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产业出路

2024-09-05

中国茶产业出路(精选4篇)

中国茶产业出路 篇1

七万茶厂不敌一个“立顿”, 2008年底一则新华社报道给了传统茶产业一记惊雷。中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 却没有在国际上叫得响的茶品牌。目前, 中国出口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平均每公斤仅2美元左右, 平均茶价比印度低40%, 比斯里兰卡低60%多, 甚至比肯尼亚的茶叶价格还要低20%。虽然中国茶叶收获面积位居世界第一, 茶叶产量位居世界第二, 但茶叶产品占据的世界市场份额却只有6%, 这值得我们深思。

一、中国茶产业的优势

中国的茶产业与其他国家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包括以下几点:

1、区域资源优势。

中国茶叶种植面积广阔, 茶园遍及21个省区, 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各地不同的土壤结构以及多样的气候条件是中国茶叶多样化生产最重要的自然优势。

2、具有产品优势。

中国茶叶生产历史悠久, 茶类齐全, 有红茶、绿茶、青茶 (乌龙茶) 、白茶、黄茶、黑茶等六大茶类。多样化的茶叶品种是中国茶叶竞争国际市场的资本。其中, 最主要的是生产和出口绿茶。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绿茶供应国, 占整个世界绿茶贸易量的85%以上。而且中国绿茶因独特的加工工艺, 加上本身的色、香、味、形的特色形成了许多名优产品, 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茶香百里醉”的洞庭碧螺春。同时, 中国也是世界上仅有的生产和出口乌龙茶、花茶、普洱茶以及白茶等特种茶叶的国家, 这些特种茶, 在国际市场上有绝对的份额, 同时中国拥有培育茶树优良品种的基因宝库。

3、成本优势。

茶叶产业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国茶叶生产的劳动力极其丰富, 这为生产高档优质的茶叶产品所要求的手工操作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中国从事茶叶生产的劳动力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 但是茶叶的采摘、烘制技术非常熟练, 而且工资水平很低, 这就减少了茶叶生产的投入成本, 使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中获得极大的主动权。

4、深厚的文化底蕴。

茶叶是从中国走向世界, 被世界认知和接受的。作为茶叶的故乡, 是中国逐渐把这一健康饮料推广到全世界的。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 世界各国人民因中国茶文化的吸引而选择中国茶叶;中国上千年的茶叶出口史, 使海外对中国茶叶比较熟悉, 为中国茶叶进一步走向世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可以看出, 中国茶叶生产、销售、出口具有很好的自然和社会文化条件。然而, 为什么具有这样的优势却还出现窘境呢?

二、茶产业问题所在

一个企业要想在当今激烈的竞争市场中获胜, 仅仅有低价的产品, 打价格战, 是不可能将自己推向世界, 得到世界永久的认可而获得长久利润的。质量、品牌的打造、精心设计的包装、广告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质量是将产品推向世界的基础, 没有高质量的产品, 走向世界是无从谈起的;品牌就像船帆, 是招牌、是前进的动力, 给人以明确的方向;而广告对于我国茶叶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在新时代, “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不再适用。除此之外, 产品的包装也是企业应该给予关注的。这些问题也正是我国由茶叶大国走向茶叶强国的障碍。

1、茶质低。

随着各国食品安全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绿色壁垒已经成为我国茶叶出口面临的主要障碍。由于我国茶农在生产过程中, 信息闭塞, 并未注意市场的需求变换, 又因科技投入比较低, 只是施以化肥或喷打农药的方法来提高茶叶的产量, 造成茶质并未提高, 进而导致我国茶叶不达标而出现出口困难的局面。我国的农残标准低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标准, 这也给我国茶叶的出口造成很大的障碍。

2、规模小。

分散化生产难以形成规模, 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导致产品的附加值低;中国茶业生产销售企业的规模小, 专业化程度低。中国茶叶年产值约为70亿元, 茶场却有6万家左右, 大部分茶场年产值只不过几百万元, 不少茶场生产设备落后, 工艺粗糙, 管理水平低下, 很难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这种小而散的局面, 造成新技术推广难、信息沟通难, 影响最大的是茶叶出口, 由于小企业间的无序竞争, 同时也使得出口市场出现混乱。由于国内这些小企业竞争激烈, 互相残杀, 这样就导致缺乏资本和实力引进新技术或是改革创新。

3、茶产品附加值低。

小规模的生产, 使得企业缺乏资金, 科技投入有限, 茶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 品种单一, 茶叶深加工产品以及高附加值茶制品的开发明显不足。而在日本的茶产业中, 深加工产品占到约1/3。

