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经济发展出路

2024-09-17

体育经济发展出路(共11篇)

体育经济发展出路 篇1

在广袤的青藏高原,世居着一群热爱体育运动,能歌善舞的藏族同胞。他们热爱生活、热爱体育运动,并在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下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藏族传统体育既承载着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又时刻经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因此,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能否让藏族传传统体育持续发展呢?能否在不断西化的竞技体育中传承、创新呢?本文正是基于这些疑虑,通过提炼藏族传统体育特点和分析藏族传统体育发展面临的困境,来探讨藏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路径。

1 藏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1.1 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繁衍生息了,经过不断的变迁,形成了特有的民风民俗,也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传统体育活动。藏族传统体育和其它民族传统体育一样,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1]。例如藏族的“俄多”项目,早期就是牧民在放牛、放羊的过程为了驱赶牛羊和驱逐虎狼自制的一种工具,也是牧民用来竞技娱乐的一种工具,经过不断的创新,现已开发成了工艺品,具有一定的工艺价值和独特的民族性。而特有的高原生活、信息的闭塞、游牧群居和落后的经济条件和恶劣的自然条件等因素自然就产生了粗狂、豪放的民族体育文化。如赛马、俄多、赛牦牛、抱石等竞技活动,明显的具有地域文化特征。例如康巴地区的甘孜踢踏舞、安多地区藏族的锅庄舞、西藏地区的断木杆与刀术等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韵味和绚丽的民族风情,将地域性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

1.2 浓厚的生产、生活性和宗教性

藏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大多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浓厚的生产、生活和宗教性。尤其是在早期时候,藏区人民由于交通工具不发达,为了生活,不得不经过长途跋涉运输生产生活必需品,所以人们就掌握了骑马、骑牦牛技术,并以此为骄傲。在青藏高原,牦牛一直有“高原之舟”之称,牦牛不但能托运生产、生活资料,满足人民物质生活的需要,还能丰富藏区人们的精神生活,于是,产生了赛牦牛、斗牦牛等藏族传统体育项目。而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表达丰收的喜悦,感谢上苍保佑,创编的各种形式藏族锅庄、踢踏舞等活动项目,并世代相传,逐步形成了藏族人民特有的民族体育文化。早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由于生活条件极差,当遇到不可抗拒力量的时候,总是把祈求家人平安或者财富的希望寄托于神灵或者自然界的超力量,来等。而宗教正是满足了人们的这一精神需求。在宗教活动中,总要戴上各种奇异的面具上窜下跳,张牙舞爪,乱舞乱蹦,并借助一定的道具,与鬼搏斗,场面之宏大,玄虚莫测,占据着人们的心灵,人们长期沉浸在这样的场景中,逐步产生了依赖性[2]。如跳神、羌姆等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由此产生。

1.3 激烈的竞技性和全民健身性

由于藏族人民大部分生活在草原牧区、林区、峡谷等,这些位置地理、气候条件十分恶劣,交通不便,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再加上医疗条件差,百姓缺医少药、各种流行病蔓延,营养不良等造成人的身体素质极差。人们为了生存,就需要强健的体魄和参与竞技、竞争等意识,这造就了藏族人民从小就具有竞技的意识。经过不断发展,在藏族传统体育很多项目中逐步形成的人们追求的目标与奥林匹克“更高、更远、更强”和全民健身强调的全民性目标不谋而合。例如在西藏那曲举行的抱石头比赛中,获得冠军的大力士有可能获得一头牦牛、一头羊等奖品,在赢得战利品的同时也可能赢得当地姑娘的芳心。所以藏族人民通过传统体育竞技,不仅能锻炼身体,征服自然,还有许多其它社会功能。

1.4 极富娱乐的表演性和艺术观赏性

藏族人民能歌善舞,常常将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集会、重大节日里与歌舞相融合。在活动中,体育和歌舞既有融合,也有明显的区别,两者互相衬映互相促进,既健身、健心,又富有很强的表演娱乐性。受藏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藏族人尚武好斗,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誉感,这样使藏族体育既具有一定的风趣幽默、娱乐等文娱游艺性,又富有体育竞技的展示性和艺术性。据调查,在藏历新年、格萨尔赛马节、康定跑马山四月八国际转山会、西藏雪顿节等活动中都要举办藏族传统体育性质的比赛,例如赛马、赛耗牛、斗牛、射箭赛跑、抱石头、押加等一系列活动。这些项目既展示了藏族人民勇武有力,技艺超群,粗犷有力,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也体现了藏族传统体育的行云流水、细腻、从容镇定等特征。如在康巴地区举办的四川理塘八一国际赛马节,不但要有速度赛马、走马、跑马射箭,还有马上拾哈达、下藏围棋、斗羊等比赛,并伴有物质交易等活动。这些项目之所以吸引广大群众参加,与它极强的表演、娱乐性和艺术性分不开的。藏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体育、娱乐、艺术等多重功能,既丰富了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也创造、传承、发展了藏民族的传统文化。

2 藏族传统体育面临的困境

2.1 藏区群众对藏族传统体育认识不到位,宗教意识制约了藏族传统体育发展

藏区群众在参与藏族传统体育活动过程中,对部分藏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认识还停留在宗教活动中,没有充分认识是在进行一项体育活动。宗教意识制约了藏族传统体育的健康发展,不利于藏族传统体育的创新,也不利于满足群众体育的全民健身需求。在藏区,由于群众信教较为普遍,藏族民间、民俗体育活动的形式上难免带有宗教色彩。如在西藏江孜县的“达玛节”上进行的拔河、武士习武、跑马射箭等传统体育活动均伴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不少运动员是寺院僧人,且头戴各种宗教面具参加比赛。沿袭至今的望果节、插箭节、萨嘎达瓦节等的体育内容都具有祭祀目的[3]。

2.2 经济基础薄弱,导致藏族传统体育普及率不高

高寒、高海拔、交通不便等原因直接导致了藏区经济基础薄弱,自身造血功能较差,只能依靠外界的支援。外界支援一是来自国家的投入,二是民间资本参与藏族传统体育市场和资源的开发。近年来,政府通过体育援藏、对口支援等政策加大了对藏区的投入,但又不得不面临很多现实问题,例如在内地投入10万元可以修建一个篮球场,而在藏区可能花数十倍的财力投入才能建起一个同样的篮球场,建好后,还面临保质期差,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政府投入的顾虑。而民间资本来源主要是国内、国外人道主义组织、企业、个人等的无偿援助;另一种就是社会资本融资的形式,但融资渠道几乎不可能实施,因为投入和产出是不成比例,许多民间资本望而止步。这些原因都严重制约了藏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

2.3 藏族传统体育人才不足,专业人才梯队、竞赛体制不完善

藏族传统体育人才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藏族传统体育管理人员缺乏,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系统的理论和专业学习,大部分都是由运动员直接转为管理人员。在调查中,有47%的体育管理者都是前运动员退役后直接安排到管理岗位,36%的管理者之前从未接触过体育相关工作,仅有25%的人员参与了体育管理相关学习培训等;在问及是否想调到其它部门工作时,72%的人选择想过,仅有7%表示从未想过。藏区体育人才的不稳定,直接导致藏族传统体育管理人员的不足。二是无专业梯队建设和竞赛体制不完善。在藏区举办藏族传统体育比赛的时间少,举办比赛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制度性。即使举办比赛,参赛的运动队也是采用临时集训的方式进行训练,平时不注重基础性建设,没有建立完整的藏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梯队和完善的竞赛制度。例如四川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时,就是通过前期省民运会的选拔,而各地市州在参加省民运会之前大部分队员也在从事与藏族传统体育无关的工作,只是临时集训而已。在参加完省民运会以后,省体育局、省民委将各项目分到各地市、州分开集训40天左右,然后组成全国少数民族运运会的参赛队伍。

2.4 藏族聚居区学校开展藏族传统体育不乐观

学校是藏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最理想的场所。然而在调查中,藏区学校开展藏族传统体育整体形式并不乐观。虽然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简单易行,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特色,具有很好的娱乐、健身和教育功能,但是由于认识上的误区,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尚未列入中小学学校体育教育内容,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学仍然以现代竞技体育为主、有的学校虽然开展了一些藏族传统体育活动,但由于体育教师对藏族传统体育知识不甚了解,制约了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展。可喜的是还是有少部分学校开展了对藏族传统体育的推广和挖掘,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例如四川甘孜县中学将甘孜踢踏舞与健美操进行编排,创编了一套适合学生课间和业余时间锻炼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操[4]。甘肃兰州大学已经将冈朵、果卓舞(锅庄)引入兰州大学体育教学课堂,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并不断普及、推广,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让我们看到了藏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曙光。

2.5 受全球化的影响,部分藏族传统体育项目正濒临消失

伴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没有哪个民族能脱离世界发展的步伐而独善其身,藏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也不例外。大型网络的形成,游戏、软件的不断更新,信息化、机械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机器逐步代替了人工,藏区很多地方交通改善了,接受外来信息也越来越多,人们在享受高效率的信息时代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部分藏族传统体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比如以前藏区群众都是骑马放牧牛羊,在生活、生产中不自觉就学会了赛马、马球、俄多等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技能。但如今在藏区,汽车、摩托车等工具代替了马和牦牛的部分功能,大部分牧民放牧骑的是摩托车,甚至有小部分条件较好的牧民开上了小汽车,新生代的藏族小孩很多已不会骑马、骑牦牛,更别说进行马上的竞技运动了。曾经风靡藏区的马球运动在吐蕃时期是藏族人民引以为豪的项目,《封氏闻见记》记载过汉藏球手在长安比赛马球的经过,当时唐朝皇帝及文武大臣也来现场观看,尚未即位的唐玄宗也亲自驰马参赛,场景极为热烈壮观[5]。现如今,在藏区甘肃河曲仅有的马球队也面临经费困难即将解散的困境,而藏区其它地区基本就没开展这项运动了。藏区人民在享受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逐步丧失了部分传统的技能,这不利于藏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

