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福建(精选12篇)
数字福建 篇1
2000年年初, 刚回国不久的欧亚科学院院士、福州大学副校长王钦敏凭着在地球信息科学领域深厚的专业背景和长期在英国和日本学习和工作的经验, 认识到“数字地球”理念在国家和区域信息化实践的发展空间, 向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用“数字地球”模式开展“十五”期间福建省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并向发改委主任郑立中提交了建设“数字福建的总体框架方案”;同时, 也向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递交了“数字福建建设建议书”。在建议书中提出以“数字地球”信息化技术系统为依托, 建设福建省信息化工程, 即从福建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 统筹规划组织福建省信息化重大示范工程, 以带动福建的跨越式发展。建议书提出建设“数字福建”的当务之急是统一规划, 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 由省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成立“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 组织协调“数字福建”的重大事项;加强“数字福建”宏观政策、法规环境建设, 保证信息化进程的健康发展;突出重点, 开发福建信息产业;筑巢引凤, 建设“数字福建”人才队伍。
一石激起千层浪, 时任省长的习近平同志睿智博通、高瞻远瞩, 当即对“数字福建建设建议书”做出长篇批示, 同意“数字福建”项目建议书提出的规划和建议。批示重点强调:建设“数字福建”意义重大, 省政府应全力支持, 实施科教兴省战略, 必须抢占科技制高点;建设“数字福建”, 就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科技制高点之一;要选准抓住这个科技制高点, 集中力量, 奋力攻克。在批示中, 习近平省长要求省政府成立“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 并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 副省长潘心城、黄小晶任副组长, 省直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 主办单位为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同时还要求抓紧做好人才准备, 要在充分依靠王钦敏等一批省内专家的同时, 善借外力, 聘请和引进省外和国内的知名专家来闽, 共谋建设“数字福建”大事。在“数字福建”建设方案专家论证会上, 习近平省长指出, 建设“数字福建”, 是福建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的一个实际行动和重大举措, 是新世纪的一项重要工作。该批示与讲话, 既抓住了区域发展的科技制高点, 又把握了信息化建设政府先导、统筹规划的关键点, 开启了福建省信息化建设的新篇章, 保障了福建省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
2000年10月27日, 在中共福建省委六届十二次全会上, “数字福建”被列入省委提出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受到广泛关注。全会《决议》提出, “顺应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 加强政府的先导作用, 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加快开发利用全省信息技术和资源, 建设以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为目标, 以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共享为主要内容的‘数字福建’”, 大力开发信息资源、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全会《决议》进一步明确了“数字福建”建设的重点目标和主要内容。
2001年2月, 福建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批准通过的福建省“十五”规划中, “数字福建”工程被列为重点建设项目。省政府成立了以习近平省长为组长的“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 黄小晶、潘心城、贾锡太副省长任副组长, 黄小晶副省长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并成立了“数字福建”专家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 王钦敏任专家委员会主任兼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在福建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的领导下, 数字福建专家委员会在“数字福建建设建议书”和“数字福建的总体框架方案”的基础上, 组织数十位专家, 用三个月时间对福建省信息资源和信息化开展深入调研并制定了“数字福建”建设工作方案, 细化福建省信息化的近期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同时, 还编制了《数字福建建设“十五”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分析了国内外和福建省信息化发展现状、趋势、需求和存在问题, 确立了“统筹规划, 国家引导;统一标准, 联合建设;互连互通, 资源共享”的发展方针;确定了“数字福建”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设计了“数字福建”的骨干工程、重点项目和应用系统;制定了“数字福建”的管理体制、组织措施、标准先行和人才培养等保障措施等, 为福建省信息化高水平、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设“数字福建”是福建省委、省政府在新世纪之初, 敏锐地洞察到信息化的历史机缘, 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决策。
数字福建 篇2
两百年后,团结在伊斯兰教下的阿拉伯人征服了周围的民族,建立了东起印度,西从非洲到西班牙的撒拉孙大帝国。后来,这个伊斯兰大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国家。由于这两个国家的各代君王都奖励文化和艺术,所以两国的首都都非常繁荣,而其中特别繁华的是东都——巴格达,西来的希腊文化,东来的印度文化都汇集到这里来了。阿拉伯人将两种文化理解消化,从而创造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
大约700年前后,阿拉伯人征眼了旁遮普地区,他们吃惊地发现:被征服地区的数学比他们先进。用什么方法可以将这些先进的数学也搬到阿拉伯去呢?
771年,印度北部的数学家被抓到了阿拉伯的巴格达,被迫给当地人传授新的数学符号和体系,以及印度式的计算方法(即我们现在用的计算法)。由于印度数字和印度计数法既简单又方便,其优点远远超过了其他的计算法,阿拉伯的学者们很愿意学习这些先进知识,商人们也乐于采用这种方法去做生意。
后来,阿拉伯人把这种数字传入西班牙。公元10世纪,又由教皇热尔贝•奥里亚克传到欧洲其他国家。公元1200年左右,欧洲的学者正式采用了这些符号和体系。至13世纪,在意大利比萨的数学家费婆拿契的倡导下,普通欧洲人也开始采用阿拉伯数字,15世纪时这种现象已相当普遍。那时的阿拉伯数字的形状与现代的阿拉伯数字尚不完全相同,只是比较接近而已,为使它们变成今天的1、2、3、4、5、6、7、8、9、0的书写方式,又有许多数学家花费了不少心血。
再看“数字移民”与“数字土著” 篇3
关键词:数字移民 数字土著 新定义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04-02
“我们的学生已经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的教育对象了”—— Marc Prensky。
1 来源
1.1 数字土著
20世纪末,计算机开始普及,许多家庭都配备了个人计算机,并接入互联网。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的学生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而成长,他们被电脑、智能手机、电子书、网络游戏包围,喜欢使用虚拟社交网络结交朋友,倾向于用博客、论坛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这样富有鲜明特色的一代,美国著名教育游戏专家Marc Prensky 创造性的称他们为“数字土著”,相对应的,那些在互联网普及之前的一代或几代人则被称作“数字移民”。“数字土著”多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的青少年,他们在学校有专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家则有个人电脑,甚至手中也时刻拿着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与他们的父辈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一切都归因于数字时代的发展。Marc Prensky在其专著《数字移民,数字土著》一书中对这一新词汇是这样解释的:数字土著说着电脑和互联网的土著语言,而他们的父辈们对这种语言需要学习和适应,相对来说是一种陌生的、外来的语言。[1]两者存在巨大的鸿沟。
1.2 数字土著的同义词
与“数字土著”有着相似概念的名词还有很多,例如:“网络一代”(Net Generation)。1997年,Tapscott在其出版的《GrowUp Digital: the Rise of the Net Generation》中提到:“网络一代是特别好奇的、自立根生的、叛逆的、聪明的、能适应的、自尊心强的……孩子们收集、接受、吸收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无独有偶,“千禧一代”(Millennials)是Howe 和Strauss共同提出的另一个与数字土著相似的概念。他们认为千禧一代与出生于1961年至1981年的上一代不同,他们更加的乐观,更具有团队精神。虽然人们常把他们与新兴的科技相提并论,但是这也是一个植根于生态和文化的长期的历史过程。[3]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概念是“Generation Y”,这一术语是相对于“Generation X”—— 那些在“婴儿潮”(Baby Boom)中出生的一代提出的一个后续概念。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是这一代人的标志和身份特征。笔者认为,以上各种对于新一代的描述都不如数字土著这一表述来的吸引眼球、富有创造性和代表性。但无论哪一种表述,他们都有着共同的观点:即认为新的一代学生是计算机互联网时代的能手。他们善于使用电子设备,能够快速掌握使用计算机的技巧;他们喜欢在网络上进行社交活动,能够比上一代更好的适应科技带来的变革。传统教育不再适合新一代的学生,他们需要比他们更精通计算机知识的教师,需要更多科技融入教室,需要更先进的设备辅助他们的学习。作为教育者,如果不能学会数字土著语言,将无法胜任21世纪的教学任务。
2 各国研究的进展
至今,“数字土著”这一概念的提出已有十余年,各国的研究学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目的在于验证新一代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甚至认识能力是否都与他们的父辈们有着本质的不同。
2.1 英国
英国的教育技术发展一直位于世界前列,英国的研究者们对“数字土著”和“数字移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早期的研究包括Crook,Goodyear等人针对大学生对科技的使用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关注了21世纪的大学生学习地点较以往是否有突出变化,学生的一般学习方式和基于网络的学习方式是否有显著差异。另外,Jones和Asensio在2001年对学生实践和一些具体课程设计和教学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并没有证据可以佐证之前对于两代人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不同这一论点。[4]Kirkwood也对数字土著这一概念也提出了质疑,并在其2006年的研究中这样总结到:在他的研究对象中,虽然很大一部分学生可以接触到信息通讯技术,并且掌握了基础水平以上的能力,但是实际上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够达到较高水平。这与Marc Prensky所说的我们的学生已彻底改变并不相符,大多数学生仍然需要继续学习各方面的技术知识。2008年,Selwy对1222名英国本科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其目的在于了解学生使用互联网进行学术学习的情况。研究表明,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还与他们的性别、学科有较大的关系,并不仅仅取决于他们是否有条件接触到电脑或者是否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例如,医学、社会科学、法律、工商等专业的学生往往比建筑、人类学等专业学生有着更高的计算机使用率。而就性别而言,女生较男生在学术文献搜索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5]
