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

2024-09-18

福建师范大学(通用12篇)

福建师范大学 篇1

近年来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并且在姚明、易建联等中国球员加入NBA的情况下,篮球的影响力在我国已经越来越大,甚至可以说已成为我国的第一大运动。影响最大的是学生, 篮球已经成为大都数同学课外运动的首选,因此学生的篮球水平也随之提高,并且已经有了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这项赛事成为和CBA一样是代表各个领域最高水平的赛事。篮球进攻战术体系中快攻是其主要的得分手段之一,它能够提高进攻效率,简化进攻过程,并且还可以使比赛更赋激情和观赏性,快攻战术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战术打法,而且往往成为一支球队的技战术风格。据CUBA西北赛区10支队伍以及所观察的福建师范大学学生篮球赛16强比赛过程中快攻的实施和运用,结合本人实际经历就学生篮球比赛中快攻战术的合理运用提出个人观点与看法。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 . 1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度学生篮球联赛16强队伍为研究对象。

1 . 2研究方法

1. 2. 1观察统计法

现场观摩福建师范大学学生篮球联赛16强赛8场次比赛,进行了快攻运用情况专项技术统计,并对统计的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

1. 2. 2对比分析法

和中国大学生联赛CUBA西北赛区10支队伍的同类统计项目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

1. 2. 3文献资料法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参阅了大量有关篮球快攻技术方面的资料,对近年来篮球快攻战术的理论研究方面的情况进行较深的理解并借鉴了其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2分析与讨论

2 . 1快攻发动次数和成功率的分析

从结果可看出,统计得16支队伍中快攻总次数是占进攻总次数的21%,快攻成功率为47.8%。

结合我国大学生篮球联CUBA西北赛区的10支队伍的这种较高水平的比赛中快攻运用情况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在快攻次数占总进攻次数百分比方面,CUBA这种较高水平的比赛比较符合快攻的基本规律,而所观察的福建师范大学学生比赛中所占比例还偏小。并且比赛中的快攻成功率仅为47.8%,相比较CUBA联赛中的53.6%的成功率来说相差较多,虽然说基层的大学生比赛与CUBA是不同层次的两类比赛,但攻防对抗中的对手却都是各自同等水平上的,从比赛中所反映出的规律是一致的。所以从这一点上讲,对比的条件是成立的。

从快攻的成功率比较来看,与CUBA中的同类数据相比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反应出学生篮球比赛中快攻在具体运用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譬如对快攻战术结构的理解模糊、得分机会的把握较差、对快攻战术相关的基本技能的掌握不熟练。魏云芬曾在其 “对第七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男子组西北赛区各队快攻战术运用情况的研究”的文章中,总结出“从世界上篮球运动的一般规律来看,在快攻中有70%的成功率属于正常,然而一些高水平队伍的快攻成功率甚至可以接近90%[1]。对于快攻来说,它本身就是篮球比赛中一种以多打少,战术多变合理有效的得分手段,相对于阵地战来说肯定会有比较高的成功率。若比赛中快攻的成功率低于60%,就有违于快攻的一般规律了”。因此,对于所统计学生的快攻成功率仅为47.8%,明显是太低了。这组统计数据同时也反映出基层大学生在快攻发动时机、对于细节的处理、快攻运用中的变化的处理以及运动员个人高速情况下的技能水平等,都有一些缺陷和问题的。这些缺陷和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快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配合,也就影响了成功率,进而最终影响到快攻战术运用的整体效果。

2 . 2快攻发动时机的分析

从统计结果中可看出,所研究的学生篮球比赛中快攻发动时机主要是在抢得篮板球后,比例占到了63.5%,其符合篮球运动中快攻运用的规律,但是这个比例相对来说还是较小,而在CUBA的比赛中抢篮板球后发动快攻的比例高达82.4%,这说明学生的快攻意识不强,也说明学生在抢得篮板球后能够迅速发动起快攻的能力不 够 ,然而比赛 中抢断球 后发动快 攻占的比 例却明显 比CUBA这种较高水平的比赛要高的多 ,这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技能水平还不成熟,因此在进攻中出现运球、传球失误的情况比较多, 而在这时就是发动快攻的最佳时机。可以发现,学生在比赛中几乎没有利用发界外球的机会发动快攻,其中有规则的原因,但这也说明学生对于球场的观察、机会的把握以及传球视野等能力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这些数据说明了学生在发动快攻的时机选择上还不是很合理,更深入的可以说明,教师平时在对学生篮球教学与训练中对于这方面的重视不够。

2 . 3快攻得分方式和传球距离与次数的分析

从结果可知,学生在篮球比赛中快攻最终的得分方式上,主要是依靠行进间投篮的方式完成,比例占到了69.2%,而在CUBA行进间投篮和中距离投篮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这样才比较符合快攻的一般规律,才体现了快攻中战术的多变性。学生多选择行进间投篮主要原因是对于投篮技术掌握的不熟练,在快攻中不敢采取投篮的方式进行攻击,这体现了很多学生在学习篮球时对于基本功的不重视。特别是在快攻中,基本功的掌握情况将会很好的体现出来,因为快攻中几乎所有的技术动作都是在高速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在学生篮球的教学与训练中要特别重视篮球基本技能的学习。

在从传球距离和每次传球数来看。福建师范大学学生比赛中最主要就是通过长距离传球进行快攻,其比例占到了70%,较少通过短传进攻组织快攻。再观察平均每次的传球次数,所研究的福建师范大圩学生联赛中的数据为2.4,而CUBA中的数据是3.6,其中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虽然快攻从本质上来说是越简单越好,但从基层大学生所掌握的篮球运动技能来说,其传接球技术并不是很熟练,因此过多的采用长传快攻容易出现失误,而且过于单一,便于对方的防守。观察表中数据并结合实际比赛情况可知,学生由于在快攻时传球太少,一方面是由于对于篮球传球技术的运用能力不够;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学生对于团队配合的重视不够,在比赛中经常出现个人的盲目运球,在对学生篮球教学和训练中练习篮球技能的同时还要不断对他们进行团队意识的培养。

3结论与建议

3. 1结论

福建师范大学学生篮球联赛中,快攻的成功率偏低,难以更加充分的体现出快攻在整体进攻中的优势,虽然有比较多的快攻次数,但快攻成功率的相对低下,暴露出学生在快攻的组织上、快攻战术运用中的质量上以及快攻战术运用过程中的快速技术能力上的不足与缺陷,与CUBA比赛同类统计项目的数据相比较有比较大的差距。从中也反映出快攻教学和训练中,在战术环节上对于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尚有缺陷和不足。

从快攻发动时机较不合理的情况来看,也可以说明学生的快攻意识不够,在抢到篮板球后能够迅速发动进攻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并且从临场上看,体现出来的是普遍的快攻意识差,喜欢盲目运球以及对于快攻的含义和各种快攻战术的缺乏。而从快攻得分上过多的依赖于行进间投篮,与在快攻中传球的选择不合理上都能够反应出其与高水平的CUBA比赛的较大差距,更是体现出学生在篮球基本功和身体素质方面的不足。

3. 2建议

(1)重视培养学生的快攻意识,使他们养成在比赛中一切从快速出发的良好习惯,努力做到传球快、接应快、队形分散快。

(2)加强对于基本功的训练,无论从整个篮球运动技能还是快攻的能力来说都是建立在良好的基本技能上的,特别是培养学生在高速中完成运球、传接球和各种进攻手段。

(3)多进行实战训练,在实战中提高快攻的把握性。并且通过实战经验的积累,使学生在快攻中的传接球和进攻手段更加合理。

(4)对学生灌输各种积极的篮球思想,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拼搏精神,并且提高学生对于快攻战术的理解与掌握,为以后更好的学习篮球技能打下基础。

福建师范大学 篇2

2013福建高校综合排名

省排名全国排名院校类型总分125厦门大学综合62.87273福州大学理工22.533106福建师范大学师范14.594144华侨大学综合10.855164福建农林大学农林9.76204福建医科大学医药8.067219集美大学综合6.998394福建中医药大学医药3.019413漳州师范学院师范2.8510480福建工程学院理工2.2111500闽江学院理工2.08

来源:福建高校排名

文章来源:高考gaokao.

福建师范大学最有优势的.特色专业

福建师范大学是一所师范类普通本科院校,拥有共10个最好专业(特色专业)。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体育学类、汉语言文学、音乐学、英语、物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科学、经济学、历史学等专业可以说是福建师范大学最有优势的特色专业了,这些专业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和本校的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最好专业的详细列表:

大学革命、大学理念与大学领袖 篇3

迅疾的、全面的、具有根本的进化意义的转型和变迁有时被冠名以“革命”。美国高等教育就确曾经历过这样一场革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德曾以如椽大笔写下一篇以“高等教育的革命”为题的文章,描绘了从1870年前后到1910年间美国大学大发展的壮阔历史画卷。直到大学革命来临前的19世纪中叶,美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其高等教育处于源自英国传统的旧式学院(寄宿制本科教育)模式的主导之下,是一种真正的虚弱凋敝状态。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匮乏,教派对学院施加严密的控制;师资小而弱,教学内容和方法僵化陈腐;学院生活与社会和思想潮流相脱节,也与职业领域和经济发展缺乏有效关联。在哈佛任教的诗人朗费罗发出如此质问:“迄今为止,我们到底有过什么样的关于大学的理念?如此而已——两三座砖砌的建筑,一座小礼拜堂,还有一个校长在里面做祈祷。”无论是为追求学问还是为职业生活取得资质,学院都被广泛认为没有什么用处。而学院毕业生对母校的回忆往往充满抱怨和轻蔑。从19世纪初到内战时期,适龄男青年中入校人数的比重居然呈不断下降趋势,到1869年,几乎两千名美国适龄男子中才有一名进入学院。高等教育的这等境况,当然是和美国在智识上在西方世界的总体低落地位密切相关。

