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学对策(共12篇)
文化教学对策 篇1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乡土文化, 是指我们出生、久居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没有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继承, 文化的创新就无从谈起。小学生应掌握一定的乡土文化知识, 关心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耕耘的父老乡亲, 和长辈们一起感受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并将这一切感受融入自己的灵魂与血肉中, 这就为孩子们一生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丰厚的精神底子。小学生对自己的乡土文化知识了解多少呢?为此, 笔者做了一个关于乡土文化知多少”的问卷调查。
现状调查
1.小学生对乡土文化知识的认知状况。
从调查中发现, 家乡本应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 但是许多学生对家乡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历史人文、地理风貌、名优特产等乡土知识知之甚少, 有的甚至根本不了解, 造成了生活知识与课堂教育的脱节。
2. 小学生对 乡土文化 知识的兴 趣和意愿。
从调查中分析得出, 学生要求学习乡土文化知识的主观态度积极。调查结果反映出真正不愿意学习乡土文化知识的学生并不多, 不到百分之一。100%的学生希望学校开展各种各样的乡土文化专题实践活动。有87.6%的学生对乡土文化知识兴趣浓厚。特别是对本土的名胜古迹和民间故事表现出了强烈的学习意愿。
3.小学生乡土文化知识的获取途径。
调查发现, 小学生获取乡土文化知识的方法途径结果:查资料的占41.5%, 长辈口传的占3.7%, 实地考察的占0.6%, 旅游见闻的占5.3%, 没有办法的占51.1%。这样的数据不容我们小觑乡土文化教育现状, 也让我们倍感压力。
对策建议
针对我们对小学生调查发现的问题, 也依据新的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开发校本教材, 开设乡土文化课。
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凭借, 其重要性不言自明。现在我们使用的教材不能满足学生对本土文化知识的需求。根据教育部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一线教师与其坐等课程, 不如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利用乡土资源, 创造性地开发课程。我们周围优美的名胜景观、历史遗迹和淳朴自然的民风民俗等广阔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都是优质的课程资源。开发出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乡土课程, 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 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 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 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学校乡土文化课程的教材, 并且编写《乡土文化课程纲要》, 与教材配套实施,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和活动方案。
整合乡土文化资源, 开发乡土文化校本课程, 弥补学生乡土文化知识上的不足, 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和生活,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与发展特点, 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和多样化发展。
2.开展丰富的乡土文化专题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参与实践活动, 才能使自己获取的知识更鲜活, 更具体。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被最大限度地激发, 学生的潜力也才会最大限度地被发掘出来。学校可以组织多种乡土文化专题活动, 考察地方人文资源, 亲近地方自然名胜、历史遗迹, 品尝地方土特产, 观看工艺品展览, 寻找地方民俗之乐等。在实地考察、访问和主动探究鉴赏中, 让学生融入自己的家乡, 让学生们亲自接触乡土文化, 感受乡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在似曾熟悉的名胜中悟到家乡文化底蕴的深厚, 在不曾知晓的民间故事中激起对自己先人的敬畏崇拜。同时这个过程中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修养, 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观察表达能力、鉴赏能力、自主合作探究能力都在逐步提升。
3.建立合适、灵活的乡土教育评价机制。
针对乡土知识教育教学, 学校要建立一定的教学管理制度、评价体系。如, 教师乡土知识素养、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活动的准备、教学的效果等都可纳入教师评价范畴, 促使教师规范教学。
学生的评价活动全员参与。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互动, 形成网状评价结构, 努力体现评价的开放性、民主性、实效性和发展性。评价面向全体学生, 每一位学生参与评价,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和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 主要可以采取以下评价方式:课堂评价、成长的足迹、阶段成果展示、综合评价等级表。其中, 课堂评价是教师主导评价, 成长的足迹是过程性评价。这些评价方案以激励性评价为核心, 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乡土文化实践活动的兴趣。“阶段成果展示”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方式, 这样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建立信心、体验成功, 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促进持续发展, 实现了反思提高。综合评价等级表, 重点从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与学习效果、参与情况方面展开, 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和爱护, 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和变化。
4.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知识。
学校要重视对教师课程理念的培训, 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更好的发展, 使教师树立生活即课程资源的理念, 在各科教学中巧妙无声无息地渗透地方乡土文化知识。如, 作文课上介绍家乡的特产;写字课堂中欣赏当地古书法名家的作品;科学课渗透了解当地的动植物资源;音乐课堂赏析地方“花儿”, 请当地非物质文化曲艺传承者现场讲授等。通过平常的耳濡目染, 使乡土文化知识无声无息地融进学生的心灵。
5.社区、教育部门建立乡土文化教育基地。
毕竟, 乡土文化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们学习乡土文化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乡土文化精神融入学生们的血脉, 使乡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既然社区有资源, 学校有力量, 我们就要打破学校的围墙, 把学校和社区有效地沟通起来。可以选择文化遗址、博物馆等作为乡土文化教育基地。通过探究、实践活动, 使得师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环境、关心发展, 并把这种思想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 培养起师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乡土教育是一种最务实的教育, 因为一切从乡土出发, 以乡土为教材, 人人看得见、触得着, 所以感染力特别强。而且对每一个人来说, 从他的启蒙开始, 就随时随地接受乡土教育, 可以使人们从孩提时代就铭记在心, 终生不忘。这也是对根的凝望与守护。
文化教学对策 篇2
在快速发展的经济和科技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当中接触和应用英语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英语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在对一些高新技术和设备进行交易和使用时,英语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这些设备和产品功能的发挥,以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体现。这对企业生产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1.2文化差异造成交流尴尬
文化教学对策 篇3
新课改高中英语教学文化教学现状对策一、前言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与英语素质,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与英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初步养成对外文化交流能力,促使他们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骄傲感。这就明确指出了文化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如今,新课程改革在我国已得到全面推广,新课程标准的制定适应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新课改要求高中英语教学加强文化教学,有其自身的道理。确实,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将英语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在西方文化中融入本土文化内容的介绍,使学生养成爱国主义精神情感和民族荣誉感。本文先分析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接着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二、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
