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出路

2024-07-17

发展出路(共12篇)

发展出路 篇1

1 前言

对于我国的党政事业发展而言, 党校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从《党校工作条例》来看, 它是培养我国党政干部的一个主要阵地, 对我国理论骨感及领导干部起着轮训和培训的作用。长久以来, 县级党校为我国的党政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党政机关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当前我国党校尤其是县级党校, 正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困境, 我们必须要对现状及其原因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 并针对性的探寻出对策、出路, 确保我国党校能够回到理想的发展道路上来, 继续有效的推动我国党政事业向前发展。

2 县级党校现状及困境

2.1 重视力度不到位

首先是部分地方领导对党校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未能将党校所开展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到促进党政事业发展、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的高度上来看待。比如对于事先所拟定的培训计划, 由于工作任务紧等原因便一直搁置, 或是对于正常的培训教育工作随意的中断、缩短培训时间, 也并不在后期将未能完成的培训任务完成;再者就是经费紧张, 很多地方的县级党校未能将“六项经费”落实, 更没有硬性的常年增长的文件规定。由于经费紧张, 所以只能挤占其他单位的经费来维持党校培训工作, 造成了一种“找米下锅”的局面。

2.2 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大多数基层县级党校的师资力量都还不尽如人意, 同时校内各学科相互孤立, 整个党校内部系统未能形成一种相互沟通, 彼此优化、整合的运行机制, 这对于党校培训工作的有效性起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客观来看, 我国县级党校师资薄弱主要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 人数少且年龄资质结构分散。以作者对6所县级党校的调查为例, 其中仅有1所党校的专职教师人数超过了10人, 有2所党校的专职教师人数仅在5人以下, 另有3所党校的专职教师人数在5人到10人。再者就是这些教师的年龄多在50岁以上, 不然就是今年来的毕业生, 教师年龄资质结构分散。

第二, 教师素质较低。在作者的调查中, 因为许多党校教师是从地方中小学直接调选的, 所以他们的专业都在中文、政治或是历史这些学科上。其他专业的教师人数极为稀缺, 比如社会学、经济学以及法学专业等。同时, 在众多的县级党教专职教师中, 属于高级讲师的人数也极低, 而且在这里高级讲师中有一部分在从事着党校的管理工作, 很难直接参与培训。

第三, 党校内部的系统性运作不合理。站在当前的培训及管理角度上来看, 党校的存在应当具备系统性, 但在实际的党校运作中, 各方却是各居一隅。比如同级间的交流减少, 甚至是不交流, 还有上下级除了必要的上、下行沟通之外, 也不做相互间的交流。最重要的是上级党校对基层的县级党校也缺乏必要的指导与管理, 使党校师资队伍建设、培训资源配置能能有效的进行, 使党校的教学力量进一步削弱。

2.3 教学方式不完善

由于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以及培训经费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限制, 大多数的县级党校在培训工作的教学方式上都还不够完善, 明显的滞后, 无法适应当前的教学、培训特征, 致使调研少、学习多, 研究少、教学多等等现象出现。还有就是很多县级党校培训的时效性、针对性过低, 往往忽略了培训对象的个体特征, 而“大锅”式的一起教育培训, 没有针对不同对象群体的培训需要, 始终提高不了培训的有效性。最后是在培训工作的管理上还不够健全, 在很多管理的细节过于粗放, 基本上都是在强调培训对象进行自我管理, 而很少将实质性的监督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或是一味的追求培训面积, 仅争取培训更多的人员, 不注重培训的质量及有效性。在培训工作结束后, 也很少进行总结、反思, 忽略了教学方式的改进过程。

3 县级党校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增强县级党校自身发展动力

来自身的内部影响是导致当前县级党校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县级党校想要在当前的困境当中寻求出路, 首先要从自身的角度出发, 增强自身的发展动力, 将自身的应有作用发挥出来, 比如干党政干部培训, 党政研究、宣传等等。在党政干部的培训上, 党校方面应当进行自主教学功能革新, 要在教师选配、培训方式、培训内容以及培训时间上争取到主动权, 并形成自身的一套特有体系。而在正式的培训工作展开前, 教师应当针对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搞好培训前的备课、调研、科研, 增强培训内容的科学性、时效性、针对性以及理论性, 提高党校培训教育质量, 增强自身的发展动力及影响力, 为自身的发展奠定基础。

3.2 争取各方部门支持

要想走出困境, 寻求发展道路, 除了增强自身的发展动力之外, 还应当尽可能争取到各方部门的支持与重视, 为县级党校的发展“拉拢人气”。要以“两条例一纲要”为基本的要求, 认清党校的一切责任、一切工作的重要性, 并将其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不断强化自身的规划与研究工作, 同时使县级党校教育培训工作的宏观调控更加具备科学性、操作性。在干好党政培训、完善师资力量、丰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 搞好其他方面的党政工作, 为党委、党政府在各个基层的部署起到促进与推动作用。地方的县级党校应当在上级机构的直接指挥与代领下, 完善自身的财政管理体系与人事管理体系, 并尽可能的多获得财政支持, 在实际上将地方县级党校作为党委的关键分支, 在党校的物力、人力以及财力等方面纳入县级政府与党委的管理体系当中。尤其要将地方县级党校的各种经费, 比如培训经费、维护经费、办公经费以及科研经费等纳入到地方财政预算当中, 对县级党校的各种财务状况进行统筹的安排与考虑, 在保证了地方县级党校财政支持的基础上, 使其可以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调研、科研、培训以及质询服务上来, 增强地方县级党校在党政事业方面的专攻性。

3.3 实施人才兴校战略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科研、管理队伍是实现县级党校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要通过人才流动, 优化全员结构, 特别是教师队伍结构。笔者认为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分两方面:一是在党校系统内部, 大力加强和统筹市、县两级党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打通职称、打通专业培训、打通骨干教师培养、打通课题专题, 尽快突破县级党校教师业务发展上的“天花板”现象, 实现人才流动;二是可以根据中央高层推动事业改革部署以及按照《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 尝试争取重新定位党校人员性质, 以拓宽党校人才的流动渠道。通过重新定性, 可以解决党校领导干部、教师与同级部门领导干部交叉任职身份不兼容的问题, 解决党校青年教师、管理人才的前途问题, 激发党校人才活力。同时, 也便于选派基层优秀党政干部充实到党校队伍中, 这样的党校教师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水平, 更能适应新时期党校干部教育工作。这样的双向人才交流, 让县级党校既培养了人才, 自身也输出了人才, 更能彰显党校的理论“阵地”和干部“摇篮”魅力。这不但是一种激励党校领导干部和教师的机制, 更是强化党校队伍长远建设的举措。

3.4 改革、完善教学方法

在深化教学内容的同时, 还应当站在当前的教学、培训理念上来对县级党校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完善。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 肯定能使教师的主导性同教学对象的主体性相互积极配合、调动, 能够使教学、培训过程始终处于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协作下。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传统的党校教学、培训方式多以单方向的灌输为主, 教师往往是自己讲自己的, 对于学员的感受不管不顾, 只要自己讲完了, 培训就结束, 这种教学、培训方式方法的有效性极低, 也满足不了当前的党校教学、培训需求。所以, 要使党校能够在当前的形式下找到发展出路, 必须要改革、完善教学方法, 提高教育、培训质量, 这是县级发展出路的一条根本途径。第一, 要鼓励、支持甚至是要求党校教师进行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 对各种社会资料进行充分的收集, 并在相互间展开沟通、交流, 不断丰富培训内容, 提高培训内容的质量;第二, 在彻底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 注重调动学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能动性;第三, 就是要注重课后的总结, 要及时收集学员的意见反馈, 听取众多的意见, 并根据实际条件进行改进, 使地方县级党校的教学方式可以不断的改进、完善, 能够时刻贴合时代发展对党教教育、培训工作所提出新要求。

3.5 强化教学管理

当前很多地方县级党校在教学的管理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所以, 应当强化教学管理,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对于教学这一块的管理主要应当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规范, 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对教师的进行予以充分的支持, 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完善予以相应的标准与要求, 同时对教师培训前的教案编写进行规范, 要求教师在教学、培训工作开始前必须要进行完备的课前准备。加强教学评估、考核, 时刻掌握各个教师的教学情况, 如果有不足的地方由上级亲自予以指正。

4 结束语

长久以来, 党校在我国一直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它为我国的干部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它也为我国党政思想交流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 为党政府的各项决策、方针制定提供了基本依据, 是我国党委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部门。但在当前的形势下,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使我国的党校尤其是基层的县级党校陷入了种种发展困境, 比如本文中所提到的重视力度不到位、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以及教学方式不完善等, 因此, 我们必须要采取适当的对策寻, 增强县级党校自身发展动力、争取各方部门支持、实施人才兴校战略、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管理来寻求发展出路。确保我国党校能够回到理想的发展道路上来, 继续有效的推动我国党政事业向前发展。

摘要:长久以来, 党校在我国一直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它为我国的干部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它也为我国党政思想交流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 为党政府的各项决策、方针制定提供了基本依据, 是我国党委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部门。但在当前的形势下,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使我国的党校尤其是基层的县级党校陷入了种种发展困境。文章对我国县级党校所面临的困境做出了简单的分析, 并探讨性的提出了部分出路建议, 以不断推进我国党校事业向前发展。

关键词:县级党校,困境,出路

参考文献

[1]陈莲凤.党校教育作用及当前困境[J].长春大学学报, 2011, 21 (06) :104-110.

[2]任理庆, 温建敏, 马艳, 等.基层党校改革发展模式探讨[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1, 34 (01) :117-119.

发展出路 篇2

---北京计算机一厂2007上半年经济指标工作总结

过去的半年里,在厂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我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电控及易亨集团的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广大职工团结在厂领导班子周围,努力工作,讲政策,抓产品、干实事。在产品开发,生产经营,房租出租,机构完善,厂区建设,职工文化生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2007年上半年主要经营指标的重点工作

1.07年上半年各项经济指标预计完成情况

& 一厂本部:实现收入854万,主营收入854万

完成全年计划(1500万)57%,实现利税35万

& 下属公司:实现收入190万,全部为主营收入

& 合计:实现收入1044万,主营收入1044万

2.围绕完成全年经营指标所作的主要工作

⑴通信产品实验室的建立和管理

通信产品实验室是去年下半年筹备成立的,经过半年的试运行已基本走入正轨,为保证其健康发展,年初厂里与室主任签订了经营承包协议,对其产品方向和经营目标都做了明确的要求。对人员费用,办公费用,房屋租金、利润分配都进行了量化,经过半年的运行效果不错,有推广价值。

⑵建立北京北方通讯仪器研发基地

遵照集团“十一五”规划总体目标,一厂凯弘仪器研发中心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和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联合成立并建立了北京北方通讯仪器研发基地。其宗旨是研究开发国际一流的电子测量仪器,培养高知识、高素质的电子测量仪器人才。振兴我国的电子测量仪器行业,为集团的总体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⑶抓好白板产品生产,做好技术储备

目前的电子白板产品:技术不错,市场好,生产工艺以接近成熟,有形成规模产品的趋势,需提高产品知名度,做好直销。

目前公司受市场发展较慢的影响,经营状况不好,困难很大,为了不使投资受损失,我们组织了专门人员对技术做了详尽的了解。我们可以在未来的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⑷建立健全机构、加强下属公司管理

我厂在八九十年代成立了多家下属公司,几经变化,目前有投资关系的还有六家,且效益差、人员老化、疏于管理。为此厂里专门成立了公司管理中心。由班子成员担任主任,对公司的情况进行摸底,为下半年整顿公司做好准备。