然而到19世纪60年代末,高等教育的革命似乎突然来临。这场革命最明显的内容,就是真正的大学取代僵化没落的学院,成为高等教育的主导形式。工业化浪潮中新增的社会财富大量流入高等教育,新的大学纷纷建立,已有的学校则扩大规模,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迅速增加(1870至1910年间增加了四倍)。教派的制度和精神枷锁被解除,从德国传播来的“为真理而真理”(或者“为学问而学问”)原则被奉为圭臬。一系列自然和社会科学进入大学,并确立了巩固的制度地位;知识和文化的主力,由私人和业余的学问家变为“研究型大学”里的专业化从业人员。面向“高深知识”和专业领域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建立起来,以通识教育为本位的本科教育也得到重塑。高等教育重建了自己和社会其他领域的关系,也提升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大学不仅在知识的发现和传播中取得支配地位,而且成为整个现代生活的一个中枢制度,占居了“美国生产体系”和美国文化体系的核心地位。美国智识生活相对于欧洲的欠发达地位被扭转,世界科学和文化力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因而为之大变。这大概是最大、最重要的“美国成功故事”之一。

“伟大的大学”和伟大的校长

现今举世仰慕的一群美国精英大学正是这场大学革命最耀眼的成果,而有一本书正好成为标记美国大学革命辉煌成功的绝佳文本。在霍夫斯塔德所描述的“高等教育的革命”的末年即1910年,著名的《独立派》(TheIndependent)杂志记者斯洛森(EdwinSlosson)出版了《伟大的美国大学》一书。有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的斯洛森,用两年时间详细考察多所美国优秀大学的状况和质量,在杂志上撰写系列文章介绍评论了其中的14所,因大受欢迎而结集为500多页的巨册。现在看来,这本书成了一种豪迈的宣告:美国有了自己的“伟大的大学”。这个名单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密歇根大学、成斯康辛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康奈尔大学、滨州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大体而言,正是这些学校构成今日美国精英大学的主体。

而在伟大的美国大学的创生过程中极为醒目的,是一个由大学校长组成的制度和精神的领袖群体。理解大学革命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经由这些人的生平功业和理念思想。尽管有美国学者认为这一段历史复杂多面,不赞成以“大学校长的圣徒传”来统御大学史撰述,但在大学革命中,校长们对自己所执掌的大学的品格灵魂的塑造作用如此之强,其引领高等教育潮流方向的影响如此之巨,使人感到人物传记与制度的历史的确联系紧密,以至于缺了人物传记则制度史将无以成立。哈佛的查尔斯·埃利奥特、霍普金斯的丹尼尔·吉尔曼、康奈尔的安德鲁怀特、密大的詹姆斯-安吉尔、芝大的威廉·哈帕尔、斯坦福的戴维·乔丹、威斯康辛大学的约翰·巴斯克姆,等等,都是这样的开创性和奠基性人物。他们是大学革命最好的标志。他们当中有些即便被称为文化意义上的伟人,也算不得过份。

其中有两个人格外值得关注。埃利奥特执掌哈佛大学的40年(1869-1909年),正与大学革命的时段相重合,而他在年仅35岁时发表的就职演说正可被视为大学革命的宣言书。在他之前,哈佛有大学之名而实不脱旧式学院的形制。在他的坚定而审慎的改革努力之下,哈佛不仅经历了规模的持续扩张,而且全面奠定了现代大学研究和教学制度的基本要素。获得新生的哈佛在新的环境下继续担当美国高等教育的翘楚,而埃利奥特也成为影响超越哈佛的全国性教育领袖。吉尔曼则作为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创建校长(1875年受任),一手打造了美国的第一所研究型大学。其借鉴推广德国大学模式,建立高深研究和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努力和业绩,使其在当时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声望和影响力仅次于埃利奥特。一个插曲可顺便一提:吉尔曼之被任命为霍普金斯的校长,正是由于另外三位校长埃利奥特、怀特和安吉尔向该校董事会的推举。

大学领袖和大学理念

美国的大学革命,如果被仅仅看成一个大学规模扩张、精英大学在专业生产知识的竞赛中胜出的故事,则不免过分简单化。正如一个人有性格和灵魂一样,特定的制度机构以特定的“制度文化”为重要属性和存在条件,而制度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强大的稳定性,以及自我延续和抗拒外来影响的倾向和能力。而正如有的职业比另外一些职业对精神力量的要求更高一样,对大学这样一种作为文化和精神场域的机构而言,它的制度文化本身的坚固性、独特性及其对制度实体的重要性必然会超过其他类型的制度组织。这就是为什么对大学来说,精神传统厚重与否,以及是否得到执守捍卫特别重要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伟大的美国大学”在建立、改革和成长的过程中特别珍视所谓“mission”(使命)和“ethos”(精神特质)的缘由。自然,这是在肤浅粗糙的“唯制度主义”观点下所难以领悟的。

埃利奥特、吉尔曼等大学领袖的意义和价值正在这里。在扩张大学规模、建设研究和教学制度的“务实”、“事功”之外,这些校长也在通过申述大学的使命和原则而塑造大学的灵魂和品格,为美国的知识和文化生活立言立心。他们是有强大的人格和信念力量的人,是能够从文明和文化的高度审视高等教育的人,是对学术生活的机理有专注思考和深刻理解的人,是能够超越功利世界

的庸理俗谛、抵制社会风潮的轻薄浮躁的人,因而他们也就成为目光远大、气度恢宏的知识领袖和教育家。惟其如此,埃利奥特在其就职演中才说得出这样的话:“通识教育最终延伸到专业教育之前,一所大学不应十分关心知识的应用。诗歌、哲学和科学合在一起的确能增进人类的物质福利,但是科学和诗歌一样,其存在的最主要的理由并不在功利方面。在思想和行动的各个领域,真理和正义都是超越功利的。”而吉尔曼则如一位史家所说,是把“真理(而不是效用)作为这所大学的意识形态主题而加以申述”。在董事会和外界的压力下,吉尔曼坚持他的大学的目标不是“获取财富,而是探明事物的基本法则”,始终阻挡技术学科和产业研发进入霍普金斯。

《伟大的美国大学》一开篇就说,这些大学是在“顺应和抗拒时代的要求”中实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的。顺应什么?提升学问、教育和文明的要求。抗拒什么?“镀金时代”的风尚潮流。须知大学革命的时代,正与美国历史上经济高速发展、政治腐败窳劣、文化风尚庸俗粗鄙的“镀金时代”相重合。有理由认为,使那种与“时代精神”多有龃龉的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得以存续和弘扬,正是大学领袖的文化功业。

拿美国说点中国的事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的名言早已流播天下——“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不过我想,在制度创建和变革的关键时期,或许大学的制度性领袖即大学校长的作用有甚于专业学术方面的大师。想想蔡元培时期的北大,似可为佐证。

尽管我深知,对历史上的事做参对比附总是要冒过于简单化的风险,尤其是在“发展阶段”观念下把西方(特别是“例外的”美国)的过往认作中国的当今,这种思维方式已不具知识论上的合法性,但读美国大学史,总还是禁不住要想到我们所处的当代中国大学。两相对照之下,思绪感喟不免油然而生。就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及相伴随的大学内部的强劲专业化趋势(在中国以“学科建设”为口号)而言,中国今日似乎是在重复当年美国的大学革命。就高等教育的外部社会环境而言,中国的现状潮流与“镀金时代”也是庶几类似乎。但对今日中国大学而言,即便没有李零教授(在名文《大学不是养鸡场》中)引古人的话说的那么严重——“背理而伤道之处,难遍以疏举”,也实在难以认为它处在一个纯粹的进步和提升的过程之中。

福建师范大学 篇4

学, 指的是学习;风, 带有指向性。 学风则是学生的学习风气及状态。从广义上来讲, 治学态度、治学精神以及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统称为学风, 在特定的环境下表现出独特的内涵, 它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换句话说, 学风的严谨与优劣与否, 对于学校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关系到学校的教学秩序和人才培养, 关系到学生能否学习到有用的文化知识。所以任何一所高校, 秉承着对社会、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和原则, 都应该将学风建设问题摆在重要位置上。

2 大学生学风状况调查及分析

据了解, 虽然各个高校都能够清楚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也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出台了相应的措施。然而, 当我们走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 你可能经常会看到学生迟到、早退、逃课, 考试作弊, 沉溺于网络社交、网络游戏等现象。 大学生的学风状况究竟为何会这样?这是个别学生的个别现象还是高校校园里的普遍存在呢? 为了深入了解情况, 找出学风中存在的问题, 探索解决方法, 特选取了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900 名左右在校学生代表进行问卷调查。

(一) 抽样调查对象及方法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2003 年4 月经教育部批准创办, 同年12 月通过教育部首批确认的独立学院。 学院依托"母体"学校福建师范大学的优势学科, 目前设有外语系、文化产业系、国际商学系、管理学系、经济与法学系、信息技术系六个系和一个国际教育学院, 共开设英语、电子信息工程、音乐表演、电子商务、金融学、法学、市场营销等涵盖文、理、工、经、法、管等学科门类30 个本科专业和3 个国际化本科教育实验班,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达13000 余人 (以上数据截至2015 年6 月) 。

调查对象涉及2012 级、2013 级和2014 级三个非毕业班年级;调查内容涉及到学习态度、宿舍风气、个人目标规划以及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方面, 共发放问卷900余份, 回收900份, 其中有效问卷870份。调查问卷样本情况统计如附表:

(二) 调查结果统计

经过调查统计和个别访谈, 得出数据如下:

(1) 学习目的调查。

(2) 学习态度调查

(3) 课余时间自学情况调查

(4) 课堂行为调查

(5) 宿舍学习风气调查。

(三) 大学生学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

不可否认, 目前高校中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模糊, 功利性明显的情况。 在调查数据中, 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为了当前期末考试、将来就业或一些其它的外在压力, 这使得他们的学习情况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比如, 很多学生以就业为目的而学习, 一旦就业前景不明朗, 便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和目标, 变得很迷茫, 不知所措, 也就衍生了很多其它问题。

(2) 学习态度不端正。

调查数据显示, 部分专业课程较为枯燥, 理论性内容多, 学生听课效果不佳, 各个年级均有不同程度的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状况就是要么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要么就是不能集中精力, 经常窃窃私语、刷微博、看微信甚至睡觉等。 有些学生由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出现厌学情绪, 上课不去, 去了也不听, 课后作业抄袭, 考前熬夜临时抱佛脚甚至有退学的念头等。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前奏, 个别学生连临时抱佛脚都不愿意, 但迫于家庭和毕业压力, 在考试中存有侥幸心理, 无视校规校纪和考场纪律, 出现考试夹带小抄等违纪或作弊行为。

(3) 沉迷于网络社交和游戏, 养成不良学习习惯。

现如今, 智能手机、i Pad不离手, 随处可见WIFI,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校园当中, 往往有一些学生因为自律性太差, 沉迷于网络, 影响学业。很多学生每天聊微信、刷微博、抢红包、打游戏, 上课不听讲, 晚上熬夜通宵, 基本都是捧着手机渐渐入睡, 自控能力差, 自觉性不强, 以至于荒废学业, 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

(4) 学习氛围不佳。

学生在学校过集体生活, 宿舍的舍友及周围环境对其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据调查, 有些宿舍集体拿奖学金, 有些宿舍集体"大红灯笼高高挂"。 总体来说, 大学生宿舍普遍学习氛围不浓厚, 出现集体通宵上网、喝酒、玩游戏, 有的甚至形成了集体迟到、旷课等不好的学习氛围和风气;学生所参加的社团当中, 相当一部分徒有虚名, 他们不能从中学习成长, 不能拓展自己的交际面, 课余时间也不能被充分利用起来;或是部分学生打着参加社团的幌子不进行正常的教学和其它活动。

(四) 学风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学生个人因素。

进入大学后, 学生的学习方式与高中有很大差异, 不再有老师和家长的督促, 有一些自觉性不高、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不能及时根据这一转变做出调整, 往往很容易放松懈怠, 时间一长, 学生的惰性思想意识就形成了。 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了解, 感觉学无目标, 更有在报考志愿时被调剂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甚感乏味, 厌学弃学。

(2) 学校管理因素。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任课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较少, 导致学生的兴趣度和积极性下降。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讲究日常积累, 依靠考前划重点, 突击记忆, 只求及格, 不求甚解, 所以学生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60 分万岁, 多一分浪费。 另外, 学校在学生日常管理方面做得还不够细致, 对于学生宿舍不够深入, 学生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再者, 校园活动如团日活动, 尤其是积极向上的活动组织得不够, 没能充分发挥它的带动作用和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3) 家庭和社会因素。

家长盲目依赖学校的管理和老师的监督而忽视自己对孩子的关心, 学校与家长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都缺乏有效的沟通。同时, 社会不良风气也对学生产生着相当消极的影响, 学生由于甄别和调节能力有限, 很容易受到消极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3 大学生学风问题对策研究

(一) 加强思想引导

学校应当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使其端正学习态度, 树立正确观念。 学校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胸怀远大抱负、坚定理想信念, 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其将个人的学习价值实现与社会意义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使其将回报社会, 丰富和完善自己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 把握学习的主动权。

(二) 丰富校园文化

注重文化载体建设是促进思想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学校中的隐性课程, 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应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 发挥凝聚和激励功能, 使学生意识到只有端正学习态度, 培养良好学风, 努力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从心理上成为集体的一员。

(三) 健全规章制度

学校应当进一步严格管理, 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通过制度规范学生的个人行为。当代大学生日益呈现出新特点和新情况, 学校应当根据这些情况和特点不断对学校规章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 在日常管理中, 做到按章办事, 循规蹈矩, 将制度落实到位, 真正对学生的行为起到警示和规范作用。

(四) 促进家校互动

学校与家庭双管齐下, 加强学风建设。 学校管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学风建设亦是如此, 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特别是学生家长的支持。 学校在积极进行学风建设的同时, 还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通过家校合作, 学校可以将学生在校的学习、思想、生活情况及时告知家长, 使家长真正掌握子女的在校情况, 在问题出现时, 能够与学校共同处理和解决, 保障学风建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姜韦钰.从课堂考勤分析独立学院的学风建设--以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为例[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10 (6) .

[2]刘光辉."学风建设"问卷分析及措施[J].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3 (5) .

[3]谭祖飞, 余小军, 谢首鹏.独立学院校风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出国与就业, 2009 (14) .

[4]赵伟.我国高校学风建设研究[D].天津大学, 2007.

[5]伍万全.关于学风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 2001 (3) .

福建师范大学外语复试经验 篇5

我考的是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这个专业报的人不是特别多,查了一下好像有48个,过线有9个,过了国家线就可以去复试。复试当天下午各专业分成组在各个教室等待。我们专业安排在5楼一个办公室,和学前英语专业一个教室,等他们复试完了才轮到我们。很焦急很漫长的等待……

四五点的时候轮到我们专业,那时候翻译专硕已经复试结束。估计时间问题,进去之后我准备的那么长的自我介绍刚开始就stop了。总共有4个老师,3个老师负责提问,另一个老师应该是负责统计分数吧!老师们看着都很和善,但是心里紧张的要命,感觉自己说话都是颤抖的。问了我好几个专业问题,至今记得很清楚。第一个问的`是现代语言学有哪些,然后又问我心理语言学,我就凭着记忆说了一些。后来老师又问我心理语言学与其他语言学的区别,当时懵了,不知道怎么说。其实,事后想想很简单的问题,从internally 和externally 方面说。另外一个老师又开始问我问题。问我同不同意索绪尔的结构主义中的观点。唉,这么专业的问题我真的不知道怎么说,然后就复述了一下结构主义的主要内容。然后另一个老师又复述了这个问题,估计是想说我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反正不会,然后就对老师笑笑,实在不会。老师就让我出去了。出门之后就去对面办公室政审,老师让我自己介绍一下情况。就随便说些,出去了。下楼见到同学,她考的是翻译专硕。我们抱在一起,这回完了老师问我的问题好几个都不会,心里难受,只想早点离开师大。因为不知道别人情况怎么样,复试结束一个个都走了,不让交流,再说了这时候谁会告诉你什么啊,因为大家都是竞争对手。

隔天下午成绩贴出来了,因为周六周日有雅思考试,封楼了,没看到成绩。我等到周日下午雅思结束才上楼。那天下午下了好大好大的雨,衣服鞋子都湿透了,可是心里很开心,因为结果比我想象的好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人总要怀揣着最美好的梦想做好最坏的打算,不是么?

希望能帮到备考的学妹学弟们,感谢这一路走来帮助过我的人,如果没有你们就没有现在成绩!等我开学,一定亲自拜访,尤其是小柯学长。谢谢!

西华师范大学 篇6

历史沿革西华师范大学创建于1946年5月。先后历经私立川北农工学院、私立川北大学、四川师范学院、南充师范专科学校、南充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学院等几个阶段,2003年4月16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专业齐全、办学层次较高、办学条件较好的综合性高等师范院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29332人。其中研究生1534人。另有成人教育学生4370人。

办学条件学校分两个校区办学。校园占地面积2476亩。建筑面积91.9万平方米。有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部省共建基础实验室4个,部省共建优势特色学科实验室1个。四川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实习实训基地近300个。图书馆藏书223万余册,建有电子文献检索中心、高速宽带校园教育科研网。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648.6万元。学校建有多功能体育馆、田径场、足球场、网球场等各类现代化体育设施。

学科门类学校现有20个二级学院,52个本科专业,24个专科专业。覆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其中运动训练学为教育部批准的单招专业。有3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农林推广硕士培养单位。有四川省重点学科4个。在2002—2004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排名中,我校林学专业排名全国第5名、环境科学与工程排名第30名。生物科学名列第31名。形成了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相协调、结构合理、特色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布局和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885人,专任教师1334人,其中教授148人,副教授39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49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1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7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0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师德标兵2人,四川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3人,四川省优秀青年标兵1人,四川省劳动模范3人,四川省情系教育师德标兵1人。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整体办学实力提供了可靠保障。

教学成果学校始终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常抓不懈。效果显著。中国古代文学、生物科学两个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评为第二批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获准建设11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14门省级重点课程、28门省级精品课程、7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教学团队。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46项。省级电教成果奖3项。学校被评为四川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国家首批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等。

科研实力学校把科学研究作为促进教学、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工作来抓。取得突出成绩。“十五”以来,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研课题35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6097篇,2005年以来。SCI收录我校学术论文240余篇。EI收录我校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译)、教材185部;获国家、省政府奖25项。有《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西华师范学报》(自然科学版)两种公开出版刊物。有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西部区域文化研究中心两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科学研究形成了珍稀动植物研究、中国隐翅虫科分类研究、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理论物理、有机化学、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国女子教育史、社会政治发展、丘陵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等主要特色科研方向。

交流合作学校积极加强对外交流。与全国地方师范大学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与,全国60余所师范院校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先后与华美教育交流协会、北美中国教育交流协会、美国伊萨卡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美国戈申学院、美国布鲁富顿大学、泰国邦如诺大学以及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等地区和高等院校开展了学术交流与合作。进行了互派专家讲学、教师进修和互派留学生的交流活动。先后举办了“三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引力波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

育人质量学校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为基础。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倡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已连续成功举办20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有各类社团42个。2002年以来,学校在参加全国、省、市级比赛中获得各种奖励350余项。学校被评为四川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全国先进单位、四川省十佳团组织、四川省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建校60余年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15余万名合格人才,近几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在校签约率一直名列全省高校前茅,学校已连续6次被评为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就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分别作了报道。学校被誉为“读书的好地方、选才的好去处。”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了新的发展目标,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问:贵校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如何?

