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

2024-06-19

福建省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共10篇)

福建省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 篇1

6月7-8日

报考文史类以及报考文科艺术类、文科体育类考生的文化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等四门。报考理工类以及报考理科艺术类、理科体育类考生的文化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理科综合等四门。其中,语文、数学和外语三科试卷满分均为150分,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试卷满分均为300分。考生总分为各单科卷面成绩之和。

全国统考科目中的外语分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6个语种,由考生任选其中一个语种参加考试。外语科目考试试题包括听力考试部分,听力考试部分卷面分值为30分。

考生必须于6月4日(上午8:00-12:00,下午3:00-6:00)持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有效《居民身份证》丢失的,应持由当地派出所出具的身份证明,下同)到当地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地点,签领本人《准考证》(不得委托他人代领),并提交《20福建省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须考生本人签名)和《考生须知》(须考生本人及家长签名);6月6日前,熟悉考场,接受考风考纪、诚信考试和法治警示教育,参加外语听力试听。

福建省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 篇2

随着福建省高校事业的发展,校园建筑能耗总量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校园建筑能耗进行预测,不仅有助于掌握能耗的增长趋势,为学校制定未来的能源规划及能源管理策略提供基础依据,并且有利于对建筑能耗水平进行科学地评价,促进福建省高校节约型校园的建设。

1 研究方法

1.1 能耗预测方法的选择

校园建筑的耗能与多个因素有关,常用的预测方法有:时间序列法、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和多元统计分析。

时间序列法是利用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数据预测未来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理论上没有考虑系统的发展不仅有连续性的特点,而且又是复杂多样的,有时的预测结果并不一定与发展规律完全一致。人工神经网络是在人类对其大脑神经网络认识理解的基础上人工构造的能够实现某种功能的神经网络。人工神经网络虽然有计算速度高、容错能力大、适于求解难以求得规律的问题以及和现代多门学科紧密结合的优点,但难以精确分析各项指标,体系结构通用性差,不宜用来求解用数字计算机可以解决的问题。

多元统计分析是统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理论为基础,是研究数据搜集、整理、分析的一门学问。利用统计学和数学方法,将隐含在样本数据中的重要信息集中提炼出来,掌握系统的本质特征,分析系统中的内在规律,利用多元分析中不同的方法,还可以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和简化。

本文选取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福建省农林大学的能耗数据进行分析预测。

1.2 能耗预测分析方案

由于校园建筑功能、规模、人员密度和设备运行情况的不同,能耗高低相差很大。在样本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建立一个适用于所有建筑的能耗预测模型难度较大。因此,对校园建筑进行分类,并各自建立模型,可以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

本文首先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挑选出与建筑能耗水平关系较为密切的影响因子,组合成一项综合指标,再以综合指标的大小对样本进行聚类分析,采用SPSS专业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几个层次的建筑群,最后对各建筑群分别建立能耗预测模型。

1.3 样本来源及指标的选择

研究的样本来源于一所高校的建筑能耗统计及能源审计。选取2010年50栋建筑的原始数据和信息作为研究基础,并采用相关定量方法对信息进行量化处理与研究。

用于评价校园建筑能耗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年耗电量,文中选择这一指标作为研究的目标对象,分析不同因素对其的影响。

在大量实际调研的基础上,考虑指标构成的综合性、代表性、可比性、简洁性以及可获得性,避免数据指标信息的重叠交叉,选择建筑类型(x1)、竣工时间(x2)、建筑面积(x3)、层数(x4)、常驻人数(x5)、空调区域面积(x6)和照明功率(x7)7个指标作为影响校园建筑耗能量的因素,进行考查。各指标数值设置如表1所示。

2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高校建筑能耗预测

2.1 相关性分析

建筑单位面积能耗是本文预测分析的目标变量,如果直接用于建筑分层,不利于模型建立后应用于实际的预测分析。因此使用相关分析,提取出与建筑能耗有关的指标组成综合指标,作为样本的分类依据。

对不同类型的变量应采用不同的相关系数来度量,常用的相关系数主要有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和Kendallτ相关系数等。这里采用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相关性分析的结构如表2所示。在给定置信水平α=0.01的条件下,建筑类型(x1)、建筑面积(x3)的t检验值的相伴概率小于置信水平,且其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均大于0.5,可以认为其关系与建筑总耗电量(y)的关系较为紧密。且3个变量与建筑总耗电量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具有同增同减性。

假设预测建筑与样本建筑具有相同的均值和标准差,对x1、x2、x3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建立代替建筑总能耗作为分层回归分析依据的综合指标z为:

计算得到50个样本的综合指标如表3所示。

2.2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又称群分析,是根据“物以类聚”的道理,对样品或指标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按其分类方法又分为系统聚类法、动态聚类法等。系统聚类法分析也称为分层聚类法(Hierarchical Cluster),它是聚类分析中应用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当样本数量较大时,使用聚类的计算速度比较慢,且精度太高,而动态聚类法就会显得方便、适用。选择动态聚类法对建筑样本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不同层次的样本小类后,对各小类进行回归分析。

考虑到后期需进行回归分析,每类的样本数量不应过小,因此选择人为地将样本分为2类,以保证回归的精度。

将样本分为2类的迭代过程及最终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类别聚核的变化越来越小,只用了3次就以达到收敛。最终两聚核之间的距离为1.67,分类较为明显。最终形成的分类中第1类有28个样本,第2类有22个样本,2类的样本数量均达到回归分析的要求。

分类后的方差分析表如表5所示。从表5中看出,分类后的z指标不同类别间差异显著性F检验的伴随系数趋近于0,差异性显著,说明把50个样品分成2类较为合理。

最后,得到的分类情况如表6所示。

对分类的结果进行统计汇总,如表7所示。可以看出,分类1中的建筑大都是建于各个时期规模较小的建筑,其能耗总量也较低;分类2中的建筑集中建设于2000年以后,建筑规模大,能耗较高。根据这样的情况,命名分类1为低能耗建筑群,分类2为高能耗建筑群。

2.3 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主要研究客观事物变量间的统计关系,它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大量试验和观察的基础上,用来寻找隐藏在不确定现象中的统计规律性的统计方法。

文中选择建筑年耗电量作为因变量y。选择了7个指标作为影响y的因素进行分析,这7个指标称为自变量。线性回归模型可表示为:

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到低能耗建筑群和高能耗建筑群的能耗回归模型分别为:

