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2024-08-01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共12篇)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篇1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8年2月29号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 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试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养老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 退休待遇与缴费相联系, 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 建立职业年金制度, 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等。本文就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现状及试点的主要内容谈一下看法。

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对于保障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 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这一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 目前己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因此, 必须尽快改革, 逐步将机关事业单位纳入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当前, 我国社会即将并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 而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虽然我国的养老保险事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但时至今日却只能在企业中推行,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尚处于试点阶段, 且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加上机关事业单位参差不齐, 致使试点无法顺利展开, 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滞后, 不仅影响了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制约了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而且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阻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根本性的制度建设, 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是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一项战略性措施。从人事制度的角度看,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关系到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发展及其成败。健全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增强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 促进勤政廉政建设;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促进养老保险的社会化服务和充分发挥其保障功能作用。因此, 探讨新时期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加快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 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当前和今后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994年以来, 仅福建、江苏、河北、山东、山西、海南等13个省份、103个地区 (市) 进行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 而全国大多数地方和单位未开展这项工作, 尚处于等待、观望状态。由于全国没有统一的改革方案和有效的政策指导, 必然导致各地出台的事业单位养老政策缺乏国家法律、法规方面的依据, 缺少规范性和合理性, 导致各地出现政策上的多样性、随意性, 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征收基数、比例不统一, 缴费缺乏激励机制。

各地自行制定的方案在实施范围、缴费基数、费率等方面五花八门, 同时个人缴费未与职工退休待遇挂钩, 在待遇计发时, 采用的是以离退休人员离退休前最后一个月的档案工资标准与其工作年限来计算离退休费计发办法, 没有根据其缴费时间的长短及缴费数额的多少来计算离退休养老金标准, 无法调动参保人员积极性。结果造成:一方面单位和个人千方百计钻政策的空子, 降低缴费人员的工资基数以缴纳保险金;另一方面一些单位有选择性地参保, 造成参保对象有限, 很多省市参保对象仅限于事业单位合同工以及财政补贴或者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人员。

2. 养老金替代率高。

改革开放初期, 企业职工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金水平, 曾经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但到目前为止, 企业和事业单位两套退休制度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差异。其中, 企业职工养老金的发放与缴费情况相对应, 具体参照职工的缴费工作年限、缴费工资额以及个人账户储存额。根据这种模式, 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目前为60%左右, 也就是说, 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基本相当于退休前工资的60%。事业单位则是另一种模式:大部分由财政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退休金由国家统包, 列入财政预算, 实行现收现付, 没有基金积累制度。退休金的计算是以其工作年限和本人工资额为主要依据的。根据目前的规定, 其金额为本人基本工资的90%左右, 也就是说, 替代率高达90%。

3. 统筹层次低。

由于国家没有建立统一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已经开展此项业务的地区都是根据各自的情况来制定相关政策。从各地开展的情况来看, 目前基本上都是市、县 (区) 分级统筹。在参保范围、参保对象、缴费基数、缴费比例、结算方式等具体问题上, 各自为政。这样的结果其一是不利于各保险机构推行标准化的养老保险日常管理工作, 有可能在基金使用上出现混乱, 加大基金被挤占挪用的风险。其二是统筹层次过低, 使得养老保险的调剂功能难以发挥, 这不仅弱化了养老保险的抗风险功能, 也降低了人们对它的信赖度。其三是各保险机构的名称是五花八门, 即使在同一个地级市, 各区县保险机构的名称也不统一, “局、所、中心、处”应有尽有, 不利于树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机构的对外形象。

4. 待遇差别过大, 人员流动困难。

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待遇的巨大差异, 因此从事业单位流动到企业的人员在养老保险待遇上出现了很大不平衡, 很多事业单位人员情愿留在原单位领取低工资, 也不想因为流动而失去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高待遇;同时从企业流动到事业单位的人员形成了养老保险的双重管理。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两套制度同时运行的现状, 阻碍了劳动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的正常流动, 使人力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

三、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1. 建立全国统一的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全国统一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可为实现全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奠定政策基础;为处理少报、瞒报、漏报保险费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从根本上遏制离退休费支付范围扩大、增长势头过快的情况;离退休费社会化发放, 从源头上杜绝了迟发、欠发、不发的现象, 保障了离退休人员的正常生活, 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局面。

2. 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 “做实”个人账户。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转, 将会使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失去应有的意义。“做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考虑到我国目前仍然是经济欠发达国家, 财力相对较弱, 同时借鉴国外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成熟经验, 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方面, 对于国家应该负担的费用部分可以采取现收现付的办法, 由财政预算直接安排, 不再按比例筹集。而个人缴费部分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并存储起来, 使个人账户真正做到账实相符。

3. 统一养老保险待遇计算办法。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待遇应尽快过渡到新办法计发, 改变现行的退休人员以本人退休前工资额为主要依据的退休金计发办法, 实行与企业相同的以缴费年限和缴费工资及个人账户储存额为依据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具体为:基础养老金计发以当地上一年度在职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 缴费满15年的发给15%, 缴费满15年以上, 每满1年增发1%。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 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等因素确定。基础养老金加上个人账户养老金目标替代率在60%左右。另外建立职业年金制度, 月职业年金养老金计发标准为单位划入金额、个人账户储存额、历年职业年金基金投资收益三项之和除以计发月数。新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的“中人”和离退休的“老人”, 可视同缴费年限, 并制订专门的养老金计发办法, 平衡退休人员待遇。

4. 提高统筹层次。

目前,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多数地区仍然实行市、县级统筹, 全国有近2000个相互分割的统筹单位, 形成了统筹单位内各自为政, 统筹单位间无法联接、协调和共济的区域自治格局, 与全国统筹的最终目标相去甚远。社会统筹的低层次直接导致了养老保险基金被分割, 社会共济和抗风险功能被严重削弱。汲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教训, 事业养老保险改革应高起点起步, 直接实行全国统筹。提高统筹层次是保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实行高层次统筹, 有利于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抗风险能力, 有利于统一、规范的养老保险政策的制定, 有利于基金的规范安全运行, 同时也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全国统筹提供了平台和参照。为此, 国家应设立专门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经办机构, 在各地设立分支机构, 实行垂直管理, 具体经办有关事宜。

四、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

国务院将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作为试点单位以来, 这些省市临近退休人员或已到退休年龄但由单位继续延聘的高级专家, 担心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后, 自己的退休待遇会大幅度降低, 很多人都在咨询能否提前退休, 搞得人心惶惶。因此如果在试点中不妥善解决, 很容易造成社会群体之间的对立和矛盾的激化, 应引起高度重视。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同比企业工资偏低, 可适当追加单位缴费部分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 适当加大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个人账户至少不低于或者略高于企业, 追加系数可根据统筹地区二者收入的实际差距实行动态管理。也可以适当提高基础养老金计发比例, 以抵消缺少单位补充保险的因素, 通过这一途径确保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金待遇在社会上处于比较优越的地位。基于机关事业单位的特点, 若出现资金缺口, 应由国家补贴解决。

从目前情况来看, 这次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还是没有把所有影响制度公平的人群, 全部纳入改革之中。按理说, 推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改革, 有利于破除社会保障制度长期存在的不合理的制度分割、各行其是的“碎片化”现象。引发多方质疑的一个焦点是, 这次改革的设计者——公务员群体本身未能成为改革的对象, 使公众对改革所能达到的公平性, 产生了怀疑。改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不能仅仅是为了减轻财政负担, 还应体现出制度设计的公平——公务员作为改革的决策者, 不应排除在改革之外。即使改革必须始于事业单位, 最终要把公务员纳入, 也应有一个详细的改革时间表。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关系到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康发展。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是经历了十多年的探索才逐渐走入正轨, 因此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只有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 不断修正完善, 稳步推进事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新老制度平稳衔接, 循序渐进, 开拓进取, 才能推动我国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定进行。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篇2

