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指导

2024-09-29

出路指导(通用4篇)

出路指导 篇1

0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随着大学扩招而迅速增长,势必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职业意识淡薄,职业定位不明确,职业技能匮乏。部分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出路,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卖糖葫芦、卖猪肉、搓澡等现象;部分高校毕业生由于对职业市场缺乏认识,匆忙走向工作岗位,工作后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一工作,不能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这对个人和国家来说都是一种人才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高校只停留于毕业环节的就业指导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尽管国家教育部已经开始将毕业生就业与高校招生计划挂钩,但高校在毕业生就业中如何采取主动,发挥积极作用,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指导和帮助毕业生认识自我,选择、实现他们的人生道路,寻求毕业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实现自我价值,做到人尽其用,充分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是当前很值得我们高校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

1 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的内涵及意义

1.1 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的内涵

所有高校毕业生,都会面临出路问题。出路指导一词最早从日本出现,日本在二战后很重视出路指导,日本现行的出路指导是由就业指导演化而来的,它是贯彻日本职业生涯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根据日本出路指导的概念,我们可以把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理解为在全日制高校学习并获得毕业资格的毕业生通过在高校教育中各阶段的自我认识和出路问题相关的探索、体验活动,扩大对自我生存方式及职业世界的认知,培养自己主动钻研人生道路发展课题的能力、态度,在设计自己人生的基础上选择、实现人生道路,并且寻求在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中实现自我。它是一个由高校教师通过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有体系的、有计划的、持续的指导、帮助过程。(日本出路指导学会,学校教育中的定义)。[1]

1.2 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的意义

由于高校年年扩招,大学教育基本上实现了“大众教育”的阶段,学校招生数量的扩大导致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不能根据学生个性制定相应教学目标。而学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入学就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有些学生由于不能适应大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方法,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动力降低,最终无法摆脱种种困扰而选择了逃避现实沉迷于网络或不专心学习专业知识,致使高校教育教学效果、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可见高校扩招只注重了教育大众化的数量,却没有保证高校教育的质量。

面对这种消极表现,高校应该改变扩大招生数量的思路,尽可能以完善学生素质的教育为目标,为学生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优质教育;实现从形式上的公平到实践中的公平。从重视入学分数到重视学生个性、尊重人的本性。发现学生其它优秀的品质,发挥其内在潜能,从而保证高校更好地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出路问题,以到达高校重视学生个性,尊重人的本性的教育目标。为此,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的、实际的及持续的出路指导,可以引导高校毕业生慎重地思考自己的出路、提高高校毕业生对职业的思考力和对自己将来出路的选择能力,避免在就业后过早的离职或频繁地转换工作,或在继续升学后不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实现毕业生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以最终实现高校毕业生自我人生目标有重要的意义。

2 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校毕业生在面临就业压力增大的同时又缺乏有效的、针对性强的出路指导,导致毕业时盲目就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 出路指导范围狭窄

在指导的现实工作上,以就业指导代替出路指导。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只是一种狭义的职业指导,其服务内容和范围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就业指导的对象范围仅仅指向高校毕业生,忽视了高校更广泛的大学生群体,对大多数学生的指导呈现空白。这种教育方式受到来自现实的直接挑战就是:无论高校毕业生求职时胸怀多么远大的理想,但社会给每一层次的学生提供的就业机会、上岗条件及要求已明确摆在面前,他们已没有这较大范围内自由选择的可能,只能无奈地在有限的几种职业中做出抉择。因为此时大学阶段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在校已经没有太多继续发展的余地了。许多毕业生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后悔自己在过去三年多的大学生活里没有树立明确的切实的职业理想并为之奋斗,虚度了几年光阴。这种就业指导工作就使得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实际上处于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的状态。指导对象的狭窄,必然导致很本该开展的出路指导内容没有开展,出路指导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2]

2.1.2 出路指导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由于许多高校出路指导内容仍局限于就业指导的内容,如侧重于讲解就业政策法规、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求职择业技巧等方面,而对于毕业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与测试、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指导还是比较缺乏。就业指导的内容与时代要求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出路指导工作的质量。[3]

