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校

2024-06-14

福建高校(精选11篇)

福建高校 篇1

关键词:精神卫生,压力,对比研究,全体教工, 院校

心理压力感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突然的创伤性体验、慢性紧张 (工作压力、家庭关系紧张) 等导致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1]。大量研究表明, 适当的压力可激发教师的潜能, 增加教学的成效;过重的压力则造成教师身心的不适或不良影响, 降低教学的成效。为了解新建高校教师在学校转型期的压力来源和心理压力感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点, 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 提供压力调适建议, 笔者进行了调查, 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福建省莆田学院、三明学院、龙岩学院、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4所新组建地方高校的教职员工642名进行调查。其中, 男性335名, 女性303名;初级及以下职称者236名, 中级职称者243名, 高级职称者143名 (“性别”有4人未作答, “职称”有20人未作答, 问卷中人口学特征分别有一些被调查者漏答) 。

1.2 方法

自行设计“高校教师压力调查表”[2,3]。问题分4个部分:第1部分13个问题, 询问人口学特征;第2, 3部分共71个问题, 主要测查压力情况和压力来源;第4部分了解对压力的应对方式、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 由6个问题组成。本次调查实际分发问卷800份, 回收问卷663份, 剔除无效问卷21份, 共有有效问卷642份, 有效回收率为80.25%。问卷主要部分 (第2, 3部分) 重测的相关系数r=0.86;分半信度为0.88。在4所高校间进行压力程度频数分布的相关系数计算, r值分别为0.80, 0.97, 0.95, 0.88, 0.91, 0.88。

1.3 统计方法

利用ACCESS进行数据录入及整理, 然后对数据进行频数、平均数统计以及百分数、相关系数计算[4]和t检验[4]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建高校教师主要的压力来源

调查结果显示, 与工作有关的项目是新组建高校教师主要的压力源。其中首要压力源是科研 (因子均分为2.04) ;其次是待遇和工作条件 (因子均分为1.91) , 接着依次为个性 (因子均分为1.87) 、考评系统 (因子均分为1.79) 、家庭 (因子均分为1.73) ;来源于人际方面的压力 (因子均分为1.63) 最低。压力来源选项中前3位依次为提高学历 (62.3%) 、服务对象增多 (61.8%) 及对自己期望要求高 (48.6%) 。这也说明由于急速扩招, 新建地方高校在师资队伍方面存在不小的压力。见表1。

2.2 新建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表2可见, 压力总分以31~40岁年龄段、已婚高校教师为最高;学历本科也成为压力大小的一道分水岭 (学历为本科的压力更大, 许多教师有提高学历的愿望) ;源于职称上的压力程度在刚转入高校者与原来在高校任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刚由中等学校升格合并到高校的教师要实现教学理念、方式方法、职称系列的转换, 这方面的压力不小。压力水平没有显示出性别差异, 但男、女教师在压力应对方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虽带有明显的性别特点, 但都经常采用一些诸如忍受、回避等消极的方法来处理, 这是应该引起注意的, 因为消极的应对方式对于身心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

此外对考评系统和自身成长的关心、教学负担等亦为常见压力源。中级以上职称者对于考评压力更为在意 (t=4.69, P<0.01) , 并且压力源中科研的压力成为首要因素。

3 讨论

大学的讲师们对提高科研等级发表文章, 都感到了较大的压力[5]。原先在中等学校工作现合并到高校的教师更有这种体验。科研压力因子在职称上的比较可以用“两头小, 中间大”来概括, 中级职称和副高职称教师的科研压力显著高于初级职称和高级职称的教师。这主要归因于向高级职称迈进时需要的科研成果要求高出许多。

笔者认为, 需要新建高校进行心理保健制的导入。不仅大学生需要拥有健康的心理, 对他们施以影响的教师更是需要。可在新建高校中设置心理医生或兼职的心理咨询师, 建立教职工的心理保健制度, 对产生职业倦怠并有离职倾向的教师及时了解原因并进行心理疏导。应当把教职工个人的教育、培训放在首位。不仅培养教职工的教学科研管理能力, 还教会职工处理职业压力的知识和技能, 包括自我心理诊断、自我压力排除的办法, 使教职工从“教学机器人”向“社会健全人”发展。社会健全人具有高抗压能力, 有自我的兴趣、休闲活动, 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应重视教职工家庭结构的稳固, 建立完备的身心保健制度;提供较好的工作环境, 并以31~40岁的中年教职工作为心理保健的主要对象, 兼顾两头 (20~30岁的刚进校的人员和41~60岁的人员) , 设立专门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体制, 以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为教师提供减压平台。

参考文献

[1]王以仁, 陈芳玲, 林本乔.教师心理卫生.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 1999:80.

[2] (美) 约翰.罗宾斯, 著.白山, 译.颠覆压力.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4:123-125.

[3]李彤, 郑淑华.别让工作伤了你.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3:48-49.

[4]卢正勇.教育测量与统计方法基础.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7:76, 85, 186, 191.

[5]弗兰斯·F·范富格特, 主编.王承绪, 译.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394.

福建高校 篇2

1.第一学期(共18周):209月13日至1月16日。2.注册日期:年9月13日 (二至五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3.上课日期:2020年9月14日。

福州大学

全体师生员工:根据福州大学2020年秋季学期返校开学工作安排,符合学校疫情防控条件的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定于8月23日起分期分批错峰返校。

返校具体事宜及有关要求,由各学院、各培养单位负责通知到每一位同学。希望全体学生积极配合学校,严格执行返校工作要求,按照确定的批次和时间返校报到。未经学校同意,请勿提前返校。

华侨大学

8月22、23日(星期六、日)学生报到注册(在境外学生另行通知)。

8月24日-9月4日为开学预备周,安排复习、辅导答疑及考试(补考)。

9月7日(星期一)新学期正式上课。

9月20日(星期日)2020级新生报到注册。

福建农林大学

第一批:各校区(含金山学院)级本科生(含级城乡规划专业);硕博士研究生毕业年段学生。报到时间:8月18日。

第二批:1.金山校区(含金山学院)级本科生(含2017级城乡规划专业);旗山校区和安溪校区的2018级、级本科生;硕博士研究生非毕业年段学生。报到时间:9月5日。

2.金山校区(含金山学院)2019级本科生。报到时间:9月6日。

第三批:各校区(含金山学院)2020级本科新生、硕博士研究生新生。报到时间:9月22日。

福建医科大学

一、2020年8月28日:在校生注册

二、2020年9月7日:2020级新生报到 :普通本科(含中国政府奖学金 来华留学生、港澳台侨生)

2020年9月7日:专升本

2020年8月15日: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学位 硕士研究生(含来华留学研究生)

2020年9月7日:其他研究生(含来华留学研究生)

2020年10月8日:自费来华留学本科生

三、2020年9月8日~25日:(2020级普通本科新生入学教育、体检复查和军训

四、2020年10月9日~11日:自费来华留学本科生新生入学教育、体检复查、涉外事务办理等

福建中医药大学

1.老生2020年9月4日报到注册,9月7日正式上课。2.新生9月16日报到,9月17日~ 10月10日入学教育、军训,10月12日正式上课。

集美大学

(一)本科生。2020年暑假放假时间为6月20日—9月2日。原定2月22日—23日的2019-第一学期补考时间调整到9月1日—3日,需参加补考的学生须于8月31日返校。9月3日注册,9月4日—13日安排2019-20第二学期课程考核,9月14日正式上课。因今年高考时间推迟,本科新生入学报到以录取通知书时间为准。

(二)研究生。原则上2020年暑假放假时间为7月4日—9月12日,各学院和导师根据科研等方面实际需求作具体安排。9月13日注册,9月14日正式上课。研究生新生入学报到以录取通知书时间为准。

(三)继续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并通知学生。

福建工程学院

(一)全校学生暑期放假时间为7月6日至9月11日。

(二)学生(不含2020级新生)9月12日至9月13日注册和集中学习,9月14日开始上课。

(三)2020级新生(本科生、研究生),10月10日报到注册,10月11日开始入学教育。本科新生10月15日开始上课,军训时间另行通知。研究生新生10月12日开始上课。

(四)各学院应按照学工处、研究生处、国际处的具体要求分别报送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留学生返校情况。

厦门理工学院

学校定于2020年8月29日起,安排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在校生分批、错峰返校。1.研究生安排在8月29日、8月30日返校;2.本科生按实际教学安排分五个批次返校,各批次时间点依次为:8月29日、8月30日、9月3日、9月9日、9月13日;每批次返校的具体名单及有关要求由各二级学院(与本通知同步)通知学生。3.新生(含研究生和本科生)报到时间以录取通知书上告知的时间为准,不得提前到校。4.未接到学校返校通知前,尚在国(境)外的外籍学生暂不入境和返校。

闽南理工学院

9月11日各学院福建省外学生报到;

9月12日光电学院、土木学院、财会学院、外语学院,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福建省内学生报到;

9月13日电子学院、信管学院、经管学院、体育学院、光华学院,服装学院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福建省内学生报到。

9月14日正式上课。

武夷学院

1.8月31日全体师生返校报到。2.9月1日正式上课。3.9月20日2020级新生报到。

龙岩学院

(一)除巡视整改责任单位以外,其他教职员工7月6日(星期一)开始实行轮休。

(二)全校行政、教辅、后勤工作人员和涉及提前返校复课的二级学院教职员工8月17日(星期一)正式上班。

(三)老生8月18日(星期二)起分批错峰返校复课,新生9月20日(星期日)起分批错峰报到,返校复课及报到方案另行通知。

(四)目前尚在国(境)外的师生,返校时间视疫情情况另行通知。

泉州师范学院

1.行政9月3日报到,教师9月5日报到。2.老生9月4-6日新学期报到注册,9月7日正式上课。3.2020级新生9月20日报到。

仰恩大学

(一)2017级、2018级、2019级学生及2020级第二学位新生:8月29日至8月30日报到。按照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禁止任何学生提前返校。

