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发展

2024-10-10

体育发展(共12篇)

体育发展 篇1

高校体育工作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它涉及到学校的各个方面。对于体育工作者来说, 如何提高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是体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成立大学生体育协会解决了体育工作中的诸多问题, 包括宣传、策划方面, 组织、操作方面, 奖品、经费方面等都迎刃而解。同时, 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 调动了积极性, 使学校体育开展得更有效、更丰富。

1 体育协会的成立和组织形式

体育协会来源于学生。由各个项目的积极分子牵头, 在学生中招收成员, 选举产生协会会长及各部部长, 具体机构如图1:

其中, 体育协会可以是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协会;各系队长根据各个学校的设置来确定;各部设正、副部长各一名, 成员若干。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及会议记录等;技术部负责各项活动的技术问题和技术统计;宣传部负责对外宣传;外联部负责对外联系、交流以及各项活动的赞助工作;组织部负责各项活动的组织联系工作;各部各司其职, 由协会会长进行协调工作。

2 体育协会地位和功能

2.1 体育协会在学校中的地位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九五”期间学校体育工作规则》提出:在明确大学体育课程性质的任务前提下探索大学体育教学的新模式提高大学体育的教学质量, 继续推进《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推进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 推进大学生的校园体育活动, 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重点解决在“双休日”的条件下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新问题。

大学生体育协会来源于学生, 服务于学生, 它对学生起到组织、宣传作用, 是学生组织的一种形式。学校体育部对它直接领导, 在职责范围内有很高的自由度, 与学校各部门分管领导均有联系, 通过联系协调搞好各协会工作, 推动学校体育向前发展。因此体育协会是学校体育中重要的一环。

2.2 体育协会在社会上的地位

体育协会与社会有一定接触。通过与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各学校的联系, 组织学校与单位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体育交流和相互协作, 推动学校体育走向社会, 扩大体育对社会的影响力。体育协会以良好的形象与社会交流, 促进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的联系, 增强了学校体育的影响力。大学生体育协会是学生与社会交流的桥梁, 在社会中有着积极的作用。

2.3 体育协会的功能

大学生体育协会围绕着学校体育进行工作, 学生在活动、竞赛中担任了组织、服务、裁判等不同的角色, 在角色转移中增加了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的机会, 这对提高学生的才干有很大的作用。

体育协会是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学生自己的力量组织起来的, 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由学生自主确定。作为一个学生, “要我锻炼”和“我要锻炼”是决然不同的, 很明显, 前者是被动的, 后者是主动的。

体育协会和社会联系, 还是社会体育组成部分, 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实践范围与认知视野, 对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运动行为能力不仅包括了运动技术与战术的掌握, 它还包括了组织与裁判能力, 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等。

3 体育协会的作用

3.1 体育协会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作用

传统的体育工作是由教师组织、策划, 学生跟着教师的指挥进行活动。学校的体育活动均有体育部教师完全负责, 往往受到教师所受教育、教学模式、领导意志的影响, 而无法设计、策划出符合校园文化、学生兴趣的活动, 导致活动无人参加, 气氛冷淡, 校园体育文化无法开展的局面。大学生体育协会由学生组成, 了解学生兴趣、爱好, 同时, 有学生组织、策划, 突破了单个教师思维的局限, 充分做到集大家的智慧, 做大家想做的事情。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参加热情, 对学校体育工作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大学生体育协会成立, 减轻了体育教师的工作负担, 教师可以从琐碎的事情中解放出来, 进行全局性的统筹和规划。

3.2 体育协会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

学生在协会的工作中吸取知识和经验, 并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体育协会是学生参与组织的主动活动, 更有利于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并把这种习惯延伸到工作以后, 实现学校体育向终生体育的过渡。学生参加体育协会的活动, 不仅满足了自己的爱好, 掌握了技术技能,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组织活动的能力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提高也保障了学生在毕业以后, 可以继续坚持锻炼, 并使学生在实践中, 逐步地形成和加深终生从事体育锻炼观念。

学生在协会的组织、策划中, 培养了统筹思考的能力, 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许多学生在协会中找到了自身价值, 发挥了自己的才能, 充实了业余文化生活, 身心在愉悦中得到了锻炼。

3.3 体育协会对社会体育的影响

通过协会对外的交流, 扩大了学校体育对社会体育的影响。协会的活动使社会了解学校, 又使学校走向社会, 把学校较为先进的理论知识带入社会, 把社会较为普及的活动带进校园, 既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 又推动了社会体育的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又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搞好校园文化又是对社会文化的促进。

4 体育协会的管理和发展

4.1 学校体育协会的目标与任务

学校体育协会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建立的体育组织, 是为了丰富学生课余体育活动, 创造体育环境的一种课余体育环境, 强调除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体质外, 把人的情绪、态度、理想、意识价值也作为教育价值取向。把学校体育协会也作为一种潜在的课程开设, 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的是愉悦, 以提高学生个性发展, 向终身体育、快乐体育过渡。

4.2 体育协会的管理模式

体育协会的管理模式应按照实际情况制定, 所有各项体育协会均有体育部统一管理, 各协会会长负责协会内部及对外交流任务, 协会各部长各司其职, 协调完成活动任务。其根据就是要保障体育训练的顺利进行和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保障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作用得到发挥, 在教师的帮助下, 自主性和创造能力得到施展。体育协会中体育训练体育教师一直参与辅导 (体育训练) , 专业体育知识体育教师定期参与辅导。图2如下:

4.3 体育协会的经费来源

经费在社会活动中起到一种杠杆的作用。开展任何社会活动都必须有经费作保障。而学校体育经费又不可能保证课余体育开展的专项体育协会, 体育协会的经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协会会员缴纳的会费。2.团委、学生会的活动经费。3.学校体育经费的一部分。4.社会经济团体的赞助。

学生缴纳的会费要来源于学生用于学生, 由学生自行管理。加强经费使用权管理的民主性、透明度。收费不是目的, 而是手段, 每一个加入协会的会员都有以自身的兴趣作为先导, 自由选择。但有些学生兴趣不够稳定, 易受外界的因素影响, 发生兴趣的转移。如果采取收取会费, 禁止在一学期中调换协会等手段, 就可稳固其自身的兴趣爱好, 抑制随意性的蔓延。

另一个主要来源是社会经济团体的赞助。由学生走向社会, 联系社会团体, 为其产品宣传和广告, 获得资金或物品赞助, 作为奖品和经费。

4.4 体育协会的发展

体育协会符合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一种很好的学生组织, 它的成立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发展, 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搞好体育协会的建设和发展, 是改革与拓宽学校体育教学的新思路。是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课余活动的最好模式。

高校在体育设施条件方面大大优于中、小学。大学生个体在生理、心理日趋成熟, 兴趣爱好日趋稳定, 并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同时课余时间有一定的保障。这为建立多种形式的专项体育协会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高校体育协会是在校学生在体育教师指导或导引下, 由学生们自发地成立的有组织体育活动团体。它是以各种体育活动项目为单位的协会形式的学生社团组织。学生们在课余时间, 在学校有关部门的支持下,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械, 从事各种体育娱乐活动, 其实质就是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 并使其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 增强个体体质, 培养终生体育的意识, 同时推动学校体育走向社会。所以大中专院校都应该建立各专项体育协会, 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促进校园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平.关于试行体育课外俱乐部的构想[J].四川体育科技, 1997, (4) .

[2]陈昱.21世纪高校健康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四川体育科技, 2000, (1) .

[3]马万风, 王平.对试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新尝试[J].四川体育科技, 2001, (2) .

体育发展 篇2

教学目标:了解温州体育发展情况;知道温州的体育明星;教学重点: 温州体育发展情况;教学程序: 一:温州的体育发展史

20年的纵向相比,温州在竞技体育上的投入是飞速发展的,但与杭州、宁波横向相比,温州现在的体育投入是杭州的1/2,宁波的1/3,即使跟近邻台州比,温州对体育的投入力度也已不及。尽管朱启南获得奥运会冠军,但温州要想保持在省内的竞技体育领先地位,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近20年来,温州的全国冠军世界冠军多不胜数,这些优秀的选手正是在他和竞训干部们的“推波助澜”之下,被送上了更高的竞技舞台。朱启南之后,游泳、田径、跆拳道等优势项目,温州还有的具实力的适龄运动员,2008年将会有更多的温籍健儿站在奥运会的赛场上。

从1984年郑开平的“零的突破”,到2004年朱启南的“零的突破”,温州体育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站在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竞技体育的发展是金字塔形的,只有塔底基础越厚实,才能有更多的塔尖冒出来。这两年,在乒乓球、羽毛球、拳击、柔道等一些传统优势项目上,温州有萎缩的迹象,这是值得警惕的。

二:介绍温州体校

温州体育运动学校是1987年经浙江省教委、省计委批准建立的。前身是温州少体校,创建于1956年,是浙江省五所重点少体校之一。1999年,建立于1984年的温州第二业余体校并入该校。现该校是浙南地区唯一的全日制中等体育专业学校,学校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合格的中等体育专业人才。

学校设有中专部(八个教学班)、业余部(包括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初中一年级至三年级)。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余人,分散班学生100人。学校共有田径、游泳、乒乓球、排球、篮球、皮划艇、射击、武术、体操、艺术体操、蹦技、柔道、举重、摔跤、跆拳道、航模、拳击、羽毛球等18个项目,是浙江省运动项目最多的体育运动学校。全校有教职工150多人,全部达到任职资格标准。有曾在国家运动队任教的二人,国家级教练二人,高、中级职称教练(教师)占教练(教师)总数71%。