4、包装差。

外销茶基本上以散装为主, 仅仅是充当了国外品牌的原料, 难以提升产品的价值形象。

5、缺乏品牌营销战略。

虽然我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名优茶多达数百种, 但其实上是有名茶而无名牌。例如, 我国茶叶市场有许多品种, 如龙井、乌龙、毛峰等, 但却没能形成自己的知名品牌, 茶叶品牌建设远远落后于市场。现在的竞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称为品牌的竞争, 这也导致了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销售的除少数特种茶外, 基本上是中低档, 尤其是低档茶叶。低价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唯一利器, 中国货“质次价高”形象没有根本扭转。茶叶也多以产地和茶商为名, 缺少像立顿红茶一样的全球知名品牌。

三、对策与建议

相信让我们这个拥有千年茶文化的产茶大国变为茶叶强国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想看到的。然而, 做到这些并不是凭借一个人、一个企业就能改变的, 笔者认为企业应首先从自己做起。

1、产品升级, 提高附加值。

中国出口主要以绿茶为主, 然而出口的绿茶更多的是以农产品为主, 而不是工业产品。对于国内的名优茶, 比如西湖龙井、铁观音等高端部分, 还是强调采用传统工艺为主。对于中低端的茶叶, 如果要走向世界, 就必须采用工业化的生产模式, 从农产品转化成为工业产品。再有, 我国茶叶生产的技术落后, 需要努力迎合国际茶质标准。

提高产品附加值, 可以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我们可以像福建省安溪县学习, 他们以久负盛名的茶产业吸引了约19家台商, 投资1.5亿元从事茶叶种植、加工和茶叶机器制造。这样的创新引进不仅提升了安溪茶叶品质, 解除出口受限, 增加出口, 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技术、管理和市场知识, 增加茶产品附加值, 改变以往只靠作为原材料的出口现状, 增加出口利润。

2、注重包装策略。

据调查, 茶叶的消费需求和格局由传统的泡饮方式向优质、新型、方便方式转变。中国产品不重视包装由来已久, 多年来我们一直以价廉物美自居。因此, 包装简易粗糙也就在所难免。而现在有许多外商将我国茶叶大量收购之后, 重新包装推向市场, 价格便是我们的数倍。就差一步工序, 我们就成为了赚取利润最少的环节。有句古话, “好马配好鞍”, 由一个好鞍会让我们很快联想到一匹好马, 因此, 设计一个好的包装对于增加产品的形象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也很必要。除了包装要在外形上给人以高品质的感觉外, 还要站到顾客的角度, 考虑包装能否给顾客带来方便。

提高了产品质量, 企业应该注重精美包装及个性化的产品, 为产品的品牌形象和品牌营销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3、注重广告策略。

在新时代, 有关各种产品的电视广告、网络广告比比皆是, 但是却很少见到中国自己茶叶的广告。要想让中国茶叶走向世界, 需先让对方接受我国的茶产品, 这是我国茶企业应该关注的。在如今地球村的时代, 中国的好茶在西方人眼中仍是神秘之物, 中国在将茶介绍给世界的同时, 也要把茶文化推向世界, 让中国茶成为文化交流的载体。同时, 要让对方知道中国茶的好处。如中国白茶走俏美国的原因, 是因为有美国科研人员论证说白茶中的成分有益健康。

4、注重品牌策略, 打造品牌。

首先, 应注重文化的渗透, 改变“有品名无品牌”的现状。打造品牌还是存在众多困难的, 一个品牌的建立除了上述三点要求外, 其他因素对品牌的建立也有着重要影响。比如文化渗透, 这是品牌打造过程中, 让消费者接受中国茶的一个大的障碍。产品被出售的不仅仅是对基本需求的满足, 出售的是文化、是信仰、是对于某种生活方式的认同。立顿出售的难道仅仅是红茶么?为什么立顿一个品牌的销量会如此之大?和立顿同样质量的红茶为什么未必会有立顿同样的销量?因为立顿红茶和可口可乐一样都已经被消费者认同为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代表或者说是一种时尚, 而碳酸汽水和红茶的畅销只不过是这种被成功推销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其次, 应进行品牌整合, 突出品牌个性。立顿根据要求收购原料, 在统一配方下, 保证口感和质量, 但更多的是依靠品牌和分销网络。而在我国, 无论是龙井、铁观音还是其他品种, 都具有产地区域化特征, 这就直接造成中国茶叶消费的区域化, 消费者口味的多样化, 不利于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进而难以成就茶叶的大品牌。

笔者认为, 茶叶产品由于其不同的文化、产地与历史典故, 统一在一个品牌之下的可能性不大, 但如果能有一个企业将各个地区的名优茶统一起来, 保证各个地区茶品特点的同时创建一个共同的高品质品牌, 像斯沃琪公司旗下拥有欧米茄、雷达、浪琴、天梭等多个子品牌的格局, 这样就可以跳出地域概念, 实现做大做强。如果实力不够, 还可以通过企业的小范围联合, 实现技术共享, 经验相互借鉴, 既可以增加资本实力, 又有利于新技术的引进和投资的增加。一步步扩大企业的实力进行品牌打造, 跳出自己的地域观, 把眼光放的长远, 联合的力量会大于孤军奋战的业绩的, 从而实现联合优势。