3 藏族传统体育的突破路径

3.1 立足藏区实际,发展创新理念

藏区体育部门应重视和组织体育工作者,挖掘、抢救、整理藏族传统体育。以藏区发展建设需要为主,推广和发展藏族传统体育,明确藏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目标,建立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中心,整合优质资源,提炼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内容,并挖掘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价值,宣传、倡导以健康为价值的追求,将藏族传统体育活动逐步与宗教活动剥离开来。同时借鉴和吸收其它民族体育文化的优点,促使藏族传统体育自我更新。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6]。”藏族传统体育,必须在现代化进程中立足藏区实际,不断创新,才能实现藏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3.2 加强与其它领域合作,打造藏族传统体育旅游品牌,带动整个藏区产业

发展藏族传统体育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一个单一的品牌发展是要受到很多限制的,加强与文化、旅游等部门合作。借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平台,保护、展示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藏族传统体育,形成特有的旅游品牌,使藏族传统体育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伴随着藏区基础设施的改善,到藏区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可以发展以登山项目为主的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这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在推动藏区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还相当有限,仅靠登山项目是不够的,为发挥藏族传统体育其它项目在推动藏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应加强整个藏族传统体育的市场培育,打造并形成规范、良好的体育市场环境,促进藏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并成为藏区群众增收的有效途径。如将俄多、响箭等民族传统体育器材做成工艺品,并在各种形式的传统活动中举行民族体育器材展销、民族体育竞技等。举办这类活动在组织和统筹上一定要上规模、上档次、有特色等,在国内外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并把这项工作当成日常工作来做,带动藏区其它产业共同发展。

3.3 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稳定藏区体育人才,提升管理人员水平

落实西藏、四省藏区工作会议精神,政府加大对藏区的援助,根据藏区高原、高寒的特点,在政府统筹安排下,援建省市主要提供资金支持,而藏区群众投入劳动力,多方共同努力,修建一批简易、实用的藏族传统体育设施,将这些设施修建在学校和牧民定居点,提高利用率。

藏区体育人才的建设是提高藏区软实力的重要途径。由于藏区体育人才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是导致藏区体育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通过送培、请进来、提高待遇等方法措施,才有可能培养并留住藏区体育人才,不断优化、提升管理者的水平,促进藏族传统体育快速的发展。

3.4 将藏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体育课堂,建立完整的运动梯队和竞赛制度

藏族传统体育来源于藏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作为藏区的学校,有责任、有义务将这民俗文化传承、发展下去。首先藏区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组织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周全考虑,不要盲目照搬地执行国家编制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可突出地域性特点,开发本校体育课程,创编民族体育教材,对教学大纲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并将藏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教学相结合,在中小学试点,并逐步推广藏族传统体育。二是在各中小学布点,将部分传统体育项目作为重点建设,加以保护、传承和创新。三是利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平台,各省、区建立完整的藏族传统体育运动梯队和完善的藏族传统体育比赛制度,定期、系统、规范、合理地举办比赛,通过分层次、分区域、分级别、分规模的比赛,促使藏族传统体育健康、和谐的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的今天,必须正确认识到藏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面临的困境,把握藏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加强多领域合作,创新发展思路,找准制约藏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务实的新情况、新问题,挖掘各领域与藏族传统体育多层次的合作空间,促进其它行业与藏族传统体育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在推进过程中找出藏族传统体育与其它各领域、行业的共同开发点,一起来创新发展藏族传统体育,打造藏族传统体育新的、可持续发展的亮点,从而使藏族传统体育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丁玲辉.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特性[J].西藏体育,2003,(04):13-14.

[2]丁玲辉.略论现代化进程中藏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中国藏学,2009,(03):30-33.

[3]霍红.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与走向[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4]曾伟.藏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02):132-135.

[5]唐封演.封氏闻见记.[M]卷六:2-5

[6]张学忠.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N].人民日报,2001.8.14.

体育经济发展出路 篇2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中职体育课对于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厘清中职学校体育目前面临的困境,基于企业实践的需要探索中职学校体育有效的出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本研究发现中职学校体育目前的困境主要有三个:一是体育教师教育理念不清晰;二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程度不高;三是学校体育资源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基于企业实践的需要,本研究认为唯有明确教学目标、开发体育资源与深化中职体育教学改革,才能改变目前中职学校体育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中职体育;困境;实践;出路

一、前言

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体育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高中相比,中职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而且还要有强健体魄和健康心理去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良好的运动体验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体育活动的群体性特征又能培养学生与周围个体交流与互动的能力。

二、困境

(一)体育教师教育理念不清晰

中职体育课不等于普通中学体育课,它们虽然有着某些相同点,但还有着根本的区别。首先,普通中学体育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一定的运动技能为步入社会或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做准备,而中职学校的体育课的目的更大程度上是为培养合格的企业员工而开设的。因此这就要求,中职体育教师在传授体育课的过程中要结合毕业后劳动的需要开展相应的体育内容。如郑招琴就认为应该中职体育课的改革和开展就应该“正视企业的现状,正视职工的现状,把服务企业、服务未来职工,作为中职课程改革的方向”。“中职体育教学针对专业的特点和需要,选择与职业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职业所需要的身体基本能力的训练,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职业环境和条件的适应能力”。其次,相对于普通学校体育课来说,中职体育课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所起的作用更大。非智力因素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指意志、性格、感情等。王欧萍认为中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由于某些原因受到较大的压抑。因此,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应该根据非智力因素组成的内在规律,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按照低级到高级,从一般到特殊的策略进行实施。

(二)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程度不高

中职学校学生的体育活动和普通中学一样,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运动竞赛。有资料显示,在体育课上,中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如蔡圆圆的研究表明“在体育学习和体育竞赛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取动机差,情绪自控能力差,对班集体活动缺乏热情,缺乏动力,社会情感表现冷漠,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在很多场合或活动中,表现出意志品质薄弱,如在体育教学组织的中长跑考核测试中,大部分学生缺乏那种咬牙坚持跑完全程的毅力,而是明显表现出一种怕苦怕累的厌烦心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首先,因为中职生大多数都是初中成绩较差而达不到上高中的分数线而被迫选择的接受中职教育的,因此这就决定了中职生自身的非智力因素较普通中学学生差,这些直接会表现在上课不认真,不遵守课堂纪律等方面。其次,目前的中职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娇生惯养的一代,生活上过分溺爱,学习上缺乏严格要求和正确引导,导致学生上进心不足、受挫能力差,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

对于中职学校的运动竞赛现状,相关的文献资料很少,有一篇文献提到中职学校运动会比赛项目设置单调、比赛形式单一,出现了参赛人数少、观看人数多、比赛场面冷清等一些实际情况,限制了大多数学生参与运动会的积极性。史永红通过调查丹阳市所中职学校发现学校只有5所学校常年开展课余训练,每年参加丹阳市中小学体育运动会,学校也有专门的业余训练经费发放给教练员和运动员。而其他8所学校在体育教学训练方面完全脱离了市教育局的统一管理,与此同时,据大多数在中职体育一线工作的教师反映,中职学校的课外运动竞赛现状和普通中学相比要少的多。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首先是与学校拨发的体育经费有关,因为主要是体育教师负责运动队的训练与比赛,而体育教师的课程本来就很多,如果得不到学校专门经费的支持,他们宁愿选择不进行过多的精力投入,而只选择体育课的教学。其次是与领导对于学校运动会的重视程度相关的,有的学校重视运动会的作用,认为运动会是中职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而有的学校领导则认为运动会对于学校的发展建设来说是无关紧要的,因此造成了校与校之间不同的运动竞赛开展现状。

(三)现有学校体育资源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国内大多数的体育场馆与场地都集中在中小学以及大学,此外还有一部分分布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但即使如此,25年来,青少年体质逐年下降,造成这些现象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有场地器材不足。普通的大、中、小学尚且如此,那么中职学校的情况又是如何呢?史永红的研究表明,丹阳市职业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远不能适应体育教学的要求。突出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有5所学校只有200米以下的操场,平均每校只有4.08块篮球场和1.48块排球场;二是只有一所学校有体育馆,这就造成了学生下雨天无法正常上体育课和进行课外活动;三是各学校的器材占有量少到了上体育课都困难的地步。虽然此描述是针对丹阳市的,但它的确是在全国各中职院校存在的普遍现象。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中职学校体育物质资源是相对较少的。

体育教师队伍是完成学校体育教学任务最基本的保证,体育教师数量不足也是阻碍中职体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工作量超负荷,有64.3%的体育教师每周要上14节以上的体育课,同时有的还兼任其他工作,如保卫工作、学生管理工作、行政工作等。体育教师的不足与重负荷已成为制约中职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出路

(一)以实践为导向,明确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目标

由于中职教育的特殊性,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也必须与其教学目标相一致,那就是为毕业后的工作实践服务。有研究者在企业实际调研后发现“许多职工因为年青,对健康的重要性没有切身的体会,对健康之于快乐人生的意义认识不足,他们极少进行体育锻炼,只有少数职工对健康、健美、快乐的人生,有比较自觉的追求。许多职工平时体育锻炼少,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有些年长的职工,已经出现职业病的倾向,比如颈椎疼痛,比如膝关节硬直等”,论者在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企业员工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是否有体育意识。“体育意识是指人们对体育的目的、意义功能的认识程度,对其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起决定的作用”。在体育知识的结构中,体育意识的有无以及正确与否对于个体参加体育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正确体育意识的人能够有规律的参加体育活动,从而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对其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运动技能方面的传授了,因为中职学校体育资源的有限性,体育教师在依照传统的运动技能授课的时候就会有诸多的不便。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有学者提出“轻松体育教学”即“让学生掌握在缺少体育设施、缺乏体育器材的情况下,随地即时就可以进行疲劳康复和体能锻炼的技术。轻松体育运动形式不拘,可集体活动,亦可单独进行:可在野外,也可在家中;可在清静的环境中,也可在音乐伴奏声中。可选择步行慢跑、园艺活动、爬楼梯、登山,也可选择游泳、太极拳、瑜伽、交际舞、韵律操、保健操,等等。轻松体育时间要求宽松随意。可长可短,依人的体力、兴致、忙闲的具体情况而定。可利用工作的间歇时间,亦可利用茶余饭后的零散时间进行”。

