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文化

2024-11-04

教学质量文化(共12篇)

教学质量文化 篇1

一、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体育学科在学生素质培养及完善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学生是有差异的, 素质不可能统一, 应当尊重差异, 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体育教学在素质培养方面所具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 体育是一门基础性学科, 面向全体学生。

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要接受体育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贯穿“素质培养”的思想,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定位。

学生在学习掌握一种新技术动作的过程中, 总是伴随着失败, 通过教师的帮助、鼓励以及心理状态的调整, 最终才能取得成功。学生只有认清自我, 找准问题, 才能提高成绩。

(三)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健康向上的情感。

(四) 能树立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

二、加强体育文化素质培养, 适应素质教育要求

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截然不同的几个特征:

(一) 全面性。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 而非特定的阶级、阶层或特殊的群体与个体。

(二) 个体性。

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 正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使他们人人学有所成。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和提高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三) 均衡性。

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健康第一”的思想, 既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身体教育, 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 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与提高。

(四) 发展性。

体育教育与人的生命共始终, 学生真正掌握一两种今后能长期从事锻炼的项目和必要的锻炼知识, 科学地自觉进行锻炼, 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走自我发展与完善之路。

基于以上的一些认识, 笔者认为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 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但其中的规律值得研究, 体育教学中应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这几个特征。对体育教学而言, 可从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 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在体育教学训练中, 情绪低落往往导致发生伤害事故。这时教师如果能耐心指出学生动作完成不好的原因, 适时地做正误动作的对比示范, 并加以引导和鼓励, 他很可能就会集中精神, 仔细揣摩动作要领, 鼓起勇气和信心去完成所学动作;反之, 如果教师粗暴指责或讥笑、讽刺、挖苦学生, 这就容易损害学生的自尊心, 引发自卑感, 使其丧失信心或产生逆反心理, 对老师产生反感, 进而对体育课产生厌恶。尤其是对一些基础较差、体质较差的学生, 更要多加鼓励、帮助和支持。师生都应将不良情绪抛开, 精神抖擞地走进课室和训练场馆, 让课堂沐浴在和煦春风之中。具体地, 教师可从以下几点努力:

1、教师应在课前检查和调整自己的情绪。

在生活中教师也会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 课前教师一定要先调整自己的情绪, 发现情绪不良时, 一定要理智地克制。

2、布置整洁、优美的训练场地。

训练场地整洁优美, 能给人以美感, 使人心情愉快, 增强练习或训练的欲望。

3、做好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

教师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示范动作做得准确优美, 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以优美生动的语言、动听的语调感染学生。

教师讲解时, 除讲动作要领外, 还可介绍所学动作的健身、健美作用, 对于培养各种心理素质 (如勇敢、果断、不怕因难等) 的作用以及审美价值。讲解要准确、优美、生动, 可穿插些幽默的语言, 语调要亲切、动听、抑扬顿挫。切忌背书式的平铺直叙、枯燥乏味, 更不能讽刺挖苦学生。

5、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仪表美、行为美。

体育教学中教师着装应整齐、清洁、朴素大方。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要给学生一种美的感觉。通过教师的行为举止感染学生, 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 要热爱学生, 以爱育爱, 以德育德。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 教师对学生的挚爱和期待, 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推动他们刻苦、顽强地学习。另一方面又要严格要求学生, 坚定不移地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 决不迁就和放任自流。

(三) 教学内容的取舍。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也包括“后进生”在内。而大部分“后进生”其实只是针对竞技体育而言的, 他们在别的体育项目 (如群众性的健身运动) 中, 可能会有发展的空间。另外, 男女生的差别也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所以在教学内容中应适量压缩竞技体育内容, 增大群众体育项目比重, 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 内容可有适当的变化。防止出现教学盲区。

(四) 教学手段的改进。在现有条件下, 大力提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 尽可能的采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利用计算机技术, 采用课件教学。课间的素材可从国内外比赛中截取, 对比分析, 可提高学生的兴趣, 同时示范动作的标准性也得到了保障。

(五) 合理安排比赛。

通常情况下, 体育比赛能取得很好的示范效果。我们在组织体育比赛时:首先, 比赛活动要适量;其次, 可以考虑按水平的高低分组比赛, 使每类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第三, 对比赛结果的评判, 既可以采用绝对分作为标准, 也可适当考虑以提高幅度作为标准, 从而使差生也有获胜机会;第四, 比赛的组织、安排以及裁判等工作, 在可能情况下多吸收学生参与;第五, 鼓励学生自发性地开展比赛活动, 从时间、场地、器材等多方面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六) 灵活的考核方式。

改革考试制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现行的体育课考核方式是在体育课结束时举行考核, 考核完成之后, 学生实际上已经与体育课脱离了联系。为引导和鼓励学生长期坚持体育活动, 体育课的考核时限可适当放宽, 以修满学分为止, 体现素质教育的发展性特征。

三、结束语

体育教学应从“育人”的目标出发, 坚持站在“育人”的高度备课, 将“素质教育”的思想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以提高学生身体及心理素质, 培养及完善学生的人格为己任, 促成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培养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 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定的基础。

摘要: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高校体育教育如何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 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

参考文献

[1]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教体艺[2005]13号)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9年6月13日发布)

[3]伯巍, “教育心理学原理”, 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6

[4]“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研究”http://www.86exp.com/lunwen/2005/12-26/17159-3.html

教学质量文化 篇2

我国高等院校伴随着改革与发展,已突破了单纯的经验管理模式,大都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形成了健全的部门分工、职能监督及评教考核系统等。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教学管理理念,很多以本科教学为主的高等院校把管理的重心放在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管理上,尤其是教学质量管理环节,过度制度化与标准化导致了管理制度的僵化、教学理念的冲突和教学管理效率的低下。引入现代管理理念以指导教学质量管理,是当前高教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一、文化管理理念的内涵

文化管理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与“自我实现人”假设相对应,否认了“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等片面的人性假说。文化管理的管理思想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相对立,强调在管理的过程中,要以人为中心,提倡感情因素的非理性管理模式——文化管理…。文化管理并不排除理性因素,而是使之与非理性因素相结合,并以非理性因素为主。其本质是将组织看作是由人组成的系统,通过确立一套组织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并以此来引导员工的意志行为选择,来促进组织成员积极努力工作。

文化管理强调了管理的三个方面:首先,要以人为中心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其次,管理过程必须贯彻并体现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念体系,并以此激发员工积极进取;最后,管理方式要将理性与非理性结合,在科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基础上,增加了人性化管理的情感因素。

二、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目的和内容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变化,伴随着这一变化的是教学规模扩大,教育资源不足,以及学生择业困难,教学过程和教学秩序受到了冲击,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教育界的关注。于是,各高校从自身发展和接受社会组织监督出发,开始规范教学管理,完善教学管理体制。而其中,教学质量管理是核心,也是各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

教学质量管理是指对影响教学结果的全部教学因素和过程的管理,主要包括教学检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学生成绩管理、教学综合评价等。学校通过教学质量管理,以达到控制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教学质量管理中,管理者属于学校或学院的教务管理人员,管理对象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师。

三、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思想的简述

关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定位以及管理现状,学者们所提出了不同的管理思想。一类是直接针对教学质量管理本身:王伟廉认为,教学质量管理并非越细越好,教学质量的保障并非严格管理,管理的重点也并非作为“警察”角色的教务处;朱强认为应该用全面的质量观统领教学管理工作,应实现教学质量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另一类则论述了包含教学质量管理在内的教学管理的思想与理念:秦小云认为在教学管理中应该用人性化管理理念来确定教学管理方式及管理手段,激励人们自觉为实现学校目标和个人价值目标的统一而奋斗;高玉杰,白文莉认为高校教学管理应建立有利于创新的现代化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张芊认为未来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应该向管理幅度大、管理层次少、中层职能部门服务功能增强等方向发展-oJ。上述文献从多个侧面提出了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中应该遵循的思想,但系统性不够。

四、实践中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与误区

在实践中,自教育部2004年对全国的高等院校开展新一轮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开始,几乎每所高校都结合自身情况引入和嫁接了诸如全面质量管理、IS09000标准质量体系认证等模式。虽然模式上有所差别,但在教学管理中都以规范化管理作为管理的目标,在教学质量管理中都普遍采用了制度化和标准化作为改革的重点和方向,特别是教学研究型与教学型高等院校,并由此产生了管理过程越来越细化,管理内容越来越琐碎,管理文件越来越多的局面,使得教学管理常常陷于繁琐的日常程序化的事务性工作中。

(一)管理方式简单等同于制度化和标准化,过度追求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制度细化与统一性。

标准化和制度化管理的本意是增加教学过程的可控性,以此促进教学活动实施中的公平公正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比如在教学质量管理中,规定试卷必须有标准的格式、试题必须有标准的类型等。但如果对涉及的所有教学内容都事无巨细地制定标准,或对不同性质的学科制定一样的标准,就产生了过度管理的问题。比如,许多学校要求经济类学科的试卷标准答案也必须具有唯一性和完全参照性。