5、注重创新。

要成为茶叶强国, 国内茶企业必须自强不息, 着眼于茶叶科技的前沿, 加大投入, 保证茶叶品质首屈一指, 并使其标准与国际接轨。市场经济就是特色经济。茶企业应该加强市场研究, 开发独具特色的茶类, 以此获得市场的认可。湖南省茶叶有限公司通过国外市场反馈的信息, 认准有机茶是打开国际市场的“金钥匙”。于是, 该公司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帮助茶农降低农残, 生产健康、无污染的有机茶。该公司已连续三年保持出口欧盟市场全国第一。目前, 公司还在德国、乌克兰等国开设了有机茶专卖店。另外, 还要通过研究国外市场以及消费者心理, 制定相应的营销战略, 有计划、分步骤地开拓市场;注重茶的包装, 走高档、高附加值的路线。希望有更多的茶企业, 能够推陈出新, 创造既适合自己, 又迎合世界的新茶品。只有做到人无我有, 才能保证自己的高利润, 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四、展望

作为消费者, 需要的是对一个品牌的信任, 对品质的追求, 使用的方便、快捷、安全、卫生等, 然而现在中国市场上缺少的就是这么一张王牌。但是, 我们相信这张王牌不会是立顿或者其他的国外品牌。我们期待当我们在超市或者便利店或者网上闲逛时, 抬头就能看到碧螺春、龙井、毛峰、铁观音、普洱等中国茶, 使中国茶走向每个中国的老百姓。同样, 我们相信中国的茶最终将不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 更是世界众多国家的一种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1]贺旭辉, 闫逢柱.如何提高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基于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印尼和肯尼亚的比较分析.经济前沿, 2006.2.

[2]李清泽, 杜维春, 李建兵.我国茶叶市场和消费特点分析.中国茶叶经济管理, 2009.2.

[3]沈佐民.促进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农业经济问题, 2007.5.

[4]田涛.中国茶叶产业比较优势状况及发展对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2.

中国茶产业出路 篇2

一个客观的事实:中国钢铁产业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已经过去;随着服务型经济时代的到来,钢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将日趋衰落,平稳甚至收缩性发展将成为我国钢铁产业的主旋律,未来发展的方向应该在于向产业链中高端跃升,以及在低速增长条件下寻求实现盈利能力的改善。

一、以技术创新打造长期优势

建立在低成本优势基础上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日益难以为继,通过技术创新打造长期竞争优势成为从全球钢铁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在跨国优势企业都力争通过科技创新把握未来钢铁工业工艺、技术、产品发展方向的竞争压力下,我国作为钢铁生产大国,也应努力成为世界钢铁工业最重要的创新驱动者,以在全球范围内打造我国钢铁产业长期竞争优势。

近年来,中国钢铁工业整体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初步形成了自主创新体系,在工艺技术与装备、新产品开发、经营管理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目前我国钢铁产业已建成1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工程实验室、15个工程技术中心、10个工程研究中心、39个企业技术中心、17个创新型企业,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专利申请、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迅速增加,2013年申请专利10858件,其中发明专利4706件,分别是2006年的4.7倍和4.5倍。需清醒认知的是,现有成就只能维持在低水平上的生存与发展,打造钢铁强国梦想的实现,需要以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为标杆,通过技术创新的实质性突破缩小与领先企业的差距。未来中国钢铁产业的技术进步,既需要政府支持,更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努力。政府应不断完善科研体制与激励机制,积极推动钢铁企业加强国家级实验室、研发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引导钢铁企业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等,在战略性前沿冶金工艺、成套装备和关键产品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专利和标准;重点围绕钢结构、船舶海洋用钢、电工钢、汽车与轨道交通用钢等上下游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突破。

钢铁企业自身要自觉发挥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坚持以浦项制铁等最具国际竞争力企业为学习标杆,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一是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将企业研发投入占整体销售额的比重尽快提高到2%以上;二是紧密结合《中国制造2025》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大力开展钢铁材料应用和节能减排技术研究;三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技术融合;四是真正建立能激励全体职工都踊跃关心创新、参与创新、争相创新、持续创新的创新激励机制;五是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应用。

二、借力产品升级扭转当前经营困局

“低端过剩、高端不足”是我国钢铁业现状的生动写照;在落后及一般水平产能普遍严重过剩的同时,高端产品领域面对的却是供应缺乏。2014年我国进口钢材1443万吨,板带材是进口量占比超过85%;大型及超大型变压器、高档汽车、高档家电、风电、核电等高端用钢,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一方面是我国钢铁企业在微利的普钢领域互相残杀、惨淡经营,另一方面国际优秀钢铁企业却凭借15-20%利润率的高端钢继续轻松赚取可观利润。

