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学(共12篇)
文化教学 篇1
一、引言
“文化”一词最初来自于德语,在英语中历经了非常复杂的变化。文化经常会以语言的形式出现,而语言也存在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如果不能理解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内涵,就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大学英语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对两种文化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英语学习上的困难。
二、文化的定义
人类学家Edward Taylor对文化的定义是:所谓文化或文明,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中国的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典籍《易·贲》,其中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就是观察人间万象,通过教育,成就天下太平安乐。胡文仲从外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将文化定义为特定人群的整个生活方式。他认为,作为外语教师应关注的文化首先应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与语言交际直接相关的方面。
三、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在其进化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文化所具有的特点。语言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透过语言,可以了解这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语言作为文化传播和承载的工具,是文化得以生存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同时文化又会影响和制约语言的发展。总之,语言与文化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也必须学习语言。
四、文化教学的意义
既然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就必须进行文化教学。Robert Lado曾说:“我们不努力去掌握文化背景知识,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一些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学好一门语言。”
1 . 增强学生兴趣,开阔学生眼界。增加文化教学的内容,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教学内容由原来单一的词汇和语法教学,转变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时进行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会随之变得多样化,由原来的枯燥变得丰富有趣起来。在英语学习中了解中西方文化,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西方人的言行,进而才能尊重对方的习俗,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文化知识的传授,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开阔学生的眼界。
2 .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使用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际,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恰恰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消除交流的障碍,避免尴尬和冲突。文化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教师要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加入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扩展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学生慢慢地会意识到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以外教师要督促学生多看书,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力争把学生培养为不仅具备语言能力,更有文化底蕴和修养的优秀素质人才。
五、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主要方法
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有时很难对一篇文章、一段文字或一个句子甚至一个单词作出准确的理解,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语言知识贫乏,而是由于他们缺少跨文化知识。文化因素对语言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一定要向学生传授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完成从基础学习到实际应用的转变。
1.词汇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把一种语言内涵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化信息转换过程,涉及语言和文化的很多方面。例如,词组“eat one’s words”,有人翻译成“食言”,因为“eat”的主要词义是“吃”,但“eat”在英语中的意义很多,“吃”只是其中一个。如果我们只考虑词义不理解其他意义,就不能准确理解整个词组的含义。该词组的正确翻译应是:收回前言,认错道歉。但英语中也有些词与汉语在文化内涵上是相同的,例如,“He is as sly as a fox(他狡猾得像一只狐狸)”。句中的“fox”一词在英汉两种文化都可以用来比喻狡猾的人。
2.语篇分析中的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还应重视跨文化交际与语篇的关系。课文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以语篇分析为主,讲解课文的文化背景、体裁、写作方法、课文的中心思想、现实意义及教育意义,等等,而不是单纯讲解文章中出现的词汇、句型和语法点。否则学生在课堂上好像听懂了,但一离开课文,就什么都没记住。所以语篇分析对于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思维方式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而知识点的讲解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文化教学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一些区域存在着“方言”和地方节日,理解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初步了解一些地方节日和当地的环境、资源的密切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我国一些区域的“方言”和地方节日,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感受我国文化的区域性;知道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了解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人民带来的富裕。教学重点
知道一些区域存在着“方言”和地方节日,理解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教学准备
1.师生收集有关我国地域性节日的图片和资料。
2.侯宝林的相声“戏曲与方言”。3..搜集有关“方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新课之前老师想和你们说两句话,但这两句话与众不同,你一定要认真听哟,看自己是否明白它的意思。教师用方言讲话,学生认真倾听。
教师用方言表演“老师(si),我腿(tei)疼。”“你的鞋(xiai)子呢?”“我投(tei)出去了。”
教师导入新课:前几课,我们了解了祖国各地不同的衣食住行,今天我们来了解祖国各地不同的语言文化和节日文化。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
二、新授课
(一)谈方言
1.课前,老师让大家查找了有关方言的资料,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方言?(大屏幕出示方言的定义,并指名读)
2.谁能说一说本地有哪些特色方言?(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3.师讲述一些外地方言引起的笑话。
4.然后出示书本上的案例:我们班有同学嘲笑新转来的郭化,嫌他说话有口音,太难听。他们这种行为对吗?为什么?你认为该怎么做?
师生互动、讨论、小结。
明确:中国各地方言具有丰富性和独特性,不能歧视地方方言,对同学的乡音不能嘲笑,要真诚交流、帮助,同时要知道国家大力提倡推广普通话,我们要养成讲普通话的良好习惯。
(二)欣赏相声《戏曲与方言》
1.通过刚才一系列围绕方言的活动,大家对方言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
2.学生汇报。
3.组织学生讨论“方言”的利与弊。(利:体现家乡人的亲情,海外游子倍感乡音的亲切。弊:不同区域人们之间交流困难。)
4.教师小结:乡音,体现了家乡人的亲情,但不同区域人们之间交流困难。
5.那么推广普通话有什么意义?(学生讨论后回答)
6.教师小结: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3-
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广普及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促进人员交流,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培育统一的大市场。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三、地域性节日
1.学完了普通话,我们现在就可以到全国各地走一走,看看有什么特色节日?课前,老师留了作业,让同学们搜集一下有关我国不同区域特色性的节日,不知同学们搜集的怎样,现在把小组资料汇总分类一下。
2.小组讨论,汇总资料。
3.(大屏幕出示地方性特色节日的情景图片:龙舟节、风筝节、冰灯节等)提问:知道这是哪里吗?
4.根据大屏幕图片与查找的资料对号入座,并介绍该节日。(师随机给予表扬、肯定和补充。)
5.把这些节日放在一个统一的地方,那肯定玩儿得很痛快呀!这样做,行不行呢?
