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力产业

2024-05-20

潜力产业(共12篇)

潜力产业 篇1

日前, 由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国家发改委中国经贸导刊杂志社主办, 中科合创 (北京) 科技推广中心承办的“良种肉鹅繁殖技术示范推广及产业化学术交流研讨会”召开。

据了解, 我国是养鹅大国, 肉鹅产业市场潜力巨大。但在现阶段肉鹅养殖产业仍存在养殖技术不成熟、规模化程度不高、家禽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等不足, 如何加强肉鹅养殖技术创新, 加速实现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是行业面临的首要问题。“良种肉鹅繁殖技术”是国家级“星火计划”的项目之一, 也是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具体实施和体现, 湖南天鹅湖生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良种肉鹅孵化基地和种鹅基地, 每年可向社会提供50万到60万的种苗供应, 推动养鹅的专业化发展。

国务院参事徐锭明指出, 养殖企业要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己任, 更好地推动鹅产业的科学发展。湖南省科技厅副厅长易向凡认为, 探讨和推广良种肉鹅繁殖技术不仅是技术创新的重大工程, 也是一项服务三农和民生的重要活动。

(文章来源: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

潜力产业 篇2

黑龙江农垦产业布局特点和发展潜力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影响下,黑龙江垦区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是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形势要求以及国际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仍有很大距离.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垦区产业结构现状和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加以解决.

作 者:张力华 李鸿彬  作者单位:张力华(黑龙江省五九七农场财务科)

李鸿彬(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统计局)

刊 名:农场经济管理 英文刊名:FARM MANAGEMENT 年,卷(期): “”(2) 分类号:F3 关键词: 

释放文化产业发展潜力 篇3

有望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文化产业大发展态势明显。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物质生活质量的逐步改善,城乡居民越来越重视文化生活,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规模逐年增长,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仅以电影为例,2015年我国电影票房达到440.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8.7%;全年城市影院观众达12.6亿人次,同比增长51.08%。

在这个趋势下,文化产业保持了快速发展态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1季度数据,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4.7万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6719亿元,同比增长8.6%,超出同期经济增速6.7%近2个百分点。其中,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增速最快、增长27.8%,文化艺术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均增长25.0%,广播电影电视服务增长24.2%。

如果回顾过去几年的文化产业发展,可以看出,文化产业正在发挥经济增长新引擎的作用。从文化产业占GDP比重看,2004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3440亿元,占GDP比重2.15%;到201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提高到24017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3.77%。预计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有可能超过5%。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带来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在文化消费支出上,我国城镇居民的文化支出占比从2004年的6.6%提高到2012年的7.3%。在文化投资上,随着影视演艺、体育运动、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形态的出现和发展,文化投资大幅增长。《2015年中国文化产业资本报告》显示,过去两年文化领域的投资并购成为热点。2015年文娱产业并购案例达到204起,比2014年增长33.33%,涉及资产1736.14亿元,同比增长78.26%。文化消费与投资的不断扩大,使文化产业有望成为国民经济的新支柱产业。

文化产业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重要土壤。比如,以众筹形式出版图片、拍摄电影,改变了传统的文化形态;“网红”经济等引领新产业形态。尤其是在“互联网+”的助力下,不少“80后”“90后”在文化领域创业创新,掀起了一阵一阵的浪潮,促进了文化领域小微文化企业发展。

面临着供给短缺的突出矛盾

尽管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较快,但从我国城乡居民文化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看,文化领域的有效供给还不适应需求,供给短缺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文化供给短缺情况明显。总体上看,我国文化产业基础仍然相对薄弱,总量规模偏小,产业广度、深度、速度、质量、效益都需要明显提升。从现实情况看,文化领域的主要矛盾是有效供给不足。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近年来一直处于5%左右,广大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占比更低。相比之下,欧美发达国家文化消费占家庭消费的比例高达30%左右。一些中高收入的居民出国旅游,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考察和欣赏所在国的文化。在这方面,我们还有比较大的缺口。

文化产业发展面临体制机制掣肘。过去几年,我国在文化产业上推出不少重大改革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由于多种原因,文化产业发展还面临某些体制机制掣肘。比如,第一,文化产业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还不高;我国文化产品流通领域已经开放,图书、音像分销、电影院等领域的市场主体已经多元化,竞争态势已经形成。但书报刊出版和广播电视等产业高端领域的市场开放还有较大距离。第二,全国统一、竞争、有序的文化大市场尚未形成,文化企业产品和服务对本地市场的依存度过高。第三,知识产权保护还相对薄弱。大量原创性的文化产品没有获得预期的回报。第四,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结合有待完善。尽管资本市场青睐文化产业,但也面临多方面的掣肘。比如,将媒体经营性资产分离出来并吸收社会资本,将面对大量关联交易、无形资产评估等问题。第五,市场监管如何进一步完善以适应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需要尽快破题。

加快文化体制结构性改革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改变投资消费失衡的格局,增加有效投资扩大有效供给,减少无效投资带来的产能过剩。也就是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在消费结构升级的基础,把消费需求作为投资的重要引导。适应文化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的趋势,需要加快文化领域的结构性改革,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扩大文化有效供给,提高文化产业占比,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

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这些年我国城镇文化固定资产投资额每年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投资拉动文化产业增加值快速增长。当前仍需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的投资。一方面,加快文化领域的投资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重点是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放宽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限制,除像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重要文化机构外,原则上大多数文化产业都应允许各类资本进入。鼓励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发展。另一方面,加大公共文化投资,扩大城乡公共文化供给。目前,我国城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已经向全社会免费开放,下一步需要加大这些场馆的文化载体投资,比如定期更新馆藏图书等。

加快建立统一的文化市场体系。文化无边界,需要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同时鼓励文化企业兼并和重组,通过组建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的文化集团,优化文化资源配置。

推进国有文化企业改革。2015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以实现“双效统一”为导向,需要加快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发挥国有文化企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加快文化企业走出去。我国正进入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二次开放”新阶段,文化进出口重要性日益凸显。需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国内文化企业积极进行海外投资,直接进入国际文化市场。在金融、财税、出入境管理等方面加快改革,为文化企业走出去提供优良的服务环境。

推进文化领域简政放权,释放文化企业活力。开展以简政放权为最大特点的新一轮改革,加快转变文化行政部门职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同时,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监管体制,把文化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后危机时代”孕育七大潜力产业 篇4

一、新能源产业

新能源是指常规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大中型水电) 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 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以及核能、氢能等。新能源产业具有潜力的理由是:

一是发展新能源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全球气候变暖使人们认识到必须用新能源取代常规能源, 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国际经济危机爆发后, 许多国家认识到, 要想走出危机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而新增长点的主要希望在新能源产业。尤其是美国奥巴马政府更是将发展新能源作为美国未来经济的主要方向, 并制定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近年来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青睐有加, “硅谷”正演变为“太阳谷”或“绿色之谷”。

二是许多国家推出了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如欧盟在2003年制订了《欧盟氢能路线图》, 近5年来每年投入20亿欧元, 用于氢能、燃料电池的研发。日本政府近5年平均每年投入约2.7亿美元用于新能源的研发。瑞士更是对风电和太阳能给予20年的持续补贴, 并且通过立法形式予以确立。我国的《新能源产业振兴和发展规划》也正在制定之中, 预计到2020年, 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

三是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正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截至2007年底, 全国推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4286万平方米、太阳房1468万平方米、太阳灶112万台。截至2008年底, 我国光伏电池产量达到了2500多兆瓦, 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大型风电设备制造业也已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阶段。

二、环保产业

环保产业是指为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综合服务等活动的总称。产业内涵扩展的方向在洁净或绿色技术和产品、环境服务等方面。美国称之为“环境产业”, 日本称之为“生态产业”或“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具有潜力的理由有:

一是环保产业市场潜力巨大。据统计, 全球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已从1992年的2500亿美元增至2008年的6000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8%, 远远超过全球经济增长率, 成为各国十分重视的“朝阳产业”。2010年中国环保产业的年收入总值将达8800-10000亿元左右, 其中资源综合利用产值6600亿元, 环保装备产值1200亿元, 环境服务产值1000亿元。

二是发展环保产业为各国政府所鼓励。如美国的环保产业投资逐步增加, 每年大约有140~180亿美元, 在2004财政年度拨款近51亿美元, 用于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先进的能源技术、自愿项目以及相关的国际援助。世界银行估算, 环境污染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GDP的8%-12%。中国从2007年开始将环保支出科目正式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在4万亿投资中, 资源环境投资占5.25%。

三是国际经济危机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危机使一些重污染行业受到重创, 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机遇, 也为环保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危机使那些已制订了污染治理方案, 但担心停产会影响经济效益, 宁可接受环保处罚也不愿意停产的企业, 提供了一心一意实施污染治理方案的有利时机。危机导致市场物价普遍下滑, 这可以节约企业的环境治理成本。

三、新一代IT产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 IT产业一直是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明星产业”。“网络泡沫”破灭以后, IT产业受到了一些冲击。但随着技术的积累, 这个产业正在酝酿新的技术突破, 新一代IT技术和产业正在孕育。新一代IT产业具有潜力的理由有:

一是具有巨大的技术升级空间。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已基本成熟。目前每秒2M的流量即被称为“宽”带, 而新一代互联网将可能达到每秒100M以上的高性能, 这意味着下载一部高清晰电影只需几秒钟。新一代互联网不仅更快捷, 而且更安全、更方便。“互联网”正在与“物联网” (物与物之间的网络) 形成创新融合, 这将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具有微型计算和通讯能力的各种物件设备通过联网, 可以使商业系统、社会系统与物理系统融合起来, 形成一个个全新的、智慧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网络群, 包括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慧电网、智慧医疗等。思科已推出“智能互联建筑”, 电网智能化改造已开始在美国实施, 上海所在的华东电网也正进行试验。同时, 我们正在进入“云计算”时代, 许多IT企业都在进军“云计算”市场。美国国际数据公司预测, 到2012年全球“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约420亿美元, 未来5年企业在“云计算”技术上花费的预算将是现在的3倍。

二是具有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随着3G移动通信的发展, 手机互联网用户越来越多, 手机、笔记本、上网本等将形成联动, 创造出许多新的市场空间。据工业和信息化部预测, 3G牌照发放后, 相关企业今后两年至少投入2800亿元建设资金, 仅此一项有望形成上万亿元的产业发展规模。计算机已被列入我国“家电下乡”产品, 通讯“村村通”工程正在推进, 农村信息化迎来了新的机遇, 中国农村巨大的市场潜力将得到开发。

三是国际经济危机为我国IT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在危机影响下, 国际弱竞争环境为我国IT企业开拓新兴市场提供了机会, 随着海外资产大幅贬值, 实力较强的企业可以开展跨国并购, 引进技术和人才。危机也降低了购买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成本, 为我国企业购买先进适用技术带来了有利时机。

四、绿色制造业

制造业是一个很大的范畴, 包括钢铁、机械、汽车、造船、航空航天等行业。本文要强调的是绿色制造业, 这里的绿色是指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或者低消耗、低排放, 凡是符合低消耗和低排放要求的产业都可算作绿色产业。绿色制造业即是低消耗、低排放的制造业, 所有的制造业都有可能成为绿色制造业。绿色制造业具有潜力的理由有:

