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申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纪律有关规定的通知

2024-06-19

重申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纪律有关规定的通知(精选8篇)

重申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纪律有关规定的通知 篇1

临洮县人事局发文稿纸

发第号(2007)缓急密级

主送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单位

抄送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各办公室,组织部,财政

局、编委办。

附件 主题词工作人员纪律通知

标题临洮县人事局

关于重申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纪律有关规定的通知 为了深入推进全县“作风建设年”主题教育,建立永葆优良作风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干部纪律作风教育,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县监察局、县编办近两年组织人员先后分三次对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编在岗及工资核拨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清理。经检查核实,有个别干部职工在编不在岗、无故长

期离岗、找他人顶岗等问题比较突出,干部职工病假、事假、离职进修半年以上,甚至长期未上班人员也参加了年度考核,确定了称职(合格)以上考核等次。这些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在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不仅影响了干部形象和机关形象,也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为了进一步严肃组织人事纪律,加强干部纪律作风教育,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政策规定,对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辞职、辞退、事假、病假、离职进修等问题作如下规定,希严格执行。

一、辞职辞退规定

1、辞职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十三章第八十条和人事部《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辞职暂行规定》第五条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辞去公职,应当向所在单位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按照管理权限报组织、人事部门审批,法定不得辞去公职的情形除外。

2、辞退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十三章第八十三条、第八十五条和人事部《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辞退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暂行规定》第三条、第五条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辞退,法律规定不得辞退的情形除外:

(1)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

(2)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

(3)因所在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

(4)不履行岗位职责,不遵守组织人事和单位纪律,经教育仍无转变,不适合继续在原岗位工作,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

(5)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

辞退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按照管理权限,办理辞退手续,辞退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辞退者。

二、事假病假规定

1、事假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十三章第八十三条第五款规定,中组部、人事部《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第二十三条规定,结合我县实际,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事假,须由本人写出请假条,请假七天以内者,由本单位领导审批;一次请事假超过七天的,由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按照管理权限报组织、人事部门审查备案。

事假累计超过考核年度半年的,不进行考核。事假逾假者,因特殊情况不能及时返回单位的,应及时续假,否则按旷工对待,逾期不归连续15天,或一年内累计超过30天的,按自动离职对待。

2、病假规定

根据国务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病假期间生活待遇的规定》

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第七条、第九条规定,甘肃省人事厅《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有关问题的通知》(甘人事„1996‟97号)第四条第五款规定,中组部、人事部《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第二十三条规定并结合我县实际,机关事业

单位工作人员因病请假,需有县以上医疗机构证明,半年以内的,须由本人写出请假条,单位加注意见,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请病假半年以上的,按管理权限报组织、人事部门审查备案,此类人员不进行当年年度考核,病假期间发放相应的病假工资;请病假一年以上,仍不能返回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聘期内专业技术职务解聘,到期的不再续聘,工资按低一级职务同级同类人员对待。

病假工资按下列标准执行:

(1)、工作人员病假在两个月以内的,发给原工资。

(2)、工作人员病假超过两个月的,从第三个月起按照下列标准发给病假期间工资:

1>、工作年限不满十年的,发给本人工资的百分之九十; 2>、工作年限满十年的,工资照发。

(3)、工作人员病假超过六个月的,从第七个月起按照下列标准发给病假期间工资:

1>、工作年限不满十年的,发给本人工资的百分之七十; 2>、工作年限满十年和十年以上的,发给本人工资的百分之八十。

(4)、工作人员在病假期间,可以继续享受所在单位的生活福利待遇。

(5)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走失一个月以上,由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报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停发工资,并报有关部门依据法定程序和有关政策作出决定。

三、离职进修规定

根据甘肃省人事厅《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有关问题的通知》(甘人事„1996‟97号)第四条第四款规定,中组部、人事部《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第二十二条第三款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由单位委派,进修半年以上的,报主管部门同意后,按照管理权限报组织、人事部门审核批准,工资正常发放,并进行年年度考核。

1、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个人申请离职进修半年以上的,本人工作单位和主管部门同意后,按照管理权限报组织、人事部门审批,进修期间,保留公职,不发工资。并从进修当年起不对其进行年度考核。

2、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个人申请离职进修半年以上的,未经审批同意而私自离职的,按本通知辞退规定的第五条处理。

四、其他规定

1、从事个体私营经济规定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定》(省委发„1998‟52号)文件精神和省人事厅《关于人才人事工作为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见》(甘人事(1999)16号)第二条第一款“党政机关、国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志愿兴办个体企业、创办私营企业和领办乡镇企业的,3年内由单位照发工资,保留原档案身份,工龄连续计算。3年后继续从事个体、私营和乡镇企业的,人事关系转所在地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中心保管。3年后不再从事个体、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的,按原身份进入人才市场择业。”的规定办理

2、顶岗处理规定

根据政策精神,结合我县实际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期间雇人顶岗的,一经发现,对该工作人员即行辞退,并追究单位负责人责任,进行严肃处理。

五、人员编制管理规定

各单位必须严格遵守编制纪律,严禁超编进人,凡违规超编进人的,人事部门不予审批工资,财政部门不核拨工资。

重申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纪律有关规定的通知 篇2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

1.1组织领导

1.1.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统一领导, 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 制定并组织实施动物疫病防治规划。乡级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群众协助做好本管辖区域内的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第六条) 。本条所称基层防疫队伍包括乡镇动物防疫机构和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动物防疫体系包括兽医工作体系 (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经费保障机制、兽医法制法规体系建设。

1.1.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动物防疫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 (第六十二条) 。本条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运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的手段, 确立动物防疫工作中长期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途径和年度任务、方针、措施。

1.1.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本级政府职责, 将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检疫和监督管理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六十四条) 。本条要求各级政府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加大投入, 建立科学合理的动物防疫工作财政保障机制。

1.2疫病预防

1.2.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的规定, 根据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设置的原则建立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第九条) 。本条所讲“国务院的规定”是指《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 (国发[2005]15号) 。

1.2.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动物疫情监测网络, 加强动物疫情监测 (第十五条) 。动物疫病监测网络由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及其分中心, 国家级兽医参考实验室, 省、市、县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和边境疫情监测站组成。

1.2.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接到 (兽医主管部门) 动物疫情预警后, 应当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第十六条) 。

1.2.4县级人民政府和乡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 (第六十三条) 。本条要求县、乡政府根据畜禽养殖数量, 合理测算村级防疫员数量, 解决好其工作补贴和劳动保障等问题, 将其作为防疫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切实做好小规模养殖和农户散养畜禽的强制免疫、消毒、疫情观察报告等任务。

1.2.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储备动物疫情应急处理工作所需的防疫物资 (第六十五条) 。防疫物资储备主要包括药品 (包括疫苗) 、医疗器械、隔离设施、卫生防护用品、消毒设备等。

1.2.6输入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动物、动物产品, 货主应当……向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 ……检疫所需费用纳入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第四十五条) 。本条要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为了减少动物疫病的传入风险, 享有对非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输入的动物、动物产品进行严格检疫权力的同时, 要承担将该检疫费列入财政预算的义务, 不得将检疫费用转嫁给货主。

