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发展战略

2024-08-21

体育发展战略(精选12篇)

体育发展战略 篇1

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战略要求我们在理论上明确体育强国战略的思想、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措施和战略步骤。英国是现代体育的发源地之一,在现代体育发展历程中,英国体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英国21世纪初到2020年的体育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有效制定和实施体育强国战略提供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该文以英国2020年体育发展战略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提出对我国体育强国发展战略的相关策略。

2 英国体育发展战略的特征

2.1 国家干预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英国体育管理组织体系是开放体系,强调政府与社会的广泛合作,把社会力量统一纳入国家体育运动发展战略之中。为了实现政府特定时期的某一目标,由政府加大投入力度,专门设置相关机构,通过制定实施战略计划和政策引导,进行有针对性的、广泛的社会动员,完成预期目标。

2.2 政府投资巨大,关注特殊群体

英国政府对体育方面的财政支出在2002—2005这4年间达到了20亿英镑以上,并在尽可能地情况下提供人力资本上的投资。21世纪初期的英国体育发展战略强调给予特殊群体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问题是其他一切问题的基础,其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未来,当前政府对儿童的投入会为未来的社会带来益处。

2.3 民主化和实用化

英国是最早的体育现代化国家,相关体育战略计划的制定,也逐渐从中世纪的君主独裁方式转变为当前的现代民主决策方式。对政府决策方面进行改革,他们认为在政府进行一项重要的决策时,权衡不同群体的利益,考虑各方面的意见,从而逐渐将政府引上了民主决策的道路。场馆设施的建设随着政策方向的改变也逐渐向灵活型转变,变得更加经济和实用。

2.4 维护国家与民族声望

英国有着悠久的竞技体育运动传统,是曾经享誉全球的“日不落帝国”。英国体育发展战略在大力发展社区体育的同时,也在积极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努力发展竞技体育,力争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以更好地提升国家与民族声望。

3 对我国体育强国发展战略的启示

3.1 更加重视体育“强身健体、促进教育发展、降低犯罪率和扩大社会包容度”等方面的社会价值

英国政府之所以大力投资体育运动,是因为体育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提升教学质量,降低犯罪率,增大社会包容度。体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更应该引起我国对体育的高度重视,为我国制定体育强国战略做好铺垫。

3.2 重视青少年后备力量的培养,为公民创造更多的体育参与机会

英国政府重视对青少年儿童的培养,提倡不直接给公民提供福利服务,运用到体育发展上也就是由国家为公民尽可能地创造更多的体育机会。当前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切实抓好青少年儿童的体育工作,及早发现和培训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合理有效利用资金,大力发展和推广体育俱乐部体系,为公民创造更多体育参与机会,提高群众体育参与率。

3.3 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双轨制发展

英国当前发展体育的核心目标就是不断地提高大众体育参与率,制定了一个长期运动员发展计划(LTAD)来进行人才的识别和发展,促进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双轨制发展。这对我国制定实施体育战略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建议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在完善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发展竞技体育的同时,也要积极重视群众体育的发展,在资金投入和体育设施建设上都给予有力的支持,使其能够真正为竞技体育奠定基石。

3.4 “民主与科学”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英国体育政策经由多方参与制定,如,学者、体育实业家、志愿者组织、官员、议员等,最后通过民主的方式决策。以此为鉴,我国体育战略的制定应多采纳更广泛的意见。在实施过程中,政府应该与学校、体育俱乐部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紧密配合,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科学管理措施,创造一个自然的环境,扩大青少年体育参与。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21世纪初期前20年的英国体育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内容:第一,发展体育文化,增加参与人数,关注特殊群体。多部门密切合作,增强学校体育设施的可用性。第二,增强国际竞争力。第三,改进举办大型体育活动的方法和主要设施;第四,完善组织管理体系。中央政府需重视体育活动,建立框架清晰的资金资助计划,加强与自愿者组织以及其他私营部门的合作,共同推进体育现代化。

4.2 建议

更加重视体育强身健体、促进教育发展、降低犯罪率和扩大社会包容度等社会价值,大力发展体育运动;体育发展战略的战略思想和方针应该更加重视青少年后备力量的培养,为公民提供更多的体育参与机会;体育发展战略目标应该向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双轨制发展方向进行;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更加民主和科学。

摘要:北京奥运会后我国提出了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战略,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体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阐明了英国2020体育发展战略的基本特征,通过归纳总结,提出对我国体育强国战略的启示。

关键词:英国体育,体育发展战略,大众体育,竞技体育

参考文献

[1]《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编.体育强国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2]李远乐,张海军.英国竞技体育振兴之路探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1-3.

[3]王志威.英国体育休闲娱乐的发展[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5(4):30-33.

体育发展战略 篇2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调发展探析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和高校体育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探讨如何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建立“学区体育”模式,使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区,共同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目标.

作 者:张浦强 赵雪敏 马治云 作者单位:江西,九江学院体育学院,33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年,卷(期):“”(21)分类号:G80关键词:高校体育 社区体育

体育发展战略 篇3

体育课程不能理解为仅仅是学校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体育课程应是学校体育场所活动与校外体育场所活动的结合。体育课程不能理解为只是体育教师与学生的事情,还需要学校其他人员、家长及健身指导员等共同参与。

课程目标

树立“健康第一”的新理念,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基于我校的实际情况,创造富有特色的体育课程教学教育,全面开展体育工作。以特色体育为中心,实行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利用生动丰富的教学语言、身体语言,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情境,使学生身心健康,并能愉快地享受到体育活动的乐趣。

各水平学段的教学目标

水平一(一、二年级):重点放在常规教学习惯养成和运动兴趣培养。首先向学生反复强调各种常规,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站位意识、团体合作、互助互爱精神。针对新生的特点,从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乐于参加游戏入手,在引导方面多花心思,多想内容,营造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教学模式,让学生系统地感受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乐趣,积极与他人合作,参与各种集体项目,养成爱集体、惜友谊的精神。

