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教学

2024-07-04

茶文化教学(共12篇)

茶文化教学 篇1

在中英文化教学内容中,融入茶文化的教学,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对于外国文化的兴趣,在以茶文化为媒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茶文化是衔接中英两国文化的桥梁。由于对茶文化的共同喜爱,中英两国在共同兴趣的前提下,实现茶文化在中英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从而拓展了中英教学内容,实现了中英教学的横向联系和延伸,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多元化教育特点,显现出创新的中英文化教学特征。对于提升学生的中英文化语境分析能力、语言驾驭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 中英茶文化差异

1.1 语言交际视角下的中英茶文化差异

对中英茶文化的差异分析,首先要从语言交际的视角进行分析,要分析字词的内涵与意义,在中英茶文化的字词分析中,具有相同意义的词语有:tea plate(茶碟)、tae sets(茶具)、tea plant(茶树)、tea ladle(茶勺)、tea green(茶绿色)、tea cup(茶杯)等。丧失了tea的基本概念的、具有不同意义的词语有:a cup of tea(汉语意指:某人喜爱的人或事);Somebody’s cup of tea(汉语意指某一东西合人的胃口,令人感兴趣);You are not my tea(汉语意指你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A different cup of tea(汉语意指不同的、有差别的人)、For all the tea in China(汉语意指不为金钱所动,再高的报酬也不会做某事)、Take tea with Somebody(汉语中有贬义的涵义,意指与某人狭路相逢)。

1.2 非语言交际视角下的中英茶文化差异

在非语言交际视角下,中英茶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茗方式的差异。中国的饮茶方式主要区分于汉族地域和少数民族地域,在少数民族的饮茶方式中通常采用“混饮”的方式,他们将盐、糖、葱、红枣、桂圆等不同的材料混入茶水之中蒸煮食用,如:藏族的酥油茶就是典型的“混饮”方式,还有苗族的米虫茶、侗族的豆茶等。而汉族的饮茶方式则较为简单,通常采用“清饮”的方式,汉族喜爱茶的自身味道,喜欢雅致、清淡的饮用方式。而英国初始喜爱饮用中国的绿茶,随着锡兰、印度等国的红茶的涌入,英国人逐渐偏爱红茶,红茶性温而绿茶性寒,更适于英国人在环海的潮湿气候下饮用,英国的饮茶方式喜爱添加适量的牛奶和糖,并配合蜂蜜、胡椒、黄油等佐料,调制成适合自己口味的特色饮品。

二、中英茶道精神的差异。中国传统茶文化所蕴含的茶道精神主要涵盖了中国传统儒家、释家、道家的哲理思想和精神,包含有“和、敬、廉、美”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追求清淡、古朴和典雅的风格和意境,寻求的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精神品格上的升华。相较而言,英国茶道精神不如中国茶道的内涵丰富,英国更为注重茶文化的生活品质和格调,崇尚优雅、舒适的生活享受。

2 中英茶文化的差异原因分析

2.1 政治环境因素

中国的传统茶文化受皇族的影响较深,在唐宋时期大多讲究的是皇族的饮茶方式和习俗,如:唐朝的煎茶、宋朝的点茶。英国的茶文化则在世界茶叶贸易不断拓展的进程中,不断改变其饮茶方式,由最初的绿茶饮用到流行的红茶饮用,显现出不同的政治环境下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2.2 地域环境因素

中国地处内陆,因而传统茶文化也显现出保守的态度,而英国地处海洋地域环境,气候潮湿,由最初的绿茶改为饮用红茶,由于红茶性温,便成为了英国流行的饮茶品种。同时,英国的生活节奏较快,比中国的内陆式保守文化有更多的创新精神,这就使得英国的茶文化创新而丰富,显现出种类繁多的饮茶品种如:奶茶、花茶、香料茶等。

2.3 思想价值观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受儒家的哲理和思想渗透较多,倡导“天人合一”的中庸思想,茶文化也以“和”为核心,追求茶文化中的清静和修为。而英国文化则受骑士精神的渗透和影响较深,显现出英国人强烈的冒险精神和探索精神,这也促使英国茶文化更具有创新性。

3 融合中英茶文化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创新

在国际文化和语言交融的一体化形势下,我国要培育更多的英语交际人才和跨文化人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英茶文化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到外国文化的特点和风格,拓展学生的思路,从新的视角探索英语语言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英语文化学习兴趣,培养英语全面素养。

3.1 基于“茶语”的高校英语文化教学

在对中英茶文化差异进行比较的前提下,高校英语文化教学中可以基于“茶语”实施教学,以“茶语”为媒介,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认识和理解中英两国茶文化的差异,在对比和比较中产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英文的“茶语”有许多谚语,这些谚语表达了不同的汉语意思,可以让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加深对“茶语”的理解。

例如:This’s just my cup of tea。

I see already that storytelling isn’t my cup of tea。

在上述的例句中,我们看到“a cup of tea”的汉语不同用法,它并不是简单的“一杯茶”的涵义,而是用于表示喜爱某物或擅长某事的意思。

还有一个“茶语”:all the tea in China体现出中国茶文化对英国茶文化的影响和渗透,由于英国初期的茶叶是由中国传入的,而当时中国传入的茶叶主要用于英国皇室贵族,成为了英国上流社会的奢侈品,显现出珍贵的涵义和象征,因而,这里的“茶语”象征着财富,而all the tea in China就意味着一大笔财富的涵义。

3.2 基于词义对比策略下的中英茶文化教学

我们可以基于中英茶文化的差异进行词义对比式的教学,通过对词义的剖析和对比分析,可以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茶语”的涵义,从而增强学生的记忆,丰富学生的中英文化认知和理解。

例如:在英国,对于饮茶的时间有固定的规定,Low tea和High tea表达了两种不同的英式下午茶,以Low tea为例,单独从词面上翻译为矮的茶、低的茶,这显然不合适,不符合人们的用语习惯和思维,在教学中要联系英国的英式下午茶文化,使学生理解Low tea就是英式下午茶的涵义,是一个固定的词组,学生在透彻了解英式下午茶的饮茶习俗、饮茶方式和饮茶礼仪之后,就可以增强对词语Low tea的理解。

又如:单词Black tea在英语的涵义是指红茶,而依照汉语的翻译习惯则应当为黑茶,那么,为什么有如此大的翻译区别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英国的红茶发展历史,在进行英国茶文化的传播和教学之下,使学生理解这个词语的对比性差异,从而加深对英语的记忆和理解,丰富了英语茶文化教学内容。

3.3 基于英国茶文化中的文学作品的教学

英国有许多关于茶的文学作品,许多英国著名作家都在作品中在关于茶的描述和语言,这也体现出英国对茶的热爱和推崇,在英国茶文化的作品中,有大量关于英式下午茶、英国饮茶器具、英国饮茶礼仪的描述,学生在感受到别致而新颖的英国茶文化特色中,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对英国茶文化中的文学作品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学习和背诵,极大地提高了英语学习效率。

3.4 基于英国茶文化的影视作品的教学

英国茶文化中还有直观、生动的影视作品,这些直观的英式茶文化影视作品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欣赏英国茶文化的影视片段中,增强对英语语感和语言的驾驭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可以在教学中播放《傲慢与偏见》电视,在这个影视作品中有大量关于英式下午茶的情节,学生在英式下午茶的习俗和美轮美奂的英式茶具的感染之下,进入到英语情境的学习之中,进行简单的英语交际训练,增强了情境对话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在以茶文化为媒介的教学过程中,基于中英茶文化的差异对比,进行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和英语文化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驾驭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增加对英国文化的深度认知和理解,提升跨语言交际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乐兴,李养龙.大学英语教学中中英文化对比的引入——实证与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5-120.

[2]罗湛.关于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基于跨文化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4(11):37-40.

[3]文斌,丁启红.探析中英茶文化比较与英语教学[J].福建茶叶,2016(2):210-211.

[4]张文杰.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1):220.

[5]王柳人.中英茶文化比较与英语教学[J].科技信息,2010(31):202-203.

[6]万丽丽.浅析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J].中国成人教育,2013(3):176-177.

[7]靳名.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的培养策略研究[J].海外英语,2012(7):93-94.

茶文化教学 篇2

课程名称

课程中文名称:茶艺与茶文化

课程英文名称:Tea ceremony and tea culture 课程简介

中国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而产生的物质、精神、心理、风俗和休闲的现象,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独具特色,久经历史变迁而始终兴盛不衰,是提高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素养的途径之一。同时,茶艺师服务能力作为本课程必须具备的核心技能之一,也是后续到茶文化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时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拓展学生就业路子的途径之一。因此,本课程是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茶文化专门化方向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

课程教学任务、在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茶艺与茶文化》是中等职业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化方向——茶文化方向的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决定性的支撑作用,是连接学生和就业之间的重要课程。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在实现茶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中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还面向初级、中级茶艺师等职业岗位技能培训及考证培训。在课程设置上,与前导专业基础课程及其他课程、后续课程关系紧密,起到强化前导课程的综合效果,同时又是实习前专业能力最后的强化教学,培养学生能力与企业要求、岗位需要、工作能力达到零距离对接。

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根据中职茶艺师的工作职责、所要掌握的知识、工作能力的要求来设计的。通过课程教学实施,学生获得了茶艺师必备的职业工作能力后。可以适用于专业教学、职业培训、自学,以及职业考证等四个方面。同时按培养目标,学生具备了中级茶艺师的工作能力后,可在茶庄、茶楼、茶艺馆等公司任职,可以从一般的店员、销售员、茶艺员做起,做到销售主管、培训部长、茶艺部长等,拓展了学生的就业路子与工作前景。当条件成熟时,还可以自己开家小店、小公司,实现从就业打工到创业做老板的社会角色的转换。该课程能以项目为载体,尝试搞订单培训,让企业在学校成立人才培养及项目研发基地,茶文化教师团队可以被企业聘为技术顾问或培训师,充分体现“校企合作”的教学精神。课程教学目标

1.能描述茶叶感官审评标准,茶叶品鉴的技巧和茶具选择的方法,并能准确辨别茶叶的类型和品质;

2.能描述中国茶文化发展史和茶事服务流程,遵循茶艺礼仪规范,并根据茶叶的特点选择正确的茶具和冲泡用水,选择冲泡方法,向宾客介绍茶叶和茶具并提供茶事服务;

3.能描述茶艺表演流程,遵循茶艺表演礼仪规范,根据主题,布置茶席,为宾客表演主题茶艺;

4.能描述茶艺馆实体店的经营方法和网店营销方法,能根据宾客需求推销茶品,并根据茶艺馆经营策略选择正确的人员管理、店面卫生管理、收银管理方法,处理好网店的客户关系。考核评价方式

课程成绩采取学校、企业联合考核予以确定,增加课程顶岗实习成绩的量分;在校内课程成绩考核中,引入中级茶艺师职业技能考证的方式,采用理论、实操分开考核,分别量分,最后统计课程成绩。

①理论考核:以闭卷考试的方式,出考试卷A卷、B卷,任由抽取,考试时间90分钟。题型有:是非题、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问答题等,满分为100分。

②实训操作 A.实操:

根据规定的主题,给出的条件,要求在30分钟内,采用合适的茶艺手法泡法,进行所指定茶艺的全部操作演示及解说,考评老师现场考评,并根据评分标准量分。

B.问答:在考核过程中,回答考评老师提出的问题(限提5个问题),提问分为10分。

③成绩评定:

A.理论得分:以平时回答课堂提问的态度、回答的能力、回答的水平打出平时得分,算出平时得分平均分,占分一般为40%。以闭卷考试成绩为依据,作为期考得分,占分一般为60%。再以平时得分40%,期考得分60%,计算其理论考试最后得分。计算理论得分。

B.实操得分:根据技能操作题得分、综合技能操作题得分计算实操得分。C.顶岗实习得分:由企业、兼任教师根据学生实习的表现、能力评分,单独计分,满分为100分。

总成绩=理论(占分40%)+实操(占分40%)+顶岗实习(占分20%)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前导课程:酒店礼仪、营养与卫生、市场营销、酒店公关关系、成本管理、服务心理学

后续课程:茶艺解说技巧、茶席设计、茶叶感官审评技巧、茶艺馆的经营与管理、茶艺馆网店经营技巧 推荐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主编 陈丽敏.项目课程系列教材《茶与茶文化》.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参考书:1.郑春英.茶艺概述[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2 2.栗书河.茶艺服务训练手册【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3.丁以寿.中华茶艺【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4.吴建丽.养生中国茶【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0 5.林治.中国茶艺【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6.阮浩耕.茶之初四种【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1 网络课程:茶艺与茶文化 推荐教材及参考资料

编写依据:本课程在内容设计方面突出体现茶艺师岗位职业能力本位,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模块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以“任务”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将中级茶艺师职业技能考证的相关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略谈语言文化教学与“文化体验” 篇3

关键词:语言文化;文化体验;教学分析;建议

对于语言的学习来说,必须要与文化相互结合与传授,文化是语言使用的必要语境,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很密切的关系,这样导致在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时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并且针对文化教学的概念,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身的见解,在教师的语言文化教学中,文化体验的观念很强,利用文化体验能够促进语言文化的学习。同时语言文化也是体验文化实践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语言文化与文化体验的教学,从而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语言文化教学的发展分析

1.国外的文化教学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不同的人对文化的研究有着不同的见解。从广义的层面上来说,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相互交织与相互影响的。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对文化教学的称谓却是不尽相同的。如在英国就将其称之为是背景研究。在法国则将其统称为文化。而在德国则将其直接命名为国家概况。

2.文化教学在我国的发展

在我国,最早提出文化教学则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初期,而在早前的八十年代时,就将其统称为文化课程。主要是针对学习外语的学生来开设的。此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语言与文化之间开始逐渐发生变化,不再以独立的学科存在了,人们也开始意识到了语境中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要素。在研究语文文化教学的起源与发展后,教学方法也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关注。通过开展语言文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文化的目的与重要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要做好深层次的分析与挖掘共组,积极倡导体验式的教学,促使学生学习好文化知识。且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语言文化教学的教学之路更为的宽广,所以这种体验与实践教学就要渗透到语言文化教学中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好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二、我国基础外语教学以及文化教学

1.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现状

现今很多教学方式都应用了文化教学的理念,而教学法则是关于语言本质以及学习方法的相关理念。现今来看我国英语教学的有效实施主要是建立结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主要充分说明语言属于一种封闭的系统,要重视对语言内部结构的认识。现今语言翻译教学法主要是向交际法教学方向转变,从而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促进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传统的语言学习中仅仅重视学生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对语言能力的运用。在语言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语言文化的重视程度,能抓紧从封闭的环境向开放的环境转化,同时在教学中也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及交际能力。

2.基础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在语言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是一大障碍,因此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必须要克服文化差异。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语言文化教学必须要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主要是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以及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等方面。文化意识要与语言知识。技能、学习策略以及情感态度充分结合在一起。这要求教师要教学中必须要充分让学生掌握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学习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将会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不仅仅要学习语法,同时也要充分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发展语言技能。另外,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文化意识学习策略等。在英语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能够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文化知识主要是指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以及掌握,跨文化交际主要是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理解,能够结合差异性来不断调整自身的语言掌握自觉性。并且学生能够在尊重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运用。

三、语言文化教学与文化体验

1.文化体验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本质上讲主要指一种文化教学现象,跨文化交际主要是不用文化背景下人之间的思想交流,并且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多参与人员都要将自身的文化传统进行分析,并且对别人的话题进行理解,若是文化存在较大的不同,那么很容易造成一些误解,最终导致交际失败。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进行语言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对学生文化的传授与教学,让学生掌握以及区分不同的文化,从而来引导学生去形成多元化的文化认知。在文化教学中,文化体验属于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化概念,学生能与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相互接触,从而来不断提升自身的思维意识。在文化体验中,主要有:首先是文化内涵,学生能够在内涵中实现学习结果,学生与教师之间会形成关联实质。在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充分的鼓励学生体验与外语的文化关联。可以往学生经常与外教交流,或者是上网去与外国朋友相互交谈,观看一些外国的影片等,以此来让学生在一些情境中感受外语,去学习英语,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学习效率。文化体验对于学生跨文化能力以及交际能力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学生获取相关的文化体验之后,将有效提升跨文化能力,促进学生的进步。

2.体验性文化学习的结果

在经过文化的学习后,学生将会对文化有一个的深入的理解,并且也会提升学生的社户籍适应能力。在学生的语言学习中,其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属于核心概念,语言水平则是则是重要的基本概念,这也是在新课改要求下的重要规定。对于语言的学习来说,文化学习的基础便是语言的教学,学生在学习中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才能够真正去深刻分析文化差异,并且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体验,促进自身语言能力的提升。对于语言的学习属于一种有意识以及有目的的过程,学者文化以及目标文化的关系将会直接影响到文化的学习以及发展,学生的性格以及环境师生关系等都将直接影响到文化的文学与进步。

3.体验性文化教学

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去进行文化的体验,在体验中对文化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因此可以说体验文化学习时直接贯穿于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以便于获取有效的文化信息,最终形成文化的理解意识,从而来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认知,提升文化能力。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要选择构建不停的学习内容,以便于让学生在各个学习内容中感受文化体验。简单地说文化学习内容能够让学生在不同的阶段进行对话,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且促进学生扮演不同的表演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文化分析,不断反思,从而来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提升自身的文化认知能力。在我国的英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还应注意中国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实际要求。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目标是既要学习英语和获得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信息,又要通过英语传递信息,表达自己的思想、介绍自己的文化。在英语语言文化教学内容方面,由于随着英语覆盖人群、语境、语域乃至功能的不断扩大,相应的文化学习内容也会日趋宽泛。对于学生学习英语而言,一味追求本族语的文化立场,或一味迎合目的语的文化立场都不可能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作为学生还是首先要认清跨文化交际的复杂性,从而就具体的交际情景、交际对象与交际目的,得体地完成跨文化交际的任务。当我们认识到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的作用和地位,以及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之后,我们则应该在英语教学中合理配置不同文化教学素材,重视体验性文化教学,采取适当的文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现今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学校的语言教学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的语言知识,同时也要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有效的文化体验,让学生在文化体验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认知能力,从而来有效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雪飞. 简析文化体验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 科技展望. 2016,(07):50-51.

[2] 韦璐. 基于“文化体验循环”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J]. 才智. 2015,(26):55-56.

[3] 石莹. 文化体验视域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 现代交际. 2016,(10):30-31.

[4] 刘佳婷. 文化体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学园. 2015,(32):40-41.

[5] 王治江. “文化体验”大学英语——编写理念、形式、内容上的一次新突破[J]. 留学生. 2016,(06):50-56.

茶文化教学 篇4

关键词:中西茶文化,高校英语,文化教学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播。新时期高校英语教学已不再是单独培养学生各项英语能力为主,而是能够将英语深入到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去。对于学生来说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是必须的。现在,英语教学也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知识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英语课堂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1]。由此不难看出,文化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分析

从本质上来说,语言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文化象征,同时也可以将其看做是社会文化现象。具体来说,只有在具备民族文化背景的前提下,语言才能实现接触。由于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因此,对于不同语言人们也有自己的理解。两种语言相互接触,实际上就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在进行语言交际时,对文化的理解要比理解语言困难得多。语言更像是暴露在表面的,而文化则更加神秘。两者关系的体现在两种文化下的交流中最为明显。在这一交流过程中,产生跨文化现象也是必然的。在跨语言文化交际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语言。如果没有了语言,我们不能想象民族文化应当怎样传播。对不同语言存在的文化背景差异研究,始终都是跨文化语言研究的重中之重[2]。换个角度来说,语言和文化两者之间是统一的关系,是与生俱来的共同体。文化包含语言,同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离不开语言的重要作用。人们只有借助语言这一渠道,才能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学习英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的过程。教师传授的不单单是语言知识,而是文化。目前,随着教育思想和人们自身思想意识的改变已经意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这一认识也得到了广大英语教师的共识,并且正在积极探索,将文化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2中西茶文化差异

我国是茶的发源地,迄今为止已经有几千年的产茶历史,现在,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热捧的饮料。早在十八世纪,我国茶叶就已经传入英国,并迅速得到了英国人民的喜爱。我国是产茶大国,也是茶叶消费大国,我国每年都会向英国出口数量庞大的茶叶,中英两国的大多数人民也都具有饮茶习惯。在茶文化方面,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别。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国到唐代时期,茶已经不再专供王室使用,百姓同样可以饮用。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叶在最初传到英国时,由于在当时对于人们来说还是新鲜事物,不仅量少,而且价格非常昂贵,只有皇室人员才能饮茶。18世纪后,英国皇室人员对茶更加热衷,开始向我国进口大量茶叶,价格因为数量增多而逐渐降低,饮茶不再是皇室人员自己的享受,百姓同样拥有饮茶的权利。现在,有超过80%以上的英国人每天都会饮茶,在诸多饮料中,茶饮料销售量占到了一半以上。茶叶的发源地并非英国,但是从人均消费量来看,英国却排在世界首位,所以在茶叶进口方面也要超过其它国家。据我国农业部统计,我国茶叶人均年消费量是0.4kg,比世界人均0.5kg还要低。

在饮茶偏好方面,我国与英国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人喜欢绿茶,而大多数英国人则更青睐红茶。这与我国出口茶叶选择上具有一定关系。我国大量向英国出口茶叶时期,也就是英国百姓能够真正喝上茶时,出口的主要就是红茶,绿茶的出口量只是在最近几年才有所提升。通过对英国茶叶市场调查跟踪发现,对绿茶的需求量逐渐增加,说明绿茶已经得到了英国百姓的认可。在饮茶习惯上两国也有明显差异,在英国,饮茶分为上午茶和下午茶,与我国饮茶方式相比,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在我国人们饮茶不添加任何调料,但是英国则不同,人们更喜欢在红茶中加入牛奶等;中国人习惯饮绿茶,在饭后,或者是一些重要场合,比如会客、召开会议等重要场合往往都离不开茶。