由于经济类学科实时性强,目的不仅仅是学习基础性的知识,而且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要求试卷中的论述题也必须有统一而完整的标准答案,则无疑是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给老师们出题与判卷带来了障碍。最后的结果则是为了规避制度规定与教学实施中的矛盾,老师们就摒弃了那些需要创造性思考的综合性论述题,试卷上有的只是那些能用标准的条条框框来判断的简单的基础性题目。显然,过度制度化与标准化的结果是严重影响了老师们创造性,并牺牲了自主教学方法的合理性。

(二)管理的中介目标简单化为文本文件,过度追求存档资料的丰富。

许多高校在规范化管理中的另一个误区则是将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管理直接转化为对档案文件的管理,将文本文件的完善作为考核教师教学完成程度的依据,将存档资料的丰富作为管理制度创新的亮点和成就。管理过程中不仅有大量的档案记录各种管理制度,更有大量的档案记录教师的教学过程,甚至要求指导教师在指导一篇毕业论文时必须写满一本指导手册,详细记录论文指导的每一个细节。这种把对教学过程的管理直接简化为对档案文件的管理的做法虽然增加了管理的可控性,但过度档案化却浪费了教师的大量时间,最后是本末倒置,对文档内容的追求更甚于对教学效果的追求。

(三)教学效果的检验手段直接等同于监督,过度追求多层次的检查和督查。

现在,各高校都设有教学督导室,都在建立其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在检查、控制、监督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教学质量的监督原本是为了发现现行的教学环节中还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以及时改正。但如果把发现问题作为长期监督的目的和评价监督工作的指标,督查也就失去了公正合理性。因为教学实施过程具有稳定性,教学环节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动,在原来的不足和问题得到修正后,检查者本着必须发现问题的初衷,开始吹毛求疵。同时,过多环节的监督会让被监督者丧失主人翁的精神。对于学校来说,当老师们感到自己总被怀疑时,就只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任务,激情、奉献、创新、责任心也就丧失了。

五、文化管理理念的引入能更好体现教学质量管理的特征

相比于单纯的制度化管理与标准化管理,以及人本管理思想和现代化管理理念,文化管理理念引入到教学质量管理中能全面地体现教学管理的特征。

首先,教学质量管理要求对影响教学结果的所有因素与环节进行管理,落实到具体层面,也就是理性管理中所制定的关于决策程序化、考核定量化、组织系统化、权责明晰化、目标计划化、业务流程化、措施具体化、控制过程化的行为标准。

其次,教学质量管理中必须要树立和贯彻统一的价值观,以此作为学校管理和规章制度的依据,这个价值观来源于高等教育的价值观,也许是人本位,或者是知识本位,或者是社会本位(胡建华,2008)。有了统一的价值观,教师才能更好安排教学过程,才能充分理解和支持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最后,教学质量管理中的管理对象主要是教师管理客体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同时还具有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对教学效果产生潜在的重要影响,所以,教学质量管理中必须贯彻人性化思想,以激发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

六、如何实现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文化管理理念的几点思考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教学质量管理中都采用了教学检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学生成绩管理督查等管理手段,并且对于每一项管理都建立了严格的行为标准,基本上实现了理性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但对于文化管理中价值观的树立以及人性化管理思想却没有贯彻,如何贯彻正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文化管理的重点。

(一)学校应建立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即教学质量管理的价值取向

计划经济体系下,社会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一直是我国政府制定高等教育政策,同时也是高校开展教育活动与管理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而现在,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结合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流价值取向,它能同时兼顾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对于教学质量管理环节,重视个人发展就是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个性化因素与创新。各高等院校应该通过宣传和讨论等方式在全校师生心目中树立起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结合的价值观,管理服务机构在制定管理制度和决策时应全面贯彻这一价值观。

(二)在教学质量管理中应树立人性化思想

首先,学校管理者要正确认识高等教育中老师的角色和地位。学校不是简单的服务机构,教师也不是单纯的服务人员,而是具有精神影响力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同时大部分教师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并把学校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依托。其次,在制定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时,应更多地采用激励导向机制而非惩罚约束机制;在实施教学质量管理时,避免对同一环节实施重复的多层次的监督和检查,特别是课堂听课方式的教学检查。最后,教务管理者应该多听取教师的意见,因为教学质量管理决策中教师的积极参与将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的价值整合程度。

(三)全面审视和评价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创新

首先,教务管理者不能简单将教学管理制度的细化与标准化作为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内容,更不能以此作为教学管理效果提高的审核依据。其次,对于某项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创新,教务管理者应当进行全面评估,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个角度思考制度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同时还要考虑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以确定制度创新的实际意义。

(四)监管内容上根据学科性质和特点制定不同监督、评价标准

高等教育教学中,不同学科的学科性质和教学方法差别很大,比如自然科学类知识具有客观性,知识体系相对稳定;而社会科学类理论具有主观性,且更新快,实时性强。那么统一的监督评价标准既不公平也不合理。所以,对于教学质量的管理,虽然管理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但管理的具体内容却应有所不同。比如,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内容可以完全统一,考试的标准答案也是唯一的;但经济类学科课堂教学内容就应允许在教学大纲范围内根据教师自己的专业爱好和特长做一些调整,实时论述题也不能要求完全统一的标准答案。

(五)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的服务功能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与实践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

近些年来,随着政府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也谋求到了一个新的契机和节点。一所不注重自身文化建设、没有文化涵养的高校,必定会在高校教育竞争中落伍。教学质量和文化建设实践二者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关系,文化建设的好坏也间接地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在这种形式下,无论是何种类型的高校,发展建设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一定是不可缺少的。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

其实,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建校定位应该是不同的。高等职业院校应该立足实际,其教育的宗旨及目的是为国家与社会输出具有专业性技能的人才,而本科院校教育培养的目标则是具有一定文化涵养素质和一定学术功底的文化性人才。由此可见,两种院校的定位是不一样的,二者评判教学质量的标准所以也是不同的。因此,进行文化建设和实践,二者也应该有所侧重。目前,高职学院的文化建设一直模仿追随本科院校的建设思路,缺乏高职院校本身的特色和定位,这种单纯的模范是错误的。

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利用和企业走得近的优势,全面整合课堂教学、企业实训、职业定位三大特色,努力提升学生们的职业文化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高文化素质、高职业技能的合格技术性人才。

一、校园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在努力建设校园文化之前,必须对校园文化的理论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以理论指导实践。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院校领导、教職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可以说,校园文化在一个学校的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有着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会建设出什么样的校园。

二、教学质量和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教学质量和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两个同样重要的方面,二者在培养人才的使命上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在教育的实践中,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二者是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成果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有文化高素质人才,而努力营造优秀的校园文化的目标,也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所以,归根结底,二者的目标都是为了满足学校优秀人才的培养需要。

三、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

1.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能力的反映和体现,它会推动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一所高职院校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体现在它输出了多少职业性人才,在职业教育的学术上有多高的建树,更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包括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三个层面,只有这三个方面协调统筹发展,校园文化才会日渐强大。

2.校园文化是一所高职院校文化品味的体现。周遭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可谓是刻不容缓。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构建一种环境,构建一种浓郁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在这种环境下,对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是“润物细无声”的,它会影响着学生的言行举行乃至价值取向,它会端正一个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约束同学的行为,凝聚全校师生的精神。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的鼓舞下,可以将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同样,一所高校,也需要一种核心价值观,这样才会凝聚全校师生的力气,学校的教育质量才会更上一个台阶。而这种凝聚力,显而易见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寻得。同时,文化建设也能起到约束同学出格行为的发生。相较本科学生,高职学生往往对自身要求不是很严格,如果一昧用管理条例等约束其行为,往往会产生抵触心理,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力量,它会循序渐进、不知不觉地规范学生的行为,而不会产生抵触心理。

四、文化建设的方法与措施

1.加大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条件。物质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基础,二者关系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没有相应的物质基础设施,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更是无从谈起。因此,作为教育事业者,应该加大多高职院校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让其有充足的资金进行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硬件条件是一所院校办学质量的基础,良好的硬件设施,不仅对文化活动的开展有着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将基础设施引进到教学中来,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由此可见,想要进行文化建设,没有一定的资金、技术、人力是行不通的。高职院校,作为专业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受重视程度上,往往不如本科院校。作为政府和社会,应该彻底抛弃这种偏见,对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应该一视同仁,同样给予同样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让高等教育的公平公正让每一个高校学生都能够享受到。

