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2024-11-13

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通用12篇)

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篇1

近年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等院校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健康心理和高尚人格的培养,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2011年我国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明确要求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 进一步规范了高校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安排。课程虽实体存在, 但到底能否为高校学生带来实际的效益, 能否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却一直没有得到及时良好的反馈, 而随着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 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及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调查显然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1 研究综述现状

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归结有关文献所介绍或涉及的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现状:

首先, 从大学生的角度即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各类教学指标的满意度调查, 通过与学生期望值的对比, 了解该课程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实际效果, 总结分析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优势和不足。余东方, 潘柳燕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期望值与满意度比较研究中指出, 70%以上的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满期望, 对教师的期望最高, 教学过程次之。宋志英, 严云堂等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中, 有80%以上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满期望, 对该门课程达到“一般满意”以上的大学生接近94.14%。综合多篇文献来看, 目前高校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总体上是期望和满意的, 因此间接证明了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在大学生不同专业方面, 唐超关于医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求与态度调查分析中显示, 有64.1%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开设, 同时有36.9%的学生认为医学类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应与非医类院校开设有所不同。对于目前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整体的满意度方面, 选择一般满意, 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学生占了将近90%。这些数据也反映了医类大学生对于当前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并不高, 这可能与院校开设课程内容与其他专业一样, 以宏观大学生的角度, 忽略了医类专业学生课程多, 压力大等特殊的心理需求。目前人际交往, 自我认识和情绪调适是大学生最为关注的三个方面, 大一新生心理困惑主要集中在新环境适应, 新学业适应方面;大二学生心理问题则主要集中在人际交往方面;大三大四的学生则是以个人情感问题, 考研与就业的选择居多。很多教师在进行小班实验教学后, 发现近半数的学生最欢迎案例、生活事例教学, 仅有一班加设活动游戏教学其效果显著, 该班大部分 (56%) 学生都认为活动教学是他们最喜爱的教学模式。

第二, 是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任课教师角度即通过调查任课教师各方面的素质来分析其与教学效果的关系。从师资力量方面, 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我国起步不久, 因此, 课程的专业任课教师较为缺乏, 各高校为解决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 往往委派一些临近学科课程如教育学、思想政治等的教师担任授课老师, 由于学科专业性差异, 导致这些专业化程度较低的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关于角色定位方面, 刘小先的研究指出沿袭高校教师的传统角色, 重理论讲授, 轻课后反馈;混淆了管理者、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角色和被误定为学校教育中的边缘工作者等教师角色定位问题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胜任特征方面相关文献较少, 国内外也尚无明确定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应具备的胜任特征。刘衍玲, 罗小漫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特征归纳为认知技能、工作风格、人格特征、职业精神和支持性胜任特征这四方面。Kaslow等对从事心理健康服务的心理学工作者作了进一步描述:他们认为所有专业心理学工作者都应具备的职业精神包括:正直诚实、行为适当、富有责任感与专业认同等。谢燕卿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调查得到如下结果:高职院校心理教师除在理教师在各教学因素的得分均低于本科院校, 尤其是有效教学与咨询能力, 研究与指导能力在得分上有显著差异;不同学历心理教师除在工作品质因素上有显著差异外, 其他因素并无明显区别, 在寻求个人发展的能力因子上研究上学历教师甚至低于本科学历教师;工作年限对心理教师的胜任力具有较大影响, 工作时间越长, 胜任力越高。由此看出学历并非是影响心理教师胜任力的关键因素, 但工作实践中累积的经验以及在经验过程中的反思能力能够较快促进其自我成长与专业化的发展。另外也可以看出心理健康课程教师和其他专业教师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是除了专业知识水平之外, 教师本身的人格特征也对这门课的教学效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真诚亲和心理素质稳定的教师对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都持包容开放的态度, 这样可以自身影响学生也树立乐观积极的心态。

第三, 是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方面总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构建课程体系的原则应遵循心理素质培养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 切实扣紧大学生生活学习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避免过于理论和泛泛而谈。在课程设置上, 一般高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一新生且课程时的时长较短, 因此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只能被迫将很多很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压缩, 将授课内容进行简化。很显热这是这无益于培养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积极性的。另外, 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 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还是仅限于填鸭式教学, 老师单纯授课, 按照书本内容讲解知识点。但这种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把老师讲的知识单纯记在脑海里, 而不会思考怎样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来说, 缺少了实践意义, 这门课的精髓也就几乎寥寥无几了。戴吉, 戴嘉佳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指出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现状主要集中在, 课程指导思想消极即大部分课程都侧重于诊断和矫治心理疾病, 将重点放在“问题上”、课程内容缺乏体系、教学形式较为传统三方面。消极心理学的课程模式很容易使学生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才需要的, 从而对课程产生排斥心理, 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机构敬而远之, 害怕过多接触会让别人误认为自己心理不健康。很多文献提到高校应以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虽然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确实日益凸显, 但总体上说大学生的心理还是正常稳定的, 因此高校该门课程需要彻底抛弃传统的病理学取向, 着眼于高校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 广泛吸收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现状的不足之处

前文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教师以及课程设置三个方面综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现状以及可能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通过这些文献, 我们可以发现,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我国高校开展的时间并不长, 但已经引起了国家以及各个高校的重视, 也越来越被视为不同专业学生所必须要学习的一门课程, 而且大学生也基本上对这门课程持期望和积极态度, 表明这门课的实践应用性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还是非常强的。但研究中也暴露出了很多不足之处, 一般认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目前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文献大部分集中于理论层面。譬如“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等, 缺少实际的调查分析, 缺少对数据进行的系统的统计分析, 因此在宏观的数据层面缺乏科学准确额数据。另外, 国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国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 几乎没有什么开创性研究, 缺乏创新性。

二是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应该是双向进行的, 即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都应该着重调查研究, 但目前大部门相关文献都集中在对高校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期望和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忽略了教师这一同样重要的方面。现有文献中关于教师授课教学状况, 教师的自我感觉和评价以及教师的胜任力状况不是很多, 这就导致提出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建构几乎都从学生角度出发, 忽略了教师方面的现实情况, 因此可操作性并不强。

三是在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态度方面所选取的对象过于片面。国内大部分探讨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态度方面的文献都只选取了一所或同一地区的几所高校, 把所得出的结论推至全国显然不够客观准确, 毕竟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师资水平不尽相同, 教材选用也并不一样。

四是关于这门课程的完善建议还是没有具体到细节层面, 到目前为止最详细的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议仍旧是201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这门课的文件。虽然很多文献指出了这门课程现存的很多问题, 但解决方案提出的还是过于笼统泛泛, 导致翻阅很多文献发现各家解决方案都基本相同, 虽然有大致完善方向, 但不论是教材还是课程体系, 都缺少明确的针对性的完善方案。

3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展望

基本上面对当前文献所做调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进行以下尝试:首先是在调查对象的选取上扩大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围, 不仅是扩大学生层面的研究范围, 也要注重学生和教师双向层面的研究。尤其是在教师层面,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教师相比于其它专业, 授课方法有很多方式可以选择, 其自身的价值观和人格特征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仅是授课,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内化知识并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并学会完善自己人格和处理各时期的心理问题。第二是在探究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老师授课情况时也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情况, 例如探究教师在教授不同专业学生课程时得到的课堂反馈的差异, 学生的课堂反馈对教师自我胜任力感觉的影响等方面。第三是在研究方法上不仅限于SPSS统计分析的单一方法, 多种方法结合使用, 以期得到更准确的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总体发展趋势上是乐观的, 大量调查也表明高校大学生对这门课程是普遍期待和认同的, 说明该课程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确实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课程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教学内容较为枯燥等等方面。通过近些年的数据表明, 大学生出现各式心理问题的数量呈上升趋势, 但总体来说大学生的心态素质还是良好平稳的, 因此这也就要求各大高校开展以积极鼓励正面引导为主, 以诊断和矫治为辅的心理学课程体系。针对不同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需求开展真正可以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和提升自我修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摘要:该文探究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文章回顾了近些年国内比较典型的此方面文献, 从大学生, 授课教师以及课程架构三个方面总结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现状, 为高校完善该门课程结构提供参考依据。分析表明目前高校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遍持积极期待的态度, 但从授课教师方面入手的文献较少, 从教师角度出发关于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探究还不甚明朗。由此笔者认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方面的研究范围要加以扩大充实, 注意教师和学生层面的双向研究。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授课教师,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余东方, 潘柳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期望值与满意度比较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 2011.26 (127) :66-70.