2个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如表8所示。低能耗建筑群能耗回归模型的相关系数R=0.639,高能耗建筑群回归模型的相关系数R=0.820,2个模型的拟合都可基本满足要求。

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如表9所示。低能耗建筑群回归模型中自变量系数t检验值为2.849和2.597;高能耗建筑群的则分别为-2.595、4.698和3.402;其相伴概率均小于0.05,说明各自变量变化确实能较好地反映因变量的变化,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线性关系明显。

欲使能耗回归模型准确有效地运用于日后的预测,除了满足显著性检验外,还应满足在回归分析的基本假定。2个回归模型的残差分布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低能耗建筑群标准化残差的正态曲线的均值为1.35×10-16,标准差为0.926;高能耗建筑群化残差的正态曲线的均值为3.45×10-16,标准差为0.816;2类建筑的残差分布均接近正态曲线,基本满足随机误差项正态分布的假设理论,模型拟合效果比较好。

3 模型检验

以另外26栋建筑作为检验样本,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到建筑按其z检验值的大小可以分为高能耗建筑群和低能耗建筑群,高能耗建筑群z检验值的中位数为-0.875,低能耗建筑群z检验值的中位数为0.91。以两者的中间值z0=0.0175作为分界点,z检验值高于这一值的建筑按高能耗建筑进行回归分析,z检验值低于这一值的建筑按低能耗建筑进行回归分析。预测得到的能耗值和实际能耗值的对比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高能耗建筑实际值和预测值之间的误差为11.26%,低能耗建筑实际值和预测值之间的误差为11.77%,可以认为预测结果能较好拟合实际情况,模型较为准确、有效。

4 结论

通过相关分析,构建了代替总能耗作为建筑分类依据的综合指标:z=0.703x1+0.15×10-3x3-4.36。根据各样品的z指标,将总样本分为了2个小类,通过汇总分析发现:第一个小类中的建筑的能耗和规模都较小,因此命名为低能耗建筑群;另一个小类中建筑的能耗和规模较大,命名为高能耗建筑群。

以建筑年总能耗为因变量,建筑类型(x1)、竣工时间(x2)、建筑面积(x3)、层数(x4)、常驻人数(x5)、空调区域面积(x6)和照明功率(x7)7个指标为自变量,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分别建立了2类建筑群的能耗预测模型y高=212718.072x1+59.059x3-7342.044x7-851202.148和y低=9.373x3+37326.478x4-130584.244,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以26栋建筑作为检验样本,对通过模型计算的能耗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对比,发现模型能够较好反应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尹亮亮.基于能耗调研的天津某高校节能潜力分析和能耗预测[D].天津:天津大学,2010.

[2]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数理统计组.回归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2.

福建省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 篇3

关键词: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现状;福建

中图分类号:G807.4(2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77-03

20世纪90年代初期,人的自我完善与发展问题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1998年,一篇关于中关村知识分子健隶状况的调查报告在全国引起震动,在这里我们不讨论该文的研究方法是否合理,该文的发表使人们的健康问题,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健康问题得到了应有的关注。本研究针对福建省高校高职称教师体育生活方式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州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集美大学等17所福建省高校在职教授、副教授,共603人。其中,男教师382人(63.3%),女教师221人(36.7%);教授200人(33.2%),副教授403人(66.8%)。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调研本研究查阅相关材料,经过对照比较、分析研究,作为研究与问卷设计的依据。

1.2.2问卷调查从大量文献中收集并经专家筛选,选取了体育健康生活需要、价值观取向内容、时空、绩效等几项指标,设计了“福建省高校高职称教师体育生活方式问卷”,并对上述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为了保证问卷质量的可靠性,在实施问卷调查前,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rxx=0.87,rxy=0.85,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专家总体评价结果为很高和较高的占83%。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采用随机抽样),回收654份,有效问卷603份,回收有效率为86.14%。从所选市(区)经济发展水平、院校分布范围和学科专业设置分布情况,可认为本课题调查对象反映了福建省高校高职称教师这一群体的基本状况和特征。

1.2.3数理统计调查所获取的数据运用SPSS 13.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并对问卷进行重测信度、效度的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生活方式的内涵特征1986年,加拿大首先提出了“积极生活”(Active Living)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7年在日内瓦召开了以“积极生活、体育为健康”为主题的会议,并启动了“全球积极生活运动”。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体育活动对于提高个人的健康和技能以及促进社区的安定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并认为“懒惰的生活方式是一个日益扩大的、全球性的对健康的威胁”[1]。“积极生活运动”是指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从事的身体运动的所有领域,是一种体育活动受到尊重并融入日常生活增进健康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个多层次的复合概念。研究表明,其理论构架涉及到认知和效果两个方面,认知方面包括反映体育生活方式心理特征与观念特征的体育健身内容、时间、空间;效果方面主要是反映体育生活方式效果特征的体育绩效。

2.2体育健身的需求特征调查表明,福建省高校高职称教师对体育健身有着各自不同的需求(表1)。首先,体育健身需求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教师更企盼通过体育健身运动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女教师更希冀投身体育健身活动中获得深刻的美的体验。男性在缓解紧张生活工作压力保持旺盛精力、延长工作年限、体育健康求知、追求刺激等方面显著高于女性,这与性别差异形成的不同身心特征有直接联系。其次,对体育健身功能的判断和评价不同。体育活动能够成为福建省高校高职称教师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是由于体育活动对社会、工作、家庭、自身的身体健康状态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产生一定的健身价值,但由于各人的情况与自身需求的不同,会对体育健身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特殊作用做出各自不同的评价和判断。调查结果表明,娱乐休闲、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医疗保健、健身、延长工作年限等反映了当前福建省高校高职称教师体育健身的主导需求,可以看出,这些需求还基本停留在表层,没有达到内化的水平。研究表明,危及高职称教师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来源于紧张、不良生活方式和不良健康行为。

2.3体育健身活动的方式和内容体育健身活动的方式和内容是指人们在活动中所采用的活动项目或练习手段,反映了体育生活方式行为的内容选择特征(表2)。

在体育健身调查所列举的18个大项中,有跑步、散步、篮排足、乒乓球、羽毛球等12项累计频率≥60%,故将这些项目视为当前福建省高校高职称教师体育健身的主要方式。男性与女性之间除了在跳民间舞、交际舞、武术、健身器活动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外,其他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可以看出,福建省高校高职称教师体育健身方式和内容呈现出明显扩大化、现代化、社会化的趋势。