虽然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加强文化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文化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教师深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在持续推进,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唯分数论”的现象依旧存在,导致学生的学习仍旧是奔着获取高分数的目的而进行的。教师也深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满足于将尽可能多的英语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无暇顾及文化教学,或者只是“蜻蜓点水”般地提一提,并为引起学生的重视,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应有的文化意识。
2.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比较薄弱
高中英语教师基本着眼于自身语言水平的提高,没有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试想一下,一个文化素养不高的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开展文化教学?由于他们自身的文化功底就比较薄弱,更别提为学生介绍相关文化了。由此可见,要想顺利实施文化教学,要求英语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但从目前来看,很多英语教师忽视了文化背景与语言形成之间的关系,或者直接将语言与文化相割裂,导致文化教学难以顺利实施。
3.文化教学自身发展比较滞后
不得不承认,在我国教育界,文化教学属于一种比较新颖的教育模式,它不像传统教育模式那样有着肥沃的生长土壤,所以在短时间内难以茁壮成长。再加上在英语课堂上实施文化教学,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标准,所以也影响了文化教学的开展。
三、加强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
在文化教学中,教师担负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高中英语教师应该认真研读《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更新教育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将英语语言与文化内容有机结合,进一步弘扬我国的先进文化与社会风俗。其实,目前的高中英语教材中有不少文化内容,需要教师深入挖掘,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2.提升文化修养
鉴于高中英语教师文化底蕴不足的现状,学校要统一安排英语教师参与文化知识培训,让教师系统学习英语教学所涉及的文化知识,不仅要让教师涉猎英语文化知识,更要传授中国文化知识,将两者有机融合,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要有意识地学习与积累,与时俱进,实现自我更新,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树立表率作用;另外,教师还要与学生加强互动与交流,了解学生遇到的文化货困惑,及时解答,使学生感受到文化教学的独特魅力。
3.有机渗透文化知识
如果将文化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可能会引发学生的方反感,所以教师要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文化知识。比如在讲解一些英语知识时,可以引申出与此知识点有关的英语文化,再涉猎与该英语文化相似或相反的中国文化,让学生进行对比,以此引导学生感受本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对比教学,确实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4.借助多媒体技术
如今,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多媒体技术早已经进入到教育领域。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文化知识,在PPT课件中链接一些文化资源,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认识英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区别与联系。教师也可以借助课本中已有的文化知识,为学生适当拓展,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也能感受到英语课堂中洋溢的浓郁文化气息,使学生得到熏陶与感染,树立起牢固的文化意识。
四、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英语文化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高中英语教师要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更新教育理念,主动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文化知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文化意识,为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Kramsch,C.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Lado,R.Language Teaching:A Scientific Approach[M].New York:McGraw—hill,Inc.,l964.
[3]爱德华·萨皮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陆卓元译.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89.
文化教学对策 篇4
一、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的差异使得语言存在差异。了解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国家的文化,需要以掌握地方语言为基础,而掌握一门语言,则需要充分了解其相应的文化,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英语是一门外来语言,而学生又长期处于汉语环境之中,这给学生学习英语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学生受汉语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影响,英语水平难以提升。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引导学生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利用文化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将汉语语法习惯带入到英语用法中,会出现很多有错误但充满趣味性的英语用法,常见的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根据汉语语言习惯,会将其翻译为“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而英语中正确的表述则为“study hard and make progress every day”,这就是不同文化形成的差异。如在学习牛津版高中英语Unit 2“Language”的时候,教师先引导学生对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以“red”这个单词为例,在中国的文化背景里,红色代表着喜庆、幸运,而在西方人的文化背景中,红色艳如鲜血,表示冲动、挑衅以及动乱。所以,中国人参加外国庆礼的时候,应避免穿红色衣服。通过了解文化异同,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西方国家文化,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国家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可以对学生形成吸引力,学生在探究文化差异的同时,就会产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二、加强文化知识积累,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
当前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水平难以提升,主要是因为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程度不够深。学生不了解西方文化,仅将英语学习作为学习任务,没有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再加上英语学习存在一定难度,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丧失信心和兴趣,从而对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利的影响。基于此,在开展高中英语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
以牛津版高中英语模块五Unit 2“The environment”为例,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将当前社会热点话题“雾霾”作为教学案例,分析了我国生态环境现状,以及治理雾霾的力度和对策。再将英国伦敦雾霾治理作为对比案例。通过分析,得出结论“The hazy scenes of London's Great Smog bear a striking resemblence to modern-day images of China's urban centers on their most polluted days.伦敦雾霾事件的朦胧境况和当下污染严重的中国城市的情形有着惊人的相似。”通过对雾霾问题的分析,学生就可以了解两个国家在文化、经济以及政策等方面的不同,以此加强学生对各方面文化知识的积累,使学生可以在英语写作的时候充分利用这些知识,从而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进而真正提升英语应用能力。三、利用文学作品赏析,提高学生的语言欣赏能力
高中英语文化教学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为文化教学缺乏参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有效的参考,基本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对文化知识内容的拓展比较少,这使得英语文化教学水平难以提升。仍以Unit 2“The environment”为例,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欣赏水平,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柴静的《穹顶之下》,同时阅读一些英国学者对环境问题描述的论文和著作。这样,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学生的语言欣赏水平得到了提升。