(二)2020级全日制本科及专升本新生:9月13日至9月14日报到。按照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禁止任何新生提前到校。9月16日上午举行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动员仪式。

莆田学院

一、学生返校时间。8月15日(周六)起安排学生错区域、错层次、错时、错峰返校。学生返校具体时间和要求,由各二级学院按照学校安排批次,逐一通知到学生。未接到返校通知的学生,一律不得返校。

二、新生报到时间。2020级新生报到时间根据学校招生工作实际另行通知。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8月30日为学生注册时间,8月31日正式上课,9月7日至9月20日为学生补考时间。

阳光学院

1.2020年8月23日为学生注册时间,8月24日正式上课。2.2020级全体新生10月10-11日报到,10月12-25 日军事训练,期间组织新生入学教育,10月26日正式上课。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一批学生返校安排:

1.2020年8月19日,建筑工程系、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原海峡旅游学院和数字创意学院)学生返校(平潭新校区)。

2.2020年8月20日,商贸管理系学生返校(平潭新校区)。

3.2020年8月21日,建筑工程系、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商贸管理系学生正式上课。

4.2020年8月28日,建筑工程系五年专学生返校(平潭新校区)。

第二批学生返校安排:

1.2020年8月22-23日,智能制造学院(原机械工程系、自动化工程系)学生返校(杜园校区),同步开展宿舍搬迁平潭新校区工作。

2.2020年8月23-24日,智能制造学院(原机械工程系、自动化工程系)学生返校(龙腰校区),同步开展宿舍搬迁平潭新校区工作。

3.2020年8月23日,智能制造学院五年专学生返校(平潭新校区)。

4.2020年8月26日,智能制造学院学生正式上课(平潭新校区)。

第三批学生返校安排:

1.2020年8月27日,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学院部分(原计算机工程系)杜园校区学生返校,同步开展宿舍搬迁调整工作。

2.2020年8月28日,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学院部分(原计算机工程系)龙腰校区学生返校,同步开展宿舍搬迁调整工作。

3.2020年8月28-29日,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学院部分(原电子工程系)平潭校区学生返校搬迁。

4.2020年8月30日,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学院五年专学生返校(龙腰校区、杜园校区)。

5.2020年8月31日,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学院学生正式上课(龙腰校区、杜园校区)。

福建高校 篇3

[关键词] 高校 绩效工资 难点与问题 建议与措施

2006年,我国进行第四次工资制度改革,这次改革旨在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新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将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的套改与晋升机制已建立,特殊岗位津贴由国家统一制定,现只有绩效工资还在制定和完善中。福建省绩效工资实施走在全国各省的前列,2011年春节前,除高校和部分公立大医院外,其他事业单位已完成了绩效工资总量的核定,并进入了实施阶段。本文结合高校的特点,拟对高校在绩效工资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措施。

1 绩效工资概述

1.1 绩效工资的涵义

用马克思的三种劳动论来说,绩效工资(Performance related pay,简称PRP)主要是根据员工的第三种劳动即凝固劳动来支付工资,是一种以实绩和贡献确定员工薪酬的工资制度。这种薪酬制度对劳动量和劳动支出的统计比较客观实在,在管理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并逐步被各经济部门所采纳,目前绩效工资已成为我国薪酬支付的主流方式之一。

1.2 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1.2.1 实施绩效工资的总体要求

国家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进行总量调控和政策指导。各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福建省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工资和奖励性绩效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设立生活补贴和岗位津贴项目,并给出参考标准。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根据考核结果发放。核定绩效工资总量、计算实际工作量和贡献是实施绩效工资的重要环节和基本要求。

1.2.2 高校实施绩效工资的基本原则

一是科学合理、积极稳妥。通过分配制度的改革,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统筹兼顾,审慎处理实施中的问题,确保工作平稳顺利。

二是总量调控、持续发展。绩效工资的总量由政府部门来核定,学校考虑财力情况,综合考虑各项事业的发展,量力而行、量财而行,在核定总量内合理安排可发放资金。

三是按劳分配、优绩优酬。要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以岗位责任、工作量和实际贡献为依据,不劳不得、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充分考虑地区经济、物价水平和考核结果确定发放。

四是强调考核、激励优绩。实施绩效考核是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根据考核结果在分配中坚持向关键岗位、高层次人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

五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各高校充分考虑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学校主要领导绩效工资水平与本单位工作人员平均绩效工资水平要保持合理的关系。

六是发扬民主、公正公平。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分配办法要广泛征求职工意见,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后,报单位主管批准,并在本单位公开,确保职工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七是分级管理、责权利统一。根据责权利统一的原则,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各二级单位的办学活力,对于规模较小的单位可由学校统筹安排。

2 高校在实施绩效工资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高校是知识分子密集的部门,以脑力劳动为主要特征,承担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科技创新的社会功能,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其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核定绩效工资的总量与计算脑力劳动的实际付出、以及资金的筹措是实施绩效工资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具体体现在:

2.1 高校公益产品的特殊性和自身的差异性,决定着绩效工资分配存在困难

高校提供公益服务,拥有大量从事复杂脑力劳动的群体,其业绩或劳动量不能完全即时量化;有些科研工作者,其劳动成果的体现是有时间性的,甚至劳动的付出没有成果;对教师而言,人才培养和成长需要周期,培养的学生是否成才,要经过社会长期的检验才能作出判断。这些与其他事业单位就有所不同,在计算工作量和核定劳动付出时显得比较复杂和困难。

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设置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高校按照自身办学规模和条件来分,可分为单科性院校和综合性院校;按照承担社会主要职能和现代大学分层次来分,可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由于高校存在着类别、类型的差异,同是高等院校,由于性质不同,所承担的任务也不一样,绩效工资的体现理应有所不同。

2.2 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与高校可用于分配的资金之间的问题

在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基础上,高校究竟有多少资金可供分配·这不但取决于绩效工资总量的核定,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绩效工资的来源,尤其是由学校自筹部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相对稳定,高校办学软硬件条件的改善,提升了高校的职能,但维持高校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费用反而增加。比如,在人才储备和队伍建设方面要不断加大投入,这无形中都增加了办学成本。为此,必须慎重处理绩效工资与可用于分配资金之间的关系。

2.3 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之间可供分配的资金供给量的问题

退休人员不在绩效工资实施范畴内,与在职人员绩效工资之间的差距也不断拉大,造成两者之间的不平衡,即便增加退休费,各级财政没有全额承担,势必增加高校的办学成本,导致可供分配的资金供给量减少,又影响了在职人员的绩效工资。收入分配如何做到既保护在职人员的积极性又要历史地对待曾为学校发展做过贡献的老同志,处理好这对矛盾关系到高校这支队伍的稳定问题。

2.4 基本工资的保障功能与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之间的比例问题

在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中,岗位工资与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岗位工资是基本工资的主体部分,二者执行国家统一的政策和标准,是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中最具有保障功能的固定部分,也是职工退休后纳入退休金的重要部分。津贴补贴主要为特殊岗位津贴,由国家统一管理。绩效工资是收入分配中活的部分,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大小,增强工资激励功能, 不作为计发退休费的基数,因此合理确定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中基本工资的保障部分与绩效工资的激励部分的比例,使岗位绩效工资制的综合效能发挥最大化。

2.5 科学的岗位设置与合理的岗位聘用之间的问题

岗位管理制度和推行聘用制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重点,实现高校人事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重要保证。不同的岗位反映不同性质的工作、职责、任务,不同等级的岗位对应聘任人员不同的经验、能力、资历和任职条件。岗位设置和人员聘任应以高校各项工作的需求与目标任务为基础,以调动各类人员工作热情为目的,这是实现岗位绩效工资管理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是对单位内某岗位本身价值的客观评价,也是对承担这一岗位的工作人员完成本岗位工作的价值回报,真正体现岗位设置和聘用的合理与公正性,是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实施达到预期效果的基础。

2.6 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体系与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体系之间的问题

在实施绩效工资过程中,要根据各类人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分别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激励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完善内部考核制度同时,要根据各类人员岗位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把考核与分配更好地结合起来,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根据考核结果,处理好不同层次人员的绩效工资水平,在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3 高校实施绩效工资的若干建议

3.1 科学合理核定绩效工资总量,经费由国家全额拨付或承担绝大部分

绩效工资总量由上级主管部门核定后实行总量控制,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进行自主分配。在综合考虑各高校原来的津贴补贴水平、可支配的资金情况、经费来源、改革性附加等因素,不同的院校核定不同的绩效工资,由国家全额拨付或按比例下拨,但国家要承担绝大部分,否则高校的公益性难以保证。高校退休人员的退休金要参照公务员的标准落实并由国家全额负担,以减轻高校包袱、解决后顾之忧。

3.2 加大教育投入,增加生均拨款

高校办学成本逐年在增大,国家要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不断加大对高校的投入,尤其是前几年,各高校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入学需求,自筹资金甚至贷款新建校区,欠下许多债务,至今尚未完全还请,国家有责任承担这份债务,这也必须增加投入。随着物价上涨,培养学生的成本在涨,按旧标准下拨的生均经费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国家应按照现行物价标准重新核定下拨经费,确保学校维持日常运转。