⑸改善设备状况,确保生产、生活安全

1.厂里配电室变压器年久老化、紧出资金对变压器进行了大修。

2.赶在雨季前,借款10万对科研楼、南楼做了防水处理。

3.去年立项花费15万的西区排污管线改建,自来水和暖气管线整修已经完成。⑹内部挖潜,规范办公用房租用和使用

针对厂里目前办公用房使用情况的不合理,厂办公会专门出台了针对投资公司和非投 资公司的不同政策,仅此一项可多为厂里收入10万元房租。

总之,半年来,我们尽心尽责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对照上级的要求、群众的期望,面对企业管理的严峻形势和复杂局面,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待改进的地方。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会更加高要求管理企业的发展,发扬成绩,改进不足,再接再厉、把我厂的生产管理工作做的更好。

北京计算机一厂

夕阳品牌的发展出路研究 篇3

关键词 夕阳品牌 市场营销 企业形象

品牌的价值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对于一个企业的存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品牌正在日益成为生存的核心要素之一。如果能偶妥善运用品牌资产,必然可以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产品有寿命周期,企业亦有寿命周期,品牌更不例外,品牌也会因种种原因进入衰退期。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许多过去曾名噪一时的品牌雄风不再,如通用汽车公司(始于1908年)、瑞蚨祥(始于1893年)等正陷入困境,这些品牌的市场地位大不如前,缺乏昔日的光辉和活力,有的正在甚至已经沦为了今日的夕阳品牌。如何加强品牌建设,保持持续的品牌竞争优势,重振夕阳品牌新风采,正逐渐成为每个企业不得不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也使对夕阳品牌的研究成为了现代品牌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

一、概述

(一)品牌

品牌是能给顾客带来溢价,提供其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及附加价值的产品。它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博士则认为:品牌是一个名称、名词、符号或设计,或者是它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这也是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定义。

(二)品牌的生命周期理论

品牌生命周期指的是品牌具有与其所代表的核心产品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市场生命周期。欧洲经济学院德籍教授曼弗雷·布魯恩指出品牌生命周期由6个阶段组成,即品牌的创立阶段、稳固阶段、差异化阶段、模仿阶段、分化阶段以及两极分化阶段。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1997)认为,应该用其他新的概念加以分析这个问题,即用产品生命周期。品牌也会像产品一样,从一开始的成立到成长在经历了成熟之后最终消失。但是许多的经典老品牌也会一直存在下去。

(三)夕阳品牌概念

夕阳品牌主要是指那些由于竞争者,消费者和品牌自身原因,品牌在竞争中出现的品牌成长率低,品牌再现率底,品牌认知质量下降,品牌忠诚度降低,品牌联想弱化的品牌。

夕阳品牌都是那些在特定时期有一定影响,产品有特色,社会反映好,被消费者普遍认可的品牌。之所以成为夕阳品牌, 正是因为企业在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中,不注重品牌战略研究,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品牌定位和加大科研投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外在的市场竞争等原因,从而失去了市场竞争能力,使得品牌逐渐萎缩和衰老。

二、品牌衰落的原因

为什么有些品牌能有长青不衰,但有些却在市场大潮中退去,沦为了夕阳品牌?笔者将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分析。

(一)营销观念落后

营销观念的演进与营销手段的快速变化是现代商业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重要推动力。“营销就是解决竞争”,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竞争经济,营销就是竞争经济的产物。任何品牌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竞争中生存发展,除了资金和技术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营销手段。夕阳品牌当然也不能例外。

(二)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消费者的需求和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夕阳品牌在它所处的特定时段确实形成一定的竞争力。但面对这样的变化,却未能与时俱进。企业如果任然依赖于老产品,那么其原有的竞争力的会逐步减弱,直至消失。

(三)品牌文化创新不足

创新是事物前进发展的动力。那么品牌代表利益认知、情感属性和个性形象等价值观念,必须不断发展其文化内涵,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 夕阳品牌需要对品牌文化进行不断创新,重新吸引消费者的视线。

(四)传播科技的发展

夕阳品牌在今天激烈的竞争与挑战中陷入被动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不能不上新技术的传播力量。所以即使那些有着上百年的优势的品牌,在发达的传媒世界中如果不是顺流而上,必然导致它最终的失败。

(五)缺乏品牌的维护

品牌作为企业的重要资产,使得品牌维护成为了品牌战略实施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威胁,一旦企业疏忽于品牌的危机预测,品牌的竞争力就大大减弱。就如“冠生园”、“秦池”等就因为没对品牌进行实时的维护,因而造成品牌价值的损失甚至破坏。

(六)缺乏合理的品牌延伸

由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同类产品想体现出自己的差异性越来越难。使用品牌延伸成了企业持续发展不得不考虑的一项策略。品牌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无形资产,如何发挥它的延续价值是至关重要的战略决策。而品牌延伸恰好可以起到延长品牌生命周期,增强品牌实力的作用。但许多企业在产品进入衰退期后缺乏合理的品牌延伸,使得品牌在顾客心中逐渐淡化,市场竞争力也随之减弱,渐渐沦为了夕阳品牌。

三、拯救夕阳品牌的对策分析

(一)品牌转让

由于拯救夕阳品牌极具风险,所以更多的企业可以考虑将夕阳品牌转让或以许可的方式给其他有实力的公司经营。品牌转让或许可的过程中主要的阻碍就是国际市场营销中的消极影响。只要企业能够制定出合理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就可以再国际市场上吸引外资,进行合作或把夕阳品牌转让给其它实力雄厚的公司。对于合作方而言,这样的形式比自创品牌节省了更多的费用和精力。于此同时,夕阳品牌又能保留自己的品牌。

(二)产品革新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要在激烈竞争中取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改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产品策略,创新产品。对夕阳品牌来说,靠“一招先吃遍天”已不可取。必须审时度势,大胆进行产品创新,才有出路。夕阳品牌的产品创新主要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对于传统产品,要正确判断其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从而根据市场需求,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改进、革新;第二,对于极具市场潜力的产品,要保证质量、不断完善;第三,对于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产品,积极研发、引导消费。

(三)重新进行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与品牌的成败有很大关系。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在他的《市场营销管理》一书中说“解决品牌定位问题能帮助公司解决营销组合的问题,营销组合——产品、价格、渠道,从本质上来讲是定位战略技术运用结果。”纵观夕阳品牌,大部分都是因为定位的失误而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一个品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主要集中在它与别的品牌之间的差异,没有差异就没有购买的理由。国内的许多夕阳品牌大都是由于在定位上的失误而加剧了品牌衰败。所以夕阳品牌应该与时俱进,准确定位,找到合适自己的品牌角色,才能扭转乾坤。

(四)品牌重新包装

品牌包装包括品牌的商标、吉祥物、标准字形、标准色彩、产品展示识别等,一切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可感的外在特征。包装是消费者唯一可以识别产品的东西。所以改进包也可以改善品牌老化的现象。当然,包装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改进包装应当遵循的思路是:突出人性化设计,贴近实际生活;体现现代化设计,做到与时俱进;增添更多新元素,传播新的品牌概念等等。合适的包装对于品牌的发展有很好的推广效果,可以使品牌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以提高销量。

(五)价格整改

企业对产品价格的定位直接影响着品牌的成与败。价格不当,会给品牌带来两种极端的影响,即太昂贵或太廉价。价格的制定的不合理,常常会把品牌带入困境。而现今销售全球化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可获利润率。夕阳品牌,必须彻底抛弃自主导向的定价方式,合理地制定价格,预留出更多的利润空间,这样品牌才能张久的生存下去。

参考文献:

[1]乜堪雄.市场营销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庄贵军.企业营销策划[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贾昌荣.品牌王道[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4]房晓莉,俞锋.夕阳品牌路在何方[J].企业技术进步,2007(01)

内刊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篇4

一、内刊发展的困境

无论是公开发行的刊物,还是企业内刊,在其发展中都会存在各种使得刊物发展陷入困境的原因。对于企业内刊来说,跟内刊的性质、编校质量的高低、内刊编辑人员的素质等方面都有关系。

1. 内刊资金紧张。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1997年对外发布的《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规定:内刊的性质是“内部资料,免费交流”,明确规定内刊“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不得刊登广告,不得在社会上征订发行……”内刊的性质表明内刊与所属企业的关系即是依附关系,内刊的发展必须依附于企业的发展,内刊所需要的经费必须由企业全额支付。企业内刊一般归属企业的宣传部门,不属于企业的主要业务部门,经费预算有限。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发展状况良好,企业内刊的经费便有保障,倘若企业的发展出现危机,不仅企业内刊的费用会削减,甚至内刊也会遭到停刊的危机。另外,一般企业都将内刊作为锦上添花,可有可无的点缀品,对宣传部门提出的内刊发展计划,并不重视,往往以经费紧张为由予以否决,影响了内刊的进一步发展。

2. 专业编辑缺乏。

按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规定,公开发行的期刊从业人员,必须获得相关的从业资格,从助理编辑、责任编辑、编审逐步晋升。与公开发行的期刊不同的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内刊的从业人员资质没有做出明确要求。在实践中,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专门从事内刊编辑工作的只有2-3人,人员严重不足。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内刊编辑水平良莠不齐,不能保证内刊的出版质量。除此之外,内刊编辑没有相关的晋升渠道,许多内刊编辑工作一段时间后,纷纷转岗从事其他岗位的工作,内刊编辑的流动性较大。随着内刊编辑的流动,内刊的风格、编校质量飘忽不定,影响了内刊的发展。

3. 稿源缺乏。

内刊的发展依附于企业,内刊服务于企业,内刊的发展也依附于企业员工的支持。作为企业内刊,当然也可以通过向外界约稿来获得高质量的稿源,但是一般情况下,内刊还是以内部稿件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员工文化水平、整体素质等方面都会对稿件的质量产生影响,决定内刊的质量。特别是一些比较专业的内刊,如技术类的内刊,对稿件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以笔者所在的电力行业内刊为例,公司系统2万名员工中,约有一半以上的员工在基层供电所工作,文化水平较低。2013年,公司的刊物由综合型期刊逐步转型为技术型期刊后,稿源锐减,严重缺乏好稿。因为稿源缺乏,原本的月刊缩减为双月刊。

4. 专业审稿人员缺乏。

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企业内刊,比如技术型内刊,不仅要面对稿源缺乏的困难,还得面对专业审稿人缺乏的困境。一般情况下,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会聘请本专业相对权威的专家担任期刊的审稿专家。本着学习和交流的目的,专家学者也愿意担任期刊的审稿专家。但是,对于企业内刊来说,由于缺乏权威性,加之稿件质量整体不高,即使是一般的专业学者,也不愿意担任内刊的审稿专家。由于缺乏专业的审稿人员,对稿件的质量把关不到位,进而又影响了期刊质量的提高。

5. 新媒体冲击。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兴起,传统的纸媒受到强力冲击,受众用整段时间阅读的方式逐步转变,人们更愿意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刷微博、逛朋友圈、订阅公众号。对于内刊来说,由于没有资金来源的压力,求新求变的意愿不高。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以如果内刊以不变的姿态应对一切,读者的流失是必然的。

二、内刊发展的出路

纵然有很多的原因导致内刊的发展陷入困境,但是面对挑战和机遇,内刊编辑只能积极探索,为编辑自己,也为内刊行业寻求出路。

1. 积极寻求领导支持。内刊的性质,决定了内刊不可能有外部的资金注入,内刊对企业的依附关系,注定内刊的发展必须依靠企业。内刊想要获得长足的发展,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必须积极寻求企业领导的支持。作为内刊的编辑,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一系列的策划展示内刊存在的意义,让企业领导认识到企业内刊在品牌建设,企业文化推广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内刊对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提高内刊在组织架构中的地位,提高内刊编辑的职位和待遇。只有获得企业领导人的支持和认同,内刊的发展才会更上一层楼。