2.1.3 出路指导的形式单调

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形式主要是讲座及就业指导课。大多数高校把就业指导讲座安排这毕业生求职前一段时间,且场数不多,其中较为精彩、指导意义较大、影响力强的讲座就更为罕见。至于就业指导课的开设,也有纯课程化倾向或流于形式的倾向。有的高校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开设的就业指导选修课,但没有结合就业指导课实践性强的特点开展形式活泼的教学,而是像其他理论知识一样灌输,学生对此兴趣不浓,使就业指导课形同虚设。也有高校给每位毕业生发一本《就业指导》手册以代替就业指导课的开设,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3]

2.1.4 出路指导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以就业服务代替出路指导不少人简单地认为出路指导只是一种信息政策的传达和部分就业技巧的指导,其作用只是在于帮助学生寻找职业,毕业生找到工作就是最终目的,但实际上,出路指导所要完成的职业指导功能远非如此,更多的是要帮助学生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中做好思想上、心理上和能力上的准备,以及学会做出现实的职业决策的技能以及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实现自我。[2]

2.1.5 出路指导的队伍组织参差不齐

虽然各高校都有就业指导部门,但大多数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多为从事学生工作的兼职老师,没有真正建立一支专业、专职的出路指导教师队伍,从事就业指导人员相当一部分没有职业指导资格证书,不具备相关的就业指导专业知识,也没有进行相关的进修学习或培训,从而导致高校的就业指导效果不大,作用不明显,在高校毕业生中的影响甚微。究竟如何组织现有的就业指导机构,如何满足其人员构成上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是摆在当前高校领导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工作中存在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是和高等学校培养的模式和规格、高校对毕业生的出路指导认识不到位、指导组织教师的专业化素质不高、就业信息流通渠道的不通畅等因素有关。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2.1 高等学校培养的模式简单

我国大多数高校教育结构简单,一流大学和一般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也基本一样,这样就使不同高校同一专业类别的毕业生在专业学习范围、能力培养上没有任何差别。专业划分太细,学生知识面太窄,难以适应急剧变化的市场的需要,也难以培养出杰出的人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发展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现行的教育体系却很难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经济发展脱轨,高校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2.2.2 高校对毕业生出路指导认识不全面

多数高校对大学生出路指导工作的认识不全面,长期以来,高校把出路指导的内容局限于就业指导,在原有的就业指导模式下,很多高校无法准确把握毕业生出路指导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无法准确认识出路指导与教学等工作的关系,毕业生出路指导服务工作出发点仅仅停留于就业安置。如出路指导工作的对象仅限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而且是常规性地灌输一些就业政策或方法,或针对一两场招聘会介绍一些简单的技巧,不系统也不全面,学生的理解也模棱两可、印象不深刻。在具体的出路指导过程中,又缺少出实际的操作,学生没有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检验,也感受不到出路指导的重要性。随着计划分配方式的改革,特别是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各高校才开始探索毕业生出路指导服务工作。[4]

2.2.3 专业指导教师缺乏

毕业生出路指导工作专业化队伍人员相对缺乏、组织力量薄弱,是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现状。很多院校的出路指导人员多由行政人员转岗、辅导员担任,缺少专业的出路指导教师。高校出路指导工作人员普遍存在思想不稳、用心不专、流动性大、临时观念强等现象,影响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工作的科学化进程,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更谈不上发挥出路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出路指导的作用。[5]

2.2.4 就业信息适合度低

目前,大学生就业工作主要由高校负责,高校大多直接面向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通过举办招聘会等方式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服务,信息渠道比较窄,就业信息服务效率比较低,这无疑限制了高校毕业生的流动和就业。各自为战的高校就业市场都是分散的,很少有高校进行联合开发或信息共享,无论何种就业信息都是对内公开,对外保密,以此保持自己的就业市场占有率。这种各自为战的就业市场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很容易导致大量就业信息的闲置和浪费。大学生就业市场既没有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也没有建立全国各高校、各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就业率、毕业后收入等指标的定期发布制度,大学生就业市场仍然是分散、闭塞的。比如,2010年有63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但用人单位不明确毕业生的专业、层次、地区、数量分布如何;2010年我国新增就业岗位大约有1100万个,但大学生不明确1100万个岗位所处地区和行业、收入差别如何;大学生都知道“一江春水向东流”,但不明确东流的需求如何;大学生也想“江水倒流”,但不明确流向哪里等等。