答:我校坐落在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川东北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南充市。这里年平均气温17.5℃。气候十分宜人。南充市现有驻市高校6所,是四川省第二大教育城市。有建城2200余年的悠久历史。这里人文荟萃。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朱德、罗瑞卿,民主革命家张澜、《三国志》作者陈寿出生成长的地方。南充交通便利,达(州)成(都)铁路、成(都)南(充)高速、南(充)渝(重庆)高速以及兰(州)渝(重庆)铁路构成了四通八达的地面交通网;南充高坪机场有直飞广州、深圳和北京等地的航班。

问:能简要介绍贵校大类招生的情况吗?

答:今年我校在历史文化学院和商学院试行大类招生。历史文化学院按专业大类招生。

新生报考和进入历史文化学院时不分具体专业或方向。前三学期为基础平台课程学习,第四学期开始根据本人志愿、市场需求和平时学习成绩分为历史学(师范教育方向)和历史学(历史文化与旅游方向)两个专业方向学习。

商学院按工商管理类和经济学类招生,前二学期为基础平台课程学习。从第三学期起根据本人志愿、市场需求和平时学习成绩分专业培养。即工商管理类学生可选择工商管理专业或市场营销专业学习,经济学类学生可选择经济学专业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习。

问:贵校对同批次进档考生的专业是按照什么原则安排的,

笞:按照考生报考专业志愿顺序录取。报考第一专业志愿未满足录取的考生,按其所报第二专业志愿录取。并在录取时设置专业级差分数(不超过5分);当某考生所报专业志愿都未满足录取时,服从专业调剂的,将其调录到计划未录取满额的专业;不服从专业调剂的,将予以退档。

问:贵校设有分校吗?校园环境和生活环境如何?

答:西华师范大学创建于1946年,创立至今未建设过任何分校。我校现占地面积2476亩,建筑面积91.9万平方米。分为新校区和老校区2个校区。校园静、净、素、雅,相映成趣。老校区绿树掩映,古朴典雅;新校区山环水绕,俊逸灵秀,被誉为园林式、生态型的校园。我校实行公寓式管理。6~8人一间,有独立卫生间、洗衣台,室内有衣柜、写字台。可申请将宽带网接入寝室;五个现代化的学生食堂,校内有农业银行、建设银行、邮政储蓄自动取款服务。学生体育设施完备。有4个400米标准运动场、2个标准比赛游泳池、一个标准10米跳水池、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足球场及其它体育设施若干。

问:录取进校后,是否有调整专业的机会?

答: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优秀学生一个重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机会。学生进校学习一段时间后,可以向相关学院和教务处提交申请,学校参考学生的高考成绩和平时学习成绩。允许一定比例的优秀学生在学校规定的专业范围内重新选择专业。

问:贵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

福建师范大学 篇7

一、“U-G-S”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国际社会在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世界各国都对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能力本位”的教师教育日益关注,以“大学为本”的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受到诸多质疑。为此,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率先发起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试图打破大学和中小学在教师教育上的隔阂,开始实施“大学-中小学”模式(University-School,简称“U-S”模式),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得到很大的发展,形成两种代表性的模式,即英国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师教育和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简称“PDS”)。随后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以学校为本和大学为本相结合的教师教育新浪潮[1]。随着教师教育大学化和一体化改革的进行,教师教育固有的结构框架和运行方式不可避免地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2]。

从国内现实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家“鼓励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政策的倡导下,以综合性大学为主导的非师范类院校在教师教育领域中迅速发展,他们依靠雄厚的学科力量和扎实的专业背景,对师范院校的教师培养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师范院校原有的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必须走一条开放式的教师人才培养之路。为此,师范院校加强了与中小学之间的联系,而中小学为了建设优质的师资队伍,也与师范院校建立起了伙伴关系。然而,由于师范院校实行的是两级管理、以省为主进行管理,中小学则以县级管理为主,此时的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凸显了一个问题,即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主要是以情感维系而建立起来的有限合作,由于参与面小、合作深度有限而很难实现大学响应社会需求发展教师教育与中小学建立高质量教师队伍之间的供需平衡。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师范院校和中小学之间只有在掌握了丰富资源和具有强大协调力的政府参与下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合作才可能妥善解决上述问题。在三方都有合作意愿和需求、都希望形成一个合作共同体的情况下,师范院校教师教育“U-G-S”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U-G-S”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师范院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相互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师教育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种合作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适应教师教育发展的时代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具有3个显著特点,即“开放、合作、实践”。“开放”是一种思想,只有师范院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各自打开封闭的围墙,在彼此开放的状态中才能真正融为一体,促进彼此的发展;“合作”就是要建立教师教育共同体,促进师范院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不同组织之间的文化互动、融合,实现参与各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践”作为教师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突出反映在大学师生参与社会实践和走进中小学教育现场,通过实践不断促进教育和社会的发展[3]。东北师范大学是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首倡者和成效突出的践行者。东北师范大学从1988年开始就在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确立了“长白山之路”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项目,解决了农村偏远山区教育教学的落后状况,培养了一大批中小学优秀教师。2007年,东北师范大学与东北三省教育厅签订共建“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协议,这标志着“U-G-S”人才培养模式在东北地区进入全面实践阶段。与美国PDS不同的是,我国师范大学的实践探索是在政府相关教育部门的协调下建立起来的教师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种适应我国教育发展需求的本土化模式。2012年8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建立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4]。这标志着“U-G-S”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家政策层面已经得到认可,在实践中可大力推行。

二、“U-G-S”模式的运作机制

(一)在目标设置方面:本着平等合作的理念,确定三方满意的合作目标

山西师范大学在合作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确定了“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宗旨,把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支持基础教育和引领基础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实践,在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研究和咨询方面为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同时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形式,促进地方教育文化的发展。地方政府充分发挥行政和管理优势,为山西师范大学和中小学的合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促进该模式的顺利实施。中小学积极发挥实践基地优势,并借助于这个平台,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学校的师资实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个主体之间存在共性与差异,共性主要包括共同的愿景、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目标等,差异主要包括组织性质的差异、成员专业背景的不同等。共性使大家走到一起,差异能使合作各方从多角度思考与理解现实问题,有利于宏观把握教师教育的发展动态。差异使主体各方能相互吸引,默契配合,并在共同目标的驱使下逐渐形成相互的理解与信任,促进教师教育“U-G-S”模式的顺利进行[3]。

(二)在组织制度方面: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协调各方的需求,明确各方的责任

山西师范大学成立了专门的项目合作办公室,成员由师范院校的相关领导、地方政府的相关领导和基层中小学的校长及教师代表组成。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协调各方的利益和需求,明确规定各方的责任和义务,促进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在教师教育“U-G-S”模式中,山西师范大学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本着非指导性的平等合作态度,同时保持着专业研究者的独特眼光和思维方式,深入研究地方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协助地方政府和基层学校的教育改革,从“指导者”的角色转变为“服务者”、“合作者”,从而消除与中小学之间的距离感;地方政府则从“指挥者”“命令者”的角色转变为项目的“规划者”和政策、资金的“支持者”,提供专项资金用于山西师范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积极协调和解决合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共同促进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小学改变了以往被动的“接受者”的角色,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身到合作当中去,争取合作中的话语权,积极协助山西师范大学开展教育实习和教师培训,同时与高校师生合作进行有关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在合作内容方面:拓宽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容

1. 教育培训服务。

山西师范大学从2006年起,一直实行顶岗支教项目,每年都选派优秀大四学生和研究生到中小学进行“顶岗实习”,对“置换教师”进行培训。其次,开展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指导,促进校长专业化的发展。此外,还协助地方政府开展教育部门行政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教育理论素养和办事效率,促进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

2. 教育咨询服务。

山西师范大学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科研优势,为地方政府和基层中小学开展咨询服务:帮助地方政府解读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为地方政府制定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献言献策;为中小学在学校建设、教育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提高了师生服务社会的能力

3. 科研服务。

山西师范大学与基层中小学建立合作研究伙伴关系,开展全方位的教育教学合作研究,促进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如帮助基层学校开展校本研究、课例研究、有效教学研究,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校本研究能力;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教育教学研究的咨询、指导工作,帮助中小学教师掌握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提高教育研究的能力,在实践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实践,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此外,山西师范大学还协助地方政府开展教育研究和教育评估活动,帮助地方政府制定教育评估标准,不断促进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4. 提供各种资源服务。

山西师范大学为地方政府制定教育发展政策和中小学实施教育改革提供信息服务。现有的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实验室等向中小学和地方政府开放,帮助他们迅速掌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动态。

(四)在合作形式方面,探讨多样化的合作形式

山西师范大学实行的教师教育“U-G-S”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三方既可以进行长期合作,也可以进行短期合作。如在师资培训和地方教育改革等方面可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行长期合作;对于在学校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难点问题,山西师范大学可以组织理论或技术团队及时帮助解决,进行有效的短期合作。此外,在培训方式上,既可以是基层教师到山西师范大学来进修学习,也可以是大学教师到基层学校进行学习指导和考察研究。

(五)在保障体系方面,把教师教育“U-G-S”模式纳入战略规划

山西师范大学把教师教育“U-G-S”模式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把服务地方教育发展放到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形成有目标、有重点、有组织、有步骤的制度体系。各种硬件、软件设施都能长期有效地供地方教育事业发展所用,使师范院校开展的社会服务变成一项长久性的事业;地方政府也把教师教育“U-G-S”模式纳入地方教育发展规划当中去,积极与山西师范大学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合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障,促进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小学也把教师教育“U-G-S”模式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当中,通过与山西师范大学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增强学校的开放性,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