3.3 扩大高校自主分配权,营造绩效工资实施的宏观环境

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学校依法自主、有效地管理学校内部事务,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出“实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这个原则是处理大学和政府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在这个原则下来确保大学办学自主权,大学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政府只是负责宏观调控。高校要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 顺利实现人才强校战略, 就必须在薪酬制度这一最为有效的激励手段上取得主导权。因此,国家对绩效工资进行总量调控后,应该给予高校在薪酬方案设计和管理上更多的自主权,为高校的分配制度改革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确保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教学研究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3.4 建立并完善岗位设置与聘用机制

当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科学性。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能够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用人效益,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从整体上增强队伍活力和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科学的岗位分析和评价基础上, 按照精简、合理、高效的原则,确定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明确各个岗位的性质、职责、任职条件等, 设置合理的岗位。这样,绩效工资才具备了实现的前提。

3.5 从各高校实际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绩效工资作为高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中灵活性的成分,应该充分发挥其奖励性的功效。各高校要结合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的特点和工作目标,在合理设置和理顺岗位职务序列的基础上,合理调节各层次岗位的收入水平,各岗位薪酬上下限交叉重叠,形成凝聚核心、激励骨干、带动全体的激励机制。可结合岗位、效能和时间等因素,综合制定科学合理、适合自身特点、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制度和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3.6 根据不同岗位设立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体系

高校绩效工资的改革主要是为了建立“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高校应根据不同岗位的人员制定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专任教师不仅要注重一定的工作量,还要强调授课的质量,对不同学科的教师也应采用不同的业绩考核办法;考核科研数量时要更加重视科研的质量,要关注科研项目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以及产生的社会效益等;考核教辅人员、工勤人员要注重其本身在服务教学、科研中所体现的价值;考核管理人员必须明确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制定岗位绩效考核体系和指标要求,加强过程管理,充分利用网络化评价手段,注重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沟通反馈机制。

3.7 提升人事管理系统的智能水平,不断提高工作效能

高校应以数字化校园为平台,设计、开发基于绩效工资的人事管理系统,旨在集信息、网络和管理技术三位一体,将人事管理过程数字化,构建了统一、便捷、高效的人事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的全面共享利用,提高人事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为领导决策提供清晰和及时的服务。

4 结语

实施绩效工资是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是高校实现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必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形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桂红.福建省高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思考[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4):95-98.

[2] 张军. 绩效工资制度设计体系[J]. 科学时代,2010(19):107-108.

[3] 丁胜云,刘凯峰. 建立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J]. 科技创新导报,2010(1):206.

[4] 吴强.如何做好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J].教师管理, 2010(4): 54-55.

[5] 彭程.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可操作性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0(10):74-75.

福建省高校建筑能耗预测模型研究 篇4

随着福建省高校事业的发展,校园建筑能耗总量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校园建筑能耗进行预测,不仅有助于掌握能耗的增长趋势,为学校制定未来的能源规划及能源管理策略提供基础依据,并且有利于对建筑能耗水平进行科学地评价,促进福建省高校节约型校园的建设。

1 研究方法

1.1 能耗预测方法的选择

校园建筑的耗能与多个因素有关,常用的预测方法有:时间序列法、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和多元统计分析。

时间序列法是利用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数据预测未来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理论上没有考虑系统的发展不仅有连续性的特点,而且又是复杂多样的,有时的预测结果并不一定与发展规律完全一致。人工神经网络是在人类对其大脑神经网络认识理解的基础上人工构造的能够实现某种功能的神经网络。人工神经网络虽然有计算速度高、容错能力大、适于求解难以求得规律的问题以及和现代多门学科紧密结合的优点,但难以精确分析各项指标,体系结构通用性差,不宜用来求解用数字计算机可以解决的问题。

多元统计分析是统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理论为基础,是研究数据搜集、整理、分析的一门学问。利用统计学和数学方法,将隐含在样本数据中的重要信息集中提炼出来,掌握系统的本质特征,分析系统中的内在规律,利用多元分析中不同的方法,还可以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和简化。

本文选取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福建省农林大学的能耗数据进行分析预测。

1.2 能耗预测分析方案

由于校园建筑功能、规模、人员密度和设备运行情况的不同,能耗高低相差很大。在样本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建立一个适用于所有建筑的能耗预测模型难度较大。因此,对校园建筑进行分类,并各自建立模型,可以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

本文首先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挑选出与建筑能耗水平关系较为密切的影响因子,组合成一项综合指标,再以综合指标的大小对样本进行聚类分析,采用SPSS专业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几个层次的建筑群,最后对各建筑群分别建立能耗预测模型。

1.3 样本来源及指标的选择

研究的样本来源于一所高校的建筑能耗统计及能源审计。选取2010年50栋建筑的原始数据和信息作为研究基础,并采用相关定量方法对信息进行量化处理与研究。

用于评价校园建筑能耗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年耗电量,文中选择这一指标作为研究的目标对象,分析不同因素对其的影响。

在大量实际调研的基础上,考虑指标构成的综合性、代表性、可比性、简洁性以及可获得性,避免数据指标信息的重叠交叉,选择建筑类型(x1)、竣工时间(x2)、建筑面积(x3)、层数(x4)、常驻人数(x5)、空调区域面积(x6)和照明功率(x7)7个指标作为影响校园建筑耗能量的因素,进行考查。各指标数值设置如表1所示。

2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高校建筑能耗预测

2.1 相关性分析

建筑单位面积能耗是本文预测分析的目标变量,如果直接用于建筑分层,不利于模型建立后应用于实际的预测分析。因此使用相关分析,提取出与建筑能耗有关的指标组成综合指标,作为样本的分类依据。

对不同类型的变量应采用不同的相关系数来度量,常用的相关系数主要有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和Kendallτ相关系数等。这里采用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相关性分析的结构如表2所示。在给定置信水平α=0.01的条件下,建筑类型(x1)、建筑面积(x3)的t检验值的相伴概率小于置信水平,且其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均大于0.5,可以认为其关系与建筑总耗电量(y)的关系较为紧密。且3个变量与建筑总耗电量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具有同增同减性。

假设预测建筑与样本建筑具有相同的均值和标准差,对x1、x2、x3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建立代替建筑总能耗作为分层回归分析依据的综合指标z为:

计算得到50个样本的综合指标如表3所示。

2.2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又称群分析,是根据“物以类聚”的道理,对样品或指标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按其分类方法又分为系统聚类法、动态聚类法等。系统聚类法分析也称为分层聚类法(Hierarchical Cluster),它是聚类分析中应用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当样本数量较大时,使用聚类的计算速度比较慢,且精度太高,而动态聚类法就会显得方便、适用。选择动态聚类法对建筑样本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不同层次的样本小类后,对各小类进行回归分析。

考虑到后期需进行回归分析,每类的样本数量不应过小,因此选择人为地将样本分为2类,以保证回归的精度。

将样本分为2类的迭代过程及最终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类别聚核的变化越来越小,只用了3次就以达到收敛。最终两聚核之间的距离为1.67,分类较为明显。最终形成的分类中第1类有28个样本,第2类有22个样本,2类的样本数量均达到回归分析的要求。

分类后的方差分析表如表5所示。从表5中看出,分类后的z指标不同类别间差异显著性F检验的伴随系数趋近于0,差异性显著,说明把50个样品分成2类较为合理。

最后,得到的分类情况如表6所示。

对分类的结果进行统计汇总,如表7所示。可以看出,分类1中的建筑大都是建于各个时期规模较小的建筑,其能耗总量也较低;分类2中的建筑集中建设于2000年以后,建筑规模大,能耗较高。根据这样的情况,命名分类1为低能耗建筑群,分类2为高能耗建筑群。

2.3 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主要研究客观事物变量间的统计关系,它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大量试验和观察的基础上,用来寻找隐藏在不确定现象中的统计规律性的统计方法。

文中选择建筑年耗电量作为因变量y。选择了7个指标作为影响y的因素进行分析,这7个指标称为自变量。线性回归模型可表示为:

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到低能耗建筑群和高能耗建筑群的能耗回归模型分别为:

2个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如表8所示。低能耗建筑群能耗回归模型的相关系数R=0.639,高能耗建筑群回归模型的相关系数R=0.820,2个模型的拟合都可基本满足要求。

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如表9所示。低能耗建筑群回归模型中自变量系数t检验值为2.849和2.597;高能耗建筑群的则分别为-2.595、4.698和3.402;其相伴概率均小于0.05,说明各自变量变化确实能较好地反映因变量的变化,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线性关系明显。

欲使能耗回归模型准确有效地运用于日后的预测,除了满足显著性检验外,还应满足在回归分析的基本假定。2个回归模型的残差分布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低能耗建筑群标准化残差的正态曲线的均值为1.35×10-16,标准差为0.926;高能耗建筑群化残差的正态曲线的均值为3.45×10-16,标准差为0.816;2类建筑的残差分布均接近正态曲线,基本满足随机误差项正态分布的假设理论,模型拟合效果比较好。

3 模型检验

以另外26栋建筑作为检验样本,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到建筑按其z检验值的大小可以分为高能耗建筑群和低能耗建筑群,高能耗建筑群z检验值的中位数为-0.875,低能耗建筑群z检验值的中位数为0.91。以两者的中间值z0=0.0175作为分界点,z检验值高于这一值的建筑按高能耗建筑进行回归分析,z检验值低于这一值的建筑按低能耗建筑进行回归分析。预测得到的能耗值和实际能耗值的对比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高能耗建筑实际值和预测值之间的误差为11.26%,低能耗建筑实际值和预测值之间的误差为11.77%,可以认为预测结果能较好拟合实际情况,模型较为准确、有效。

4 结论

通过相关分析,构建了代替总能耗作为建筑分类依据的综合指标:z=0.703x1+0.15×10-3x3-4.36。根据各样品的z指标,将总样本分为了2个小类,通过汇总分析发现:第一个小类中的建筑的能耗和规模都较小,因此命名为低能耗建筑群;另一个小类中建筑的能耗和规模较大,命名为高能耗建筑群。

以建筑年总能耗为因变量,建筑类型(x1)、竣工时间(x2)、建筑面积(x3)、层数(x4)、常驻人数(x5)、空调区域面积(x6)和照明功率(x7)7个指标为自变量,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分别建立了2类建筑群的能耗预测模型y高=212718.072x1+59.059x3-7342.044x7-851202.148和y低=9.373x3+37326.478x4-130584.244,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以26栋建筑作为检验样本,对通过模型计算的能耗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对比,发现模型能够较好反应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尹亮亮.基于能耗调研的天津某高校节能潜力分析和能耗预测[D].天津:天津大学,2010.