学校多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体育人才。在第二十八届雅典奥运会上,我校朱启南同学以702.7环的优异成绩荣获10米气步枪射击金牌,并打破了美国人杰克.帕克在2003年慕尼黑世界杯上创造的702、5环的世界纪录;有11人成为世界冠军:戴丽丽(乒乓球)、许武(蹦技)、尤邦孟(散打)、胡胜高(航模)、潘磊(航模)、史玮玮(航模)、诸宸(国际象棋)、吴钞来(散手)、朱启南(射击)、毛亚琪(武术)、朱敏圆(皮划艇);7人成为奥运选手:郑开平(帆船)、刘海媚(帆船)、李爱月(柔道)、王瑾(柔道)、阮怡(游泳)、王文静(体操)、朱启南(射击);还有22个亚洲冠军,83个全国冠军,47人被国家授予运动健将称号;先后有300多人考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培养成为我国体育骨干,有的已成为我国一些运动项目的带头人,如:江秀云、黄凌海、陈立人等,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祖国争了光。

三:介绍温州的体育明星

朱启南(1984-),男,汉族,浙江省永嘉县人,浙江省射击运动员。

1999年在温州体校开始射击业余训练。2002年2月输送到浙江省射击队。2003年12月进国家射击集训队。2003年在全国射击冠军赛上获男子10米气步枪冠军。2003年在长沙举行的全国第五届城市运动会上获男子10米气步枪冠军。2004年在泰国举行的射击世界杯赛中获男子10米气步枪冠军。2004在吉隆坡举行的第十届亚洲射击锦标赛上获男子10米气步枪冠军。2004年8月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第28届奥运会上以总成绩702.7环获男子10米气步枪冠军。并打破了702.5环的世界纪录。

2004年10月在泰国曼谷举行的射击世界杯总决赛中以700.5环的成绩获男子10米气步枪冠军。2008年8月全国总工会授予他“五一”劳动奖章。2004年9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浙江省功勋运动员”荣誉称号。共青团浙江省委授予他“浙江青年„五四‟奖章”。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

郑裕蒿(1979-),男,汉族,浙江省苍南县人。1998年3月到浙江省散手队当运动员。2002年在大连举行的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中获男子75公斤级第二名,2003在澳门举行的武术散打世界锦标赛中获男子75公斤级第二名,2004年11月在中国广州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中获男子75公斤级冠军。

夏煊泽(1978-),男,汉族,浙江省瑞安市人,中国男子羽毛球运动员。1989年由浙江瑞安市少体校入选浙江省羽毛球队。1996年2月入选国家羽毛球队。他打球能拼能磨,意志顽强,被公认为打硬仗的高手。2005年在吉隆坡举行的“汤姆斯杯”比赛中获男子团体赛亚军。2001年5月在西班牙举行的羽毛球苏迪曼杯比赛中获混合团体冠军。2004年5月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羽毛球汤姆斯杯比赛中获冠军。2000年被授予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同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荣记二等功一次。2001年获体育运动一级奖章。

周小菁(1977-),女,汉族,浙江省瑞安市人,艺术体操运动员。1987年由浙江省瑞安小学入选浙江省艺术体操队,1996年入北京体育大学学习,毕业后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1996年9月在中国长沙举行的亚洲体操和艺术体操锦标赛上,获艺术体操女子个人全能和绳操两项冠军。1998年12月在泰国举行的第十三届亚运会上获艺术体操女子团体和个人全能两项冠军。

诸宸(1976-),女,汉族,浙江省温州市人,浙江国际象棋队运动员。她七岁开始学棋。1988年由温州鹿城区体校入选浙江省国际象棋队。她基本功扎实,防守严密,攻杀凌厉,斗志顽强。1988年在罗马尼亚获国际象棋世界锦标赛女子12岁组冠军,并国际棋联批准为棋联大师。1994年1996年获世界女子青年赛冠军,并获女子国际象棋特级大师称号。1996年获奥林匹克团体赛亚军、个人名次冠军。1998年获奥林匹克团体赛冠军、个人名次冠军和最佳女棋手称号。2001年获国际象棋世界锦标赛女子冠军。

潘磊(1974-),男,汉族,浙江省温州市人,浙江省航海模型队运动员。1992年入浙江省航海模型队。善于学习,刻苦细致。1995年在波兰举行的第九届世界航海模型(动力艇)锦标赛中获F1V-6.5冠军。1999年在捷克举行的第十一届世界航海模型(动力艇)锦标赛中获F1V-6.5冠军。2001年在保加利亚举行的第二十届世界航海模型标赛中获F1E<1kg亚军。

尤邦孟(1974-),男,汉族,浙江省温州市人,浙江省武术散打运动员。现任浙江省散打对教练。1989年进温州市第二少体校学习训练。1992年进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学习,1997年入选省散打运动队。1991年获全国散手锦标赛个人冠军。1994年获全国散打冠军。1995年在美国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中获散手男子65公斤级冠军。

体育发展 篇3

【关键词】绿色体育理念;可持续发展;发展趋势

On the Developing Tendency of Chinese Sports Culture under the Notion of Green Sports

DUAN Mei-ling

(Zhengzhou School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Zhengzhou 450067, Henan)

【Abstract】 Green Sports, a new concept put forward in present time, when natural environment is destroyed, is of powerful, lasting vitality and is an ever developing and improving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ere productivity is developed while environment is protected. It reflects the sports spirit and the sports developing mechanism integrating competition, co-existence and self-development. Green sports develop in the direction of socialization, commercialization and prefessionalization and embody favorable sports culture of prohibiting false sports, refusing violence, rejecting doping and protecting eco-environment, and hence the major content of sports development in China.

【Keywords】 notion of Green Spor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veloping tendency

1前言

在自然环境遭到日益破坏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对人们生活和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深刻意义,“绿色体育”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理念。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之一“绿色奥运”就是对绿色体育最好的应用和诠释,绿色体育理念下我国体育的发展趋势在哪里,绿色体育对体育商业化、职业化、社会化等的影响以及对策是我们现在要思考的主要问题,但毋庸置疑的是,绿色体育理念的传播将带领我国体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必将引领我国近代体育发展新潮流。

2绿色体育理念

体育理念是在人们对体育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体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是对未来体育发展或者说体育面貌的一种理想的期盼〔1〕。绿色体育理念是由绿色体育概念和内涵构成的。

2.1绿色体育的概念

纵观中西方体育史,人类需要并创造体育,就是是因为体育对人类社会、人类本身有积极的推进作用。现代体育以绿色作为人类体育的象征,一是因为绿色的大自然是体育运动的摇篮和载体;二是因为体育给人类和人类社会以生机、活力、和谐、友爱、和平;三是现代体育的进步发展,遭受体育公害的污染日益严重,绿色体育是时代的呼唤。绿色体育的“绿”是个动词,是一种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动力、行为、生机和文化,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绿,即包括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人文生态在内的结构功能和谐、运行机制健康的系统绿,如生态机制的体育精神将像大自然一样,具有强劲、持续的生命力。而生态是一种不断进化与完善的通向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过程,是一种发展生产力同时又保护生存环境的社会行为,更是一种体现竞争、共生与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2〕。因此绿色体育与体育发展观不同,绿色体育将是一种社会化、多样化、商业化、职业化、大众化和大型化等综合发展的生态体育,需要传统文化的支撑。

2.2绿色体育的内涵

绿色体育的内涵仅从物质绿色的表层意思理解显然是不够的,它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广泛和普遍意义的深层话语。绿色体育是“为了人类社会的文明、民主、和平、平等和发展而创造并使之产生积极成果而进行的体育”。它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体育的无公害、更公正、更人性、更纯洁、更科学、更进步、更团结的精神。其各因子共同发展、共同融合,从而达到体育为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服务的目的〔3〕。绿色体育理论的主要体现是:以体育全面协调的思想和手段,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三大和谐在内的整体动态和谐。这是人类体育的共同目标,是东西方体育精神的契合点,更是现代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必然〔4〕。

3绿色体育的发展趋势

3.1绿色体育社会化、多样化趋势

绿色体育社会化、多样化就是建立多渠道的筹资机制,促进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各项体育,促进体育事业产业化,鼓励全社会投资兴办体育,鼓励国内外企业和个人开发和经营体育,最大限度地引入增量资源,盘活、合理利用存量资源,促进全民健身。

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绿色体育向社会化发展,同时也促使着绿色体育朝向多样化逐步加深。体育的作用在明显增大,绿色体育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娱乐、观赏内容。虽然绿色体育的多样化、社会化内容与竞技体育的目标与要求不同,但绿色体育自身存在的价值是不可忽略的。绿色体育坚持解放思想,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化之路,发挥体育在社会上联系面广的优势,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来满足大众对体育健身多样化的需求,所以说,体育社会化的加深,加快了体育多样化的发展。绿色体育的社会化与多样化将吸引更多的人民群众增加体育消费,改变消费理念,使体育消费具有一个良性循环,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使社会化、多样化的路子越走越宽。

3.2绿色体育商业化趋势

1980年,《奥林匹克宪章》删去“业余”的规定,以“奥运体育”为核心,使体育商业化速度越来越快,标志着世界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社会中,体育随着商业化速度的加快,被深深地卷入商品经济的浪潮中,如何“以经营现代企业的方式,充分开发体育巨大的商业价值”是现在商家考虑的主要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体育为载体,利用其影响程度大,涉及面广的特点,投入巨资进行各种商业广告宣传活动,通过各种传播媒介,积极传播商品信息,开辟商品流通渠道,以达到提高企业影响,扩大知名度,为商业活动争取更大利益的目的。首先商业化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绿色体育运动的普及和提高,为体育比赛、体育运动的运行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使人们有实力也有动力不断地去开拓体育运动的新领域。其次商业化发展促进了绿色体育的发展,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启动,才使绿色体育得以生存和发展,并给绿色体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绿色体育得以保持自己的自治和独立。体育商业化的行为已经注定了职业化的必然趋势〔5〕。