2. 对编辑进行专业培训。

个人认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应该出台相应政策,参照公开出版物编辑的管理办法,对内刊从业人员实施准入制,通过职业资格考试,提高内刊编辑的从业的门槛,并建立相应的晋升渠道,整体提高内刊编辑的素质,并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内刊编辑队伍。

在国家没有出台相关政策之前,企业内刊可以加入相关的期刊协会,通过积极参加行业期刊协会举办的各种业务培训活动来提高业务素质,也可以邀请出版行业的相关专家专门授课培训,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另外,内刊编辑也要和同行多沟通交流,学习其他期刊的优点,努力提高编辑水平。

3. 建立稳定的作者队伍。

优秀的期刊,从来不缺稿件。要想获得优质的稿源,内刊编辑必须从装帧设计、内容排版、文字编辑等各个方面提高办刊质量,提高内刊的知名度与信誉度,从而吸引优秀的作者投稿。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的稿件,再有才华的编辑也无法办出一本优秀的期刊。作为内刊编辑,必须在自然来稿的基础上,挖掘潜力作者,和作者交朋友,用真诚感动作者,处理稿件时体现自己的专业性,取得作者的信赖,用个人魅力逐渐建立一支稳定的作者队伍,为期刊服务。此外,还应该建立相应的投稿奖励机制,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对投稿的员工进行奖励,激发公司员工投稿的积极性。

4. 建立审稿专家库。

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内刊,有条件的,可以聘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担任审稿专家。没有条件的,企业内刊可以在本企业内部挖掘专家、技术骨干担任审稿专家,可以将部分专业素质过硬的作者发展成审稿人,也可以根据作者的推荐,有选择的发展部分审稿人。综合之后,建立审稿专家库,根据审稿的情况,及时更新和淘汰数据库。

5. 积极利用新媒体。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期刊,无论愿意与否,都必须坦然面对新问题带来的变化,内刊也不例外。与其在被动中接受,不如主动出击,利用新媒体带来的机遇积极转型,扩大内刊的影响。具体来说,内刊编辑部在请示公司领导获得批准后,可以以内刊的名义开通微博账号、微信订阅号。一方面,可以将用新媒体受众喜欢的语言将内刊登载的部分内容二次编辑后,在微博、微信订阅号上发布。为了不冲淡内刊的影响,这些内容在新媒体上发布时,时间可延后。另一方面,可以在微博账号、微信订阅号上与读者交流互动,征集读者的意见,邀请读者参与策划内容的征集,对新一期内刊的内容进行预告,扩大内刊的影响。

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出路所在 篇5

姜佰灵

按照县委组织部要求,我们于10月13日参加了2008年第二批后备干部培训。通过一周来的学习,感觉收获很大,受益很深。作为经济部门的一名干部,通过这次学习,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我县经济趋势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按照党校的安排,深入经济园区进行了考察,经过一线调研,对我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出路所在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会。

工业是县域经济的脊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践证明,工业发展的速度决定了经济增长的快慢,工业经济的比重决定了产业层次的高低,工业贡献的大小决定了可用财力的强弱。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经济强。工业是农业县份加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唯一选择,没有工业经济的引领,一切都无从谈起。肇源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两江左岸,长春、哈尔滨、大庆“金三角”的中心。近几年来,肇源县委、县政府精心谋划,积极进取,小城面貌日新月异。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作、突出抓项目、核心抓园区”的工作思路,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全力推进“四化”进程。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肇源作为农业县份,要在全省全市新一轮的竞争中争得先位、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跳出农业县份“以农为本”的传统思维方式,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统领县域经济发展。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寻找肇源工业的出路,如何快速发展肇源工业,从而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认为:要重点把握好三点:

一、认清形势,鼓足干劲,切实增强加快工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第一,工业发展直接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纵观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是逐步由农业文明进化到工业文明,由农村文明进化到城市文明,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如果没有工业的发展和工业文明,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对一个县来说,工业是立县之本、强县之策、富县之路。区域经济的差距在工业,区域经济的竞争在工业,区域经济的崛起也在工业。实现一个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最现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突出工业经济发展,用工业带动农业,用工业促进三产。近年来,我县按照转

一、进

二、上三的产业发展思路,加快发展工业,在工业经济的拉动下,县域经济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省综合实力由2002年28位,上升到15位左右,提升了十几个位次。如果说这几年我们的县域经济有了较快发展的话,那么最根本的,就是源于我们坚定不移地把工业作为强县富民的首要任务,源于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样的实践再次证明,没有工业经济的先行突破,就不会有县域经济的整体突破,必须坚定工业的核心地位不动摇,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千方百计把工业搞上去。工业作为支撑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发展大局的关键之关键,重点之重点。目前,肇源在全省67个县(市)中,综合实力大体处在15位左右,其中前面有13个是县级市,经济总量都很大,实力都很强。如何缩小差距,突出重围,跻身十强县,核心在于加快发展,关键在于工业提速。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撤县建市和松嫩流域富裕县目标,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在工业,只有抓住抓好了工业,才能铺就加快发展的平台,掌控实现“两大目标”的主动权。

第二,肇源农业县份的县情,要求工业必须加快发展。我们是传统的农业县份,大面积区域在农村,大部分人口是农民,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任务很重。现在看,农业发展一个最深层的问题,就是工农业脱节的问题,由于加工业相对滞后,使大多的农产品成为基本的原料输出,没有附加值,增收空间缩小,同时也导致农民就业渠道狭窄,不能充分就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已经进入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现阶段,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必须转变观念,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城乡统筹,工农互动,拓展农村经济发展空间,否则,就难以打破“增产不增收”的局面,发展农村和致富农民也必然受到瓶颈制约。这些年,我们一直强调肇源农业资源丰富,是全省的粮食主产区、畜牧大县、水产大县,但为什么农业经济依然不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面貌依旧落后?我想,原因就是农业的增收空间有限,加工业没有发展起来,工农脱节,良好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甚至成为捆住我们手脚的绳索。很多事例已经说明,搞最基本的原料输出,必然处于被掠夺的地位,永远都不会改变传统农业、扩大就业领域、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只有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加大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才能夯实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因此,抓招商、上项目,发展工业经济,不仅是全县工作的“重头戏”,也是农村工作的“主力军”,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途径和现实选择。

第三,发展工业也是培植财源,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无工不富,无工不强”,无论从外地的发展经验看,还是从我们自身的实践看,要强县富民富财政,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工业,只有工业发展上去了,才能实现财政增长的良性循环,带动群众生活水平提高。近几年,虽然我县的财源建设发展很快,已经步入了全省县级前列,严格地说,也是工业,在于油工业的稳步发展。但深入分析我县的财政现状,我县财政结构单一,油财政一柱擎天,替代财源发展缓慢,县域工业税收比重低,潜在的财政风险十分严峻。随着油田产能的递减和枯竭,就有“吃不上饭”的危险。如何走出困境,实现富民强县,最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是工业。它不仅是一个具有高财富率、高就业率、高积累率、高利润率、高产业关联度的“五高”优势的产业,也是打造财源型经济,从根本上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依托。可以说,财源建设的第一方略在工业,增加税收的第一动力在工业,富民强县的第一要事在工业,我们必须集聚一切有效资源,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全力以赴把工业经济搞上去。

第四,立足自身优势,工业突破是竞争所逼。纵观当前我县工业经济形势,可以说潜力很大、希望很大、压力很大。所谓潜力很大,主要是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我县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工作基础,积攒了一大批规模大、附加值高、发展前景好的项目,一些项目相继进入经济回报期,几个工业园区的搭建,为产业集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工业经济正在步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同时,现在全县上下对工业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工作劲头进一步高涨,这些为加快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凝聚了力量。所谓希望很大,主要是我县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哈大齐工业工业走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实施,国家和省市对工业的扶持政策越来越多,力度越来越大;南方发达地区资本继续加速北移,我县交通区位优势的全面提升,为我们分享发达地区资源整合成果,承接外埠重大项目,参与更大范围经济循环,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所谓压力很大,一方面我县工业底子薄、起步晚,不但和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与省内一些市县相比,也有一定的距离;另一方面,全国各地都在抓工业、上项目,而且势头很猛,力度很大,区域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可以说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不进则退,形势逼人。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谁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招,谁就能胜人一筹、赢得主动、抢占先机。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把工业作为全县工作的主旋律加速推进,以工业的崛起推动肇源崛起,以工业的振兴实现肇源振兴。

二、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新突破

在认清工业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同时,还要积极寻找工业经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实现工业经济的新突破。我认为,工业经济要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项目建设,集聚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大后劲。项目既是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又是社会发展的必要依托。没有项目就没有新的增长点,没有项目就没有发展后劲。“欲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经济,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观念,把振兴工业的着力点放在项目支撑上。一是立足高起点,在项目规模和质量上求突破。从目前肇源项目建设情况看,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起点低、标准低,数量虽然不少,但“够个”的不多。大项目决定着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方向,具有规模效应、龙头效应和中坚效应。没有大项目就没有大投入,没有大投入就没有大发展,多一个大项目就多一个爆发点,就多一分胜算。因此,我们必须调整项目建设思路,在不放弃小项目的基础上,把重点向大项目上引导,想大的、做大的,千方百计抓大的,力求在回报高、贡献大、带动强、“以一顶十”的旗舰型项目上求突破,提升产业层次,增强整体实力。二是立足壮规模,在项目培育和开发上求突破。按照开发与建设并举,引进与提高并重的原则,加快扩张项目总量,提高运行质量,增加就业容量。要扶持重点强项目。按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对现有项目的分类指导,分门别类,拉开档次,有所侧重。对事关全局的重点项目,要把推进力度、建设速度和工作强度统一起来,做到政策上倾斜、服务上优先、领导上加强,全力打造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要盘活存量活项目。目前,我县还有相当一部分存量资产需要盘活。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中心要依据“流动不流失”的原则,对全县企业存量资产进行一次全方位摸底清查,尽快把制油厂、调速电机厂等存量资产改造盘活,做成一批项目。要抓住机遇上项目。抓住工业发展的一切有利时机,主动出击,争取上级投资下摆项目,依托大企业生成吃配项目,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项目,产学研结合活化项目,不断提高项目开发的质量和水平。要梯次推进,滚动开发,做到“五个一批”。即调研论证一批、立项审批一批、开工建设一批、投产达产一批、启动盘活一批,形成项目开发的良性循环。三是立足快节奏,在项目建设进度和实效上求突破。项目建设,时间就是生命,速度决定成败。该做的要快做、该谈的要快谈、该建的要快建,做到“一个声音喊到底,一鼓作气拼到底,一气呵成干到底”,把只争朝夕的精神和干劲,落实到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项目签约要快。抓好新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确保尽快开工建设。项目建设要快。加强对在建项目的跟踪督查,定期召开现场会,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保证实施进度。项目投产要快。对全县重点推进的大项目要全力以赴抓好投产启动,实现早运营、早达产、早见效。

第二,加快园区建设,蓄积集群经济的强大势能。园区是承载项目的平台,生成企业的机器,是肇源工业腾飞的希望。近年来,我们按照配套化、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四化”标准,强力推进“四区一园”建设,应该说取得了长足发展。当前看,园区建设要重点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规划问题。规划是龙头,是方向,是园区建设的前提条件。没有一个完备产业规划和建设规划,园区建设就没有遵循,就难以取得较大进展。现在看,各园区的功能定位和总体规划基本确立,但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高、不深、不细、不详的问题,普遍缺少的就是各类专业性配套规划和建设详规。下一步,“四区一园”要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本着立足眼前,着眼长远、实事求是的原则,加紧完善规划布局,高质量、高速度推进园区建设。二是土地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项目等园区、园区等土地问题,要加大用地手续的报批力度,千方百计克服土地资源的硬约束,坚决防止因土地政策吃紧而不作为倾向。同时,要综合考虑项目规模和土地平均收益、近期土地收益和长远土地收益问题,变“见缝插针”为连片开发,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要抓紧运作成立土地储备中心,收扰“地产”,聚集“银根”,实现土地资源最优化配置和利润最大化。三是政策问题。最近市里重新修订了招商引资政策,各园区和有关部门要在认真借鉴的基础上,本着“适度放宽,因园而异”的原则,加紧制定和完善各个园区的优惠政策,切实发挥政策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尽快使现有园区年内都要实现“三通一平”,有条件的要达到“七通一平”,全面铺设好项目“降落”的“跑道”。