在教学上,以情境教学、兴趣教学为主,每堂课以游戏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利用生动丰富幽默的语言,把课程标准新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内容选择方面力求新颖、趣味性强。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与人融洽相处、自立自主,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达成目标时,将能够:(1)乐与参加各种游戏活动;(2)做出基本体操动作;(3)指出坐、立、行的正确和不正确身体姿势的区别;(4)在游戏或基本运动中进行多种移动、躲闪、急停、跳跃的练习;(5)辨别左右、前后、上下的方位;(6)体验并简单描述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7)比较并说出与他人一起活动和独自活动的区别;(8)在游戏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9)懂得简单的体育与健康常识。

水平二(三、四年级):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培养羽毛球、乒乓球的竞赛人才。建立健康的新概念,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并能正确对待人际关系,认识到身体健康发展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和促进作用。

在教学上,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问题,改变传习式教学时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倡导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勇于创新。多创造一些学生自主交流、自主合作的环境,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探索最有效的合作方法。

学生达成目标时,将能够:(1)向同伴展示学会的运动动作;(2)说出所做简单运动动作的术语;(3)做出多项球类运动中的简单组合动作;(4)知道不按规则运动和游戏会导致身体受到伤害;(5)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初步具有正确的身体姿势;(6)通过各种游戏发展位移速度和动作的灵敏性;(7)描述自己的身体特征;(8)体验参加不同项目运动时的心理感受,如紧张、兴奋等;(9)对体育活动表现出较高的热情;(10)体验并说出个人在参加团体游戏的感受。

水平三(五、六年级):自主学习习惯养成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养成。随着年龄逐渐增长,学生各种生理特征出现,思想正处于幼稚和半幼稚状态,教师应积极引导和启发他们,正确对待和认识问题,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上,以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为主,教学内容联系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多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多动脑筋。教师创造学生喜欢的环境和学习氛围,积极提供学生所需、所渴望的锻炼场所。也要求学生自主活动,在锻炼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卫生与健康问题。

学生达成目标时,将能够:(1)主动观察和客观评价同伴的运动动作;(2)知道球类运动术语,如投篮等;(3)观看电视中的体育比赛和表演;(4)初步掌握多项球类运动的多种动作技能;(5)说出不同环境中可能面临的危险和避免方法;(6)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7)利用器械做跨越、钻过和绕过一定障碍的练习;(8)初步认识青春期男女身体发生的变化;(9)正确对待生长发育和运动能力弱可能带来的心理问题;(10)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与友爱。

体育发展战略 篇4

社会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人民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现代社会文明、健康、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现代生产方式和人文环境等客观条件将对社会体育的性质、内容、范围、形式、对象及时空关系产生巨大影响。

1. 经济是社会体育的基础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社会体育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必然要以经济为基础,其发展规模和模式都要受到经济的制约。当前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农业包括第三产业都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日趋成熟,经济状况与社会体育、社会体育和个体的体育行为、经济状况与个人体育行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经济水平最重要的指标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GDP) ,它不仅反映综合国力的经济总量,而且反映按人口平均物质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在某一时期新创造的价值。根据《1996—2010年中国社会全面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魏礼群主编,1996) 所预测的人均GDP可知,在过去10年中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以每年8%—9%的速度递增,这一高速度在本世纪末还将继续保持下去。但是由于基数的不断变大,再保持8%左右的高速度恐难以实现,但其发展速度可望仍将保持在6%左右。可见,未来几十年中我国经济实力还将不断增强,这必将为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物质条件,为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国家的重视是社会体育发展的前提

现阶段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党和国家大力倡导社会体育。1982年,5届人大5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体育任务用根本大法确定下来,成为全国人民必须努力实现的法定目标,国家“六五”、“七五”规划也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它从面向21世纪提高民族素质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今后若干年直到下世纪初我国全民健身的目标、任务、措施提出了新的明确的要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是新中国体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将实现一次新的飞跃。随着199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的权利,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得到了充分的法律保障。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使我国社会体育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2007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以及“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为社会体育又注入了新生力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完美闭幕把我国社会体育推向了一个高潮。

3. 人口是社会体育发展的主体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体育发展的主体。社会体育的发展不仅和经济有关系,而且和人口增多有直接关系。社会体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我国未来人口的数量息息相关。按照12‰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中线) 估算,到2000年,我国人口为12.89亿;到2010年,按9‰的中线标准估算,人口将达到14.10亿 (魏礼群主编,《1996—2010年中国社会全面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996) 。未来几十年中基数不断增大、增长速率减少,但总体人口数还是呈上升趋势。

从现阶段我国人口状况来看,体育人口可分成4个层次。第一,25—35岁之间。这部分人口刚从大学走向社会,从学校学习的体育技能还没有忘记,依然有着在学校体育的激情,大部分人的父母和子女还不需要用过多的时间去赡养和抚养,经济状况对他们是最大的挑战。根据近几年的高中和大学入学情况,2008年是最高峰,所以他们是未来几年里社会体育的一批新生力量。这部分人的体育人口百分比为40%左右。第二,35-45岁之间这部分人的社会负担系数最大,既要赡养老人,抚养孩子,又有繁重的职业工作,即使有兴趣参加体育活动,也力不从心。这部分人的体育人口百分比为10%左右。第三,45—55岁之间。这部分人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社会地位比较稳定,子女和老人的负担较小。这个阶段的体育人口的百分比为25%左右。第四,55—75岁之间。这部分人增长速度从我国年龄结构来看是最快的,他们刚刚离开工作岗位,生活富裕、闲暇时间多,对健康的渴望程度也是最高的,这个阶段的体育人口百分比为45%左右。

4. 发展趋势的归纳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经济条件允许,社会人群对健康不断追求。我们不难看出个体的体育行为促使社会体育未来将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出现,“健康第一”“体育强身”的观念也将会深入人心,社会体育与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也将融为一体,既有娱乐、健身、休闲,又有竞技。人群中个体的科学锻炼意识也会普遍化,锻炼手段会更加多元化。各层次的管理体系也会进一步完善并走向规范化、市场化、法制化。

