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教学质量

2024-09-02

内部教学质量(精选12篇)

内部教学质量 篇1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分为外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外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领导、组织、实施、协调、反馈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鉴定活动和监督高等学校内部质量保障组织机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学校为提高教学质量与配合外部保障活动而建立的组织机构与程序系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成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

目前高校教学评估内容多种多样, 就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来说, 有些高校对内部教学质量评估也采用与外部评估相同或相似的质量标准进行, 没有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处理;有些学校甚至照搬其他高校的评价标准, 而没有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办学情况和专业特点。这样制定出来的评价标准使学校容易混淆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 导致不科学和不客观的评估结果出现。

(二) 容易出现教学管理工作评估盲点区

尽管许多学校都设置了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 但是并没有密切联系各院系把实际工作开展到具体课程与教研室。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把开展内部教学评估的职能设置于日常教学教务管理部门, 这样做的优点是评估的权威性容易得到体现, 评估工作的信息采集和意见反馈周期可能会短一些。但问题在于, 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对教学教务管理特别是学校一级的教学教务管理的评估, 往往难以得到落实, 容易出现教学管理工作评估盲点区。尽管教学教务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自我总结、自我评估等方式进行自我纠偏, 但是由于评估的标准、计划是由其自行制定的, 且这种方式带有一定的随机性, 很难形成一个循环系统, 故很难保证评估的客观、公正和准确。因此, 这种不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还不能对学校教育质量做出有效保障。

(三) 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中评估对象的被动性

高校片面迎合政府评估需要, 内部并没有加强质量管理的动力, 欠缺提高质量的良好氛围。评估结束后进行的整改工作中, 即使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部门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也仍然处于被动地位[1], 并没有主动加入到内部质量保障工作中来, 只是接受各种类型的评估, 缺乏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的互动, 内部质量保障缺乏活力。

(四) 教学评估结果利用率低

与外部教学评估相比, 有些学校的内部教学评估在实践上缺乏相应的系统性和专业性, 因此对评估结果的处理并不能使其完全发挥应有功效。在教学评估结果的利用上, 或多或少地存在影响评估结果效应的现象, 如评估结果不公开或含糊其词;评估结果不与奖金、晋升挂钩;评估结果只给分数, 不能使教师明确如何改进教学;评估中发现的类似师资队伍、教学设备等问题无法解决等等。高校评估结果未能得到很好利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教师展开和参与教学评估的积极性。

二、逐步完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系统

(一) 制定符合校情的教学质量评估标准

各高校办学宗旨不同, 可分为教学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研究教学型等几种类型, 其教学模式也不尽相同, 因此各高校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评估标准应该根据各高校不同的办学模式来制定。从图1中可以看出[2], 有28.4%的受调查者认为以本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 相对制定并固化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这就要求学校应依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 结合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 按照“坚持有效的, 完善不足的, 补充需要的”原则, 充分吸收教学评价过程中创造的新鲜经验, 对现有的评估标准进行梳理整合, 对需要调整的进行必要的修订完善[3]。构建合理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针对本校的地区、层次、类型, 明确培养目标, 明确人才观、价值观, 制定适合校情的质量评估标准。

(二) 正确处理学校内部机构职能关系

图1中显示, 有35.8%的受调查者认为高校应该建立健全校级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机构。目前不少高校都专门成立了类似于“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校内机构, 负责全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工作, 但也有许多高校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是由教务处负责。这就凸显了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教学管理部门 (教务处) 和教学质量监控部门 (评估中心) 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 管理与监控作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两个方面, 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 二者从内涵和机理上相互对立, 但在功能上并不排斥;另一方面, 二者又统一在共同的质量保证和人才培养目标之中。在此关系基础上, 将日常的教学管理与专门的质量监控作为主管校领导处理教学工作的“左膀右臂”, 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作为教学咨询监督部门, 负责实施教学监督、组织教学评估、反馈教学信息、提供评价结果;教务处作为学校管理部门, 负责日常教学工作的管理与运行、处理各类教学信息、利用各类评估结果。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质量监控部门既要明确各自职责, 分清各自职能, 摆正各自位置, 又必须注重双方沟通交流, 取得相互理解和支持, 密切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使学校的管理和监控、评估有机地结合起来,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 坚持评建结合, 深化内部教学改革

由于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 探索与完善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道路任重道远, 永无止境。学校应始终坚持贯彻评建结合的方针, 使评建工作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4]。由图1可以看出, 有55.4%的受调查者认为高校应利用政策导向从根本上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有41.7%的受调查者认为应该集中人力、物力解决学校的薄弱环节, 有37.5%的受调查者认为高校应即时梳理现有专业情况, 缓招或停办与社会发展或办学条件不符的专业, 有43.7%的受调查者认为学校要注意新专业的设立应与教学条件相适应。学校内部教学评估对学校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重点在于建设, 而整改工作是教学评估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应高度重视评估整改工作, 每一次评估结束后, 有关职能部门根据教学评估与监督的情况, 认真制定整改方案, 落实整改措施, 并进行检查验收, 确保整改到位, 取得实效, 使整改工作与评估工作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四) 培养学校教学质量保障文化氛围

质量文化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灵魂, 培育和发展学校的“质量文化”, 是建立与完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5]。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与运行仅有各级领导的重视是不够的, 还需要广大师生员工的支持和通力合作。因此, 质量管理要引导和组织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教育全程的质量保障活动, 形成共同信奉的价值观, 树立质量意识和改善意识。只有当教学质量提高成为高校所有成员共同信奉的价值和高校全体成员的内在追求时, 才能形成学校的质量保障文化氛围。从根本上说, 学校保障教学质量的努力, 只有通过全体成员自觉的努力, 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只有全体成员不断提高质量意识, 树立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共同信守的价值观念, 自觉地为提高质量而努力工作, 保障教学质量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以不断追求完美教育质量为核心, 受政府支持与资助, 校内外合作, 全面保障教育质量的组织与程序系统, 是现代教育评价的深化、结构化与体系化。第一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顺利完成充分证明, 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基本方针, 各被评高校通过扎扎实实地开展评建工作, 在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学建设和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6]。近年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在大跨步向前发展, 同时也要求作为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主体之一的高等学校, 必须建立健全自身的教学保障长效机制, 从机制上建设和完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促进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志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与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J].科学与管理, 2007, (4) .

[2]固化评鉴成果, 完善高等教育教学评价机制[R].广东省教育厅课题, 2009.

[3]林颖.关于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6) .

[4]李虎成, 陈利利.构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经济师, 2005, (10) .

[5]高宇.论教学评估与大学内部制度构建[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 .

[6]程伟, 张忠远.建立教学督导机制促进教学质量提高[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7) .

内部教学质量 篇2

众所周知,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它与学校的内部管理密不可分。近两年来,我校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对学校及教学工作全面加强管理,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一年一个新台阶。下面就我校全面加强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做法向大家做一汇报。

一、强化教学管理,严把教学质量关

1、切实加强课程管理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的课程、课时计划,开齐开足各种课程,不随意加减课。并且要求教师不私自调课、让课、占课,不允许有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发生。学校对每天的教学活动实行全天候管理,每天安排行政值班,教师从早读、晨会开始到放学结束,进行巡视检查,一经发现上述情况,都作为教学事故记录在案,并根据学校奖惩条例进行处理,对在值班中发现的好的事例及时给予表扬,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及时通报批评。把教师在课程计划执行中有无违规现象,作为评优及评选先进的依据,与奖惩挂钩。

2、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几年来,我校一直把提高教学质量的着力点放在对课堂教学的管理与改革上。我们要求各年级、各学科根据学生的基础和不同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真正做到“向45分钟要质量”。

对于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我们的体会是:必须切实加强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的科学管理。

首先,功夫在课前。教师上一堂课并不难,上一堂有质量的课就不容易,经常上高质量的课就更不容易,其功夫应该下在课前。我们要求教师要认真制定教学计划,钻研教材,要以教研组或同年级教师在一起集体讨论备课,要备详细教案,备教学目标,备教学环节,备可能出现的教学中的意外情况,备教法及学法

指导,备板书设计和作业设计等内容,要求每一课时都必须要有一个教案,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必须写详案,其他教师每学期撰写详案在1/2以上,严禁无教案上课。

其次,着力在课内。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精心组织好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如力和场的关系。教师好比磁场源,学生则是磁场中的物体,要被场源磁化,就要调整场源和物体之间的位置,也就是说要调整好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位置,使主导和主体两者有机地结合,进而产生强力作用。这股力量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爱学、会学。我们要求教师每节课尽可能做到优质高效,不规定必须采用某一种教学模式,可以怎么有效怎么上。但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每节课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②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③必须尽力做到当堂检查,反馈和巩固。我们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要求是:随堂听课,不打招呼,听后个别交换意见,提出要求和建议,限期整改;公开课全校教师都可以去听,然后进行评课,共同研讨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

第三,补在课后。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全体学生完全掌握所学内容是不现实的,总会有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跟不上其他同学。我们要求教师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而且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要求做到以下几点:①任课教师必须对任课班级中的后进学生做到心中有底,授课时要分层次教学;②教师须利用课余时间对后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③要经常与后进生谈心,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只要他们有进步,就给予肯定和鼓励。

第四,精选课堂教学例题、习题、作业题。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针对课堂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业水平,对课堂教学的例题、习题及学生作业题,做到精选精改,学生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严格控制课外作业总量,各科教师要加强联系,防止布置的课外作业在时间分布上不合理。要求教师必须及时批改作业,将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及时分析评讲,根据作业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计划,矫正教学方法。由于我们对学生作业的布置,批改等实行监控,从而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五,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监测。要求教师精心选择试题,统一制卷,各科相对统一测试、统一阅卷,且测试次数要适中,每学期除期中、期末测试外,每科以三次为宜,基本上保持每月一次。每次监测过后,同年级同科教师统一做好测试结果的数据分析,对教学效果做出准确的诊断,根据测评反馈的信息,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制定提高学生素质的措施。

第六,加强过程管理。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除了定期检查,平时抽查和随堂听课外,每学期由教导处和各教研组负责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认真调查,包括:一听(听课堂教学),二看(看备课及作业批改),三问(以阅卷、座谈的形式向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四总结(总结教师成功的教学经验,以便发扬光大;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及意见),将调查结果纳入教师的业务考评之中。这一调查活动,有利于全面了解教学的实际情况,实行一年多来,使我们的教师养成了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教学作风,同时也有利于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二、切实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管理

我校现有教职工43人,而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各学科不均衡,师资不配套。如何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我校教学工作的骨干,是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能否得到稳步提高的关键。尽两年来,我们加强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以老带新的有关制度,要求青年教师虚心向中老年教师学习,刻苦钻研教育教学理论,迅速提高教学业务水平。要求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15节,至少要上一节公开课,要写两篇教学研究论文或教育教学经验总结,积极参加上级教研部门组织的和校内教学研究活动,积极参加课题研究和业务进修。为使他们能迅速成长,我们还做了这样一些工作:①为青年教师配备的导师帮教;②为青年班主任配备导师,加强对青年班主任的指导;③鼓励青年教师业务进修,为他们进修提供方便;④加强横向联系,鼓励教师外出听课和参加教研活动,或者请名师来校指导;⑤鼓励青年教师开展教改实践与研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通过以上各项工作的开展,我校的师资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现有8名教师攻读本科,9人已取得了双学历,还有6人正在参加

