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自贸区

2024-10-25

福建自贸区(精选8篇)

福建自贸区 篇1

摘要:近年来, 我国融资租赁业务发展势头迅猛, 融资租赁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融资工具。福建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后, 融资租赁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就全国范围来看, 福建省融资租赁业务的起步早, 发展快, 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在系统研究福建自贸区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基础上, 提出加快其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福建自贸区,融资租赁,发展模式

一、福建自贸区融资租赁业发展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购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在不断攀升。一方面, 固定资产价值昂贵, 大大增加了企业购买的成本;另一方面, 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使得这些昂贵的设备不断更新换代, 有时使用时间不长, 企业就面临着将其淘汰的尴尬困境。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 融资租赁越来越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融资手段, 目前, 发达国家融资租赁的交易规模已经仅次于银行信贷, 成为第二大融资工具 (雷霆华, 2015) 。

我国的融资租赁业其实是改革开放后才出现。虽然融资租赁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已经出现, 但其在我国真正开始发展却是在本世纪初。2007年, 银监会出台并实行金融租赁相关政策, 此后, 我国的融资租赁获得了巨大发展, 融资租赁业务量急剧攀升。2013年9月, 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 这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自贸区的成立, 带动融资租赁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 上海自贸区成立一年零两个月之后, 融资租赁公司家数和注册资本相比成立以前分别增长了58%和174% (网易财经, 2015) 。

2015年4月, 福建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研究在福建自贸区如何发展融资租赁, 不仅对中小企业众多的福建省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 更重要的是, 对于在福建自贸区探索如何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规则的跨境投资体系、深化两岸金融合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积累重要经验。

二、融资租赁的理论基础

(一) 融资租赁的定义

融资租赁, 又称资本租赁、财务租赁, 是由租赁公司按照承租企业的要求, 融资购买设备, 并在契约或合同规定的较长期限内, 提供给承租企业使用的信用性业务。融资租赁实质上是转移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一种租赁。承租企业采用融资租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融通资金。融资租赁集“融物”与“融资”于一身, 具有借贷性质, 是承租企业长期接入资金的一种特殊方式。

(二) 融资租赁的形式

融资租赁, 按其租赁的方式不同, 主要分为直接租赁、售后回租和杠杆租赁三种。

直接租赁是融资租赁的典型形式, 是指“购进租出”的做法。即出租人根据承租人的申请, 以自有或筹措的资金向国内外厂商购进用户所需设备, 然后租给承租人使用。西方发达国家绝大多数租赁公司都采取直接租赁做法。

企业因缺乏资金, 将自有资产中较新的固定资产, 先售让给能够办理融资租赁业务的机构, 再以承租人的身份, 向这些机构租回使用, 这就是售后回租的租赁方式。

杠杆租赁是近20年出现的租赁形式, 它一般要涉及承租人、出租人和贷款人三方。这种情况下, 出租人只垫付购买资产所需先进的一部分 (一般为价款的20%~40%) , 其余部分则以该资产为担保向贷款人借资支付。租赁公司既是出租人又是借款人, 既要收取租金又要支付债务。

(三) 融资租赁的渠道

目前, 融资租赁的渠道主要有四种, 分别是银行借贷资金、追加资本金、银行同业拆借、发行企业债券。其中, 银行信贷资金是我国融资租赁的主要渠道。

三、福建自贸区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福建自贸区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

福建省民营经济较为发达, 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因此, 福建融资租赁业起步较早, 发展也较快。近年来, 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区的融资租赁业务发展迅猛。

截止到2013年12月, 在福建省注册的融资租赁企业大约53家, 其中, 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7家, 分别为福建海峡融资租赁有限责任公司、融信租赁股份有限公司、融兴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福建宏顺租赁有限公司、福建万宇租赁有限公司、福建润创租赁有限公司和厦门海翼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其中, 注册资本规模最大的为成立于2008年的厦门海翼融资租赁有限公司, 注册地为厦门, 注册资本为7亿元。这7家内资租赁企业注册资本近20亿元。外商投资融资租赁企业46家。总注册资本约60亿元。其中, 2014年, 福建省融资租赁业务市场规模约600亿元。 (1) 截止到2015年6月底, 福建已有融资租赁公司128家。其中内资10家、外资118家。仅2015年上半年, 福建省就新增外资融资租赁企业45家。 (2)

福建自贸区成立以来, 政府对于区内融资租赁业的发展给予了一定重视。2015年9月, 福建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明确支持国内外知名融资租赁公司在自贸区设立总部或开设分支机构, 鼓励台湾金融机构、企业集团到自贸试验区设立融资租赁公司。在自贸区已设立、新设或迁入的融资租赁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 自贸区所在地政府可以根据到资情况给予一次性财政补助。注册资本实缴5000万元 (含) ~5亿元的, 可以给予不超过100万元补助;注册资本实缴5亿元 (含) ~10亿元的, 可以给予100万元~300万元补助;注册资本实缴10亿元以上的, 可以给予不超过500万元补助。

此外, 福建支持自贸区融资租赁高层次人才申报福建自贸试验区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符合条件的由省级人才专项经费给予25万~200万元的安家支持, 并纳入自贸区所在地政府引进高层次人才计划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二) 福建自贸区融资租赁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近年来, 尤其是福建自贸区成立以后, 福建省融资租赁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 但是在感到欣喜的同时, 应该看到福建省融资租赁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

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两点, 第一, 与上海自贸区、天津自贸区、广东自贸区相比, 融资租赁业务规模尚有欠缺;与台湾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 融资租赁业务缺乏国际竞争力。第二, 福建省融资租赁公司的融资渠道过分依赖于银行融资, 受银行信贷政策所制约。在上市、信托、基金等渠道没有打开之前, 如何突破当前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瓶颈问题尚待解决。

四、福建自贸区进一步促进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对策

如何能进一步促进福建自贸区融资租赁业的发展, 国外成熟的融资租赁市场 (例如美国、德国、日本等) 的做法和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

截止到2013年底, 福建省中小企业的数量共7.41万个, 占全部工业企业的99.5%, 完成工业总产值26175.2亿元, 同比增长12.2%, 增速比大型工业企业高3.4个百分点, 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3.4%。 (3) 毫不夸张地说, 中小企业撑起了福建省经济的脊梁。目前, 国外成熟的融资租赁市场, 有一半左右的融资租赁业务是支持中小企业的设备使用和设备改善的, 这种做法值得中小企业众多的福建省借鉴。因此, 建议福建自贸区在制定和出台支持政策时, 能加强对于中小企业的针对性。

此外, 针对当前福建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瓶颈问题, 建议尝试融资租赁机构的多元化融资, 例如, 将租赁资产证券化来取得融资资金。

参考文献

[1]潘兆国, 东育.财务管理[M]180页-184页.

[2]雷霆华.天津自贸区融资租赁业发展研究[C].

[3]肖本华.上海自贸区发展融资租赁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14.6.

[4]人民网---福建频道.http://fj.people.com.cn/n/2015/0915/c181466-26385783.html.