3文化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角色

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文化教学在我国开展得比较晚,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之所以如此滞后,与我国现代化进程有着直接关系[3]。在这之前,虽然新中国成立已经有三十余年的时间了,但当中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落后,被许多西方国家蔑视,不愿与我国开展经济贸易往来,因此,对外开放水平较低,外语文化教学这一概念也尚未被提出。80年代后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目标制定等,我国经济逐渐实现跨越式发展,与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的贸易合作关系。这一变化使我国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形成了外语文化教学的概念[4]。大批学者先后投入到语言和文化的研究工作中去,并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发现,如果缺失了文化教学,语言教学的效果和目标将会很难实现,从表面上看,学生似乎习得了语言,但是从内在来讲,学生习得的也只是生硬、呆板的文字,并没有学习到文字的精神和深刻寓意,这种表面得习最终也毫无意义。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不了解其所学语言的国家的文化,就不可能真正学好这门语言。原因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外在体现,同时也是构成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语言就是文化。因此,在对英语国家没有深入的了解下想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将文化教学应用于高校英语教学,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目标,进而为我国提供优秀的英语人才。

4高校英语教学实施文化教学的途径

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从自身做起,不断丰富自己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有条件的教师应当对这些国家进行短期访问,大致上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增加文化教学内容,特别是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具体来说,在讲授新知识前,应当先进行大约十分钟的文化教学,教师可以布置问题,由学生进行讨论和发言,然后教师再做总结,引出教学内容。比如在讲到圣诞节内容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问,中西方圣诞节都有哪些不同?选取几名学生做发言,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错,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英语国家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中西方国家之所以在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是由于文化的不同所导致的,而这些价值观念的不同,又使得中西国家的人们在认识方式上存在差异,这也正是语言行为模式、交际风格千差万别的主要原因[5]。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文化产生一个全景式的认识,从而了解到句法、交际规范等多个方面的不同,这对他们摆脱英语学习困境也是有极大帮助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中西茶文化差异作为题材,将其融入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比如在听力过程中,出现一些与茶相关的新词汇时,教师就应当以此为契机,向学生讲述与茶相关的文化差异,然后再逐渐引申出一些与此相关的其它新词汇。比如英国人饮茶方式,这样一来,学生对新词汇就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在接下来的英语听力教学就比较容易了,同时这种讲故事式的教学方式能够加深学生记忆。

在整个文化教学过程中,外来文化导入是最为重要的问题。林汝昌指出,文化导入可以按照以下三个层次进行:从英语角度来讲,第一,对英语的结构知识进行讲授,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使用和影响理解等问题逐渐消除,重点是教师在词汇选择上要导入与文化因素和文化背景相关的词汇和知识;第二,导入深层次的文化内容。不单单是前文所提到的节日、饮茶等文化差异那么简单,需要导入层次更深的哲学、历史等方面的传统文化。对于教师来说,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并不容易。教师应当对语言现象进行全面地分析,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逐渐引导学生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认知模式,在遵循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形成长期、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样学生对英语才能产生更深的认识,运用能力也因此能不断提高,能够有效解决“高分低能”的问题,为学生开展更加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5结语

综上所述,将文化教学融入到高校英语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同时也是高校英语教学的必然要求。它对于提高大学生英语运用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姝.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设计——基于雪莉·希思的多元文化教育思想[J].民族教育研究,2014(4):108-111.

[2]葛向宇,孙跃鹏,刘骥.文化在地性视域下的英语教学[J].教育探索,2014(8):45-46.

[3]霍翠柳.大学生中国文化传播能力培养在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及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1):73-74.

[4]商金芳,李清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育探索,2013(3):43-44.

茶文化与英语教学分析论文 篇5

第1:茶文化交流中的英语表达能力分析

摘要: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和推广,英语交流成为了对外贸易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如何在茶文化传递和建立过程中积极应用英语,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文化教育在英语教育中的教学地位和重要性逐渐受到重视,只有充分发挥英语的工具性作用,才能有效实现交际通用的要求和目标。

本文从茶文化交流中英语表达能力培养的社会价值研究出发,对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针对强化茶文化交流中英语表达能力培养的措施展开了讨论,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茶文化;英语;表达能力;问题;策略

1茶文化交流中培养英语表达能力的社会价值

茶文化是我国文化长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饮茶习惯到茶文化体系,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系统,在对茶文化进行深度研究的过程中,都要对文化内涵和文化交流互动进行集中的分析和管理,保证相关元素能实现更好的传递。

正是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在中西方茶文化交流过程中,如何建立切实有效的沟通路径和沟通方式,需要相关研究人员深度思考并且积极实践,正确的应用茶文化资源,利用更好的英语表达技巧实现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

在茶文化交流结构中,积极的应用有效的英语表达方式,对茶文化因素和基本构成参数进行系统化梳理,保证建构切合中西方差异的文化交互模型,从而助力人们建立全面的认知体系和语言管控模型,真正实现整体文化认知结构和理解框架体系的升级,并且保证思维方式和交流互动模型切合实际需求。

另外,在思维建立和文化习惯互通的过程中,只有进一步提升英语表达能力,才能提高茶文化交流的实效性,维护整体文化互动体系的完整度,也保证交流模式的理想效果。

在文化交流机制中,若是不能建立有效的文化交流模型,就会导致理解结构和认知体系出现严重的问题,因此,在对茶文化中的茶艺、茶道等元素进行普及的过程中,强化英语的形象化表达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茶文化交流体系建立过程中,只有针对具体问题建构系统化处理模型,才能提高整体文化应用效果而只有积极落实应用表达能力的培养,才能保证知识体系和文化融合后,相应的文化体系和文化管控水平得以全面提高。

因此,在文化体系建立和交流模式构建过程中,提高英语表达能力才能优化整体表述机制和文化交流机制,进一步升级茶文化交流互动体系的实效性。

借助载体的融合模型和升级措施,实现整体应用效果和处理效果的优化,人们能在交流结构中保证文化融合机制的完整度,能在利用多元化因素的基础上,提高英语表达能力[1]。

2茶文化交流中英语表达能力应用存在的问题

在英语完全普及的当下,应用英语建构贸易关系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在文化互通和文化交流模型中,也要集中表达和阐释相应的文化内涵,确保全球化语言结构和语言表述方式贴合实际。

但是,在英语表达能力和文化体系进行融合的过程中,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英语表达能力和准确性不足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无论是经济贸易活动,还是文化交流体系,只有建构系统化的传递模型和互动系统,才能保证相应的内容能得到有效的互动,但是,在实际发展进程中,文化交通机制落后以及文化应用短板问题较为严重。

究其原因,不仅仅是由于英语知识的应用结构存在问题,在英语组织规范和表达能力方面缺少规范度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没有对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加之表达水平也比较表面化,就导致文化交流过程失去了有效性,也使得文化内涵和文化运行体系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并没有建立更加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互动体系。

茶文化历史悠久,且文化深层次的内容都非常丰富,若是不能结合实际建构有效的表述模型,就会致使文化应用价值和文化内涵失去应用价值的问题出现。

除此之外,在英语表达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若是一味盲目地追求表达效果,却缺少资源利用以及交流机制的细化培养,就会导致整体承载结构存在问题,相应的语言体系得不到有效互动,整体语言表达体系的有效性和利用效率都失去了实际效果,就是导致文化体系存在不良问题的主要原因[2]。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多元化交流机制中,由于没有建构针对性的信息处理措施和文化应用机制,也会导致文化交流主体没有合理的载体。

在英语表达能力培养方面,相关管理机制和升级体系存在缺失,就会导致文化机制和相应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处理。

3茶文化交流中英语表法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

3.1强化文化因素和学习技巧融合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茶文化的交流有效性,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不仅仅要在实际讲解过程中积极的探索和应用文化元素,也要落实建构文化译文的针对性,保证其具有实际效果,更好地切合生活实际。

在茶文化传播过程中,要多元化建构表达方式和理解模型,有效减少“茶文化失语症”,借助英语表达能力的提升,更加有效地提高茶文化的传播范围。

只有从思维方式、中外价值观等思想层面提升整体融合机制,才能更好地建立表达方式和应用效果。

在茶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交流方式决定了文化传递的效果,而交流方式的决定因素很多,不仅仅包括遣词用句的完整度,也包括表达能力,正是基于此,要想有效优化交流实效性,升级交流能力培养路径至关重要。

需要借助学习技巧对文化因素进行重组和建构,确保建立一种独立式的表达体系,并且积极应用表达技巧,从而实现交流的有效性。

除此之外,相关学习者还要对中外文化交流体系进行深度分析,多了解表达模式和表达注意事项,在其中充分融合茶文化的阐释要素,实现整体表达效果的最优化。

3.2强化文化体系和文化理解的常规化指导

在文化传递和相关交流模式建构的过程中,要积极落实有效的理解范畴,对相关问题和不足有清晰的认知。

最重要的就是要对茶文化的实际价值和社会意义建立有效分析模式,对其内涵和体系有所了解,从而借助英语交流的方式提高文化知识的外延,并且实现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的目标。

也就是说,要想能力得到有效升级,就要对文化有深度的理解,在建构系统化理解模型的基础上,应用相应的语言技巧进行集中阐释。

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认知和理解是文化传递的基本要素,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技巧和应用方式,建构语言应用模块和文化传递模块之间的耦合,从而深度理解并传递文化内涵。

在英语表达能力培养和升级的过程中,强化融入机制和文化交流机制,确保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能得到有效的传递。

另外,在茶文化体系中,需要利用英语进行集中表达的项目非常多,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茶艺解说,在茶艺宣传的过程中,由于学术词汇较多,如何应用有效的表达方式,在减轻其繁琐程度的同时,表达有效的含义,是需要相关人员在实践中认真思考的。

要将对外交流和茶文化要素进行深度融合,寻找交流过程中的文化本质,确保英语模型能在表达机制确定的基础上,实现整个英语因素的管控和综合[3]。

3.3强化文化差异分析

要想深度落实并提升茶文化交流的实际效果,就要结合实际要求和文化内涵,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较为清晰的认知,确保能对具体的文化体系组成要素进行集中的判定和解构。

在茶文化传递过程中,只有了解差异,才能进一步深化表达着对于语言的认同感,确保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在文化交流和深化分析的过程重,且中西方文化模型和文化概念有所认知,也能更好地深化研究文化规范度,确保文化体系和文化传递过程的完整性。

在茶文化交流模块建立时,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借助技巧升级,也要对内涵和文化价值进行深度分析,并且保证具体文化体系和文化完整度能实现有效升级,充分提高利用价值的有序性和系统化,也能在融入思想模型和思想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分析,真正落实文化交流的实际目的。

也就是说,培养英语表达能力的主要方法和目的需要依托文化内涵,确保融合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相应的表述能代表不同文化体系的特征和要素,并且实现语言结构的系统化升级和认知结构的升级。

清晰的了解并深度落实文化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4]。

在茶文化交流过程中,要对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进行集中剖析,并且正视文化存在的异同点,积极利用有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处理模型,试图从多元化角度进行语言描述和情感表达,从而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更好的实现文化交流。

文化模型的建立需要结合实际需求和现实因素,也正是基于此,只有全面认知文化差别,并且结合多元化文化背景要求,在表达和交流系统建立过程中,积极应用多样化技巧,才能实现有效交流。

例如,教育领域若是想提升学生茶文化交流的英语表达能力,就要建立相应的对比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要求和系统化处理范畴,确保学生能在英汉交互的学习模型中体会文化的内涵,并且也能有效的优化升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保证整体英语表达能力能得到实质性的优化和升级。

结束语

总而言之,茶文化交流中应积极应用有效的信息处理机制和英语交流技巧,注重升级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框架和完整度,切实维护英语实用性价值,结合文化差异以及文化认知,保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实现更好的交流和互动,也进一步有效优化交流价值。

正是基于多元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融合机制的发展和更替是时代趋势,要在茶文化互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路径,建构发展新常态,对不足和短板问题进行集中处理,选取更加适宜的文化载体,真正实现文化交流的目标,为英语文化交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于志晶,刘海,岳金凤等.茶文化与英语技能人才培养策略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15(21):10-24.