3.3绿色体育职业化趋势

随着体育商业化程度的发展,体育职业化的扩大也愈来愈深。绿色体育职业化的现象也更加符合社会和体育发展的规律,更加能满足人们的现实生活、观赏需要。随着奥运会排除“业余”与“职业”之分之后,世界竞技运动职业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这种“专一职业、专一管理、专一投资、专一发展”的形式已成为发展体育、实现体育事业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现代体育商业化发展,体育职业化的步子也随之越迈越快,随之竞技体育的体育需求也越来越多。体育职业化是摆脱竞技体育经济危机的一条主要途径。职业化把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直接同物质利益联系起来,使运动员的待遇和福利得到大大提高,从而大大调动了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积极性,挖掘和激发了运动员的潜力。体育职业化程度的提高,促进了商业投入程度的加大,充分利用了社会闲置资金,减少了大量的国家经费应用于社会体育活动,同样达到了提高国家体育水平和普及大众体育运动的目的,同时,加大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体育成为大众生活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体育职业化的发展必将吸引更多的青少年投身到激烈的体育运动中去。

3.4绿色体育大众化、大型化趋势

近年来,随着体育的社会化、多样化、商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特别是体育的社会化和多样化的发展,人们的体育运动空间从单一的陆地空间转向海(如冲浪、划船、摩托艇等)、陆、空(如跳伞、蹦极、空中旅游等)的全方位立体空间;人们健身运动从单一的运动场馆转向广阔的大自然,特别是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发展经济而推出的体育旅游项目朝向水上和空中发展,使参与体育运动的人越来越大众化,运动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走上了体育的大众化和大型化。积极提高体育的大众化参与,在城市建设中给民众留下更多活动休闲的空间,建造更多的市民广场和公园,增添更多的体育设施和健身器材,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也能够便利地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和健身活动,让老百姓通过更多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进行大众化的传播,从而达到娱乐身心、强身健体的目的。体育大型化的发展使体育从单一的城市走向了野外大自然,使体育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

4绿色体育对体育文化的影响

体育文化是指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小的方面来说又可指体育运动某一方面的文明因素。所以说,绿色体育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种非生产性的身体活动,它以良性竞技、大众健身或者是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是现代人类普遍从事的一项活动,它在人的当代体育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绿色体育文化反映的是当代人类本身的特殊需求,是当代人类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并通过有形的身体形态、运动器材、动作技能、有形的物质以及无形的与社会属性相关的观念、思想、意志和时代精神反映出来,显现了其特色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存在方式。体育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时代特征,规范着人们的体育行为,影响着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

4.1禁止假体育

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体育越来越商业化,如何使体育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各国体育发展的目的。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竞技体育背后存在着一些金钱和非法交易,出现了打假球,行贿受贿、赌博、操纵比赛等现象,这种歪风邪气违背了奥林匹克“公平、公正”的理念,严重影响了现代绿色体育的发展,使本已落后的中国体育雪上加霜。

4.2杜绝体育暴力

随着现代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体育的职业化发展,比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种暴力冲突也愈演愈烈,表现在运动员之间、观众之间、运动员与观众之间、运动员与裁判、观众与裁判、体育官员之间及裁判、体育官员之间暴力争执现象。这种暴力现象在同场竞技项群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特别是足球,是暴力事件发生率比较高的竞赛项目。体育暴力冲击着绿色体育,动摇着其根基,阻碍着绿色体育的健康发展。

4.3远离兴奋剂

兴奋剂是在对运动员身体、心理、人格、精神健康有严重的摧残基础上,使运动员发挥出超常的运动水平而赛出优异成绩的非正常手段。世界上有许多专家认为,兴奋剂是体育过度商业化和职业化引起的,是为了追求更好的成绩和更大的利益而出现的一类药品。它破坏了体育的“公平、公正”精神,影响了运动员优异成绩的可信度,造成各国家、各民族和运动员之间的猜疑和冲突,严重破坏了人与人的和谐,危害了人的身体健康,更造成体育自身的不可持续发展,使体育出现腐朽和倒退。它是奥林匹克的天敌,也是对绿色体育最大的危害。

4.4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现代社会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也是一个解决起来比较棘手的问题。首先,体育的不合理的发展破坏和污染着环境,大型体育比赛人口集中带来的交通堵塞、比赛的呐喊声,开展水上运动时,使用的机油、船用化学清洁剂和洗涤用的油脂残留物,以及运动员本身的分泌物和排泄物等都会给水体造成污染。开展体育旅游时,体育场所、餐馆、旅馆、停车场等的建设,都会对地质、地貌造成污染和破坏,在法国阿尔贝维尔举行的第十六届冬季奥运会,就毁掉了三十多公顷的森林,数以万计的动物和植物失去未来生存的基地,使当地的生物类种急剧减少。其次,生态环境直接制约了绿色体育的发展,生态环境差的地方不利于开展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在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开展体育活动又容易破坏原生态,容易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绿色体育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6〕。

4.5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的稳定是各种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现在世界上恐怖分子十分猖獗,针对一些大型赛事经常制造一些恐怖事件。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在国内一些城市就发生了恐怖实例。因此,一个良好的社会有利于运动竞赛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绿色体育的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的大自然是现代体育运动的摇篮和载体,绿色体育是现代体育健康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最终目的,以体育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和手段,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三大和谐在内的整体动态和谐,已经成为现代体育追求的目标。体育的社会化、多样化,体育的商业化,体育的职业化,体育的大众化、大型化的发展要禁止假体育、杜绝体育暴力、远离兴奋剂、保护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体育朝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是绿色体育理念下体育的发展趋势,也是绿色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宇峰.健康视角下的绿色体育透视〔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6):26-28.

〔2〕陈惠宇,屈红林.论绿色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10,(8):117-119.

〔3〕屈红林,刘瑞莲.绿色体育的灰色污染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09,(8):134-136.

〔4〕张浩.绿色体育-人类体育精神的崇高追求〔J〕.安徽体育科技,2005,(4):4-6.

〔5〕罗艳蕊,董翠香.环境保护与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584-586.

〔6〕许传宝.奥运的绿色之思〔J〕.体育文化导刊,2008,(3):65-67.

浅谈体育的价值与体育发展意义 篇4

一、增进身体健康

体育课程学习对于学生成长最直接、最显著的价值, 是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这种价值主要以两种方式体现出来。一方面体现在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变化方面, 通过在教师指导下参加体育活动, 学生能够增强体能, 使身体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变化方面, 通过长期的运动实践和体验, 学生不但能形成对身体、身体活动和健康的正确观念, 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 同时还将逐步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作为社会的存在物, 人的运动实践行为不仅始终影响、改变着自身机体, 而且随时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各种心理感受。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和舆论环境中, 通过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 学生会感受到友谊、赞扬、批评、激励等, 并产生各种复杂的情感体验。体育运动过程是不断面对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将反复体验挫折和困难, 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超越昨天、超越自我的过程中, 学生会体验到进步或成功的喜悦, 从而形成客观评价自我的习惯和能力, 增强自尊和自信心, 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三、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现代社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社会交往的范围, 使人们的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 是否具备与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 已经成为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由于与他人和群体的联系是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 体育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方式, 这对儿童少年成长的意义尤为突出。由于热爱体育活动是儿童的天性, 因而学生对通过游戏和体育规则所体现出来的社会规范的学习常常表现出乐于接受的态度。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所获得的社会适应能力, 包括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 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 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他人, 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团队精神。同时,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也具有显著的作用。总之, 由于体育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使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增强学生某些重要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 所要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主要有以下内容:为促进集体健康与终身体育必需的运动技能, 学会学习体育练习的基本方法, 培养经常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能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 选择个人喜爱的方法参加体育活动, 形成积极的余暇生活方式;提高体育活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 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技能;了解有关运动项目, 提高运动的欣赏能力。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知识学习内容有两个特点:一是体现课程学习中的知识主要是一种操作性、技能性的知识;二是知识学习包括技能性知识学习和认知性知识学习, 主要是通过运动实践获得而不是通过读书或课堂练习而实现的。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效学习环境,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获取体育知识和技能。

体育的发展对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就业、经济等等可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下面列举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可以更好的了解到体育发展的意义。

(一) 体育的发展能促进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纵观举办过国际赛事的世界各城市, 可以看到每届国际赛事把一个城市的发展至少推进了5—10年。事实已证明:当今世界无论是全球、洲际性的比赛, 还是国家、省级的大型运动会或单项比赛, 都将加快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包括:体育场馆、道路交通、旅游设施、宾馆、饭店、城市绿化等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 不仅能直接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而且还能改善该城市的软环境, 吸引更多的投资, 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北京从1990年举办第11届亚运会开始, 到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以及近年来举办各项国际赛事, 使北京及周围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体育对北京地区的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贡献是显而易见。

(二) 体育的发展可以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休闲时间的增加, 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于体育的终端消费品——体育产品来说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为了满足体育消费品的需求, 就必须增加其产品。就体育产品而言, 体育产品的生产一般为劳动密集型生产, 如体育服装、鞋类、球类的制作以及体育旅游等等, 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发展体育产业不仅能解决当前的一部分就业问题, 还带动和促进相关行业岗位的增加, 扩大了就业容量。这对缓解当今我国社会日益突出的就业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也无疑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 体育的发展有利于扩大区域内外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体育明星偶像化有利于体育发展 篇5

定义

(1)明星:明星就是通过国内外大量主流媒体以及所获的奖项和取得的成就而受到公众关注的人(2)偶像:被追捧的艺术家、作家、娱乐圈艺人等在某些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含义是仰慕的对象。偶像是被追求、被崇拜的对象,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

(3)有利于:对某人或某一事物有利处,能起到帮助与促进的作用。

(4)发展:发展是事物从出生开始的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是指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有正向的变化,也有负向变化。(5)体育明星偶像化:在其所从事的项目内,在保持极高的竞技水平的情况下,通过各种适当安排的活动,让其在大多数的信息渠道、公众场合有较高的曝光率,使其能够在一定情况下代表该项目的过程。这是体育产业化的产物,首先作为体育产业化,各种体育项目拥有了自己的联赛,而联赛则需要众多的观众来观看比赛。体育明星则作为第一推广对象进行联赛的推广。其次,体育明星一旦拥有较高大的竞技成绩以后,就会深受国人的关注,而作为国家体育部门,也会将体育明星展示出来。

