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学潜力

2024-06-24

文化教学潜力(通用8篇)

文化教学潜力 篇1

一、语言与文化的内生关系

1.词汇与文化。描写主义通过观察、分析大量的语言材料来发现语言规律;科学主义对语言及语言使用的抽象化、形式化、理想化状态进行描述和说明;文化语言学采用人文主义的研究方法, 将语言与文化联系起来, 揭示语言最本质的东西及语言的文化性质和文化价值, 把语言和人类思维的特点联系起来, 进而探索人类高级思维活动的特点。在英语教学中, 有效的学习过程中一个鲜明的步骤是查阅英 —英词典。查阅英—英词典对学习英语有独到、微妙的作用, 让英语学习者用心去感知这门语言, 从而深入到该语言之中, 领会、把握、使用这一语言, 做到应用自如, 远离学习一门外语常见的僵化、尴尬的窘境。这一点已成为卓有成效的外语学者的共识。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这一现象可以作出深入科学的解释, 反映出人类在观察世界、认识自身过程中的异同之处。语言学习的过程, 也是了解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有效语境, 可以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并了解其他民族、其他国家, 了解世界。词汇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 从释意中可以出看不同语言群体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事物认识的异同。对词汇的意义确定, 也就是对世界事物的认识确定。试举两例, 自然界事物以日、月 (sun, moon) 为例;人世间事物以寺、庙 (temple) 为例。

例1:the sun/the Sun

The large bright thing in the sky that gives us light and heat , and around which the Earth moves. (太阳:天空中一个明亮的物体, 给我们光和热, 地球围绕其旋转。)

例2:the sun/the SUN

The sun is the ball of fire in the sky that the Earth goes round, and that gives us heat and light. (太阳:天上的一个大火球, 给我们光和热, 地球围绕太阳旋转。)

例3:the moon

The moon is the object that you can often see in the sky at night.It goes round the Earth once every four weeks, and as it does so its appearance changes from a circle to part of a circle. (月亮是晚上可经常看到的物体, 它绕地球运行, 每四周一圈, 围地球绕行时, 可看到月亮从满月到玄月的变化。)

从这两个词的释义可以看出, 西方人在观察世界时, 对一种自然现象由表及里, 由现象到本质, 由自然到人类的认识过程, 反映出他们认识世界时的思维特点和路径“, 注重逻辑与抽象思维, 力求从独立与自我表现的自然界中抽象相互某种纯粹形式的简单观念, 追求一种纯粹的单一元素”。对词汇的解释与定义也反映出西方人在文明进程中后来形成的注重实证科学, 尊重客观, 立足于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其语言结构与意识形态和思维模式之间也充分体现了形态语言的特点, 即西方语言以丰满的形态外露, 表现在语言分析上就是最大限度地形式化描写。再用一个词汇为例, 是典型的人世间的事物, temple。

例4:Temple: (尤指佛教、印度教以及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寺院, 庙宇, 圣殿)

A temple is a building used for the worship of a god or gods, especially in the Buddhist and Hindu religions, and in ancient Greek and Roman times. (寺庙是一种建筑物, 佛教、印度教的人们在那里朝圣众神, 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尤其如此。)

Temple一词的解释同样表现出以上的思维模式与语言特点, 而且词汇释义中充分体现出人在世界的主体性。

worship的释义是:If you worship a god, you show your respect to the god, for example by saying prayers.

pray的释义是:When people pray, they speak to God in order to give thanks or to ask for his help.

当我们将temple及其释义中所涉及的worship, pray等词汇连接起来一起认知学习, 我们学到的其实是一种文化, 清晰地领略了西方人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模式, 在这种情势下, 外语学习不显得艰涩, 而是充满情趣, 给人以一种文化的熏陶。

一种语言词汇所包含的文化意义极为丰富, 任何词汇形式产生、存在和流传下来的现实都表明词汇“是一个民族的语言、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结晶, 充分体现这个语言群体的文化环境、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Sapir曾经说道:“一种语言的词汇可以看成是该语言群体所关注的所有思想、兴趣和工作的总汇”。

2.关于Sapir-Whorf假设 (萨丕尔—沃尔夫假设) 。Sapir-Whorf假设, 一个是强势说, 即“萨丕尔—沃尔夫假设”的初始假说, 认为语言在塑造人们思维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一个是弱势说, 是初始假说的修正式, 认为语言、文化、思维之间有相关性。美国人萨丕尔及其弟子沃尔夫提出的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设是这个领域里最具争议的理论。但认真客观地分系人类的语言活动, 不难看出, 语言、文化、思维之间应该存在相关性。人们起码接受了这样一个现实, 语言中的词汇如果单独割裂开来看, 仅是一些无具体意义的符号, 这些单词一旦组合, 这些组合在长期的文明进化中逐渐有了约定俗成的意义, 被人广泛地接受, 成为该语言群体的认识一种事物的共识, 这些词汇就有了意义, 符号意义是一种表征, 文化意义是其实质。按这一分析还可深入到语义场和语境的层面。

3.语义场。语义场 (semantic domain) 作为词义的一种分析方法, 表明不同语言对于同类词的不同界定, 与该语言群体经济水平、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其他实际需要密切相关, 建立在这一切的基础之上。例如, 中国的农耕文明延续时间极长久, 语言中与农耕文明相伴相生的词汇很多, 很多词汇的意义追根溯源, 都有农耕文明的基因。西方因其文明孕育发展过程中有过古希腊古罗马的辉煌, 黑暗的中世纪, 文艺复兴的波澜以及工业革命的历练, 其语言中的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刻, 宗教、自由、人权、物质、法治等人类文明进程的核心理念与思想都可在语言中找到痕迹。婚姻形成的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就可轻松地说明这一点。中文的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带有浓重的封建社会的印记;而英文中的father in law;mother in law明确地凸显了西方文明与法治社会人的平等。在中英词汇词义的对比研究中, 随处可见很多有意义的例子。

4.关于语境。谈到语境, 会涉及语言的功能。语言的四种功能中第一是语言的交际功能, 即人们用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和态度。还有语言的识别功能, 语言促进认知和思维发展的功能, 语言的施事功能等。语言传递的意义通常具有语境性、社会性和文化性。语言意义是通过不同语境中语言形式的变异来传递的, 亦即语言环境与上下文对语言及形式的选用有直接的作用。在一定的语境之中, 说话者声音、语调的不同会直接决定语义。例如下边两段对话。

例1:“小李, 咱们晚饭后去看电影吧。”

“好啊!”

例2:“哥, 李家那小子打我!”

“嗯?!好啊…!”

很明显, 第一个“好”是愉悦的, 是应答一方愉快地接受邀请, 准备晚饭后一起去看电影。

第二个“好”是愤怒的, 是哥哥听到弟弟被打后的反应, 其潜台词应是:“Let him wait and I, ll go and teach him a lesson.”