谋求产品转型升级,增加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对中国钢铁企业扭转当前经营困局来说,势在必行。“十二五”期间,一些钢铁企业将产品升级换代作为企业优先任务,在保留适当中低端钢铁产品供应的基础上,积极开发高端、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在行业整体萧条的环境中率先实现了扭亏为盈。河北钢铁集团分别在唐钢、邯钢建设了高强汽车板项目,目前高附加值的品种钢比例已经提升到40%以上;2015年,河北钢铁集团继续推进产品升级和结构调整工作,开展了“高强/超高强汽车板产品开发”、“工程机械用高强钢开发”等共14大类40个课题研究工作。正是基于产品升级的增效贡献,河北钢铁集团2014年实现了11亿元利润,2015年一季度继续保持了良好的盈利势头。

未来我国钢铁企业应继续将产品升级作为企业优先战略,但在产品升级时政府管理部门需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引导企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避免反复陷入升级再过剩泥潭。在产品升级方向上,我国钢铁企业一方面需要以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建筑、机械、轻工、造船等行业用钢的产品质量、档次和稳定性,更好满足传统用户需求;另一方面应加快研发生产汽车板、硅钢、轴承钢、齿轮钢、海工用钢、核电用钢等重点高端产品,努力开拓新用户、新2 市场,在以进口替代满足高端钢产品国内需求的基础上,经济寻求向国际市场输出高端产品。在产品升级进程中,应合理制定、修订下游行业用钢标准,做好钢铁产品标准与用钢行业标准规范的衔接;同时应加强互联网技术运用,加快向智能制造转型,为产品升级奠定更好制造基础。

三、实施并购重组重构竞争新格局

企业并购重组是搞活企业、盘活资产的重要途径,也是快速扩大规模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手段。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由来已久,并随着工业革命、互联网技术、金融创新、管理制度变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高潮。从竞争的角度看,并购重组的实施,将带来市场竞争格局的重构;通过并购重组,可以加快优秀企业的成长,但掠夺式的并购也可能成为跨国巨头野蛮入侵的帮凶。因此,在并购重组活动中,政府应该积极作为;既要推动国内并购的积极开展,也要做好国际并购的产业安全审查,以确保并购重组朝着塑造公平公正竞争新格局的方向发展。

钢铁行业一直都是工信部推进并购重组的重点行业之一,按照2013年《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到2015年,前10家钢铁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应达到60%左右,并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企业集团,6-7家具有较强区域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截至目前看这一目标显然已经不太可能实现。长期以来,我国钢铁产业政府推动的并购重组反复受挫,近年来全行业甚至朝着逆集中的方向发展。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钢铁产业领域并购重组的推进都显得十分艰难;这其中必然有深层次的阻碍因素存在,需要更深层次改革来解决。诚然,在一些地区偶尔也会呈现出并购重组成功推进的亮点,尽管面临诸多阻力,但近两年来河北武安地区民营钢铁企业的并购重组确实取得了初步成效。

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钢铁行业并购重组趋势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指出:要改善我国钢铁产业竞争秩序,增强我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未来应继续迎难而上,切实推动钢铁企业加快实施兼并重组。首先,我国钢铁产业需要通过并购重组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我国现有500多家钢企,其中民营钢企达到400多家,数量众多钢铁企业的独立投资决策,是造成当前产能严重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我国钢铁产业需要通过并购重组来规范市场秩序,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重构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竞争新格局;数量多规模小的市场格局是相互恶意降价竞争的根源所在,也是导致我国钢铁企业在铁矿石采购谈判中缺乏话语权的关键原因;而且,明显偏小的规模也不利于我国钢铁产业开展研发创新和打造国际知名品牌,规模实力的不足也导致我国钢铁企业往往无法与国际钢铁巨头在国际市场上开展针锋相对的竞争。未来应继续优化并购重组政策环境,真正打破阻碍钢铁企业并购重组的有形与无形障碍,设立钢铁产业并购重组基金,强化并购重组金融支持,发挥市场在并购重组中的关键作用,重点支持大型钢铁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积极支持区域优势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大幅减少企业数量,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

四、创新商业模式开辟新的增长点

商业模式创新被认为可以为企业收入与利润增长开辟新的增长点,能为企业创造战略性的竞争优势,是新时期企业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2001年互联网泡沫的破裂,令商业模式的重要性上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一些管理学家和企业家认为,在全球化浪潮冲击、技术变革加快及商业环境高度不确定的时代,决定企业成败最重要的因素,不是技术,而是它的商业模式。创新并设计出一个独特的商业模式,可以帮助企业重新定义价值主张和实现价值多元化获取,从而避开与竞争对手的直接竞争,开辟企业收入与利润新的增长来源,实现企业的差异化成长。