文化自信现状和对策 篇5
当代大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文化自卑,一是文化自大。
前者低估了本土文化的价值,由于对本国文化的不了解,加之受网络等媒体的影响,一心追求糟粕的外来文化。例如当今蔓延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就是上述问题的体现。此外,当今的主流文化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但却是吸收了中华五千年文化内核,包含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但是由于理解不深刻,很多大学生对国家层面的“和谐”、“大同”不屑一顾,认为这是虚无的说辞。相反他们注重个人享乐,奉行个人主义。
后者即高估了本土文化的价值。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可取和不可取之处,不能明确的分出高低,也没有一种文化是完美无瑕的。有些大学生盲目排外,比方说有同学认为我们是中国人学好汉语就行了,没有必要学习外国人的语言。实则不然,随着中国与外界交流越来越多,学好外语有利于我们学习他国先进文化。那么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
首先,我国当代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在古代体现了它的力量,在当代依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是中华民族儿女的骄傲。首先应加强教育,让当代大学生明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开传统文化中某些与当代社会现实不合之处。还要创新文化教育方式,避免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而是将文化性融入其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增强教育效果。此外,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可适当增加不同的选修课,以满足不同需要,充实当代大学生人文知识,积淀人文素养,最终真正达到文化自信。
我们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和人生观养成过程中,更要努力提高文化修养,坚决抵制中国文化低俗化、媚俗化、庸俗化,要用年轻的心态去传播主流文化,弘扬正气。此外还要合理的看待文化冲突,在践行和创新我国文化时既要有安全意识,保护我国文化不受玷污,又要辩证地包容外来文化。
英语教学中文化差异的影响与对策 篇6
一、中英文化差异的由来及影响
英语的发源地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所以英语中很多词汇及习惯表达方式都与水(water)密切相关。而汉民族在广袤的欧亚大陆生息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很多的词与土有关。以花钱“大手大脚”为例,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却是“挥金如土”。可见,中英两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文化差异的重要缘由。文化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中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各个方面。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如果我们不熟悉一个国家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意义就茫然。”文化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中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各个方面。中国人喜欢从宏观上看待事物,西方人卻愿意从微观上入手。中国古代的人将世界万物分成金、木、水、火、土五行,而西方的人却从微观上认识事物,研究细胞之间是怎样交换物质的等等。
笔者在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分析归纳,认为中英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称呼语。如:“I’m sorry to trouble you,comrade.”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comrade应改为Sir 或Madam。又如:“Can you help me, Uncle Wang?”应改为“Can you help me, Uncle Tom?”英语中的称呼是Mr.,Miss,Mrs.后面接姓,uncle,aunt等习惯接名。
2. 感谢和答谢。一般来说,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如,当别人问:“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通常回答:“Yes, please.”或者“No, thanks.”
3. 赞美。在英语国家,赞美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如:——Your skirt looks nice. ——Thank you.但介绍某人应该不用赞美性、描绘性的语言。如,一位学校领导向教师们介绍新来的美国老师: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very pretty girl, Miss Brown. She is a very good teacher from the USA. 很明显,pretty, very good不符合英语的习惯,所以应该改变措辞进行介绍: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new teacher from the USA, Miss Ann Brown. She is a doctor of American Literature with experience of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在写作或介绍中国的历史人物、成语俗语时,我们应该加以说明和解释,如“Confucian”:Confucian, who was a great educator, thinker in ancient China.又如成语“班门弄斧”(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an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display one’s slight skill before an expert.),则应该说成“to teach a fish to swim”更符合英语习惯。
4. 隐私。“How old are you? Where are you going? What are you doing?”这样的问话方式在英语里不受欢迎。“What’s your name? ”也不受欢迎,即使必要问时,也应该是:“Your name,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
5. 词汇的文化内涵。如“red flag”,常理解为引人生气的事;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则表示亏损、负债。又如:Smith can do nothing in the company because he is just a small potato there. (史密斯在这家公司起不了什么作用,因为他在那里是个小人物) “a small potato”是“小人物”之意,而非“小土豆”。汉语的“红包”,英语里是“lucky money”。
二、解决学生语言表达中的问题与对策
1. 英语民族的思维反映现实要素的顺序是:某一主体→它的行为→行为的客体→行为标志。这一思维习惯在英语句法结构顺序上表现为:主语+谓语+宾语+状语。汉民族反应现实要素的思维顺序是:某一主体→它的行为的标志→它的行为→行为客体。相应的汉语句法结构是:主语+状语+谓语+宾语。如:No one gets up earlier than he. 没有人比他起的还早。/We have a meeting every week. 我们每周开一次会。从这两个句子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人的思维在句子上的不同体现。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从而杜绝“I very much love it.”的表达方式。
2. 英语词义多变,词义往往取决于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以动词cut和形容词last为例:to cut wheat 割麦子;to cut a cake 切蛋糕;to cut fingernails 修指甲;to cut one’s hair 理发。/He is the last man to come. 他是最后来的。/He is the last person for such a job. 他最不配干这个工作。/He is the last man to consult. 根本不宜找他商量。/This is the last place where I expected to meet you. 我怎么也不会料想到会在这地方见到你。
同样,汉语某些词在用英语表达时也有很大的变化。如:敲门knock at the door;敲警钟sound the alarm;钟刚敲过四点The clock has just struck four;敲锣打鼓迎新年to beat drum and gongs to greet the new year;敲边鼓to speak and act to assist sb;敲竹杠take advantage of sb’s being in a weak position to over charge him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这类词时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词的多义性。
教师不能脱离句子和文章内容孤立地讲解词义,不能将单词意义抽象化,而应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使学生掌握其含义。
3. 英语句子是以谓语动词为中心的句子,单句只允许一个谓语动词或并列谓语动词,再出现动词就得名词化。而汉语中动词用得比较多,它既没有词形变化,也可以几个动词或动词性结构连用。如:He admires the President’s stated decision to fight for the job. (他对总统声明为保住其职位而决心奋斗表示钦佩。)而学生受中文的影响,及对英语谓语动词结构的了解不够,在写作中常出现错误。
误:There were thousands of common citizen join the mourning meeting.
正:There were thousands of common citizens joining the mourning meeting.
误:I think learning English is hard, because learning English have a large number of words remember.
正:I think learning English is hard because if you learn English, you have a large number of words to remember.