福建自贸区 篇2

【关键词】福建 自贸区 中小企业 金融企业 改革

一、金融改革背景下福建自贸区中小型金融企业发展现状

(一)取得的成效

第一,信贷投入加大。2013年发展至今,福建自贸区银行等金融机构仅仅抓住金融改革发展契机,开展中小型金融企业专项金融服务,为中小型金融企业提供各种金融服务,扩大信贷总投入。截止到2013年底,福建自贸区中小型金融企业信贷余额超过3283.43亿元,占福建自贸区企业信贷余额的78.65%。其中,小型、微型以及中型企业信贷余额总额高达2194.39亿元,中型企业信贷总额高达78.59亿元。

(二)拓展渠道进一步拓宽

第一,建立了企业上市、股权交易以及发行债券等一系列发展体系。新增海外上市公司8家,发行债券293.23亿元。第二,构建内资、外资和村镇银行为一体的银行组织体系。先后引进了3家外资银行,新建基层营业网点。第三,形成了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和准金融机构为一体的民间金融体系。福建自贸区实施金融改革至今,进一步推进并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得到快速发展。2013年,福建自贸区拥有的发展性担保企业和小额贷款企业等金融机构有329家。引进并设立专项股权投资基金有12家,规模高达349亿元。

二、金融改革背景下缓解中小型金融企业发展难的对策

(一)企业应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发展能力

第一,创新发展步伐,降低生产成本,全面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中小型金融企业应该在管理制度和经营理念,以及产品营销和生产技术等方面加速创新,顺应时代发展变化,严格遵循节约资源和土地集约,以及降低生产成本和科学管理等原则,想集群化以及产业积聚化方向发展。此外,还应该以产业链为发展纽带,仅仅围绕企业上下游产业链进行填补和延伸,企业还应该加强服务外包合作,全面带动企业的技术革新以及产品升级和还贷。第二,充分认识到诚信的价值,始终坚持公平竞争、诚信先行的原则,全面提升企业的诚信形象。积极推进中小型金融企业资本的社会化和多元化,进一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第三,建立健全的财务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大部分商业银行不愿意向中小型金融企业放贷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小型金融企业财务信息系统不健全,商业银行很难获得相关的财务数据,无法对中小型金融企业做风险评估,导致发展风险增大。从一方面分析,中小型金融企业应该做好资金明晰,根据有关要求,真实录入企业资金的具体流向和使用情况,为商业银行评估企业经营风险提供数据;从另一方面分析,中小型金融企业应该严格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严厉惩处编造虚假财务数据的行为,提升企业信誉度,为商业银行提供精准的财务数据,提升银行对企业诚信认可度。第四,加强银企互动,提升银行信息不对称性。对于中小型金融企业而言,应该不断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透明、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为商业银行提供真实的、完整的财务报表。让银行能够及时了解中小型金融企业的资金需求以及经营发展状况,给商业银行留下美好的印象。及时向银行通报企业的各大项目的经营和发展情况,例如销售、生产和科研情况。第五,做好优质项目管理,提升贷款项目竞争力。银行制定的信贷政策是受到国家环保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的限制的,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是无法获取贷款的。不同的银行都设置了不同的产业政策。所以,做好信贷项目筛查以及报备工作,选择和国家政策鼓励相符的项目申请贷款才能够保证贷款申请通过。

(二)完善金融体系建设

第一,加速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和民间发展中介机构。积极引进中小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在福建自贸区设立分支机构或者是代表处,有效引导已经在福建自贸区设立了分支机构的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营业网点,为更多的中小型金融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此外,还应该积极引导地方民间资本参与到小型金融机构的运作中来。放宽民间资金进入金融机构的准入机制,创建村镇银行和贷款企业以及小额信贷企业等农村金融机构。国家还应该制定扶持地方中介金融机构经营和发展的优惠政策,主要从税费和市场准入方面入手,降低税费收取额度以及市场准入条件,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支持。第二,组建资产管理企业处置不良贷款。成立专业的处理银行不良贷款的资产管理企业,提升银行不良贷款资产处理水平,成立由商业银行以及地方财政,还有社会投资联合出资运行的资产管理企业,把商业银行的部分不良贷款交给资产管理企业大力,使得商业银行能够放下包袱,给中小型金融企业提供更多的信贷支持。

(三)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提升金融优惠政策的执行效果。积极开展信贷评估工作,定期对财政性补贴等多种优惠政策的执行效果以及优惠政策落实情况作出评估,结合评估结果做出调整和优化,不断完善我国村镇银行及地方金融机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切实保证各项优惠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此外,地方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强沟通,对资金做到灵活安排,妥善解决在优惠政策执行的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难及问题,全面提升审批效率,保障资金补贴及时、安全、到位。第二,加速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从实际工作经验可以看出,地方政府部门的配合是不可缺少的。建立完善的中小型金融企业信用体系必须始终坚持“社会参与、政府牵头”的发展原则。不断完善各项部门协调发展机制,明确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和要求以及职责等,真正发挥出政府领导小组的协调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时文朝.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系列培训教材:非金融企业债务发展工具实用手册.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1.

[2]謝多.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系列培训教材:中国企业债券发展后续管理案例.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2.

[3]李晓慧,何玉润.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论、实务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2.

福建自贸区 篇3

关键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福建自贸区,发展建议

自古以来, 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将华夏大地物质、文化向外推送, 又包容吸收外来优秀资源以丰富本国之需, 正是这条贯穿了亚欧非等多个洲际间绵延漫长的“大动脉”, 留下了人类文明共同繁荣的足迹。福建省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 八闽文明跟随扁舟四海传播, 至今全球视野下仍可寻觅“妈祖情怀”、“船政文化”、“爱拼下南洋”的福建精神缩影。当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亚太经济组织会议期间, 提出了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构想;2014年中央经济会议对“一带一路”做出明确部署, 意味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对外开放策略已上升至国家层面之时, 诸多的地缘优势造就福建省未来发展后劲不容小觑。2014年12月28日, 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中国 (福建) 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 再次让世界目光聚焦了东南角。规划中明确福建自贸区担负深化对台经贸往来, 密切与上海, 广州, 天津贸易园区间相互交流合作, 全球化战略眼光下提升我国推动经济自由化水平影响力的历史使命。故此, 如何利用好内外部政策环境, 紧抓难得一遇的发展机遇成为当前肩头上的重任, 文本将针对福建省如何强化自贸区建设, 提升省域对外开放水平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关前瞻性建议, 望其能以乘势而上的魄力, 扬帆“海丝”之舟, 破发展瓶颈之浪, 稳中求进、不断逐浪前行!

1 发挥省域多元优势, 共筑对外开发交流平台

承天之禀赋, 启海之要塞, 为蓝海战略开辟新路径。早在史书中记载福建沿海分布众多重要港口, 担当着国家对外贸易往来的神圣职责。其中, 以福州港, 泉州港尤为著名, 都曾被指定为官方港口, 福州港唐朝时期更是与广州、扬州港并称为唐朝三大港。随后至明朝时, 郑和七次下西洋是选择以福建长乐太平港出发地, 而誉为“闽南第一大都会”漳州当时管辖的月港, 便是唯一法定丝绸之旅的出发港。历史迁移, 如今的厦门港已渐成福建省核心对外港口, 不仅带动周边福州、莆田等相邻港口间运输联动, 其临港产业辐射效应更带动了省内经济腹地的发展。海峡西岸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让福建省成为台湾的技术产业承接转移的首选之地, 自贸区的建设更是填补了继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外的东南之岭的空白。福建省以其丰富的海洋资源, 辽阔的海域面积, 漫长的海岸线, 错落有致的深水港湾, 奠定了开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自然基础。

人文底蕴深厚, 血缘纽带维系一家亲。以海为生的闽人凭借敢为人先的下海经商经历, 鼓舞着代代后辈们以身垂范的闯劲书写着先辈们留下“爱拼才会赢”真谛。海外风霜雨雪的洗礼, 却无法抹去祖祖辈辈身上故乡根土气息。他们用实际行动维系并牵挂着海水彼岸的故乡。除了台湾将近80%的台胞祖籍来自福建外, 东盟地区是海外与闽最具人文渊源之域, 不仅表现出闽台侨胞数量大占据人员流入地榜首, 更在当地华人华侨中, 以福建籍的人口居多。而自贸区的建设必将促进两岸商贸合作, 推进与台湾“六位一体”经济示范区对接, 促进福建对外开放型产业升级。同根, 同缘, 同前行的潜在动力, 汇聚着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构建民间友谊之桥的共同心声, 齐心协力参与进福建自由贸易区建设中来, 为实现“走出去”、“引进来”海上丝绸之路, 攒积不可比拟的绝对优势储备。