商业模式创新,已经成为我国钢铁企业开辟新增长点和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成熟,我国钢铁企业掀起了全面发展电子商务的高潮,目前国内钢铁电商平台有200家左右。面对主营业务的持续低迷,武汉钢铁等加快非钢业务的发展,但总体上看,各钢铁企业非钢业务发展虽然在分流人员上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盈利改善。宝钢集团正在积极探索从单纯钢铁制造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变,力图在“一体两翼”战略发展格局构想下以智慧钢铁制造和现代钢铁服务为支撑打造钢铁企业的服务型生产体系。荣程集团与天津联合冶金商品交易中心进行强强联合,构建了钢铁行业“四位一体”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商业模式。

未来无论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形势是否趋于好转,商业模式创新都应继续推进。为继续深入推进商业模式创新,政府应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的政策和社会环境,加强对商业模式创新成果宣传的同时,要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保护,强化对商业模式创新行为的激励。

钢铁企业也应积极挖掘商业模式创新潜力,选择正确的创新发展方向,努力打造真正具有自身独特性的、不可模仿的新商业模式。总体上看,今后我国钢铁企业应结合企业产品、能力与资源优势,紧紧围绕产业链、价值链拓展和企业潜能挖掘来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强调其独特性,模仿跟进不应成为我国钢铁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主旋律。就算是大家都去做钢铁电商,每个企业也应当在企业电商运营上赋予自己独特的内容。

五、强化成本管理释放盈利增长空间 成本管理是企业有效增加盈利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当前全行业综合成本持续上升的特殊时期,钢铁企业更加应该加强对成本管理手段的应用。20世纪90年代初,邯郸钢铁成本管理的成功经验,一直都是值得国内企业学习与借鉴应用的范本。为降本增效,2007年以来,沙钢已经形成了蒸汽、煤气、固体废弃物、水和焦化产品五大循环体系,每年循环经济可以为企业增加效益20多个亿。

尽管我国钢铁企业已经在成本管理上做出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降本增效效果;但与浦项制铁等国际钢铁巨头相比,我国钢铁产业成本管理仍有可挖掘的巨大潜力。对我国钢铁企业来说,成本就像海绵里面的水,只要肯挤,总能发现可节约的空间。

首先,国有钢铁企业可以通过减员增效来拓展盈利空间;国有钢铁企业虽然借助非钢业务已经分流了不少冗余人员,但人均产出效率仍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减员增效仍有很大空间,当然这即需要国家完善国有企业人员退出机制,也需要企业积极发展非钢产业。

其次,我国钢铁企业应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成本;一方面是要转变负债发展理念,努力降低负债水平;另一方面是要强化资金统筹运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2014年,河北钢铁集团按照全年新增零贷款的要求着力打造“低资金保障条件下的生产组织方式”,全年融资规模比年初减少了30亿元,存货资金压缩了17.3亿元,同口径降低资金成本25亿元,取得了显著成效。

再次,应进一步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能源、水消耗。

六、政府应在产业发展中依法依规审慎作为

当前我国钢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产能过剩、人员产出率低、高负债率、市场竞争不规范等问题,和政府的不恰当作为或不作为有很大关系。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决定了政府应该在钢铁产业发展中有所作为,但政府相关作为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律的要求。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未来必须让市场在钢铁产业的发展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作为市场机制失灵的补充调节机制,其主要责任应在于通过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指引产业发展方向,以及通过依法监管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首先,应高度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产能过剩是政府产业投资审批机制不科学、退出机制不健全和市场过度分散化的结果,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或放开钢铁投资审批、健全国有钢铁企业退出机制,但更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当前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尤其需要借助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倒逼钢铁产业加快破产退出和兼并重组步伐,在提升产业集中度的同时,实现过剩产能的有效化解。在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环境中,钢铁企业的管理层会审慎权衡负债发展的风险,合理配置各类生产要素,企业负债率与5 人员产出率将会控制在合理水平。因连续亏损而严重资不抵债企业的破产退出将常态化,钢铁产业的整体负债率会有所下降。

做大做强中国茶产业 篇3

在他看来,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国,也是产茶大国,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但是,为什么中国的七万家茶企却做不过一个立顿?中国也是茶叶的消费大国,但是,为什么却没有一个像蒙牛、王老吉那样的知名品牌的企业诞生?为什么在中国众多的上市公司中没有一个是茶产业的企业?为什么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不能提升中国茶产业的发展?