[2]宋志英, 严云堂, 吴云助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32 (2) :128-130.

[3]唐超.医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求与态度调查分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37 (7) :923-926.

[4]刘小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角色的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 (4) :37-39.

[5]刘衍玲, 罗小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胜任特征[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2.22 (2) :86-90.

[6]Kaslow N J.Competencies in professional psycholog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4 (59) :774-781.

[7]谢燕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调查及提升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2) :30-31.

[8]戴吉, 戴嘉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教育科学) , 2011.10 (3) :250-252.

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篇2

【摘 要】作为一门语言文学性、人文性的学科,初中语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基础语言文学知识能力,同时还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思维,开拓学生的胸怀和眼界,提高学生的道德和审美,使得学生的学习、发展能够更加的全面,更加具有主体性。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并切实做好初中语文的教学工作,不断提高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实现更快、更好的学习、发展。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教学工作经验和学习认识,主要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以期能为教学工作的实践提供参考。

优化作业质量 提高教学效率 篇3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作业质量;教学效果

子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练习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不光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体现,必须渗透于作业训练和其他学习活动中。

当前,存在着作业布置过多,过于泛滥,学生忙于“应付”作业,作业成为压在学生身上的一座“大山”的情况,甚至出现了我们都不愿见到的“抄袭”现象;此外,教师布置的作业很多是效率低下的作业:简单重复、机械训练,缺乏针对性、探究性,这与新课程所提倡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等理念是相悖的。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结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实践和创新精神。因此,优化作业质量在教学效果的提高上显得尤为重要。在优化作业质量上,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尝试:

作业的实际价值和意义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我们的作业不能简单地为了训练而训练,而应着眼于学生认知、情感、能力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在作业的设计和选择上下工夫,要精心选择和设计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多样性等的作业。

针对性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一个班级里的学生具体特点是不同的,因而作业应针对每个学生的特殊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明确自己的劣势与优势,并使其转劣为优、强化优势。如在处理经济生活(必修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总量关系这一知识点上,对一般学生的要求应该是理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总量的关系,个别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总量的关系即可。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要高一些,应进一步到具体知识的运用和计算。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注意处理好这种针对性、层次性。如:

例题:假设某市生产A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2008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如果2009年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①2008年A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②2009年A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

第一个设问,主要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回答,并能比较自如地运用该知识点。而第二个设问,则是针对综合素质比较好的同学,这个设问除了对知识的运用外,还要求有较好的理解和运算能力。

现实性即理论联系实际。高中政治学科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与生活实际、时事热点联系比较紧密,因而教师作业的设置应突出这一特点,让学生能真正的学以致用。教师设置的作业不能把学生禁锢在课桌上,而应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自己走进生活、走向生活,整理、收集、用心去发现所需的数据,通过动手动脑实践活动去得到相应的数据,认真完成作业。例如学习经济生活(必修1)劳动和就业这一知识点后,可让学生去收集有关数据,捕获相关信息,调查身边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等,从而分析出当前金融危机下的我国就业形势并为解决就业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可见,真正的“实际”是“纸上谈兵”永远无法得到的,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通过调查研究才能获得的。

多样性即不能把作业局限于读和写,局限于书面练习,要有多面化题型。教师作业的设置应能把学生的眼、耳、口、脑、手等联系起来,把认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毕竟我们要培养的是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非高分低能的“高智商动物”。因而,教师可多设计一些探究性作业,综合实践活动性较强的作业。例如,在学习政治生活(必修2)的民主决策这一知识后,可布置學生通过实地调查,为本地区的环境卫生等问题向政府申报国家卫生城市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激发其主人翁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实现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运用。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优化作业质量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让我们逐步将推进作业质量的优化,让更多具有现实性、有趣性、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真正使我们的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陈涯.优化作业质量,提高教学效果[J].中国校外教育,2010(S1).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政治组)

增强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篇4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学习教学常规,对照自己的工作找出不足,把教师劳动前移,严格按照备课要求进行备课,抓好备课、上课环节。不断学习新课标,理解新理念,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形成课后反思习惯,写好教学札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自身的发展。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向40分钟要质量

1. 认真钻研教材,做到心中有数。

上课时,对所有的知识点做到了如指掌,传授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这样,学生就会在心里佩服你,就会喜欢上你的课,上课时也就会认真听讲。因此,教师在课余时间,要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及个别差异,明确哪些内容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哪些是难于记忆的,哪些是容易被忽略的,哪些是容易错混的,要时时刻刻做到心中有数。

2. 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因此,首先,我们要放下架子,到学生中去,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关心他们,从而让他们喜欢我们,也喜欢上我们的课。其次,对班里每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不偏爱一部分人,也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3. 努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让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应注意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教案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自己所讲的知识将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怎样的理解,并根据这一特点来确定教法,力争达到教与学的统一。另一方面又必须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反馈和思维活动的情况灵活选择教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注意知识的讲授,更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思维进展情况。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原因。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所以,要想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必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教师要多用亲切的语言和他们沟通,多利用课件进行教学,多表扬学生。课下要多了解学生的情况,在生活上多照顾他们,这样学生就会喜欢你,进而喜欢上你的课。

三、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1. 注重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习惯的培养。

每上新课之前都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采用先自学后检查巩固的方法。课后布置合理、适量的作业,巩固学过的知识,并做到认真检查督促,把作业落到实处。

2. 培养认真做作业的习惯。

培养学生做作业的习惯,首先要培养做作业时的良好心态。其次,平时对各类作业严格要求,要求认真书写,规范答题。另外,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对那些学习较困难、有抄袭作业习惯的学生,采用多辅导、多鼓励的方法,力争使他们也能独立完成作业。

3. 培养认真听讲的习惯。

一是认真听老师讲课。二是学会听同学发言,边听边思考:同学回答得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如何改正?

四、注重培优补差工作

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篇5

2004-9-12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叶澜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说到:“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1]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如何更好地把握和处理课堂教学的诸多因素,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呢?通过观摩学习,结合自己的实践,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第一分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开始。这句话同样适合于上课。45分钟里的第一分钟做些什么事,说些什么话,这当中大有学问。其基本原则是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在教学的第一时间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教学参与者进入角色。例如用微笑法感染学生的情绪;用静候观察法收敛学生散乱的心情;用小测法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时空等等。我们留意到,许多时候我们往往被一两个学生的迟到行为所干扰。许多教师觉得这是“偶尔的”、“个别的”,或轻描淡写,或听之任之,以为“无关大局”而“大眼大过”。但有经验的课堂管理者却认为,在这一分钟里的“干扰波”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认为这种迟到行为直接干扰了课堂教学秩序,影响了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不消说,这是我们对迟到者的不负责任的行为;显然地,因为这种行为的存在,在教学时间上,45分钟的课堂变得不完整了;以此而导致教学内容的不完整、教学目标的不完整……从更深意义上说,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参与者的“生命价值”。