一是制造业是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主体产业。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制造业正在大发展。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 工业化初期阶段一般以轻纺工业为主体, 中期阶段一般以重化工业为主体, 后期阶段一般以深精加工工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体。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时期, 而重化工业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国际经济危机如何演化和影响, 制造业都将在今后一段时期扮演中国工业化的主要角色。

二是绿色制造业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与农业和服务业相比, 制造业的资源消耗较多, 对环境的破坏较大。十三亿人口的中国进入重化工业大发展的时期, 如果继续按过去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走, 必将对资源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事实上, 这种压力已是当前的现实。而且,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新形势下, 国际社会将对节能减排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出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 我国政府也在采取一系列主动的措施, 促进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 制造业的发展必须在符合绿色要求的框架中进行。

三是国际经济危机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危机影响下, 迫于生存压力, 发达国家的制造企业将向中国等新兴市场加速转移, 中国制造业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危机也为我国制造业通过投资收购, 积极参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 利用国际技术和人才资源提供了机遇。

五、文化传媒业

文化传媒业是一个大家族, 包括文化创意产业、传媒产业、教育培训业、体育娱乐产业等。文化传媒产业具有潜力的理由有:

一是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我国的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 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消费的需求将大幅增加。据预测, 到2015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将超过5%以上。全国每年因新兴产业发展的培训人数需求量达3000万人次。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许多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资源都有待进一步开发。当前新文化、新媒体业态不断产生, 预示着文化传媒产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是文化传媒产业是重要的新经济增长点。文化传媒产业知识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产业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大, 符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 符合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 符合扩大内需的要求, 是最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产业。文化传媒产业是内容产业, 资讯技术、网路技术和数位技术正与文化传媒产业广泛深入地对接和融合。随着电信重组、卫星直播、数字电视以及通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三网”融合的快速发展, 文化传媒产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3G牌照已开始发放, 中国第一颗直播卫星中星9号已发射升空, 迈出了卫星直播时代具有实质性意义的第一步。目前启动有线电视数字转换整体转换的城市已经超过100个, 数字转换用户首次突破4000万户。

三是国际经济危机为文化传媒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文化传媒产业是提供精神粮食的产业, 具有反经济周期的特点, 危机时期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反而会增强。

六、医药保健业

医药保健业是直接为人的生命和身体健康服务的产业, 包括医药业、医疗业、保健业及其相关行业, 如医疗器械制造业等。医药保健产业具有潜力的理由有:

一是需求的空间越来越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和生命的长寿, 越来越舍得在这方面进行投资。医药产业是当今世界竞争最激烈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 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 医药工业是第四大创利产业。近年来, 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平稳, 2008年我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利润708.9亿元, 同比增长28.4%。近20年来, 我国中药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近年来, 中国保健市场一直保持17%以上的年增长率。

二是医疗体制改革为医药保健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2009年1月21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这为更多的人看得起病、买得起药奠定了基础, 为医药保健业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新医改以预防为重心, 将给疫苗产业带来新机会。新医改也将给普药、中成药、医疗器械等产业带来新机会。

三是国际经济危机为医药保健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医药保健产业被普遍认为是抗周期或抗危机的行业, 越是在危机时期, 人们对医药保健的需求越是迫切。政府在4万亿元拉动内需投资中, 明确投入医药行业的已有48亿元, 对医疗器械行业的拉动估计在0.8%左右, 对药品消费的拉动估计为0.77%。而2009年全年预计卫生总投入将达700亿元左右。

七、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来说的, 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包括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都市农业、休闲农业、创汇农业等。现代农业具有潜力的理由有:

一是现代农业永不衰落。不管在何种形势下, 吃的需求永远都不会消失, 农业永远都有生存的依据。尽管全球经济危机对所有产业都带来了重大冲击, 但现代农业有望成为相对亮点, 原因是粮食需求受收入影响较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最近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说, 今后10年, 迅猛增加的粮食需求将支撑农业发展势头, 抵御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这份报告预测, 2009年至2018年, 农产品平均价格将比1997年至2006年间上涨10%至20%, 植物油价格上涨幅度可能超过30%。现代农业所生产的有机食品将越来越占重要地位, 预计今后10年中国有机食品占国内食品市场的比重有望达到1-3%, 成为世界第三大生产国和第四大消费国。

二是国际经济危机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由于国外农业受到国际经济危机较大打击, 为我们农村吸引国外的现代农业人才和技术、承接国际农业产业转移带来了机遇。危机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动力, 必将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危机还会使那些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受益, 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

三是十七届三中全会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机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其中就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七项措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特别是提出了抓紧实施粮食战略工程, 加快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等具体政策。这些无疑为今后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和政策基础。

上述七大产业具有一些共同特点, 它们大都属于短缺型产业、内需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实体型产业、政策鼓励型产业或危机获益型产业。

(因无作者详细通联地址, 请作者见文后速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潜力产业 篇5

中国老龄产业的发展潜力:一个需求方面的分析

1引言 西方发达国家的老龄产业在老龄化过程中获得了显著的发展,老龄产业的产出总值及其所占比例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有关资料显示,日本的银色市场1980年占消费市场的13%,至将增为24%.早在1985年,美国老年消费市场份额已高达8000亿美元,比预计的20日本老年人口消费数额6000亿美元还高亿美元.反过来看,作为刚刚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其老龄市场甚为冷清,老龄产业发展相当滞后.对于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国内一些学者已有若干探讨,他们的观点主要有两种:老龄产业发展前景看好和老龄产业发展潜力有限,前种观点是基于老年人口规模的扩张和老年人口比例的提高等原因而提出的,后种观点认为较低的老年人口收入限制了老龄产业的深入发展.这里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需求的角度对老龄产业的发展潜力进行探讨和分析.

作 者:朱国宏 卢元 作者单位: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复旦大学经济学系,33刊 名:人口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POPULATION RESEARCH年,卷(期):25(6)分类号:F7关键词:

中国太阳能产业潜力巨大 篇6

空间巨大

中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开发利用的潜力非常大。陆地表面每年接受太阳辐射能相当于49000亿吨标准煤, 约等于上万个三峡工程发电量的总和。全国2/3以上地区的年日照大于2000小时,年均辐射量约为5900兆焦耳/平方米,属于太阳能利用条件较好的地区。

中国太阳能发电产业的应用空间也非常广阔。第一,中国有荒漠面积100余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光照资源丰富的西北地区,如果利用荒漠安装并网太阳能发电系统则可以提供非常可观的电量。第二,太阳电池组件不仅可以作为能源设备,还可作为屋面和墙面材料,既供电节能,又节省了建材,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第三,迄今中国西部边远地区仍有较多居民尚未用电,如果单纯依靠架设电网供电,则成本高,建设周期长,不经济。太阳能发电无需架设输电线路,且建设周期短,可以有效解决边远地区用电的难题。

中国政府对太阳能产业也给予了充分的扶持。2006年1月,《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随后,国家又陆续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 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实施细则,使国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方面的扶持政策日趋明朗化。这一系列法律、政策无疑有力的支持了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光伏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光伏产业现在已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日本和德国。由于很好地利用了国际资本,继尚德电力于2005年在纽约证券上市后,相继有常州天合、苏州CSI、港苏林洋、南京中电、河北昌澳、保定英利等10家企业在美国纽约证券和纳斯达克资本市场上市,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而且,浙港、保定、四川等地的公司已经开始多晶硅太阳电池的生产,市场上形成了单晶硅和多晶硅两种主要电池产品的局面。目前,中国非多晶硅薄膜电池产业也展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有望率先打破太阳能光伏发电高成本低产量的局面,促进光伏发电的推广普及。

区域优势

国内光伏产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在区位优势与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下,已经初步形成了4个产业集中发展的区域,建议投资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者应根据现有产业分布,结合各地的资源优势,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向。

第一,珠港三角洲地区。它是中国太阳能应用产品生产基地。主要优势是进出口方便、信息通畅、配套完善。预期到2010年,这一区域年产太阳能应用产品产值可达30亿元,太阳能电池用量达到30MW。产业规模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0%。

第二,长港三角洲及周边地区。它是中国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主要优势是进出口方便,同时上海、苏州是中国主要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生产基地,配套完善,人才、技 术、资金优势明显。预期到2010年,这一区域可以形成年产太阳能电池800MW的规模,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0%。

第三,河北。它是中国硅片生产和加工基地。主要优势为电力资源丰富,可以从京津获得技术、人才。预期到2010年,可以形成年产太阳能单晶硅锭和多晶硅铸锭4000吨的规模,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0%。

第四,中西部地区。它是中国太阳能多晶硅原料生产基地。包括现有的峨嵋、乐山、洛阳等厂,也包括今后可能在四川、甘肃、宁夏、内蒙等电力丰富地区新建的大型多晶硅生产厂。通过对现有厂的扩产及新建厂,预期到2010年多晶硅原料年产量将达到5000吨,基本满足国内的需要。

发展瓶颈

自2003年以来,中国光伏产业在国际市场的拉动下得到了迅速发展,产品纷纷出口到国际市场,中国已成为世界三大光伏电池生产国之一。但是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也遭遇了瓶颈,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产业链上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5个环节,在整个产业链中,原料、技术和设备已经被国外垄断,国内太阳能企业能做的只有终端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太阳能光伏产业是一个需要技术支撑力度很强的产业。只有加强自主创新,才能使中国正在兴起的光伏产业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中获得有利位置。

由于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晶体硅材料的紧缺状况越来越严重,硅材料的价格持续上涨,多晶硅价格2003年的公斤24美元,2006年第四季度多晶硅每公斤突破300美元后,2007年上半年尚稳定维持在300美元~330美元的水平,然而,在2007年第四季度初成交金额再升至360美元~370美元,12月更是创出每公斤400美元的天价。硅原料价格的快速上涨成为环绕在下游生产商心头挥之不去的梦魇。目前,全球高纯度晶体硅的供应基本上处于国际7大厂家的垄断之中,主要分布在德国、日本、美国、意大利以及挪威等国家,7大厂家的总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95%以上。虽然中国的硅材料矿藏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5%,但因中国现有的硅材料原始提炼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硅材料工业生产规模过小,不能形成规模优势,缺乏市场竞争力。导致国内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所需原材料绝大多数需要从国外进口。太阳能多晶硅短缺和供应紧张,预计这种紧缺状况将持续到2008-2010年。中国的尚德太阳能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公司之一,该公司仍然由于缺少制造太阳能板的纯硅而到处寻求原材料来源。硅材料占整个晶硅太阳能电池成本的70%以上。而硅材料的价格大幅上涨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制约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令人欣喜的是,国内企业对多晶硅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据了解,重庆市万州区将开工打造多晶硅之都,总投资达百亿元,锦州凌海也将建设千吨级的多晶硅项目。此外,宁夏石嘴山、河南洛阳、四川乐山也在纷纷上马多晶硅项目。