2.与社会生活接轨,提高文化生活的适应性。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生产需要的技术性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和企业公司之间的联系一直比较密切,高职院校会根据企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状况不断调整自己的的教学与培养方案,同时,企业也会因为对高水平的人才需求而不断对告知院校提供技术和经验支持。因此,高职院校在建设自身校园文化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和企业公司走得近这一优势,形成“学校——企业”一体化的文化链条,争取让学生在未步入社会之前就对社会生活有初步的认识和体验,让其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不会显得生疏而无所适从。这种具有适应性的文化建设,非常符合高职院校的自身情况和要求。

nlc202309090515

3.鼓励和指导相关专业的社团的成立和发展。学生社团是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参加社团的意义是可以学习到很多课堂上传授不到的知识,同时,在社团和社员之间的交流,能够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与人际交际能力。一个社团的成功运营,也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个组织内部的建设,这种管理方面的经验是学生步入工作岗位之后不哭或缺的。同时,不同的社团是基于不同的兴趣爱好而成立,真够让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挥到最大化,从而学生才会到学校产生归属感。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社团的成立可以向实用性和技术性有所侧重,比如可以成立财经、机械、土木等专业方向的社团,这会是对课堂理论学习的一个有力补充。

4.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该遵循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四位一体、统一协调的布局。在制度方面,要建立一種科学、民族、上进、自主的文化环境,不断将其完善,并形成制度化和条例化,让其成为高职院校加强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应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用马克思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不断武装自己,让学生成为爱岗敬业、爱国爱民的思想进步的四有青年。在环境文化建设方面,应该贯彻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把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两手抓、同时抓,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够忽视生态环境,不能再走上先发展、再治理的老路子,并将其形成学生根深蒂固的思想。在行为建设方面,应该端正学生的行为作风,严禁污言秽语、不良行为的传播,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的教育同时,不能够忘记道德素质教育。端正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学生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5.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该师生共进,齐心戮力。文化建设不仅是学生的事情,也不是老师的事情,他应该要让学校每一个教职员工和学生都参与进来,只有所有人为之付出心力,大家劲往一处使,那么,文化建设的人物才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

五、结语

加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由高职院校的性质和教育宗旨所决定的,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是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学校的文化建设,并未文化建设付出相对应的实践探索。教学质量和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两杆大旗,二者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只有将二者一起提升上去,才是反映了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本质提升。

参考文献:

[1]鲜耀.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黄华. 浙江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浙江师范大学,2006.

教学质量文化 篇4

1 韩国语教学现状分析

韩国语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强调对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的掌握, 仅把韩国语作为符号进行传授, 忽视了韩国语的使用与韩国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 忽视了对学生韩国语交际与运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通过几年韩国语的学习, 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词汇和语言结构, 却难以用韩国语进行日常交流。

要改善这种现状, 就应该在韩国语教学的过程中重视韩国文化的导入和韩国文化意识的培养。使整个语言教学过程变成是对韩国语和韩国文化不断加深理解和认同的过程, 从而使韩国语教学与韩语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2 韩国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2.1 由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关系决定。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没有语言, 就没有文化。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 是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 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而且蕴含着该民族的价值观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 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 不能脱离文化。文化造就了丰富的语言, 由此产生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只有了解了隐含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才能更准确的理解这种语言, 恰当得体地运用这种语言。所以要想达到外语教学的目的要求, 就必须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贯穿文化教学的内容。

2.2 中韩两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中韩两国自古以来就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自1992年建交以来, 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政治上, 两国领导人多次互访, 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和信任, 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经济上, 两国互利合作不断深化, 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在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取得了成果。目前, 中国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海外投资对象国以及第二大进口来源国。韩国则是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吸引外资来源国。鉴于中韩两国的这种发展趋势, 社会需要大量既懂韩国语又了解韩国文化的实用型韩国语人才。因此, 韩国语教学不仅是语音、词汇、语法的总和, 应该是语言教学与文化导入的结合体。韩国语教学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传授一定的文化知识, 帮助学生了解韩国的人文地理、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

3 韩国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的方法

3.1 把握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要素, 没有词汇就无法表达语言。在韩国语词汇教学中, 重视对词汇来源和意义的挖掘, 注意介绍和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适当地进行韩国文化导入,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词汇识记水平, 扩大词汇量, 而且可以使学生对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意义理解得更加准确, 从而提高词汇教学的教学质量。

例如:亲属称谓一直是韩国语词汇教学中的难点。如果在教授过程中导入韩国的“寸数制度”,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2 理解语法表现出的文化差异。

语法知识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法学得好, 才能理解语言的真正“灵魂”。韩国语与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 语法结构有着天壤之别。将韩国文化意识渗透到韩国语语法教学中同样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韩国人在表达“我的妈妈”、“我的学校”、“我的家”等概念时, 习惯用“ ” (我们的妈妈) 、“” (我们的学校) 、“ ” (我们家) 等方式来表达。这是由韩国人的“无我”的文化价值观造就的韩国语特有的语言特点。韩国人并不把自己看成一个独立的自我, 而是存在于等级社会中的一员。这种文化价值观给韩国语带来的影响中最常见的就是韩国语中在表达第一人称单数所有格时, 经常使用复数形式。

韩国语语法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体词后附着有助词、词尾。助词和词尾没有实际意思, 但是要借助助词和词尾来表示语法关系, 还通过它们的变化来表示不同的语气和尊敬程度。

以上五个例句表达的都是借书的意思, 但是由于助词和词尾的不同, 每个句子所包含的语气和尊敬程度都不同。如果不了解韩国文化和礼仪在交流过程中就容易产生困惑甚至误解。

3.3 在习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

习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进行习语的学习, 既能学到语言又能学到文化, 并能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从而加深对韩国文化的了解, 提高学生的韩国语交际能力。

不了解韩国文化的人在看到这组对话就会产生疑问。韩国语中“ ”, 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喝海带汤。另一个一个引申意义是指考试不及格、落榜。这是因为海带的表面滑溜溜的, 所以韩国人认为考试前喝海带汤的话, 考试就会落榜。

再比如, “”, 字面意思为请吃面条。但是它在韩国语中还有一个常用的引申意义, 就是指询问对方的结婚计划。这是源于韩国人在结婚时招待客人吃面条的习俗。“ ”应该理解为“什么时候吃你的喜糖?”或者“什么时候喝你的喜酒?”。所以在教授这类由于习俗不同而产生差异的句子时, 应先导入相关的韩国文化, 然后再进行讲解。

文化导入的形式是多样的。除了上述三种的方法以外, 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 举办课外活动等方法进行。营造韩国文化氛围, 提高韩国语教学质量。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对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文化导入是韩国语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学好韩国语, 必须同时了解它所负载的文化。在韩国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内容, 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韩国语的积极性, 还可以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提高韩国语教学质量, 实现韩国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金钏.文化导入在外语教学中的探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5.

[2]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韩振乾.韩国文化的基本特征[J].刊授党校, 2008, 10.

教学质量文化 篇5

已发表

要: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来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的,即语言交流与非语言交流,而非语言交际交流被广大专家学者认为比语言本身还要重要。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文化的碰撞,这样就要求教育者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注重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对教学的影响,如果把握得当,非言语交际行为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教学效果也会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大学英语教学

Intercultural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Factor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interculture;non-verbal communication;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引言

2007年7月27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的通知,这是对三年前试行版修改后的正式版,其中更详细地提出了对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的定义是: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也就是说,大学英语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操作能力,同时更强调了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实际的交际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懂得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和日常礼仪,不至于出现文化休克的尴尬局面。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学英语教师除了具有较好的言语能力外,还要重视跨文化非言语交际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让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语法和词汇,而是多方面发展,知识和交际能力并重,使英语真正成为一技之长。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概述

交际能力涉及包括文化、交际和能力等很多层面,它是以交际和交际能力为基础的,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拥有基本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在异文化背景下的有效交际能力。根据跨文化交际学的观点,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基本交际能力系统、语言和非语言的能力、文化能力、相互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等等。

关于语言和非语言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及其重要性,也许很多人认为语言交际更加重要,因为交际和语言都是靠说话来表达的,而且我们大学英语教学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传授语言交际能力,即语法和词汇,但实际上恰恰相反,非语言能力在交际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而并非语言能力。美国语言学家萨莫瓦肯定地说: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Samovar L 1981: 145)。体语学的创立者伯德惠斯特尔也认为,仅依赖文字语言我们永远也不会明白一个人说话的完整含义。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同样,我们中国人常讲的“举止谈吐”也属于非语言范畴。以上这些都证明,在日常交际中,一个人的举止和谈吐风格所提供的信息量远比谈话内容所提供的信息量要大。那么,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同文化的人就只有在互相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态度,顺畅地进行交流,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含义,而非语言交际指的就是这方面的能力。关于非语言交际比较具体的一个定义是: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发出,由接收者有意识地接收并有可能进行反馈(Malandro 1989: 7)。非语言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探讨教学方式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我们的教学对象。大学英语教学所面对的是非英语专业的大