第三,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投资是经济运行的支撑和工业发展的动力,没有投资就没有产出,没有大投资就没有大发展。必须集全民之智,举全县之力,内外结合,多措并举,畅通投资渠道,扩大投资规模,切实解决制约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是引进外埠资金。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投资的主渠道突出出来,进一步加大“走出去”力度,再掀全县开放、全民开放、全面开放、全方位开放的招商引资新热潮。要牢固树立加快发展是第一要务、招商引资是第一政绩的鲜明导向,按照“政企联动、县乡同步、群专结合”的原则,发挥3个招商局和6个驻外办事处的作用,继续采取定点招商、定向招商、专业招商、挂职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拓宽招商领域,使招商引资在量上有新突破,在质上有新提高。二是争取上级资金。资金上争的水平,反映一个乡镇、一个部门、一个领导对政策的敏感程度,对机遇的把握能力。目前,国家、省市对项目扶持的领域很广、政策很宽、资金很多,可以说,从中央部委到省级机关,各行各业都有计划项目,条条块块都有扶持补助。我们要善于捕捉信息,研究、吃透政策,围绕产业政策和资金投向,精心做好项目的梳理和策划,提高三争成功率。三是激活民间资金。实践证明,民营经济是最具潜力和发展活力的经济群体,也是扩大工业投资的主体力量。对民营经济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认真落实“六放”方针,扩大市场准入,做到国资、外资、民资一视同仁,国企、外企、民企一律平等。大力弘扬艰苦创业、自主创业精神,激发全民创业热情,着力把肇源建设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业城市,使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成为新时期肇源人的共同追求。四是活化金融资金。要进一步完善政、银、企对接机制,定期召开金融联席会和发展推介会,促进沟通合作,实现共赢发展。金融企业要紧扣工业主体,积极对上争取信贷政策,加大对县内工业企业的资金投入。政府要采取政策性补贴等办法,引导民间资金向对工业有突出贡献的金融企业倾斜。争取更多的企业、项目进入开行扶持“笼子”。同时,要尽快组建中小企业投资担保中心,为企业融资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着力提高工业经济发展水平

第一,加强领导,集中力量,为加快工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加快工业发展,既是肇源发展的希望和关键所在,也是经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工业强县思想,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度重视工业,精心谋划招商,全力抓好项目,切实把工作重心转到发展工业上来,集中精力、集中资源、集中力量。要把招商引资当成硬任务,把引来项目当成硬本领,把建成企业当成硬政绩,推动招商引资战略升级。要实行重大项目联合办公、联合审批制度,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技改项目和骨干企业,要不定期召开现场办公会进行会办。坚持实行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包保责任制,真心实意地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保证包保到位,责任到位。

第二,多方联动,形成合力,为加快工业发展提供体系保证。发展工业是全县上下的共同责任,需要各个方面的密切配合,整体联动。各乡镇、各部门要以服务企业为本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切实把为工业经济发展服务,作为本职工作的硬指标、硬任务来完成。要正确处理“小家”和“大家”的关系,要在全县组织开展“我为企业办实事”活动,积极为企业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齐心协力把工业经济搞上去。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弘扬工业战线上的先进事迹,营造加快工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第三,强根固基,以人为本,为加快工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功以才生,业由才成”。加快工业发展,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兴县战略。企业家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人力资本,是企业的灵魂。要尽快建立企业家形成机制和激励机制,维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给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空间,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要抓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培养规划,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充分发挥他们在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特别是要注重培养和选拔“工”字型干部,把那些懂工业、善经营、会管理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要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一批适应工业发展要求的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促进劳动力外输内转。

专业发展是经济酒店的惟一出路 篇6

领导者已经显现

目前,能称为“全国性”经济型连锁公司的只有如家快捷、锦江之星和速8酒店。其他的酒店连锁公司,如7天、莫泰168、新宇之星、粤海之家等只算是“区域性酒店连锁公司,或是从区域型向泛区域性过渡而已。更多的是地区性酒店连锁公司和单体连锁公司。

从这几个全国性经济型连锁公司来看,如家的店面最多,其次是锦江之星,再则是速8。虽然,莫泰168的开业店数超过了速8,但由于莫泰168的布局仅限于上海地区,因此,不算全国性经济型连锁公司。同时,从速8的发展后劲来看,开店数将很快超过莫泰168。

如果仅仅从开业店数的绝对差距来看,后起之秀一旦找到比较快速的扩张通道,将很可能迅速挤进前5名,成为经济型酒店行业的领导企业之一。

一个“碎片市场”

从三个领先的经济型酒店连锁公司的开店布局来看,国内的经济型酒店市场仍然是一个“碎片市场”。也就是,还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建立起比较完善和系统的网络,特别是依托酒店数量规模的“酒店实体网络”。

同时,由于巨大的市场需求存在,投资者基本上只要快速圈地、快速开店,就会有客源,就能获取成功。相对而言,经济型酒店更多的是和其他中低星级酒店之间进行客源争夺。经济型酒店之间的客源争夺目前还不明显,甚至还没有出现。

当然,随着经济型酒店连锁公司在各地的战略布局、抢占空地的过程结束,那么,经济型酒店连锁公司之间的竞争将会出现;并且,随着市场容量的逐渐饱和,竞争就会变得非常惨烈。

就中国的经济型酒店市场容量而言,有专家预言,中国在近期能承受5000家经济型酒店。以目前世界领先的几个大型经济型酒店连锁的店数来看:速8(2078家,12.6万间客房)、假日(1484家,27.8万间客房)、快捷假日(1512家,12.6万间客房)、舒适客栈(2415家,18.2万间客房)、天天(1872家,15.3万间客房)、汉普顿(1290家,13万间客房)。

以5000家经济型酒店计算,中国未来的市场规模将能够支撑3~4家世界型的经济型连锁公司。由于我国市场较大,经济型酒店的客房数偏大;因此,从客房数来看,经济型酒店的客房总量将达到50万间以上。

专业的道理

从各经济型连锁公司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目标来看,如,锦江之星2010年的目标是1000家;速8计划在中国用15年的时间发展到2000家店;如家每年保持开50家店的速度,以直营为主。

由于经济型酒店连锁公司竞争的关键在于“品牌”和“规模”;因此,在经济型酒店这个市场逐步启动过程中,尽快完善品牌体系,建立统一的品牌形象、统一的营销体系、统一的服务标准、统一的管理方式,以专业的管理方式去打造品牌是关键中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经济型酒店的扩张方式是以“特许经营”方式为主;而国内经济型酒店连锁公司的扩张方式是以“直营”为主,就是通过自行投资,加速扩张速度;并且,在“特许经营”尚未被国内广大经济型酒店投资者接受之前,扩大规模与做大品牌必须同时进行。

留给国内经济型酒店的时间已所剩无几,只有以专业的管理模式加快发展,才能应对外资冲击。

采访日记

第2日

2007年3月8日星期四上午10:00多云

在太原,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城市不大,但大大小小的便利店、大卖场却不少,随处可见。

近年来,零售企业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在太原“攻城掠地”,先是太原本土的“华联”、“美特好”、“唐久”等连锁超市对太原进行了“地毯式”轰炸,继而“沃尔玛”、“家乐福”这些国际巨头也瞄准了太原市场。目前,太原市约有600多家超市,且主要分布在市区。以太原市市区人口200万出头计算,平均约3000人就拥有一家超市。而南京平均4200人拥有一家便利店,上海平均3800人拥有一家便利店,尚且都出现了大规模的亏损。太原的经济水平和百姓购买力远不如南京和上海,所以正如金虎便利副总裁史泰山所说,太原的超市,无论是像沃尔玛那样的大卖场还是如金虎这样的小便利店都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浩劫(2006年5月期杂志:金虎对弈沃尔玛,迂回取胜)。

这次去太原,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再次去拜访金虎便利副总裁史泰山。然而金虎便利的工作人员却告诉我们史泰山已经调到兰州工作了,目的是去开拓西北市场。

一年前的采访情景历历在目,史泰山曾很无奈地对《当代经理人》说,太原的零售业已经进入到恶性竞争时代,金虎必须寻找新的出路。现在看来,走出山西,去开拓西北市场是金虎便利为自己找的出路。

然而,金虎的这条出路是否可行?目前中国的零售业市场已趋于饱和,如果所开的便利店没有特色,没有核心产品,就是到了哪里也很难生存,恶性竞争依然会存在。

无数零售业专家建议,超市经营者只有把市场细分,做专业性的超市,如家具超市、日杂土产超市、家电超市、并且有自己的核心产品才能生存下去。

2007年3月8日星期四下午2:30 多云

在太原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双合成”。遍布街区的18家双合成饼店将透着喜庆与吉祥的招牌渲染的红红火火。与好利来店面氛围的轻松活泼相比,双合成在店面设计上更注重典雅与文化。从双合成的店面设计里,你可以品味出一个中华老字号的内涵……

如果说好利来的总裁罗红是一个现代企业家,除了周游世界就是到处摄影,而双合成的总经理赵光晋却是一个典型的老字号企业掌门人,除了工作没有时间留给业余爱好。赵光晋说她一直都想问问罗红,在同一个行业里发展,为什么他能有那么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已经55岁的赵光晋,保持着时尚的形象:染着棕黄色头发,穿着红色裤子,而且是常年红,上衣随着心情而变化。

赵光晋上学不多,但她的哲理很多,比如说起人的生存环境,她常说:“在逆境中生存的人利于成长。”

比如说起工作,她常说:“把简单的事情一直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容易的事情一直做好就是不容易。”

比如说起人才,她常说:“光能干不行,有用的才是人才,有用首先是别人用你,然后才可能是你用别人。”

比如说起老字号,她常说:“老字号必须专业化发展,专一、专注、专心。老字号多元化必死无疑。”

慈善超市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篇7

“慈善超市”陆续出现在我国大中城市, 甚至还出现在一些农村地区。根据国家民政部的统计, 截至2007年9月, 全国共建成5721家慈善超市。但是, 我们也看到大量慈善超市的经营状况并不是很好。据某省民政厅官员介绍, 该省最多的时候曾经有2000多家慈善超市, 现在能够正常营业的却不足100家。作为慈善和商业结合的一种新型组织, 为什么会陷入困境?如何才能找到新的出路呢?