二、充分相信学生

一直以来,我们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主体性教学模式,而“主体性教学模式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2]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一就是“充分相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不是见不到、摸不着的东西,而是可以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且伴随着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实实在在的有力武器。说明白点,“充分相信学生”就是学生能够完成的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不能够完成的事教师设置台阶让学生自己做;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地尊重他们的学习“成果”。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更多地关注以下一些问题:哪些知识应该可以让学生做,做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应该设置台阶,设置多高的台阶;哪个环节上需点拨,点拨到什么火候;什么做法应推广,推广的重点是什么;哪些方面应鼓励,鼓励他们向什么方向发展;哪些同学须表扬,表扬面够不够充分;哪个地方需纠正,用什么方式方法来纠正……只有这样,学生主体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发展才是全面的发展,教学模式才是真正的主体性教学模式。

三、增强中考意识

应当指出的是,“增强中考意识”并不是“唯中考论”,走应试教育的老路,而是强调文化知识方面应当有针对性地传授和学习,把握教学大纲文化知识方面的重难点。无可否认,仅就这方面来说,中考考点的确有其独特的指导意义的。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中考考点,加强学生对知识重点、难点的认识,更加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目的,有利于他们掌握相应的知识。具体说来,以下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新知识讲授前以往届中考题练习引入;讲授完一个新知识点后借往届中考题在设计方面的独到特点引导学生鉴别、理解知识点间的区别和联系;巩固新课中以往届中考题作练习以再次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甚至在布置的作业中也可适当安排往届中考题,让学生认识知识点在实际运用中变化的一些特点。更应该指出的是,“增强中考意识”与“唯中考论”仅一步之遥,把握得不恰当就会走上应试教育的老路,这与现代教育理念是相违背的。

四、加强方法指导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义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认识水平,解决别的问题。”先生的一席话,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实在的指导意义。从方法学习和掌握的角度来看,过去采用“题海战术”,无非是想通过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并让他们自己去“悟”出相关的方法。这当中,教师的作用是教解题,而非指导方法,所以我们评价它是“事倍功半”的,不可取的方法。“学”和“习”是不同层面的特殊关系,“学”是为了“习”,丰富了知识、丰富了方法;“习”进上步扩展了“学”的外延,结果是巩固了知识、熟练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学”就更有兴趣,也“学”得更好。因此,判断学生学得怎样,不要简单地看学生做了多少道题,对了多少道题;而是要看他们学到了什么方法,会解决什么问题,多少问题。理论和实践均证明,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学生“学”和“习”的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做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1.开宗明义法。即教师明确地指出让学生掌握某种学习方法。如一位初二物理老师在开始第一单元复习时指出:“这节课我们将第一单元复习一次,这是老师第一次给大家进行单元复习,希望同学们看看老师是怎么复习的;如果觉得我这种方法适合你,在以后的复习中你就可以参照这种方法。”这样,学生更加目的明确地学习这种方法。要不然,这种单元复习方法作为一种系统方法在一节课里学生就很难“悟”得出了。

2.点拨诱导法。就是在教学中或创设情境或抓住契机,用点拨的方法诱导学生去思考、学习某种方法。如一位数学老师提问学生练习填空题时要求学生讲明依据,第一位学生回答得严谨而通俗,同学们在老师的提示下鼓掌鼓励;当第二位学生表现出难于回答第二小题时,老师就提示:“其他同学可按照第一位同学的回答模式来解释。”这位学生及其他也就明白了应如何做了。

3.对照模仿法。即通过模仿相同或相似的方法而学习掌握某种方法。如一位初三物理老师在演示“决定电流做功的多少的因素”实验前,先让学生回忆前面“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方法,运用对照模仿的方法初步掌握了一种科学研究方法。4.构建模型法。即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将某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构建成一种模型,从而掌握方法。如一位语文老师在讲授话题作文的写作时就构建了一个话题作文的写作模型。她先是让学生比较、分析与话题作文相近的材料作文间的异同;然后进一步归纳、概括;再后从审题、文体、结构、思维方式等四个方面构建了一种话题作文写作的模型供学生写作参考。这样,学生很顺利地掌握了写话题作文的方法。

五、注意激活右脑

右脑活跃与否对课堂教学效率有何影响?日本村田晴彦所著《第四意识的奇迹》一书说到,当人左、右脑不同步,大脑新旧皮质不协调时,人们会感到不舒服,注意力分散,学习、工作效率低。只有左、右脑达到同步,新旧皮质平衡协调时,人脑才处于最佳状态。这种状态下人们感觉心情愉快,头脑清醒,学习、工作效率高,是发挥创造性思维的黄金时期。[3]左脑运用语言进行逻辑性思维,而右脑则用表象进行思维。心理学研究进一步表明,人通过“行为→图象→符号→结构”这样的过程来认识事物的。因此,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注意使学生的右脑活跃起来与左脑一齐参与学习活动。许多教师在激活学生右脑方面通常采取如下一些办法。

1、巧妙地在恰当之处稍作停顿,留下“空白”,让学生发挥想象能力去思考、联想;

2、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事物的形象、规律;

3、尽可能地通过实验、教具、图画、音像、表演等教学手段让右脑参与活动。这样做,可以使左、右脑更同步、更协调地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六、唤起学生的需要

需要是源动力。有人提倡“学生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这种提法现在来看是不切合实际,但它不无道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不能唤起学生的需要,不能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学、学来有什么用,他们就会陷于被动而怠于学习,也就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知识来源于实践。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将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理解知识存在的价值,就能唤起他们学习的需要。有经验的老师讲课时总是将课本上知识涉及到的事例、例题、故事、现象等内容本地化,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学习知识的无穷魅力,从而产生迫切的需要,调动学习积极性。

七、把握“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它指的是儿童在有指导、有成人帮助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会有差异,这个差异形成了所谓的“最近发展区”。这个概念可帮助我们不仅看到儿童的今天,更看到儿童的明天,即儿童发展的可能性。[4]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为依据,以“最近发展区”为期望目标,对学生进行最有效指导,让学生进行最有效的学习。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着力点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也是许多优秀教师有高效率课堂的秘诀之一。但我们怎样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呢?实践中应当在一些教学关键处注意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知识的引入、原理的讲解、例题与练习的选取、方法的传授与指导、能力的提高等等。例如例题的选取,如果学生预习效果差或根本没有预习,或是课本上的例题对现有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那么课本的例题所涉及的知识和方法就是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我们就应当原本地采用;反之,就应当将课本例题变化或另外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进行教学;否则,教学效率就不会高。

八、关注中下生

中下生的存在及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一般的学校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要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势必要关注中下生的学习,让他们跟上教学,得到发展。这里介绍一种课堂分层教学法。它在课堂教学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注意了层次安排:

1、在目标达成上,结合学生的实际分别制定目标,让中下生通过努力也能够看到进步;促使他们向更高目标跃进;

2、在难点的突破上注意设置层次递进,让中下生上得去的同时,也让优生巩固了基础知识;

3、在练习的设置和作业的布置方面作分层安排,让中下生能达到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同时期望他们向更高目标迈进。显然,它照顾了学习优生同时关注了中下生,对提高课堂效率有明显的作用。

九、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多媒体的综合运用,有充实内容、再现过程、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拓宽形式、启迪思考、强化重点、点化难点、直观演示、视听结合等优点。这些优点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就能明显地提高课堂效率。目前,我市普遍备配的多媒体辅助设备是投影仪。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一设备的功能对提高课堂效率是有相当大的帮助的。从化中学的老师在这方面就做得相当充分。不用说其在诸多方面的良好效果,最明显地,它有助于他们进行大容量的课堂教学。例如练习题的抄写、表格的绘制、事例的展示等等用胶片投影,一节课少说也节约2分钟,多则5至10分钟。这是什么概念?它至少意味着学生思考更充分了,思维时间增大了,也就意味着学生学得更深刻了,思维的空间也更大了,教学效率也就提高了。