一、大二的学生。这类学生在英语教学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进大学之前所接触的英语课程都是讲授语法和词汇,侧重于读和写的能力,却忽略了任何语言作为交流工具最重要的听和说的能力;第二,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虽然增加了听说训练,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堂等进行模拟演练,但这种方式仍然仅仅局限于语言交际,而且精读课仍然沿袭了之前的传统授课方式,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仍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很多同学见到外国人的时候都会很矛盾,心里很想上前说话,但是又怕说完了“--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 –I’m fine,too.”这些初中就背下来的对话之外就哑口无言了,最后只得以“I’m sorry, my English is poor”结尾;第三,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对英语学习的态度以及课程设置方面的差异。英语专业学生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首先就是因为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听说等方面也相对占优势,而且英语专业的课程涉及英语国家的方方面面,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对比汉语和英语国家的差异,当然也包括跨文化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内容。而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认为英语只是属于工具性课程,语言交际能力与今后的工作没有太大关系,只是为了过四六级而学英语,认为学好语法和词汇就是学好了英语,只注重语言学习,却忽略了语言交际。在课程设置方面,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没有很多的机会去了解中英文化的不同,没有意识到跨文化交际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因此,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与授课方式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以确保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也能够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非语言交际因素对教学的影响

非言语交际是教学实践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教学手段,这已经成为中西方学者的共识。在课堂以及课外环境中如果能满足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多种条件,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对教学效果也会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甚至比教学本身起到的作用还大。毕继万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提到,课堂上的非语言交际手段可以分为三种,即教室环境与桌椅排列、教师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和学生的非言语交际行为(毕继万1999:153)。

4.1 教室环境与桌椅排列

教室环境在课堂非语言交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宽敞明亮的教室可以给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因此我国大学的教室一般都以白墙和黄褐色或蓝色的桌椅为主,简单朴素,适合学生思考学习。

教室里学生的座位与老师的位置安排体现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和地位差异。我国的大学英语课堂,尤其是大班教学,基本都是传统的排列方式(traditional arrangement),即老师站在教室前方的三尺讲台上,学生一排排地坐在下面听讲。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有利于教师掌控整个课堂,了解每个学生的听讲情况,有助于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消化吸收,但众所周知,英语和任何一门语言一样,是靠大量的口语练习和师生间、学生间的语言互动来提高语言水平的,因此这种传统方式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并不利于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这也是形成哑巴英语的因素之一。

4.2教师自身的交际行为

教师自身的交际行为至关重要。库珀说:必须记住,每一信息都包含内容和关系两个方面。„„姿势、面部表情、体触行为等等,都会对信息内容产生影响。除此之外,传递交际关系的信息主要是通过非语言形式。所以学生会通过对教师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分析去辨明教师对师生关系的看法。(Cooper 1988:57)也就是说,大学英语教师对师生关系的看法会最先体现在非语言交际方式上。中国的课堂主张传统的尊师重教,课堂是严肃正式的学习场合,授课也是以老师传授知识、学生认真听讲为主要形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学生的信息输入量远远大于其信息输出量,这势必会造成“茶壶里煮饺子——有嘴道不出”的尴尬局面。

4.3 师生间的非语言交际

师生间的非语言交际是一种体现两者间非言语行为的过程,它加强了语言交际的意义表达,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内在关系。按照传统,中国文化强调“尊师重教”,教师要体现出师生之间的不同的身份及地位,讲课要循循善诱、亲切和蔼,像是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亲近却有一段距离。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中,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在心理上和老师产生距离,不利于语言的自由表达。提高教学水平的非语言交际策略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到其智力潜能的发挥。在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变化受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制约,教师的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课堂上积极的学习氛围以及教师恰当的非言语行为会激发学生的正面情绪, 积极地配合老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智力活动。针对以上提到的课堂上三种非语言交际行为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我们下面将逐一探讨改善与提高的方式:

5.1 改善教室环境

英语作为一门需要口语实践、师生互动的课程,非常需要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那么传统的教室环境与桌椅排列方式就会让学生感觉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难以进行有效的互动和交流。我们不妨可以借鉴一下工科实验课的桌椅排列方式——模块式,也就是教师不被限定在三尺讲台上充当主角,学生分成小组面对面围坐,可以随时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反馈,而教师在课堂上只充当教学实践的参与者,教学的内容与习题答案都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来自己解答,这样就相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带有跨文化交际知识方面的语篇。在授课的过程中除了讲解语言点外, 应重点讲解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在教学内容中潜移默化地介绍和讲解英语国家的非语言交际文化,尤其是不同于我**语文化的交际手段、表现形式和含义及功能,让学生在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同时掌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在与外国友人交流或今后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能正确得体地进行交际活动。

5.2 提高教师自身的非语言交际能力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人物,因此也是整个环节的关键所在。库珀认为,在教学环境中,教师的非语言交际可以从许多方面配合语言交际起到特殊的辅助作用(Cooper 1988:58),包括行为表现、态度与感情、课堂控制等。这就需要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对教学的信息反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时代进步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提高自己在课堂上的非语言交际能力,更好地引导学生学好英语。

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与学生之间的人际距离调控作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控制手段,通过掌握与学生的不同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来达到所需的教学效果。如果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太过亲密,比如说无话不谈或者过于放任,就会让学生态度散漫,课堂纪律和气氛难以控制;如果老师总是站在讲台上,不苟言笑,过于严厉,又会让学生在精神上产生紧张情绪,在教学活动中难以自由思考、充分发挥潜质。因此,把握好师生之间的距离和关系对于教学活动的进行和教学效果的提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

5.3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这就涉及到了两个教学主体:教师和学校。

首先,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有意地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在课外多接触一些外文作品、报刊, 同时留心和积累有关的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背景材料,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把课文改编戏剧以及排练外文小品、戏剧等方法来深刻地充分地了解课文中出现的跨文化交际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的更多时间接触英语,提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些课外资料涵盖了英语国家跨文化交际的方方面面,在接触课外资料的同时学生可以在无形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非语言交际能力。

《教学要求》中还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出了总体要求: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各高校为教师教学活动的进行提供良好的设施和环境。

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开设英语口语课。口语课在英语专业学生看来是很普通的课程,但这却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奢望。学生们很想像口语好的同学一样能流畅地进行演讲、辩论或是和外国人谈笑风生,但他们在回答具有创造性问题的时候最经常说的一句英语就是“My English is poor.”这不得不让我们英语教育者进行深刻的反思:为什么学生们学了六七年的英语却连嘴都张不开?因此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非常有必要开设口语课,长沙理工大学就探索性地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开设了口语课,让学生在第一学期适应了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新视野视听说课程之后逐渐摆脱了哑巴英语的阶段,从学习语法、词汇的时期跨度到跨文化交际的高度,让教师在口语课上有充分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语言、非语言交际指导和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结束语 非语言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道重要的沟通桥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教师如果能熟练掌握交际理论并把它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那么它会辅助语言教学,达到良好的、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也就是说,我们对非言语行为的研究为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也为教学方法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当然,语言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内容,非语言交际起到了积极地辅助作用,两者缺一不可。正如David Abercrombie说过:“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教学实践中的非言语行为同言语行为是一个整体,两者只有相互结合起来才能最充分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和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教学质量文化 篇6

一、主体性文化就是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牢牢树立教师、学生是学校主体的思想,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学校教学管理本质上是“育人的管理”,教学管理的过程是通过人去影响人,培养人的过程,以人才培养人才,是学校之根本,这就决定了教学管理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首先要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个体的智力操作,他需要管理,但又不能完全靠管理,最主要的是靠教师个人对事业的追求。学校管理者就是要激励教师对事业的追求,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营造具有学习进取意识学术环境和团结合作意识人际环境的理想校园。教师饭堂伙食的改善,办公室文化的建设,甚至教师过生日时的一束鲜花、一张贺卡,平时工作中不经意的关心、三两句表扬,这些看似平常,却体现了对教师的尊重和关怀,它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其精神的需求,调动其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会以接力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影响学生的精神和人格。只有在一个被尊重被需要的环境中,教师才会通过学习—探究—研究—实践—反思,逐渐成为具有自觉改进意识与自我提高能力的专业人员,享受专业成功的精彩。此外,学校为将学科组打造成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摇篮,培育优秀教研文化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体育科组每周一次体育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美术科组围绕儿童版画教育课题研究开展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技术;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研修更是如火如荼,围绕有效教学这一总的教学目标,一课一反思、一课三反思、同上一节课、网络教研等活动,搭建了教师们交流的平台,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以人为本更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学校教育归根结底是对学生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学习生活的质量决定了孩子们生活的质量。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从校园建设到班级文化的点点滴滴,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从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出发,让学生受尊重有尊严地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可持续的发展。

二、构建主体性文化背景下的教学管理模式要践行科学发展观,实施全面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就是以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为核心,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备课、授课、课程考核、听课评价、期中教学检查、教研活动制度及教学工作会议等环节实现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质量进行管理。