自学考试,从而使不少青年教师已成为在教学工作中挑大梁的骨干教师。

三、切实加强班级管理

班级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促进学生奋发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主阵地,搞好班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尽两年来,我校在抓好课堂教学管理的同时,也在努力抓好班级管理。我们要求青年教师进入我校要先承担班级管理工作。我们采取学校聘任班主任,班主任聘任任课教师的方法,明确班级管理目标,要求班主任按管理目标认真履行班主任职责,切实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学期末,由教导处和总务处对班级管理进行量化考核,纳入教师的考核当中,实行奖惩,并作为评优的依据。正是采用了这样的方法,优良的班风和学风形成了,班级管理也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学额巩固率提高了,学生违纪现象减少了,特别是班级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扎实做好后勤管理工作,保证教学需求

做好后勤管理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强有力的保障。以后勤为保证,就是加强后勤的服务意识,以一流的保障为教育教学服务。

一是为教学服务,每年寒暑假,学校都要做好教室、寝室的维护和维修,教学设备的添置,校园资产的管理等工作,尤其是近两年来,为了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入:2002年暑期,学校新建水泥路及绿化投入了两万余元;今年暑期,学校又投资14万余元将教学楼和厕所翻新;同时又投入3万余元整改田径场及其它活动场地;近期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学校又筹资16万元添置了30台微机。

二是为教师服务,为教师着想,为教师解忧,由于学校住房紧张,许多教师住宿条件较差,今年暑假,学校筹资近万元改造教师宿舍,解决了部分教师的住宿问题,对于实在无法安置的教师(路途较近的教师),鼓励他们走教,在经济上给予适当的补偿。另外,学校每学期都要筹措近万元用于奖励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为学生服务。除日常后勤服务外,学校在2002年折除了D类危房——学生食堂和学生宿舍,筹资49万5千余元重建了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楼,现已

竣工,本学期将投入使用,解决了学生吃饭场所问题,改善了学生住宿条件,消除了安全隐患,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使校容校貌得到了彻底的改观,为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校的教学工作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①教师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师资不配套;②部分教师的质量意识还不够强;③我校的教学质量虽然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兄弟学校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内部教学质量 篇3

关键词:高校院系;教育质量;监督体系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高校的教学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院系是高校内部的基层单位,是保证教学质量最重要的载体,所以,高校应该建立院系内部教学质量监督体系,以此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院系内部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意义

1.院系内部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的构建原则

高校在构建院系内部教学质量监督体系时必须遵循可行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操作原则。作为一种科学行为,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的基础是科学理论。构建教学质量监督体系遵循系统性原则,可以让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同时发挥作用的愿景得以实现。当然,最应该遵循的原则就是可行性,一个监督体系,必须有可行性才能发挥作用,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同时,院系内部教育质量监督体系的构建还需要校内全员的参与。

2.高校院系内部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的构建意义

高校内部的教学活动受院系内部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的支配和影响。构建完善的监督体系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这对人才培养有积极作用。同时,在教学评估和课堂管理方面的改进,对顺利实现教育改革有积极的意义,还为教育事业提供强大的保障。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应该构建完善的高校院系内部教学质量监督体系。

二、院系内部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的构建策略

1.全员参与

院系内部教学质量监督体系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由于教师和学生的职责不同,所以不同的层级和不同的角色所起的监督作用是不同的。管理者制订相关的监督体系之后,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参与进来。在构建院系内部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管理层对教师进行监督,其中包括关注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流程,并为教师的表现做出正确的评价,同时还要注意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在监督体系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质量的监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构建院系内部教学质量监督体系时,需要高校内各个层级人员的参与。

2.全程监督

在院系内部教学质量监督体系执行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作用,做到全程监督。教师的监督主要是对学生课堂表现的监督和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同时教师还能直接接触学生,可以及时对学生的想法给予关注。学生对教师课堂表现和教学水平的认同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因此在一些高级座谈会上,还应该让学生参与进来,听取学生的建议,这对构建院系内部质量监督体系有积极的作用。此外,管理人员参与监督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个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在构建院系内部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的工作中具有推动作用。

3.信息反馈

在构建监督体系的过程中,信息反馈能够让教学效果变得更加可控。信息采集的途径通常包括听课、监控、常规的教学检查。另外,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属于信息采集途径,学校组织的各种教学座谈会也是院系内部教学质量监督信息反馈的一个方面。教学反馈信息收集完毕后,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根据不同的性质整理成不同的报告,以便查看。院系的各个成员在管理层的带领下对信息反馈进行调控,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解决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

三、结语

当前,大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础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对高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构建院系内部教学质量监督体系能够加强教学管理,帮助学校制订针对性强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还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推动高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莉莎,武晓敏,帅林,等.探析高校院系内部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的构建[J].亚太教育,2015(15):232-232.

[2]刘志国,郑用琏,徐伟明,等.普通高校院系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3,3(1):62-64.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内部监控初探 篇4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

目前, 中国独立学院已达三百余所, 招生规模约占本科招生的三分之一, 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做出重要贡献。但在快速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教学资源紧张, 师资队伍、管理水平跟不上快速扩张的需要等等。2010年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已处在明显的下降过程之中, 高校竞争日益激烈。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面对大众对高等教育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 独立学院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 更加注重内涵发展。

一、教学质量内部监控的基本原则

教学质量内部监控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全面性、全员性与全程性。其一, 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界的一种管理模式, 其管理要素与教学质量管理要素具有相似性, 对高等学校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借鉴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 所有影响教学活动进而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都可纳入教学质量监控范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移植和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例子较多。1991年至1992年不到两年的时间里, 仅在美国“全部或部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高等学校就从92所增至220所, 甚至包括像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俄勒冈大学这样的研究型大学”1其二, 人才培养是独立学院的基本任务, 教学工作是中心。教学活动可分为教学条件、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三个部分。2教学活动中牵涉到的人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 还有班主任、辅导员、教学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 同时人人都应是教学质量监控和接受监控的一分子。要明确不同岗位、不同人员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不同职责, 时刻关注教学及其管理过程中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事件, 形成监控网络。其三, 教学效果有滞后性。课程教学质量常常要到课程结束时, 甚至到进行后续课程学习时才会反映出来, 而专业培养的整体质量也常常要到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实践中才能反映出来。因此必须加强过程管理, 做到事先监控准备过程, 事中监控实施过程, 事后监控调节过程。

二、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构建

根据独立学院教学管理机关人员少, 组织简单, 业务综合性强的特点, 其教学监控应以教务处为总的职能部门, 以督导组为评估核心, 把院系作为教学质量监控子系统, 将部分监控任务分解到教研室、教师之间。可具体包括以下协调合作、有机统一的五个系统。

(一) 教学管理系统

教学管理系统是监控体系的运行主体, 包括学校、院系两级架构六个层次 (决策机构、督导组、教务处、院系管理机构、教研室、学生教学信息员) 。一级架构由决策机构、督导组和教务处组成, 主要起规划、监督、评估、控制、指导等作用。各院系管理机构、教研室、学生教学信息员组成二级架构, 经常性地对教师教学活动全程进行检查、评价, 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同时负责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具体而系统地反映。

(二) 教学制度系统

教学制度系统是监控体系运行、管理责任落实的制度保障。教学制度系统包括以下一些基本制度。

1. 教学督导制度、教学检查制度 (包括开学前、期初、期中、期末定期教学检查及专项教学检查) 。

2. 试讲、观摩、教案检查制度、院情介绍制度 (对于外聘教师和新教师) 。

3. 领导、专家、同行随堂听课制度, 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制度。

4. 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

独立学院学生状态复杂, 学习能力大相径庭, 教学难度极大, 但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积极性较高, 这些基本情况为有效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5. 考试制度、考试结果分析制度。

6. 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

独立学院学生以灵活就业为主, 就业领域和方式较一、二本院校更加多样化, 应采取全面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以调查的结果作为修订本科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据。

(三) 监控指标系统

监控指标系统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 评估是强化管理和从严治教的关键环节。

独立学院应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 主要以教育部评估方案指标体系的观测点为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观测点, 以评估指标合格标准为依据制定系列质量标准, 同时遵循教育学、管理学、统计学的基本原理, 按照本校的实际情况, 创新一些指标和质量标准。

例如, 制定有关教风、学风的监控指标及质量标准。独立学院的师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专任教师, 二是兼职教师。兼职教师管理较难, 纪律性较差, 课堂教学效果优劣的评价难度较大, 而且往往疏于因材施教, 易把对一本、二本学生的教学方法不加改变地用到独立学院学生身上,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 要特别关注对外聘兼职教师的监控。教风指标包括教师纪律、教学教案、教师业务水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答疑辅导、作业批改等观测点。

独立学院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教学条件达到较高水平, 但如果学生不学, 还是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对学生学习的监控, 第一是抓学习态度, 解决迟到、早退、怠学、逃课等问题;第二是抓学习方法, 解决学习效率问题;第三是抓考试纪律, 解决诚信问题, 确保学生的学习成绩真实可靠。如果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方法得当、遵守考试纪律, 那么学习质量就会提高, 教学质量就会有保障。学风指标包括学生出勤状况、课堂纪律、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观测点。

(四) 信息收集系统

信息收集系统是质量监控的基础, 信息要全面、及时、准确、完整, 要采用多样化方法适时搜集相关信息。

信息收集系统以教务处为中心建立, 由督导组、相关职能部门、院系教学管理机构、教师、学生教学信息员等组成信息网络, 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采集信息。利用调查、座谈、问卷、热线电话、教务信箱、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形成多样化的信息收集渠道, 减少信息传递的失真, 准确把握教学的真实状况。建立教学事故预警机制, 防患于未然, 及时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调整教学安排, 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五) 反馈激励系统

反馈激励可以促进被监控对象的改进与提高。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执行, 要和奖惩机制紧密结合。评估部门要做到准确分析, 正确评价;各级教学管理部门要做到适时回复, 适度反应, 适当奖惩。

三、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运行

教学决策机构根据汇总信息统一调配校内各种资源为教学服务, 对教学质量进行宏观把握。

督导组根据监控信息、调研结果负责制定建设与发展的总体目标, 根据教学需要修订或制定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随堂听课, 按照监控指标质量标准, 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质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以及学校教学工作总体质量进行评估。

教务处协调整个体系的运行, 是教学管理总的职能部门, 是教学信息搜集和发布的中心, 对决策机构起到参谋作用, 对院系教学管理机构、教师队伍起到监控、指导作用。教务处按照学校制定的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组织各种常规教学检查;根据监控系统提供的信息, 进行专项教学检查;对教学过程各环节进行管理, 及时了解、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院系管理机构定期向教务处汇总监控指标数据, 并根据质量标准自查自测, 形成一个保证院系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PDCA循环”子系统。为了使该系统高效运行, 必须要充分发挥院系管理干部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重要作用。他们是院系教学质量监控的核心, 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是最容易了解教学状况的人;他们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体和教学过程管理的主要执行者。

教研室根据相关的监控指标质量标准, 定期安排教学效果测评, 通过立项、调查、研讨等方式, 紧密结合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要鼓励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切磋教艺, 互帮互学。各教研室定期共同备课、互相听课、自查问题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学生教学信息员是学校管理部门和广大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信息员监测日常教学秩序, 对违纪师生记录在案, 并及时上报院系、教务处, 同时反映学生对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为学校相关制度的修改、新制度的出台提供决策的信息基础。

综上所述, 本监控体系是一个兼具规范性和有效性的完整闭环系统。通过各种监控措施, 适时、准确、全面搜集数据和信息, 在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准确判断, 掌握师生的工作、学习情况, 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并将分析结果、处理意见反馈到各个部门, 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包括计划、运行、控制、反馈在内的持续改进状态, 如此循环往复, 形成PDCA (Plan-Do-Check-Action) 循环, 保障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赵中建.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框架[J].外国教育资料, 1997 (5) :37.