二、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学科

1. 社会体育唯一的可操控性

未来社会体育发展趋势的明朗,对我们高校体育学科的改革和建设提出了一个新的考验。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科改革和建设都是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的目的而进行的。高校体育学科也是如此。虽然社会体育是宏观的、不可操控的,但是它的主体却可以个体化。我们把社会体育主体个体化以后就会发现,高校体育学科的的发展趋势其实就是培养出社会体育人口所需要的人才。这也是社会体育唯一的可操控性。

2. 高校体育人才的多元化培养

从未来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出:个体的体育行为促使社会体育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按性质可分为:收费和不收费;按内容可分为:竞技运动、健身运动和休闲娱乐;按形式可分为:有组织和无组织。它的范围很广,是多元化的,但目的却是单一的,就是怎样更好地增进健康。也就是说我们未来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培养出组织、管理、科学的指导手段、全面的技能项目等与一身的多元化人才才是最重要的趋势。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国力日趋强盛的条件下,我国的社会体育也有了更好的发展,在社会体育中起主体作用的人群在个体体育行为的促进下形成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多元化的要求给未来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从唯一可操控的个体体育行为入手研究,未来高校的体育学科的发展趋势必将以培养多元化人才为方向,不能走多分专业和划分类别的路子,应把同学科、相近学科和一些辅助学科集中起来,划分多个班级教学,构建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进步的教学体系,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体育的发展方向。

摘要:目前我国对未来社会体育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的论文很多, 对高校体育学科发展或体育学科改革加以探讨的文章也很多, 但根据未来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来谈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方向的却寥寥无几。本文作者对近十几年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归纳, 并放眼我国未来社会的体育发展, 分析了高校体育学科对未来社会体育的直接影响关系, 理性地探讨了我国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未来社会体育,发展趋势,高校体育学科

参考文献

[1]田雨普.21世纪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1.1

[2]周爱光.论我国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999.1.

体育发展战略 篇5

从地域发展上:无论是体育文化产品开发或是体育经济发展城市发展优胜于农村。有的农村地区虽有着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奠基,但是开发迟缓,经济效益不明显,导致出地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从产业项目上看:武术文化产业独树一帜,不论是武术文化传播、影视作品制作还是武术文化教育业发展都好,带动武术相关产业发展,而其它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甚至没有进行开发。

2.2品牌效应不强

体育发展战略 篇6

关键词:小学体育;心理发展;心理规律;事半功倍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67-01

实践证明,通过体育可以培养小学生健康心理;运用小学生的健康心理也能促进体育的健康发展。

一、通过体育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一)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三)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四)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五)加强体育课和丰富各种课外文娱活动,使学生有健康的身体,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

通过加强对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

总之,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要培养出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运用心理规律进行体育教学

(一)体育教学要运用注意规律。

注意是人的心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心理过程,是对事物的感觉、思维的反映。例如:学生注意老师指挥学生做操而发出的口令,就是学生对刺激物的反映。注意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在体育活动中,如果心不西焉或注意力不集中,便不能掌握好所学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或伤害事故。注意分被动与主动两种,被动注意是属于本能的,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它由条件刺激或个人爱好所产生。例如:上体育课时,新奇的道具,显目的标志,宏亮的口令,都能引起学生们的被动注意,而主动注意则由意志去指挥,带有强制的意思,往往学生对某些事物并不感兴趣,只是由于某种需要才去注意。譬如:有的同学对长跑这个教材并不感兴趣。但由于“长跑”是“达标”的一项指标,而“达标”又是评“三好”学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为了实现自己当“三好”学生的愿望而不得不集中注意力上好“长跑”课了。

在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组织和保持学生注意的时候,要向学生讲明锻炼身体的意义,每节课、每个动作的目的和要求,指出完成动作的关键和难点,尽可能利用那些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因素,把学个从被动注意引导问主动注意上来。例如:教纵箱分腿腾越时,先可在纵箱的远端贴上胶布一条,作为明显的标志,引起学生的被动注意,经过多次练习,学生有了肌肉感觉,知道了手必须撑到箱的远端,才能完成好这个动作。因此,引起了他们的主动注意。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提示的方法来引起学生注意。例如:教学生“前滚翻”时,可通过提示学生低头、团身、抱腿等口令,引起学生对时间与空间关系的合理分配的注意,使之取得好的效果。

(二)体育教学要运用兴趣效应。

兴趣是个人对事物所持的选择态度,它是属于感情和情绪的状态,兴趣是产生注意的源泉,二者关系密切,互为因果。

我们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的时候,就会集中注意,专心专意去做。注意也能引起兴趣,(但有时集中了注意的事物,并不都能引起兴趣。)若经常注意某一事物,也能引起对该事物的兴趣。例如:当学生听到自由体操那种悦耳动听的伴奏音乐时,引起了他们对表演的注意。当看到运动员那种优美、惊险的动作时,便逐渐对体操发生了兴趣。

在体育活动中,有兴趣与无兴趣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对于感兴趣的活动,可以持久和集中注意。学习时主动积极,即使碰到困难,也会努力去克服,产生愉快的情绪。而没有兴趣,会使学生情绪低落,感到厌倦。

教师还应善于利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启发学生积极练习一些他们认为枯燥无味的教材。例如: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对足球和竞赛的兴趣,先让他们进行足球比赛,从中抓住他们的由于不能控制球而失掉很多进攻和防守的机会感到苦恼时,再讲明学习基本技术的必要性,进行正确示范,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这个教材的积极性。

体育发展战略 篇7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高校体育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委员会隶属于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是根据我国大学生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由高校专家、学者自愿组成的,开展高校大学生体育竞赛、训练、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大学生体育战略发展规划等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政策咨询等工作的全国性学术团体,是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专职副主席王刚向当选首届委员会理事长的首都体育学院院长钟秉枢颁发了聘书。钟秉枢表示,当前高校体育面临既严峻又光明的前程,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大体协职责职能的拓展和转型。他说,我国目前面临的挑战是劳动人口减少、老龄化趋势走强以及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三条曲线迭加,再加上人格教育的缺失,这些使我们的教育和高校体育都面临严峻挑战,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委员会应运而生。为了应对未来发展,在智库层面为国家和高校发展出谋划策。