(二)以效率为中心,合理开发中职学校体育资源

学校体育资源是开展学校体育活动的基础。中职学校体育资源开发与普通类学校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都有如场地器材的开发、运动技术的简化、制作简易的运动器材等,但也有不同地方,如中职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关联,这就决定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惠性。中职学校可以与所对口的企业进行体育活动的联合,争取企业在学校投资体育场地与器材,在平时开展校企联赛,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使企业与学校的关系更加紧密,企业员工的业余活动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也能扩大企业的宣传度。

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向企业员工定期开展运动技能的培训提升体育教师自身的能力。体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在同样的环境中持续的时间久了就容易发生倦怠,有的省市已经开展了体育教师的交流项目即不同类别学校的体育教师进行互换,一方面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体育教师的倦怠情绪。企业员工的身心健康对于企业的生产率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很多员工在平时的生活中却没有足够的身体锻炼时间,造成这种现象有场地器材缺少的原因,但员工自身运动技能的缺乏,不知道如何运动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鉴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学校则可以和企业达成一定的协议,在寒暑假时间挑选部分体育教师为企业员工进行运动技能的培训。

(三)以发展为重心,深化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各级学校的深入开展,中职学校改革也在起步。体育课程作为中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体质与技能教育相结合有重要意义。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着手。首先是教学内容的改革,鉴于中职学校自身的特点,可以结合职业特色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选编和搭配,即根据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劳动种类对于身体素质的要求开展相应的体育课程。其次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可以让学生可以采取分组学习模式、从“灌输式”教学转向“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再次是教学目标的改革,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和中介功能。中职学校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在设置体育教学目标的时候不得不考虑目标的社会性。但目前大多数的中职学校都依然停留在过去传统的教学目标上,如仍然以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技能为主,而没有结合现实的情况。其教学目标并没有处理好“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与体育基本理论和技能学习的关系,经常顾此失彼,厚此薄彼。基于新课程关于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认为,中职学校体育课教学目标除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以为,还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以及卫生健康知识。最后是评价标准的改革,评价标准是教师对学生运动能力做出判断的依据。

四、小结

体育经济发展出路 篇3

关键词:竞技体育;政府;俱乐部;法律制度

自20世纪末竞技体育俱乐部作为我国竞技体育产业化的产物出现以来,其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走过了风雨兼程的十多年,一度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化的热点。竞技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转变的内在动力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外在拉力合力作用的结果,既反应了我国竞技体育运行模式的变化,也回应了全社会的体育需求,更适应了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大势所趋。虽然政府和社会各界就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必将走俱乐部模式已经形成初步共识,然而我国竞技体育俱乐部发展却不尽人意,甚至步人低潮,遭遇诸多困境。笔者认为,从法律视角对我国竞技体育俱乐部发展所面临的困境进行研究是有益的,探寻和选择解决径路更是必要的。

1、我国竞技体育俱乐部发展面临的法律困境

1.1政府体育主管部门法律观念的保守性依然存在

现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人们体育消费意识及消费能力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的飞速发展和高水平职业运动员的出现,我国应该具备了竞技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基础条件。面对竞技体育俱乐部的发展需求,我国政府在姿态上的回应是积极和值得肯定的。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在形成体育体制改革的共识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的相关办法和意见,为竞技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然而由于意识的禁锢和体制的惯性,政府体育决策机构及其成员习惯于墨守我国传统体制下的规范价值,而漠视竞技体育俱乐部发展的现实和需求。完全可以用顾培东先生形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时放时收,欲放还收”的话来形容我国的体育体制改革。正是由于我国竞技体育俱乐部正处于整个体育体制转轨时期,一方面法律在体育发展中的地位也没能达到其他社会领域所具有的推重和尊重;另一方面法律不可能完全不顾及举国体制下所形成的现实,而以超前的视野倡导和维护新体制的应有规则。从我国的特殊国情不难看出,政府体育主管部门法律意识上的保守倾向,无疑是我们在理论上设计应然法较为容易,而转化为实在法却比较困难的重要原因。所以在世界体育产业化发展大势所趋下,政府体育主管部门想继续坚持原有意识的导向,牢牢控制竞技体育俱乐部的运行,置其发展所必须遵从的经济规律而不顾,显然是行不通的,这只会扼杀竞技体育俱乐部的生存,断送体育产业化的前程。

1.2现有法律制度的滞后性开始彰显

我国传统的竞技体育体制正在发生重大转变,竞技体育俱乐部发展对法律的依赖性空前增加,而我国法律制度在满足竞技体育俱乐部发展上却明显滞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出现了较大的调整,私有经济在全社会所有制结构中的比重逐步增加,而国有或公有经济的比重相对降低。政府角色由经济的直接控制者转化为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者,宏观调控并不是意味着政府对于经济失去控制,在一定意义上是控制手段的转换,由以前的计划手段转变成运用法律,税收等手段对经济实现整体和长远地控制。我国经济领域的巨大转变反应在法律上就是过去十年中我国大量的经济立法的出台。这些法律的存在不但维系了有序的市场环境,为市场主体理性决策提供了依据,也有效控制了政府权力有节制的合法的行使。我国在传统竞技体育体制下,竞技体育完全依赖国家财政,整个竞技体育的运转无疑完全是依靠政策调控的。竞技体育俱乐部运行一旦不再受政府计划的直接控制,其决策无疑就必须在一个确定的法律制度框架下进行。由于与我国竞技体育俱乐部发展相适应的特定的法律制度的缺位,竞技体育俱乐部应对市场做出理性预期的就会缺少重要依据。另外,竞技体育俱乐部运行是一个经济现象,而法律制度相对于经挤是次生的。我国竞技体育俱乐部在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解决体现为法律制度必定会有一定的时滞过程。加上相对于其他领域,我国竞技体育俱乐部相对较陌生,其运行有独特的制度要求,而对于如何为之设计法律制度需要作较长时间的探索和尝试。

1.3法律制度设计的科学性难以保证

和谐统一的法律制度是竞技体育俱乐部高效有序运行的保障。由于我们从法律视角对我国竞技体育俱乐部的关注不够,缺乏针对性的深入的法学理论研究,加上我国竞技体育俱乐部发展本身障碍层层,要面对的矛盾和冲突太多,所以即使在短时间内出台相关的法律制度也很难实现自恰。法律制度的设计既要维护和保持体育领域的稳定和过多满足金牌强国的政治偏好,又要回应俱乐部和运动员的合理需求,必须在不同利益诉求之间寻求平衡,法律在解决诸多问题时的尴尬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应该说在我国过去竞技体育完全依靠国家投入的特殊体制下,法律更大程度偏重于对政治要求的遵从是必然的。而按照哈耶克的观点,法律是一种自生的内部的秩序,统一于某一目的的强制只能是一种外部秩序。我国竞技体育一旦过分的被强调于为实现体育强国的梦想,目标的高度统一实际是对自生秩序的一种破坏,特别是不利于激励机制的形成。在市场经济体系下,相关联的市场主体之间交织成利益网,每一市场主体都可能成为利益网的焦点。按照法学理论社会分层越多,法律就越多。利益分层越是复杂的地方,就越需要法律调整,法律就越发达。因而竞技体育俱乐部作为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的产物就是融入了市场经挤运行之中,法律也难以完全承载其向前发展的使命,从纵向关系看俱乐部处于政府、协会、运动员和消费者的矛盾冲突中心,其良性运行则还要更多从横向关系上协调与其他俱乐部、赞助商、媒体等之间的关系。从各单项行业规则核心的协会章程就不难看出,越是在体育产业化开展群众基础较好,观赏性较强和商业开发潜力较大的项目上,其协会章程的机构设置和权力配置就越显混乱。当前我国足球竞技体育俱乐部发展步人低迷就是很好的见证,蛋糕做得越大,就面临越难分配的问题,法律和行规难以达到完美地结合。

2、我国竞技体育俱乐部发展走出法律困境的进路

2.1以更新传统观念和意识为保障

竞技体育俱乐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体育产业化发展的主流模式,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国竞技体育过去在举国体制的统领下,过多的满足了政府“金牌强国”的政治偏好,而忽视了大众对体育的需求。我国在竞技体育的投入上是巨大的,而一些竞技体育发达国家已经完全不需要国家财政对竞技体育发展进行投入。可以说,我国竞

技体育产业要走出负产业的阴影,就必须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俱乐部的作用。

我国竞技体育在为我国树立国际形象、振奋民族精神上的巨大贡献是不容置疑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行,将进一步显现大国办体育的无比优越。但北京奥运会不应该是一场政治精英为体育精英而举行的盛会,在展示和提升我们的形象的同时,我们也期望以最少的投入赢得最大的收益。然而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现有运行模式是否能经得起奥运大会的考验?是否08年后我们收获的只是奥运园林和精神文明?却不无疑问。连续两届世界男篮锦标赛美国队都无缘冠军,但没人能否认其篮球帝国地位,它能吸引最好的球星和绝大多数篮球迷的眼光,更重要的是以此占据了世界的篮球市场。美国也是世界上仅有的举办过奥运会而不要政府投入的国家。国外的体育竞技表演和体育中介组织进入我国体育市场,无疑不是仅供我们欣赏、学习和借鉴,而是对巨大市场潜力和丰厚利润的垂涎。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信息社会的到来,现代竞技体育的商品属性开始彰显。更新观念,突破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思想的潘篱,树立竞技体育产品不仅是精神产品,也是一种特殊商品的新观念,是促进竞技体育俱乐部发展的重要思想保障。