2.2 美国
美国研究者也在“数字土著”的概念提出后不久,就对这一概念提出了质疑并开始进行实证研究。2002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对互联网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美国27所大学1~4年级的大学生为研究样本,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结果表明,仅有1/5的年龄为18岁的大学生在5~8岁的时候开始使用电脑,而一半的学生是在进入大学前不久才有机会接触到电脑。Lenhart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美国的青少年在2005年的电脑使用率较2000年时增长迅猛,在使用方式上也更多样化。对此,Jones和Fox提出质疑,两人通过分析2006年和2008年的电话访谈后提出,虽然年轻一代将继续成为互联网领域的主导者,但是年长一代也较往年有更大比例去从事网络活动。网络覆盖率的不断增加和智能电子设备操作的简单化,年纪较大的使用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他们同样发现,Email仍然是大多数学生经常使用的工具,并且由于社交网络的流行,学生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时间在逐渐减少,而用于娱乐的时间却在大量增加。[6]
2.3 中国
相对于国外大量的研究,我国对“数字土著”和“数字移民”的研究则较少。2010年,邵宾慧对来自山东济南的2920位不同学科的大学生,进行了关于信息技术的使用的调查研究。目的是了解中国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使用信息技术,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为学习服务。结果表明,中国的大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是复杂多样的,大部分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与所谓的“数字土著”所期望达到的水平相去甚远。[7]王林等人也对北京师范大学的167名本科生和150名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两个样本在计算机使用技术上存在差异:与研究生相比,本科生的计算机能力要略胜一筹;而且来自贫困地区的研究生对计算机更加不熟悉也没有机会接受计算机技能的培训。由于缺乏系统全面的培训,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较差,并不能有效的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解决问题。[8]
3 重新定义数字一代
3.1 数字智慧
2009年,Marc Prensky 在他的新书《从数字移民和数字土著到数字智慧》中减弱了对数字移民和数字土著的绝对划分,开始侧重于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提高自己的数字化程度。通过与科技互动来提高自己的数字智慧(Digital Wisdom),而这种数字智慧是一种能力,以此找到切合实际的、创造性的并且满足情感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问题。当然他也保留了关于数字移民的一些看法,如使用数字技术会改变使用者的思维方式。
3.2 数字熔炉
2009年,“数字熔炉”(Digital Melting Pot)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Sharon Stoerger提出。其目的在于将“已指定的”一代的特征转向个人不同的技术能力并侧重于他们能通过经验获得的数字技能。相比之下,数字熔炉这一比喻与数字土著和数字移民相比更重视融合的概念,也更为大众所接受。
4 启示与反思
纵观近些年各国对于数字土著的研究,我们可以对新一代学生的特点进行简单的归纳。其一,并没有证据证明他们的思维方式与前一代有显著差别。学生是否能熟練的使用互联网与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学生的性别,学科有较大关系,并不能一概而论。其二,对与计算机的利用多集中在娱乐和社交方面,而用于学习的比例则有待提高。其三,学生对科技在课堂的融入持较为中立的态度,他们大多希望课堂是面对面的交流为主,现代科技的融入需并非越多越好,应考虑学生的需求适度整合。
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需要研究者们冷静客观的面对。对新的概念的研究,首先应寻找科学的依据,验证其可行性。其次需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要进行本土化的研究调查而不是生搬硬套。同时也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保持批判的客观的精神而非人云亦云,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称为教育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Prensky, M.Digital natives,digital immigrants.On the Horizon.MCB University Press[Z].2012.
[2]Tapscott,D.Growing up digital:the rise of the net generation[Z].2009.
[3]Howe,N.,& Strauss,W.Millennials rising:The next great generation.Random House Digital,Inc[Z].2009.
[4]Jones,C.,& Asensio, M.(2001). Experiences of assessment:using phenomenography for evaluation.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Z].2001,17(3):314-321.
[5]Selwyn,N.An investigation of differences in undergraduates' academic use of the internet.A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Z].2008,9(1):11-22.
[6]Jones,S.,& Fox, S.Generations online in 2009. Washington, DC:Pew Internet and American Life Project[Z].2009.
[7]Shao,B.,C.Jones,and J.Richardson.“University students use of technologies in China.”The European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Research[Z].2010.
通信业主动融入“数字福建” 篇4
一、主要成效
(一) 信息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2001-2011年, 全省电信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额1026.7亿元;光缆线路长度从7.75万公里增加到48.5万公里, 增长525.1%;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从820万门增加到1748万门, 增长113.2%;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从887万户增加到7180万户, 增长709.5%;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从零发展到907万个。超前发展、不断跃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通信能力, 为“数字福建”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网络基础。
(二) 信息化应用日益普及
2001-2011年, 全省电话用户总数从1381万户增加到4568万户, 增长230.8%, 其中3G电话用户增加到449万户;全省互联网用户从198万户增加到2872万户, 增长1350.5%, 域名总数达52.8万个, 网民数量达2102万人, 网站数量达15.1万个, 无线宽带城市用户数达312万户 (信息化应用用户数达150万户) , 多项指标居全国前列。福建省信息化水平居全国第七位。庞大的用户群为开发和普及“数字福建”各种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空间。
(三) 城乡“数字鸿沟”日益缩小
实现了建制村村村通电话、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全省固定电话普及率达27.77部/百人, 移动电话普及率达97.2部/百人, 电话普及率居全国第六位, 互联网普及率达78.6个/百人, 建制村宽带普及达98.1%, 沿海建制村3G覆盖率达100%, 农村3G网络有效面积覆盖率达97%。城乡电话和互联网普及率的提升, 极大地促进了城乡信息化应用, 为福建跃升全国信息化水平第七位奠定重要基础。
(四) 服务社会转型成效日益突出
通信业开创性地推出了集团专线、手机智能终端、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IPTV、视频监控、GPS定位、电子商务、物联网、动漫、云计算、三网融合及TD-LTE等十几个主要转型业务和先进技术服务, 电信资费年均下降近20%, 有力地支撑了“数字福建”主导的各种开发与应用, 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 促进了行业持续、稳步发展。截至2011年年底, 全省电信业完成电信业务总量412亿元, 十年年均增长13.3%;完成电信主营业务收入350亿元, 十年年均增长13.2%;非话业务所占收入比例 (电信业务转型主要指标) 从2001年的15%大幅提升到50%以上。转型有力地带动了本地增值电信服务、互联网等产业链上下游发展, 增值电信服务企业从“九五”末的93家增加到2011年年底的1727家, 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达320家, 互联网接入企业达54家, 以及16家通信参建企业取得甲级 (一级) 资质。“无线城市”的建设和物联网应用也带动了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发展。
(五) 闽台通信业交流日益密切
两岸三地信息通信业界首次通过互联网视频交互方式直播海峡信息通信应用合作论坛, 实现了闽台两岸通信业中高层互动交流。闽台两岸通信产业联盟率先在厦门签约缔结友好合作关系。同时, 制定闽台无线智慧城市产业合作方案。“厦门—金门”直达通信海缆和TSE-1海缆“福州—淡水”传输系统工程建设加快推动, 平潭“智慧岛”建设全面铺开。
二、主要做法
(一) 通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强化对参与“数字福建”建设的引导
2001年, 为响应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建设“数字福建”的号召, 福建省通信管理局作为省“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 及时组织成立了通信业推进“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每年提出具体目标举措, 将相关重点项目纳入省数字办工作盘子, 把规划作为行业战略转型的“指南”, 提出一系列基于电信网和互联网的重点工程, 并积极争取列入地方重点建设项目, 引导企业投资发展。同时, 密切关注转型发展运行情况, 加强对信息化项目应用情况的分析研判, 改善统计工作, 把推进转型发展融于管局日常工作, 并列为行业发展战略, 消除了企业在转型初期因产出与投入不对等而产生的疑虑, 使加快转型渐成行业共识。这些工作, 既为通信业加快转型提供了政策支持, 也为运营企业与信息化项目应用部门互通情况打通了渠道。运营企业在参与“数字福建”建设、深化信息化项目对接应用中找到了自身定位, 拓展了行业转型新思路。