[2]李亦桃,朱晓东.英语中“茶”话探微———兼议中国与英美茶文化的跨文化比较[J].农业考古,2014,14(06):211-213.

[3]段红.英语茶语文化分析———中国和英美茶文化差异探讨[J].福建茶叶,,38(07):393-394.

[4]杨柳.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看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福建茶叶,2016,38(08):230-231.

第2:基于应用语言学的茶文化英语翻译策略

摘要:应用语言学是从19世纪发展而来的一种语言学理论,其是以解决语言学的理论问题为基础而逐步形成的应用实践型学科体系。

简言之,应用语言学是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思考问题,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汉语思维模式中。

本文以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历史为切入点,从实践的角度对茶文化的英语语言符号进行了具体化探讨。

首先,就应用语言学的基本翻译立场从翻译的地位、翻译的情形以及翻译的本质三个方面对应用语言学中的英语翻译进行了简要论述。

而后,结合应用语言学的理论价值阐释了当前茶文化英语翻译的“信息转化”与“创造性位移”,并最后立足于应用语言学的实际功能从两个角度对茶文化英语的翻译方略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希望能对应用语言学视角下的茶文化英语翻译探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应用语言学;茶文化;英语翻译策略;跨文化交际

茶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具有多样化价值的实践过程。

茶文化传播可以作为一种人际交往行为,可以作为一种产业推广行为,可以作为一种商务交际活动,可以作为一种学术研究行为等,具有多样化的价值维度。

近几十年来,我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呈现出政府主导、民间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中国茶文化作为一种“东方特产”和“国学传统”,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重新审视。

从茶文化传播的载体来讲,包括影视传播资料、图书专著、茶文化产品或服务等,加强对这些茶文化传播载体的语言符号翻译是实现跨文化交际、传播中华茶文化的中介环节。

用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可以为我们创新跨文化交际中的茶文化翻译提供有力帮助。

1应用语言学对于翻译的基本立场分析

从语言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大体上从19世纪初期开始西方语言学科学开始呈现出“应用语言”与“理论语言”的分化现象,语言学家J.N.博杜恩•德•库尔德内最早提出了“应用语言学”的概念。

无论是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还是从茶文化知识的结构化构成来看,所有的知识都可以被划分为“理论”与“实践”这样两种部分,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早就开辟了这种分析范式。

茶文化教学 篇6

关键字:文化适应模式;对外汉语教学;社会距离;心理距离;适应阶段

引言

近些年,随着对外汉语事业的发展,人们意识到了对外汉语相关理论研究的重要性,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也为了对外汉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如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提出的对比分析理论,通过预测学习者的难点提高了对外汉语教学效率;塞林格提出的中介语则解释了学习者学习目的语所犯的一些语言错误的原因;而第二语言习得顺序假说则解释了学习者学习语言是讲究一定的先后顺序的,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遵从一定的顺序;克拉申的语言监控假说则提出了学习者学习语言的不同方式;而根据社会文化模式提出的文化适应模式从另一个角度解决了学习者学习目的语出现问题原因。在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理论的研究中,很多人都更愿意从语言本体这个角度出发进行对外汉语的研究,常常忽略了文化的角度。当我们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中,就会遇到一些用语言知识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而当我们从文化的角度看时,就会发现问题所在。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就从文化角度解释了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中所遇到问题的原因,在这里就专门从文化适应模式来分析对外汉语文化教学。首先通过从文化适应模式的重要性来来简要说明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然后从影响文化适应模式的的两个主要因素来分析其怎样对学习者产生影响以及产生影响的原因,最后从文化适应模式的四个阶段来提出关于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一些策略。

一 文化适应模式的重要性

事实上,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对目的语的跨文化适应过程,而对于学习者而言,如果他们能够较快的适应目的语文化,那么就会非常利于目的语的学习和掌握,反之,则不利于目的语的学习。而这也就是美国学者John.H.Schuman所提出的“文化的适应”假说,文化适应理论是从社会环境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来考察第二语言习得的外在因素。它的核心内容是:第二语言习得只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学习者始终处于从不适应过渡到适应的联系中,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群体的文化适应程度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的水平;其中,“文化适应”指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方面都能融入目的与群体中①,而当留学生从本身已熟悉的文化环境进入另一个新的文化环境时,便脱离了他所熟悉的社会体系。而新环境下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与其本民族都存在着巨大差异,这必然会给留学生带来适应压力,尤其像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特别是在西方国家相比,有着极大的独特性,正是这种独特性给留学生的文化适应带来更多的障碍,如果不能够尽快的调整适应,则会极大地影响留学生目的语的学习,甚至严重的可能酿成社会问题。所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对第二语言学习非常重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无论是在词汇,语法还是文字等方面都涉及到了文化方面,如果学习者能很好地适应汉语文化,如在教红包,红色这两个词时,我们不单单要向学生解释词的理性意义,还要向留学生讲解词所蕴含的文化色彩色,让他们感受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差异。类似的还有“哪里”就要向留学生解释这个词语常常表示中国人的自谦,这样才能让留学生渐渐从心理上接受中国文化,从而对他学习汉语有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

二 文化模式的表现形式及分析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这一研究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John.H.Schuman就已经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探讨了社会文化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由此而提出了“文化适应”理论假说,它开辟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新视角,同时,他也给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使对外汉语教学能更好的进行教学,其中他提出的文化适应模式主要从两方面解释了影响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因素:第一个是社会距离,第二个是心理距离。

在社会距离上,社会主导模式与融入策略是影响学习者的是两个较为主要因素,因为当一个学习者他本身所属的社会群体比目的语所属社会群体发展程度高的话,则会影响学习者对文化的适应程度,不利于学习者目的语的学习。社会主导模式主要是指学习者所处的母语群体与目的语群体之间的地位关系,当学习者进入另一个社会群体中,他总会是不自觉的将自己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与目的语国家进行对比,当自己所在国家的各项水平比目的语国家的水平高时,在他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所谓的“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就会使得学习者对此国家的目的语的失去学习的动力,从而造成不利影响。第二因素是融入策略,当学习者面对目的语群体时,如果能够采取“适应策略”的话,那么学习者则会更容易融入目的语群体,并更好地学习目的语。而在融入策略上,适应策略是学习者学好目的语的一条捷径,但从来到中国的留学生来看,发现留学生并不能很好的适应目的语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样就给学习者造成了很多的困扰,而这些困扰会使得留学生丧失对汉语的学习热情,很容易形成“圈子”,而这个“圈子”并不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圈子——人们经常会因某些共同的兴趣爱好或特定的目的而联系在一起。这里所指是在中国学习的留学生往往与他们拥有共同母语的人组成一个小的社会团体,在这个社会团体中,他们往往是不会讲目的语的人或者学习目的语但不用目的语交流人,在这个团体中很难接受将其他语言的人。例如,在中国留学的韩国学生,他们来到中国学习,面对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常常会选择与自己国家的人形成一个团体,并在这个团体内进行人际交往。由于韩国人的夜生活比较丰富,这与中国学生的生活习惯大不相同,所以他们常常与团体中的人继续本国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很难融入这个群体,所以这就造成了很难解决的一个现象,而这正是因为留学生没有适应中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所导致的,以致于留学生很难融入目的语群体。这点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因为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留学生汉语的学习、。

nlc202309032126

心理距离是从人与群体间的关系出发考察作为个体的学习者由于情感因素造成的与目的语群体的距离。产生心理距离的最主要原因也是与文化相关的,主要表现就是出现“文化休克”现象。所谓文化休克是指“初处以文化环境中的人对陌生环境产生的一种不知所措惶恐不安的心情,并由此产生的抗拒新文化和留恋旧文化的病态心理反应”。“文化休克”可以说是学习者普遍所遇到的大问题,所以对文化休克现象,我们要更加重视。当留学生自身出现“文化休克”现象,他们往往会不知所措,惶恐不安,并进一步引起文化抗拒心理。这使他们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会表现出烦躁不安的情绪,这样他们就会“放大”自己的情感,认为与本民族不同的事物和观念都是不好的,并采取厌恶和拒绝的态度,更加远离目的与群体,把自己独立起来,这样就加剧了汉语学习的难度。

三 文化适应模式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启示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国学者普遍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文化教学。这不仅会使学习者产生“文化休克”现象,而且也会造成语言知识水平高的学习者,却不能够很好的与目的语群体进行顺利交流的“交际瓶颈”现象,那么如何应对这类问题呢,我们通过文化适应模式的研究分析了一些文化教学的策略。

一个在本国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并不会产生所谓的“文化休克”现象,即使在他学习的过程中,他深刻地体会到了欧美文化与本民族的不同,他也不会在意,更不会因此而惶恐不安,不知所措。就拿我们自己而言,在初学英语时,我们可能都会读过那些欧美的小幽默,但我们总是会感到那些笑话并不是很幽默,事实上那却是欧美国家的幽默形式,还有AA制等等不同的习惯和观念,我们起初只是惊奇,但是随着着学习的深入,我们就会理解,而且我们可能也会接受这种处事方式。所以说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只会发生处在与本族文化异同环境下学习目的语的学习者身上,因此从中我们就可以得到启示:在对外汉语的文化教学时,可以让学习者在本国进行学习,把语言基础知识交给他们,注重结合文化教学,这样在本国学习2年后,来中国这样的目的语环境后,就更容易适应,从而更利于留学生与目的语群体的交往,更利于留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既保证了语言知识的教授,使得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也从中学到了相应的文化知识。而对于那些已经来到中国的留学生,我们可以根据文化适应模式的四个阶段:蜜月阶段、挫折阶段、调整阶段、适应阶段所表现出留学生不同的心理及行为状态进行不同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并结合学习策略来辅助学习者的学习,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整个语言习得或语言使用过程中,与某个特定阶段先关联的心理行为或行动。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状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1)蜜月阶段:从徐家祯阐述了基础语言课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可能性和教授方式中,得出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是密不可分的。而在蜜月阶段,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普遍很高,这样就应该安排尽量多的语言知识学习,让学习者尽量学习语言知识,并采取直接学习语言策略,只有在遇到相关文化知识点时,再进行相应的讲解,并让他们学会自己分析问题。

(2)挫折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普遍对汉语失去原有的热情,并对目的与语文化感到不适应,是关键期。一方面,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适当的增加文化知识的教学,更多的向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的讲解,来吸引留学生的兴趣,并适当减轻语言知识学习的负担,安排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相互交流的活动,活动最好采用将任务型与学分挂钩,形成一种强制性,因为这个阶段的留学生普遍会避免与外界交流,这样学习者才有目标和动力去完成相应的任务。另一方面,在这个阶段是文化教学的主要阶段,教师可以课上布置相关与文化有关的作业,如了解中国的节日,中国的饮食习惯等等,并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反馈,进行相应的讲解。