带着许多许多的为什么,李委纹组织团队对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茶产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和了解,经过调查后他们发现,中国不缺茶山茶园,不缺做茶工艺和历史,更不缺深厚的茶文化,李委纹和他的团队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走遍了全国所有的产茶大省和茶叶批发市场,走访了众多的茶叶经销商和消费者,对全球茶王企业“立顿”,以及国内外所有的茶叶企业进行了系统分析后发现,缺乏商业模式创新是中国茶产业的最大顽疾,所有的茶企都在沿袭着传统的生产工艺和营销模式,而“立顿”一个小小的茶包创新,就能把我们中国所有的茶企打败,于是,李委纹又组织了专业的攻关团队进行调研和研发,创新中国茶产业发展的一种全新商业模式。在他看来,这种系统性的商业模式创新将对中国乃至世界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一种革命性的变革,为中国的茶产业带来新的希望和发展。

李委纹的这个模式这就是他们研发创新的“龙天全自动智能泡茶机”。

在中国的传统泡茶方式中,一直都是用手工泡茶,而决定泡出一壶好茶的四大要素是:投茶量、水量、温度、浸泡时间,这些要素都是由泡茶的人来掌握,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不懂茶的人来泡一壶再好的茶也不一定能泡出好的味道,而我们的所有手工茶都没有标准可言,而“立顿”正因为独创了袋泡茶的标准,才成为了茶行业的龙头。所以,李委纹的龙天全自动智能泡茶机就能解决茶叶种植技术、生产技术和冲泡技术标准化的问题,通过他们标准化的拼配技术和工艺,生产出具有专业口感的茶叶,再用智能泡茶机内的电脑芯片来控制泡茶的四大要素,这样任何人都能泡出一杯清香可口的茶了。

自动泡茶机的基本原理和功能

龙天全自动泡茶机的程序功能具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智能识别系统,这也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当将特制的茶叶放进泡茶机的茶盒内时,电脑识别系统会自动识别是不是“龙天”所生产的专用茶叶,如果不是“龙天”生产的茶叶,则泡茶机将不启动任何程序,无法启动,当识别是“龙天”生产的茶叶时,则会自动进入茶叶类别的识别,会自动识别茶叶盒内装的是什么茶叶,是铁观音、大红袍、还是其他品种的茶叶,识别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和区别12种茶叶,然后,根据不同的茶叶,龙天全自动泡茶机可用不同的程序开始泡茶。它的优点是:

1 全自动智能冲泡系统实现了所有冲泡过程的标准化、程序化、自动化、智能化。

2 可以连续循环冲泡,每一包茶叶可以根据不同的程序设定完成循环冲泡的次数,还可以实现每盒20包茶叶自动循环进出茶包技术,解决了一次一包,一次一泡的单泡技术,可实现全自动连续、快速、大量、随时饮用等,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服务接待行业人力资源的成本和劳动强度。

3 由于可以集约式循环冲泡,使得每包茶叶得以重复冲泡同时供多人饮用,解决了一杯一包或一壶一包的用茶问题,大大降低了茶叶的使用量,为客户降低了成本。

4 多种茶叶识别功能,能同时满足各个区域不同客户的八大类茶叶消费习惯,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茶类用不同的程序泡茶,以实现最好的冲泡效果。

5 “傻瓜式”一键式启动冲泡操作模式,全自动完成所有的泡茶程序,无需懂茶和泡茶知识的人都可以方便快捷地操作,泡出一壶好茶,革命性地颠覆了传统泡茶的复杂程序。

6 全自动智能泡茶机还实现了进水净化、茶水分离冲泡和自动保温功能,避免了饮水机的“千滚水”,使得净水系统和泡茶系统融为一体,体现了好水泡好茶的理念。

7 自动排剩茶功能,确保了泡茶机的使用者不饮用过夜及长时间存放的不新鲜茶水,保证了客户的饮茶食品安全。

8 多种进水和水源使用功能,可以使用桶装水、净化器用水也可以直接接入自来水,满足了不同客户不同的进水方式。

9 使用全自动智能泡茶机冲泡茶叶,有效降低了茶叶在保管、运输、冲泡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和冲泡质量的问题,提高了茶水的品质和安全。

李委纹说,全自动智能泡茶机的发明为服务接待行业创新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提供了一个非常方便、快速、健康、安全的泡茶设备。特别适合酒店、宾馆、会议室、服务性行业的快速用茶需求。

自动泡茶机的定位及市场

龙天第一代全自动泡茶机的市场和消费者定位不是给品味茶文化和个体消费人群的,也不进入商场销售泡茶机,而是作为一种全新的冲泡茶具免费赠送给所有的客户,这些客户的特点就是需要提供快捷方便的茶水服务,使用量大,对品种和品质的要求相对较低,这些客户主要是星级以上酒店的自助早餐用茶,中餐厅的餐前茶,西餐厅的下午茶,以及会议室的会议用茶,还有各个城市的大、中、小型餐饮饭店、茶餐厅等餐前茶,快餐店的配送茶,如肯德鸡、麦当劳、真功夫、面点王等等,还有商业步行街的零售和烧烤类茶水的赠送等。