1.3疫情控制

1.3.1发生一类动物疫病时, 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封锁、隔离、扑杀、销毁、消毒、无害化处理、紧急免疫接种等强制性措施, 迅速扑灭疫病 (第三十一条) 。根据农业部第1125号公告, 一类动物疫病包括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牛瘟、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等17种。

1.3.2发生二类动物疫病时, 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隔离、扑杀、销毁、消毒、无害化处理、紧急免疫接种、限制易感染的动物和动物产品及有关物品出入等控制、扑灭措施 (第三十二条) 。二类动物疫病包括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炭疽、伪狂犬病、牛结核病、山羊关节炎脑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丹毒、猪肺疫、猪链球菌病、马传染性贫血、马鼻疽、鸡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产蛋下降综合征等77种。

1.3.3发生三类动物疫病时, 当地县级、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组织防治和净化 (第三十四条) 。三类动物疫病包括大肠杆菌病、牛流行热、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传染性脓疱、绵羊疥癣、马流行性感冒、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感冒、猪副伤寒、鸡病毒性关节炎、禽传染性脑脊髓炎、传染性鼻炎、禽结核病等63种。

1.3.4对在动物疫病预防和控制、扑灭过程中强制扑杀的动物、销毁的动物产品和相关物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补偿。因依法实施强制免疫造成动物应激死亡的, 给予补偿 (第六十六条) 。政府因采取强制性应急处理措施, 对养殖者或经营者造成一定损失, 而给予当事人适当经济补偿, 有利于防控措施的顺利执行, 可以帮助当事人维持生活和恢复生产。

1.3.5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的撤销和疫区封锁的解除, 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和程序评估后, 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 (第三十三条) 。

1.4责任追究

1.4.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瞒报、谎报、迟报、漏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谎报、迟报动物疫情, 或者阻碍他人报告动物疫情的, 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 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十二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指省级、市级、县级和乡镇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是指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以及进出境检疫机构等。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是指具体分管动物防疫工作的单位领导, 直接责任人员是指负责动物疫情报告的具体执行人员。

1.4.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未依照本法规定履行职责的,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八条) 。本条规定的应追究责任的违法行为主要指违反本法以上条款规定的行为。责任追究的内容为行政处分。适用对象为具体分管动物防疫工作的政府领导和动物防疫工作的具体执行落实人员。

2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职责

2.1职责范围

主管全国的动物防疫工作 (第七条) 。

2.2疫病预防

2.2.1对动物疫病状况进行风险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措施。根据国内外动物疫情和保护养殖业生产及人体健康的需要, 及时制定并公布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技术规范 (第十二条) 。所谓“风险评估”, 是指对人们在进行动物及动物产品生产和其他相关经营活动过程中, 动物或动物产品感染致病微生物及其扩散增加的可能性进行评价和分析、估计、界定, 是对动物疫情未来形势可能发展方向和程度的判断。

2.2.2确定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病种和区域, 并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 (第十三条) 。强制免疫是指国家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 采取制定强制免疫计划, 确定免疫用生物制品和免疫程序, 以及对免疫效果进行监测等一系列预防控制动物疫病的强制性措施, 以达到有计划分步骤地预防、控制、扑灭动物疫病的目的。

2.2.3制定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 (第十五条) 。动物疫病监测是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中最重要的技术手段, 是预防、控制直至根除动物疫病的基础性工作。只有通过长期、连续、可靠地监测, 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动物疫病的发生状况和流行趋势, 才能有效地实施国家动物疫病控制、消灭计划, 才能为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 (建立无疫区) 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2.2.4根据对动物疫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 及时发出动物疫情预警 (第十六条) 。本条要求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根据疫情动态和监测信息, 按照动物疫情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 对其危害程度、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 及时做出相应的预警, 并采取相应措施。

2.2.5制定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标准, 并负责验收公布 (第二十四条)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 包括建立在天然屏障或人工措施基础上的无疫区和建立在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基础上的无疫动物养殖屠宰加工场所。

2.3疫情通报

2.3.1及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通报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和处理情况。依照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条约、协定, 及时向有关国际组织或者贸易方通报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和处理情况 (第二十八条) 。农业部是代表我国进行动物疫情国际通报的惟一机构, 农业部依照我国缔结的或者参加的条约、协定的要求, 履行重大动物疫情通报义务, 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等有关国际组织或者贸易方及时通报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和处理情况。

2.3.2负责向社会及时公布全国动物疫情, 也可以根据需要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公布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疫情 (第二十九条) 。

3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的职责

3.1职责范围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工作 (第七条) 。

3.2疫病预防

3.2.1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 制订本行政区域的强制免疫计划;并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动物疫病流行情况增加实施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病种和区域, 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并报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由各地具体组织实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要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疫情情况, 以国家政策为指导, 在国家强制免疫计划框架内, 提出执行计划, 即本地区强制免疫计划, 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并报国务院主管部门备案。由于各地动物疫病状况不同, 根据保护养殖业和人体健康的需要, 本地区危害较严重的动物疫病也可以列入强制免疫计划。

3.2.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 (第十四条) 。

3.2.3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 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动物疫病监测计划 (第十五条) 。

3.2.4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根据对动物疫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 及时发出动物疫情预警 (第十六条) 。

3.2.5兴办动物饲养场 (养殖小区) 和隔离场所, 动物屠宰加工场所, 以及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 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并附具相关材料。受理申请的兽医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的, 发给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不合格的, 应当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条) 。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是对动物养殖、隔离、屠宰、畜禽无害化处理场所等主要的畜牧业生产和相关经营单位的一项行政许可。设置此项行政许可, 目的在于规范其动物防疫条件, 使其在开始生产经营之前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3.2.6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动物防疫工作需要, 向乡、镇或者特定区域派驻兽医机构 (第六十三条) 。

3.3疫情通报

3.3.1接受动物疫情报告, 及时采取必要的控制处理措施, 并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上报 (第二十六条) 。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者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中的任何单位, 接到动物疫情报告后, 应当立即派技术人员以及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赶赴现场, 按有关规定及时采取必要的行政和技术控制处理措施。

3.3.2动物疫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认定;其中重大动物疫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认定, 必要时报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认定 (第二十七条) 。重大动物疫情是指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突然发生, 迅速传播, 给养殖业生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危害, 以及可能对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情形。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发病和外来病引发的重大动物疫情应当由农业部认定。

3.3.3发生人畜共患传染病的,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与同级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相互通报 (第二十八条) 。狂犬病、结核病、布鲁氏菌病等人畜共患传染病, 既对动物造成危害, 又同时感染人, 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需要兽医主管部门和卫生部门分别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控, 双方相互通报人畜共患传染病疫情是十分必要的。

3.3.4根据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授权,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可以公布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疫情 (第二十九条) 。