申报条件:首次参加机关事业养老、工伤保险的单位 申报材料:

1、社会保险登记表(一式两份)

2、批准成立的文件及复印件

3、单位法人证书及复印件

4、组织机构统一代码证明及复印件

5、法定代表人身份证

机关事业社会保险变更登记

申报条件:参保单位名称、法人代表、单位性质、组织机构代码、银行账号等发生变更

申报材料:

1、变更登记表(一式两份)

2、社会保险登记证

3、与变更项目一致的相关文件及复印件

机关事业社会保险注销登记

申报条件:参保单位发生合并、解散、撤销、终止、跨统筹范围转出等情形时

申报材料:

1、注销登记表(一式两份)

2、社会保险登记证

3、批准变更的相关文件及注销书面报告 机关事业社会保险在职参保人员增加

申报条件:参保单位新增职工需建立或接续养老、工伤保险关系的

申报材料:

1、增加报告表、视同缴费年限认定表(参加养老保险的)

2、增人计划卡、工资审批表

其中:(1)大中专毕业生提供 报到证、毕业分配单

(2)复原军人提供 工资介绍信、工资审批表

(3)跨统筹人员提供 养老保险手册、介绍信和保险关系转移单

3、职工本人身份证及复印件等

机关事业社会保险在职参保人员减少

申报条件:参保单位在职职工(或个人)因调动、辞职辞退、退休等原因发生缴费中止时 申报材料:

1、减少报告表

2、与终止缴费原因相一致的相关材料 其中:(1)因退休的,提供 退休申请表

(2)因工作调动的,提供 调转手续

(3)因上学的,提供 入学录取通知书及复印件

(4)因辞职辞退开除的,提供 辞职审批表等有效的法律文书及证明

(5)因死亡的,提供 医学死亡证明等

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关系转入

申报条件:职工参保前,在其他统筹系统已经参加养老保险的 申报材料:

1、增人计划卡

2、行政介绍信

3、养老保险手册

4、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单 流程图如下:

1、参保单位将申报材料报业务部门

2、承办人审核转入人转移单、养老保险手册及相关材料并签字(材料不全的告知单位补充材料)

3、部门负责人复核签字

4、承办人告知开户银行信息

同城转入:参保单位(个人)持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单到财务部门开具专用票据;参保单位(个人)持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单和专用票据到转出地社保机构开具转账支票;参保单位(个人)将转账支票交转入地开户银行;财务部门承办人凭转账支票进账单在转移单上签字确认。

异地转入:转入人到转出地办理汇款手续;参保单位(个人)到财务部门查询基金转入回款情况;转入基金到帐后财务部门承办人在转移单上签字确认。

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关系转出

申报条件:已参保职工办理中止缴费手续,又在其他统筹系统参加养老保险的

申报材料:1|、养老保险手册

2、转入地社保机构名称、基金开户银行名称、账号

3、调入单位名称等 流程图如下:

1、参保单位将申报材料报业务部门;

2、承办人审核养老保险手册、核实缴费情况、打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单(材料不全的告知单位补充材料)

3、部门负责人符合签字 同城转出:

申报人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单到转入地社保机构开具专用票据交转出地财务部门;转出地财务部门承办人审核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单和专用票据开出转账支票;申报人将转账支票交转入地社保机构。异地转出:

申报人持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单到财务部门签字确认;财务部门承办人办理基金汇款手续。

机关事业社会保险职工退休审核 申报条件:符合退休条件的人员 申报材料:

1、退休审批表

2、退休申请表(一式三联)

3、养老保险手册

4、视同缴费年限认定表和人事档案等 流程图如下:

1、参保单位申报材料报社保机构

2、业务部门承办人核实养老保险费缴纳情况,部

门负责人复审签字

3、退管部门承办人审核退休条件及核算退休待遇

(材料不全的告知单位补充材料)

4、退管部门负责人复核、主管领导签批

5、退管部门承办人加盖退休审核专用章(1)

在职和流动人员:参保单位或档案托管机构持职工退休审批表到组织人事部门审批

(2)

聘用人员:参保单位或档案托管机构持聘用人员退休审批表到社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6、参保单位将退休审批表返还退管部门备案

机关事业社会保险退休人员增加 申报条件:新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 申报材料:

1、退离休人员增加报告表

2、退休申请表

3、职工退休审批表或聘用人员退休审批表

4、身份证复印件

5、个人办理养老金存折的应提供存折账号 流程图如下:

1、参保单位或档案托管机构将申报材料报业务部

2、承办人审核后录入养老金待遇等信息

3、编制新增退休人员发放明细表并交财务部门

4、(1)社保同一机构办理:财务部门到银行办理

新增退休人员养老金存折和发放结算

(2)已办理存折的:财务部门到银行办理发放结算

5、参保单位专管员持身份证和退休申请表到财务部门领取新增退休人员养老金存折并转交退休人员本人

机关事业社会保险退休人员减少

申报条件:发生退休人员死亡时

申报材料:

1、医学死亡证明或火化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2、退休人员减少报告 流程图如下:

1、参保单位或档案托管机构在退休人员死亡后

3日内电话上报、七日内将申报材料报业务部门

2、承办人审核相关材料、办理减少手续

3、编制减少人员丧葬费发放明细随养老金发放

表交财务部门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篇3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1存在的问题

1.1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缺乏法律依据。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已10多年,至今全国还没有出台统一的政策,没有法律做为改革的支撑点。各省情况也不一致,有的省份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少数省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还没有启动,一个省内各地市的政策也不统一。

1.2统筹范围不一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筹范围不一致。有的地方实行的是全员统筹:有的地方对机关全额拨款单位劳动合同制工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实行统筹;有的地方只对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实行统筹。在一个省内,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统筹范围也不一致。我省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范围是:机关全额拨款单位劳动合同制工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员工、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员工、驻冀部队职工、流动人员、聘用人员:唐山、秦皇岛、廊坊、衡水四市是全员统筹;其他地市统筹范围也不完全一致。在改革过程中,有部分地区对统筹范围作了调整:有的将统筹范围扩大,也有的地方将原有统筹范围缩小了,出现了停保、退保现象。

1.3缴费与待遇脱节。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金的计发办法目前仍按国发[978]104号文件规定执行:根据工作人员的工作年限及其退休前上一个月的档案工资的一定比例来计算,与实际缴费不挂钩,只要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就可以享受退休待遇,与职工缴费多少、时间长短不挂钩。缴费与待遇出现脱节,严重影响了职工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也不能体现“公平与效率”的原则,没有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这也是有的地方出现停保、退保的一个重要原因。

1.4分级统筹,抗风险能力差。由于地方各级财政“分灶吃饭”,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工作是通过市县试点逐步推广的,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的是省、市、县分级统筹。这种统筹级次过低,社会保险的调剂功能只限于一个小的范围,调剂功能发挥作用很小。经济发达地区能够保障机关事业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而一些经济欠发达、财政收入低的地区,已经出现了基金收不抵支现象,财政不兜底,又缺乏调剂,基金无法积累,抗风险能力也无从谈起。

1.5缴费基数不一致。目前我国各省各地的机关事业单位征收养老保险费基数不同,有的按照档案工资作为缴费基数;有的按实发工资做为缴费基数。一些差额拨款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档案工资与实发工资存在差额。有的省市实行“单基数缴费”即按在职职II资总额为缴费基数:有的省市按“双基数缴费”即按单位在职职II资与离退休养老金之和为缴费基数。

2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建议

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还处在试点阶段,这些问题是客观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解决。

2.1国家要尽快出台制定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制度只有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其社会化、制度化、实现其强制性,当前社会保险费征缴难、管理不统一、使用不规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法律的强制和约束力。因此要尽快制定社会保障法,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建立多元化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系。