接待类的客户主要是:机场贵宾室、桑拿、KTV、足浴城、棋牌室、健身房、汽车4S店、售楼部、婚纱影楼、电影院、网吧、美容美发厅、珠宝城、旅游景点、展览中心、高速服务区、机场车站候客厅等等,还有其他需要提供接待用茶的行业。

商务类的客户主要是:高档的写字楼的各类公司、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证券公司、银行的办公室,会议室和营业大厅。

全国现有省级城市34个,地级城市333个,县级城市2862个,我们按省级城市,平均3000个用茶单位计算,全国就有102000个单位,地级城市按1500个用茶单位计算,就有499500个,县级城市按500个用茶单位计算,就有1431000个,合计2032500个用茶单位,平均每个用茶单位按三台泡茶机计算,全国就有6097500台市场份额。按每台泡茶机每个月消耗5斤茶叶,每年能消耗茶叶182万吨,按每斤均价40元计算,每年就有146亿元的产值,所以,这是个巨大的市场,此外还有国际市场没有计算进去。就世界茶产业的市场分析,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加拿大、爱尔兰的袋泡茶消费比重分别为62.3%、65%、88%、89%、89%、58%。袋泡茶的消费增速高于茶叶的平均增速,并已成为了发达国家的主要消费品种。俄罗斯从2004年起,袋泡茶的增长率大大超过了其他茶,2006茶叶销售增长16%,袋泡茶销售增长了52%,其中高档袋泡茶增长了10%。袋泡茶的价格是散装茶的1.3倍。所以,英国一荷兰联合利华公司在计划了四年之后,在圣彼德堡市建立了袋泡茶的分装厂。投资1200万美元,年产能力1.2万吨,相当于俄罗斯茶叶年销售量的10%。未来,国际市场也将会是我国茶产业的一个巨大的市场。

全自动泡茶机的茶叶品类定位

龙天将根据泡茶机的特点,通过拼配和深加工技术,生产出适合各种不同场所所需要的专业茶叶,茶叶价格最低的60元/斤,最贵的也不会超过300/斤,同时,他们根据专业化的细分市场,研发出五大类30多个品种适合各种不同消费领域的大众消费茶,李委纹认为,一种产品只能满足一种价值,而一个产品群则可以满足多种价值,任何一个产业,只有满足多层次的价值,才可能实现长久发展,占领巨大的消费市场。

中国养老出路在于养老产业振兴 篇4

1.存在严重养老概念和定义的认识差异

当前的政策倾向是围绕保障性社会的养老制定的,是解决社会五保户、孤寡失能者、智障者、行动缓慢者的少量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对大多数的居家养老者、退休老人的健康生活缺乏政策支持。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对养老产业的认识存在问题,将养老产业和养老福利事业混为一谈。

2. 启动养老市场,把重点放在大多数老年人健康养老的社会问题上

养老问题是关乎我国经济发展再腾起的关键问题。影响养老产业发展的原因,是政府相关部门狭隘的利益驱动问题,也是缺乏整体宏观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问题。

启动养老地产市场、组建社会服务市场机制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唯一动力。我国养老市场潜力巨大、市场机遇处处存在,我国的企业家和房地产行业也早就看到了无限商机。

3.严重缺乏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的形成,养老居住缺少支撑点

目前最缺乏、最薄弱的环节是养老服务。企业不投入、年轻人不愿意加盟,风险大、收入不高、脏乱差。老年服务被社会看成低档、低地位的职业,服务机构长期未能形成。对开发建设企业而言,老年地产的开发不成问题,而建设以后的老龄化专业服务成为地产行业的拦路虎,没有一定的服务专业水准是难以胜任的。

4. 要放开市场,允许开发商赢取合理的开发利润

开发商是要通过市场获得利润,并藉此得到发展的。只有企业的发展,养老事业才会有更大层面的发展。老年地产与普通地产不一样,一般投入成本都要加大,实际要获利很难。应该规范土地供应,给予老年地产商以政策支持,扶持地产商上路走一程。

上述四大焦点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当前最主要的是依靠市场、启动市场,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理顺政策关系,为开发企业排忧解难(赢利和服务),让养老地产商及早进入,才能开启中国养老产业的宏大事业。

二、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1.关于养老居住设施

(1)新建养老居住社区

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本是主流模式,但项目建设和落地存在障碍,原因是:找不到养老地产开发的赢利模式;未有适合国情又能满足传统养老观念的居住模式;缺乏承接养老服务的专业运营机构。