3.4疫病控制

3.4.1发生一类动物疫病时, 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立即派人到现场, 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调查疫源, 及时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 (第三十一条) 。一类动物疫病的确认权限由农业部规定。参照国际惯例, 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发病和外来病应当由农业部认定的国家兽医参考实验室确诊。例如, 根据2007年4月农业部《关于印发<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等14个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的通知》 (农医发[2007]12号) 的规定, 接到动物疫情报告的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到现场进行的是临床怀疑诊断;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样品检验后进行的是疑似诊断;国家兽医参考实验室对病毒分离与鉴定进行的是最终确诊。疫点:指患病动物所在地点。疫区:由疫点边缘向外延伸一定范围的区域。

3.4.2发生二类动物疫病时, 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第三十二条) 。发生二类动物疫病时, 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立即组织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有关人员到现场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并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发生二类动物疫病时, 由于不一定采取扑杀措施, 所以, 隔离措施就十分重要。与发生一类动物疫病时的隔离不同, 此处的隔离, 是将未被扑杀的染疫动物、疑似染疫动物及其同群动物与其他动物间隔开, 在相对独立的封闭场所进行饲养, 并按照农业部规定的防治技术规范进行接种和治疗, 杜绝疫病继续扩散。

3.4.3对从事动物疫病预防、检疫、监督检查、现场处理疫情以及在工作中接触动物疫病病原体的人员, 按照国家规定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 (第六十七条) 。从事预防、检疫、监督检查、疫情现场处理等工作的人员, 是极易接触动物疫病病原的高风险人员。有关单位在保障这些工作人员采取防护措施的同时, 还应当采取必要的医疗保健措施, 注射疫苗和定期体检等。对有关工作人员给予适当的卫生保护措施, 对所有暴露于感染或可能感染动物和场所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医学观察。

3.5动物诊疗

3.5.1设立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机构, 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申请动物诊疗许可证。受理申请的兽医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的, 发给动物诊疗许可证;不合格的, 应当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五十一条) 。

3.5.2具有兽医相关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 可以申请参加执业兽医资格考试; (下转第12页) (上接第4页) 考试合格的, 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颁发执业兽医资格证书;从事动物诊疗的, 还应当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申请注册 (第五十四条) 。执业兽医注册制度是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的延伸, 按照本法规定, 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 在取得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颁发的执业兽医资格证书后, 必须经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注册后, 方能开展动物诊疗相关活动。这一规定, 确保了兽医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执业兽医人员的有效管理, 也为执业兽医队伍的继续教育及监督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3.6行政执法

3.6.1违反本法 (第十四条第三款) 规定, 对经强制免疫的动物未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建立免疫档案、加施畜禽标识的, 依照《畜牧法》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七十四条) 。《畜牧法》第六十六条规定“由县级以上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可以处以万元以下罚款”。

3.6.2动物诊疗机构违反本法规定, 造成动物疫病扩散的,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 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由发证机关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 吊销动物诊疗许可证 (第八十一条) 。“造成动物疫病扩散、情节严重”, 是指造成的后果比较严重, 例如造成一类动物疫病传播;由于诊疗行为致使其他多个饲养主体的动物感染该疫病或大量动物感染该疫病、造成周边及较大范围的动物疫病流行、传播等。

3.7责任追究

3.7.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瞒报、谎报、迟报、漏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谎报、迟报动物疫情, 或者阻碍他人报告动物疫情的, 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 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十二条) 。

重申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纪律有关规定的通知 篇3

一、关于参保单位和人员范围

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和人员范围包括:

(一)按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及其编制内工作人员。

(二)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已进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并明确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公益一类、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工作人员。

对于划分为生产经营类,但尚未转企改制到位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已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仍继续参加;尚未参加的,其编制内工作人员暂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待其转企改制到位后,自转企改制基准日起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对目前尚未确定分类类别的事业单位,已参加当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仍继续参加;尚未参加的,暂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待其分类类别确定并改革到位后,参加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

符合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单位中2014年9月30日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的原编制内退休人员,随本单位编制内工作人员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范围。

对于编制管理不规范的单位,应先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清理规范,明确工作人员身份并经机构编制部门确认后再参加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

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工作人员应依法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二、关于缴费工资基数的核定

参保人员缴费基数按自然年度执行,实行一年一定,

机关单位(含参公管理的单位)工作人员的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包括:本人上年度工资收入中的基本工资、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警衔津贴、海关津贴等国家统一规定纳入原退休费计发基数的项目)、自治区统一规范后的津贴补贴(地区附加津贴)、年终一次[生奖金。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包括:本人上年度工资收入中的基本工资、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国家统一规定纳入原退休费计发基数的项目)、自治区统一规范后的绩效工资。

三、关于参保登记

参保人员参保登记由所在单位负责办理。

2014年10月1日至用人单位办理参保登记期间,经组织批准调动工作且符合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条件的工作人员,由最初负责养老保险费和职业年金代扣代存的单位办理参保手续,并补缴此期间相应时间段应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和职业年金;调到企业工作的,或以其他方式灵活就业的,由原单位办理其参保手续,并按规定补缴此期间相应时间段应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和职业年金后,按规定办理养老保险关系和基金转移。

四、关于视同缴费年限的认定

参保人员按规定从2014年10月1日起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后,其2014年9月30日前符合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政策规定的工作年限,视同缴费年限。

原已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后再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参保人员,其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实际缴费年限与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后的实际缴费年限、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与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合并计算。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前按规定视同缴费的年限,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视同缴费的年限合并计算。

五、关于基本养老金的计发

(一)关于视同缴费指数的认定

参保人员视同缴费指数的认定,以本人退休时职务职级(岗位薪级)所对应的全区统一规定的视同缴费指数予以确定(视同缴费指数表另行下发)。

(二)关于基础养老金的计算办法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全区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其中,缴费工资指数的具体计算办法是:

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退休时上年度全区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x平均缴费工资指数

平均缴费工资指数:(视同缴费指数x视同缴费月数+实际平均缴费工资指数x实际缴费月数);全部缴费月数

实际平均缴费工资指数:历年各月缴费工资指数的总和;实际缴费月数

月缴费工资指数:当月缴费工资基数;当月上年度全区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三)关于已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核定

1.2014年9月30日前退休的在编在职人员,随所在单位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后,其基本养老金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国家和自治区统一规定的标准予以核定。属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统筹项目的,由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列支;属于非统筹项目的,仍从原渠道列支。属于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列支的统筹项目有:

(1)退休时按规定计算的基本退休费及历年按国家和自治区政策规定调整增加的基本退休费;

(2)生活性补贴;

(3)国家和自治区规定列入统筹项目的其他项目。

2.2014年9月30日前已退休且不符合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而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其基本养老金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国家和自治区统一规定予以核定。属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统筹项目的,从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之月起,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列支;属于非统筹项目的,由退休人员所在单位自主确定。属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列支的统筹项目有:

(1)退休时按工作人员工作年限对应的计发比例计算的基本退休费;

(2)历年按国家和自治区政策规定调整增加的基本退休费。

六、关于各地试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处理

已参加各地试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单位和个人,从2014年10月1日起按其单位性质和个人身份参加相应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对于符合参加机关事业基本养老保险条件的在职人员,试行期间个人缴费本息,可以一次性划人职业年金个人账户,可采取实账方式划人,也可采取记账方式划人,但要在工作人员退休前记实,也可由各地一次性清退给其本人;已退休或死亡的人员,一次性清退给本人或法定继承人。