语境对于语言意义的作用是微妙的, 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心领神会, 因而“没有上下文没就没有词义”的说法是有道理的。现代语言学的研究从社会文化的多角度、多层面考察研究语言及其运用, 能更全面透彻地认识语境的社会文化意义。交际中的语句, 不论在书面或口头上都和语境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出现, 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如果忽视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类的交际就无法实现。忽略了语言使用的现实环境, 就根本无法来讨论语言的具体含义, 从而也无法准确地来分析语言现象。由于同一语言群体对语言词汇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以及他们的转换意义和引申意义早有共识, 达成默契, 在言语交际中, 人们总是根据交际双方所共知的前提或背景情况而省略一些成分, 以达到语言简明、经济的目的。在交际活动中的语言中, 有些句子往往是省略的形式, 但是说者可以用它完备地表达思想, 听者也靠它毫无困难地获得信息, 其原因就是语境提供了潜在信息。在外语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 同一语言群体在交际中所在的语境形势在外语学习过程中, 会极大地消减乃至不存在, 语言使用越来越多地脱离原来的文化社会环境, 在非母语环境中被再语境化。在这种情形下, 语言与一种不同于其本族文化的文化发生关系, 相互作用, 形成了一种新的交际模式。这一情景就进入了我们所谓的跨文化交际范畴, 也会产生更多的需要注意的因素, 外语教学才会达到较好的成效。

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潜力

1.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语言的本质属性, 即: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预言是完备的符号系统, 决定了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一特性又决定了语言学习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的不可否定与不可忽视。Brooks对外语教学环境下的文化定义、文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是最早对以上核心问题进行阐释的研究者之一。Brooks研究成果的最具价值的成就是他揭示了文化最突出最重要的特点是它与个人紧密相连的关系。在人类对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Brooks进一步指出:文化与人的紧密关系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 人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都受其文化模式的影响;第二, 文化是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之间联系的桥梁, 人在不断地根据文化规范理解周围的世界, 调整自己的言行, 适应社会环境;第三, 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交流。由此可以明确文化与外语教学直接的关系, 不能将语言符号系统从它所依存的文化中剥离出去。回顾学习一门外国语的过程, 了解外国的文化就是从学语言开始的。只是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对文化的了解与理解的广度与深度有所不同罢了。学习的初期阶段了解两种文化的一般性差别, 到了第二阶段, 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 较高的语言水平与能力促进了学习者理解并探索其他文化层面的意义, 到了高级阶段, 语言学习也就变为系统文化学习的阶段, 可以说到了这一阶段, 目的语几乎全部文化内容, 全部进入学习者的视野。按照Brooks的界定, 文化可分为形式文化 (formal culture) 和深层方文化 (deep culture) 两个层面。从人类文明史的进程来看, 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作为文化主题的人是否能够意识到或观察到文化的作用。对本族语的人来说这是一条铁的标准, 对学习一门外国语的人来说, 在这一标准下, 还需增加其自身文化与所学语言即目的语文化的跨文化交际内容。在学习外国语的高级阶段, 文化教学应包括的内容很广阔, 大致可分为:象征 (symbolism) (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和宗教等) , 价值观 (value) , 权威 (authority) , 秩序 (order) , 仪式 (ceremony) , 友爱 (love) , 荣誉 (honor) , 幽默 (humor) , 美 (beauty) 和精神 (spirit) 。这个阶段的学习应该有3个目的, 即:进一步提高语言水平;通晓大量经典作品;培养对目的语群体生活方式的意识, 洞察与同情心。Brook提出的关于文化教学的观点对今天的文化教学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是外语教学领域极具前瞻性的研究成果。

2.文化教学需的反思。我国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对外来文化采取了较实用主义的态度造成文化教学中强烈的选择性和政治性。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更重要的是在思想领域更多更广泛更全面地了解西方乃至全球的文化。用第三代领导人的原话概括就是:我们应该学习全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这一思想鲜明地否定了长久以来我们实用主义的狭窄和危害:对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本质的忽略造成对所讨论文化的片面和曲解;对文化内容进行是非好坏的评判否定了文化相对论关于文化无好坏之分以及否定了学习外来文化的本质, 导致文化教学和研究走入片面而对目的语群体在实际中表现出来的文化特点感觉“失真”, 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

三、外语教学环境下的文化教学发展路径

外语教学必须关注文化教学这一观点在我国外语教学界取得了共识, 在这一领域深化研究还需努力。“兼容古今之智勇, 开启万古之胸怀”, 以泱泱大国厚重的历史文化为基础, 放眼全球人类万千年的睿智与创造, 在世界文明进步的长河中, 可以看到, 文化不是静止的、不变的事实, 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其代表人物Robinson和Kramsch认为, 文化不仅存在于文化成果和文化形式之中, 也反映在共享这些文化形式的人们使用文化的过程之中。因为人们在自己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指导下, 不断地在各种场合与交际对象进行意义协商。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习者理解语言符号使用的交际和文化环境, 帮助学生了解目的文化成员使用目的语言和文化的方式和过程, 即他们如何利用语言和文化进行意义创造和协商, 如何达成相互理解。这一点贯穿语言教学的主要过程, 是语言学习的主干。语言符号学的知识或规则, 也只有在这一点得到了厘清, 语言才得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然, 在学习外国语的初级阶段, 在一般性文化内容的语境下, 语言的基本结构也会得到很好的掌握。Kramsch指出:仅向学生介绍文化事实不可能达到文化交际和跨文化理解的目的。她认为文化是通过语言篇章得以创造, 我们必须让学生在理解这些文化事实时, 从认知、情感和行为多方面去理解和感受文化的特点, 通过学习增强学习者对本族文化和目的文化说话、阅读和写作方式的意识, 通过学习中的“视域融合”, 即作者和读者、文本中的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关系, 通过学习文化在篇章和语境中的作用, 通过培养第三者的视角 (即跨文化的人的角度) 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可在四个方面展开:第一, 了解目的文化如何表达和理解某一文本;第二, 反思本族文化如何表达和理解同一文本;第三, 分析本族文化和目的文化相互之间如何理解;第四, 进行跨文化对话, 实现跨文化理解。

四、结语

能在外语教学中坦然做到这一点是我国文化心理成熟的标志。在外语学习中不断进行两种文化的比较, 不断反思本族文化, 不仅不会削弱对本族文化的认识, 更会增进学习者对本族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更会发现在世界各民族灿烂的文化现象背后, 不同肤色, 不同语言和风俗的人们, 在追求光明, 崇尚真理, 渴望和谐美好生活上是多么的一致。到了这一层面, 外语学习会达到很高的境界。

摘要: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揭示了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潜力可从词汇、句法、篇章等方面深入探讨, 从词汇、语境以及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等方面就可窥其全豹。外语教学中紧紧抓住文化学习这条主线, 对外语教学的良性发展具有极大的启发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内涵,文化教学潜力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3.