首都体育学院的李相如教授说,高校智库的价值体现在对国家发展宏观形势的把握和预判,同时又为解决当前最重要、最具体的大事提供参考,把解决当前的问题和长远问题相结合,最终还是要通过我们的工作让更多人参与,共同推动高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体育发展战略 篇8

一、体育全球化进程中我国体育发展的现状

在全球化发展的社会文化影响下,我国体育开始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目前,我国体育的发展与体育教学发展完全映射出了西方体育的发展步伐,没有本民族的特色。

二、体育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中学体育发展的对策

我国体育要想拥有自己的特色,在效仿西方体育模式的同时,绝不能丢掉我们本民族的特色,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积极的去勇于承担起传承我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责任,中学体育教师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把我们中华民族体育发扬光大,要让每一位中学生们都能清楚认识到,我们本民族的体育文化以及体育精神的意义,只有这样我们的传统体育文化才能真正从里到外地变得强大起来。

1、在中西体育文化冲突中融合

无声胜有声,用这个形容来比喻文化的冲突甚是恰当,文化冲突是无声进行着的,但是其影响却是巨大的。体育全球化的发展也同样为我们带来了中西体育文化的斗争,在以往的历史战斗中,我们无疑都是输得多赢得少,所以今后我们应该抱有与西方体育文化打一场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因此,在体育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也应结合当前的现代体育发展形势来进行,应该让西方体育文化与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相互融合,采用取长补断的形式进行教学,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属于我们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之路与中学体育教学发展之路。

2、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学校管理部门三者之间通力合作

我国教育的发展以及体育事业的发展,一直以来都不能脱离政府管理的制约,这也是我国教育发展与体育发展与他国的不同之处。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真正的控制我国教育事业与体育事业的发展,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调控,这就是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它就好比一把无形的大手。因此,要想我们传统体育文化得到良性的传统,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不论是在硬件措施方面还是软件措施方面,都得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出面,以及教育管理部门、体育管理部门、学校管理部门三者之间通边合作,才能得以有效实施,才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营造出更好的设施环境。

3、利用传统体育的特点多开展体育游戏

体育本身是青少年们的健身玩具,我国的多数传统体育项目都是用来增强青少年体魄同时也愉悦青少年们心灵的。所以,我们应该充分的了解这些传统体育自身的特点,并利用这些传统体育的特点,去发掘它自身的能力与作用,如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多采用一些传统的体育游戏项目来进行教学,比如:像打陀螺、老鹰捉小鸡等这样的传统性的体育游戏。当然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也应该充分的利用体育自身的这些特点,用无形的大手去把控体育,去宣扬这样传统体育的益处,进而才能让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更好的为弘扬我国民族的体育文化做出贡献,把我国的体育民族精神及文化精神传播出去,让世界都能认可和接受中国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样我国的体育才能一点点的回归到社会,回归到自己的根源。

三、总结

学校体育教育的传播以及发展,是传统体育知识发展的最佳的摇篮,也是我国的体育项目以及文化想要走向国际化发展道路,并能得到全世界人们认可的规范化发展与科学化发展的必经之路。而中学体育教育是我国体育教学教育实施重要基础教育载体,如今,在全球化发展这样的大好形势背景下,在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中,需要中学体育教师们对于当前的中学体育教育,要进行深刻的审视与深刻的反思。在中学体育教学当中,老师要必须让每一位学生树立好我们自己国家的体育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于那些西方体育文化的入侵,我们要照单全收是万万不可取的方式,我们应该采取吸取其精华的态度来面对,这才有利于走出具有我们自己国家特色的体育。在全球化程度的一步步加深中,西方国家的体育文化也时时笼罩着我们并有被其湮没的趋势,所以,在中学体育教育中我们从中学生的体育思想切入,来打一场保卫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持久战,才能使我国的体育文化走出自己民族的特色,并走向全世界的国际大舞台,今后我们才能在世界体育文化的范围内,能够享有我们自己的话语权。

摘要:在当前体育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现如今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在很多方面也都开始以西方国家的体育发展模式为标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反而被冷落,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中学体育教育者去深思的问题。中学体育教学作为培养青少年体育文化主要阵地,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的最佳时期,因此,我们要从中学生开始抓起,才能有效地避免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遗失,我们特别要注重培养中学生们树立起坚实的民族体育意识、体育精神,并不断对中学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深化与改革,才能让我国的优秀体育文化得到更好的、长足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体育全球化,中学体育发展,传统体育,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董新伟,王智慧.体育全球化背景下学校武术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J].体育与科学,2010(02):92-96.

[2]王志威.全球化视域下中国体育发展的反思[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01):25-29.

[3]于善旭,吕伟,杨珍.保障和发展体育人权:全球化时代体育法治的价值依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05):6-15.

[4]沙滟,岳元德.全球化发展战略下我国体育发展思路探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06):124-125.

[5]李永刚.浅谈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05):118-119.

[6]冯宝忠.中国迈向体育强国途径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7]张永保,沈克印.体育强国目标下发展群众体育的路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2):80-87.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研究 篇9

1.1、有利于构建和谐社区

社区文化的主旨在干沟通社区成员思想感情,协调社区人际关系,在社区内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观,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将社区塑造成互帮互助、温暖和谐的精神家园。而高校可以通过合理发挥自身的智力资源、人力资源、物质和教育资源优势,可以在创建学习型社区、完善社区终身大教育体系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整合高校内部教育资源和社区教育资源,积极推进高校与社会资源共享,这些对于建设学习型社区、营造社区终身教育环境及和谐社区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1.2、可以弥补社区体育资源不足的矛盾

高校体育能为社区体育提供良好地人力资源。社区体育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学校有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人力资源优势,广大教师和学生可以成为社区体育建设的强大力量,学生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不仅能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还能带动家庭成员广泛参与体育锻炼,促进社区体育文化和全民健身事业的健康发展。