建设多晶硅厂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大量资金。近年来,国家间、公司间的合作、合资项目越来越多,渐渐成为世界硅材料产业发展的潮流。根据多晶硅市场的需要,国家应鼓励和扶植中外合资建设多晶硅厂,其好处是:分担巨额投资费用,减少国内资金压力和投资风险;共享先进技术成果,迅速缩短中国硅材料工业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利用国际大公司的品牌进入国际市场,使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中国光伏产业相关设备的生产也存在明显的问题。首先,部分关键设备仍然无法国产化,完全依赖进口。多晶硅浇铸炉、线切割机、PECVD等设备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其次,设备与工艺研究脱节。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对太阳能利用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由于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通盘考虑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因此造成中国太阳能产品的应用与研发力量的脱节。最后,产品自动化程度不高,不重视各个设备之间的衔接。国内设备基本上是手动或半自动,设备之间的衔接依靠人工来完成。手工操作很可能无法适应未来超大、超薄硅片的要求。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设备的自动化程度需要引起重视。

亟须政策支持

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太阳能电池的年产量已突破3000兆瓦。但中国光伏产品的原材料主要依赖进口,产品主要依赖出口,90%生产的光伏产品都出口到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外市场。到目前为止,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只有100兆瓦,2007年国内市场仅消化了20兆瓦,主要是一些离网型太阳能光伏示范项目,真正并网型的太阳能光伏市场远未形成。鉴于90%的市场出口以及国内市场的缺失,中国光伏产业要实现健康有序发展,快速启动国内光伏市场是当务之急。如果国内市场不能启动,企业和社会资本看不到增长前景,创新动力和创新投入就会明显不足。

阻碍国内光伏推广的最直接因素是成本。目前,国内光伏发电成本每千瓦时约4元,而火电发电成本约0.30元,光伏发电成本远远高于常规电力。根据常规电源价格上涨和光伏发电价格下降的趋势估算,要到2030年左右光伏发电才能达到与常规电价竞争的水平。由于常规电价过低、与光伏发电成本差距过大,启动并网发电市场难度更大。尽管2006年开始实施的《再生能源法》规定电网企业应当全额收购光伏发电电量,但收购电价高于常规电价部分的资金来源尚未落实,制约了光伏并网发电。在明确强制收购和固定价格同时,可以考虑对电网企业收购光伏发电给予一定补贴以调动积极性。

由于光伏发电成本高昂,只能依靠政府支持。发达国家由于采取收购上网、财政补贴等政策来促进光伏产业市场发展,如德国2000年,德国议会通过了 《可再生能源法》,并于2004年进行了修订,实行购电补偿法,根据不同的太阳能发电形式,政府给予为期20年,0.45-0.62欧元/度的补贴,每年递减5-6.5%。购电补偿法的推出成为德国光伏产业市场增长的催化剂,在推出后的短短几年之内,德国光伏产业市场迅速发展,一举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光伏市场,行业的景气也产生了Q-Cells,Solarworld等一批世界级的光伏企业 。日本实行用户补贴政策,即对安装光伏发电系统的消费者进行补贴,但补贴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市场发展和技术进步而逐年递减,从最初50%到第十年时减到零。2005年以后补贴已经没有了,但民众对太阳能发电的接受程度已大幅提升,目前仍为全球仅次于德国的第二大市场。

在国内,与建筑物相结合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如“太阳能屋顶”、太阳能玻璃幕墙等都有巨大发展空间,但市场启动需要政策和舆论引导。由于对太阳能认识不足,在公众心目中,太阳能几乎就等于太阳能热水器,对于光伏发电则很陌生。在很大程度上,公众的认同成为政府和企业发展光伏技术的主要动力。

潜力产业 篇7

1 盈江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及潜力

1.1 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2008年末, 全县生猪存栏166 394头, 其中存栏能繁母猪9 769头, 产仔猪73 019头, 出栏生猪170 729头, 出栏率111.21%, 生猪产值19 631万元, 占畜牧业总产值25 831万元的76%。2005年至2008年引进良种公猪207头, 良种母猪1 400头。其中保山大耳朵母猪398头, 楚雄撒坝母猪468头, 长×约二元杂186头, 杜×撒二元杂168头, 新淮母猪116头, 约克夏母猪38头, 杜洛克母猪26头;杜洛克公猪46头, 巴克夏83头, 汉普夏10头, 大约克夏36头, 长白32头。建立仔猪示范村7个, 科技示范户468户, 饲养能繁母猪50头的15户, 20头以上的125户, 10头以上的228户。

实施能繁母猪补贴、政策性保险、种猪良种引进补贴、猪人工授精点5个, 扶持规模、标准化养殖。在畜牧部门牵头组织下, 围绕“种、料、管、繁、舍、防”的技术发展措施, 在全县15个乡镇选择有经验、有能力、爱科学的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引进良种、改 (扩) 建猪舍、配制饲料、加强管理、做好疫病防治、大力扶持科技养殖示范户、示范村建设, 不但提高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 还使部分木材老板改行办猪场, 进一步把传统的散放散养转变为舍饲方式。卫生、沼气、蔬菜相结合的科技模式, 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为盈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市场供给、稳定社会秩序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2 发展仔猪产业潜力

盈江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 东经97°31′40″~98°15′0″, 北纬24°24′16″~25°20′10″之间。全县国土面积4 429 km2, 人口29万人, 属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水质好、日照长, 年均2 319.4 h, 占全州土地面积的1/3, 属于典型的农业大县。

(1) 饲料资源丰富。

盈江县是水稻、包谷、小麦油菜、豆类等农作物的主产区, 每年大小春农作物播种面积约3.07×104 hm2, 且优质高产, 适宜种植芭蕉芋、红薯、聚合草、瓜类、蔬菜类等, 为发展仔猪产业提供了丰富的饲料资源。

(2) 地区特性和民族习俗。

盈江县是一个以傣族、景颇族、汉族、傈僳族等多种民族聚居的民族大县,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风俗, 造就了当地老百姓喜食仔猪的习俗。在平原、弄璋、等坝区乡镇居住的老百姓喜食火烧猪 (20~30 kg) , 主要在收割季节红白喜事时每家需要1~3头。山区乡镇的铜壁关昔马、卡场、勐弄、苏典、那邦喜食笋子猪 (用酸大笋煮20~30 kg仔猪) , 特别在清明时节, 每家需要2~3头、亲友相聚时, 他们会用笋子猪招待客人。从目前当地市场分析, 盈江每年约需仔猪15万头, 自宰自食达5万头, 而现在全县每年仅能提供7万头, 仔猪缺口8万多头。地区特性和民族习俗给当地发展仔猪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市场机遇。

(3) 饲养仔猪成本低, 饲料报酬高。

同时, 减少了到外县买猪而造成的疫病传播, 而且仔猪价格从1995~2006年均在14元/kg以上。

(4) 发展仔猪产业的基础条件好。

自1990年以来, 先后在平原、姐冒、弄璋、旧城、太平、昔马、勐弄、苏典、油松岭乡镇建立商品猪基地。2005年以来盈江县畜牧局利用国家小额信贷资金给农户贴息, 积极扶持科技养殖示范户、示范村的建设, 并先后引进良种公猪207头、母猪1 400头。盈江生猪产业基本形成良种生产、规模养殖、科学管理、以洋二元为主的优良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体系, 推广养猪“八改”技术、“三高”母猪生产技术和仔猪培育技术。

(5) 优惠的扶持政策。

云南是全国的养猪大省, 盈江县则是德宏州的养猪大县, 养猪业是盈江畜牧业的主体, 生猪的存栏和出栏年年递增, 是发展养猪业的优势产业, 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畜牧业的重要举措。云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把畜牧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若干意见》文件, 进一步提升了畜牧业的产业地位。2007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 (2007) 22号文件:“切实做好能繁母猪补贴、政策性保险、猪人工受精网点建设、猪的良种引进补贴, 扶持规模养殖”等优惠政策, 为盈江的仔猪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有力地推动了盈江养猪业的快速发展。

2 发展仔猪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饲养管理粗放, 生产水平低

目前, 盈江县的山区养猪生产仍是零星分散的养殖方式, 如景颇族、傈僳族村寨, 有些村户无猪舍, 让猪随地夜宿, 且常处于半饥饿状态, 致使猪体质下降, 易患病, 生长迟缓, 形成长寿僵猪。饲料单一, 造成猪只营养不全, 而且忽视公猪的管理, 导致繁殖率低、品种老化、品质差, 影响了产仔数、受胎率, 良种覆盖率低。

2.2 资金投入不足, 养殖规模小

养猪的经济效益随市场变化波动幅度大, 山区农村农民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现象。在圈舍、饲料、品种上需要大量的周转资金, 政府不实行贴息贷款扶持, 无法快速扩大养殖规模, 是制约仔猪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2.3 科技含量和商品意识低

大多数养殖户文化素质低, 又没有外出学习参观的机会, 对良种、优质的概念认识不足。边缘山区86%的农户没有卫生圈, 在饲喂上不按猪只各阶段的营养需要来配置饲料, 不进行选种选配, 在仔猪的培育上, 不进行提早开食和断奶, 哺乳期长达60 d, 而且圈舍潮湿昏暗, 对仔猪黄、白痢更是束手无策养猪主要是为了自宰自食, 想要扩大规模, 对圈舍改 (扩) 建又没有充足的资金, 商品不流通, 思想观念落后, 科技、商品意识淡薄, 导致出栏率和商品率低, 而且每年从梁河、腾冲、保山、施甸购进大量的仔猪、肥猪, 严重制约着仔猪产业的发展。

3 发展盈江仔猪产业的关键技术措施

3.1 扎实做好种猪选择, 提高良种覆盖率

一是选择好种公猪, 在全县15个乡镇中, 山区9个乡镇应选择优质瘦肉型的杜洛克、汉普夏、约克夏公猪和本地母猪进行杂交, 生产二元杂商品仔猪;坝区6个乡镇应选择长白、约克夏、杜洛克公猪与二元杂母猪及优良的本地母猪进行杂交, 生产优质的商品仔猪。二是母猪的选择, 选择优良的二元、三元杂母猪、保山大耳朵猪、太湖猪、撒坝猪、滇南横耳朵猪均可, 要求乳头6对以上、四肢健壮、结构匀称、腹围大、背腰平直、母性好。结合各乡镇地理环境, 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进适合本地的优良品种进行繁殖, 积极推广猪的人工授精技术, 扩大良种覆盖面, 提高养殖效益。

3.2 提高种猪利用率, 实行科学管理

一是提高种公猪的利用率:在管理上, 按种公猪负担的配种任务, 均衡地供给配种所需的营养物质, 保证能量和蛋白质的需要, 注意钙、磷、矿物质、维生素A、D、E的补充, 每天应运动1~2 h, 保持中上等膘情和良好的体况, 日粮体积不能过大, 要单圈饲养, 保持圈舍干燥、卫生。二是提高母猪的利用率:利用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 充分发挥母猪的多胎高产潜力, 如母猪产后21~35 d断奶, 断奶后10~15 d发情配种, 实现年产2.2~2.5窝仔猪。为猪群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透气通风等环境条件, 保证其营养的需要, 提高产仔率、成活率和母猪的生产能力。

3.3 掌握母猪的繁殖规律, 适时配种

猪是常年产仔的多胎高产动物, 本地猪一般6~8个月可初次配种, 纯种或培育品种8~10个月可配种。猪的发情期平均为21 d (18~23 d) , 持续期2~3 d, 妊娠期114 d。抓住配种时机, 如当发情母猪出现“呆立”反应后的第2天或在其红肿阴户开始消退变暗时, 要进行输精, 结合“老配早、少配晚不老不少配中间”的规律, 第一次输精后隔8~10 h再进行第二次输精。对不发情或发情不明显的母猪, 应采用药物给予催情, 如注射氯前列烯醇。对妊娠母猪加强科学管理, 注意保胎, 根据体况均衡地供给营养全面的精、粗、青饲料, 提高母猪的生产效率。