2.2以明确政府角色定位为前提

在我国体育体制转轨时期,竞技体育俱乐部要成为拥有独立地位的可以自主决策的市场主体,政府的角色定位是前提。只有保障俱乐部能真正从政府的管束中解放出来,摆脱政府的直接控制,才有按经济规律运行的可能。我国竞技体育过去在自上而下的计划调控下,不可能形成一种自发的秩序,竞技体育俱乐部没有自我发展的良好制度基础。所以体制转轨和制度设计也只能走自上而下的路子,要依托于政府部门执政意识的转换和执政理性的极大提高。可以说这也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竞技体育俱乐部发展要克服法律困境所面临的最大难点。政府要成为宏观调控者,必须合理地公平地分配国家的公共体育资源,特别是要对国民体育需求给与尽可能充分的的关注。政府要转换控制手段,过去管得太宽,既要管单项协会,又要管俱乐部和运动员。如果将对俱乐部的控制归人国家经济整体调控中去,通过对俱乐部运行产生的收益合理征税,再由政府统筹分配将更有利于整个国家体育的发展循环,既能排除政府政策控制的随意性给竞技体育俱乐部的良性运行的破坏,还能激发竞技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活力,更能杜绝直接控制更可能滋生腐败的弊病。在我国竞技体育产业在起步较低,与国外竞争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政府还有责任通过必要的手段比如通过限制竞技体育产品进口来保障我国竞技体育表演业的发展,为竞技体育俱乐部发展提供倾斜保护,这也完全符合国际法之惯例。

2.3以确立单项体育协会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为关键

我国是一个社会中间层极不发达的国家,在政府与市民社会之间不是出于应有的中间位置,而是非对称的明显偏离市场主体依附于政府。以体育社团名义成立的各体育单项协会也没能真正摆脱对政府的依赖反而受制于政府。法律没有对单项体育协会的法律地位和权利做出明确的规定给政府留了太大的政策调控空间,政府体育主管部门有利用协会的非官方身份做出制度安排来强化自己的既得利益之嫌。我们的协会并没能真正体现出社会团体的社会性、群众性和民间性。体育协会是所有成员基于共同的意愿为了实现本项目的更好发展而结成的体育团体,协会的管理权力应该是源于俱乐部、运动员等会员,而非政府体育主管部门的授权。我们的关于协会制度设计虽然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自上而下的进行,但这种制度设计只有尽可能地达到与自发秩序相吻合的地步,保持对竞技体育俱乐部运行所遵循的经济规律最大的遵从,各单项协会才能发挥真正维护俱乐部权利的正常作用,而不至于成为其发展的绊脚石。

2.4 以合理构建竞技体育俱乐部治理机制为基础

政府给了竞技体育俱乐部充分的发展空间。协会也真正实现了自治管理,俱乐部就必须具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能力,因而完善的俱乐部治理机制就成为其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基础。首先要从严格竞技体育俱乐部设立的管理人手,规范资产评估,明确俱乐部产权关系,将俱乐部与各出资人(包括政府出资)的关系置于合同法和公司法等私法调整之下,以明确股东权利和义务,保障股东的平等地位。其次要结合体育产业化运行的特有规律,在公司法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竞技体育俱乐部章程,并以此为核心制度设立完备的竞技体育俱乐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构。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俱乐部普遍面临融资困境,这与竞技体育俱乐部存在决策上的分歧,管理上的混乱和监督机制不健全不无关系,其粗放的运行和惊人的内耗极大打击了全社会的投资信心和热情,往往令投资者止步。再次要选用专业经营管理人才,才有利于正确决策和科学管理,才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和有力的监督制衡机制。以上是竞技体育俱乐部拥有独立市场主体地位的基础。

2.5以建立有序的竞争与合作法律制度为依托

竞技体育俱乐都高效有序的运行至少需要两个方面的保障。其一,是保障其有独立的市场地位。其二,是保障各个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建立一种有条不紊的市场运行秩序。因而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上保障了俱乐部具备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只是俱乐部发展克服法律困境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有赖于和其他市场主体之间建立有序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促进俱乐部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目前当务之急就是引入联盟机制,有选择地实现整体运营。国外高水平联赛几乎都设有专门机构,代表联赛所有俱乐部利益,既保证了俱乐部在经营上的有效竞争,又实现了俱乐部之间的共同合作,更促进了本项目在相对良性的公平竞争环境中发展。在联赛冠名权和比赛电视转播权上统一经营,就有利于确保全联盟各俱乐部的共同利益和经营业绩。鉴于竞技体育商品的特殊性,竞技体育市场失灵明显不同于其他商品市场失灵,因而政府干预市场也应该区别于一般做法,政府要将俱乐部之间的竞争规制和调控授权给各单项协会或赛事联盟。比如对规定竞技体育俱乐部准人和电视转播整体经营等制度给予反垄断法上豁免,对运动员转会制度给予劳动法上的区别对待等。在对于与竞技体育相关产品的经营上,则应该鼓励各个俱乐部广泛的开展竞争。

2.6建立以体育仲裁为主的纠纷解决机制

竞技体育俱乐部生产体育产品过程,就是与市场主体的竞争与合作过程,冲突和纠纷的产生就不可避免,并且由于体育纠纷的专业性质,就要求有特殊的纠纷解决机制来止纷定争。设立体育仲裁机构解决体育纠纷是目前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就体育仲裁制度研究也引起了我国体育界和法学界很多学者的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33条亦规定:“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发生纠纷,由体育仲裁机构负责调解、仲裁。体育仲裁机构的设立办法和仲裁范围由国务院另行规定。”近年与竞技体育俱乐部有关的纠纷由于没有通畅的纠纷解决机制进行公正的裁决而导致冲突升级和矛盾激发的事件时有发生,当前我们应该加快设立体育仲裁机构的步伐,来改变政府主管部门裁决的恣意性和协会内部裁决的非中立性以及法院裁判的非专业性。

体育经济发展出路 篇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我国西部边陲,面积为166.49万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6,是我国最大的地区。在漫长的岁月中,新疆的各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许多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新疆的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体育是指生活在特殊地域的人群世代传承的,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特征以及强健体魄。多年以来,针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学术界相关理论探索和研究此起彼伏,众说纷纭。由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相对起步较晚, 且研究视野基本上还停留在体育领域,停留在对现有文献资料的承接、转换上,以定性的方法进行演绎, 总体上较 缺乏有学 术价值和 实践价值 的原始资料 。

新疆的部分学者如:楼望皓的《新疆民俗》、库德热提·阿不力米提的《新疆民族体育》、锡伯族学者贺灵、伶克力的《历史·民族·文化》、塔吉克族学者西仁库尔班的《中国塔吉克史料汇编》等对新疆的传统体育项目按照竞赛项目、传统体育活动、传统游戏以及竞赛规则等部分做了大致介绍和初步描述,并新疆传统体育项目的历史渊源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对众多项目做了生动的记录并保留了许多珍贵图片资料。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视角出发、通过多彩的笔触将新疆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呈现于世人眼前,但由于出版年代较早,已不能满足当前研究的需要。

总的来看,众多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较多采用文献资料查阅、问卷调查整理,部分资料多为文献的相互转载,缺乏实地调查的第一手资料。

1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及研究意义

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大省,在当地的传统体育项目资源十分丰富。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地域特色,使得当地能够非常有利的发展草原体育运动、绿洲体育运动、高山体育运动、水上体育运动等多种运动种类。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组织开展了对全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普查工作,了解到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总数为278项,形成了《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汇编》。其中包括竞赛项目12项,表演项目13项,民间传统体育项目109项,民间游戏项目125项,近40个项目已失传;约43个项目濒临失传的危险(表1)。

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广泛普及和喜闻乐见,通过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增强理论方面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民族的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同时还能够缩小与其他省市的差距。

对新疆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生活来说,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整理等方面的研究暂时是薄弱,通过这项研究,今后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与借鉴。课题成果与应用实践密切结合,大量实地考察、结论来源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实践性工作,突破传统、单一的研究模式。站在学科前沿,根植于少数民族社会实际,牢固树立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教书育人目标服务,为构建新疆和谐社会服务的宗旨。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 . 1明确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思路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因其具备少数民族自身的特色,在推广及普及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便之处。因此,需要加强对这方面规则、裁判方法的完善,确保规则能够被大众所理解掌握。

2.2大力举办民运会

民族运动会的定期举办,极大地调动了全国各地特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开展民族体育的积极性,同时建立、健全了竞赛和管理机制,促进了少数民族体育的规范化、社会化和市场化。

注:根据新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汇总资料整理与统计得出。

2 . 3加强新疆少数民族体育理论研究

长久以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由于投入的资金和人力都比较有限,因此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性的理论研究也一直停留在初级阶段,这成为了阻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理论的研究。

2 . 4引导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产业化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新疆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开发潜能,与自然资源的开发相比,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也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则是立体、动态的,更具有参与性和娱乐性,实现了区域旅游产一品组合的互补性,使游客既能领略民族风情,又可使精神上得以放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锻炼与保健的作用。

2 . 5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应与学校体育, 群众体育相结合

学校是体育的摇篮,是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必由之路。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更应体现出自己的办学特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教学领域,是当前发展民族地区学校体育事业的最有效途径。

因此,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挖掘、整理、研究传统体育项目,推广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并将其列入正式的新疆高等体育院校的教学计划,尤其是让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体育院校学生有机会学习和掌握当地主要的传统项目。

2 . 6少数民族体育走向国际

在自治区民族运动会的比赛中,有百分之四十的比赛项目都做到了同现代体育的接轨,例如:摔跤、射箭、赛马等项目。在这些项目中不乏很多出色的人才,有些传统项目的竞技水平已经能够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这些竞赛项目的开展和优秀人才的涌现拓宽了新疆各族人民的视野,也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和提高。

3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对策

3 . 1明确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思路

我国政府一贯认为:民族不分大小,不论发展程度怎样,都有优良的文化传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备自身的特殊性,集中表现于某些项目往往为一个或几个民族所独有,真正能识知其中文化内涵和风俗人情的观众为数不多,会对异地比赛表演或推广普及过程造成不利影响。