跨越发展的改革深入, 增进区域间合作贸易频率。伴随着加速海西岸科学跨越发展的步伐, 福建省已在物流建设中, 构建一系列高效的货物集散通道, 如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湄洲湾和古雷半岛的成品油中转基地, 罗源湾海域的大宗货物集散中心等。运输基础不断投入完善过程, 也大力推动海域渔业、水产品养殖和贸易等合作项目进行。东盟是福建省主要海洋经济合作伙伴, 2014年全国与东盟水产品贸易总量分析显示福建占比高达67%, 福建马尾成立了“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市场, 福州则成为东盟与台湾进出口贸易的周转站, 目前, 福建在东盟部分海岛已设立了一批生态养殖基地;福建远洋渔业发展迅猛, 作业面积已扩展至四大洋海域甚至印尼等国的专属区。两岸三通的常规化下, 福建省贸易平台作用日益凸显。经贸往来的更加频繁, 不仅为两岸关系缓和增温, 也带动许多台湾龙头企业加大对闽投资, 台企所带来的资金与技术为海西产业起步注入无限活力, 以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为例, 主要依赖台湾高精尖电子技术转移为产业发展主轴。同时, 海上丝绸之路的通达, 也将福建鞋帽加工, 船舶设备维修等核心技术与产品带向国际市场。在福建自贸区顶层设计规划里, 平潭综合实验区作为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的现行区, 可享受免税, 退税和保税等优待政策, 新年伊始就吸引大量境内外企业纷纷入区, 彰显着开放型经济发展下福建省国际接轨水平进一步提升。

2 做好“三步走”战略———查缺漏, 补短板, 破瓶颈

福建省自贸区建设是以围绕提升国际化、市场化和法制化经营环境为建设标准, 以立足两岸, 服务全国, 放眼全球为出发点, 将自贸区作为深化两岸经贸合作的改革创新试验田, 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 在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过程中, 机遇与挑战并存, 风险与收益同在。“海丝”之路上的绊脚石, 自贸区建设中短板, 身经济发展的瓶颈, 查缺漏, 补短板, 破瓶颈紧迫性要求我们做足查缺补漏工作, 做好突围清障准备, 以刮骨疗伤的气概, 清除发展道路上的掣肘重重。

一方面,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设计中, 福建省作为东线“海丝”上的核心省份, 强调其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关系, 关注与东盟互联互动关系增强。虽福建省与东盟成员国间展开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如水产品交易中心建立, “南洋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开展, 但相较广西, 云南等近东盟的“门户”省份举办的自由贸易论坛、博览会等活动, 反映出地域影响力低, 覆盖面低, 参与积极性低的“三低”现象, 交流平台缺乏强有力辐射度的区域性合作活动作为支撑, 虽福建省多个城市和东盟多个城市缔结点对点的友好城市关系, 但增进相互了解交流的实质性人文交流活动尚嫌不足。此外, 福建省与东盟之间产业合作有待提高, 福建省对东盟总投资额较低, 而东盟对福建省投资则以贸易性企业为主, 鲜有生产性企业, 两地均未形成产业上集成规模, 难以产生产业集群效应。且福建省内企业主要采取依托跨国公司进行中介性合作模式的方式, 低附加值的代工, 加工, 贴牌成为其主营模式, 且如纺织, 工艺品加工等具有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省内产业与东盟部分核心产业具有高重合性, 激烈的同质竞争, 难免产生贸易摩擦, 破坏合作机制, 亟需润滑机制改善贸易运行。

另一方面, 规划中描述“立足综改、借鉴上海、对接台湾、敢行敢先”的发展思路下, 福州、平潭和厦门三大片自贸区, 以边申报, 边改革, 边建设的步伐, 推广复制上海自贸区试点经验, 在出境报关, 简化备案清单, 无纸化通关单证, 智能化卡口验证制度等配套性措施政策的积极跟进, 建设方向的清晰大大缩短自贸区的建设进程。但三大片区空间分布散, 跨越度大, 归属地和行政管理主体不同, 导致难以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 地域分割现象对投资者而言, 也加大了其投资产业配置难度。且平潭综合实验区经济基础薄弱, 与福州、厦门发达地区实力相差过大, 易造成自贸区总体增长呈现出片区层级式的增量、提质的差别。2013年台湾出台《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规划方案》, 以“六海—空—区”为划分, 实施以负面清单为主的自由经济政策, 福建省尚未与台湾经济示范区进行对接, 复杂的政治经济因素增大了实现难度, 影响两岸投资联动的时效性。

3 审时度势, 抓住机遇, 统领大局

共筑“海丝”之路新高地任重道远, 道路曲折壁垒不穷, 困境不能一时而突围, 21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载体———自贸区构建过程亦不能一蹴而就, 故此如何保证对外开放的先行平台、经贸合作的前沿平台、金融创新的试验平台、政策沟通的对接平台、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两岸深度融合的示范平台六大平台顺利进行?如何多措并举共创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东南沿海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国家重要的海洋开发和科研基地?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 根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总体战略要领, 严格完善和执行的自贸区总体规划, 尽早贯彻落实三大片区规划分工明细, 加快负面清单准入制度出台, 从而推进福建信息平台的建设。

(2) 全面激发厦门、福州、平潭三大片区龙头引领示范效应, 同步带动漳州、泉州、宁德、三明、南平和龙岩等周边腹地支撑作用, 发挥毗邻港口间相互补给疏流功能, 通过点线结合路径布局, 拓展物流通道覆盖区域, 逐步衔接八闽向海陆、内陆间运输网以实现世界范围内互联贯通, 统筹区域要素资源有效分配。

(3) 基于东盟贸易日渐成熟的合作机制上, 将省内对外型产业的战略升级纳入实践规划, 创新多元共赢的生产模式, 进而强化与“海丝”路线相关国家地区经贸、文化全方位交流。同时。鼓励更多的台资企业赴福建自贸区投资办厂, 共同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来, 分享“海丝”投资红利, 充分利用福建、台湾和东盟间良好贸易交往契机, 搭建以福建为主中心的稳定三角形合作关系。

(4) 从自身角度出发, 福建省首先应该深化改革, 优化省内投资环境, 完善监督管理体系, 从简化审批制度, 通过股权认购, 绿地投资等方式, 在闽设厂增资提供优良条件, 吸引更多海外资金持续注入。继续发挥传统主导产业的“领头羊”作用, 将福建省石油化工, 电子信息技术这些传统优势产业向外推广, 采取项目合作投资形式加速向海外市场延伸。逐步实施加快升级转型传统产业结构, 技术研发投入开启创新引擎, 坚持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过剩产业,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战略目标。

(5) 突出自由化在自贸区初期建设的重要地位, 逐步实现减少政府行政干预, 简政放权, 企业自主起飞的过程。自由化在贸易、金融和投资三大领域中尤为适用, 因此以“自主报税、自助通关、自动审放、重点稽核”自由化总方向, 从而过境口岸监管方式由货物监控向企业审核备案转变。

(6) 适当降低投资门槛, 放宽部分投资领域禁区。打造两岸金融市场平台, 准许具备高盈利性的台资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进入自贸区, 针对性的引进高新技术, 海洋产业, 环保事业等相关企业, 并给予一定的政策补贴与扶持。

(7) 深化两岸互动交流机制, 发展离岸金融市场, 为台企提供信用担保, 外汇交易等便捷金融服务, 取消两岸部分港口封锁、人口流动限制, 便利两岸民众自由出入境。抓紧对接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实施契机, 激发福建企业在竞争与合作并存发展意识, 以步步为营决心, 铸就蓝海之梦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刘立立.自由贸易区对区内贸易条件的影响研究[D].兰州:兰州商学院, 2012.