三、教师教育“U-G-S”模式的实施成效

7年来,山西师范大学努力探索既具有地方特色又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教育发展道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积极开展教师教育改革。在社会服务理念的指导下,遵循目标一致、责任明确、合作发展的基本原则,以人才培养、基础教育研究和服务为主要内容,开展教师教育“U-G-S”模式改革,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师培养方式,努力探讨多渠道教师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教师教育“U-G-S”模式空间布局初步形成

传统的师范院校社会服务主要局限于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对基层学校和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较少。山西师范大学本着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理念,通过发挥师范大学人才和智力优势,积极与当地政府合作,组织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学术交流、信息共享等项目,为区域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山西师范大学的首要举措就是实施“顶岗实习,置换培训”项目,通过该项目,不仅为基层中小学服务,同时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努力为区域文化社会发展服务。

2006年11月,山西师范大学启动了“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工作,分地区、分阶段地实施这一项目,改变了传统的仅由师范大学单方面派遣实习生的做法,采取双向派遣、互惠互利的方式,即师范大学向基层中小学安排师范生进行实习,地方教育局派遣由实习生顶替岗位而置换出来的中小学教师到师范大学进修学习,实行师范大学与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共同管理,建立起分工协作的二级管理体制,调动了师范院校、地方政府、基层学校和师范生多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了师范大学、地方政府和中小学相互合作、共同管理的新型合作形式。

截至2013年3月,山西师范大学已经先后进行了13次“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活动,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过万人,来山西师大参加置换培训的中小学教师也达万余名。目前学校已与省内30个市县达成合作关系,涉及200多所中小学。顶岗实习的开展,畅通了师范大学和基础教育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对教师教育的改革、基础教育的发展和区域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经过多年的探索,山西师范大学基本形成了教师教育“U-G-S”模式的空间布局结构,为该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发挥师范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学校又于2010年,提出了“创建教育创新试验区”的构想,从而构筑一个更大的服务地方教育事业的大平台。目前,已与全省30多个县签订了教育创新试验区协议,逐步展开全方位、多层面的合作。

(二)教师教育“U-G-S”模式的合作过程日趋规范

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学校逐步规范了教师教育“U-G-S”模式的运作。该模式的运作过程主要分四个阶段,即项目论证阶段、联系协调阶段、组织实施阶段和总结评价阶段,这四个阶段是一个闭合的回路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积极调整自身适应外界环境的系统。在项目论证阶段,山西师范大学与地方政府以及中小学相互考查、调研、协商、交流,共同探讨关于项目的价值与可行性、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阻力、项目的实际效果等问题,以此来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在联系协调阶段,三方通过有效的沟通合作来确定项目的实施地区、实施过程、实施中各方的职责与义务,实施中的人员分配以及经费筹集等问题,以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在组织实施阶段,三方共同组建项目实施的负责机构、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协调和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在整个合作中各方都本着平等合作的态度,以共同利益为主,相互协商、相互配合,共同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在总结评价阶段,三方要共同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相互评价各自工作的成效和问题,在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中,要进行分阶段的交流与评价,以此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从四个阶段的分析可见,每个阶段都是山西师范大学、地方政府和基层中小学相互合作来完成的,各方积极主动的合作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开展。

经过7年的探讨和实践,山西师范大学逐渐理顺了大学、地方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师教育“U-G-S”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虽然在实践运作中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它毕竟提供了一条切合实际的特色办学之路,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案例和经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相信这些问题一定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钟秉林.教师教育转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65-176.

[2]张翔,张学敏.教师教育U-S共生性合作的发生机制探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2(01).

[3]张景斌,蔡青.教师教育中的合作共同体建设[J].教育科学研究,2012(01).

福建师范大学 篇8

一、改革课程设置, 强化教育实践

河北师范大学深化课程改革, 初步构建起了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技能实践课程四大模块组成的新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学生用三年半时间修读完前3个模块课程, 再用半年时间到县以下农村学校顶岗实习, 接受“全职”岗位锻炼, 完成教学技能实践课程模块的学习, 强化教育教学技能。

二、对实习支教学生进行全过程跟踪教学指导

为确保实习支教工作取得实效, 河北师范大学、实习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管理和指导实习支教工作。河北师范大学组织不同学科教师教育专家 (包括中学一线优秀教师) , 地方组织教研室和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 对实习生进行全过程跟踪指导;实习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习生到县重点高中参加听课、评课, 接受高水平指导。

三、强化实习支教考核管理, 提高实习支教质量

实习生在做好见习、实习教学、班主任工作、教育行政工作、课外活动指导、教学实验、社会实践等基础上, 还要参加教育调研和科技创新活动, 提高科研能力。实习生返校后, 各学院对其进行教学验收并给出相应成绩, 实习生成绩由实习学校、驻县管理教师、实习生所在学院共同负责评定, 按百分比计入总成绩, 实习生教育调研和科技创新优秀论文成绩计入附加分。

四、充分利用高师院校教育教学资源开展农村教师置换培训

以“更新观念、传递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养”为目标, 充分利用师大的教育教学资源,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深入开展农村学校被顶岗教师的置换培训工作, 培训内容主要围绕中学新课标、新理念、新方法展开, 同时开展教学课件制作等教育技术培训;聘请中学名师传授班主任工作技巧, 聘请中学名校长介绍校本管理经验;组织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到名校考察学习先进的管理、教学方法。河北师范大学组织9个学科的教学论教师宣讲新课标, 3年共培训教师1.2万人次。组建了“专业技术人员进万村兴百业活动”专家服务团, 选派50名专家、教授到50所实习支教学校进行定点帮扶, 一年来举办讲座230场, 听评课2400课时, 个别指导3300人次。组织被顶岗的农村学校教师免费学习师大课程或到师大附中、附小跟岗进修, 先后有近千名管理人员、教师进行了挂职锻炼。

五、积极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实习支教基地

按照高师院校、政府、基层中小学校密切合作、利益共享的教师教育新模式, 河北师范大学先后与威县、南宫市等政府签约共建实习支教基地, 为深化顶岗实习支教工作提供稳固的平台, 使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沿着科学化、规范化、基地化的目标稳步迈进;同时, 拓宽了高师院校服务基础教育的渠道, 提高了师范生培养质量, 支持加强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福建师范大学 篇9

一、“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的社会背景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民受教育的基本需求得以实现,2000年我国基本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开始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转变。随着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想方设法让子女接受优质教育,避免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幼儿园到高中非名校莫属。在此背景下,一部分学校借助自身独特的历史、体制、政策、资源等优势,集中了最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吸引远近各类名师,招收大量优质生源,引发了“奥数热”、“择校热”、“高价学区房”、“拼关系”等一系列教育热点问题和社会问题,造成普通学校生存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加速了社会基础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引发了教育资源的不平等。[1]基础教育失衡现象越来越严重,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逐渐成为教育大计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为落实国家相关教育精神和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优质教育平民化、普惠化,西安市2012年启动“大学区管理制”,试点阶段在4个区283所中小学实施,2013年全市推进。这是今后一段时期内西安市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性政策导向,也是该地区积极探索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路线选择。“大学区管理制”要求优质学校为龙头的学区长学校通过输出品牌、管理、资源以及在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教育科研、成果交流等多种方式与途径,带动成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根据西安市教育局《关于推行“大学区管理制”的实施意见(试行)》的解释,“大学区管理制”的基本思路是在区(县)中小学中,以区域内的优质学校为学区长学校,吸纳3~5所学校,相对就近,合理组建“大学区”。“大学区”实施“捆绑式发展”,逐步在“大学区”内实施“统一教学管理、统一共享设施、统一安排教师、统一课程资源、统一教学活动、统一组织备课、统一教师培训、统一质量监测、统一评价激励”,让所有学生共享教育资源,同时打破公、自办学校教师管理的机制界限,按比例实行教师校际间交流。可以看出,“大学区管理制”通过区域合作、校际联动,打破基础教育划一、封闭的教育教学模式,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二、“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的实践意义

“大学区管理制”是西安市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推进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整合优化教育资源结构,发展壮大优质教育资源,有效遏制“择校热”、“乱收费”等教育不公平现象,促进教育公平和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应然之举。通过实施优质带动,促进共同发展,加速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覆盖面,提升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基本满足了广大群众“上好学”的需求。

1.“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是追求社会公平、改善社会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公平正义、和谐稳定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但现实生活中引发不公平的因素大量存在,学校教育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讲“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首先是教育,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现阶段,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基础教育在区域间、校际间发展很不均衡,即便在校内学生也遭遇不公平教育,由此引发了家长与学校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一系列矛盾,“虎妈”、“狼爸”、“绿领巾”、“红校服”、“择校热”“奥数班”等教育事件被新闻媒体报道后愈发引人深思。西安市“大学区管理制”在各种复杂的教育矛盾背后应运而生。“大学区管理制”旨在让区域内所有孩子都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这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主要举措,是破解教育难题和治理教育乱象的可贵探索。

2.“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是学校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创新

“大学区管理制”打破区域内学校间“各自为政”的界限,克服各种制度障碍和资源共享壁垒,通过紧凑型、松散型或混合型等多种形式,实施捆绑式发展,坚持优质带动,共同发展。学区长对学区实施统一管理,在学区内的人事编制、资金使用和资源调配等方面赋予一定的管理权限;成员学校校长法人地位、行政职级和工资待遇不变,接受学区长学校的管理指导,具体负责成员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学区长学校与各成员校实现管理一体化,在管理结构、资源配置、运转协调等体制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学校人”变为“学区人”,这是学校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创新,这使得学区长学校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管理经验、管理文化等元素广泛渗透到成员学校的各个方面,使成员学校的整体面貌得到迅速改变。