这些节日能不能成为全国性的统一节日呢?(不能,地域性节日和当地环境、资源有密切关系。)
6.学生讨论回答。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呀?(生谈收获)
板书设计:
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
不同地域的方言:
利:体现家乡人的亲情,海外游子倍感乡音的亲切。
弊:不同区域人们之间交流困难。
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 篇3
对外汉语的教学,离开文化的讲解是不完整的。语言学习和文化理解,相辅相成。经朋友介绍,得到一本好书《教汉语,教文化》。作者柯雪润教授是波特兰州立大学中国人类文化学与国际研究的知名学者。柯教授在中国的多个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生活过。40多年來一直从事汉语普通话教学和客家话的研究。2004年至2006年,在富布赖特基金的支持下,柯教授对7个K-8汉语普通话项目中进行了中国文化教学法的研究。《教汉语,教文化》这本书主要讲解美国幼儿园到八年级汉语教学以及文化课程设计的内容。通过一年的美国教学观察,我对汉语教学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疑惑。带着这样的一些疑惑,我希望能在书中得到答案,得到更快的成长。
从柯教授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教学是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汉语教学中不易形成统一教学体系的教学部分。文化教学会因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同,而产生不同教学效果。在柯教授走访调查的中国和北美各处的学校中,他发现目前各地的文化教学有三个共同的特点:(1)设有专门的文化课程,有具体的教学纲领。柯教授的调查显示各地的汉语教学都相当重视文化的教学和渗透,有具体的教学纲领。大部分学校都将文化课程的内容设定在历史,艺术和传统方面,每个年级都有指定的话题和内容。语言教学的老师都是绞尽脑汁的设计各种文化活动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引领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但这些课程大多处于初级阶段,课程开发和教材资源的开发还不完善。针对低幼的语言文化教材是相当匮乏的(2)通过语言课来进行文化内容的教学与练习。我个人也有同感,目前的文化教学都主要渗透于语言教学中。通过语言的学习了解文化,深刻并掌握语言知识。但学生的年级不同,对汉语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要求也不同。(3)以汉语为母语的老师将其自身的文化视角引入课堂。但各地的文化教学效果会因地域的不同而不同,老师们的文化背景不同,对文化知识见解不同,教学的方式和视角也有所不同。所以文化教学就没有一个客观的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考察。所以教师将自身文化视角引入汉语课堂,文化知识的学习又是个无法考量的部分。
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核心。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柯教授的书中了解到,学生往往对中国文化课很感兴趣。部分原因是在这些课程中有很多活动是要求学生动手参与的活动,课堂气氛比较轻松。作为我们汉语教学的老师,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要有足够的认识。让学生在不同的文化情景中使用汉语,要着重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与学生年龄相当的文化材料和资源。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让文化自然而然的融入他们的观念。让学生在交流中意识到并自觉地比较文化差异,从而进行文化转换。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语言学得越多,需要的相应文化知识也越多,否则就会像机器人,可以说话,但不能理解对方所说的内容。因为我们是在用情感的交流与人打交道。所以我们的汉语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中国文化,并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够在交流的时候转换到对应的语言和文化元素。正如柯教授重点强调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中核心和最重要不可或缺的部分。语言教学如果没有融入文化元素,会显得枯燥乏味不生动,没有依据。了解并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深入了解和懂得该门语言的文化。这样才能在运用语言的同时理解对方的心情和交流的背景。我们的学生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中学习汉语,我们就必须选用他们最感兴趣的文化内容去引导他们的学习。柯教授提到另一种文化常识和技能是,学生要学会听取语言中潜在的社会和文化信息。例如很多外国朋友都很感兴趣的“意思”一词。在不同的语境里,该词便有不同的意思。在文化内容方面,学生要对中国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有基本的了解。
在幼儿园到八年级的汉语教学指导性提纲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柯教授在每一章的开始,都认真探究这一阶段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特征,遵从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特征来制定和设置学习的文化内容,文化活动。让孩子们在参与文化活动的同时潜移默化理解中国文化,学会中国的思维方式。低龄儿童在教室里集中精力注意并跟随老师教学的时间较短,但是孩子们较成人来说会更大胆的运用语言。所以柯教授提到的文化教学的第三个共同特点相当重要。教师的个人专业素养在汉语教学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要知识丰富,能够同情,理解学生,还要懂得与学生一起协作配合,善于分享观点也善于听取学生的想法。柯老师确定了每个年龄段应该达到怎样的语言及文化理解水平,然后逐步确立每个年级的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达到这个水平。柯老师强调孩子的文化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熏陶。所以老师们在教授低年级的孩子时一定要保持一颗童心,从孩子的视角去感受他们的情感,挫折或是挑战。柯教授把三种文化类型生动的融入到行为文化当中,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个阅读者,我都能感受到课堂设计的趣味和引人入胜。例如对低年级的孩子进行教学,柯教授让孩子们多动嘴,通过教室里的图片和挂图让孩子看图进行口语练习,产生印象记忆。然后让孩子们动手,锻炼手眼脑的协调,刺激眼睛和脑部的记忆。教师可以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走进中国城,感受中餐,学会用筷子,学会包饺子。可以让家长一起参与到活动中。 喝一碗家长们提供的食材,做的蘑菇汤;一起揉揉捏捏面团学做饺子;一起围着小碗用筷子夹豆子……这样的活动能让孩子和家长们体会一个鲜活的中国文化。例如书中提到的教师节。
回顾本文,大量笔墨笔者为我们理清教学思路,为我们如何将信息文化,行为文化融入文化教学,提供了很多的指导和范例,还列举出中国各种大小节庆的活动表,以及幼儿园到八年级的主题教育内容。这位我们每一个汉语教学的老师提供了非常有用的教学参考,我们在这样的一个思路引导下,可以再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教学方式。这是汉语教学的一个接力活动。相信在这样的基础和启发下我们对汉语教学有更多地思考。
教学不能仅仅停留于知识的传递,如果文化教学刻板化,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文化活动不仅是教学的一部分还是师生情感和情感产生和传递的过程。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并参加一系列的讨论。在无形的了解和参与中学生会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一种理解和认同,记忆和情感,这对孩子们未来学习汉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仅是知识的基础还有情感的基础。
文化教学 篇4
(2)归纳———演绎并举,即教师引导学生从各种语言文化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也可直接呈现一般规律,让学生加以证明。例如,在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时,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播放一系列能体现典型中西文化的图片或短片,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反之,在了解了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化信息证明。在英语文化教学中,教师对归纳法和演绎法的灵活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并理解英美文化,从而对语言文化信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跨文化意识。
(3)观察———思考并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英美生活情景短剧,让学生观察剧情中人物的表情和语言行为等,找出剧中隐含的文化信息,做好详细记录,然后整理、分析并总结。教师也可选择播放带有文化色彩的图片、图表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其中的语言文化现象。由于我国大多数学生从小就生活在汉语文化环境中,与英美人的接触很少,为英语学习带来了很大障碍。幸运的是,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他们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工具,学习积累中西方的语言和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好这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养成勤观察、勤思考的好习惯。
以上教学策略是以教师引导为主,使学生从感性上对中西语言文化有一定了解,逐步形成跨文化意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加有效地打好语言基础。
3.2活动与文化的渗透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把整个文化作为教学背景,为学生搭建平台,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文化,理解文化,最终激发学生探索文化,认识世界。以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活动为例,说明定期组织课堂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针对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教学目标,笔者安排了两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文化活动,即“文化联播”和“下一站”。“文化联播”是每次课前由两名学生进行oral presentation,主要介绍中西方的文化现象。“下一站”是笔者安排的“学期旅行计划”,即以教室为场景,教师和学生一起“走遍”10个国家。这个活动两周举行一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后时间收集相关力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认可,但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不是在大学能够一蹴而就的。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与学生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能力是紧密相连的,中学英语教学如果不注重文化知识的渗透,学生学到的往往就是语言的词汇、句型等结构性知识,一到实际应用就不知所措,往往说出来的只是语法上正确的句子,却不符合英语习惯或与语境格格不入。因此,从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开始,就要重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强化文化差异意识。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认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语言表征和反映文化,文化渗透在语言中。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国家的文化背景资料,如地理、历史、风土人情、自然风貌、文学艺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每到一个国家都由一个小组负责导游解说,其他“游客”则需要制作出文化海报作为“纪念”,并组织学生开展“文化交流会”,分享对“所见所闻”的感受等。这两种活动贯穿了整个学期,使学生对西方文化形成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想要了解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仅依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文化活动还可以多种形式在课外展开,如文化专题讲座、英语角、文化周、经典电影周、节日Party等。总之,教师要在课内课外充分营造语言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形成跨文化意识。
3.3交际与文化的碰撞
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文化的交流。文化的共性使交际成为可能,文化的个性形成文化差异的鸿沟。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中,除了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之外,还要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景中不断地锻炼强化跨文化意识。学生因有身临其境之感,真正做到了自如、得体地跨文化交际。教师可以组织文化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话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体验、感受跨文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成功顺利的跨文化交际给学生带来成就感,使他们更加注重发展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
4. 结语
教师要引领学生辩证地对待文化差异。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沟通能力是构成一个人的交际能力的三个重要因素。懂得了交际对象的语言,只可能为双方开展交流创造可能的条件。只有懂得了交际对象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所在的文化环境,才可能为更深层次的交流和更进一步的合作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这样意义上来说,大学英语教学要走出费时多、效果差的困境,还得在英美文化教学方面多下工夫。
参考文献:
[1]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词典组.汉英成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邢福义.文化语言学(修订本)[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而各自的语言与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诸多语境因素。
因为文化的不同,不同的语言要表达同样的思想并非用同样的表达形式和形象。例如:在中文里,人们说一个人睡得很熟,往往是说:“某某睡得像头猪”;在英语中,同样的思想,人们却用:“Somebody is sleeping like a log.”(睡得像根木头)中国人恭维女性的时候总是说:“您总是这么漂亮,像个小姑娘一样。”然而同样的一句话要是对着英语国家的女性说一定会激怒对方。因为在英语文化中,说一个人像个小姑娘一样有贬低她人之意,意味着说话人认为对方不够成熟稳重。因此,语言的学习更是文化的学习,语言学习不是单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所学语言的国家、人和文化,以便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要真正学会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与熟悉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密不可分。
许多人在国内学了十多年的英语,初到英语国家还会遭受cultural shock(文化冲击)。对于一些在学习中倒背如流的东西,到了国外却派不上用场。比如,当对方称赞时,猛然间不知道该如何作出回应,有些文化意识的也总是害羞地先笑一下,然后才挤出一句:“Thank you”,更糟糕的是说:“No,No”,导致对方很尴尬,因为这种谦虚在对方看来你可能认为对方不诚实,所以,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产生或避免产生冲突和故障,我们必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重视目的语文化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本族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通过各种策略,使学生充分理解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二、文化教学策略