调整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一阶段是留学生对目的语文化适应的一大转折点,在这个阶段,学生已对目的语文化有了一定的基础,并能够适应一些文化习惯。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的采用结合文化式的汉语教学,并恢复之前的以语言知识为重点的模式,这样才能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汉语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任务,但又不乏文化的了解,这样才能达到最后的适应阶段。

适应阶段:此阶段的学生已经能够很好地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下学习和生活,他们已经能够从心理上接受目的语文化,并意识到他们留学的目的,此阶段应尽量鼓励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结成“学习对子”,从交际中学习,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

以上只是从教学角度提出的看法,但好的教学方法是离不开好教材的,但于文化方面的教材却是少之又少,因为大部分学者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水平是与语言知识的掌握有更大的关系的。但根据Schuman提出的“文化适应程度与第二语言习得水平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即文化适应程度的每一个等级都与第二语言习得的某个水平相对应”这一说法,我们就可以根据此来编写有关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内容的书籍,可以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发展汉语》的基础汉语这门以讲语法知识为重点的书相对应,使得学习者既可以学到汉语语法知识,又能了解文化,这样就比单独的设一门的中华文化课程的效果要好得多。

四 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文化教学与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应该是相互结合的。因为对汉语的学习可以说是对汉文化的适应过程,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上应该建立系统的文化教学方法,促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积极的学习动机,并为学习者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尽量减少学习者和目的语文化的心理距离,并从学习中去适应中国文化,去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真正的掌握这门技能,真正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我们也应该持有语言教学为本位的思想,不要本末倒置,让文化教学成为语言教学的重要辅助在手段,最终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注释

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2012年第四期

② Schuman曾使用心理变量概念,但心理距离概念使用的更普遍

③ 是由人类学家奥伯格与1995年提出的

④ 毕继万在《跨文化适应与第二语言教学》一书中所提出

参考文献

[1] 毕继万 2009 《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 潘国文 2004 《对外汉语教学的跨文化视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刘珣 2012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4] 王建勤 2012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商务印书馆

[5] 《论文化适应模式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启示》

文化和文化教学 篇7

“文化”一词最初来自于德语,在英语中历经了非常复杂的变化。文化经常会以语言的形式出现,而语言也存在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如果不能理解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内涵,就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大学英语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对两种文化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英语学习上的困难。

二、文化的定义

人类学家Edward Taylor对文化的定义是:所谓文化或文明,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中国的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典籍《易·贲》,其中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就是观察人间万象,通过教育,成就天下太平安乐。胡文仲从外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将文化定义为特定人群的整个生活方式。他认为,作为外语教师应关注的文化首先应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与语言交际直接相关的方面。

三、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在其进化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文化所具有的特点。语言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透过语言,可以了解这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语言作为文化传播和承载的工具,是文化得以生存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同时文化又会影响和制约语言的发展。总之,语言与文化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也必须学习语言。

四、文化教学的意义

既然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就必须进行文化教学。Robert Lado曾说:“我们不努力去掌握文化背景知识,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一些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学好一门语言。”

1 . 增强学生兴趣,开阔学生眼界。增加文化教学的内容,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教学内容由原来单一的词汇和语法教学,转变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时进行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会随之变得多样化,由原来的枯燥变得丰富有趣起来。在英语学习中了解中西方文化,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西方人的言行,进而才能尊重对方的习俗,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文化知识的传授,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开阔学生的眼界。

2 .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使用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际,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恰恰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消除交流的障碍,避免尴尬和冲突。文化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教师要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加入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扩展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学生慢慢地会意识到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以外教师要督促学生多看书,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力争把学生培养为不仅具备语言能力,更有文化底蕴和修养的优秀素质人才。

五、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主要方法

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有时很难对一篇文章、一段文字或一个句子甚至一个单词作出准确的理解,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语言知识贫乏,而是由于他们缺少跨文化知识。文化因素对语言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一定要向学生传授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完成从基础学习到实际应用的转变。

1.词汇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把一种语言内涵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化信息转换过程,涉及语言和文化的很多方面。例如,词组“eat one’s words”,有人翻译成“食言”,因为“eat”的主要词义是“吃”,但“eat”在英语中的意义很多,“吃”只是其中一个。如果我们只考虑词义不理解其他意义,就不能准确理解整个词组的含义。该词组的正确翻译应是:收回前言,认错道歉。但英语中也有些词与汉语在文化内涵上是相同的,例如,“He is as sly as a fox(他狡猾得像一只狐狸)”。句中的“fox”一词在英汉两种文化都可以用来比喻狡猾的人。

体育教学中茶文化传承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茶文化,传承融合,教学模式

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条件不断改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再有生活上的压力和烦恼,而是存在文化不足等问题。因此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有效丰富学生成长的文化意识,完善学生成长的价值理念,就极为重要。另一方面,从当前体育教学开展状况来看,当前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存在教学体系单一,教学内容片面,学生参与性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就使得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和意义大打折扣,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缺少对学生成长意识的有效引导。因此在一系列因素影响下,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前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如果能融入茶文化,传承茶文化,对改善体育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

1 体育教学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教学活动中,仍然推行的是“成绩导向”价值理念,体育学科并未纳入考核体系之中,所以很多学生不能给与足够重视,通过对当前体育教学开展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问题突出表现为:

1.1 教学理念不完善,缺乏对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引导

在当前体育教学活动中,重教学,轻实践,重成绩,忽略学生健康成长已经成为整个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管理者和学生更重视部分纳入考试体系内学科知识的学习,从某种程度上,对体育学习存在认知偏差。因此,在体育课程设置、体育赛事活动组织上,并没有投入过多精力和注意力,以至于整个体育教学活动较为固化。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健康体质也是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和客观衡量标准。同时,校方也未能全面、有效引导学生养成积极锻炼、健康成长的良好习惯。可以说,当前体育教学活动,形式大于实质。其中更没有涉及到以茶文化为核心的有关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

1.2 教学方法滞后,忽略与学生兴趣的充分融合

随着教学环境不断变化,如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和时代特点也在发生着一系列变化,在这一背景下,体育教学必须融入创新,只有赋予其更多元素,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但事实上,目前体育教学活动中,并未考虑这一因素。此外,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基本忽视了关注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多方面要求。整个教学活动趣味性不足,很难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比如当前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求知欲,但很少有学校和老师能够将以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与体育教学相融合。

1.3 教学思路单一,缺乏将多元文化与之融合

随着教学环境日益复杂,如今体育教学应该朝开放化、全面化、公开化方向发展,也就是要将与教学相关的一系列元素融入、嫁接到教学活动中。然而目前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教学思路单一的问题,很多体育教师只看到体育教学的要求,只认识到体育教学的内容,未能将其他文化系统化添加到体育教学中。比如当前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教育学生掌握相应的体育技能和知识,同时也要需要让学生形成积极全面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如果能将茶文化融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将有效弥补体育教学活动中引导不足这一问题。可以说,当前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未能让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形成准确认知,从而使得优异的茶文化缺乏有效传承。

2 体育教学活动中传承茶文化的价值与作用分析

随着“健康第一”、“综合素养培养”理念不断成熟,如今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时,就必须充分融入这一系列理念的内涵,通过体系化改革,实现体育教学人才培养目的。

2.1 实现体育教学理念的有效革新,深化健康成长思想

针对以往过多关注“客观数据”这一事实,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传承茶文化,将是体育教学的一次根本性创新和发展。传承茶文化,首先能够让学生深度了解体育学习的价值与目标,并且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体育能够对终身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在体育教学中,传承茶文化,将是一场理念的深度改革。通过打破老师传统体育教学观念、学生学习理念,从而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运动意识,为有效开展体育教学奠定基础。传承茶文化,将会让学生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并不只是单一的目标,也不是客观上的数字,而是全面成长。

2.2 实现教学方法的丰富发展,增加教学趣味性,提升学生参与度

以往体育教学偏重技能教学,未能广泛有效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实质上,要想让学生喜欢体育运动,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可以充分感受到趣味和吸引力。因此,在体育教学改革新的要求下,一方面要充分融入教育的客观需求,在突出专业特点前提下,优化教学内容,能够最全面、最深度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其中。茶文化确实充满教育意义,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有效传承茶文化,将实现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最终目的。

2.3 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关注,确保学生综合素养形成

除此之外,传承茶文化,还实现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关注,目前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培养。因此,在体育教学改革中,传承茶文化,启迪学生的价值观念,将从根本上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确保学生能适应社会要求。通过有效融入茶文化,开展符合学生个性、成长特点的体育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3 体育教学活动中传承茶文化的具体实施思路

茶文化无疑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更是我们成长进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通过对其进行深度挖掘,结合其中蕴含的精神文化,将其有效融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能有效改善当前体育教学活动现状,同时也为茶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提供重要支撑。

3.1 培养学生相应兴趣和爱好

体育兴趣是大学生认识体育运动价值,积极有效参与体育活动的前提,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活动充满兴趣,那么其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同时也会尽全力投入到整个体育学习中去。参与体育活动就是他们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中,也能让他们情绪得到积极释放。体育兴趣和爱好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关键,它影响到学生融入体育教学的时间和程度。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体育教学时,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和相关技能的传授。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形成相应的爱好和兴趣。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合理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学习的价值,同时也要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传统茶文化的价值与作用。从而让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一种习惯和无形的意识。

3.2 培养学生形成积极茶饮的态度

培养学生养成积极茶饮态度的意义重点在于能够让学生深度了解茶文化,并且将体育教学的认知升级,将其看作是一场心灵的休闲。想真正了解一种文化,就必须参与其中,就必须对其进行亲身感受,传承茶文化,需要参与饮茶活动。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选择部分时间,让学生了解茶文化的内容,并尝试体验茶的味道,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深度体验,从而丰富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从而达到茶文化传承与体育教学紧密结合的终极目的。

3.3 激发学生产生饮茶动机

合理的动机是学生参与茶饮、传承茶文化的前提。因此在体育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需要有效针对学生身心特点,提高学生对饮茶活动的传统认知观点,鼓励学生组成相应社团组织、兴趣小组,通过互相分享,相互探讨、交流,从而形成对茶文化的全面、广泛、深度了解。动机是一种内部驱动力,也是学生深度融入其中的关键,当前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通过宣传茶文化的深厚内涵和饮茶的养生价值,从而帮助学生对茶文化形成全面了解和体系化继承。

3.4 营造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紧密结合的校园体育教学氛围

体育文化存在是以校园为承载空间,学生为承载主体,以多种类型、多元内容的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化形式。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体系中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背景下,为实现体育教学目的所提炼出来的,并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和学校共同认可的价值理念。可以说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导向作用。因此,想要做好茶文化的实质性传承,就需要积极营造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紧密结合的校园体育教学氛围,通过良好氛围的营造,为学生传承茶文化奠定扎实的基础。

4 结语

中国茶文化体系集中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也是几千年来整个民族优秀传统的高度凝聚,所以其传承的意义和价值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代替的。当前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只关注学生对理论和技能的掌握,一方面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考量,另一方面也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从而让整个体育教学更多的只是停留在表面,无论是教学实效,还是学生感悟都未能达到最终目的。结合目前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忽略和淡漠这一问题,鼓励学生喜欢茶文化,深度了解茶文化,就显得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沈晓明.学校茶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实效性研究[J].学科教育,2013(5):68-73.

[2]邓敏.茶文化进入校园的现状分析与理论思考[J].农业考古,2011(2):43-46.

[3]李洪彬.文化传承下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反思与建构[J].体育教学,2014(6):53-58.

