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高校

2024-09-14

中俄高校(精选12篇)

中俄高校 篇1

中俄关系是原中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化, 前苏联解体后, 在中俄两国领导人的正确处理下, 中俄关系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顺利发展, 两国首脑于2001年签订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在该条例中约定中俄双方将大力促进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1]通过对中俄高校教学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俄罗斯高校考试形式

俄罗斯高校考试形式多样且严格, 每年有两次考试时间, 分别在夏冬两季进行, 每次考试分别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预测验。俄罗斯高校在读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一本成绩册, 上面记录着每个学生的基本信息及成绩等信息, 主要是对学生的出勤、笔记、作业的完成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 经过考查如果完成情况不合格, 则要求其补交作业, 等检查合格后, 老师会布置几道作业题目, 让学生回去完成后再提交, 如果作业回答正确, 就可通过预测验?预测验的结果只有通过与不通过两种。二是正式考试。只有预测验通过的学生才允许参加, 在考试时学生须携带本人成绩册, 作为考试凭证?和我国考试形式不同的是:俄罗斯正式考试都采用口试形式进行?需任课教师先拟定一些题目, 并写在卡片上, 考试时考生逐个进入考场, 通过抽取卡片的形式查看考试内容, 考生可以在教室里准备, 但不能查看课本或笔记, 10~15分钟后考生须回答相应的问题, 监考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当场打分, 回答正确可得4分, 老师依据学生回答情况, 可对学生抽取的试题在内容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提问, 如果学生能够做出正确的解答, 就能获得满分5分?本次考试每个学生有3次补考机会。[2]

二、俄罗斯高校评分制度

我国高校课程类型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 大部分课程成绩的评定采用的是“百分制”形式, 只有少部分考查课采用“五级制”, 将成绩划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俄罗斯高校的课程类型和我国相同, 考试课与考查课的比例约为1∶2。考试课成绩的评定实行5分制, 相应分数与成绩之间的对应关系为:5分为优秀, 4分为良好, 3分为及格, 2分为不及格, 1分为极差, 这与我国的“五级制”方式比较接近?考试课的成绩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 结合学生日常表现进行打分。考查课成绩由日常考试、课堂表现、作业三部分综合评定?

三、中俄高校考核形式对比分析

通过对俄罗斯高校考试形式进行分析发现, 俄罗斯对学生进行考核时非常严格, 需要经过两次考试, 在进行预测验时允许不符合要求的同学补交作业, 正式考试中的口试形式考核, 体现出了俄罗斯高校对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重视?对我国来说, 除了外语类部分课程采用口试方式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外, 其他课题大都采用笔试形式, 这与俄罗斯有很多区别?

1. 笔试考试形式的利弊。

笔试考试形式是我国教育采用的最主要的考核形式, 具有如下优缺点:通过卷面的设置, 试题覆盖范围比较广, 能够较全面地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 该种考试形式较适合于理科课程, 但对于文科类的课程, 势必造成学生死记硬背, 平时不学习, 考前突击背诵, 并且考试结束后, 对知识点内容模糊的情况, 这种考核形式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2. 口试考核形式的利弊。

俄罗斯高校大部分课程考核采用口试形式, 口试形式突出的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 往往会涉及到很多相关知识, 需要对自身的语言、用词、知识点的相关性等进行捋顺, 在回答问题时往往还需要加入自身的见解, 口试形式除了能对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的考核外, 还能对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运用以及对学生分析问题、语言表达等能力进行锻炼和考查。通过老师后续问题的追问, 能够促使学生对后续问题的思考。该种方式体现了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考查, 同时学生们为了顺利通过考试, 在平常势必会对这些方面进行锻炼, 这些能力的提高, 对于学生以后的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是必不可少的?笔者认为在文科类课程的考试中, 采用口试形式进行考试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该种形式的考试能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情况进行考核。

四、评分制度对比分析

1. 百分制的弊端。

百分制形式可以对学生的成绩给予精确的评价, 能够考核出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 并划分出层次, 但百分制的弊端主要体现如下: (1) 相同分数不能说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相同, 在一套试卷中, 综合了对各个知识点的考核, 获得相同分数的同学, 不能说明这些学生的层次也相同。 (2) 分数从0分到100分, 被划分为101份, 这么精细的划分, 能否对每1分的不同给出详细的说明, 是否能够对59分与60分的两个同学做出解释, 他们相差有多大?是1分这样百分之一的微小差别, 还是“及格”与“不及格”这样明显的界限?谁能对1分所能代表的差异给出界定呢? (3) 学生、家长、社会过度看重学生的分数, 各个学校择优录取, 各个单位也要笔试加面试。对于分数低的学生来说, 有谁看到了他们被分数压抑的才能与不凡?在我国大部分学生是为了分数而学习, 他们没有时间去从事自己的爱好、发展自己的特长、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产生了死读书的情况, 影响了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形成与发展。

2.“5分制”的优点。

俄罗斯高校采用“5分制”形式对学生成绩进行考核, 本文认为该种方式具有以下优点: (1) 淡化了分数观念, 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 真正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使学生有时间从事自己的爱好、发展特长, 有利于个性和人格的完善, 也有利于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和开发? (3) 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够给出全面的评价, 有利于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俄罗斯高校的考试及评分形式与其教育理念密切相关?在俄罗斯将高等教育作为普及教育, 他们更看中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 而不是学生的考试分数?这是我国可以参考借鉴的?

五、结束语

通过对中俄两国高校教育的考核形式和成绩评定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 中俄两国在办学体制上的思想是一致的, 但在实施上两国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笔者对此进行对比分析, 并不是崇洋媚外, 一切都是别人的好, 对比分析后发现, 在我国的高校中确实还存在需要进一步改革的地方, 那就是考核形式的改革, 虽然考核形式改革已经提出了很多年, 但笔者作为一位高校教师来说, 却没有看到改革前后的明显差别, 也就是说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分数的制定是为了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 虽然“5分制”未必能很好地达到这一目的, 同样百分制也不能, 但相对来说“5分制”能给学生以及教师相对宽松的学习和教育环境, 能够促进学生全方面地发展, 作为发展中国家来说, 我们极力需要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口试形式考核比笔试考核更全面, 而且在某些科目或者对综合素质进行考查的课程中采用“5分制”或者我国的“五级制”形式进行评价, 相对于百分制形式要有很大优势?

参考文献

[1]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DB/OL].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8/21/content_532202.htm.

[2]胡政明.中俄高等教育的考核评分比较[J].教师, 2011, (8) :16-17.

中俄高校 篇2

中国进出口银行出口信贷部总经理

李 晓 苹

21世纪是世界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中俄两国经济发展潜力充分展现的世纪。中国和俄罗斯互为近邻,两国经济互补性很强,并且都在致力于建立具有本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面对当前良好的发展机遇,中俄两国企业家和金融家应齐心协力,加强合作,共同促进两国经贸关系的大力发展。

一、中俄经贸发展势头良好

中俄两国是友好邻邦,2005年中俄建交56周年。经过双方共同努力,目前中俄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首先,两国确立了一个长远的发展双边关系的目标,即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第二,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把两国的友好关系从法律上确立下来。第三,两国建立了领导人会晤的完备机制。第四,两国在联合国及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和地区组织中,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加强协调、紧密合作,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共同努力。中俄两国的关系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经贸合作是中俄睦邻友好关系的基础,也是两国关系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指导下,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加强,中俄经贸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目前,中国已是俄罗斯第五大贸易伙伴,俄罗斯是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

第一,两国经贸关系结束磨合期,进入快速增长期。自1999年以来,1 双边贸易额连续六年以年均近30%的增幅稳定增长。到2004年中俄贸易取得阶段性突破,贸易额首次超过200亿美元,全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仅用1年多的时间,提前实现了胡锦涛主席和普京总统2003年5月提出的在近年内使双边贸易额提升到200亿美元的目标,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国对俄出口91亿美元,同比增长51%,自俄进口121亿美元,同比增长25%。2005年,中俄经贸进一步发展。上半年,中俄进出口贸易总值达12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48亿美元,进口额7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9%、44%和21%;非金融机构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达9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倍以上。照此速度发展,双边贸易额可望实现两国领导人提出的到2010年达到600-800亿美元的目标。在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两国贸易结构也有所改善。

第二,双边投资合作发展势头良好,一些重要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正在商谈或已启动。截至2004年底,经中国商务部批准备案在俄投资项目协议额已超过6.8亿美元。中国在俄企业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微电子、通讯、服装加工、电器组装、餐饮、木材加工、农业等;俄在华实际投资额约4.5亿美元,俄在华企业主要集中在核电、汽车及农机的组装与化工、建筑、医药等领域。以投资带动贸易成为中俄经贸合作的新趋势。2005年6月10日,在俄圣彼得堡市举行的中俄第二届投资促进会议期间,双方签署了7个投资协议,总金额达到15亿美元,比上一届增长1倍多。其中,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明珠”综合社区开发项目总投资超过13亿美元,是双方投资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三,除一般工业合作外,科技合作更趋积极,国内知名品牌纷纷进入俄市场。目前,一些高科技合作项目正取得进展。根据中俄两国政府协 2 议,双方将各自圈定5个地方来共建科技创新园区。一些“科技园”、“科技合作和产业化中心”正在建设之中。中国企业开拓俄罗斯市场成效显著,TCL彩电在俄年销量达40万台,步步高的DVD和电话机年销量达1亿美元,波导手机在俄年销售10万台,在俄手机市场排名第六。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产品立足俄市场,改善了中国商品在俄的形象。

除商品贸易和货物贸易外,双方还大力发展包括金融、旅游等项目在内的服务贸易,两国边境和地方间联系也更加紧密,2004年中俄边贸额达42亿美元,占同期双边贸易额的19.8%。这些都标志着双边经贸合作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中俄经贸关系发展前景广阔

从21世纪中俄两国经济的发展前景看,两国仍互为最大、最稳定的商品和投资市场,因而两国经贸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中俄两国经济结构的互补性是两国发展经贸关系的坚实基础。俄罗斯联邦有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世界一流的科学技术,相当好的工业基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迅猛发展,国民经济连续21年保持稳定高速增长,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8%。中国经济的市场化速度也比较快,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有容纳国外产品的广阔市场,又有向世界出口一流产品的能力,特别是在轻工、纺织和家用电器产品的出口方面具有优势。同时,未来中俄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双边经贸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俄罗斯入世也将为中俄经贸提供新的机遇。

尽管中俄经贸合作不断推进,但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双边贸易商品结构单一;一些关键性的大项目迟迟未能启动,相互投资少;贸易秩序还比较混乱等。在当前条件下,研究中俄经贸关系的新变化和新特 3 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和深层次的合作内容,寻找新的合作增长点,推进两国经贸合作长期稳定发展,是中俄两国政府、银行和企业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第一,进一步改善贸易结构,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努力实现双边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目前中俄贸易增长较快,但机电产品占比不足12%,2004年我国对俄出口中机电产品占20%,且以家电和消费类电子等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鼓励和支持双方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入对方市场,积极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是实现双边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规范贸易秩序,为双边贸易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第二,深化能源领域的互利合作。认真落实双方在能源领域达成的协议,努力使有关合作项目尽快付诸实施。在2004年9 月举行的中俄总理第九次定期会晤中,俄方希望扩大双方在石油、天然气和核能领域的合作。俄中能源合作将成为两国战略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积极推动高技术领域的合作。俄罗斯是世界上的科技大国,很多科研成果多位居世界顶尖水平。在诸如物理、化学、航天、核能、造船、生物、机械制造、矿物冶金、电力等领域实力不凡。我国应鼓励具有资本和技术实力的企业到俄罗斯投资,将核能、航天、生物工程、化学、新材料、信息等作为合作重点,在俄建立研究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发高科技产品,拓宽原有的经贸合作领域,使双方均受益。同时,积极推动科技人才交流,促进两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