(二) 通过借力借势借智, 为参与“数字福建”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注重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沟通, 争取把行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思路和目标纳入部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大盘中去统筹、去谋划, 融入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布局中去推动、去落地, 努力为行业转型营造良好环境, 形成推动行业转型的合力及浓厚氛围。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意见》和工业和信息化部与福建省政府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 赋予福建省通信业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 厦门市被列入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离岸呼叫中心业务试点和TD-LTE规模网络技术试验城市。三家通信集团公司也分别与福建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落地项目已达30多个, 有力支撑和促进了行业转型。通信业转型发展多项工作被福建省委、省政府纳入工作大局之中, 省政府一年多来陆续出台了5份扶持文件, 省领导多次批示帮助解决行业发展的难点问题。实施城乡通信信息化提升工程连续两年被纳入福建省委、省政府“五大战役”、为民办实事项目, 工程所涵盖的“信息下乡入村”提升项目、“海西无线宽带城市”提升项目和“社区信息化”提升项目, 两年累计投资108亿元, 推进了光纤入户、宽带到村、3G覆盖进程。充分利用3G网络建设全面铺开的有利时机, 实施“136”计划, 加快推进“无线城市”、“智慧城市”建设, 协调落实3G发展政策, 推动落实通信建设规划编制、项目审批、拆迁补偿、安全保护、共建共享等。推动我省地产电子产品与TD应用相结合, 促进本省电子制造业与通信业互动、融合, 培育发展TD产业链。积极争取了集团公司将戴尔、万利达、星网锐捷、联想、福建鑫诺、厦门敏讯等福建本地产电子产品纳入集团采购范围。高度重视“宽带福建”建设, 争取出台支持光纤宽带发展政策, 推进“光进铜退”, 推动宽带业务创新和应用深化, 2011年新建光纤宽带乡镇214个、光纤入户小区3274个, 到2012年年底将实现光纤入户用户达100万户, 城市地区20Mbps带宽覆盖率超过90%, 农村地区接入带宽提高到2Mbps。此外, 积极促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向纵深推进, 累计节约资金超过10亿元, 温福、福厦高速铁路等重点工程通信基础设施共建率超过90%。
(三) 通过项目对接深化转型, 为“数字福建”建设提供丰富的信息化应用
一是推动项目带动、品牌带动。认真组织项目对接工作, 把项目作为企业实现战略转型的有力“抓手”。组织实施面向各级政府部门的“拥政”工程, 面向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社会公共领域的“为民”工程, 面向大中型企业的“融合”工程。“十一五”期间新增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平安”工程、以面向农村地区和近海养殖区域的“惠农”工程, 并提出了“136”计划, 一个基础即无线城市建设, 三项推动即推动建立“无线城市”产学研用机制、壮大产业链、设立产业基地, 六项重点应用即推广物联网基础应用、促进移动电子商务发展、建设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综合平台、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推进企业信息化公共平台应用、推广民生咨讯服务等重点公共信息平台应用。同时, 通过举办“数字福建十年成就暨第二届海峡信息通信应用展”、“信息通信技术 (ICT) 与智能电网论坛”等活动, 全省通信业累计对接项目738个, 合同金额21.93亿元, 促进了项目、技术、资金和市场的有效对接, 一批信息技术在项目对接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被广泛应用于民生服务, 既推进了行业转型, 又提升了社会效益, 受到社会好评。同时, 结合平安校园、平安电话联防、安全生产等平安福建建设活动, 重点推动“全球眼”监控系统、出租车GPS安全服务系统、海洋渔业安全应急平台的应用, 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服务。例如, 电信公司开发的“流动人口网上警务室”项目创新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 受到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同志的充分肯定。二是培育壮大产业链。积极为产业链搭建平台, 激发互联网增值服务等产业链各方的积极性, 扶持增值电信业务发展,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单位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网龙、三五互联等多家企业先后上市。促进通信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 积极培育移动电子商务等新型消费业态, 加快发展手机电视、网络电视、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 支持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手机动漫运营基地做大做强, 推动手机动漫产品创新快速发展。加快互联网发展和应用, 推进宽带业务创新和应用深化, 已有26.4万家网站在福建接入。三是促进闽台通信业深度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福建独特的对台优势, 制定了闽台无线智慧城市产业合作对接方案, 促进闽台通信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形成了对口合作、常态互动的格局。集聚行业力量, 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层次地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出台十项举措支持打造“平潭智慧岛”, 探索闽台合作的新途径和新模式。
(四) 通过创新模式, 提升“数字福建”应用水平
通信业在“数字福建”特别是政务网建设中创新模式、攻坚克难, 从2001年到2003年投资4000多万元率先在全国建成全省政务网, 2009年年底前又以全国最快的速度建成全省电子政务外网, 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网络体系, 并承担日常运行维护至今, 让福建电子政务在政府投入资金不多的情况下挺进全国先进行列。2001年我省启动的村村通电话建设, 使我省成为2000年电信政企剥离后全国最早启动电信普遍服务工作的省份, 首创多家基础电信企业分片包干的做法, 攻克了农村电信普遍服务的难题并被信息产业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加快了农村电信巨大市场的形成和信息化进程。从2001年开始, 通信业投入近亿元和大量的人力, 前后历时5年艰苦施工, 于2005年9月28日提前实现了全省14595个行政村全部开通电话;此后又通过4年时间投入近2亿元于2009年11月底提前实现全省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电话。2008年厦门建成开通了全国首个TD“无线城市”, 2011年福建建成开通了全国首个省级“无线城市群”, 接入各类资讯信源1500多个、应用近800个, 累计发展用户140多万, 访问次数达3000万次, 成功打造了一系列便民精品应用, 极大地推进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2010年, 省通信管理局联合省数字办率先在全国出台了《农村信息化标准》和《社区信息化标准》, 截至2011年年底, 全省累计建成星级信息化社区2192个。组织编撰我省首部信息化建设案例, 指导全行业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 积极引导企业以更加开阔的视野面向信息蓝海、推动战略转型。当前, 各企业加快了信息化项目的推广步伐, 纷纷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和其他各信息化应用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初步形成了规模运营、规模收益的局面, 行业转型正向纵深推进。
三、几点体会
十年来, 福建省通信业融入“数字福建”建设并取得成效, 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 发挥优势, 主动对接
信息化浪潮方兴未艾, 通信业具有网络、技术等优势, 通信业充分认识到“数字福建”的战略高度和历史机遇, 一开始就以推进信息化为己任, 集全行业力量, 积极参与, 主动对接, 将行业发展整体纳入数字福建建设规划, 将新技术和转型业务优先服务数字福建应用, 主动承担重大工程建设, 努力创新业务和商业模式, 赢得了省委、省政府及省数字办与有关部门的高度信任和认可。
(二) 定位准确, 有效作为
通信业是数字福建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应用平台建设的主力, 是业务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主体, 是带动信息化产业链的主要环节。十年来, 通信业在数字福建建设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作用进一步凸显,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定位准确、有效作为, 特别是通信管理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 通过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和落实规范标准、发掘和示范典型应用、营造和维护发展环境等措施, 科学谋划, 扎实推进,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 服务民生, 促进融合
在“数字福建”建设中, 通信业必须践行“为民、惠民”举措, 牢记社会责任,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充分发挥通信业网络、技术、人才优势, 造福于民、造福于社会。这几年, 福建省通信业紧紧围绕广大电信用户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抓好电信普遍服务、降低电信资费水平、提升电信服务质量、清理“垃圾短信”、信息服务“三农”、推动网络和谐发展等工作中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 “打电话方便程度”曾被群众誉为最满意的工作之一。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一) 总体思路及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 福建省通信业将按部、省有关部署, 在更高的起点上参与推进“数字福建”建设, 突出抓好十项重点工程, 深化行业战略转型, 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先行发展, 为“两化”深度融合提供网络支撑。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将超过600亿元。预计2015年, 我省通信业的业务总量将达到700亿元, 年均增长15%左右;业务收入将突破500亿元, 年均增长率为9%左右。到“十二五”末, 全省电话用户总数超过5000万户, 其中移动电话用户数超过4000万户。全省互联网用户总数将超过4500万户, 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占比超过80%。全省移动交换机容量超过8000万门, 全面推进“宽带福建”建设, 实现全省建制村宽带通达率达100%, 全省城市用户接入能力平均达到20Mbps以上, 农村用户接入能力平均达到12Mbps以上, 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超过1500万个, 光缆线路长度将超过65万公里。建设“平潭智慧岛”, 2015年实现全岛“光纤入户”, 向“百兆接入、千兆到楼、T级城域出口”目标迈进。
(二) “十二五”期间参与“数字福建”建设十项重点工程
小班数字有趣的数字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猫头鹰的特点以及生活习性,探索动物睡觉的秘密。
2、在制作头饰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3、培养幼儿的观察猫头鹰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操作材料包、蜡笔、剪刀、ppt。
活动过程:
一、什么时候睡觉——引发兴趣,猜谜与讨论中初步了解猫头鹰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1、猜谜语:远看像只猫,近看像只鸟。夜晚捉田鼠,白天睡大觉。你从哪句话知道的?
2、观察猫头鹰,说说猫头鹰哪些地方像猫,哪些地方像鹰。猫头鹰有哪些奇特的地方?
3、猫头鹰最大的本领是什么?
4、猫头鹰白天在干什么?晚上在干什么?
5、还有哪些动物和猫头鹰一样也是晚上不睡觉的?(猫、狼、鼠等)
小结:猫头鹰是典型的夜行性鸟类,它的视觉神经非常敏感,白天的紫外线会对它的眼睛造成伤害。晚上正是它猎食的时候,它是不睡觉的,白天它才会睡觉。
二、有趣的睡觉方法——在看看说说中引导幼儿探索了解动物的睡觉秘密
1、出示图片,看看其他小动物是怎样睡觉的?
2、动物睡觉的方法有哪些?