体育明星偶像

(1)宁泽涛:亚运会50米、100米冠军,世锦赛冠军。“穿衣显瘦,脱衣有肉”高颜值,高成就。

(2)姚明:NBA中的中国人,是促进NBA 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原因,他是唯一一个在美国NBA打球时间最长的中国人,他让更多的中国人爱上了篮球这个运动,他的拼搏精神和不放弃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尊敬!(3)李娜:2014年1月25日,第三次跻身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决赛并最终收获女单冠军。7月31日,李娜通过个人微博,宣布自己将被英国《金融时报》评选出为2014年女性人物。12月23日,李娜入围“2014CCTV体坛风云人物评选”的最佳女运动。退休后拒绝跨界娱乐界

(4)丁俊晖:2014年12月3日,世界台联宣布中国斯诺克球手丁俊晖已确定在新的世界排名榜上跃居世界第一,他也成为台联有史以来第11位世界第一,同时也是首位登上世界第一的亚洲球员。2014年丁俊晖荣登《时尚先生》杂志12月刊封面大片“先生特辑”。[2015年1月30日,世界台联官网公布新的一期世界排名,丁俊晖在世界台联排名重回第一位置。(5)贝克汉姆:卫·贝克汉姆(David Beckham),1975年5月2日出生于伦敦雷顿斯通,英国足球运动员。青少年时期在曼联成名,1999、2001年两次获世界足球先生银球奖,1999年当选欧足联最佳球员,2001年被评为英国最佳运动员,2010年获得BBC终身成就奖。贝克汉姆一共效力过曼联、普雷斯顿、皇马、洛杉矶银河、AC米兰和巴黎圣日耳曼6家俱乐部,拿到1次欧冠、1次丰田杯冠军、6次英超冠军奖杯,2次足总杯、4次慈善盾杯、1次西甲冠军、1次西班牙超级杯、2次美国职业大联盟总决赛冠军、1次法甲冠军。2013年5月16日晚,小贝通过英足总官网发布公告,宣布他将在赛季结束后退出职业足坛。贝克汉姆1996-2009年总共代表英格兰队出场115次,打进17粒进球,其中58次担任三狮军团的队长。他在足球上的荣誉决定他被包装成为偶像。

偶像的利弊

利:偶像是一种信仰,不是盲目崇拜,更像是一种精神寄托,得意失意开心难过偶像溶于你的生活,给你一种无限力量的存在,偶像又像家人朋友甚至比家人朋友陪伴你的时间更长精神与你同生同灭,没有偶像精神大概会是寂寞的,偶像能为个人传递正能量 弊:青少年偶像崇拜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 从现实来看, 它是人类的一种心理需要和精神支柱, 表明了青少年的一种追求与理想, 如果青少年选择了正确的崇拜对象, 使之成为自己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就会促进青少年的成才与成长。但是,由于青少年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处于不稳定、不成熟的状态, 他们崇拜对象的选择往往片面、盲目、幼稚, 经常表现为一种短视心理、猎奇心理和虚荣心理, 比如明星崇拜就是上述心理的反映。再加上他们的偶像崇拜有那么多来自外界的复杂原因,更容易对中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偶像崇拜有利有弊,随着心理的日益成熟,明星取代了父母等长辈的位置,成为他们空闲时的话题,从某一种程度上来说偶像崇拜实现了“情感自治”。所以针对偶像崇拜我们应该采取引导教育。

好处:体育明星偶像化利于体育发展, 因为偶像化所以大众化,没有明星,就没有明星效应,练习体育的就全凭个人爱好或硬性要求,而因为有了喜欢的体育明星,所以模仿这个明星,由此增加了体育的普及,所以还是有利于体育的发展的。但事物总有对立面的,有好处也一定有坏处,体育明星偶像化的坏处就是在判断竞技水平的时候容易产生偏差,认为明星就一定水平比别人高,失去判断的公正客观,这是不可取的。鼓励大家更多的关注体育运动吧,像是一些女生平时就不爱看体育频道,这样能增加大家对体育的热爱,互联网时代不管什么行业都得参与。

球王贝利将足球带进美国,姚明进入NBA才使中国报纸上出现NBA专栏,李宁偶像化成名后开设体育用品公司促进体育发展。

坏处:偶像和实力是两个相对应的东西,如果体育明星偶像化,可能导致球员赛场外的因素较多,影响体育明星的正常训练和比赛,还有体育明星偶像化后可能使体育健儿心态发生一些变化,在日常训练上可能投入没有那么专注。1,体育偶像化使得体育竞技精神不再纯粹,2,偶像化也使得部分体育明星忘记自己的使命责任,3也误导人们的观念,及抱着功利心盲目的去运动去锻炼,4偶像化的出现必然导致一些幕后操作,暗箱利益等一些不和谐因素的泛滥,会恶化竞技风气。1.偶像化的定义 2.体育事业发展良好的标志或者什么体现了体育事业的良好发展要找到这个标准达到这个标准就是有利于如果和这个标准无关那就是无利于

3.体育事业发展良好的标志:当初中国提出运动的时候好像是毛爷爷他提出要全名运动,要强身健体让新中国全民素质更强可见体育事业的一个作用就是带动全民运动从而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从这一点上来讲明星偶像化是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发展多少少男每天因为乔丹打篮球多少健儿每天都在练跨栏想延续刘翔的梦想我喜欢周杰伦所以唱他的歌所以我喜欢体育明星也就自然爱上了运动关注了运动从而通过运动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全民素质

4.体育事业发展的标志--还有一个就是硬件设施原来中国什么设施都没有去参加奥运会拿个零蛋现在鸟巢水立方体育场都成为了世人感叹的杰作水立方是霍英东投资的其他也是有很多商家投资的可见明星偶像化可以让更多的商家投入到体育事业中这是一种互惠模式对于商家是一种宣传而对于国家就是一种硬件的提升所以有利于国际体育事业的发展

5.大势所趋从美国到中国体育不仅是挥洒汗水的赛场更是一个疯狂追星的赛场

1984 美国承办奥运会简直出现了尴尬的局面因为那时候的奥运会都是奥委会给钱没有任何赢利没有任何广告后来改变了历史变成了商业运营不仅没有没落反而越来越火到现在中国奥运会 N个广告已经见怪不怪

一方面,体育明星拥有超乎常人的体魄。完美的身体+坚韧的性格,本身已经是众人争相相仿的对象。他们频繁地曝光于公众视线之下,对于国民可以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偶像化不可避免。这对于建设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是有好处的。另一方面,体育的现行体制漏洞百出,这就造成了所谓的“体育明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现象。现代社会追求片面胜利的恶果,在体育明星身上体现的恐怕最淋漓尽致了。服用违禁药品、贿赂裁判,以及赛场之外的种种出格举动实在让人难以接受。泰森就是个例子。美国的琼斯夫妇称霸奥运之后,被树立为偶像,风光一时。时过境迁,被查出服用禁药,被迫道歉,身败名裂。体育明星的偶像化,显然必须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结果:投机取巧的伎俩会使民众的迷梦随时破碎。这很可怕。就我看来,体育的本质,应该是面对大众,提高全民体育素质;而体育明星偶像化则显然是在淡化、甚至颠覆这一本质。体育明星偶像化,不可避免地会忽略广大参与者的伟大作用。片面强调第一名的作用,造成一将成名万骨枯的局面。这与奥运“重在参与”的传统精神是相悖的,也不利于我们国家体育运动的发展。事实上,时下的中国体育正在沿着这条危险的路走下去:重奖牌,重成绩,轻参与,轻文化综合教育。像驯兽一样,打小就圈养一批体格强健的畸形儿上运动会上去摘牌子。不重视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更不重视国民基础体育教育的培养。这就是为什么前些日子居然出现了“前奥运冠军去做搓澡工”的怪现象。这一悲剧的出现,反映出中国体育教育的很大弊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除了体能训练,对社会认识近乎于零。体育偶像化无疑是在鼓励这一恶果的膨胀

一辩立论

观点:1.体育明星偶像化有利于体育大众化,让更多的人关注体育运动,推动了体育运动的普及

2.体育明星被偶像化的前提是他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所以被偶像化的体育明星一定是有着一种值得我们学习,模仿的东西

3.体育明星偶像化促进了体育的商业化,也使体育界获得了更多的商界投资,使更多的人可以使用上免费的体育设施。

4.体育事业发展良好的标准:参与人数的多少、体育设备投资的力度、社会的关注度。

相关数据

体育场地: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169.46万个,用地面积39.82亿平方米,建筑面积2.59亿平方米,场地面积19.92亿平方米。以2013年底全国总人口13.61亿人(不含港澳台地区)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2.4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6平方米。与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截至2003年12月31日)相比,十年来,全国体育场地数量增加84.45万个,用地面积增加17.32亿平方米,建筑面积增加1.84亿平方米,场地面积增加6.62亿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增加0.43平方米,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增加5.87个。

加快发展 科学发展 确保发展 篇6

狠抓第一要务 保持快速发展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加快发展,开启、解决六盘水所有问题的唯一钥匙就是发展。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基数小、总量少、欠帐多、困难大是最基本的市情。不发展要落后,发展慢了同样要落后。加快发展是我们最大的政治。我们按照胡锦涛同志视察贵州时作出的“更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是硬道理,更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要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示,立足市情,着眼长远,本着“加油提速、能快则快”的原则,坚持以能源原材料为基石,以脱贫攻坚为责任,以城市建设为重头,打牢基础,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夯实发展的基石。西部大开发以来,随着六盘水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十大煤炭基地之一,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以煤电为主体的资源性产业,坚持“大煤保大电”,走煤电联营的路子。规划设计能力360万千瓦的盘南电厂、240万千瓦的发耳电厂、60万千瓦的野马寨电厂及一批水电建设项目相继开工,与之相配套的千万吨大型骨干矿井建设加快推进。预计到“十一五”末全市电力装机达1200万千瓦以上,煤炭产量达6000万吨以上,成为贵州“西电东送”的主战场。