3.2大力举办民运会

通过定期的举办民族运动会,能够很好的调动全国人们进行民族体育的积极性,同时能够引导相关机构建立、健全竞赛项目以及管理机制,能够促进少数民族体育的规范性、社会化和市场化。

3 . 3引导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产业化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新疆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开发潜能,与自然资源的开发相比,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也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4结语

新课改下初中体育教学的出路何在 篇5

1.课程评价唯成绩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纯属多余

中国学生寒窗十多载,所有的课程安排、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都为了高考分数,为了将来考个好大学,谋一份体面多金的稳定工作。为了高考,兴趣天赋尚可抛,那些副科如生物地理计算机音乐,尤其是体育、劳动课这些看上去很力大无脑的课程就尤其显得不值一提。也是由于传统体育课上教师一直以单一的反复的体能训练为主要内容,由于学生不爱上课,教师上课也很无奈,最后演变成了上完基本内容后就让学生自由活动,这一堂课就成了学生的“课间活动”课,连体育课让学生锻炼身体素质强身健体的基本宗旨都消失殆尽了,这就给学生和父母一个体育课就是受罪的更是耽误宝贵的学习时间的不该设置的课程的印象。

2.教学内容单一,时间安排不合理

初中体育课体育设施不健全,教学内容单一无变化,多是高强度的体能训练,没有审美性可言,根本提不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体育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一些学校在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的评定方面存在着以学生学习成绩为唯一评定标准的情况,这就导致教师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强调应试性,导致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只是技能的讲解和习练。单一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降低,阻碍了学生主动参与性的热情提高。

一切教学培养都是为了高考,体育课这种不能提高学生期末考、中考甚至高考成绩分数的课程,不仅学生和家长不愿意上,就连学校也是能缩就缩。据调查显示,一般初级中学,每周三次体育课,多安排在上午或下午的最后一节课。这个时候正是学生饥饿、学习效率低下的时候,安排上体育课就不会耽误其他重要的课。然而上体育课的话,教师带领学生学完基础知识之后就让学生自由活动,甚至也不在操场看管学生就自己离开去忙自己的事情了,这种体育课是错误的。

3.教学方式霸权,学生主体性缺乏,参与不积极

从现有的初中体育教学模式来看,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没有突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应有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知识的讲解、动作的示范以及对体育课堂教学本身的控制,进而导致多数学生不会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体育练习课为例,教师过多地强调练习目标的实现,导致学生只能被动的按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二、初中体育教学的出路

1.课程评价多元,体育课得到应有的地位

新课程要求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要改变那种唯成绩论,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体能练习,还要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2.教学内容丰富,时间安排应合理

体育不仅是教授体育技能的学科,还要对体育文化进行传播。运用多媒体工具可以大大扩展初中体育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视频给学生看,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该项运动的魅力。如在上排球课的时候,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讲解排球发展的历史,展示我国优秀排球运动员的赛场风采。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文化知识,还能让学生看到大将风采,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体育技能,了解体育文化。体育课和其他课程应享有同等地位,课程安排应合理,不能成为学生可以提前放学的活动休息课。

3.教学方式灵活,师生关系融洽

就初中体育教学而言,教师应树立身心健康并重的教学思想,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从而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深刻体会运动的乐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教学效率自然容易提高。在相关体育技能的训练上,如“教学障碍跑”这一内容,教师与其守着学生一遍遍地进行障碍跑的训练,倒不如将这一教学内容穿插于游戏中,如走迷宫、抓小偷等,在学生的行进路上设置相应的障碍物,那么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自然就会得到体育锻炼,让学生在玩中学,从而能更有效地掌握相关动作要领。师生的关系也就在游戏中得到培养,日益幽默友好,学生喜欢教师,也更喜欢这门课,体育课不再是浪费学习时间的摆设,而是真正能够强身健体,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只有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才爱听教师说,才能真正学进去,这堂课才真正有其价值。

学校体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篇6

1、学校体育面临的困境

第一、学生体质持续下降。近年来我国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特别是与学校体育有着紧密关系的耐久力、肌肉力量、速度三项指标下降的速度最快最明显。运动不足是我国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的首要原因。考试升学还是用单一的分数标准 选拔评价学生, 在每分必究的升学录取制度指挥下, 学校、老师、家长、学生都被应试化, 在这种情况下, 学校体育课时得不到保证, 教师、家长不重视学生的体育参与, 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学校体育活动。其次是在教学工作中忽视学校体育工作。升学率是学校行 政管理部门和社会衡量学校办学的最主要的指标, 学校主要注重与升学有关的所谓“主科”教学, 而体育作为一项不被列入升学考试的科目而逐渐被边缘化, 虽然国家以不同的形式下发了多个重要文件, 以期通过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但这些行政命令治标不治本, 直至今日学生体制问题没有根本的改善, 没有改变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趋势。

第二、学校与体育行政部门两套具有体育行政管理职能的系统分轨运行, 导致学校体育竞技运动基础功能被弱化。教育行政部门与体育行政部门分属两个独立的行政部门, 都具有发展我国竞技体育的功能, 这两个部门有各自独立的训练、竞赛体系, 各自关注的重点不同, 不能形成合力, 甚至还出现了重复建设, 互相摩擦的现象。竞技体育行政部门注重的是少数顶尖、专业职业运动员的培养, 走的是职业化、产业化的道路, 却忽视学校教育, 没有将体育市场化获得的丰厚社会资源投入到学校体育, 不能为学校体育发展注入活力。教育行政部门一直以来沿袭的是旧体制, 没有抓住时机, 创新机制, 错失九十年代后体育社会化带来的机遇, 依旧走学校竞技体育单独发展的老路, 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与专业体工队不能衔接, 从而造成体教脱节。

第三、学校体育在助力群众体育发展上的缺失。我国群众体育的科学化水平不高,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不高, 年龄结构不合理, 这种状态已经持续多年,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体育设施数量不多, 功能不健全, 基层群众体育组织覆盖面不广, 也存在与学校体育方面有关的问题, 比如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对外开放, 大量的学校体育设施不能有效的用于群众体育锻炼, 学校没有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 学生没有掌握锻炼身体的技术方法, 不能认识到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第四、学校体育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却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作为体育教学目的, 片面追求体育运动过程的“快乐”, 这种“快乐”只是学生的本能需要, 而不是后天形成的兴趣和需要。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不能通过耐心听老师讲解学习体育运动技术, 不愿意通过刻苦的重复练习巩固、提高已有的运动技术技能, 多年的体育课学习之后不能掌握一、两项完整的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学校完全取消稍微有一些“危险”的体育项目, 因为害怕学生受伤, 将学生完全保护起来, 抹杀了青少年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培养不畏艰险、顽强的个性心理品质。女生以柔美为美, 害怕弄脏衣服, 怕出汗, 怕晒太阳, 体育课上很难看到女生的身影;男生不愿意做运动量稍大的练习, 嫌太累, 太枯燥, 太单调。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由教学的主导作用沦为“体育保姆”, 在体育课中的主要任务主是保证学生在体育课中不能受伤, 删除体育运动中对学生身体稍微有威胁的体育运动项目, 学生完全沦为“温室里的花朵”。学校体育的这一现象否定了学校体育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制约和促进作用, 也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2、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对策

2.1、加强学校体育的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

政府应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和管理。我国各级各地学校都受各级政府的管理, 政府对学校体育的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各施其职, 不可相互推诿。各地政府要将学校体育发展纳入本级政府年度工作报告, 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实施, 有关部门分工负责, 并鼓励社会参与学校体育工作。教育部门要完善政策, 制定标准, 加强监督管理和科学指导, 将学校体育纳入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教育规划。体育部门要把学校体育作为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 在技术、人才、场地和体育组织建设等方面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支持。校长是所在学校体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要确保学校体育各项工作任务的具体落实。

学校应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做好学生健康检查制度, 各学校每年对所有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 并将测试结果经教育部门审核后上报纳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 使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制度的配套衔接。将有关学生在校的健康状况及时向学生家长报告, 按学生年级、班级、性别等不同类别在学校内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结果, 要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 将学生日常参加体育活动情况、体育运动能力以及体质健康状况等内容。因地制宜组织实施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 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 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 有效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引导作用。

2.2、为学校体育创建适宜的学校环境

为学校体育创建适宜的学校环境, 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加大学校体育的资金和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力度。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 要优先支持农村和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资金的投入上要合理保证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中用于体育的支出, 并随公用经费标准提高而逐步增加。建设学校体育设施要充分利用现有渠道, 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活动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还应鼓励社会爱心人士积极参与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各学校在建设体育设施时, 要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中小学校体育设施技术规程》及相关学校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 在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统筹规划学校体育设施, 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项目中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和器材配备的支持力度, 推动全国学校体育设施和器材逐步达到国家标准。大力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向青少年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余和节假日应向学生开放。另一方面要加强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要加快教师的结构调整, 教师的结构包括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性别结构。高校扩招后, 我国各类师范院校及体育专科院校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体育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 应将这些高学历人才尽快的充实到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中去, 特别是农村中小学。通过制订并落实配齐专职体育教师计划, 多渠道配备好中小学和职业学校体育教师。加大国培计划培训体育教师的力度, 拓宽体育教师培训渠道, 要对中小学和职业学校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要保障体育教师的待遇, 体育教师在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对体育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以及组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 要纳入教学工作量。

2.3、为学校体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要认真宣传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要求、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 加大对群众性学生体育活动的宣传报道, 广泛传播健康理念, 引导广大青少年、各级各类学校和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健康观, 形成珍视健康、热爱体育、崇尚运动、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学校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在校园举办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竞技比赛中来, 让他们通过体育比赛感受体育过程中的快乐, 在快乐中成长。

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健康观, 加大对群众性学生体育活动的宣传报道, 形成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活动, 充分展示新时期青少年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加强家庭和社区的青少年体育活动, 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家庭教育对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起关键作用。要在广大家长中倡导健康第一的理 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 注重从小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饮食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体育锻炼。学校、社区要和家庭加强沟通与合作, 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青少年体育活动, 促进家庭、社会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式, 努力营造重视青少年体育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谭华.关于实现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J].体育学刊, 2000, (05) .

