越。该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放在特色产品和资源优势产品上。由于该地区经济实力和生产科技条件较低,不宜盲目追求工业产品比例和层次,而应努力提高特色产品的附加值,发展资源优势的产业化,形成品牌企业与品牌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积极培育出口经营主体,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开拓国际市场能力的重点企业,大力支持企业走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

该区应充分发挥独特的边境优势,依托口岸,发展大工业,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国际大资本、大财团,使外向型经济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较大突破。阿勒泰地区应充分利用“四国六方”的合作机制,尽快打通喀纳斯口岸与俄罗斯的直接通道,推动全疆外向型经及协调发展[6]。

加快喀什地区的对外开放,把喀什市建成面向中亚的区域性商贸旅游中心城市,全力打造喀什在中亚、南亚经济圈的重心地位和国际贸易大通道。自2005年以来喀什地区已成功举办了3届“喀交会”,先后在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各举办了2届境外展销会,在中亚、南亚等地区和国家有了一定的声誉和印象。从历史和现实角度看,喀什具备成为南疆西南地区发展中心的条件和基础,这个中心一旦形成和成熟,就会对周边的克州、和田等地区产生很强的辐射作用,从而带动南疆西南地区全面发展。随着中吉乌铁路的建设,南疆铁路向和田的延伸,应充分发挥喀什在南疆三地州的中心作用,加快南疆地区对外开放步伐,提高新疆整体的对外开放水平。

3.3 外向型经济不发达地区

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核心是利用外资和扩大出口,而改善投资环境是利用外资的关键,外向型经济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投资环境差。因此,Ⅲ类地区要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下大力气。首先搞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引进外资参与建设,争取尽快改变落后面貌。同时,重视投资软环境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跨国经营人才,建立通畅的跨国经营信息系统,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目前发达国家对于绿色贸易和进口商品的环保指标要求越来越高,为该区自然资源丰富、开发程度低、污染低的优势发挥带来了很好的机会。该地许多地区还保存有原始的未污染的自然资源,具备生产绿色产品的土壤、水质和气候条件,尤其在天然食品和药品出口上更具优势[7]。开发天然、绿色出口产品是该区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外贸最佳选择。

近年来,随着沙漠公路的修建、中吉乌铁路的建设、南疆铁路向和田的延伸,该区投资环境已有所改善。该区要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及林果业,以扩大出口,积累资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崛起。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外向型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依据外向型经济的定义和相关指标,分析了新疆15个地州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和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地域分异,发展对策,新疆

参考文献

[1]路林书.外向型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2]李羽中.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度量与比较[J].经济研究,1998(1):26-29.

[3]海热提.涂尔逊,叶文虎.西部大开发与新疆大发展战略基本思路[J].干旱区地理,2000,23(3):193-198.

[4]文云朝.中亚地缘政治与新疆开放开发[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58-65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2008年新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6]司正家.区域经济理论与新疆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上一篇:盾构刀盘改造实例分析下一篇:出路指导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