加强文化教学,提高文化素养,促进交际能力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以课本为依托,充分挖掘文化因素,进行文化渗透。
现行的英语教材不再围绕语法进行编排,而是以话题为中心,使学生在充满文化元素和文化背景的语言材料中学习语言。比如,在一篇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对话:一个小孩问:“How old are you?”时,老奶奶用幽默的语调回答:“Ah,it’s a secret.”教师可借此将英美文化中的隐私和禁忌语的使用问题补充教给学生。如可将英语国家人士的谈话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引出与英语国家人士聊天的“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通过植根课本,拓展文化知识,学生能够感觉到学习的乐趣和语言学习的实用性,增强学习兴趣及与英语国家人士交流的信心。
文化因素的挖掘需要教师本身有较好的文化素养。知晓文化背景,提高文化知识水平,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语言,更要教给学生有关这一语言的文化。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外国文化修养,通过看一些有关语言教学与文化方面的书籍,观看一些反映这一语言文化的视频材料,学习外文歌曲,涉猎各种文学作品等了解外国文化,增强文化敏感度,有效地对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
2. 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了解背景知识,提高文化意识。
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这些纷繁复杂的文化知识光靠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进行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自主的学习会比单纯教师的讲授更为有效。现在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查找相关的文化背景,并且由于每个人的视角不同,有时会得到比教师讲授更为全面的资料。通过自主了解背景知识,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信心都会得到提高。鼓励学生自主了解背景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对于有些背景知识,教师只需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查找、阅读资料了解目的语文化。
3. 利用词汇教学,增进文化了解。
在学生掌握词语概念意义的基础上,教师要挖掘词汇内部的文化因素。源语与目的语完全等值的很少。许多表面对应的词,可能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联想,因此在讲解词汇时应注意挖掘词义中的文化内涵,词义的文化因素挖掘可视具体情况采取语境法、词源法、搭配法、比较法等。比如在教授news一词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知道词的来源。所谓news(休息),也就是从四面八方来的新鲜事,news这个单词的四个字母分别代表四个方位:north(北)、east(东)、west(西)和south(南),也就是汇集四面八方来的事。
词汇是文化的结晶体。英语中很多词汇都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在教授这些词汇时就可以适当地讲解一些宗教文化,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比如:serpent,Christmas,Easter,baptism,prayer等。不了解英语国家的宗教文化,就很难理解英语民族的思想。词汇的产生与语言所处的地理环境、时代等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词汇反映着文化,因此,在教学中利用词汇教学增进对文化的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4. 设置语境,体验语言使用环境。
语境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也是语言交际所依赖的环境,当然也是文化内涵所体现的环境。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设置语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感受外国文化的氛围,置身于异国文化生活中理解文化内涵,从而帮助学生恰当地进行交际。例如,教师可以指派角色进行模拟表演,在实际活动中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在学生表演过程中,可以让其他学生评价其语言是否符合英语习惯,是否会导致误解、冲突等,使学生在体验中真正地理解语言的正确适用,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应与语言教学同行,强化文化知识对促进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注重文化差异的对比,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在合适的场合用合体的语言表达正确的意思,避免文化冲击,冲突和误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知识的渗透与拓展。脱离文化的语言教学是机械的、低效的、枯燥的。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阐述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文化教学策略,以期同行在语言教学中提高文化渗透意识,使学生真正理解语言,自如运用语言。
关键词:文化教学,语言学习,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李立昂.谈谈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方法[J].外语界,1998(1).
[4]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
[5]王勇.在语言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J].国外外语教学,1998(4).
文化教学 篇5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和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能初步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知识对分析实际能力。
2.分析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生产力;文化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及对公民政治素质和权利意识的作用。
3.从具体材料入手,如报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影电视、文化娱乐、艺术品、文化旅游等,概括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4.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实践调查法:调查当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典型案例,通过周边典型人、典型事教育学生。
2.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为中心题材撰写政治小 论文一篇;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为题写出研究性学习报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评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深刻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教学过程〙
文化作为“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全球文化格局中审视中华文化的历史方位,却让人喜忧参半。经济繁荣和国力强盛都要依靠文化的支撑。在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不仅是推介自己价值观的重要工具,更是出口创汇、拓展世界文化市场的主力军。而我国虽是文化资源大国,却不是文化产业强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广阔的文化市场有待开发利用,外向型的文化产业刚刚兴起,文化产业竞争力尚处于弱势。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我国文 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中华文化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身份,我们要打好中华文化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充足的精神动力,为中华民族和平发展创造更好的文化氛围。
本框题从三个方面介绍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第一,相互影响;第二,相互交融;第三,突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著。
新课导入:《同一首歌》作为央视的一个品牌栏目,每年在全国各地举行几十场的重大演出,在繁荣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因此,在社会上流行着“文化搭台,政策引导,经济唱戏”的说法。究竟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第二课时 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板书]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 3 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知识拓展〗
◇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政治,就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为:第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第二,政治是阶级之间的关系和斗争。第三,政治的核心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1、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板书]
理解一:经济是基础,为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条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物质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设就因失去基础而成为一句空话。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经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例如,书籍的变迁(石头、竹片、纸张、芯片)和选举代表方式的变化(举手、投票、按钮)等。
理解二:一定的社会文化又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例如,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由我国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所决定,并反映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观点辨析〗
管子曰:仓廪食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发展了,社会文化就发展,社会文明程度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吗?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 亦趋。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表现一:文化的某些方面可以超越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如我国古代出现了许多至今罕有其匹的大诗人、大画家、大书法家等。又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现象,对中华文化进行了近乎极致的探索。再如,建国初期,人民生活相当贫穷,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社会风气令人怀念至今。
表现二:文化的发展可能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如,沿海某些新兴城市,经济发展速度领先于其他地区,但文化事业的发展曾相对滞后。又如,美国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也是犯罪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板书]
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比喻揭示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体现一:不同民族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比如:中国的发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西方的发展则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体现二: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比如: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等,这些不同的社会文化,都对该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争论:文化都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结论:学会用先进的文化武装自己。〖知识拓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 三个方面的总和。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两个术语、同一内容,相对于生产力而言叫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叫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在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政权和领导国家政权的政党是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根源,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的上层建筑,是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当某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某些局部变化时,被其决定的上层建筑也要相应地发生局部变化;而当经济基础发生根本变革,即旧经济基础被新经济基础代替时,旧的上层建筑也必然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被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它并不是消极地反映经济基础,相反,“上层建筑一经建立起来,就对经济基础发生巨大的反作用”,这一反作用,集中表现为一定的上层建筑总是为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板书]
1、文化与经济是相互交融。[板书] 资料链接:A、历史——文化与经济 历史上的科技革命证明,经济根本上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面貌,文化反过来又深刻地影响经济的发展和水平,科技的每一次创 新和进步,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总是相应地带来生产力的飞跃和出现经济建设的高潮。链接“三次科技革命的巨大作用”
B、现实——文化与经济
当今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成其为支柱产业。如,好莱坞08动画巨献《功夫熊猫》的背景设定在古代中国,讲述一只名叫波的熊猫临危受命成为动物世界武林盟主的喜剧故事。一部《功夫熊猫》,不仅为梦工厂在全球狂扫6亿美元票房,更制造出了一个迄今为止史上最有名气的“熊猫”——阿宝,卡森伯格也因而被称为“功夫熊猫之父”。
结论:当代文化发展的显著特点,就是文化与经济是相互交融。当然,这一交融的情况并不自今日始,只是时至今日愈发显著,并成为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时代特点。
那么,文化与经济是相互交融的表现有哪些?