内部教学质量 篇5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勐桥乡大新寨小学

张国军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感谢乡中心小学领导给我这个机会和大家进行《强化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交流发言,在这里,我首先向辛勤耕耘,努力工作的各位领导及全体教职工提前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向你们道一声“大家新年好”!

大新寨小学位于勐桥乡西北面,距乡政府驻地12公里,属骂卡村中心校一所完小。学校生源覆盖8个自然村300多户2000多人,世居瑶、彝、哈尼、汉四种民族。学校创办于1973年。2007年6月20日由意大利政府投入扶贫资金200多万元搬迁破土新建校园,2008年3月21日竣工交付使用。2008年至今群众集资、乡政府、教育局、人大提案、财政局等先后出资40多万元建起了食堂、浇灌了操场、铺好卫生路、建好了卫生厕所和篮球场。目前学校占地面积7.5亩,相关设施基本配齐。我校现有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儿童)328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278人,住校生(儿童)161人。有在职教师8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3人。

我校在新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一些自己的风格和追求。在过去的几年里,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勐桥乡中心小学的直接指导下,学校以“勤学好问,开拓创新,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风校训为办学理念,走立足长远的发展之路,学校管理不断加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现将四年以来我校在工作实践中的点滴做法向各位作以简要汇报,目的在于和大家互相交流,达到共同进步。

常规管理是维护学校内部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基本保证,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教风的前提和基础,是规范办学的明显标志和学校规范化管理的集中体现。学校常规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外在形象和领导班子的管理水平,因此,我校几年以来重视狠抓以下常规管理,以促进规范办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抓教师队伍建设

要做到常规管理,规范办学,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古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我们学校的领导班子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用自己的良好言行去感染、熏陶、影响教职工。要求教职工做 到的,领导班子成员首先要做到,如果领导班子成员失职,要主动承担责任,这样才能提高领导班子的威信。我校还提倡“沟通、理解、团结”的工作作风,班子成员之间要沟通、班子和教职工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都要相互沟通。只有沟通了才能互相理解,只要理解了,就能促进团结。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对于我们做好教育工作非常重要,也是作为教师必不可少的重要品质。首先教师的团结协作精神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发展。现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都会要求要学生要有团队精神、合作意识,要求学生能聆听他人意见。而我们教师如何对待他人、集体和社会,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学生会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去处理人际关系。因此教师的表率作用对于学生能否增强团结合作意识,具有很大的意义。其次,教师的团结协作精神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团结协作,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和氛围,可以使教师工作轻松愉快,精力旺盛,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与他人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现在网络发达了,自从我们勐桥乡中心小学建起了QQ群以后,大家就在群里畅所欲言地交流教学经验,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的团结协作的范围从一所学校一下子扩大到了全乡范围,这更是把教师的团结协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中心小学的QQ群就像一座促进全乡教师进行沟通、理解、团结的桥梁。我认为,只有团结一致的教师集体,才能保证教育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才能使教育工作有效地运行,才能使教师集体给学生集体以良好的道德影响。

二、抓制度建设

制度,是一种规矩,一种标尺,一种统一的要求,是学校常规管理、规范办学的重要保障。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治理国家要靠法制,管理企业要靠制度,管理学校自然也离不开严格完善的制度。我校在搬进新校园之初多项规章制度还没有建立健全,全体师生只是靠道理来约束自己,而道理具有随意性,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尺来衡量,因而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达不到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和仔细考虑后,我组织全体教师制定出台了切合我校实际的《卫生管理制度》《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住校生管理制度》《课堂常规》《班规》等多项针对全体师生的规章制度,从而使我校各项工作得到科学、合理、有序的开展。在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大家的行动有 2 规可循,照章行事,工作协调,行动一致,大大提高了我校的管理水平。建立规章制度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所以说,没有严格、科学、规范的制度作保证,是不可能做到规范办学的,必须立规矩,建制度,做到道理教育和制度管理相结合,自觉和强制相结合,惩罚和奖励相结合,用制度来管理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严格要求,对事不对人,一碗水端平,使全体师生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习惯到习惯,自觉养成遵规守纪,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三、抓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是一句经典名言,也已成为管理工作者的共识。由于学校工作具有周期性强、人为因素多、平凡琐碎事情多等特点,所以学校工作抓住管理中的细节尤为重要。作为学校管理者,既是学校发展规划、部署的决策者,又是各项具体工作、事务的落实者,抓住学校管理细节是校长管理好学校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那么,怎样才能抓住学校管理细节?我的体会是用心管理学校。用心管理,就是一要增强自己做校长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谋划好学校发展规划,计划好具体工作,把学校工作记在心里,做到既洞察全局,又关注具体,把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信息等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处处为学校谋利益,求发展。从用心管理中求得细心管理和精心管理;二要理顺学校管理体制,培育并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使学校管理工作规范,任务布置具体,落实到位,运行默契,达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人人会做事”的状态;三要培养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扎根岗位,不懈努力的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四、重视校园文化,创造优美的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使我们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优良的校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方式,因此要规范办学一定要高度重视校园环境监建设,让花草树木美化校园,让语言文字净化校园,让校园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花草和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发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使校园充满文明、健康、科学的气氛。我校为了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在搬进新校园之初,很多硬件设施还没有建成,我校校园里到处杂草丛生,一派荒凉景象。路校长看到这种情况后,3 十分关心我校的校园环境建设,经过路校长多方努,终于协调到了我校操场硬化资金。在路校长的亲自指导下,我校对校园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规划布局改造,一方面加强了学校的绿化、净化、美化、设备的采购,一方面又加强了校园环境的布置,我校建起了宣传栏,分班级每月一次定期让学生更新宣传内容,在各班教室墙壁上挂上了名人名言和激励性标语,各位班主任还精心设计布置了学习园地、评比栏、红花台等班级文化。现在,走进校园是人性化的校容校貌,校园内布局精巧,地面整洁,突出了我校的个性。

五、加强德育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保障。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时刻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思想,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2009年初,我校结合实际确立了以“讲文明、讲礼貌、讲科学、树新风”为学生德育培养目标,并把每年3月份定为文明礼貌月,利用黑板报、班级手抄报等大力开展德育宣传,每年五月底都认真评选“文明礼貌标兵” “劳动标兵”“拾金不昧之星”等典型在儿童节庆祝大会上进行表彰。几年下来,我校德育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如今,不论是在校园内外,只要你碰到学生,很多学生都会停下脚步向你鞠躬,并且发自内心的喊你老师好。我校是从2008年12月份才开始让离学校远的学生住校,在刚住校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学生还没有集体生活过,所以出现很多小偷小摸的事情。通过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以后,这种现象很少了,还涌现出一大批拾金不昧的典型,学生拾得钱物上交的,小到五角钱,多到几十元甚至有一百元,我还收到过学生在上学路上拾到并主动上交的两部手机,这两部手机最终被失主认领回去,但是从失主感谢学生的话语中我深深感受到我校德育工作的成果。

六、抓质量促发展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之本,是学校的生命线,因此,对于一所学校而言,要想树立良好形象就必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果说作为办学的目标之一,质量与学校的一切工作或直接或间接地有着关系,无论是学校的管理工作、德育工作,还是教育教学的研究、教师队伍的建设,甚至看似无关要紧的后勤总务工作,都与质量有着这样那样、直接间接的联系。只有切实抓好学校常规管理工作才能很好的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增强战斗力,形成各有 4 特色的教学、教研活动,真正实现向管理要质量。总之,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项艰巨的而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我们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细微处下功夫,只有抓牢课堂教学,抓住教师队伍,抓实教育管理,才能迎来教学成绩和学校发展共进的双赢局面,实现教学质量的飞跃。一所学校,当然要以质量立校,以质量兴校,更要以质量赢得发展。我们不得不承认,质量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就意味着生命,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追求所在,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价值所在。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要依靠学生、家长、全社会,特别是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大胆探索与尝试,开拓创新,勇于实践,才能再将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们知道,我校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和其他学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认真总结,学习其他学校的亮点,积极工作,务实进取,不断创新,努力办成让家长,社会及领导满意的学校。

最后祝愿大家:新年快乐!家庭和美,健康幸福!谢谢大家!

内部教学质量 篇6

摘 要: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是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师资、生源、课程、教学条件、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在分析这些要素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高等学校

从类型上看,中外合作办学有机构、项目之分。这一区分,是从2004年教育部发布《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开始的。《实施办法》指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以不设立教育机构的方式,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1]。不同于以前把机构、项目混为一谈,把项目单列出来,体现了分类管理、分类促进的思路。自2004年至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迅速发展。截至目前,经教育部审批和复核的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1011个,其中项目956个,占94.6%。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面临着水平参差不齐、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其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声誉。教学质量是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探讨如何保障教学质量,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是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合作办学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了高水平示范性发展的新阶段[2]。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质量建设已成鲜明的主题。

质量建设,首先要解决质量评价标准的问题和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问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高低,关键要看其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是人才培养最主要、最基本的途径,人才培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学质量。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关系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着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作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有助于办学者实现对教学过程中关键要素的经常性诊断,使教学质量得到持续改进;有助于实现对教学过程的系统化管理,通过制度建设、质量文化建设,形成全面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有助于切实保障学生的利益,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声誉。可以说,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既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工作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其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

目前,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方面,人们更加注重外部质量保障,如教育部组织的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和正在探索中的由社会组织开展的质量认证。从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和成功经验来看,质量保障应实现由外部强制性质量约束向自我规范和约束的过渡,把建立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作为高校普遍的自律行为。虽然中外合作办学评估重视和强调办学单位的自评,但从教育部2009年和2013年推行的2次中外合作办学评估结果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迎评现象比较突出,成就导向明显,突出表现成绩,缺乏自省与反思精神,一些项目存在对办学不足之处有意隐瞒或者分析不到位的现象。因此,健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自评机制建设,推动其积极构建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二、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要素分析

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复杂多样。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进行有效保障,必须首先搞清楚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哪些。结合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工作的实际,本文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要素逐一进行探讨,为理清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思路奠定基础。

1. 师资因素

有学者认为,“大学教师质量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最重要的影响……从本质上分析,大学内部有关教学质量促进的政策、制度、组织、方法等都需围绕着改进与提升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和行为等而加以制定、实施与展开。”[3]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优质师资不足,是制约其教学质量提升的主要“瓶颈”。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宗旨;对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消化、吸收、创新以及本土化改造,是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而所谓优质教育资源,师资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现实中,很多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师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从外方看,一些项目引进的外籍教师并非来自外方高校的优秀教师,而是已经退休或者国外高校从社会上临时招聘来的。更有甚者,在我国境内“就地取材”,寻找“外国脸”滥竽充数;很多外籍教师是语言类教师,外方高校派来的专业课教师很少,难以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全部教学时数的1/3以上”[4]的要求;此外,一些项目不顾教学规律,过多采用“飞行教学”,外籍教师集中授课,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从中方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很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放在高校的国际学院进行统一管理,中方教师来自其他学院的相关专业或从社会上聘请。其他学院的教师需要完成自己所在学院以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教学任务,负担重,课余时间也无暇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交流,师生间的互动无法保证;从社会上招聘的教师,则有“临时雇佣”的嫌疑,责任心和能力都有可能存在与质量保障相矛盾的问题。此外,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有教师交换和培训的内容,不少项目合作双方出于成本的考虑,对此重视不够,教师能力提升难以保障。