[2]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数理统计组.回归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2.

福建高校 篇5

二、补报志愿时间:12月6日—10日,调剂录取时间:12月14日上午10:00至15日下午4:00。

三、严格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下达的年我省成人高校(专升本、高起本、专科)的招生计划组织录取。

四、所有参加调剂录取的院校均公布剩余计划总数和招生专业(省内院校脱产专业招生计划均已完成不参加补录)。

福建高校 篇6

今年年初,福建恒业曾高调公布了2013年10多部影片发行计划及6部影片制片计划,其数量之多让业界咂舌。然而10多年前,该公司的创办人陈辉还在一家接一家地“跑影院”,“没有那时候对市场的了解,就不会有如今的福建恒业”陈辉说。

惊悚片专业户

1995年,陈辉在家乡承包了两家电影院。“小到电影放映和机器维修,大到宣传、营销,连小小的一张广告单要如何设计,都是我的工作。”在当地做出一定名气后,陈辉开始帮助片商发行影片。彼时院线制度尚未成熟,陈辉依旧是拎着重重的胶片拷贝,挨个影院去跑。他还记得自己发行的第一部影片是2003年邓建国执导的《母亲快乐》。

2007年,福建恒业成立,算上陈辉,只有十几个员工。但每发行一部影片,仅一个省就要跑上上百家影院。“那时还是胶片发行,分区域来做。一般是发完福建省,发广东省;发完广东省,再发浙江省,精耕细作,现在我还能清楚地想起小县城影院的模样。”

众多类型影片当中,陈辉选择以惊悚片“起家”:“我最喜欢看惊悚片,也最擅长发行这类影片。”福建恒业操盘发行的第一部惊悚片是2007年上映的《古宅迷魂》,票房1700万元:“当时我们自己在影院做了一个‘鬼屋’,效果出奇地好。”

之后,福建恒业又发行了《异冢》《午夜出租车》《午夜心跳》《异度公寓》《B区32号》,其中大部分影片都是以小博大的成功案例,也给福建恒业带来了“惊悚片专业户”的名号。

“我们通过发行最擅长的惊悚片,以小博大,从而赢得业内关注的关注与认可。这是一种策略。”陈辉说。

转型

在陈辉心底,对“惊悚片片专业户”这个名号多少有些“想法”:“国内惊悚片的制作水准就这样,我们自己心里也清楚那些满怀期待的观众走进影院后的情形。时间久了,大家会对我们专门营销发行惊悚片有看法。”

为此,福建恒业这几年一直在寻找转型机会,从发行转向制片;从专门运作惊悚片拓展到爱情片和喜剧片;从之前以几百万元制作成本博取一两千万元票房,到现在以三四千万元的投入博取过亿元票房。

福建恒业投资的第一部非惊悚电影是2011年年底上映的《倾城之泪》,虽然4200多万元的票房在竞争激烈的贺岁档中已经足够 “光鲜亮丽”,但这部影片却给陈辉和导演黄真真留下了诸多遗憾。“其实影片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有90分钟,为了市场,我们硬将三个故事剪成108分钟,给影片造成很多硬伤。”《倾城之泪》之后,福建恒业还投拍过《男人如衣服》等喜剧片。

涉足制片

福建恒业刚刚成立时,陈辉只想把发行做好。区域发行成熟后,便考虑向全国发行。全国发行的渠道打通后,希望能够多发一些影片。在发行界小有名气后,陈辉开始尝试制片业务。从几百万元的投入,到如今三四千万元的投入,在如今资本横飞、心态浮躁的电影界,未免显得过于谨小慎微。

“我们经常看到有公司因为某一部电影没做好,一夜之间就不见了,现实就这么残酷。电影必须一步一步去做,才能做得长久。。”在陈辉的三年战略中,福建恒业单部影片的投资成本锁定在3000万元左右。“更高成本的影片并非融不到资,但与一线大导演的合作经验,对大投资影片的把控与发行经验,目前福建恒业尚欠火候。”陈辉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但这并不妨碍他对公司的长远愿景。

如今福建恒业除了发行和制片业务,正在培养和开发衍生品版块,并利用地缘优势积极拓展与台湾、东南亚等地区的合作。

记者:现在市场上的惊悚片越来越多,这是不是福建恒业转型的主要原因?

陈辉:不是的。福建恒业既然被誉为“惊悚片专业户”,就必须要打消观众对国产惊悚片的集体不信任。最好的办法就是打造一部中国恐怖片中的经典影片。

2013年福建恒业将投资三四千万元拍摄3D惊悚电影《朝内81号》,题材源自北京的朝阳门内大街81号。这么大的投资去做一部惊悚片,在国内并不多见。无论故事编排还是制作水准,我们都将竭尽全力,希望能够为国产惊悚电影留下一个好口碑。

记者:除了《朝内81号》,福建恒业今年还有哪些影片制作或发行计划?

陈辉:发行的影片将会达到十六七部。制片方面有公路喜剧《世界任我行》,小清新爱情片《同桌》,描写金融行业的喜剧片《智战》;与黄真真合作的第三部影片,关于人鬼生死恋的爱情片;还有一部人物传记类影片《林徽因》。很快要上映的两部新片是《大灰狼与小绵羊的爱情》和黄真真执导的《最后一次说爱你》(暂定名)。

记者:有没有考虑资本层面的运作?

陈辉:这要等三年战略完成之后再考虑。首先我觉得自己的公司还不够成熟,其次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我们达到第三个台阶的时候再谈资本合作,会和现在完全不同。未来三年当中我不会涉足资本,还是先把公司做好。对福建恒业来说,资金的筹集比较简单,我们有很多合作伙伴。

记者:当前业界人员流动频繁,你对此这么看?

陈辉:很多发行公司会在影片上映前和热映期请临时工,招兵买马,今天是这个人和影院、院线对接,明天又换成了另外一个人。福建恒业的员工流动性很低,跳槽的很少,上海分公司跳槽率到现在为零。我们的每一个员工始终负责自己的一摊事情,和影院、院线对接的总是那一个人。

这可能和我们公司的理念有关系。我们虽然还没有达到专业化的管理,但更多地在运用人性化的管理。做电影很累,在这里,大家把做电影当做享受,而且员工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公司企业文化比较活跃,大家在一起很开心。当然,提供给大家的待遇也不错。

福建高校 篇7

1我校学风状况调查分析

1.1课堂学习情况

(1) 学生出勤情况。

调查数据表明:学生偶尔旷课占25.3%, 旷课原因中学生认为“想休息一下”而缺席的占总人数的51.2%;认为教师授课水平低下, 课堂内容枯燥而不上课的占总人数的23.6%;认为某一课程不是主课的占总人数的26.2%。

(2) 对公共课的态度。

有84.2%的学生认为基本上或认真听讲公共课, 但是仍有15.8%的学生认为公共课不重要, 老师讲授的课堂内容与自己无关。

(3) 专业课听课状况。

基本上认真听课的达到97.8%, 只有一两个人表示没有认真听专业课, 说明学生对专业课重视程度很高。

(4) 作业完成情况。

调查中有54.3%的学生表示自己能够独立完成作业;37.1%的学生表示能完成作业, 但偶尔有抄袭情况;有8.6%的学生能完成作业但经常抄袭。

1.2学生自主学习状况

(1) 对计算机等证书的重视程度。

学生普遍表示出对计算机等证书比较重视, 有61.2%的学生认为计算机等证书是一种技能的体现, 因而在这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物;有25.6%的学生为了顺利就业而重视计算机等证书;只有10%的学生认为这些证书与专业没有直接联系而不重视, 另外还有3.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基础太差, 力不从心而放弃考证。

(2) 对业余时间的安排。

有75.3%的学生表示上自习或图书馆, 有62.5%的学生表示参加一些体育运动, 同时有61.2%的学生表示上网玩游戏, 有23.4%的学生表示学生、朋友聚会。

(3) 对利用图书馆重要性的认识。

有71.4%的学生认为在大学里图书馆很重要, 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 表示自己会经常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检索信息, 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但他们也表示, 我校图书馆资料太陈旧、太少, 难以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只有28.6%的学生对图书馆的认识程度不够, 表示很少去图书馆。

1.3考试成绩的预期期望

(1) 对考试成绩的期望。

在调查中, 有80.2%的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期望值比较高, 要求自己的成绩保持在中上游水平, 并且表示只要自己努力, 期望值能够实现;有17%的学生认为成绩无所谓, 只要及格就行, 也有2.8%的学生对考试成绩及格与否无所谓。