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篇6

一、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师生课前准备不足,进入教学状态慢

师生课前的准备充分与否,与一堂课的成败是正相关的。多年来,我把所听的随堂课进行过简单的统计,结果发现优质课不到20%,达标课不到60%,而劣质课却超过了20%,其根本原因是师生课前准备不充分。这表现在很多方面:有的教师等上课铃响起之后才踱着方步慢慢向教室走去,而这时有的班级学生还在说说笑笑、打打闹闹、书本文具等没拿出来,甚至还有的学生在往教室里跑,教师要整顿三五分钟纪律才能进行教学;有的教师上课教具、学生作业等没有拿好中途让学生出去拿,有的学生不带课本和作业,而不是师生上课前做好了一切准备;有很多教师没有重温教案、整理教学思路,没有调整心理和情绪状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调查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我的课堂我做主”,信马由缰;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预习新课,不能迅速静下心来听课。

2.师生交流不足,课堂教学气氛沉闷

教学是交流、对话和沟通。课堂教学的本质是通过师生之间、师生与教学媒体之间多种信息流的交互作用来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增长才干的。但我们的课堂教学,信息单向交流多、双向交流少、多向交流和综合性交流少之又少。课堂上的师生交流有四种:一是单向交流,教师讲、学生听;二是双向交流,教师问、学生答;三是多向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问答;四是综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研究、探索。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地进行综合性交流;通过交流,丰富课堂资源、增加信息和知识量;通过交流,架起一座座理解的桥梁,使师生之间心与心相通,从而为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堂教学气氛沉闷的主要原因是:师生情感沟通不够,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缺乏有效的激励手段。训斥、责备、惩罚多于鼓励、引导和宽容;缺少对学生必要的尊重和关怀,更有甚者拿学生出气,师生之间感情难以达到共鸣。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研究怎样激励学生才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还有部分教师职业倦怠,教学缺乏激情,造成学生的冷漠和厌烦。

3.教学模式僵化,学生多种智能得不到培养

教学模式僵化体现在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法单一、学习方法单一、教学方式单一等方面:教学目标仅重视知识传授与技能的训练,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教学方法仍然以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法为主,而合作教学、探究教学等体现先进教育理念的教法并未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学生学习依旧是被动地接受性学习,而鲜见有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和创新性学习;教学方式习惯于“粉笔加黑板”,不能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性地运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正因为这样,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最多只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但却忽视了动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的培养。

“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课堂学习学生24小时的保持率是:讲授5%,阅读10%,视听结合20%,示范30%,讨论组50%,实践练习75%,向他人教授或对所学内容的立即运用90%。“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模式不能固定不变,一种模式只能适用于特定的学生、教师、课程;反之,则收效甚微,乃至误人子弟。

4.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教学难以达到预期

在我们的课堂中,教师占据大量的时间,在那里唱“独角戏”。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至今还没有实现角色的转换,如,对学生的学习来说,要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我们应把课堂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大胆地去提问;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去想;把说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地说;把练(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反复地去练习(实践)。

当然,课堂教学出现以上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1)教师方面,部分教师教育观念落后、专业水平不高、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单一、反思能力不强、课堂组织和教学评价不科学、缺乏人格魅力去感召和引领学生。(2)学生方面,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当、问题意识差、缺乏意志和毅力、兴趣爱好狭窄、被动懒散、不敢大胆张扬个性和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贫乏、不勤于思考等。(3)教学管理方面,教学常规管理流于形式,造成应付和弄虚作假;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的评价不合理,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管理制度不合理、不落实;校本教研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教学环境方面,教具、教学设施不齐全,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校的育人环境较差等。

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主要对策

1.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我们组织教师学习、研讨,帮助全体教师树立现代课堂教学观念:(1)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观点,尊重学生的隐私,尊重学生的差异等。(2)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放弃每一个差生,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做100%的努力;放弃一个差生,对一个班来说是1/40或1/50或1/60的损失,但对一个家庭却是100%;全国这么多“差生”加起来就是一个小国家的人口。(3)我们无法选择学生,只能而且应该选择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法。(4)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坚信教学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无小事,处处皆育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细节对学生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5)教师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是课程、教材的使用者、开发者,也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6)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要有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现代社会人才是多类型的、多层次的、多规格的。我们追求的质量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质量、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7)课程观,课程是动态生成的,是一切教育资源的总称。(8)评价观,评价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学评价具有强化、激励、反馈、诊断等教育功能,而不只是具有甄别选拔功能;应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和方法。(9)基础教育观,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知识、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基础。endprint

2.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决定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在教师。一堂好课,是教师用终身的时间来准备的;一堂好课,是教师全部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一堂好课,就是教师本人(风格)的全部展现。所以,对学校来讲,培养教师以专业化水平为中心的综合素质,是永恒的主题。如,我们学校采用派出去学习、请进来讲课、岗位练兵、鼓励自学、榜样引领和激励、经验交流、实施导师制、倡导人生规划、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推进名师工程等办法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学校既是培养学生的地方,也是培养教师的地方。培养教师是学校重要的智力投资,其产生的教育效益是永续的。这方面的话题有很多要讲,但在当下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十种能力必须加强。我们把它们称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十种能力”: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能力;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能力;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调控课堂教学气氛的能力;生动、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恰当选择和综合运用教学方式方法的能力;成功地组织课堂和管理课堂的能力;科学地进行教学评价的能力;善于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3.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这里,我觉得需要强调这么几点:(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是学习方式变革的基础。正确的学习观应该是主动学习(“我要学”)、快乐学习(“我能学”“我乐学”)、创造性地学习(“我会学”)。(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是学习方式变革的关键。要尽快改变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占主导的被动式的接受性学习方式。(3)加强分层教学和指导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有效途径。分层教学有五个要素:合理分组、分层备课、分层课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评价。(4)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试金石”。要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思考、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要鼓励学生创新,要让学生多参加各类实践活动。

那么,到底有没有最好的学习方式?有!哪种方式最好,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选择运用之妙在于把握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学得最好: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的身心处在最佳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够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许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4.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