[2]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4]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0.

[5]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 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6]邓炎昌.语言与文化—应汉语言文化对比[M].郑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7]胡文仲, 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8]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9]王福祥, 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郑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释放文化产业发展潜力 篇2

有望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文化产业大发展态势明显。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物质生活质量的逐步改善,城乡居民越来越重视文化生活,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规模逐年增长,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仅以电影为例,2015年我国电影票房达到440.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8.7%;全年城市影院观众达12.6亿人次,同比增长51.08%。

在这个趋势下,文化产业保持了快速发展态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1季度数据,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4.7万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6719亿元,同比增长8.6%,超出同期经济增速6.7%近2个百分点。其中,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增速最快、增长27.8%,文化艺术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均增长25.0%,广播电影电视服务增长24.2%。

如果回顾过去几年的文化产业发展,可以看出,文化产业正在发挥经济增长新引擎的作用。从文化产业占GDP比重看,2004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3440亿元,占GDP比重2.15%;到201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提高到24017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3.77%。预计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有可能超过5%。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带来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在文化消费支出上,我国城镇居民的文化支出占比从2004年的6.6%提高到2012年的7.3%。在文化投资上,随着影视演艺、体育运动、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形态的出现和发展,文化投资大幅增长。《2015年中国文化产业资本报告》显示,过去两年文化领域的投资并购成为热点。2015年文娱产业并购案例达到204起,比2014年增长33.33%,涉及资产1736.14亿元,同比增长78.26%。文化消费与投资的不断扩大,使文化产业有望成为国民经济的新支柱产业。

文化产业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重要土壤。比如,以众筹形式出版图片、拍摄电影,改变了传统的文化形态;“网红”经济等引领新产业形态。尤其是在“互联网+”的助力下,不少“80后”“90后”在文化领域创业创新,掀起了一阵一阵的浪潮,促进了文化领域小微文化企业发展。

面临着供给短缺的突出矛盾

尽管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较快,但从我国城乡居民文化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看,文化领域的有效供给还不适应需求,供给短缺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文化供给短缺情况明显。总体上看,我国文化产业基础仍然相对薄弱,总量规模偏小,产业广度、深度、速度、质量、效益都需要明显提升。从现实情况看,文化领域的主要矛盾是有效供给不足。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近年来一直处于5%左右,广大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占比更低。相比之下,欧美发达国家文化消费占家庭消费的比例高达30%左右。一些中高收入的居民出国旅游,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考察和欣赏所在国的文化。在这方面,我们还有比较大的缺口。

文化产业发展面临体制机制掣肘。过去几年,我国在文化产业上推出不少重大改革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由于多种原因,文化产业发展还面临某些体制机制掣肘。比如,第一,文化产业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还不高;我国文化产品流通领域已经开放,图书、音像分销、电影院等领域的市场主体已经多元化,竞争态势已经形成。但书报刊出版和广播电视等产业高端领域的市场开放还有较大距离。第二,全国统一、竞争、有序的文化大市场尚未形成,文化企业产品和服务对本地市场的依存度过高。第三,知识产权保护还相对薄弱。大量原创性的文化产品没有获得预期的回报。第四,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结合有待完善。尽管资本市场青睐文化产业,但也面临多方面的掣肘。比如,将媒体经营性资产分离出来并吸收社会资本,将面对大量关联交易、无形资产评估等问题。第五,市场监管如何进一步完善以适应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需要尽快破题。

加快文化体制结构性改革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改变投资消费失衡的格局,增加有效投资扩大有效供给,减少无效投资带来的产能过剩。也就是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在消费结构升级的基础,把消费需求作为投资的重要引导。适应文化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的趋势,需要加快文化领域的结构性改革,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扩大文化有效供给,提高文化产业占比,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

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这些年我国城镇文化固定资产投资额每年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投资拉动文化产业增加值快速增长。当前仍需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的投资。一方面,加快文化领域的投资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重点是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放宽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限制,除像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重要文化机构外,原则上大多数文化产业都应允许各类资本进入。鼓励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发展。另一方面,加大公共文化投资,扩大城乡公共文化供给。目前,我国城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已经向全社会免费开放,下一步需要加大这些场馆的文化载体投资,比如定期更新馆藏图书等。

加快建立统一的文化市场体系。文化无边界,需要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同时鼓励文化企业兼并和重组,通过组建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的文化集团,优化文化资源配置。

推进国有文化企业改革。2015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以实现“双效统一”为导向,需要加快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发挥国有文化企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加快文化企业走出去。我国正进入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二次开放”新阶段,文化进出口重要性日益凸显。需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国内文化企业积极进行海外投资,直接进入国际文化市场。在金融、财税、出入境管理等方面加快改革,为文化企业走出去提供优良的服务环境。

推进文化领域简政放权,释放文化企业活力。开展以简政放权为最大特点的新一轮改革,加快转变文化行政部门职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同时,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监管体制,把文化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文化教学潜力 篇3

一、从旅游消费市场角度分析

现在旅游消费的发展引发了旅游文化的产生。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档案是一种文化产物, 各种形式的档案文化产品都是对文化的反映。在文化层次, 档案与旅游有着相同之处, 两者都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旅游消费市场主要包括消费主体和消费客体两大部分。

1. 旅游消费主体情况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迅速兴起, 1997年-2001年, 单国内旅游总数达到35.85亿人次。1997年国内旅游人数6.44亿人次, 1998年为6.94亿人次, 1999年为7.19亿人次, 2000年为7.44亿人次, 2001年为7.84亿人次, 旅游业已开始转为社会需求中的一个高速发展的消费热点。1997年——2001年国内旅游人均消费逐年增长, 1997年为328.2元, 1998年为344.5元, 1999年为394.0元, 2000年为426.6元, 2001年增至449.5元。由此可见, 旅游消费市场蕴藏着巨大潜力, 开发档案文化产品是发展旅游业和档案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需要的重要方面。面对如此巨大的消费市场, 拥有资源丰富的档案行业, 必将在这个大市场中得到长足发展。

2. 旅游消费客体情况分析。

从产品开发看, 旅游消费优势产品不足。以上海为例, 上海每年接待的境内外游客分别在7000万和160万人次左右, 商机如此诱人。最初, 上海旅游纪念品的产销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纪念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比例5%不到, 远远低于国际比例30%的水平。原因很简单, 产品个性特色不明显, 激不起游客的购买欲。旅游业目前的难点在于如何开发高文化含量的产品。如果说旅游市场的强烈地诱惑着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 那么旅游市场产品的薄弱又刺激着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由此可见, 拥有着旅游业无法比拟的信息资源优势和编研人才优势的档案行业, 在文化产品开发方面, 必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 档案文化产品在旅游消费背景下, 在当今市场经济如此活跃的条件下, 必然会在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通过旅游活动中的档案文化产品的销售和推广, 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达到提高社会档案意识的社会效益的目标。