2.2明确统筹范围。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机关事业单位财政体制、用人体制大体相同,国家应当明确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筹范围。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养老保险是这项改革的基础。现阶段我认为国家应该推行事业单位全员统筹。一是为下一步事业单位实行全员聘用做好基础工作;二是体现事业单位之间的公平,三是为部分事业单位改制做好铺垫工作。公务员也应推向改革日程,从当前情况看,各类城镇企业职工和部分事业单位人员已先后纳入到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并实行了个人缴费。而国家公务员作为这项改革的倡导者和管理者,却置身于改革之外,这样做,一是不利于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二是不能体现社会公平原则。因此,将国家公务员尽快纳入到社会保险统筹范围,这样才能体现公平,才能为下一步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人才能进能出打下厚实的根基。

2.3缴费与待遇适当挂钩。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缴费与待遇衔接不紧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已二十年左右,它的成功之处是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待遇与缴费年限、时间长短挂钩。因此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可以借览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理念,而不是简单的模式。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的工资制度本质的不同决定了不能将两种养老保险制度简单合二为一,而应在机关事业单位现有框架基础上,加以规范完善,使之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平稳过渡衔接,防止出现在职工资与退休待遇“两张皮”。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计发办法既要考虑到现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又要考虑到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我认为可以在国发[1978]104号文规定比例的基础上降低一定比例(只是估算):如老人工作年限满15年以上的计发比例为档案工资的60%(中人为档案工资50%,新人为档案工资的40%),再按实际缴费年限每满一年提高1.5%:同时实行人账户养老金。目前我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行个人帐户补偿金,将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部分除以相应的系数纳入退休待遇。虽然缴费与待遇挂钩不明显,但这种办法起到了一定作用,是值得我们思考探索的一个模式。通过上述计发办法,既能保证与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连续性,也能体现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当然这个比例的确定建立在现有国力、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待遇连续性的基础上。养老保险由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合理负担,做为国家的一项福利,国家应从财政给予社会保障补贴的角度出发,精算替代率,确定一个合理的比例。

2.4实现省级统筹,保证财政兜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分级统筹,抗风险能力弱。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应提高统筹层次,建立省级统筹,中央财政给予补助,当地财政要保证兜底。国家财政一定要给予支持,而不能把责任全推向单位和个人,做为一种福利,国家财政要给予支持保证,是社会保障最后的一道“防护网”。

2.5统一缴费基数。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正在进行,事业单位缴费基数可以在2006年工资改革的基础上加以明确。将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各类津补贴、绩效工资做为缴费基数。改目前的“双基数”缴费为“单基数”缴费。按照“单基数”缴费是国际通行做法,符合国际惯例,许多国家都是实行“单基数”缴费的政策。按“单基数”缴费也与我国现行的其他社会保险如企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险种相衔接,有利于将来社会保障税的统一开征,符合国际规定,但前提是财政给予支持。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篇4

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废除双轨制的必要性

保障是民生之福。养老保险待遇涉及四分之一国民的四分之一生涯的日常开支问题, 既是民生, 更是政治和发展战略问题, 每次改革均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坚实的社会共识显得尤为重要。所以, 养老金制度的制定必须坚持“起点公平“”制度有效“”基金持续”。

2014 年10 月1 日, 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开始并轨, 各类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起点公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开始缴纳养老保险费了, 他们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在一定程度上与自己缴纳的费用相挂钩, 这与企业保的制度是一样的, 相关权利义务也是一致的。从此, 机关事业单位的大门敞开了, 人员流出时可以对接社会保险的平台。这无疑是此次养老保险改革的重要意义。

以三明市尤溪县为例, 2015 年, 辖的尤溪县职工养老保险缴纳人数为21037 人, 享受待遇5360 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纳人数为22.48 万人, 享受待遇55140 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人数为9747 人, 享受待遇4473 人。一个县就要为如此庞大的队伍缴纳、发放养老金必定成为当地政府的一大重担。而且, 随着中国老龄化加剧, 社会统筹部分资金支付能力出现了越来越难以为继的局面, 有数据表明, 2014 年我国养老金的缺口近20 万亿, 这给各级财政造成巨大负担。长此以往, 必将影响到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运营, 也影响到每个人退休后的切身利益。因此, 在制度上实现并轨是实现社保公平的坚实一步。

由于“双轨制”的存在, 机关和事业单位员工的养老金由国家财政全部支出, 很大一部分高于企业职工退休金。“岁月安好”的观念和客观因素让许多有才之士一味的选择公务员队伍。而在围墙内的一方因为不适于公务员队伍却因为养老待遇的接续问题而浇灭了跳槽的热血。长此以往, 社会上的人力资源将陷于围墙外的想进去, 围墙内的出不来的怪圈, 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养老金的并轨从待遇层面给了全社会一个公平的平台。养老制度的统一甚至待遇差距的缩小, 都将有利于年轻人的就业选择, 促进人力资源市场的统一开放, 优化劳动力配置, 使更多合适的人才通过市场合理流动, 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二、如何加快并轨步伐

改革后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在缴费比例、个人账户规模、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办法等方面可参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模式。在缴费基数方面, 改革后缴纳养老保险的基数包括其个人上年度工资收入中的基本工资、职务津贴、绩效性补贴、年终奖金, 其他项目都可暂不纳入统筹范围。为了减少改革阻力, 可以考虑允许改革初期以档案工资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但必须在统筹地区规定的缴费基数范围之内, 在改革彻底成功后逐步规范机关事业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 涉及到纵向和横向多个部门, 会触及各个群体的核心利益。因此, 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优化管理体制, 出台规范性文件, 促进各个部门、机构之间相互配合, 相互协调, 多多方协力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通力合作的基础上完成任务。此外, 按照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文件要求, 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外工作人员不能参加、尚未转企的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暂时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 政策规定的很具体和明确。但是, 执行政策的前提也要求编制部门要实现编制实名制和科学分类事业单位, 准确确定参保范围。

部分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保“中人”参加常规的职业年金时间太短。正因为如此, 职业年金应该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机关事业单位社保的过渡性调节金, 这部分调节金与视同缴费年限挂钩;另一部分, 则与机关事业单位在岗职工转制后的缴费基数、缴费比例相联系。同时, 为了防止滥用财政资金的情况发生, 有必要建立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的框架, 且规定各单位不得突破这个框架。

南京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新政 篇5

【基本养老保险费个人缴纳8%单位缴纳20%】

南京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费缴纳由两部分组成,个人和单位都要缴纳,单位为个人缴纳的比例占大头。

南京市人社局养老处处长李春景表示,改革后,个人按照本人上一年度工资基数的8%进行缴费,单位按照该基数的20%来缴费。比如说,个人上一年度的工资基数是6万元,那么个人全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就是4800元,平均到每个月400元,单位则每个月为个人缴1000元。

【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个人需缴纳4%】

《南京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办法》中提到的“职业年金制度”备受关注。记者从南京人社部门了解到,未来退休人员拿到的养老金,就是由职业年金和基本养老保险费两部分组成。

事实上,“职业年金制度”并不是新兴事物,企业从开始就有年金了。这次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个人按4%缴费,单位按8%为个人缴费,缴费基数和养老保险一样。

如果还是以上一年度工资基数6万元为例,实行职业年金后,个人每月需要缴纳200元,单位为个人缴纳400元。也就是说,南京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后,个人每月一共要缴纳600元,单位为个人一共缴纳1400元。

南京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缴纳比例:个人缴纳4%,上年度工资基数60000元/年,每年需缴纳2400元/人,每月需缴纳200元/人。

单位缴纳8%,上年度工资基数60000元/年,每年需缴纳4800元/人,每月需缴纳400元/人。

南京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标准(每人每月):个人缴纳400元(基本养老保险费)+200元(职业年金)=600元。单位缴纳1000元(基本养老保险费)+400元(职业年金)=1400元。