2. 生源因素

生源质量是影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选择中外合作办学,意味着要面临多元文化的挑战,扎实的知识基础、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是迎接和应对挑战的前提。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招生时降分录取的现象大量存在,导致生源质量较差,制约办学水平的提高;而办学水平不高,又反过来影响生源质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无视核定的办学规模或招生计划,擅自扩招,致使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受到损害。降分录取、超规模招生都是办学者对中外合作办学理念的误读导致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意义不是数量规模的扩大,主要不是解决学生上大学需求的问题,办学不能因为利益驱动,着眼于赚取更多学生的学费而忽略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个核心。在已经完成的2013年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评估中,这一现象引起了重视,教育部对违规超计划招生情况尤其严重的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了通报并责令限期整改[5]。不在通报之列的不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其生源问题也普遍存在。

3.课程因素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不少。一是先进性不足,特色不突出。从广度上看,在通识教育广受重视的今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充分借鉴外方的通识教育经验,提供足够数量的通识教育课程,以培养具有广泛知识基础和具有创造能力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从深度上看,应及时吸纳国际上的先进理念和前沿知识,更新课程内容,保证课程体系与时俱进。然而,一些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设的课程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无法体现先进性。有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尤其是一些“双校园”模式的项目,具有明显的留学预科导向,为了兑现招生时对学生和家长的承诺,把更多学生送出国拿到合作方的文凭,不遗余力地强化英语教学,其课程体系的设计连教育部四个“三分之一”的要求都达不到,更谈不上体现先进性了。二是系统性不够,存在拼凑现象。调研发现,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比较零散,缺少整体性设计,大一、大二更多地是进行外语强化,很少接触专业课知识。三是本土化欠缺。中外合作办学培养的国际化人才是中国人自己的国际化人才,要具有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责任意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必须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与超越。有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常常有意无意地强调自己开设的是“国外原汁原味的课程”,使用的是“国外原版教材”。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和误导。有研究表明,西方大学的课程与第三世界的需要并不直接相关。社会问题、农业技术、教育革新与实践等,在不同社会之间是各不相同的。西方世界共有的科研策略和方法在第三世界也许没有实际价值[6]。如果片面强调国外课程的全面复制和全盘照搬,不能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教学质量保障便无从谈起。

4. 教学条件因素

教学和实验设施的紧缺,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还会降低外方教师来华教学的积极性。调研中发现,很多外方教师不肯长期留在中国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验设备等无法满足其科研需求,不利于提升其学术水平。此外,在信息化时代以及MOOC掀起在线教育狂潮的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面临着新的挑战。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依托于举办高校,可以享用学校现有的资源。但由于教学过程的特殊性以及学生缴纳了高昂的学费,办学者应当在已有可享用教学条件基础上有所改造,有所改善,有所加强。例如,实验室、资料室、语音室、课外活动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聘请国外知名学者进行学术讲座以及与外方共建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网络平台等,都应满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运行的需要和教学质量保障的需要。2次评估及笔者的调研发现,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片面逐利,为了节约办学经费,对教学设施的投入非常有限,很难满足教师和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这是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方面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5. 教学环境因素

教学环境的优劣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成效的取得有着深刻的影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挖掘学风、教风等无形要素,营造好学、乐学、善学的教学环境。尤其是小班化教学值得提倡和强调,因为它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调研发现,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虽然在班级规模上进行了控制,但对于小班化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并没有进行充分的监控,使得小班化教学流于形式,难以为学生的质疑意识、批判精神和探究欲望营造良好的氛围。又如,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在其所依托的高校中,由于种种原因难以融入高校的集体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去。这一现象给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的提升造成了不利影响。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使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殊性充分发挥、转变为优势和亮点,是办学者不容忽视的问题。

6. 教学管理因素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管理是其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它包括对教学过程的规划、调控与反馈,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过与外方合作,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引进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国际化的教学管理团队。作为管理对象,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和外籍教师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其教学管理也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于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管理理念落后,教学管理方式囿于传统,鲜有创新。例如,学生评教作为教学评价的方式,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的保障有着重要作用。有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没有开展此项活动;有的项目虽然组织学生评教,却流于形式。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方面,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缺乏专业培训;有的项目没有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此外,在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方面,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三、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路径

1. 理念创新先行,着力培育质量文化

理念创新是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保障的先导。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力度不够,基础薄弱。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缺乏源自内在需求与发展目标的动力,更多地受到外在动力的牵引和推动;理念的缺失或不足,使内部教学质量保障难以形成长效的机制。应通过理论研究、政策和舆论引导,逐步使中外合作办学者形成与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相适应的理念,主动承担教学质量保障的责任,摒弃逐利观点。在形成个体先进观念的同时,应使这些观念形成一种共识,从而把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文化培育起来。质量文化是组织内部成员的质量行为模式及由此体现出来的质量价值观念和质量价值规范;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影响人们行为的传统习惯、行为准则、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7];其内容包括质量目标与质量计划、质量价值观、质量意识和革新意识[8]。培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认同的质量文化,有利于减小各项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实施的阻力,保证质量保障措施贯彻和执行的力度与效果,为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的构建提供不竭的动力,赋予深层的价值驱动。

2. 把握关键要素,深化综合改革

本文已在第二部分对影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各种要素进行了分析。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应该把握这些关键要素,体现针对性和系统性。很多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施行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工作难以取得根本性的成效,甚至是“隔靴搔痒”,原因就在于没有抓住主要矛盾,难以突破深层次利益关系的藩篱。师资、生源、课程、教学条件等方面的改革,往往一触及到利益层面,就难以进行下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必须避免舍本逐末、避重就轻,要通过关键因素的把握和深层次问题的解决,通过“深水攻坚”式的综合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保障的实效性,实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健康可持续发展。

3. 重视质量保障全员性,强化多元主体参与

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汇聚着多元利益的场域,作为有外方高校参与办学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其利益主体则更为多元。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要落到实处,必须得到多元利益主体的认同、参与和支持。首先,教学管理者要做好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以及日常管理、服务和辅助工作。其次,作为质量保障措施的践行者和直接受益者,教师与学生应成为教学质量保障的主干力量;没有教师与学生的参与,教学质量保障的措施在执行中难以发挥预期的效果,甚至会遭到抵触。应发挥积极听取师生对于教学质量保障的意见与建议,确保质量保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再次,充分调动外方教育机构参与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积极性。为了维护教育体系的国际声誉,对办学质量的共同诉求已成为跨境教育的国际趋势,部分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已在我国境内开展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保障活动。如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AA)于2012年底对复旦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10所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活动进行了评估[9]。问题在于,这类评估或质量审计,属于外部质量保障活动,难以代替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内部质量保障。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思想指导、制度设计、措施制定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如何发挥外方教育机构的作用,是设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质量保障路径时应加以探讨的问题。

4. 加强制度建设,构筑质量保障支持系统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质量保障,需要强有力的制度支持。跨国教育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共同关注的议题,很多国外建立的制度,可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借鉴。例如,国外的教学委员会制度、“教学档案袋”制度等 [10],都值得借鉴。同时,鉴于目前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相关的制度建设过于薄弱的现状,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采取相应措施,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推进和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5. 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建设创新性管理团队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运作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依托于其专业所在的学院,另一种是所有项目集中在国际学院。无论是哪种模式,为充分发挥其办学特色,都应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所在的学院建设成教学改革“特区”,赋予其在教学质量保障方面的自主权。学校层面在做好宏观把握和顶层设计的同时,应适当给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放权,为其开展具有针对性、创造性的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提供充足的空间。这不仅有利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本身的质量保障,还可以为所在学院和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此外,应建设具有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学管理团队,并提供培训的机会,加强能力建设,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门户网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EB/OL].[2014-04-02]. http://www.moe.gov.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64/200407/1172.html.

[2] 林金辉. 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管理与质量保障[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前言Ⅱ.

[3] L.S.Kaplan, W.A.Oings. Teacher quality, teaching quality and school improvement[M]. Bloomington, IN: PhiDelta Kappa Press, 2002: 56-100.

[4] 教育部门户网站.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教外综(2006)5号][EB/OL]. IN: PhDeltaKappa#Press, [2014-04-02]. http://www.moe.gov.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4/201006/89021.html.

[5] 教育部门户网站. 2013年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工作已完成[EB/OL].[2014-04-02].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63/201403/165807.html.

[6] 菲利普·阿尔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6-135.

[7] 贺祖斌.“后评估”时期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建立[J]. 中国大学教学,2009(3):69-71.

[8] 陈玉琨等著.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 QAA. QAA review of transn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EB/OL].[2014-04-02]. http://www.qaa.ac.uk/Newsroom/News/ Pages/TNE-China.aspx.

[10] 吕林海,陈申,龚放.大学内部教学质量管理的经验研究——基于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的个案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0):72-77.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级重点课题“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批准号:AIA100003)研究成果之一]

内部教学质量 篇7

一、影响和制约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因素

结合分析社会大环境和成人高等学校内部运行情况, 笔者认为, 当前影响和制约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 重视外部质量监控, 忽视内部质量监控。

不管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主管机构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办学主体成人高等学校, 都有一种意识, 成人高等教育只要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监控下, 教学质量就有所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只注意加强监管而不注意调动成人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的积极性, 只是针对片面存在的问题下达指示, 而不能结合各校实际拿出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成人高校内部对于教学质量的监控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能快速反应、及时反馈、采取有效解决的措施;对教学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够重视, 使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作用流于形式。

(二) 教学质量意识淡化。

由于受到社会上部分狭隘的、片面的功利主义教育质量观的影响, 成人高等教育的监管者及参与者或多或少都形成一种意识, “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大多是为一纸文凭而来, 不是真正来学习的, 只要保证学生按期毕业, 其他都不是重要的”。受此影响, 教育行政部门只强调规范, 但检查和执行力度不够;一些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只注重经济效益, 而忽略质量管理和学生的满意度以及质量监控机制的建立;成人高等学校的教师大多都是普通高校的教师, 其主要精力都放在普通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上, 不愿意也不主动结合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性、职业性、实用性和对象性等去探讨其内在规律和特点, 仅仅把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当做临时性任务来完成, 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 大都照搬普通高校的现成模式, 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在成人高等学校内部, 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显得只是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 缺乏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的高度去统筹和协调。

(三) 教学过程监控失衡。

在成人高等教育日常教学过程中, 各学校也有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教学质量监控, 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大多监控往往只注重课堂教学, 只是看老师讲课如何、学生出勤情况怎样等等, 而对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监控不力、检查不到位, 忽视了对执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监控;只注重教学活动的组织, 而忽视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学监控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的知识目标, 而忽视能力目标, 更不能主动结合学生的工作实际实行差异化教学。

(四) 教学管理不到位。

教学管理是由许许多多教学环节和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科学、规范、完善的教学管理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目前, 在成人高等学校整体层面, 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还不够完善、系统和规范, 缺乏全员参与和系统的教学质量管理。普遍存在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 针对性、操作性不强, 没有反馈制约制度, 有些制度没有严格执行, 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教学计划的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等条件跟不上现实的要求。相当一部分成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缺位, 教学质量状况得不到及时监控和评价。