为此,我们采取如下十项措施:(1)所有教师都应牢固地树立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率的意识。一堂高效率的好课,一定要达到两个70%以上,即70%以上的学生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师所输出的70%以上的信息量。其实,“态度决定一切”。我所听的公开课、竞赛课90%以上是合格课、优质课;我想如果我们的学生上的每一节课都是优质课那该多好!如果我们的每一节课都是优质课,那么我们所说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2)加强课前组织,搞好课前准备。预备铃一响教师就应该走向教室,上课铃一响课堂就应该组织得井然有序。要加强学生的纪律教育,学习目的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气。(3)要重视备课,并加强对备课的严格管理。备课是指课堂教学前的一切准备工作。所有的课都必须有文字教案,而且一课一案。备课既要突出设计的理念,又要彰显学科教学特点;既要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又要体现个性化教学需求。(4)课堂教学要做到“三为主”“四突出”,并继续在“三个五”上下功夫:“三为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四突出”即启发性教学要突出、因材施教要突出、情景熏陶要突出、教学相长要突出;“三个五”即备教辅改考“五大环节”是一个关联的整体,可全部在课堂上体现出来,这五个环节哪一环也不能忽视;“五大设计”是指课堂结构、语言、问题、媒体与教学方式方法、练习等设计;“五个效率”是指学生发言效率、练习效率、现代教学手段使用效率、实践操作效率和预复习效率等。(5)熟悉改进课堂教学的“20字策略”:明确目标(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的发展性教学目标落实到每堂课中去)、注重情感(以情激趣、以情明理、以情导学、以情促智)、指导学法(有意识地随机地引领学生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和每个学科独特的学习方法)、提高效率、改进教法。(6)鼓励创新,提倡课堂教与学方式方法的多元化,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7)目前要大力推广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几种教学方法。如,主体参与教学(它有四个要点:活动、自由、民主、需要)、探究式教学(它有四个步骤:激趣引题,自学探究;解题导拨,合作探究;明理强化,实践探究;激励评价,引深探究)、合作教学、分层次教学等。(8)要逐步形成“细、实、活、趣、新”的课堂教学特色。“细”就是注意每个细节的精心设计,注重每个细节的教育作用;“实”就是教学要从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实际出发,每堂课都搞得很扎实,学生都有实际的收获;教学不务虚,要务实;“活”就是教学要灵活,课堂气氛要活跃,学生要学得活,教师要教得活,课堂有充足的时间保障师生的大量活动,要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趣”就是要让学生感兴趣,学得趣味盎然;“新”就是课堂有新意、学生获得新知新能;要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方法。(9)加大教学常规的检查力度。对备、教、辅、改、考等环节每月要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建立“教学检查月通报制度”和“教学质量(月)分析诊断制度”。(10)要搞好课堂教学的评价,发挥其引导、规范和优化作用。我们采用“课堂教学评价的十个维度”来评价当下的课堂教学,这“十个维度”是:教学目标———制定与达成;教学内容———尊重与创新;教学过程———引导与调控;教学方法———启发与灵活;学生参与———广度与深度;课堂气氛———民主与和谐;教学功底———激情与准确;作业练习———基本与弹性;课前准备———细节与周全;教学反思———反馈与辩证。endprint

5.加强教学研究,让校本教研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服务

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校本教研的:(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校本教研成为教师的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生活方式。(2)选择和确定课题。课题就是我们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或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针对我校实际,我们列举了“综合阅读方式研究”(语文)、“案例教学研究”(数学)、“彩色泥塑”“经典诵读”“民乐近课堂”等课题供老师们选择申报,有教务处审核、协调和确认。(3)学习教育理论和了解教改前沿最新成果。我们组织教师读教育名著并倡导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组织交流,尝试在中青年教师中组织“读书沙龙活动”;我们还组织教育理论专题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4)人人参与,组建教研共同体。我们的口号是“人人有课题,个个搞教研。”每个教师都有一个课题,一个子课题由3人左右组成小组,从开学伊始老师们就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际展开研究,这样把教研的自主权还给教师,让学校教师真正成为教育研究的主要力量。(5)按照程序规范操作。每一个课题都要经过课题申报、论证、撰写实施方案、课题实施(资料积累)、课题阶段小结、结题验收(成果鉴定)、成果展示与推广等程序;我们聘请专家指导,由教务处负责管理。(6)注意积累第一手资料。教育研究出成果的关键是平时积累资料。我们要求教师坚持写教学后记、教育杂记或教育日记;围绕课题搜集国内外最新研究信息;注意保存研究过程中的大量的原始资料,如音像资料、调查数据、课件、教案、案例等。(7)注重实效。不搞花架子,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教研必须解决“小而实”的问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服务。(8)大力推广教研成果。通过论文交流、教研成果展示、上研讨课等形式,将教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教育力;通过成果的推广提升教师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进一步调动教师搞教研的积极性。(9)提倡教学反思。学习、实践、反思,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环节。通过反思,教师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理清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对教师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反思本身也是一种行动研究。(10)切实加强对教研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保证校本教研的落实。这包括课题立项、分工到人、教研活动安排到周、考核奖惩、教研经费、阶段小结、课题指导、成果展示与推广等。

只有这样,我们的教研才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华而不实的务虚,而是卓有成效的、生命勃发的务实。

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篇7

“教学质量分析又叫质量评价, 是在考试或检测结束后, 对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分析并对今后教学工作提出指导或建议性意见。其作用是剖析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现状, 指导学校教学工作, 是学校强化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及时进行教学质量分析, 是教学领导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深刻、系统反思, 总结经验、查找不足, 进而拿出新的具体措施、制订出下一步工作方案的过程, 是不断接收、吸纳新的教学思想, 不断调整教学改革方向的过程。可以说, 它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器。”

因此, 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学校一般要求教师在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试后进行质量分析。但指导学生进行质量分析的老师很少, 要求学生把质量分析常态化的老师更少。

学生考试后比较关注分数, 对老师评讲错题、解题思路重视度不高。质量分析成了老师的独角戏, 对学生的主动学习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鉴于此, 联想到质量分析对老师教学的积极反馈作用, 于是尝试把质量分析引入到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实践证明———经过指导, 学生能学会质量分析;运用好质量分析,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好语文。

二.质量分析的意义、方法和步骤

1. 质量分析的意义

教师首先给学生讲清楚“什么是质量分析?质量分析对学习的意义。”然后以教师教学质量分析的实例为例, 向学生具体讲什么是“质量分析”;这次质量分析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比如:中考过后, 我把自己的质量分析报告出示给学生, 让学生具体感受到质量分析的样式结构、内容来源与组成、表达方式等;具体感受到老师中考过后在课堂教学和作业布置等方面的变化, 明白老师变化的意图, 再观照自身———在老师教学发生改变后, 某些知识板块掌握的状况发生的良性变化。

2.质量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老师首先给学生讲授质量分析的方法。用投影仪把表格式质量分析报告投到大屏幕, 指导学生看质量分析报告———结构、内容、表达方式;内容构成———试卷结构及涉及的知识点以及知识点的归类;正确率与错误率, 错误归因与正确归因;针对问题改进的措施。

质量分析的步骤。首先, 读懂试卷, 即明白这次考试的考点有哪些。其次, 读懂自己完成的试卷, 即弄明白自己这次考试这门学科的总体情况, 大致清楚哪些知识掌握欠缺, 哪些还掌握得比较好。第三, 知道自己考题的错误发生原因———考试技巧、心理因素、知识欠缺、表达疏漏等。第四、提出改进措施———措施必须和前面的归因相照应, 具有操作性, 不能是套话、废话。

三.学生质量分析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1. 省时高效。

省却了老师逐个统计数据、归类分析数据的繁琐程序, 而且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大大提高。具体做法是:每个学生统计自己考卷正确与错误的题型、得分率、失分率、知识点掌握情况;然后, 分小组统计, 再汇总到老师处。这样, 老师要少花很多时间去对全班作数据统计与分析, 而且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 提高了数据统计与分析的正确率。老师教学的目标制定更科学, 教学的主导性更明确, 教学效率更高。

2. 激发学生的自尊、自强、自我发展的进取心。

新课程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由学生自己对考卷进行分析, 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自我教育, 看到自身的不足。在自我比较分析和与他人比较分析中, 正确认识自己, 对自身学习状况有清晰而理性的评判。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自尊、自强、自我发展的进取心。过去, 有的学生考好考坏都无所谓。自从教会学生自我质量分析、要求学生自觉质量分析后, 不用老师经常敲打提醒, 学生就能比过去更努力, 更具学习的主动性。班级语文考试的优生率、合格率都有明显提升。主动找老师背书、默写、批改札记的学生增多了, 来向老师寻求高效学好语文的学生也增多了, 自觉购买课外书、阅读课外书、练笔的学生增多了。在此之前, 无论老师和家长怎么强调多读、多写、多问、多记, 学生“理睬”的少, 不屑一顾的多。

3.更加了解学情, 便于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老师对学生的质量分析, 虽然有数据作支撑, 但依然带有老师的主观性, 难免有判断不合学生实际的时候, 如果判断与学生的自我认识偏差大, 老师所制定的后期教学方案与措施就会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打折扣, 收效与预设大相径庭。