二、从旅游者消费心理角度分析

前段部分是从旅游消费市场进行分析了档案文化产品的市场前景, 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吸引着档案文化产品的发展。以下从旅游者的消费心理, 来挖掘档案文化产品的发展潜力。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分为: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和旅游者消费承受程度两方面内容。

1. 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情况。

从心理角度来分析, 旅游对于旅游者来说是种文化休闲生活方式。在旅游中, 旅游者通过旅游来满足某些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满足物质形态的基础上, 人们也希望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消费社会化和享受时尚化、追求文化的心理需求推动旅游消费。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 在追求着物质形态上的需求的同时, 也在追求着精神形态的需求。从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分析, 档案文化产品作为一种能为社会接受的文化载体, 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符合旅游者追求精神文化需求和开拓知识面的心理需求。

2. 旅游者消费承受程度。

档案文化产品是由编研人员以市场需求和政治影响为导向, 充分利用和挖掘了档案的信息的产品。在一定范围内, 档案文化产品是以商品形式进入旅游消费市场。由于档案文化产品开发和推广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档案的社会效益, 那么在给档案文化产品进行定价时, 需充分考虑大众的消费水平。上海市档案馆开发的专题片《追忆》, 全片拥有长达600分钟的真实记录, 运用了大量档案史料和特殊载体档案, 全景式多角度的寻觅追忆, 把上海历史档案里60个经典故事拍摄成视频短篇, 呈现在广大市民群众和来沪旅游者面前。此部专题片不仅蕴藏着浓厚的历史底蕴, 在进行商业定价时, 充分考虑了旅游者消费承受程度, 每册以94元的价格进行销售。这个价格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 不管是从产品制造质量方面还是从产品文化质量方面, 都是在其消费的承受程度范围内。从旅游者的消费心理角度, 档案文化产品在旅游市场中对于旅游者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我们没有必要给档案文化产品贴上一个“文化性”或“服务性”的绝对标签。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来考虑, 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达到提升社会效益的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伟.旅游文化学[M].科学出版社, 2006 (11) .

[2]冯绍霆.论档案馆文化产品开发[J].中国档案, 2004 (12) .

文化教学潜力 篇4

一、物理课堂语言的规范性与专业性

教师为人师表,教师的语言对学生具有示范性,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规范性的语言。教师要使用普通话教学,有正确的发音和组织发音的能力,善于对句子结构进行综合,选择恰当的词和句子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教学用语成为一种有组织的语言,从而具有较强的连贯性、逻辑性和论证性,并力求在语法结构上完整和严密,要避免读错字和词及用词不当、表达意思不连贯等现象的产生。

课堂语言的专业性,首先,要考虑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例如,教师在表述概念、定理、公式,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时用词务必精确、恰当,不能似是而非、含糊其词、模棱两可,不能使用“大概”、“也许”、“可能”,以及“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等不准确的语言。语言表达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传授知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其次,要求教师选择的语言,最能使学生接近自己所要表达思想情感的词和句子,以引起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再次,要求教师选择的词和句要讲究效率,力求语言精炼,避免废话冗语和不必要的重复。

二、物理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和技巧性

艺术性和技巧性的语言要求和谐的节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时而如高山流水,时而似月白风清。声音的响度、讲话的速度都要把握得恰到好处。声调太高和节奏太快,学生跟不上去,费力,无异是一种机械刺激,影响注意力的保持;语调过于低沉,节奏太慢,则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不能充分调动积极性,同时过多的“有意注意”都会使学生产生倦意,昏昏欲睡。因此,我们在讲课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和技巧性,不妨来试试以下做法。

1. 巧用诗词

我们在物理教学的某些环节中,恰当地引入诗词进行教学,便于设置悬念、创设物理情境、开阔视野、集中学生注意力,在诗情画意中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使学生去掉对物理课学习的畏难情绪,使学习物理的兴趣不断高涨。

例如,在讲了“气体分子运动”的知识后,让学生分析“山顶有花山脚香”的道理;讲了“光的色散现象”后,让学生联系诗句“红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分析虹的成因;在讲“参考系”时,让学生分析“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诗句中的“竹排游”和“青山走”各是以什么为参考系的,同时让学生分析梁元帝为何有“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的感慨。有时还可以联系两个知识点发问,如用于史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让学生了解诗中有平面镜成像和分子的运动两种物理现象。

2. 巧用比喻

有的物理知识抽象难懂,这时候如果我们加以适当的比喻,就会化繁为简,加深、活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其实,物理学中很多抽象的概念都是可以进行形象的比喻,例如把“电流”比喻成“水流”;把“电压”比喻成“水压”;把“短路”现象比喻成某人想很快从甲地到乙地有两种选择:一条路到处是障碍物,另一条路畅通无阻;把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动能大小与物体本身运动快慢无关比喻成地球上某人动能的大小与地球本身运动快慢无关;在理解为什么给天平加砝码一般是先大后小,不妨比喻买一件118元的衣服,正常付款方式先付100元再补足零钱。

3. 给予适当的评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因为自身疲劳或外界的干扰等因素造成思想不集中,注意力发散,因此,为了组织教学,教师此时应随机设计问题,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再结合学生的回答,适当作些风趣、幽默的评价,以活跃课堂气氛,排除外界干扰,起到帮助学生消除疲劳的作用。对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为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师应在课前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让这些学生回答。即使学生的回答有不妥或是错误,教师也应尽可能找出其正确或可取的方向,给予一定的鼓励,以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同时对其错误或不足的方面给予指正。

三、物理课堂语言的启发性

从教学与发展的原理我们知道,教学应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教学要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就必须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何谓启发式?古代《学记》具体阐述了这一思想:“君子之教,喻也。”“喻”,就是晓喻,即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强迫学生,勉励学生而不压抑学生,开导学生思维而不是代替学生。现代教学论发展了古代启发性思想,进一步阐明了启发式的核心就是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做到“道而弗牵”,“开而弗达”,给学生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让他们自己去思索,在他们感到困惑的时候,稍加点拨,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启发性的教学语言,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阿基米德原理”之前,老师先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把一斤重的铁和一斤重的木块同时放在水里,哪个先沉下去?”学生答:“铁块。”老师问:“为什么?”学生答:“铁重。”老师又问:“那么,万吨巨轮在大海上航行为什么不沉呢?”学生的思路被带到了一个问题情境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于是,教师引出了要讲的科学原理,学生边听边思考,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四、物理课堂语言的教育性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一条客观规律。课堂教学语言的教育性要求教师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使教学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每一个语言信息都带有鲜明的教育性,这里关键是有无明确的教育目的,服从于教育的目的课堂教学语言,能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给学生以心灵的启迪和思想教育。而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必然是只就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或造成语言随便,乃至信口开河,这是教学规律所不允许的。