(1)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 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2)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而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途径就是教育,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正是通过对劳动者素质的改变而实现的。人口大国不等于人口强国,人力资源大国不等于人才资源强国。
延伸:科技和教育是文化的重要内容,科技和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集中表现了文化与经济相融合。
(3)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趋势——经济文化一体化。文化既是精神力量,也是经济实力。文化产业迅速勃兴,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最突出的表现,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现象,是人类步入知识 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日本娱乐业经营收入已超过汽车业的产值;美国的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五分之一,其音像制品出口超过航天工业。〖知识拓展〗
关于“文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文化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构成文化生产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一是作为主体的文化劳动者或生产者;二是文化资源,包括历史资源和现实资源。
文化教学 篇6
新版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提出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文化,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并不断拓展其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培养其世界意识和人文精神。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学生普遍缺乏必须的语言文化意识与知识。因此,任何将英语文化知识渗透到英语教学是广大英语教师一项教学任务。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学习一个民族的语言就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了解这个民族的人生哲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信仰、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英语教学与学习,离不开学习英美等国家的文化。
一、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渗透中西文化差异
很多的英语单词源于文学名著、神话传说、语言故事或历史事件、风尚习俗,带有丰富的文化涵义,是语言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当注意通过归纳、对比、渗透英语词汇文化的涵义。如,龙在汉语中是吉祥动物,中国人把自己比做龙的传人,还有望子成龙的愿望。在英语中,龙则是一种凶猛的怪物,是邪恶的象征。因而,英美译者将“亚洲四小龙”翻译为“Four tigers of Asia”。颜色词汇不仅仅是自然色彩,不同国家对颜色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而且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喻指人的品德、情绪及对事物的看法,如,英语中:green hand (新手),see red(怒火万丈),black sheep(败家子),black day(发生不愉快的日子),white elephant(大而无用的东西),white lie(善意的谎言),blue blood(贵族出身),Mr. White is a white(忠实可靠)man. I was tickled pink (欣喜若狂)when I got the chance for further education. 等。这些文化涵义丰富的词汇,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铺垫,从字面上难以领会。
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切忌忽视文化差异,望文生义或者逐字对译引起的误解。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理解,出现“一词多义”的现象。如,make food(做饭),make tea(沏茶),make money(挣钱),make progress(取得进步),make mistake(犯错),make a decision(做决定)。相反,汉语中同一个“看”字,在英语中根据语言习惯翻译为,watch TV(看电视),see a doctor(看病),read the book(看书),go to the theatre(看戏),look at the picture(看图)。词汇是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最能体现时代或社会的变化的一个要素,应而它不仅受到文化的制约,而且也能生动地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或内涵。因此,英语词汇学习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二、在对话教学中融入文化知识
文化的差异最能体现在交际活动中。对话是体现语言文化内涵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和功能项目,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如招呼、问候、致谢、致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规范用语,提醒学生对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使用要慎重,对别国社会习俗要尊重,社交礼仪要得体。例如:人们在告别时,汉语则除了“再见”外,主人还会说“慢慢走”、“走好”、或“小心点!”“注意安全”之类的话。若用英语说:Please walk slowly!Be careful!Take care of yourself!外国人就会感到困惑。在此场合主人只要说:Thank you for your coming 或Bye Bye!See you next time 或It is nice talking to you 就得体了。
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 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 weight,A代表age,R 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教师还可以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三、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学习或吸收文化知识
英语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文化教学阅读材料,这为开展文化知识学习创造了条件。例如,与英美文化知识关系密切的阅读材料有:The British Isles,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ew Zealand,Australia,Festivals等很多涉及英语国家文化内容的阅读教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拓展教材中文化内涵,促进学生对阅读材料中文化内涵的理解。例如,在学习Festivals一单元时,我们列举中西的主要节日。为了使学生对西方其它重大节日有更多的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中西节日在时间、庆祝的方式以及表达的文化涵义,达到对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感悟力。在阅读中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和积累有关的文化知识,体会和感悟阅读材料中的文化内涵。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拓展视野,而且能提高其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只有比较才能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提高其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学习文化知识的活动。如,学习一些英语谚语、俗语、格言和成语,像as strong as a horse, as stupid as a goose, Where there is smoke, there is fire. One today is worth two tomorrows, Diligence is the mother of good luck。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英美等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这些内容能反映出西方民族的人生哲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信仰、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实践证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熟悉英美文化,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与掌握。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播文化的任务,所以,一个语言教师同时又是一个文化教师。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在传播语言知识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语言则赋予文化内涵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英语学习也旨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进一步开拓其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为未来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十分必要。
文化教学 篇7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经常被人们比作冰山,语言是冰山露在水面的一角,隐藏在水下的是文化,如价值观、社会规范、习俗和生活方式等。文化与交际的关系,最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是W.B.Pearce提出的“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W.B.Pearce, 1994)。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早在20世纪初,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Saussure在他的论著《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指出:“语言是一种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Saussure提出,要理解一种文化,就意味着要对它的符号系统进行探测和解释。而学习一门语言,只有把它放在社会文化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才能有效地揭示其本质和内在规律。
在中国,外语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1289年元朝的“回回国子学”,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地球成为人类群居的村落,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使得外语学习的目的从以前的“沟通”、“传达”变成了现在的“为生存、生活而学”。在新形势下,对外语教学的要求发生了根本变化。单一的语法、词汇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语学习需要。只有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将主体文化与客体文化渗透于外语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是外语教学的时代方向。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文化教学
(一)文化教学在国外的发展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主要表现在以美国、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文化教学方面做出的努力。
1.美国外语教学界对文化教学的关注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0年外语教学东北会议将文化教学选定为当年会议的主题, 并将会议报告在《Culture in Language Learning》一书中出版。1972年和1988年东北会议又举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以文化教学为主题的研讨会, 尤其是第三次会议着重研讨了语言和文化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的问题, 会议论文集《To-ward a New Integration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Singerman) 》 (1988)集中反映了当时文化教学的研究成果。1966年美国教育部修改了外语教学的全国标准,确定了文化教学的核心地位。新的外语教学大纲包括五个方面的目标,可概括为五个C, 即Communication, Cultures, Connections, Comparisons, Communities (standards, 1996:28)。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培训成为美国文化教学的两大阵地,这两个领域相互沟通,有机结合,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2. 二战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欧洲的外语教学受美国听说法和西欧视听法的影响,将语法结构作为教学重点,同时开设文化课程,文化被当作背景知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脱离。随着国际合作和交往的密切,尤其是1951年欧盟的诞生,交际法教学的兴起,欧洲开始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语言教学改革和文化教学研究。12位来自英、法、德三国的研究者在Trangle会议上的发言构成了第一部论文集。该论文集集中体现了当时英国、德国,以及奥地利等国对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研究的兴趣。其中法国的Zarate提出了两种互补的文化教学模式,即传统的文化知识传授和较新的体验式学习和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对比;德国的Buttjes强调了参观和交换访问学习的方式对于了解目的语国家文化和本族文化的重要性;英国的widdowson着重探讨了课堂文化教学实践,它区别了语言与文化之间各种不同类型的关系,如象征意义(symbolic)和所指意义(indexical meaning),指出后者在外语教学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教学在中国发展的必然性