[2]赵春晨.关于“海上丝绸之路”概念及其历史下限的思考[J].学术研究, 2002, (7) :88-91.

[3]郑海麟.建构“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经验与战略思考[J].太平洋学报, 2014, (1) :1-6.

[4]陈万灵, 何传添.海上丝绸之路的各方博弈及其经贸定位[J].改革, 2014, (3) :74-83.

[5]陈惠平.“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特质及其当代意义[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5, (2) :68-72.

福建自贸区 篇4

关键词:福建自贸区,两岸经济,发展

一、现状和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两岸经济关系迅速发展,交流领域不断扩大,大陆和台湾经济关联程度不断加深。尤其是2014年福建自贸区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两岸关系的改善与发展。

据台湾“财政部”统计,大陆对台湾逆差从2008年的354.9亿美元,增加至2013年的345.5亿美元。台湾对大陆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到2013年,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来源地。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对两岸经济利远大于弊,大陆资源丰富,有着广阔的内需市场。相对于大陆而言台湾拥有产业技术水平较高,研发能力较强等优势。基于双方优势,两岸经济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二、福建自贸区促进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作用概述

2014年12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在福建特定区域设立自由贸易园区,要求自贸园区建设以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内容为主体,结合地方特色,充实新的试点内容。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毗邻台湾,是东南沿海经济带上的重要一环,更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前沿平台,建立福建自贸区有利于充分发挥地缘及政策优势,为发展两岸经贸关系乃至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福建自贸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辐射力不强导致吸引台资力度较弱。福建自贸区虽毗邻台湾,但是无论从区域经济总量,还是核心城市进行对比,福建自贸区对台资的吸引力都不存在相对优势。

2.专业人才紧缺不利于与台湾进行高层次人员交流。自贸区的发展离不开高端专业人才的支持,而高层次专业人才储备不足或人才水平层次较低,将可能限制甚至阻碍福建自贸区发展的步伐,并且不利于福建与台湾进行高层次人员往来。

3.自然因素与政治因素制约台海关系发展。福建作为沿海省份,山多地少,无论是自然地理条件还是经济基础条件,在沿海各省份中算是比较差的。加之过去台海关系紧张,福建的发展一度受到制约。

四、福建自贸区发展之路

1.通过政策创新促进闽台经贸交流。在福建自贸区的未来规划中,政府应该重视转变思想观念及政府职能,从市场主导者转变为市场监管者和服务者。为适应自贸区未来发展和两岸合作的需要,福建应该按照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原则,构建国际化、法治化的行政管理体系。减少政府行政干预,提高市场运营机制,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

2.突出对台以促进台资入闽。在加强全球合作的同时,福建自贸区尤其要重视创造与台湾合作的特色项目。福建自贸区应该发挥区位优势,降低台商来福建投资的门槛,出台优惠政策。另外,应加大对台商的吸引力,构建全省软实力,吸引台商来福建投资办厂,实现产业对接,为福建自贸区打造对台专属品牌。

3.不断开放以促进两岸人员交流。通过自身的不断开放,吸引高素质人才迁移,为福建自贸区建设注入新鲜力量,增加自贸区智力库深度,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吸收台资,引进台湾先进的管理经验、科学技术,加快实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为福建自贸区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崔俊霞.中国大陆与台湾经济关联性分析[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福建自贸区 篇5

十八大以后,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常态。据多数学者分析, 所谓“新常态”主要是指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向中高速,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经济发展方式由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除此之外, 作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朝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方向不断发展。新形势下, 以美国为首建立的TTP (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 和TTIP (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 必然会对全球经济贸易版图造成巨大变化。而中国作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如何以更加开放的贸易态度向世界展现?相继建立的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个自由贸易区可以说是中国对此问题的答复。2013年8月上海自贸区率先获批。事实证明, 上海自贸区给中国市场注入了更多新鲜活力, 对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做出了特殊贡献。紧接着在2014年12月, 广东, 天津, 福建三地经国务院正式批准, 也相继开展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从地缘位置来看, 这四个自贸区各具特色:广东自贸区主要针对香港和澳门;天津自贸区主要针对韩国, 为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打下基础;而福建自贸区则主要面向台湾。

从中国版图来看:海之东, 是台湾;海之西, 是福建。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 最短直线距离仅为68海里。自古以来, 福建省对两岸关系发展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福建自贸区的建立也必然会对两岸之间的贸易往来以及金融服务等各方面带来更大程度上的便利。正如有关专家所指出的那样:福建自贸区的定位主要有两个特色:一是对台特色, 二是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布局;从功能设计来看, 对台和海上丝绸之路是最重要的两个焦点。

二、闽台经贸发展现状

(一) 货物贸易

福建与台湾的贸易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不过由于种种历史原因, 直到90年代闽台商品贸易才真正蓬勃发展起来。如今, 随着两岸关系不断发展, 福建和台湾的货物贸易规模也是越来越大。表1给出了近三年福建省对台湾地区进出口商品贸易额。从中不难看出, 福建从台湾地区出口商品额和进口商品额总量都是逐年增加, 且出口额远小于进口额, 贸易逆差非常明显。另外, 据海关最新统计数据, 2014年福建省对台贸易值达764.1亿元人民币。其中, 出口234.7亿元, 增长17.4%;进口529.4亿元, 下降11.5%。累计贸易逆差294.7亿元。 (见表1)

(二) 金融服务

福建自贸区设立之后, 两岸金融也被称为“自贸区金融”, 这将使得两岸金融协同发展。大陆如今已成为台湾最大进口贸易伙伴, 而在金融方面, 大陆通过福建这个桥头堡, 也逐渐打破了两岸之间“大经贸, 小金融”的尴尬局面。福建与台湾在银行行业, 证券行业, 保险行业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大陆金融方面的不断开放, 也促使台湾对大陆在政策方面的放宽。2014年台湾华南银行、彰化银行、合作金库银行在福建设立分行, 如今, 台资银行在大陆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今后在福建自贸区对台优惠政策下, 在证券, 保险行业将有更多的台资金融机构进入福建, 包括很多台资银行申请在福建设立村镇银行, 消费性金融公司, 金融租赁公司等。这在一方面助推了福建中小企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台湾对福建的投资。

(三) 合作领域不断深化

新时期两岸关系和平友好的发展以及政治上取得互利互惠的共识为闽台宽领域的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这具体表现在两地之间旅游、通讯、医疗、教育以及文化等方面合作逐步开展, 而福建自贸区的设立更是直接促进这种宽领域合作的不断深化。未来随着福建自贸区的发展, 两岸可以借助自贸园区平台, 加大在航运物流, 电子通讯和文化产业等领域尝试对接合作。

三、福建自贸区对两岸经贸带来的机遇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德铭提到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 两岸经贸有三个机遇, 一是“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机遇, 二是亚投行带来的机遇, 第三是创新所带来的机遇。而借着福建自贸区的红利, 两岸经贸又会有哪些机遇, 我认为主要有有以下三点:

(一) 创建出更加国际化的贸易市场

福建自贸区使两岸的贸易更加自由, 使货物通关更加便利, 以及大陆对台湾的更对优惠政策。更多的台湾商品将进入福建, 以及福建的对台大陆免税市场将会吸引大量台企进驻福建。以水果市场为例, 厦门已经成为台湾的水果集散中心, 从厦门将台湾的水果运往大陆各地。台湾是福建第二大贸易伙伴, 第一大进口市场。同时, 两岸投资更加频繁, 将有效解决两岸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二) 两岸金融更加一体化