2.4体育健身时空调查显示,随着高校教师收人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多,以及自身对体育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其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场所和范围有所扩展,由校内向校外延伸;更加倾向于参与新兴的体育项目,如网球、健身健美、保龄球、旅游、钓鱼等项目颇受青睐;同时,对场(馆)器材等条件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表3)。

国家体育总局于2002年12月6日公布了2001年进行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第二次)的结果:2000年我国16岁以上的体育人口达到18.3%,比1996年的15.5%增长了28个百分点;科教文人员中的体育人口增长幅度较大,由1996年的12.6%增加到2000年的34.3%[2]。比照同一体育人口标准(1997年规定的我国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即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低于3次,每次活动时间30 min以上,具有与自身体质和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或中等以上负荷强度者),福建省高校大部分高职称教师达不到我国体育人口的标准。究其原因,主要是:1) 工作压力大,闲暇时间少;2) 有些高校不重视高职称教师参加体育活动;3) 保健意识淡薄,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健身锻炼;4) 锻炼场地器材缺乏(表4、表5)。

2.5体育健身绩效体育健身绩效是参加体育健身的后果表现,体现了体育健身生活方式的效应特征。从社会测量的角度看,体育健身绩效的评价可以从参加者对不同空间体育健身方式的满意感与对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效应体验两方面来加以考察。本文将体育生活空间划分为校内、校外两部分,将效应体验划分为有形效果(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控制体型等)和无形效果(如陶冶情操、缓解工作压力等)两类。

研究表明,福建省高校高职称教师对校内有组织的体育健身方式的评价持肯定评判态度者为82.5%,对校外体育健身锻炼却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相比较而言,校外体育活动场(馆)、设施及项目比较多样,选择范围较大;校内人数较多,场地器材、场(馆)设施有所不足,选择范围较小。但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被调查教师认为,校内的组织形式对身心健康的发展持肯定评判态度,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前我国体育健身的发展与实际需求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

福建省高校高职称教师对体育健身的效果体验均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他们对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无形效果方面的高度评价,说明了他们对体育健身改善生活方式的功能绩效有了一定的理解与体验。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对福建省高校高职称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表明,运动健身娱乐等9种体育健身需求代表了当前福建省高校高职称教师对体育生活方式的主要认识,追求工作年限延长与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因素突出,对体育健身德育因素的淡漠反映了新形势下高校高职称教师体育健身需求与价值观变化的主要特点;高校高职称教师体育健身方式的选择明显呈现扩大化、现代化的趋向;体育健身时间的付出量从整体看反映出逐步延长的特征,但部分教师还存在着明显不足的问题;体育健身空间的利用体现出由校内向校外扩展的趋势;在体育健身的效果方面,反映出目前学校体育健身发展水平不能满足教师体育健身的实际要求;在投身体育健身的效应体验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满意度,说明体育生活方式日益成为高校高职称教师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3.2建议1) 福建省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颇大,高校应注重加大场地(馆)硬件设施的建设。建设多功能、小型适用的体育健身娱乐场所,用经济手段、市场法规管理和使用好体育场(馆)设施,提高场(馆)的服务质量,突出休闲性和个性化的特点,组织开展的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应适应高校教师的活动健身及生活水平的方式和特点,以组织活动提供便捷工作服务为重点,以提高知识分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为主要目的,确保高校高职称教师健身需求。2) 结合高校教师体育健身实际,采取有效手段,强化体育健身的功能,减低工作压力及一些不合理生活习惯的影响,是一项需要重新认识和完成的重要工作。3) 结合宣传及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活动,有效地适应高校教师体育健身的这种需求,有利于推动全民健身工作的深人开展。4) 针对福建省高校高职称教师体育健身方式扩大化的特点,应进一步加强现有或更新中的体育健身内容的改革。强化体育与健身的深层次功能的宣传,端正高职称教师对体育健身问题的认识,促进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5) 拓展业余体育健身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业余体育健身锻炼管理采用一般管理和兴趣项目、自主项目、俱乐部管理的方式,并根据需要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专人负责,有内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些活动。

参考文献:

[1] 张娜.知识分子易心理枯竭[N].人民日报,2004-08-13(12).

[2]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EB/OL].http:// www. Sport. Org. cn / ziliaochaxun /qunti/2003-12-28/122183.html.

[3] 柳桂珍.对中年知识分子的黄牌警告[N].人民日报,2004-07-28(1).

[4] 曹湘君.体育与现代生活方式初探[C].体育发展战略论述,1989.12,312-315.

[5] 卢元镇,马廉祯.关于社会体育现状调查标准化的问题[J].体育科学,2006,26(l):3-5.

[6]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体育信息研究所.国际大众体育现状及发展趋势[C]2001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参阅材料,2001.3.24.

[7] 刘德佩,太史立,梁增寿,等.我国城市居民体育现状及其发展战略思考[J].体育科学,1990.10(1):25-28.

[8] 白剑峰.请中年知识分子注意健康[N].人民日报,2004-11-11(5).

[9] 王智平,同英,何建文.我国老、中、青年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现状与变化趋势[J].体育科学,2004,24(5):72-74.

福建省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 篇4

为继续做好2009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根据省政府《关于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闽政[2009]3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闽委办[2006]73号)要求,省“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的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经受锻炼,为促进农村基层教育、农业(含林业、海洋与渔业)、卫生、扶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出贡献。

二、工作任务

2009年省级“三支一扶”计划招募约600名高校毕业生,安排到享受省财政一般转移支付和财力相当于一般转移支付水平的财政困难县(市、区)的乡(镇)从事支教、支农(含林业、海洋与渔业)、支医和扶贫工作,服务期限为2年。各市、县(区)可根据实际需要,参照省里的政策,招募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本地区的乡(镇)从事支教、支农(含林业、海洋与渔业)、支医和扶贫工作,具体实施方案由各市、县(区)负责制定和实施。

统筹做好2007年和2008年“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的日常管理、考核、服务期满考核和2009年服务期满“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三、宣传口号

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贡献力量。

四、宣传动员

各级“三支一扶”办、各有关部门、各高等学校要按照本方案要求,根据本地、本部门具体工作部署和安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类媒体,广泛开展“三支一扶”计划宣传活动,营造良好工作氛围。要在组织招募活动期间,在各自网站及所属人才市场网站的首页显著位置与“三支一扶”网络招募系统做链接。各高等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广播台、校园网、公告栏、海报等媒体,广泛宣传“三支一扶”计划招募信息,并协助做好报名毕业生考核工作。