主体性文化背景下的质量管理首先要树立现代教学质量观。学生是施教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质量人格化的反应,更是在成长中的千差万别的可塑性极强的人,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发现孩子多方面的发展潜力,把它告知给孩子和孩子的父母,并因势利导,促其主动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现代教学质量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全面负责;不仅要着眼于孩子的今天,更要着眼于孩子的明天,根本点是帮助孩子们在未来道路上成功地寻找到他们的幸福。

主体性文化背景下的质量管理重点是要关注课堂教学改进。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要时空在课堂,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也主要在课堂,因此教学管理者要把课堂作为教学的重点,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园岭小学通过随堂听课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管理,学校每学期根据教学重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听教师随堂课,先后组织了语、数、英等学科教师的随堂听课活动;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专项随堂听课活动;有效教学的随堂听评课活动。每次听课都有具体的活动方案和听课目的,听课后组织个别评课和集体评课,重点解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有效教学的随堂听课活动,提前一周通知上课教师准备,该学科教师全体参与,全程录像,教研组集中评课,课后对学生就学习内容进行五分钟的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督促教师反思并改进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导向的作用。

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应当充分发挥科学评价的导向机制。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目的,它通过对现状和目标之间的距离判断,有效地使被评对象不断逼近预定的目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中国的传统教育过于看重考试的结果,以单一的结果评价学生、教师、学校,缺乏对教育全过程的评价,更没有对考试结果所反映出的学生本人在学科学习方面强项、弱项进行分析,没有对学校各学科教学的优势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所以更谈不上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了。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本着评价促进发展的宗旨,园岭小学采用“制定目标→具体实施→反馈分析→补偿教学”这样一个反复循环调控的质量监控管理模式,以监控课堂教学质量为重点,以考核评价为手段,来加强教育全过程的管理。

为此,学校完善了考试制度,严格了考务管理,让考核评价成为检验教师教学、促进自我反思、激励教学改进的手段。每学期期末考试采用年级交叉监考的形式,教师分学科集中交叉年级批改阅卷,考试成绩由教科室、信息技术中心统一组织录入,并计算B值(班级平均分除以年级平均分)和标准差,从班级平均分、优良率、及格率、班级与年级平均分的比较、班级内学生差异等不同角度促进教师反思,考后召开质量分析会(各部科组分析—各部教科室分析—三部总结分析),重点从好的方面、不足之处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三个方面反思并撰写评价结果报告,找出主要成绩和主要问题,得出改进措施,在下一年的教学中尝试探究,将课堂教学的改进落在实处,并且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教育的生命,是学校赖以生存的根基,正因为如此,教学质量的管理是学校永远的研究课题。正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主体性文化背景下的教学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校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强调科学管理,全面管理,将教师自我管理与学校制度管理有机结合,才能最终有效地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文化 篇7

1 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因素及问题分析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比较老旧。自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没有太大的调整, 虽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做出了改革措施。包括采用西方的一些体育教学理论、模式等等。但是从根本上讲还是没有起到太大的收效。不管从教学理念还是从教学的实际形式来说, 都没有太大的调整。尤其是在教学模式上比较单调。长此以往, 有的学生就会对体育课产生厌倦心理。越是厌倦, 高校体育课程的质量也就越低。最终落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近些年来, 国家在高校内部大力推行阳光体育运动。下表对是对某校600余名学生3年来参加阳光体育运动调查问卷。问卷本着弄清什么才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因素开进行调查。详细数据请见表1。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 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教师的指导水平在3年内一直居于前两位。而其他诸如校园体育环境和场地设施等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下面将以论述的形式重点讨论影响高校体育教学中阳光体育教学推广的因素。

1.1 高校体育课的教学目标需要重塑

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就是教学目标。如果授课目标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们及格, 那么在一定程度上课堂就会显得单调乏味, 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不会高, 整体教学质量也相应较低。目前, 高等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多元化的发展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趋势。国家开展“阳光体育”的目的是要通过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进而要培养大学生们的体育素养与终生锻炼意识。然而,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大多数以技术教学为主, 而忽视了学生体育习惯与意识的培养, 从而不能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所以,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体育的教学质量。

1.2 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需要改进

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也是关乎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堂教授方式基本以运动形态和功能为主。高校体育教师做完几遍示范后就让学生练习, 而缺乏更多的互动内容。而且,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较差。基本上以教师一言堂为主, 共性较强。对于学生个性化的培养非常少, 再加上单调乏味的教学内容, 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低。最终会影响到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下降。

1.3 高校整体的环境原因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 除了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等等原因之外, 也不能忽略大环境的因素。人毕竟是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的, 他是社会与环境的产物。如果高校的体育运动人人皆爱, 有这样浓的整体体育运动气氛, 那么体育中也就可以十分顺利的进行师生互动, 同时还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如果整体受到多方面因素, 而没有这个气场, 那么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就无从谈起, 也不会有很高的积极性。实际上, 如何建立并提高校园整体体育运动气氛, 也是值得高校体育工作者们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1.4 对运动项目的选择不平衡

由于每个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喜好不同, 高校体育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开设了多门选修课。一般男生们喜欢选择身体对抗性强、活动量大的体育运动项目, 如足球、篮球等。女生们则更加偏好一些节奏稍慢, 强度较小的运动项目, 比如:健美操、乒乓球、太极拳等等。而其中一些项目受到场地、器材管理模式等等因素的限制, 阻碍了课外体育运动的开展。

1.5 高校体育课外活动内容需要充实

阳光体育运动要想更加有效地在高校进行推广, 课外活动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我国高校对于课外活动主要就是晨跑, 还有各类竞技比赛。仅仅如此是达不到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的。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式比起前些年来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较多, 有些学生又受到了西方个人奋斗主义的影响, 与人沟通以及协作精神都有一定差距。所以体育教师们要注重加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适当开展一些拓展训练方面的活动, 比如信任背摔、过断桥等等。大学生们通过对拓展训练活动的参与, 既可以提高身体素质, 又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团体合作精神, 何乐而不为。

2 积极推广阳光体育运动, 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措施建议

推行阳光体育运动, 提高高校体育整体教学质量的措施很多, 主要从以下几点加以探讨。

2.1 利用各类方法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 积极开展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生存训练, 通过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 使他们的身体和意志都得到锻炼。二战结束后, 许多人认为这种训练仍可保留, 于是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 训练对象也扩大到学生、工商业人员。阳光体育运动倡导全体学生的广泛参与, 强调群众性, 淡化竞争性。在拓展训练项目完成过程中非常注意集体智慧的发挥和团体成员的共同参与, 这二者亦有相通之处。通常拓展训练中的很多游戏活动在设计时, 就比较注重团队学习为组织形式, 并且很注重每一位学员的行为表现, 每位学生都很重要, 需要所有学生相互协作才能顺利地完成老师布置的有关体能挑战或问题解决类的任务。

要想有效开展户外拓展教学, 就要明确户外拓展项目的选择。目前比较流行的拓展项目:信任背摔、高空断桥、高空抓杠、断桥、天梯、齐心协力、盲人攀岩、七巧板、罐头鞋、电网、逃生墙、抓手、团队金字塔、蛟龙出海、跨越沼泽、无敌风火轮、时空隧道、斗转星移、定向讨宝、跨越彩虹等几十个项目。这些项目的性质基本为体现团队的合作性, 比较多团队之间的工作细致程度、执行力、沟通技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信任。

高校课外体育教学要根据学校的实际设施情况来选择项目。为了补充好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还要根据不同时节选择合适的项目, 耐力突出及大团队和适当难度的项目适合第一个学期选用, 爆发力突出及小团队和技巧类项目适合第二个学期采用。

接下来还有对项目规则及方法的讲解。每个项目的规则都不是难寻找, 可以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查找到相应的规则, 还有一个渠道就是去拓展公司学习, 只有明自规则才能完成拓展培训与体育教学的结合的目标。

2.2 教师自身各方面能力需要提升

高校体育教师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是直接影响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提高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实际上, 从学生们的角度来说, 大多数学生是希望在体育课中有所收获的。身体素质是工作的本钱, 谁不想拥有一个好身体呢, 所以说, 高校体育教师面临的任务很大, 更应该清楚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提高自身素质。如果高校体育教师不能有效给予体育锻炼方面的指导和建议, 学生们就会在自我摸索中锻炼, 效果就会大大减缓。就背离了阳光体育的初衷。这一点几乎所有高校体育教师都不会感到陌生, 还有一点十分重要, 就是老师与学生沟通的能力。一位充满正能量的体育教师是十分受学生欢迎的。如果体育教师能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 积极调动课堂气氛。真正打开自己的心扉, 用心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 让学生沉浸在一种欢乐、幽默、愉快的环境之下, 最后把授课当成了一种享受, 锻炼意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2.3 学校体育管理机制要增强