有学生的自我分析作参照, 老师就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 就能充分了解学生的自我发展要求, 就能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与把握情况, 从而对症下药;同时众多学生的改进措施, 能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 能打破老师的固有思路和做法, 措施和上课措辞更能贴近学生, 能有效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教学氛围更温馨, 师生关系更融洽, 更能有针对性地分层次教学和分层次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真正实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比如:通过质量分析, 发现有的学生自我要求比老师对其要求要高, 而这类学生由于基础和方法的原因, 语文成绩始终不见增长, 于是学生在心理上恐惧语文, 在客观原因上“加罪”于老师, 以致对老师颇有怨气。如果不是通过学生自我质量分析, 让学生这种消极心理支配了其语文学习, 并且其情绪在班级蔓延开来, 会严重影响老师的威信, 打击班级语文学习积极性。另外的一类, 对老师非常佩服, 学习问题的归因客观而正向, 即使成绩暂时不理想, 还是相信通过努力能改变现状。针对这类学生, 老师可多加鼓励, 指点方法, 加强过程指导, 注重其阶段成果, 及时鼓励与发现问题, 让其受到心灵鼓舞、方法指引, 见到努力的成效。

四.学生质量分析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1.学习有目标有方向。

老师反复强调的东西, 由于学生没有体验, 会把老师的话当成耳旁风, 不会铭记在心, 落实在行。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东西才能刻骨铭心。经历了考试, 经过认真仔细地质量分析, 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内容板块、考试的考点、题型有了清楚地了解, 联系平时老师的讲解和对语文学习的要求, 学生能对自身语文学习有一个清晰定位。能明白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学习的问题出在哪里。以此来调整以后的学习, 上课和课后的语文学习就更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有效避免了过去那种学习语文茫然无序的现象, 杜绝了考试复习时心中手中都抓狂的现象发生。

原来每次考试前, 老师都要花大量精力来组织复习, 结果是费时费力又不讨好。学生学会质量分析后, 考试之前、上课之前和上课之后, 学生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该在那些板块多花力气, 学习、复习有条不紊, 而检测效果一次比一次好。笔者所新接任的班级, 在接班之初, 考试成绩在年级排名倒数第一, 而且平均分和年级第一名相差十多分, 优生寥寥无几, 不及格的人数超出年级其他班不及格人数的总数。上语文课没精打采, 课前课后和考前考后不知道该做什么。自从教会其质量分析后, 养成质量分析的习惯后, 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自觉性、目标性都大大增强了, 班级整体成绩稳步上升, 优生率、合格率大幅提升。

2.课堂学习效率提高。

语文不象数学、物理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吸引学生跟着课堂走, 不象数学、物理新科不认真听就接不上趟;甚至有人说:语文课十天半个月不上都不会有什么影响。语文的新知识显得比较隐蔽, 而学生从小接触母语, 所以不会导致学生一堂课上课不认真就不会做作业的情况出现, 因此, 学生在语文课上“发呆、跑调”时有发生。一堂语文课下来, 有的学生书上、笔记本上一片空白, 脑海里对当堂语文课也是茫茫然。问其上课心不在焉的原因, 答曰:没劲, 不知道该做什么。

通过自我质量分析, 学生语文学习有了目标, 上课就知道哪是重点, 那是难点, 哪里该做笔记, 哪些是要用心体会和记忆的。上课心中有数, 注意力就集中, 记笔记能分出主次, 对问题充满期待, 课堂学习过程中不断有成功的体验。课堂成为了相信自己、验证自己、发展自我的课堂。课堂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3. 自主学习得到发展。

养成自我质量分析后, 学生能主动去拓展学习, 主动去复习、预习, 加大阅读量和写作量;学会站在欣赏者的角度去评析文本;学会站在考官的角度去提出问题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每一个单元结束后, 每个学生都要按照考试要求出一份试卷, 交给小组评选, 然后交给班级审核委员后挑选组卷, 形成考卷, 最后交给老师审核付印。凡是被选中的考题, 出题者都有奖励。

这样, 平时“加量”学语文的风气越来越浓厚, 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考试成绩也不断提高。在期末考试中, 原来倒数第一的班级, 跃升到了年级的中间位置, 优生率和合格率提升最大———不及格的由过去常态下的十几人变为只有一人;优生由过去只有几个变为现在二十多个。

质量分析由老师分析交给学生分析, 是一次分析主体的变革, 是新课程理念的践行, 实践证明, 质量分析能有效促进语文教学, 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激发出学生语文学习的潜能和热情。

摘要:“教学质量分析又叫质量评价, 是在考试或检测结束后, 对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分析并对今后教学工作提出指导或建议性意见。其作用是剖析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现状, 指导学校教学工作, 是学校强化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本文点分析了教会学生进行质量分析的背景、意义以及相关的方法步骤。

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篇8

我校对部分教师实施弹性写教案制度, 但不是弹性备课。目的是为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 而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其实, 不写教案的备课是更高层次的备课, 要求更高, 难度更大, 就像讲演不写讲演稿, 讲座不写讲座稿一样。无论如何, 教师在上课前必须精心备好每节课。

2. 教师备课一定要做到“四备”。

我感觉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备教材”一定要对教材所涉及的“双基”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了如指掌, 包括重点、难点, 离开文本也能侃侃而谈;“备学生”一定要对学生的现实情况与可能的情况心中有数, 尤其不要高估大部分学生的能力, 以为大部分学生都懂了, 其实是大部分学生不懂;“备自己”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既不夜郎自大, 也不妄自菲薄, 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既要扬长避短, 更要扬长补短;“备过程”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一定要考虑到所有的教学都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 偏离这一原则都将事倍功半。同时体现“教师为主导”, 就是要将教师的作用发挥得恰到好处, 发挥到极致,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

3. 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全局。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要关注每个学生。当有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 教师必须有所作为, 否则就会形成“破窗效应”。尤其是初一年级, 一定要从一开始就抓实抓好, 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 让他惊叹于你的本领———一不留神就会被你发现。试想一个上课习惯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你如何奢望他会有好的成绩。或许, 也知道此问题的存在, 但不想去改变。久而久之, 这样的学生便会越来越多, 这是要不得的。

4. 教师把握好课堂的节奏。

教师上课节奏不要过慢, 更不要过快, 声音要有高低起伏, 要抑扬顿挫, 要有快慢变化, 身体要有移动, 不要老是站在一个地方不动。要会调节气氛, 能够收放自如。有些教师讲课, 从开始到结束差不多都是一个调、一个神态, 缺少变化, 容易让人困乏。上课一开始不要急于讲, 要设法让学生尽快安静下来, 进入状态。

5. 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口。

有一部分教师自己讲得过多, 而总是让学生被动地听, 甚至一些学生连认真地被动听都做不到, 做不好, 上课效率当然不会高。

6. 教师要注意提升自身形象, 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认可度、钦佩感。

要上好每一节课, 要让学生感觉到你知识渊博、处事公平。对你既有亲近感, 又有敬畏感, 让学生因为喜欢你这个人而喜欢上你的课, 或者因为喜欢上你的课而喜欢你这个人, 这样就一定能形成良性循环。

7. 要善于讲道理, 从心理上征服学生。

要教好书, 首先要会教育人、引导人, 要善于向学生讲人生哲理, 并且不落俗套, 要善于正确揣摩学生的心理, 有针对性、前瞻性地加强教育。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8. 引导学生养成预习、复习、独立做作业的好习惯。

要教会学生如何预习、如何复习和如何作业, 要有配套的检测手段。不要气馁, 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这方面的习惯, 好习惯养成了, 一定事半功倍。作业一定要适当, 不要贪图多, 事先自己一定要做过, 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或调整, 对不同的学生要求可以有所不同。习题要精心挑选, 要有代表性, 不要机械重复。特别要让学生明白, 作业、考试最精华的部分就是做错的那几题, 粗心不是主要原因, 最主要是基本功不扎实。