1.3、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体育价值观是人们和社会对体育这一社会现象需要程度的观念,它决定一个人对体育的态度,决定其参与行为的性质和状态,也决定人们对体育行为的取舍。”社区体育模式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作用,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潜移默化过程。参与更多的社区体育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提供一个连续、健康进行体育锻炼实践的物质基础,有一个健康的体育消费理念,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使学生成为一名真正的终身体育锻炼者和传播者。

2、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2.1、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交流较少

在我们以往研究社区体育与高校的相互作用时,很少从全局性和系统性的角度考虑。并且,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在自身体系出现问题和发展困难时,通常是从自身内部出发进行解决。在“社区体育教育化”和“高校体育社会化”的过程中,社区体育未能充分发挥其指向作用,高校体育也未能很好地体现其社会性。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在现实生活中联系不紧密,自成体系,独自发展,没有很好地将两者的功能进行整合,其合力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2.2、社区体育发展较缓慢

我国目前社区体育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首先,社区体育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效能低下,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需要不协调,导致社区体育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社区体育自身也没有意识到其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2.3、缺少资金支持

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以及开放过程中需要很大一笔资金。由于高校参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缺少资金支持的连带问题便是高校要用开放体育场地设施来增加学校的收入,以弥补自身资金的不足。因此便引出了高校场地设施开放收费过高以及学校只开放能盈利的那部分场馆,开放的时间段在考虑了学校的正常教学之后也受到了很大限制。因此,居民到学校也只能进行有限的活动。

3、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策略

3.1、加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教学互动发展的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不是一种空泛的“文字游戏”,而是指引实践的参考原则和前提。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看,事物的发展需要理论的研究做强有力地支撑。从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互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来看,理论研究未能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比较突出的。就目前而言,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结合的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只有不断地从问题中总结经验,形成理论说明和指导,才能使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教学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融合,不会出现与目的相偏离的现象。

3.2、加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的互动交流

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是体育体系和教育体系下的两个子系统,由于目前两者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自为阵,不相往来,没有实现优势上互补的现象,所以加强两者的互动交流尤为重要。同时,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互动发展体现的“社区体育教育化”和“高校体育社会化”是两个互动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统一在实现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过程中。在增强“社区体育教育化”的过程中,必定会对“高校体育社会化”有作用。

3.3、提高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程度

社区体育设施缺乏的问题不仅在我国存在,在其他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由于高校体育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相比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的优势,增加高校体育设施的开放度是各国解决社区体育场地匮乏的有效办法。我国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中,也可以借鉴这一做法,以盘活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存量,做到资源共享,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将高校的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同时社区体育的设施也向高校开放,真正体现“依托于大众,服务于大众”的概念。

参考文献

[1]王维德.再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1990,(1).

[2]朱俊玲.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双向参与[J].浙江体育科学,2002,(5).

体育产业及体育市场发展分析 篇10

关键词:体育产业,体育市场,体育经济

1 体育产业及体育市场概述

随着体育运动的蓬勃开展以及日益被重视, 体育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体育运动的目的或为竞技、或为强身健体等, 而其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体育产业主要是生产与体育有关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是提供体育服务的各行业总和, 如各类体育用品、体育奋斗与自强不息精神的宣传和推广。体育产业内容丰富, 包括体育竞技、体育用品、健身、体育旅游、体育博彩、体育广告等。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 其也创造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国民经济建设发展服务。

体育产业不同于体育事业, 其更为注重的是经济效益, 具有明显的商业特征。体育产业产品的重要功能在于既能提高人类的身体素质水平及精神面貌, 又能创造经济效益, 还能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服务。随着全球体育产业的发展, 体育在全球商贸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成为商贸业的重要内容, 推动贸易的发展。

体育市场主要是与体育产业有关的贸易市场, 如体育赛事营销、体育用品生产销售、体育品牌、体育传媒等等市场领域。体育市场发展在体育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影响着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

2 体育产业及体育市场发展比较分析

体育产业及体育市场发展的比较分析主要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体育市场作比较, 寻找问题和差距, 寻求我国体育产业及体育市场发展所要努力的方向。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 全球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已经高达4000亿美元, 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每年20%左右, 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一些经济发达国家, 其体育产业同样较为发达。例如, 美国体育产业的每年的产值高达2100多亿美元, 是汽车制造业年产值的2倍, 占到美国GDP的2%左右, 其发挥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意大利主要以足球运动为其体育产业的重要支持, 伴随足球竞技体育、足球赛事的广泛开展及足球运动产品贸易的繁荣, 体育产业已成为意大利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在其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数据表明, 体育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时促进了体育市场的发展与繁荣, 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与世界体育产业强国相比较而言, 我国体育产业还处在发展的初期。我国体育产业的总产值为数百亿元人民币, 对GDP的贡献比例不到0.5%, 其中有50%左右主要依靠体育用品市场的发展。体育企业、体育消费以及体育商贸业有待快速发展, 以提高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国体育产业的行业集中率低, 地区发展不均衡, 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地区和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 而中西部地区及中小城市的发展水平较低。我国体育消费市场整体有效需求不足, 缺乏具备丰富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素养的体育产业专业人才。

体育市场的繁荣需要以体育消费市场的繁荣为前提。目前, 欧美国家的人均体育消费达到每年300~500美元, 而中国人均体育消费在100元人民币左右, 处于较低水平。但是, 由于中国人口有13亿, 体育消费市场的潜在力量十分巨大。中国体育市场大, 但其中的优质体育资源并没有充分释放出来, 尤其竞技体育资源。

随着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体育产业必将得到更为迅猛的发展, 体育市场活动也会更加繁荣。由于中国体育市场的巨大潜力, 外资体育企业和国际知名的品牌企业纷纷抢滩中国市场, 在促进中国体育市场繁荣的同时, 竞争也更为激烈, 对中国体育企业及体育用品等企业构成较大的威胁。

3 体育产业及体育市场的发展策略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中国体育产业必将得到快速发展, 体育市场的消费能量更为快速地释放, 中国体育产业将由此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及体育商贸的繁荣, 必须积极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 结合实际情况, 需求体育产业及体育市场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积极开发体育商品