第四,提升边境地区经贸合作水平。中俄边贸约占两国贸易额的1/3,规范边境市场,促进边境地方经贸结构升级对提高两国经贸合作水平具有 4 重要意义。应进一步加强中方有关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经贸合作,俄方也可以考虑以适当的方式积极参与中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

第五,扩大相互间的投资合作。2004 年9 月中俄总理第九次定期会晤期间, 温家宝总理提出到2020 年中国将向俄罗斯投资120 亿美元, 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加工生产和高科技产业等项目的建设。以此为契机,中俄双方应共同努力,积极鼓励和引导双方企业扩大在基础设施、资源开发、生产加工等领域的相互投资,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对两国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

第六、做好贸易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完善银行、保险、信贷、运输、信息等贸易服务体系。

三、加强与俄罗斯金融界的合作,大力推动中俄经贸关系

中俄经贸合作的发展离不开中俄金融机构的支持,中俄经贸发展的巨大潜力,也为中俄两国金融合作开拓了广阔前景。目前,中俄双方在银行、证券以及保险等金融领域已经开始探索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双方金融合作的不断加深,必将进一步促进和推动两国经贸合作的健康发展。

中俄金融机构在办理结算、加强代理、联合融资、人员培训、信息交流等领域都具有十分广阔的合作领域。为适应中俄经贸发展的需要,中俄金融机构应加强沟通和了解,不断增强互信和合作。

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成立的国家政策性银行。成立十年来,中国进出口银行认真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责任务,充分发挥国家出口信用机构的政策导向作用,积极开展各项政策性金融业务,在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科技兴贸战 5 略和“走出去”战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中国进出口银行是仅次于日本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官方出口信用机构。

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出口信贷(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境外投资贷款、对外工程承包贷款、项目融资贷款、对外优惠贷款和转贷外国政府贷款等。从支持的产品看,10年来中国进出口银行重点支持船舶、大型机电成套设备、飞机、计算机、通讯设备以及医药、新材料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为优化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从支持出口的国别看,中国进出口银行利用出口信贷支持的项目已经涉及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动了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近年来,为实施中央提出的“走出去”战略,不断加大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中国进出口银行除继续重点支持机电产品、成套设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外,把支持中国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境外投资、资源合作开发等“走出去”项目贷款作为了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

中国进出口银行还发挥政策优势,将对外优惠贷款和出口信贷有效地结合起来,有力地支持了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

中国进出口银行高度重视开拓俄罗斯市场,为促进中俄经贸合作,利用出口信贷等金融工具积极支持了一批中国的优质企业对俄罗斯的产品出口和项目投资,涉及电信和商贸等行业。随着中俄经贸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进出口银行愿意进一步加强与俄罗斯有关方面的合作,为支持两国企业开展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做出新的贡献。我们将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对中俄经贸发展的支持:

(一)我们将通过出口信贷等多种融资方式,积极支持中国企业对俄罗斯出口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努力改善双方出口贸易结构。同时,6 根据出口商品的需求,对出口项下从俄罗斯进口的技术、设备、零配件、原材料给予资金支持。

(二)积极支持中国企业到俄罗斯开展境外投资,包括合作开发资源、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等,充分利用各自在技术、人员、资金、设备、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扩大双方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

(三)积极支持中国企业在俄罗斯投资承揽承包工程。通过扩大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有效带动双边商品贸易、技术、服务贸易的发展和人员的往来。

(四)加强与俄罗斯金融机构的信息交流与业务合作。我们愿意与俄罗斯有关银行加强沟通和相互了解,建立业务代理关系,积极探索银团贷款或联合融资等合作方式,加强人员的培训和来往,共同促进两国经贸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

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充分发挥国家出口信用机构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创新业务品种,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能力,不断加大对我国企业出口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开展跨国投资和经营活动的支持力度,为加强中俄金融合作、促进中俄经贸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衷心祝愿:

中俄高校 篇3

学界普遍认为,人文交流、公共外交与争夺国际话语权、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密切相关。近年来,中俄两国人文交流与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研究围绕主体、对象、方法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研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基于雄厚的语言人才培养与储备,依托国际化教学科研平台,作为国家间人文交流和公共外交的重要行为体,高校担负着在国际合作方面实施国家人文交流与公共外交战略的重要使命。此前的研究多从宏观或个案视角探讨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人文交流与公共外交问题。本文从高校国际教育合作入手,探讨高校在国际教育合作人文交流与公共外交实践中的定位、路径、策略与方法等问题,为中俄两国国际教育合作推动人文交流与公共外交提供新的观察角度和案例。

一、高校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的角色定位

一般而言,人文交流包含三个层面的交流,即人员交流、思想交流和文化交流,其目的是促进不同国家人民的相互了解与认识,从而塑造区域文化认同、价值认同,最后达成区域政治合法性的支持。在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人文交流是仅次于政治安全合作、经济贸易合作的推动国家间关系发展的第三大动力。人文交流与公共外交相互促进和补充,与文化外交、民间外交等相近,但人文交流不等同于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是指一国政府通过文化交流、信息项目等形式,了解、获悉情况,并影响国外公众,以提高本国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进而增进本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简言之,公共外交是由一国政府主导(主体),以他国民众为对象(客体),通过国家形象塑造与文化传播(内容)增进国家间理解与认同,获得国家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国际关系行为。

公共外交是对传统外交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在公共外交中居于主导地位。人文交流则是由政府和民间双向推动,其范围更广,手段更丰富,对象更多元,对双边关系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随着公共外交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其行为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国家、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的加入,使公共外交愈来愈呈现出多元网络化发展的态势。公共外交场域由早先的政治经济逐步扩展到人文交流领域,公共外交的问题领域、议题设置、媒介与路径正经历着历史性的深刻变革。在这一背景下,中俄两国高校作为非政府组织公共外交行为体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其在公共外交实践中的地位、作用、路径、策略与方法。

中俄两国高校应当主动承担起公共外交主体的历史责任,成为推动公共外交-人文交流的文化先行者。

(一)多语种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基地

公共外交以他国民众作为对象,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需要多语种人才的支持。目前,以非政府组织作为行为体的公共外交实践,急需各类“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其中,满足公共外交需要的多语种复合型专业人才缺口巨大,成为公共外交实践中的一块短板。中俄两国高校应当依托多语种人才培养优势,成为公共外交外语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基地与储备库,探索公共外交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与公共外交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课程体系,拓展以公共外交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中俄两国国际合作。

(二)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播内容提供者与实施者

中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及孔子学院承担着境内外汉语人才培养与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汉语国际教育作为公共外交、人文外交的重要抓手,在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的支持下,日益发挥着推广中华语言文化的重要作用。俄罗斯俄语中心及俄罗斯语言文化中心承担着俄罗斯语言文化国际传播职能。中俄两国高校凭借多语种优势,应在两国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积极发展语言教育,促进文化传播。目前,以国学、中医等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华体育文化,以及以戏剧、舞蹈、民乐为代表的中华传统艺术,正在走进孔子学院课堂,或以团组出访模式深入驻在国社区,受到各国民众的普遍欢迎。俄罗斯电影、芭蕾、油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也受到中国民众的广泛欢迎。最近两年,俄罗斯红色旅游线路受到中国旅行者的青睐。中俄两国高校应继续强化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播的角色定位,发展两国间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公共外交与人文外交服务。

(三)公共外交国际化平台建设者与维护者

公共外交实践需要国际化平台。国际化平台建设是高校发挥公共外交行为体作用,进行公共外交实践所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依托中俄两国教育部和地方政府,中俄高校国际化平台建设在近年来取得了积极进展,如中俄语言文化中心、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中俄青少年国际交流基地、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研究中心、孔子学院、俄语中心等。中俄两国高校参与建设的这些国际化教学科研平台已经成为两国公共外交实践的重要基地。如何发挥平台公共外交功能,维护基于公共外交实践的平台运行,是中俄两国高校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的重要任务。

(四)公共外交-人文交流主渠道之一

与官方外交重在政治经济领域不同,公共外交关注政治经济利益,更重视人文交流。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高校在人文交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国际教育合作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行为,与公共外交-人文交流的跨文化对话具有共通性。高校有着一支数量庞大的高级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外语流利,同时具备专业知识,有着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显著优势,从而成为公共外交-人文交流的主力军。在中俄教育国际合作中,两国高校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互派访问学者、进行高层次学术交流、实行联合培养人才计划、合作建设国际化平台等活动,推动公共外交跨文化交流,通过影响对象国的政治文化精英及公众来影响决策层,制定有利于自身的政策,构建友好合作的基础。公共外交-人文交流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实现跨文化对话,增进双方的理解与互信,努力扩大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实现国家软实力输出。中俄两国高校作为两国人文交流的主渠道,应该讲好中俄故事,传播中俄声音,争取有利于中俄双方国家利益的国际舆论,提升两国软实力。

二、高校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的路径选择

分析表明,高等院校在公共外交实践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构成了公共外交“政府-非政府组织-科研机构”三位一体整合运作体系的关键一环。其中,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的中俄两国高校,在该体系中承担着非政府组织和科研机构的双重职能,在中俄公共外交实践中应着眼于在合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播中发挥独特作用,为国家公共外交整体战略服务,为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问题领域和可操作工具。

高校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的路径选择,应遵循跨文化对话的基本规律。在公共外交实践中,跨文化对话主体双方基于不同意向,都试图通过话语建构掌握议题设置的主动权,争取有利于自身的舆论环境和政策取向,从而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中俄两国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公共外交平台开展人文交流活动,包括传统大众传媒、网络新媒体、国际化教学科研平台、国际合作项目、国际会议及论坛等,针对不同对象,如政府官员、公众人物、商界领袖、知识分子、智库、民众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外交活动。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既是国家间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共外交的重要领域和实践舞台。为满足公共外交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中俄两国高校可以采取项目先行、平台依托、人才培养、储备与输出并进的工作思路,服务公共外交实践,同时为公共外交顶层设计与规划提供智库咨询与服务,为公共外交理论创新提供新的认识论、方法论资源。

三、高校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的策略选择

基于上述理念,我们认为,高校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的策略选择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一)项目依托

中俄两国高校拥有丰富的国际教育合作项目资源。其中,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包括联合建立合作办学机构及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项目。专业方向涉及语言学、区域学、艺术、经济、管理、设计、国际贸易等学科领域。除此以外,中俄高校还有着广泛的科研合作和访问学者项目,其主要形式是联合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合作出版科研成果、进行学者互访等。利用校际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开展公共外交活动,是高校服务国家公共外交总体布局的重要一环。项目建设中的公共外交活动更多为以公民个人为主体,以他国公众为对象,以人文交流为主要内容,以公开活动或私下交往为主要方式,以传递价值、提升国家软实力为目标。

(二)平台建设

基于国际化平台的高等教育人文合作是公共外交的重要领域。中俄两国高校国际化教学科研平台为公共外交实践提供了诸多机会。这些国际化平台包括设孔子学院、俄罗斯语言文化中心、中国及俄罗斯研究中心、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中俄国际青少年交流中心、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等。