两岸的金融往来日益密切, 两岸金融合作包括人民币清算、贸易融资、两岸汇款、新台币现钞兑换等众多领域。随着合作不断加深, 两岸贸易之间人民币结算比例不断提高, 相应带动展开的人民币业务范围更广, 台湾人民币债券市场不断扩容, 累计已发行31款“宝岛债”, 另外台资银行还发行了人民币的基金, 台湾地区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在此基础上, 两岸之间金融产品也将不断创新。

(三) 两岸服务贸易

大陆服务产业占GDP总量不到50%, 而台湾的服务产业占GDP总量的比例超过75%。相对于台湾服务业发展水平, 大陆远远落后于台湾, 但换句话说, 大陆服务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而目前台湾服务业出现的问题是产值年增速缓慢, 去年台湾服务业产值增速不足1%。两岸服务贸易协定的签订背景下, 福建自贸区将大大改善这个局面, 大陆对台有各项政策优惠, 而台湾只要对大陆也进行放开, 两岸服务贸易将蓬勃发展。

四、福建自贸区对两岸经贸带来的挑战

福建自贸区的建立给两岸经贸发展带来了众多机遇, 但任何事并不是十全十美的, 都有利有弊。福建自贸区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 这必然会给两岸经贸发展带来新挑战, 这需要两岸协同努力解决。目前自贸区建设在大陆没有较为完整的管理体制和成熟的市场环境, 福建自贸区是大陆对台先行先试的改革创新试验田。

(一) 存在管理问题

福建自贸区是一区多园, 即包括厦门, 福州, 平潭三个园区, 而这三个园区各有不同, 要使这三个园区相互促进, 相互学习, 共同发展对福建自贸区来说在三园的管理协调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巨大挑战。

(二) 缺乏产业基础

虽然在政策方面, 福建对台实行了诸多优惠, 减少了两岸经贸壁垒。但台湾企业进入福建后, 发现福建省内产业基础明显不足, 产品原材料价格上涨、资源的约束, 以及用地指标短缺, 土地开发困难, 土地投资回报有风险, 转型升级用地需求遭遇用地难的瓶颈等。

(三) 两岸政治

两岸经贸发展与两岸政治关系是相互促进, 相互发展的, 谁也离不开谁。福建自贸区的建立不管是在两岸经贸还是在政治上, 都是大陆对两岸关系发展做出的一项改革性举措。为了两岸经贸稳健的发展, 台湾当局也应减少某些政治运动与言论。两岸在原有“九二共识”基础以及ECFA协议上多交流, 多协商, 多让步, 共同建设两岸经贸体制。

五、福建自贸区对两岸经贸发展的影响

如上所述, 福建自贸区的建立给两岸经贸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同时也出现了新挑战。不过, 从深层次来讲福建自贸区对两岸经济发展还是更多的红利。首先, 福建和台湾地缘近、血缘亲, 闽台经济文化的深度融合给福建自贸区增添了特殊优势。通过福建自贸区这个优势平台, 大陆和台湾企业、商人能够在商务往来中更加便利, 减少交易成本。其次, 由于自贸区内大部分商品免征关税或关税减半, 这样一来, 大陆市场上物美价廉的制成品能够在台湾市场以更低价格销售, 而台湾一些高新电子科技产品同样可以被大陆消费者以更加便宜价格购买。这种互利互惠的贸易格局将会进一步扩大两岸之间的贸易总量,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减少贸易赤字, 促进两岸经贸朝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最后, 福建自贸区的建立给两岸经贸领域合作开辟了新模式和新渠道, 自由贸易的正常化给两岸高层次、宽领域的合作积累互信, 最终为两岸全面发展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单玉丽.福建自贸区的战略定位[J].学术评论, 2015 (1) .

[2]张建忠, 黄瑶.瑛福建两岸金融服务中心格局显现成大陆对台金融合作“桥头堡”[J].福建轻纺, 2014 (12) .

[3]林晓伟, 李非.福建自贸区建设现状及战略思考[J].中国经贸, 2015 (1) .

[4]赵若舜.我国金融改革背景下的闽台金融合作研究[J].现代营销, 2014 (11) .

福建自贸区 篇6

1.1福建自贸区基本情况

2014年12月12日,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China (Fujian) Pilot Free Trade Zone)。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包括了福州片区、厦门和平潭片区,总面积118.04平方公里,包括平潭片区43平方公里、 厦门片区43.78平方公里、福州片区31.26平方公里,福建自贸区着重进一步深化两岸经济合作。2015年4月21日上午,福建自贸试验区揭牌仪式在位于福州马尾的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行政服务中心举行,厦门片区、平潭片区同步进行揭牌仪式。福建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将为福建港口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构筑福建港口物流战略通道。

1.2福建自贸区对港口产业发展意义

1有利于福建构筑连接海峡两岸港口产业平台。作为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福建省拥有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法缘相循和商缘相连的“五缘”优势,站在自贸区的高度发展港口产业,有利于统筹大陆和台湾市场、 在岸和离岸业务、保税和保税延展的融合模式,建设连接海峡两岸的物流主通道、港口主枢纽和台湾海峡航运中心,形成大陆企业和资本走向台湾、台湾企业和资本走向大陆的重要通道和枢纽,为实现两岸经贸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做贡献。

2有利于福建构筑服务周边地区发展的港口物流网络。 福建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将进一步完善福建省保税监管场所、 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等港口产业园区,建立健全服务周边地区发展的港口物流网络,提升物流功能对腹地区域经济的拉动和辐射作用。

3有利于福建构筑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物流枢纽。福建将以建设自由贸易区为契机,强化福建省港口物流网络建设, 积极参与投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设施建设,加快构筑海上互联互通网络,将福建打造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枢纽。

2福建省散货港口发展概况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港口发展的行动纲要(2014 -2018年)》文件指出,2014-2018年间,福建省将重点推进核心港区整体连片开发,最终形成“两集两散两液”的核心港区布局。根据福建省各港口的功能定位,各沿海港口大宗散货运输布局如下:煤炭(电厂除外)接卸转运以福州港罗源湾可门作业区、湄洲湾港东吴作业区为主;铁矿石接卸转运以湄洲湾港罗屿作业区、福州港罗源湾可门作业区和将军帽作业区为主;原油接卸以湄洲湾港斗尾作业区和漳洲古雷作业区为主;LNG接卸以湄洲湾秀屿港区和宁德溪南作业区为主;粮食接卸转运以福州港松下港区、厦门港招银港区为主;木材接卸、处理、转运以厦门港招银港区、湄洲湾秀屿港区为主,其他港口港区散货、通用泊位主要承担内贸运输和接转运输,从而形成了福建省散货港口的总体布局。

3福建省散货港口存在问题

3.1散货港口布局分散,业务集中度不高

2012年,福建省政府推进港口体制一体化改革,加快推进福州港、湄洲湾港(泉州-莆田)、厦门港三大港口建设,在完成港口体制一体化改革的同时,福建省政府印发的 《关于扩大福建省大宗散装货物进出口的意见》明确了各沿海港口大宗散货运输布局及功能定位。但截止2014年底, 福建沿海共有27个港区、74个作业区,港口布局分散,规模化特征不明显,三大港口均有各自的干散货港口且存在业务重叠、规模效益不强等问题,影响了福建省散货港口整体竞争实力。

根据福建省政府引发的《关于加快港口发展的行动纲要(2014-2018年)》,福州港罗源湾港区、湄洲湾港湄洲湾北岸港区重点发展大宗散货运输业务,但2014年底以上两个港区累计完成吞吐量7231.39万吨,同比增长10.7%, 占全省散货吞吐量的31.8%,业务集中度较低,远远低于省内“两集”、“两液”港区在省内的业务占比。