本文将对我国慈善超市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 对隐藏在背后的问题加以探讨, 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我国慈善超市的困境

1. 慈善超市的定位不明

我国的慈善超市出现在1993年, 但其大规模发展, 却是在2004年民政部通知以后。2003年开始, 居民捐赠物品、困难群众免费领取生活用品的慈善超市在一些城市纷纷涌现。2004年7月, 民政部下发通知, 要求各大中城市推广, 建立慈善超市这种社会救助模式, 加强对城市困难群众的经常性生活救助。与美国由民间自发形成的公司身份不同, 我国慈善超市有很多是被当地政府、慈善总会等“挂牌”经营的。其中很多都不具备法人资格 (有一些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 更多的是依托街道、社区经营) 。所以, 我国的慈善超市对当地政府、社区有很强的依赖性。有许多人认为慈善超市只是一种新型的物资交流平台, 把社会上闲散的物资收集起来, 实现扶贫帮困活动的日常化、长期化, 是传统的扶贫帮困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们认为这种流行的观点存在着诸多问题, 也导致了慈善超市发展的困境。

作为对比, 美国的Good Will是一家从事慈善事业的公司, 当然具有法人资格, 其盈利能力在全美的商业机构中排前20名之内。当然, 它接受捐赠、也大量雇用残疾人士, 体现了一个慈善组织的特点。但是, 归根结底仍然是一个公司——一个非营利的商业公司。

我们认为, 我国有很多人忽视了慈善超市的商业特点, 过于强调其扶贫帮困的特点。由此带来很多问题:慈善超市的物资依赖于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提供, 数量有限而且结构很不合理。一些能够自己募集捐赠的慈善超市, 由于不具备法人资格, 无法向捐赠者开具免税发票, 这就限制了他们募集捐赠物资的能力。由于多数慈善超市的所属不明, 一旦出现变故, 很难确定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

2. 没有形成可持续的经营模式

我国的多数慈善超市开始建立的时候, 往往会得到来自于各个部门和单位、个人的捐赠物资, 有些还享受其他特殊待遇。但是, 缺乏后继货源成为一大难题。来自于社会的捐赠有其不确定性, 仅仅依赖民政部门或者慈善总会等组织的话, 常常会无米下锅。即使获得一些补偿, 往往也难以长时间持续下去。如何形成慈善超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目前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

在我国一些地方, 比如广州市的慈善超市, 向当地的困难群众发放“慈善捐助物品领取票”, 凭票领取物品。这样的经营模式, 必然会导致坐吃山空。

仅仅依靠捐赠物资的话, 其商品的数量、品种极为有限, 对于贫困家庭缺乏吸引力。对于一般消费者, 则很难把他们吸引过来。这样的结果, 大多数慈善超市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 失去了发展的能力。

3. 封闭式管理

现在大多数慈善超市规模很小, 有些甚至就是个人的小店, 其发展能力极为有限。虽然很多地方统一向慈善超市发放捐赠物资, 但是, 慈善超市之间的沟通渠道很少, 经营信息和经营能力的提高主要靠自我努力。

由于慈善超市规模小, 很多方面管理不够规范, 也容易出现问题。因为慈善捐赠的企业也好、个人也好, 他们愿意看到捐赠物资能够公正、透明、有序地分发到困难人群的手中。目前的管理方式, 很难杜绝不公正的物资流用。从长期来说, 这也就伤害了捐赠者和被捐赠者的利益。慈善超市一定要公开、公正, 把慈善超市从封闭式的经营中解脱开来, 是发展慈善超市的当务之急。

4. 人才缺乏

说到底, 人才缺乏是限制慈善超市发展的关键因素。这里包括两种人才, 一种是经营人才, 一种是专业志愿者。由于很多人把慈善超市当作慈善物资的发放点, 忽视了慈善超市的经营管理, 往往让社会上的老弱病残人士去管理慈善超市, 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慈善超市的发展。而且, 由于慈善超市的性质, 经营者领取的报酬很低, 所以很难吸引到有能力的人士来加入, 对管理者难以起到激励的作用。

还有, 使用志愿者是慈善超市的一个特点。由于慈善超市的定位很低, 对志愿者的要求也很低。由于只能够进行简单的工作、而且缺乏回报, 志愿者的热情也很难长期持续下去。这种恶性循环, 阻碍了慈善超市的发展。

三、我国慈善超市的出路

1. 慈善和商业的结合

慈善超市是慈善和商业的结合。那么, 应该如何结合呢?据某地调查, 有超过90%的慈善超市都是有政府背景的, 其实成为政府扶贫事业的延长。但是, 既然采取超市的形式, 政府的资助必然是有限的, 而且, 如果资助不当的话, 还会影响市场的正常秩序。我们认为, 无需讳言慈善超市的商业性质, 而且要追求利润。非营利事业的慈善超市并非不能盈利, 只不过是获得的利润不能用来分红, 只能用来进行慈善事业。

当然, 这就要求我们对慈善超市的监管必须加强, 因为慈善超市享受到免税等政府的优惠政策。应该允许慈善超市进行营利性的活动, 把营利性的活动和非营利性的活动加以区分, 并且规定不能超过一定的比例。在有关会计处理中, 能够把营利和非营利的部分明确地区分开来, 单独加以核算。

2. 经营模式

现在的许多慈善超市难以为继的根本在于没有形成可持续的经营模式。探索各种可持续的经营模式。比如, 商业企业可以拿出来部分柜台, 建立慈善柜台, 优先雇用残疾人员, 主要销售一些捐赠物品和二手物品。这样的话, 慈善柜台既可以利用商业设施和商业网点的各种优势, 又可以体现自身的特点。

另外, 还可以把一些慈善超市外包给商业或者社会上的其他组织和个人, 在加强监督的前提下, 允许其与其他商业组织展开竞争, 提高服务质量。一旦出现问题, 可以根据有关合同解决。

相比较而言, 日本的慈善组织, 很多依靠有实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 我国的慈善组织更多的是以来当地政府。我们认为, 这些特点都是与其发展的特点相对应的。但是, 我们也认为, 总体来说, 民间商业上的许多手段都可以运用到我国慈善超市的经营上来, 因为民间的商业组织要经受竞争的考验, 有较强的生存能力。但是, 为了维护慈善的特点, 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欧美国发达国家的慈善组织, 有很强的经营能力。

3. 管理模式

封闭化的管理模式, 已经在许多慈善超市中显现出来。仅仅依靠个人或者设区的力量, 是不可能把慈善超市搞好的。上海市的爱心公益服务社等组织搞得比较好, 全市统一规划, 统一管理。但是, 这种管理方式仍然存在着的问题是, 自上而下的部分多、自下而上的部分少, 而相互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非常少, 还没有真正形成网络式的管理体系。

慈善超市之间缺乏竞争, 也是一个问题。现在基本上是按照地区, 画地为牢, 各自划分势力范围。这样的结果, 慈善超市之间根本没有竞争关系, 干好干坏一个样。我们认为, 慈善组织内部也应该形成一种竞争的氛围, 或者相互之间人员流动的机制, 这样的话, 有利于慈善超市的健康发展。

4. 经营人才

很多有关人士都在呼吁政府对慈善超市加大支持力度, 但是, 我们认为, 人才缺乏其实是目前最重要的问题。由于把慈善超市定位在慈善捐赠物资发放的这个层面上, 忽视了慈善超市募集、经营、人才培训等重要工作, 而且待遇偏低, 阻碍了优秀人才进入慈善超市。其实, 慈善是一个富有创意的事业, 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思想的优秀人才的加入。

一方面,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 适当提高有关人员的待遇水平。另外, 积极吸引优秀的经营人才作为自愿者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我们习惯于邀请工商界人士捐款捐物, 却很少邀请他们献计献策。特别是, 在具体的经营中, 很少把专业人员纳入。这就造成了目前经营人员缺乏的局面。

还有, 大量志愿者的参加, 是慈善超市发展中的一个特色。但是, 目前的志愿者专业化背景比较低, 往往在做一些非常低级的事情。如果我们吸收优秀的经营人才加入, 然后邀请他们和志愿人员共同进行培训, 不但可以培养出来大批的专业志愿者, 还可以大大提高慈善超市的经营效率。当然, 慈善超市和商业超市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在培训的过程中, 不是单方面的灌输商业思想, 而是志愿者和专业人士共同努力, 营造慈善超市的独特文化氛围。

四、政策建议

通过分析, 我们认识到慈善超市在我国方兴未艾, 正在迅速成长。当然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障碍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不能单纯依靠政府, 更多的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慈善超市自身的努力, 我们认为, 我国慈善超市的发展应该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 慈善超市把慈善和商业结合起来, 必须立足商业, 同时加强监管, 才能获得长期发展的能力。

(2) 在经营模式上应该大力创新, 鼓励政府、企业、个人参与, 鼓励慈善超市与民间企业竞争, 相互之间竞争, 提高其竞争力。

(3) 要实行网络化、信息化管理, 鼓励慈善组织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 打破画地为牢的做法, 切实提高服务水平。

(4) 人才是关键, 一方面要吸引优秀经营人才, 另一方面要用好志愿者, 培育专业性的志愿者, 加强人才培育和人才流动。

短短的几年间, 我国的慈善超市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在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 我国一定会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富有活力的慈善超市, 为社会各界服务。

摘要:近年来, 慈善超市在我国各地大量涌现, 同时也面临着发展中的诸多困难。作为慈善与商业结合的一种新型组织, 其根本定位不够清晰, 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本文认为, 无需讳言慈善超市的商业性质, 在加强政府监管的前提下, 允许其有更大的自主性, 鼓励其竞争, 实现网络化, 加强人员培训和流动, 是发展我国慈善超市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慈善超市,监管,竞争,网络化

参考文献

[1]民政部.关于在大中城市推广建立“慈善超市”的通知[N], 2004.7.[1]民政部.关于在大中城市推广建立“慈善超市”的通知[N], 2004.7.

[2]Goodwill Industries International, Inc.http://www.goodwill.org/[Z], 2010.3.[2]Goodwill Industries International, Inc.http://www.goodwill.org/[Z], 2010.3.

中国戏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篇8

一、中国戏曲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戏曲凝聚着几千年来的劳动人民智慧结晶, 同时也倾注了多少代艺术家及从业人员的热情与辛劳。就目前来说, 虽然大多数戏曲种类仍然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却已经在相当大程度上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与人气。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 内容陈旧不够新颖。中国戏曲虽然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 几千年来拥有无数热爱它并愿意为之付出一生辛劳戏迷与艺术家们。但是中国戏曲在发展历程当中也存在着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那就是内容与程式都是固定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何种层次的表现, 不论是艺术家的展示还是戏迷票友的娱乐, 其唱念做打、台词表情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进行套用。如果随意更改不仅无法取得大家的认同, 反而会被认为是一种对文化传统的不敬。因此不论哪种地方戏曲, 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各样故事, 随着这些故事都反映着市民生活乃至历史演变和经典故事、经典人物。但是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 让然延续过去的老套内容和故事情节, 就很难抓住当下市民大众的目光, 虽然对于资深的艺术家以及戏迷朋友来说, 愿意看老戏, 而且每次都有新感受。但是对于想要扩大社会影响力、想要不断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戏曲行业来说, 这种不愿意积极改变、推陈出新、顾虑多多的问题, 却极大的制约了其后续发展。

(二) 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戏曲本身虽然具有强大的魅力与生命力, 但是如果缺少了不断的继承与提升也将无法立足于现代社会之中。虽然目前来说喜欢戏曲文化、愿意为之付出的人也不在少数, 但从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上面来看, 却呈现出一种参与人员逐渐老龄、文化水平逐渐降低的不容乐观的现状。绝大多数人也只是止步与初步了解的状态, 她们偶尔会拿出一点时间来看一看喜欢的桥段, 在心情愉快的时候哼上一段耳熟能详的片段。但是要说戏曲发展过程中所真正需要的有高度热情与相应文化及理论功底的专业人士却在变少。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戏曲虽然给人赏心悦 目的感觉, 但是真正想要去掌握它确实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而想要在行业当中出类拔萃甚至成为推动行业往前发展的推动力就更是难上加难。其次, 当今社会, 文化娱乐都呈现出一种快餐特点, 随着人们工作、学习愈加繁忙, 娱乐方式愈加多样, 新鲜刺激程度也不断翻新, 也让戏曲这一传统而古老的行当失去了许多年轻人甚至是中年阶层的支持与热衷, 也就无法引起更多人的学习与关注。