以现代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积极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按照抓大放小的方针,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改制步伐,加快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走股份制、集团化发展路子,提升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水城钢铁集团公司通过技改扩能,生产能力由原来的180万吨增加到300万吨。水城矿业集团、盘江煤电集团加快改造步伐,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完成了水城水泥有限公司日产2000吨的干法生产线的技改工程,并与香港瑞安集团成功合作。

大力培植新的支柱产业,提升产业结构的层次。充分利用我市立体气候资源、生物多样性的优势,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四省立交桥”的交通优势,全面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力度,围绕打造贵州西部精品旅游线路,建成了玉舍国家森林公园等一批旅游景点,同时,抓紧申报国家地质公园项目。把法治环境、信用环境、服务环境建设作为重点,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2004年,我市投资软环境经省政府考评为全省第一,良好的环境吸引了包括世界500强沃尔玛在内的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投资落户。

加快推进城镇化,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树立新的资源观,利用终年无夏、春秋相连、四季如春的气候优势,打造“凉都”城市品牌,自去年始定期举办“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同时成功举办全国汽车拉力赛、全国围棋甲级联赛等活动,提高了六盘水在全国的知名度。按照“绿化、美化、文化、现代化”的要求,坚持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小城镇建设“三轮驱动”,大力实施城市主干道路网的改造。

坚持统筹协调 实现科学发展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坚持统筹协调。六盘水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同程度存在“长短腿”的问题。我们针对六盘水的实际,在保持加快发展的同时,切实按照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的要求,既抓好事关全市长远发展的大项目,又突出解决影响发展的基础“瓶颈”;既重视城市形象的提升,又重视农村面貌的改善;既注重物质文明,又高度重视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六盘水市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坚持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统一。把“三农”作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统筹城乡发展, 跳出“三农”抓“三农”,通过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走以工带农、以工富农、以工促农、工农互补的路子。树立尽快解决温饱,长期扶贫攻坚的思想,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分类指导,整村推进,多管齐下,确保2005年实现 基本脱贫的目标。去年,全市农业税税率总体上降低2个百分点,钟山区则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免农业税,全市共减免农业税1700万元。发挥好小额信贷还款率较高的优势,推广“盘县模式”,继续扩大小额信贷使用规模,2003—2004两年共发放小额信贷近亿元,扶持农户2万余户。目前,各项扶农惠农措施作用凸现,上半年,全市农民现金收入增长16.1%,首次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

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我们始终把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社会稳定作为三项重头工作,下重力,强基础,抓落实。与此同时高度重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加大对基础教育和重大疾病的预防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深入开展“珍爱六盘水、争做文明人”和“情系农民、富裕农家、美化农村”活动;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积极开发就业机会,有效推进就业和再就业;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当前发展和今后发展的统一。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摒弃“拼资源换增长”的传统觀念。十五以来,全市投入5.3亿元治理污染,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环保产业,在瓦斯、粉煤灰、煤矸石综合利用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围绕建设“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大了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治理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力度,全市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1%以上。

提高执政能力 全力确保发展

推进六盘水既快又好的发展,必须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针对我市一些影响和阻碍执政成效的突出问题,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为重点,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使党的先进性在加快发展中得到不断体现。

抓班子、带队伍。坚持“双好”的用人导向,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从整顿学风、文风、会风入手,制定完善了一系列的制度措施,确保政令畅通。在全市认真开展“人民满意的乡镇、人民满意的机关、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创建活动,并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市委常委会成员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深入基层调研检查、督促指导工作,有利地推动了干部思想、工作作风的转变。

保稳定、促发展。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维护稳定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始终把抓好安全生产、防止发生重特大事故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并把抓好安全生产作为2005年市委1号文件的核心内容。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安全生产工作开始迈入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轨道,今年上半年,全市煤炭百万吨死亡率首次降至2以下,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去年以来,全市共投入5000余万元改善、加强政法部门硬件建设,在全省率先启动警务体制改革。坚持排查疏导,抓早抓小,做实做细,注重排解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转机制、增活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务公开,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建立了公共服务中心,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创建“阳光政府”、诚信政府和服务政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手段,率先在全省启动数字化城市建设。科学定位,长远谋划,跳出六盘水看六盘水,将六盘水置于泛珠三角、南贵昆经济区格局中去谋划、去思考。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赴上海、港澳、福州等地的招商活动效果显著,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引进项目112个,到位资金增长50%以上,预计全年将达近40亿元。

体育发展 篇7

一、学校体育为社区体育的发展培养了优秀的人才

高校作为祖国未来高素质建设者的培养基地, 担负着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知识丰富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任。高校体育文化生活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广大学生来说, 她的作用是巨大的, 并且具有很大的延时性, 她将使人终身受益。

目前,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指导员和城市社区体育管理人员已大部分年龄偏大、学历较低、专业知识匮乏, 而且大多数还是兼职人员, 还有部分是离休人员担任。无论素质还是数量都很不尽人意, 已经成为阻碍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就连这样的社区体育管理员与指导员都没有。据北京体育大学汪海等人对全国10个省市社区体育现状调查中显示:在职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2.9%, 在职兼做社会体育指导员22.1%, 离退休体育积极分子73.4%, 其他1.6%。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社区体育指导员以业余为主, 离退休体育积极分子为主, 无偿为主。更不用说高素质的体育人才。针对社区体育发展人才缺乏的现实, 学校体育尤其是高校体育培养了大批掌握体育技能与管理组织能力的优秀人才, 让这部分人成为社区体育发展的生力军与引领者, 那么社区体育的发展就有了基本的人员要素。

二、学校体育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

体育设施是开展社区体育必备的物质要素, 而影响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首要原因就是缺少场地设施、或对现有的场地设施状况不满。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匮乏严重的限制了社区体育活动的内容, 进而影响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人数, 非常不利于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

目前政府用于社区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经费相对还比较少, 社区体育设施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最基本的需求, 有些社区甚至没有体育场地设施, 而即便是有这些设施的社区也因为器材场地的缺乏利用率太高, 出现大量自然的和人为的损坏, 根本不能提供正常的使用。而学校的完整齐备的体育设施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根据资料调查显示, 我国体育资源主要分布在学校和企事业系统。体育系统的场地占有量仅为全部场地总数的23.4%, 而学校系统占67.17%, 工矿、铁路和其他系统占有16.56%。我国拥有逾百万所中学, 数千所全日制高校分布在全国各地, 这些学校拥有最基本的体育设施, 有些甚至是比较先进的体育设施, 而且在我国拥有数十万个体育场馆的75%以上是教育系统。可是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在公园、居委会的空地、街头巷尾或江河湖畔等非正规体育场所。

三、学校体育宣传了体育知识和健身意识, 为社区体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的基石

我国人口众多, 加上地域辽阔, 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参差不起, 差异较大。仍然有不少人对社区体育的认识水平很低, 根本无法与社会发展的步伐并驾齐驱。因此可以说大部分人的健身意识淡薄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另一个障碍。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 (包括体育教育) 的主要场所, 也是宣传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教学中应该教育学生把学校学习的技术、技能、知识, 随着学生走向社会而带入社会, 让学生成为体育的实践者和宣传者。通过学校对学生进行社区体育意识的培养教育, 引导他们重视社区体育建设, 吸引、动员更多的人参加社区体育, 为社区体育的发展奠定思想基石。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有效结合, 不仅能发挥社区体育的整合功能、凝聚功能和服务功能, 而且达到了学校素质教育的目的。使社区体育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进而促进社会体育的建设和发展。并为高校学生就业提供了机会, 为体育人才提供了展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学校体育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必备的要素, 是社区体育发展最行之有效的推动力。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相结合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促使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互动发展。

摘要: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 人们更注重生活品质的问题, 个人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关注较高的焦点。社区体育是推动《全民建身计划纲要》的有效方法, 而学校体育恰恰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学校体育所培养的人才资源, 完备的设施场地资源, 及先进的体育理念与健身意识都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周道仁.学校体育、城市社区体育与全民健身.湖南学院学报, 2006.5

[2]于小霞主编.学校体育手册 (上)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8

体育发展 篇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 社区体育成为转变人们体育观念很重要的纽带, 而社区体育的发展必然需求一定的专业体育人才来从事相关的工作, 在过去的很多年间, 我们在不断的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定性为体育高级人才, 但随着社会体育的不断发展, 我们更多的专家和学者提出, 在发展中, 我们应该把社会体育人才定义为技能型人才, 这种随着市场变化而逐步发展成熟的教育观念成为众多体育教育工作者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目前, 我们调查发现, 在一线城市, 基本上社区体育环境、体育管理、体育场地、体育行为发生的很好, 社区居民对于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在不断的增强, 而社区的体育设施也在不断的改善, 从硬件和软件设施, 一线城市的社区体育都在朝良性循环方向发展。而对于二线城市而言, 由于地区经济的差异性相对较大, 再加上人们的消费观念的不同, 对于一些中心城市而言, 在社区体育发展方面做的相对比较好, 而对于一些相对偏僻、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二线城市而言, 人们的收入与消费之间的比例不协调, 导致人们对于体育健身锻炼的热情不高。而伴随着各种流行疾病的人数增加,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这些强烈的体育需求使得人们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