中英茶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分析 篇9

英国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 英语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 在世界经济发展和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英语学习者们来说, 在英语学习中, 由于缺乏对英国文化的了解与认知, 于是常常会出现思想表达的语言缺乏, 或者受到了母语文化的影响, 带有一定的本地特色, 即中国式英语。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不应拘泥于传统英语教学的模式, 而是应该将语言与文化密切地融合在一起, 让学生对英国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与认知, 在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语言的教学, 这样能够使学生们更理解语言的含义与应用的技巧, 克服语言障碍, 在实际的交流中获得认可,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丰富语言学习过程。

本文从中英茶文化的定义、起源、分类、饮用方式及礼仪等多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从中发现了中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希望对英语的学习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1 茶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茶最早起源于中国, 茶文化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展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据历史记载, 在公元前2700年, 中国就有了关于茶的记载。关于茶的传说也有多种, 其中一种说法源自《神农本草经》中记载, 古代一个叫神农氏的人, 他在尝遍百种草后, 中毒达七十二次, 后饮食了一种植物的叶子, 身体变得好转, 这种植物就是茶树。在我国著名的茶叶专著《茶经》中也提到了这一情况, 因此, 从史料中可以得知, 中国是最早种植茶的国家, 也是最早饮茶的国家。在古代, 只江西、云南等产茶地区才有茶树, 但是随着茶叶的逐渐普及, 茶树种植也逐渐传遍全国。

从西汉时期开始, 中西方开始了最初的经济贸易, 中国的茶叶也分陆路和海路分别传向世界许多国家, 中国的茶字语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不同的国家, 茶被译成不同的读音。语言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

2 茶的分类与特点

我国的茶文化内涵丰富, 茶的种类繁多, 其中包括了红茶、绿茶、乌龙茶、黑茶、黄茶、白茶等, 每种茶都有独特的味道及特性。在古代, 文人雅士对茶情有独钟, 因为喜欢茶的清新自然、平和质朴, 于是绿茶成为首选。它能够清心明目, 令人放松愉悦, 于是古人喜欢在山水之间品茶清谈, 感受自然之纯朴, 茶之清香。在当今社会中, 人们熟悉的是广告和超市中的各种茶饮料, 因此当代年轻人对于茶的了解也仅限于其饮用和保健功能, 对茶文化内涵几乎很陌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时代, 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 人们希望加强与外界的交流沟通, 于是学习大量的外来文化, 希望能够从外来文化中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和沟通。在这种流行文化的发展之下, 本国的历史文化往往被掩盖, 人们的本国文化知识相对匮乏, 这种现象对中西文化交流发展是不利的。因此, 只有真正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才能在实际交往中克服交流障碍, 进行更顺畅的沟通。

茶根据不同的制造方法和不同品质可分绿茶、红茶、乌龙等几大类。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人们更喜欢饮用绿茶, 其次是红茶和乌龙茶。中国的绿茶种类也十分众多, 其中最受欢迎的是西湖龙井和碧螺春。绿茶有着清心明目的功效, 能够使人心情放松, 感受自然雅致的意境之美。

英国的茶文化可以归结为红茶文化。在十六世纪以后, 随着中西方经济贸易的发展, 英国开始从中国进口茶叶, 在茶叶刚传入英国时, 由于价格昂贵, 饮茶习惯只在英国的皇室贵族中, 后来, 随着茶叶的大量进口, 才逐渐普及到平民百姓, 饮茶也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相比中国人喜欢的绿茶, 英国人更钟爱红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英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茶叶消费国, 英国人每天要喝掉约1.35亿杯茶。茶叶的年消费量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在英语课或者在与外国人交流时, 有的学生由于对茶文化理解不深, 对其对应的语言也缺乏了解, 因此把红茶进行直译, 不仅闹了笑话, 而且也造成了语言交流的障碍。在英语中, 绿茶与红茶的译法并不相同, 绿茶可直译为Green tea, 红茶则不能直译, 而是译为Black tea。红茶的英语意思如果直译则会译成黑茶, 与红茶意思完全不同。有的英语学习者就会对这一译法产生兴趣, 想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由于英国人比较重视茶叶的颜色, 而中国人则更关注茶汤的颜色, 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习俗。通过对红茶译法的了解, 英语学习者不仅能够对词汇有更深刻的记忆, 而且能够提高对英国文化的认识。由此可见, 语言学习和文化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 学习一门外语就要对其对应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对比, 了解其差异所在, 有效地扩大知识层面, 从语言学习中获得更多丰富的知识。

英国虽然是茶叶的消费大国, 但由于地域成本等原因的限制, 大部茶叶都依靠进口。英国人爱喝红茶,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红茶有阿萨姆、斯里兰卡红茶、中国的祁门红茶等。发源于我国福建桐木的武夷红茶中的正山小种, 据说是世界红茶的始祖。

3 茶的饮用方式与礼仪

中国茶文化内涵丰富, 饮茶是茶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饮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饮茶不仅能够解渴, 更能提高精神享受, 饮茶已经从单纯的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中国人在饮茶时, 不仅讲究色、香、味, 更注重茶给人带来的精神感受, 国人喜欢喝清茶, 水中只放茶叶, 而不加其它东西, 就是喜欢茶本身的清香带来的静心明目之感。中国人在泡茶时十分讲究, 对水和茶具有着严格的要求, 茶叶配上好水好茶具, 才算上真正的好茶, 方能体现品茶的“品”字。英国人饮茶对茶品质也很注重, 英国人喜欢喝红茶, 而且喜欢在茶中加入牛奶、糖等食物, 这种饮茶方式也代表了英国茶文化的特点。据传说, 英国的瓷器不如东方瓷器, 在加入滚烫的热水时容易裂开, 于是在冷牛奶中加入热茶饮用, 避免了发生茶具断裂问题。由于牛奶本身是西方流行的饮品, 它可以单独饮用, 也可以和多种饮品一并搭配, 因此在英国及一些西方国家, 茶中加入牛奶是其独特的饮茶方式, 带有浓郁的西方文化特色。

对于中国人来说, 茶不仅能够修身养性, 更是待客必备的一种礼仪形式。有朋友来访, 泡上一壶热茶招待客人, 大方得体。中国人喝茶的时间并不固定, 由于饮茶是一项休闲放松的活动, 因此人们更喜欢饮食过后沏上一杯清茶, 慢慢品尝, 既解身体油腻, 又能平心静气。相比之下, 英国人饮茶的时间比较固定, 包括了上午茶、下午茶, 饮茶时间的固定也体现了英国人对茶的喜爱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态度。饮茶在英国的社交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英国人喝茶往往要配一些茶点, 例如蛋糕、面包、水果等, 由此可以看出, 茶在中国人的心中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即使是在正式的聚会中, 茶也可以是主角。而在英国的餐桌上, 饮茶并不是必须存在的。

4 中英茶文化中的语言分析

在中英语言中, 有许多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汇, 这些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 形成了语言的精华, 真实地展现了不同民族特色。中国古代, 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习俗语言,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茶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英语中也有许多与茶相关的词语, 这些词语也体现了茶在英国人心中的地位。在古代, 由于世界上的茶叶主要产自中国, 因此茶叶在西方国家价格十分昂贵, 可以与黄金相媲美。英语的“all the tea in China”被译为一笔巨大的财富。

5 结语

语言与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的。在语言的学习中, 文化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没有文化做基础, 语言学习无法真正实现。只有通过语言所对应的文化的学习与了解, 才能了解语言的特殊含义。文化作为一个综合体, 语言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对语言的学习与认知, 与其所处的特定文化环境是不能脱离的。本文从中英茶文化的定义、起源、分类、饮用方式及礼仪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对比, 对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 让英语学习者们能够认识语言与文化的重要关系, 使教师能够不拘泥于语言的传统教学模式, 而是从中脱离出来, 形成一种更具鲜明个性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能够克服交流障碍, 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语言。对英国文化的了解对学生进一步了解本国文化也十分有力, 从文化的差异中加强语言学习的主动性, 提升文化素养。

摘要:本文从中英茶文化的定义、起源、分类、饮用方式及礼仪等多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从中发现了中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对英语学习的文化背景有更深入的认识。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是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的整体。

关键词:中英茶文化,差异比较,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乔洁.《中西文化对外语教学的影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太原2006年月第29卷第3期.

体育教学引入茶文化的思路创新 篇10

1体育教学引入茶文化的文化基础

首先, 我国体育和茶文化元素都具有文化和艺术的跨文化属性。体育文化和茶文化看似一动一静, 相差较远, 但是两者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具有多文化交际的特点。例如, 体育和茶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往往与绘画、文学、诗歌等其它艺术形式结合, 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和精神内涵, 可以说体育和茶文化具有极大的结合能力, 两者之间容易形成文化联系。其次, 茶文化和体育文化具有相似的思想基础。我国茶文化中蕴含了儒家、道家、佛家中如“中庸、天人合一、动静”等哲学思想, 讲究自然和人之间的和谐。而体育教学和体育文化也重视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 要求体育参与者的行为必须遵守所处环境的法则, 体育教学和锻炼要适应当地环境、气候, 可以说两者在传统哲学的思想基础上, 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两者都反映了人对事物或者自然的思维方式及文化内涵, 并都根据内在的思想确定了文化参与者的道德标准及行为标准, 例如饮茶讲究雅、静、养、道, 武术等体育要求静、养、悟、道, 都强调参与者对自身身体及思想的控制和修养。再如, 体育文化和茶文化都将“艺和礼”置于同样重要的位置, 这与两者长期以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有直接的关系。儒家思想将“礼”列于六艺之首, 如体育讲究体育道德, 而茶文化也讲究稳雅中正的道德思想, 两者极为相似。最后, 体育和茶文化在我国都具有极大的参与群体。无论是传统体育教育还是现代体育风尚, 在我国都和茶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 茶文化和体育教学极易拥有共同的文化参与者, 有利于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 并形成独特的体验式文化现象。

2我国体育教学引入茶文化的现状

虽然我国体育教学或者体育文化与茶文化元素之间具有极大融合的可能性, 但是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与茶文化传播一直处在平行发展的轨道上, 两者之间的融合情况并不乐观,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 我国体育教学尚未形成对茶文化的正确认知。一直以来, 体育教学将自身完全定义为运动文化, 茶文化属于静态的抽象文化, 忽视了两者之间文化相似和共同之处。甚至某些区域的体育教学完全排斥茶文化, 误认为茶文化会削弱运动参与者的运动精神, 影响运动者的斗志和积极性。其次, 我国体育对茶文化等传统文化元素的引入形式单一, 没有将茶文化元素贯彻在体育教学整个体系中。例如部分省份的体育教学虽然开始将茶文化引入到教学中, 但只是将茶文化元素引入至体育活动后期的身体恢复和调养阶段, 没有将体育教学活动环节与茶文化结合在一起。最后, 我国体育教学暂时还没有形成独具茶文化特色的民族体育教学形式和教学体系。很多地区的体育教学尚没有通过现代先进的体育和文化科学理论及方式研究我国茶文化与体育之间的联系和内涵, 并没有形成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的整体性研究, 茶文化和体育文化的历史内涵、文化内涵、哲学内涵、价值功能及产业化和社会化开发体系尚未建立, 无法让茶文化参与的民族体育真正的从理论走向实践, 从实践走向推广, 从推广走向世界。