3 当前开展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工作的基本思路

高校毕业生的出路指导要达到帮助高校毕业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中做好思想上、心理上和能力上的准备,以及学会做出现实的职业决策的技能的阶段,以达到满足学生终身学习、规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以增强自我适应、自我调适和再生能力的需要的出路指导阶段。就目前我国的高校出路指导是由就业指导来代替,对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认识的局限性和就业指导存在的种种不足,使高校的出路指导工作不仅无法提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技能和正确引导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无法对高校毕业生未来的出路形成有力的帮助。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就要改变观念,寻求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的思路。

3.1 通过出路指导,培养高校毕业生对自身未来的出路有良好的心理准备

通过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进一步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客观地认识所面临的困难,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正确把握就业期望值,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选择适合发挥自己才能和施展抱负的出路。

3.2 通过出路指导,进一步夯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法和手段。

通过各种指导和训练,帮助高校学生在就业和创业两个方面了解职业、了解自我,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要让他们掌握就业政策,懂得维护劳动权益,掌握最基本的就业技能和创业技能。要让他们懂得用人单位对他们提出哪些要求,帮助他们树立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团队合作。[6]

3.3 通过出路指导,提高高校的社会影响

通过高校的出路指导行动,加强了高校与毕业生家庭、社会、企业的合作。家庭参与是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和家长的密切合作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成果。学生的未来出路对于家长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高校如果不能取得家庭的理解与合作就不能达到良好的指导效果。同时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需要指导学生在高校求学期间就思考毕业后的生存方式,但高校教师如果没有使学生亲身体验职业生活,只是纸上谈兵的进行指导就不能达到良好的指导效果。因此,高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1]例如某警官职业学院组织学生到监狱、劳教所、地方派出所、公安局、法院、司法所、律师所等部门顶岗实习或实训,组织学生到火车站、机场协助安保工作,组织学生参与附近街道办的各种社区志愿者活动,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职业及自己的生存方式,掌握与专业有关的职业信息或招聘信息,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该校还把有关部门的领导、一线的警察、律师、企业家请进校园,进行会谈、专题讲座等,不仅扩大了学院的影响,也让学生加深对社会需求的了解。所有的这些工作,都可以让家长、学生、用人单位看到,我们高校是在认认真真搞培训,时时刻刻想就业,紧紧跟着市场转,学生、家长是“上帝”。

3.4 通过出路指导,强化学校的办学理念

推行出路指导可以使高校的工作紧密联系社会,紧密联系市场、紧密联系实际,紧密联系职业规划。高校要从学生的类型、用人单位的类型,要研究和探索这教学中如何开展出路指导,要研究教职员工这出路指导中如何发挥作用,要研究不同类型学生的就业促进、课时的有效利用、毕业生的跟踪指导、教学指导、以及研究职业指导的效度等。高校要使自己的工作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就业,帮助他们就业稳定,帮助他们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之才。[6]

3.5 通过出路指导,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作用

作为进行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实践活动的主体,高校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要贯穿于高校的全部教育活动,高校教师在教育的不同岗位中承担着不同的出路指导任务,但目的都是为更好地帮助、指导学生进行人生道路的选择,帮助他们树立今后作为社会人、职业人的自信心,使他们在社会中寻找到所期待的职业生涯发展。高校因此要十分重视在毕业生出路指导过程中发挥不同岗位中教师的作用,利用他们的职务特点、专业特长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出路指导。

3.6 通过出路指导,需要从早期抓起

由于传统的职业指导的对象只是指高校毕业生,因而忽略了对大多数学生的指导,以至于职业指导的效果很不明显。其实出路指导最重要的是对于学生在高校学习的整个过程的人生职业规划与指导,其中包括分析各专业就业方向、市场需求、职业技能培训、社会实践锻炼及就业心理辅导等一系列连续的活动。这是一项很重要、很复杂的工作,需要专业的经验丰富的职业指导教师来负责,根据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指导内容,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依靠自己的选择、自己的管理、自己的责任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在精神上、社会上的自立。例如某职业学院一年级的出路指导是侧重于入学教育、职业发展教育、职业目标的寻找与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二年级侧重于就业知识与职业能力培养、指导、创业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的指导内容;三年级则侧重于毕业前的实现初次就业的指导,实现出路指导的全程覆盖。