【缴满可支取养老金老人老办法待遇不受影响】

据了解,只要个人缴费累计满15年,就可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了,考虑到前后政策的衔接,这次改革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月1号前已经退休的人员继续按照原来的标准发放养老金,年10月1号之后退休的人员按照改革后的新政策发放养老金。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篇6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对策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但从我国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状况来看,还有诸多环节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不仅影响了保障制度的完善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说还限制了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1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重要性及现状

1.1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重要性分析

我国的传统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养老制度,由于在内在的缺陷上有着不可持续特性,所以和当前的社会发展已经得不到有效适应。传统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养老制度内在的缺陷主要是体现在封闭性及脆弱性,单一层次性及单向责任性。以单一层次性为例,传统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是按照单一层次的制度安排进行实施的,这样就造成了替代率的攀升不下[1]。

另外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也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加强基金累计的需要以及维护社会公正的需要。也是对机关事业单位自身发展及勤政廉政建设的必然要求。总而言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是整体制度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1.2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现状分析

从当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首先在筹资结构上相对较为单一,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比较困难。供款单位财政压力较为沉重,对制度的风险降低不利。

再有就是各地的政策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在实际的发展上不平衡,统筹层次相对较低,在抗风险能力上相对较弱。筹资机制没有得到有效健全,长效养老没有保障,虽然在养老保障基金上有着相应的积累,但在退休人数的不断增加过程中,这些积累也开始快速的下降,倘若不继续进行对基金扩大,就必然会导致入不敷出的情况发生[2]。

还有就是参保对象有限,实际情况来看有的地区只是事业单位合同工及财政补贴等人员,所以在覆盖面上就相应的比较窄,故此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参保基金上不充分,意识相对较为淡薄,并有着逆差突显。其中的转移接续很难顺畅的进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阻滞了劳动力合理流动以及制约了人事制度的改革等。

2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对策

2.1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

这一方面主要是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及补充养老保险的重要部分,基本养老保险是体现的保险制度公平效应,而补充养老部分是体现机关事業单位养老保险的主要特征。所谓的多层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可分成基本养老保险部分的制度设计以及调整机制等要和企业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相一致,这一层次的养老制度主要就是保障离职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还有就是补充养老保险的层次部分,这一方面主要是和企业的补充养老保险相互对应的,同时也是强制性[3]。

2.2统一决策并理顺管理体制

改革是对既有利益格局的调整,所以没有多部门进行参与是很难对其进行推进的,这就需要强调统一决策,对养老保险制度管理体制进一步的理顺,要能确保养老保险主管部门管理的权威性。加强其权威性并非是排斥部门间的协作合作,而是将各部门的职责及权限得到有效明确化。如此才能够将部门的职权以及责任得到有机统一,养老保险主管部门才能真正的承担这一制度改革和进程中的成败责任,使其能够主动积极的保障其改革进程。

2.3加强社会保障法律的制定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下才能得到健康的进行,所以立法是一个基本的原则。法律法规的缺乏使得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改革很难进行有效率的推进和开展。当前主要是依靠着行政机关政策文件进行推动,这一模式已经对实际不能有效适应,所以只有在完善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才能够改变事业单位的内参保不全的问题。

2.4创新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创新改革层面主要是建立基本的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机制,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得到有机结合的方法。同时还要构建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体系,逐步撤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离职退休干部的管理机构,向社区社会化管理的发展方向迈进,从单位人向着社会人的方向进行转变,要能够积极的创造条件对退休人员实行社区化的管理[4]。也可实行结构性养老金计发的办法,主要是改革实施后参加工作的新人退休后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及个人账户养老金所组成,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及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进行调整,使其能同步进行。

2.5对筹资渠道进行充实及扩大

为能够有效的保证离休人员的基本生活所需的养老金得到保障,以及对支付高峰期的压力得到减缓,这就需要对新的筹资渠道进行加大拓宽力度。在这一方面主要从政府层面进行加强,制定优惠措施,例如允许养老基金投资大型的电力以及通讯设施等项目,在基金的比例上要注意,严格的遵循相关投资程序。还有就是要对社会捐赠养老基金制定优惠政策,从而进一步的完善现代社会保险制度共识。

3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我国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要能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革,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实施。这一改革对养老保险制度和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相结合有着促进作用,能使其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状况。由于本文的篇幅限制,不能进一步的深化研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待后来者居上。

参考文献:

[1]田园,谭春萍,方玉姣.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现状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4,(02).

[2]杨俊.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制度的困境与出路:从分散统筹到全国统筹的转变[J].教学与研究,2013,(12).

[3]周晗.浅议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重要意义及实施设[J].改革与开放,2013,(12).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篇7

(一) 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20年来, 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已经建立了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仍沿用传统的退休保障制度。单从养老保险的功能看, 只是企业改革而无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 社会保障体系就不完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只有扩大覆盖面, 对所有社会成员实行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才能真正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均衡负担, 共担风险, 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整体功能。另一方面,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规范各地试点办法、完善制度的需要。由于国家没有统一的方案, 各地的做法各异, 很不规范, 特别是试点地区或单位实行个人缴费后, 养老保险金仍按原来的办法计发, 改革不改革一个样, 缴费不缴费没区别, 引起相互攀比, 有的地区甚至出现了停保退保现象, 需要国家出台统一政策。

(二) 是推行公务员制度和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人才合

理流动的重要配套措施。机构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 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必须建立起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相对滞后, 直接制约着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有序流动。但由于养老保险制度不配套, 工作人员离开机关事业单位后, 养老保险待遇也随之消失, 到企业工作意味着养老金水平要降低, 改革很难深入进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启动, 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就有阻力, 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就难以形成。

(三) 是减轻单位负担、提高职工社会保障意识的需要

由于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费用负担越来越重, 财政和单位已不堪重负, 在一些困难地区和单位已经发生拖欠离退休费现象, 影响了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要解决这些问题, 势必要求通过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来解决。

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 体现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人员的特点

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应与其他人员有所区别:应有可靠的保障性;退休金水平应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以利于吸引人才稳定队伍;基本保险、补充保险都应由国家统一安排, 体现国家责任。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情况比较复杂, 单位性质及其人员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养老保险制度的特殊性:一方面, 受组织的安排, 职工在机关、事业和企业之间变换岗位的频率较高, 决定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应与机关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另一方面由于工作性质、工资福利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与企业不同, 其养老保险制度也应与企业有区别。

(二)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公平与效率相结合

机关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应积极履行缴费的义务, 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基本养老金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按照与企业职工的同等规模建立个人账户, 两者保持衔接, 便于人员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流动。

(三) 妥善解决新老制度的衔接问题

要按照平稳过渡的原则, 确保现行退休制度向新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平稳过渡, 新老办法合理衔接, 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基本平衡。既要充分考虑老制度下退休人员的既得利益, 又要合理确定新制度下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要重点解决好“中人”的养老金平衡问题, 保证他们的待遇不降低。同时, 选择不同单位不同职级和不同类别人员进行测算, 充分照顾到各方面的情况。

三、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措施

(一) 建立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机制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要改变现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中离退休费用由国家和单位统包的做法, 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 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单位和个人缴费比例、个人账户的规模与企业统一。考虑到企业职工个人缴费比例将要达到8%, 且机关事业单位实行个人缴费的时间晚于企业, 改革起步时机关事业单位个人缴费比例可逐步达到8%, 也可一步达到8%。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在改革实施前符合国家规定的工作年限可视同缴费年限, 并作为计发过渡性养老金的依据。单位和个人均不再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

(二) 实行结构性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基本养老保险要改变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工作年限和本人工资额为主要依据的退休金计发办法, 实行与企业相同的以缴费工作年限和缴费工资额及个人账户储存额为依据的结构性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一是改革实施后参加工作的“新人”退休后, 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二是改革实施前参加工作、改革实施后退休的“中人”, 因为改革前没有个人缴费, 其个人账户中相应缺少积累, 在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 增加权益性养老金, 根据本人视同缴费年限, 确定一个系数, 作为计发养老金的组成部分, 实现平衡过渡。