[2]苏长英.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理论的困惑与创新[J].山东体育科技, 2005, (9) .

[3]张江南.面向21世纪体育高校改革的战略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0, (12) .

我国体育用品营销的困境及出路 篇7

关键词:体育用品,营销,出路

当今的世界经济日趋多元化,中国加入WTO10年来,我国的体育用品产业在全球这个更为广阔的市场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随着这次金融危机的到来,它也给我国的体育用品产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正迎来了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有人说中国的体育用品产业好比一只充气不足的篮球,外表光鲜,但缺乏足够的气体造成弹性很低。由于历史等客观原因,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还很低,体育用品市场还远没有被彻底开发,同时我国的体育用品产业因为起步晚、产业结构不合理、营销水平差、品牌化程度低等因素的存在,都严重制约了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今天,我们正身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浪潮下,我国的经济已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的收入和消费能力不断提升,他们对健康和高品质生活的要求也随之提升,这都使我国的体育用品业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并具备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正确认识当前我国体育用品产业营销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和找到加快其发展的应对策略,从而促进我国体育用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1 我国体育用品营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我国体育用品营销的现状

入世10年,我国的对外贸易无论是在关税、市场化、政策法规还是投资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都对我国体育用品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意义。我国在体育用品加工、引进外资、科技创新和海外市场的竞争上都迎来了难得的机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体育用品产业正进入了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市场日益活跃,各类体育用品企业层出不穷,他们在经营和生产方式上都发生了重大转变,而随着国家体育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全民健身的浪潮袭来,国内市场不断扩大,同时我国的众多体育用品企业还积极进军海外市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资料显示,我国的体育用品出口量从上世纪90年代的10多亿美元,到本世纪初已经达到了70多亿美元,增长了7倍之多。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在产品结构上和营销的模式上都有了巨大的改变,归纳起来现今的体育用品营销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形成了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出口生产基地的,一大批具有规模效应和国际竞争力的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它们依靠资源、技术、人力和国家政策等方面的优势迅速的崛起,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原料加工和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并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主力军;二是当前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正在从以往的产品销售向品牌销售转变,企业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它们的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断上升,它们通过影响巨大的体育用品博览会、赞助国外著名体育队伍和邀请体育明星做广告来积极宣传推广本企业的品牌,李宁、安踏、匹克、英派斯、红双喜等等都是国内外消费者耳熟能详的体育运动品牌,并且都在海内外市场上获得了极大的收益,企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三是产品科技含量和营销模式、理念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产品研发能力的提高,企业营销模式的转变,都使得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企业的发展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1.2 我国体育用品业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成绩取得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当前我国的体育用品在营销上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将会严重制约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2.1 品牌意识薄弱,缺乏有竞争力的产品

虽然我国当前拥有一批比较著名的体育用品品牌,但与国内数以百万计的体育用品企业相比,这个比例仍然很低,绝大多数的体育用品企业仍然在为国外品牌加工产品的领域生产经营着,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在赚取着低附加值的利润,这样十分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同时由于历史等客观原因,企业的科技力量有限,很多企业缺乏自己的拳头产品,产品在性能、样式等方面过于雷同,同时入世后国内的关税在不断的降低,原有的价格优势逐渐在消失,缺乏附加值和科技含量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不具备竞争力上的优势。

1.2.2 品牌宣传推广缺乏深度、力度,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能力不强

品牌的宣传推广工作是体育用品营销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其手段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同阿迪达斯、耐克等国外知名品牌相比,我们的企业在宣传推广的力度和深度上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我们赞助的运动队和使用的体育明星在实力和知名度上远逊于这些国外知名企业。同时企业缺乏对市场的深入、充分的调研,营销管理还不尽科学和完善,因此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反应较慢,缺少对主流消费群体的深入调查,缺乏以市场为主导去设计、研制和开发产品的能力,短视的问题严重,时常出现人云亦云,企业扎堆竞争的状况,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我国体育用品企业踏上更高层次的市场营销的台阶。

1.2.3 营销手段单一,恶性竞争频繁发生

低价促销、假日促销等刺激产品销售的营销手段,虽然给我国众多体育用品企业在产品的销售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单一的、短时间又十分频繁的促销活动产生不了长期稳定的效果,反而会使众多国内体育用品企业之间产生恶性竞争,企业的营销人员素质偏低,营销手段的匮乏,营销模式的落后,是当前我国众多体育用品企业普遍存在的通病,这让我们的企业在同发达国家的营销能力极强的企业竞争时,处于一个十分不利的地位。

2 我国体育用品营销的出路与策略

2.1 转变营销观念,规划并实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战略

入世以后,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同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交流更为紧密,产品营销的环境变化巨大。所以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一定要与时俱进,适时地转变营销观念,不能将目光仅仅局限在以往的国内市场领域,而是应当放眼全球,在新形势和新环境下规划并实施符合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企业要改变旧的、传统的营销观念,树立起更加全面、更为开放的营销意识,将生产优质产品和打造知名品牌作为企业营销的核心内容,并以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研发水平作为实现这一内容的保障。同时,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一定要对自身优劣有着清醒的认识,并能紧紧把握住全球体育产业发展的脉搏,加快体育用品产业的由内向型到外向型的转变过程,主动去淘汰一批产能不足,低附加值和技术落后的产业项目,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基础上,积极进军海外市场,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力量,努力打造出有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和核心产业,这样才能在强手如林的世界体育用品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2.2 抓住机遇,将企业做大做强

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式下,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面临着在国内和国外市场与世界跨国公司两线同时作战的问题,如果企业规模和实力不足,就很难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因此在有可能的条件下,组建大型的能够与阿迪达斯、耐克等知名企业同级对等的体育用品企业,是我国体育用品产业进军世界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参与激烈市场争夺的一个可行的营销策略。我国的一些知名、发展比较快并有巨大潜力的体育用品企业,应当充分利用当前国家对企业战略重组的扶持政策,或通过资本的运营和产品的扩散,扩大企业规模的方式,或通过企业兼并、重组,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方式组建集团公司,并在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管理下,依托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将企业不断地做大做强。

2.3 创建良好的企业形象,促进产品的国内外销售

在营销的过程中,我国很多的体育用品企业往往将营销的重点放在了宣传产品和推广品牌上,并加以质量战、价格战和促销战等营销手段的实施,以此来希望提高产品的销售,扩大在市场中的份额,这种营销策略和方式虽然会在短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它不是保证企业产品长期稳定畅销的最佳途径。因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商品十分的丰富,人们的购买力也日益增强,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这种低端的物质需求了,当今全球的体育市场是一个供远大于求的市场,人们在体育用品的选择上越来越挑剔,他们不只是关心产品的质量和价格等因素,同时更看重该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企业美誉度,一个具有良好社会形象的企业和品牌能够深深吸引消费者,使他们对企业旗下的产品产生忠诚度。因此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一定要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作为营销的重点,在产品的营销推广活动中,始终都要考虑到并满足公众情感、媒体情感等社会情感的需求,才能使自己的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着极高的美誉度和信誉度,才能实现抢占国内市场、开拓海外市场的企业发展目标。

2.4 加强营销网络的建设,完善营销服务体系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由于关税的不断降低,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的产品在价格上的优势正被逐步地弱化,而国外知名品牌产品又在技术和功能上具备相当的优势,因此在当今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我们的企业正处于一个十分不利的位置,因此如何运用恰当的营销策略,来改变当前这一被动局面,已经成为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的当务之急。我们可以参考借鉴日本等国家的成功经验和策略,来有效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保护本国企业的发展。这些国家在入世之后,企业通过采取生产和销售网络一体化的营销策略,自主地防止和阻碍了国外竞争对手顺利进入本国消费市场,并在竞争中赢得先机,占据了主导地位。我们的体育用品企业在注重企业形象的树立和品牌宣传推广的同时,还应当完善相关的产品销售服务体系,保证产品在营销的过程中,无论是售前还是售后都能够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服务,并适应社会不断进步的潮流,及时更新服务方式,加强在产品技术上的服务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配合企业及其产品形象的树立,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并最终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3 结语

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外大品牌给我国的民族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为扭转这一不利局势,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必须要及时改变落后的营销思路和营销模式,从而适应国际经济趋势和市场环境的改变,并通过制定宏观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战略目标和实施正确的营销策略,进而缩小我国企业与国外著名体育用品企业之间的差距,在站稳国内市场扩大企业销售份额的同时,积极地争夺海外市场,获取更大的收益,我国的体育用品产业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刘树欣.浅谈我国企业的体育营销[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01) .

[2]伍严, 尹大川.浅谈国内运动休闲服装营销策略[J].中国商贸, 2010 (12) .

[3]钟育赣.再论“体育营销”[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6) .

[4]杨恒心.我国企业体育营销的状况与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 2007 (22) .