(2) 对考试作弊的态度认识。

在对“大学期间是否有作弊行为”的调查中, 有67%的学生明确表示没有, 有25.4%的学生表示有作弊想法但未付诸行动, 有8.9%学生表示自己有作弊行为, 但未被发现。考试作弊的动机各色各样, 有7%的学生是“为了拿高分, 获取奖学金”, 有44.8%的学生是因为“平时不努力, 想考试过关”, 7.2%的学生选择“谋求心理平衡”, 9.8%的学生是为了“帮助他人作弊”, 而大学校园内的作弊现象却得到不少大学生所认同, 调查显示, 竟有55.1%的学生对考试作弊抱同情和默许的态度, 有12%的学生认为是“正常现象”;认为考试作弊是“可耻行为不可取”只占32.9%。

1.4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

(1) 对自己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评价。

在对自己的学习态度的评价中, 有83.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态度端正, 学习比较努力;只有12.8%的学生认为学习只要及格就行, 对自己的学习要求比较低;在对自己的学习评价中, 有75.7%的学生认为自己只掌握了书本知识, 缺乏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学习动机。

在对学习动机的调查中, 认为上大学是为了能胜任未来的工作, 占了73.6%;是为了理想、抱负的占了21.2%;为了报答父母的占了59.6%;改变个人命运的占了58.5%;为继续深造打基础的占了45.9%;为了能找个好工作, 提高社会地位的占了40.4%;来自学生、社会竞争压力的占了24.6%, 通过以上数据表明, 当前的大学生越来越注重个人利益的实现, 学习动机凸显了当今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变化。

综上所述, 我校大多数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 他们能认真学习, 勤奋刻苦, 追求上进, 成绩优良。但不可忽视的是由于受到一些错误思潮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学生的学风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局面, 在学生的各类学习动机中, 考虑个人利益的因素比例较大, 还有少数学生抱着不正确的态度, 成天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学习, 缺乏上进心, 沉溺网吧, 满足于大学文凭, 表现为纪律松散、学习浮躁、抄袭作业、考试作弊, 尽管目前这种学生的比例不高, 但若不积极采取措施, 制止这种不良风气的蔓延, 后果将不堪设想。

2存在问题原因探析

2.1社会因素

一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性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方向有较大影响, 使得部分学生选择学习内容以是否有用, 是否能找到好工作为标准, 在学习上呈现出功利主义倾向。二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一些消极现象乘虚而入, 如腐败、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贪图享乐等, 给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另外, 学校周边的环境也对学风建设影响较大, 许多高校周围遍布网吧、饭店、迪厅、棋牌室、租书室、租碟室等场所, 致使部分自制能力差的学生游乐于期间, 荒废了学业。

2.2学校因素

一是部分专业教学内容陈旧无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二是部分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气氛过于宽松, 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学生放松学习。三是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还不够完善。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 学生工作人员承担的任务和工作量增大, 工作无法细致深入。另外, 学生管理工作往往侧重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文体方面的日常活动, 而忽视学习过程的管理, 导致教学与管理脱节, 无法形成合力。

2.3学生个人因素

首先是少数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差, 学习方法不够合理。大学在教学条件、管理模式、学习方式、生活条件等多方面都与中学有很大差异, 部分学生进校后对新的环境不能尽快适应, 不能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和技能, 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无法通过有效的途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最终出现“掉队现象”。其次是部分学生缺少约束性和自觉性, 经常旷课和通宵上网, 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休闲娱乐上, 导致成绩滑坡、退学等现象的发生。

3加强我校学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3.1要加强领导, 统一认识, 齐抓共管, 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良好学风的形成有赖于教学、管理、服务部门的齐抓共管, 更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的通力合作。因此, 要将学风建设纳入到学校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 全校各单位和部门, 全体教职员工要积极参与到学风建设中去, 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职能部门和各系要制定出学风建设的长远目标规划和近期目标, 力争通过努力, 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学风, 引导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3.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一是进一步凝炼办学理念、倡导优良校风、深植校训;二是进行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以学生社区为主要载体, 发挥学生组织作用, 依托学生社团, 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提高学生文化活动的层次、品位;三是结合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强调建筑的文化内涵, 同时建设一批能够反映学校特色、造型别致的人文景观景点以及现代化的学生活动中心和文化长廊等文化设施。

3.3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实行典型教育和诚信教育

从“作业完成情况”和“对考试作弊的态度认识”两项调查中, 笔者发现一部分学生存在一定失信现象。因此, 加强诚信教育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措施:一是制订大学生诚信条例, 对新入学的学生开设“信誉规则”讲座和开展“诚信承诺书”签名活动以及“铸造诚信”等大型活动, 使学生一进校就树立诚信的意识;二是加强过程管理, 通过建立学生品行诚信档案, 强化对学生诚信的监督;三是学校投入一定资金加大诚信教育研究。

典型教育的方法主要有:一是邀请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校友回校作报告, 通过他们的奋斗历程, 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搞好树立先进典型工作。通过评优评先, 深入调查, 挖掘和收集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事迹, 树立先进典型形象, 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教育学生。

3.4结合专业特点, 开展专业技能培养和训练是加强学风建设的重点

一是加强学生课外活动基地的建设及课外实践活动的培训;二是由校团委分年级组织开展专业基础素质的训练和竞赛活动;三是坚持以专业特点为主的学生科技制作活动;四是以国家及省内高层次专业竞赛为动力和契机, 培训和促进学生进行专业实践与科技创新;五是强化学生导师制, 以教带研, 强化学生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六是通过校内外义务维修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拓宽学生实践渠道。这些活动的开展, 能较好地影响和带动广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内外科技文化的学习和实践, 并激发了学生们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

3.5发挥政工干部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政工干部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管理、学生事务服务来引导和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 主动和积极学习, 从而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营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政工人员要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注重一个“导”字, 在行为规范管理中强调一个“严”字, 在学生事务服务中突出一个“实”字。他们不仅可以成为学生学术上的导师, 做好学生成才的向导, 对有发展潜力和有专业特长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指导,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重点进行教育和辅导;还可以成为学生生活里的朋友, 对有生活困难和心理问题的同学及时进行帮助。

摘要:在高校扩招和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校的学风建设工作面临新的变数。基于对我校大学生开展一次具有代表性的调查, 得出当前大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总结出影响学风建设的诸因素, 进而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我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学风建设,调查,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施章清, 张安娜, 郑余, 等.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学风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6, (3) .

[2]龙跃, 唐国章, 齐立强.大学生学风状况调查及分析[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

[3]郑聪霞, 钱伟, 祝炜平.大学生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 .

[4]杨建.高校学风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 (双月刊) , 2006, (6) .

福建高校 篇8

1 省内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福建省大部分高校都覆盖有优质的千兆校园网,建设起数字图书馆、多媒体教室以及开发出各类精品课程等远程教学资源。省内的政企合作,促进了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省域网和城区网的建成,为地区间各种教育信息资源(包括图书、资料、课件等)的共享,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等教育信息化应用和开展提供了支持。然而,我们也看到省内高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忽视个人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已逐渐使各个高校告别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网络互动式教学格局。学生在网络中可以下载名师精品课程,及时对教师的授课情况作出评价和反馈,讨论学术、社会和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2]教师通过QQ、电子邮件、网站留言、微博、blog等互动平台迅速地进行答疑、引导和启发。网络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网络为师生、师师、生生交流提供最便捷直接的平台。

网络发展同时也对使用者提出了更多要求,比如,教师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信息化能力,尤其是富有经验的教师,他们的经验储备是网络教育资源的重要来源,更需要在信息化的潮流中学会将自己的教学精华能信息化体现。一言以蔽之,信息化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可包括为: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使用各种应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校园教育资源平台探究新型的教育模式。

另一方面,新时代对高校的学生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不在是停留在传统的读书学习方式,还必须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网络知识,能熟练使用各种应用软件进行数字图书资料的查阅、检索、下载等等。

2)网络资源开发水平参差不齐:在教育信息化的号召下,大多数学校都有自己的网络教育资源,包括精品课程、专家讲座等等,但在建设上存在开发水平参差不齐,网络平台不兼容,难以实现资源的共享。许多课程资源表现形式相似,内容雷同。各院校信息化发展水平也不平衡,通常重点院校好于一般院校。目前对于资源库的共享也没有统一的规范,有些资源是免费的,有些是有偿的。如何才能加强院校间优秀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在各个院校中,教授是网络资源的主要依赖,如何尊重和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提高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加快信息的整合,都是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网络文化主导校园文化:校园网能满足信息化教学对数字、图像、视频等大流量数据交换的需要,同时也是校园传播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平台,高校网络文化的传播实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对多,多对一的互相沟通,核心是互动。[3]在网络信息时代,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引发大家多角度的解答。网络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高校如何利用网络手段掌握校园文化传播的主动权,弘扬社会先进文化的主旋律,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是一个问题。

4)重硬件轻软件:国际教育技术界普遍认为,只有将传统的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要实现这样的混合教学,首先要有完善的校园网络,其次是要有完善的网络教学资源,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视频课件(虚拟课堂),网络测试题库系统等等。[4]目前,许多院校都覆盖有千兆的校园网,但重硬件忽视软件的情况较为普遍,硬件基础是有了,但软件平台却没有发展,也没有独立的网络应用部门,影响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2 我省高校信息化建设对策建议

1)教育信息化要“以人为本”[5]

资源的建设,硬件的搭建,最后的应用在于人,因此,人的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的根本。对于高校教师,学校应当多位教师开设专题培训课程,帮助提高和普及全校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这也是最快捷有效的途径。信息化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它是长期的可持续的动态过程,因此作为教师本身,应当反思定位,提高自身意识,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改革,始终适应教学需要和时代要求。对于高校学生,目前各学校都为大学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一部分高校甚至把信息管理与检索课作为必修课,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电子图书信息资源的搜索、检索能力。但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重视让学生学会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培养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和创新意识,形成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式学习风格。比如,通过院校合作开发或引进国外先进的数字自学软件或网络课程,使学生在虚拟的学习环境下自主安排学习进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拓学习思维。