总之,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并不只是帮助学生选择一个现存的职业或者为其将来从事的某个职业做准备,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决策意识及自主解决职业生涯发展问题的能力。可以说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工作,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所选职业的特点及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岗位,为他们事业上的成功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开端。因此,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工作关系到我国高校现有教育教学成果的稳固,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在我国就业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在全球经济变化无常的今天,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也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杨兵:日本高中出路指导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2.

[2]汤堃,杨晶晶:试论当前高蠶耙抵傅脊ぷ鳎贝茫?009,(7):124.

[3]张金华,艾修俊.试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职业指导,2007,(5):107-108.

[4]陈三俊.国内外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比较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87.

[5]骆洋,刘金石.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卫生职业教育,2009,(19):18.

[6]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4):97-98.

出路指导 篇2

大学生就业难早已是不争的社会现实,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①: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这中间有很多原因,国家政府,各大高校,各专家学者对如何提高高校学生就业率,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和研究,对我们高校学生的出路做出了有建设性的指导。在近几年复杂的就业背景下,笔者以一个基层就业工作者的视角,根据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②多年就业工作的经历,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体会,出于以下几点原因,将毕业生心态的调整作为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出路:第一,基层工作者独特的工作角色定位。笔者作为一名战斗在基层的就业工作者,从事就业干事多年,在多年的基层工作中深刻的感受到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外,也深刻认识到本职工作的制约。这就决定了我们工作的重心和突破口是发挥优势,在学生层面更好的适应环境和政策,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寻求突破。第二,高校学生心态是制约就业的关键因素之一。高职学生不同于其他高等学校学生,教育部副部长陈希指出,高职学校“现阶段聚精会神地培养好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提供技术服务与高技能培训”③,第三,心态的调整是直接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在目前无法改变高职学生就业环境的情况下,切实加强学生心态调整是基层就业工作者最为直接和有效的工作;另一方面,高职学生相比其他高等学校学生,虽然存在文凭低,起点低的劣势,但是独特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决定了高职学生接受的教育具有职业性特征,高技术性特征,综合性特征,灵活性特征,地方性特征等5大方面的优势④。“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成败”,努力调整心态,能切实让优势成为高职学生就业的竞争力。第四,高职人才就业具有巨大潜在机遇。一方面,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经济的繁荣,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大部分的新工作将仍由小型企业提供”⑤,如何调整高职学生的心态一直是笔者在工作时所思考和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工作的观察和理论的学习,以下几个方面成为突破高职学生心态工作的重点:第一,从源头着手,让高职学生在入校后就开始明确高职教

试论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 篇3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

高校毕业生除了部分同学选择升学考研和出国留学之外, 大部分毕业生都要面临择业就业的问题。就目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而言,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年递增, 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因此, 做好高校毕业生出路的指导十分重要。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等教育出现了大众化趋势, 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 比2001年增加了545万人, 规模扩大了5倍。随着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有关数据显示, “十二五”时期我国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只有1200万个, 而每年高校毕业生多达700万人, 再加上每年10%左右的未就业往届毕业生人数,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既有各种客观原因, 也有主观的因素。首先, 从客观原因分析看来,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问题的根源。当前, 多数大学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有企业工作, 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 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从主观因素分析看来, 许多大学生之所以难以就业, 是因为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不明确, 在迷茫和不知所措中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可以从学校、政府、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来解决。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大学生就业扶持的投入, 制定一些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学校要做好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工作。除此之外, 就业问题的解决还是主要靠大学生自己, 学生提前接受毕业出路指导并且做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提高大学生就业主动性、积极性以及解决大学生就业思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关于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的思考