体育商品的开发对于体育商贸的发展以及体育产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体育商品众多, 但其知名品牌数量较少, 尤其是缺少国际知名名牌, 难以形成体育品牌的竞争优势。而体育商贸的繁荣, 需要有较强竞争力的体育商品作为依托和支持。因而, 体育商贸及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积极开发体育商品, 做大做强体育商品品牌, 构建较强的体育品牌竞争力。

中国的体育用品企业必须重视体育用品的市场开发及品牌建设, 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体育用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全力打造一批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体育用品品牌。通过利用创新思维和先进的产品设计研发理念, 力求开创体育用品产业的新空间。

3.2发展体育赛事经济

体育赛事作为体育运动的一个要组成部分, 在体育商贸中的作用明显。体育赛事不仅是体育竞技及体育比赛的开展, 更是体育商贸活动的重要载体。国际性体育活动的成功举办一般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 促进商贸活动的开展。例如, 上海和珠海F1大奖赛的举行, 每次带给当地的直接经济效益都超过亿元。

国际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对于体育商贸的繁荣及体育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 要积极引进和举办高水平的体育赛事, 一方面推动各类体育竞技活动的开展, 激活体育竞赛表演市场, 提高消费者的观赛热情;另一方面可以带动体育媒体、体育广告、体育赞助等行业的发展, 宣传体育商品及体育品牌, 促进体育市场的繁荣。赛会经济也将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寻求突破的重要手段。

体育经济视角下健身俱乐部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西南科技大学体育学科部曹德伟

摘要: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对健身俱乐部市场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探讨体育经济视觉下的健身俱乐部营销策略, 为广大健身俱乐部经营者、管理者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体育经济健身市场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00 (2010) 01 (b) -208-02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居民健身消费观念不断增强, 更加注重

追求生活质量、生活情趣、健康第一的理念。尤其是奥运会在我国的成功举办, 促进了大众健身需求的增多, 大众多样化的健身需求也呈现与日俱增态势。而我国目前提供大众健身服务的场所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全民健身中心或社区健身中心等公共场所;二是商业健身俱乐部。前者是属于社会福利性质;后者是以营利为目的的, 在健身市场上的竞争相当激烈。

1体育经济的概述

体育经济是指从生产和经营的角度出发, 把大众的体育生活和与此相关的经济行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作为一项特殊的产业来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体育经济和产业化逐渐被认识和开发。体育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体育产业已被视为中国的朝阳产业, 存在极大的潜力, 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问题分析

应该看到, 在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由

作者简介:曹德伟 (1970-) , 男, 四川资中人, 讲师, 硕士研究生, 主要

从事社会体育研究。

3.3 培养高素质的体育经营管理专业人才

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人才水平决定着体育产业的发展及体育商贸市场的繁荣稳定。因此, 体育管理人才是重要的人力资本, 必须对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 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根据我国目前体育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亟需培养三类人才:一是体育产业的高层管理人才, 即能管理体育产业、体育市场规划等的高素质人才;二是体育企业家和体育经纪人, 即从事体育用品经营、体育赛事营销等方面的人才;三是体育产品研发人才及体育营销人才, 即从事体育新品研发方面的科研人才和体育商品营销、体育赛事营销等有关的营销人才。上述人才的培养是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和保证。

体育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培养体系。因此, 我国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尽快创建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育体系, 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人才战略, 设置完善地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课程和培养计划, 加快造就各类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例如, 可在有关高等院校, 特别是在体育类高校开设与体育经济管理相关的专业, 培养体育经营管理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3.4 体育产业及体育市场发展的政策支持

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居民体育健身娱乐的消费意识、体育健身娱乐经营单位经营管理水平、地域差别等因素的影响, 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拓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2.1营销手段和方法单一传统

调查表明, 各俱乐部的基本经营手段相差无几, 多数俱乐部的营销手段和方法单一、传统、原始、随意, 营销人员不注重对销售产品特点的理解, 着重进行的是商品的宣传和推销, 主要通过价格的竞争来争取顾客。从促销方式看, 主要是采用印刷品广告宣传的形式和人员推销, 几乎是对顾客进行单向的信息传递, 把顾客看成是被动的接受者;从形式看, 多数注重对场地机械、服务设施等硬件情况的介绍, 并未把握宣传产品的特色, 不具有健美健身业的行业特色, 针对性差;从服务内容上看, 产品单一, 大多数健身俱乐部只有健身操、瑜伽等, 缺乏一些综合性的服务内容和设施。

2.2利益组合不明确

很多企业虽然名为俱乐部, 也实行会员制销售, 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会员只不过因消费额高而得到一定的折扣而已。提供如此原始而简单的利益组合 (或者干脆说根本没有进行组合) , 在现在价格战越打越激烈的情况下, 根本不可能真正打动顾客的心。

2.3目标市场不明确、市场开发程度低

俱乐部营销应有明确的目标顾客, 而现有的俱乐部还往往停留在以大众为目标市场的阶段上, 没有或很少根据不同顾客的需

政策支持是体育产业及体育市场快速、有序、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体育产业的发展及体育市场的繁荣, 需要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政府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应当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为体育市场经营者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 促进体育市场的稳定和繁荣。对于体育产业及体育市场的发展, 政府可给予从事体育产业的企业一定的优惠, 如贷款利率、减免税或税款返还政策等。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和鼓励投资经营者进入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市场的快速发展等。在政策支持和鼓励的同时, 也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规体系, 规范体育市场的经营秩序和竞争规则, 形成有效调控机制, 完善与体育产业、体育市场有关的经济政策, 为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及体育市场的繁荣稳定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曲宗湖, 李明.体育产业学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7.

[2]迈克尔.利兹.体育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胡立君.体育营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5) .

[4]李朝晖.企业体育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6) .