首先, 班主任负责监督班级落实国家规定的课程要求, 防止体育课程、体育活动时间被挤占挪用。其次, 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 体育教师要切实履行职责, 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积极营造学校体育氛围。体育教师要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书制度以及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制度, 及时向学校、班级和家长报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其他任课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坚持做到不挤占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 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由校长牵头, 主管副校长负责, 体育教研组长落实, 班主任协助, 其他老师参与从上到下的领导体系, 确保“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顺利实施。

2.4 加强目前高校的体育运动氛围

学生们从高校毕业后, 大部分都将走向社会。因此, 培养他们的终生锻炼意识是极其重要的。因此, 各个高校要积极发挥团委, 学生会的作用。提升学生们的锻炼意识, 在学校各个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之下, 运用学校的午间广播、海报等宣传工具。并且支持学生们自主构建各类体育性质的社团, 比如健身社、足球社、篮球社等等。而且各个社团要积极参与到学校各类体育比赛的组织上来。在积极参与比赛的同时, 有能力的学生们可以担任裁判,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协调能力与运动能力。最终也达到了国家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

3 结语

大力推行阳光体育运动, 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它涉及到的方面很多, 需要多方面的长期努力才可以收到一定的成效。总之,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不是一日之功。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不断地改变和更新我们的观念和思维。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 要承认差距并明确问题, 然后从理论到实际逐步加强, 循序而渐进。才能最终从整体上完成阳光体育教学的任务, 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摘要:高校体育课是每一位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着学生们的身体素质。自从2007年4月以来, 国家有关部门做出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 大学生们可以通过尝试各种运动项目, 既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又可以使自己爱上体育运动。最终确立起终生锻炼的意识。所以, 在高校中推广阳光体育文化是势在必行的。因为它可以有效提高高校体育的教学质量。本文通过实际数据, 针对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关不足进行分析, 并对如何更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推广阳光体育运动, 从而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阳光体育,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仝伟.普通高校体育课堂有效互动教学实施策略之研究[J].科技风, 2010.

[2]苏彬.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的缺失与建构[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3]刘志斌.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教育教学改革[J].体育与科学, 2012.

[4]王佳茵.试论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2.

[5]耿聪.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 2012.

教学质量文化 篇8

一、教师要进行多元文化教育

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很多的问题, 尤其是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 教师并不能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案, 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初中生的性格活泼, 思维灵活, 喜欢灵动的教学模式, 这也是初中音乐教师面临的挑战。教师要积极地对学生进行文化的教育工作, 增强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学生需要使用耳朵欣赏音乐, 不管是任何国界的音乐, 只有用心的聆听才能够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初中音乐涉及到了非常多的教材, 不仅有西方的音乐还要中国传统的音乐, 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中需要领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教师要主动的进行多元文化教育, 给学生讲述不同国家的民族特点, 以及相关的音乐风情, 还有中国的音乐和西方音乐的个性差异, 只有了解到这些文化知识, 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学习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讲述萨克斯、小提琴、钢琴等乐器, 还有爵士乐、蓝调、通俗、布鲁斯等优秀的音乐风格, 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音乐知识。

二、课堂上变换音乐的教学形式

现代中学生的思维灵活多样, 教师变换多种教学形式, 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充满了学习的热情。首先, 教师要明确多元文化背景下音乐教学面临的严峻形势, 将这些知识困惑告诉给学生, 引导着学生一起探究音乐教学方法。其次, 教师要主动的和学生建立良好关系, 因为音乐注重心灵的沟通和感悟, 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学习方法, 才能够因材施教, 更好地制定教学策略。教师要依据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随时的调整教学的方法,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使用传统的音乐伴唱的形式, 还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地位, 强调学生的音乐体验。例如教师可以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依次来到了台前, 和教师一起演唱音乐作品, 或者是说出自己在学习音乐作品中的感悟, 更好地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音乐素养。

教师要积极的使用新课标的教学方法, 例如角色扮演法等, 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多元文化的背景。例如在学习《孟姜女哭长城》时, 让一个学生扮演孟姜女, 其他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将这个凄美动人的故事完整的演绎出来。在关键的时候就可以边演边唱, 用情境的氛围烘托故事的情感, 突出多元文化的内涵。

三、积极的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新时代的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他们的生活更是离不开网络的作用。所以音乐教师要善于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让学生在网络中进行音乐的多元文化学习。很多中学生都是盲目的崇拜明星, 这些疯狂的举动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启发。教师可以引入流行音乐, 让学生对比这两种音乐的不同。例如在学习山西民歌时, 教师就可以引入宋祖英的《辣妹子》, 让学生比较一下两种民歌之间的差别, 从而更好地学习民歌。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通过多媒体能够展示精美的画面, 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很多的音乐都有配套的视频, 视频画面可以更好地展示作品的中心思想, 让学生更好地领会作品的思想。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 可以给学生营造声情并茂的氛围, 增强音乐的立体感,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新歌教学中,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时刻关注学生的表情动态, 不断地修正语言方面、发音方面的水平。

四、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方法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 更多的是西方音乐受到重视, 中国传统音乐逐渐走向了没落。很多学生追求西洋乐器热、小提琴热、钢琴热, 对于传统音乐认识不足。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中, 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 注重提升传统音乐的教学效果。在美国音乐发展历史中, 各种各样的人为美国注入了不同的音乐风格, 美国人认为音乐不是独立存在的, 每一种音乐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因此他们认同所有的音乐种类, 并且给与了充分自由的空间。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 也要给学生讲述这段历史, 让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胸怀。在教学方法中, 教师可以将音乐和日常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使用达尔克罗兹体态, 让身体随着音乐进行韵律的变动。教师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机会, 带领着同学们来到音乐合唱中心, 让优秀的歌曲艺术家给学生讲述多元文化下的音乐学习方法。教师还可以将音乐、书法、影视、绘画、文学等进行结合, 让学生在多角度的思维模式中加强音乐的体会, 增强音乐的学习能力。多角度的进行音乐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不同文化的背景下学习音乐知识,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

教学质量文化 篇9

1. 实验实训教学的现状分析

高等职业教学的目的是培养面向生产、实践、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而实验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实验中心, 应用于实践教学的相关课程中。但是, 在实践教学中, 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实践教学领域缺少高技术的专业指导人员, 实验教学的程序不规范以及实训的项目不足等。

1.1 实践教学的理念过于陈旧

众所周知, 我国的应试教育有着长久的历史, 传统的教育理念严重制约着高校的实验实训教学的发展, 以理论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惯性还在高职教育中起着不小的作用, 缺乏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处于不被重视的状态依然存在, 因而在很多高职院校中, 存在着实践教学的基本设备不完备, 特别是一些学校的领导错误地认为很多文科性质的专业并不需要实验室, 从而导致了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较弱。因此, 为了促进高校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需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1.2 实践教学缺乏规划和指导

实践教学是一个需要极强动手能力的教学过程, 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得好坏对教学质量产生相应的影响。如果某些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实践方案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 会导致教学缺乏基本的目标规划和指导性, 不能吸引学生的课堂兴趣, 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1.3 实践教学缺乏资金投入, 师资力量薄弱

长久以来, 很多高校的教师只是注重理论教学, 而轻视了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很多学校的大量教育资金并没有投入到对实验室或实训基地的建设中, 只是关注对学校规模的扩展和招收学员人数的增加, 进而严重忽视了实践教学的质量。由于很多高校教师资源不足, 每个教师都需要兼任多个相关课程, 还有很多教师实践教学缺乏经验, 不能很好地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 从而影响了对实践人才的培养。

2. 实验实训教学的重要性

如今的市场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基础理论知识, 而且需要有高效的实践操作能力。因而, 要满足社会的巨大需求, 需要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1 实践教学可以缩短理论和实践的差距

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不仅需要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 而且需要掌握科学的实践操作方法和高效的动手能力。在实践教学中, 将理论联系实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入到实践教学中, 才能不断满足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特别是理工科的知识, 内容比较生硬, 需要在不断的实践教学中消化和吸收知识。

2.2 强化实践教学, 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

加强实践教学的建设, 是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实践教学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 在不断地实践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并且充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 才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实验实训实践教学改革和建设目标

创建特色的实验实训文化, 是为了不断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实践教学的目的, 是为了改革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 充分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3.1 建立课堂实训教学

对于实践教学, 可以采取课堂小型实训的模式来进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解读来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 将各种疑点问题提出来, 相互讨论来进行解读。同时, 可以通过简单小型的实验来进行情景模拟, 让学生置身其中进行体验, 把实践性的教学不断深化到课堂教学中。

3.2 实验室进行实训

在很多高校, 基本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实践教学基地, 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实践模拟。在教师的指导下, 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的技术辅助教学, 建立综合模拟的实验平台, 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实验的基本流程, 增强对知识的掌握。

3.3 打造特色的实训文化, 建立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

在如今的很多民办和高职学校, 都有多种多样的校企联合形式。学好学校的基本理论知识后, 再从中挑选一些优秀的学生进入到校企联合的企业进行实训。将课堂、实践教学和企业文化环境相结合, 加强学生、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交流, 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共同发展。