在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方面, 我们发现, 在目前高校该专业设置上, 大多数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都把社区体育的发展与学生的培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调查发现, 以培养社会需求的社会指导员工作为主要培养方向的占到一般所有, 除此之外的大多数都是体育管理、体育经济和社会其他体育人才需求方向, 从这个培养角度来看, 社会体育人才把非常重要的培养方向放在社区体育工作人员上不是没有道理的。笔者也相信, 在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方面, 社区体育的发展单纯的依靠社区内部的活动空间是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健身需求的, 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借助周边的健身场所或者健身俱乐部, 而这些地方往往都是有偿使用, 再加上还有专业的人员进行培训和练习, 对于一些努力提高自身能力的人员而言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在学生培养方面, 不单纯是要注意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 更多方面, 我们需要教授学生一定的专业技能, 可以说, 对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而言, 我们对于学生的要求并不简单的局限于某一方面, 因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学生今后进入社会之后, 从事健身指导工作, 并不面对的是单一的项目, 而更多的时候面对的是常见体育项目, 所以对于常规项目而言, 学生不单纯要掌握一定的技能, 还必须对其发展和规则有较全面的了解。这些都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所以笔者认为结合目前社区和体育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的不断拓宽, 再加上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滞缓, 所以进入社区的体育工作人员必须对其他方面的知识也有充足的了解, 比如体育彩票业等等方面的知识, 可能在实际工作中会成为自己工作的内容。

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社区体育的发展在我国一直发展很慢, 其中除了人们的体育意识之外,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经费投入和来源不足, 在大多数社区, 因为没有经费来看, 所以社区没有办法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来从事相关工作, 所以工作的社区体育处在无人直接管理这样一个尴尬的位置上, 也就谈不上采取什么有效的措施或者办法才促进体育发展了, 对于各种有利于社区发展的体育组织活动或者赛事, 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 多年或者从来没有举办过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种社区体育尴尬的状况看似和人才培养没有关系, 但是笔者认为转变管理模式, 逐步让社区体育走入市场, 采取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让社区体育成为可以获得外源性收入的体育组织, 这样在经费来源有保证的情况下, 把更多的精力应用在社区居民健身娱乐上, 这才更符合社区体育的发展意图。那么这一方面需要政策的支持, 另外一方面还需要我们更多的专业学生在社区服务工作中, 积极的与社区其他工作部门相互配合, 努力把社区体育发展成为社区特色项目。另外, 我们还发现, 在一些社区, 尤其是有高校的社区, 他们往往都愿意和高校开展相互的协调工作, 比如协商使用高校的场馆等体育设施, 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体育中去, 这样一方面可以让社区居民有更多的机会参与锻炼, 另外一方面, 对于高校而言, 也可以从中收取一定的使用费用, 对其发展而言也有一定的经费补充。

面对社区体育和人才培养衔接程度越来越紧密, 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问题, 学生在择业中, 由于观念的影响, 大多数体育专业学生都希望能够进入事业单位或者政府部门, 因为这些单位相对比较稳定, 而企业竞争相对比较激烈, 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付出更多的努力, 所以大多数体育学生对于进入社区从事社区体育服务工作, 还处在未完全能接受的状态, 这种心理上的落差让学生的就业与市场的需求出现断层。再加上社区体育的发展目前并未呈现市场化发展趋势, 所以很多学生对于这份工作的前景并没有看好,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家的选择性。

综上所述, 社区体育的发展在我们国家还处在起步阶段, 作为以市场需求为目标来进行学生培养的新培养方针来看, 我们需要不断的帮助学生提高技能水平, 同时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进入市场并适应市场的需要。

摘要:社区体育的发展对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指出了一个重要的方向, 从市场的角度来分析和探讨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是最近几年国内众多专家学者争议的热点, 笔者就社区体育发展带动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关键词:社区体育,社会体育,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杨桦:《关于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专业、学科、课程改革的探讨》,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0年01期。

[2]潘跃林:《休闲教育及休闲体育建设》, 体育学刊, 2007年05期。

城市大众体育发展研究 篇9

1.1 大众体育的概念

大众体育也称“群众体育”或“社会体育”, 是与学校体育, 竞技体育相对应的一种体育概念。是民众为实现个人健身、健心、健美以及娱乐等目的, 所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身体锻炼活动。

1.2 发展大众体育的意义

(1) 发展大众体育有助于民众身心健康发展。

众所周知, 个人身心健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因素和最重要因素之一。但根据研究表明,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 在物质条件等生活条件日益提高的同时, 个人身体健康的隐患也逐渐增加, 近半数以上的民众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可是, 竞技体育并不是适合全民进行的身体锻炼。相对应的, 大众体育的发展对于民众身心健康的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而且, 随着社会的发展, 大众体育已经从以往单纯健身为主的模式, 发展成为娱乐、健身、交际并举的多元化模式, 比如:城市马拉松、广场舞、骑行等。大众体育以其活跃、生动、富有吸引力、易于接受等诸多优点, 满足了广大民众在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下所产生的精神需求, 促进了民众身心的良性发展。

(2) 发展大众体育有助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在当前的这个社会大背景下,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反而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大, 变得越来越明显。而一个城市的文化水平有多高, 文化的发展有多快可以从4个方面来界定, 分别是公益性文化板块、娱乐文化板块、演出文化板块和民俗文化板块。第一, 一般城市都要有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 都是所谓的公益性文化板块, 当然也包括都有的体育馆;第二, 也就是娱乐文化板块, 包括各种文艺演出, 还有电影院、体育场、KTV等地方, 这里也包括体育项目;第三, 演出文化板块, 包括各种剧院、音乐厅等, 在这里大家可以欣赏到戏剧、歌曲、音乐等, 也可以在体育馆里观赏各种体育比赛等;第四, 民俗文化一般以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节庆表演等文化活动所组成, 主要能够体现出地方特色。从中不难看出, 在一个城市, 体育已经无孔不入, 体育的意义已经渗透到各个方面。

2 城市大众体育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2.1 公共体育服务设施资源不足

(1) 体育场馆缺乏。

我国体育场馆不仅数量较少, 质量也较差, 并且对外开放率很低, 全部向居民开放的各类体育场馆不到50%。因此, 很多民众都是因为没有合适的体育场馆而无法进行体育锻炼。大多数城市居民只能集中在公园、河边、街道、绿地等非体育场所进行体育锻炼。但是, 由于这些室外场所要受天气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不能保证广大民众进行持续、良性的体育锻炼活动。

(2) 设施类型单一。

目前,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中以健身设施为主, 这些体育设施虽然适合老年人进行个人锻炼, 但是如门球场等适宜老年人开展集体活动的设施却相对较少。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中、青年人所喜欢的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等体育设施也十分缺乏。如此单一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 无法满足各个年龄阶段民众的巨大健身需求。

2.2 大众体育管理体制欠缺

(1) 大众体育宣传不到位。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体育运动多依赖于体育行政部门等政府部门组织。在缺少政府宣传和鼓励的情况下, 许多民众对体育协会、体育社团等体育活动组织缺乏了解, 不懂得如何参与到体育协会和体育社团所组织的体育运动中。对于自我主动进行体育锻炼更是积极性不足和热情缺乏。

(2) 大众体育经费匮乏。

目前, 我国大众体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 然而, 政府对体育局的财政拨款, 绝大多数都用在各级的竞技体育事业中, 真正能用于大众体育发展的费用则是少之又少。除体育总局、各省市体育局用体育彩票所产生的收益投入城市全民健身工程和健身路径外, 其他社会经费投入相对匮乏。

(3) 大众体育教育人员缺失。

当前, 城市大众体育指导服务的开设现状可谓不容乐观。特别是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公民对参与体育锻炼的科学性、规划性、系统性和对锻炼反馈等需求在不断提高, 对体育指导人员的体育专业性要求也有大幅度提高。然而, 目前大众体育指导服务人员不仅数量少, 其专业素质也不能满足公民对体育科学化、系统化指导的需要, 如对一些专业水平要求高的新兴项目, 运动处方的开设和运动康复等。

3 城市大众体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3.1 提升民众的大众体育意识

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指出了发展我国大众体育的重要意义。这其中最基本的, 就是提升民众的大众体育意识。首先, 各级政府应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宣传大众体育对民众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其次, 要大力支持体育协会和体育团体的发展, 鼓励民众积极参与体育协会与体育团体所组织的体育活动;最后, 政府要多开展一些富有趣味性、生动活泼的体育比赛, 切实增强民众对体育运动的喜爱。

3.2 完善大众体育管理体制

首先, 政府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共同发展的正确关系, 把大众体育摆到与竞技体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次, 政府财政应加大对大众体育的经费投入,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充足的经费, 就难以开展丰富多样的大众体育运动, 难以形成各富特色的城市体育文化, 无法提升城市软实力。最后, 充分发挥基层社区的作用, 建立健全社区大众体育服务的组织管理体系, 不断完善以社区为单位的大众体育组织服务。

3.3 加强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

首先, 要完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各项政策。通过规范体育场地、体育经费等标准, 以及采取各项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到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 更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 来规范和丰富城市社区对于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建设。其次, 要完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法律法规。通过健全法律法规, 来保障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安全, 并且保障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顺利建设, 杜绝对体育用地的挪用和侵占。

3.4 注重大众体育教育人才的开发

首先, 实现学校与社区共享体育人才。相对于社区, 学校的体育人才不仅充足, 并且具有充分的专业理论知识。然而, 让这些体育人才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却并不多。如果学校和社区实现了体育人才共享, 使学校的体育人才在学习之余担当社区体育服务指导员的工作, 不仅使学校体育人才得到了实践, 也为社区提供了优秀的人才, 促进了社区体育的发展。其次, 扩大和培养体育志愿者队伍。曾经从事体育工作的离退休人员和退役运动员, 可谓是大众体育志愿者的主力军, 此外, 还应吸引一部分热爱大众体育事业的人员加入, 对他们进行一定的体育专业培训, 使他们成为进行体育培养工作的志愿者, 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汤立许.城市体育对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及路径选择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6 (4) :21-25.