基于国际化平台的高等教育人文合作,既有机制化项目,又有依托国际化平台进行的公共外交实践,从而具有影响驻在国政策选择的可能性。例如,在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项目(简称上合项目)的框架下,大连外国语大学与俄罗斯多所上合项目院校合作进行的区域学专业人才培养联合项目、孔子学院中小学生夏令营和海外文化巡演、俄语中心系列活动等。再如,大连外国语大学与亚美尼亚埃里温国立语言和社会科学大学合作建设孔子学院。由于该孔子学院在当地进行持续深入的汉语语言文化教学,其影响力不断加强,获得了亚美尼亚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从而推动亚美尼亚教育部将汉语确立为该国国民教育第一外语的法律地位,进而使汉语专业进入了包括埃里温国立语言和社会科学大学、斯拉夫大学在内的高等教育学位授予体系。亚美尼亚斯拉夫大学还建立了中国汉语与文化中心。由于汉语教学在亚美尼亚的持续升温,中国外交部和亚美尼亚外交部已签订协议,在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合作建立第一所汉语国际中学,由孔子学院负责教学与运营管理。该案例说明,基于国际化平台的公共外交实践能够促进语言文化推广传播和国家软实力提升。

(三)目标驱动

在国家公共外交总体布局中,高校应以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实现国家利益为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亦应尊重驻在国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从而为公共外交实践争取良好的人文环境、有效的人脉资源和充足的项目运营保障。除了技术性、操作性的因素以外,人们还应当在更宽广的背景下,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和认识公共外交的崇高使命和未来发展道路。

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博鳌论坛主旨演讲中强调指出:“我们要把握世界大势,跟上时代潮流,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俄高校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应为两国公共外交服务,为“一带一路”与欧亚联盟提供人才支持、智库咨询和科研支撑;发挥文化先行者作用,为建设“一带一路”与欧亚联盟服务,为建设区域内国家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文明共同体发挥作用,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域内外国家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认同,促进国家间跨文化对话,增进彼此理解与互信,避免文明冲突,促进区域内外国家经济社会和平发展,为实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目标不断努力奋斗。

四、高校公共外交活动中的文化认同:

原则与策略

如前所述,为实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公共外交负有促进 “民相亲,心相通”的使命。公共外交对象国在政治、经济、人文合作与交流等发展方面存在不平衡现象。与这些外显因素相比,人文因素,特别是文化认同是影响各方合作前景,并可能造成现实阻碍的深层原因。中俄两国高校在公共外交活动中应当思考如何通过人文交流与合作达成相互理解与信任,促进文化对话,避免文化冲突,突破现实与潜在障碍,完成和实现公共外交的任务与目标。

(一)认同、文化认同与公共外交

夏建平认为,“认同”作为一种关系概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对身份的认同,二是对观念的认同;认同的形成过程是国家行为体之间获得国际社会成员身份,并逐步认同国际社会规范的过程。这里,我们将认同概念引入对公共外交行为体自我认知与他者认知的互动关系分析,并尝试从文化认同入手,揭示公共外交-人文交流中的文化认同因素及其正面与负面影响。

与认同概念着重从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合作中的社会化现实运作不同,我们认为,文化认同是国家及其国民作为行为体对自身民族文化共同性的自我身份认知和民族个性主导观念的普遍接受与经典阐释。

国家行为体之间的主体文化认同差异,以及对其他国家行为体文化认同、接受、理解与阐释的正面与负面评价,是导致国家间国际合作与公共外交-人文交流正面与负面走向的深层文化心理原因。

因此,应当从将国家作为国际合作主体的角度,通过建构公共外交活动中互为理解和接受的正面文化认同来促进各方双边及多边合作,通过不断消除彼此间负面的文化认同来解决和克服合作中的问题与障碍,从而形成良性的主体间性文化认同互动,正面引导、合作共赢,从政策、项目、操作、人文等诸多方面入手,通过广泛充分的公共外交活动,促进各国文化认同的良性互动,努力避免和消除消极文化认同的误解与障碍,为构建积极正面的国家间人文合作提供内发动力,服务国家公共外交总体战略,构建良性的国家及国民文化认同的心理基础。

(二)公共外交-人文交流:原则与方法

文化认同概念为公共外交-人文交流打开了新的观察视角。从文化认同理论入手,可为公共外交行为体在国际合作与人文交流中的文化对话提供基本概念与原则、策略与方法。

1.公共外交-人文交流的原则问题

分析表明,公共外交-人文交流不仅具有政治经济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它的人文价值更具本质性。

(1)多元文化认同原则:避免文化冲突

公共外交-人文交流应遵循多元文化认同原则:对自身民族文化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对作为合作对象的异文化的认同。遵循求同存异、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多元文化认同原则,通过文化对话消除误解、排除障碍、增进理解、形成共识,促进各国民众多元文化认同的形成,为公共外交-人文交流奠定民意基础。

多元文化认同原则应当成为国际合作与公共外交的基本原则之一,可用来指导公共外交行为体各个领域的国际合作。坚持多元文化认同原则,避免单一文化认同,为世界各国推行多极化战略和反对超级大国单极化战略提供了内在文化解释。

(2)和而不同原则:避免自我中心主义

公共外交-人文交流致力于加强跨文化对话,增强理解与互信,扩大多元文化认同。在人文交流过程中,各方都有各自坚持的核心国家利益,也有在合作中获得利益最大化的合理预期。公共外交行为体应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避免自我中心主义,尊重对方利益关切,尊重多元文化差异,多元互补,互利共生。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有利于消解西方单边主义、自我中心主义、文明冲突论等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利于克服合作中潜在的极端民族主义威胁,化解中国威胁论、大俄罗斯主义、泛民族主义、文化沙文主义等在公共外交中给各国民众的交往与项目建设带来的潜在与现实障碍。

因此,“和而不同”原则可望为公共外交-人文交流提供某种能被共同接受的文化价值观,扩大各方共识,形成文化认同。人文交流各方不再是一方胜过另一方、一方同化另一方的胜负关系、零和关系,而是形成命运共同体,寻求共同利益,在各民族文化对话中找到契合点,构建国际合作与公共外交双赢与多赢格局,致力于区域文化繁荣与经济社会发展。

(3)宗教信仰多元认同原则:避免实用主义倾向

公共外交-人文交流应注意尊重各国宗教信仰,遵循宗教信仰多元认同原则。国际合作中应注意项目建设与宗教信仰的和谐统一,避免利益驱动、结果至上的实用主义倾向。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同,甚至同一民族不同地区的宗教信仰也有不同。宗教信仰多元带来的潜在跨文化交际障碍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以偶发因素突然出现,导致不可预料的严重后果。因此,坚持宗教信仰多元认同原则,除了要避免实用主义倾向外,在公共外交实践操作层面,应尊重自身与合作方民族宗教政策与信仰,避免因宗教背景知识不足带来的跨文化障碍。因此,在公共外交实践中,进行相应的宗教、语言与文化认同背景知识培训是必要的。

2.高校公共外交与人文交流的策略与方法

中俄两国高校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与方法,为多元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公共外交-人文交流活动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文保障。

(1)建立高校多元文化认同人才培养的合作模式

公共外交-人文交流需要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储备。中俄高校应当以大学合作为基础,建立高校间多元文化认同人才培养的合作模式。人才培养对两国人文交流具有基础意义。分析表明,具有多元文化认同及跨文化能力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建设。第一,探讨建立“一带一路”外国语大学联盟或建立联合大学的可行性。第二,加强“一带一路”与欧亚联盟区域内各高校对象国语言文学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各国语言学习与教育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中俄两国开设各小语种专业的高校还不多。我们建议,加强“一带一路”与欧亚联盟区域内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将语言专业教育与区域学专业方向相结合;同时,建立区域学、双语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第三,加强“一带一路”与欧亚联盟区域内高校区域学、语言学、对象国社会与文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2)建立多元文化认同科研合作机制

公共外交对象国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推行各自的国家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在公共外交-人文交流框架下,推动建立多元文化认同科学研究的合作机制,对增进国家间相互理解、信任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认为,应当在“一带一路”与欧亚联盟区域内各国政府的支持下,整合大学及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建立由各国多学科学者共同参加的非官方区域文化研究中心,共同制定合作科研项目,在人文交流框架下就国家认同、历史认同、文化认同等主题联合展开科学研究;就课题设计、资料公开、科研合作、分歧讨论与解决、成果发表与共享等具体问题进行研讨;在制度化安排、政策与资金支持、科研成果推广等可操作性问题上形成结论,由研究中心负责具体落实。

此外,应当在联合科研机制框架下,加强“一带一路”与欧亚联盟区域内各国国别问题研究、民族文化语言对比研究,对各国间频繁出现的文化误解和误读,国家及国民刻板印象,定型观念、大众传播中的国家形象塑造民族语言世界图景共性与差异等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形成科学严谨的结论,供决策部门参考。

多元文化认同的联合科研攻关十分重要。“一带一路”与欧亚联盟区域内各国学者就上述问题进行科研合作,以最终达成共同接受的科研成果为目标,这对逐步建立各国多元文化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形成对合作方核心国家利益关切的同情与理解,建立“一带一路”与欧亚联盟区域内国家及民众间相互认同与信任,构筑民间友好合作的民意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多元文化认同智库建设

多元文化认同需要“一带一路”与欧亚联盟区域内各国智库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建议,“一带一路”与欧亚联盟区域内高校联合各国科研机构,推进公共外交研究智库建设。智库的建立可望为公共外交-人文交流提供有力的政策咨询、项目调研、风险评估等智力支持。同时,区域内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平台也应发挥智库功能,为具体项目建设提供科研与实务服务。

以上,我们讨论了高校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在国际教育合作中以人文交流为主要对象的角色定位、路径选择、策略方法等问题,并着重从文化认同角度尝试提出公共外交-人文交流的多元文化认同原则与方法。公共外交主体各方可以从文化认同入手,相互调整适应,以增进理解与信任。以此为基础,我们提出了中俄两国高校通过公共外交-人文交流实现多元文化认同的方法,希望为公共外交-人文交流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高飞. 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条件及其作用[J]. 外交评论, 2005 (3).

[2]尼古拉斯·卡尔. 公共外交:以史为鉴的七条法则[J]. 国际新闻界,2010(7).

[3]吴白乙. 公共外交——中国外交变革的重要一环[J]. 国际政治研究,2010(3).

[4]周庆安,吴月. 公共外交研究需要构建“新常态”——2013-2014国际公共外交研究的新动态[J]. 对外传播,2015 (1).

[5]李志永. 公共外交相关概念辨析[J]. 外交评论,2009 (2).

[6]吴勇毅. 孔子学院与国际汉语教育的公共外交价值[N].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4).

[7]廖宏斌. 公共外交:国际经验与启示[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1).

[8]赵可金. 人文外交: 全球化时代的新外交形态[J]. 外交评论,2011 (6).

[9]赵启正. 由民间外交到公共外交[J]. 外交评论, 2009(5).

[10]陈力丹,熊壮. 2014 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J]. 对外传播,2015(1).

[11]刘雯,刘笑盈. 2014年中国对外传播研究综述[J]. 对外传播,2015(1).

[12]郑华. 中国公共外交发展进程中的困惑及其应对[J]. 国际观察,2012(2).

[13]王义桅. 中国公共外交的自信与自觉[N].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2).

[14]于朝晖. 整合公共外交——国家形象构建的战略沟通新视角[J]. 国际观察,2008 (1).

[15]叶皓. 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J]. 现代传播,2012 (6).

[16]胡百精. 公共外交的语境、内涵与形态[J]. 国际公关,2009(2).