五、物理课堂语言的通俗性与幽默性

通俗的语言很容易形成学生的视觉形象,教师要经常性地有目的性地做好语言的“翻译”工作,引导学生善于把一般语言转化为物理学语言,把物理学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使学生容易接受,例如:讲“匀速直线运动”时不防补充一句“就是快慢一样地一直向前走”生活化的拟人化的语言。此外幽默的语言,很客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性趣和求知欲望, 例如在讲“沸点和压强的关系”时, 提出冷水能使热水沸腾。

六、物理课堂语言的准确性

物理语言还存在一个准确性的原则,有些教师认为无所谓或者认为不必过分抠字眼,长期下去,会引学生的疑义和误解。例如:“摄氏度”,习惯地读成“摄氏度”。课堂语言准确一定要严谨不苟, 一定要不含糊其词, 如“浸入、浸没、浸在”的区别,“某量变化的大小”与“某量大小的变化”的区别,“升高到”和“升高了”的区别等。

另外,语言要具有灵活性,这就要求教师机智敏锐,会“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遇到一些不可估计的偶发事件。如课堂实验不成功、教学仪器损坏等,教师要做到临“危”不乱,化被动为主动,要有效引导课堂教学沿正常轨道健康顺利地开展。例如,讲“电功,电功率”一节时,其中我安排了一个电动机接入电路的实验。现象应该是电动机转动,可不知什么原因,准备好的电动机就是不转动,我就转换话题,说:“若这样时间长了,电能不能转化成机械能,将转化成内能,温度太高时,电动机将被损坏。”从而引入了实践知识。

追问教学关键点挖掘学生思维潜力 篇5

一、追问于教学易错点, 催化学生发展思维

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错误可能是教学的起点, 也可能生成课堂上最宝贵的资源, 能否及时捕捉并利用这些资源是反映教师的教育机智和对课堂的驾驭能力的最佳机会。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不能以一个“错”字而堵住学生的嘴巴或直接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 那样可能会失去最好的教育时机。

案例1如图1, 已知AB=DE, BC=EF, AF=DC。求证:BC∥EF。

师:请问哪个小组有思路?

生1:AB=DE, BC=EF, AF=DC, 得△ABC≌DEF。 (学生第一处错误)

师:这三个条件可以吗? (追问1)

生2:不行, AF-CF=DC-CF, 即AC=DF。得BC∥EF。 (学生第二处错误)

师 (惊讶) :三角形全等后能直接得到线段平行吗? (追问2)

生3:不能, 全等后得到∠ACB=∠DFE, 再推出BC∥EF。 (学生第三处错误)

师:∠ACB与∠DFE是BC与EF被AD所截的内错角吗? (追问3)

生3:知道了, ∠ACB=∠DFE转化成∠BCF=∠EFC, 再得BC∥EF。

生4:老师, 还可以延长BC与EF, 得到∠ACB=∠DFE后, 转化成他们的对顶角相等, 得BC∥EF;或转化一个对顶角, 另一个不转化, 这样形成同位角相等, 得BC∥EF。

师:非常好!你们不仅懂了, 还用多种方法证明了BC∥EF, 请写出你的证明过程。

评析:在这个例题教学中, 教师捕捉到了学生在证明过程中所犯的“错误”: (1)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其中有一个不是直接条件, 需要转化。追问1及时激发了另一学生帮忙纠正。 (2) 三角形全等后直接得到两线平行。这是几何证明书写不完整, 跳跃性的书写。由于学生初学几何证明, 对几何证明语言的书写还不太规范, 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漏写、重复写、写得不简练甚至很复杂, 这是我们在中考批卷时经常会发现的。追问2不仅暗示了学生的问题所在, 也激发了学生再次思考, 规范了几何语言的书写, 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三角形全等后得∠ACB=∠DFE, 再推出BC∥EF, 是对平行线判定这一概念理解不透彻。追问3不仅让学生纠正了原来的错误, 还引发了不同的解法, 让生生互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学生出现错误时, 教师以连续追问为载体, 引领学生进行论错、思错、说错、纠错等思维活动, 使其充分暴露出错的过程和原因, 并在后来追问辨析讨论中生成新的正确知识, 不仅帮助学生纠正了错误, 加深了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也规范了几何语言的书写, 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使错误也生成了新的教学资源。

二、追问于教学意外点, 引发学生发散思维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数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课堂的主人, 一切的意外都有可能发生。当学生提出意外的问题或解法时, 教师若能捕捉到这些意外, 利用追问, 意外便也能变成一种可贵的课堂资源。

案例2如图2, 已知∠B+∠D=∠BCD。求证:AB∥DE。

师:嗯, 很好, 辅助线做得准确, 思路也很清晰。

生2 (有点不服气) :老师, 我有不同的方法。如图3, 过C点作HG∥AB, ∠B=∠BCH, ∠B+∠D=∠BCD, ∠BCH+∠DCH=∠BCD, 得∠D=∠DCH, 从而CG∥DE, AB∥DE。

(解法二)

师:这两位同学的思路都非常清晰, 谁还有不同方法? (追问1)

(解法三)

师:其中涉及的数学思想是什么? (追问2)

生3: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生4:还有可以延长DC与AB相交……

评析:由于生2的意外回答, 从而引起生3、生4对这题产生了共鸣, 导致这节课有关的练习还没来得及讲, 就下课了。但生2的补充, 激发了学生探究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追问1、追问2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台, 给了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的机会, 想到了多种证明方法, 让学生在这个思维的舞台上碰撞出了火花,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符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

给学生一个平台, 学生会还你一片惊喜。而学生的想法有时确实出乎我们意料, 简单的追问不仅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 也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激发了同伴的共鸣。这种师生互动不仅引出了学生的不同解法, 加深了学生的思考, 也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追问于教学受阻点, 激发学生逆向思维

《学记》曰:“君子之教, 喻也。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当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受本身基础的影响而无法实现新知识的迁移时, 经过自主预习后, 学生对基本问题已经有所了解, 但还比较模糊;或思考还不成熟时, 教师不要马上替学生回答, 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可以以追问的形式来引发学生深层思考, 以促进学生的不同思维发展, 达到数学教育教学的目的。

案例3如图5, 已知点B, C, D在同一条直线上, ∠ACB=∠ECD=60°, AC=BC, EC=DC。连接BE, AD分别交AC, CE于点M, N。求证: (1) △ACD≌△BCE; (2) CM=CN。

师:很好, 接下来如何证线段CM=CN? (思维受阻点1)

生2:证△BCM≌△CAN。

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吗? (追问1)

生3 (抢先) :∠A=∠B, 还有题目已知的AC=BC, 但还少一个条件。 (思维受阻点2)

师:我们还有什么条件没用吗? (追问2)