学前体育发展研究综述 篇10

近年来, 由于科技进步的成果逐渐影响人的生活, 劳动强度不断减轻, 加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体育不再单纯将作为强身健体的工具存在, 体育具有调节脑力劳动的功能也应从幼儿阶段开始发生效用。社会的发展唤醒了家长、学校和教师对学前体育的认同。人们不运动的生活习惯正造成大量的医疗开支和减短寿命的负面影响, 幼儿体育受到了教育界和体育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1. 国外学前体育发展现状

对于幼儿体育教育研究最开始源于西方国家, 早在古希腊时期, 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就把幼儿体育融入到幼儿教育的实践中去。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强调体育运动对幼儿健康、智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由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和颁布了相关的幼儿体育教学大纲, 对于5到6岁的孩子就已经开始推行国家规定的儿童体育锻炼等级管理。美国提倡幼儿自由结伴自由活动不分班级年龄和运动水准。幼儿户外活动的内容多数是竞技性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等。日本重视体育课程科学性, 重视幼儿“个体”发展, 训练自然适应能力, 重视幼儿生理指标动作发展的监测和记录。德国自1996年起, 形成创办“运动幼儿园”的热潮, 充分体现德国政府和社会对幼儿需要的重视度。

2. 国内学前体育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相关的教育发展起步较晚, 针对幼儿体育教育活动的研究也起步较晚, 在1979年全国教育科研会上, 才正式把幼儿体育教育列为教育科研规划的一部分, 这也标志着幼儿体育教育的研究正式开始。鉴于此发展背景, 我们国家的一些幼儿园才开始把幼儿体育教学纳入到对幼儿全日制教学中去, 我国的相关专家和学者也纷纷展开对幼儿体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我国幼儿教育界最初是通过模仿、借鉴苏联、美国、日本的研究理念来研究幼儿体育的,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幼儿体育的发展, 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由于当时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对于体育方面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对身体各个指标的影响, 这些研究还多为验证层次上, 另外加上幼儿体育教学的研究只是针对一小部分人群, 研究范围比较狭窄并且层次也较低, 所以对幼儿体育教学的研究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性进展。随着时间的推进, 国家对幼儿园教育的相关文件及规定的充实与完善, 幼儿体育在学前教育阶段也越来越受重视。上海、杭州等地也出现了一些以体育为特色的幼儿园, 吸取了先进的教育理念, 使得学前体育教育一直走在我国前列。

但是通过查阅文献得知, 全国大部分幼儿园中对于幼儿体育教育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他们认为幼儿园主要是管理好幼儿日常行为, 对于幼儿体育, 老师们则担心开展过多的体育活动会引发一些安全事故, 所以对幼儿体育活动的开展也是能少则少。虽然在幼儿全日制教学中也会增加一些体育活动和游戏, 但是强度是否符合每一个孩子, 形式开展是否符合孩子们的预期都还是一个未知数。同时:一些幼儿园的体育教学活动开展, 也展开了一些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研究, 并且取得了相关的研究成果, 而使得开展幼儿体育教育缺少相应的理论依据。

2.1 学前体育师资情况

目前幼儿园的老师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缺乏相关的体育素质修养, 这就使得幼儿日常在开展体育教学课程中会缺少一定的针对性、科学性, 会让教学计划更多的体现在教学形式上, 使得幼儿体育活动内容缺乏多样性, 幼儿体育活动也达不到相关的教学标准, 同时幼儿园老师们也欠缺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兴趣。根据目前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要求, 当前我国的幼儿园教育体制中缺乏对幼儿体育教师的专职岗位设置, 也就让幼儿体育教学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不过一些一线大城市已经开设了相关幼儿体育教师岗位设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幼儿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当前在我国幼儿教学一线中, 教职工总数达到100万左右, 其中男性教师的比例比较少, 从事幼儿教学的多为女性老师, 这样子的一个结果就是:缺乏男老师, 让幼儿从小置身于很多女老师身边, 孩子们的性格成长上会少一分阳刚之气, 更为重要的是:男性和女性各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男老师在运动、科技、理性思维上更胜于女性老师, 男性老师和女性老师相互结合教学, 更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全面发展。阴阳互补, 有助于帮助孩子们形成完整的人格, 幼儿教师性别的不平衡, 也会对孩子性别角色社会化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这是当下我国幼儿教育事业中需要重视的事情和问题。由此, 我们呼吁让更多的体育专业的学生了解、学习、掌握学前体育教育内容, 为学前体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2.2 幼儿体育课程现状

目前, 学前体育课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类课程中。第一, 以主题活动为主的 (体育) 健康活动课;第二, 户外活动或早操活动。在以人物、大自然、交通工具为主题的体育活动, 课程重点关注儿童对大自然、环境、社会的认知情况, 对儿童身体认知不够、基本动作学习不系统、锻炼效果欠佳。在户外活动或早操活动中, 课程虽能关注儿童的身体活动, 但教学内容往往以做操和舞步为主, 教学形式多样, 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 一些体育特色园有专门的体育教师指导儿童进行体育活动练习;大部分幼儿园没有专门的体育教师但有固定的人员———主班或是副班主任来实施学前体育。第二种, 由外聘的专门从事学前体育男性教师来上, 这种情况多见于民办幼儿园;第三种, 随机上学前体育, 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没有固定的计划, 多以无组织无目的的放羊式活动。就目前我国幼儿体育课程设置情况看, 缺乏实际意义上根据幼儿身心特点来设计的教学方案, 多流于形式上的游戏学习, 将别人的活动设计加以简单的修改, 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创新, 幼儿园的体育活动虽然是以游戏活动为主, 但往往是注重幼儿对活动的参与, 而忽略了体育活动技能的作用, 这是我们在实际体育教学中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和重视的问题。

3. 体育、运动、健康的关系

2001年由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以下简称《纲要》) 出台并试行, 并将健康领域放在所有五大领域的首位, 更加突出了幼儿教育的重要, 以及国家对于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视。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孩子们从小养成爱好运动的好习惯, 帮助孩子们更好的锻炼身体。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端正态度, 梳理相关的教学思维, 通过体育活动和相关的知识引导, 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当前, 人们普遍认可加强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我们的身体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运动作为手段, 本身不具有目的性。人们为了强身健体, 以各种运动作为内容, 通过运动达到健康的目的, 通过运动获得身体健康。总之无论健康的提法, 运动的提法, 都可被体育所涵盖, 同时在分别提到这些概念时, 其内涵也是相互包含的。

4.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结合前面阐述的相关观点, 当前我国学前体育教学活动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格, 但是每个国家又有自己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因此找准适合本国幼儿体育教学发展的模式才是关键,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 当前我国体育教学活动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 有待于群策群力更痛商讨和调整。

4.1 学前体育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要符合幼儿身心特点, 幼儿的活动量、强度要遵循幼儿生理发展要求。

通过实验, 研究学前专向体育活动 (如足球、篮球等) 的个案, 制定学前幼儿体育锻炼等级制。

4.2 学前体育教师有待进一步提高。

无论是设置学前教育体育方向还是设置体育教育学前方向的培养上, 还是在专职幼儿教师的教学培训上, 都要意识到学前幼儿体育对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重要价值。

4.3

以体育特色幼儿园为基本, 带动更多的幼儿园重视学前幼儿体育, 使幼儿园变成培养幼儿体、德、智均衡发展的合格幼儿园。

4.4 学前幼儿体育应与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相融合, 共同促进学前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体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8.

[2]赵寄石.学前教育论稿[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335-338.

[3]潭星.幼儿园体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99-158.

体育发展 篇11

关键词:高校体育资源,社区体育;模式

随着城市社区化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居民追求健康、休闲娱乐的意识不断增强,对社区体育的需求越来越大,社区体育在场地设施、人力资源等方面显得十分缺乏。而高校集教育、体育人才、场馆优势为一体,掌握最为前沿的体育健身理念、方法和手段,拥有相对丰富的体育人力和物质资源,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教育系统拥有的体育场地就占67%以上。如果合理利用高校体育资源来促进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那么将会极大地推动城市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本课题立足社区体育发展现状,旨在探索高校体育服务和社区体育健康、和谐发展的对策,为相关部门指导城市社区体育建设提供参考。

一、高校体育服务社区体育发展的优势

1,硬件优势。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正规场地较少,社区活动场所的非正规性特点明显。多数机关单位、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只为本系统职工服务,不对外开放。高校场地向社区的开放率不高,主要是高校的认识不到位,为了维护好校园内治安和体育场地设施维护经费由于开放会增加等原因,不允许外来人员进入校园内锻炼身体,这样形成了一方场地闲置、一方急需场地进行锻炼身体的局面。由于社区体育场地严重匮乏,不得不利用公园、空地、路边作为补充。公园、街道居委会的场地和街头巷尾、空地花费少或不花钱,清晨可在不影响附近居民的前提下随意使用。但公共健身场所体育设施少、活动环境差,影响了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严重地制约着社区体育的发展。

高校体育拥有大量门类齐全、规格不等的体育器材与场地设施,在硬件设施上占有明显优势。据河北省2004年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河北省现有39484个体育场地中,分布在校园内的有27663个,占全省各类体育场地总数70.06%,其开放率是43.80%,这说明我省教育系统的体育场地设施较充足,体育资源相对丰富,但有效利用率较低。如此众多的学校场(馆)在社区体育发展中是巨大的潜在资源。充分、合理利用学校现有的场(馆)等设施,在搞好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投资开发和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社区居民锻炼的场所问题,这对进一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资源保障。

2,人才优势。社会体育指导员分两类,一部分是职业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他们主要以教练的角色对体育场馆、健身俱乐部等健身者进行技术方面的指导。另一部分是公益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他们经常对公园或社区晨、晚练点的群众进行指导,但这些社区体育指导员素质、专业水平、年龄、综合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