3体育教学引入茶文化的思路创新

要想改变体育教学与茶文化长期以来的双轨式无交集的发展现状,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体育教学与茶文化结合的基础, 以新的思路重新思考两者的结合,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体育教学中要引入“茶文化植入”意识, 尊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体育参与者或者体育文化传授者必须要认识到, 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元素, 是中华民族必须要传承下去的优秀文化元素, 是我国各民族集体记忆的特殊物质。体育文化传授者作为文化教育者, 必须承担起传承茶文化这一传统文化的使命, 在教学中将茶文化植入到教学体系中。一方面, 体育文化传授者必须认识到体育教学和茶文化必须要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 不能孤立或者割裂两者之间文化联系。同时两者的结合应该是动态的, 要根据特定地区的文化环境及文化需求进行动态结合, 让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结合的外延适应特定人群和环境需要。另一方面, 体育教学和茶文化结合的目的是为人服务, 两者的结合要以人为本, 将体育参与者与茶文化参与者置于首位, 以参与者身体接受能力和认知接受能力为主要结合标准, 让参与者获得运动技能的同时, 也能获得文化技能或知识。

其次, 体育教学引入茶文化过程中, 必须树立技能和茶文化素养并重和兼修的民族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将茶文化纳入到学习活动中, 就意味着一方面体育技术的传习和茶文化的讲授具有同等重要性。体育文化与茶文化的结合必然包好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盲目重视体育技术, 只有将技术与文化相辅相成, 才能真正地让中国体育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民族特色。在一定程度上, 我国体育教学必须将体育技术演化为茶文化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并将茶文化传统体育作为体育技术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另一方面, 体育教学与茶文化的结合中, 必须在传递体育知识同时传递茶文化精神和内涵, 这就要求体育文化传授者要掌握体育基本的动作技术, 将体育教学的运动属性深化到文化依托的层次, 掌握体育基本动作和体育基本文化, 以及体育外在物质文化形式, 包括:体育用品、服饰、标志, 以及体育规范等。同时体育教学参与者还必须掌握茶文化内在精神, 挖掘茶文化适合于体育结合的元素, 如审美、价值观、精神甚至茶文化对运动能力的实际功效, 将茶文化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元素尽量与体育教学接轨, 才能既达到体育教学目标, 又能促进茶文化的传承发展。

再次, 体育教学引入茶文化的过程中必须运用体育教学与茶文化结合的策略, 形成独特的民族体育文化教学策略。一方面体育教学在与茶文化的结合时应该借助不同于传统的现代技术, 包括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不应该排除在茶文化为代表的民族体育领域外, 以技术促进茶文化的强力植入。体育文化与茶文化在现代技术的氛围下, 能形象动态地展示在体育和茶文化参与者的面前, 让参与者清楚地了解传统体育与传统茶文化的历史脉络及结合基础。例如, 在将茶文化中与茶有关的舞蹈与体育教学结合时, 体育文化传输者可以利用多种媒介将福建、云南等地的茶舞蹈、茶服饰等原生态的形象和内容直观地展示给不同地域的受众, 从而建立更适宜体育技术传授和茶文化传授的情景。另一方面, 茶文化与体育教学的结合应该采取体验式的参与方式, 引导体育学习者参与到技术练习和文化熟悉中, 让体育教学不仅成为动作形体的练习, 而且成为文化主动参与的认知过程。在参与性的体育教学与茶文化结合过程中, 应该以茶文化讲解作为教学引导, 以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结合历史、茶文化与体育结合的民族心态及习俗吸引体育学习者的参与兴趣, 同时将体育的动作形式与文化形式做到创新结合, 以舞蹈、竞技等形式体现体育文化与茶叶文化的多种结合形态。

最后, 体育教学中引入茶文化的过程要建立长期的跟踪反馈机制, 关注体育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体育教学中将茶文化引入到各种实际运动中, 形成独特茶文化特点的民族运动形式, 但是这种结合毕竟属于创新性的探索, 不能有“一次引入终身受益”的保守心态。现代体育教学中对民族文化元素的引入是个长期的过程, 这就要求对参与者在实际活动中的生理指标及心理反应予以量化统计, 并长期对比, 对后续的茶文化引入进行适当更改和完善。例如赣南地区体育教学中多将采茶与健身操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有氧健身运动形式, 展现了体育运动与茶文化在美感、力量、健康方面的特征。同时很多赣南地区的体育教学还对采茶操中体育学习者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肌肉系统、耐力和灵敏性、参与兴趣度作了长期的数据统计, 对采茶健美操实行了长期地完善, 将茶文化完美的引入到体育健身中, 形成了个性化、民族化、地域化特点鲜明的地区体育形式, 同时也将该地区茶文化予以深化和发展。

4结语

体育教学在引入茶文化元素的过程中, 不能单纯考虑体育本身的运动特性, 更要考虑到茶文化与体育文化之间的文化共通性和联系性, 在保证体育文化传授的前提下, 尊重两者之间结合的可能性。我国体育教学应该树立茶文化引入意识, 从文化传承的长远目标对茶文化引入的指导思想、引入技术、引入策略及跟踪反馈机制等各个方面予以创新, 才能真正的形成民族性、地域性和个性化地体育教学模式, 为我国民族体育的发展创建新的文化体系, 同时也能在体育国际化的大舞台上塑造中国特色体育的形象, 提高我国体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苗治文, 齐风“.中国元素”的体育诠释与传承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1 (02) :5-8.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禁忌文化教学 篇11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禁忌文化;留学生

禁忌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的部分,禁忌现象作为一个传承已久的文化习俗,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禁忌体系是人类迄今所发现的唯一的社会约束和义务体的体系,社會体系中没有哪个方面不是靠特殊的禁忌来调节和管理的。”[1]无论在怎样的体制下,人们的活动都要遵循与人们的生存需要、生活理想有着直接的关联的一套引导或者制约规范。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禁忌文化进行了探讨。如:华锐·东智(2007)主要从历史渊源、表现形式、文化特征以及内涵等方面对藏族禁忌文化进行阐述;黄亮(2007)从数字的角度探讨了东西方禁忌文化;王满(2011)对中日民俗中的禁忌文化进行了对比;杨荣广(2012)从翻译“雅化”的角度探讨中国禁忌文化等等。随着全球化发展程度的日益加深,跨国交际日渐频繁,禁忌文化在跨国交往中的影响日渐凸显。有交往的地方就会出现摩擦,其中因文化引起的摩擦最为常见。特别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和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禁忌文化成为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存在。了解和学习有关禁忌文化方面的知识对于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更快更好地融入中国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禁忌”的界定

“禁忌”一词源于中太平洋小岛波利尼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它的原词是“Taboo”或“Tabu”。英国人类学家汤姆士(Northeote.W.Thomes)在给《大英百科全书》的“禁忌”一词作解释时曾写到:“严格地说来,禁忌仅仅包括:(A)属于人或物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或不洁的)性质。(B)由这种性质所引起的禁制作用。(C)经由禁制作用的破坏而产生的神圣(或不洁)性。”[2]弗洛伊德从禁忌的对象进行了界说:“塔布就我们看来,它代表了两种不同方面的意义。首先,是‘崇高的、‘神圣的;另一方面,则是‘神秘的、‘危险的、‘禁止的、‘不洁的。”[3]中国学术界对于“禁忌”概念的界定是:“禁忌,禁戒普通人接触的事物或人,以及其他忌讳的观念、语言、行为等。”

二、行为禁忌

人与人之间免不了要相互往来,中国人非常热情好客,家里来了客人就跟过节一样,但是中国人对于到别人家做客的禁忌颇多。留学生来到中国也难免会受邀到中国人家中做客,到师友家去做客有许多必须注意的风俗礼节,所以了解做客禁忌是必不可少的。

汉族旧时就有午时拜访的习惯,也就是说拜访的最佳时间是12点之前。忌午后、日夕前或趁他事时前去拜访,因为这样会显得对对方不够尊重而且有可能给对方造成困扰。

来到主人家,进入主人家的房屋时应先敲门,而且敲门通常是轻巧三下,得到主人允许后再进入。如果主人的家门是开着的,也应先打声招呼,直到室内有人应声时再进入,否则被视为不礼貌。俗话说:“不蹈无人之室,不入无人之门。”就是这个道理。进到主人家后,客人要主动向主人打招呼。民间有“客不观仓”、“客不观灶”之说,所以客人忌东张西望,乱翻乱找。在吃饭时,客人不能先于主人动筷子。俗话说“主不动,客不吃”。这是对主人的表示尊重的一种做法。席间主人向你敬酒或者给你夹菜时忌推让或者转送给别人,忌说“我不要”,因为这是主人表示热情的一种方式,如果你推让会让主人觉得你嫌弃他,是对他的不尊重。做客过程中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因而有些语言禁忌也需要特别注意。

三、语言禁忌

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和交往,人类的许多社会活动都需要语言来辅助完成。但这并不是说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能随心所欲,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要谨记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避免交际冲突的发生。

中国古代虽有“食不言,寝不语”之说,但是在现代社会随着各种文化的融入,在大多数家庭这种现象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在交谈内容上却仍然存在着禁忌。如首先在饭桌上是忌谈论“伤、亡、病、灾、祸”等凶事,因为谈论这些内容会影响人用餐的心情。而且中国人有谈“死”色变之说,对“死”字中国人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都是有所避讳的,所以人们通常会用许多词语来回避“死”的出现。如“逝世”、“升天”、“老了”、“不在了”、“走了”等。所以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要特别注意避免在中国人的面前提及“死”这个字,以免给交际带来阻碍。其次在评价饭菜如何时要委婉一点,要忌说“不好吃”、“我不喜欢”等等。因为中国人大都好面子,不喜欢被人当面批评,所以即使是再熟的朋友在评价时也要很委婉才行。

四、筷子使用的禁忌

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筷子是中国人一种独特的饮食工具,筷子的使用中包含着丰富的筷子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筷子的使用非常讲究,而且有很多禁忌。对于留学生来说筷子的使用既是一项技术的训练也是一种文化的学习,所以其中的禁忌不可不知。

首先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中,不能将筷子长短不齐地放在桌子上。因为这种做法是不吉利的,我们通常管它叫“三长两短”。“三长两短”代表着“死亡”。在中国的习俗中,死人下葬用的棺材刚好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是三块长板,五块板刚好是“三长两短”,是极不吉利的。

其次用餐中拿筷子时不能其他手指都捏着筷子而将食指伸出。因为这样的话在吃饭的时候你的食指总是不停地指向别人,在对方看来你这是在指责和谩骂他,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最后在吃饭的过程中不能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嘬,并不时发出“咝咝”的声响,也不能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中的菜或者用筷子在菜盘里不停地扒拉,以寻找自己喜欢的食物。因为这些行为被认为是对同桌用餐人的一种羞辱,是一种缺乏教养、令人生厌的行为。因此留学生参加宴会时要特别注意这些禁忌,扫除交际障碍。

五、禁忌文化教学的建议

禁忌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它关系到留学生能否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和对中国文化能否有更深入的了解。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各方都必须做出努力。

1.教师方面。教师是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向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外国留学生教授文化遇到相关的禁忌时,教师首先要做好充足的备课准备,查找好相关的资料,猜测留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哪些地方。其次教师在课堂讲解时要有耐心,详细地给他们讲解。不能一言带过,想当然的认为这只是一种习惯,留学生没有必要过多了解。最后教师要对各类禁忌文化现象加以归纳和总结,然后可以用课堂情景构建的方式,模拟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有关这一禁忌的阻碍,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如果出现这一问题有哪些解决的方法,加深他们对这一禁忌文化的了解。

2.學生方面。首先是态度问题,留学生对中国禁忌文化要始终保持着一种包容和尊重的态度,不能将中国文化中的禁忌认为是一种奇怪的、迷信的、保守的行为。因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只有怀着一种包容态度去认识和了解它,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其次,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与其他国家截然相反的禁忌话题时,学生要通过各种方式查阅这方面的知识或者向老师和朋友请教。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判断这一禁忌文化的好与坏。最后,学生要多深入中国群体中,亲身去接触和感受,这样才能充分理解这一文化。

3.教材方面。对外汉语的文化教程中虽然都有涉及文化禁忌的内容,但是许多教材的讲解中都只是只言片语,这难免会让学习者心存疑惑,有些学生甚至会认为,这是不是中国文化不可告人的东西。所以建议教材中有关禁忌文化的内容应该有尽可能详尽的注释,让学习者知道为什么禁忌文化会存在,它的存在有什么意义,以及如果他们遇到了该如何处理。这样既有利了教师的教学,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宣传了不一样的中华文化。

六、结语

文化禁忌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内容,它并没有因为社会的进步而消失,而是以自己的独特的新方式保留了下来并不断融入新时代的生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禁忌的学习和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充分了解和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化解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矛盾,继而使留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中国的生活,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

注释:

[1]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1—32页.