小结:动物有各种各样的睡姿,有趴着睡的`、站着睡的、睁着眼睛睡的,真有趣。
3、学一学小动物睡觉的姿势
马——站着,蝙蝠——倒挂,刺猬——蜷成球形,丹顶鹤——单脚站立,鱼——睁着眼睛睡觉,乌龟——缩到龟壳里,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三、制作猫头鹰头饰——在制作玩具猫头鹰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猫头鹰的特点以及习性
1.(出示操作材料包)教师提示制作步骤
眼睛处挖两个孔,阴影处各开一刀(提示幼儿用对折剪方法)
剪下抽拉条,将长纸条插入剪开口
选择2种相似色为猫头鹰涂色,注意对称部位
2.轻轻抽拉长纸条,看看猫头鹰的眼睛有什么变化?说说它什么时候睁眼,什么时候闭眼。
四、模仿猫头鹰的活动。
教学反思:
数字报纸 数字报业的排头兵 篇6
早在2004年,一些大型报业集团的广告收入大幅度下滑,而一些著名网络公司的总收入迅速提高,成为传媒行业的新巨人。这是因为行业区分越来越精细、要求越来越高的广告客户已经无法从平面媒体获得如新兴媒体那样丰富和生动的广告视音频信息、那样有力的宣传效果了。读者对媒体的互动要求和阅读体验要求也远远超过了纸质报刊的承载能力。媒体的竞争格局和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于是“报纸即将被数字媒体所取代”的声音出现,很多报社感觉到了生存危机。也就是从那以后,各大报业集团踏上了数字化转型的道路。数字报纸便是报业集团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
国内的数字报纸最早出现在2006年2月,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在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对外发布的《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今日早报》等共五份数字报纸,成为了国内第一批数字报纸。这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数字报纸发布后不到100天,访问量从5%迅猛增加到16%,在浙江在线所有子站中位居第一,并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数字报纸的浪潮。
数字报纸可谓传统报业与现代科技融合的重大创新。数字报纸改变了沿袭一千多年的利用纸张存储出版信息的模式,在信息存储、传播、利用等方面摆脱了纸介质的束缚,使中国报业在采用激光照排技术实现产品生产过程的数字化之后,最终实现了报业产品本身的数字化。数字报纸比传统报纸的优势明显:信息获取快捷、覆盖面广、生产和运输成本低、即时互动性和搜索功能强、内容可信度高。
时至今日,国内数字报纸的发展已经过去整整6个年头了,在这6年里,相继出现了超过1000份数字报刊,但是根据笔者观察,已有不少报社停止了数字报纸的制作,又停留在纸质报纸的战场上。所以说,有些报业印刷企业所担心的,“数字报纸会替代纸质报纸”还有待时日。
那么为什么数字报纸不能够实现质的突破,还停留在6年前的水平呢?笔者认为:目前的数字报纸,也仅仅是纸质报纸的电子版,其生动、形象地还原了各种版面信息、保留了版面元素,虽然比上一个10年的互联网时代所呈现给大家的“电子报”制作更为精美,但是功能不发达、技术不完善、距离受众满意仍有很大距离。而且,虽然现在各家报社的数字报纸看起来百花齐放,各有特色,但究其根本,这些数字报纸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另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免费”。
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报社自然没有发展数字报纸的动力。当然,目前已经有部分报社在尝试针对数字报纸的发行收取费用,但是数字报纸的广告收入这一大块“蛋糕”,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其实,数字报纸的应用不应局限于供读者浏览,还应该更多的应用于数据的积累、挖掘与再应用。比如,一个专题内容的报道,可以利用数字报纸找到很多新闻链接;一份数字化剪报,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与应用体验;利用数字报刊,可让电脑自动读报,解放双眼听新闻,这也是其带来的便利。数字报纸更可以突破时间、内容的限制,喜欢什么方面的信息,第一时间推送给读者,不用再等明天的纸质报纸,去找想要的版面;如果可以,我认为还可以为每个人定制一份自己的数字报纸,打破传统纸质报纸的固有模式,通过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及时将最新的信息提供给读者,同时又保留纸质报纸固有的特色版面,保证新闻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另外,就算是广告,也可以做的丰富多彩,音视频播放、转向推送、实时互动,以达到最佳效果,这都是数字报纸可以发挥的舞台。
但是,如果只是拥有了数字报纸报业集团就觉得已经完成了转型升级,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就能够抓住读者眼球,这就错了,其要实现数字化转型,还必须在战略上做出重大调整。
数字报纸实际上只是我们面对新兴媒体崛起的一种必然选择。数字报纸的出现并不是报业依托科技发展的最终结果,也不是转型升级的目标,数字报纸仅仅是一个开始,它将带领整个报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引领中国报业继续发展壮大。
数字福建 篇7
各种千变万化的物理量存在于自然界中, 但就其规律变化不外乎两大类。其中在时间和数值上均作连续变化的一类物理量, 如收音机、电视机接收的视频信号, 音频信号, 处在正常情况下它们的电压信号都是随时间作连续变化一般不会发生突变。这种称为模拟量的物理量, 把表示模拟量的信号叫做模拟信号。语音信号、典型的模拟信号就是正弦波信号。产生、传送、变换和处理模拟信号的电路叫做模拟电路。
1 数字信号和数字电路
一类在时间和数值上均作为断续变化的物理量, 这就是说它们的变化在时间和数值上是不连续的, 离散的。如同工厂库房里的元器件的数量、或操场上的人数等, 它们的数量增减的变化和大小都是以最小单位“1”的整倍数, 如果小于“1”的这个最小单位的数值是没有物理意义的。象这种物理量称为数字量, 把代表数字量的信号称为数字信号。矩形波、最典型的数字信号就是方波信号。
数字信号通常被称为离散信号, 脉冲信号, 一般来说数字信号它有电位型和脉冲型两种, 它在两个稳定的状态之间作阶跃式变化, 用高低两个电位信号表示数字“1”和“0”是电位型表示法, 而脉中型表示法是用有无脉冲表示数字“1”和“0”。产生、传送、处理、变换、存储数字信号的电路叫做数字电路。数字电路包括数字电路脉冲电路两大部份, 因此, 数字电路又称为脉冲数字电路。其中脉冲电路主要研究脉冲信号的产生和变换及处理。
数字信号也是一种电信号, 但是这种电压的幅值只在两种情况之间跳动变化, 即高电压和低电压。那么, 这个高电压与低电压具体是多少呢?这要看每个电路的规定。一般来说, 高电压与电路的供电电压接近, 低电压与O就表示0。如果一个电路的信号满足以上特征, 则它就是一个数字电路[1]。
2 数字电路的分类及其特点
2.1 数字电路的分类
1) 按结构分, 分为立元件电路和集成电路两类;将每个基本元器件如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等用导线连接起来的电路为分立元电路。把各个基本元器件及它们之间的连线制作在一块基片上, 再按一定的包装形式进行封装, 提供给用户。用户在使用时, 通过外部管脚来利用芯片内部电路这种形式的电路称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按照一个基片上集成的基本元器件的数量多少可分为大小规模的集成电路, 如每块电路大约包含10~100个基本元器件, 则为小规模集成电路 (Small Scale Integraed Circuits, SSIC) , 如各种逻辑门电路、集成触发器等;如每块电路大约包含100~1000个基本元器件, 则可称为中规模集成电路 (Middle Scale Integraed Circuits, MSIC) , 如编码器、计数器、寄存器等;如其每块电路大约包含1 000~10 000个基本无器件, 则可称之为大规模集成电路 (Large Scale Integraed Circuits, LSIC) , 如存储器、串并接口电路、中央控制器等;如果每块电路大约包含10 000个以上的基本元器件, 则可称之为超大规模集成电 (Very Large Scale Integraed Circuits, VLSIC) 如各种微处理器等。
2) 按数字电路的半导体器件的构成来分, 可分为单极性电路和双极性电路两类, 工作时内部有两种载流子的二极管和三极管, 所以称为双极性半导体器件。靠导电沟道工作的场效应管, 称为单极性半导体器件。双极性集成电路是以双极性管为基本器件, 如TTL电路、ECL电路、I2L电路。单极性集成电路是以单极性管为基本器件的集成电路, 如NMOS电路、PMOS电路、CMOS电路。
3) 记忆工能的电路来分, 可分为时序逻辑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在任意时刻的输出不仅取决于电路当前的输入, 而且与电路过去的状态有关, 如触发器、寄存器、计数器等, 这些集成电路都为时序电路, 它们可以“记忆”过去的输入。组合逻辑电路在任意时刻的输出仅取决于电路当前的输入, 而与电路的过去状态无关。如译码器、编码器、全加器、数据选择器等, 它们的特点是不能“记忆”过去的输入[2]。
2.2 数字电路的特点
数字电路相对模拟电路而言主要具有以下优点:
1) 数字电路不但能完成 (加、减、乘、除) 的运算, 而且还能够完成 (与、或、非等) 逻辑运算, 这在控制系统中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人们常所数字电路也称为数字逻辑电路。2) 数字电路中, 不论是逻辑运算还是算术运算, 其们号代码只有“0”和“1”两种, 电路的基本单元比较简单, 也方便集成和批量生产和制造。随着工艺的飞速发展和半导体技术, 数字电路就是数字集成电路。集成电路的批量生产成本低, 使用方便。3) 由数字电路组成的数字系统, 只有高低两种电平的工作信号, 所以半导体的数字电路一般工作在导通和截止这两种开关状态, 功耗低, 搞干扰性强, 稳定性好, 可靠性高。4) 保密性好。可以对数字信号进行加密处理的数字电路, 在传输过程中不易被窃取信号。5) 通用性强。通常采用数字集成电路组成的数字电路系统, 它具有较强的通用性特点。
3 结语
在数字电路设计中, 信号反射的完整性问题往往对整个系统的性能造成许多难以预料的影响。因此对数字信号和数字电路的分析是个举足轻重的问题, 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 系统才能准确、稳定地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建国.数字电子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数字福建 篇8