师:谁能总结一下是哪三个条件吗? (追问3)

师:非常棒!谢谢刚刚提出自己想法和观点的同学, 感谢你们的分享, 请完成书写过程。

评析:本例中, 教师始终没有告诉学生如何去解决这个疑难问题, 而是首先将要解决的问题抛出, 让学生思考, 当学生思维受到阻碍时, 以追问的形式, 不断引导、启迪学生思考,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追问1引导学生去寻找证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当学生寻找条件受阻时, 追问2为学生寻找条件指明了方向, 而追问3又为中等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消化的时间。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把整个问题的解决、总结甚至反思的任务全交给了学生。在教师和学生不断追问互动的过程中, 学生不断思考、讨论、反思、总结, 最终成功地解决了问题。在这里, 从全等的判定到性质再到证明全等, 在找条件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想不断地交流碰撞。这样的数学活动, 有益于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

四、追问于教学增长点, 提高学生拓展思维

如果仅仅满足于求出引例或例题的答案就结束是典型的进宝山而空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有时通过追问, 可以引导学生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归纳出数学的规律和结论, 使数学有更广泛的应用。

案例4如图6, 已知, 点D, E, F分别是△ABC的三条边的中点, 设△ABC的面积为S, 求△DEF的面积。可以这样考虑:

(1) 连结AE, △AEC的面积是多少?

(2) 由第 (1) 题, 你能求出△ECF的面积吗?△ADF和△DBE的面积呢?

师:根据题意连接AE, 我们可以得到△AEC的面积是多少?请说明理由。

师:非常准确。从中能得出什么结论吗? (追问1)

生2 (突然举手) :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教学增长点1)

师:嗯, 很好, 现在你们能求出△AEC的面积吗? (追问2)

师:那谁能求出△DEF的面积呢? (追问3)

师:如图7, 已知A1, B1, C1分别是△ABC的三条边的中点, 设△ABC的面积为S, 顺次连接A1, B1, C1得△A1B1C1, 那么△A1B1C1的面积是多少?在△A1B1C1内用同样的方法得到△A2B2C2, 那么△A2B2C2的面积又是多少呢?…一直到△AnBnCn, 你能求出△AnBnCn的面积吗? (追问4)

师:非常好!通过这个问题, 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追问5)

生6:数学学习主要是找思路, 找到问题的规律,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评析:在这个案例中, 追问1及时地引导学生发现了问题的本质: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为接下来的问题解决提供依据。追问2、追问3步步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用面积差法求出中间三角形△DEF的面积, 引导学生直接解决问题困难时, 采取转化迂回的办法间接求。追问4不断地分解本题的难点, 搭建台阶, 水到渠成, 让学生找到了这个问题的本质规律。

在教师这样的追问引导下, 学生不仅掌握了本题, 更掌握了本题内在的本质特征, 从而掌握了解决这类规律问题的方法,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这也是我们教师真正应该留给学生的。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追问是一种艺术, 通过对问题的分解设置和在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适时、准确地进行有效追问, 启发学生经过讨论、思考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使一些问题在教师的追问下更有价值, 如易错题辨析, 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 思维拓展等问题, 能达到充分的挖掘利用。追问教学的关键点, 不仅可以挖掘出学生的最大思维潜力, 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这就是追问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叶雪梅.数学微格教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8.

[2]赵绪昌.数学课堂教学追问平衡点的把握[J].数学通讯, 2014 (10) .

[3]单广红.让“错误”演绎课堂的精彩[J].小学教学研究, 2009 (10) .

文化教学潜力 篇6

在日常教学中, 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 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 使他们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 培养出具备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人才, 通过素质的提高, 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得, 学有所用, 从而培养出深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 通过有重点的详细讲解, 引导学生进行自觉学习, 使教师占主导地位变为学生为主导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主动性, 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在讲解原理图设计部分时, 需要用到一个集成元器件74ls04, 对这个元器件的认识, 对于同学们来说, 在数字技术基础这门课程里虽然已经接触过, 但是同学们的认识仅仅限于一个集成的电子元器件, 对于其功能、各管脚名称及内部结构却一无所知。其管脚如图1所示:

现在的任务是我们要进行电路的设计, 如果不了解其功能, 就不会运用这个元器件进行设计, 如果对其管脚不理解, 就无法把这个元器件和其他元器件进行连接。在这个时候, 我就详细地讲解了这个元器件是由6个部件组成的, 一共14个管脚。其中每一个部件是一个非门, 有一个输入端和一个输出端, 6个部件共12个管脚, 然后一个电源端, 一个接地端, 这个元件一共有14个管脚。而部件和管脚数的讲解, 又与后面所讲内容是有关联的, 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即对以前所讲知识加深了理解, 又对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基础。在讲解的同时, 注重讲了一下74系列的元器件其管脚排列规律, 使同学们再遇到同一系列的元器件时, 可以上网去查一下其功能和管脚名称, 再结合学过的相关知识, 就可以运用自如啦。这样就使同学们能够举一反三, 即不用记忆过多, 形成负担, 又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由于上课讲的主要是一种方法, 即节约了上课的宝贵时间, 提高了效率, 对同学们来说, 则感到上机时有事情去做啦, 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主动性得到大大提高, 智慧潜能被充分地激发出来。

2 模块化教学

在教学中进行电路设计时, 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 对学生进行分组,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辩证唯物观及其协调能力。让学生在设计中体验到合作的力量, 体验到成就的快感, 充分激发其学习兴趣。在Protel 教学中, 对于复杂电路的设计一般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在这一部分, 一般按电路的复杂程度对学生进行分组, 每一组分配一个小组长。一个组负责一个模块的设计, 完成本模块的功能, 并设计出该模块与其他模块之间的接口。在这个过程中, 每组内的成员之间需要进行合作, 大家互相讨论, 采用什么样的元器件, 如何进行连接, 元器件的参数是否合适, 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封装, 这样的连接是否考虑了电路的电气特性, 是否注意了数字的和模拟的区分, 是否注意了高频与低频之间的关系。设计一个电路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问题, 这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 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同学们在小组内热烈讨论, 大家的意见组合在一起, 考虑的问题就比较全面, 设计出的电路就比较优良, 而同学们也对自己设计的电路充满了信心, 都认为自己的设计是最棒的。使同学们更加自信。在设计完了各个模块之后, 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摆在同学们面前, 那就是这个模块和其他模块之间如何进行连接, 这就需要各个组之间进行协调合作, 在单个模块设计完之后, 各个组之间又协调合作, 完成整个电路的组合, 同学们都有一种成就感。

模块化的教学思想, 不仅使同学们单纯地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而且使他们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也体会到了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与其他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培养了学生的辩证唯物观及协调能力。也使学生提高了自信心, 一个没有自信心理的人是不能够克服困难, 勇往直前的, 是不能够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的。