做好毕业生出路指导, 除了要及时指导学生选择发展方向、明确奋斗目标之外, 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毕竟无论学生选择继续升学、自主创业, 还是直接就业, 最终都需要一个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有利于充分做好求职准备, 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成才的有效办法, 大学生通过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 可以发现自己所具有的潜质、优点以及缺点, 在此基础上, 通过有目标的学习和实践, 充分发挥个人的长处, 克服弱项。因此, 大学生非常有必要在大学阶段做自己的人生规划, 尽早确定自身的职业目标和方向, 在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等各方面提前做好准备, 从而有效提高就业能力。除了学生本人需要努力之外, 学校方面需要引导学生做好准备, 政府机关也应做好相关工作, 以帮助毕业生更好的发展。下面主要从各个角度针对不同出路的毕业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进行讨论。

1.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

首先, 学生本人主观上需要提高就业的主动性。第一, 先了解和自己专业比较接近的职业。问自己:做这份工作的话五年后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是否可以得到提升?若不确定, 就查找就业资料库, 把求职关键词和考虑的职务相比较, 就可以看出这些职位是否符合要求。第二, 写下工作目标, 这个目标最好是在毕业的前半年或开始求职的时候就开始制订。工作目标要和当前的工作现状相符合, 切忌“言过其实”。找工作时还要注意多家比较, 这样以后也会更珍惜所得工作, 更愿意为之付出, 毕竟是自己花大量时间获得的。第三, 充实自己, 提高自己。每个人的简历都应该是基于自己的职业选择制作的, 因此在校期间可以参加实习, 充实简历上的内容。另外, 也可以增加一些相关的含金量高的证书, 或者一些其他优势以向招聘方证明自己的能力。总之, 大学生做好自我职业评估, 可以更好地帮助自己掌握未来, 对职业生涯规划更是极具指导意义。其次, 学校方面应该努力改善和提升高校毕业生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水平, 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高校应该针对社会的实际需求, 积极改善所授课程结构。另外, 高校应该尽早针对即将就业的学生提供就业指导课程, 针对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将要面临的比如简历的制作和面试的注意事项等求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前进行指导。高校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相对于小企业, 大学生就业更青睐大企业, 但是, 小企业锻炼工作能力, 更容易崭露头角, 学生要善于利用小公司的长处。再者, 政府方面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大学生进行就业拓展, 政策扶持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一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畅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二是强化服务培训, 挖掘更多适合毕业生特点的就业岗位。

2. 高校毕业生升学指导。

为了提升自身就业的砝码, 许多高校毕业生选择继续升学。从实际情况看, 高学历对成功就业起到一定的作用。2011年, 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调研。调研显示, 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高, 本科生初次就业率略低, 高职高专生初次就业率最低。因此, 对于有意向继续升学的学生, 学校老师应该尽早的合理引导学生做好升学的相关准备工作。对于升本、考研和出国这三种主要的升学方式, 并不是每个同学都适合的, 学生首先要确认自己是否适合继续升学。当然, 在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的社会背景下, 企业用人也越来越挑剔, 考上研究生虽然能增加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 但是, 老师也要指导学生理性考研, 避免盲目考研的出现, 反而造成就业的被动性。毕竟最终研究生能进入高校发展的数量有限, 大多数研究生在毕业的时候还是要重新面对就业的问题。当然,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 政府需要继续推动研究生教育由培养学术型人才模式转变为培养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并重的模式。2010年, 国家加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 2011年, 国家继续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范围和规模, 将2010年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规模数按原则上不少于5%的比例调至专业学位。国家积极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各省级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也要加大专业机构调整力度, 深度开展试产需求调研, 加强对各类专业人才需求的规律性研究, 对就业状况不理想的专业, 要采取措施予以调整。

3. 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指导。

面对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 除了大部分学生选择就业之外, 自主创业不失为大学生展现才智的另一种选择。国家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在融资、工商登记、税费减免、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特别是到基层创业的毕业生, 还可享受劳动保障部门提供的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咨询服务、后续扶持等服务。如果自己有一定的创业意愿、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善做市场预测, 善于捕捉商机, 利用国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的优惠政策, 在自主创业中展现自己的才华, 体现自己的价值。高校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 提升学生自主创业意识, 建设完善一批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 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 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 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

参考文献

[1]袁紫燕, 张凤芳.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考察[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01) .