(三) 建立体现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改革实施后, 按在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年限, 根据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 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建立补充养老保险, 待遇水平总体控制在30%左右替代率。一是实行国家公务员退休津贴制度。实行退休津贴的范围为国家行政机关、依照和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按现行财政管理体制, 退休津贴经费由同级财政列入当年财政预算。二是建立事业年金制度。事业年金要与公务员和企业有所区别, 费用可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按统一标准建立, 经费由财政拨付的事业费解决;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由本单位根据情况, 效益好的多建立, 效益差的少建立。事业年金从单位经费中税后列支, 年提取额一般不超过本单位当年全部职工一个半月的基本工资。

参考文献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篇8

1. 1有利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

对于社会保障体系来说, 可以将其分为: 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救助以及社会福利等。在社会保障体系中, 社会保险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而养老保险在社会保险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机关事业单位是我国行政的主要命脉, 它设立的目的就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方面提供服务, 主要以生产知识和精神产品为主, 不以盈利为目的, 具有服务性、公益性和知识密集性等特征。所涉及的范围有教育、科技、文化以及卫生等, 这些特点决定了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与其他社会组织不同。 所以, 只有不断完善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才能确保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完整性。

1. 2有利于维护我国社会的和谐

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不仅有利于我国社会的安定, 还有利于维护我国社会的和谐。但是, 有些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认为自己是国家的干部, 这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对单位和国家具有较大的依附性,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水平也会提高。这样一来企业员工会认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水平比他们高, 导致他们心理产生不平衡现象。另外,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认为自己同样是财政人员, 但与公务员相比, 他们的养老保险较低, 这会造成他们心理的不平衡。因此, 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可以有效降低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维护我国社会的和谐。

1. 3有利于建立新型人事管理制度

机关事业单位在我国社会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机关事业单位中的大部分人员是专业技术人员, 在我国社会中起着重要的智力支持、技术保障等重要保障。机关事业单位不仅与政府部门相类似, 而且具有非政府性质, 与企业有着更大的差别。因此, 这些区别决定了机关事业单位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养老保险有着较大的差异性, 从而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享受着较高的养老保险, 对政府的人身依附也越来越严重。另外, 在养老保险制度上, 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二元机制”的存在, 严重地影响了人才在市场之间的流动, 从而使机关事业单位不能较快地向企业进行转制。因此,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利于人才的自由合理流动, 也是建立新型人事管理制度的需要。

1. 4有利于推动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的形成

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碎片化以及不公平养老保险待遇等问题, 而且可以实现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但是, 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体制在中国相当长时间内是分隔的, 这使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了我国追求的最终目标。为了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目标, 应先实现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目标, 这就需要对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这样才能推动我国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 有利于我国社会的发展。

2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内,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现阶段, 在对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的前提下, 必须对其存在的问题充分了解, 具体如下。

2. 1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规不完善、政策不配套

由于以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未启动, 造成了企业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双轨并行现象的产生, 从而使退休人员养老待遇差距不断地拉大, 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这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目前, 我国还没有出台一套完善、 健全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法律法规, 只依靠暂行的条例法律效力是有限的。但国外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基本上都是先有养老保险法律法规, 再去执行养老保险制度。因此, 要想真正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 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必须要有法律法规的支撑。

2. 2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对象和范围不同

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来说, 因没有统一的文件和政策作指导, 导致了各地区在统筹范围上规定不一致现象的出现。比如有的地区机关单位采用的模式是全员统筹; 有的地区仅对财政全额支持的机关单位实行统筹; 有的地区采用两种模式, 要么只对机关单位进行统筹, 要么只对事业单位进行统筹; 甚至还有一些地方只统筹省级、县级直属单位, 则不包括乡镇单位。这些不同的模式, 造成了同类、同地区人员所负担的经济各不相同, 不仅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思想认识造成了影响, 而且使其他行业员工对机关事业单位的认识和了解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公平。

3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案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愈加完善。为全面加大制度保障力度, 必须确保其改革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 为此, 笔者主要对其作出了以下分析。

3. 1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的改革

根据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 退休后按月进行基本养老金的发放。在退休时,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基础养老金月标准的基数是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以及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 缴费每满1年发给1% 。另外,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是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 而计发月数的确定是按照本人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以及利息等因素所决定的。

3. 2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建立

由于职工工资的增长、物价的变动等, 国家对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调整进行统筹安排, 建立了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从而确保了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稳定, 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发展。

3. 3职业年金制度的建立

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 机关事业单位应为员工建立职业年金, 职业年金的具体办法应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进行制定。机关事业单位可按照单位工资总额的8% 缴费, 个人可按照本人工资的4% 缴费。当机关事业人员退休后, 可按照月进行职业年金待遇领取。

3. 4养老金发放筹资机制的建立

养老金发放筹资机制的建立, 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应按照规定及时进行养老保险费的缴纳; 各级社会保险征缴机构应切实加强基金征缴, 做到应收尽收; 各级政府应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积极地调整和优化, 提高社会保障资金投入的标准, 保证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地发放。还要为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提供一定的经费, 这样可以有效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4结语

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最为基础的制度。 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不仅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建立的重要突破, 还是贯彻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策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具体实践, 有利于人才的流动和劳动力市场的健全, 进一步维护我国社会的和谐。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逐渐暴露出一些矛盾。而机关事业单位作为我国行政的主要命脉, 它的设立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方面提供服务, 不以盈利为目的, 具有服务性、公益性和知识密集性等功能特征。因此, 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就需要积极推进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行深入地分析, 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障意识。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

参考文献

[1]谢星.对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改革的几点思考[J].今日科苑, 2009 (22) :173.

[2]杨彤.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及现状分析[J].特区经济, 2007 (10) :246-248.

[3]马蓓蓓, 张悦玲, 杜淑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11 (3) :34-37.

[4]马蓓蓓, 张悦玲, 杜淑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11 (3) .

[5]朱梅, 姚露.中国养老保险并轨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1) .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篇9

一、夯实基础, 适应改革需要

党和国家在“十二五”时期提出:“要在继续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 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重点是实行统账结合的基本制度, 实行适合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补充养老保险办法, 实现多层次保障, 确保国家规定的原有待遇水平不降低, 实现新老制度的合理衔接和平稳过渡。”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是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必然要求, 要做好适应改革的需要, 就必须夯实基础工作, 建立和完善一套养老保险管理制度和体系, 其包括:“基础资料、管理手段、基金管理、会计核算、统计报告和自我约束机制。”建立这一管理平台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建立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

其目的在于反映养老保险的发展状况, 完善基金的统计核算和监督。要实施统计报告制度的监督就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养老保险统计报告制度, 报表的设计要统一配套, 简明, 力求若干年不变, 便于计算机管理和应用信息的输入、输出。

2. 规定养老保险管理流程。

其目的在于规范养老保险业务的操作和业务流程, 便于计算机程序设计, 也便于管理人员的学习和掌握, 更好的落实各项管理规定。

3. 建立一套自我约束的养老保险管理制度。

一是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和工作标准, 便于掌握和提高工作熟练程度;二是要通过制定操作标准, 改变单凭个人经验工作的方法, 减少对具体问题处理的随机性;三是要进一步规范养老保险文档资料管理工作, 以适应单位整体管理转向每个劳动者的管理过程。

二、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管理体系

1. 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体系。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重点是实行统账结合的基本制度, 其核心是建立终身不变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正确计算和反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 管好职工“养命钱”, 是每个管理者的职责和义务。因此《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登记和计算标准正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每个职工的合法权益, 它是每个职工“记录一生、服务一生、管理一生、受益一生”的原始档案, 必须保证真实、准确。