五、组织招募

(一)招募对象和条件

2009年省级“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对象为省内全日制普通高校、省外全日制普通高校福建生源应届毕业生和近年来未就业毕业生(不含成人教育培养类别等非全日制高校毕业生),并应具备以下条件:1.政治素质好,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2.学习成绩良好,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3.具有敬业奉献精神,遵纪守法,作风正派;4.年龄一般不超过25周岁(1984年7月1日后出生),研究生学历的可放宽至28周岁(1981年7月1日后出生);5.身体健康。

优先招募家庭经济困难并就业困难但有志于到基层服务锻炼的高校毕业生。

(二)岗位征集

3月5日前,各县(市、区)“三支一扶”办通过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公共网(以简称公共网,网址:http:///),将本地乡(镇)一级教育、农业(含林业、海洋与渔业)、卫生、扶贫等基层岗位需求信息(计划安排应侧重于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地区等需重点支持和扶持的地区)上报各设区市“三支一扶”办,具体办法可登录公共网(http:///)查询。各设区市“三支一扶”办要对县(市、区)上报的岗位需求信息进行汇总,并对“需求单位”和“需求岗位”栏目所填信息进行审核,确保完整、准确、详实后于3月10日前报省“三支一扶”办;省“三支一扶”办在收集、整理全省岗位需求信息的基础上,提出我省2009年“三支一扶”招募计划,经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工作领导小组研究批准后,3月中旬向社会公布招募岗位和数量。

(三)组织报名

1、报名方式

3月20日—4月20日,凡符合招募条件要求的高校毕业生,可登陆公共网“三支一扶”招募系统(http:///szyf/)进行招募岗位信息查询和网上报名。

2、报名要求

高校毕业生报名时,要详细阅读相关招募文件,并按照招募条件和拟报岗位的资格条件和专业要求,网上填写相关信息。报名人员对所提交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如所填信息与岗位要求不符或填报虚假信息的,一经查实,取消报名和派遣资格。其中,应届高校毕业生毕业证书须在2009年7月31日前取得,未获得毕业资格的,将取消“三支一扶”计划派遣资格,不享受相关政策待遇。

(四)审查考核

1、资格审查。省“三支一扶”办按照招募条件对报名人员进行资格审查,资格审查结果将通过公共网向社会和毕业生公布。

2、院校考核。4月21日—5月13日,省内全日制普通高校报名毕业生所在的院校学生处或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参照《福建省“三支一扶”计划省内高校审核功能使用说明》(可登陆‘三支一扶’网上招募系统查询:http:///szyf/)在公共网上对报名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的本校毕业生进行考核,确定报名毕业生简历所填信息是否属实,填写考核意见并参照《报名参加2009年福建省“三支一扶”计划的省内高校毕业生考核办法》(可登陆‘三支一扶’网上招募系统查询:http:///szyf/)中“基本分”和“加分”评定说明给毕业生评分。省内各有关高校对报名参加省“三支一扶”计划的本校毕业生进行考核后,填写《省内高校报名参加2009年福建省‘三支一扶’计划毕业生考核表》(可登陆‘三支一扶’网上招募系统查询:http:///szyf/)盖章后寄至省“三支一扶”办。其中享受“家庭经济困难并就业困难”加分政策的毕业生还需附学校有关部门统一出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

省外全日制普通高校福建生源报名毕业生的考核由毕业生报名时下载《省外高校报名参加2009年福建省‘三支一扶’计划毕业生考核表》,并打印本人报名简历,一并提交毕业生所在学校院、系考核。毕业生所在学校院、系登陆公共网“三支一扶”网上招募系统(http:///szyf/)参照《报名参加2009年福建省‘三支一扶’计划的省外高校福建生源毕业生考核办法》对毕业生进行考核后,填写《省外高校报名参加2009年福建省‘三支一扶’计划毕业生考核表》并盖章传真至福建省“三支一扶”办,由福建省“三支一扶”办统一审核并评分。其中享受“家庭经济困难并就业困难”加分政策的毕业生还需附学校有关部门统一出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

3、确定体检人选。5月14日—5月28日,在资格审查和高校考核的基础上,省“三支一扶”办对考核合格的毕业生进行量化评分,确定体检人选。体检人选名单由省“三支一扶”办公室在公共网上反馈给报名毕业生。

(五)统一体检

5月29日—6月3日,省“三支一扶”办按照全国“三支一扶”办制定的体检标准,统一时间和指定医院,对入选高校毕业生进行体检。

(六)公示

6月10日-6月16日,省“三支一扶”办公室对体检合格的入选高校毕业生进行审核后,将审核确认名单在公共网公示。

(七)岗前培训

6月29日,省“三支一扶”办组织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党和国家有关基层工作特别是农业(含林业、海洋与渔业)、农村、教育、卫生、扶贫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本地区基层工作的现状、拟服务单位和岗位的基本情况、乡(镇)共青团有关工作业务、基层工作安全教育等。同时组织入选毕业生填写《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登记表》,签定《福建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协议书》,将确定的“三支一扶”毕业生名单上报全国“三支一扶”办备案。

(八)派遣报到

6月30日,省“三支一扶”办举行出征仪式,派遣“三支一扶”毕业生到服务单位报到,各服务单位和当地“三支一扶”办要做好“三支一扶”毕业生的接收安排工作。

上述组织招募的日程安排如有调整,实际进展情况和有关通知请关注公共网,省“三支一扶”办将及时在公共网发布有关信息。

六、待遇和保障政策

为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锻炼成才,根据闽委办[2006]73号和省政府《关于研究2008年我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精神,“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享受如下待遇和保障政策:

(一)服务期间享受每人每月不低于1200元的生活补贴(含交通补贴),并按月发放。其中到享受省财政一般转移支付和财力相当于一般转移支付水平的财政困难县(市、区)服务的生活补贴为1200元,同时,享受每人每年300元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住院医疗保险。到其他县(市、区)服务的,由各设区市、县(市、区)按不低于上述标准的原则,确定其生活补贴(含交通补贴)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住院医疗保险标准。