(五)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教学工作是为学生服务的,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是教学质量的最终体现者。因此,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人高等教育的生源构成比较复杂, 层次多、年龄差异大, 导致学生的学习动机差异性也比较大。有少部分学生是为了真正学到一技之长, 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而大多仅仅是“混”得一纸文凭来为其职称、职位的晋升增加筹码, 而非真正想从整体素质上提升自己。加之许多单位怕影响工作而对成人学生学习支持力度不够, 甚至采取一些手段阻挠学生学习, 还有工学矛盾等, 这些都抑制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动机的差异加之外部环境影响造成学生内在动力的不足, 从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也降低了学校教学的质量。

二、构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内部监控机制的原则

正确的构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内部监控机制的原则, 一方面有利于端正教学质量监控参与者的态度, 提高内部监控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强教学质量内部监控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增强监控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内部监控机制的构建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 所有教学质量内部监控机制必须要适应遵循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因此, 构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内部监控机制, 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 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原则。

科学性是指由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内部监控机制对于成人高等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实施是一种全方位、全程性的质量管理, 监控机制的建立和运转涉及成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 并具有鲜明的导向性, 这就要求把内部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构建不能仅仅视为单纯的行政工作, 而更应看做一项重要的科学行为。科学是反映事物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内部监控机制构建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 必须依据科学的发展观, 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充分结合成人高等教育特点的基础上, 依法科学地实施管理, 保证教学目标和监控机制切实可行, 保证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可行性是指在构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内部监控机制过程中, 应具体结合各成人高等学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制定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特色的质量标准, 并依据学校的不同时期的发展及时调整监控内容及监控方法等, 使教学质量内部监控机制具有可行性。既要体现全面监控、科学监控思想, 又要满足经济适用、便于操作的要求, 保证教学质量监控程序简单、便于组织实施。由此可见, 教学质量内部监控机制构建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二者缺一不可。可行性是科学性的根本前提, 科学性是可行性的可靠保证。离开可行性, 教学质量内部监控机制的科学性就无法体现。缺乏科学性的教学质量内部监控机制就迷失了方向, 没有办法保证教学质量内部监控的有效实现。

(二) 以学生为本原则。

由于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年龄跨度大、社会背景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等诸多因素, 造成了学生结构层次复杂的特点, 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较大个体差异。以学生为本, 就是指成人高等学校在构建教学质量内部监控机制过程中, 要尊重学生, 服务学生, 充分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最需要别人把他当作独立的人看待, 最希望得到尊重。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发展受其变化着的社会职责和角色任务所制约, 他们需要学习的是同他们社会角色职责任务相适应的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必须要适应“学”的主体, 即学生。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内部监控机制的构建必须要紧密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注重服务学生的理念, 根据学生的需求保证教学质量, 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成人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确定监控机制的内容及实施方法。

(三) 以教学过程监控为主原则。

影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 比如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设施、学生素质、教学环境等, 这些因素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些因素的相互关联或相互制约都会对教学质量起到不小的影响。因此, 要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 必须要加强对诸多教学因素的监控, 这也是构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内部监控机制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监控, 即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合理的评估。以教学过程监控为主, 就是指在教学质量内部监控的过程中应当有所侧重, 重点监控教学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因为教学过程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和核心环节, 教学过程质量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

(四) 自我监控与他人监控相结合的原则。

自我监控是指由成人高等学校组织, 由被评估对象对自身教学活动水平按公认的依据加以评判, 这也可说是教师对其教学工作的自我检查、鉴定的过程。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没有相对统一的教学内容, 也没有规范化的教学模式或程式化的教学程序, 各类成人高等教育差异化较大。而自我监控可让评估者深入具体地了解被评估者的实际, 有针对性地实施评估与监控。但自我监控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与诚信的原则, 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 对照标准作出客观的判定。理论上自己对自己的工作应该了解很全面, 但是, 由于角度不同, 总有自身还发现不了的问题存在, 所以自我监控只是从一个角度反映了被评估者的情况, 它不能作为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的唯一依据。他人监控是指由校领导、专家、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进行评估与监控。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主要内容。学校领导从管理和业务指导角度可以对教学工作评估提供最有力的依据。同类的教师的教学工作可比性较强, 评估组比较容易能够得出客观的评价结果。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大都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历, 比较成熟, 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 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最有发言权。自我监控与他人监控各有千秋, 我们应将自我监控与他人监控有机结合起来, 以便从整体上作出有效可信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詹秀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初探[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2] .陈牛则.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探讨[J].成人教育, 2007

内部教学质量 篇8

(一)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主要阶段

现代大学在近800年的遗传与进化中不断发展壮大,大学外形已经面目全非,但其本质和精神得到有效传承。从大学诞生起就面临质量管理问题,整个质量管理大概可以划为四个基本的阶段。

第一阶段从中世纪大学诞生到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的教育测量运动兴起前。这一阶段把高等教育质量当成大学内部的事务,是不受外界干预的,质量的评判权完全交由大学自己,外界很少有机会了解或影响大学内部的质量管理。在大学内部最主要依据自己的传统和对质量管理的自觉进行质量控制,这一阶段我们可以称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自发阶段。

第二阶段从30年代教育测量运动到教育评价学的诞生。这一阶段认为教育质量是一种与价值无关的客观存在,是可以通过教育测量进行唯一客观描述的。教育质量管理就是要通过教育测量活动判断教育质量的真实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提高质量。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测量阶段开始注意外部对质量的关注,试图向外部提供“质量证明”。

第三阶段从40年代后期教育评价学诞生到80年代初期质量保障的出现。这一阶段承认教育质量是一个与价值密不可分的现象,教育质量本质上体现了教育价值的实现程度,教育评价就是进行这样的判断。因此质量应当依据教育目标进行判断,教育质量管理就是最大程度实现教育目标。这个阶段可以称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评估阶段,目标是质量管理的核心,由于对高等教育期望不同,外部和内部在管理中常常处于矛盾与冲突中。

第四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现在,质量管理的重点放到了质量的改进与提高,坚持尊重不同利益主体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不同期望,在价值协商与认同的基础上共同推动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外部和内部、不同利益关系人相互协商合作,共同管理和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改善。

(二)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基本思想

1.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问题提出的背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是有广泛社会背景的。首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面对财政困难和高等教育开支的增加,各国政府和高等教育投资人开始关注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率问题;其次,随着规模的迅速扩大,高等教育质量招致社会各界的批评,高校担心受到政府与社会利益群体的干预,影响自己的学术自由;再次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局限性,人们普遍发现质量评估的结论对提高质量的作用有限,如何提高质量成为关注的重点。

2.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思想。以“自律”换取“自主和自由”,通过质量承诺和全面质量管理,使政府和社会相信高校致力于提高自身质量,以免受他们干预,因此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建立自我改进质量的管理机制,就是要建立一种推动高校自身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与提高的机制,通过对质量生成过程的分析,寻找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控制点,运用制度、程序、规范、文化等实施控制,从而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高。

3.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基本特点。作为一种质量管理活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具有与以往质量管理不同的特点:第一,它承认和尊重多元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认为高等学校应基于自己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实施质量管理。第二,它坚持协商交流,强调形成质量共识,重视质量文化建设,体现第四代评价思想。第三,从以往更多关注质量结果到更加重视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从分割的质量控制措施转到系统、全面的质量管理。第四,从坚持高校自我价值导向到关注利益关系人的发展。第五,从过分推崇“大学独立、学术自由”到对外部进行质量承诺。第六,它全面引进工商企业质量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第七,高校内部质量保障重视已有管理制度的优化组合,明确质量责任。

二、现代本科教育的目标设计与质量生成是质量保障的基础

(一)本科教育目标的三个层次

伴随着大学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系统的不断分化,本科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分化阶段,现代本科教育已经成为多种类型组成的一个体系,这样的体系至少由三个层次的本科教育组成:一是以高深知识为基础的精英本科教育。通常注重通识性的学科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培养各行各业卓越人才为目标,并不把培养某一方面的“专才”作为教育的重点。由于“高深知识”只适合少数人学习和研究,因此这样的本科教育建立在竞争选拔基础上。二是以高深知识向应用发展中所形成的“中间知识”为基础的大众化的本科教育。它强调扎实的专业训练,培养专业化程度很高的专门性人才。“中间知识”适合学习和研究的人群显然比“高深知识”扩大了很多,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的,因此它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知识基础。三是以应用知识为基础的普及性的、职业发展为导向的本科教育。这种本科教育重视职业导向的应用技能训练,培养有效解决问题的人才,为学生提供就业必需的职业准备。应用知识适合多数人学习和研究,可以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它是本科教育向普及发展的知识基础。

(二)本科教学的三种设计

现代高等教育三种不同的本科教育类型形成了本科教育不同的办学目标,各种类型的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设计上各有侧重,目前人才培养模式总体看有三种类型的设计思路:一是以提高综合素质为导向的通识教育。这主要是研究型大学的本科设计模式,重视知识的基础性、强调学生的心智训练、关心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胜过专业能力和素质,通过学校文化和广泛的社会活动锤炼学生能力、增强社会责任,公共基础在课程体系中占有较大比重。二是以严格扎实学科训练为导向的专业教育。这是专业本科院校采用最多的设计模式,重视专业基础胜过公共基础、强调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有着严格的专业规范训练,主要培养在专业内发展的“专才”,相对于其他能力而言更加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三是以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技能、适应就业需要为导向的应用本科教育。这是“新兴本科”最常见的设计模式,这些本科教育主要形成学生的就业能力,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其专业具有较强灵活性、课程具有更大实用性、教学具有更大实践性,密切联系就业岗位需要组织教育。

(三)本科教育质量观与质量标准

教育质量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目前讨论高等教育质量主要有三种质量观:学术的、适应的和人文的,他们分别以学术衡量的本科教育质量、以适应国家社会和个人需要衡量的本科教育质量和以推动文化与文明衡量的本科教育质量。不同的质量观形成各不相同的本科教学评价准则。

现代本科教育有三种基本的设计模式:通识的、专业的与实用的,每种设计模式都可能建立在三种质量观中的一种基础上,这就形成了理论上本科教育的九种质量选择可能。就一所具体院校的本科教育而言,必须确立自己主导的本科教育质量观,在选定了质量观的基础上选择各自不同的本科设计模式,以此建立自己的本科教学质量标准。

(四)本科教学质量的生成

本科教学质量管理必须把握本科教学质量的形成规律,尽管本科教学千差万别,但本科教育质量有自身生成的规律:教学质量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基础上的;高等教育机构的目标和使命是质量的基础;办学投入是质量形成的条件;办学过程是质量形成的核心过程;办学成果的评价是不断改进办学、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这些方面直接决定了本科教学的质量。

(五)本科教学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

1.本科教学价值的选择:确立什么样的本科教学思想,形成关于本科教学地位与质量的共识,建设学校本科教育的质量文化。

2.校内不同专业本科教学的目标与使命:自我定位与质量共识形成,本科培养目标与计划的建立。

3.本科教学的投入保障机制:计划体系、教师投入、学生的投入、课程与教材建设、仪器设备与教学设施等建设。

4.本科教学的过程管理与控制:教学计划建设、教学常规、课程实施、考核考试等方面。

5.本科教学的结果与质量跟踪调查:各教学环节的成绩、学习成果与成效、毕业生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