9.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树立信心、明确目标、扎实措施。

正视现实, 将教书作为一份事业来追求, 把它当作挑战自身的人生机遇, 少找客观原因, 多发挥主观能动性, 多想办法, 多厚实自己的功底, 多学习好的教学方式, 多钻研如何克服自身的缺点与弱点。要有不服输的精神。每天有良好的心态, 遇到不顺心的事, 要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1 0. 要学会合作, 学会竞争, 养成看书、钻研的好习惯。

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篇9

一、营造高效率教学课堂的重要作用

营造高效率教学课堂, 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也适应了当前不断发展的教育体系, 是未来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营造高效率教学课堂主要是针对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的两极分化现象提出的。目前, 某些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初中物理知识等现象, 再加上部分初中物理教师本身的专业素质比较低, 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始终无法找到切实可行的学习方式, 一直无法顺利进入学习状态, 因此, 初中物理学科的成绩也就无法真正提高。由此可见, 构建高效率的教学课堂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 当前我国许多教师依旧遵从传统的教学理念, 没有革新陈旧的授课模式, 无法充分发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很多学生也经常出现上课走神、开小差等情况, 根本不知道教师想传达什么教学理念, 也无法很好地跟上教师上课的节拍。长此以往, 我国初中物理课堂实际的授课质量将被大大削弱。针对这种状况, 各个初中物理教师必须彻底突破过去落后的教学模式, 树立起营造高效率教学课堂的概念, 并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 不断调整授课进度,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二、如何营造高效率的初中物理课堂

众所周知, 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初中物理教学又好又快的发展。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物理教师必须不断探索授课模式, 积极营造出高效率的课堂环境。

1. 不断提高初中物理教师自身的业务素养, 积极做好充分的备课

初中物理教学授课之前, 需要相关教师做足全面、细致的准备工作。初中物理课堂内容难度相对较大, 学生在一开始接触这个学科时, 势必会有手足无措的感觉, 他们对初中物理学科的学习也需要有一个比较长的适应阶段。因此,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心里的各类学术困惑, 缩短学生的适应期, 初中物理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 通过精心、细致的备课, 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 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物理课程的学习。

2. 不断优化初中物理教学授课方案, 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

初中物理教师在授课前精心的备课工作, 只是全部授课过程的一部分,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 还应该认真做好教学方案的规划工作, 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相比, 初中物理学属于比较难懂的课程。因此, 初中物理教师更应该肩负起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习习惯, 把握初中物理学习方式的责任, 以使学生能够不断突破自我, 快速进入良性的学习状态之中。

3. 巧妙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场景, 不断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热情

初中物理课程最有意思的是, 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大部分物理理论知识都可以通过实践来得到有效的证明。初中物理学科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中蕴藏的各种奥秘, 能帮助我们揭开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神秘面纱。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利用物理学科这一特征, 不断将日常生活情境融入到实际授课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生活现象中蕴藏的各种奥秘, 激发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热情, 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经验, 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 从而更好地保证初中物理课堂的顺利开展, 不断提高教师授课的质量和水平, 营造出一个高效率的课堂。

4. 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倡导学生将物理理论知识同生活实践相联系

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水平是提高其自身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学习思考能力以及特有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才能不断超越自己, 不断战胜挑战。除此之外, 教师在营造高效率教学课堂的过程中, 还应该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技巧, 使其能够将物理理论知识同生活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从而不断完善已有的理论体系。

5. 善于利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和实验操作, 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计算机等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为初中物理教师提供了一个相对高效的教学工具, 便于教师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能使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外, 初中物理教师还应该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 能加深对相关物理知识的印象, 有利于挖掘学生学习初中物理的潜能。

三、结语

现阶段, 随着高效率初中物理授课理念的不断传播与应用, 物理学科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其总体教学水平也大大提高了, 各种新鲜的教学模式不断被应用于实际授课过程中, 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 从根本上实现了初中物理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此同时, 高效率初中物理课堂的不断展开和深化对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效率初中物理授课模式的建立、完善, 不仅提高了物理教学的质量, 还带动了其他学科的科学发展, 为其他学科的创新、改进树立了鲜活的榜样和实例。

参考文献

[1] .吕其梅.浅议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1 (06) .

[2] .骆小军.让学生成为物理课堂上的主角——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J].新课程 (教研) , 2011 (03) .

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篇10

一、新课引入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经学过许多的化学反应,在学习这些反应时,我们一般只了解其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及反应发生时的现象,而一般不考虑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就从质量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化学反应。

二、新授课

(一)质量守恒定律发现史简介

1.人们最初的观点:质量不守恒。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一个敞口容器中加热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容器中物质的质量增加了。

2.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夫和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质量守恒定律,并为化学界公认。

3.1908年德国化学家朗道耳特,1912年英国化学家曼莱用极其准确的实验证明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二)实验部分——验证在化学反应中质量是否守恒

<一>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演示实验)

实验装置图:如右图(1)所示

【观察思考】

1.如何称量物质的质量?反应前后所有物质的质量为多少?

2.发生反应时的现象如何?

3.反应后所有物质的质量为多少,比较称量结果。

【实验现象】

白磷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反应前后所有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师生分析】

1.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如锥形瓶等)的质量不变。

3. 根据反应前后所有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化以及以及未参与反应的物质质量不变,可知:m(白磷)+m(氧气)=m(五氧化二磷)即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阅读】教材102页实验4-11

【学生分组操作实验4-11】

(1)称量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

(2)观察反应现象;

(3)称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比较称量的结果。

【学生回答】生成蓝色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师生分析】

1.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硫酸铜+氢氧化钠———→硫酸钠+ 氢氧化铜。

2.根据反应前后物质重质量相等,以及未参与反应的物质质量不变。可知:

m(硫酸铜)+m(氢氧化钠)=m(硫酸钠)+m(硫酸钠)。

即参加反应的物质(氢氧化钠和硫酸铜)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物质(硫酸钠和氢氧化铜)的质量总和。

<三>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阅读】教材102页实验4-12

【学生分组操作实验4-12】

(1)称量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

(2)观察反应现象;

(3)称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比较称量的结果。

【学生回答】产生大量气泡,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师生分析】

1.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碳酸钙+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

2.根据反应前后物质重质量相等,以及未参与反应的物质质量不变。可知:

m(碳酸钙)+m(盐酸)=m(氯化钙)+m(二氧化碳)+m(水)

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碳酸钙和盐酸)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物质(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总和。

三、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1.复习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分子—原子角度复习)。

2.以水电解为例,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

3.结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因此质量守恒。

4.练习:已知反应Cu+4HNO3(浓)=Cu(NO3)2+2X↑+2H2O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注重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平台, 注重对学生的探究能力、问题意识、思维方法等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激发兴趣、 并体验快乐,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统一与和谐发展。另外,该探究学习紧扣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设置一些真实、有趣的实验情境来诱发学生的疑问,使学生在原有的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紧张、活泼的氛围中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摘要:实验探究是开展化学活动课的一种重要课型和教学方法,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大和加深基础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教学中要求学生能通过探究实验的过程理解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化学变化前后质量守恒的重要结论,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变化前后物质总质量一定守恒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猜想、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和结论描述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体验成功。