符合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其个人缴费本息可并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七、关于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

(一)参保人员在全区范围内跨统筹地区机关事业单位之间、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的,应按规定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同时以其本人参保后各年度实际缴费工资基数总和的12%转移社会统筹基金,并将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随同转移,与转移后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合并进行管理。

(二)已参加了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之后离开机关事业单位从事灵活就业未选择参加其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应将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社会统筹基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转入居住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管理,待其明确参加企业职工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后,再按相关规定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转移。

(三)参保人员跨省流动就业的,其养老保险关系按国家现行有关政策规定执行,

八、关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核定

参保人员符合法定退休条件时,已按现行干部管理权限办理了退休手续的人员,个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由所在单位负责向参保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核定其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核定后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从组织确定其退休的次月起发放。

九、关于基金收支预算的编制管理

(一)每年度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预算的编制,由各统筹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上年度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结合当年参保人员人数变化、缴费工资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增长等情况编制本级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预算草案,由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同级财政部门对基金预算草案复核后,由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联合报同级人民政府审定,同时报上一级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经同级人民政府审定后的基金预算草案与一般公共预算同步提交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重申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纪律有关规定的通知 篇4

2014-07-18

黑人社发〔2014〕27号

各市(地)、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直各单位人事(干部)处,省农垦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森工总局人事局:

1981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病假期间生活待遇的规定》(国发〔1981〕52号),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原省人事厅下发了《关于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假问题的有关规定》(黑人办字〔1998〕131号),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假期间工资福利待遇问题作了明确规定。近年来,随着国家和我省工资政策不断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为进一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经研究,现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假期间工资福利待遇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假期间工资福利政策

(一)病假在2个月以内的,基本工资(机关为职务工资、级别工资、警衔津贴,事业单位为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教育和卫生提高10%部分、特殊教育学校特教津贴)和津贴补贴(工作性津贴、生活性补贴,个别市县事业单位津贴补贴仍为岗位津贴、绩效奖金)等福利性补贴全额计发。

(二)病假超过2个月不满6个月的,从第3个月起,工作年限不满十年的,基本工资按90%计发,生活性补贴全额计发,工作性津贴按50%计发,未实行工作性津贴和生活性补贴的事业单位岗位津贴按80%计发,绩效奖金按50%计发;工作年限满十年的,基本工资和生活性补贴全额计发,工作性津贴按50%计发,未实行工作性津贴和生活性补贴的事业单位岗位津贴按80%计发,绩效奖金按50%计发。

(三)病假超过6个月的,从第7个月起,工作年限不满十年的,基本工资按70%计发,生活性补贴全额计发,工作性津贴停发,未实行工作性津贴和生活性补贴的事业单位岗位津贴按60%计发,绩效奖金停发;工作年限满十年的,基本工资按80%计发,生活性补贴全额计发,工作性津贴停发,未实行工作性津贴和生活性补贴的事业单位岗位津贴按60%计发,绩效奖金停发。内累计病假超过6个月的,考核不能评定称职(或合格)及以上档次,年终一次性奖金停发。

二、其他有关政策

(一)因病休假连续2个月或1年内累计6个月,且不能恢复工作的,须经当地机关事业单位医务工作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并根据鉴定情况作如下处理:

1、经医务工作能力鉴定,能坚持正常工作,但本人不上班的,从第3个月或第7个月起,停发工资和福利待遇;满1年仍不上班的,按辞退或解除聘用处理。

2、经医务工作能力鉴定,确属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须按相关规定办理退休(职)手续。

3、经医务工作能力鉴定,因病不能恢复工作,没有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可继续休病假;从鉴定之日计算,满1年再进行鉴定,经两次鉴定均达到大部分丧失工作能力且不能恢复工作的,一般应办理退休(职)手续。

(二)工作人员病休达到规定时限,不按要求参加当地机关事业单位医务工作能力鉴定的,不再享受病假工资待遇,按旷工处理。

(三)病假人员病愈后2个月内能够坚持正常工作,以后再休病假的,其病假时间重新计算;2个月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且又休病假的,应将恢复工作前后的病假时间连续计算。

(四)试用期(见习期、熟练期)工作人员在试用期间,病假累计超过2个月的,相应地延期转正定级。

三、相关要求

(一)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得以病假为由长期脱岗,不得在病假期间从事有经济收入的活动。否则,停止病假期间一切工资福利待遇。

(二)实施绩效工资、休寒暑假及季节性生产事业单位,职工病假期间工资及津贴补贴按各单位制定的考核分配办法执行。

(三)各单位应建立健全休假制度,严格请销假手续,及时到各级政府人社部门办理病假工资待遇审批。对未按规定办理病假工资手续的,将视情况追究单位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责任。

重申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纪律有关规定的通知 篇5

5泰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文件

泰人社发[2011]223号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工作

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直各部门(单位),泰安高新区、泰山景区人事劳动局,中央及省驻泰有关单位:

根据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鲁人社办发[2011]135号)文件精神,经研究决定,我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工作在国家新的政策规定出台前,仍按原有考核方式进行。为做好考核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考核范围及考核时间

本次考核范围是现在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种岗位工作,2011年12月31日前转正定级、符合确定技术等级或晋升技术等级条件的工人(含合同制工人,下同)。

本次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人考核于2012年1月底以前完成。具体时间安排为:市直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于2011年12月15日前完成,各县市区按照全市统一安排同步进行。理论考试于2011年12月7日全市集中进行。

二、考核报名

(一)市直部门(中央及省驻泰有关单位)凡符合报考条件并申请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考核的人员,经单位、主管部门对照申报条件审查同意后,由主管部门统一于2011年10月31日-11月3日到泰安市人事考试中心(东岳大街143-6号,联系电话:8298459,联系人:贺哲)办理报名审核手续。各县市区报考人员到当地人力保障部门所属的考核机构报名,逾期不再受理。

(二)报名审核时应提供的材料包括:《山东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报名表》(附件1,纸质和excel电子表格各一份);《山东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呈批表》(附件2,纸质二份);申请放宽年限的还需提供《山东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放宽年限条件审批表》(附件3,纸质二份);原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证书原件及复印件。考核报名表可从泰安市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aks.tars.gov.cn)下载。

《山东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呈批表》、《山东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放宽年限条件审批表》贴近期彩色一寸证件相片,同时,交同版一寸彩色证件相片一张、二寸彩色证件相片一张。申请放宽年限人员同时除报送本人档案外,还需提供获奖证书、公布文件、奖章和相关原始材料。

考核收费标准按鲁价涉发〔1995〕300号文件的规定执行:初、中级工120元,高级工140元。

三、考核内容和方法

考核内容为思想政治表现、生产工作成绩和技术业务水平。其中,思想政治表现的考核主要包括遵纪守法、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等;生产工作成绩的考核主要包括完成生产、工作任务的数量和质量,生产工作中解决技术问题、从事技术革新及安全生产等。思想政治表现和生产工作成绩的考核由工人所在单位根据本人日常工作表现和年度考核情况确定,不合格者不得推荐参加技术业务水平考核。技术业务水平考核包括实际操作技能考核和技术业务理论考试,两项考核均达到规定分数者为技术业务水平考核合格。