3.4应用科技饲养和管理仔猪, 提高成活率

(1) 初生关:按照“三三三”或“加四减六”推算法做好接产工作, 仔猪出生后, 要做好防冻防压、固定好乳头、让其吃好初乳, 可用照明或红外线灯泡把温度控制在28~30℃, 满一周后下降2℃。 (2) 补饲关:仔猪出生满一周后要训练吃饲料, 给仔猪提早开食, 缩短哺乳期, 结合补铁、补铜, 如3日龄注射性血素等, 促进其生长发育, 增重体质, 提高成活率 (3) 下痢关:仔猪黄、白痢在各个猪场或养殖户中普遍存在, 且发病率高达60%~80%, 特别在高温、高湿的6~8月。对于6~12日龄仔猪, 一要做好猪圈的清洁卫生, 保持干燥的环境。二要备好抗菌药物。三要做好预防接种和去势。 (4) 断奶关:不论采用一次断奶或逐渐断奶方法,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50~60日龄断奶, 提倡采用21~35日龄断奶, 有利于提高母猪的产仔胎数和预防仔猪白痢病。认真做好“换圈分群逐步过渡、饲料更换逐步过渡、饲喂顿数逐步过渡”工作。

3.5 做好疫病综合防治工作

潜力产业 篇8

中国与中亚五国均有着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目前,中国的肥料产量与施用量均居世界首位,且正处于从肥料大国向肥料强国的转变阶段;而中亚五国除乌兹别克斯坦外,其它四国肥料产业发展较为滞后,土地利用效率相对低下。因此,加强中国与中亚五国在肥料产业的合作,对实现双方优势资源转换,充分发掘双方农业生产潜力及提高农业产出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粮食产出与肥料施用现状及分析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表示数据缺失。

注:本表α与β栏目括号中数值对应该系数t值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粮食产出与肥料施用现状

在粮食产出方面,中国的单位面积产量高于中亚五国;中亚五国中乌兹别克斯坦产量最高,但产量最高年份也约低于中国1000 kg/hm2;哈萨克斯坦产量最低,年均产量约1000 kg/hm2;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差别不是很大,近年基本上能达2500kg/hm2以上。

在肥料施用方面,中国的肥料施用量远高于中亚五国;中亚五国中乌兹别克斯坦单位面积施肥量最高,哈萨克斯坦的单位面积施肥量最低;除土库曼斯坦未能获得相关数据外,其它两国单位面积施肥量均较低,但有逐年上升趋势,具体见表1.1。

资料来源:根据TRADE MAP数据库整理计算得出,-表示无计算结果。

通过表1.1及以上对肥料施用及粮食产出的现状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得知,肥料施用量与粮食产量基本呈正向关系。

(二)中国与中亚五国肥料施用对粮食产出的影响分析

本文拟用式(1)(2)对中国与中亚五国肥料施用对粮食产出的影响进行考察。

(1)式中为i国t时期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为i国t时期的化肥单位面积施用量;(2)式中的和为(1)式中的对应项取对数;α为截距项,μit和δit为各式的随机扰动项。

由于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自然及农业生产环境存在很大差异,而五国之间差异不大,加上中亚部分国家数据不全或缺失,故拟对中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单独建模分析;对除土库曼斯坦(无数据)外用中亚四国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做分析;同时由于哈萨克斯坦单位面积产量年际变化较大且施肥量极少,故还需用该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单独建模,以探究该国施肥量对产量有何影响,结果见表1.2。

通过表1.2我们可以得知,运用2002-2009年中国时间序列数据及中亚四国面板数据建立的四个模型系数均通过5%显著性水平检验,各模型均拟合较好。从模型(1)来看中国截距项系数要高于中亚四国相应系数2281.32,说明中国粮食产出平均水平要远高于中亚国家,这与我国粮食生产的各项条件均要好于中亚国家有极大关系;斜率系数中国的为3.07,说明中国每公顷增施1千克肥料,粮食产量将增加3.07千克,而中亚国家的斜率系数为14.83,说明中亚国家每公顷增施1千克肥料,每公顷粮食产量增加14.83千克,故现阶段中亚国家肥料对粮食单产提升的效率要远高于中国。从模型(2)来看中国的斜率系数为0.24,说明中国每公顷增施肥料1%,每公顷粮食产量增加0.24%,中亚国家的斜率系数为0.27,说明中亚国家每公顷增施肥料1%,每公顷粮食产量增加0.27%,再次论证了现阶段中亚国家肥料对粮食单产提升的效率要远高于中国这一结论。

根据哈萨克斯坦数据建立的模型(1)和(2)斜率系数均未能通过检验,模型拟合也极差,这说明了现阶段该国肥料的施用对粮食产量未能形成显著影响,故现阶段哈萨克斯坦粮食生产仍处于“靠天吃饭”阶段。若想达到粮食产量3000 kg/hm2,在其它各方面条件不变情况下,根据中亚四国模型(1)计算,约需90.52千克,根据该国施肥现状,每公顷的肥料缺口高达近90千克。同时还可以以类似方法得知,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也存在较大缺口。因此,中亚国家对肥料的需求还有很大潜力。

资料来源:根据TRADE MAP数据库(http://www.trademap.org)整理计算得出。

二、中国与中亚五国肥料产品贸易现状及市场开放度分析

在本部分,本研究拟运用贸易竞争力(TC)、显性比较优势(RCA)、显性比较劣势(RMA)、相对外贸依存度(TDI)指数对中国与中亚五国相关肥料产品的优势与劣势及其对国际市场的开放程度进行分析。

本文贸易数据来源于TRADE MAP数据库(http://www.trademap.org),其它数据资料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本文所指肥料为HS四位商品编码下的3101 (动物或植物肥料)、3102 (矿物氮肥及化学氮肥)、3103 (矿物磷肥及化学磷肥)、3104 (矿物钾肥及化学钾肥)、3105 (含氮、磷、钾中两种或三种肥效元素的矿物肥料或化学肥料,即混合肥料)。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肥料产品贸易竞争力分析

1. 指数说明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对国际竞争力分析时比较常用的测度指标之一,它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该指数表达式如下:

TCai表示a国i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该指标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经济膨胀、通货膨胀等宏观因素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该指标值均在-1至1之间。值为0表示该国贸易竞争力接近于平均水平;值越大贸易竞争力越强,反之亦然。

2. 计算结果及分析

在HS3101方面,中国有较强竞争力,而中亚五国均无竞争力。在HS3102方面,中乌两国表现出极强的贸易竞争力;近两年哈萨克斯坦也表现出了很强的竞争力,但若该国在未来年份中增加肥料使用量的话,这种竞争力将会消失;中亚的其它三国仍需大量进口,或者只进口不出口此类产品。在HS3103方面,中国极强贸易竞争力持续保持;乌兹别克斯坦贸易竞争力急速上升;哈萨克斯坦也有着很强的贸易竞争力;中亚其它三国竞争力极弱,在此类产品上只有进口没有出口。在HS3104方面,中国与中亚五国在此类产品上贸易竞争力均极弱;历年来中国钾肥需大量从国外进口,出口量极少;中亚五国中除乌兹别克斯坦近两年有所好转外,其它四国情况与中国基本相似。在HS3105方面,中国贸易竞争力不断提升;中亚五国中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的贸易竞争力也有所提升,对比来看,这两个国家贸易竞争力要高于中国;其它三国贸易竞争力依然极弱,进口远大于出口,或只有进口没有出口。见表2.1。

资料来源:根据TRADE MAP数据库和世界银行数据库整理计算得出。

(二)中国与中亚五国肥料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劣)势分析

1. 指数说明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衡量一国某类或某种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强弱最具说服力的指标。该指数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旨在定量地描述一个国家某类或某种产品相对出口的表现。该指数表达式为:

RCAXai表示a国i类产品的显示性出口比较优势,值越大相对比较优势越强。式中Xai表示国家a出口i类产品的产品额,表示a国所有产品出口额,表示世界i类产品出口额,表示世界所有产品出口额。

由于显示性出口比较优势指数忽视了进口的作用,因此,本文引进进口显示性比较劣势指数(RCAM)对其全面分析,该指数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进口额占其所有商品进口总额的份额与该类商品世界进口与世界所有商品进口额额所占份额的比率,用以衡量一个国家在某类商品生产上的相对劣势。该指数表达式为:

上式各指标含义与显示性出口比较优势指数含义基本类似,只是出口变为了进口。

2. 计算结果及分析

2011年,在HS3101上,中国与中亚五国显示性比较优势均较弱,但相对来看,中国要高于中亚五国;土库曼斯坦显示性比较劣势明显,该国在此类产品上有较多进口。在HS3102上,乌兹别克斯坦显示性比较优势明显,远高于中国与其它四国,有极强的竞争力;在该类产品上吉尔吉斯斯坦显示性比较劣势明显。在HS3103上,中国有着极强的竞争力,中亚五国极弱,但均未表现出比较劣势。在HS3104上,乌兹别克斯坦显示性比较优势明显,有着较强的竞争力;而中国与土库曼斯坦显示性比较劣势较为突出。在HS3105上,乌兹别克斯坦竞争力极强,中国也有着较强的竞争力;各国均未表现出明显的比较劣势。见表2.2。

总体来说,中亚五国中除乌兹别克斯坦外其它四国在肥料产业国际竞争力十分弱小,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在该产业内部基本能形成互补。

(三)中国与中亚五国肥料产品市场开放度分析

1. 指数说明

时,表示a国外贸依存度高于世界水平,有着较高的市场开放度;当该值小于1时,表示a国外贸依存度低于世界,市场较为封闭。上式中为a国相对于世界的出口外贸依存度指数,TDIMab为a国相对于世界的进口外贸依存度指数,为a国i类产品出口额,为世界i类产品出口额,为a国i类产品进口额,为世界i类产品进口额,表示a国国内生产总值,表示世界国内生产总值。

2. 计算结果及分析

总体来看,除吉尔吉斯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外,中国与中亚其它三国肥料产品相对外贸依存度呈下降趋势。吉尔吉斯斯坦相对外贸依存度指数略高于乌兹别克斯坦,且增长较为稳定。中国的相对外贸依存度指数下降幅度低于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其中塔吉克斯坦的降幅最大。变化趋势虽有相似,但引起趋势变化的原因却各有不同。

引起中国相对外贸依存度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相对进口外贸依存度指数的下降,同时,由于相对出口外贸依存度指数的上升,对总体指数的下降也起到了一定的缓和作用;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为应对国际肥料产品对我国市场的冲击,我国制定了相关政策对肥料产业进行了调整,肥料的产能有了极大提升,目前,在化肥领域氮肥已总体供需平衡,磷肥已有大量过剩,仅有钾肥仍需进口,自给能力已有了极大提升,因此,进口外贸依存度指数下降也是必然的,加上出口外贸依存度仅略高于世界,使得总体外贸依存度指数不断降低。