2. 搭建补充养老保险平台、推行职工年金制。

“实行适合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补充养老保险办法, 实现多层次保障确保国家规定的原待遇水平不降低, 实现新老制度的合理衔接和平稳过渡。”是国家人社部“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推行职工年金的目的就是落实养老保险“多层次”的管理体系, 以促进事业单位职工福利待遇和单位的经济效益同步提高, 单位职业年金的资金来源渠道为单位缴费和职工个人缴费。具体做法可参照《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第八条规定:“企业缴费每年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1/12, 企业和职工缴纳企业年金合计一般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工资总额的1/6。”参照此规定, 职工年金单位缴费应控制在单位上年度工资总额的8%左右, 加上职工个人缴费, 职业年金费用合计不超过单位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16%。参用工资比例法, 单位职工年金缴费公式如下:

当年职工年金个人账户缴费总额= (单位月缴费额+个人月缴费额) ×12;

其中:单位月缴费额=上年末职工个人职业年金缴费基数*单位规定的每年用于职业年金缴费提取比例÷12;

个人月缴费额=上年末职工个人职业年金缴费基数×个人每年用于职业年金缴费的提取比例÷12。

推行职业年金计划可以提高单位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实现职工参加单位效益分配和管理, 以促进单位和职工之间的利益紧密联系。建立职业年金制, 能够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 进一步提高单位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单位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 为职工办理职业年金待遇, 使职业年金缴费的高低与单位经济效益和职工个人的劳动贡献直接挂钩, 能够促使职工更加关心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 职工更加愿意长期为单位服务。

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强化信息化建设

多层次的养老保险管理体系, 需要强有力的信息管理平台支撑, 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养老保险现代化、科学化管理的必要手段。养老保险工作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筛选、分析、对比, 计算机在处理信息时, 不会对信息造成丢失, 并且可以数据共享, 对推动管理工作向客观透明方向发展,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要把养老保险的每个工作环节, 全部纳入计算机管理, 实现系统化操作, 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养老保险工作管理水平和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如果将信息资源共享, 与相关管理职能部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内网互联, 可以有效地防止信息资源浪费, 从而形成一个平稳、有序的长效管理机制。

扎实有序的长效管理机制形成, 是保证养老保险改革的必要手段。夯实基础、规范管理、必须严格信息建设, 作到管理制度化、作业标准化、工作程序化, 逐步健全完善计算机信息管理体系和养老保险信息网络, 同时在设备购置和使用软件上都要进行必要的投入, 以促进养老保险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党中央、国务院的“十二五”规划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应开拓进取, 积极投身养老保险改革, 为建立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尹蔚民.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求是, 2010 (24) 2.社会保险法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篇10

存在问题

———政策不统一、业务操作不规范。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没有可供遵循的固定模式和方案, 各地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边探索边前进, 从而造成政策不统一, 业务操作不规范。各地基本上实行县级统筹, 各县都是根据自己的地方财政状况, 出台各种不同的暂行规定, 这种政策的后果是造成人员流动, 社保关系转移困难。比如有的市县机关社保公司要求, 来自实行全员统筹地区的人员转入该市县, 须按该市县标准补足养老保险费。

———基金运营困难, 保值、增值效果不佳。

现有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是相当保守的, 大部分都只是存在银行, 随着利率的不断下调, 保值都有困难, 更不要说是增值了。而且现在实行的县级统筹, 造成基金的抗风险能力极低, 基本上都依赖于当地财政, 造成有的县缴费负担比例过重, 达到33%还不能平衡。

———待遇计算、调资制度及审批程序改革不同步。

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基本上还引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退休养老保险制度, 其中如待遇计算、调资政策、审批程序等都是按原来的制度实行。这样必然造成个人缴费与离退休待遇计算不挂钩, 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机构没有审批退休待遇的权限, 而只是养老金的代发机构。这种情况极大损伤人们参保的积极性, 对参保的意识产生怀疑;另一方面过高的待遇计算政策和调资政策加重了养老保险基金的负荷。

———离退休管理社会化程度不高。

现在对离退休人员的管理, 基本上不是依赖于单位管理, 随着养老金社会化的推行, 单纯依靠单位管理的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不少地区时有发生离退休人员死亡迟报、不报, 而冒领养老金的现象。

深化改革构想

完善机关事业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机关事业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在我省各地历经九年的实践, 目前已处于逐步完善、提高、发展阶段, 应抓住机关和事业单位相继推进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 总结几年来改革的经验, 逐步规范管理, 可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署, 在国家统一的机关事业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出台前, 高瞻远瞩, 适度超前, 制定更为完善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政策, 或按现行《暂行规定》, 制定全省统一的实施细则。并根据我省机关事业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际, 做到四个统一:一是统一缴费基数。由于我省沿海与山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地方性补贴项目标准不同, 高低不一, 应继续推行工资基金管理项目为社保基金统筹项目的做法, 统一缴费基数;二是统一养老金支付项目。以统一缴费基数为前提, 凡列入缴费的工资项目, 列为养老金支付项目;三是逐步统一缴费标准, 由于机关事业社会养老保险与现行财政体系相适应, 实行分级统筹, 各地养老金负担不同, 统一缴费比例难度大, 可规定保费计提比例范畴, 允许根据各地负担情况在一定幅度内, 确定一个合适比例;四是按社会保险大数法则, 分解和减少分级统筹风险抵御能力小的矛盾, 研究制定风险的能力, 逐步完善机关事业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强化基金征收制约机制。

机关事业单位较之企业, 性质、职能更为复杂, 机关及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关注和支持, 特别是财政部门的扶持。抓紧调研, 制定机关事业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管理办法, 建立缴费申报制度、稽核制度、处罚制度等, 并由同级人大、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及经办机构齐抓共管, 改变以往基金的征缴仅靠人社保障部门、甚至是机关社保机构一家孤军奋战的局面。在征缴的方式上, 抓住国库统一发放工资的有利时机, 争取财政部门的支持, 采取直接从工资专户划转保费的办法, 全额收缴。从根本上控制参保单位申报缴费工资的真实性, 避免保费的流失。

1.建立统账结合养老保险制度, 改革现行养老金计发办法。

建立统账结合的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是我国综合分析各国养老保险制度利弊, 在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二十几年改革实践的基础上,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机关事业性质职能较为复杂, 工作人员种类多、待遇高低不同, 机关及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经费受财政制约。但实行社会养老保险, 同样存在“老人”“中人”“新人”问题,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可参照企业的做法, 建立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 建立个人账户, 最后与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

2.稳步推进养老金社会化发放进程, 确保老有所养。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篇11

关键词数量经济学;精算应计负债;社保精算;基本养老保险

中图分类号 F840.61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By establishing actuarial model through a parallelogram framework, this paper measured the actuarial accrued liability of the basic oldage insurance for government and public institution employees at the beginning of 2015. Raising the retirement age, interest rate, contribution rate and salary growth rate will decrease the actuarial accrued liability, where the effect of the retirement age is very much strong and that of the interest rate is very strong. Raising the benefit yearly growth rate, workage salary growth rate and agelinkedbenefit growth rate will increase the actuarial accrued liability, where the effect of the benefit yearly growth rate is very strong.. To control the scale of actuarial accrued liability, it is necessary to moderately postpone retirement, to raise the yield rate of investment and salary growth rate by innovations. With these measures, the contribution rate can be reduced.