[2]张天儒.试论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J].网络财富, 2010, (4) .

出路指导 篇4

“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问题, 对于党政机关、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不同群体, 内涵不尽相同。以高校辅导员的视角出发, 首先应当明确: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出路指导是高校辅导员的分内职责。《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指出, “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专职辅导员“可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关于辅导员职责的表述中, 《规定》第五条第五款更明确指出:辅导员应当“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1.引导就业观念

随着我国各方面的飞速发展, 当今社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 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 高校辅导员应当引导高校毕业生端正就业态度, 认清就业形式, 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念, 奠定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思想认识基础。

2.设计职业生涯

“就业”作为一个笼统的说法, 实际涵盖了高校毕业生从商、从政、从学等多种出路。我国向来注重“因材施教”, 作为高校辅导员, 更应当从学生个体的客观实际出发, 尊重差异, 帮助学生设计合理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 最终探索出适合自身长远发展的理想出路。

3.开展就业服务

高校辅导员是直接与学生接触的一线工作者, 是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基础力量。因此, 高校辅导员应当在就业政策宣讲、就业形势分析、招聘信息服务、应聘技巧传授等各方面为毕业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

二、作为出路指导对象的高校毕业生存在的常见问题

1.被动入学

现行的教育体制下, 学生容易出现将考大学等同于好出路的错误观念, 尤其作为在高考的激烈竞争中的胜出者, 学生对出路的预期普遍较高, 初入大学后的失落情绪明显。大学的“就业功能”, 使专业选择显得尤其重要, 学生普遍高估专业知识技能在就业中的决定作用, 然而由于对报考志愿的了解并不全面, 或者不得不接受调剂, 学生在入学环节更显被动, 乃至对于其错误挂念起到反向强化作用。

2.修业盲目

由于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 对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和工作感到茫然, 没有抓紧时间进行与社会对接的就业能力训练, 自身就业能力不强。现在的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往往将本单位 (企业) 的文化、价值观、经营理念及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结合起来, 对毕业生的个人素养, 如职业道德、诚信、学习能力、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能力等十分重视。而许多大学生不注重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共同提高, 从而陷入最终的出路困境。

3.毕业茫然

多数面临出路困境、亟需出路指导的高校毕业生, 都并没有较好地完成自我探索任务, 对自己的兴趣、性格、价值观念难以准确把握;对外部工作世界了解不够, 缺乏社会经验, 无法充分整合资源获得帮助;少数毕业生仍存在技能上的障碍。部分学生考虑眼前利益多于对未来人生发展前景的考虑, 对自己该如何选择职业、如何确定自己今后的事业发展目标感到一片茫然。个别毕业生还会因此产生各种副性情绪和心理问题, 增加出路指导的难度和复杂程度。

三、对于高校辅导员在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中的建议

1.更新就业观念, 把握就业时机

注重引导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随着高校扩招效应的逐步显现, 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连年递增, 与此同时, 困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高校辅导员应通过权威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和生动鲜活的社会时事, 引导毕业生深刻认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已然转向, 调整不合时宜的就业预期, 适应“大众化就业”的社会现实, 放下架子到西部、到基层, 到农村乡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要引导学生适度树立危机意识, 增强自我责任意识, 通过冷静评估自身条件, 客观分析社会需求, 本着实事求是的务实态度寻找二者间的恰当接合点, 从而准确定位, 找到与自身愿望、能力相契合的岗位。

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把握就业时机。随着近几年行业间对优秀毕业生需求竞争的加剧, 招聘高峰期整体有所前移, 越来越多的大单位、好单位纷纷提早安排招聘计划, 出现了春节前招聘单位相对集中、春节后单位数量有较大下降的现象。在这种背景下, 毕业生尚未能做出及时调整:春节之前有些毕业生忙于考研或者考公务员, 无暇顾及其他就业信息;有些毕业生心态过于放松, 等待观望, 相信后面总有更好的, 到头来也只好“低就”, 乃至于面对众多选择时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错失就业良机, 造成“选择性失业”。上述种种情况, 都需要辅导员进行及时引导, 督促毕业生正视、珍惜、利用好每一次机会, 未雨绸缪, 为将来做好准备。