"数字福建"省政务信息网于2001年9月开始建设, 2002年1月开通运行, 实现了省、市、县各级党政单位骨干网络的互联, 是福建省各级党政机关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宽带、高速、安全、便捷的多媒体信息交换平台。充分利用"数字福建"省政务信息网的现有网络平台资源构建厅局全省广域网, 即能够节省全省广域网租用电信运营商广域数字电路的昂贵租用资费, 又能够高速便捷地共享和交换省政务信息网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 从而达到组建厅局全省广域网的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数字福建"省政务信息网
"数字福建"省政务信息网分为省直机关宽带网和纵向网两大部分。省直机关宽带网用光纤线路连接200多个省直节点, 纵向网建立省与9个设区市及84个县 (市、区) 的宽带主线路, 各设区市及各县也建设连接本级各部门的横向政务网。
省直机关宽带网分为骨干层、汇聚层、接入层三层结构。骨干层设三个节点, 采用GE交换技术和千兆位路由器;汇聚层节点设在方便接入层节点接入的机房, 通过2个GE端口与二个骨干层节点形成冗余连接;接入层节点设置在各厅局机房, 通过单模光纤上连至汇聚层以太网交换机, 接口速率为1G。
纵向网采用路由器设备组网, 各设区市分别通过一条155M主用电路和5条E1备用电路连接到ATM网, 透过ATM PVC与省直节点相连。各县 (市、区) 分别通过4条E1主用电路和1条E1备用电路与设区市节点相连。
三、在"数字福建"省政务信息网上构建厅局全省广域网
1、利用防火墙技术构建厅局全省广域网
省直厅局组建省、市、县三级全省广域网, 可依托于"数字福建"省政务信息网建设。省直厅局单位配备一台防火墙, 通过政务网配备的中兴交换机接入省直机关宽带网;各设区市局单位和县 (市、区) 局单位在"数字福建"纵向网本地节点与本单位之间租用电信运营商光纤, 配备一台光电转换器, 光电转换器光口与接入光纤连接, 电口与本单位配备的防火墙设备连接。
防火墙作为省、市、县三级单位的内部局域网与省政务信息网之间的"门户", 通过配备访问安全策略, 监测、限制、更改跨越防火墙的数据流, 尽可能地对外部屏蔽网络内部的信息、结构和运行状况, 有效地监控了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的任何活动, 保障内部局域网与外部广域网的安全访问。
2、利用IPSec VPN和GRE VPN技术构建厅局全省广域网
虚拟私有网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简称VPN, 是近年来随着Internet的广泛应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 用以实现在公用网络上构建私人专用网络。VPN有别于传统网络, 它并不实际存在, 而是利用现有公共网络, 通过资源配置而成的虚拟网络, 是一种逻辑上的网络。
GRE (Generic Routing Encapsulation) 是通用路由封装协议, 用于实现任意一种网络层协议在另一种网络层协议上的封装, 在协议层之间采用了一种被称之为Tunnel (隧道) 的技术;IPSec (IP Security) 协议族是IETF制定的一系列协议, 用于保证数据包在Internet上传输时的私有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包括AH (AuthenticationHeader) 、ESP (Encapsulating Security Payload) 、IKE (Internet KeyExchange) 等协议。
省直厅局单位在全省三级广域网络建设中可采用GRE+IPSec VPN技术在"数字福建"省政务信息网络平台上构建自己的VPN, 组网采用硬件路由器加配IPSec硬件加密卡的方式实现。省、市、县三级单位各配备一台有两个百兆以太网接口的路由器作为VPN网关, 一个百兆以太网接口作为外网口, 接入省政务信息网, 另一个百兆以太网接口作为内网口, 接入本单位内部局域网。IPSec硬件加密卡以硬件方式完成数据的加/解密运算, 消除了路由器主体软件处理IPSec对性能的影响, 提高了路由器的工作效率。
IPSec VPN网络布局结构有两种:
·全网状布局:全网状布局即每个IPSec VPN站点之间两两建立隧道, 对于全网状IPSec网络, 需要支持的隧道的数量随着站点的数目呈几何级数增加, 例如对于一个21个站点构成的网络 (一个中心站点和20个远程站点) , 需要建立210个IPSec隧道, 每个站点需要配置能够处理20个IPSec隧道的CE, 这意味着每个站点需要价格更为昂贵的CE设备, 因此全网状布局存在扩展性的缺陷。
·中心辐射布局:由一个中心站点同许多远程站点相连, 这是IPSec网的最实用的布局。位于中心站点位置的CE通常非常昂贵, 其价格同相连的远程站点的数目有关。每个远程站点建立同中心站点相连的IPSec隧道。如果有20个远程站点, 那么就会建立20个到中心站点的IPSec隧道。该模式对于远程到远程之间的通信不是最优的。任何数据包, 如果从一个远程站点发送到另外一个远程站点, 首先需要通过中心站点实现解封, 解密, 判定转发路径, 加密, 封装等一系列步骤。这对于在远程站点中已经进行的封装/加密工作来说是多余的。实际上, 数据包经过两个IPSec隧道的传输, 延迟时间大大地增加了, 超过了两个站点之间直接通信时数据包的延迟时间。
省直厅局通过"数字福建"省政务信息网构建自己内部的VPN, 建成后的VPN网包括1个省级节点、9个市级节点和84个县级节点。对于如此多节点的VPN网, 采用全网状布局显然是不现实的, 只能采用中心辐射布局, 即县级节点VPN隧道汇聚到市级节点, 市级节点VPN隧道汇聚到省级节点, 县区地市间数据交换都交由上一级隧道汇聚点中转。
省直厅局组建全省广域VPN网涉及政务网IP地址、系统内部IP地址、GRE隧道IP地址等三类IP地址的规划和分配:
·省、市、县三级节点接入"数字福建"省政务信息网, 应服从省政务信息网IP地址的规划。节点单位应与当地政务信息网管理单位联系, 取得本单位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等信息。节点单位路由器外部政务网以太网口应配置一个政务网IP地址, 另外路由器还应配置一条政务网访问路由, 从而保证与省政务信息网的互联互通。
·省、市、县三级节点内部局域网IP地址分配应服从厅局系统内部的IP地址规划, 使用系统内部统一分配的IP地址。配置在节点单位路由器内部局域网以太网口的IP地址可选择为网段的第一个可用地址。
·GRE VPN配置中隧道的发起点与终止点为下级节点路由器与上级节点路由器的政务网口, 隧道地址可采用C类私网地址 (192.168.*.*) , 各个隧道地址由厅局统一规划。
下图是某厅单位组建全省VPN网的实例:
3、利用MPLS VPN技术构建厅局全省广域网
MPLS VPN是基于标签的IP路由选择方法, 依靠转发表和数据包的标签来创建一个安全的VPN。MPLS VPN能够利用公用骨干网络强大的传输能力, 降低内部网络的建设成本, 极大地提高用户网络运营和管理的灵活性, 同时能够满足用户对信息传输安全性、实时性、宽频带和方便性的需要。MPLS VPN一般由用户端路由器CE (Customer Edge) 、提供商边缘路由器PE (Provider Edge) 和提供商核心路由器P (Provider Router) 组成。
目前"数字福建"省政务信息网MPLS VPN平台已搭建完成, 省直厅局全省广域网络可依托于"数字福建"省政务信息网MPLS VPN平台, 省、市、县三级节点各配备一台模块化路由器作为CE设备, CE路由器提供两个百兆以太网口, 分别用于连接外部政务网和内部局域网, 如下所示:
四、三种组网方案比较
1、设备投资:
MPLS VPN中, 客户站点运行的是通常的IP协议, 它们并不需要运行MPLS、IPSec或者其他特殊的VPN功能。由于所有的VPN功能是在核心网络中实现的, 且对CE是透明的, 这意味着节点可以使用价格便宜的CE, 或者甚至可以继续使用已有的CE, 因此第三种组网方案设备投资最少。第二种组网方案中, 为提高路由器工作效率, 需要配备价格昂贵的IPSec硬件加密卡, 且市级节点作为县级节点隧道汇聚中转点和省级节点作为市级节点隧道汇聚中转点, 市级节点和省级节点需要配备相对高端的路由器, 因此第二种组网方案设备投资最高。第一种组网方案采用防火墙设备, 设备投资介于前两种方案之间。
2、网络安全:
第一种组网方案采用防火墙技术, 通过配备访问安全策略, 提供内部局域网与外部广域网的安全访问保障。第二种组网方案采用IPSec VPN和GRE VPN技术, 可提供四种网络安全服务, 即私有性 (IPSec在传输数据包之前将其加密, 以保证数据的私有性) , 完整性 (IPSec在目的地要验证数据包, 以保证该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没有被修改) , 真实性 (IPSec两端要验证所有受IPSec保护的数据包) , 防重放 (IPSec防止了数据包被捕捉并重新投放到网上, 即目的地会拒绝老的或重复的数据包, 它通过报文的序列号来实现) 。第三种组网方案采用MPLS VPN技术, 利用MPLS作为通道机制实现透明报文传输, MPLS的标签交换路径具有与帧中继和ATM VCC (Virtual Channel Connection, 虚通道连接) 类似的高可靠安全性。这三种组网方案可有利结合, 如第二种组网方案和第三种组网方案可在内部局域网出口处增加防火墙设备提供安全策略配备服务, 第三种组网方案CE路由器可配备IPSec硬件加密卡提供IPSec报文加密等, 从而提供更高级别的网络安全性能。
3、网络性能:
第二种组网方案采用IPSec技术将导致网络性能的下降, 两个站点之间建立IPSec隧道, 传输数据包需要经过加密 (采用3DES等加密技术加密要发送的数据包) 、封装 (该数据包被封装到另外一个IP数据包中) 、分割 (如果新生成的数据包的长度超过了建立连接时的最大可传输单元MTU的长度, 该数据包将需要被分割成两个数据包) 、解封 (传输到另一端时执行与封装相反的操作) 、解密 (传输到另一端时执行与加密相反的操作) , 每个步骤都会造成数据包传输的延迟。第一种组网方案和第二种组网方案时延被降到最低, 因为数据包不再经过封装或者加密。
4、配置工作:
第二种组网方案采用IPSec和GRE技术, 必须配置好每个IPSec点对点隧道, 网络节点数量大时, 相应的配置工作和配置难度也很大。第一种组网方案采用防火墙技术, 可全网规划统一的安全策略, 配置工作相对简单。第三种组网方案采用MPLS VPN技术, CE设备不需要智能化, 客户端只需简单的IP协议, 并不需要运行MPLS、IPSec或者其他特殊的VPN功能, 配置工作也相对容易。
5、QoS问题:
第二种组网方案采用IPSec和GRE技术, 需要对原有报文进行从报文头到数据的全面加密和封装, 从而隐藏了原有IP报文的所有特性, 导致无法实施全网的IP QoS策略。第一种组网方案和第三种组网方案不存在这个问题。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数字福建"省政务信息网的现有网络平台上, 利用防火墙技术、IPSec VPN和GRE VPN技术、MPLS VPN技术等三种方案, 构建厅局全省广域网, 从而节省全省广域网数字电路昂贵租用资费, 并充分共享省政务信息网丰富资源。最后对三种组网方案在设备投资、网络安全、网络性能、配置工作和QoS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数字福建 篇9
一、海西经济·福建产品
“福建商品大集”跨跃五一国际劳动节,经过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的严格筛选,参加大集的企业共有45家,集中展示食品、工艺品、电子产品、茶叶、服装鞋帽、箱包、水产品、食用油、食用菌等九大类1000多种产品。
大集中展示的寿山石雕和闽西八大干是此次福建大集中的亮点。因此,大集的主题便定为“寿山石雕·闽西八大干”。
寿山石雕艺术自南朝以来,经历代雕刻家匠心独运、巧夺天工,赋予寿山石艺术品极高的艺术欣赏和珍玩收藏价值,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寿山石艺术品深受历代文人雅士乃至帝王贵族的喜爱。而今寿山石艺术品更以其脂润的质地、美丽的外表、优美的神韵、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石文化艺术的奇葩。
闽西八大干指长汀豆腐干、上杭罗卜干、连城地瓜干、永定菜干、武平猪胆干、宁化老鼠干、明溪肉脯干、清溪笋干。杜浔酥糖已有百年历史,以传统工艺精制而成,营养丰富、香酥可口、油而不腻、风味特佳,是居家馈赠亲友之佳品,深受广大海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二、火爆销售,成效显著
“福建商品大集”在北京、福建两地商务部门的通力配合下取得了不俗成绩。不但向北京消费者展示福建优质产品,为消费者提供良好服务,同时,还积极进行产品销售、产销洽谈、产品推介、项目签约。利用这次机会向北京同行学习,努力促进闽京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
“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教学研究 篇10
“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1], 教育部在各类相关的教学大纲中均规定为必开课程。它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硬件知识基础, 为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单片机、嵌入式等后续课做基石。本课程不仅要学理论, 又要动手做实验, 还有课程设计, 各环节要环环相扣。本文只讨论理论授课方面。
在理论授课方面首要问题就是教材的选择, 结合学院办学定位、专业要求及学生的层次等诸多方面, 挑选一本恰当的教材, 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院选定的是自编教材———沙丽杰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教材选定后剩下的说道一下教的艺术。
1 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最大的不同在于输入输出之间不是普通的函数关系, 而是逻辑因果关系。数字电路中多采用二进制‘0’和‘1’来描述信息, “0”和“1”表示的是逻辑“真”和“假”, 或事物的两个不同的状态, 它没有“数”的多和少的概念。例如电子开关中的“导通”和“关断”, 灯的“亮”和“灭”都分别用逻辑“1”和逻辑“0”表示。当事物存在多于两种状态时就需用多位逻辑量表示, 如十字路口交通灯的四种常见状态: (1) 主通道绿灯亮, 支通道红灯亮; (2) 主通道黄灯亮, 支通道红灯亮; (3) 主通道红灯亮, 支通道绿灯亮; (4) 主通道红灯亮, 支通道黄灯亮。可以用两位逻辑量表示: (1) 00; (2) 01; (3) 10; (4) 11。这里的两位逻辑量就是状态的代码/编码, 这和国共时期打入敌人内部的人员代号“不死鸟”、“飞鹰”、“007”等是一个作用。“不死鸟”和“飞鹰”是文字代码或字符代码, “007”是数字代码或数字编码,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熟悉的是十进制代码, 而数字电路中用的最多的是二进制代码。所以要想将一个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字逻辑问题, 首要的一件事就是将实际问题用二进制逻辑代码表示, 再根据输入输出间的因果关系列出其满足的逻辑运算表达式。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自行设计数字逻辑电路的基础。
2 用口诀简化记忆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需要记忆的逻辑代数公式和表 (如触发器的激励表) , 学生常常要为记忆这些东西而发愁。而用口诀记忆帮助学生记忆是一个效果显著的做法。如根据真值表可得出“与”运算的规律为“有0得0, 无0得1”, “或”运算的规律是“有1得1, 无1得0”;对JK触发器的功能表如表1。
J可看做“置1端”, 高有效, K可看做“置0端”高有效, 功能表第一行JK=00, 表示输入端无有效输入, 触发器状态不变, 即保持的功能;功能表第二行JK=01, 表置0端有效置1端无效, 触发器次态变为0状态, 即置0的功能;功能表第三行JK=10, 表置0端无效置1端有效, 触发器次态变为1状态, 即置1的功能;功能表第四行JK=11, 表置0端有效且置1端亦有效, 此时, 触发器的次态既不是确定的0状态也不是确定的1状态, 而是由原来的状态决定, 变为原来状态的反状态, 即为翻转的功能。上述也可用“一山容不得二虎”来调侃, 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这么一解释相信学生会很容易记住JK触发器的功能表, 而JK触发器的特征方程和状态图、波形图等都可由功能表推出故无需逐一记忆。
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产生兴趣, 同时也可激发和鼓励他们对一些公式、定理等编造适合自己习惯的口诀来帮助记忆。实践证明, “寓教于乐”可使学生学起来感到轻松愉悦, 受益匪浅。
3 在讲授综合知识的应用时, 更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法[2]的运用
教材中一些综合知识的应用是难点, 在讲解难点时, 要层层剖析、提示, 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思路, 讲完后要让学生有一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并让其渐渐养成碰到问题后不退缩独立地主动地分析问题的意识。
例如, 触发器这一知识块的讲解, 先讲最简单的基本SR触发器, 这一部分一定要讲清楚讲明白, 再在此基础上讲解D触发器、JK触发器等!具体分析如下, 先让学生观察两个与非门组成的基本SR触发器的电路结构, 并回答其与组合逻辑电路的不同之处, 再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已学过的与、或、非基本逻辑运算分析并让学生回答SR触发器在不同输入下的输出, 最后由教师对SR触发器的功能进行总结并用功能表、卡诺图、特征方程、状态图等进行逻辑描述。只要学生掌握了基本SR触发器的分析方法, 那么此后的钟控SR触发器、D触发器、JK触发器等便不成问题。如钟控SR触发器、钟控D触发器, 同样, 先让学生观察其电路结构, 之后让其回答电路中哪些部分是熟悉的已学过的, 哪些是新加的, 如何利用已学过的内容简化分析新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结构的不同带来的功能的不同, 以及与SR触发器相比它们的优点。
再如, 利用集成器件实现逻辑函数这一部分。在对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中, 全是采用真值表或状态表来推导出相应逻辑表达式, 化简, 并根据化简后的逻辑表达式绘制出由基本逻辑单元 (与门、或门、与非门、触发器等) 实现的电路图。而利用集成器件的设计是在已有集成电路功能的基础上, 外加一些门电路实现所需功能。在学生习惯了利用一般方法从无到有地实现组合逻辑电路或时序逻辑电路时, 转而利用中规模集成器件进行设计对他们来说在一段时间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且设计时灵活多变, 有时需要靠经验来实现, 这就更增加了这部分的学习难度。那么如何化解这一难点呢, 本人做法如下, 首先讲清楚利用集成器件实现设计的特点:集成器件的功能不可变, 我们对它只可利用不可改变, 我们可以改变的只是其外围电路的设计。之后, 由简入繁地利用大量例题来形象化这一设计过程。如先利用全加器实现多位二进制加法器, 再利用集成加法器74LS283实现将8421BCD转换成余3码的电路, 最后利用74LS283实现一个1位的8421BCD码的十进制加法器, 要求输入和输出均是BCD码。
下面以使用四位二进制比较器74LS85和必要的门电路设计输血指示器[3]为例描述讲解过程。输血配对图如图1所示, 用AB表示供血者代码, CD表示受血者代码, 代码设定见表1, 用F表示输出函数, 并用F=1表示可输血, 用F=0表示不可输血。则根据:
图1得真值表如表3。
由真值表得卡诺图如图2。
由卡诺图知, 令输出为1的输入组合可归纳为三种情况: (1) AB=00; (2) AB=CD; (3) CD=10。
故输出表达式为情况 (2) 可由集成比较器74LS85实现, 另外两种情况由外加门电路实现, 电路图如图3。
在本例中, 要利用到74LS85就必须想到通过变量间的比较来描述可输血的的某种情况。集成器件74LS85的功能是固定的, 咱们只能将可输血的情况向它靠拢, 由它实现, 而不是改变74LS85的结构或功能来实现输血指示器。
4 结语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它们的自学和主动自学的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本人觉得这才是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摘要:本文针对三本工科学生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实际, 结合多年教学经验, 阐述了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观点。
关键词:教学研究,数字逻辑,逻辑思维,启发式教学
参考文献
[1]朱怀宏.“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课程教学理念[J].计算机教育, 2006 (10) :83-85.