考核结果经省厅审核批准后予以公布。

四、考核标准

技术业务水平考核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或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国家职业标准执行。对目前仍未制定国家职业标准的工种,参照相近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本着该等级岗位工人“应知应会”的原则,组织命题和考核。本次考核不指定教材,各工种工人在掌握国家职业标准的基础上,可参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材进行复习。

五、考核申报条件

(一)工作年限25年以上并从事本工种工作15年以上,或者从事本工种工作20年以上,已取得原人事部门核发的中级技术等级岗位证书的工人,可申报高级工的考核。

工作年限15年以上并从事本工种工作5年以上,或者从事本工种工作10年以上,已取得原人事部门核发的初级技术等级岗位证书的工人,可申报中级工的考核。

达不到申报中级工年限条件的工人,可申报初级工的考核。

(二)已考取技术等级并由原人事部门核发了技术等级岗位证书的工人,符合下列条件的,也可申报参加升级考核。

1、工作年限满20年并在本等级工作满5年的中级工,可申报高级工的考核。

2、工作年限满10年并在本等级工作满5年的初级工,可申报中级工的考核。

(三)在生产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工人,按本文第五条(一)款申报考核的年限条件可适当放宽。

1、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申报高级工的工作年限和从事本工种工作年限可放宽5年:

(1)在原人事部门参加组织的省、部级技术比赛、军队军级以上技术比赛中获得前三名;

(2)在技术革新、技术发明中取得优秀成果,本人为该成果主要工作人员之一(前三名),并有省、部级以上奖励证书;

(3)获得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称号并保持荣誉。

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申报中级工的工作年限和从事本工种工作年限可放宽3年:

(1)在原人事部门参加组织的市、地级以上技术比赛、全省行业系统技术比赛及军队师级以上技术比赛中获得前三名;

(2)在技术革新、技术发明中取得优秀成果,本人为该成果主要工作人员之一(前三名),并有市、地级以上奖励证书;

(3)获得市、地级以上劳动模范称号并保持荣誉。

放宽工作年限和从事本工种工作年限,须在考核报名以前,由各部门、各单位、各县市区人力保障局报市局汇总后报省厅审批。

(四)原符合报考的条件,而未按规定参加考核或经考核未能取得技术等级岗位证书的,这次仍应按有关规定申报相应技术等级的考核,不得越级申报考核。

上次考核结束后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技术工人,未参加过机关事业单位工人考核的,可按本文第五条

(一)款规定的年限条件直接申报相应技术等级的考核。不按规定参加考核或经考核未能取得相应技术等级岗位证书的,按本文规定年限对应技术等级的下一等级确定工资(对应技术等级为初级工的,按初级工确定工资)。

(五)按照《关于加强全市职业技能大赛竞赛管理工作的通知》(泰人社发[2010]22号)文件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工人参加2009、2010年度全市职业技能大赛并获得各工种一等奖的,可视为当年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岗位考核合格;符合颁发机关事业单位技术等级岗位证书,并按有关规定兑现相应的技术等级岗位工资。

(六)“工作年限”、“本工种工作年限”及“在本等级工作年限”,均指计算到2011年12月31日的实足年限。

六、证书发放及工资待遇

思想政治表现、生产工作成绩和技术业务水平三项考核成绩全部合格的工人,由市人力保障局核发省厅统一印制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证书》。技术等级证书是持证人专业(工种)技能水平的证明。

经考核取得证书后,机关工人按照有关规定兑现工资待遇,事业单位工人根据工勤技能岗位设置及人员聘用的有关规定参加竞聘上岗,按所聘岗位兑现工资待遇。

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各县市区、各部门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严格把关,认真做好报名资格审查和考试、考核等各项工作,确保这项工作顺利进行。

附:

1、山东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报名表;

2、山东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呈批表;

3、山东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放宽年限条件审

批表;

4、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种代码表。

主题词:人力保障 人事考试 考核 通知

重申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纪律有关规定的通知 篇6

各市、州、县及神农架林区教育局,江汉油田教育集团:

近年来,个别地区教育书刊发行部门违反省里关于中小学教材、教辅资料征订发行规定,擅自征订发行未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教辅资料,在全省造成较坏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材、教辅资料的编写、审查、准入、选用、发行制度,规范中小学教学用书秩序,健全相关法规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商业贿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体改办、国家计委、教育部、新闻出版署《关于降低中小学教材价格深化教材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01〕34号)、《湖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和“两业”选用与管理工作的通知》(鄂教基〔2005〕7号)精神,现就中小学教材、教辅资料的征订、发行有关规定重申如下:

一、建立教材、教辅资料审查制度。在我省正式编写、出版、发行,供省内中小学用于课堂教学的地方课程教材,受教育部授权委托的国家课程教材及必要的教学辅助材料,都必须经过省级以上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二、实行用书市场准入制度。我省中小学教学用书都必须经过国家和湖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由我厅编入《湖北省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方可进入中小学校征订范围。其他任何教学用书和教辅资料,任何学校均不得以任何形式统一组织征订。

三、实行教学用书选用制度。市州教育局成立国家课程教材选用委员会,学校成立地方课程教材选用委员会,委员会由教育行政、专家、教师、家长、纪检监察等方面代表组成,教材选用采取委员会投票制度,原则上按得票多少来决定各学科选用的教材。

四、实行教学用书发行渠道归口管理制度。在国家实行教材发行招投标之前,中小学教科书由新华书店负责发行;《课堂作业》、《寒(暑)假作业》按照“学校自主、学生自愿”的原则,由教育书刊发行部门负责发行,市(州)、县(市、区)监督。

五、建立教辅资料跟踪评价制度。省教育厅定期组织对我省流通的中小学教辅资料的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印刷质量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在媒体上公示,引导学校、学生和学生家长选用。对违规非法出版和质量低劣的教辅资料,勒令停止使用,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六、落实“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制度。中小学根据物价和财政部门规定代收的教材、教辅资料的征订、发行经费,要一律纳入学校的大财务管理,按照多退少不补的原则执行。学校在教材、教辅资料征订、发行中所得回扣要明折入帐,要让利给学生或者资助贫困生。教材、教辅资料征订、发行中所得回扣未列入学校财务预算管理直接用于发放教职工奖金和劳

务支出的,一律按照接受商业贿赂追究责任。

七、加强和落实监督管理制度。结合每年春秋季开学检查,联合新闻出版部门开展教辅资料专项整治行动。对所有无证经营的教辅资料和经营盗版教辅资料的单位和个人,严厉打击,从严查处,并公开曝光。逐步建立中小学教材、教辅资料征订、发行单位和个人黑名单制度,凡利用商业贿赂手段促销或者其他违规行为经营中小学教材、教辅资料的单位和个人,一律列入黑名单,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向其征订中小学教材和教辅资料。

二OO六年八月二十九日

发布部门:湖北省其他机构 发布日期:2006年08月29日9日(地方法规)

机关干部值班值宿工作有关规定 篇7

现将《市关于印发机关干部值班值宿工作有关规定的通知》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中共市委办公室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年月日