哈萨克斯坦相对外贸依存度指数降低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相对进口外贸依存度指数的降低所导致的,由于该国肥料施用量极少,还曾有一度出口外贸依存度略高于世界水平,但近几年已远低于世界,从2011年计算结果看,该国现今肥料产品的进口市场对世界极为封闭。

吉尔吉斯斯坦相对外贸依存度指数的上升是由其相对进口外贸依存度指数的上升引起的,该国在肥料产品上生产极少,消费高度依赖从国际市场进口,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进口量也随着增加,因此增长较为稳健。

塔吉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情况基本相似,肥料生产除自给外很少有出口,历年出口外贸依存度几乎为0,造成相对外贸依存的指数降低的主要原因为相对进口外贸依存度指数的降低,从计算结果看,近年,此二国进口市场较为封闭。

而乌兹别克斯坦相对外贸依存度指数的上升则是由相对出口外贸依存度指数的上升所引起的,由于该国肥料产业较为发达除能满足国内消费外还能大量出口,产品因此也就高度依赖出口国际市场,但国际市场对肥料的需求受到各方因素的影响,如:国际经济环境、进口国家产业政策、进口配额等,使得需求的波动性较大,从而导致该国相对出口外贸依存度指数波动较大。

三、中亚五国肥料产业发展及国际合作现状

目前,中亚国家已开始意识到由于较少的肥料施用使得土地肥力降低农业产出下降。同时各个国家肥料产业的发展与对外合作呈现出了各自特征。

(一)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国家中化肥施用量最少的国家,土壤肥料的缺失是该国土地产出低效率的重要原因,该国对此也有意识。该国土地资源管理署署长乌兹别科夫曾多次指出,哈萨克斯坦由于没有给耕地补充矿物肥和有机肥,没有遵循科学耕作规律和缺乏科学的轮作体系,使得很多地区的耕地土壤肥力严重下降,土壤产出减少。

哈萨克斯坦对肥料进口限制较为严厉,在2009年下院全体大会上,该国就曾要求限制过境和进口乌兹别克斯坦化肥,对其采取反倾销政策,以保护本国化肥工业。该国认为在矿物肥料(磷肥、氮肥、复合肥)方面生产技术较为先进,加上磷灰石储量世界第四,因此,能成为最大的矿物肥料生产供应国,并于2011年该国公布化肥生产战略计划,计划到2016年前生产各种矿物肥料301万吨,见图1。

哈萨克斯坦在该产业与中国合作较少,该国的主要合作对象为俄罗斯。2012年该国工业与新技术部与俄罗斯“欧洲化工一化肥”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准许开采江布尔州磷矿的合同。该项目包括在江布尔州的扎纳坦斯市建设一家磷矿选矿厂和一家氮磷复合肥厂,氮磷复合肥厂计划2017年投产,年产氮磷复合肥140万吨。预计项目造价20亿美元,哈萨克斯坦占25%份额。

(二)吉尔吉斯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是一个化肥依赖进口的国家,但到目前为止该国与中国的化肥贸易量仍极少。吉尔吉斯斯坦耕地施肥严重不足,2007年,该国北方多数农产区化肥供应仅占实际需求20%,南部等主产区也只能勉强达到80%。由于肥料的短缺加上汽、柴油价格上涨和农机具的短缺,该国小麦播种面积逐年减少。

在与中国合作方面,由于吉尔吉斯斯坦化肥需求缺口较大,2007年,该国拟定一份“关于在塔什库梅尔煤矿基础上修建氮肥厂”的决议草案,该化肥厂由中国CITIK国际合作有限公司修建。

(三)塔吉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化肥由于国内生产成本较高,基本依赖进口,国际化肥产品对该国冲击较大。中国与塔吉克斯坦化肥贸易始于2010年,贸易额极少。该国早年以人畜粪便作为肥料入土,后当牲畜粪便用作燃料后,由于没有多余肥料入土,土壤肥力下降,作物产量大幅减少,对农户生计影响较大。

塔吉克斯坦该产业与中国合作较少,主要合作对象是塞浦路斯。2002年塔吉克斯坦与塞浦路斯在原塔吉克斯坦氮肥厂的基础上组建了新的合资企业,塔吉克斯坦占20%股份。塔吉克斯坦氮肥厂位于南部哈特隆州萨而班德市,始建于1964年,主要生产尿素、氧气、二氧化碳、液化氨、液化氮等化工产品。2009年塔吉克斯坦因为天然气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产品价格高于同类进口产品原因,塔氮肥企业宣布无限期停产,2011年塔政府决定对其夏季用电和用气价格提供优惠政策,该企业得以重启生产。

(四)土库曼斯坦

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曾指出:“生产进口替代产品能够使国家经济顺利发展,而国产化肥的生产则是保障土库曼斯坦粮食自给的主要步骤之一。”该国自独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促进化肥生产的发展。随着该国小麦棉花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化肥需求量不断扩大,该国肥料企业也不断的在扩大其产能。土库曼斯坦马雷氮肥厂(年产45万吨氮肥),捷詹尿素厂(年产35万吨)厂产能较高。虽如此,土库曼斯坦目前仍需大量进口肥料,2011年主要为动植物肥料和矿物或化学钾肥。为扩大磷肥的生产除土库曼斯坦化工股份公司和外国供应商签订1020万美元的供货合同外,还大力开发本国的磷灰岩矿并研究其选矿和加工技术,目前在巴尔坎州和列巴普州均发现有该类矿石。该国钾肥生产较有潜力,据探测该国列巴普州的钾盐储量异常丰富。

与土库曼斯坦在该产业的合作除中国外还有土耳其和白俄罗斯。2001年该国与土耳其“卡普因沙特”公司签订合作合同投资2.4亿美元建设起了捷詹尿素厂。2006年土库曼斯坦颁布总统令批准“土库曼化肥”股份公司与中信国际合作公司签订新建和改造马雷氮肥厂项目合同,2007年1月,两公司在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签署了“土库曼马雷市交钥匙建设年产40万吨尿素厂和为马雷氮肥厂改造现有装置”的总承包合同,总金额2.66亿美元。由于白尔罗斯在开发钾矿,生产、出售钾肥方面具有迪特经验。2009年6月18日,白俄罗斯与土库曼斯坦两国元首达成协议,成为该国钾矿藏建设项目的主要合作伙伴,将综合开发若干土库曼斯坦钾矿床。该项目第一阶段计划建造一个年产钾肥100-150万吨的工厂,加上开发Karabil和Tubegetan两个钾矿后,钾肥产量可达年产400-500万吨。

资料来源:依据汇贾网数据资料整理http://news.viigoo.com/wholesale/waimaoredian/2011/0403/652.htm

(五)乌兹别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依靠其丰富的原料、雄厚的工业基础及肥料生产经营,成为中亚五国中的肥料生产及出口大国,该国出口的主要肥料品种为氮肥和复合肥。中国从乌兹别克斯坦每年都有大量肥料产品进口。该国肥料生产技术先进,如: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地质委员会矿产资源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可以从煤炭开采废渣中获得有机矿物质肥料的技术,该有机款物质肥料富含腐殖酸。对新的肥料进行试验表明,它能使在典型的灰钙土上种植的棉花增产10%。

在与中国的合作方面,2012年乌兹别克斯坦国有化工股份公司对进行15吨生产能力的氮磷钾复合肥生产项目在中国进行招商,项目金额为2100万美元,实施日期2012-2014年。乌兹别克斯坦钾肥厂Dehkanabad授权香港陆港商贸有限公司从2012年起在中国市场独家代理该工厂生产的钾肥。Dehkanabad钾盐工厂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的Tiabegatan钾盐矿脉上,该工厂成立于2010年,目前的钾肥年生产量20万吨。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肥料的施用对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有着显著影响。现阶段,中国的单位面积施肥量与粮食产量要远高于中亚国家,同时单位面积施肥量的增加对粮食产量的提升效率则要低于中亚国家。目前,肥料在哈萨克斯坦的粮食生产中还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该国粮食生产仍处于“靠天吃饭”阶段。中亚国家若想提高其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则还必须适当增加其肥料的施用量,而目前除乌兹别克斯坦外,其它国家的肥料施用还存在巨大缺口(以哈萨克斯坦尤甚),因此该地区对肥料有着极大的潜在市场需求。

中国加入WTO后,为应对国际市场对我国肥料产业的冲击,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该产业得到较快发展,除钾肥外其它肥料产品已基本能自给,部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得以提升,肥料产品出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也在逐年增加。中亚五国中乌兹别克斯坦肥料产业较为发达,部分产品出口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及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也在逐年增加,同时其产品与中国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但其它四国肥料产业的发展均较为滞后,产品极不具有竞争力,而这些国家中除吉尔吉斯斯坦外,其它各国肥料产品的进口对世界市场变得越发封闭。

中亚国家已开始意识到土地产出的下降与肥料施用的缺少有极大关系,由于其对国际市场的封闭,各国都在想各种办法努力促进本国肥料产业的发展以提升肥料的自给率,而开展该产业的国际合作也是其有效手段之一。在其国际合作方面,除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外,其它三国与中国已建立了合作关系,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中国与中亚五国在肥料产业的合作还需进一步发展。

(二)对策建议

首先,要总结我国先进施肥经验,大力加强与中亚国家间的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向中亚国家传授科学施肥经验,以引导中亚国家适当增加肥料施用,提高其农业单位面积产量。

其次,要加强中国与中亚五国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签订相关合作协议,适度开放双方的肥料市场,依照各国肥料产品进口或出口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按比较优势原则,适度开展双边肥料贸易。如:中国肥料产品相对出口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而吉尔吉斯斯坦肥料产品相对进口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且中国在肥料产品上也有着较高的比较优势,则中国可以再适度增加对吉尔吉斯斯坦肥料产品的出口;中国还可在HS3101、HS3103、HS3105这几类产品上增加对除乌兹别克斯坦外的其它四国出口;同时中国还可以适度从乌兹别克斯坦增加HS3102、HS3104、HS3105这几类肥料产品的进口。

再次,要推动中国与中亚五国肥料产品生产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与肥料产业相关的有着雄厚资金与技术的采矿、化工与生产企业走向中亚,国家为这些企业提供相关的信息与咨询服务,引导这些企业在该地区与其它类似国际企业积极大胆的展开竞争,进一步参与到中亚国家的肥料矿产开采与肥料生产的工作进程中去。

同时,对于参与到中国与中亚五国肥料产业合作进程中的相关企业,要增强自身的科技研发和收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加大对这些方面的投入,对中亚国家的农地土壤情况开展实地调研,以研制出在该地区适销对路的肥料产品。

摘要:肥料产业的合理发展是稳定农产品市场、保障粮食安全及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运用回归分析与指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肥料施用对粮食产出的影响情况、肥料市场的贸易及开放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对中亚各国该产业的对外合作情况进行概述,认为中亚国家在肥料的生产与施用方面有着极大潜力,我国当抓住机遇,面对挑战,进一步开展与中亚五国在该产业的合怍,以推动双边农业经贸合作向前发展。

关键词:中国,中亚五国,肥料产业,合作

参考文献

[1]曾宪乾.中国化肥工业的现状和展望[J].北京:土壤学报,1995,32(2):117-125.