3.2岸线利用较为粗放,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福建省是港口岸线资源大省,沿海各市都具备建设大港口的资源条件,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相关产业难免存在定位不准、布局不合理的问题,近年来,各地区建港热情高涨,竞相上马港口建设项目,由于码头建设分散,虽然新建成码头数量不少,但港口未能充分发挥其在产业布局中的引导作用, 加之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迫切,临港企业引入较为随意,造成了各港区大小泊位分布较为分散,港区功能模糊,未形成规模化港区带动集约化产业发展的态势。

福建省3752公里海岸线上分散分布70多个作业区477个码头泊位,不少港区(作业区)甚至只有1~2个泊位, 目前除厦门湾内港区外,其他港区普遍存在专业化和规模化程度低等问题。同时由于业主码头比例高,建设随意性较强, 岸线利用零乱,破坏了港区的合理布局,造成港口功能混杂, 局部岸线资源浪费和布局不合理,大大降低了港口的综合效益和资源利用率,也降低了港口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严重削弱福建省港口影响力和竞争力。

3.3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滞后,制约港口发展

发达的集疏运网络是港口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且水路、 公路以及铁路等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能够有效衔接。福建港口发达的集疏运网络尚未形成,尤以港口铁路集疏运体系网络最为突出,目前福建省仅有5条散货港口铁路支线,8条在建及规划的支线中,有5条需通过杭深动车线连接到铁路干线,未开通货运铁路干支线,交通衔接不畅,严重制约了福建省散货港口的疏运体系。

3.4经济腹地体量较小,无法支撑港口的快速发展

福建港口是典型的腹地型港口,腹地经济总量规模小, 工业增加值明显低于广东、浙江等邻近发达沿海地区比重, 临港工业发展滞后,重化工业不发达,布局分散,聚集度低, 未能给港口提供足够的运输支撑。

4福建省散货港口竞争力提升策略

4.1深入研究与发展自贸区政策

福建自贸区由于其特殊的区位和战略定位,必然在政策上具有高度的前瞻性与优越性,福建港口作为全省对外经贸、 国际航运、临港物流的领头产业,应该要在结合福建自贸区和“一带一路”的发展,研究相关优惠政策和措施,充分利用政策红利促进福建省散货港口业务和项目的发展。

4.2加快构建沿海港口大宗散货运输系统

当前福建沿海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相继完成, 港口布局规划推进了多式联运及内河转运,加大港口之间、港城之间公路、铁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深水航道、港口集疏运通道等公共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加快构建福建沿海港口大宗散货运输系统,促进港口和城市间的交流沟通,促进港口群、城市群和产业群的紧密联系,推进三群一体化进程。

4.3利用金融创新政策,构建金融物流平台

随着福建自贸区相关金融创新鼓励政策的相继出台,如支持企业开展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允许企业从境外借入本外币资金,支持台湾地区银行向自贸区内企业或项目发放跨境人民币贷款等,必将给福建省散货产业以及散货港口的资金支持,福建省散货港口可以充分利用相关金融创新政策, 构建金融物流平台,加快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解决企业在发展中的资金瓶颈,提高金融物流在港口产业链的重要性。

4.4推动组建福建港口集团

福建港口集团的组建,是顺应新形势下市场竞争的需要, 也是发展与壮大福建省干散货港口产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 港口整合频频在各地开展,广西北部湾、河北港口集团、浙江五港整合、安徽省港口一体化以及锦州港整合等,既改善了港口产业不集中,岸线资源利用率不高的局面,也极大增强港口对外竞争力。

福建港口集团组建与发展过程中,可以本着“先易后难、 逐步推进,做大做强”的原则,可以福建交通集团全资和控股的港口投资、建设、运营的子公司为基础,整合成福建港口集团,并作为福建交通集团的子公司统一运营管理,以此为省级岸线收储和港口投融资平台,对全省稀缺且不可再生的深水岸线资源的统一收储,统一规划,将大型散货港口物流板块进行整合上市,打造资本市场融资平台,进而通过资产划拨、出让或评估入股的方式,兼并、重组、整合省内沿海港口企业,做大做强。

4.5加快散货港口物流产业链发展

散货港口不仅是综合运输大通道的汇合处,也是物流链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是城市物流的重要平台和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它的发展不是独立、分割的发展,而是一个系统工程的发展,因此散货港口要加强与航运企业、铁路企业、船货代企业、第三方物流运输企业、散货贸易企业、保税物流园区的联系与合作。

加强港口物流产业链上的合作,是港口加快发展的捷径, 大力与航运企业、铁路企业合作,大宗散货才会快速顺畅地从散货港口疏散;大力与贸易企业、船货代企业合作,吸引更多的贸易商到散货港口装卸,拓展货运;大力与铁路企业合作,加强与浙江、江西、湖南等城市联系,大力与发展海铁联运、公铁联运,提高运输效率,增强对内陆腹地货源的吸引力;大力与保税物流园区合作,通过现代保税物流园区、 保税物流中心等物流平台,开展大宗散货保税业务,拓展海外市场,延伸物流产业链,构建多层次、开放型、高效率的港口物流体系。

4.6提高散货港口创新盈利能力

散货港口经营要坚持以主业为先、多样化经营为辅的发展思想,不断加强个性化的服务能力。充分利用港口的区位优势、盘活存量资产、改制创新、发挥黄金地段的级差效应,提高散货港口创新盈利能力。

5结束语

福建自贸区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给福建省沿海干散货港口在政策保障、机制创新、规划完善、产业联动等方面带来了诸多优惠政策与给予,使福建省沿海干散货港口得到多角度、全方位的发展,这对发挥福建省港口竞争优势,促进港口吸引外部机会,保障港口均衡发展,社会资源有效利用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要:随着福建自贸区的不断深入推进,为福建沿海干散货港口注入了强心针,在政策保障、机制创新、规划完善、产业联动等方面,都得到长足的发展。文中从福建省干散货港口的现状出发,提出自贸区背景下福建省干散货港口竞争力提升策略。

关键词:福建自贸区,散货港口,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新明.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05).

[2]杨勉.基于DEA的福建港口效率评价分析[J].物流科技,2010,(12).

福建自贸区 篇7

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福建自贸区”)于2014年12月26日由全国人大会议批准设立,实施范围118.04平方公里,包括三个片区:平潭片区43平方公里,厦门片区43.78平方公里,福州片区31.26平方公里。福建自由贸易区承担着国家改革试验、加强闽台经贸合作的重任。自贸区的一大核心功能是促进贸易便利化,而通关便利在其中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厦门作为闽台交流的前沿城市,在通关便利化方面需要以自贸区的设立为契机做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不断探索更便捷高效的通关政策和模式。

2 港口主要的通关方式

2.1 传统的通关方式

传统报关模式需要准备纸质的报关材料,包括合同、发票、装箱单、报关委托书、场站收据等。根据材料需手工填写报关单草单,报关公司根据草单,在海关系统中录入数据,打印出报关复核用单,核对无误后向电子口岸发送报关单数据。海关根据接收的电子数据审价并批示。报关员需要到海关办公大厅递交报关单据并现场审核,打印税单。之后海关到现场验货加关封,才能放行,船开后海关打印出口退税联。整个过程需要办事人员多次往返海关办事大厅。

2.2 保税港区通关方式

保税港区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具有口岸、加工、物流等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享受一定的税收和外汇政策。虽然通关流程上大体与传统的通关方式相近,但根据港区运营的实际情况有相应的调整和改进,相比传统港口,通关效率更高。

由于保税港区可视同境内关外,加工贸易所需料件、转口货物、仓储货物从境外运入保税港区或从保税区运往境外只需办理进出境备案手续,批准后即可放行;但其他境外货物进区或出区适用传统的进出口报关手续。在清关方式上,对于直接进口货物的通关作业采取“提前报关、货到放行”或者“货到报关”的模式,对于本地清关出口货物采取“提前报备,运抵报关”的模式,操作上具备更高的灵活性。