(二)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符合报考条件,在服务期满后三年内报考省内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在同等条件下招生单位优先录取。各高校出台的政策如优惠于此政策则参照高校政策执行。对于已被录取为研究生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的,学校应为其保留学籍至服务期满。

(三)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时,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接收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毕业生。事业单位招考工作人员时,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毕业生报考省、设区市事业单位的,笔试总分加3分,报考服务县(市、区)、乡(镇)事业单位的,笔试总分加5分。对于服务期满考核合格并愿意继续在我省农村基层工作的,在我省乡(镇)事业单位编制内新增工作人员时,可免于参加统一招考,由接收单位直接报县(市、区)人事部门办理事业单位人员聘用手续。各级人事部门要根据实际需要,组织专门面向“三支一扶”服务期满考核合格毕业生(包括参加‘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含‘研究生支教团’等国家和地方项目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的事业单位招聘考试。

(四)服务期满后考核合格的,三年内报考公务员,可按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的条件,也可不受应届毕业生身份限制。全省公务员招考中,面向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三支一扶”服务期满考核合格毕业生报考省、设区市公务员的,笔试总分加3分;报考服务县(市、区)、乡(镇)公务员的,笔试总分加5分。公务员主管部门要根据岗位的实际需要,组织专门的公务员考试,面向参加“三支一扶”计划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毕业生(包括参加‘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含‘研究生支教团’等国家和地方项目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招收。

(五)各级人事部门及其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要为“三支一扶”毕业生建立专门的人才库,广泛收集各类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信息,动员各类用人单位接收“三支一扶”毕业生,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指导和推荐,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多种渠道,积极为其就业创造条件,帮助其落实就业单位。

(六)服务期满自主创业的,可享受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等有关政策。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缴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开业有贷款需求的,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相关扶持政策。

(七)实行贫困生助学贷款国家代偿政策。到享受省财政转移支付和财力相当于一般转移支付水平的财政困难县(市、区)所辖乡(镇)参加“三支一扶”的毕业生,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服务县(市、区)财政按每年2000元代为偿还。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实际制定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项目的具体措施,也可以奖学金等方式支持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服务和为困难毕业生偿还助学贷款。

(八)服务期满考核合格,被机关事业单位录(聘)用的或进入国有企业就业的,其服务期间计算工龄,支教服务期间计算教龄。其中:被录用为公务员的,试用期工资可按相同学历新录用公务员转正定级工资标准低1个级别工资档次的数额确定;被事业单位聘用的,已明确岗位的,岗位工资按所聘岗位确定,薪级工资比照本单位相同学历新聘用人员定级工资标准确定;未明确岗位的,由所在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其工资待遇。在今后晋升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

七、服务管理

(一)户口、档案、组织关系管理。服务期间,“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可根据本人意愿将户口迁往服务单位所在地或家庭户籍所在地或服务单位市、县(区)人才服务机构,迁入地公安机关凭毕业生报到证、毕业证书和户口迁移证为其办理落户手续。人事档案统一由县(市、区)人事局(‘三支一扶’办)负责调档,并委托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免费保管。党团组织关系由“三支一扶”毕业生凭借党团组织关系介绍信转至服务单位;对服务期间积极要求入党的,由乡(镇)一级党组织按规定程序办理。服务期满,户口、档案和组织关系根据就业地转迁。

(二)日常管理。坚持“谁用人、谁受益、谁负责”和培养与使用并重的原则,实行分级管理。省、设区市“三支一扶”办负责对县(市、区)“三支一扶”办的工作进行督促、指导和评估。县(市、区)“三支一扶”办负责指导服务单位具体落实毕业生服务岗位、教育培训、免费住宿以及安全、健康等日常管理工作。各级“三支一扶”办尤其是县(市、区)“三支一扶”办和服务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全面担负起毕业生安全、健康管理的领导责任。毕业生所在高校要及时跟踪了解毕业生工作、生活等情况,并积极给予帮助支持。各级“三支一扶”办要进一步发挥毕业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作用,加强本地区“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三)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医学专业“三支一扶”毕业生,工作第一年须到当地县级以上医院或配有能够指导毕业生开展医疗活动的年资较高的执业医师的乡镇卫生院进行为期一年的试用。具体工作要求,各市、县(区)“三支一扶”办、卫生局可根据省人事厅、省卫生厅《关于做好我省支医“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试用工作和参加执业医师考试等有关问题的通知》(闽人发[2007]156号)执行。

(四)“三支一扶”毕业生就业报到证签发到服务县(市、区)人事局,就业统计时列入地方项目。“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三年内落实就业单位的,凭本人毕业证书、报到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服务证书》等相关材料到就业单位所在地政府人事部门办理就业手续(延长服务期的,办理时间顺延),并备注“XX年X月到XX年X月参加‘三支一扶’计划”,作为计算工龄的依据;对因特殊原因,经批准在服务期未满退出的,从退出之日起三年内落实就业单位可办理就业手续。

(五)“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应按照协议规定期限完成服务工作,由于身体状况等特殊原因不能继续服务的,应按规定提出申请,经省“三支一扶”办批准,并履行有关手续,方可离开服务单位。服务期未满离开服务单位的,不再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六)“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经省“三支一扶”办审核,颁发《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服务证书》,作为服务期满后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的依据。

八、经费保障

到省里统一组织的享受省财政一般转移支付和财力相当于一般转移支付水平的财政困难县(市、区)服务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每人每月生活补贴(含交通补贴)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住院医疗保险、体检、培训所需费用以及省“三支一扶”所需工作经费由省财政安排专项经费支付;到其他市、县(区)服务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的生活补贴(含交通补贴)、体检、培训、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住院医疗保险等费用由各设区市、县(市、区)财政原则上按1:1比例安排专项经费支付。

福建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说明 篇5

1、详细招生资讯(含导师信息,招生各阶段的工作内容),请浏览我校招生网页。教育网www.fjtcm.edu.cn 公网www.10393yjs.com

2、20我校共有18个硕士点拟招生250人,实际招生人数以教育部核定的招生数为准。

3、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如被录取(须经初试、复试),将享受公费生待遇。

4、考生填报的数据和提交的材料须真实有效,否则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其报考资格或录取资格。

5、各专业研究方向后括号内为拟招生导师姓名,招生导师如遇特殊情况,经学校批准后可暂停招生。

6、药物分析学专业、中药学专业的第3单元考试科目《药学综合》为我校自命题,考试内容包含有机化学、分析化学。

7、备注栏中的第4单元考试科目为复试阶段的`笔试科目,均为我校自命题。

8、对同等学力考生的要求:

⑴外语:同等学力考生须获得大学英语四级证书(或成绩≥426分),复试时须提交证书原件(或成绩单)查验。

⑵学历(须符合其中一项):①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需在9月1日前获得,且毕业后须有继续参加本科层次的学习经历。复试时须出示至少4门由教务部门出具的本科课程成绩单);②国家承认的成人教育系列本科学历(年1月1日以后获得)。

9、欢迎外校推荐免试生报考我校,推免生须参加全国外语考试,并达到国家复试基本分数线。

10、请务必定期浏览教育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非常重要;含有网上报名系统、网上调剂系统等功能),网址:公网yz.chsi.com.cn 教育网yz.chsi.cn有关报名和初试的考务工作也可向当地政府的招生办公室咨询。

11、我校研招办备有招生简章,可来人、来函索取。 Email:fweng@fjtcm.edu.cn

云南省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 篇6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印发了《关于下达20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并公布了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其中2015年云南省高校(不含教育部直属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如下:2015年分单位研究生招生计划(单位:人)单位名称 博士生 硕士生 总规模 其中: 总规模 其中: 学术

学位 专业

学位 学术

学位 专业

福建省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 篇7

一、民办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

对于工作满意度 (Job satisfaction) , 学者根据研究的意图不同, 给工作满意度下了不同的定义。一般意义而言, 所谓的工作满意度, 指的是个人在某个组织内工作的过程中, 对与工作相关方面的心理状况。与工作相关的方面主要有工作本身、工作环境、工作方式、工作压力、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等。

对于民办高校教师而言, 其工作满意度是指教师在民办高校从事工作的过程中, 对教学工作及与教学工作相关方面的心理满意状况。我国民办高校经过长期发展, 对教师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效果的工作激励模式, 主要包括教学工作本身、薪酬制度、工作条件、培训与提升及学院管理等方面, 这些方面也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二、问卷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

(一) 问卷设计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 结合访谈的形式, 以福建省民办高校为例, 对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进行调查与研究。我国学者陈云英、孙绍邦较早编制了“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 量表主要由工作性质、物理环境与条件、薪水、业务进修与提升、人际关系、学校的领导与管理等六个部分构成[1]。本调查问卷即在上述研究基础上, 结合调研实际状况, 对福建省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进行调查与研究。本次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90份, 收回85份, 有效问卷80份, 问卷有效率94%。问卷调查共分为两个部分:基本情况的调查和工作满意度调查。

问卷的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调查, 主要调查福建省民办高校教师特征方面的主要资料, 包括教师的年龄、性别、学历、教龄和职称等。问卷的第二部分为工作满意度调查, 主要是调查福建省民办高校教师对所在学校工作状况的满意程度的评价。主要包括民办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本身方面 (工作稳定性、工作挑战性、工作成就等) 、薪酬制度方面 (薪酬措施、福利措施) 、工作条件方面 (校园人文环境、办公环境、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与领导之间的关系) 、培训与提升方面 (在职培训政策及实施、职称评定及晋升机会) 、学院管理方面 (学校科研建设、教师评价机制) , 共13个问题。在调查中, 针对每个问题, 给出五种不同程度的满意度的选择, 分别是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和不满意。被调查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每个问题做出相应的满意度的选择, 从而说明教师对于工作的满意程度。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基本资料调查结果

基本资料主要以抽样方式调查福建省民办高校教师年龄、性别、学历和职称等特征, 主要调查数据如下:

(1) 年龄方面:30岁以下的为34人, 占42.5%, 30~40岁的为15人, 占18.75%, 40~50岁的为5人, 占6.25%, 50岁以上的为26人, 占32.5%。民办高校教师在年龄方面主要呈现两极分化特征。

(2) 性别方面:男性为43人, 占53.75%;女性为37人, 占46.25%。数据显示民办高校教师在性别方面没有太大的偏向。

(3) 学历方面:本科及以下学历的为48人, 占60%;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为30人, 占37.5%;博士及以上学历的为2人, 占2.5%。

(4) 职称方面:无职称的为10人, 占12.5%;助教职称的为40人, 占50%;讲师职称的为7人, 8.75%;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为23人, 28.75%。

2. 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与分析

工作满意度调查, 主要以抽样方式调查福建省民办高校教师对所在学校工作的满意程度, 主要对工作本身、薪酬条件、工作条件、培训与提升、学校管理五个方面, 划分13个影响因素进行评价, 评价汇总如表1所示, 并根据汇总结果求出每个因素满意度的平均分值, 如表2所示。

数据分析显示, 除了与同事、领导的关系之外, 民办高校教师对于工作的满意程度一般不高, 多数处于基本满意水平以下。

(1) 工作本身方面

调研数据显示, 民办高校教师对于工作本身的满意度处于基本满意水平以下。对于工作稳定性, 多数民办高校教师满意度并不高, 占较大比重的是基本满意 (42%) 和不太满意 (34%) , 满意度平均分为2.60。对于工作成就的满意度也不高, 93%的比重处于基本满意以下, 平均分只有2.39。主要是因为民办高校在建设中, 多数属于初级阶段的硬件建设时期, 对于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视还不足, 相关的政策与措施也不完善。对于工作挑战性, 多数教师满意度接近中等水平, 平均分2.91分。

(2) 薪酬制度方面

调查数据显示, 民办高校教师对于薪酬制度方面的满意度较低。薪酬制度方面主要调查薪酬措施与福利措施两个部分, 两者的满意度平均分为2.50分和2.30分, 基本处于不太满意的状况。主要是因为:首先, 民办高校办学经费多数是自筹, 所以在成本部分控制比较严格。其次, 民办高校教师会将所在民办高校的薪酬制度与公办院校或其他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对比, 会对自己的工资待遇产生不公平感, 所以影响到其满意度大小。再次, 对于满意度相对较低的福利措施, 民办高校多数采用的仅仅是依据国家法定福利规定的最低标准, 而对于自主福利如组织旅游等较少。

(3) 工作条件方面

工作条件调查包括两个方面因素:环境因素和人际交往因素。环境因素在问卷中体现为工作环境和校园环境;人际交往因素包括与同事关系和与领导关系。

在环境因素的调查中, 可以发现, 福建省民办高校教师对于工作环境和校园环境的满意度处于基本满意水平, 平均分分别为2.95分和2.86分。主要原因在于, 有些学校建校较早, 则他们的校园环境和工作环境略显陈旧;有些学校建设较晚, 或后期进行改建, 所以提供给教师的环境较好。综合分析, 平均处于基本满意水平。