[17]夏建平. 认同与国际合作[D]. 华中师范大学,2006.

中俄高校体育竞赛运作现状调查 篇4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黑河学院学生对高校体育竞赛的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研读与“高校体育竞赛运作”相关的理论书刊籍、论文、报刊等资料, 并进行筛选和整理。

1.2.2 问卷调查法

利用自编问卷《中俄高校体育竞赛运作现状的调查问卷》, 对黑河学院十个系200名学生及20名教师进行调查。

1.2.3 访谈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 并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出《中俄高校体育竞赛运作现状调查的访谈提纲》。在对学生进行调查的过程中, 对我院体育教师和相关学生进行访谈。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俄高校体育竞赛运作现状

2.1.1 中俄高校体育竞赛的目标机制

通过中俄高校体育竞赛形式, 不断吸引和鼓励师生参加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进一步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使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活跃。更重要的是通过竞赛加强中俄文化教育的交流, 为我院以后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1.2 中俄高校体育竞赛运作的保障机制

(1) 中俄高校体育竞赛运作师资情况调查分析 (如表1) 。

中俄高校体育竞赛的开展工作是由黑河学院体育系教师及体育系学生共同合作完成。黑河学院体育系共计34名教师, 高级职称 (含副教授) 共16人, 占47.0%, 中级职称教师11人, 占32.4%;研究生学历教师为26人, 占76.5%。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中, 黑河学院体育系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合理、学历水平较高、充满激情和活力的队伍, 良好的师资基础进一步促进了中俄高校体育竞赛的开展。

(2) 中俄高校体育竞赛运作场地器材调查分析 (如表2) 。

表2显示学生对于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满意度不高, 其中非常欠缺的男女生比例各占了42.5%和38.6%, 场地器材的稀缺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中俄高校体育竞赛”的开展。

(3) 中俄高校体育竞赛活动内容及形式情况调查与分析。

中俄高校体育竞赛广泛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学生对其产生很大的兴趣。主要表现形式有体育竞赛、趣味运活动及其它活动等。体育竞赛: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排球赛、其它比赛等内容;趣味活动:中俄大学生趣味运动会、百名大学生横渡黑龙江等内容。

2.2 中俄高校体育竞赛发展对策

2.2.1 加强学校体育教学场地设施建设

场地设施、器材是开展体育运动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和物质保障, 是开展体育运动的基础, 是学校基本的办学条件。建议学校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力度, 多渠道筹集资金 (争取政府的投入、社会的一些团体和个人的赞助) , 尽最大可能改善学校场地、器材的现状。

2.2.2 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兴趣

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比赛或者竞赛来提高学生的体育竞赛兴趣。学校可开展排球传比赛、垫球比赛, 篮球中的投篮大赛等单一的比赛, 可以使大多数学生参与其中, 最后可以评选出排球的“最佳传球手、二传手”、篮球的“神投手、篮板王”等荣誉称号, 使体育竞技运动大众化。

2.2.3 创新中俄高校体育竞赛的组织内容与形式

学校运动竞赛内容的设置, 要尽可能地满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身、健康的需求, 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标准相结合, 开发课程教学内容资源的项目, 开发集体性比赛、趣味性比赛为主的项目, 以真正使每个人都能参加, 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冯唯锐, 徐蕾.“阳光体育运动”解析及高校实施的策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 (4) :13-16.

[2]杨立国.阳光体育工程与学生体育竞赛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 2009 (8) :1-3.

中俄文化差距 篇5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欧亚大陆上的两个大国,在长久以来就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在历史上,两国有着极其复杂的渊源。而在近些年以来,两国又不断的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开展了深入的合作。这个时候,研究中俄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和俄罗斯地理、民族、宗教、历史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文化必然有差异。即使是普通的数字,中国人和俄罗斯人的爱好也不一样,中国喜欢偶数,俄罗斯喜欢奇数;中国封建时代偏爱“九”和“五”,现代民众钟情“六”和“八”,俄罗斯喜欢“七”。上世纪50年代尤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苏“蜜月时期”,共同的意识形态掩盖了两国社会文化的差异,此后两国一度反目成仇,又无限放大了这种差异,抹杀了社会文化的共性。了解两国的社会文化差异,有助于在双边交往中减少误解,增进互信。本文将从多方面浅析中俄两个大国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国家概况

俄罗斯国土面积1707.5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国。中国国土面积69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俄罗斯虽然横跨欧亚大陆,其主要国土位于亚洲,但它在历史上就一直认为是个欧洲国家。而中国是亚洲国家的显著代表。政体上,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而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是当时世界上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1991年8月24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宣布独立,成为俄罗斯联邦,苏联解体。现在俄罗斯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89个联邦主体构成。对外:包容与排外

中国自古以来主张“世界大同”,华夏文明有极强的包容性,对外来文化相当厚道。

在中国哈尔滨,中央大街和果戈理大街这两条最繁华的大街,是重建的俄罗斯风情区。满洲里建了俄罗斯套娃广场。绥芬河有个新建的住宅区赫然冠名俄罗斯。旧上海的外滩建筑群今天成了万国建筑艺术博物馆,现在,上海投资50亿元,在松江区建了1平方公里的“泰晤士镇”,还要建意大利镇和德国镇。

俄罗斯崇尚希腊罗马古文化和德法意近代文化,白蓝红三色国旗来自彼得大帝青年时代游学过的荷兰国旗,彼得堡的布局是按照西欧和北欧城市风格设计的,冬宫、斯莫尔尼宫和彼得宫,皇村的叶卡捷琳宫,都出自意大利建筑师拉斯特列利之手。俄国地跨欧亚两洲,但看不起亚洲人。在俄语中,“亚洲人”的转义就是“野蛮人”。俄罗斯人素来以“最亚洲化的欧洲人”而自卑,又以“最欧洲化的亚洲人”而自傲。俄罗斯对东方文明不甚宽容,俄罗斯人有着严重的排外倾向。中国在圣彼得堡投资建设的“波罗的海明珠”住宅和商务区,能改善当地投资环境,带来就业机会,而且一再保证不搞“唐人街”,不突出中国文化因素,但俄罗斯人还是担心“中国渗透”,当地居民曾围堵抗议。个人意识:中庸与标新立异 中国人自古讲究“中庸”,随和,有很强的从众心理。从积极意义上,像孟子所说,“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但中国人往往从消极意义上从众,“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俄罗斯民众虽然强调集体主义,讲究“跟大家一样”,但总体上说,还是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不论是消费观念还是治国理念都如此。这个国家容易产生思想家,但不容易出实干家。思维方式

中俄两国国民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从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从抽象到具体。一触及中俄双边合作,往往喜欢以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来指导两国在各领域的具体行动。

俄罗斯人的思维习惯恰恰相反,由小及大,从局部到整体,从具体到抽象。在涉及两国合作的具体问题上,喜欢从本国实际利益出发,“就事论事”,而不习惯于套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来决定自己的态度。重文和尚武

中国看重谋略,崇尚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讲究“招数”,视“四两拨千斤”为武术最高境界。俄罗斯跟我们来了个逆向思维,对“四两拨千斤”之类的花招不屑一顾,只相信俄罗斯的俗话“铁棍横扫,无招可挡”。即使在犯罪领域也不一样:俄罗斯人偏重暴力型,杀人放火抢银行;中国人倾向于“智力型”,偷渔偷猎,伪造证件,坑蒙拐骗。

中国历来崇文,俄罗斯一贯尚武。中国以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俄罗斯向来把参军卫国看作为男子汉应尽的义务。封闭与扩张

中国人遇外部威胁,筑长城求自保。明朝屡遭倭寇骚扰,疲于应对,最后不得不实施海禁,走上闭关锁国的道路。到清末,已经既没有扩张的愿望,更没有扩张的实力。

俄罗斯人遇外部威胁,就向外拓展疆土,把国界往外推移,渐渐地,基辅罗斯、莫斯科公国扩展为世界第一领土大国俄罗斯。俄国人遭遇拿破仑大军入侵,不仅把法国兵赶出国门,还打到巴黎;苏联军人在伟大卫国战争后期,不仅解放全国,而且攻克柏林,逼得希特勒服毒自杀。苏联兵威风凛凛地把德国精锐师团的军旗扔到克里姆林宫墙脚下受辱,而且与盟军一起占领德国,让法西斯永世不得翻身。今天,他们根本不担心德国人会去参拜什么神社鬼社,也无须为“历史教科书”年年烦心。对外态度

中国历史上长期以“天朝大国”自居,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只是在近代由于饱受列强欺凌,开始对西方文化推崇备至,“崇洋媚外”,偶尔“仇洋排外”。慈禧太后曾“宁赠友邦,不赐家奴”。前几年,我们对普通外国人处处“外宾优先”,给外资企业多种优惠。如今我们改章程了,给外商国民待遇,平等相待。多数外国人来华后对中国的印象好转。他们喜欢中国浓厚的人情味,觉得中国社会容易融入,在中国有安全感,不少人愿意长期留居中国。有些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至于外国人在中国受到官员或警察欺负,简直是天方夜谭。

俄罗斯相反,他们具有很强的排外性。有些俄罗斯人歧视外国人,尤其是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对某些官员和警察来说,外国人,尤其是不懂俄语的中国人,简直是一棵小小的“摇钱树”,隔三差五查查证件,弄个三五百卢布买伏特加喝。近年来甚至孳生出光头党,对非斯拉夫民族打砸烧杀。

俄罗斯对外国人戒心重,虽然劳力紧缺,但很怕吸收外国劳动力,特别是中国劳动力。宗教意识的淡与浓

中国虽然庙宇众多,但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宗教灭绝运动,国民中虔诚信徒的比重并不高。中国的宗教不参与政治,这在宗教意识甚重的欧洲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中国的宗教往往宣扬向善和普世救人,所以没有强烈的排他性或扩张意识。俄罗斯人被认为是最具宗教品格的一个民族,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东正教所宣传的爱与宽恕的思想处处可见。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列夫·托尔斯泰等著名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中都充满了种种宗教的哲理。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化影响深远,其宗教思想已经渗透进日常生活,成为传统思想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俄罗斯信教的人增加,宗教,特别是东正教的社会地位迅速提升,宗教参与政治的趋势逐渐明晰,新下水的军舰、新落成的楼房往往要举行祝圣典礼,总统就职典礼的贵宾中必有东正教大牧首和其他主要宗教领袖,这些人已经成为本国政治精英的一部分。用东正教凝聚人心、扩展俄罗斯价值观和文化影响、促进国家复兴的意图越来越强烈。官场文化

俄罗斯的官场文化由于缺乏数千年封建社会的丰厚积淀,不如中国完美。

俄罗斯人对最高领导也同对一般长者一样,无非以名和父称相称而已:当初对列宁,称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现在对普京,称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不像中国,民国前称“陛下”“大人”,解放前叫“委座”“军座”,现在则开口闭口“张局”“李处”“马队”。即使在苏联时期的俄罗斯,上台讲话的人也无须先来一句“各位领导,各位首长”,而是“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现在则是“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同志”这一称谓现在仅在强力部门中使用)。在等级森严的中国人看来,简直“目无尊长”。俄罗斯对领导人的崇高赞誉是“人民的儿子”,而不是“父母官”。地方官是民选的,首先要讨好选民,而不是巴结上司;讲政绩,不会虚报GDP,而是哭穷,为的是从中央要财政调拨,给选民捞实惠。在封建社会的中国,“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当代中国,官员追求特权、高人一等的毛病不好改。