6.本科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运用评价手段的了解和反馈教育教学质量,调整改进教学工作。

三、高校内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框架结构与系统建设

(一)高校内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路与过程

1.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路。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高校内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路并不尽相同,但在建设中大致的逻辑思路有共同之处,这样的技术路线是:达成质量共识——分析研究质量生成过程——寻找影响质量的关键控制点——建立关键质量控制点的质量标准——收集关键控制点的质量信息——实施关键控制点质量评价——反馈并应用于质量管理调控——质量持续改进提高。

2.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过程。第一,运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理论系统设计(包括质量观的共识形成);第二,分析学校质量生成,形成质量控制点和质量控制标准;第三,对照理论系统梳理已有教学质量管理的制度、程序、规范、文化等控制措施;第四,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补充与系统化;第五,教学质量保障的实施体系建构;第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际运行;第七,修改完善。

(二)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结构框架

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框架结构主要由6个子系统和44个关键控制点组成:

1.本科教学的质量思想与质量文化建设。(1)本科教学定位;(2)本科教育思想讨论;(3)本科教育高级研讨班;(4)本科教学的专家报告;(5)青年教师本科教学培训;(6)有关标语、口号等质量思想与质量文化宣传活动、本科办学经验总结。

2.本科教学质量准则与质量标准的建设。(1)在学校层面推动本科目标、模式的研究;(2)不同院系不同专业本科定位的确立;(3)以专业为单位进行本科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4)推动本科教学研究课题的设立与研究工作;(5)分专业定期修订培养目标;(6)分专业建立本科教学质量准则;(7)分专业建立本科教学最低控制质量标准。

3.本科教学的投入保障机制。(1)教学经费与设备设施的投入;(2)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3)招生与教学组织制度建设;(4)专业建设与培养模式创新;(5)课程、教材建设;(6)教学管理制度建设;(7)教学实验室与仪器、教学图书信息资料、教学教室、实习试验基地、社会实践体系等方面的投入与建设;(8)教学工作责任人制度、工作会议制度;(9)学校领导对教学工作的重视与精力投入。

4.本科教学质量的过程保障。(1)教学常规管理工作;(2)教师教学过程控制;(3)学生发展过程控制;(4)教学过程的条件保障;(5)教学计划落实的过程控制;(6)教风与学风建设;(7)教学检查的落实。

5.本科教学产出质量保障体系。(1)课程考试考核的控制;(2)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控制;(3)学生综合素质测评;(4)应届毕业生评价学校本科教学;(5)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6)院系本科教学质量综合评估;(7)完善并落实“本科毕业标准”。

6.本科教学的反馈与修正系统。(1)完善教学信息采集系统,形成教学改进机制;(2)优化学生评教问卷,完善学生评教制度;(3)跟踪毕业生就业,进行毕业生社会声誉调查;(4)建设校友信息反馈和建议系统,形成落实机制;(5)建立教学质量指数评估系统;(6)建立教学改进的教学事故问责制度;(7)建立教学改进的激励机制;(8)确保学校领导对改进教学质量的重视和落实。

(三)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体系

1.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实施体系构成。高校内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五个基本的子系统:指挥系统、信息收集系统、评价与诊断系统、信息反馈系统、支持系统。五个子系统是在该管理框架中组合建立起来的,主要是明确相应机构、部门、人员、岗位要求与职责分工等,对不完善的环节进行优化和重建,以此形成质量保障的实施体系。

2.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在实施体系的运行中,通常有一些基本的要求:第一,学校分管校长领导本科教学质量管理;第二,以教务处为中心,建立实施体系;第三,重视学校自我质量审计(控制点的经常性检查评估);第四,通过学校文件规定质量管理的分工与责任;第五,建立校内教学督导与专家评估制度和组织(教学质量报告);第六、实施毕业生本科教学质量信息调查与反馈。

高校内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基础工程,这样的体系对保障本科教育质量具有突出重要的作用。各校应当在总结各自本科教学管理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理论框架建设各自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样的体系应当充分体现各校不同的办学定位和传统与特色。

摘要: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需要建立在高等教育价值基础上,高校的目标和使命是质量保障的基础,办学投入是质量保障的条件,办学过程是质量保障的核心,办学成果的评价是不断改进和提高质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对质量生成过程的分析,寻找质量的关键控制点,运用制度、程序、规范、文化等实施控制,从而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高。

关键词:高等学校,质量保障,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1]Mien Segers and Filip Dochy.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 and Empirical Evidence[J].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Vol.22,No,2.1996.p116.

[2]Doherty,G.D.(ed).Developing Quality Systems in Education[M]. Routeledge.1994.

[3]Craft,A(ed),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in Assuring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M].Routeledge.The Falmer Press 1994.

[4]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内部教学质量 篇9

我校于2003年建立教学信息站, 13年来信息站不断完善组织架构, 加强内涵建设, 整体工作有了长足进步, 但是这毕竟是一个学生组织, 如何保障教学信息反馈的真实性、即时性、畅通性是我校一直在摸索的。针对教学信息站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笔者通过建立信息站内部督导监控体系, 提升信息反馈质量。

1 梳理不足, 有的放矢

1.1 信息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教学信息站的目标定位与大学校园内的其他学生组织不同, 日常工作主要就是向教务处反馈教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缺少像社团、学生会等组织的娱乐性质活动, 基本上属于幕后工作者, 信息员普遍认为工作比较枯燥、单一, 积极性不是很高[1]。另外, 很多信息员的思想还停留在高中阶段, 认为自己的角色是学生, 不应该反馈教师的不足之处, 或者认为就算自己反馈了教师也不会认同自己的看法, 自己的工作意义不大, 因而积极性不高。

1.2 信息反馈存在失真情况

部分信息员因对教师存在一定的顾虑和自身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 使得思想上存在顾虑, 认为向学校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不足, 无异于在背后讲教师坏话, 担心受到教师的责罚, 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或其他方面的工作, 不敢大胆开展信息反馈工作, 以至于不敢讲真话, 不敢填写真实的教学信息员信息反馈表, 导致收集的信息存在偏差和失真[2]。另外, 部分信息员工作态度不积极, 不愿向广大学生征求教学意见, 简报上交仅仅按照自己意愿填写, 带有个人色彩, 往往以偏概全, 导致信息失真。

1.3 信息反馈不及时

有些学生对学生信息员的工作了解不全面, 造成信息员工作不顺畅, 收集的信息缺乏时效性。部分信息员对自身职责的认识不全面, 工作缺乏主动性, 对于当堂课就可以解决的教学反馈往往拖沓至简报中, 不能够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

1.4 信息员素质参差不齐

学生信息员目前大部分是由班级学习委员兼任, 兼任的好处是学习委员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广大学生对于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更便于工作的开展, 但同时也有不少问题, 如学习委员责任心不强的话容易忽视教学信息站的工作, 影响到教学信息的收集。

1.5 缺乏站内文化, 信息员归属感不强

一个具有自身文化传承的组织能够更好地凝聚全体成员的力量, 而信息站恰恰缺乏这种站内文化, 平时很少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活动。因此, 信息员对信息站缺乏荣誉感和归属感, 凝聚力、责任心不强。而且, 站内的工作过于单调, 信息简报的反馈途径单一, 内容有待丰富。

2 完善建制, 建立内部监控体系

我校教学信息站成立于2003年, 教务处直属管辖, 现根据工作需要, 信息站设立总站、分站, 目前总站下设4个部门:信息部、助理部、督导部、编辑部。分站的设立按照院系需求, 每个院系设立一个分站, 统筹归总站管理, 具体工作开展情况由院系指导教师指导。总站信息部负责每个月教学信息的收集编辑, 整理成简报, 下发至各个教学单位;助理部通过值班协助教务处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开展日常工作;编辑部负责编辑出版信息站刊物《学信坊》;督导部主要负责总站、分站各个部门日常运作的监督、评价。近年来根据信息站日常运作过程中发现的不足之处, 以督导部工作为抓手, 制订一系列督导评价体系, 切实提高信息站工作水平, 保障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1 重视和完善制度建设

无规矩不成方圆, 根据日常工作实际, 由督导部牵头修订《信息站工作守则》《信息站考核办法》《信息站评优工作办法》, 日常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执行, 落到实处。各个分站根据本院系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 在总站工作守则的基础上, 制订具有本院系特色的工作办法。

2.2 严进宽出, 定期培训, 保证队伍质量

各个学院根据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 自行制订信息员聘任标准。对于聘任总站委员, 采用自愿报名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 总站制订委员聘任标准, 严格按照聘任标准进行面试。对于新进信息员、委员统一组织培训学习, 培训主要包括信息反馈的有效性、公正性和针对性, 介绍教学信息员的主要职责, 老信息员进行工作经验介绍、交流, 切实提高信息员的素养。对于连续两个月在分站/总站各部门考核中名次靠后者给予警告, 超过4次者直接辞退, 重新聘任责任心强的学生。

2.3 建立健全日常考核机制

很多信息员责任心不强、工作态度不积极是源于缺乏健全的考核机制[3], 对信息员没有约束力, 综合各个部门的职责, 督导部制订出了有针对性的考核指标体系,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简报评分。撰写信息简报是每一名信息员工作职责的核心, 每个月每一名信息员上交信息简报至信息部, 信息部根据简报评分标准, 从简报的数量、质量 (包括文字撰写规范性、有效性、时效性) 进行评分, 每个月的分值计入信息员年度考核成绩, 同时计入分站年度考核成绩。

(2) 例会出勤。按照信息站工作守则, 每个信息分站及总站的各个部门每个月需要召开例会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和部署。督导部根据各部门上交例会召开时间指派工作人员参会, 做好会议记录, 同时对例会的组织、例会内容、例会出勤情况进行打分, 成绩计入个人及部门年终考核。

(3) 活动参与度。信息站每一年会协助教务处及教师 (教学) 发展中心举办教学活动, 在每一次活动中, 督导部详细记录信息员的参与情况, 同时对于各个分站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度及活动承办次数进行记录, 成绩计入年终考核。

(4) 工作记录书写情况。每一名信息员都会有自己的工作记录本, 很多信息员在例会中忽略工作记录的书写, 督导部工作人员每一次例会结束时都会对该部门信息员工作记录本记录情况进行打分, 成绩计入年终考核与评优。

(5) 特色活动举办情况。每一个院系的信息分站都有自己的专业特色, 每一学年各个分站都会举办特色科普讲座、项目申报宣讲等教学相关活动, 督导部工作人员对每次活动进行考评并将成绩计入年终考核。

2.4 实行年度考核制度, 完善奖惩激励机制

(1) 分站评优。每一学年结束时, 在进行换届选举的同时开展年度考核评优大会, 进行优秀信息分站评选。优秀分站评选通过PPT汇报方式, 每一个分站展示本分站一年以来的工作成绩、特色与亮点。总成绩包括PPT汇报评分、简报评分、工作记录评分、日常工作参与度评分、特色活动举办次数评分、重大失误扣分 (信息员简报重复提交、简报内容抄袭等) , 每年评选出3个优秀信息分站进行表彰。

(2) 信息员评优。信息员评优主要以分站为单位进行推选, 分站在督导部监督下进行评选, 考评主要包括:简报书写评分 (信息部提供) 、工作记录本评分、日常活动参与度评分。个别分站, 例如临床医学信息分站, 根据自己分站工作量制定自己分站的评优制度, 进行分站内部评优。