同时, 对于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 主要是应用于高校毕业生的实习。一方面可以及早地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毕业生有更好的实习岗位和条件。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 可以有力地提高毕业生实习的质量, 加强毕业生对企业工作的了解, 从而为后续的工作打好基础。除此之外, 企业单位对实习生的综合情况会进行考核, 考核的优良可以作为学生实习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

综述全文, 实验实训文化的建设是个长远的过程, 加强对实践教学的建设和管理才能不断促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从而促进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所以, 实践教学要加强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将实验实训的建设和管理落到实处, 促进高校教育的全面发展。

摘要:近年来, 科学发展观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现今的大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的问题, 需要不断构建学生课外实践的实验实训平台, 才能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本文通过探讨实验实训文化的内涵, 对实验实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 促进实践教学的手段和方式的改革, 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促进实践教学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

关键词:实验实训,实践教学,特色,高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培良, 蒋林华.实验实训平台的构建与实践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8 (6)

[2]神红玉.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建设的新探[J].价值工程, 2011 (32)

教学质量文化 篇10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问题分析

各大高职院校每年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 以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但是, 在教学过程中,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

(一) 高职学生的特点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扰

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程度高低不一, 大多数学生文化水平较低, 面对新知识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一方面, 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感觉课堂内容重复、枯燥, 没有学习兴趣;另一方面, 基础较差的学生又感觉上课听不懂、跟不上, 知识难以消化。有些学生自控能力较差, 沉迷于网聊、网游等不良活动中。同时, 有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较差, 缺乏奋斗精神, 遇到难题就退缩, 对考试没有正确的认识, 对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

(二) 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需求相脱离, 造成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

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大多采用统一且单纯介绍计算机技术知识的教材, 专业区分不明显, 加之, 教师备课时不能充分考虑专业因素, 教学内容不能与专业需求结合, 这就让很多学生误以为这是一门与专业无关的课程, 从而导致重视度不够, 上课不积极, 缺乏学习热情。尽管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为此做出了一些改革, 将计算机基础课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结合起来, 试图给学生制造一些压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但是又造成了学生过分关注考试本身, 而忽略了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 教学形式有待改进

近年来, 各院校不断改善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 大多采用多媒体进行授课。采用多媒体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但另一方面该教学形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 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和接受者, 课堂上“满堂灌”的现象比较严重。有些院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将授课内容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结合起来, 但是由于学生特点等原因, 学习积极性仍没有很大程度地调动起来, 面对新的知识点和问题时, 学生不能够主动探究解决, 学习效率不高。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探索分析

(一) 加强学生管理, 增强学生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 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 绝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学习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之一是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任课教师及时地和班级辅导老师沟通, 就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 及时纠正,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学生多鼓励多督促,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 将学生管理工作穿插到课堂中, 使学生的课程学习和品德培养发生化学反应, 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 结合专业需求, 编写计算机基础案例教程, 提高学生学习动机

合适的教材是确保教学效果的前提, 市面上的绝大部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都是通用的, 学生对其的认可度不高, 学习兴趣不浓。同时, 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专业技能培养, 在课堂上讲解关于计算机技术的理论性知识及实践操作, 学生很难将其与所学专业结合。例如, 在讲完Word相关知识点后, 学生可以根据要求完成相关操作, 但是, 如果让学生利用Word做一张与专业相关且较为规范的介绍文档, 就非常难。由此可见, 制定与专业需求相结合的计算机基础案例教程, 是十分必要的。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教程,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了学习效率, 而且帮助学生整合了知识, 便于学生在需要时快速提取。

(三) 教学形式多样化, 考试办法灵活

大数据、物联网、云服务等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各商家可以不断地根据用户体验来调整策略, 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教育亦然, 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的教育, 才是成功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保证教学内容充实的情况下, 应根据学生对课堂的反应情况, 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每课十分钟作品演示、学生自主搜集学习素材及教师给出问题学生通过网络寻找答案等方法,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 教师也要利用“微课”“翻转课堂”等先进的教学形式丰富课堂教学, 多让学生实践操作, 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提高教学质量, 需要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多方面下工夫。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共同提高, 教学效果才能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徐晓洁.论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考试周刊, 2010 (37) .

[2]程燕.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及管理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6) .

创建卓越质量文化 篇11

以质量树品牌着力营造一种追求卓越质量文化的良好氛围

质量文化是推动质量管理的内在动力。质量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要让文化经历从口头到书面、从抽象到具体、从理念到行动的过程,要得到员工的理解和认同,转化为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公司坚持以质量树品牌,运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开展“我为质量献一计”、“青年质量监督岗”、“质量宣传月”等宣传教育活动,并不断从形式和内容上加以改进和创新,激发了广大员工参与质量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和“万无一失”观念的形成。同时,在厂内局域网上设立了质量论坛和质量信箱,引导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到质量管理工作中来,营造了一种人人追求卓越质量文化、人人参与质量管理工作、人人关心质量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并把它变为员工的自觉行动。通过加强宣传教育,使“质量是生命”、“不把风险留给用户”、“今天的工作要比昨天做得更好”等观念深入人心,制度规范和文化熏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员工自主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意识显著增强,为塑造建中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质量求生存努力打造一支训练有素的高素质职工队伍

质量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打造一支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强化高层领导的质量意识。高层领导是质量文化建设的龙头,质量文化的倡导、组织、推广都需要高层领导来发起和推动。在质量文化建设中,员工不仅要看领导怎么说,更重要的是看领导怎么做。因此高层领导的模范行为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员工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公司高层领导多数接受过国外先进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经验的培训和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的学习。无论是管理评审、质量培训教育会、质量例会、质量事件分析会,还是第二方、第三方的质保监督、检查,公司领导都坚持亲自组织和参加,听取各方面关于质量管理、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意见,强化为用户服务的思想,积极参与和推动质量管理工作。

加强对中层管理人员的质量培训。中层管理人员是产品质量的直接指挥者,他们质量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基层员工。因此,公司规定凡是新任领导必须接受质量培训,培训考核成绩记录在案,培训内容主要是质量法规、质量管理文件和质量管理新知识、新要求以及所承担的质量职责。此外,还通过开展质量问题分析会等形式,不断提高和更新他们的质量意识,始终坚持贯彻“质量第一”的方针,使之主动参与到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工作中去。

坚持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和质量教育。公司制定年度和中长期员工培训计划,编制员工培训教材,组织开展质量等各种专业技能培训与教育,严格考核上岗。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不断纠正员工的不良习惯,促使员工从单纯满足技术规范要求的观念向“以用户为关注焦点、满足和超越用户要求”的质量意识上转变。

以质量谋发展实施一套高效率、全过程管理的质保体系

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是公司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其核心是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逐步形成一种文化力,进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稳定和提升产品实物质量,切实增强公司市场竞争力。为确保万无一失,公司坚持以质量谋发展,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逐步引进新技术,实施了一套高效率、全过程管理的质保体系。

抓好质量体系建设,确保有效运行。公司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机构,制定了各级各类人员的质量责任制,实行了一票否决权和停工建议权。同时,建立了文件化的质量保证体系,要求全体员工一切按程序办事,强调“要做的一定要写下来、写下来的一定要做到、做了的一定要留下记录”,这个原则已经成为广大员工的基本理念,并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不断规范管理,确保质保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建立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开展计算机质量跟踪与信息分析。质量信息是评价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基础。信息必须及时、完整和准确。公司建立了质量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制度,并对报告制度的执行情况经常进行监督检查。为了及时获得质量信息,公司投入大量资金,研究开发质量数据采集、传输和产品跟踪与控制的信息化处理系统,加快了数据的处理速度,避免了人员操作失误造成的损失,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同时,公司建立了质量例会制度和用户、设计、本公司等三方参加的协调会制度,以便沟通情况,交流信息,处理问题。

此外,为了能够及时处理质量信息,公司还在局域网上建立了核品质量动态网,随时跟踪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动态,分析评估质量体系运行和产品质量控制情况。

把握源头,加强供货商及原材料管理。公司原材料质量要求很高,原来只采用最终产品入厂复验的方式验收,经常造成退货现象,使双方都有意见。现在,公司派出有经验的技术人员驻厂监造,按双方认可的质量控制计划进行监督见证活动,参与供应商前期鉴定试验和制造过程的监督工作,并对产品进行源地验收,到公司后进行复验,确保用于产品制造的原材料的质量。

由产品监督放行制到产品监督放行一体化。实施产品质量监督和放行制度是结合公司自身特点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质量控制模式。通过对生产过程中5M1E(人、机、料、法、环、计量)等质量影响因素的监督检查以及对关键的中间产品及最终成品的抽样检验,及时发现问题,限期进行整改,提高了产品质量水平。