解决方式:在城市规划中把养老配套作为指标落入城市用地(类似现在的幼儿园、小学的土地供应做法),并根据各城市的具体情况规定适老化住宅的比例(类似经济适用房配建办法),令投资者在土地拍卖的同时,就已经清晰了解需要配置的养老配套指标及需要配建的适老化住宅比例。其余为商品住宅,以分担投资者控制成的本风险。

(2)既有老旧居住社区养老改造

目前,国内大量的既有居住社区面临严峻的适老化改造问题,主要涉及到三方面问题:一是适老化住区空间环境和家庭住宅内适老化改造问题;二是适老化设施的活动面积问题;三是专业服务公司、服务人员缺乏问题。

由于既有社区的适老化改造涉及钱(资金)、地(土地)和人(人才)的问题,在较短时间内还难以解决,需要政府介入作出规划,带头试点示范,寻找商机,逐步实现既有社区适老化改造。

解决方式:从政策层面上推动旧社区适老化改造(如:加装电梯、无障碍设施改造、家居装修适老化),公共部分建议利用物业维修基金解决资金问题,家居部分推动住房公积金使用。

2.关于居家养老服务

目前,养老服务市场机制尚未形成,缺乏规模化系统经营管理经验和手段,尚不具备承接养老地产项目的养老服务条件,缺乏养老服务的成套服务标准规范,突出表现在:

(1)护理人才、管理人才的严重缺失

目前的护理人员90% 来自农村,教育水平低,专业知识技能缺乏,服务意识较差,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低,人员流动很大,无法提供优质的服务。

两种解决方式:一是政府给予护理行业政策优惠及资金补贴,参照环卫工人的做法,给与“户口落户、子女随迁”等优惠政策,给与在岗职工补贴等激励措施,推动护理行业的发展。二是保障服务品质和水准,政府需要组织制定各类的管理服务标准,特别是护工人员定级职称,提高护工人员社会地位。

(2)医疗政策未与养老政策挂钩

目前的医疗政策和养老政策是独立运作的两个系统。尽管中央政府有医疗互通共享的政策,但各地的细则尚未出台,运营受阻,异地养老不便,老年地产受阻。建议制定医养结合养老机制,整合人员设备资源,明确养老护理服务纳入基本医保体制。

三、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

1.制定可持续的养老产业发展顶层规划方案

政府从宏观的角度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各个城市制定《养老产业发展规划》,制定5-10年或更长周期内适老化住区的规划指标体系,适老化住宅的改造计划目标、考核、监管、评估的运营制度。制定老年用品的发展规划,引导老年用品产业的发展。

2.全面、整体、系统地理解“9073”政策并进行清晰解读

(1)90%的居家养老实际是社区养老主体对象,是社会养老最需要的关注点。但是现实中养老已使年轻人不堪重负,妨碍了社会生活经济健康发展。目前的政策语境下,居家养老的利好实际惠及不到,形同虚设和空挂。

(2)7% 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社区照料,目前也因具体条件不具备,仍然迟迟不能落实。主要是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服务人力支持。

(3)97% 的养老问题,其实政府并不能有效落地。社区养老必须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制,尽快使开发商成为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主力军。因此,需要制定各项支持政策,发掘养老产业潜在的商业机会,鼓励开发企业积极投入。

3.深入调研并动态追踪老年群体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

国家应该拨款专项基金,展开全国范围内的《老年人需求专项调查研究》,对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观念态度、经济收入等进行全面分析调研,得出当前中国老年人的需求现状,做好发展老年事业的重要基础工作。

4. 建立与商业保险、养老基金和住房公积金相配套的养老制度

让养老有资金,服务有酬报。倡导和探索养老服务领域的社会公益自愿者进入方式方法,鼓励积攒服务时段(养老时间银行),用于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的酬报方式。建立完善养老保险、商业保险、养老基金、住房公积金制度。

5.关于快速启动养老市场问题

目前,中国内地老年消费群体的状况是,30-40年后因养老观念滞后群体庞大,消费欲望不强,50-60年后养老观念开放,但尚未成为市场主力。建议不能消极等待老年消费群体的自然转换和市场自然成熟,政府应从组建养老服务端切入,大量采购养老服务,并将养老补贴直接发放给老年人群,刺激市场供应端养老服务产品的放大做强,促发老年人主动养老消费观的形成。

6.关于养老市场细分与政府功能定位问题

建议政府着力推动和培育中低端养老市场,做好保障型的机构养老产品服务,将高端或中高端养老市场空间留给社会资本和企业,发挥政府、企业和民间力量的各自优势。

四、结论

养老的核心问题不仅仅是老年人的问题,实际关乎到我国的社会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启动市场,按市场规律做大做强养老服务、养老地产、老年用品开发三大产业,是目前当务之急。

上一篇:中心城镇下一篇: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