汉语连续使用动词,而英语可能需要用到某种从句或名词化动词来表达。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提醒学生英语是以动词为中心的句子,并加强训练,这种状况会很快得到改善。
4. 无论英语句子怎么变化,多么复杂,句子成分不外乎主、谓、宾、定、状、补六类。其分析方法也大致相同:先确定主干,再理出分支,顺藤摸瓜,因势利导,分析句子时化整为零,表达时化零为整。
如:First put forward by the French mathematician Pierre de Format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theorem had baffled and beaten the finest mathematical minds, including a French woman scientist who made a major advance in working out the problem, and who had to dress like a man in order to be able to study at the Ecolab Poly-technique.
這个定理,先是由十七世纪法国数学家皮尔法特提出,曾使一批杰出的数学大师为难,包括一位法国女科学家,她在解决这个难题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她曾女扮男装,为了能够在伊科尔理工学院学习。
可以看出,这个句子的主干主语是the theorem,谓语是had baffled and beaten,宾语是the finest mathematical minds。前面是过去分词作状语,后部分是过去分词作状语,其中过去分词里带有定语从句。通过这种方式来分析句子效果明显。
又如:Whereas a woman’s closest female friend might be the first to tell her to leave a failing marriage, it wasn’t unusual to hear a man say he didn’t know his friend’s marriage was in serioustrouble until he appeared one night asking if he could sleep on the sofa.
一个女人最亲密的女性朋友可能是第一个告诉她离开了失败婚姻的人。而一个男人听到他的朋友问他,今晚是否可以睡在他家的沙发上,直到这时,他才知道朋友的婚姻已非常糟糕,这种男人间的相处方式是很平常的。
该句的主干主语是it形式主语,真正主语是不定式短语“to hear a man say he didn’t know his friend’s marriage was in serioustrouble until he appeared one night asking if he could sleep on the sofa”,谓语是系表结构“wasn’t unusual”。
5. 英汉语的词序差异大。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词序成了重要的语法形式,即汉语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词在句中的排列顺序来表示。如:我帮弟弟(I help my younger brother.);弟弟帮我(My younger brother helps me.);帮助我弟弟(Help my younger brother.)。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以下这样的句子。
误:A lot of students learning English is hard.
正:It is hard for a lot of students to learn English.
误:Mother will take a long time to do…
正:It will take mother a long time to do…
在词序方面学生经常犯错误,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引导,要传授英语的句子基本顺序,即“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如:“我们在教室里学习”,应是“We are studying in the classroom.”(我们学习在教室里)。又如:“上课了?”不能说成 “Have class?”应是“Has the bell gone?”
6. 汉语不习惯在名词前面用过多的定语,而英语却可以。例如:A little, yellow, ragged, lame, unshaven beggar一个要饭的,身材短小,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瘸腿,满脸短髭。其规律是:限定词+描绘性形容词+特征形容词(大小+长短+新旧+年龄+颜色)。在汉语中,几个定语连用时,习惯上把最能表达事物本质的词放在最前面,而把表示规模大小、力量强弱的放在后面。英语刚好相反,越能表示事物基本性质的定语越要靠近她所修饰的名词。如:A modern, powerful socialist country(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a small round wooden table(一张木制的小圆桌)/an outstanding contemporary American writer(一位美国现代优秀作家)。
7. 汉语句子在很多情况下不用冠词,特别是可数名词,因为汉语中本来就没有冠词。但英语在很多情况下却一定要用冠词或者要在其后面加上“s”。如: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器官,鼻子用来嗅气味,舌头用来尝滋味。The ear is the organ which is used for hearing. The nose is used for smelling. The tongue is used for tasting./学生应该遵守学校规章制度。A student (students) should obey the rules of the school. 又如:The light was invented by Edison. 电灯是爱迪生发明的。/A dictionary is very useful in our studies. 词典在我们学习中很重要。
8. 英语与汉语的状语排列也有很大的差别,其规律是:方式+地点+时间。如: She reads aloud in the open every morning. 她每天早晨在室外高声朗读。又如:我们上星期在他家饱餐了一顿。We ate to our heart’s content at his home last Sunday.
9. 在汉语中,被动式使用得较少,我们在叙述一种行为的时候,常用主动式。英语则不然,大量的及物动词可以用被动式,不少相当于及物动词的短语也可以用被动式,英语中使用被动式比汉语多得多。如:这儿讲的是英语。English is spoken here./希望你有机会到中国来。It is hoped that you will have chance to visit China./他在这次交通事故中死了。He was killed in the traffic accident.
汉语中并非所有的被字句都一定要译成英语的被动式。如: “老太太被风吹病了。”就不能说成:“The old lady was blown sick by the wind. ”而应该是:“The old lady fell sick because of the draught.”
10. 以下習惯表达必须引起注意,如:“据悉”“必须指出”“已经证明”等,在表达方式上要利用以it作形式主语的句型。整理如下: It is considered (thought) that …人们认为……/ It is believed that …大家相信……/ It is well-known that …众所周知……/ It is said that …据说……/ It is learned that …据闻……/ It is reported that …据报道……/ It will be seen that …可以看出……/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已经证明……/ It is sometimes asked that ...人们有时会问……/ It is hoped (expected) that …人们希望……
例句:很明显,这项计划应该取消。It is obvious that the plan should be scrapped.
可以通过大量的汉语句子来训练这类用法。如:据报道,胡锦涛主席即将访问美国。It is reported that President Hu Jintao will visit America./可以相信,中国人民的生活将越来越好。It is believed that the life of Chinese people will get better and better./据说学好日语不容易。It is said that is difficult to learn Japanese well.
11. 汉语某些句子的主语在上下文中被省略,在用英语表达时,根据语言环境,应该适当加进其他成分,如主语或宾语等。如:下雨了。It is raining./楼前栽了两棵树。There have been two trees in front of the building./立刻要吃饭了。We are going to have supper./她找着了就送过来。If she finds it, she’ll send it to you.