市机关干部值班值宿工作有关规定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市、各镇、街道办事处、各单位的值班、值宿工作,完善24小时值班、值宿和领导带班工作机制,实现值班、值宿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值班、值宿期间政务事项的时效性和有序性,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特制定本规定。

一、工作职责

全市、各镇、各单位机关干部承担本部门、单位带班、值班、值宿工作职责。带班和值班、值宿人员要按照各自单位主要领导签发的带班和值班、值宿安排表,自觉履行

职责。

(一)带班与值班、值宿人员

1、各地、各单位、各部门的主要领导承担带班工作,其他人员承担值班值宿工作。

2、各地、各单位、各部门的值班、值宿人员要按照本单位的统一安排承担双休日与节假日期间值班值宿工作。

(二)带班与值班、值宿时间

1、工作日带班时间:每日17:30至次日8:30;

2、双休日、节假日带班时间:每日8:00至次日8 :00;

3、值宿时间:每日17:00至次日8:30;

4、双休日、节假日值班时间:上午为8:00至12:00,下午为12:00至17:00。

(三)各地、各单位、各部门的值班、值宿人员在值班、值宿期间不允许擅离开岗位回到办公室。

(四)带班领导原则上在岗带班。要保证移动通讯工具畅通,随时接听电话。带班领导在带班期间对值班、值宿人员负有领导责任,具体负责督促检查值班、值宿人员保证在岗、在位,指导值班、值宿人员工作或直接参与处置有关事项,重大事项要及时向领导报告。

(五)值班、值宿人员必须时刻坚守岗位,随时处置或向带班领导报告值班、值宿期间发生的政务信息和紧急事项,遇有重大紧急事件时可直接向市委、市政府及部门

主要领导报告,根据领导的指示通知进行处置,并及时跟踪和汇报落实情况。对值班、值宿期间接打的电话和收发的传真,要对有关内容和处置结果做好详细的记录,认真填写值班、值宿记录登记。

二、相关制度

(一)实名公示制度。各地、各单位、各部门要将每天带班和值班、值宿人员姓名及联系方式进行实名公示,接受监督。

(二)调班制度。带班领导和值班、值宿人员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带班和值班、值宿时间时,可相互自行调换,调班涉及的两名人员都必须提前一天告知本单位的主要领导,便于领导掌握值班、值宿人员变化情况,对于因自行调换值班、值宿不及时上报相关领导而引起责任事故的人员将给予严厉处分。

(三)按时交接班制度。带班领导和值班、值宿人员、要按时交接班。带班领导要做好交接班的督促检查工作,要准确填写好交接班登记时间,分清责任。

(四)请示报告制度。一般情况下采取逐级请示、报告制度。值班、值宿人员要向带班领导请示、报告遇到和受理的政务事项、应急事项,并按带班领导的意见落实,带班领导视情况向市委、政府请示、报告。如情况重要、重大,根据政务事项、应急事项重要程度、紧急程度,值班、值宿人员可直接向市委、政府请示、报告。特别是对

突发事件报告、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和市委、政府办公室的紧急通知要即接即办。

三、有关要求

(一)带班领导和值班、值宿人员是值班、值宿期间的第一责任人。

(二)带班领导和值班、值宿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强化责任意识和应急意识,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时请示,迅速落实。请示、汇报、通知、协调、督办、反馈时要做好记录、讲求方法,所记录内容要素要全,一定要有时间、对象、要点、进展和落实情况,以备交接和查阅。基础资料要及时转交相关职能科室和单位。

重申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纪律有关规定的通知 篇8

第一部分:有关假期及待遇

一、婚、丧假……………………………………………………2

二、年休假………………………………………………………2

三、探亲假………………………………………………………3

四、病假…………………………………………………………4

五、事假…………………………………………………………5

六、产假…………………………………………………………5 第二部分:死亡待遇

一、丧葬补助费…………………………………………………6 二、一次性抚恤金………………………………………………7

三、遗属生活困难补助…………………………………………7 第三部分:工伤管理…………………………………………………9

人事局工资福利和退休管理科编制

二〇〇八年四月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关假期及待遇问题

一、婚、丧假

按照《重庆市人事局关于国家机关、党派、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请婚假问题的通知》(渝人发[1999]17号)规定:

⒈工作人员结婚,由本单位行政领导批准,给予5个工作日的婚假(不含国家法定节假日,晚婚的另增加假期10个工作日,晚婚:男满25岁,女满23岁)。

⒉工作人员结婚,若双方不在一地工作(居住)的,其中一方单位可根据去另一方所在地的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

⒊工作人员在批准的婚假和路程假期间,本人的基本工资全额发给,奖金是否计发,由各单位自定;途中的车船费等,全部由工作人员自理。

按照《重庆市人事局关于国家机关、党派、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请丧假问题的通知》(渝人发[1999]16号)规定:

⒈工作人员的直系亲属(父母、配偶或子女)死亡时,由本单位行政领导批准,给予5个工作日的丧假(不含国家法定节假日)。

⒉工作人员在外地的直系亲属死亡时,需要工作人员去外地料理丧事的,单位可以根据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

⒊工作人员在批准的丧假和路程假期间,本人的工资照发,奖金如何发给,由各单位自定;途中的车船费等,全部由工作人员自理。

⒋工作人员的岳父母或公、婆死亡时,需要其料理丧事的,可参照上述规定办理。

二、年休假

根据《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国务院令2007年第514号)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人事部令2008年第9号)规定:

工作人员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休年休假从工作年限满的下月起享受相应的年休假天数。国家规定的探亲假、婚丧假、产假的假期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当年年休假:

(一)依法享受寒暑假,其休假天数多于年休假天数的;

(二)请事假累计20天以上且单位按照规定不扣工资的;

(三)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2个月以上的;

(四)累计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3个月以上的;

(五)累计工作满20年以上的职工,请病假累计4个月以上的。

机关、事业单位因工作需要不安排工作人员休年休假,应当征求工作人员本人的意见。

机关、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工作人员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对其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支付标准是:每应休未休1天,按照本人应休年休假当年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其中包含工作人员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收

入。

工作人员年休假工资报酬中,除正常工作期间工资收入外,其余部分应当由所在单位在下一年第一季度一次性支付,所需经费按现行经费渠道解决。实行工资统发的单位,应当纳入工资统发。

工作人员应休年休假当年日工资收入的计算办法是:本人全年工资收入除以全年计薪天数(261天)。

机关工作人员的全年工资收入,为本人全年应发的基本工资、国家规定的津贴补贴、年终一次性奖金之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全年工资收入,为本人全年应发的基本工资、国家规定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之和。其中,国家规定的津贴补贴不含根据住房、用车等制度改革向工作人员直接发放的货币补贴。

三、探亲假

探亲制度是国家为解决职工与分居两地的配偶、父母团聚问题而建立的一种福利制度。探亲制度包括享受探亲的条件、探亲假期及其待遇三方面的内容。

按照重庆市人事局《关于机关和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探亲假及其待遇问题的实施意见》(渝人发[2002]180号)和重庆市人事局《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假期工资计发问题的通知》(渝人发[2007]57号)规定:

⒈享受探亲的条件:

凡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工作满一年的固定职工,与配偶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可以享受探望配偶的待遇;与父亲、母亲都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可以享受探望父母的待遇。但是,职工与父亲或与母亲一方能够在公休假日团聚的,不能享受探望父母的待遇。

⒉探亲假期:

⑴职工探望配偶的,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一次,假期为30天(含工作日,下同)。

⑵未婚职工探望父母,原则上每年给假一次,假期为20天。如果因为工作需要,本单位当年不能给予假期,或者职工自愿两年探亲一次的,可以两年给假一次,假期为45天。

⑶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每4年给假一次,假期为20天。

探亲假期是指职工与配偶、父、母团聚的时间,另外,根据实际需要给予路程假。上述假期均包括公休假日(周六周日)和法定节日(元旦春节五一节国庆节等)在内。

⒊假期待遇:

⑴享受探亲假的工作人员,其探亲假期间的基本工资全额发放。

⑵职工探望配偶和未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包括往返车、船费、市内交通费和途中住宿费;不得报销飞机票,因故乘坐飞机的,经单位领导批准,可按直线车、船票价报销,多支部分由职工自理),由所在单位负担。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以前项确定的工资额为计算基数,在30%以内的,由本人自理,超过部分由所在单位负担。

⒋有关问题

⑴探亲中所称父母,包括自幼抚养职工长大,现在由职工供养的亲属。不包括岳父母、公婆。

⑵“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是指不能利用公休假日(即周六、周日)在家居住一夜和休息半个白天。

⑶符合探望配偶或父母条件的职工,因工作需要当年或本4年内不能探望配偶或父母时,经单位领导同意,其不实行探亲制度的配偶或父母,可以到职工工作地点探亲,职工所在单位应按规定报销其一人的往返路费。职工本人当年或本4年则不应再享受探亲待遇。

⑷职工的父亲或母亲和职工的配偶同居一地的,职工在探望配偶时,即可同时探望其父亲或母亲,因此,不能再享受探望父母的待遇。

⑸具备探望父母条件的已婚职工,每4年给假一次,在这4年中的任何一年,经过单位领导批准即可探亲。

⑹职工配偶是部队干部的,部队干部一方在已经利用年休假假期探亲后,如果职工一方当年又要求再到部队探亲时,经所在单位领导批准,可给予一次探亲假,假期内的工资照发,但探亲往返所需路费,由职工本人自理。如果部队干部一方因工作需要当年不能利用年休假假期到职工一方探亲时,经部队团以上单位证明,职工一方可以享受探亲规定的待遇。

⑺双职工都具备每4年享受探望父母条件的,男方探望父母时,女方可一同探望公婆;女方探望父母时,男方可一同探望岳父母。但在改探望公婆或岳父母后,本4年内不再享受探望父母的待遇。

⑻季节工、临时工、学徒、见习生、实习生、试用人员,在工作、学习、见习、试用期间,不能享受探亲规定的待遇。(转正定级的:上半年转正的,下半年可执行;下半年转正的,从次年执行)。

四、病假

疾病待遇制度是职工因患病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或所在单位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疾病制度包括患病期间的医疗待遇和病假期间的生活待遇两部分内容。

㈠医疗待遇

现按医改规定执行。㈡病假期间的生活待遇

按照重庆市人事局《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假期工资计发问题的通知》(渝人发[2007]57号)规定,病假期间的工资待遇按以下规定办理:

⑴工作人员连续病假在2个月(包括公休假日和节日,下同)以内的,按本人基本工资全额发给。

⑵工作人员病假连续超过2个月不满6个月的,从第3个月起,工作年限不满10年的,按本人基本工资的90%计发;工作年限满10年的,按本人基本工资发给。

⑶工作人员病假连续超过6个月的,从第7个月起,工作年限不满10年的,按本人基本工资的70%计发;工作年限满10年的,按本人基本工资的80%计

发。

⑷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试用期、见习期、熟练期间的病假待遇,分别按试用期、见习期、熟练期间的工资为基数计发其病假工资。

五、事假

根据重庆市人事局《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请事假及事假期间待遇问题的意见》(试行)(渝人发[2005]106号)规定:

(一)请事假的条件及程序

1、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工作人员因私人事务需要处理的,一般应安排在国家法定的节假日(含节日、假日、年休假、婚假、探亲假、寒暑假、丧假)中进行。

2、确有特殊原因必须占用工作时间处理私人事务而请事假的,应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按权限经单位主管领导(或区县人事局、市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方予准假。其中,享受年休假待遇的工作人员所请事假应先以本人的年休假冲抵。未经批准擅自不上班的,按旷工处理。

3、事假期限每次一般掌握在5个工作日以内,特殊情况最长一次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全年累计事假(不含用年休假冲抵的事假天数,下同)原则上不得超过20个工作日。

(二)事假期间的工资计发

1、全年累计事假在5个工作日以下的,其基本工资照发。

2、全年累计事假超过5个工作日的,从第6个工作日起,按工作日停发本人日基本工资(日工资=月基本工资÷21天,下同),直至其事假终止为止。其中,全年累计事假超过20个工作日以上的,不享受年终一次性奖金。

(三)相关规定

1、试用期、见习期、熟练期工作人员请事假期间的工资,分别以本人实际执行的试用期、见习期、熟练期工资标准为基数,按照本试行意见第二条的相关规定执行。

2、凡特殊情况全年事假累计超过20个工作日的,分别由各区县人事局和市级主管部门从严审批。

3、旷工(含因公外出或请事假后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的,从旷工之日起,按工作日停发本人日基本工资,连续旷工3天或累计旷工6天以上的,不享受年终一次性奖金。其中,符合机关事业单位辞退、解除聘用合同条件的,按辞退、解除聘用合同的规定办理。

六、产假

1、生育待遇制度是国家对女职工在怀孕和分娩时给予的一种物质帮助的制度。包括假期、假期待遇和医疗服务三部分内容。

2、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1988年国务院第9号令)、劳动部《关于女职工生育待遇若干问题的通知》(劳险[1988]2号)、人事部《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女职工产假期间工资计发问题的通知》(人薪发[1994]7号)和重庆市人事局《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假期工资计发问题的通知》(渝人发[2007]57号)以及《重庆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2002年9月25日市人大一届42次会议通过)。

2012年4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19号出台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㈠假期(含法定节假日)

女职工产假为98天,其中包括产前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15天,多胎生育的,每多生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晚育(女24岁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增加20个工作日。

女职工怀孕不满4个月流产时,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意见,给予15天至30天的产假;怀孕满4个月以上流产时,给予42天产假。

㈡产假期间待遇

女职工按规定享受的正常产假期间基本工资全额发给,经本人申请,单位批准,延长产假(产假期满后可连续休假至子女一周岁止)期间的工资按基本工资的75%发给。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亡待遇