(三) 革新意识出现偏差。热爱戏曲想要不断推陈出新, 帮助中国戏曲获得崭新生命力的人一直都在, 而致力于行业发展的演职人员也都在不遗余力。但是在寻找革新方法、出路的时候却也存在着一些意识偏差的问题。就如已故老艺术家赵丽蓉老师的经典小品《如此包装》 一样, 在戏曲改革的道路上, 有一部分人因为无法坚持应该把握的原则而让戏曲变成了四不像的东西, 而有一部分人则挂羊头卖狗肉利用传统戏曲结合时尚元素这种噱头来进行商业运作, 全然不顾戏曲本身所应该具备的元素与精神。所以这两种意识一个是无意, 一个是故意。但是都是一种错误和偏差的革新意识, 对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戏曲改革都有害无益。

二、中国戏曲发展的出路探索

前文我们提到了当前中国戏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的一些消极现状, 这些现状对中国戏曲的后续发展与未来改革都造成了深远的消极影响。因此, 作为从业人员及相关领域研究及工作人员, 必须从这些不利因素出发, 有的放矢的寻找积极突破, 这样才能够帮助中国戏曲发展的更好。

(一) 加强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的有机结合。传统与现代、复古与时尚的结合一直都是艺术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考量因素。但是对于中国戏曲行当来说, 由于自身所积累的深厚底蕴以及所代表的传统文化, 在与现代、与时尚进行结合的过程中必须非常重视方式方法及具体内容的选择。例如可以适当改革剧目内容, 在保留优秀传统演出项目的同时, 尽量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多多编排一下与现代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典型故事, 同时在编排过程中又努力还原传统戏曲在唱念做打方面的自身特点, 彰显戏曲的传统魅力。而且笔者认为, 当下戏曲改革过程中许多所谓戏曲演出公司喜欢应用的华丽的舞台布景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服装道具反而是其次, 我们还是应该将内容的结合作为首要考量, 体现老瓶装新酒的新魅力。

(二) 加强专业人员培养。当下热爱戏曲的年轻朋友也不在少数, 但是其培养过程却也是非常艰辛的。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与技能提升对于中国戏曲的今后发展意义重大。人员培养应该进一步细化, 开设更为精细的各项科目, 如创作类、表演类、编排类, 同时还要加强在理论文化方面的教育工作力度。还应该与社会媒体展开良好的沟通协作, 积极的系统的进行相关宣传, 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加入中国戏曲的发展改革大军当中。

(三) 端正改革思想。改革是为了帮助中国戏曲获得更好的发展, 而现代社会的行业发展又离不开经济收益的有效支持。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强思想建设, 进一步均衡戏曲发展与经济收益之间的关系, 切不可本末倒置。

三、结束语

中国戏曲的发展在当前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虽然能够以革新与突破获得新的生命力与活力, 但是一旦掌握不好方法与尺度, 也很有可能沦为改革的失败品而逐渐被历史所淘汰。因此我们必须端正意识, 把握戏曲革新及出路寻找的原则, 明确戏曲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及对市民文化的深远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寻找改革方法, 帮助中国戏曲在未来发展历程中走得更稳更好。

摘要:戏曲是我们传统艺术文化的瑰宝。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戏曲的种类及门派也不计其数。戏曲发展是否能够在未来走得更稳走得更积极也成为当前众多学者及从业人员所关注的实际问题。本文从中国戏曲发展在当前社会及文化氛围当中所遭遇的困境分析入手, 结合具体实际及可能性谈谈中国戏曲的发展出路问题, 以供参考。

关键词:戏曲,发展,困境与出路

参考文献

[1]潘杰.中国戏曲的何去与何从[J].戏曲天地, 2014 (01) .

科学发展模式的演进与出路 篇9

关键词:科学哲学,科学发展模式,科学进步

科学发展模式是指科学演变和进步的模式,它是关于科学进步和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内在机理的完整描述。对科学发展模式的探讨历来是科学和哲学界共同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把归纳与演绎、三段论的逻辑证明作为科学发展的模式。20世纪以来,科学发展所呈现出的新特点再次引起了学界对科学发展模式的关注,各种理论层出不穷,它们之间有交叉有融合,但更多的是相互消解和争鸣,共同为科学哲学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来源。本文通过对科学发展模式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以期为科学哲学在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思路,并为科学研究工作的有效管理提供启示。

1 从“渐进积累”走向“猜测的反驳”

1837年,惠威尔将科学的发展比作支流汇合成江河,科学通过对过去的成果逐渐归并到现在的理论中而进化[1]。在逻辑经验主义者看来,科学是一种知识,一种经验上或实验意义上的真知识。他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将理论分析为单个的原子命题并逐个地加以经验(观察或实验)的检验,若能被证实或确证,则这些真命题便如同真理的颗粒逐步积累起来,最终汇集成真理的海洋。

作为逻辑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卡尔纳普把这种科学发展的累积模式比喻为中国套箱,随着科学的发展,新的理论总像大的套箱一样把原有的理论包容在其中[2]。内格尔通过对科学结构的分析,指出:“科学理论的发展表现为一个相对自足的理论为另一个内涵更大的理论所吸收,或者归化到一个内涵更大的理论”。科学进步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吸收”、“归化”中实现的[3]。

这种将科学发展视为渐进积累的看法随着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而遭到了致命的打击,牛顿力学虽然得到了千万次的证实,但是当面临“光线在经过太阳的引力场时是否发生弯曲”的判决性实验时却显得无能为力。批判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波普尔以此为理论建立的基点,1934年波普尔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科学知识增长的证伪主义模式,并在1963年通过对逻辑经验主义归纳逻辑的批判,全面地推翻科学发展的渐进积累模式指出科学只是一种猜测或假说:“科学知识的增长不是观察的结果,而是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更使人满意的理论取而代之”[4],并于1972年将科学发展的模式表述为著名的四段图式:P1(科学始于问题1)※TT(提出尝试性的理论)※EE(消除其中的错误)※P2(进入新的问题)。科学就是在这种“猜测与反驳”的过程中不断地逼近真理。

2 从“范式更替”走向“研究纲领转换”

在社会历史主义的代表库恩看来,不论是渐进积累还是猜测的反驳都背离了科学史,前者忽视了科学发展的革命阶段,而后者忽视了科学发展的常规科学时期。他在《必要的张力》一书中说:“我看卡尔(指波普尔)爵士是把科学事业中的非经常性的革命特点赋予了整个科学事业”[5]。为了克服这两种观念的片面性,库恩在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提出了科学发展的范式更替模式:前范式时期※常规科学时期※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时期。

库恩从科学史的视角出发,注意到科学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发展的量的积累和科学革命时期质的突现,具有积极意义。但他认为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6],范式的交替是一种“格式塔转换”,带有很大的主观因素。为了说明新旧范式的不同,他认为两者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否定了知识的继承性,这显然不符合科学发展的实际,同时对于理论的选择没有提到一个客观的标准,必将陷入相对主义。

而波普尔的学生拉卡托斯则指出,科学理论既不像波普尔所说的那么脆弱,也不如库恩所设想的那样是一个范式到另一个范式的更替,前后之间没有任何连续性可言。拉卡托斯认为研究纲领是一个理论的系列,是提供科学评价的知识增长的基本单位,硬核、保护带和启发法共同组成了研究纲领的结构,并由此形成科学发展的研究纲领转换模式:“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科学研究纲领的退化阶段※新的进化的研究纲领证伪并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新的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7]。

拉卡托斯的科学发展模式能够较好地说明科学进步的历史,既注意到理论的变革也注意到理论的继承性,从而将科学理论的发展放在人类理性的基础之上,因而有其合理性。但由于其理论的评价标准是超历史的,并且由于他强调评价研究纲领是一个过程,需要给科学理论一个喘息的时间,本来被淘汰的理论有可能卷土重来,因而这样的评价标准就显得过于柔和,也就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3 从“解决问题”走向“个人知识”

自库恩以来特别是费耶阿本德提出了无政府主义认识论”以后,非理性主义思想在西方科学界泛滥,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遭到一些较年轻的科学哲学家的批评。他们一方面继承了社会历史主义学派的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相结合的思想,另一方面批判其非理性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并演生出一些新的观点。

1977年,劳丹在其《进步及其问题》中提出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科学发展模式:问题1※理论1※问题2※理论2……。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进步表现为后继理论比先前理论具有更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由此形成其科学进步模式的核心假定:第一,已解决的问题———经验的或概念的———是科学进步的基本单元;第二,科学的目标是不断扩大其经验问题的范围,不断缩小反常问题和概念问题的范围[8]。劳丹的科学进步模式把科学理论看成解决问题的工具,科学甚至并没有一个终极的目标,对于理论的评价就是按照它的具体目标对它作为工具的效力的评价。科学的进步表现在理论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的完善。

迈克尔·波兰尼从微观个人的角度来阐释科学的发展。他认为科学发展的内趋力是“激情”,由此提出科学发展的“个人知识”科学发展模式:求知热情※启发式热情※说服性热情……。科学理论的建立由求知热情开始,通过启发性热情将使科学理论取得突破,最后,启发性热情常常会变成(且不得不变成)说服性热情,这是一切基本争端的主要动力[9]。作为热情的三种功能,三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循环往复,以至不断地接近真理。

对于科学发展模式的探讨还有费伊阿本德的多元模式、劳丹的网状模式以及夏皮尔的关联主义模式,等等;就国内而言,舒炜光、殷正坤、张怡等人分别提出了关于科学发展的“树式模式”、“科学风格场模式”以及“混沌模式”,等等。随着新历史主义和科学实在论的兴起,西方科学哲学又出现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趋势。这种趋势既吸收了历史主义者的成果,反对逻辑主义者的先天主义,又克服了20世纪60年代的历史相对主义。它力图联系科学实践来进行逻辑的分析,从而在历史的基础上将各种方法加以综合和系统化。因此,西方科学哲学家对科学的反思及论争,对于人们认识科学的本性,把握科学发展的规律,提高科研管理的有效性与针对性无疑是有益的。

4 科学发展模式的可能出路

随着不同学者和学派对科学发展模式的探讨,与之相关的研究也开始走向深入。近年来,国外学者在认知科学的前沿不断探索,如加拿大的邓巴尔另辟蹊径,通过分析发现科学聚会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他指出意外发现实验设计和分布推理在科学模型的建构中起着关键作用,并提出了“整合模型”的概念,“我们当前研究的目标是,确定这些建构模型的不同方面怎样整合起来,从而产生新的模型”[10]。

当代,科学发展越来越表现出交叉和融合的趋势,其特征已从线性走向了非线性,简单地通过某一个历史时期或某一个学科领域科学发展的特点来重建科学发展的模式必然面临着困境。科学发展的模式是多元的、复杂的,所有程序性的模式都会存在着局限性,后现代主义的科学哲学家不赞成科学理论的发展只存在单一的模式。范弗拉森指出:“人们相信一种理论是真的,或者能在经验中得到证实,并不意味着全部能得到证实”[11]。我国学者成素梅通过对EPR案例哲学意蕴的分析,试图解构科学发展模式,重建科学研究思路[12]。

然而,科学的发展依然有其自身的客观性,人们的智力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都将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潜在理由和根据,关键是在重建科学发展模式的过程中要注重方法的创新。劳丹提出的合理性的网状模型,并主张范式转移的非整体论模式,这种方法较之以前的方法虽不能说是最科学的,但的确与先前的方法有所不同;基歇尔的研究从“达尔文的挑战”开始,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吸收了库恩的观点后又将其与生物学联系起来从而得到了一个有关科学及其发展的新模型。

当下,科学哲学所能做的,不是超越科学发展的实际历史去寻求科学进步的唯一标准,而是到更广阔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去寻求科学发展的依据。具体而言,除继续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科学发展外,还需要把科学放在社会系统中,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分系统来考察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不仅考察科学内部的因素(及内史),还考察科学外部的环境(即外史),不仅分析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还注重分析科学工作者的个体活动,依据科学系统间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特点来着手科学发展模式的合理重建

参考文献

[1]WILLIAMWHEWELL.History of the inductive science[M].Lon-don:John HPark,1837:3.