2.3 无纸化通关

在传统的通关模式中,海关虽然已实现报关数据的电子化传输,但是在在报关单的填写、提交等环节依然需要采用纸质、手工的方式,电子化方式的不彻底让报关员需要多次前往海关办公大厅现场提交报关材料、办理退税结汇,而且检验检疫环节也需现场取送相关单据。报关整个过程涉及多部门,有纸化的操作往往让企业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成本。为了有效提高通关效率,传统的通关方式必然向无纸化通关方式转变。

3 当前通关模式下厦门港口存在的问题

3.1 未充分考虑逆向物流的情况

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经常容易遇到生产物料或配件由于质量不达标等原因需要退回更换等情况,但供应商将物料从保税区或境外通关运送到生产企业后,出现上述情况欲将不合格物料反向退关进行更换时,海关往往不允许这类操作或难度很大。

3.2 不同保税区之间的信息系统相互独立

厦门有多个保税区,目前不同保税区管理部门有各自的信息系统和管理办法,各个信息系统之间相互独立,互不连通,由此各区域之间的信息无法实现实时共享,当企业货物在多个保税区之间流动时,往往让企业做很多重复性的工作,耗费人力物力。且不同区域未能形成标准统一、流程一致的操作办法,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必然给企业带来不小困扰。福建自贸区获批的三个片区互不相连,且厦门片区中也是分成多块,如何实现不同区域间物流的自由顺畅,将是自贸区建设中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4 厦门港口通关模式的优化

4.1 由无纸化向单一窗口发展

无纸化通关方式较之传统的纸质化操作,效率得以提升。然而在实际运作中,通关过程并未能实现真正的全程无纸化,在不少操作环节,如检验检疫,仍然会要求企业提供纸质材料,此外,其他一些部门机构以及船公司等并未一齐纳入该电子报关平台,这类局部的衔接不畅很容易使通关整体效率的提升不明显。

4.2 延伸负面清单和备案制的运用范围

负面清单是国际常用的管理外商投资的方法,它列出一个国家禁止外资进入或限定外国资本投资比例的行业清单。负面清单实施后,对清单以外的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相伴随的是政府职能从注重事前审批转为事中、事后监管。

在通关模式上,可以引入负面清单和备案制的监管方式。进出境管理部门梳理出自贸区进出境货物相对应的贸易管制措施,列出通关货物的负面清单,对于负面清单以内的货物加强监管,对于负面清单以外的货物实行备案制,促进货物的高效便捷流通。

除了进出境管理,检验检疫方面也同样可以使用此种办法,列出检验检疫物品的负面清单,清单以内加强检验检疫力度,提高抽检比例;清单以外降低检验比例甚至免检,提高检验检疫效率。

4.3 简化相关监管手续,统一管理标准,使物流自由通畅

首先,现有的外汇核销手续繁琐,监管严格,企业在实际运营中遇到配件退回或返修的情况时往往遇到诸多障碍,既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又间接增加了企业的成本。相关部门有必要在自贸区内不断探索简化外汇核销监管手续的方法和流程,尝试在企业提供充分的证明文件的基础上简化审批程序、采取备案制等管理办法,提高企业间代扣代缴及应收应付抵销等业务的自由度和灵活度。其次,对现有保税政策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如当前政策下企业保税仓库内材料转内销时,必须整批补交关税。但经常情况是企业转内销的材料只是某一批中的一部分,并未全部内销,整批补交关税的方式显得不尽合理,可以尝试调整为在同一批次内根据企业需要分批次补交关税。最后,需要确立不同区域的管理标准,打通不同区域各自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面的信息共享,以减少货物在不同区域进出时所需要的信息录入与处理,提高企业货物在不同区域间流动的效率和自由度。

5 总结

针对厦门港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海关监管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到生产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的逆向物流不畅的情况、实际监管中存在的易导致通关瓶颈的规定以及现有不同保税区之间信息系统相互独立等问题,提出厦门应该以自贸区的建立为契机,要率先以无纸化通关方式为跳板,全面向单一窗口的通关模式转变。通过不断探索延伸负面清单和备案制的运用范围,简化相关监管手续、统一管理标准,真正使物流自由畅通,实现企业通关的高效便捷。此外还需要考虑到目前不断发展的跨境电商的发展情况和特点,建立相适应的通关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吉国,王怡婷,范秋英.自贸区背景下厦门港口物流发展对策研究[J].对外贸易,2014,(11):66-75.

[2]祁欣,孟文秀.全球自由贸易园区发展模式及对比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0,(06):20-23.

[3]李鸿阶.世界自贸区发展趋势与福建自贸区建设选择[J].学术评论,2014,(02):37-43.

福建自贸区 篇8

相关的情况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对于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意义重大。2015年4月,国家在推进上海试点基础上,批准设立天津、广东、福建三个新的自贸试验区,并扩展了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区域范围。总的来看,上海、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各项改革任务深入推进,自主制度创新全面展开,总体进展顺利,政策创新亮点突出,自贸带动效应显著。

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会展和航运中心,也是中国大陆首个自贸试验区所在地。上海自贸试验区自2013年9月设立以来,在全国率先对商事制度、贸易管理制度、金融改革开放新体制、事中事后监管以及投资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取得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也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可借鉴的标本。2015年上海自贸区被国家批复扩大试验范围,由原先上海综合保税区的28.78平方公里,扩至包括陆家嘴、张江和金桥在内的120.72平方公里,正式步入“2.0时代”。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2年多来,共新设各类企业3万家,相当于前20年新设企业数的一半,平均注册资本约为5000万元,其中新设外资企业数占全部新设企业数的比重从最初的6%提高到最近的20%,实际发生纳税记录的新设企业占比达到70%以上,2015年实现境外投资230亿美元,相当于2014年的5倍。

天津是中央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也是我国大陆北方首个设立自贸试验区的区域。天津自贸试验区总面积119.9平方公里,主要涵盖3个功能片区,天津港东疆片区30平方公里、天津机场片区43.1平方公里、滨海新区中心商务片区46.8平方公里。自2015年4月21日挂牌运作以来,天津自贸试验区推出两批175项制度创新清单,141项已落地实施,在商务部向全国复制推广的21项自贸区创新成果中,9项来自天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进一步释放了市场活力,推动市场主体井喷式增长,新增1.8万家,注册资本5711亿元。

福建是连接台湾海峡东西岸、太平洋西岸航线的重要通道,在两岸交流合作和“一带一路”战略中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福建自贸试验区范围总面积118.04平方公里,包括43平方公里的平潭、43.78平方公里的厦门、31.26平方公里的福州等3个片区。从挂牌运作以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创新体制机制,186项重点试验任务已实施145项,正在推进41项;已落地实施创新举措160项,63项为全国首创;一批功能性平台加速培育,江阴整车进口口岸、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厦门两岸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夏商风信子进口商品直购中心、平潭台湾商品免税市场等重点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大量企业向自贸区聚集,特别是融资租赁、跨境电商、保税展示等新业态大量发展,为结构优化注入动力,融资租赁、跨境电商、保税展示交易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不断释放创新活力。

从调研情况看,三地自贸试验区建设虽然成效明显,但还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引领风气之先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服务业对外开放、负面清单和金融对外开放仍非常谨慎,服务业对外开放未达目标,“中外合资旅行社、中外合资经营性培训机构、外商独资医院”等已开放的领域也由于缺乏政策指导和相应的配套措施,进度不尽如人意;负面清单尚有距离,如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中不少条目一句话带过,基于何种法律条款实施何种限制没有详细的描述;金融领域改革空间大,原定的“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资产方价格实行市场化定价、逐步允许境外企业参与商品期货交易、鼓励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的探索仍极为审慎,已开放的“个人境外投资、保险基金境外投资”等内容,由于通过FT账户进行相关操作的细则不明,难以发挥实际作用。上海、天津、广东、福建等地自贸建设意愿很强,在推进政策创新及落实的热情高涨,但国家部委对相关配套政策放开的态度非常审慎。