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受结构主义和生成语法的影响,大家很少考虑语用、文化、社会习惯等问题。80年代以后,我国外语学界对所学语言的文化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重视,并在不同层面上展开了研究。虽然有关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论著和论文在中国并不少见,但是文化教学在中国发展的现状却并不明朗。缺乏一套完整、系统的文化教学大纲使得文化教学没有理论指导,而调查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技能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远远低于他们的语言能力。(张红玲,1999)
文化教学,需要更长足的进步。这不仅取决于我国目前文化教学的现状,更是由文化习得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决定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所说:“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同等重要。两者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文化教学不仅能够通过语言教学提供真实的、丰富多彩的语境,以促进语言学习和外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且能够帮助学习者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基础上,反省本族文化,开阔视野,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策略
(一)显性文化教学法
显性文化教学法指的是直观的、外显的、客观的,与“语言点”相对的“文化点”的教学,甚至是可以独立或者相对独立于语言教学的。在外语教学中,最常用的形式是“文化导入”,主要特征为:在内容方面,注重“显性”的文化知识,包括既有的文化事实、与语言有关的文化现象,以及某些跨文化交际的规约,如词语的文化背景、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知识等;在方法上,采用结合语言材料学习“文化点”。例如:在教学parttime这个词时,教师可以结合“part-time students”介绍每个人的价值观。半工半读在美国大学生中十分普遍,有的学生是因为家庭困难,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并不困难,只是不愿意依赖父母,想自主。在美国,“自主”被誉为一种美德,是美国的一种重要的价值观。
在外语教学中,结合语言知识导入文化知识,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通过介绍目的语的文化习俗、历史事实等,引起学生对所讲解材料的兴趣,达到潜移默化地学习文化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文化的自觉性。学生通过对比母语和目的语在语言结构与文化上的异同,可以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
然而,文化的内涵并非都是“显形”的,显性文化教学法很容易使学生对异文化形成简单的、粗线条的理解,形成的定型观念往往会阻碍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在显性文化教学法中,学习者扮演着被动的、接受的角色,教师忽略了学习者的实际面临异文化时的主观认识、思维过程和行为能力,忽略了学习者进行文化探究的能力。
(二)隐性文化教学法
隐性文化教学法是相对于显性文化教学法而言的,隐性文化教学不再是传授有形的文化知识,而是注重学习者在完成课堂任务的活动中理解、运用和吸收异文化的能力。它是伴随语言学习过程,与语言学习紧密联系和互相渗透的。隐性文化教学法主要培养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材料时,对其中所表达的思想主题和现实意义的理解和把握,特别是经学习者自己感悟思考后的理解和把握。例如,课堂外语教学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交际活动,通过组织文化讨论,解答文化谜语,创设文化语境进行对话练习等,增进学生对异文化的理解。
隐性文化教学法注重语言的社会功能和交际功能的培养,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真正结合起来。各种交际活动给学习者提供了认识和感知异文化的机会,注重学习者自主探究异文化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文化教学的有效性。然而,隐性文化教学的局限性也很明显:零散和随机地学习目的语文化,可能导致某些知识项目的缺乏。所以,在实际外语教学中,有必要把隐性文化教学法与显性文化教学法相结合。
(三)文化教学的其他策略
学生应通过文化对比,将本土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进行对照、比较,找出相同点的同时,发现差异。学生应加深对目的语文化的认识,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更好地理解别人的行为。
在认同目的语文化中对母语文化有益的东西的同时,学生应对其进行加工、改造、变革、同化,使目的语文化中有益的部分逐渐变成母语文化的一部分,增强文化的移情能力。
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秉承相关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和接受能力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文化教学。
参考文献
[1]陈申.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
[2]陈俊森, 樊葳葳, 钟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3]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4]罗益群.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5, (3) .
[5]刘显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J].教育与职业, 2009, (2) .
文化多元化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篇8
为保证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质量和成效, 我们应该对外来汉语学习者采取负责任的态度, 面对文化多元化之势以及社会现实的变迁, 不能一味地抱住传统文化的大旗不放, 而应直面现实中的文化变化, 对中国文化的现状应有客观的、清醒的认识。
其中,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现状的影响就是不容忽视的一点。我们暂不对中国文化的西化进程进行历史考察, 在此仅就眼前可见的现实生活的变化来谈这一问题, 下面举几例来说明。
在教育文化方面。从科举制的废黜到当今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 体现了对西方教育体制的仿效。其中, 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教学模式、学科门类的划分标准以及对科学精神的提倡等, 都无不是受到了西方教育文化的影响。
在节日文化方面。暂不看一些中国传统节日, 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庆贺方式及文化认同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的是, 一些西方的节日, 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 尤其是年轻人生活的组成部分, 尽管过节方式与西方传统不尽相同, 但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这些节日的存在。圣诞节上商店橱窗的装点、情人节上的玫瑰花、愚人节的嘲弄等已经成了很多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而不再单纯地作为西方文化特色的载体。
在人际伦理方面。尊师重教之风受到了来自平等、自由精神的挑战;聚族而居、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景象已经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下日渐远去, 取而代之的是分散而居的独立小家庭模式。
诸如此类, 西方文化正在对中国文化现状产生越来越深广的影响, 许多文化事实已经发生变动。基于此, 对汉语学习者的文化教学就不能再一味地怀有“悼古”情结般地停留在仅仅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层面上, 不能生搬硬套地为现有的生活现象扣上曾有的传统文化的帽子, 而是应当与时俱进地加入新的现实文化内容。针对于此, 出现了一门专门讲授中国国情的课程, “中国国情教育这门课程可以以‘中国概况’课程名称出现, 也可以用‘中国社会概览’、‘中国国情’等其他名称代替。”[1], 它以介绍中国文化为基, 但又有别于传统的文化课程, 其突出的差别正在于对中国社会文化现状发展的重视上。
其中, “国学热”的归来成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寻求中国文化独立的一种诉求, “20世纪90年代的‘国学热’, 是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而进行的一种探索。”[2]它的到来固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 然而我们必须同时清醒地认识到, “国学热”在呼吁中国传统文化复归的同时, 该现象背后却也隐藏着一定的文化信仰缺失的因素, 即,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 我们在寻求文化认同的过程中, 难以掩藏存于其中的疑惑、焦虑甚至功利化的心态。
对于类似于此的现象, 承担着中国文化海外传播重任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更应具备穿透表象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健康的文化传播心态。
总的来说, 文化多元化对中国文化带来的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向的影响均为我们今天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的文化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 我们有如下建议。
首先, 由于目前多数对外汉语教师从事的是语言教学工作, 由于所从事工作的专业性限制, 缺乏全面或精深的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把握, 再加上文化本身又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遇到文化问题, 尤其是面对现实中新的文化现象时, 难免会感到力不从心。面对学生的疑问, 教师经常难免将问题简单化、片面化, 或是复杂化、功利化, 虽然能一时将问题解决, 却难免有随机、敷衍之感, 常常自己都不能对自己的回答感到满意。因此,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 只有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才能增强解决现实文化问题的底气, 也才能少犯以偏概全、不懂装懂或装点门面的毛病。
其次, 提升对文化知识的掌控水平固然十分重要,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十分困难, 由于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 它需要大量精力的投入和日积月累的巩固, 因而要达到对文化知识较为深广的掌握远非一日之功。因此, 如何调整好自己的文化心态以及确立好自己在汉语国际推广中的身份定位, 这成为对外汉语教师应该给予关注的问题。也就是说, 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找好自己在中外文化冲突与融合中的身份定位, 形成自己独立的文化人格和成熟的文化心态。既不“排外”, 也不“媚外”;既不刻意强调自身传统文化的优越性、人为地拉大不同文化间的距离、降低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亲近感, 也不盲目追随西方文化的意识形态、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为求交流的近便而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尊严;既不要一味地怀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豪心壮志而将中华文化片面宏大化、高深化, 也不要回避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成分以及全球化进程中传统文化所遭遇的种种挑战, 而是应该具备尊重文化原貌的责任心以及直面传统文化现状的勇气和信心。对外汉语教师只有具备了这样一种健康平衡的文化心态和包容务实的行动定位,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国文化切实地、恒久地、深入人心地植根于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体认中。
摘要: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 汉语及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与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入几乎同时进行,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因而面临一些新的现实问题, 如何把握中国文化的现状以及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已经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予以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多元化,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参考文献
[1]亓华.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界文化研究20年述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6) .