3.“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是追求高质量教育的生动实践

学区长学校通过输入管理、输入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在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赛教活动、课题研究、专题讲座、学生德育、体育、文艺、军训、拓展等等方面与各成员学校师生一道开展,带动成员学校全方位、宽领域地发展,不断壮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以点带面,循序渐进,使区域内教师和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追求高质量教育的生动实践之中。成员学校师生全面参与学区长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体育文艺等活动,能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学区长学校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对成员学校教师能起到很好的传帮带作用,不断提高成员学校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成员学校学生通过与学区长学校学生竞赛、观摩学习等活动克服自卑心理,真正意义上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大学区”的温暖,享受到学习和进步的快乐。

三、“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的途径

1.政府主导推进,加强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大学区管理制”是西安市政府主导实施的一项重大的教育改革。一年多以来,西安市政府统筹规划,引导和调控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投入大量专门经费和管理,加强薄弱学校的硬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导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这种引导包括政策引导、基础教育发展规划引导、学区长学校与成员学校全方位深度融合的引导等,实现优者更优、弱者变强的发展格局。在保证学区长学校“软实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与途径,带动成员学校不断完善管理水平,快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西安市政府的主导下,“大学区管理制”被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行“大学区管理制”的实施细则方案,循序渐进,持久推进。

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象作为一种既成事实,西安市教育行政部门没有限制或围堵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向,而是通过“大学区管理制”合理调节教育资源,破除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内流动的制度障碍和共享壁垒。从2011年12月西安市教育局关于推行“大学区管理制”的实施意见(试行)以来,积极探索跨地区、跨体制、跨阶段学校,组建紧凑型、松散型或混合型等多种形式的“大学区”,在深化教育手段和方法改革的基础上,把解决资源整合、教师流动、经费投入和教师待遇结合起来,在有效整合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壮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2.名校捆绑带动,创建与薄弱学校的合作共生机制

学区长学校与成员学校建立互助发展联盟,捆绑带动,合作共生。以陕西师大附中大学区为例,作为学区长学校,陕西师大附中通过向成员学校曲江一中、明达学校、西安市第九十九中学输入先进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教学经验,选派优秀的管理队伍和师资力量,开拓各种合作帮扶渠道,深化合作共生机制,全面提升成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陕西师大附中与曲江一中的深度合作已成为“大学区管理制”的良好典范。曲江一中在师大附中全面接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两年时间内已经成为省级标准化学校,使得曲江区域内的民众子女享受了师大附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对于陕西师大附中大学区成员校的曲江一中,师大附中派出了强有力的中层领导组成曲江一中领导班子,校长、副校长及各部门负责人大部分由师大附中委派。同时,附中派出优秀专任教师30余名成为了曲江一中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在全面管理曲江一中的过程中,附中与曲江一中“统一安排教师、统一教师培训、统一教学研发、统一课程资源、统一集体备课、统一质量监测、统一评价激励”,全方位合作帮扶。

3.聚焦教学实践,促进教育过程的动态生成

教育教学实践是检验“大学区管理制”实施水平的最佳平台。陕西师大附中大学区从备课、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作业布置、检测反馈、问题探讨、德育活动等各个环节入手,注重每一个教学细节和教育要素,聚焦教学实践,提升课堂效率,使陕西师大附中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广泛渗透到各成员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从2012年秋季开始,师大附中利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打造各科几乎涵盖各年级阶段所有节次的精品课程,包括:教学设计、配套习题、课外拓展、课堂点评、课后反思文本,以及课堂录像,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输入到各成员学校。通过专家引领、文献学习、教研组讨论,带领曲江一中、明达学校每位老师自觉按照“精品课”的基本要求检验自己的每一节课。帮助各成员校教师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的单一化、教条化和封闭化的模式,注重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开放性和生成性,提高了各成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另外,师大附中与成员学校每周一次集体备课,交流经验,互学共进,共同参与精品课、示范课、公开课、专家讲座、课题研究等教学科研活动,与成员学校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统一分析。在各种学生活动中,大学区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大学区管理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践行,并逐步形成良性互动,在优质教育资源输出与输入的过程中,学区长学校的辐射面和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不断扩大。

4.渗透文化元素,与成员校实现深度融合

“大学区管理制”绝非停留在简单的教学活动层面和具有优势特长的项目上,绝非停留在基础性、均等化、外延式、意向性和依赖性层面,而是向优质性、特色化、内涵式、目标性、自主性转化。实现基础教育高位均衡,需要建立长久的帮扶合作机制,实现这种高位均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耐力在于文化的渗透,这样学区长学校和成员学校才能达到深度融合。陕西师大附中大学区利用学区长学校百年老校的文化优势,从一开始就注重文化引领,在充分考虑成员学校各自特点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输入科学的办学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优秀的文化元素,通过文化的整合把各种分散的、孤立的、甚至冲突的文化价值力量整合为一种凝结着“学区人”整体利益和整体价值理想的力量,从而使成员学校师生的教育实践行为充溢着一种健康自觉、追求内涵的目标取向。“文化整合”机制是指学区长学校在输入办学思想、制定规章制度时以文化整合为价值取向,引导成员学校内部的文化力量,与学区长学校外在的文化渗透超越冲突,积极主动合作,促进学区内文化共生。“大学区”本身就是一个文化整合体,一个成功的“大学区”是通过学区内各成员学校的文化冲突与超越整合学区内文化,这个整合过程也是“大学区”大文化的创造过程。“大学区管理制”是强弱文化的整合,也是优势文化的互补。[2]陕西师大附中借助百年来积淀下来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各成员学校进行文化渗透,不断与各成员校进行文化整合,优势互补,逐步凝练极具特色的陕西师大附中大学区文化品质。

5.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构建资源共享体系

集中备课、集中研讨、公开课、示范课、精品课是统一教学资源、实现公平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但由于地域距离远、场所限制、时间紧等客观因素,学区内统一教学资源还有些难度,且数量难以保障。为此,陕西师大附中和中国电信西安分公司合作创建信息技术互动系统,这样师大附中可以和各成员学校实现远程实时视频交流,老师和学生不用来回奔波,通过视频直播可以聆听精品课、示范课、专家报告等。师大附中把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和各种教育资源借助互动系统与成员学校共享。在集体备课和共享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可以同步录制视频文件,可以直接下载课件,可以同步发表看法和提出问题。集体备课、课堂共享、互动教学、统一考试检测、统一讲评都变得非常容易,实现了教学资源统一。不仅学区内教师集体备课非常容易,学生平时在家里或学校也可以登录到这个平台和老师讨论教学内容,目前这个系统可以容纳2000人同时在线,进一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扩散式”流动,使薄弱学校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6.拓宽合作领域,创建教学研训一体的高端平台

教育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经验固然重要,但教育教学面对的是个性迥异、思维独特的学生个体,所以,需要不断反思,善于发现问题,深入钻研,做研究型教师。陕西师大附中大学区自运行以来共申报课题30余项,根据各成员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管理等各个领域,进行深入调研,广泛研讨,吸引成员学校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深化合作水平。例如,师大附中与各成员学校共同承担了陕西省重大课题《高中新课程实施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推动成员学校信息化建设由注重硬件设施向资源建设、信息技术素质的提高转变,促进了各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另外,陕西师大附中从各成员校中精选出一部分师生参与“春笋计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为各成员校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学习平台,也为各校的深度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提高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帮助其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陕师大附中大学区实施教师统一培训制度,共同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在陕西师大附中暑期全员培训中,成员校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西安市明达学校、西安市第九十九中学部分老师参加,坚持集中培训和自主学习相结合,专题辅导和合作研讨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开阔教工视野,突破工作瓶颈,探寻师大附中大学区合作路径,帮助各成员校提升师资水平和质量。全员培训特地邀请陕西师大傅钢善教授、心理教育专家杨敏毅、知名律师陈玮等做报告。陕西师大附中大学区通过各种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知识、技能、素养、品质等综合素质,使之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时代和实践,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7.强化评价督导,不断提升教育均衡的发展水平

陕西师大附中大学区注重评价督导,强化反馈,不断深化合作共生机制,提高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学区内实行统一评价考核,根据西安市“大学区管理制”三级考核标准,认真制定陕西师大附中大学区管理专项考核评价指标,加强对学区内成员学校运行状况的定期监测和督导评估,并以适当方式接受社会的评价和监督,确保陕西师大附中的“软实力”及社会认可度不断增强和提高。“大学区管理制”实施“捆绑式评估”,促进强弱互助、合作共生。在评价督导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帮扶合作的方式与途径,逐步提高成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区域内学生共享到陕西师大附中优质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樊欣欣.浅议优质教育的不均衡表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3):11-12.