相应的启示

上海、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形成系统、成熟的可复制和可推广经验,各项改革措施已逐渐释放红利,为广州南沙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了启示。

一是创新突破。作为中国大陆首个自贸试验区的城市,上海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突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在全国率先对投资管理制度、贸易监管制度、金融领域开放、综合监管体制机制等四方面创新突破,树立了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形象,成为我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为我国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作为我国北方改革开放先行区,天津近年来发展气势如虹,举全市之力推动自贸试验区发展,在实施行政管理、投资、贸易、金融和引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五个方面的试点内容重点突破,金融改革创新不断深化、投资贸易便利化不断提升,行政管理效率明显提速、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对外开放平台效益日益显著。天津自贸试验区的建设正在深刻改变着天津,影响着开放的中国。

二是错位发展。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后,陆家嘴金融片区探索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金融制度体系,世博片区打造总部经济、航运金融、文化体育旅游业、高端服务业集聚区,金桥开发片区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张江高科技片区重点发展“四新”经济、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科技金融、人才高地。天津自贸试验区涵盖三个片区,东疆片区重点发展航运物流、国际贸易、融资租赁,机场片区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心商务片区重点发展以金融创新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福建自贸试验区各片区功能定位明晰,平潭片区重点建设两岸共同家园和国际旅游岛,厦门片区重点发展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和两岸贸易中心,福州片区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两岸服务贸易与金融创新合作示范区。

三是形成特色。如天津在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把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应用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通关一体化方面,特别是在金融创新方面形成了融资租赁集聚效应。截至去年底,其自贸试验区各类租赁公司达到1754家,租赁飞机约占全国90%,租赁船舶约占全国80%。作为福建自贸试验区最大的片区,厦门片区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的体制机制优势,突出对台特色,“一照一码”在全国复制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被评为最佳实践案例之一,两岸青创基地获国台办授牌“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探索出一条有厦门特色的自贸试验区发展之路,彰显了厦门经济特区的动力、魄力和魅力。

四是软硬兼备。上海、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分别依托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海西城市群设立,基础条件好、经济实力强、对外开放程度高,发展环境优越。三地不仅在海、空、轨道、信息等基础设施空前投入,也在打造环境软实力上不遗余力。上海城市软实力建设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有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碧云国际社区的居住氛围,在吸引国际人才的软实力很强。天津滨海片区成立了审批局,至今运行良好,大大缩短了审批时间和流程,行政审批速度和服务均已位居全国前列。福建厦门片区出台相关政策,创新市场准入机制,放宽了商事主体名称选用限制、住所登记和经营场所备案条件,积极营造高端的营商环境。

得到的借鉴

2015年4月21日南沙自贸区挂牌运作以来,广州积极完善规划体系,制定了南沙自贸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全面启动了自贸试验区7个区块建设,在构建高标准规则体系、促进高端产业聚集、深入推进制度创新、深化粤港澳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主要体现在:一是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新经验。“跨境电子商务监管模式”入选商务部8个“最佳实践案例”;形成了可向全市复制推广的“56+8”改革创新经验;25项改革创新成果纳入广东自贸试验区首批可在全省复制推广的27条新经验中,制度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实现了对外资和内资项目均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对负面清单以外的项目(企业)统一实施备案管理。率先推行企业设立登记“一口受理”新模式,实现“11证3章联办”,市场准入联办证件数量和效率全国领先;发出全国第一张加载海关商事标示的营业执照;实施“一照一码”、综合窗口服务以及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等改革,企业办事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三是以贸易便利化为导向的大通关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上线运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启动关检“三互”模式;在全国率先启动“互联网+易通关”改革,率先建设检验检疫“智检口岸”;实施了海关快速验放、国际转运货物自助通关、以政府采购形式支付查验服务费用、陆路跨境快速通关等一批标志性改革,推进“粤港跨境货栈”项目,贸易便利化水平显著提高。四是事中事后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场准入前置审批事项由101项压减为12项;率先建设统一的市场监管和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对4万多户商事主体实施了信用分类监管。五是金融开放创新加快推进。开展了跨境人民币贷款和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跨境人民币缴税(费)等业务,落实了直接投资外汇登记业务、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六是与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与港澳人才交流、游艇自由行、数据传输、社会事务、专业服务等专项合作加快推进。已落户港澳投资企业749家,总投资额约104亿美元。七是法治环境不断优化。成立了全国第一家自贸试验区法院,成为全国第一家专门负责审理涉自贸试验区案件的法院。组建了航运、金融、知识产权等领域的专业仲裁机构,成立了广州首家粤港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随着各项改革成效逐步显现以及高端产业和重大项目的落户建设,南沙自贸区在体制机制上已经成为广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标兵,在经济上也将成为促进广州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去年,在自贸试验区效应带动下,南沙GDP增长13.3%,增速连续八个季度居广州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3%;出口总额增长37.5%;新设企业增长320%,新增注册资本增长255%,在航运物流、创新金融、融资租赁、跨境电商、总部经济等新领域迅速集聚起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包括50多家区域总部或国际总部企业、122家融资租赁企业、961家金融和类金融机构、709家跨境电商企业、1000多家航运物流和航运服务企业。目前正推进重点在谈项目143个、总投资达3220亿元,以及在建项目371个、总投资达1557亿元。

南沙相关创新政策实施落地,为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但因与国家、省等部门沟通协调力度不足,不少政策落实存在“中梗阻”现象。为此,广州必须要学习上海、天津、福建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的具体实践,善于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战略执行的效率效果,力争形成全国政策创新高地。

一是加快先行先试。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广州南沙自贸试验区建立带来的是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的充分授权。上海、天津、福建在自贸试验区建设上积极创新,主动与中央各部门联动,政策创新突破力度大,推动各项政策的系统集成,形成了综合性、模块化、制度化的改革措施。下来,南沙自贸试验区也应主动作为,进一步加强国家、省直各部门的沟通协调、统筹联动,提高改革的协同性、协调性,增强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力争启运港退税、国际航行船舶登记、设立创新期货交易所、开展经营性租赁收取外币租金试点等政策得以授权实施。

二是施行容错机制。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最近我省出台的《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在容错机制有所突破,为自贸试验区创新提供了政策保障。作为我国以开放促改革的最新前沿试验场,自贸试验区建设是“摸着石头过河”、“改革的硬骨头”,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精神与锐气。“容错机制”为保持“先行先试”锐气提供政策保障。下来,南沙要实施容错机制政策,用制度为改革创新“保驾护航”,减少地方探索的法律风险,让改革者“轻装上阵”,鼓励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继续保持常新的改革锐气,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三是形成南沙特色。南沙应借鉴天津发展融资租赁、汽车平行进口的经验,利用国家级新区、世界级港口的优势,结合自身优势走特色之路,不断推动政策创新,支持要素交易平台、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展示、融资租赁等新型贸易业态发展,推动金融产业集聚创新发展,实施海空港联动发展国际航运与物流业,打造生产性服务业综合高地。万顷沙保税港加工制造业区块,重点发展加工制造、研发孵化、数据服务、电子商务、检测认证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海港区块建设国际航运发展合作区,重点发展航运物流、国际中转、国际贸易、大宗商品交易、汽车物流等航运服务业。

四是打造高端环境。在国家推动下,复制政策并不难,难的是学习和借鉴发展的软实力。南沙在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有一定进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进入“2.0版本”,下一步南沙要争创“特区速度”,积极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进一步强化制度创新,力争在市场准入、事中事后监管、行政管理服务、法治建设进一步政策突破,打造改革高地和营商环境高地,加快汇集高端产业和国际人才。

上一篇:城市大桥下一篇:观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