俄罗斯的腐败毫不逊色。据时任俄罗斯总检察长的乌斯季诺夫2004年初估计,80%以上的官员有腐败行为。据联合国2005年的调查,世界各国官员的平均贪污率为10%,俄为21%;在世界163个国家的廉洁程度排名中,中国居第70位,俄居第121位。

两国都有腐败现象,而且两国人民对此都深恶痛绝,但相较而言,俄罗斯的腐败现象更为严重。而中国在最近几年也呈现紧追俄罗斯的趋势。饮食文化:铺张与简约

两国的饮食文化差别极大。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菜系众多。食材种类极为丰富,毒蛇王八果子狸,无所不吃。是鲍翅宴,还是参肚席,讲究“上档次”。俄罗斯讲究实在,但求营养和可口,不论是煮土豆,还是生黄瓜,都可以上国宴。

中国人请客讲气派,俄罗斯人以家宴为最隆重的待客礼节,吃饭、聊天、喝酒、品茶、尝甜点,亲切而不狎昵,典雅而不冷清。

中国人膳食复杂,仅表示烹饪的动词就有上百个;俄罗斯人做饭简单,烤、煎、炸、煮,烹饪手法不出这几种。

民族性格:乐观与悲观

中国人天生乐观,万事求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把坏事变成好事”,容易“居危思安”,任何事都往好处去想。

俄罗斯人生来悲观,居安思危,万事往坏里想。

俄罗斯人有浓重的悲剧情结。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和《一个人的遭遇》也好,托翁的三大长篇也罢,都有很浓厚的悲剧色彩。《天鹅湖》原本是悲剧,被苏联领导下令改成喜剧结尾——光明战胜黑暗,但原创音乐的悲情是改不了的。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也好,瓦尔特菲尔的《女学生圆舞曲》也罢,维也纳和法兰西风格的圆舞曲全是大调,华丽欢快。而俄罗斯的古典圆舞曲风格独特,不论是50年代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在满洲里的山冈上》、《黑龙江的波涛》和《秋天的梦》,还是旅俄德国人德列津作的《小白桦圆舞曲》,轻快中带着忧郁,无一例外,以“6”结尾,都是小调。而且,除了西伯利亚民歌以外,俄罗斯民歌也用小调,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凄婉。总结

不了解或忽视两国社会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差异,会在不经意间影响人文交往和经济合作,甚至损害政治互信。但如果处理得当,这些差异会丰富中俄合作的人文景观,增强扩大交往和加深合作的兴趣。

中俄故事多 篇6

我的夫人王佩蒂是上海人,有些上海朋友便戏称我为“上海女婿”。因为这层关系,我对上海与俄罗斯关系的直观认识,也许比有些人稍为多一点。命运多舛的普希金纪念碑,高耸入云的中苏友好大厦,多次开、闭的俄国驻沪总领事馆,正章的高档洗染,老大昌的俄式糕点,百多年居住在霞飞路(今淮海路)的俄国侨民,一个个故事,在我脑海里刻下一道道印痕。

见证中俄关系史上重大历史性事件

上海在中俄交往史上,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沪俄关系是中俄关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俄友谊和人文交流源远流长,上海是这一友谊的发展,特别是中俄间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三年后,苏维埃政权就派马林等人到上海,与中国革命者商谈成立中国共产党事宜。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始在上海举行。会议由马林主持,后因形势紧张,改到浙江南湖举行。代表们的路费、食宿费全由苏俄方面提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就在上海石库门。

1957年4月22日,访华的苏联国家元首伏罗希洛夫到上海参观访问,刘少奇委员长和宋庆龄副委员长亲自到机场迎接。次日,我国各大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欢迎盛况的报道,并冠以“申城万人空巷迎伏老”的大标题。1989年2月4日,邓小平在上海会见来访的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时,提出中苏要“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重要主张。1996年4月26日,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访问上海,与沪各界人士见面时,强调俄中两国是一个“联合体”、“共同体”。

15年前,中俄两国领导人共同倡导的,第一个以中国城市上海冠名的重要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在上海市正式成立。2006年6月14日,普京总统访问上海时,盛赞中国和上海在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上述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上海,这不是偶然的,表明她在中俄关系中的份量所在,反过来又有力地推动上海与俄罗斯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在20世纪末,中俄关系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在中俄建立和发展新型关系,继而深化全面战略协作的历史大潮中,始终站在最前列。

中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中国情结,对广大读者来说,也许并不陌生,但上海学者辜鸿铭1906年通过俄罗斯驻上海总领事布罗江斯基向列夫·托尔斯泰赠其名著《尊王篇》,托翁则给他回了一封令人动容的长信这一轶事,恐怕还鲜为人知。1986年5月17日,我陪一位领导人参观列夫·托尔斯泰博物馆时,看到了1906年9月13日这封信的手稿。托翁在信中写道:拜读了孔子和孟子一些书籍。中国人秉承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宗教而活于世,任何力量都无法将其战胜。这位大文豪还将自己对中国的研究成果结集出版,并把书名定为《致中国人的一封信——中国智慧》。令人称奇的是,刊登这封信汉译文的上海《东方》杂志,竟与托翁这封信手稿陈列在一起。该馆还展出托翁在英文版《道德经》两张页面上手书的俄译文。以上轶事是中俄两种文化互渗相融的明证。我国领导人告别时,博物馆馆长郑重地对他说,这位俄罗斯文学巨匠“晚年有个访华计划,可惜因故未能成行”。所幸的是,一百一十年过后,托翁一位孙子来华访问,才圆了祖父这个百年遗梦。

一讲到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就不能不想起我国的鲁迅。他们分别被誉为“十九世纪文化巨匠”,“二十世纪文化巨人”,而且都是划时代的大思想家。其实,两人有过长达30年的“同代岁月”。托翁常住在自己的庄园,鲁迅则留长迹于上海。在生存空间里,他们无缘相见,在思想空间里,二人却神差般相通。

在鲁迅上海住所的藏书中,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书籍就有十多种,在其著作、书信中,谈到这位俄罗斯大作家的地方有近百处。在鲁迅心目中,托翁属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那类高人。1928年他在上海编辑《奔流》时,就特意编辑了《托尔斯泰百年纪念增刊》。对托氏那著名的“无抵抗主义”(通译,又译“不抵抗主义”),鲁迅的“二重反应”堪称一绝。他不仅称这位大文豪为“旧轨道的破坏者”,而且还将思维往前推进,说托翁“不单是破坏,而且是扫除,是大呼猛进,将碍脚的旧轨道不论整条或碎片,一扫而空。”另一方面,对这一托氏主张,鲁迅也并非盲目推崇,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它“旧性荡涤未尽,所以同情农民但并不主张阶级性斗争”,并坦言自己也带着旧营垒的包袱和重担。

列夫·托尔斯泰对中国也怀有一种大爱。他所读过的中国经典达30多种。他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德文向西方推介,甚至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介绍过孔子学说。当托翁被问及世界上哪些伟人对他的影响最大时,他答称,孔子、墨子的影响“很大”,老子的影响“巨大”。

苏联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与上海的缘分,也值得好好写一写。1959年秋,她随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来华巡演。大师在上海的演出,成为申城一个盛大节日。她当时已年届半百,只能跳《天鹅湖》《吉赛尔》等经典剧目的片断,尽管这样,仍受到上海观众们如痴如醉般热烈欢迎。曾有诗赞云:芭仙旋若陀螺,轻如雀羽。二十五年过后,乌兰诺娃在我国驻苏联大使馆做客时,向李则望大使兴奋地回忆起四分之一世纪前在华演出的盛况。她说,曾到过上百个外国城市,而在北京、上海的演出,让她最感荣幸与激动。她自豪地说,从小就听母亲讲那遥远中国的故事,可见,自己的中国情结始于儿时。

我本人有幸见过乌兰诺娃大师一次,在大使身旁听她讲那些绵绵细语,感到平淡中出神奇,悟到苏联芭蕾是这样炼成的。乌兰诺娃生前不同意为她立半身铜像。苏联政府为她举行的大型告别演出晚会,竟成了“几乎没有主角”的演出,她只看了几个节目就悄悄离去。

nlc202309081227

长期居住在上海的一些大文学家,都受益于俄罗斯文学细无声滋养。在鲁迅的《狂人日记》里,可以见到果戈里《狂人日记》的影子。巴金素有“中国的屠格涅夫”之誉。茅盾坦言,他在创作长篇小说《子夜》时,“尤其得益于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在上海成长的大翻译家戈宝权、梅益和薛范所译的俄罗斯作品,如普希金的诗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被许多人称为“地地道道的中国作品”。我国前外长李肇星曾给我讲过这样一段趣闻。有一次,他访问俄罗斯时,俄外长拉夫罗夫在俄外交别墅花园设晚宴款待。说着说着,这位外长突然站了起来,环视花园四周,仰望一下星空的月亮后,用深沉的低音郑重宣布:“现在请俄罗斯歌唱家演唱一首著名的中国民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欢迎李部长欣赏!”大家一听,顿了一两秒钟后才会心地哈哈大笑起来。一首苏联名曲,到了俄外长嘴里,却变成了一首“著名的中国民歌”!

与上海有不解之缘的京剧大师梅兰芳1935年的访苏演出,苏军红旗歌舞团的多次访沪演出,是中俄文化相互融合所开出的两朵奇葩。俄罗斯第二任驻华大使罗高寿告诉过我,梅兰芳访苏时,他有幸为大师当翻译。这位饮誉全球的戏剧大师的演出盛况空前。梅兰芳在演出之余,观摩了一些俄罗斯经典剧目的演出,还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同行们广泛交流心得体会。他说,从俄罗斯的戏曲、音乐、舞蹈中,可以汲取许多营养,将其糅合到自己表演中。苏联的戏剧大师们则盛赞京剧的特殊艺术魅力,特别是对梅兰芳那男旦的千姿百艳惊奇不已,认为从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中,可以借鉴许多有益的东西。

苏军红旗歌舞团多次在沪演出盛况空前。演员们与上海工农商学兵的交流情景感人至深。每当歌唱家们用中文演唱中国歌曲时,听众们总是报以雷鸣般的掌声。我在莫斯科工作时,就多次感受过苏军红旗歌舞团演出的特殊魅力。每当中国国庆来临,苏联对外友协总要举行音乐会以示庆祝。这个歌舞团的成员是音乐会的“常客”。《我是一个兵》《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两个常唱常新的保留节目。苏军艺术家们用中文充满激情演唱这两首中国革命歌曲时,我总是听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义勇军进行曲》由旅沪俄侨配器

我亲历亲闻的另一些轶事,也给中俄文化相互融合这一幸事作出令人信服的注脚。罗高寿大使有一次告诉我,《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写出后,由旅沪俄侨夏亚夫配器。这首不朽音乐作品如此大气磅礴、气吞山河,这位俄罗斯音乐家可谓功不可没。夏亚夫还创作了一部名为《孟姜女》的歌舞剧。1946年春应宋庆龄之邀,夏亚夫率剧团在上海兰心大戏院演出此剧,为中国福利基金会募集善款,宋庆龄、宋美龄两姐妹出席观看演出。一位俄罗斯音乐家,用音符来诠释一个中国古老神话,这种创新很值得称赞!