2)建立教育资源共享的激励机制和标准

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长期任务。教师准备的教材内容要越来越多样化,多媒体化,共享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备课阶段的工作量。因此,在教师个人的教学质量评估中,要体现教学信息化的要求,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另外,可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各学院通过开展信息化教学竞赛,教师主题网站资源建设评比,教学经验交流与研究论文评比等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学生参与信息资源建设,开发和制作出有特色的信息资源,既保护和尊重了个人成果和利益,又很好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

3)营造信息化人文环境和氛围

各高校要利用网络互动性的特点,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机制,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互动中达到了最佳的教育和引导效果,既可以扩大了思想教育的广度,又加深和做实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为校园文化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6]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结合大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既要发挥传统优势,更要运用网络载体的特有优势,发挥高校网络文化的导向功能,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的经验、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努力探索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从而使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成熟和完善,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恪守网络规范,约束网络行为,自觉维护网络秩序,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在组织管理上,高校要配备高素质的网络文化队伍,其中有网络技术专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专家,定期对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网络管理意能力,增强安全意识,学院专门设立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机构,成立网络控制中心,建立了一整套的较完善的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使校园网络的管理和运行有章可循。

4)加强对数据中心建设的重视

数据中心的建设在硬件方面为数据源整合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集中的数据中心建设可以让应用部门从繁重的硬件、网络及安全等管理工作中脱身,专心于所熟悉的应用和数据生产,共享的硬件和灵活的调配也可让投入资金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除了数据中心的建设外,建设统一的数据平台,统一管理、统一数据格式、类型及相关规范为后期的各种类型应用数据的统一管理打好基础,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应用层面,成熟的应用系统可以同时部署,不成熟的业务应用先做准备。由于具备了统一的数据平台,在新建、新增应用系统时,可以有效地避免数据格式不统一,应用系统各自为政所造成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7]

3 总结

教育信息化目的是为师生建构一个先进、通用、能面向国际化教学的网络教与学环境,使师生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开发出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

摘要: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改革,已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福建省内全面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着不足,该文就福建省内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提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关键词:信息化,高校,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陈爱娟.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06(9).

[2]邱蓉,姚剑虹.信息化与中国高校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10(2):199-200.

[3]傅钢善,秦磊.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4(6):184-188.

[4]谢忠新.基于系统视角的学校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3-16.

[5]李华.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几个热点问题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5).

[6]王梓.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契机提高高校宣传教育工作效果[J].科教文汇,2010(2):173-174.

福建省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探讨 篇9

1. 民办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公办院校相比起步晚, 基础差, 人才和资金支持缺乏。再加上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如今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校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 民办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不可忽视, 应加快步伐进行民办高校信息化的建设, 提高民办高校信息化的建设水平。这是实现民办高校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同时还能增强民办高校竞争力, 求得更好的生存发展。

2. 福建省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 福建省全面实施了“科教兴省”战略和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2]:

第一, 管理体制不合理, 管理理念滞后。民办高校当前的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和传统高校的管理体系相似, 各个高校通常都会设立一个部门来对整个学校的信息化进行建设和管理, 比如:网络中心。而作为学校的二级或二级以下的某个单位, 其权限往往受到很多限制, 很难从整体上去统筹协调;而且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 往往会存在部门职责不清、条块分割、缺乏统筹的现象。再加上大部分的民办高校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服务、重技术轻管理”的观念, 更加大了他们对那些能体现优越的办学条件的物质的重视, 却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对学校生存发展的重大影响。并且信息化技术人才的缺乏, 使得实施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道路更加艰难。

第二, 资金不足、信息资源缺乏。资金投入的多少是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关键的一个环节。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大的项目工程, 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而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费, 缺乏财政的有力支持, 且其是一项长期项目, 很难在短期内得到相应的效益, 因此, 在有限投资资金的情况下, 民办高校的投资者会优先考虑教职工工资、教学条件等方面的支出情况, 进而就会减少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这样容易产生资源分散、重复建设、资源无法共享等“信息孤岛”现象。

第三, 教职人员信息化素养不高。发展事业的关键是人才。同样的, 要发展教育事业, 人才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建设民办高校信息化的过程中, 管理、教学、科研等都会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应用, 而要发挥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提是高校的教职人员了解和掌握这些信息技术的应用。但由于大多数的民办高校很少对教职人员的信息技术进行培训, 再加上高校里教职人员年龄呈“两头大, 中间小”的结构, 更使得一些教职工信息化应用技术水平不强, 参与教育信息化的热情不高。这些现象都会影响教职人员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3. 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如何快速发展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 是当前我省民办高校发展的一项重要项目。基于上述对我省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分析, 给出以下几点对策:

首先, 建立合理的信息化建设机制和管理体制。结合我省民办高校的特点, 发挥其自身的体制优势, 建立适合自身的管理体制, 由校领导牵头统筹进行全校的信息化建设, 明确信息化建设中各个单位部门的职责, 避免不必要的干扰, 保证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3]。

其次, 加强认识, 更新观念。各高校领导应认识进行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及其对发展民办高校的重大影响, 改变教育教学思想, 以“建”为核心, 逐步提高“用”为本的原则, 认真组织、规划, 制定一套具有特色的适合本院校的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方案, 充分发挥已有设施的效能, 加大投入, 提高信息资源建设, 将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 并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4]。

然后, 重视民办高校信息化人才培养。民办高校应加强教职人员信息化技术培训, 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相关培训活动、讲座、教职工课件比赛等, 促使更多的教职人员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同时, 鼓励教职人员在教学工作中多使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 更新教学方法, 以实现教育信息化, 培养出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最后, 重视信息资源的建设和有效利用。建设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 是民办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所以, 民办高校应加大投入的力度, 鼓励学校的教职人员积极开发信息资源, 通过建设信息化, 整合信息资源, 使得信息资源能够在师生之间得到共享, 为师生的管理和科研工作提供帮助。

总结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我省发展民办高校的教育事业的必然趋势。然而, 实现民办高校的信息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我们的坚持和努力探索, 才能开发出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 帮助建设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和高校信息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园园, 刘睿.我国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策略研究[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 (2) :88-90.

[2]林翔.关于福建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 (36) :9558-9559.

[3]何志强.以科学管理推进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J].中国教育网络, 2012, (2) :29-30.

福建高校 篇10

一、深入研究学籍管理的规律

遵循和摸索学籍管理内在必然规律, 是学籍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这一客观规律, 是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 将学籍管理的规律与网络信息化技术紧密地结合, 显得尤为关键。学籍管理能够更好提高高校的学习、教学风气, 是完成培养人才目标的有力保障。随着国家进一步放宽高校的自主权, 结合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对西方高校教育经验的借鉴和学习, 使得高校学生在个性化发展、辅修、双专业、双学位方面有许多突破和创新, 这就要求学籍管理适应新形势和变化, 引进新方式和思维, 学籍管理既要起规范和约束学生行为的作用, 同时又要能够引导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管理部门从上至下, 从下至上反复的摸索总结, 遵循从实践中来, 再到实践中去, 让理论与实践不断的互相检验, 探索出必然规律, 并将规律与网络技术密切相结合, 使客观规律要求能借助网络平台得以实现。

二、建立完善的学籍管理制度

目前高校各种规章制度未进行统一和规范, 有些不合理, 在高校教育成为大众教育的今天, 学籍管理应转化管理模式, 适应新形势要求, 制定更加行之有效且人性化的规定, 才能在市场竞争机制下立于不败之地。目前, 高校的学籍管理规章制度, 沿用历史, 并未随着时代的变迁, 而进行合法合理的更新, 有些制度陈腐而不适用仍在使用, 在新的形势下, 那些不适应新情况的学籍管理规定, 应明文废除, 将学生手册中含糊不清, 不够具体的统一要求进行具体化、细化, 这关系到需求变更带来的快速调整的实现。

在规章制度方面存在的另一问题是, 学籍管理的规章制度及办事流程, 虽然在学生手册上有阐述, 但表述不是很清晰, 规定不易懂, 再者学生将其束之高阁, 对其知之甚少。在学生进校之初, 就应该强制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 并考试合格, 在教务的网站上, 应建立一个新生学籍管理指南这样一个模块, 将补修、重修、免听、免修、台湾交换生、出国交换生、休学、复学、退学、缓考、学分互认、辅修专业、转专业、图像采集、学分奖励、请假、教学测评等等方面有关的规定、会遇到的疑难、困惑问题予以解答, 并不断根据基层教务员反馈回来的新问题予以更新, 亦即基层的教务员将学生们会遇到的问题汇集、汇总, 由校教务处统一整理、归纳, 以一个类似回答500问的形式, 在网站上发布, 便于学生查询, 每一项工作的操作流程, 如在哪些部门办理, 需要哪些职位的人员签署, 等等都有详细的说明, 并做到适时更新, 也可以在新生入校之初, 将这些校规章制度及解释, 以知识竞赛等多种的形式进行宣贯、学习、普及, 让学生能够更加熟悉这些规章制度, 能够顺利渡过在大学的学习与生活, 确保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健康有序地进行, 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三、在可控的情况下简化各种手续