福建师范大学 篇10

1 传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价值

1.1 传统文化赋予校园景观设计的持久性

校园景观设计中应借助现代化的设计手段, 有效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包括能够体现高校传统特色的文化元素, 有效发展和营造校园设计空间, 赋予校园景观设计作品持久的生命力, 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校园景观设计作品。

1.2 传统文化体现校园景观设计的含蓄性

校园景观设计能够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含蓄美, 既是形态语言, 又是感性语言, 既具体又抽象, 言有尽而意无穷。校园景观设计要以意境感人, 让人们产生遐想和回味, 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想象力。

1.3 传统文化增强校园景观设计的和谐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 “物我合一”的理念, 体现着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思想, 同样也是校园景观设计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作为设计主体, 通过观察、了解事物的特质和神韵, 通过创作真实再现, 促使校园景观设计不断完善作品, 提升品质, 设计出符合传统文化底蕴的优秀作品。

2 校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当前, 西方文化和设计理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设计者接受, 很多设计师均以“西化”为荣, 而中国传统文化反而备受冷遇。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 校园环境建设也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 同样也受到了“西化”的影响,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需要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设计者, 能够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有效地融合。

2.1 校园景观设计缺乏特色

扩招后, 高校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很多大学都经历了建豪华校门、建观景电梯、建行政大楼等所谓的办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方向、措施, 导致目前许多高校校园建设千篇一律, 毫无特色的公共空间设计, 缺乏大胆的创新理念和文化内涵。大学之大, 非大楼之大, 因此在校园建设过程中, 要充分挖掘具有高校特色的传统文化。

2.2 校园景观设计过于独立, 未能很好地融入环境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作品, 未能在使用价值上加以完善, 使得作品无法融入周围环境, 给人一种不和谐的感受, 甚至有时设计无视自然, 进行破坏性开发。

2.3 现代艺术设计理论挤压传统文化构思空间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过度推崇西方文化, 严重压缩传统文化构思的空间, 虽然可以满足部分人们猎奇的心理, 但不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观, 不仅无法实现校园景观设计现代化, 反而可能在破坏传统文化的同时, 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不利的影响。

3 传统文化元素与校园景观设计的有效融合

福建师范大学是国内著名的百年老校, 旗山校区始建于2003年, 在校园景观设计过程中, 注重与具有福建师大特色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将文化元素融入校园建设中, 形成了许多校园景观设计的经典作品。

3.1 传统文化理念在校园景观设计的应用

在校园景观设计中注重传统文化理念, 尤其是将具有高校特色的传统文化理念所蕴含的内在文化内涵融入其中, 使校园景观设计融入意境, 逐步建成以“山水学村”为主题的宜居宜学的校园生态人文环境。福建师范大学注重区域特色景观建设, 强化景观湖和河道的综合治理, 重点建设并逐步形成了“一湖一江 (星雨湖、溪源江) 、两道两林 (仓山、旗山大道, 绿柳林和樟树林) 、四区五园 (行政区、教学区、北学生生活区、南艺术区, 名贤园、桃花园、芙蓉园、桃李园、果树园) ”等景观点, 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校园绿色系统, 绿化率达40%左右, 充分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和道家所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

3.2 传统文化造型在校园景观设计的应用

传统文化造型为校园景观设计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它所蕴含的风格、韵味、形态等深层次的文化更加值得借鉴。校园景观设计要注意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形态、造型, 挖掘具有高校特质的文化造型, 经过重塑和创新, 创作出具有能够体现高校精神的作品。福建师范大学重视雕塑等传统文化造型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 增添了近50件雕塑作品, 形成旗山大道、溪源江、宝琛广场名贤园、星雨湖沿岸、南区五大雕塑群, 这其中不乏陈志光等著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如《古戏台、拴马桩》、《高风亮节》、《大江东去》等;校内宝琛广场名贤园上伫立着15尊院士塑像, 是学校百余年人才辈出的真实写照, 雕像群充分展示了院士们崇高的理想和志向、执着探索的科学精神、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 也成为百年师大精神的一面旗帜, 鼓舞着后代学人不断开拓进取, 勇攀科学高峰。

3.3 传统文化元素在校园景观设计的应用

校园景观设计离不开诗词、绘画、图案等传统文化元素, 诗词充满诗情的意境, 绘画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图案富有个性的视觉空间等将校园景观设计融为一体, 富有文化底蕴, 也充分体现了一所高校精神面貌。福建师范大学校内百年碑林吸取了福州摩崖石刻的精华, 反映了诸多名人大师关心学校办学发展的历史, 以及历届优秀学人对母校的深刻情谊, 如碑林中的百年师大赋, 是师大学子为母校创作的, 讲述母校变迁、发展与精神的赋体文章, 以其优美的辞藻、飘逸的书法, 充分体现历代师大人对学校的热爱和对前景的憧憬和向往。同时, 福建师范大学校园景观命名也充分考虑到学校历史、精神优先的原则, 仓山大道、旗山大道、知明路、行笃路、星雨湖等富有师大特色的命名, 使学生在校园学习中耳濡目染, 也是师大文化由此薪火相传。

4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将其中优秀的文化元素融入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 能够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的作用, 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观。校园景观设计是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不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向校园景观设计渗透文化元素, 就需要寻找二者的最佳融合点, 形成具有鲜明的高校文化特色校园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黄厚石, 孙海燕.设计原理[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3]福建师范大学:文明之风扑面来[N].中国教育报, 2014, 10, 15, 08版.教育展台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篇11

我们可以从主体存在的方式这一角度把“主体性”区分为整体主体性(整体主体性又可以分为类主体性与群体主体性)和个体主体性。区分出整体主体性和个体主体性有其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主体性作为只有在关系中才具有意义的属性概念,不同的主体所具有主体性的内涵和特征是不同的──整体主体性是类或群体主要在与自然的关系中,表现出理性的、社会的、一体化的特征;而个体主体性是个体主要在与社会的关系中,表现出感性的、具体的、多元的特征。

越是在人类的早期便越是强调整体主体性,强调社会的统一、有序、等级、规范、个体服从群体,这是因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交换手段拥有的社会力量越小,……把个人互相联结起来的共同体的力量就必定越大──家长制的关系,古代共同体,封建制度和行会制度。”(马克思)在这些社会制度下,个体主体性的实现不能不受到极大的限制。

而越是到近现代便越是强调个体主体性,强调社会的多元、感性、自由、平等、个体的独立性、个体的自主与需要。“人的解放”越来越表现为对于个体的解放。个体主体在历史发展中,从完全依附于群体主体,受群体主体支配逐渐地演化到自主地进行活动。可以说,人类的进步,就是一个个体主体迈向自由主体,个体主体性不断得到高扬的过程。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 对个体主体性的重视,是现代哲学中最有力和最持久的一股潮流。若从主体性哲学发展的大线索上考察,它也是使主体性研究从抽象的理论走向人们的现实生活具体的一条十分重要的路径。”整体主体性只有转变为每个人的个体主体性才能产生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世界才能充满勃勃的生机。

主体性既是属性概念,更是关系概念,是只有在关系中才具有意义的属性概念。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是一种“互主体”的关系,而不是一种占有与奴役的关系。占有“意味着,我想为自己获得一切;意味着,不是分享而是占有给我带来乐趣;意味着,我必须越来越贪婪,因为我若以占有为目的,则我占有的越多,我就愈是了不起;它还意味着,……我永远无餍足。因为我的欲望是个无底之窟。” (〖美〗弗洛姆著《 占有或存在 》)

主体性不是动物性本能,而是一种“获得性本能”,是人类通过自我创造而形成的本能(马斯洛称之为“似本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弹性和开放性。这些本能不象动物性本能一样坚固和不可灭绝,它们可以被窒息而又不危及生命,但是另一方面,它们又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主体性需要比自然需要更难以得到满足,因为自然需要的满足是吸纳对象于人自身,而人自身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相对来说自然需要较易满足。主体性的发展即主体性需要的满足却是把自身潜能投入到对象中去,表现为对外部世界的驾驭与超越。而对象世界是无限的,因而主体性需要难以得到满足,相反,越是与对象发生深广的关系,主体性需要就越强烈。这也说明,一个人主体性发展的程度决定于和表现为个体与世界关系的丰富与深刻的程度。

个体与世界的关系的维度主要分为:个体与社会和他人;个体与物质世界,特别是自然界;个体与自我。个体主体性主要是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所要求的和所凸现的,因而,个体主体性的内在规定性为自主性和独立性。主体在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中表现出自主性;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即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关系中,表现出能动性;主体在与自我关系中表现出超越性。

福建师范大学 篇12

独立学院, 也常称为独立二级学院, 是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据统计, 截止至2014年4月, 我国目前有独立学院292所, 而福建省拥有9所独立学院, 多分布于福州、厦门及泉州, 其中6所学院名列2013年独立学院百强排行榜中, 办学层次达到中国区域高水平独立学院或中国区域知名独立学院[1]。在独立学院的建设中, 实验室建设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专家进行评估工作中也将实验教学列为了非常重要的考核项目。因此, 对于独立学院而言, 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关系着学院学生实验教学的好坏、学科专业建设的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2]。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作为福建省9所独立学院之一, 对其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与探索对学院未来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3]。

2. 实验室建设及管理与学生实验

我院建校至今, 已有十三周年的历史, 目前所建设的实验室基本能满足各专业所需, 但在合理优化有限的资源利用上还是有所欠缺。往年, 我院实行“2+2”办学制度, 即在校生在我院上前两年, 之后在福建师范大学完成学业及毕业论文的工作。基于此办学模式, 我院的实验室资源依旧富余、实验室空间也很富足。但自12届毕业生开始, 我院全面实行独立完成学生的四年教学工作, 这也给我院实验室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2.1 学生教学实验

首先, 在实验室规划上, 将要考虑到建设足够的实验室来满足学生实验的需要。这对于人力、资金和资源都非常紧缺的独立学院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由实验中心统筹安排实验室的整合建设, 包括已有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 充分利用每一个实验仪器设备, 全面提高实验室及实验设备的使用率, 以满足学生实验教学的需求, 确保实验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 对于学生实验教学的管理, 最重要的就是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保障师生的健康与安全。培养学生的水电安全意识和消防安全意识, 规范他们的实验习惯以及确保仪器设备安全使用, 将实验规范编写成册, 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及考核, 并纳入学分, 考核通过, 并签订《实验室安全承诺书》, 方可进入实验室。从开始实验前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才能为社会培养真正有用的应用型人才。