1984年春,上海女高音歌唱家胡小平访问苏联期间,在俄音乐演出最高殿堂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演出厅,用俄文演唱了《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叶甫根尼·奥涅金》两部俄罗斯经典歌剧的选曲,得到了一阵阵如潮般掌声。演出结束后,这位上海女歌唱家被热情的听众团团围住,“美妙绝伦”、“不可思议”、“唱得比俄罗斯演员还好”等赞誉声此起彼伏,让我这个译员忙得不可开交,顾此失彼。

胡晓平演出后不久,苏联作曲家西杰利尼科夫的“奇异畅想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在该演出厅与听众见面。还在演出前半年,这位作曲家就对我说,上海歌唱家周小燕一次访苏时,向苏联音乐家们介绍了杜甫这部伟大作品。他感动于诗作的人道主义情怀和社会主义萌芽的内核,便产生了创作的强烈冲动。

中俄关系历经风风雨雨,经过双方领导人的共同努力,现在正处于一个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阶段。上海一直珍藏着对俄罗斯的美好记忆,并努力在不同时期为两国关系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历史照进未来,未来更加辉煌。上海依托与俄罗斯的深厚渊源,以其喷涌的经济活力和兼收并蓄的人文情怀,为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不断续写出新的灿烂篇章!

中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比较 篇7

加拿大P.w.wright (莱特) 博士在第五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的报告中尖锐指出:“一个国家, 一个地区, 一所学校如果不重视信息技术的教育, 将会失去未来的一代”。国家“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 互联网将会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十大领域重点部署。高等教育培养出的计算机人才的优劣不仅仅是个人知识的获得, 还直接关系到我国互联网在国际中的地位和国防安全问题。提高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任务也非常迫切。本文通过对中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的调研, 寻找一些俄罗斯在教学理念、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可供我国高校学习借鉴的地方。

1 中俄计算机教育发展历史回顾

1.1 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

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主要经历了5个阶段:萌芽阶段、起初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和提高阶段。

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萌芽阶段出现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 此时期教授的内容主要以介绍计算机发展史和硬件基础知识为主。到了八十年代初, 计算机基础教育开始慢慢普及, 进入了初始阶段。九十年代, 国家教育委员会开始对全体大学生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 标志着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进入了开成阶段。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阶段, 目前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育模式就是从这一时期形成的, 在此时期, 教学的内容开始丰富起来, 增加了Office、网络知识、网页制作、电子邮件、多媒体技术等。二十一世纪以来, 计算机基础教育进入到提高阶段。教育部2004年正式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 提高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在高校中的教学地位, 计算机基础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同时各高校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和研究团队。

1.2 俄罗斯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历程

外国高校与我国高校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几乎经历了相同的发展阶段。俄罗斯的信息技术教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近年来, 随着俄罗斯经济形势的日趋好转, 俄罗斯联邦政府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法规;通过增加财政支出, 为中小学校提供设备和技术的保障;开设信息学课程, 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各种形式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相继通过了《俄罗斯教育法》, 《俄罗斯联邦教育发展纲要》, 《2010年前俄罗斯实现教育现代化构想》等法案。国家逐年加大了对教育信息化的投资力度:2002年拨款26亿卢布, 2003年猛增到144亿卢布, 2004年达到近200亿卢布 (见表1) 。

2 中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对比

2.1 中国高校本科计算机教育现状

第一, 现有教育方法陈旧。目前, 我国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还主要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为主, 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二, 理论和技能脱节。普遍的大学生理论知识过关, 但是对于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差, 无法游刃有余地适应社会有需求。第三, 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不够完善。目前, 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还是全体学生共同上一门公共课, 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人对于知识的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取向。第四, 缺乏标准化的科学教学管理方式。首先是教学文件 (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材选用、教案等) 不全, 此外, 没有统一的规范, 部分教师没有尽到责任, 随意性很大。第五,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由于计算机学科发展快, 师资缺乏, 倒致部分教师生在知识更新上跟不上速度, 缺乏计算机方面的相关实践和全面系统训练, 无法胜任教学工作。另外, 一些专业教师的流动性大。第六, 学生个体差别大, 教育没有层次化。目前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都是从零开始, 没有照顾到部分学生在初高中时就接触到计算机, 并且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而别一些学生没有相关的知识的实际情况。

2.2 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分析俄罗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

2.2.1 课程目标。

俄罗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本着普通教育和应用教育的理念,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应用能力为目的。使学生具备在学习, 工作中借助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2.2.2 课程设置。

俄罗斯国内的所有学校全部设置基础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 这样就使得中学阶段与大学阶段计算机教育的衔接更加紧密, 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大学阶段入学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差异。俄罗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结构分为三个阶段:入门阶段 (1-6年级) 、基础阶段 (7-9年级) 、专业阶段 (10-11年级) 。

2.2.3 课程内容。

在普通教育阶段,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主要有计算机编码规则与信息的表示方法;信息的特点、分类及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计算机常用外设的基本操作;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使用;常用绘图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相关概念;文档编辑;简单程序设计等。

3 俄罗斯计算机基础教育对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启示

3.1

俄罗斯计算机基础教育注重实效性, 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涉及的内容广且具灵活。

3.2

俄罗斯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计算机思想的形成。具体表现在在其普通教育阶段就不会指导学生形成计算机系统管理模型概念, 并有意识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机及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一些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4 中国高校本科计算机教育对策与建议

4.1 改革现有课程教材制度

教材的编写应当更具有针对性, 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准则制定方案, 要考虑到不同专业, 不同基础的学生的不同需要, 彻底摒弃过去只理论不重实践的方式。

4.2 重视计算机职业技能教育

目前毕业生找工作难, 就业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动手能力差, 在具体工作中缺乏应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求高校在培养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计算机职业技能的培训。

4.3 加强学生课程实践能力

在“硬件”方面学校要争取与社会先进的计算机背景相吻合, 在“软件”方面要鼓励和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来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例如参加一些公司和企业的实践活动。这样做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5 结束语

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 为计算机技术及现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 计算机基础教育需要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为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祖国培养优秀的具有计算机技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ИтогикомпьютеризациишколРоссии2001-2002[EB/OL].http://ccs.mto.ru/results2002.html, 2010-07-31.

[2]П.Ершов, Школьнаяинформатика[J].Информатикаиобразование, 2009, (1) :3-5.

中俄高校 篇8

一、北疆高校中俄合作办学的现状

近年来, 一些高校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对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通过交流与合作, 改变了学校的办学理念, 提高了管理水平, 改善了办学条件, 使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变化。以地处北疆国门的黑河学院为例, 自1989年开始, 学校依托与俄罗斯一江之隔的地缘优势, 与俄罗斯高校开展了教育交流与合作。20年的友好交往, 使该校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阿穆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哈巴罗夫斯克艺术学院等10余所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友好关系。从最初的互聘专家、互派教师、互派留学生和实习生, 发展到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 联办学刊、举办学术研讨会, 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学术交往、互换图书资料、互建实习实践基地等活动, 实现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 推动了合作院校自身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 合作范围不断扩大, 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合作层次不断提升。黑河学院正式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俄罗斯语言中心”、“赴俄留学培训基地”、“黑、吉、辽、蒙四省区中学俄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 在中俄合作办学、科研合作、汉语国际推广、互派留学生及文化交流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 优化合作办学模式, 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目前, 我国专家将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概括为三种:融合式、嫁接式、松散式[1];也有学者总结为:融合型、分段型、交换型[2]。虽然表述不同, 但基本内涵大致相同。

黑河学院在合作办学过程中, 三种模式相结合, 在专业主干课上做到了“课程、教材、教学计划、教师”的四引进。在引进俄文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的同时, 互派教师讲学, 互换学生短期学习、实习;在此基础上, 部分专业学生通过“2+2”、“1+4”等形式分时段在国内国外两个学校进行学习, 学生完成学业, 成绩合格获得俄方合作院校的学士学位证。在引进俄罗斯师资的同时, 黑河学院注重本校教师的培养培训, 每年通过出国访学、互派教师及孔子学院等项目和途径选派教师赴俄罗斯学习培训。教师将在俄罗斯学到的先进的高等教育经验, 应用到教学改革中, 促进了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2. 开展广泛科研合作, 提升整体办学实力。

随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升级, 两国之间的科技合作不断扩大, 这为北疆高校与俄罗斯高校开展科研合作创造了条件。

黑河学院与俄罗斯高校在多领域开展科研合作, 经常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 组织两国教师合作编写教材, 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赴俄罗斯调研及参加学术研讨会;联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远东高教学刊》, 为中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搭建了特殊的平台。结合地域特色和本校实际, 黑河学院相继成立了俄罗斯研究所、黑龙江流域历史与文化研究所、中俄比较教育研究所、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TRIZ理论研究所等专门研究机构, 配备专兼职研究力量, 积极开展特色领域研究。近两年, 科研合作层次不断提高, 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组建联合研究团队, 确定了在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历史学等领域合作开展项目研究。黑河学院教师申报的课题也吸纳在校俄籍外教加入, 拓宽了课题研究的学术视野。

3. 搭建中俄交流平台, 促进中西文化交融。

黑河学院与俄罗斯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黑河学院在推动中俄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受国家教育部、黑龙江省教育厅的委托, 黑河学院以“中国俄罗斯年”、“俄罗斯中国年”、“俄语年”为契机, 承办中国黑龙江省与俄罗斯阿穆尔州的“教育友好周”、“俄罗斯语言文化周”、“中俄大学生艺术节”、“中俄大学生横渡黑龙江”等活动, 承担全国对俄交流工作干部培训, 黑、吉、辽、蒙四省区中学俄语骨干教师培训工作, 承办俄罗斯油画大师班等高层次活动, 在扩大学校知名度, 推动两国、两省 (州) 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推动中华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 2007年5月, 黑河学院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 并定期派出美术系书法专业教师、体育系武术教师赴孔子学院举办书法讲座、武术班,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黑河学院在俄罗斯的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载体, 通过教授语言, 使俄罗斯人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 巩固了中国黑龙江省和俄罗斯阿穆尔州双方在教育、文化、经济等领域合作交流的成果, 为在世界范围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4. 创新实践教学环节,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黑河学院积极利用合作办学的优势, 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到俄方合作院校参加教学实践活动。俄语、美术、音乐等专业每年都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赴俄开展语言实习、写生、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和文体交流活动, 提高了合作办学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实践技能。

校园文化活动注重以“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为载体, 为两国学生搭建良好的文体、语言交流平台, 组织开展中俄学生结对子互助学习活动, 组织中俄大学生俱乐部, 举办中俄大学生运动会、球赛、联欢会等丰富多彩的文体交流活动, 为合作办学专业学生、留学生提供了多渠道交流实践机会。

二、北疆高校中俄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引进俄罗斯优质高教资源在推动边疆高校快速发展、特色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 中俄合作办学毕竟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教育合作, 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不同国度的法律法规、社会发展、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在合作过程中也显现出一些问题, 值得重视和思考。

1. 保障机制不健全。

中俄合作办学涉及两个国家的关系和利益。由于两国的社会发展状况不同, 且均有各自的法律法规、教育制度和政策, 缺乏趋同性;而且, 合作办学历史相对较短, 双方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各有不完善之处, 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这就使得两国及院校之间的教育合作缺乏法律约束和保障, 在工作开展过程中, 特别是合作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和层次不断提高时就会呈现出一些矛盾和冲突。

2. 地缘优势逐渐消失。

北疆高校地处偏远, 存在地处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劣势;同时软硬件环境、教师待遇等条件无法与国内部分院校相比。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降低了边疆高校的地缘优势, 导致了部分外教、留学生向内地流失。

3. 语言障碍。

在我国基础俄语教育受限制的背景下, 初高中学习俄语的学生很少, 中俄合作办学招收的学生大部分是英语考生;即便是俄语考生, 基础也比较薄弱。零起点俄语学生学习语言需要有渐进的过程, 这就使得语言教学所占比重加大, 给专业知识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给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 留学生也存在语言基础问题, 增加了培养难度。