2.做好职涯规划, 培育就业能力

一方面, 帮助学生积极自我探索, 明确发展目标。高校辅导员应当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高校毕业生出路障碍的根本原因在于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的不明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有助于制定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充分做好求职准备。高校辅导员应当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帮助学生探索自我:适当采取职业测评等形式, 引导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 可以发现自己所具有的潜质、优点和缺点, 在此基础上, 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 充分发挥个人的长处, 努力克服弱项。高校辅导员要积极引导毕业生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相适应:人始终生活在一个社会群体中, 只有选择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相符的取向, 才可以使自己融入社会, 实现自我价值, 否则, 很难取得大的成功。

另一方面, 指导学生探索工作世界, 锻炼就业能力。高校辅导员应当注意指导学生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做好寒暑假社会实践, 从选题、实施到总结、评比, 均应以服务就业为导向, 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重视毕业生实习的指导和引导, 促使毕业生将实习视为接触社会、检验自身的试验场, 通过实习, 对工作世界形成了解、判断, 从而明确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间存在的差距, 及早树立职业发展目标。高校辅导员应当注意督促学生锻炼就业能力: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学习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 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魄力等要素都是用人单位看重、毕业生应当努力具备的能力。

3.做好相关服务, 助力学生求职

(1) 做好学生求职技能的培训

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求职择业技巧, 才有能力将自己的优点、特长更好地展示给用人单位, 顺利就业。经过大学训练的学生, 一般而言素质并不低, 但相应的表达表现能力往往“不配套”, 导致学生失去机会。简历是求职的敲门砖。高校辅导员应当在毕业生的简历撰写上提供一定的建议, 告诉毕业生个性化简历的撰写思路和基本技巧。对于笔试、面试时的常见问题, 高校辅导员更应通过与一届届毕业生的及时沟通和交流有所积累, 发挥自身独具的组织优势, 做好毕业生求职经验的积累传承。针对目前社会上林林总总的职业测评和求职培训, 高校辅导员也应在结合毕业生的自身特点, 提供选择建议。

(2) 做好毕业出路信息的发布

高校辅导员要重视依托就业信息网开展工作, 并通过认真学习切实掌握操作技能。电脑网络在工作中的应用, 不仅能降低成本, 更能提高效率。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网络建立毕业生需求数据库和本单位人才数据库, 更快捷高校地将毕业生求职需求和单位人才需求进行匹配, 从而切实帮助毕业生求职的针对性和命中率;对于毕业生而言, 也免去了投递简历的奔波之苦, 直接降低了求职成本。与此同时, 高校辅导员尤其应关注各地就业政策的最新变动, 掌握政策的最新精神, 从而使自身工作与社会形势保持一致, 将自身政治素质落实到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实务工作中, 避免无用功。

(3) 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

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也许会比较顺利, 也许会经历几多坎坷与挫折。但不管怎样, 高校辅导员都应当促使毕业生充满自信, 直面竞争, 勇敢挑战。要让毕业生明白:与人生其他方面一样, 在就业的道路上, 没有绝对的强者, 更没有永远的失败。无论处于何种心境, 作为毕业生, 都应让自己理智地面对现实, 特别是面对逆境时, 更要以一种永不言弃的精神执着面对整个就业过程, 冷静观察, 调整好心态, 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时刻为下一次的挑战做好准备, 并最终取得成功。

摘要:本文从高校辅导员的视角出发, 明确了“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的特定内涵, 并着眼于高校辅导员和毕业生的互动, 分析了作为出路指导对象的高校毕业生存在的几个常见问题, 结合辅导员工作实际, 提出了“更新就业观念, 把握就业时机”、“做好职涯规划, 培育就业能力”、“做好相关服务, 助力学生求职”等关于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的三方面建议, 希望对改进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辅导员工作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9.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9.

[3]钟鼓兰, 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尚恒志.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出路研究.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9) .

[5]王泽兵, 孙加秀, 盛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困境与出路.中国青年研究, 2007, (2) .

上一篇:外向型产业论文下一篇:印刷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