高校现行学籍管理所有的办理手续是延续历史手工管理的做法, 附属于制度的表格, 操作起来, 手续繁琐, 责任不清, 还引起部门之间互相扯皮, 流于形式, 不能真正起到教学管理的作用, 使学生们奔波于手续之中。现今已是网络时代, 有些过程已经可以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实现, 却依然没有简化那些办理手续, 这是很不人性化的体现, 也不能跟上时代的需求。因此, 简化各种程序和手续, 将书面纸质的东西与网络结合起来, 取消那些没有必要的环节和纸质审批表格, 实现审批网络化流程, 减少那种师生为审批表格的手续而进行的奔波, 学籍管理为新的管理方式所逐渐替代, 整体效益达到最优化, 改变那些成为瓶颈的工作程序, 从而改善工作节奏, 提高效率。

四、学籍的档案资料应妥善备份

高校现行学籍管理基本上已进入全面的网络管理时代, 电子文件可追溯性问题就比较突显, 纸质档案的可追溯性是毋庸置疑的, 现在学籍管理的软件已引入可追溯理念, 并最终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可追溯性, 注重学籍信息的安全性要得到有效保证, 做到各部门同步更新, 信息录入后, 应有严格、规范的校对程序和方法, 并形成规章制度, 专人负责校对并签署, 由于教务部门工作繁杂, 任务重多, 以致学籍管理人员, 往往在没有校对的情况容易出错, 备份和留存重要的档案问题显得日益重要。

五、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 加大学籍管理的投入

学籍管理贯穿每个学生在高校整个过程的记录, 既要符合国家教育部门的法规, 又要能够实现高校规章制度及其实施细则, 整个教学程序的稳定运行, 有赖于学籍管理来实现, 并且学籍管理影响着培养人才的质量, 关乎着办学的水准, 而且学籍管理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技术性工作, 任何一个环节的数据错误 (工作失误) 都会影响到整个学籍管理其它环节的正常工作, 应该增加查核的环节, 要求管理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严格保证录入数据的准确性。

大网络时代的到来, 对学籍管理人员提出很高的要求, 在完善和建设过程中, 学籍管理工作更加繁重, 要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方法和方式。虽然我们早已结束学籍管理的手工时代, 只有加大学籍管理投入, 才能深化和完善学籍管理平台, 从而把网络信息技术与学籍管理进行无缝对接。

对于教务管理系统中不适宜的那些方面, 迅速作出改进是当务之急, 使得教务管理系统无论从人机界面, 操作方法上都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务管理人员。高校的教务管理系统操作界面字体过小, 这是很不人性化的设计, 基层教务人员反映了多年, 并未得到改善, 不知是反馈问题, 还是衔接问题, 这是应引起高度重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以人为本, 改大字体, 才能使管理人员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学校, 才能保证数据的准确、可靠, 降低差错的几率, 提高效率, 并有效保障教务管理人员工作的身心健康。归根到底还是人力和财力投入不够, 各方的高度重视, 才能确保高校学籍管理的投入。

六、学籍管理的应持续改进

目前, 高校教育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应有适应市场机制的管理模式, 在国家法制日益健全的大背景下, 高校必须以法治校, 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技术, 势不可挡的冲击着高校, 学籍管理应紧跟时代, 将学籍管理与新技术全面融合, 逐步实现教育部门高层次联网和数据共享。在这个完善和建设的过程中, 学籍管理工作更加繁重, 对学籍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方法和方式。同时,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重塑学生正确的道德观才是我们学籍管理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将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理念与学籍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结合起来, 寓教于行, 只有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 才是最行之有效和被学生所接受的方式, 说教式的灌输收效甚微, 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 这才是他们在高校应获得的优良品质和习惯, 我们在学籍管理中, 要让学生参与进来, 把德育建设, 渗透到学籍管理的方方面面, 这会与教学形成强大合力, 共同创造学校的育人氛围和环境。这也是我们在学籍管理中持续改进的方向, 通过不断的改进, 最终必能实现目标。

摘要:深入研究学籍管理的规律, 建立完善的学籍管理制度, 在可控的情况下简化各种手续, 对学籍档案资料进行妥善备份, 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 加大学籍管理的投入, 持续改进学籍管理体系。

福建高校 篇11

近几年,福建省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上涨, 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仅11.41万人,2011年达到17.37万人,2014年则达到24.8万人。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大规模扩张,在高校、企业、社会层面出现的毕业生就业问题随之增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能力越显重要。政府也逐步认识到高校就业指导的重要作用,这几年不断加大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陆续出台《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意见》《关于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督查活动的通知》《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逐步加大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就业服务、创业促进就业、就业见习活动、 实施服务基层项目等方面的工作力度。从近几年的发展历程来看,福建省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呈现出就业指导机构陆续建立、就业指导课程不断完善、就业服务市场日趋成熟等特点。

(一)就业指导机构逐步建立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福州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几所院校陆续建立起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目前全省85所普通高等院校基本上建立起了就业指导机构,但在名称上不太统一,大多数称为“就业指导中心”,而有的则以“招生就业办”“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就业中心”等名称命名。在政府层面,建立起了以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为主、教育厅、组织部等部门为辅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主要承担政策制定、资金补助、管理监督等职能。而在各高校内部,也建立起了“学校→学院(系)”的两级就业指导工作团队。在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上,一方面包含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也将各个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团委书记、辅导员纳入其中。从整体上看,福建省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人员配备逐步完善,有效保障了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就业指导教学体系不断完善

在课程设置上,2008年秋季开始,全省高校已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并纳入公共课教学计划。同时,各高校也根据自身发展特点, 逐步开设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职业化的养成与塑造”等多门选修课,作为就业指导的辅助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的不断丰富,为大学生提高就业意识、提前认识就业形势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在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培训上,我省逐步加大对高校就业工作人员、专职教师、院系辅导员的培训和培养力度,陆续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教师系统培训班,提高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在提高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水平方面,从2011年开始,我省每年举办以就业指导课程专兼职任课教师为主的福建省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比赛,不仅不断提高了就业指导教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丰富了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

(三)就业服务市场日益成熟

一方面,以大型、中型和周末招聘会以及专场宣讲会、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等形式为主的就业服务渠道逐步拓宽,为企业和毕业生提供了面对面交流的有效途径,2014年福建省召开的各类大型招聘会已达30多次,不含每周六的海峡人才市场招聘会、每周五的福州市人才交流会、每月的福建中国海峡人才市场交流会以及各个行业的专场招聘会等;另一方面,就业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完善。在省一级,已建立“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公共网”“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等大型网站,相关就业政策、需求信息等都在网站上可直接浏览。同时,在各高等院校也建立起就业信息网,及时发布招聘信息、实习信息,提供需求岗位, 一些就业指导相关内容也可在网站上查阅。就业服务市场的日益成熟,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了互相交流的互动平台,减少了供需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有效提高了就业服务的质量。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一)调查问卷结构

为了更好地了解福建省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情况,本论文设计了《福建省高校大学生业就指导现状调查问卷表》,问卷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个人基本信息”,主要用于了解学生的性别、年龄、专业以及政治面貌等基本情况, 对受调查对象有个基本的了解。第二部分是“就业指导了解情况”,主要调查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内容和方式的了解。第三部分为“就业指导期望”, 主要调查学生期望中的就业指导方式及内容。第四部分为“就业指导效果”,主要调查学校开展就业指导所发挥的效果和作用。第五部分为“就业指导满意度”,主要调查高校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程度。第六部分为开放性问题,主要调查学生对目前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二)调查样本与分布

为调查福建省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本文选取了福州大学、闽江学院、福建农林大学、 集美大学、泉州师范学院、闽南师范大学、龙岩学院以及华侨大学共八所福建高校作为调查对象,对上述高校的在校学生分别进行调查。发放问卷情况如下:对八所高校分别发放问卷100份,共计800份,其中男生有420名,占总人数的52.5%;女生380名,占总人数的47.5%;文科学生有274名, 占34.25%,理科学生有266名,占33.25%,工科学生有260名,占32.5%,回收有效问卷741份。 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单位:人)

三、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福建省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就业指导的时间、就业指导的内容、就业指导的方式、就业指导队伍和就业指导评价。

(一)就业形势的认识

针对目前国内的就业形势情况的调查,78%的在校大学生均认识到就业形势严峻,对自己缺乏信心,只有12%的学生认为在就业市场上比较容易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见图1)。

(二)就业指导的方式

关于“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活动主要有哪些?”的问题调查中,“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讲座”和“网上咨询”三个选项排在前三位,所占比例分别为32%、24%和15%,而对“你所期望的就业指导活动有哪些”的问题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就业指导课”“个别辅导”与“市场模拟”,所占比例分别为25%、18%与17%(见图2和图3)。

(三)就业指导的内容

关于“学校目前的就业指导内容有哪些?”的问题调查中,“就业政策与形势”“就业技巧”和“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其他相关信息”这四项就业指导内容占据前列,而在“你所期望的就业指导内容” 的问题调查中,“就业需求信息”“就业技巧”“就业政策与形势”以及“职业分析”这四项排名靠前(见图4和图5)

(四)就业指导的时间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大多都集中在毕业班,而针对大一、大二以及大三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较少;相反,有近一半的学生期望就业指导工作能够贯穿整个大学生活(见图6和图7)。

(五)就业指导的队伍

关于“目前对你进行就业指导最多的人是谁?”这一问题的调查发现,41%的学生选择的是 “没有人”, 24%的同学认为是就业指导中心老师, 还有同学选择了辅导员16%,再次是父母11%,最后是任课老师8%。与此对应,在“你最希望得到谁的就业指导”问题的调查中,有53%的学生选择了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其次是大学就业指导老师19%,再次是职业规划师13%,最后是辅导员及老师(见图8和图9)。

(六)就业指导的评价

在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的调查中,共有65%的学生选择的不满意或很不满意,23%的学生选择了一般,满意的学生为9%,而很满意的学生仅为3%(见图10)。