Key wordsquantitative economics; actuarial accrued liability; social security actuarial; basic old-age insurance

1引言

2014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会上,常委会委员问: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险有没有缺口,如果有,缺口到底是多少?国务院副总理回答:有缺口,但缺口到底有多大,社会上多种测算的结果都不同 刘茸,《马凯:如果体制机制不改 未来养老保险将有巨大缺口》,人民网

http:legal.people.com.cnn20141229c42510-26289196.html.2014-12-29..2013年11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规定: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精算平衡原则.这是中共中央重大决策文件里首次将“精算平衡”原则写入社会保障建设的论述里.这些都是对社保精算领域提出的重大课题.2015年1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5〕2号),明确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其中前者是基本的也是主要的部分.掌握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精算应计负债,对该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养老保险在某时点的精算应计负债是参保人已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对应的未来应得养老金在该时点的精算现值,能清楚反映养老保险制度对测算时的全体参保人负债的精算现值规模.测算社会养老保险的收入支出、隐性债务、财政负担等等的文献很多,例如,高建伟(2004)[1],周渭兵(2004)[2],吕江林等(2005)[3],高建伟和丁克诠(2006)[4],贾康等(2007)[5],何平和Hyung Ju Lee(2011)[6],魏吉漳(2014)[7],等等.但这些研究测算的都是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王晓军和乔杨(2007)[8]定量分析了中国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待遇的差距.王晓军和乔杨(2013)[9]构想了公务员养老金制度并轨改革的设计思路并进行了精算评估.不过,这些研究没有测算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应计负债规模.在上述研究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的文献中,往往算式出现得比较突然,列出算式和推导算式也比较抽象,不太容易把握.

这里建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为养老金测算提供一种思考的新方式或框架,清晰地描述养老金测算的思路、方法、步骤和算式.如图1所示:以年度为横轴、年龄为纵轴建立坐标系,两轴在测算年(如2015年)初与退休年龄(如60岁)相交.假设入职(即参加工作)参保(含视同参保)年龄为23岁、终极年龄为105岁.那么,穿越二、四象限过坐标轴交点(2015, 60)和点(2052, 23)的斜线为退休线,过点(2015, 23)穿越二、三象限平行于退休线的斜线为入职线,过点(2015,105)穿越一、四象限平行于退休线的斜线为最后去世线.三条斜线将2015年从105岁直到23岁各年龄的每个人的一生都分为工作期(缴费期)和退休期(养老金领取期).过105岁和23岁平行于横轴的两条水平线与上述三条斜线围成了两个平行四边形.在此框架下列算式和推导,会感觉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容易理解、便于把握.

nlc202309040158

2精算应计负债模型

由于国发〔2015〕2号文件发布于2015年1月,所以测算时点选定在2015年初.养老保险精算应计负债可用过去法(亦称回顾法)或者未来法(亦称前瞻法)进行测算.下面用未来法,思路可表述为:2015年初精算应计负债=参保人整个缴费期对应的未来应得养老金在该时点的精算现值-未来缴费在该时点的精算现值.

因该测算涉及的时间很长,而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且延迟退休可能先使女职工的退休年龄向男职工的看齐,故假设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不分性别的退休年龄均为60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受教育程度较高,假设平均为本科毕业,平均入职年龄为23岁.由于测算所用《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的终极年龄为105岁,故设参保人的终极年龄为105岁.养老保险缴费和养老金领取都发生在每年初.Ly,x表示y年初x岁的参保人数,By,x是y年度x岁参保人(1人1年)应得养老金.npx表示x岁的人过n年生存的概率.iy、ρy、gy分别是y年度的利率、养老金增长率、工资增长率,vy=1/1+iy是折现因子.为简化符号,令Vy=1+ρy/1+iy,Uy=1+gy-1/1+iy.Sy,x表示y年度x岁参保人(1人1年)的缴费工资,y是y年度在职人员的平均缴费工资,y是y年度退休人员的平均养老金.

2.1未来应得养老金的精算现值

60岁及其以上的参保人已退休,只要生存每年初都领取养老金.由图1可见,在2015年初105岁的参保人所领养老金的精算现值为L2015,105B2015,105.105岁是终极年龄,意味着该年龄的人会在当年内去世.

由图1可见,2015年初104岁的参保人领取当年养老金,到2016年初若生存也领取当年养老金,养老金的精算现值为

3精算基础

比较《中国统计年鉴》的国民平均预期寿命与《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00-2003)》反映的平均预期寿命,可见该生命表中非养老金业务表和养老金业务表反映的平均预期寿命都高于国民平均预期寿命,但前者更接近国民平均预期寿命,故生命表以《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00-2003)》非养老金业务表为基准.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4年四季度新闻发布会答问文字实录》

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网: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zwgk/SYxinwenfabuhui/201502/t20150205_151411.htm.:中国机关事业单位有近4 000万在职人员.故假设在职参保人有3 990万人.根据目前的老年抚养比、若退休人数与在职人数大体按1:4的比例估计,则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数约为997.5万人.根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4》全国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估计2015年初机关事业单位各年龄参保人数L2015,x,其中95岁及其以上分年龄、性别的人数是根据94岁人数和生命表估计而来.分年龄、性别参保人数如表1前三栏所示.

为简化计算,假设利率、养老金增长率、工资增长率等等参数都用不变的复合年均值.利率i取20年期中国固定利率国债平均收益率4.08%.为缩小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差距,政府连续11年以10%的增长率调整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故设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金的增长率远低于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增长率而略高于通胀率,取

SymbolrA@ = 4.2%.参考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率,设工资增长率g = 5.5%.这些参数取定值后,未来应得养老金的精算现值和未来缴费的精算现值分别变为:

PVBr=B2015,60∑105x=60[L2015,x(1+b)x-60∑105-xn=0npxVn],(9)该式中∑105-xn=0npxVn用精算符号表示即x:106-x|@i′,其中1/(1+i′)=(1+ρ)/(1+i).为了熟悉精算符号与否的读者都好理解,全文没用精算符号.

PVBw=B2015,60∑59x=23[L2015,x(60-x)pxV(60-x)1+b∑45n=0np60Vn],(10)

PVC=cS2014,22∑59x=23[L2015,x(1+s)x-23∑59-xn=0npxUn].(11)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国有单位就业人员2014年平均工资为57 296元,而缴费工资约为统计年鉴里平均工资的60% 缴费工资不同于统计年鉴里的工资,因为薪金收入中有些项目计入了统计工资而没纳入缴费基数.例如,温薷在《新京报》2015年7月18日报道:近九成中央单位津贴补贴超工资.故假设缴费工资约占统计平均工资的60%.王晓军(2011,第73页)[11]也假设缴费工资占社会平均工资的60%.,故2014年平均缴费工资2014 ≈ 34378元.新入职者工资没有官方数据,故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14年高校10大专业就业“钱”景报告》

见智联招聘官网:http://article.zhaopin.com/pub/view/214591-26074.html.:职场新手的起点薪酬大多集中在每月2 500-3 500元.所以假设2014年23岁新入职者平均月薪为3 000元.对新入职者按起薪当月工资核定当年缴费基数,考虑到起薪当月工资低于入职当年其他月份工薪收入,故假设入职当年的缴费工资为统计工资的78%,因而S2014,23 ≈ 28 080元.代入式(5)用Excel试算得s ≈ 1.152%.

由于测算的是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应计负债,不包含职业年金,所以假设基本养老金与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大体相当.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基本养老保险支出23 325.8亿元和离退休人数8 593.4万人可算出2014年人均养老金,乘以养老金增长率4.2%,得2015年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平均基本养老金2015 ≈ 28 284元.《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4》披露2014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替代率为67.5%,故假设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金替代率R为60%,则由式(4)得2015年新退休者的基本养老金B2015,60 = 25 448元.代入式(3)试算得b ≈ 1.108%.

nlc202309040158

4精算应计负债及其敏感性将B2015,60、c、S2014,22和表1最后一行的合计值分别代入式(9)、(10)、(11)计算,得退休人员未来应得养老金的精算现值、在职人员未来应得养老金的精算现值和未来养老保险费的精算现值,进而算出基本养老保险的精算应计负债,如表2所示.