[2]王国安要英.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国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8.
[3]许力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4]刘乃叔敖桂华.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渗透之我见[J].汉语学习, 1998, (2) .
文化教学 篇9
1 中英茶文化差异
1.1 语言交际视角下的中英茶文化差异
对中英茶文化的差异分析,首先要从语言交际的视角进行分析,要分析字词的内涵与意义,在中英茶文化的字词分析中,具有相同意义的词语有:tea plate(茶碟)、tae sets(茶具)、tea plant(茶树)、tea ladle(茶勺)、tea green(茶绿色)、tea cup(茶杯)等。丧失了tea的基本概念的、具有不同意义的词语有:a cup of tea(汉语意指:某人喜爱的人或事);Somebody’s cup of tea(汉语意指某一东西合人的胃口,令人感兴趣);You are not my tea(汉语意指你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A different cup of tea(汉语意指不同的、有差别的人)、For all the tea in China(汉语意指不为金钱所动,再高的报酬也不会做某事)、Take tea with Somebody(汉语中有贬义的涵义,意指与某人狭路相逢)。
1.2 非语言交际视角下的中英茶文化差异
在非语言交际视角下,中英茶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茗方式的差异。中国的饮茶方式主要区分于汉族地域和少数民族地域,在少数民族的饮茶方式中通常采用“混饮”的方式,他们将盐、糖、葱、红枣、桂圆等不同的材料混入茶水之中蒸煮食用,如:藏族的酥油茶就是典型的“混饮”方式,还有苗族的米虫茶、侗族的豆茶等。而汉族的饮茶方式则较为简单,通常采用“清饮”的方式,汉族喜爱茶的自身味道,喜欢雅致、清淡的饮用方式。而英国初始喜爱饮用中国的绿茶,随着锡兰、印度等国的红茶的涌入,英国人逐渐偏爱红茶,红茶性温而绿茶性寒,更适于英国人在环海的潮湿气候下饮用,英国的饮茶方式喜爱添加适量的牛奶和糖,并配合蜂蜜、胡椒、黄油等佐料,调制成适合自己口味的特色饮品。
二、中英茶道精神的差异。中国传统茶文化所蕴含的茶道精神主要涵盖了中国传统儒家、释家、道家的哲理思想和精神,包含有“和、敬、廉、美”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追求清淡、古朴和典雅的风格和意境,寻求的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精神品格上的升华。相较而言,英国茶道精神不如中国茶道的内涵丰富,英国更为注重茶文化的生活品质和格调,崇尚优雅、舒适的生活享受。
2 中英茶文化的差异原因分析
2.1 政治环境因素
中国的传统茶文化受皇族的影响较深,在唐宋时期大多讲究的是皇族的饮茶方式和习俗,如:唐朝的煎茶、宋朝的点茶。英国的茶文化则在世界茶叶贸易不断拓展的进程中,不断改变其饮茶方式,由最初的绿茶饮用到流行的红茶饮用,显现出不同的政治环境下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2.2 地域环境因素
中国地处内陆,因而传统茶文化也显现出保守的态度,而英国地处海洋地域环境,气候潮湿,由最初的绿茶改为饮用红茶,由于红茶性温,便成为了英国流行的饮茶品种。同时,英国的生活节奏较快,比中国的内陆式保守文化有更多的创新精神,这就使得英国的茶文化创新而丰富,显现出种类繁多的饮茶品种如:奶茶、花茶、香料茶等。
2.3 思想价值观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受儒家的哲理和思想渗透较多,倡导“天人合一”的中庸思想,茶文化也以“和”为核心,追求茶文化中的清静和修为。而英国文化则受骑士精神的渗透和影响较深,显现出英国人强烈的冒险精神和探索精神,这也促使英国茶文化更具有创新性。
3 融合中英茶文化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创新
在国际文化和语言交融的一体化形势下,我国要培育更多的英语交际人才和跨文化人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英茶文化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到外国文化的特点和风格,拓展学生的思路,从新的视角探索英语语言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英语文化学习兴趣,培养英语全面素养。
3.1 基于“茶语”的高校英语文化教学
在对中英茶文化差异进行比较的前提下,高校英语文化教学中可以基于“茶语”实施教学,以“茶语”为媒介,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认识和理解中英两国茶文化的差异,在对比和比较中产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英文的“茶语”有许多谚语,这些谚语表达了不同的汉语意思,可以让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加深对“茶语”的理解。
例如:This’s just my cup of tea。
I see already that storytelling isn’t my cup of tea。
在上述的例句中,我们看到“a cup of tea”的汉语不同用法,它并不是简单的“一杯茶”的涵义,而是用于表示喜爱某物或擅长某事的意思。
还有一个“茶语”:all the tea in China体现出中国茶文化对英国茶文化的影响和渗透,由于英国初期的茶叶是由中国传入的,而当时中国传入的茶叶主要用于英国皇室贵族,成为了英国上流社会的奢侈品,显现出珍贵的涵义和象征,因而,这里的“茶语”象征着财富,而all the tea in China就意味着一大笔财富的涵义。
3.2 基于词义对比策略下的中英茶文化教学
我们可以基于中英茶文化的差异进行词义对比式的教学,通过对词义的剖析和对比分析,可以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茶语”的涵义,从而增强学生的记忆,丰富学生的中英文化认知和理解。
例如:在英国,对于饮茶的时间有固定的规定,Low tea和High tea表达了两种不同的英式下午茶,以Low tea为例,单独从词面上翻译为矮的茶、低的茶,这显然不合适,不符合人们的用语习惯和思维,在教学中要联系英国的英式下午茶文化,使学生理解Low tea就是英式下午茶的涵义,是一个固定的词组,学生在透彻了解英式下午茶的饮茶习俗、饮茶方式和饮茶礼仪之后,就可以增强对词语Low tea的理解。
又如:单词Black tea在英语的涵义是指红茶,而依照汉语的翻译习惯则应当为黑茶,那么,为什么有如此大的翻译区别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英国的红茶发展历史,在进行英国茶文化的传播和教学之下,使学生理解这个词语的对比性差异,从而加深对英语的记忆和理解,丰富了英语茶文化教学内容。
3.3 基于英国茶文化中的文学作品的教学
英国有许多关于茶的文学作品,许多英国著名作家都在作品中在关于茶的描述和语言,这也体现出英国对茶的热爱和推崇,在英国茶文化的作品中,有大量关于英式下午茶、英国饮茶器具、英国饮茶礼仪的描述,学生在感受到别致而新颖的英国茶文化特色中,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对英国茶文化中的文学作品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学习和背诵,极大地提高了英语学习效率。
3.4 基于英国茶文化的影视作品的教学
英国茶文化中还有直观、生动的影视作品,这些直观的英式茶文化影视作品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欣赏英国茶文化的影视片段中,增强对英语语感和语言的驾驭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可以在教学中播放《傲慢与偏见》电视,在这个影视作品中有大量关于英式下午茶的情节,学生在英式下午茶的习俗和美轮美奂的英式茶具的感染之下,进入到英语情境的学习之中,进行简单的英语交际训练,增强了情境对话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在以茶文化为媒介的教学过程中,基于中英茶文化的差异对比,进行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和英语文化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驾驭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增加对英国文化的深度认知和理解,提升跨语言交际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乐兴,李养龙.大学英语教学中中英文化对比的引入——实证与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5-120.