在人际交往因素的调查中, 可以发现, 福建省民办高校教师对于与同事和领导的关系的满意度较高, 平均分分别为3.95分和3.79分。这说明, 大多数民办高校教师在工作、生活中与领导、同事建立了较为深厚的感情。首先, 多数民办高校教师都是青年教师, 并且工作时间都不太长, 比较容易融入团体的气氛中。其次, 很多民办高校也逐渐认识到非正式组织的重要作用, 会在政策、激励等方面对教师的人际关系进行引导,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并尽量引导教师通过团体影响提高对学校的满意度。

(4) 培训与提升方面

调查数据显示, 福建省民办高校教师在培训与提升方面的满意度较低, 尤其是培训方面, 是所有调研的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中最低的一项。平均值仅有2.21。在职称评定和岗位晋升方面满意度也不高, 平均值为2.88, 仅仅是接近于基本满意。主要原因在于, 首先, 民办高校对于教师在职培训方面重视度不够, 进行的在职培训类型较少, 不能满足不同类型的教师的需求, 所以教师对于在职培训满意度较低。其次, 对于职称评定, 国家和各省教育厅都会有相关的规定, 只要教师资格达到, 一般都可以评定。对于岗位晋升, 民办高校多数对岗位有关于职称的要求, 所以多数中、高层的管理岗位由高职称教师担任, 在基层管理岗位上, 虽然很多学校开始启用青年教师, 但力度还不够。所以, 在这两个方面, 满意度一般处于基本水平或以下的状况。

(5) 学校管理方面

数据显示, 福建省民办高校教师对于教师评价机制基本处于中等满意程度 (平均值2.79) , 而对于学院科研建设满意度较低 (平均值2.26) 。首先, 对于教师评价机制, 多数学校通过长期的发展, 已经形成了各自的教师绩效评价机制, 但还不够完善, 所以多数教师对其满意度接近于基本满意。其次, 对于学院科研建设, 多数民办高校由于建设时期的限制, 多数不够重视, 有些即使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科研的重要性, 但是也多处于科研的初期建设, 还有很多问题存在, 所以多数民办高校教师对科研建设的满意度较低。

三、提升民办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建议

鉴于以上对于影响民办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因素的分析, 结合实际, 笔者提出以下提升民办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建议和措施。

(一) 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研究

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研究, 即是民办高校应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的性质、特征、挑战或压力程度等方面, 进行深入的研究, 了解教师工作岗位的特征, 对现阶段的教学工作进行改进, 使教师能够从事具有一定挑战性、并能够给其带来较好的工作成就的教学工作, 提高教师对于工作本身的兴趣和满意度。

(二) 完善福建省民办高校教师的薪酬制度

1. 明确薪酬设计原则

首先, 对于民办高校薪酬制度的设计, 应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效率优先原则就是民办高校应采取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分配原则。但在效率优先的过程中, 还要兼顾公平, 即是薪酬能够具有一定的与其他相关组织单位比较的能力, 并且对于民办高校内部教师而言, 其付出与收入的比例是合理的。

其次, 应遵循竞争性和激励性原则。民办高校要想获得更多的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优秀教师, 就必须要有一套对于优秀人才而言具有强大吸引力的薪酬制度, 使薪酬制度具有一定的外部竞争性, 并且能够激励教师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2. 完善薪酬结构

完善薪酬结构, 即是对于不同岗位、性质的教师, 民办高校应适当调整其薪酬政策。对于一般的专业教师, 民办高校可采取“四元”薪酬结构制度, 此制度的“四元”是由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工龄工资和绩效工资四个部分组成。对于学校紧缺的特殊性人才, 如紧缺专业的教师, 其薪酬的结构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制定, 如民办高校与教师协议工资、发放一定的津贴等。

(三) 建立科学的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机制

对于民办高校教师而言, 要区分他们的工作绩效的好坏, 就一定要对教师进行客观的、公正的、合理的评价,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构建以工作能力和工作成绩为导向, 合理的、公正的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使之既能够反映出教师真正的工作成绩, 又能够成为激励教师更好工作与发展的正面因素。

1. 评价原则要明确

建立科学的教师绩效考核机制, 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即坚持公平性、客观性等原则, 要对考核过程严格处理, 要进行结果的公开, 要以人为本。

2. 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建立合理的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机制, 要能够通过从不同的角度去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师的工作成绩, 来取得高质量的考核信息。建议民办高校应采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360度评价方法进行教师绩效的评价, 要从教师自我评价、上级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多角度入手, 综合多方面的意见, 对教师工作进行更全面、更科学、更客观的评价。

3. 评价指标体系要科学

科学合理的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机制, 要求在指标体系中既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成果, 也要涵盖所有教师的工作内容, 如科研成果、教改研究成果、兼职行政工作的成绩、与他人合作的效果、业余时间的学习成果等。针对不同的指标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进行客观的评价。

(四) 健全民办高校教师培训制度

1. 民办高校高度重视培训制度建设

民办高校教师的构成主要以青年教师为主, 他们希望拥有较多的培训机会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教学水平和提升自身的学历, 因此这部分对于提升教师工作满意度方面有较好的成效。作为民办高校管理者, 应从思想上给予高度的重视, 深刻认识到只有学校真诚地为教师提供发展的平台, 才能够培养教师“以校为家”的主人翁意识, 才能够更好地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留住人才。

2.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师培训

目前, 民办高校采取的教师培训方式相对而言比较单一, 大多仅限于岗前培训和一部分在职的培训。所以, 应根据不同的教师实际情况, 多元化其教师培训形式, 开展多样的教师培训, 满足不同的教师需求。多数民办高校在不会使成本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 可以采取岗前培训、进修培训、学术交流培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

3. 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价与反馈

民办高校进行教师培训之后, 应及时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首先, 对于培训过程, 组织单位应就培训内容、能力的提升、培训方法等对被培训者进行调查, 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单位进行改进, 使教师真正能够从培训中提升自己。其次, 对于教师培训, 在教师日后的工作改善情况之中, 也应给予一定的评价, 调查教师培训的实际效果。此外, 民办高校在进行岗位调整和工资定级中也应参考教师培训的相关结果, 对于经过培训、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的教师, 可以给予一定的岗位晋升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陈云英, 孙绍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测量研究[J]心理科学, 1994, (3) .