四、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指导方式亟待改善

目前,我省几个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方法大多为开设大班教学课程,以授课形式进行统一讲解和指导。而对于与企业的合作和实践并不多,很多讲授就业指导课程的老师并不是专业的教师,只是经过临时的培训和学习就开始给学生讲课,而这些教师本身在就业实践方面也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缺乏实践经验基础上的照本宣科,无疑缺乏科学性,也在一定程度削弱了对学生的就业工作正面影响[1]。在对“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活动主要有哪些?”的问题调查中,我们发现“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讲座”和“网上咨询”三个选项排在前三位,所占比例分别为32%、24%和15%; 而对“你所期望的就业指导活动有哪些”的问题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就业指导课”“个别辅导”与“市场模拟”,所占比例分别为25%、18% 与17%,这说明了目前高校现行的就业指导方式与学生所期望的就业指导方式之间存在着矛盾,就业指导方式亟待改善。

(二)就业指导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仍缺乏系统性的安排,没有较为循序渐进,符合学生实际发展需要的就业指导系统,大多数就业指导知识是通过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灌输给学生,而无法在学生的其他专业课程或者平时的生活实践中加以渗透。而学生的就业观念、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都是一个长期发展并逐渐成型的过程,不是几节就业指导课程所能一蹴而就的。在对“学校目前的就业指导内容有哪些?”的问题调查中,“就业政策与形势”“就业技巧”和“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其他相关信息”这四项就业指导内容占据前列;而在“你所期望的就业指导内容”的问题调查中,“就业需求信息”“就业技巧”“就业政策与形势”以及“职业分析”这四项排名靠前,由此可以得出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内容未能够及时满足学生的期望,就业指导内容不够全面,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针对就业指导队伍的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得出目前福建省高校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人员配备不够就安全,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指导人员,同时也缺乏诸如企业人资主管、职业规划师等就业指导兼职人员,就业指导人员的理论水平较为匮乏。根据统计,目前福建省高校就业指导老师主要由学校的辅导员、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院系总支正、副书记兼任,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均缺乏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时往往仅凭以往经验和阅历,就业指导工作受到较大限制。

(四)学生对就业指导满意程度较低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仅有3%和9%的学生对目前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表示很满意和满意,满意程度还不到两成。学生的主要意见均集中在:就业指导授课老师水平参差不齐;就业指导内容较为空洞,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就业指导缺乏实践指导等。这些均反映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着较大的漏洞和缺陷,亟待改变。

五、原因分析

(一)就业指导观念的陈旧性

很多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都是非专业教师,他们很多都是参加某些培训之后就直接给学生做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的观念和知识没有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及时更新,而就业形势却是瞬息万变。长此下去,就业指导工作者的就业指导观念的陈旧性与学生面对的日新月异的就业现状产生冲突。从而,我们高校就业指导方案缺乏可行性以及政策缺乏预见性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就业指导工作的短期化

大学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都是在学生大三或者大四的某个时期集中开展,高校仍未将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地贯彻到学生大学生涯的全过程,就业指导工作的短期化明显,这也就导致了就业指导工作系统性的不足。同时,在指导形式上,目前福建省各大高校都已经开始重视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并在学校开设了相应的以就业指导为目的的各种形式的活动及课程,但是从开展形式上看我们发现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仍以老师授课、大班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递一些较为普及和简单的就业知识,大多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信息极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很多学生都早已通过互联网获得教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就业知识,这样课程较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缺乏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高校虽然也有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或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来为学生上课, 但是这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目前在福建各高等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主力军仍是兼职的辅导员,他们缺乏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就业实践,这也造成了就业指导方法不够科学。

(四)高效率的就业指导模式尚未形成

就业指导工作也是在近几年开始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很多工作都处于探索和试验的阶段, 在实践的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正所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想形成高效率的就业指导模式仍需一段时间。同时,相对于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更重视就业率,而在对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的培养上、已经就业指导的服务平台上仍缺乏资金投入。就业指导资金与服务平台投入不足,也影响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六、构建“五化融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对策建议

推进就业指导模式向全程化、个性化、专业化、 信息化、市场化转变,实现五化融合,必须有针对性地对福建省高校就业指导中现存的问题进行逐一研究,并结合我国政策、社会、教育环境等实际情况,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实施路径。本文基于以上分析结果,主要从就业指导体制、理论体系、教学改革、产学研、培训等方面着手,提出福建省高校 “五化融合”就业指导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就业指导体制建设,完善就业法规与政策体系

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体制,是推动“五化融合” 就业指导模式深入发展的关键。就目前福建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不难看出,健康有序的就业市场、良好的人才环境、合理的人才结构是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体制的重要推力,制订规范、科学、 系统的就业法规及政策体系是实现这一体制的重要手段[2]。

首先,健全的就业相关法规是保障人才就业的基础,要解决就业市场中存在的就业公平性、人才发展、就业供需双方权益等问题,必须建立健全的市场规范制度和市场法规,在《劳动合同法》《人力开发培训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下制定福建省的相关实施条例。就业市场中的不公平、劳资双方权益失衡等问题制约了人才的就业,不仅增加了就业成本,而且造成大量人才资源的流失。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人才在就业过程中的平等性和拥有有序健康的就业环境,明确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义务,建立规范化的就业市场机制,从工资报酬、五险一金、档案管理、劳动合同等方面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其次,在有序的就业市场环境下,大量的人才仍然无法流向合理的岗位,很大的原因在于人才结构的失衡。人才结构失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地区间的人才分配失衡和专业失衡,如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优先选择厦门和福州。解决就业结构失衡问题,政府应从经济政策、户籍制度和人才制度等三个方面实现人才的合理分配。受到地区经济和政策差异的影响,人才往往流向硬件条件较好的地区,造成地区人才差异化严重,通过经济政策和户籍制度,通过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手段可引导人才在地区间的合理流动,同时,户籍是保障人才在地区享有更多权益的基础,健全现有户籍制度是稳定人才就业的重要手段。当然,促使人才合理分配从根本上还必须依靠人才自身的发展,专业人才比例和结构同社会人才需求相互匹配是促进就业的根本,双向选择机制是实现人才匹配的重要途径, 高校自主培养模式同人才、社会双向择业相结合是未来探索的重要方向。

(二)以相关理论为依据,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

欧美等教育业发达的国家,在就业指导相关理论上已经形成一批优秀的成果,基于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形成科学的就业指导体系。我国的就业指导理论经历了探索时期、初创时期、转型时期,虽然大量借鉴西方的理论成果,但由于和本国历史及现状结合的理论成果较少,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福建省高校应根据自身发展特色,设立若干个就业指导理论研究室,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第一, 探索“人”在就业中的位置,注重“人”的能力发展,最大限度发展人文理论,培养就业市场中“人” 的能力、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人格;第二,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不仅关心就业初期的职业选择,更是关注就业的全程化、个性化、市场化、信息化和个性化;第三,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理论研究,针对贫困学生、女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学生等群体,就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的问题,开展针对性的研究,构建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形成符合福建省高校就业指导需要的职业发展理论、就业指导理论等。

(三)加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率,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是根本,课程的设置很大程度影响到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通过教学改革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迫在眉睫,教学改革涉及到两个层面,即大学普通课程设置和就业指导课程设置。

首先,加强大学专业课程建设,目前就业市场上存在的就业对口问题,很大程度归结于专业数量和结构设置不合理,实行大学和社会联合办学模式,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通过和社会相关机构合作,掌握准确的市场就业信息,专业设置切记盲目和扎堆,对课程的设置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高层次人才自身的素质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其次,进一步推动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一方面,针对大学生的群体特征、职业规划、求职意向,开设丰富的就业指导课程,如:就业指导课、大学生涯与职业发展课程、求职技巧课程等,全方位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包括良好的社交技能、工作态度等;另一方面,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实践训练,通过举办求职面试、职业规划比赛、实习基地训练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形成有力的社会支撑体系

首先,依托高校资源,在高校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发挥专业优势,利用本校所具有的优势学科、 师资力量、硬件设备,按照职业化的模式进行入职前的专业见习培训,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熟悉岗位流程。其次,学校加强同人事、教育等政府部门合作,通过就业信息的及时掌握,开展适时的信息发布和交流,让学生熟悉就业工作相关流程。 最后,发挥学校软件优势和企业的社会资源优势, 进行优势互补。通过高校和企业联合,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在人才培养的初期,通过协议或合同形式,在学习过程或学习末期到企业实习,对于具有一定科研实力的优势专业学生甚至在毕业后可直接到企业就业。

(五)强化就业指导培训,建立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指出, 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在就业指导体系中起到关键作用,必须把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素质摆在重要位置,不断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3]。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素质,应当抓住三个要点:

第一,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招聘专门的就业指导教师,特别是具有相关证书者,如心理咨询证书、就业辅导相关证书的持有教师。针对不同的就业培训和指导职能,在部门内部设置不同的岗位,对岗位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实现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

第二,实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考核制度,对保持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性和先进性具有重要作用。 就业指导工作涉及心理辅导、就业培训等,工作内容不尽相同,专业性较强。随着社会发展,就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也应适时做出调整。对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实行定期考核制度,对就业中出现的新问题予以重视,并对教师进行新的就业指导技能培训。

第三,加强和社会专业机构的联系,可适时引进专家、人才补充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特别是就业培训机构、事业单位等机构、部门的专家,在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理论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实践指导能力。

(六)推进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通过搭建就业服务平台,不仅可以实现就业信息的高效传递,而且为高层次人才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疑问提供咨询,大大降低了求职成本,建立就业咨询中心和信息平台是目前采取较多的一种形式。

上一篇:财务案例分析下一篇:经典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