教师通过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能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用英语的良好习惯。正如Karl Marx所说:“If you want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well, you must forget all about your own language.”
文化教学对策 篇7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 实验) 》明确指出,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与英语素质, 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与英语表达能力, 使学生初步养成对外文化交流能力, 促使他们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骄傲感。这就明确指出了文化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如今, 新课程改革在我国已得到全面推广, 新课程标准的制定适应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新课改要求高中英语教学加强文化教学, 有其自身的道理。确实,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将英语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 还要在西方文化中融入本土文化内容的介绍, 使学生养成爱国主义精神情感和民族荣誉感。本文先分析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 接着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二、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
虽然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加强文化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但是文化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 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教师深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在持续推进, 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 “唯分数论”的现象依旧存在, 导致学生的学习仍旧是奔着获取高分数的目的而进行的。教师也深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满足于将尽可能多的英语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无暇顾及文化教学, 或者只是“蜻蜓点水”般地提一提, 并为引起学生的重视, 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应有的文化意识。
2. 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比较薄弱
高中英语教师基本着眼于自身语言水平的提高, 没有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试想一下, 一个文化素养不高的教师, 如何在课堂上开展文化教学? 由于他们自身的文化功底就比较薄弱, 更别提为学生介绍相关文化了。由此可见, 要想顺利实施文化教学, 要求英语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但从目前来看, 很多英语教师忽视了文化背景与语言形成之间的关系, 或者直接将语言与文化相割裂, 导致文化教学难以顺利实施。
3. 文化教学自身发展比较滞后
不得不承认, 在我国教育界, 文化教学属于一种比较新颖的教育模式, 它不像传统教育模式那样有着肥沃的生长土壤, 所以在短时间内难以茁壮成长。再加上在英语课堂上实施文化教学, 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标准, 所以也影响了文化教学的开展。
三、加强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对策
1. 更新教育观念
在文化教学中, 教师担负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高中英语教师应该认真研读《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 实验) 》的内容, 更新教育观念, 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 将英语语言与文化内容有机结合, 进一步弘扬我国的先进文化与社会风俗。其实, 目前的高中英语教材中有不少文化内容, 需要教师深入挖掘, 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2. 提升文化修养
鉴于高中英语教师文化底蕴不足的现状, 学校要统一安排英语教师参与文化知识培训, 让教师系统学习英语教学所涉及的文化知识, 不仅要让教师涉猎英语文化知识, 更要传授中国文化知识, 将两者有机融合, 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 同时,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要有意识地学习与积累, 与时俱进, 实现自我更新, 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树立表率作用; 另外, 教师还要与学生加强互动与交流, 了解学生遇到的文化货困惑, 及时解答, 使学生感受到文化教学的独特魅力。
3. 有机渗透文化知识
如果将文化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 可能会引发学生的方反感, 所以教师要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文化知识。比如在讲解一些英语知识时, 可以引申出与此知识点有关的英语文化, 再涉猎与该英语文化相似或相反的中国文化, 让学生进行对比, 以此引导学生感受本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对比教学, 确实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4. 借助多媒体技术
如今, 信息技术蓬勃发展, 多媒体技术早已经进入到教育领域。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文化知识, 在PPT课件中链接一些文化资源, 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 认识英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区别与联系。教师也可以借助课本中已有的文化知识, 为学生适当拓展, 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也能感受到英语课堂中洋溢的浓郁文化气息, 使学生得到熏陶与感染, 树立起牢固的文化意识。
四、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英语文化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 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高中英语教师要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 更新教育理念, 主动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文化知识,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文化意识, 为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摘要:新课改要求高中英语教学加强文化教学, 有其自身的道理。确实,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将英语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 还要在西方文化中融入本土文化内容的介绍, 使学生养成爱国主义精神情感和民族荣誉感。先分析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 接着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英语教学,文化教学,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Kramsch, C.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2]Lado, R.Language Teaching:A Scientific Approach[M].New York:Mc Graw—hill, Inc., l964.
[3]爱德华·萨皮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陆卓元译.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4]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 1989.
文化教学对策 篇8
计算机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我国也在积极的进行教育改革, 在这种形势下, 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也需要不断的进行完善和改革。为了让教学能够和计算机科研发展的速度相适应, 因此无论是课程体系的建立, 还是教学的内容和水平都要进行改革, 与国际接轨。该课程会对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科学性以及前瞻性进行研究, 进而构建出计算机的有效体系, 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系统、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以及硬件技术。此外, 还要熟悉网络技术的基本知识, 对最新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进行熟练的掌握。
2 目前问题的分析
当前教育面临一系列问题, 计算机专业也不例外, 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老师固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下, 形成思维模式, 对待一个问题和课题没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人云亦云, 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加上实践能力差, 使得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所学与社会的所用脱轨, 甚至严重脱节, 导致找工作难。可以说, 计算机专业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只有解决这些问题, 计算机专业才会迈上新台阶, 才会培养出高素质, 实践能力强, 创新素质高的学生。
教学进度计划不合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安排好进度计划, 如果进度计划安排不好教学的质量就会直接受到影响。但是, 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中, 有的老师却忽略了这个问题, 教案只是将简单的课本知识进行罗列, 对进度计划没有一个合理的安排有的老师的教学计划非常的简单, 条理不够清晰, 和实际脱离的状况比较严重。
备课不认真, 往往只是注重形式。备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是上好课的前提。但是, 有的老师却不重视这项工作, 有的上课只是照本宣科。对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并不深入的了解。
教学的实际内容比较缺乏。虽然在这门课中的基础理论知识比较多, 比如计算机的硬件知识, 但是许多教师在讲解其他部分时依然单纯依靠多媒体进行演示, 对实际的操作比较忽视。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 转变和创新的措施
3.1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 课程改革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是课改的主要内容。可以说创新教育是教育的灵魂, 只有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才会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 教育工作者面临着重大责任, 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 关注学生,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教师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教师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 这是创新教育进行的前提。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对学生的素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想象一下, 一个教师的专业素质差, 教学江华, 缺乏灵活性, 那么很难期望她的学生很优秀。教师是创新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并非只是授课,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教师要牢记创新这一理念,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向权威挑战的能力。鼓励学生多问, 多质疑。要知道, 没有问题, 没有质疑的学生才是问题最多的学生, 这些积累的问题如果不问, 不提出来, 长此以往, 就会阻碍学生的学习, 为学习打下埋伏, 增加阻碍。教师要完成从单纯的讲授式考试到创新型教师的完美嬗变。要想到达这一转变, 教师就必须随时给自己充电, 丰富自己的知识, 扎实自己的学科知识, 稳固扎实的学科知识是创新的前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 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良好思维品质, 用自己的思维点燃在学生思维的火花。
(2)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 平等地交流与沟通。相信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 他们的情感, 思维, 行为都是有差别的, 都有着巨大的潜能需要教师去激发。
(3) 鼓励学生创新。计算机的理论教学并不是一味讲解前人的观点, 而是应鼓励学生大胆的创新, 培养思维的独立性。传统的理论教学只是机械式得灌输知识, 学生只是接受, 缺乏自我思考和表达观点的空间, 课堂成为权威观点的阵地。让学生在历史课堂创新, 就需要多想。
多想, 敢于提出问题。没有问题的学生是问题最多的问题, 敢于质疑, 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学习计算机理论至关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敢于质疑, 有了“问题意识”, 学生才算是身心融入了课堂, 用积极的心态来学习。教师在课堂要善于设置问题, 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可能被激发.