[2]李桂萍, 王绮.对知识型员工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经济问题, 2003, (1) .

福建省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 篇8

[摘要] 通过对福建省户外运动与拓展训练在我省高校发展的现状考察说明,课程经费、课程安全、场地器材、师资力量、领导重视程度等因素制约高校户外运动拓展训练课,今后开展的首要因素是课程发展的瓶颈,从课程、拓展与融合视角来审视我省户外运动和拓展训练的发展,将为我省普通高校户外运动拓展训练课的开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国内高校,户外拓展,课程

【中图分类号】G807.4

1前言

户外运动或拓展训练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对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在对其融合过程中进行项目简化,改造或创新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是可行的。户外拓展课程具有广阔的前景,具有健身价值、娱乐价值、休闲价值、社会价值、教育价值、课程价值等多种功能。本文通过对福建省高校户外拓展课程开设的研究与分析,旨在为我省高校开展户外拓展课程提供一定程度的理论与事实依据。

2 研究對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福建省普通高校户外拓展课程开展情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关键词的方式进行检索关于高校户外拓展课程发展的文章,收集相关的资料,为文章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2.2.2调查法

对福建10所普通高校进行走访调查,并对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福建省高校户外运动拓展训练课的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课程设置”则是培养人才的规划,它把达到培养目标所要求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任务,内容,范围,进度和活动方式的总体规划体现出来。目前福建省高校基本上都有开设户外拓展课程,所调查的10高校都有开设,但是开设的项目比较单一,所调查的10所高校,都只开设了定向越野跑,并且这一项目开展的比较成熟,同时福建省大学生运动会定向越野跑还作为一个参赛项目进行比赛。福建省普通高校户外拓展课程开设都以公共选修体育课为主,每周选修的课程数为两个课时。个别有体育专业的高校将户外拓展课程设置为专业必须课,但是设置的项目也是有定向越野跑。

综合上述分析,目前福建省高校大部分学校都有开设户外拓展课程,主要以公共选修课为主,一周两个课时,有体育专业的高校将户外拓展课程设置为专业必须课,并占2个学分,但是户外拓展课程开设的项目非常单一,定向越野跑为主要的开设项目。但是除了正规的课程以外,所调查的高校都有户外拓展方面协会,比如自行车协会,登山协会,户外旅游协会等等,这些协会主要是组织会员利用周末时间去学校外进行户外拓展练习。比如自行车协会,不定期的组织协会会员进行户外骑行,甚至有的学生三五成群从一个城市骑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省骑行到另外一个省。

3.2 福建省高校户外运动拓展训练课的教学环境与场地资源分析

走访调查福建省10所高校,占地面积都超过2000亩以上,学生数量超过1万,且校园绿化环境都不错,基本上都有山有水,户外场地资源相当丰富。如充分利用校园内的产地资源可以开发出许多户外拓展项目,比如将一座小山,改造成一个攀岩基地,将一个小湖泊改造成一个划船基地等等。纠其原因为什么目前福建省高校户外拓展课程课设项目单一,主要基于学生安全,户外拓展练习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学校相关负责人都无法承担责任,这是阻碍高校户外拓展课程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

综合上述,福建省高校户外运动拓展练习课的教学环境目前都存在不足,但是场地资源相当丰富。主要缺乏开发,导致目前福建省高校户外拓展课程教学环境缺失。学生安全问题是导致目前高校户外拓展课程无法快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3.3 福建省高校户外运动拓展课经费以及师资调查分析

目前福建省高校户外拓展课程所设置的项目比较单一,所以投入经费也相当低,一般都是学校体育基础部投入,主要用于购买器材,比如定向越野的方向针,地图打印等,对于场地的开发并没有投入,所以户外拓展课程所投入的资金相比较传统项目低很多。

目前全国开设体育户外拓展专业的学校少之又少,所以福建省高校内没有专业的户外拓展专业的教师,许多教师也都是其它方向兼任,比如定向越野跑一班都是田径方向的教师担任。户外拓展运动是一项比较新型的项目源自于国外,在中国还没有发展成熟,所以高校内的专业教师缺少,不过社会上许多户外拓展方向的团体逐渐发展起来,也孕育了一批相关专业人才,如何将与社会资源合作来发展福建省高校户外拓展课程也是一条捷径,外聘社会专业的人才开发户外拓展项目,并进行教学,以及培训在职教师等,都可以值得借鉴。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 目前福建省高校大部分学校都有开设户外拓展课程,主要以公共选修课为主,一周两个课时,有体育专业的高校将户外拓展课程设置为专业必须课,并占2个学分,但是户外拓展课程开设的项目非常单一,定向越野跑为主要的开设项目。

4.2.2 福建省高校户外运动拓展练习课的教学环境目前都存在不足,但是场地资源相当丰富。主要缺乏开发,导致目前福建省高校户外拓展课程教学环境缺失。学生安全问题是导致目前高校户外拓展课程无法快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4.2.3 目前福建省高校户外拓展课程所设置的项目比较单一,所以投入经费也相当低,目前全国开设体育户外拓展专业的学校少之又少,所以福建省高校内没有专业的户外拓展专业的教师。

4.2建议

陕西省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 篇9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印发了《关于下达20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并公布了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其中2015年陕西省高校(不含教育部直属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如下:

2015年分单位研究生招生计划(单位:人)单位名称 博士生 硕士生 总规模  其中: 总规模  其中: 学术

学位 专业

学位 学术

学位 专业

福建省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 篇10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已由福建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于2017年11月24日通过,现予公布。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7年11月24日

2018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全文

(1988年4月29日福建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1年6月28日福建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福建省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1997年10月25日福建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关于地方性法规修订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根据2000年11月18日福建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福建省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2002年7月26日福建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修订根据2012年12月14日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修正

根据2014年3月29日福建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修正

根据2016年2月19日福建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修正

根据2017年11月24日福建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三条 计划生育工作应当推动优生优育,坚持男女平等,以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并与帮助群众发展经济、勤劳致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

建立健全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第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计划生育工作和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人口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第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负责本管辖区域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依法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第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必要的经费。

第七条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及计划生育协会等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应当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上一篇:“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观后感下一篇:苏力的法律社会学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