[2]沈善敏,刘鸿翔,王凯荣等.施肥进步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及其地理分异[J].北京:应用生态学报,1998,9(4):386-390

[3]Balassa,Bela.Comparative Advantage,Trade poli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NewYork University Press,1989.

[4]布娲鹣·阿布拉.中亚五国农业及与中国农业的互补性分析[J].北京:农业经济问题,2008(3):104-109.

[5]杨建梅.乌兹别克斯坦发明出从煤渣中获取肥料的技术[J].乌鲁木齐:中亚信息,2008(09):20.

[6]刘小波,陈彤.中国农产品出口哈萨克斯坦的结构与比较优势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3):81-86.

潜力产业 篇9

天津高新技术产业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 有了长足的进步, 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其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产业发展迅猛。从企业数量看, 截至2008年末, 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共有880家;从生产总值看, 2008年天津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3444.35亿元, 比上年增长约21.9%, 比2000年净增2699.75亿元, 占全市工业产值的27.5%;从贸易额看, 2008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149.14亿美元, 占全市外贸出口额的35.3%。二是产业结构方面的电子信息产业占绝对优势地位。2008年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中约有1 4属于电子信息产业;2006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79.22%;田野、马庆国关于各地区区位商 (区位商是反映区域产业结构中专业化部门及其专业化程度的定量指标) 的分析中, 天津区位商最高的是通信设备。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良好。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 是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试点, 2009年3月更名为“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以下以高新区代称) 。高新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到2008年已达300多家, 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还形成了绿色能源、软件及高端信息制造、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先进制造业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产业创新集群。2008年区内生产总值达412亿元, 完成总收入1718亿元。四是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目前已有产值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32家, 产值超亿元的180余家, 许多骨干企业有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 一批重点产品已经具有较强竞争能力, 占有相当市场份额。五是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天津的高新技术因其具体情况, 在不同产业和行业间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其中对制造业的改造提升是最为明显的。

二、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一) 要素优势

笔者从技术、人才、融资、劳动力、区位与交通、相关支持产业因素等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天津2001—2006年的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在全国的排名依次为8、7、5、7、7、5。2008年市级科技成果2010项, 其中属于国际领先水平的有81项,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425项;受理专利申请17425件, 专利授权6621项。到2008年末, 天津市各科研院所有近100所, 其中国家级的有16所;国家工程中心10家;国家和部级重点实验室24家;国家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一共266家, 其中国家级的19家;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32家, 其中国家级的5家;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和7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2008年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实施了66个项目产学研合作, 占项目总数的70%, 转化了近100项重大科技成果。

据天津市教委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2008年天津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35万人, 招生11.85万人, 年末在校学生38.64万人;其中招收研究生毕业0.96万人, 招生1.27万人, 在学3.38万人。2008年高级以上技术工人达到24.3万人。还拥有曲维枝等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和12名“两院”特聘专家。根据有关方面评估, 天津的人口素质位于全国前列, 人才优势显著。

2008年天津获国家基础研究经费2.44亿元, 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9亿元, 市财政累计资助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7.53亿元。有218家股权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 其中天津滨海新区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是我国最大政府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天津一直是利用外资最活跃的城市之一, 外资金额巨大, 各银行也在积极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劳动力丰富, 工资水平较低, 素质较高。2008年天津常住人口为1176万人, 据有关调查, 天津的人口年龄结构正处在一个高劳动力人口比、劳动力资源丰富的阶段。《中国2007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劳动工资统计》显示天津的职工工资水平低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从业人员中, 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比重为26.46%,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13个百分点;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比重为16.85%;有技术等级证书的人员比重为13.59%。据最新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 全市公众科学素质达标率达6.54%, 处于全国先进行列。

天津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 是铁路、公路、航空和海洋运输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主要集结点, 已形成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

(二) 相关支持产业因素优势

天津经济运行一直良好, 地区生产总值逐年提高,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在提高, 进出口贸易蓬勃发展。具体数据见下表1。

数据来源:天津统计年鉴2003-2008年和2008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技术交易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天津近年技术交易活跃, 2008年技术市场成交合同9318项, 成交合同金额87.52亿元。

融资平台为技术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疏通资金渠道。天津共有81个驻津中外金融机构;融资服务机构有天津产权交易所、天津股权交易所、新成立的滨海国际股权交易所和天津股权投资基金服务中心;2005年成立的天津市担保协会目前已有约46个会员机构, 多为融资担保公司。天津还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 为高新技术企业和风险基金牵线搭桥, 前两届共成功融资近300亿元。

其他中介机构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周到的服务。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文件, 天津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的中介机构有63家:其中56家会计师事务所, 7家税务师事务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为企业利用市场化手段促进节能减排提供了交易平台北方技术交易市场为社会提供技术交易服务。

(三) 现有的政策优势及产业竞争力

政策优势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次来进行分析。1.国家政策。在产业方面, 新《企业所得税法》使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的优惠政策, 增值税由生产型转向消费型是一项重大的减税政策, 2008年5次提高退税率, 在地区方面给予滨海新区五项扶持政策, 批准为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设立一个产业发展基金, 通过金融机构进行公募资金。2.地方政策。对投资于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机构及机构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实施优惠政策, 创新了土地管理模式, 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的优惠政策, 鼓励吸引外来人才包括海外留学人员的政策。

本文列举一些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来说明天津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情况。据刘引迪的分析, 天津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总排名第8位, 投入不高但有较高的产出和收益, 技术资源得到了高度利用, 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第3类地区。据潘雄锋等的比较研究, 天津属于较高水平波动性中的较高水平浮动型, 从1995—2005年的位次依次为5、9、8、6、5、5、6、10、5、6。据李桂春、佟春杰的测算, 天津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总排名是第6, 属第二梯队, 实力竞争力、创新竞争力、产业发展环境竞争力和成长竞争力分列第4、13、8、8。方毅、徐光瑞根据2007年的数据分析, 天津的综合排名是第11位, 技术创新能力排第4位。通过这些学者的研究, 可以看出天津高新技术产业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 同时最能表现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指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的比重一直是天津的优势。

三、制约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

(一) 经济规模相对于国内先进城市来说不够大, 三次产业结构也不理想。

2008年天津的GDP为6354.38亿元, 与北京的10488亿元和上海的13698.15亿元相差悬殊, 与深圳的7806.54亿元也有一定的差距。

图1中, 天津的产业结构呈二三一, 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38.0%, 远低于第二产业;而其他三地都是三二一, 第三产业比重均超过50%。这说明天津第三产业发展还不够理想, 高新技术产业的第三产业基础不够强大。

(二) 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不合理。

1.所有制结构上外资企业、合资企业较多, 外资依存度大。2007年和2008年全市利用外资和内资的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但在2006年外资实际到位81.12亿美元, 内资到位额只有431.85亿元, 而且内资企业的出口较少进口较多, 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必然会使地区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此次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一些外向型经济的打击比较大。2.高新技术服务业比较落后。天津与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 高新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0.01%, 在20城市中仅排第14位, 其中, 科技含量较高的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科研与试验发展、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的比重更低, 排名更为靠后, 高新技术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排第17位。高新技术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是衡量高新技术服务业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美国的高新技术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为50%, 韩国也达到22.1%, 而天津只有10%左右, 这说明天津的高新技术服务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三) 科技转化水平较高, 但产业化效益不高, 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2007城市科技进步评价报告》中天津的产业化效益排第12位, 这说明产品附加值水平不高,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式仍属于资本推动型, 创新模式属集成创新, 原始创新少, 以技术引进为主。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主要原因是研发投入较少, 近几年天津的R&D经费投入虽然逐年上升, 但其占GDP的比重依然很小, 都不超过3%。企业的R&D比重更低, 很多高新技术企业根本没有R&D经费, 有R&D经费的占其销售额的比重也不高, 远低于发达国家2%~3%的水平。

同时, 天津高新技术产业也有着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的制约因素, 如融资困难、自主创新不足、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缺乏高层次的科技领军人才等等。

四、促进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

(一) 促进技术创新的制度创新。

1.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推行官、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管理体制, 使决策更加民主、透明, 最大程度上综合各方对技术、产品、市场等的把握, 做出的决策更加符合发展需要。2.选择自主创新与引进创新相结合的创新战略。加大政府的R&D投入力度, 鼓励企业加强自主研发, 培育企业成为研发主体。天津属于外向型经济, 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 外资企业比重较大, 这有利于加强集成创新和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再创新, 自主创新与引进创新相结合的创新方式是最适合天津具体情况的。疏通技术扩散的渠道, 加快外资企业技术外溢的速度, 提高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效率。3.创新合作模式。就产、学、研合作方面, 企业可以通过向高校、科研机构订购的方式实现产、学、研的外部合作, 也就是合同创新模式, 这样可以明确权责, 不利的是会产生一定的交易费用;产、学、研内部合作, 政府要积极介入, 以供给政策诱导、资金支持和信息服务等形式进行主导。另外, 企业和科研机构要分工明晰, 权责明确。高新技术产业链上的企业间也可以结成松散的联盟, 共同投资设立研发机构, 这样可以解决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科研经费不足等问题, 同时把产业链上的企业利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强国际方面科技合作也是相当重要的。4.构建科技制高点。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率, 节约资源, 突出发展重点, 带动其余, 是当今时代所赋予的任务。构建科技制高点, 是执行此项任务且能获取相对高效益的途径。就这个制高点的选取而言, 其影响力极强, 应该是渗透力较强的, 它以终端消费为关键环节和基本目标, 应该是关系民生的;同时它应该是本地区最具竞争力的。这样看来, 电子信息技术是比较符合要求的, 而且天津的电子信息产业是主导产业, 具有成为科技制高点实力。

(二) 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制度创新。

1.改革融资机制。我国是后起的发展中国家, 融资机制属于政府主导型, 市场机制的作用受到了限制。在资本市场逐渐完善的环境下, 积极推进融资机制向市场主导型转变。首先, 建立产权内部化机制。制定相关政策理顺政府、银行和企业的关系。加大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力度。其次,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严格的市场监控和信息披露机制。最后, 完善风险分散机制。完善政府担保和风险投资机制, 降低分散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风险。2.创新融资方式。拓展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 鼓励企业通过债权、股权、资本证券化和风险资本进行融资, 规范二板市场, 建立完善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

(三)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市场拓展的制度创新。

1.完善产业政策。继续给予高新技术产业优惠的财政政策, 支持优势产业的发展, 即电子信息、光电机一体化和生物医药。调整产业结构, 加强高新技术服务业的发展, 同时也要注意全球的趋势,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 绿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驱动器, 在这个产业的发展上, 全球的起点是一样的, 要抓住这一时机, 抢先发展。政府还应建立长期的可以预见的高新技术产品采购政策, 同时试行政府首购或订购政策, 保护和支持本地高新技术产业。2.转变战略性贸易政策。西方学者认为, 在技术、知识密集程度最高、与国家利益和声望关系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最有用武之地的, 政府的人为干预政策也是最值得的。开拓海外市场, 通过出口信贷、财政贴息、减免出口关税等办法, 鼓励本地高新技术企业扩大技术及产品出口, 开拓海外市场, 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 主要是要开拓新市场, 如拉美、中亚、南亚等不发达地区市场。转移出口补贴方向, 为规避外国的反倾销起诉, 应该将出口补贴的重点转向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环节。实施结构性关税政策, 对高新技术企业进口原材料、用于高新技术开发而国内不能生产的仪器和设备, 减免进口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在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工厂。赋予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进出口经营权。

摘要:天津的高新技术产业以高起点、快速度蓬勃发展, 已经成为天津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天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要素优势、相关支持产业因素优势、政府政策优势及产业竞争力优势。但也存在经济规模相对不够大, 三次产业结构不理想, 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业化效益不高, 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自主创新不足等制约因素。因此, 应促进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 主要是技术创新的制度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市场拓展的制度创新、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制度创新等, 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劣势,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田野, 马庆国.沿海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现状与协同发展初探[J].科学学研究, 2008 (5) :962-969.