4. 人才培养缺乏延伸。

中俄高校开展合作办学之初, 没有对合作专业进行科学的论证, 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缺乏科学的评估, 缺少向社会过渡的平台,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三、北疆高校中俄合作办学的对策

针对目前中俄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1. 强化语言基础。

2001年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中俄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给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注入新的活力, 将中俄全面合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2009年9月23日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合作规划纲要 (2009—2018年) 》, 使中俄两国从政治互信、睦邻友好向经济领域务实合作拓展, 这必将推动中俄两国特别是黑龙江省与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经济领域的密切合作。这种合作的深入发展必然需要更多的专业水平高且精通俄语的复合型人才。因此,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考虑扩大初高中俄语教学的比重, 增加俄语考生数量, 进而为中俄合作办学专业减少零起点俄语生, 使语言学习不再成为合作办学专业教学的瓶颈, 以推动专业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在留学生教育方面, 可积极依托孔子学院的汉语教育优势, 为来华留学的俄罗斯学生开办汉语强化班, 为留学生打下坚实的汉语基础。

2. 拓宽合作专业。

中俄合作办学的专业设置一方面应考虑引进俄罗斯高校的优势专业;另一方面还要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使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方面要明显优于省内以至全国同类院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北疆高校应成立调研小组, 加强对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规格、人才需求市场的调查研究, 了解中俄合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需要哪些领域的专门人才, 合理设置招生专业, 保证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吻合。

中俄合作办学专业设置应充分考虑俄罗斯高校的优势专业及教育资源。如俄罗斯的强项专业数学、物理、化学、医学、教育学、航空、航海、核能利用、军工、光学精密机械及音乐、舞蹈、美术等。在探索与这些专业合作的基础上, 北疆高校还可以结合地域需求和俄方优势探讨增设滑雪、花样滑冰、艺术体操等体育项目。

3. 创新培养模式。

合作办学之初, 四年制教育普遍采取的是“2+2”培养模式, 即在国内、国外各学习2年。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 这种模式有利也有弊。为了提高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培养模式至关重要。在已有的“2+2”培养模式基础上, 应积极创新培养模式, 非语言专业可采取“1+3”模式, 即国内一年强化专业语言、专业学习, 后3年赴俄高校学习专业;也可以探索“1+1+3”模式, 即国内读一年预科, 一年强化专业语言、专业学习, 后3年赴俄高校学习专业。

4. 把握社会需求。

边疆高校应针对边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积极转变办学理念, 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 利用中俄合作办学的优势, 推动政府、企业和学校的互动, 以用人单位为主体,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使培养的人才有效地延伸至社会。

在中俄两国睦邻友好、寻求互利双赢的良好背景下, 边疆高校通过合作办学引进俄罗斯优质高教资源, 一方面可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积极消化吸收俄罗斯高校办学经验, 推动自己逐渐形成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 增强国际竞争力, 实现培养复合型实用人才的目标。

(宋立权, 黑河学院副院长、教授, 黑龙江黑河164300)

摘要:北疆高校依托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 引进俄罗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但是, 中俄合作办学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不同国度的法律法规、社会发展、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在合作过程中显现出一些问题, 思考和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 有助于中俄合作办学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北疆高校,中俄合作办学

参考文献

[1]张星谕, 王辛枫.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探索[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5 (05) .

中俄高校 篇9

一、中俄合作办学的背景

(一) 中俄合作的政治基础

从2001年到2006年, 这短短五年时间内, 中俄关系越来越友好, 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这几年里, 先是在2001年建立了《俄中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随后几年又颁布了《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和《中俄联合公报》。可见, 中俄两国的战略协作和务实合作不断深化,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加强, 中俄关系朝着好的方向不断发展。中俄牢固的政治基础为中俄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2005年开始, 中俄贸易总额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必然促进教育的交流和合作。目前, 俄罗斯的中国留学生超过了20000人, 我国俄罗斯留学生达到了5000人, 这都为中俄合作办学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二) 中俄合作的学历问题

近年来, 俄罗斯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日益减少, 造成了高校的经费周转困难的问题, 俄罗斯各个高校开始通过吸纳外国留学生来改善经费不足的问题。为此, 俄罗斯修改了其学位条例, 俄罗斯开始承认所有国家颁发的文凭, 这就大大促进了中俄学校的合作与交流。

二、高校体育教育发展

(一) 转变体育教学观念

在体育教学中, 树立“健康体育”理念。根据《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体育教育目标作出的规定, 即增强体质、增进身体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 我们要坚持“健康体育”的思想。随着中俄合作办学的不断推进, 我们的体育教育理念要能符合留学生的体育需求, 要能本着提高中俄学生体育素养的目标树立体育教学理念。

所谓“健康体育”是以身体健康为前提,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也作为体育教学的教学目的之一。为此, 学校体育改革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 以全面促进学生的体育能力为目标不断进行。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体育技能, 还要培养学生相关的认知能力、情感调节等, 这些都包含在体育素养的范围之内。学生的认知能力包括对体育卫生、保健和康复的认知, 还要增加学生的体育评价和体育欣赏等体育常识;学生的情感调节主要集中在体育活动中的集体意识的树立, 帮助学生增强集体意识, 调节个人的小情绪。

(二) 完善体育教学模式

1.俄为中用教学法

顾名思义, 俄为中用教学法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主要引用俄罗斯的体育教学方法。俄为中用教学法主要是引进俄罗斯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也可以参考俄罗斯的体育教材编排和体育课程设置, 聘请俄罗斯的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 这些都是俄为中用的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 学生可以在不出国的情况下享受国外先进的体育教学水平, 学生既受到了良好的国外教育, 又避免了花费大量的资金, 一举两得。学校通过引进和聘请教师, 可以全方位地提升学校的体育教学水平,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2.中俄结合教学法

中俄结合的教学方法不同于俄为中用, 俄为中用的教学法主要引用俄罗斯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 中俄结合则是注重中国体育教学法和俄罗斯体育教学法的结合。中俄院校双方通过协商的方法重新规范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

这种教学方法既吸收了俄罗斯教学法的优点, 又符合中国体育教学的现状, 是值得推行的教学方法。

3.松散型教学法

松散型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教师外派达到教学的目的。中方教师外派到俄罗斯进行教学, 俄罗斯教师被聘请到中国进行授课, 这是一种交流手段。还可以通过教师进修的方式进行体育交流与合作, 中方教师到俄罗斯进修, 吸收其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回国进行实践;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算在松散型教学法之内, 学生的交流主要以国外实习和交换学习为主, 通过短期内的国外体验, 感受国外体育教学, 增强自身的体育素养。

中俄合作办学的背景下, 高校体育教育将朝着国际化的方向不断迈进。各个高校借助中俄合作办学这一契机,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 抓住良好的时代机遇, 提升体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中俄合作,体育,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杜鹃.浅谈黑龙江省高校中俄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 2013 (4) :119-121.

[2]李庆章.中俄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 .

中俄高校 篇10

关键词:中俄高校联合办学,钢琴伴奏,教学改革

钢琴伴奏是当下艺术伴奏的重要形式,在现代音乐发展的历程中钢琴伴奏是音乐演出的必备,所以要求钢琴教学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构建和改革钢琴伴奏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一、钢琴伴奏课程的现状

我国高校当下钢琴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都是以钢琴经典曲目为主,课程的设置中讲解和分析都是世界名曲,在新世纪大众文化的冲击下,网络文化大行其道,传统的艺术形式逐渐式微,钢琴曲目的创作和表演受到的冲击更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钢琴伴奏课程要继承传统优良的传统,又要发挥即兴伴奏的特点。但是,现行的课程中死板的教程太多,应用的实例太少,再加上钢琴伴奏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这些原因导致了钢琴伴奏教学现状陷入了瓶颈状态。

二、钢琴伴奏教学改革的措施

钢琴伴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措施尤为重要,我们要在明确改革措施的前提下进行,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在中俄联合培养模式下的钢琴伴奏教学是高校间钢琴艺术的深度合作,俄罗斯高校的钢琴专业位于世界领先水平,引进优质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改变我国钢琴伴奏不利的现状。

(一)确立钢琴伴奏人才培养目标

当下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直接进入社会,钢琴伴奏的高校毕业生要在社会上找到一份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室不容易的。因为这样的工作对专业的要求非常高,即兴编配、即兴表演、即兴伴奏的专业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钢琴伴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首要明确培养方向,摒除精英教育模式,结合当下流行音乐步伐,创造性地运用钢琴伴奏来完成艺术作品的诠释。

(二)钢琴伴奏课程设置

钢琴伴奏课程设置的重点在于实践性,即用钢琴伴奏的实践性应用。在以往的钢琴课程设置中,重点课程在于钢琴课的基础能力的培养,重点建设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利用实习实训基地锻炼学生即兴伴奏的能力。例如在中俄高校联合办学框架下钢琴伴奏教学要重视俄罗斯钢琴资源,把俄罗斯高校优质的钢琴伴奏课程借鉴过来,运用到时间的教学中。

(三)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钢琴伴奏专业对师资队伍的要求特别高,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不仅仅体现在作品的讲解上,更体现在即兴伴奏的弹奏之中。这就要求钢琴教师的专业性。“强化扎实掌握正确的伴奏方法,能在内心视觉的(键盘)上配弹,用内心听觉感觉,感受配弹的音响,最后上琴检验配弹效果”(1)。钢琴教师更要具有较强的视奏能力,无论是名曲,还是即兴演出都需要较强的专业性,熟练掌握常用调的基本和弦配置,建立起键盘上牢固的调性思维,削弱固定位置的弹奏概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正常教学中的表演和弹奏需要。

(四)改进考核制度

原有的钢琴伴奏考试模式中,曲目范围下,学生演奏往往陷于固定的、死记硬背的模式中,看不出学生灵活运用的伴奏模式下的能力。打破以往单一的技能考核模式,“考核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伴奏考核,包括为独唱、独奏伴奏、在声乐器乐考试中完成;编配考核,包括歌曲伴奏编配,指法踏板编配;理论考核,和声、伴奏织体的正确运用,后两项在即兴伴奏弹唱考试中完成。各占比例为4:3:3”(2)。这样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即兴演奏能力的开发,对于实践能力的开发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三、结语

总之,即兴伴奏课程的新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设置及新考核制度的建立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能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音乐工作者。改变学生就业后出现的科班出生的音乐专业人才在社会各阶层文艺工作中所学专业性较强的知识无法运用的现状。特别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适应基层文艺工作岗位需时较长等现象。使学生能选择除教师、演员以外,如艺术指导、现场乐手、音乐编辑、音乐制作人等职业。大大增加学生就业面和就业竞争力。突出地方综合性院校音乐专业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特点,为我国文艺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翁鲜丽.谈师范钢琴伴奏教学中必须重视的几个方面[J].中国音乐教育,2004,12:31-32.

[2]周为民.钢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0,02:47-49.

[3]任卓.声乐钢琴伴奏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及教学定位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

[4]陈莉娜.高校钢琴伴奏教学的状况及其对策分析[J].黄河之声,2012,03:24-25.