[5]张贵敏.体育市场营销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城市体育发展离不开休闲体育 篇11

关键词: 城市体育 健身 发展 休闲体育

我国体育地位在国际上逐渐提高,随之而来的体育强国意识不断升温,刺激了体育消费在国内的增加,从而推动了我国国内体育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群众体育逐渐兴起,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逐渐增多,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城市体育发展如火如荼,体育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作为城市转型升级催化剂的城市体育,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体育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一、城市体育的特点促进健身需要与日俱增

城市体育的特点:一是体育目的有综合性。城市市民体育锻炼,除了健身,主要以消遣、休闲和享乐、娱乐、交往为主,存在众多、自发的大众体育团体。二是体育项目丰富。城市市民体育锻炼的运动项目,除了跑步、做操、跳舞,还有乒乓球、自行车越野、羽毛球等竞技项目和保龄球、网球等较高的消费项目,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消费水准享受不同档次的健身服务。三是锻炼节奏恒定。因为城市居民生活工作节奏的相对稳定,锻炼地点、人数相当稳定,体育活动频率也较稳定。四是体育场所相对优越。由于城市功能,城市拥有较多的体育场馆设施,体现出其优越性,城市居民的体育锻炼主要在环境优美的公园、广场、绿地、体育场馆和健身场所进行。城镇化发展的加剧,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市民的社会距离缩短,居民健身成为日常生活的一种必然的社会要求。

二、休闲体育逐渐演变为市民健康的休闲方式

体育拥有改变世界与城市的力量。我国已经初步进入小康社会,国人对体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显著变化,国民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精神观念追求上出现较大化,从“工作—休息—工作”的定势,向“工作—休闲—娱乐”的新理念转变。休闲体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使得人们在自己的休闲时间里增强了充实感。在日常生活中增加了用于体育的消费开支,使人们在满足趣味性的同时健强体魄,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可见,市民开始迈向“休闲时代”。休闲体育具有现代性、教育性、世俗性、娱乐性,是休闲时代的产物,休闲体育逐渐演变为市民最健康的一种休闲生活方式。随着都市化的发展步伐的加大,休闲运动成为社会休闲活动中的主流。城市体育运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全面发展休闲体育,不断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加大体育场馆与辅助设施的扩建力度,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体育环境,提倡社会力量参与到城市体育建设中,参与修建新老社区公园、广场、简易健身场所。

三、休闲体育促进城市体育发展与城市和谐

体育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手段,更是促进市民精神升华的有效载体和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手段。人们通过运动排解不良情绪,保持身心愉悦,拥有开朗的心态和开放的姿态,开始全新的一天,人们休闲体育意识的觉醒,带来休闲体育项目的开拓,为城市体育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服务的发展增添非物质形态的特殊消费品。

(一)休闲体育利于城市居民体育参与意识的提高

休闲体育可以促进市民规则意识与团队精神的形成。竞争与合作是时代发展的主题,团队精神是当前时代倡导的主旋律。在多人参与的休闲体育运动中,在运动的过程中,市民可以建立起互帮互助的团队意识。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如何防止“健康老龄化”:休闲体育是延缓“健康老龄化”的战略措施之一。

(二)休闲体育使城市体育的活动内容更丰富

休闲体育主要目的是娱乐身心,发展自我,强调身心放松,回归自然与活动参与的乐趣。休闲体育的形式不拘一格,如郊游、登山、远足、徒步旅行、骑车、慢跑,攀岩、蹦极、滑翔等,内容丰富多彩。休闲体育的简便易行,老少皆宜,对技术、场地设施没有太高的要求,在空地、公园和广场等公共设施处就可以进行,强调活动的自由性和乐趣,逐步得到人们的喜爱。休闲体育活动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大大丰富了城市体育的活动的内容。

(三)休闲体育加速城市体育休闲化的步伐

人们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的机会,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减少,人们的出行,随着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普及大大减少。工作中的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环境,给市民的压力逐渐增大,城市体育运动的参与度在逐渐增温,为了增进健康、缓解压力、度过余暇,休闲体育已经成为市民参与的主要形式,将发展为城市体育发展趋势之一,人们更多地将休闲用来满足在个人生活中占核心地位的兴趣和爱好,城市社区体育中的休闲体育将在市民的休闲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21世纪是一个休闲的时代,城市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休闲体育运动,休闲体育是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发展休闲体育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1]张瑾.高校休闲体育教育开展困境与对策[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4).

[2]袁斌.阶段发展休闲体育的理性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8).

[3]薛丽卿.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08).

[4]陈新生,楚继军.城市社区休闲体育公共服务的现状与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01).

[5]张君安.我国休闲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思考[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

体育发展战略 篇12

在中国体育的“三分”天下中,除了学校体育作为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发展关系是常被人争议的话题。在体育市场化、社会化和多元化的今天,如何从基本视角看待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职业体育的关系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

二、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

在中国,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之间的鸿沟到底有多深?很多学术讨论的基本观点是大众体育是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的基础之一,竞技体育是大众体育的延伸。但是当前中国体育现实则是极度丰满的竞技体育和甚为骨感的大众体育——理论与现实总是相差甚远。

近代的百年屈辱使人们渴望通过某种方式重回东方大国的巅峰,机缘巧合,体育运动在新中国的外交史上展示出了独当一面的魅力。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为中国一些竞技体育项目带来无数荣光,比如著名射击运动员和教练王义夫就说,没有举国体制,中国射击根本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以出色的竞技体育成绩为依托的中国逐渐走上了“体育大国”宝座,同时也催生了一股金牌至上的、锦标主义的体育思潮。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的的围墙告诉人们:体育是属于精英的,这种信念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了体育,从此人们只是体育的观光客,而不是践行者。当体育成为精英的权利,政策上的偏颇和思想上的轻视让大众体育的发展举步维艰。

体育本质上是对身体的锻炼和改造,是无需被赋予的、是属于所有人的。在国际的视野中对体育进行的分类一般而言是职业体育和业余体育,所谓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之争不过是中国的独有产物罢了。而就算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而诞生的职业体育也是依托于深厚的民众根基。回应上文,大众体育是职业体育的根基,而职业体育才是大众体育的延伸。在中国,如果还希望改变曲高和寡的“竞技体育”现状和待字深闺的大众体育现状的话,竞技体育转轨为职业体育和大众体育公共服务化必须将要被提上日程。