[2]刘引迪.对我国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科教文汇, 2007 (3) :203-205.

[3]潘雄锋, 刘凤朝, 杨玲.中国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时空演化特征分析[J].科学学研究, 2009 (1) :52-58.

[4]李桂春, 佟春杰.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 2009 (2) :36-39.

[5]方毅, 徐光瑞.我国地区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J].中国科技论坛, 2009 (5) :69-73.

[6]陈柳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国际贸易政策[J].市场营销导刊, 2007 (6) :75-80.

潜力产业 篇10

关键词:产业转移工业园,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分析

0前言

自产业转移园区政策实施以来, 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中只注重招商引资规模轻视园区产业规划、空间规划、忽视入驻企业效率与成长性、只注重“摊大饼式”外延扩展而轻视园区内部存量土地提效与再利用等“短期行为”问题日益积累和凸显。部分产业转移工业园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占地总量失控、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 在转移工业园区的后续发展过程中, 对产业转移工业园内存量土地如低效利用土地、三旧改造土地、闲置土地的盘活再利用、提高园区土地利用强度、效率等会是解决园区土地利用瓶颈的有效手段, 寻求园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可持续利用的开发方式将成为产业转移工业园土地利用管理理论和实践关注的重点内容。

本文以广东省肇庆大旺产业转移工业园为实证对象, 对园区以2013年底为评价时点的土地集约利用的各类潜力进行了测算与分析, 计算园区用地潜力规模和尚可供地年数, 通过评价测算过程, 总结了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主要特点, 提出了提高园区用地强度以挖掘强度潜力的措施与建议。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肇庆大旺产业转移工业园位于肇庆市东部, 地处两广门户位置、珠三角发达地区与大西南的重要结合部位, 是珠三角产业带向西江流域强力扩张转移的“前沿”地带和西部资源流向珠三角核心区的“桥头堡”, 园区区位交通十分优越。产业转移工业园成立于2008年, 属广东省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 成立初批准面积900.00hm2, 2012年第一次扩园后面积为现状总面积2060.06hm2。据园区2013年统计公报, 2013年全区企业共296家, 工业总收入和工业企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555.64亿元、292.27亿元;产业转移工业园现状用地结构按集约利用评价规程的分类构成分别为: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409.39hm2, 未建成土地面积548.80hm2, 不可建设土地总面积101.87hm2。

1.2 数据来源

研究区的资料采取收集开发区下辖各部门土地、建筑、经贸统计等资料、开发区管委会统计资料等资料并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相印证的方法得到。按不同口径统计的土地利用方式 (属性库、面积) 基于肇庆市国土资源局大旺分局提供的“二调”城镇地籍数据库、园区供应土地宗地分布图、和评价时点附近的园区航片、卫星像片数据提取, 社会经济数据源于肇庆大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土和发展规划局提供的2011-2013年统计年鉴、以及经济和信息化局提供的企业经济数据。

2 研究方法及计算过程

2.1 产业转移工业园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构成与内涵

根据评价规程,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由扩展潜力、结构潜力、强度潜力和管理潜力四个方面组成。其中扩展潜力是指到截止评价时点止的开发区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外尚可供应土地的面积。根据规程规定, 通过尚可供应土地、尚可供应工矿仓储用地的面积两个类别进行测算, 并按园区前三年和前五年的平均供地水平, 计算可供地年数;结构潜力是调整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结构可增加的工矿仓储用地面积;强度潜力是指通过提高区内现有工业用地建设强度和投入、产出强度指标, 实现在相同的用地综合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条件下或相同的投入与产出强度下用地面积更少, 从而间接实现间接节地的挖掘潜力方式;管理潜力是指主管部门作为国有土地所有权的执行人处理土地使用权到期用地和应收回闲置用地, 可用于新供应的土地;由上述定义可知, 扩展潜力属于空间外延性潜力, 而其他三种潜力属于现有建成区范围的内涵潜力。

2.2 土地集约利用扩展潜力测算

土地集约利用扩展潜力测算中尚可供应土地面积测算公式:QE=QZ-QD-QF, 式中QE为产业转移工业园尚可供应土地面积, QZ为产业转移工业园评价范围面积, QD为产业转移工业园截止评价时点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面积, QF为产业转移工业园不可建设土地面积。已知产业转移工业园评价范围面积为2060.06hm2, 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面积、区内不可建设用地面积截止评价时点的面积分别为756.72hm2、101.87hm2。根据上式计算园区尚可供应土地面积为201.47hm2;根据《肇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旺片区]总体规划》和实地调查分析, 尚可供应工矿仓储用地面积为102.87hm2, 主要集中在大旺大道东侧的产业转移工业园东南正隆作业区。

2.3 土地集约利用结构潜力测算

土地集约利用结构潜力计算公式为QSP=QA× (P1-P2) , 式中QA为截止评价时点产业转移工业园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 P2为工业用地率的理想值。P1为工业用地率的理想值。QSP为产业转移工业园土地集约利用结构潜力。截止2013年12月31日, 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1409.39hm2, 工业用地率的现状值71.58%, 理想值为70.95%, 计算得到结构潜力为0。

2.4 土地集约利用强度潜力测算

土地集约利用强度潜力计算公式为QIP=QB× (II-IP) /II, 式中, QB为截止评价时点产业转移工业园已建成工矿仓储用地面积, II为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工业用地建筑密度、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工业用地地均税收的理想值, IP为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工业用地建筑密度、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工业用地地均税收的现状值。QIP为产业转移工业园土地集约利用强度潜力。截止2013年12月31日, 园区已建成工矿仓储用地面积为1008.80hm2, 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工业用地建筑密度、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工业用地地均税收的理想值分别为0.96、44.00%、3400万元/hm2、300万元/hm2, 而现状值分别为0.7561、37.98%、2897.2046万元/hm2、66.2074万元/hm2, 计算可得对应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工业用地建筑密度、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工业用地地均税收的强度潜力分别为214.26hm2、138.02hm2、149.18hm2、786.17hm2。

2.5 土地集约利用管理潜力测算

转移园土地集约利用管理潜力等于由有偿使用且已到期未处置土地面积和应收回闲置土地面积之和。相对于园区的总面积, 产业转移工业园管理潜力较低, 目前区内无到期土地, 潜力实际为应收回闲置土地, 面积为54.82hm2。

2.6 转移工业园尚可供地年数测算

转移园尚可供地年数等于第i类用地扩展潜力面积除以转移园年均供应第i类用地面积, i代表供地类型。其中尚可供应土地和尚可供应工矿仓储用地面积由扩展潜力测算和分析得到, 而产业转移工业园前三年年均供应土地面积为54.44hm2、前三年年均供应工矿仓储用地面积为38.01hm2。计算得转移工业园尚可供应土地的可供年数为3.70年, 可供应工矿仓储用地的可供年数为0.64年。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地集约利用扩展潜力分析

转移工业园尚可供应土地有201.47hm2, 占转移工业园土地面积的9.78%。产业转移工业园截止评价时点的已达到供地条件未供应的土地面积为151.99hm2 (其中的工矿仓储用地面积为102.87hm2) , 主要分布在园区的东南侧, 这部分土地已经达到九通一平以上开发程度;园区未达到供地条件的土地面积达到37.62hm2, 主要集中在转移工业园内的三水飞地和园区南部的广贺高速公路南边, 造成未供地的原因主要是三水飞地属于其他市的农村集体土地, 而广贺高速南边的土地因处于园区泄洪区口段, 土地尚未开发达到出让条件。园区近两年来的入驻企业和意向入驻企业不断增加, 土地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 截止到2013年12月, 园区意向项目72个, 其中内资项目19个, 外资项目53个, 各项目计划投资额2859020万元。按照300万元/亩的投资强度用地标准估算, 用地需求将达635.34hm2, 尽管目前可扩展工矿仓储用地土地潜力102.87hm2, 但仍远远不够。

3.2 土地集约利用结构潜力分析

目前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业用地率为71.58%, 理想值为70.95%, 已超出理想值, 因此从产业转移工业园范围内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已无结构潜力可挖, 这和大旺产业转移工业园以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为主, 工业用地占用地主导地位的实际相符。截止评价时点, 区内各类用地的布局基本上都符合建园后的2010年12月开始实施的规划, 所以, 通过挖掘结构潜力增加工业用地的可行性不高。

3.3 土地集约利用强度潜力分析

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与工业用地建筑密度的现状值分别为0.76和37.98%, 较相应的理想值低 (相应的理想值分别为0.96和44.00%) , 可挖掘的潜力依次为214.26hm2和138.02hm2。通过提高工业用地固定投入强度和提高工业用地地均税收强度可以挖掘增加工矿仓储用地的面积分别为149.18hm2、786.17hm2。各种潜力面积都在140hm2及以上, 潜力规模可观, 究其原因主要是转移工业园在设立之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已建成, 设立之前入驻的工业企业的投入和产值相对较低, 产业类型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企业普遍占地面积较大, 因而综合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投入强度都偏低。而基于地均税收强度的潜力则高达786.17hm2, 这也和上述原因有关, 此外, 转移园所在母区为肇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自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以后, 园区管委会提高了对入驻企业的门槛, 其中就包含了地均税收强度, 而本轮评价规程则将原用地产出强度替换为地均税收强度, 因此造成基于地均税收强度的潜力偏高。

所以, 园区的强度潜力主要表现在园区土地建设强度、用地投入强度和用地产出效益强度。具体的挖潜措施建议是, 通过引导原占地“大户”企业转让分割不合理多占部分, 或者由国土主管部门土地储备中心主动通过有偿回购方式储备企业多占部分土地、或引导企业加强创新和升级改造、扩建厂房设施、修建多层厂房等措施、或引导企业追加软硬生产设施投资、完善开发区配套设施及基础设施条件, 或引导企业吸收追加投资、土地入股、合作经营、转让经营与出租土地、转让土地经营, 或按照“鼓励、自愿”原则, 引导原低效益企业或不符合园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企业“腾地、等地置换”, 促进企业产生规模效益、促使园区土地上的企业产业升级和土地效益有“质”的提高, 以实现用地强度和用地效益的提升, 挖掘工矿仓储用地潜力。

3.4 土地集约利用管理潜力分析

园区共有认定闲置土地54.82hm2, 占园区总面积的3.89%。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土地是由法院查封土地, 面积为39.36hm2, 比例达71.80%。其他土地闲置的主要原因是未能及时动工建设, 面积为15.46hm2。对已经供应尚未建成土地, 土地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管, 防止企业撂荒, 出现土地闲置情况。因此, 因开发方债务问题而引起的法院查封土地, 国土主管部门因敦促企业和债权人的加快协商、解决债务和抵押土地关系, 使查封土地尽快处置、解封, 重新利用。