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与参与健身的人数相比,差距相当大,其中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更是供不应求。据资料统计,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现仅有43万人,由于缺乏专业人员的科学指导,许多人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高校聚集了大量的优秀体育人才,不论在人员数量、专业种类以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等综合素质方面都是社区体育指导员无法比拟的。高校体育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还具有开展体育竞赛、组织体育活动的丰富经验,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师的指导和管理能力,通过他们可以面向社会开办各种培训班,为社会培养开展科学锻炼指导的骨干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区体育专业人才缺乏的窘境。此外,接受了多年正规学校体育教育的大学生,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体育基础,他们把学到的体育技术、理论、健身理念运用到社区体育活动过程中,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体育素养。

高校體育采用多种形式和渠道为社区培养体育指导员,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社会实践、专业学习、发挥特长的舞台,又能解决社区体育指导员缺乏和急需健身指导员的难题,促进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快速、科学地发展。

3,组织管理优势。社区活动的管理者一般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多为行政型管理。调查发现,现有的街道办事处更多精力忙于事务性工作,难以为社区体育投入更多的精力。社区体育组织形式比较单一,各个项目,各个人群的社区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居委会体育小组和各种晨练活动点尚未健全,还没有形成社区体育组织和管理的体系。而现有体育社团多数也是内部管理不规范,外部管理松散,没有明确的政府管理部门负责协调。

高校有完善的体育组织结构,在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人才,能为社会体育及社区体育的开展提供咨询、策划、组织等多项服务。高校在帮助社区体育建立各种体育服务体系,如社会体育健身中心、培训中心、指导中心等过程中,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组织社区体育实践活动的机会。

二、高校体育对社区体育实施服务功能的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服务社区体育的意识。高校体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关键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敢于突破传统的、封闭的教育观念,大力宣传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相结合的必要性,以及提高对社区开放的组织、策划和管理工作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积极营造高校与社区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开放氛围,最大限度实现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充分发挥高校体育资源使用的效益。高校应由以往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单纯为体育教学服务转变为既服务教学,又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丰富群众生活提供健身娱乐服务。通过提供优质、专业化的体育服务,满足居民越来越专业化、个性化、多元化的体育消费需求。高校通过对体育健身、培训等市场的开发,在满足社区成员体育消费性需求的同时,也为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2,优化高校体育资源配置。目前,高校日益增长的在校大学生人数与公共体育资源匮乏的趋势越来越突出,优化高校体育资源配置是面向2l世纪高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该工程不仅需要拥有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及财力、物力上的保障,还需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信息手段。高校应立足本校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努力开发新资源,多渠道筹集资金,促进体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首先保证高校体育资源满足学生需求的情况下,着眼于面向社会,服务社区的发展大局,逐步建立高校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市场经济关系,积极探索商业性体育资源的运作方式和途径,突出高校体育资源的整体优势。

3,建立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运行机制。目前高校中存在场馆资源相对短缺与场馆资源闲置的矛盾。如何合理开发利用高校场馆资源,在满足高校体育教学的同时,为社区体育服务,达到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双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使高校体育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区体育,应加大高校与社区的沟通力度,统筹社区体育的建设规

划,逐步建立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运行机制,使他们能够互相沟通、互相配合、共同规划、共同管理。双方共同制订资源共享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订立制度,建立组织,使资源共享工作规范化。通过建立运行机制,不仅可以满足社区居民对体育文化的各种需求,而且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人力资源等整体优势,让高校体育资源走向市场,服务社会。

4,构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發展,社区体育在体育场馆、设施、人才、物力等方面严重匮乏,导致社区体育设施陈旧、健身场地拥挤,公益健身器械破坏严重,又得不到及时添置和维修,直接影响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度。而机关单位、学校所拥有的体育设施相对封闭,部分开放的体育活动场馆收费较高,超出百姓的经济承受能力。而高校有着丰富的人才资源,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可以真正做到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只有注重开发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模式,才能充分利用高校体育资源,不断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模式,可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请进来”即对外有偿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设施,请社区居民走进高校校园,这样既缓解了社区体育场馆设施严重匮乏的矛盾,又能增加学校体育场馆的收入,从而减轻高校体育经费不足的负担,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走出去”即高校应鼓励高校体育教师、体育院系的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区担任体育管理员、指导员,积极参与社区体育工作。一方面可以缓解社区体育指导员相对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他们作为体育文化传播者,通过推广、普及大众体育项目、体育运动处方及体育保健知识等,从而推动社区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拓展全民健身运动的广度和深度。

三、结束语

城市社区体育经费匮乏,场地设施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区体育功能的发挥。而高校具有雄厚的体育师资和完善的体育设施,掌握着最为前沿的健身理念、方法和手段。高校体育资源对社会开放,服务于社区,是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是加快公共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首先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服务社区体育的意识,通过开放学校体育场地,整合高校体育资源(人才、物质、文化等资源)配置,实现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让高校体育资源走向市场,服务社会。

体育发展 篇12

1 休闲体育的含义及发展现状

1.1 含义

休闲体育是人们以身体各项活动为中介, 以享受、放松身心以及追寻人生价值的需要而进行的体育活动。休闲体育的风格以愉悦、消遣为主, 是一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及人们现实需求的健康生活方式。

1.2 发展现状

休闲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是物质发展成果和精神文明相融合的产物, 与当下社会中每个人的生活质量相关联。我国休闲体育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起步晚、水平较低的特征, 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 我国的休闲体育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各类供人们休闲锻炼的体育设施及活动场所数量大幅增多, 体育项目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灵活。虽然当前我国休闲体育设施及建筑的设计、制造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但是伴随着先进技术的引进我国已经具备了开办少数体育项目的相应条件, 休闲体育在我国的普及度及发展速度将快速增长。

2 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有效融合的意义及必要性

2.1 休闲体育的发展与当前社会的快节奏特征相适应

人们参加和观赏休闲体育活动的内在目的是获取到身体、心灵、思想上的愉悦和放松, 它能够促使人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更加热爱生活并敢于主动追求人生理想。但是休闲体育的更深层价值在于使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 使人们在休闲体育的精神熏陶中获得美的享受、发掘自己的内在潜能。

2.2 有效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与改革

高校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休闲体育活动, 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态锻炼身体能够达到促进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大多以教师讲解为主, 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缺乏, 部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而休闲体育的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堂教学氛围逐渐趋于和谐轻松, 同时教学开放性逐渐增强, 即教学内容不仅包含过去传统的项目, 更多具有社会性质的体育项目也可以涵盖在课堂活动之中, 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奠定基础。锻炼身体、补充营养及良好的休息是具备健康体魄的关键途径, 终身体育的理念则是指导思想。大学是承接少年时期和中老年时期的重要时间段, 大学期间是否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并对自己的不良生活方式加以改正将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运动行为。休闲体育在大学校园内的推广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使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真正符合人性化理念。

2.3 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和生活方式的形成

休闲能够让人们在轻松的环境中迸发出更多的灵感, 发现自己身上更多的闪光点。休闲体育让人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 一方面提升了自身的身体素质, 能够以更积极和投入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 另一方面还培养了审美观念, 使人们更加坚定理想和信念。人们通过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可以与大自然中的事物亲密接触, 使自己形成更加开阔坦荡的胸怀, 在与朋友、老师的交际中表现得更加友善。另外在趣味性的休闲体育活动中学生的生活方式得以转变, 例如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或者生活内容单调, 通过经常参加休闲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刻板枯燥的生活方式, 形成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态度。

2.4 丰富学生体验, 肯定自身价值的现实需求

当代大学生参与各类休闲体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不断加强对自身的肯定, 以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学生主动参加休闲体育活动或是在教师的组织下观赏比赛都可以使学生的生活体验得以丰富, 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喜悦和欢乐, 同时充分展现出自身的独特魅力。学生在参加休闲体育活动时能够接触到各类丰富的知识和信息, 从而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它不仅局限于身体和心理层面的愉悦, 更是思想和精神层面的满足。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内在价值在于能够感受到集体活动的意义并获得更加美好的友情, 增强挑战困难的勇气和更加坚定的信心, 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探寻人生意义。

3 休闲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发展中的实际效果分析

3.1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形成科学的自我评价能力

站在心理角度来看, 休闲体育这一课程内容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现实需求, 尤其学生在刚刚步入大学校园之初, 对体育课程的认知较为美好, 都希望在体育课堂中得到身心的放松、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展现才华。但是在当前的大学体育课堂中教师多是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 以教材思路和教学任务为依据开展教学, 容易造成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兴趣降低。休闲体育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 让学生能够缓解来自于生活和学习的压力, 启迪智慧。在参与休闲体育项目的过程中学生无需遵循僵化的各项规定, 不用进行大量的身体训练, 不以追求比赛成绩为目标, 而是以放松的心态参与团体游戏、感受自然的魅力, 运用自己灵活的思维在体育活动中达到全身心的舒畅。休闲体育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现自身运动热情的平台, 有利于学生找寻到适合自身现实情况的运动方式, 发挥自身潜能,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并为其将来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奠定基础, 形成科学的自我评价能力。

3.2 培养学生的正确休闲观念,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当前部分大学生对于就业还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 他们认为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并不是依靠自身的综合能力, 而是所谓的家庭背景;另外还有部分大学生受到当前社会中一些不良思想的侵蚀, 生活堕落, 不思进取。所以学校要有效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 在学校及社会范围内大力宣传休闲体育, 培养学生的正确休闲生活观念。通过休闲体育的魅力吸引学生参加各类活动能使学生受到体育文化的熏陶, 逐渐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主动健身的自觉性。

4 结语

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巧妙结合不仅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现实需求, 也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 有利于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涛, 张世忠, 杨喜军.休闲体育视野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 31 (11) :155-157.

[2]蒋宁.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休闲体育教育体系的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0 (6) :92-95.

上一篇:学生价值观德育影响下一篇:化工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