[2]罗湛.关于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基于跨文化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4(11):37-40.
[3]文斌,丁启红.探析中英茶文化比较与英语教学[J].福建茶叶,2016(2):210-211.
[4]张文杰.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1):220.
[5]王柳人.中英茶文化比较与英语教学[J].科技信息,2010(31):202-203.
[6]万丽丽.浅析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J].中国成人教育,2013(3):176-177.
中西文化冲突与跨文化交际教学 篇10
一、中西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现象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 现就比较典型的几种冲突简单列举并分析, 然后找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对策。
(一) 关于时间观
西方人的时间观是很强的, 往往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 “时间就是金钱”。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 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 并按时赴约。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 在时间的安排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地按照计划进行, 不少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二) 关于隐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较西方人薄弱, 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 注重集体主义精神,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 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雷锋) 。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 互相关心, 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 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 讲究私人空间, 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私事, 更不愿让他人干预。因此, 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 例如:中国人首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职业、甚至收入等, 在中国人眼里这是一种关切, 而在西方人则会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三) 关于客套语
中国人注重谦虚, 在与人交际时, 讲求“卑己尊人”, 喜欢用“才疏学浅”、“孤陋寡闻”自谦, 而且把这看做一种美德, 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受到别人赞扬时, 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 以示谦虚。而西方国家的人受到赞扬时, 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文化的差异, 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 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否定自己, 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 会感到非常惊讶, 认为中国人虚伪。
(四) 关于餐饮习俗
中华民族素来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 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宴客时, 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 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粗茶淡饭”、“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给客人的碗里夹菜, 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 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 所以他们不会强人所难, 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 他们也不会绞尽脑汁劝酒, 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二、中西文化交际冲突的原因
造成中西交际冲突的原因很多, 究其根源, 是由于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 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
(一) 价值取向不同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 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 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 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 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 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 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 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他之甘露, 我之砒霜”。在中国文化中, 人们推崇谦虚知礼, 追求随遇而安, 不喜欢争强好胜, 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 所谓“行高于众, 人必非之”。在中国文化中, 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 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 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 “随遇而安”被看做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 被阐释为消极、堕落, 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心中, 人们崇尚独立思考和判断, 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 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
(二) 行为规范不同
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简单地说, 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 经常出现的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 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 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 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 (When in Rome, doas the Romans do.) 的原则。
(三) 思维模式差异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 因此, 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 这一点在中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 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 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 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 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 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 久而久之, 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
(四) 语用迁移造成的影响
人们对遇到的现象和行为的评价和解释是建立在本身文化的基础上的, 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同样如此, 因此往往会造成交际的障碍, 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语用迁移的影响。文化不同, 语言的使用规则就会不同, 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条件加以解释, 而不能以此为规范来描述另一种文化, 否则必然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三、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措施
(一) 改进教学方法
应改进教学方法, 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 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 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 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出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二) 授课老师要转变观念
授课老师应该要转变观念, 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 还要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 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 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学里, 由于课时有限, 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 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文学作品、报纸杂志等材料, 多欣赏一些西方优秀影视作品, 开阔西方文化视野,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 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 让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 听外教作报告或讲课, 其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 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 指的是在特定的情境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 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 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 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 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
摘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中西方跨国度、跨文化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由于在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文化规约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习俗差异, 导致在现实交际中出现文化“冲突”或“碰撞”现象, 这种现象会导致交流障碍, 甚至会引起交际双方的误解及隔阂。因此, 了解和分析这种“冲突”产生的原因对于克服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产生、使交际能够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交流障碍,文化冲突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许果, 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庆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2, VOL8, (6) :121-123.
[4]胡超.跨文化交际——E时代的范式与能力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文化教学 篇11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中学英语教学 文化差异
一、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著名语言学家E. Spais在其Langage 一书中指出: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Thomas (1983)提醒人们,在跨文化交往中语言应用不当或对文化习俗的无知往往会造成社会语用失误和交际障碍。我国学者胡文仲指出(1994),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语言学家威多森指出,外语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掌握要达到像使用本族语那样熟练自如的程度,有许多文化差异要理解,沟通。Kramsch指出,研究文化差异的目的在于将语言教学与目的语文化联系起来。
二、当前中学英语教学的培养现状
由于中考,高考所带来的升学压力,英语教学将重心放在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上。近年来跨文化交流元素和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培养逐渐受到关注,但词汇语法的地位依旧不可动摇。学习者英语表达及写作训练在语言使用不得体,语言错误是表层结构问题。究其因是背后的文化障碍,这必将将造成交流的不愉快乃至误解,最终阻碍人际沟通。
三、中西文化差异
1.地域文化差异。地域文化的不同使得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和表达也存在差异,也就造就其在表达某一现象时以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语言形式。如汉语言文化中,“东风”意指“春风”,是“温暖”,“生机”的象征。而对于英国人来说由于气候和地域差异造就了其东风是来自欧洲大陆北部的寒风。英国的“西风”是温暖的,寓意着“希望,力量,生命”。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就表达了对西风的赞美歌颂。其中最为经典的一句‘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away.而在汉语言中“西风”是“凄凉,萧瑟”的象征,隐含着一种悲情色彩。如“喝西北风”,马致远在《天净
沙·秋思》中所写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宗教文化差异。在中国,佛、道教影响深远。在中国人的对话中经常出现如“老天爷”“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佛教也深深渗透于中华文明中,如“临时抱佛脚”,“借花献佛”。基督教在西方国家是主流,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诞生了许多与上帝,教堂,魔鬼有关的短语,如”God knows” (天知道),“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3.文化典故差异。英汉语中都存在大量神话典故,如我们用闭月羞花来描述女子美丽的容颜,而英语中源自于莎士比亚戏剧《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的典故“a Cleopatra(克娄巴特拉)”来形容绝代佳人。再如Achilles heel(致命弱点),Sup with Pluto(与普路托共进晚餐,引申义为“死亡”)。Cordian knot(难办的事)。中国也有极具民族特色的典故如,“乐不思蜀”“掩耳盗铃”“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四、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1.通过中西方文化比较,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收集,总结,归纳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指导学生学会对比分析,进而深化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语言所传达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异同并建立积极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通过中国与英语国家在问候,告别,道歉,祝福等方面的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中中西文化差异。
2.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培养中学生跨文化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展现英美人们真实生活的音频短片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练习地道纯正的英语口语,进而深化中学生对英语及英语文化的理解与内化。比如,在讲解“圣诞节”这个西方传统节日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走遍美国》中的一段专门介绍圣诞的记录片,让同学们深刻感受英美国家是怎样过圣诞节的, 引导学生将其与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进行对比。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下,不仅能为学生带来听觉视觉的震撼,其学习兴趣和热情也会被激活,进而有利于深化对不同文化的感知。
五、结语
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英语词汇与语法的传授,更需要英语文化与文化交际的导入。语言教学应与文化教学相结合,提高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建立起一套英语思维模式。同时亦不能将文化教学简单地理解为西方文化的导入,而应帮助学习者正确对待各族文化,领悟其文化内涵,进而跨越文化障碍。
参考文献:
[1]Kramsch,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2]Thomas,J.“Cross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Applied Linguistics,Volumn 4,p91-112,1983.