三、竞技体育转轨为职业体育

1、职业体育的内涵

职业体育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区别于传统业余体育的新兴体育存在方式;它以企业法人为组织形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生产和经营大众竞技娱乐产品为内容,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它把体育从个人层面的兴趣、爱好、娱乐、游戏转变为组织化、专业化、赢利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它凸显了现代体育的经济价值,是竞技文化与市场经济互动、互利的必然结果。[1]

2、职业体育在中国

在欧美国家职业体育发展相对成熟,如在足球、橄榄球、网球、冰球、篮球、拳击、赛马等项目上,均有职业体育俱乐部和职业运动员。中国的职业体育萌发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仍处于矛盾频发的动荡期至成熟期的过渡阶段。1994年,中国足球率先踏上职业化道路,随后,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也纷纷进行职业化改革。职业体育的发展在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道路上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职业体育是一国体育发展的历史现实要求、是突破“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围墙的历史选择、是激活大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面对国际职业体育全球扩张的必然要求。

但是,20多年亦步亦趋、不断探索的中国职业体育虽然收获了很多成绩,也暴露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的中国体育界,也许没有什么比职业化的足球联赛更能够吸引眼球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自是假球黑哨问题。面对不断恶劣的职业体育环境,很多人将其归咎于市场化的弊端,但是中国的职业体育真正实现了市场化么?中国职业体育的管理机制与市场化并不相符。目前所谓职业体育中的各个协会兼有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两种身份,在职能行使过程中,难以协调作为国家体育职能部门与作为社会团体之间在利益上的冲突与矛盾。中国足协、篮协和和其职业俱乐部会员之间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利益纠纷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当然,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全方位的,现在仍有很多职业体育俱乐部不能以市场的开发和经营方式来维持生存,也证明了在整个社会中职业体育参与者的不成熟。

3、职业体育强调市场化

面对中国的特色现实,强调职业体育的市场化是将职业体育全面推向市场,让市场进行选择、从市场中获得发展动力,完善资源配置、提高竞技水平和竞争能力。

首先,将职业体育全面推向市场有助于利益明晰。对于协会而言,职业体育俱乐部是中国职业体育联赛的参与者和经营者;而对于职业体育俱乐部而言,协会是中国职业体育联赛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经营者。二者在职业体育的整体利益面前,任何一方的利益过度扩张,除了引起不必要的矛盾与纠纷,必将削弱整体经济利益。只有在各自领域中寻找有限的利益扩张,才能带来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随着职业体育的发展,俱乐部与协会之间利益博弈的最终结果应当是协会逐渐退出联赛的控制主导,由具有自主选择的市场主体进行经营,从而理性而有效的职业体育市场才会建立起来。

其次,将职业体育全面推向市场有利于市场培育。职业体育的全球扩张和电视、网络等媒介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世界各项顶级赛事的忠实观众,这无疑对中国原本就步履蹒跚的职业体育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面对这种“不发展、即消亡”的激烈竞争,要想树立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除了创造本土特色外,还要通过市场化的利益关系有效地与当地居民、当地社区、当地企业、当地政府建立紧密而互惠的关系。

虽然职业体育的发展是国际趋势,但是对于职业体育推进大众体育的发展仍然存有疑问:职业体育的浪潮是否会抑制大众体育?这种担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职业体育将具有运动天赋的人抽离了大众体育,大众体育的参与者也许会因为无人喝彩而失去重要的成就感来源;二是在现场或是在电视机前的精彩激烈的观赛体验可能消弱人们亲身参与体育的热情,人们转向体育欣赏的消费,而职业运动员则代理了人们对体育参与的消费。[2]这种担忧虽不无道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职业体育尚不完善的现实下,人们专注于体育欣赏而放弃体育参与并不是由于职业体育的扩张,而是由于多年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将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强制剥离,在大众体育极端缺乏关注与投入的情况下,人们参与体育的热情锐减、体育参与的权利虚设而导致的。而这种情况的改变,一种可以尝试的方法是在鼓励发展职业体育的同时,将大众体育以公共产品的形式平等地提供给所有人。

综上所述,职业体育市场化最重要的作用莫过于将竞技体育推下举国体制的神坛,让符合时代精神的市场经济检验中国职业体育的成色;让中国的职业体育扎根于草根,生长大众体育的丰厚土壤中。职业体育市场化也有助于让政府职能部门甩掉竞技体育的沉重包袱,致力于大众体育公共服务,将体育的权利重新赋予全体公民。

四、大众体育公共服务化

一般来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消费者两大类物品,即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私人物品一般由市场提供,为了满足个人的特殊需求;而公共物品一般有政府主导供给,为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公共物品的提供即是一种公共服务行为。

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并延续至今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完成了对“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分野,从此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虽然前有“奥运争光计划”,后有“全民健身计划”,但是长期困扰着中国大众体育发展的投入不足、关注度不高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在关于大众体育发展的讨论中,体育公共服务常被置于容易忽视的地位。殊不知大众体育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性关键要素,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整体实力的方面,而以标准化为特点的职业体育发展方式并不适用于大众体育,大众体育应当是自愿的、多元的,而公共服务化的大众体育或许是可以尝试的途径。

大众体育的公共服务化可以有效率地利用有限的体育资源、节约社会成本,提升公众满意度;同时作为一种社会再分配的形式,也有助于实现平等的体育权利、以“安全阀”的效用维持社会和谐。

五、小结

综上所述,大众体育与职业体育的发展理应各自拥有不同的发展理念和道路选择。在通过市场化将政府从职业体育中解放出来之时,就是政府将职能转变至大众体育发展之日。将大众体育作为一种公共物品提供给社会公众,强调体育权利与体育参与,方能为中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才能让体育成为全民的狂欢。

注释

1[1]鲍明晓.职业体育是体育强国的核心竞争力[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5):4-6.

上一篇:形态语义下一篇:地层渗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