2.2 学生毕业实验

由于我院现需要承担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工作, 各专业的毕业论文将成为毕业生工作的重点, 而其中一些要用到实验室的专业, 如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和环境科学等, 更是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找到实验资源有限和学生对实验室需求之间的平衡点, 势必又为我院的实验室建设带来了新的难题和挑战。目前, 我院采取的方法是“化零为整”, 即整合课程较少的实验室为公共实验室, 在公共实验室内放置使用率较高的仪器设备。利用公共实验室将零散的实验设备变为公用的实验室资源, 大大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缓解了实验室紧张的情况。

在整合公共实验室时, 实验室成为半开放性质, 凡申请进入公共实验室的教师及学生申请通过的, 可随意进出该实验室;或采取指纹录入系统, 只有录入指纹的学生方可进入公共实验室做实验。公共实验室内的所有仪器均采取预约制度, 有需要使用的学生在预约本上记录下预计将要用到该仪器的时间, 并留下电话, 期间除非经本人同意否则不允许他人占用。该实验室的仪器日常维护及维修则仍由实验员进行, 清扫工作则交由使用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

3. 实验室建设及管理与教师实验改革创新

本科教学的人才培养中, 实践教学占了极大的比例, 对于独立学院更是如此。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教师将不再满足于指导学生做课本上的实验, 而是根据各学校的条件和特色, 大胆进行科学合理的实验创新, 建设创新性综合性实验项目[4]。

3.1 实验教学内容创新

在实验课程建设时, 实验中心确保与各系部、各专业做好沟通交流, 根据实验教学的需要, 提供所需的实验环境及实验设备, 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转及各软件的正常使用。在实验方案成熟的基础上, 任课老师可以进行实验项目、实验内容的创新。由于独立学院资金资源的紧张, 有时候实验改革或因仪器设备价格昂贵、或因实验场地缺乏而不能都通过学院部门认证, 那么此时, 一个完善的、科学的、实用的实验教学改革方案将是整个环节的核心。能经得起反复琢磨的实验课程、实验项目、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合理的实验设备申请都是确保实验教学改革不会成为“烂尾工程”的利器。这样, 实验室的建设才有意义, 也将发挥其最大功效, 而不至因使用率低而成为一个仅供评估专家来校参观时的“花瓶”。

3.2 实验教学方式创新

现今,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实验课程安排都是照搬书本, 更不用说独立学院的实验课程了;然而, 在这个急需应用型、技术型创新人才的时代, 只会做书本上的实验是远远不够的。对于独立学院来说, 实验教学方式的创新刻不容缓。以闽南科技学院为例, 目前我院正在着手实施的创新性实验教学, 即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课程。例如, 在一门十个实验项目的实验课中, 教师根据本院实验室的实验环境及仪器设备等客观情况, 提供可让学生选择的实验项目, 对各实验项目进行简要介绍后, 由专业学生进行自主选择, 教师将根据学生主观意愿教授最受欢迎的五个实验项目, 而剩下的五个实验项目则为必须讲授的基础实验项目。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让学生掌握了基础实验技能, 也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在学习中成长;同时, 也给实验中心及教师在实验室建设上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然而, 正是有挑战才会有发展, 实验室建设的发展才会有所创新而非止步不前、安于现状。

4. 实验室建设及管理与实验员队伍建设

实验室建设的队伍既包括专职实验员, 也包括专业授课教师, 因此实验室的建设需要实验中心与各系部做好密切配合, 而实验中心的工作重心则是做好专职、高素质的实验队伍的建设[5]。对于独立学院而言, 加强实验员素质、提高实验员实验动手能力的好方法之一是进行考核制度。建立明确合理的内部审查制度, 将有助于提高实验员的业务水平, 而不再使实验员的工作看上去仅仅是简单的清扫实验室、上下课开关门。让我们的实验员更多地融入实验教学当中, 给予优秀者外出考察、交流学习的机会等一系列举措, 将会使实验员队伍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

实验考核制度是保证实验建设质量和效果的重要环节。与具体实验工作结合, 建立一套可操作性较强的量化考核办法, 实行学生评价、授课教师评价、实验员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办法。要认识到内审不是“表面文章”, 并且不是一两次或几次密集的内审便可以解决实验室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6]。实验中心在制定对实验员队伍的内审制度时应考虑到内审目的是否明确、内审范围是否得当、内审难度是否适度等等, 以此为依据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标准化内审制度。内审内容可包括实验教学 (包括实验准备、实验课教学) 、仪器设备管理 (包括是否账物一致、是否定时维护仪器和是否清楚仪器使用) 、实验室安全 (包括有无中毒事件、仪器药品丢失和火灾事件等) 、实验室卫生 (包括实验室是否布局合理、仪器桌面地面是否干净整洁) 、工作完成总体情况 (包括同事、学生和教师对实验员的评价) 五大部分。

实验中心在实施内审制度时, 应尽量创造轻松的内审环境, 切勿将内审作为一种惩罚手段, 否则内审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反而导致实验员队伍及审核人员之间矛盾加剧, 致使审核工作流于表面, 无法深入有效地开展[7]。对于内部审核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实验员可给予一定奖励, 如外出交流学习其它学校实验室管理的经验、参加实验室教学改革会议等, 既提高了实验员队伍的技能及素质, 也提供了很好的奖励方式;而对于内部审核中, 屡次表现不合格者给予警告、通报等惩罚措施。同时, 实验中心可定期举办实验员技能大赛, 让实验员在比赛中锻炼成长, 在无形中也督促实验员更好地提高自身实验技能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内审激励机制, 对实验员形成规范化和有效化的科学管理, 促进实验室更好的建设与管理。

5. 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

5.1“实验班”定向培养人才

加强实验室建设的一个好办法是进行“校企合作”, 即“让学校走出去、让企业走进来”。为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及社会需求, 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弥补独立学院在资源上的不足, 从而实现与企业资源共享、互帮互助, 校企合作是独立学院培养人才的一个大方向。给予师生尽量多的与外校和企业交流的机会, 把握最新科学技术与市场发展方向, 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目前我院正在实施, 并且已经相对较成熟的校企合作的典范是“森源班”。在实验室建设于管理中, 我们实验中心也可效仿此举, 与各系、部合作, 在对口专业中选择符合条件的学生组成“实验班”[8], 教师、实验员都参与到学生的定向培养工作中, 通力合作为“实验班”的学生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优秀的仪器设备、崭新的实验平台和最新的实验技术, 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创新性、综合性的实验中。由合作企业向“实验班”提供每学年优秀奖学金及实验所需的物资支持, 同时提供学生在假期时间到企业参观学习、动手实践的机会, “实验班”的学生在合格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企业则节省了大量定向培养所需岗位人才的时间, 可以说“校企合作”是一个双赢的举动。

基于我院的现有条件, 我们可以考虑进行校企合作的项目仍有很大空间, 诸如为企业检测生产食品中的重金属含量、为地方政府检测PM2.5、LED灯管的小型生产线、为全校师生提供自制纯净水、为所有实验室实现指纹录入系统等等, 这些项目中有的在我院已经在实施中, 并且效果甚好;有的则已列入计划, 正在筹备中[9]。

5.2 校企共建虚拟仿真实验室

有时企业苦于找不到大量具有年轻活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 而学校特别是独立学院又苦于资金紧张、资源匮乏, 无法大力发展实验室。随着数字时代的飞速发展, 一项新的科学技术带给了我们两全其美的办法——虚拟仿真技术。由企业提供建设资金, 在学校内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 将大型企业工厂的流水线模拟放入实验室中。学生可以随意对流水线上的各个环节进行虚拟操作, 既可以自主设计实验, 又可在虚拟仪器上动手操作,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沉浸性、交互性、虚幻性和逼真性的特点, 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体会到企业的最新生产技术[10]。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室, 学生可以创建数字城市、进行室内设计、旅游教学、实现工业仿真, 为许多优秀而来不及实施的新想法提供了迅速而真实展现的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室其特有的改善实验环境、优化实验过程、增强实验效果的优点是传统实验室不可比拟的, 它是实验室建设的新方向, 也为实验室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空间。

利用开放式和网络化管理, 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虚拟实验, 教师则通过网络时时把控虚拟实验的过程。这样不仅使实验室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既节省了大量的仪器购置费, 也缓解了实验室紧张的问题。

校企合作对独立学院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 既为广大学子提供有利的学习空间、广阔的视野及良好的实践平台, 又为社会企业贡献了一支“用得上、留得住、可发展”的高素质团队。与当地政府、多个行业优势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保证项目源源不断流入实验室。将好产品、好项目借助地方政策实现产业化, 产生经济效益, 打开校企合作新局面, 服务地方同时更好地推动学院和实验室的发展。

综上所述, 实验室建设是做好基础实验教学与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 实验室建设能否成功, 需要实验中心与各系、部的高度重视和密切配合。而实验室管理是一门科学的、专业的学科, 在摸索中前进, 汲取优秀学校好的经验, 制定出一套适合本校的、科学的、严谨的和规范的标准化管理制度。同时, 不断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进行思考与探索, 不忘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 才能实现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目标。

摘要:本文以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为例, 对现今独立学院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进行了一番阐述, 浅谈了实验室建设及管理与学生实验和教师实验改革创新之间的密切关系, 以及增强实验员队伍建设、增加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

参考文献

[1]陈斌辉, 吴博峰, 陈为旭.独立学院科研状况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 33.

[2]林枋等.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管理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2.

[3]黄龙.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思考与探索——以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6.

[4]焦德风.谈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与管理创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5, (3) .

[5]王延刚, 陈莹.浅谈实验室队伍建设[J].科技信息, 2009, (19) :10.

[6]郝江俊, 周钧, 曹正英.浅谈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计划的制定[J].环境研究与监测, 2009, (02) .

[7]邱小燕, 候明玖, 周义正, 等.编制内部质量审核检查表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1, (04) .

[8]张科海.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 .

[9]刘书银, 闵祥国, 黄薇, 等.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2014, (06) .

上一篇:球罐安装下一篇: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