如何让体育特长生有更好的出路 篇8

体育特长生又叫高水平运动员招生, 是指经过教育部批准的招生高校根据本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的建设需要, 推进素质教育, 从参加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学生中特招有体育项目特长且又符合高等学校年度招生工作规定的学生。另外还招收具有高级中等教育毕业同等学力, 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 (含) 以上证书者或近3年内在全国或国际集体项目比赛获得前八名的主力队员, 这都属于体育特长生的范围。体育特长生是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有力补充, 体育特长生的发展关乎到我国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

2 我校体育特长生目前的现状

目前我校有田径、羽毛球、网球、篮球、乒乓球、足球等项目的特长生。其中足球和网球是我校的传统项目, 在市级和区级比赛中频频获奖。但学校对特长生的管理比较松懈, 尤其是文化课的学习。大部分特长生课堂纪律差, 上课睡觉、打瞌睡、文化成绩差。另外, 体育特长生由于自我约束能力差, 经常打架斗殴, 难于管理, 被班主任和同学视为"异类"。

体育特长生作为学校的一个特殊群体, 需要进行特殊的管理与教育。大多数体育特长生不爱学习, 文化成绩差, 难于管教, 不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 被认为是"头脑简单, 四肢发达"的代名词。很多学校将体育特长生仅仅用作是在体育运动中争荣誉的"工具", 比赛完后就置之不理, 缺乏一种长效的成才培养机制, 从而导致很多体育特长生因文化课成绩差而考不上理想的高中或大学, 导致人才的流失。另外,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很多家长都不赞同自己的孩子练体育, 觉得太辛苦, 而且将来没有好的出路, 因此, 很多想从事体育发展的学生被迫放弃。

3 如何让体育特长生有好的出路

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模式在西方国家已经比较成熟, 我国起步较晚, 对体育特长生的成才模式还在摸索中。其实在国内有很多明星和名人以前都是体育特长生, 如我们所熟悉的钟南山院士, 中学时期是400米跨栏好手。知名作家韩寒读初中时靠长跑的体育特长被重点高中录取, 著名影星赵文卓也是武术特长生, 他们的成才之路值得我们借鉴。目前国内有很多著名的体育院校和各大高校都招体育特长生, 体育特长生不是学校的鸡肋, 如果加强管理和教育, 体育特长生一样有好的出路。

目前大多数中学的体育特长生都在普通班上课。由于体育特长生的录取分数线比普通学生低, 而且文化基础比普通学生差, 而上课内容和难度跟其它同学一样, 因而会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不利于成绩的提升。另外, 体育特长生每天都要训练, 作息时间跟其它同学不同, 不利于课堂教学的管理。最后很多体育特长生因中考或高考文化成绩不理想而与自己心仪的高中或大学失之交臂, 令人非常惋惜。因此, 如何处理好体育特长生的业余训练和文化课的学习是噬待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文化课的学习和体育训练是可以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 但由于学校领导和老师未能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 导致出现矛盾, 如果这一矛盾不解决, 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很难达到成效, 出路也就成只能是纸上谈兵。

因此, 为了让体育特长生有更好的出路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第一, 如何有效处理好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的关系。第二, 如何有效制定培养体育特长生的长效机制,

第三, 加强体育特长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

第四, 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管理、训练管理与生活管理多层教育管理机制。

第五, 学校、社会、家庭对体育特长生的关注与支持。

4 小结

如何让体育特长生找到更好的出路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 大多数体育特长生重体育, 轻文化, 直接后果是考不上高中, 上不了大学, 找工作困难, 影响就业。本文仅从如何培养体育特长生的角度来阐述问题, 试图找到解决体育特长生出路的办法和思路, 以供广大的一线体育教育工作者参考和探讨。

参考文献

体育经济发展出路 篇9

一、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经营中存在的困境

1. 职业体育俱乐部的产权问题。

当前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产权关系模糊所引发的问题日益凸现。由于各投资方在俱乐部中均有自己的利益, 他们总在不同程度上站在自身利益角度来行使自己权力。在体委与企业联办的俱乐部中, 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体委拥有俱乐部教练员与运动员的人事权、训练场地设施的所有权, 而企业向俱乐部投资或者购买冠名权, 则对俱乐部的经济来源具有一定的制约权, 俱乐部产权关系不明晰导致因利益关系出现推诿、牵制与对抗的现象, 极大地影响了俱乐部的正常运转。

2. 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制度建设滞后。

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的法制建设远远落后于俱乐部自身发展的要求, 规范化程度低, 行政管理差, 随意性强。表现在俱乐部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俱乐部内部人员职责不清, 没有正常行使权利机构的职能;体育局行政会议代替俱乐部或企业包揽一切的现象时常存在;俱乐部董事长、总经理的权利过于集中, 仍沿用专业队的一套制度, 经营、管理、人事、财务、会计等管理制度;俱乐部外部经营不规范, 俱乐部经营没有完全纳入法制的轨道, 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 处理俱乐部各种利益冲突与矛盾时, 以政府行政手段代替法律手段的现象明显;政府在有关职业体育俱乐部管理、发展政策等方面尚存在空白, 部门规章制度也未出台等法律缺陷, 这些将危及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生存与发展。

3. 职业体育俱乐部融资渠道不畅。

职业体育俱乐部是具有高成长性的特殊企业, 对职业体育俱乐部高层管理者来说, 最大的困难就是怎样获得资金。俱乐部需要不断的资金注入来进行扩大再生产, 所以, 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对职业体育俱乐部的进一步发展乃至整个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体来看, 目前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融资手段单一, 主要以企业的资金投入作为俱乐部资金的主要来源, 缺乏有效的经济创新来源, 一旦赞助企业撤资, 俱乐部就面临资金困难, 这样就造成俱乐部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无法阻挡强大俱乐部的市场冲击。

4. 经营机制不完善。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专业运动队是政府行政机构的附属物, 行为取向是非市场性的, 基本上不存在经营活动。一些职业俱乐部从专业队转制后, 只是为了筹资而做一些形式上的变化, 改制只是手段, 目的是向社会筹集资金, 并没有按照职业体育俱乐部的要求建立经营机制, 没有真正走向市场, 导致俱乐部经济效益低下。

5. 激励与约束机制失衡。

由于我国职业体育利益的异体化和职业体育文化氛围的缺失, 激励机制重在突出个体利益追求, 忽视了联盟的整体利益, 其结果是加剧了俱乐部之间的恶性竞争, 加重了俱乐部的财政负担, 难以保证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共生, 不利于职业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

二、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出路

1. 明晰产权。

进行俱乐部产权制度的改革, 首先要产权关系明晰化, 严格界定投资各方的产权归属, 并以契约或法律形式确定所有者和经营者, 以及各自的责、权、利在管理中实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以市场为导向, 引入一些市场经济因素, 使职业俱乐部产权由凝固化走向产权转让的市场化, 通过兼并、租赁、拍卖、转让、破产等形式进行俱乐部产权经营, 俱乐部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

2. 管理科学, 法制完善。

用健全的管理制度, 科学的管理方法, 先进的管理手段, 使俱乐部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体育社会化、市场化发展的今天, 职业运动联盟无疑是目前世界职业联赛体制较为先进的一种管理模式。我国应在体育总局的宏观领导下, 根据国情, 逐步对我国各职业体育俱乐部实行职业运动联盟的管理模式。

建立相关的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税收、版权保护、运动员资格确定、权利义务、博彩法及电视转播等各个方面。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 依法办事, 维护职业体育市场的正常运行。

3. 我国俱乐部的融资策略。

我国俱乐部的融资策略应当是:以股权式融资为主, 债权式融资为辅。股权融资主要解决俱乐部长期发展所需资金, 把股权式融资同俱乐部股份制改造结合起来, 建立起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债权式融资主要解决俱乐部短期运营所需资金, 要充分利用债权式融资对管理层经营的激励作用。

4. 经营全面面向市场。

俱乐部应建立市场意识, 面向观众, 以优质的服务满足人民的要求, 与观众建立起密切的互动关系。根据市场需要安排组织经营活动, 依照市场供求规律不断拓宽经营空间, 形成以门票、商业比赛、广告赞助、电视转播、标志开发等相关产品并驾齐驱的经营体系, 使俱乐部经营收益持续提高, 经济上形成良性循环。

5. 健全激励约束制度。

规范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内部竞争制度和激励约束制度。

参考文献

[1]王健:我国职业体育运行机制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6, 8

[2]黄晓灵, 黄菁.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经营收益[J].体育学刊, 2005, 1

[3]徐连军: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市场运行机制缺陷及其应对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6

经济发展的另一条出路 篇10

内幕是,接下稿约时我心里已经明白,编辑小姐期望香港的我推一本香港的书。然而在我避开一些看不完、写不来的东西以后,几乎只剩下这本台版的《绿领经济》可选了;我同时明白,大方的编辑小姐会让偏离潜规则的我顺利过关。

不过真正的事实是,我希望趁着上海世博会热烈举行之际,承接其美好主题,冲破地域的界限,介绍一本关于全地球人的书。

看到这里,你心里可能也明白,这个人不就是想讲环境问题吗?善用时间资源,你翻到另一篇比较有新意的文章,并且把这一页放进回收站。是的,现在谁不懂说一点环保,谈一点绿色呢?讲了几十年,“环保”无疑已经成为当代人重要美德之一种,同时也是最空泛的装饰。听着地球生病的消息,我们在身上、家里、学校里、商场里布置出绿色气氛。我们或许立意良好,却没察觉到那常常不过是廉价的心安理得。我们还是无奈地看着情况恶化,我们其实只将环保视作抵偿活动,用来默许社会继续以污染浪费的方式运行。

再来翻开这本书,第一章是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吹袭美国南部的灾后画面,作者藉着一群流离失所的灾民得不到适当援助,反而四处遭受“维持秩序”的人员驱赶的苦况,道出美国社会经济的极端不平等。政府强调个人自我照顾的能力,却忽视许多人没有选择地一开始就被置于劣势。由贫穷、种族衍生的人权问题,连同不断加剧的自然灾害反映的环境破坏,是作者所指出的美国目前面临的双重危机。你或者可以很快地断定,本书原版英文副题:“How One Solution Can Fix Our Two Biggest Problems”里的“Our”指涉谁人,Problem又是谁的Problem。的确,美国人口中的“我们”从来就不是包括其他国籍的“咱们”。你甚至不用看下去,我可以告诉你,与其说这是一本书(Book),不如说它通篇更像一份计划书(Proposal),对象是美国政府、美国企业、美国总统、美国人民。那么我所谓本书关乎全人类是因为看得太多好莱坞电影吗?诚如绿领工作者褚士莹先生在推荐序所言,有很多其他书籍和渠道可以让人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环境概况与展望,但这本理念与对策兼备的计划书精要流利地示范了下一波环境运动的走向。找出了全球共同的问题以后,在寻求解决方案时有必要把焦点放回个别国家以至在地社群,本书正是透过这种思维体现出其普世价值。