(3) 制订加分办法。每学期初, 各个院系开展学生奖学金评定工作, 教学质量监控中心会根据各个分站整个学年的工作开展情况拟订院系加分建议函, 发放至各个院系, 院系根据本部门实际情况, 酌情给予加分。

(4) 召开表彰大会, 增强荣誉感。定期召开学生信息员表彰大会, 对工作效率高、完成任务好的学生信息员进行公开表彰。同时, 通过宣传栏、网页、微信群、QQ群等多种渠道宣传优秀信息员。

2.5 加强信息反馈闭环建设, 提升信息员自我认同感

每个月信息部制作的信息简报会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下发至各个教学部门, 教学部门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与建议进行整改。为了加强信息反馈工作的闭环建设[4], 信息站每个月将各个教学单位的处理意见由督导部统一下发至各个信息分站, 分站通过每月例会向信息员通报意见处理情况, 这样信息员就知道自己的意见被学校采纳了, 或者被相应的教师接受了, 并且进行了整改, 增强了信息员的自我认同感, 提升了工作积极性。

2.6 加强宣传, 增强集体归属感

鉴于信息站的工作性质, 信息站于2014年组建编辑部, 编辑出版信息站刊物《学信坊》, 包括名师堂 (校内教学名师访谈) 、实习生物语、大学生科研坊、考研路等板块, 内容紧贴学生需求, 既能够宣传信息站, 又能够为广大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另外, 在每学年新生入学后, 编撰《医路首站》宣传册, 发放至新生宿舍, 将新生入学后可能面临的教学、生活、学习相关疑惑以问答形式汇总编撰, 受到广大教师及学生的一致好评。在日常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积极联合教务处在教师节、圣诞节、元旦等节日开展特色活动, 不断加强信息站的宣传, 树立品牌形象。

3 结语

教学信息站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想充分发挥教学信息站的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提升在教师、学生中的知名度与认可度, 同时也要加大监管力度, 不断推动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郑凉.关于加强高校学生信息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 :38-41.

[2]贾格年, 刘建林, 刘端森.高校教学质量提升中学生信息员的作用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3 (9) :53-54.

[3]李群英.地方本科院校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实践与探索——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 24 (10) :53-55.

内部教学质量 篇10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 并且这个过渡时间相对较短、比较集中, 高校的办学规模急剧扩大, 高校的教学质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大众化教育深入的影响, 高校重心普遍放在办学规模扩大、外延发展上, 对内涵发展、质量提升重视不够;二是高校教育教学条件发展跟不上大众化教育发展的速度, 满足不了学生规模的要求;三是教师资源不足, 随着大众化教育深入尤其是教学评估期间, 高校比较集中地引进了一些年青教师, 导致年青教师较多, 教学能力及教学经验需提高, 教风建设有待加强;四是高校招生规模过大, 学生基础知识有一定差距, 学习氛围受到影响, 学风建设有待加强;五是人才培养模式沿用传统模式, 不符合大众化教育要求, 与企业、社会需求联系不紧密;六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式不适应大众化教育, 需要进一步改革;七是教学管理缺少先进理念、技术、机制, 缺少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 教学管理效果不佳。

地方院校培养的主要是应用型人才, 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应用型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 地方院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校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 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有些学校只有实践教学的宏观管理文件, 缺少指导性、操作性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缺少相关的过程管理监控机制、系统的评估体系;二是实践教学条件不足, 主要是实验设备陈旧、台套数不足,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到位, 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三是生师比偏大, 教师工作量、压力大, 教师既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又要完成科研任务, 还要指导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 往往是满负荷、甚至是超负荷工作;四是学生层次参差不齐, 学生基础有差距, 部分学生态度不认真、精力投入不足, 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对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忽视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五是教师实践能力、水平不高, 责任心不强。有些教师尤其是年青教师本身没有工程背景, 缺乏工程实践、社会实践训练, 实践教学指导不上去, 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六是院校实践教学重心较多放到了具体课程和具体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和硬件条件的改善上, 较少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企业、社会对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方面来整体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和能力培养体系。

二、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体系

我校积极开展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体系的研究, 在全面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影响教学质量因素的基础上, 将企业全面质量管理 (TQM) 的理论和方法, 应用于地方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体系的研究, 提出了教学质量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根据这个思想, 遵循科学性、导向性、可操作性、有针对性的原则, 并与教育部“质量工程”接轨, 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要求, 结合我校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战略发展定位、“大工程、大实践”的教学理念, 确定了地方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的种类和开展的周期。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 建立起了严谨的、科学的并符合校情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体系及运行机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专业建设评估体系、课程建设评估体系、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及质量评估体系、实验室评估体系、生产实习评估体系、课程设计评估体系、课堂教学评估体系与运行机制等。建立、健全了教学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教学工作相关规范性管理文件。针对地方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当前应用型人才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 重点研究了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

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建立, 采用了线性权重法将三级指标 (二级指标) 转化为一级指标, 权重的选取主要通过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得到, 同时充分考虑到每项指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学生的实际。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全员性”, 体系涉及到相关领导、教师和学生全员参与;二是“全过程”, 体系涉及到重要教学建设、主要教学环节的全过程;三是“全方位”, 体系以与重要教学建设、主要教学环节有关的各部门的工作质量来保证教学质量;四是“针对性”, 体系指标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学生的实际;五是保证和提高重要教学建设、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贯穿始终。

三、开展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

我校依托评估中心和教务处, 依据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体系, 开展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2005—2012年连续八年对本科专业开展了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及质量评估, 毕业设计评估已成为我校的品牌评估, 分为理工类和文管类专业评估, 突出了理工类和文管类专业毕业设计 (论文) 的不同特点。评估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对过程进行检查, 进行学风和教风检查, 掌握各专业毕业设计 (论文) 开题、进度和工作情况;第二阶段:深入毕业答辩现场, 跟踪答辩过程;第三阶段:各教学单位组织专业进行自评, 同时, 学校聘请校内外同行专家对毕业设计 (论文) 进行审阅;第四阶段:专家组进行复评 (逐个专业进行实地考察) , 总结成绩, 查找问题, 提出整改建议, 反馈交换意见, 评出等级, 结果向全校公布。通过毕业设计评估, 规范了毕业设计工作管理, 保证和提高了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学校每年都聘请校内外专家对毕业设计 (论文) 进行抽检评审, 结果表明:我校毕业设计 (论文) 选题结合实际程度高, 学生专业知识扎实、运用知识能力强, 设计 (论文) 质量好。近几年, 学生结合毕业设计 (论文) 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 部分毕业设计 (论文) 对厂矿企业起到较大作用。

学校定期开展实验室评估、生产实习评估和课程设计评估。实验室评估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专家组深入实验室随机听课;第二阶段:各教学单位组织实验室自评;第三阶段:专家组实地考察实验室, 得出评估结论, 反馈交换意见。生产实习评估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专家组深入生产实习现场进行实地抽查, 掌握实习的真实情况;第二阶段:专家组逐个单位考察, 评出专业等级, 反馈交换意见。课程设计评估专家组深入到单位进行检查, 检查内容主要是教学文件、指导教师、课程设计选题、课程设计质量四个方面。通过开展实验室、生产实习、课程设计评估, 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 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制作、铸造工艺设计、航模等竞赛中屡获佳奖。毕业生以实践动手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公认, 几年来, 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居黑龙江省高校前列。

学校常年开展课堂教学评估, 实施教学督导制度和学生评教, 形成了以校、院两级管理的“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每年都开展教师教学质量建设系列活动, 包括“多媒体课件大赛”、“名师示范教学”、“专家讲座”、“十佳教案评比”、“实践教学大赛”、“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及获奖多媒体课件、教案观摩展等活动。在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学校在我省进行的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中, 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教师的课堂教学得到了专家组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教师在省内其他教学大赛中屡获佳绩。

学校以专业、课程建设评估体系为导向, 实施专业、课程项目制建设, 以三年为周期进行滚动建设。2011年依据评估体系对59项专业建设项目、40项课程建设项目进行了考核评估, 得出了考核结论, 对项目组成员进行了考查, 反馈交换了意见, 有效地推进了专业、课程建设, 专业服务企业、课程服务专业的转型实践成效明显。截止目前, 学校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 省重点专业10个, 学校本科专业数量达到51个;建成国家级精品课1门, 省级精品课14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1项;省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1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省级教学团队4个。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地方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地方院校需要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建立、健全适应大众化教育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体系, 开展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 切实保障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地方院校,教学质量管理,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赵国刚.教学服务型大学转型发展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24)

[2].本科教学质量现状调查课题组.工科本科教学质量现状调查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 (6)

[3].袁慧等.新形势下培养提高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认识与实践[J].高教探索, 2007 (2)

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1. 提高审计质量,就应不断进行审计创新

创新是内部审计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

内部审计的创新,首先要强化创新意识。内部审计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查错防弊,更应是为企业战略目标服务,为企业提供增值型服务。所以,要强化内部审计宏观意识,不拘泥于一时一事;要强化大局意识,不纠缠于枝末细节;要强化责任意识,不敷衍,不厌战,找准目标,理清思路,做好服务文章;要强化综合分析,突出建设性功能。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创新机制,创新审计计划管理模式,创新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创新审计工作方法,以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审计工作应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以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模式、创新路径,求生存谋发展。

内部审计的创新,要通过审计人员研讨活动不断积累创新成果。在实际工作中,要实行创新闭环管理。创新闭环管理就是将每一个项目中所涉及的新业务知识、新审计技巧、经验与教训,通过技术交流和理论探讨,形成创新成果,逐渐完善到审计理论、审计制度、审计流程和审计标准中,以指导后续的审计工作。创新成果可以不断完善审计新流程、新制度、新标准,使审计标准化进程不断处于动态发展的状态;创新成果也可以用来进一步培训指导审计人员,提高其业务素养和技能水平,使审计人员快速掌握规范性流程、标准审计方法和标准记录。

内部审计的创新,要重视审计技术和审计手段的创新。在实际工作中要借助信息技术,加快网络化建设和审计软件的运用,实现审计技术方法的变革,扩大审计覆盖面,以高质量和高效率审计,服务于企业发展。

2. 提高审计质量,就应加强审计成果的落实运用

审计成果的落实运用,需要穷追不舍的“后监督”、锲而不舍地“后总结”、深入细致地“后分析”,形成评价闭环管理。

“后监督”就是规范审计成果落实运用机制,建立后续审计制度。被审计单位要狠抓审计建议的落实,编写书面整改报告,上报审计部门,再由审计部门对上报的整改报告进行核实检查,进行审计建议落实整改情况的后续专项审计,将整改结果纳入考核体系,强化审计工作的严肃性。

“后总结”就是及时总结审计项目中掌握和运用的业务知识、法律法规,创新审计技巧和方法,最终形成新的经验知识储备。

“后分析”就是加强审计信息的收集整理,做好审计分析工作,形成专项审计分析、重点审计案例分析、年度综合分析;对审计项目中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全面、综合地分析,分析问题发生的频率及严重程度,查找问题产生的的根源,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建议,并将其纳入企业风险管理体系。