[2]韩天荣.“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集宁师专学报, 2010, 32 (4) :8-10.
数字时代编辑出版的数字化转型 篇11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人类社会带入了数字时代。数字出版给传统出版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显而易见的。相对于报纸和期刊,数字化对图书传统出版方式的影响正在显现,图书编辑应该未雨绸缪,实现编辑的数字化转型,提高出版技能与媒介素养,以适应数字时代的到来。
编辑数字化转型是出版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动力,出版业能够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源是内容的创造和创新,数字出版对内容创新的要求更为迫切。内容创新离不开编辑的努力和付出,凭借对政策导向的敏感、对读者习惯的了解、对市场需求的分析和对出版产业特征的掌握,编辑对作品进行加工,包括内容的取舍、结构的调整、文字的梳理、表现形式的选择和出版策略的确定,最终达到既提升作品内容质量,又满足市场需求和读者习惯的目的,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对产品的再加工,还体现在运用新技术对作品内容进行切分、组合和拓展上,體现在运用新媒体形式来表现作品的特色、突出亮点上。这些是数字出版对编辑的新要求,同时编辑数字化为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从源头上提供了动力支持。
编辑数字化转型是出版数字化转型成败的关键。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人的思维模式的革新,要求传统出版人对数字出版采取拥抱的态度,而不是敷衍,更不是拒绝。固守单一纸质媒体的做法不可取,但仅仅是将纸质图书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应用于网络或手持阅读设备的做法也不是真正意义的数字出版。只有编辑从产品策划开始,便主动运用数字技术设计出符合数字出版特征的产品,从而推动出版和营销的数字化,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从这层意义上看,编辑数字化转型关系到出版数字化转型的进展和成败。
二、编辑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方向
编辑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大体上可分为两方面: 一是编辑出版技能的转型,二是编辑媒介素养的转型。
1. 编辑出版技能转型
在新的数字传媒时代,编辑人员的素质要求不仅仅是在文字表达方面的规范和正确,更体现在如何更好地向读者展示信息和知识。在这样的条件下,对编辑人员的素质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编辑主体从单一性转向多元化
传统编辑工作的主要对象——句子、段落、页码、章节等顺序是由作者决定的,同时也由图书本身的物理序列结构所决定。尽管读者的视线可以随心所欲地停留在书中的任何一部分,但书籍本身仍然受限于物理的三维空间。在传统的编辑空间中,信息传播的方式与结构限制了编辑主体的多元化,因此编辑的主体都具有一定的单一性。但在数字化时代,信息空间则完全不受物理三维空间的限制,要表达一个构想或一连串想法,可以通过一组多维指针,来进一步引申或辨明,整个文字结构就像一个复杂的分子模型,大块信息可以被重新组合,句子可以扩张,字词可以当场给出定义,信息的传输不再局限于某一时间,也不受传输耗时的限制。数字化社会中的多媒体,具有互动的功能,这种互动的功能决定编辑主体应具备多元化。
(2)编辑工作从纸质化转向电子化
在数字时代,对于一般编辑而言,只要精通使用技术即可,不需要其掌握开发技术。但从我国的现状来看,传统出版业的编辑在这方面普遍存在着技术短板。因为我国的出版社长期在垄断环境下经营,许多编辑仅仅懂得受一定体制优势保护的纸质化图书出版,不具备市场化能力和互联网理念,不懂得数字版权运营,不清楚数字出版的经营模式,甚至许多编辑对于数字出版所需的技术、新型载体也一窍不通。加之我国的出版社普遍被赋予安置家属人员的功能,造成出版行业尖端人才少, 低端员工多的现状。所以,面对全新的数字出版方式,大多数编辑显得无所适从,焦虑与浮躁成普遍心态。
因此,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必须要熟悉相关技术,熟悉数字出版具有哪些新的出版形式,这些形式有什么特点,并且了解新的形势下受众的阅读特征有何变化, 赢利模式有哪些变化等;要随时掌握世界范围内数字出版业的具体变化,并对各种出版终端的特点能清晰地把握。这样才能跟上编辑工作电子化转型的步伐。
(3) 编辑角色由“搜猎者”变为“反哺者”
在传统的编辑工作中,编辑在大量的文化资源中搜寻、选择最有价值的部分,经过加工向社会传播,影响人们的思想,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编辑在与读者的关系角色中,具有支配性的作用与地位。而且,在传统的社会工作条件下,这似乎是一个不可更改的编辑模式,这里编辑的意志、品性和特征对他所作出的选择具有第一位的作用。但在数字化时代,传输的模式不再是编辑根据自己判断作出选择,而是受众根据自己的爱好、需要通过数字化直接传递给编辑,编辑者再根据受众的反馈编辑个人化的内容。所以编辑的角色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搜猎者”变为“反哺者”。这个角色的转变是从编辑这个职业确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在数字化时代,信息载体及其传递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得编辑直接面向受众,编辑支配性地位下降,受众地位提升。分散的、个体化的互动式交流使得编辑选择的主要依据不再是传统的文献资源,而是直接依赖于受众本身的爱好、需要和特征等。
2. 编辑媒介素养的转型
数字化时代,不仅对编辑的技能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编辑也面临媒介素养提高的挑战,由原来以知识素养为中心的媒介素养,转向以信息为中心的媒介素养,并且使两种素养得以融合。
(1) 提高编辑媒介素养,要求加强与媒介、媒体和媒体受众的交流,获取信息资源
数字化时代,媒介的性质和功能发生变化,媒介种类多样化,编辑要接触这些媒介,需要懂得其基本的运作过程和使用方法,了解媒体发展状况。编辑要站在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下,理性全面地了解媒体变化,参与媒介受众的交流和互动,明确了解当前受众的需求;加强对媒介、媒体和媒体受众的了解,明确自己作为编辑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以适应当前数字时代的新要求。
(2) 提高编辑媒介素养,提升其掌握、分析、评估媒介产品的技巧和能力
nlc202309041707
数字化时代,国内外媒介环境发生变化,媒介环境和信息越来越复杂,编辑要有主动学习意识和独立思考辨析信息的能力,形成批评式思维意识,这是信息时代对编辑媒介素质的基本要求,编辑掌握利用好媒介,使用媒介资源进行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加强与媒介受众的互动交流,促进信息资源的传播。编辑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要学会分析、评估媒介产品价值,使媒介产品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學习先进的传播理念,打造知识和传播型媒介
数字化时代也是学习型时代,当前的学习形式发生了变化,学习不仅是通过个人学习得以实现,更多是通过组织学习来带动个人学习。数字化时代,媒介的信息传播,就是对个人学习的促进,编辑的传播价值要在信息化过程中得以发挥和加强。媒介消费成为一种消费形式,编辑媒介素养的培养促进媒介消费形式的发展,通过学习先进的传播理念,提高编辑个人媒介素质,使信息资源得到最大效果的传播。
(4)提高编辑媒介素养,要形成提高媒介素养的文化环境
媒介素养文化环境的形成,会对提高编辑媒介素养形成外在的软约束和促进作用。编辑部要经常开展一些专题讨论交流会,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编辑自身要有媒介素质培养的积极性,把编辑媒介素养提升看作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媒体主管部门要鼓励编辑提升个人素质,为编辑媒介素养提升提供平台,组织编辑交流学习,提升编辑的媒介创新能力。只有形成提高媒介素养的文化环境,才能保证编辑媒介素养的持续提高。
编辑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于编辑自身意识形态的转变,这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革新过程,其中出版体制的改革、读者需求的转变、数字化技术的普及等诸多客观因素的改变将对其产生重大影响。现阶段国内各个出版社针对编辑的数字化转型也都处于积极的探索阶段,理论的研究还没有得到最终的实践证明,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编辑的数字化转型将成为必然趋势。
[1]乔瑞雪. 数字时代编辑的传播理念与媒介素养探析[J]. 报刊研究:下半月, 2012(01).
[2]张文胜. 数字时代图书编辑如何创新[J]. 出版参考:下半月,2012(04).
[3]朱海龙. 数字化时代编辑新论[J].编辑之友,2013(03).
[4]王虹,白永利. 数字传媒时代对编辑出版技能的要求分析[J]. 陕西医学杂志社, 2012(15).
[5]陶克菲,李铁锤. 略论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媒介素养[J]. 传媒观察,2012(01).
[6]高云松. 编辑的数字化转型[J].编辑学刊,2012(01).