[2]约翰洛西.科学哲学历史导论[M].邱仁宗,等,译.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

[3]欧内斯特内格尔.科学的结构[M].徐向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38.

[4]波普尔.猜测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傅季重,等,译.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5.

[5]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M].范岱年,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66.

[6]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2,101.

[7]伊姆雷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M].兰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55-62.

[8]拉瑞劳丹.进步及其问题[M].刘新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68.

[9]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244-245.

[10]K邓巴尔.科学家怎样建构模型[J].哲学译丛,2001(4):52.

[11]BAS C VAN FRAASSEN.The scientific imag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13.

厂办大集体困境及发展出路 篇10

1、厂办大集体企业的历史渊源。

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均有厂办大集体企业或曰附属企业, 这些厂办企业, 主要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立, 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 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安置职工家属和子女就业;二是安置因为工厂建设用地而接收的农民工;三是安置国有企业的富余人员, 如劳动服务公司等;四是为安置残疾人就业兴办的社会福利型集体企业, 如民政企业公司。这些企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到较大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解决了下乡知识青年集中返城就业的难题, 解决了钢厂职工家属子女就业的难题, 为国有钢厂的发展及建设做出重大贡献。但是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 厂办集体企业的体制和机制问题越来越突出, 越来越不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步履蹒跚, 举步唯艰, 亏损严重, 大批职工下岗, 困难重重。

2、厂办大集体企业的困境。

由于厂办大集体成立之初的宗旨是安排适龄青年就业, 大多由国有企业资助, 由主办国有企业下派管理人员, 生产原料、生产设备由主体企业供给, 产品和劳务由主体企业使用, 即原料及产品均由主办厂提供及使用, 靠国有企业输血过日子, 实际上是靠在国有企业身上, 既无压力又无动力, 所以企业的领导及职工的市场意识不强, 没在真正经历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这样势必造成企业很能难在市场环境中竞争, 没有自己的主导产品, 甚至有些企业根本没有产品, 只靠提供劳务作业维持。技术落后, 技术人员严重缺失, 正所谓“没有梧桐树, 招不来金凤凰”, 技术创新能力较差, 缺乏发展的后劲。企业人员数量大, 人员素质较低, 年龄偏大。以鞍钢为例, 鞍钢曾号称“40万大军”, 其中鞍钢附属企业的人数近20万人, 占总人数的二分之一这样造成了企业负担较重, 并且职工的年龄大多在45-55岁之间下岗后难以参加竞争, 二次就业的机会较小。企业融资难, 由于近几年集体企业普遍经营状况较差, 资金比较紧张, 银行“嫌贫爱富”, 所以这部分企业贷款较难。

二、企业出路

厂办大集体企业所反映出来的问题, 表面上看是经营管理不善, 但本质上在于企业的体制, 所以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一般认为厂办集体企业规模较小, 产品技术含量低, 员工素质较低, 所以通过改革把这些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难度很大。但是厂办集体企业改革的成败有不仅关系到这些企业的命运, 而且直接牵累到主办企业的兴衰, 关系到社会稳定, 事关重大, 因为这些企业的职工都是主业富余人员和职工家属组成, 企业是这些员工安居乐业的根基。如果采取甩包袱的办法, 这些职工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是企业经营不下去, 企业倒闭, 职工下岗, 这样将加重国家负担和增加不稳定因素。二是仍由主办厂扶持, 这将增加主办厂的负担使企业难以轻装上阵。显然这两种情况都不是我们大家愿意看到的结果。所以实行股份合作制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股份合作制企业以劳动合作为基础, 吸收了一些股份制的作法, 使劳动合作和资本合作有机结合具有股份制和合作制有机结合的特点, 是劳动者的劳动合作和资本合作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所有制经济的组织形式, 其有如下优势:

1、能够优化资源配置。

股份合作制企业由于生产劳动者、经营管理者和产权所有者三位一体的利益是一致的, 因而形成的经营机制自然促进企业从传统的外延扩大再生产转向内涵扩大再生产, 在广大职工人人关心企业投资效益的前提下, 企业必然走向合理配置资源, 节约成本, 使有限的资本产生最大的收益, 使企业实现良性循环。

2、能够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股份合作制体现了劳动合作和资本合作的有机结合。在股份合作制企业中, 职工既是企业的劳动者, 又是企业的出资者, 这种企业在合作制的基础上吸收了股份制的做法, 职工关心企业, 参与企业决策, 企业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息息相关, 企业的兴衰与职工的命运密切相连, 所以职工为了自身前途将关心企业, 将以极高的积极性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

3、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在股份合作制企业实行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相结合的制度下, 把企业生产劳动者和产权所有者相统一的职工主人翁地位落实到物质利益上, 因而企业职工必然关心企业的经营成果和利益关系, 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公正、廉洁、奉公行为和自身利益的约束, 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民主管理所产生的凝聚力, 是原来集体所有制企业所无法企及的。

4、有利于集资扩大企业经营资本。

股份合作制企业建立后, 企业真正走向市场, 了解市场动态, 使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 生产经营活动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对市场的反应更快捷、更敏感。实行股份合作制后当产销顺畅需要扩大生产规模时, 就可以发挥股份合作制联合资本的优势, 向职工聚集闲散资金, 扩大企业经营资本, 不断扩大再生产, 提高效率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5、股份合作企业兼顾营利性和企业职工间的互助性。

作为一种企业, 它是以营利最大化为目的, 但营利性不是其追求的唯一目标, 企业职工间的互助性是推动这一新型经济组织形式发展的直接原因;企业在取得适当营利的同时, 始终将提高劳动者的业务素质、互助一定范围的利益群体、满足职工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更高层的需要作为又一重要目标。

6、在劳动分配方式上, 股份合作制企业实行按资分配和按劳分配相结合。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职工既然是股东又是劳动者, 所以其取得收入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工资收入, 实行按劳分配, 多劳多得;二是资本分红, 按其入股多少决定;从税后企业利润中取得, 同股同酬。

参考文献

[1]胡锡林;存贷结合办法有利于存贷[J];农村金融研究;2002年39期[1]胡锡林;存贷结合办法有利于存贷[J];农村金融研究;2002年39期

[2]常修泽;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8年02期[2]常修泽;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8年02期

我国中小货代公司的发展出路思考 篇11

一、中国货代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发展历程

国际货运代理行业早在公元十世纪就已出现,早期是在各口岸为货主代办国际贸易业务和运输事宜的报关行,从业人员大多从国际贸易企业而来。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逐渐派生出一个专门的国际货运代理行业。我国的货运代理行业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开始出现。从那时起到1949年,这一行业几乎全部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洋行所控制和垄断。解放后,在计划经济指导下,我国的货运代理行业是高度集中的,当时外经贸部指定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简称外运总公司)及其分公司作为我国各进出口贸易公司的唯一货运代理。1988年3月国务院下文明确指出,“船舶代理、货运代理业务实行多家经营,他们分别由船公司和货主自主选择,任何部门都不得进行干预和限制”。在这之后的几年中,中国国际货运代理企业陆续成立,1993年底,经商务部(原外经贸部)批准的国际货代企业共510家。到了1999年底,这个数字达到1600家。到2003年11月,经过商务部批准设立的一级国际货代已经突破4千家。2004年随着CEPA的签订,即《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货代行业首先对港资开放。随后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承诺规定,2005年12月11日后中国货运代理行业全部对外资开放。

经过这20多年的发展, 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境内货代企业已经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根据商务部数据显示,到2008年9月为止现有的中国境内注册货代企业达2万多家(含合资,外资在华办事处),港澳台货代企业近700多家,国外货代企业和国内货代海外分支200多家,外资货代巨头如DHL,FedEx,UPS, Shenkers,EXEL,Bax,Nippon,KWE等已经通过独资,合资,收购等方式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同时在中国的货代市场上,还有一大批没有取得一级代理资格但实际从事货代业务的公司、组织和个人,他们的身影活跃在码头,船公司,货主和海关之间,往往就几个人,一个公文包再加一间办公室就对外营业。这样的货代企业据不完全统计有20到30多万家,数据跨度如此大,就是因为这些行业里面俗称的“二代”没有在相关部门进行备案登记。本文既是针对合法登记备案的但经营规模小的中小货运代理企业,也同样关注这些“二代”的经营者,毕竟他们也是货运代理业中的实际从业人员。

(二)中小货代的生存现状

由于中国货代行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外资货代公司凭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管理经验、海外代理网络优势、以及出口FOB条款指定手段,掌控了中国出口75%左右的货源。国有中字头货代企业如中外运、中货、中海、中铁、中邮等大型国有货代企业则不断加大软硬资产的投入,由传统的货代企业向综合物流企业转型,通过在国内市场的规模经营及承接政府的大型物流项目来提高和外资货代的竞争能力。而数量众多的中小货运代理企业大部分企业规模小,无论是人员规模、资产规模、营业额规模以及市场份额等都无法与外资和国有相比,具有服务功能单一服务面狭窄的特点,仅局限于提供传统的单项服务如排载,订舱,和报关等同质化的服务;另外中小货代企业的网络覆盖能力差,早期货代公司只局限在为所在的港口出口企业提供海关,船公司和码头协调性服务。随着出口环节操作流程的标准化,海关商检职能部门的监管透明化,以及码头泊位和船公司的舱位不断增加,货代公司出面理顺码头,船公司和海关的协调功能角色被不断弱化。这样一来由于规模小, 抗风险能力弱,又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就变成了一直“做不大”的货代群体。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一有风吹草动,便显得摇摇欲坠。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会长罗开富曾在2006年的中外货代物流企业美洲地区会议上强调“中国中小货代企业尽管近二十多年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国际巨头对比,显然在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差距还很大,因此转型是必然的,关键是如何转,现在很多企业还找不到方向。”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无疑让他们更加饱受了严冬之冷,在这场挑战面前,如何积极应对找准市场定位,走出困境将是当务之急的事情。

二、中小货代业如何找准定位,寻找发展出路:

(一)“专业化”经营

中国大部分中小货代企业,虽说从成立到现在也只有10多年历史,但货代业务的战线却拉得很长,很多中小货代公司的业务是“小而全”:海运,空运,整柜,拼箱,干柜,冷柜,欧线,美线,服务可谓全面开花。有的货代企业还肥水不流外人田,再整几部拖车从事短驳业务,搞一个修箱点修理集装箱。总之企业人员不多,但面面俱到,这种情形在上个世纪粗放经营的时代或许可行,在重视服务和时效的今天,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专家指出在将来的货运代理市场中,只能有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的大型公司和专注于某一项的业务的小公司能够生存下去。样样做又做不专的企业则很容易因为缺乏竞争优势而消失。因此中小企业应主动研究细分市场的需求,重新评估所开展的业务是否给公司带来价值,尽快找到自己最为熟悉、盈利能力最强、最适合自身发展的业务,象壮士断臂一样逐步丢掉其它非核心业务,将全部资源投注于整个货运流程中的某一两项核心业务如选择只做拼箱货或保鲜货,然后不断强化自身在这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避开跨国公司的规模和网络优势,打造业界公认的专业化服务平台。这是走“专业化”经营的必经之路。