3.2 理论联系实际
计算机课程本身的实践性强, 因此在加强理论的基础上, 更要重视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培养学生一些基本的计算机能力, 比如word, excel, 编程变成外, 教师还应选择一些科研项目让学生来做, 了解软件的制作全过程, 在此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搜集文献能力。要结合现实的应用来制定项目任务, 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去学习。
提高上机课的效率。首先要制定严格的机房管理制度, 同时要严格的执行。在上机课中, 要严格的进行上机登记, 此外要“对号入座”。当学生在上机前遇到计算机故障时要及时的报告。接着, 教师要制定一套教学目标, 让后将这些目标分解成多个小项目, 分配给学生, 让其在上机课上完成。比如,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中, 可以将其划分成4个模块, 分别是:基础知识、汉子输入法、OFFICE2003和INTERNET。之后, 将OFFICE2003划分为WORD2003、EXCEL2003和POWERPOINT2003这3个部分。又可以对WORD2003进行任务的划分, 比如划分为:WORD的基本操作、文本的修饰、段落的修饰、插入表格和对象以及页面设置和打印输出5个部分。
3.3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教师一定要将教学进度安排妥当, 要从纲领出发。由于该课程的实践性非常的强, 因此理论知识不是很多, 也不是很深奥。此外,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一书的章节和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不是很紧密, 联系不强。因此, 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分配, 无论是理论课的时间还是实践课的时间都要合理的分布。将课程进度设计提前做好。
3.4 使用任务驱动教学
使用任务驱动教学的优点是:可以将知识划分为多个知识点, 并且将这些知识点融入到每一项的任务之中。学生只要完成这些任务就可以将相应的理论知识掌握了。
3.5 促进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
被动式的接受学习一直在延续, 因此要建立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这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做到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使用“先行组织者”的教学模式。计算机的知识体系比较复杂, 知识点也很多, 因此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对所授课程的性质、内容及学科前沿知识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然后, 要知道这门课程的基础课是什么, 然后运用这些基础课对学生的状况进行考察, 引导学生做好课程学习的准备工作。最后, 要根据所讲的内容, 做好备课工作, 将进度安排好。此外, 要用心设计教学案例, 这样学生才能很容易的了解课程的内容, 在听讲时会有重点, 学习效果才会最佳。
使用“比较性组织者”。采用该教学模式是为了对比新旧知识, 让学生加以区别。
使用“总结性组织者”。即教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针对实践中的操作也要进行总结。此外, 教师要定期开展水平测试, 让学生对自己的阶段性学习成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提高其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4 结束语
在进行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的讲授时, 需要教师做好教学计划, 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样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才会增强。
参考文献
[1]胡成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J].企业导报.2011 (01) .
[2]李兴远, 熊松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 (07) .
[3]段利华, 顾应龙, 左国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分析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研究高等理科教育.2007 (02) .
[4]黄浩隽.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科学教育.2011 (12)
[5]张哲, 陈桂生.在Java语言教学中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 (18) .
[6]孟庆男.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11 (12) .
[7]邓力为.《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探讨[J].教育信息技术.2012 (12) .