数字化产品与数字产品辨析 篇12
一、概念的使用情况
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总库中搜索, 截至2010年4月16日, 使用了“数字产品”这一概念的文献共有17, 338篇, 方宗义教授于1979年在《国外气象卫星资料分析使用情况》中第一次使用这一概念;使用“数字化产品”这一概念的文献共有12, 400篇, 薛顺贵先生于1982年在《近年来国际摄影测量自动化的发展概况》中第一次使用此概念。方宗义教授所说的“数字产品”, 是指气象卫星拍摄的图片等资料, 经过计算机加工处理后, 以数码形式呈现的气象信息。薛顺贵先生所说的“数字化产品”, 是指摄影测绘自动化过程中, 利用计算机对测绘资料进行编辑处理, 形成的以计算机数据表达的测绘信息。两位先生分别用数字产品和数字化产品表达了同一个概念, 即利用计算机加工处理的, 以数字编码的信息产品。也就是说, 数字产品和数字化产品两个概念在中国诞生的时候具有相同的内涵。
二、概念的内涵表达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 许多学者和机构根据各自的理解定义数字化产品和数字产品。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 (2001) 研究报告认为, 数字化产品是既可以通过载体以物理方式运送, 也可以通过Internet以电子方式运送的产品。宁振波 (2003) 认为, 数字化产品是指采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 以网络为基础, 以数据库为平台, 在产品采办—研制—设计—制造—交付—培训—维护—报废的全寿命周期中, 以三维CAD设计为核心, 全面应用CAE/CAT/CAPP/CAM/CALS/PDM等技术所形成的用户需要的产品。王晓晶 (2008) 认为, 数字化产品是指信息、计算机软件、视听娱乐产品等可数字化表示, 并可用计算机网络转输的产品或劳务。
郭玉军、张函 (2007) 认为, 数字产品指数字编码的计算机软件、文本、录像、镜像及声音和其他产品, 无论它们是附着于固定介质还是电子传输。包含了计算机软件、电影、音乐、有声读物和游戏等, 既可以基于诸如光盘、磁带或是书本等有形介质来进行贸易, 也能通过国际互联网的电子传输进行贸易。
解梅娟 (2009) 认为, 狭义的数字产品是指生产、销售和使用均表现为“比特”流的产品即直接在网上传送的产品, 如网上软件、电子期刊、各种网上音频视频产品。广义的数字产品是指可以被数字化并可以通过网络来传播的产品。它所指的是任何能够被数字化的产品, 并不要求实际上已经被数字化, 如以磁盘形式销售的软件、书籍、电影、录音等。
芮廷先 (2002) 定义数字产品的范围广一些, 认为凡是Internet上收发的东西都可成为数字产品, 同时一些没有相应实物形式的产品或服务以知识和过程的形式存在也可成为数字产品, 数字化产品可能是数字产品, 也可能不是数字产品, 如软件和CD既是数字化产品也是数字产品, 而数字化武器或数字化家电是数字化产品但不是数字产品。
杜江萍、薛智韵 (2005) 认为, 数字产品是电子商务中的核心产品概念。数字产品可以分为有形数字产品和无形数字产品。有形数字产品是指基于数字技术的电子产品, 如数码相机、数字电视机、数码摄像机等。无形数字产品, 又称数字化产品, 是指可以经过数字化并能够通过如因特网这样的数字网络传输的产品。凡计算机能够数字化、处理和存储的信息都可以归类为数字产品。
袁红、陈伟哲 (2007) 认为, 数字产品又称数字化产品, 可以分为有形数字产品和无形数字产品。有形数字产品是指基于数字化技术的电子产品, 如MP3播放器、数码相机、数字化电视机、数码摄像机等。无形数字产品指的是能够被数字化的一切事物, 并能够通过如因特网这样的数字化网络传输的产品, 比如网络游戏、计算机软件、音乐等。
以上资料显示, 学者们对两个概论的认识, 分歧较大, 在概念的使用上比较混乱。在这些定义中描述了这样三种产品:一是内容基于数字格式、比特流, 通过因特网运送的产品;二是可以经过数字化并能够通过如因特网等数字网络传输的产品, 无论这种产品是否已经数字化;三是基于数字技术的电子产品。
对概念认识的模糊混乱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内涵认识不一。同为数字产品, 有的认为仅指第一种产品, 有的认为既指第一种产品, 也指第二种产品, 还有的认为既包括第二种产品, 也包括第三种产品。二是对概念使用混乱。同指“可以经过数字化并能够通过如因特网这样的数字网络传输的产品”, 有的称其为“数字产品”, 如王晓晶;有的称其为“数字化产品”, 如曹庆华。三是对概念的关系认识不一。有的认为数字化产品即数字产品, 如袁红;有的认为数字化产品不同于数字产品, 如芮廷先;有的认为数字化产品是数字产品的一部分, 如杜江萍;有的认为数字产品是数字化产品的一部分。
三、概念内涵辨析
电子商务时代, 两个概念的使用越来越多, 不及早厘清两个概念的内涵和相互关系, 会让人们越来越迷糊, 相关研究也不具备科学基础。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产物。概念表达的是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概念的正确与否是指概念能否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现有文献中使用的数字产品和数字化产品概念对应的三种客观事物。正确使用两个概念, 需要在分析三种事物本质属性的基础上, 判定哪个概念表达更为合适。
1、数字产品。这是一个由两个名词构成的偏正词组。“数字”是修饰“产品”的, 反映产品的本质特征, 即这个产品是数字的、数字形式的、Digital。数字是计算机存储、加工信息的方式。称一个产品是数字产品, 意味着这个产品必然是利用计算机生产加工的。在现有技术条件下, 利用计算机生产加工的、以数字方式存在的产品, 既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 也可以贮存在光盘等存储介质中传输。
计算机以数字方式生产加工展现出来的产品, 没有实物形式, 是无形产品。从功能来看, 它是以传递信息为目的的, 是信息产品。也就是说, 数字产品既是无形产品, 又是信息产品。互联网上的各种产品, 均符合以上特征, 是数字产品。虽然不通过互联网传输, 但以数字编码形式存在于光盘等存储介质中的软件也是数字产品。
存储于光盘等介质中的软件, 属于数字产品的范畴。光盘具有实物形式, 存在于光盘中的软件, 从表象来看是有形的, 是软硬件的结合体。学者们一致认为存储于光盘中的软件是数字产品, 是因为从功能角度看, 光盘中软件是主体, 光盘仅作为软件的载体, 满足客户需求的是软件, 而非光盘;从价值角度看, 光盘中的软件价值才是软件光盘价值的主体, 空白光盘价值相对软件而言, 可以忽略不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许多产品中都应用了软件, 形成一种软硬件结合体。但大多数软硬件结合体, 都不能称为数字产品, 如数码相机。数码相机中影像信息的转换、存储和传输等部件, 具有数字化存取模式, 具有数字产品的部分特征, 但不能因此称数码相机为数字产品。因为从本质来看, 数码相机是用于摄影的光学器械, “数字”不是它的本质特征, 只是它与一般相机的区别。硬件与软件结合构成的数码相机, 其中的软件是数字形式存在的, 硬件是以实物形式存在的, 只有其中的软件才是数字产品。但数码相机中的软件, 只有与硬件结合在一起, 才能发挥作用, 不能独立存在, 不是主体。因为部件中有软件, 就将其称为数字产品, 是以偏概全, 是不科学的。
与数字产品相对的是非数字产品, 即不以数字形式存在, 而以有形实物、模拟的音频视频等形式存在的产品, 如书籍、服装等。以产品是否具有信息传递功能分类, 非数字产品可分为信息产品和非信息产品。信息产品是指在信息化社会中产生的以传播信息为目的的服务性产品, 如书籍、报纸、电视节目等;非信息产品则是指满足人们信息需求以外的其他需求的产品, 如服装、交通工具、机器设备等。
2、数字化产品。“化”作为后缀, 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 表示转成某种性质或状态。数字化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 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 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 引入计算机内部, 进行统一处理。从词性上看, 数字化是动词, 对应的是Digitize。数字化产品是动宾词组, 表示将产品转化为数字状态。数字化产品的过程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 以数据编码的形式建立产品模型的过程, 它是一个虚拟生产的过程, 它的结果是得到一个数字产品, 即以数字形式存在于计算机系统中的无形产品。
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 任何非数字产品均可数字化。非数字产品经过数字化后形成的数字产品, 首先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 其次功能也可能发生变化。一般信息产品如书籍报刊等, 数字化后形成的数字书籍、数字报刊等数字产品, 其形式变化了但功能没有变化, 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上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从本质上说, 这种数字产品与原产品是同一种产品。
非信息产品, 经过数字化后形成的数字产品在形式和功能上都发生了变化, 不再与原产品是同一种产品。如飞机, 经过数字化后形成的数字飞机, 不再具备运输功能, 而仅是飞机的一个数字模型。这个模型从根本上改变了飞机传统的设计与制造方式, 大幅度地提高了飞机设计制造技术水平。这种数字产品, 从本质上讲是实物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采用的一种技术, 是一个与原产品形式功能完全不同的新产品。
四、结论
数字产品和数字化产品都是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数字产品是以计算机加工生产的, 以数字形式存在的无形信息产品。数字化产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产品转化为数字形态的生产过程。数字化产品与数字产品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而不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 任何产品均可数字化, 因此将可数字化并经过因特网传输的产品定义为数字产品, 没有任何科学意义。即使如报刊书籍等信息产品, 数字化后功能没有发生变化, 产品本质没有变化, 也不能将其称为数字产品, 只能说其具有可数字化的特征。
参考文献
[1]袁红, 陈伟哲.数字产品成本结构的特殊性及其应用.情报杂志, 2007.10.
[2]俞明南, 鲍琳琳.数字产品的经济特征分析.情报研究, 2008.7.
[3]万福才, 王伟.数字产品动态定价方法.系统工程, 2006.1O.
[4]陈雪.数字产品研究综述.天中学刊, 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