精算应计负债对各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可通过弹性来反映.将利率i从基准值提高到4.20%,其他参数保持基准值,算出新的精算应计负债AL.用两个AL值与两个利率值算得AL对利率的弧弹性为-1.41.类似地,分别改变工资增长率g、养老金增长率ρ、工龄工资增长率s、同年度养老金随年龄增长率b、缴费率c和退休年龄r,分别考察它们对精算应计负债的影响程度.精算应计负债对这些参数的弹性如表3所示.可见,提高养老金增长率和工龄工资增长率都会增加精算应计负债,养老金增长率的影响很强.提高退休年龄、利率、缴费率和工资增长率都会降低精算应计负债,退休年龄的影响非常强,利率的影响也很强.提高退休年龄使缴费期延长、养老金领取期缩短,也使缴费人数增加、领取人数减少,从而养老保险精算应计负债降低.利率上升使折现率下降,缴费率、工资增长率和同年度养老金随年龄增长率上升使未来缴费的精算现值增大,都会使精算应计负债减少.

5结语

通过前述平行四边形框架建立养老保险的精算应计负债模型,测算了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精算应计负债.根据统计资料和有关文献估计相关参数,测得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在2015年初的精算应计负债约为18万亿元.敏感性分析显示,提高退休年龄、利率、缴费率、工资增长率和同年度养老金随年龄增长率都会降低精算应计负债,退休年龄的影响非常强,利率的影响也很强.提高养老金增长率、工龄工资增长率都会增加精算应计负债,养老金增长率的影响很强.

为了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健康可持续地发展,精算应计负债应当可控.由敏感性分析可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适当的时机推出适度提高退休年龄的政策.要尽量创造条件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率,通过全社会的创新提高社会生产力来提高工资增长率.还可控制养老金增长率、适当控制工龄工资增长率.虽然降低缴费率会增加应计负债,但缴费率对养老保险应计负债的影响远远低于退休年龄、利率和工资增长率的联合影响.因此,若能适时适度提高退休年龄、不断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率和社会创新能力,那么即使降低缴费率也能持续控制养老保险精算应计负债的规模.

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出了养老金测算的平行四边形框架,以此来建立养老保险的精算应计负债模型,形象清楚,便于列算式,容易把握.二是通过养老金与缴费工资间的关系、基于人口年龄分布、依靠平均工资和新入职者工资计算工龄工资增长率,依靠平均养老金和新退休者养老金计算同年度养老金随年龄的增长率.而以往的研究,通常假设工龄工资增长率为一固定百分比或者工龄每增加一年工龄工资增长一个固定金额,退休人员年领养老金通常按平均养老金计算、与年龄高低无关.

参考文献

[1]高建伟.中国隐性养老金债务精算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经济数学,2004, 21(2):120-129.

[2]周渭兵.社会养老保险精算理论、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3]吕江林,周渭兵,王清生.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中个人账户余额发放方式合理化探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4):93-99.

[4]高建伟,丁克诠.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模型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6,15(1):49-53.

[5]贾康,张晓云,王敏,段学仲.关于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的研究[J].财贸经济,2007(9):15-21.

[6]何平,Hyung Ju Lee.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发展报告——可持续性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7]魏吉漳.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精算评估[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应用经济学,2014.

[8]王晓军,乔杨.我国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待遇差距分析[J]. 统计研究,2007(5):36-40.

[9]王晓军,乔杨.公务员养老金制度并轨改革的设计思路与精算评估[J].社会保障研究,2013(2):39-47.

[10]高建伟,高明.中国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精算模型及其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6,36(5):18-23.

[11]王晓军.社会保险精算管理:理论、模型与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篇12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是由1951年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为起点的, 当时的适用范围仅限于国有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世纪80年代,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国家相应对原来的国家 (企业) 包办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 并逐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待遇标准。自1994年以来, 涉及河北、山西、江苏、福建、山东、海南等130多个地区 (市) 、13个省份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开始试点, 运行到现在基本上覆盖了全国, 改革在计划体制下的退休制度, 适应了经济发展和制度改革的需要。近20年来,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近年来我国又在农村开展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目标是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养老保险制度。而2010年1月28号, 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表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正式下发, 上海、广东、浙江、山西、重庆五省市将开始试点。此次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双轨制”并轨, 即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下调至与企业一致,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制度规范。

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动因

1、减少收入差距问题, 实现社会公平。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不断完善, 以及人们的公平竞争意识日益加强, 人们对于制度的不公平性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满。而公平竞争不仅是市场经济的灵魂, 也是社会全体成员共享改革成果的前提。事实上, 由于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实行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导致不同性质的退休员工在养老金的收入上差异明显, 而且不同地域不同城市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 尤其是近年来这种差异正在不断扩大。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实现全国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减少社会不公, 维护社会稳定, 同时也不利于人才的流动, 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缓解养老基金支付压力, 减轻财政负担。

如果仅仅从加社会保险的角度看, 一般企业的养老金替代率远远低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替代率。据相关资料显示, 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替代率高达90%以上, 因此给养老保险基金带来的巨大的支付压力。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少领取多, 使得基金入不敷出, 或者“逆向选择”, 很多人在要退休之前拼命获得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以领取高额的养老金。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就是要实现全社会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统一标准, 将缴费多少与领取金额直接挂钩, 这将大大增加养老金的收入, 减少养老金的支出, 从而缓解养老金的支付压力, 也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

3、人才流动呈现单方向, 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由于机关事业单位与一般企业单位在养老金制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地域不同城市不同性质的单位员工所缴纳的费用和领取的养老金差异非常大, 从而使得人才向高支付标准的机关事业单位流动, 地域上呈现出人才由西部落后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 由小城市向大城市流动的特征, 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臃肿与企业单位的人才短缺形成鲜明对比, 人才流动呈现单方向, 不仅影响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平衡发展, 也影响了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 从而扩大了地区差异和不同性质单位员工之间的差异, 也扩大了农民与城镇居民之间的差异。这些因素的叠加效应都影响了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出现的问题和对策

1、机关单位与事业单位改革不同步。

虽然机关事业单位的员工的收入水平和工作内容大同小异, 但是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过程却出现了机关单位改革基本停滞, 而事业单位改革深入的局面。这样虽然减少了事业单位与一般企业单位员工之间的差距问题和社会不公, 但并没有解决机关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问题, 同时使得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与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待遇差距加大, 增加了机关事业单位内部的不平等, 增加了改革进行的阻力, 延缓了总体改革的进程。

2、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基金管理问题凸出。

不论是机关养老保险基金还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 亦或是社会总体养老保险基金都存在管理问题。其中包括交给什么机构管理, 如何管理, 如何保值升值问题。在整个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过程中都没有明确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基金的管理内容、管理方式和管理机构等重要内容。

3、统筹的范围和层次都比较低。

由于改革之前全国各地的机关事业单位的缴费比例, 规则制度, 工资水平都不尽相同, 地域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 导致改革过程中地区之间, 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 不同的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统筹程度和层次都比较低, 不利于实现统一标准, 不利于实现公平和转移支付。

综上所述, 解决的措施在于要统筹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改革过程, 明确养老基金的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和管理机构, 建立全国统一的制度标准, 实现更高层次的统筹发展。

摘要:由于历史、经济、政治等多重因素导致我国目前在养老保险制度方面实行“双轨制”, 即企业单位按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执行, 而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等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随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化, “双轨制”带来的诸多的弊端和社会不公逐步显现, 因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变革成为学者研究的重要话题。本文将梳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分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弊端, 找出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变革,事业单位

参考文献

[1]吴书元.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建议[J].就业与保障, 2006, (08) :40-41.[1]吴书元.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建议[J].就业与保障, 2006, (08) :40-41.

[2]任闽育.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与对策[J].发展研究, 2007, (07) :34-36.[2]任闽育.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与对策[J].发展研究, 2007, (07) :34-36.

上一篇:企业出口贸易下一篇:背景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