作者阐述美国三波环境运动,第一波以1960年代通过的《荒原法》为标志,重点在于保育自然,杜绝了指定地区的人类活动,但讽刺地把世代以来深懂永续发展之道的美洲原住民一并排除在外;第二波是订立法规限制污染,其动力仍然依赖少数菁英的觉悟自省,初期的保障也只集中在某些地区和阶层,于是出现了后期的环境正义运动,关注白人以外族裔的权利。来到如今第三波,环境濒临不可逆转的破坏,需要寻求更大的动力,那必然是市场。作者提倡发展绿色企业获利,而增加绿领职位则让更多人有工作,这在经济不景气的美国,恰好是连中双雕的一箭。同时,要发挥社会大众的环保力量,纠正经济发展模式,并许诺物质金钱上的回报(加法),比起要个人想象一个宏大的图景而后做出有限的教条式行为(减法)有效得多。亦是在这样的愿景里,环保方能摆脱孤立的抗争运动形态,真正成为经济生活的一部分,不问财富、阶级、种族,由人人共创共享。

体育经济发展出路 篇11

1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升级的困境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的形势下,中国体育用品产业产业集群升级将面临内外两大方面的困境。具体如下:

1.1 内部困境

1.1.1 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对国外公司过分“依赖”,导致产业集群升级与创新动力明显不足

中国体育用品集群内部的企业,由于大多为中小型企业,其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市场开拓能力较弱,资金比较缺乏。在短时间内要想弥补这些弱势。一个不错的选择是,就是通过嵌入发达国家跨国企业掌控的全球价值链,直接利用跨国企业提供已经设计好的产品及零部件图纸、技术壁垒高的关键零部件,改进工艺流程的技术和稳定的营销渠道等。因为这些企业获取国外订单相对自身发展投入费用更低,承接国外先进知识更快,承担的风险更小。因此,只需依靠自身的比较优势占据生产制造的环节,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就可以获得一定利润,虽然比较低,但可以避免与全球价值链中占尽优势的旗舰企业的竞争与冲突。不过,如此一来,导致我国许多体育用品企业有意无意地逐渐放弃朝价值链高端延伸的主动权,并且逐渐失去通过提升自身能力实现升级的动力。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基础仅仅是建立在争夺国外公司的订单上,而对产品设计研究毫无兴趣,生产的产品技术模仿多于技术创新,普遍缺乏科技含量,始终主动地牢牢把自我锁定在低附加值环节的根本原因。长期下去,其结果必然导致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缺乏功能性和交叉链升级的动力。

1.1.2 低成本比较优势的中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正在逐渐终结

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中国体育用品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劳动力的价格和资本资源要素,对其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在中国由于近几年,土地、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人民币升值等诸多因素影响下,特别是人力成本这两年处于急剧上升的通道中,长江三角地区和珠江三角地区2010年、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三年人力成本已上升50%,原材料成本更是大幅度上升,到2012年中国劳动力成本无论是东南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普遍上涨20%~50%。而相比于东南亚的国家,中国的平均劳动力成本是东南亚的两倍以上。出口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削弱了“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据2012年7月18日,阿迪达斯中国公司透露,在年底前他们将关闭在华的最后一家工厂。而阿迪达斯的竞争对手耐克,早在2009年3月就已经关闭了在中国的惟一一家鞋类生产工厂。为什么会出现阿迪达斯、耐克等国际体育用品业巨头逃离中国的现象,其实都是因为中国生产成本提高了,不得不将部分产品的生产和采购转移到比中国更具有低廉劳动力的东南亚国家。如,孟加拉国、越南等国。可以说,中国体育用品产业的低成本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消失,或者说是正在终结。目前许多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正处于艰难的度日期。

1.1.3 中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缺乏社会网络化基础,优化升级的配套措施不完善

在中国体育用品产业优化升级的配套措施最突出的问题是:民间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支持性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严重滞后。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结构形成还不健全,人才市场、产权交易市场、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往往使不少体育用品企业面临资金、技术、人才和流通瓶颈的制约。已成立的相关行会、协会、商会等社区自治组织,由于组织功能有限和凝聚力不强,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相关体育用品产业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了体育用品产业内部资金配置效率和劳动力生产技能的提高,难以形成产业关联,专业化协作和经营网络。然而产业集群是由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组成的网络,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只是纯粹的市场交易关系,它也包含信任、合作嵌入、相互锁定等特征在内的网络关系。因此,网络中的每一家企业都需要通过协作关系网络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办事成本。这种产业集群缺乏社会网络化基础,产业关联性较差,优化升级的配套措施不完善,无疑是中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升级的一大难题。

1.1.4 产业集群内大多数是以家族化经营管理的体育用品企业,管理水平低下,往往导致企业经营时间周期不长

中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内大多以民营和私营性质的中小型企业为主体,基本上是家族化经营管理模式,企业管理水平低下。事实上,在企业创业阶段和初期成长过程中家族化经营管理是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一定规模后,那些家族化经营管理的中小型企业,由于大多数企业是以眼前利益为主,许多中小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缺乏长远打算和扩张动力,往往导致企业经营时间周期不长。

1.2 外部困境

1.2.1 全球经济衰退导致中国体育用品出口明显下降

当前,美国经济增长前景趋淡。日本经济再度陷于倒退,新兴经济体增速停滞。欧债危机不断加深,欧元区经济的整体疲软。这种全球经济整体衰退,无疑对我国的出口依存度较高的外向型体育用品企业造成巨大的压力。同时,由于美国的EQ1, EQ2, EQ3,导致全球通胀加剧,煤炭、石油等能源大宗资源价格持续高涨,直接增加了中小体育用品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更加压缩了中小体育用品企业的利润空间。再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中国体育用品的种种限制,必将使中国出口的体育用品更加困难。由于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多数是代工的出口型企业,因此,只要全球经济衰退,国内产品成本上升,国外需求萎缩,就必然会导致部分中小体育用品企业利润急剧下降,甚至无利或倒闭,跨国公司订单转移。严重影响中国体育用品出口。

1.2.2 缺乏全球价值链国外核心企业战略伙伴

从全球价值链升级角度看,产业集群一般经过“产品加工出口——国外品牌产品的出口——引进外来新技术生产产品出口——自创品牌出口——集群产品升级”过程,从这一过程可见,中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要想成功升级就必须与国外核心企业战略伙伴合作。但是中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恰好缺乏处于全球价值链核心战略环节的国外投资合作者。显然这中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升级十分不利。从中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来看,以中小体育用品企业为主体,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许多中国体育用品产业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产品差异化低、产业集中度不高,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出口贸易的产品往往缺乏科技含量,只能低价销售,整个行业利润下降。特别缺乏全球价值链核心企业战略伙伴。

1.2.3 在全球价值链上与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定位相同,存在国际间的恶性竞争

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就比较优势理论来说应趋向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与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如越南、泰国、菲律宾、孟加拉国、印度等国相比,在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相对优势和我国类似,甚至更低。加之体育用品产业加工的产品档次一般不高,企业进入行业壁垒较低。因此,在低端价值链的争夺中,中国与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定位相同,存在明显国际间的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恶性竞争,这必将严重影响中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发展。

2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升级的出路

2.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实施集群升级战略

一是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明确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升级发展的国家导向政策;二是地方政府应在深入分析地方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阶段、驱动模式、治理结构和战略环节的基础上,制定区域集群发展规划、升级战略和促进政策,建立集群升级示范园区,以促进自主技术和自有品牌的“两自”发展为核心,实行分类指导,引导体育用品产业集群选择科学,有效的升级路径和升级战略。

2.2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完善投、融资机制,加强知识创新、提升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的创新能力

政府要积极鼓励民间资金投入企业的各种项目建设,推进各类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可考虑建立体育用品产业投资资金,以缓解当前中小体育用品企业向技术密集型、创新性方向发展所需雄厚的资金依托。要解决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金瓶颈。应牵头不定期组织银行与企业对话,加强金融机构同中小体育用品企业的联系。在体育用品产业方面应大力开发知识资源,鼓励知识交换,知识创新和知识生产,加速知识和技术的积累,提高吸引和利用知识、技术、信息的能力和效率,从而提升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的创新能力。

2.3 完善中国体育用品质量标准体系,实现体育用品的标准化生产

中国不少体育用品出口到国外,经常被进口国拒之门外,理由就是产品不符合进口国家的标准。就目前而言,体育用品的标准化问题已成为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的瓶颈。一句话,形势的要求和市场的呼唤,要求中国必须加快体育用品标准化工作。因此,应尽快制定并出台适应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国家体育用品的质量监控体系。具体应抓标准化建设来促进体育产品整体水平的提高和通过产品的认证,建立市场的准入制度,以实现扶优限劣、净化市场的目的。总之,中国体育用品产业要想走向国际化,做大做强,就必须从严格标准规范认证等开始一步一步地做起。逐步完善中国体育用品质量标准体系,实现体育用品的标准化生产。

2.4 整合相关产业链,加快中国体育用品产业转型升级

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推进各类体育用品业企业进行整合,鼓励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兼并收购、合并、联合、合作、联盟等方式进行企业间资产重新配置,实现集群内部“洗牌”,形成具有产业链控制实力的主导型企业,并发挥主导企业在创新与技术示范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实现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和产业链的延伸。形成充满活力的生态依赖型的产业集群,以提高企业集群协同效应,促进集群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企业必须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时机,在产业结构上进行大胆调整,由低成本竞争转向差异化竞争,力争产品和生产工艺在技术上有突破,实现中国体育用品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2009年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研究报告[R].2009.

[2]吴平, 杨明.SA8000标准与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 2010.

[3]喻坚.对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8.6.

[4]刁永辉.中国自主体育品牌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08, 29 (1) .

[5]喻坚.提高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的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09.2.

[6]郑文智.集群演化与区域产业的根植性[J].产业经济研究, 2006 (1) .

上一篇:写作读后感下一篇:审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