(二)“互补化”经营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曾面临外汇短缺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又遇到内需不足的困难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为此,国家千方百计推出鼓励扩大出口的政策。进入21世纪后,我国外汇储备增长不断创历史新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到2006年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突破万亿美元大关,截至2008年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9056亿美元,这个数字超过了世界主要7大工业国G7的总和。由于贸易顺差的不断加大以及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国家从去年开始全面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同时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欧美消费市场萎缩造成中国对这两个市场出口货量的大幅下降。对习惯从事出口货代业务的中小企业来说简直无所适从。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笔者建议中小货代企业不能寄希望于出口市场会迅速好转,而应做好以下几个市场的互补经营:

(1)进出口互补:为了减少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对金融的压力。一方面政府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同时也鼓励能源类,资源类及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的进口。这意味着出口货源较少的同时,进口货源却会有大幅的增长。通过进口货物的报关,短驳,入库及分拨的货代业务开展可以对出口货代业务形成互补效应。

(2)国内/国外互补: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国家已经开始实施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和拉动内需的宏观政策,中小货代企业在关注海外市场的同时也要顺应国家政策,利用从事多年国际货代的经验,介入国内的物流和货运市场。特别是很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厂后都面临着运输配送的问题,而这些跨国公司的物流合作伙伴对中国市场还不熟悉,通过找到这些外资的物流公司,结合双方的优势来达成“竞合”关系共同开发国内市场对中小货代企业来说也是一种市场优势的互补。

(3)沿海/内地互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要素紧张,竞争力下降的问题出现,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进行梯度转移已是大势所趋。产业向内地的大批转移对中小货代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会,一方面原本竞争激烈的沿海市场将进一步缩小,另一方面货代从内地通过沿海口岸的货运代理服务链条则更长,因此中小货代应积极深入内陆经济腹地承揽货源,提供一体化的服务,实现内地和口岸的区位互补。

(三)“网络化”经营

“网络化”经营既指实体的服务网络,也包括信息服务网络。目前中国的中小货代企业在网络化经营方面甚为薄弱,大多数货代公司只能依托于某一口岸城市,网络覆盖和服务也仅限本省邻近地区。根据商务部统计显示,只有不到5%的货代公司具备全国性的服务网络,至于拥有国外自有网络的货代公司,除了本文提到的几家中字头国有公司,更是凤毛麟角。这种单点服务的模式造成中小货代企业严重依赖当地口岸的进出口业务,因此不仅淡旺季明显,而且抗风险能力弱。在信息服务网络方面上,中小货代企业的计算机技术和IT技术应用较少,而国外的货代公司都具备提供网上货物查询追踪的功能,很多跨国物流公司甚至可以提供网上订舱、支付运费、提单打印、库存管理等增值服务。对于国际采购商来说,一般不会只从单一的口岸进出,因此在选择货代企业时一般会优先考虑在各口岸有服务网络的货代企业以减少重复沟通的交易成本。中小货代企业要重视网络的建设和扩张,一方面通过主动寻求信誉好、实力较强的国际货代企业为主体,打破地域界限,广泛吸纳与联合各地货代企业,另一方面也可通过交叉持股方式或资源共享方式共同组成货代联盟,发挥各口岸货代公司拥有的当地货源、航线、物流等优势,增强和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同台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和影响力。

(四)“规模化”经营

目前在中国开展国际货代的物流巨头,每年营业额少的有15亿美元,高的如德国邮政年营业额已超过500亿欧元。和这些国际物流大鳄相比,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编发的《2008中国物流百强企业发展报告》显示,64%的中国物流百强业务总收入刚超过5亿元,按现在的汇率折算还不到1亿美元。企业达到规模经营的效应,就是可以发挥集中采购的优势,这样一来,其采购到的运价成本反而比中小货代低,也就更具有竞争力。目前单靠个体货代企业通过实体经营要想把规模做大是不现实的,只有借助并购、重组、上市等资本运作手段,在兼并与重组中,合并网点和业务,降低营运成本,才有可能达到迅速扩大营业规模,抢占市场份额的效果。德国邮政、马士基物流、荷兰邮政等短短几年时间发展成为目前全球居于领导地位的货运和物流巨头,同他们大规模的推行并购战略密不可分。德国邮政通过并购,资产重组、改制上市等资本运作迅速做大规模已经成为货运物流行业并购的经典案例:1990年前德邮还是一个传统的邮政企业, 1998年花费巨资收购了瑞士丹沙(Danzas)物流公司,2001年又出资11.4美元收购了美国环球捷运公司(AEI),DHL是全球快递业巨头之一,德国邮政收购DHL25%的股份,接着德国邮政通过购买汉莎公司的股份,实现了对DHL公司的绝对控股,使其在DHL的股份达到75%。2005年,德国邮政又以36亿英镑(合6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英国物流巨头英运物流,2006年,德国邮政投资22亿美元收购BHW Holding AG公司。一系列让货运界惊心动魄的大手笔收购奠定了其物流霸主的地位,现在德国邮政已经以年营业额超过500亿欧元晋级为全球最大物流公司。

(五)“物流化”经营

目前中国中小货代只是作为发货人的代理向船公司或相关承运人排载定舱以及安排装船前的拖车及报关服务,在货物离港取得提单后就算代理服务完成。而物流服务是直接将发货人(供方)和收货人(需方)连接起来,根据快速响应、最低库存和物流成本最小的原则,将海运、陆运、空运、仓储业有机地结合,为客户提供比货运代理更全面、更系统的服务。由于物流的服务链条比货运代理更长,物流化经营就更有可能为客户创造价值。实际上欧美国家的货运代理公司也都经历了由单一货代业向综合物流发展的过程,例如丹麦马士基航运就专门成立马士基物流(MAERSK LOGISTICS)在全球范围内为宜家家居(IKEA)负责仓储、运输、进口分拨、上货架、库存管理的供应链管理物流服务,通过专业的物流服务减少宜家公司的物流成本,以此建立合宜家的长期物流合作伙伴关系。中国老牌的货运代理公司中国外运也在不断淡化货代的角色功能,完成向全球性的综合物流公司的转变,中国远洋则直接成立中远物流介入货主的全程物流服务,提供为航运主业的配套物流服务。“物流化” 经营就意味着货运代理要尽可能考虑将货主运输的需求由原来的港到港运输发展到门到门、甚至桌到桌的服务,通过服务合同对货物运送实行全过程负责,不需客户直接涉及运输组织过程的环节。当然中小货代要想实现向物流成功转型,必须要打造一支专业的物流人才队伍,因此要加大对原有从业人员的技能及制造流程的培训,只有在熟悉原有货代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运输线路和手续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制造流程中的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精益化生产(JIT)、供应链管理(SCM)、业务流程再造(BPR)、企业资源计划(ERP)等理念有深刻透彻的理解,才能给客户提供出专业的物流解决方案并真正实现物流化的经营。

西部大众媒介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篇12

一、西部大众媒介困境

媒介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必然受到市场规律的影响, 例如大众媒介中的报业集团作为一种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信息密集产业, 必须依赖于高技术、重装备谋发展, 其更新速度取决于资金的支持。报业在加速产业化、集团化过程中, 要形成规模化的竞争优势, 就需要兼并一些印刷公司、发行公司, 甚至向多媒体发展, 有些媒介的资金不能持续, 导致资金链断裂, 而报业在运作过程中, 发行中的价格战被国内普遍运用。从根本上说, 发行上的价格战是为赢得广告做铺垫, 但是报业短期内很难收回打价格战消耗的资本, 为了赢得报业竞争的优势, 报纸要在记者采访、号外出版、设备更新和举办活动上投入大量资金, 保持技术和影响力上的先进性, 在报纸日渐同质化的今天, 各报纸为了抢占先机, 都力求独家信息, 即使不能得到独家信息, 也会在报道上体现自己的现场性和亲历性, 因此独家信息来源及记者外派采访都需要付出大量资金。

人才对于传媒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才的有无、多寡往往对媒介的兴衰起决定性作用, 而在报纸媒介中, 西部媒介缺乏经营人才, 这类人才必须既要懂报业又会经营, 这类人才在我国是奇缺的。除此之外, 我国西部还存在着人才结构单一、人才趋同化等情形, 西部大部分报社存在着人员超编、人浮于事、可用人才屈指可数的情况, 其余一些西部报业也存在着人才年龄结构不合理与专业人才不合理的情况, 主要表现在采编一线年轻化、经营管理一线老年化现象严重。采编是高度经验化的一门专业, 资深报业人员是最宝贵的财富, 年轻的采编队伍影响报业质量, 老年化的管理经营队伍势必使报业管理思想陈旧、缺乏进取意识, 很多西部报业人员经过千锤百炼变成了报业人才, 但是由于西部的收入水平、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均落后于中、东部, 因此出现西部报业人才转移到中、东部发展的现象。除此之外, 人才还存在着隐性流失, 即许多通过招聘的年轻员工虽然表面上不是骨干人才, 但他们在报社工作多年,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本可以成为骨干人才, 但是却受受聘身份所累, 无法安心在报社继续工作, 借助于攻读学位、深造等途径离开报业, 转入高校、机关等, 很多西部高校的专业人才也因工作待遇等情况, 产生“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在机制上, 西部报业在组建过程中也存在着先天不足:其一, 西部报业组建主要靠行政组合, 而非市场整合;其二, 体制结构、运行机制、管理理念沿袭传统事业单位模式, 缺乏活力和竞争力, 与企业化管理相去甚远;其三, 随着文化改革体制的深入, 报业集团的体制改革最终将形成除保留党报作为公益性事业性质外, 集团经营部分以及生活类、都市类报纸都将在今后逐步转制为企业, 而机制灵活的报业集团最终只能面临着被淘汰的现实。

在全国媒介高度竞争的环境下, 湖南、江苏、浙江、安徽等领先卫视都做出了自己的特色节目, 并且定位清晰, 而文化资源在媒介产品的开发上可以起到很重要的帮助作用。在西部, 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但是文化资源丰富, 就甘肃来看, 甘肃本地媒介并没有利用其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 深入发掘媒介所处环境自身的特色, 导致甘肃卫视没有准确定位、缺乏特色节目, 在媒介的激烈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西部大众媒介发展的出路

针对于以上的问题, 西部大众媒介可以前往外地兴办各种形态的子媒体, 形式主要体现为子报、子刊和网站等, 一方面可以优化报业集团下属报刊的结构, 形成较好的市场覆盖, 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母报的品牌、信息等资源优势, 但是也存在风险, 如果合作伙伴选择不当, 经济利益分配、媒介控制权就会纠缠不清, 另外也可以投资于报业相关的业务, 例如物流行业。报业集团在其日常的报刊销售过程中, 必然形成人数庞大的发行人员队伍、分布广泛且合理的零售网络、必要的物资运输设备等, 这些资源整合起来, 使报业集团组建综合性物流公司具有先天的优势和活力。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 很多人已经放弃了阅读报纸, 但是对信息的需求并没有减少, 报业可以发挥自身信息来源渠道多、信息资源丰富、信息内容可信度高等优势, 单独或与移动通讯商合伙开展个性化信息定制服务。

在人才机制中, 全面改革用人制度、引入竞争机制, 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 破除行政手段配置人才资源的模式, 改为适应市场的方式, 真正实现优胜劣汰, 并且多给年轻人一些机会, 对于招聘而来的毕业生给予转正的机会。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 应该借助市场机制, 面向全国广招优秀人才, 着重打造高层次的经营人才队伍, 全面提升媒介的营销水平。

在机制上, 媒介集团应该快速融入市场机制, 调动内部的品牌优势, 促进产品的优化组合, 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在全面整合资源的基础上, 强化服务意识, 为下属各媒体的共同发展提供各方面的服务, 而且服务要到位, 最大限度地减少旗下媒体的内部、外部矛盾和压力。

上一篇:《建筑无可替代》下一篇:硝普钠联合多巴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