死亡待遇制度是指职工死亡后,国家为其办理丧事及对其生前所供养的亲属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死亡待遇制度包括丧葬补助费、一次性抚恤金和遗属生活困难补助三个方面的内容。原县政府关于殡葬改革的意见中明确,凡职工死亡后未火化的,其丧葬补助费、一次性抚恤金、遗属生活困难补助均不享受。重庆市人事局、重庆市财政局《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亡后有关待遇问题的处理意见》(渝人发[2002]177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工作人员去世后,在按规定应实行火葬的地区没有实行火葬的,不发给丧葬费、一次性抚恤金和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伤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渝府发[2004]63号)和重庆市人事局《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非因工交通事故死亡有关待遇的批复》(渝人[2004]382号):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非因工受到交通事故伤害死亡获得了交通事故赔偿的,单位不再发给丧葬费、一次性抚恤金和遗属生活困难定期补助费。其中:如交通事故赔偿给付的丧葬费、死亡补偿费和被抚养人生活标准低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去世后的丧葬费、一次性抚恤金和遗属生活困难定期补助费标准的,由单位分项补足差额部分。

一、丧葬补助费

按照《重庆市人事局、重庆市财政局关于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逝世后丧葬费标准的通知》(渝人发[2002]144号)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分职务、级别)逝世后丧葬费一次性补助标准为2000元,用于逝者服装、整容、遗体存放、运送、火化、骨灰盒、骨灰存放等费用开支,发给家属使用,节余归家属,超支由家属承担。

丧葬补助费由逝者单位发给。二、一次性抚恤金

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人事局《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民警察死亡抚恤有关问题的通知》(渝财社[2006]129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伤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渝府发[2004]63号)规定一次性抚恤金发放标准:批准为革命烈士的,为本人生前80个月基本工资;因公牺牲(死亡)的,为本人生前54个月基本工资;病故的,为本人生前20个月基本工资。

计发抚恤金标准的基数为本人生前最后一个月的基本工资(基本离退休费)。

机关行政编制人员死亡后,由单位报送写明死者基本情况、生前基本工资(基本离退休费)标准的书面材料,经县人事局签注意见后,在县财政局领取抚恤金;其余事业职工死亡后,由其原工作单位按规定标准发给抚恤金。

三、遗属生活困难补助

《重庆市人事局、重庆市财政局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亡后遗属生活困难补助办法的通知》(渝人发[1997]64号)、《重庆市人事局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亡后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若干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渝人发[1997]65号)和《重庆市人事局、重庆市财政局关于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遗属生活困难定期补助标准的通知》(渝人发[2008]57号)规定:

⑴ 补助原则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亡后,遗属生活有困难的,根据“困难大的多补助,困难小的少补助,不困难的不补助”的原则,给予定期或临时补助。

⑵ 补助对象(以当时的条件衡量:渝人发[2007]177号)

遗属生活困难补助的对象是指依靠死者生前供养的下列直系亲属和其他亲属。

父(包括抚养死者长大的抚养人)、夫年满60岁,或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需经县及县以上医院鉴定,并出具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证明,下同);

母(包括抚养死者长大的抚养人)、妻年满50岁,或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 子女(包括遗腹子女、养子女、前妻或者前夫所生子女)年未满16岁,或者满16岁尚在普通中学学习,或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

弟妹(包括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弟妹)年未满16岁,或者满16岁尚在普通中学学习,或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

死者的配偶系独生子女,其配偶的父母符合补助条件的,应列为补助对象。⑶ 补助标准:遗属生活困难补助标准,一律以遗属本人常住户口为准。常住户口变动后,应从户口迁移的次月起,改按迁入地的标准执行。

遗属居住在城镇的,每人每月补助235--260元;居住在农村的,每人每月200--225元;1937年7月6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其遗属每人每月补助400元;1949年9月30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其遗属每人每月补助345元。我县执行标准为最高线,但对多遗属享受困难补助的,每增加一人每人减少10元;对非独生子女死亡后的其父母享受困难补助的,其父母每还有一个子女的,每有一个减少10元。

在保护、抢救国家资财和对敌斗争中牺牲的人员,其遗属在上述标准的基

础上多补助45元;无依无靠的孤独遗属和死者系独生子女的遗属,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多补助25元。

⑷ 有关问题

① 遗属是否列为享受定期困难补助的对象,应以工作人员死亡当时的情况按上述有关规定确定。渝人发[2002]177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在工作人员去世的当时,其遗属不符合享受生活困难定期补助条件的,以后达到享受生活困难定期补助条件时,也不能列入享受定期生活困难补助的范围”,因此,职工死亡后其遗属在三个月内没有申报困难补助的,视为没有符合补助对象的遗属,今后也不再审批遗属生活困难定期补助。

② 已享受定期生活困难补助的遗属,如因经济状况和人员等情况发生变化,应根据新的情况减发、停发或增发其生活困难补助费。对中学毕业后直接考入普通大中专院校学习的遗属,由原发放补助的单位继续发至毕业止;对没有考入或复读中学的已满16周岁的遗属,停发困难补助。

③ 遗属如遇疾病、灾害等特殊困难时,经遗属申请,由死者生前单位根据困难程度,及时给予临时生活困难补助。

④ 未转正的试用、见习、学徒期人员死亡后,其遗属不享受定期生活困难补助;如系因公牺牲,其遗属可按上述规定享受定期或临时补助。

⑤ 死者的配偶再婚后,本人不再享受生活困难补助。

⑥ 因国家建设需要征地而“农转非”的遗属不再享受生活困难补助。⑦ 死者系非独生子女的,在计发其父母的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时,应视死者兄弟姐妹的实际情况,按照合理分担的原则共同负担。

⑧ 工作人员因交通事故死亡,领取了损失赔偿费后,符合遗属生活困难补助条件的仍可享受遗属生活困难补助。

⑨ 实行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已执行劳动保险条例的,不执行本规定,应按劳动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未执行劳动保险条例的,可按本规定办理。

⑸ 补助的办理

工作人员死亡后,其遗属需享受生活困难定期补助的,应由遗属本人提出书面申请交死者生前所在单位,单位填写《确定(调整)遗属生活困难补助标准呈报表》1份,经县民政局签注意见后,送县人事局审批。临时补助,由遗属向死者生前所在单位申请解决。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伤管理规定

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伤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渝府发[2004]63号)规定(县人民政府以铜府发[2004]

35号转发):

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职在岗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必经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或非本人原因造成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经第一次抢救无效死亡或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

(二)在抢险救灾、见义勇为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工作人员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工作人员有本条

(一)款、(二)款情形的,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享受工伤待遇;工作人员有本条

(三)款情形的,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享受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待遇。

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一)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

(二)醉酒导致伤亡的;

(三)自残或自杀的;

(四)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

工作人员发生事故伤害,用人单位应在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日内向负责工伤认定的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报告,并填报《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事故伤害报告表》;发生死亡事故或一次负伤3人以上(包括3人)的伤害事故,应在24小时内报告。

工作人员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地区政府人事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受伤害工作人员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按本办法规定向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该用人单位负担。

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伤认定申请表》;

(二)与所在单位存在的人事(聘用)关系证明材料;

(三)医疗机构出具的受伤后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

病诊断鉴定书);

(四)调查材料及其他相关材料。

(五)事故伤害报告表。

上一篇:给理想大学的自荐信下一篇:大学生暑假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