[2][3]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1—32页.

参考文献:

[1] 詹·乔·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M].中国文艺出版社,1987,第11页.

[2]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1—32页.

[3]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4609页.

[4]李扬.不可不知的民俗禁忌常识[M].中原农民出版社,2010版.

茶文化教学 篇12

关键词:大学英语,茶文化,导入,实施模式

梳理现阶段的相关文献可知,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论文可谓是汗牛充栋。从这些论文中普遍反映出这样一个现象, 即许多作者并不关心大学生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兴趣, 而是单方面通过优化教学手段来应对当前的教学困境。笔者认为, 即使教学手段如何优越, 在未能提升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况下, 他们对于课堂知识也只能形成“镜面反应”。因此, 这就需要同行将破解教学困境的着眼点聚焦在“提升大学生学习兴趣”上来。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体会, 同行可以将英美茶文化导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通过在学生面前展示出迥然不同的茶文化, 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之所以提出“导入茶文化”这一建议在于, 我国作为茶叶大国, 那么大学生对于茶叶是非常熟知的, 这样就能发挥他们的生活经验来识别英美饮茶习惯的不同。

1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茶文化的联系

具体而言,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二者的联系:

1.1 教学版块与茶文化的联系

大学英语可以分为这样几个版块:听说版块、语法版块、阅读与写作版块。从与教学版块的对接来看, 茶文化可以导入到听力和阅读理解中来。那么建立这样的联系关系, 茶文化具有怎样的优势呢。显然, 大学英语教学需要将英美文化纳入其中, 而英美国家的饮茶文化构成了英美文化的组成部分, 所以在教学版块中进行导入便显得十分自然。再者, 与科技类英语阅读资源不同, 以茶文化为主线的阅读资源更具亲和力, 并且也能促使大学生借助自身饮茶经验来破译本文中的关键信息。

1.2 知识拓展与茶文化的联系

这里的知识拓展并不是指对英语应用能力的拓展, 而是对英美文化相关联知识的拓展, 这也是适应我国作为开放性经济体的人才培养要求。那么此处的联系体现在哪里呢?相比较与教学版块的联系而言, 这里的联系更显得随意, 教师可以针对某一话题而与茶文化相联系, 也可以借助某一知识点甚至一个单词, 而与茶文化相联系。从英美茶文化的形成来看, 其茶文化形态与其自身的国民性格相融合, 也与他们的生活方式相融合, 所以能够从中引申出更加丰富的英美人文知识。

1.3 课堂管理与茶文化的联系

课堂管理构成了教师的教学职责, 而在通常情况下课堂若需要管理, 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已超出教师的容忍程度了。但课堂管理的形式是一种思想政治说教形式, 还是引入英美茶文化知识来感染学生, 或许后者的效果要好很多。

2 茶文化导入前的教学准备

以上从三个方面对大学英语教学与茶文化的联系进行了分析, 那么这里就需要着手教学准备。结合以上的讨论逻辑, 以下仍然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2.1 茶文化导入教学版块的教学准备

上文已经指出, 就导入效果而言茶文化最好与听力和阅读知识版块进行联系。但在教学准备阶段, 需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教师需要依托现有的途径来搜集和组装教学材料。可见, 在听力中导入茶文化的难度较大, 而在阅读版块中导入茶文化则较为容易。为此, 这里着力谈谈阅读材料的教学准备。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来搜集有关英美人士饮茶的介绍性英语文献, 通过进行图文并茂式的改造来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2.2 茶文化导入知识拓展的教学准备

教师在知识拓展环节导入茶文化的手段就更显灵活和多样, 在教学准备阶段也不用局限于英文材料, 而且在对茶文化的资料搜集上, 可以围绕着英美与我国的茶叶贸易、英美人士对哪些茶叶情有独钟, 以及他们在饮茶习惯上与中国人之间的不同点来展开。如, 以美国茶文化为例, 美国本国并不出产茶叶, 所以美国与我国之间的茶叶贸易与美国的国家历史同步。另外, 美国人习惯于食用冰茶, 且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调味品等。

2.3 茶文化导入课堂管理的教学准备

不难知晓, 课堂管理程度有深有浅, 这不仅与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关, 也与教师的教学进程有关。这就意味着, 教师不可能专门为课堂管理而准备茶文化资料, 而是通过日常的茶文化知识积累而现场发挥。因此, 此时教师的幽默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3 茶文化导入中的教学管控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茶文化的导入需要建立以下三个方面的管控机制:

3.1 对难易程度的管控

尽管将茶文化导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具有很强的优越性, 但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对其中的难易程度进行管控, 而这主要指向与教学版块的联系上。为此, 教师应根据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以及现有的大学英语三、四级考试为参考, 对所搜集的茶文化英语材料, 在课堂中应对某些关键词和重点句型进行讲解。由于茶文化英语资料大多由英美人士撰写, 所以在行文的思维方式上与国人不同, 所以这些需要英语教师给予把握。这样一来, 就形成了教师精讲、学生自主练习的教学模式。

3.2 对拓展范围的管控

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进行英美文化的拓展, 这本身需要根据教学进程、课时等约束条件来进行, 所以将茶文化引入其中则需要管控对其的拓展范围。不难知晓, 英美茶文化可以从茶叶贸易、茶叶类型、饮茶文化等多个视角来阐述, 但从提升大学生的兴趣点来看, 则应侧重于对饮茶文化的阐述。如, 以美国茶文化的阐述为例, 应突出美国人在饮茶上与国人之间的差异, 即习惯于应用冰茶, 茶叶被冲泡后会放进冰箱进行冷冻, 以及美国人对于中国绿茶的需求偏好与日俱增。这样一来, 就在很生活化的信息中使学生了解了英美文化。

3.3 对切入时机的管控

对切入时机的管控则指向课堂管理环节, 由于每位教师都会面临不同的课堂管理需求, 所以在切入时机上主要遵循这样几个原则:第一, 在课堂安静下来, 再来导入茶文化。第二, 与学生的饮茶活动联系起来, 从而增强学生的关注度。

4 茶文化导入后的教学反馈

将茶文化导入大学英语教学本身属于新鲜事物, 所以这里的重点应放在茶文化导入后的教学反馈上。具体而言, 需要完成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4.1 提高学生学习反馈的权重

这里需要强调, 应改变传统过于依赖教师教学反馈的弊端, 应提高学生学习反馈的权重。那么这里就需要解决一个难题, 即如何搜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呢。笔者认为, 在解决这一难题的同时, 需要注意教师对这些反馈信息处理的难易程度。实践表明, 借助线上提问的方式来搜集学生的反馈是相对合理的, 而且这也能增强教师对信息的搜集与处理。具体而言, 可以在教务在线上向全校一年级学生发布问卷调查, 由学生在线上作答来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

4.2 建立集体调研的反馈机制

这里便指向教师的教学反馈了, 所以需要建立集体调研下的反馈机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无论是将茶文化与教学版块相联系、与知识拓展相联系、与课堂管理相联系, 都会反馈出可量化和可定性的信息反馈。在保障信息反馈的稳定性和准确性的要求下, 在同一学院和系部任教的英语教师应建立起集体调研团队。之所以以任教的院和系为单位在于, 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于茶文化导入的感受存在一定的差异, 所以需要以任教的院和系为单位。

4.3 反馈信息下开展集体备课

反馈的目的在于对原有茶文化导入模式进行扬弃, 即保留好的东西, 而抛弃不好的东西。为了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应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这里的集体备课需要在问题导向下来展开, 并在教研组长的前头下来开展。如, 针对茶文化与教学版块衔接中存在的生硬问题, 在集体备课中就需要讨论如何通过处理原文来与教学需求保持更为紧密的联系。此时, 备课的重点就在于, 在维系一定的文章难易程度的基础上, 如何进行文章内容的调整与删减。

4.4 形成观摩教学的常态机制

观摩教学是集体备课的一种延伸, 也是促进教研成果能更加适应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这里所强调的便是, 应形成观摩教学的常态机制。事实表明, 常态机制的形成不仅依靠制度做保障, 还需要依托一定的教学文化氛围。因此, 高校管理层在推动专业进行教改时, 也需要认真审视大学英语教学的教改工作, 只有对此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才能为茶文化的导入和实践营造出正面、积极的教学文化氛围。

以上从四个方面所做的教学反馈阐述, 便为以后的教学准备、教学管控提供了纠偏机制。在今后的教学中, 还应重视青年教师在这一方面的主体作用。为此, 以下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分析青年教师的教学现状。当前不少青年教师较为重视英语教学的应试需要, 而未能关注“教学相长”的重要性。另外, 由于英语教学难以在短时间内获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再者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也逐渐定型, 所有这些也弱化了青年教师不断挖掘自身教学潜质的意愿。第二, 增强青年教师的职业意识。在实施过程中应重视结青年教师身边的案例入手, 来告诉他们自觉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性。由于青年教师一般都具有研究生学历, 因此可从今后的职称评定、学术水平提升等视角进行阐述。这里需要注意, 应抛弃传统的说教形式。

5 小结

本文认为, 同行可以将英美茶文化导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通过在学生面前展示出迥然不同的茶文化, 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这里需要重视教学反馈环节, 即应提高学生学习反馈的权重、建立集体调研的反馈机制、反馈信息下开展集体备课、形成观摩教学的常态机制。

参考文献

[1]周冬梅.大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之反思性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4 (2) :56-57.

[2]申丽娟.大学英语反思性教学中的教师必备素质[J].云梦学刊, 2008 (1) :12-15.

[3]王妍.反思性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4 (3) :26-27.

[4]徐琪.文化与交际能力培养——刍议大学英语教学之转向[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 :55-56.

上一篇:筹资管理下一篇:智慧交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