文化教学对策 篇9
一、英语语言学习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们沟通的桥梁,语言还反映了民族文化思维的不同,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思维方式不同,表达的语言也不同,因此文化也就明显不同。比如,中国人就比较习惯去问下别人的私人问题,类似年龄,家庭的问题。而英语国家的人对这些是很忌讳的。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非常常见。比如一个不了解西方文化的人在餐桌上可能会不习惯西方餐具的使用以及餐桌礼仪,这样往往会让人很不高兴。因此,学习一门语言必须学习这门语言的文化,在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文化教育。
二、文化差异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影响
1.对词汇学习的影响。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词汇的组成、变化、应用都是语言学习的重点。它反映了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差异性。例如,中文的基础是拼音,英文的基础是音标字母。在形容颜色的词汇中,英语的blue既有蓝色的意思还有忧郁、沮丧、消沉,中文则没有引申义。
2 . 对听力练习的影响。英语听力是一个复杂的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在听力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对一些很简单的听力材料无所适从,不能理解它的意思,这很大一方面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例如“bull’s eyes”中文我们可能理解为牛眼睛,但是英文里它是靶心的意思。如果学习者不知道这个意思,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3.文化差异对阅读、翻译教学的影响。英语学习者的阅读和翻译水平取决于语言的掌握程度,而语言的学习是要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些英语学习者遇到“as timid as hare”常常会翻译成胆小如兔,其实它真正的意思是胆小如鼠,在西方,兔子是胆小的象征,而东方老鼠才是胆小的象征,不一样的文化背景翻译出来的结果也就不一样。因此,不了解文化的差异就很难正确理解句子的真实含义。
三、克服文化差异进行语言教学的对策
1.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导入相关文化。教师在教学中讲授西方节日的时候可以适当拓展些西方节日的习俗。比如“April Fool’s Day”教师就可以介绍下西方国家在愚人节的整人手段,并且配以图片展示效果更佳。
2.加强课外读物及经典影视作品的推广。学习者可以在课外时间通过涉猎英美文学名著及影视作品深入了解英国国家的文化背景,加深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教师也要积极的向学生推荐些经典英语学习材料。
四、总结
文化教学对策 篇10
一、初中牛津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牛津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包括教师的问题, 学生的问题及教育部的重视问题等几方面, 具体表现在:
1、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注意引导。
初中牛津英语教材中更多的是倾向于国外的文化意识, 许多老师在教课的过程中, 将应试教育放在了第一位, 注重的只是学生的成绩, 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却是不高。如果这样的话,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囫囵吞枣, 沦为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另外, 部分教师自身对国外文化修养不高,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很好的诠释外国文化的精髓, 学生们就没有了听课的兴趣, 也是导致此现象的重要原因。
2、学生对于国外文化了解不深。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牛津英语教材时不适应是因为对国外文化了解不深。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只是一味的为学习而学习, 并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 对待不懂的知识不求甚解, 加上他们对国外文化的了解不深, 所以学习起来初中牛津英语教程就有些吃力。而在课堂上, 老师们不能很好的引导, 全凭他们在课余时间的钻研, 根本不可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3、教育部对初中牛津英语教材的重视不够。
在初中牛津英语教材使用的时候, 教育部门就应该了解到其中的问题, 并加以防范。现出现的问题, 和教育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不无关系。教育部门没有很好的拟定英语教学大纲, 同时对初中教师缺少相关的培训, 使得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知该如何下手, 没有相关的大纲做指导。另一方面, 教育部门对于和初中英语教材的辅助教材重视程度也不够, 缺少相关资料的印制和发行。因此, 很多老师和学生在学习中找不到相应的辅助教材, 学习起来就感觉比较吃力。
二、加强英语文化意识教学的具体措施
对于在英语文化意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要对症下药, 力争将初中英语教学抓好。其中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授课技巧。
(1)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 英语教学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应试的需求上, 更多的是为实践做准备, 如果还是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来教学, 难免会出现问题。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 要不断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 丰富自己的知识, 要多和同事进行交流, 和学生进行沟通, 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不断改进, 将自己发展成新时期优秀的英语教师。
(2) 加强对课堂的文化输入, 丰富授课内容。
由于中国使用语言并不是英语, 所以就缺少了学习英语天然的大环境, 英语课堂成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地, 所以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要加强对文化意识的输入, 让学生了解到国外文化, 对它感兴趣, 然后学习它。另外还要不断丰富授课形式, 可以将英语文学作品引入到教学之中去。比如教师在讲解牛津英语8B第二单元Traveling的时候, 可以推荐《空中英语教室》2005.8月刊上的《Spotlight on London—Take a look at England’s capital city-from a local’s perspective》供学生阅读。文章写了the London Eye, Bloomsbury,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以及a local’s hangout几个方面, 并且辅以图片。由于是当地人的角度, 所以学生能身临其境。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充满乐趣, 学生们才会有兴趣学习。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 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平时要善于发现其中的联系, 为学好英语做准备。多接触些英语的影视作品, 如果有机会可以去参加英语角等活动, 多交流, 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例如中国的红茶, 在英语翻译中就翻译成了Black Tea, 这都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总结。如果学校有外教辅导的话, 可以和外教多探讨一下, 向外教咨询一些学习外国文化意识的方法, 让其推荐些好的书籍或者期刊来学习国外的情况, 增加学习乐趣, 同时和外教对话还可以增加口语能力和日常的表达能力。学生也可以上一些英文的网站, 关注上面的国际新闻和信息, 收听国际频道, 每天坚持, 长此下去, 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 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力。
3、国家教育部门应加强重视。
教育部门每年应组织相关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 不断提高初中英语教师的素质, 每年对初中教师进行考核, 以提高英语老师的整体水平。同时对于英语教材相应的辅助资料也要会同相关专家进行发行。不仅解决学生们的燃眉之急, 也给老师们一个参考的文本, 让初中英语教学发挥它本该有的效果, 让初中牛津教材展现它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初中英语课程教学的整体提高, 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能解决的问题, 需要各个相关方聚集在一起, 为了初中英语教程尽心尽力才行。
三、结语
初中英语学习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 是英语学习中很重要的环节。因此政府部门, 学校, 家长以及学生自己都要好好把握这个阶段。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重视语言的教学, 还要注重文化的导入, 了解语言不同对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哪里。只有这样, 挖掘出了英语学习的乐趣, 才能学好英语并且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李在良.加强英语文化意识教学[J].教学研究, 2009, (7) .
[2]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3]薛晨红.初中牛津英语的教学策略[J].现代教学, 2009, (9) .