3 综合知识的运用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有用性, 端正其学习态度, 摆脱“学习无用论”思想的困扰, 提升其学习兴趣。电路原理图的设计, 对于Protel 99 SE这门课程的设置, 在高校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应用电子专业二年级学生, 对于他们来说, 已经学习和正在学习的课程有计算机基础知识、高频电子、数字技术基础、单片机、模拟电子技术等等, 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知识, 和有关电子电路设计的基础知识。而这门课程的原理图设计实际上是综合运用所学电子知识, 再加上计算机基本操作才能完成的, 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 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过程。原理图设计过程, 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对一个电路的设计, 不仅仅牵涉到一门课程, 需要的是多门课程的综合运用。一个电路中不仅有模拟电子部分, 如放大器, 调谐电路等;还要有数字电路部分, 如变频器, 计数器等等;有的还牵涉到高频电子, 有的还要用到单片机。在学习上述每门课程时, 我们是割裂开单独进行讲解的, 但是在运用时, 必须搞清楚各门课程中每个具体电路的功能, 它和其它电路之间有什么联系, 又有什么影响, 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而这些东西我们又必须在电脑上描述出来, 这就又和计算机操作联系在一起, 要求学生具备有关电脑操作的基本知识。这个过程是把各个学科联系在一起的一个过程, 要求学生在设计一个电路时, 应该综合考虑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与约束关系, 各门学科之间不是孤立的。我们不能把所学知识简单地拼凑在一起, 我们在考虑任何一个实际问题时, 都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通盘考虑, 这样才不会顾此失彼, 问题才能圆满解决。

通过设置问题, 强化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结果往往是在解决了实际问题之后, 学生的学习热情是空前高涨。能把知识化为力量, 化作解决问题的手段, 同时又激发学生去学习更多的知识。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对学生来说, 学习不仅仅是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是应用知识, 应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强化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逐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技能。在教学中, 需要经常在对一个问题进行讲解之后, 设置一些实际问题, 来考察学生对所讲知识理解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电路板基础知识了解之后, 学生们都知道啦双面板对于比较复杂的电路布通率也基本可以达到100%, 但是对于多面板说, 却有一个很大的优点, 那就是抗电磁干扰能力比较强。那么我们在设计一个比较复杂的电路时, 究竟是选用双面板呢?还是多面板呢?学生有的说选用双面板, 有的说选用多面板。当然, 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说一定的干扰对我们电路的功能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那么从节约成本来说, 我们还是选用双面板, 对电路板来说, 不一定越精良就越好, 在不影响其功能的前提下, 我们要考察其成本。而对于像电脑这类产品来说, 处理的都是一些非常精细的信号, 当然要求其抗干扰能力要强, 那么我们就采用多面板。例如, 在输出格式上, 应该采用何种输出才正确, 让学生自己进行选择。如图2所示:

在教学中, 注重就难点问题多做总结, 解决学生学习负担, 减轻学习压力。轻松应对学习难点, 那么学习过程中就没有更多的障碍, 学习过程更加顺畅, 学习兴趣才能不断提高。在Protel 99 SE中, 最头痛的要数元件库里繁杂多样的元器件, 虽然元器件名称都是与英文名称一一对应的, 但对于没有学过电子专业英语的使用者来说, 那些名称很难和相应的电子元器件对应起来。特别是对于一般的使用者来说, 那就更是难上加难, 不知如何去找到自己所需的元器件啦。通过把书上介绍的繁杂的命令加上自己的经验给学生总结了一下, 使学生对这个过程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可以建立一个自己的常用元器件库, 并且给每一个元器件起一个容易识别的名字, 按下述步骤进行即可。

步骤一:在原理图状态下, 我们先用命令Design/Add/Remove Libraries加载一个元器件库, 在这个元器件库中进行元器件的浏览, 若发现自己需要的元器件, 则用Place命令把它放置到原理图上, 重复放置, 直到把自己所需的元器件都放置在编辑区, 在放置过程中, 无需排列顺序, 即使发生重叠也无所谓。在这个步骤里, 需要注意的是, 一定要记住自己的设计所在的路径及名称, 为第四步做准备。

步骤二:在原理图编辑环境下, 使用命令Design/Make Project Library, 则程序会自动在当前的设计数据库中对原理图项目文件建立相应的项目元器件库, 并自动进入原理图元器件库编辑器。项目元器件库的文件名与项目文件的名称相同, 后缀为*.lib。

步骤三:在原理图元器件库编辑环境下, 执行命令Tools/Rename Component, 即可对选中的元器件进行重命名, 我们把每一个元器件的名称一一修改成相应的汉语名称或自己能识别的名称即可。修改完毕之后, 要点击保存, 避免修改失效。

步聚四, 调用自己的元器件库, 在原理图编辑环境下, 要想加载自己的元器件库, 则执行命令Design/Add/Remove Libraries, 在对话框里按路径找到在第一步所建立的设计名, 即*.ddb文件, 再单击对话框下方的Add, 后单击OK, 则在左边的设计管理器中就可以找到加载的*.lib文件啦。

总之, 在教学中用唯物辩证思想对学生进行教育, 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重理论与联系实际, 提高他们学习的自觉主动性, 把学生的智慧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充分激发其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徐琤颖.Protel 99SE EDA技术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徐世贵.新课程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5.

[3]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王增昌.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文化教学潜力 篇7

多年来语文的教学是以读、写、听、说为主的教学活动,强调的是读和写,没有把其他的智能放到我们的教学中来,被忽视了这么多年,是一种缺失和遗憾。所以我们不能只是教会学生学习这些东西,要研究学生,以学生的个体为中心,因人而异,因人而宜,掌握孩子们的智能类型,利用不同文体和不同的背景材料,恰如其分的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为孩子们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开发不同方面的智力和潜能,叫孩子们都能得到积极主动地发展和进步,尽最大的力量发挥孩子们的智能强项,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地学习。

1 深入研究开发学生语文智能之教学策略,把语文教学搞好

创设情景,激发起孩子们的浓厚兴趣,开发出学生的潜在能力,为学好知识做好铺垫。我们要把孩子们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教师占有绝对位置,不过学生的任何感受和想法,把孩子们当成是知识的一个容器,只管向里装,不给学生们思考和消化的时间和机会,所以从学校出来的学生都是一样的,就像是工厂加工出来的零件,一个模具,一个板式,没有精彩纷呈,没有创新精神和能力,没有办法实现孩子们的自信心,没有自己的特长,更别提展示自己的特点了,所以我们要把大把的时间还给孩子们,叫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遨游,自由的发挥,真正的参与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来,锻炼出有着自己特点的个性品质,使得孩子们有一个比较全面地发展。兴趣对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兴趣是培养的一种学习态度,情至浓处,兴趣也就越发的浓烈,学习效率也就会越加的加大和明显。多媒体和网络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更容易创设教学情境,也就更加会把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激起来,会使我们的教学效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于我们的教学之中,我们要为孩子们提供自我表现、自我塑造的均等机会,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能显露头角,体验成功。自我认识智能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很有帮助的。有问题说明学生对我们要学的知识产生了兴趣,动了脑筋,有了质疑,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孩子们的提出问题的能力,没有问题更是可怕的问题。