中俄步入“深层”蜜月 篇11

3月26日,胡锦涛主席飞赴俄罗斯,对俄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中国年"开幕式等活动。中国在俄罗斯首次举办友好年活动,标志着中俄睦邻友好关系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凸显"世代友好"决心

2005年7月,中俄两国元首正式宣布,为全面推动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向前发展,双方决定于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活动。

中俄互办"国家年"活动,是两国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2006年中国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俄罗斯年",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俄罗斯年",俄罗斯更是第一次在海外举办这样的活动。这非同凡响的举动反映出中俄两国高度的政治互信和密切的战略协作,体现了两国领导人全面发展中俄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的政治意愿。

在"俄罗斯年"期间,双方共举办300多项活动,包括中俄经济工商界高峰论坛、俄罗斯国家展、中俄投资促进周、俄罗斯文化节、俄罗斯各地区推介会等等。

在"俄罗斯年"活动的带动下,中俄各级别交往十分密切。两国高层交往密度创下前所未有的新纪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胡锦涛主席和普京总统四次会晤,两国议长、总理等高层领导人以及各部门和地方领导举行了一次或数次会晤。俄罗斯7个联邦区的领导、65个州长来华访问,数万俄罗斯人来华举办活动。中方直接参加"俄罗斯年"活动的人数约50万,通过媒体经常关注"俄罗斯年"活动的人数达到几亿。这是中俄交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况。

今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将把中俄关系进一步推向新的高潮。

在"中国年"期间将有200多项活动。"中国年"开幕式和"中国国家展"开幕式是国家级大型活动,也是中国迄今在国外规模最大、涉及领域最广的国家级展会,展览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展会的主题是"合作共赢,和谐发展"。来自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约200家单位将参展。展出内容涉及能源、机械制造、汽车、家电、轻纺、信息技术、农业、旅游、高科技和服务贸易等30多个国民经济行业,包括1.5万多种产品、近千張图片。

据商务部透露,借助此次中国国家展活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国有石油巨头将齐赴俄罗斯。两国企业将在国家展期间举行洽谈,预计签约额超过43亿美元,项目涉及能源、高科技等领域。

巩固战略伙伴关系

中俄互办友好年是巩固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举措。中俄自1992年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到"互相视为友好国家"以来,关系发展顺利。

1994年,两国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两国宣布两国将发展"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确定两国关系发展方向是"平等信任,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1996年启动的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已经成为两国关系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至今两国总理已举行定期会晤11次,有力地推动了两国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关系的不断发展。

2001年7月,国家主席江泽民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与普京总统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并发表《中俄元首莫斯科联合声明》,将两国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确定了下来。

中俄有漫长的边界线,互为最强大的邻国。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符合两国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两国在诸多方面存在共同的战略利益。

政治上,两国都希望能够维持国内的稳定局面,同时积极探索符合自己国情的政治改革与发展之路。中俄两国彼此完全支持对方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立场和政策。

经济上,两国都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最重要国策,都希望加深彼此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两国在经济方面有较强的互补性。

目前,能源合作是两国双边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俄罗斯能源储量丰富,又是油气出口大国,中国是能源进口和消费大国,俄罗斯能源产品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11%左右。俄罗斯在机械制造业和高科技等领域有较强的基础,特别是在电站设备、矿山机械、航空航天、生化技术、新材料、电子元器件、医疗设备等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在对华出口方面有良好的前景。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俄罗斯劳动力短缺。中国劳动力输出弥补了俄劳动力的不足,同时为俄相关领域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

两国相互投资呈现上升趋势,中国对俄投资主要分布在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林业、贸易、轻纺、家电、通信、建筑、服务、房地产开发等领域,中国企业在俄投资2010年有望累计达120亿美元。俄罗斯对中国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此次胡锦涛主席访问俄罗斯,两国元首进一步探讨优化贸易结构,扩大相互投资,推动经贸、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森工等领域的大型项目,促进高新技术领域合作等问题。特别是探讨扩大合作的新途径和新方式,希望在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俄罗斯开发远东和西伯利亚方面加深合作。

在国际事务上,两国都主张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尊重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权威和作用,主张世界的多样化趋势,希望在国际关系中摒弃冷战思维,反对个别国家恃强谋霸的单极化趋势。两国都主张以加强合作来应对恐怖主义等当今世界的威胁,反对在反恐斗争中实行双重标准。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两国在维护地区安全,打击三股恶势力的行动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胡锦涛主席访问俄罗斯期间,在将发表的访问政治文件中,除双边关系外,还将阐述对联合国改革、国际反恐合作、朝核、伊朗核、中东、上海合作组织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的看法和主张。今年7月在俄罗斯将举行上海合作组织"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首长司令部演习。

主旋律下的不和谐音

中国与俄罗斯关系处于历史最佳状态。但是,由于中俄间曾存在分歧和长期的隔膜,由于国家之间必然存在各自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在两国关系友好的主旋律下,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和谐音。如何实现中俄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是两国政府和友好人士都必须关注的问题。

西方对中俄关系的密切感到很不舒服。西方所散布的"中国威胁"对某些俄罗斯人也有影响。不同的是,俄罗斯版的"中国威胁"莫须有地宣扬"中国进行改革的困难越来越多,不久中国将吃掉俄国的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的怪论。一个俄罗斯记者拍摄的《中国占领俄罗斯》的四集电视片中,甚至引用美国兰德公司的一份研究材料说,"一切都在朝着一个方向发展,这就是:到2020年,中俄之间的战争将不可避免。"

在两国的双边经贸合作中也存在问题。主要有:双边贸易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主要体现在机电产品占比不高,特别是俄罗斯对华机电产品出口规模偏小;相互投资规模不大,对双边贸易的带动作用尚不明显;两国贸易秩序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双方大企业参与度不高,合作缺乏大项目支撑。

中国商人在俄罗斯曾经有过一段口碑不好的时期。由于俄罗斯转型期存在市场管理方面各种不规范的行为,部分中国企业在遵纪守法规范经营方面做得也不够。俄方打击灰色清关、整顿市场秩序的行动,使部分中资企业遇到麻烦。俄罗斯政府关于到2007年底,不再允许外国公民在帐篷和露天市场从事零售业的规定,对在俄罗斯从事零售业的数万华商的影响最大。

虽然在中俄关系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很牢固,两国战略合作的前景也很广阔。作为战略伙伴,双方要互相信任,在出现问题时互相谅解和让步,达成妥协和一致,实现双赢。

两国政府间经常的沟通、会晤、访问要坚持。人民之间的信任和了解也要加强。一位俄罗斯学者曾指出,"中国威胁"在俄罗斯有市场,主要是由于俄罗斯人对现代的中国知之甚少。两国经济往来频繁,但人文、文化和科技领域的交流近期却不断减少。加之对中国的历史偏见难以消除,导致人们对相距更远的英国和法国比对中国这个邻国知道得更多。

中俄互办"国家年",为两国人民相互了解提供了极好的机会。除政治、经济部分外,还将有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中国年"中的重头戏---"中国国家展"的主题"合作共赢,和谐发展",深刻揭示了中俄互办"国家年"的意义。

中俄高校 篇12

关键词:中俄合作,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问题,对策

中俄关系的稳定为中俄合作办学创造了条件, 在此情况下, 高校体育教学也随着合作的步伐进行了改革和发展。在体育教学方面, 我国一直坚持健康体育教学的主旨, 随着中俄合作办学程度不断地加深, 体育教学理念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 并向着国家化方向迈进。

1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发展现状

在高效体育专业教学方面, 我国树立了“健康体育”的理念。所谓“健康体育”就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为目的的体育教学。因此, 学校体育教学需要面向全体学生, 以全面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为发展目标[1]。在体育专业教学方面, 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还要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调节能力等加以指导, 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从实际情况中了解到, 不同层次的社会体育专业建设情况在同一建设位置和建设时间的情况下, 会存在较大的差距, 而同一类型和层次的不同高校在不同位置和不同设置建设中, 表现的差异性并不明显[2]。随着高校加强教学改革和专业学科建设, 在发展和建设情况上看, 一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随着体育市场发展环境不断地变化以及健身场所不断地增多, 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多, 那么, 高校应该如何应对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上涨情况, 为社会输送优质的专业型人才, 将是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深化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另外, 因市场多一元化的需求,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还体现出了以下方面的不足。

1.1 经费投入有限, 办学条件不足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地发展,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招收人数正逐年增多, 在求学人数不断增多的情况下, 高校可支出的保障性经费有限, 教学设备投入严重不足,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校的发展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3]。与此同时, 一些学校盲目地跟风, 对于现有教学条件估计不足, 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效仿别的学校扩大招生规模, 致使学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达不到标准, 影响教学效果, 学生专业学习不足, 无法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结业后从业困难。

1.2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确定人才培养方向的关键, 目前,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介绍》以及实际办学特点确定的, 所以, 会存在本质上的不同, 但从实际情况上看, 很多学校都存在着照搬的情况, 缺乏地区特点和院校特点, 致使教师教学目标宽泛, 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 致使学生专业学习效果不理想, 教学成绩止步不前, 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

1.3 课程设置重点不突出, 课程体系的建立缺乏依据

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 因受教学方法和教师素质的影响, 所以, 课程设置缺少针对性, 教学内容相对宽泛, 重点内容不突出[4]。另外, 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课时安排不合理, 相关专业课程的安排缺乏理论依据, 致使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无法取得良好的成绩。

1.4 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与基地建设薄弱

在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中, 实践课程的课时安排要少于理论课时, 学生得到实际操作的时间十分有限, 而且实践教学内容较为单一, 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层次性, 导致实践效果不理想。另外, 实践基地建设相对薄弱, 可供学生锻炼的场所十分有限, 因此, 实践教学多采用放任式的教学方法, 不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有的甚至不参与教学评价, 致使教学内容不完善, 教学的实效性不强。

2 中俄合作办学下, 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的积极影响

2.1 俄为中用教学方法

俄为中用教学方法是将俄罗斯的社会体育专业教学经验运用到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当中, 从教学理论到教学方法和手段, 甚至是沿用其教学素材或聘请该国的体育教师来我国授课[5]。此种教学方法可以使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外国体育文化, 吸收其好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提高教学水平, 另外, 还能节省教师出国深造的费用, 一举两得。同时, 聘请该国的社会体育专业教师, 还可以在其带动下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2 运用中俄结合教学方法

中俄结合教学方法是将中国社会体育专业教学方法与俄罗斯社会体育专业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 中俄双方通过协商重新规定教学方法、设置教学内容等, 从而使教学向着优化的方向发展。此种教学方法吸收了俄罗斯教学方法的优点, 筛选符合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教学现状的内容, 以达到完善和使用的目的。

2.3 松散型教学方法

松散型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外派教师,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校选择一批学历高, 教学经验丰富, 资历高的任课教师到俄方学校进修, 吸收那里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方法, 然后将其带回国, 通过专题讲座以及学科小组讨论的形式, 进行经验交流, 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除了对教师采用松散型教学方法外, 学生也可以采用此种方法。以交流和合作为主题的中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交流和互换, 使学生能够在短期的交流学习中获得国外学习体验的, 感受国外教学, 提升自身的体育素养, 同样, 国外的学生在本校学习也可以与该校的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 从而使该校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学习风气, 为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条件。

3 结语

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在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情况, 需要学校根据办学人才培养计划以及专业特点和专业优势等, 从中俄合作办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突出教学方法的实效性以及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教学水平, 从而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以及社会影响力, 为专业办学的长远发展创造路径和条件。

参考文献

[1]陈明.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6 (4) :87-93.

[2]刘圆芳, 曾海军.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北方文学 (中旬刊) , 2015, 12 (5) :239-239.

[3]曲洪刚.职业素质培养下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 2015, 36 (23) :45-47.

[4]李平.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25 (19) :109-110.

上一篇:育苗效果下一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