文化教学对策 篇11
关键词:多元文化;政治教学;困境;对策
G633.2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文化价值观念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多元文化引起了学生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激荡和碰撞,产生诸多矛盾与困惑。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加强学生民族文化的教育和多元文化的对话意识,倡导民主、开放的教育方式,目的在于提升高中政治教学的实效性,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政治教学的困境
文化环境与政治教学效果息息相关。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群体出现了诸如信仰危机、道德危机、文化认同危机和社会交往危机等新的思想政治问题,从而导致政治教学困境凸现。
中学生一边在学校接受的是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理想教育,而在社会和家庭中耳闻目睹的是许多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由于学生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这些来自社会现实的影响往往比学校的教育更深刻。学校正面教育与学生对社会认识之间的冲突,已成为影响政治課教学重大问题。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我们作为教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社会现实中的一些负面消息却在时时困扰着我们的学生。虽说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升学考试,势必出现智育化倾向,上课讲知识点、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思想政治课就成了一门教师讲授知识点,学生记忆知识点的课程。片面强调其知识性,在很大程度上忽视政治课的育人功能,也忽视了政治教师的德育作用。这样使政治教师将所有精力放在忙于应付完成教学任务上,甚至为了吸引学生对学科的重视,不顾教育原则漫无边际地发挥。虽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解决不了学生的思想问题,这便是目前高中政治课面临的最大困境。
二、基于困境的思考与对策
总的说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做到以人为本,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创新教育方法、工作载体和工作机制,与时俱进,深入实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达到教书育人的实际效果。
(一)摒除教育中的形式主义
中国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传统教育观念认为,课堂教学即传授知识,教育以“知识为本”,因此,思想政治课长期以来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新一轮的课改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主张在课堂上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在第一位,注重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重点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并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扬弃教学中的方式方法
1.重视教学设计
俗话说,予则立,不予则废。教学并无捷径可寻,需要教师进行精心准备、周密策划,要用“心”去做。只有重视教学设计,才能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抓住教学的突破口和关键环节;才能做到生动、活泼、富有成效。
2.激发学生参与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更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参与,强调师生应彼此尊重、平等相待,要求教师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揪辫子。否则,教学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
3.讲究课堂驾驭
教学能否取得成功及成效的大小,与教师能否恰当引导、善于驾驭课堂关系重大。这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驾驭能力。如在“参与型”教学课堂讨论时,当学生不能主动发言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寻找突破口,选择合适的学生带头发言,以便打破僵局。当课堂讨论激烈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关键,将课堂引向深入,还要排除干扰,不致因纠缠个别枝节问题,占用宝贵的时间,降低讨论质量。
(三)围绕课堂中的敏感细节
1.着眼学生的关注点
要善于联系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给予科学的理论分析和正确的行为指导。“热点”问题是社会生活焦点在青年学生思想上的集中反映,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难点、重点和突破点,解决好这些问题,就会收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育引导上获得成功。
2.思想教育的生活化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新课程的灵活性,实效性,操作性,教改的方向与“应试教育的矛盾”都让教师无所适从。因此,反映到课堂上,就难改过往的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兴趣。
面对全新一轮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生活化不失为一种有效策略。政治课本身就是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应该说所有的书本观点,知识都是来源于社会,也时刻印证着社会。因此,当把社会生活与思想政治教学联系起来的时候,学生就会发现书本知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学习书本知识能帮助他们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疑问,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这样他们就会自发产生一种求知欲以满足其该年龄阶段的好奇心。
总之,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帮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建立基本分析判断能力,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简介:
文化教学对策 篇12
一、面临的问题
在具体的教与学的过程中,这门课程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反映了一些文科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在对这门课程考试和考查的过程中,学生主要以死记硬背为主,而不善于也不愿意去寻求自己的答案,开展独立思维。
二、问题的分析
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可以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入手。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影响着中国文科学生的课程学习。从文化上来讲,西方人注重分析,而东方人注重综合。所以西方人习惯于以一种理论或方法对某一现象进行分析,而东方人则不习惯这种方式。中国科举考试以来就十分重视四书五经等经典作品的背诵,但却很少对这些经典理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质疑。当今中国大学课程大多按照西方大学课程模式进行设置,所以很多大学文科课程虽然按照西方课程模式进行设置,但由于文化传统的原因,中国学生还是偏向于死记硬背。这种以死记硬背为主的方式并不能促使学生提出一些创造性的观点,更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接受。这种文科学生的培养方式不利于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与教育的宗旨相背离。
“文化研究导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是很多其他文科课程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相比于理科课程,文科课程所记忆的资料多,但课程考查的方式却常常是封闭式的,学生不愿意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常常以死记硬背为主。这种学习和考试方式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习效果差。相比于文科课程来说,理科课程更侧重于应用性,在考试时侧重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解决,这种方式避免了学生的死记硬背。
三、问题的解决办法
(1)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变死记硬背为以解决问题为主。“文化研究导论”这门课所涉及的知识大多是批判性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学会从理论知识入手进行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批判,要比单纯让学生死记硬背效果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多使用提问式、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和答案。事实上相比于理科,文科的答案应当更具有开放性,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为了改变学生长期以来靠死记硬背为主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多地采用启发式和提问式教学法。
(2)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很多人特别是青少年时间上的浪费。扬长避短,是人们应该对多媒体信息技术所持有的态度。除了备课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多使用信息化手段之外,还应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和课后多使用多媒体信息手段。“文化研究导论”这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大多相对陌生,在课堂上允许学生使用手机上网,获取相关辅助性的知识点。在学生寻找相关答案时,学生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查找相关信息,作为辅助性的教学手段。这样可以使学生养成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提高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3)应该让学生树立一种挑战权威的意识。“传递文化而不要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这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味地去反叛权威的观点,而是要求学生学会独立的思考,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理论进行批判和判断,而不是死记硬背所谓的标准答案。
“文化研究导论”中的知识大多是批判性的,这就要求学生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率,还可以很迅速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文化研究导论”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描述一些现象,让学生针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和批判。
(4)要重视学生的团体合作。“文化研究导论”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涵盖文学、传媒学、哲学和政治理论等所以需要学生提高其他学科的知识,并融会贯通。大学学生常常重视自学,但却缺少团体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所应付的大多是选拔考试,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中,学生注重的是相互之间的竞争,而合作的机会则相对来说比较少。有意识地在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法教学,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时刻强调学生之间的这种相互合作,以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