2 设计适合学生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

学生们的发展就要有正确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实现他们的愿望,增长孩子们的才干,提高孩子们的能力,在这里真正实现体会到成功的感觉和喜悦,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研究教材,研究教学参考书,研究学生的基本情况,设计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无可挑剔的教学方法。做到多种教学方法方式的有机、有效结合,要保证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保护孩子们的积极性,体现大语文综合性这一特殊之处,又得使得孩子们在智能方面有突飞猛进的效果,要不然我们的教学就是失败的教学。

教学方法选择要做到有创造性,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不能一味的按照自己的设计一气呵成,理由是孩子们的心理和智力水平、结构都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去应对这些我们估计不到的问题。如早起的课和下午的课堂教学就会有差别,主要体现在孩子们的精气神、心理、智力等几个方面。所以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依据内容、学情的变化进行有效的变化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孩子们的智力开发就有了一定的保障,语文素养的提高就会很快,而机械的教学模式只能是禁锢孩子们的思维,阻碍学生多种智能的有效提高。所以我们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以提高学习效果,提高孩子们的智能。比如朗读、诵读、讨论、辩论、演讲、随笔、作文、访谈、讲故事、演课本剧等等。我们要把这些活动变得经常化,变化为学生们的自觉的行动,不再是教师强调了再强调。开放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叫孩子们走出去,看一看外边的世界,视线脱离课本,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学生的体验就会更加深刻,经验、智能就会更丰富、更胜一层楼。

3 教学手段要丰富多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能

为帮助孩子们提高智能,不断地促进孩子们的学习,就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过去条件落后,只有一支粉笔,一张黑板,还有教师的一张嘴巴,现在经济飞速发展了,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我们有着极为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教学手段有了极大地改变。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是最新的教学手段,我们现在是多媒体和网络进教室,随时利用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这样子的手段可以把非常抽象的事物变得很具体,很详尽。教学中的表演也可以是一个教学手段,《核舟记》的教学过程中苏轼、黄庭坚和佛印和尚三人的位置姿态是孩子们理解的难点,可让几组学生轮流模仿表演,然后请学生们自己揣摩,达到真正的掌握与理解。

文化教学潜力 篇8

一、创造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

在进行教学时,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和现实联系紧密的学习情境, 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学会用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创设的情境中,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 促进学生的人际交流, 使他们不仅能提高学习能力, 还能具备较高的交际能力, 为培养高素质学生提供基础。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实验的重要性

生物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点就是生物学科中包含很多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的过程中,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比较、实验现象的观察, 结合学到的生物知识进行实验总结。对于实验得出的不同数据, 学生通过质疑来对知识进行再次分析、加工, 使实验结果更具备严密性。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在实验过程中严密性和科学性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 使他们在正确操作步骤的指引下去学习。在进行实验操作过程中, 学生会觉得自己好像是搞科研的生物学家, 就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积极性。在学生认真进行实验操作过程中, 在进行每一个实验步骤时都能使他们对自己学过的生物知识进行思考运用, 对学生的生物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充分发挥了他们在生物学习中的热情。在学生进行实验之前,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布置几个实验观察问题, 使他们边做实验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难度, 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答案, 才能体现探究式教学的价值。

三、增加课堂教学气氛的互动性

在教学中, 只有教师的讲授没有学生的参与是实现不了高效率教学的。而只有学生的参与缺乏教师的引导也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只有师生双方都进行积极地互动, 才能使教师和学生共同获得成长, 使生物课堂实现高效性, 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要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实现和教师的完美互动, 教师就不能进行灌输教学, 而是要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在他们自主探究时遇到问题时的启发者。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改变。教师只有要深刻理解和体会这种改变, 才能使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有效。在教学时, 教师应先让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学习思考, 通过思考提出他们的见解, 教师在倾听学生的问题时, 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在探究式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放手, 使他们能自主对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对于学生的提问不再是给出学生具体答案, 而是从易到难对学生进行层层启发, 使学生在启发中获得灵感, 使问题得到解决。

四、小心善待学生错误的回答, 创设安全的课堂心理环境

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答对, 显然这个问题是毫无意义的, 学生就不能从这些问题中获得对知识的深入理解。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接受信息的快慢、思维角度的不同等, 学生得出的答案会与“标准答案”不一样, 甚至是错误的, 这些现象都是客观的、正常的。教师不要对学生说出的答案急于否定, 甚至批评, 否则学生会形成听到提问就紧张害怕, 心里感觉不安全, 于是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无益于学习活动。同时, 学生错误的回答正好是教学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教师应当敏感地捕捉这一反馈信息, 从学生的错误出发引导他们对这个问题再次进行深入思考, 从多个方面分析问题,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五、精心呵护学生的质疑,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质疑是对教师讲述内容、书本知识和课外阅读接触的知识提出疑问, 并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这是学生难能可贵的一种品质———创新精神。因此, 对于学生的质疑, 教师要保护, 要鼓励, 要认真对待。

六、尊重学生差异, 力求学生之间的平等

一个班级的学生不是完全相同的, 他们的生活背景不同, 知识水平也不尽相同, 同时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也不相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 对每个学生都是同样的要求, 那么一些程度较好的学生就会被培养成为统一的个体, 他们的思维方式都在一个固定的模式。而对于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来说, 他们可能不能了解和接受学习内容, 从而对生物学习失去信心, 在一整堂课中没有丝毫进步。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对每一个学生都要投入关爱, 使他们能在教师的鼓励下不断取得进步。

七、教学内容呈现的新颖性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 学生对形式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充满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他们在生物学习中的兴趣, 可以把生物教材中的文字表述通过直观、有趣的方式呈现在他们面前。传统教学中, 生物教学方式单一, 学生在生物课堂上接受的是枯燥的生物知识, 教师布置的生物作业也是对这些知识进行记忆, 没有一点儿吸引学生的地方, 使他们在枯燥的学习环境下失去了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在探究式学习中, 教师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把文字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能用眼睛观看到生物界的微观世界, 对学生进行生物学习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这种直观、探究的教学方式下, 学生被生物的微观世界中存在的现象所吸引, 这就使得学生对这些生物知识不断进行探究。通过探究所得的收获能对学生进行继续吸引, 可使他们对生物知识理解更深刻, 促使他们进行更深的探究。学生的学习在自主性的支配下进行良性的学习循环, 使学生的生物知识积累越来越丰富, 最终会达到质的飞跃。

上一篇:配套增产技术下一篇:车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