积极响应用户需求,提供优质服务。用户是否满意是决定公司兴衰存亡的根本,只有真诚地对待用户,才可以获得用户的信赖,给公司带来商机。“用户第一”、“用户至上”的具体涵义是一切围绕用户开展各项工作,用户需求就是标准,要以实现用户满意为工作目标。这又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理念。公司十分重视用户的期望,在产品制造期间与用户代表定期召开质量协调会,及时通报和交流生产进度与产品质量信息,认真听取用户意见,并形成文件,以促进工作。同时,广泛开展互访工作,了解用户的新需求,加强了双方的理解和信任。

以质量创效益建立一个全员参与的新机制

根据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公司不断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转换公司质量保证处的职能,建立一个调动全体员工(包括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人员、基层员工)积极性、明确各自职责、发挥各自作用的新机制,并在总结吸收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对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全面改进。改进后的质量管理体系分为8个管理过程,即生产管理过程、质量管理过程、设备管理过程、技术管理过程、采购管理过程、行政管理过程、计划项目管理过程、人力资源管理过程。新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大了对职能管理处室的监督检查力度,规范了专业管理,进一步调动了各专业管理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达到了全员、全过程参与质量管理的目的,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质量文化为公司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创建卓越的质量文化,持续推进质量管理,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做大做强、连续10年保持赢利。

教学质量文化 篇12

事实上, 语言、文化、交际是一种辩证、相互作用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 而文化是语言的基础和内容, 交际行为使语言和文化的这种有机联系得以充分体现。交际行为发生在社会交往中, 必然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文化因素便是其中之一[1]。因此, 越是深入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价值观, 就能在国际物流商务交际中更好地掌握对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由此可见, 在物流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迫在眉睫。

1跨文化意识的含义与理解

对于跨文化意识的理解, 它不是指对本族文化和异国文化的具体事实或信息的了解, 而是指对文化现象、特征、模式及不同文化间关系的洞察力和敏锐度[2];是指外语学习者对于其所学习的目的语文化具有较好的掌握能力, 并且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 在交流中能够对目的语所反映的思维模式作出适当且相应的反应, 能够顺利地进行各种交往活动[3]。

而Hanvey则认为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目的语文化与本土文化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语言时根据目的语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他将跨文化意识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面, 目的语学习者对于异族文化中明显的文化特征有所了解, 但认为其怪诞而难以理解。第二层面, 学习者经过文化交往, 能够认识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一些微妙差异, 但仍然不能很好理解这种差异。第三层面, 学习者认识到目的语文化中微妙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 并能从认知的程度理解这些差异。第四层面, 经过深入体验目的语文化, 学习者能够设身处地从目的语持有者的角度和立场出发来考虑问题, 做到感同身受。最后这一层面是跨文化意识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有人把这种境界称为“empathy”, 意为“神入”或“移情”, 即能够将自己置于对方的心境下, 与对方产生情感共鸣。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够达到这种情感共鸣, 在商贸活动中对于由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分歧能够合理对待并巧妙处理, 从而促进贸易的顺利达成。

2国际物流商务交际中出现的文化误解与冲突案例

国际物流商务交往中, 因跨文化意识缺失而产生的尴尬比比皆是。这些冲突轻则只是导致双方情绪的不悦, 重则导致交易的失败, 给企业带来经济和形象的损失。

例如, 在双方达成贸易协定时, 往往会互赠礼物。一般来讲, 欧美国家在选择礼物时更注重的是礼物的寓意而非礼物的市场价值。礼物只是作为表达情感的一种媒介。据悉, 一般情况下, 美国商业性礼物的价值约在一二十美元上下[4]。而赠送昂贵的礼物非但不能讨其欢心, 有时会引起贿赂的嫌疑。因此, 如果能够准确掌握这些信息, 并能够根据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 就能避免种种不满和嫌隙, 增进往来, 促成更多的贸易达成。

又如, 一个招待会上失败的实例。宴会上, 一位加拿大供应商指着一块本土风味的南瓜奶油蛋糕煎饼请一位中国采购经理品尝。按照中国的传统思维定势, 人们在接受邀请或礼物时应首先婉拒以示自己的教养, 结果这位经理的第一反应就是下意识的推推手, 婉拒了这位加拿大供应商的邀请。当时这位加拿大人很是尴尬, 满脸通红地问, “为什么中国人总是拒绝美味?”在欧美文化意识领域里, 接受对方的礼物意味着对礼物的肯定和对馈赠者的感激。而在中国传统礼仪规范下, 不假思索地接受馈赠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数。这个案例中的双方如果都能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并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就会避免这种窘局的发生。

另外, 在进行书面信函沟通时, 应格外注意语气的合理把握。应尽量使用对方容易接受的语气, 多用委婉语, 在表达某种要求时可以用疑问句, 以对方为出发点, 而避免使用命令语气, 减少负面情绪的发生。如, Can you write the number more clearly? 就比I would like you to write the number more clearly. 的说法更为委婉。委婉语的使用可以在达成目的的同时有效缓解物流商贸双方的紧张关系。

综上, 在日趋频繁的国际物流商务交际过程中, 各种文化要素在不断地发生交织和碰撞。此时, 如果能很好地对不同文化的差异保持敏锐的洞察力, 对目的语所反映的思维模式作出适当且相应的反应, 就能减少文化冲突所带来的负面作用, 最终促成交易的顺利达成。鉴于国际物流行业中商务往来的频繁性, 在高职物流英语教学中, 加强其跨文化意识培养、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势在必行。

3教学模拟实训实践

3.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要想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作为教育者自身首先就应该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意识。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交际, 而交际以文化为依托, 只有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异同, 才能更好地进行交际。因此, 作为英语教师, 在加强语言能力的同时, 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有意识地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 熟悉物流商务环境中母语和目的语所涉及的两种文化, 努力了解这两种文化的差异, 不仅做到“双语言”, 还要做到“双文化”。为提高跨文化意识, 教师可以加强自身进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最好是能到目的语国家生活工作一段时间, 切身体会文化的不同。如果没有这种机会, 可以尽量增加同外籍教师接触的机会或深入从事物流行业的外贸企业一线, 在交际实践中积累语言和文化知识, 有意培养自己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适应性。

3.2在教学内容上, 介入文化异同的比较。对现有的语言教学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 在介绍语言知识的基础上, 应引入东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常识, 尤其是物流商贸环境下目的语持有群体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法律体系、 价值体系、传统规范、思维模式、行为方式、表达习惯等方面, 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 作为教学任务去完成。例如, 可以增设英美国家背景常识、英语交际文化习俗、商贸礼仪、外事接待英语等社会文化课程[4], 拓宽学生的文化视角, 培养其对于不同文化差异的认同感, 改变传统英语教学中重语言技能培养, 忽略文化能力的状况。通过积极的引导, 让学生提升文化要素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 使其认识到单纯的听说读写技能不足以应对复杂的国际物流商务沟通。

3.3尝试任务式、案例模拟实训等现代教学方法, 在实践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了达到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目的, 教学方法也应进行相应的改进。传统的结构语法教学只重视语言本身技能的培养, 不能满足文化意识培养的需要。而一些现代的教学方法, 如任务型教学、案例模拟实训教学法可以经过适当改变为其所用。以案例模拟实训教学法为例, 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模拟实训任务来进行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方法下, 教师设计特定的交际情景案例, 学生通过模拟实训完成具体的国际物流可操作的岗位任务, 如求职、建立业务关系、询盘、报盘、还盘等任务,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物流商务活动来掌握语言技能, 更为重要的是从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感知文化的差异。

3.4在教学手段上, 利用多媒体等媒介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教学手段得以更加丰富。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影音手段, 让学生从外媒新闻、原声商务交际视频中体会西方社会的风土人情、日常生活和商务交际礼仪, 并从中发掘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3.5将跨文化内容纳入考核。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5]。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 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 建议在物流英语考试各个环节中纳入文化要素的考核, 从而进一步加强教师和学生对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视。

4结束语

文化要素渗透在物流商业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跨文化意识的高低、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物流行业中商务交际的质量。这就要求物流专业学生要为将来从事国际物流和涉外物流岗位做好准备, 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应用能力、较强的专业技能, 更要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适应能力, 充分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 了解其贸易环境、商业价值观、经营习惯、传统喜好等贸易文化。因此, 物流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 应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意识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物流英语和实现交际的能力, 从而满足未来工作岗位实践需求, 提升物流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

摘要:国际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英语交际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提出了迫切要求。文章分析了高职高专物流英语教学现状, 阐明了跨文化意识培养对于提高物流人才英语交际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的重要意义, 并提出以促进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为目标的职业英语教学改革中应用案例模拟实训等教学方式方法培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关键词:高职教学,物流英语,跨文化意识,跨文化适应,案例,模拟实训

参考文献

[1]邓芳.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08.

[2]冯志军.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内涵分析[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5 (3) :35.

[3]姜勇.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4 (2) :155-156.

[4]魏巍.浅谈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0 (3) :91.

上一篇:创伤性小肠破裂下一篇:综合大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