审计成果的落实运用要坚持审计评价闭环管理,将各项目审计评价进行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为未来审计项目确定重点提供参考,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问题案例及审计要点,解决审计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3. 提高审计质量,就应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外部监督体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提高审计质量,需要建立和完善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和规范,实行统一实务标准并严格执行。要明确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职责,量化和细化责任目标;要实施交叉审计,规范交叉审计的分片管理、工作方式与程序;要实行三级审计复核制度,明确每级复核的内容、复核要求、复核人的责任,增加集体判断成分,以增强审计结论的可靠性,降低审计风险。

建立和完善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外部监管体系,适度强化法律责任,实行审计结论公开制度,增强审计人员压力,促进审计人员将压力变为动力,借助外力提高审计质量。

4. 提高审计质量,就应配备和培养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才,不断提高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离不开人这个因素,审计质量与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和职业操守密切相关。在经济发展和深层次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做到思想进步、作风顽强、业务精湛,才能确保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在企业内部得到充分发挥。

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应是多元化的,配备审计人员,要选择有丰富业务经验的人员加入内部审计部门,需要不断更新审计专家队伍,不断补充审计队伍的新鲜血液,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的进退机制,让各种专家型人才不断充实到审计队伍中来。

提升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需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选送审计人员外出培训和交流,同时要积极营造内部学习氛围,构建立体学习网络,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实行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书本学习和网络学习、骨干授课和选题研讨、审计课题研究、人人钻研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从而快速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理论和实践能力,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要坚持政治与业务、内审业务与经营目标、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工作必须与个人要求五个统一;要倡导善于思考,注重学习,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学政治,善于从宏观层面把问题具体化,提升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要倡导自警自律,教育审计人员廉洁自律、洁身自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道德底线;要自觉地信守审计理念,在实际工作中敢于坚守原则,勇于揭示问题,切实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常面临各种利益的诱惑和企业内部的人情关系,或各方领导的不正当“授意”,只有坚持职业道德和操守,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才能依法独立地处理审计问题。

5. 提高审计质量,就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在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容易受外部利益驱动,如果监管缺失,很容易导致内部审计人员的机会主义倾向,做出不合理和不符合职业道德的选择,从而影响审计专业判断和审计质量。因此,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有效地激励与约束机制是提高审计专业判断质量、促使内部审计人员发表客观审计意见的有力措施。

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严格的审计质量评价考核体系,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考评,促进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坚持谨慎原则,准确描述问题实际,清晰表述问题脉络,最终通过不断地评价考核,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队伍。考核标准可包括内部审计人员发现问题的数量、金额、性质,内部审计人员审计技能熟练性、专业性、创新性,发现审计问题表述清晰性、全面性,问题定性的准确性、深入性,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可操作性,项目总结理论的创新性、实用性等。考核标准要有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以定量指标为主,对于定性指标要赋予评价准备和权重,使其定量化。

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考评应与绩效工资挂钩,作为个人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定期开展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对审计报告、审计档案进行集中评比,创造精品审计项目,树立优秀审计人才,以点带面,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内部审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

应建立审计责任风险分担约束机制,约束审计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督促其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和职业谨慎性,在审计专业判断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总之,加强内部审计质量在整个内部审计事业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强化质量控制是世界审计发展的共同趋势,切实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水平,使内部审计工作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早日与国际惯例接轨,融入世界审计主流。

参考文献:

[1] 李昂.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闭环管理体系模型审计.中国内部审计.2011-9.

[2] 孔凡勤.跟踪审计专业判断影响因素分析 .审计文摘.2009-3.

[3] 计永哲.强化监督促管理求真务实提质量. 中国内部审计.2006-12.

内部教学质量 篇12

研究表明, 一个国家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 既是黄金发展时期, 又是矛盾凸显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导致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还突显了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高级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 人才结构不合理, 培养体系不完善。目前, 我国就处在这一时期。《2014年教育蓝皮书》数据显示,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最高, 为78.1%, 高于“211” (包括“985”) 重点大学的75.5%。这一数据再次证明了经济发展对于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强烈需求。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办学定位不明确, 缺乏特色, 同质化情况严重的问题。没有特色就没有不可替代性, 也就没有竞争力。近年来, 地方本科高校就业率垫底, 对考生的吸引力也趋于下降, 发展面临空前压力, 已进入了事关生死的分水岭, 向应用科技大学转型, 寻求特色发展是必由之路。

2013年1月教育部启动了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 包括金陵科技学院在内的全国13个省 (市、自治区) 的33所本科院校入选该项目的研究工作。该项目旨在探索构建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 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同年6月, 35所应用科技大学发起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 (学院) 联盟, 探索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分类办学和特色发展, 截至目前联盟成员已超百家。

国务院、教育部等主管部门在政策上正努力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科技大学转型, 地方本科院校也已经意识到转型的重要性并在积极转型中, 转型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当前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应用科技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 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自上世纪末以来,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 高等教育办学规模迅速扩张,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 201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37.5%, 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 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已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在大众化的平台上稳扎稳打, 建设一个质量时代, 这是高校内外主体的共同愿望。

但在经历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阶段的粗放式增长与管理后, 近年来我国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办学定位不明确、办学体系不完善、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同质化情况严重等问题。

应用科技大学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应用科技大学质量保障理论, 梳理应用科技大学质量保障的各种要素和内容, 构建应用科技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和培养质量关系着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 是应用科技大学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需要

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一所学校教育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实力的最终体现。应用科技大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平台上发展, 获得了“大众化”带来的整体生源充足的发展优势, 但相对产生的就业困难问题却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障碍。“史上最难就业季”的数据在被不断刷新。虽然应用科技大学在由地方高校转型的过程中已开始寻求特色发展, 提高输出人才的竞争力, 但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是个系统工程, 要从社会、政府、学校的方方面面着手, 其中进行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必不可少。通过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进一步完善“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 提高应用型人才输出的竞争力, 使应用科技大学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 是应用科技大学立足内涵式发展, 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经历了举世瞩目的高等教育大发展之后, 我国高等学校要走向精细化的学校内部管理之路, 在学校教育理念、学校文化、教师素质、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甚至办学效益等方面进行思考和研究, 规划发展道路, 进行内涵式发展。

梳理各发展要素之间的关系, 构建特色鲜明、科学适宜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用科学系统的保障制度引导学校内部形成科学的质量观、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保证高质量的人才输出, 使应用科技大学从学校文化到组织结构到职能发挥得到全面提升。

二、应用科技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一) 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

在结束了首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之后, 教育部决定开展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审核评估引导学校建立自律机制, 构建适宜自身发展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促进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成为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内在推动力, 将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主要依靠外部监控转变为主要依靠内部驱动。

在教育部的推动下, 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综观各类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主要围绕四个部分进行构建:第一, 各具特色的教育质量观, 体现了不同类型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表现为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第二, 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组织体系和机构设置, 一般表现为设置独立于教务处之外的教学质量评估中心;第三, 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 这些要素会因为支撑理论的不同产生差异;第四, 运行体系, 其中闭环式运行体系近年来受到推崇, 可以有效地推动系统进行持续改进。

同时, 根据体系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可将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分为三个子系统, 分别为目标保障系统、运行保障系统、反馈修正系统。

(二) 应用科技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现状

长期以来, 高校在质量保障方面所做的工作主要还是为了接受外部的检查评估而被动地进行。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很多还停留于文件和形式上, 没有得到落实和推进。近年来, 虽然在各内外主体的推动下, 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质量观、组织机构都已初步形成, 但人们对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解还不够全面。

综观各类高校, 尤其对于转型中和新成立的应用科技大学, 内部教学保障多还停留于质量监控的层面。虽然已采取了部分独立的监控措施, 但整个保障系统没有得到有效的运行, 保障的内部驱动不足, 监控结果利用率低, 系统的反馈、修正和持续改进作用无法充分发挥。

(三) 应用科技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1. 目标保障系统存在的问题

部分应用科技大学, 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质量观还未形成, 导致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 不能体现应用型的发展方向;部分应用科技大学虽然已设计完成了发展思路和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学科和专业发展方向, 但这一整套设计还停留在管理者层面, 未形成全校总动员的形势, 教师、学生、基层管理者仍保持着过去由检查评估带动执行推进的局面, 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内部驱动力。

2. 保障运行系统存在的问题

首先, 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成要素不完整。部分高校运用过去接受检查评估的经验, 根据教学管理实践和接受过的检查评估项目内容整理构建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系统所有元素要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是复合统一的整体。显然这些零散的保障内容和项目还不够全面, 且项目之间没有形成将它们联系成系统的逻辑关系, 不能构成一个系统。

其次, 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缺乏科学性。有些高校接受评估检查积累了丰富经验, 熟悉评估检查的指标体系, 导致在构建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直接使用这些评价标准, 没有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处理;有些高校为了完成保障体系构建的任务, 匆忙设计保障体系、制订保障制度, 甚至照搬其他学校的文件材料, 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情况和特色。这样制定出来的保障体系与具体制度很多会与学校实际无法匹配, 不能体现自身的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理念和应用型特色, 并导致不科学、不客观的监控和评价结果。

此外, 对于实践教学保障薄弱。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促进学生完成从知识到能力, 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但很多高校在实践环节的质量保障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如实践课程比重低、教师缺乏一线经验、课程中学生实践操作不足, 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学校指导不足、监控不力, 毕业论文学术水平低、脱离实践、答辩“走过场”等。

3. 反馈修正系统存在的问题

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影响下, 一般认为环状系统能够稳定运行、持续改进, 如PDCA循环。但有些高校的保障系统没有形成环状闭路, 造成监控和评价结果反馈不畅, 保障要素和内容不能及时调整修正, 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持续改进;有些高校虽然已设计了环状系统, 但往往不能严格执行, 使系统中断在检查评价阶段, 造成监控和评价结果利用率低, 教学质量同样无法得到持续改进。

三、对应用科技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思考

综上所述, 构建应用科技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要求学校内部的全体人员, 包括所有管理者、教职员工、学生一同行动, 建立质量保障意识, 采用多样化的保障方法, 将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由教学过程的监督延伸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控制, 全面覆盖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要素。

应用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则应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 强化职业训练为重要手段, 产学合作为重要保障①构建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其他高校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相比, 需要突显应用型特色:

1.在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加强对实践环节的重视

首先要保证实践课程比重, 提高实践课程教师指导能力, 加大监督反馈力度, 提升实践课程效果;其次重视实验室建设, 注重整体规划, 完善管理制度, 保证经费投入, 加大开放力度, 提高使用效率。

2.在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加强对产学合作的重视

将合作企业、行业协会等纳入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设置与建设、实践课程、毕业论文、信息反馈、建立实践基地等方面切实加强合作, 打造应用型教学师资团队, 提高毕业生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 推进毕业生的准职业化。

3.在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推进职业证书制度

取得职业证书是学生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 是提高学生岗位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人才培养应用型特色最直接的表现方式。

摘要:应用科技大学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应用科技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和培养质量, 关系着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质量。文章研究了应用科技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并从目标保障系统、保障运行系统、反馈修正系统三个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最后结合应用型特色对该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应用科技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杨彩霞.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现状评析[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0, (01) .

[2]刘教民.建设应用科技大学培养和造就高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 2013, (17) .

[3]应会琼, 代显华, 杨明娜.应用技术大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06) .

[4]李明枝.论审核评估视角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构[J].北京教育 (高教) , 2015, (Z1) .

[5]李彬, 阮冬生, 李敬芬.地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 2013, (05) .

[6]张其敏, 王光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5, (13) .

[7]方鸿琴.我国高校质量保障体系一般模式构建与质量审计[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上一篇:鼓风节能技术论文下一篇:股价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