[3]Shweiter & Simonet 1921,见Sysoyev 2002)Sysoyev,P.V(ed.)Identity,Culture,and Language Teaching[C].The University of Iowa:Center for Russian,East European,and Eurasian Studies,2002.
[4]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文化教学 篇12
关键词:中西茶文化,高校英语,文化教学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播。新时期高校英语教学已不再是单独培养学生各项英语能力为主,而是能够将英语深入到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去。对于学生来说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是必须的。现在,英语教学也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知识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英语课堂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1]。由此不难看出,文化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分析
从本质上来说,语言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文化象征,同时也可以将其看做是社会文化现象。具体来说,只有在具备民族文化背景的前提下,语言才能实现接触。由于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因此,对于不同语言人们也有自己的理解。两种语言相互接触,实际上就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在进行语言交际时,对文化的理解要比理解语言困难得多。语言更像是暴露在表面的,而文化则更加神秘。两者关系的体现在两种文化下的交流中最为明显。在这一交流过程中,产生跨文化现象也是必然的。在跨语言文化交际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语言。如果没有了语言,我们不能想象民族文化应当怎样传播。对不同语言存在的文化背景差异研究,始终都是跨文化语言研究的重中之重[2]。换个角度来说,语言和文化两者之间是统一的关系,是与生俱来的共同体。文化包含语言,同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离不开语言的重要作用。人们只有借助语言这一渠道,才能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学习英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的过程。教师传授的不单单是语言知识,而是文化。目前,随着教育思想和人们自身思想意识的改变已经意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这一认识也得到了广大英语教师的共识,并且正在积极探索,将文化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2中西茶文化差异
我国是茶的发源地,迄今为止已经有几千年的产茶历史,现在,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热捧的饮料。早在十八世纪,我国茶叶就已经传入英国,并迅速得到了英国人民的喜爱。我国是产茶大国,也是茶叶消费大国,我国每年都会向英国出口数量庞大的茶叶,中英两国的大多数人民也都具有饮茶习惯。在茶文化方面,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别。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国到唐代时期,茶已经不再专供王室使用,百姓同样可以饮用。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叶在最初传到英国时,由于在当时对于人们来说还是新鲜事物,不仅量少,而且价格非常昂贵,只有皇室人员才能饮茶。18世纪后,英国皇室人员对茶更加热衷,开始向我国进口大量茶叶,价格因为数量增多而逐渐降低,饮茶不再是皇室人员自己的享受,百姓同样拥有饮茶的权利。现在,有超过80%以上的英国人每天都会饮茶,在诸多饮料中,茶饮料销售量占到了一半以上。茶叶的发源地并非英国,但是从人均消费量来看,英国却排在世界首位,所以在茶叶进口方面也要超过其它国家。据我国农业部统计,我国茶叶人均年消费量是0.4kg,比世界人均0.5kg还要低。
在饮茶偏好方面,我国与英国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人喜欢绿茶,而大多数英国人则更青睐红茶。这与我国出口茶叶选择上具有一定关系。我国大量向英国出口茶叶时期,也就是英国百姓能够真正喝上茶时,出口的主要就是红茶,绿茶的出口量只是在最近几年才有所提升。通过对英国茶叶市场调查跟踪发现,对绿茶的需求量逐渐增加,说明绿茶已经得到了英国百姓的认可。在饮茶习惯上两国也有明显差异,在英国,饮茶分为上午茶和下午茶,与我国饮茶方式相比,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在我国人们饮茶不添加任何调料,但是英国则不同,人们更喜欢在红茶中加入牛奶等;中国人习惯饮绿茶,在饭后,或者是一些重要场合,比如会客、召开会议等重要场合往往都离不开茶。
3文化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角色
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文化教学在我国开展得比较晚,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之所以如此滞后,与我国现代化进程有着直接关系[3]。在这之前,虽然新中国成立已经有三十余年的时间了,但当中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落后,被许多西方国家蔑视,不愿与我国开展经济贸易往来,因此,对外开放水平较低,外语文化教学这一概念也尚未被提出。80年代后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目标制定等,我国经济逐渐实现跨越式发展,与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的贸易合作关系。这一变化使我国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形成了外语文化教学的概念[4]。大批学者先后投入到语言和文化的研究工作中去,并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发现,如果缺失了文化教学,语言教学的效果和目标将会很难实现,从表面上看,学生似乎习得了语言,但是从内在来讲,学生习得的也只是生硬、呆板的文字,并没有学习到文字的精神和深刻寓意,这种表面得习最终也毫无意义。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不了解其所学语言的国家的文化,就不可能真正学好这门语言。原因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外在体现,同时也是构成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语言就是文化。因此,在对英语国家没有深入的了解下想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将文化教学应用于高校英语教学,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目标,进而为我国提供优秀的英语人才。
4高校英语教学实施文化教学的途径
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从自身做起,不断丰富自己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有条件的教师应当对这些国家进行短期访问,大致上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增加文化教学内容,特别是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具体来说,在讲授新知识前,应当先进行大约十分钟的文化教学,教师可以布置问题,由学生进行讨论和发言,然后教师再做总结,引出教学内容。比如在讲到圣诞节内容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问,中西方圣诞节都有哪些不同?选取几名学生做发言,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错,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英语国家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中西方国家之所以在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是由于文化的不同所导致的,而这些价值观念的不同,又使得中西国家的人们在认识方式上存在差异,这也正是语言行为模式、交际风格千差万别的主要原因[5]。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文化产生一个全景式的认识,从而了解到句法、交际规范等多个方面的不同,这对他们摆脱英语学习困境也是有极大帮助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中西茶文化差异作为题材,将其融入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比如在听力过程中,出现一些与茶相关的新词汇时,教师就应当以此为契机,向学生讲述与茶相关的文化差异,然后再逐渐引申出一些与此相关的其它新词汇。比如英国人饮茶方式,这样一来,学生对新词汇就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在接下来的英语听力教学就比较容易了,同时这种讲故事式的教学方式能够加深学生记忆。
在整个文化教学过程中,外来文化导入是最为重要的问题。林汝昌指出,文化导入可以按照以下三个层次进行:从英语角度来讲,第一,对英语的结构知识进行讲授,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使用和影响理解等问题逐渐消除,重点是教师在词汇选择上要导入与文化因素和文化背景相关的词汇和知识;第二,导入深层次的文化内容。不单单是前文所提到的节日、饮茶等文化差异那么简单,需要导入层次更深的哲学、历史等方面的传统文化。对于教师来说,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并不容易。教师应当对语言现象进行全面地分析,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逐渐引导学生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认知模式,在遵循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形成长期、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样学生对英语才能产生更深的认识,运用能力也因此能不断提高,能够有效解决“高分低能”的问题,为学生开展更加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5结语
综上所述,将文化教学融入到高校英语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同时也是高校英语教学的必然要求。它对于提高大学生英语运用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姝.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设计——基于雪莉·希思的多元文化教育思想[J].民族教育研究,2014(4):108-111.
[2]葛向宇,孙跃鹏,刘骥.文化在地性视域下的英语教学[J].教育探索,2014(8):45-46.
[3]霍翠柳.大学生中国文化传播能力培养在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及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1):73-74.
[4]商金芳,李清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育探索,2013(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