4 总结

通过测算和分析, 肇庆大旺产业转移工业园土地集约利用潜力主要以强度潜力为主, 其次为扩展潜力, 管理潜力比例较低, 而结构潜力为0。转移园扩展潜力有一定数量可挖, 但相对于区位优势 (核心珠三角的西北缘) 明显下的不断增长的入园企业意愿和相应的工矿用地旺盛需求量和惯性, 尚可供应的工矿仓储用地只能满足0.64年, 这成为了园区发展的瓶颈。

另一方面转移园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与工业用地建筑密度、工业用地效益也偏低, 相应的潜力规模也可观。因此建议园区今后的集约利用潜力挖掘方面应以内涵挖潜为主, 辅以必要扩区升级或腾跳至四会市区合作建园等外延扩展手段, 上文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实际上, 提高用地效益主要还是要通过提高作为园区主体的企业、产业集群整体发展水平来实现, 因此从园区整体发展的角度看, 园区应在通判肇庆及更大范围区域的经济发展环境的前提下, 制定科学合理、具有战略部署的《产业发展规划》、《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 优化开发区生态与人居等投资环境, 强化工业园产业与周边地区产业的经济联系, 实现协作互补, 优化升级现有产业结构, 激励入园企业创新, 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例。

同时, 应研究建立园区内产业集群协作, 信息共享机制, 促进各分园产业定位明确、分工合理, 相互协作, 提高各分园的协作配套水平, 以提高园区产业整体水平。这就在更宏观的层面提升了园区经济发展的可能潜力, 从而间接地提高在有限土地资源上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能力, 实现了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挖掘, 实现了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初衷, 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内涵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哲华, 黄伟, 肖玲.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广东土地科学, 2013 (1) :1-5.

[2]项锦雯, 陈利根.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产业转移的相关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19) :8334-8336.

[3]陈利根, 郭立芳.我国产业转移工业园土地利用现状、成因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4, 25 (3) :1-5.

[4]吴郁玲, 曲福田, 冯忠垒.我国产业转移工业园土地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16 (5) :112-116.

[5]王梅, 曲福田.昆山产业转移工业园企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构建与应用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 2004, 18 (6) :22-27.

[6]张洪.产业转移工业园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的城市化模式—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 2001, 136 (6) :65-69.

[7]张晓平, 陆大道.产业转移工业园土地开发的区域效应及协同机制分析[J].资源科学, 2002, 24 (5) :32-38.

[8]王兴平, 崔功豪.中国城市产业转移工业园的空间规模和效益研究[J].城市规划, 2003, 27 (9) :6-11.

[9]翟文侠, 黄贤金, 张强, 等.城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以江苏省典型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例[J].资源科学, 2006, 28 (2) :54-60.

粘土动画:中国动漫产业的潜力股 篇11

一、从世界动漫产业侧重方向分析

(一)日韩动画

日本动画是与漫画密不可分的关联产业,其特点是运作模式商业化,游戏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技术的发展。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推动,日本动画片凭借自身的优势占领了海外市场。长期以来,日本的动画产业建立了一套固定的运作模式,经由“播出”“相关产品”“出口”三个环节来获得利润。目前全球播放的动画片约有60%是日本制作的,在欧洲则达到八成以上。由这些现象可以知道,日本是全球仅次于美国的动画产业大国,甚至有凌驾美国之上的趋势。而韩国是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文化势力,近年来在电影、动画、游戏等方面的骄人成绩都要归功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扶植。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韩国提出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也就是“文化立国”的方针,用政府的力量将韩国建设成为21世纪的文化大国、知识经济强国。韩国政府这种远见的政策已初见成效。其中,一连串成功的动画形象与网络在线游戏使得韩国的动画产业成了名副其实的“知识经济”。

日本动画有七十多年的历史,漫画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现在已经形成了成熟、低成本、高效的产业链,具有大量高水平、熟练的专业技术力量。日本动漫产业是由成本相对低廉的二维动漫发展起来的,到现在逐渐形成了成熟的产业模式。

日韩在二维动画方面就要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不仅画工成熟,而且擅长节约成本,其漫画衍生品的产业链也相当成熟。中国二维动画在社会环境(社会普及及接受度)、历史发展、高精专业人才数量及创作水平等方面缺乏赶超的优势,只能成为世界最大的二维动画加工输出国。

(二)欧美动画

美国动画群雄鼎立的时期是在20世纪90年代,这个时期迪士尼公司一直引领动画潮流,包括电影的有声技术、三色彩印法彩色技术、多层摄影机立体声技术等,自此开始,美国动画进入另一个新的纪元。这个时候梦工厂为代表的动画新势力也逐渐壮大,动摇着迪士尼在美国动画界的地位。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迪士尼全力迎来电脑三维动画的时代。在制作过程中,画师手绘的夸张、圆滑的动作形象带给电脑技术人员很大的震撼和启发。

有人说西方人的审美相对于东方人更加的具象,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三维动画成为其动漫产业主打方向的原因。欧美在三维动画及电影特效方面的优势已经达到世界最强水平,近几年三维特效的应用产生了很多3D影视大作,如《人猿星球》《阿凡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

现下,虽然我国具备大量从业水准的3D人才,但缺少高精人才。很多动画游戏公司的三维技术指导都是聘请外援,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中国与欧美在技术与人才的水平上差距甚大。

黏土动画作为动画的第三方向,目前尚未出现非常成熟且立于优势地位的国家,粘土动画对于各个国家来讲都在相同的水平线上。对于动漫产业刚起步的中国来说,要想赶超日韩和欧美这些二维、三维动画占优势的动漫产业国家,以黏土动画为突破口则更加明智。

二、从造型技术的角度分析

首先,黏土动画作品号称是动画中的艺术品。因为黏土动画的角色造型、道具、场景等在前期制作过程中主要依靠手工制作,这些手工制作的作品,决定了黏土动画具有其他动画类型所不具备的艺术特色。

其次,粘土动画所要求的技术相较于三维动画而言不高,造型与技术等相关难点易于掌握,从事雕塑等传统造型领域的人才较容易转型。

再次,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造型工艺与动漫造型的结合,更易于打造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动画作品。

三、从动漫周边及衍生品的推广生产角度分析

二维、三维动画的衍生品往往跟动画形象略有差距,而黏土动画的动画造型可以直接翻制、大批量地生产,更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二维、三维动画的周边造型往往是动画角色或者怪物、道具的造型,而粘土动画的周边范围更广,甚至可以涉及到场景、建筑物造型。

潜力产业 篇12

一、昌图县花生产业发展潜力

(一) 花生生产潜力

1. 地域优势。

昌图土地资源丰富, 自然条件优越, 南与开原接壤, 北与长春毗邻, 境内京哈铁路、沈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纵横南北;平齐铁路、303国道、新修四阜高速公路横跨东西, 交通运输十分便利。

2. 自然条件优势。

从地理坐标上看, 昌图位于北纬42°~44°, 正处于国际学术界称之为花生生产的“黄金带” (北纬40°~45°东起中国东北西至新疆北部的狭长地带) 之上, 而且处于典型的北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区, 四季分明、干冷同期、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是优质花生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全年≥10℃的活动积温为3200℃以上, 年平均地温8.5℃, 作物生育期日照1600小时, 终霜期5月6日左右、初霜期10月2日, 无霜期147~155天, 年平均降雨量为610毫米, 是非常适宜优质花生生产的气候条件。

3. 土地资源。

全县除低洼、易涝盐碱地和特殊粘重土壤以外都适合种花生, 可种植面积在300万亩以上, 为花生生产的发展在资源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按照实行3年轮作倒茬要求, 昌图县每年花生可稳定种植100万亩。

4. 质量优势。

昌图地区冬季寒冷, 不利于黄曲霉毒素及其它病菌、虫害的繁衍。通过检测花生的粗蛋白高达36%, 比其它产区高出1.9%~7.9%;谷氨酸含量高达6515毫克100克, 比其它产区高出14~1747毫克/100克;赖氨酸含量高达1250毫克/100克, 比其它产区高出4~266毫克/100克。

5. 技术优势

以昌图花生研究所为重点, 整合全县技术力量, 组成强大的技术阵容, 对花生从育种、栽培模式、施肥数量、病虫害防治、主栽品种确定等全方位研究, 选育出了昌花1号新品种。推广了大垄双行机械覆膜栽培、大垄双行机械裸地栽培和精量播种、配方施肥等技术。技术资源的整合为花生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 花生市场潜力

昌图县的花生加工企业有2家有对外出口权, 产品直接出口至香港、菲律宾、新加坡、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填补了铁岭市花生出口的空白, 也打破了山东出口花生的垄断地位。付家镇花生市场辐射周边三省10多个市、县区, 东北地区有60%的花生通过付家销售到全国各地, 说明花生市场潜力大。

二、昌图县花生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 建议大力推广花生大垄双行机械覆膜栽培

适合昌图地区花生种植最佳模式是大垄双行机械覆膜栽培。大垄双行机械覆膜最佳密度8719穴, 亩保苗17438株, 最佳穴距17厘米;最佳施肥量风沙区35%的花生专用肥50千克/亩, 非风沙区40千克/亩。

按照上述最佳栽培模式种植全县花生平均亩产可提高到300千克以上, 亩纯效益可达1000多元。建议大力推广花生大垄双行机械覆膜栽培。

(二) 建议花生地块实行深松深翻

花生是地上开花、地下结果作物, 通过深翻可给花生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 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

特别在风沙区花生种植面积大, 重茬时间长, 倒茬困难, 而在整地上一直是采取旋耕, 耕层只有12~15厘米, 造成花生果耕层生长空间不足, 严重影响花生产量和品质, 建议种植花生的地块一定要深翻25~30厘米。

(三) 建议加强花生病虫害的防治

花生的地下害虫与花生的叶斑病每年对花生生长危害极大, 即影响花生产量又降低花生品质, 特别风沙区多年种植花生, 花生病虫害发生严重, 农民又往往忽视对花生病虫害的防治, 建议加强花生病虫害的防治。

1. 对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的防治。

防治地下害虫, 必须坚持年年治, 块块地治, 才能彻底消灭其危害, 保证花生苗全苗壮。防治方法: (1) 毒土法。用5%辛硫磷每亩2.5~3千克, 加细土15~20千克, 充分拌匀, 在作垄前施于垄底;播种时再用同样作法随种下地。 (2) 盖种法。花生播种时, 每亩用辛硫磷0.5千克拌细土15~20千克撒盖在种子上, 然后覆土。 (3) 拌种法。用花生种子重量0.2%的辛硫磷乳剂拌种 (50%辛硫磷乳剂50克, 拌种25千克) , 或用种子重量2%的种衣剂4号拌种包衣。

2. 花生病害采取防大于治的原则, 在花生大批果针入

【潜力产业】推荐阅读:

学习潜力07-20

潜力股05-17

发展潜力06-10

贸易潜力06-16

挖掘潜力07-01

创新潜力08-01

生产潜力08-02

油层潜力09-18

经济潜力09-23

潜力激发09-24

上一篇:词典文化下一篇:寻根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