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篇11

目前我区已经实行双语教学,双语教学要求每位学生有汉语听懂和口语表达能力。但是学生的听力基本上可以,但是口语表达能力差得远,这要求汉语教师特别重视汉语口语教学。

每一种语言的口语和书面语在适用范围和表达方式上有一定的区别。书面语多用于新闻,出版,教育教学,广播电视等行业中,而书面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工具。汉语作为我们的国语又是我们少数民族的第二个母语,少数民族地区已经执行双语教学,但是这些学生的周围环境、家里环境都是母语,所以在平常的汉语言交际和课堂双语教学中把自己的目的用汉语表达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因此学汉语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从而影响学习兴趣。小学生虽然在幼儿园已经树立了一定的汉语基础,且在目前执行的双语教学条件下汉语基础越来越提高,但是他们所学的是书面语,如果他们在口语交际方面有较好的条件的话他们对汉语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会大大提高的,成绩也会更上一层楼的,更配合双语教学要求。所以汉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重视书面语的用法还要重视口语的表达方式和运用场合等问题,要让学生能够熟练,准确,流利的运用一些生活中常用的词语和语句。

那么汉语教师怎样才能提高口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为达到这个目的任课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除了重视书面语的用法,学生的听写、听懂能力外,同时也要注重口语的表达方式和用法等内容。

2.在授课过程中抽出一定的时间,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有效训练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进行相应的指导工作,及时改正学生所犯的一些错误。

3.在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感情,发音等问题,让学生放生朗读,重复朗读,直至能流利,有感情,准确的朗读本文章。

4.利用第二课堂等时间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现自我,真实交际的快速有效锻炼口语的良好的环境。

5.每次举行某项活动之后(如:开学典礼,教师节庆典,开家长会,英勇烈士纪念会等)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后感,这样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口语训练。

6.组织学生到汉人较多的郊区去参观交流也有助于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口语质量。

7.把学生组织对话,鼓励他们大胆说话,也要求学生在一般情况下用汉语来交往,不许任何同学取笑对方的错误,让他们创造一个口语训练的机会。

8.平时学生在学校只与教师和其他学生交流,不能跟汉族同志大胆的交流。把他们带到汉族同志聚居的社区,他們也有了跟汉族同志能交流的环境,在教师的帮助下,他们能够得到汉族同志交流的机会,建立和提高对自己的信心。然后他们在何时、何地能够与汉族同志大胆的交流,能够表达自己的目的,更追求进一步加强学习汉语。这个有利于能够有效地提供汉语口语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篇12

一、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 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单一的依赖于教师的传授, 而是能够进行自主学习, 有自己的主见, 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我们有理由相信, 一个敢于质疑、提出问题的学生, 必定是一个勤于思考, 对化学充满兴趣的学生。因此,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是要发展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化学充满兴趣, 教师才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让其在学习中能够积极的思考和主动的探索。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借助学生的好奇心理, 利用化学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化学实验中那些奇妙的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镁条燃烧、玻璃棒点灯、清水写红字等等, 这些强烈的视觉刺激都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此外, 引领学生关注化学对工农业生产以及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把课堂上抽象的化学知识转为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把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很正做到学以致用, 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习化学的目标是什么, 努力方向在哪里, 从而强化学习的动力,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问题意识, 就是要求学生在主动的学习过程中, 积极思考和探索, 能够对一些错误的地方能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不苟同于教师或者教科书, 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问题意识的培养, 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 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学习, 而且学得牢、思维广, 能极大的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比如, 用惰性电极电解一定浓度的硫酸铜溶液, 通电一段时间后, 向所得的溶液中加入0.1molCu (OH) 2后恰好回复到电解前的浓度和PH。求电解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数。显然, 这道题主要考察的是电解硫酸铜, 其反应方程式为:2CuSO4+2H2O=2Cu+2H2SO4+O2↑, 从上述方程式可以看出, 电解前后只有铜和氧的改变, 电解后加入CuO就可以使溶液恢复原来状态。学生在做题时发现, 在加入Cu (OH) 2后溶液恢复原来状态, 说明电解过程中不仅硫酸铜被电解, 而且有水被电解, 则0.1molCu (OH) 2可以可以看作是0.1mol的CuO和0.1molH2O, 电解过程中有0.1mol的硫酸铜和0.1mol的水被电解, 由此可知电解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数为0.4mol。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操作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因此要想帮助学生建立思维就必须要引导学生掌握观察和实验的操作方法。观察并不是一般认为的看看, 而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交替发展的思维过程, 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必定要帮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乐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开拓学生的视野, 是学生能够全方位的观察目标对象, 且定期交流观察效果。另外, 在高中化学中,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使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法, 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激情, 使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培养, 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记录能力, 不仅有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还能够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质量。作为当代的化学教师, 必须要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 从而不断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比如, 常见化学试剂的俗名,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指的是Na2CO3, 干冰是二氧化碳等, 此外还有化学试剂常见的颜色, 化学反应的现象等, 这些都需要学生的仔细的观察, 如Na与H2O (放有酚酞) 反应, 整个实验现象就是熔化、浮于水面、转动、发出嘶鸣声、有气体放出, 简言之, 也就是熔、浮、游、嘶、红。实验操作则要求学生在做实验时, 既要对实验仪器能够熟练的操作, 又能够按正确的步骤来进行实验, 化学实验是非常严谨而危险的, 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实验自主意识的培养, 使其形成更专业的化学实验习惯, 具备相关的知识认知。比如, 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即从下往上原则、从左到右原则、先塞后定原则、固体先放原则、液体后加原则、先验气密性原则和后点酒精灯原则, 此外还有实验中的一些禁忌, 如实验室里的药品不能用手接触, 称量药品时不能把称量物直接放在托盘上, 这些规范, 不仅能够保障学生的健康和安全, 还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形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学生考虑问题也更加全面。

三、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的学习方法

高中阶段的学生, 需要掌握的化学知识杂乱无章, 且数量还比较多, 因此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不利于学生完成学习目录, 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恐惧、厌学的心理。因为“填鸭式”的教学, 往往让学生不加分类、不加归纳的全部吸收教材中的知识点, 久而久之, 这些细小杂乱的知识点就会成为一项浩大的工程, 使学生的心理上产生畏惧。因此,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要引导学生掌握比较、分类、归纳的学习方法, 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从而不断的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还能够不断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比如, 学生通过归纳总结的考试中常用规律, 如溶解性规律, 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在惰性电极上, 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阴极 (夺电子的能力) :Au3+>Ag+>Hg2+>Cu2+>Pb2+>Fa2+>Zn2+>H+>Al3+>Mg2+>Na+>Ca2+>K+阳极 (失电子的能力) :S2->I->Br>Cl->OH->含氧酸根, 若用金属作阳极, 电解时阳极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Pt、Au除外) ;可使溴水褪色的物质, 但褪色的原因各自不同:烯、炔等不饱和烃 (加成褪色) 、苯酚 (取代褪色) 、乙醇、醛、甲酸、草酸、葡萄糖等 (发生氧化褪色) 、有机溶剂[CCl、氯仿、溴苯、CS2 (密度大于水) , 烃、苯、苯的同系物、酯 (密度小于水) ]发生了萃取而褪色;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磺化、卤代烃水解、酯的水解、酯化反应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你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你播种习惯就会收获性格;你播种性格, 就会收获命运。”课堂教学的主体适合学生, 对于化学实验教学来讲也不例外, 我们要中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化学实验教学以培养中学生观察能力为前提, 因为化学实验离不开观察, 只有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 才可能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同时实验观察离不开思维, 观察能力是发展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基础, 打好基础有利于其他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巩固学习化学的兴趣。

摘要: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提出, 明确了教学目标和宗旨, 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教学, 经过探索和实践发现,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核心在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 基于这一点出发, 我们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效率,思维,质量

参考文献

[1]闫翠芬.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核心[J].考试周刊, 2012 (16) .

[2]吴丽敏.化学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7) .

[3]方孝敏.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理念[J].成才之路, 2008 (6) .

[4]孔雪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探究实验的实效性[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上一篇:运动疗法技术下一篇:营销管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