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高校

2024-05-11

弱势高校(共12篇)

弱势高校 篇1

我国社会在不断的发展, 帮扶弱势群体的工作也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之中。自2002 年弱势群体一词被政府提出以来, 社会各界也纷纷响应国家的号召, 开始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高校也对学生弱势群体进行了关注和帮扶。本文将从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的类型、特点、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帮扶对策这几个方面对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帮扶工作进行探讨, 从而为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的帮扶工作提供相应的对策。

一、高校弱势群体学生

( 一) 概念

高校弱势群体学生, 是指存在心理问题、生理缺陷等问题的学生群体, 且因这些问题, 导致这些学生在占有教育资源、竞争能力、获得就业机会等方面能力欠缺。弱势群体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以及高校教育的施教效率, 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 二) 类型

1、经济困难型。经济困难型学生, 往往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导致其无力承担教育费用以及生活费用, 这类学生经济困难是由于家庭没有稳定的收入或者突发事件造成经济来源丧失等。经济困难型学生, 心理上往往是存在心理负担的, 他们的心理都比较脆弱, 因此比较容易产生厌学的想法。

2、学习成绩差型。学习成绩差型, 是指在大学期间由于先天的遗传或后天的努力不足导致的存在学习问题的学生群体。这类学生在心理上都不愿意学习, 对学习没有足够的动力, 久而久之, 他们就会自暴自弃, 最终没有完成学业就被迫走入社会。

3、生理缺陷型。生理缺陷型学生, 是指学生先天或后天存在身体残疾、体弱多病以及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从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 高校中生理缺陷型学生的数量是比较少的, 但是这类学生比其他任何一类弱势群体学生都要敏感, 因此他们的心理压力也比较大, 极度渴望老师和同学的关怀。

4、心理问题型。心理问题型学生, 是指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群体。这类学生往往经受不住很小的挫折, 在困难面前自暴自弃, 容易压抑自己的情绪, 觉得自己孤独烦躁等, 他们很少与老师或者同学交流沟通, 因此在学校或者班级中往往表现的不那么显眼, 时刻为多数人所遗忘。

5、就业困难型。就业困难型学生, 是指高校毕业生中难以找到工作的学生群体。当下的就业环境十分严峻, 许多高校毕业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工作, 这类学生中, 大多数都是因为其在大学学习期间学习成绩差或者在找工作过程中就业方向不明确等。

二、帮扶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弱势群体人数的增加, 高校对弱势群体帮扶工作进行的难度也在逐年上升, 面对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高校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帮扶工作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高校的弱势群体学生帮扶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这个原因, 帮扶机制的长效性和阶段性体现不足, 虽然高校在很大程度上对弱势群体学生是十分重视的, 但是所作出的应对方法都是短期的, 并不能解决弱势群体存在这一长期事实。因此学校在帮扶弱势群体学生的策略上必须是长远的、步骤清晰、目标明确的。

第二、高校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帮扶工作存在一刀切的现象, 弱势群体学生也有其自身的性格特质, 学校在作出相关帮扶工作之前, 需要对帮扶对象做一定的了解, 做到量体裁衣, 这样的帮扶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高校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帮扶工作太过简单化。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种类是多样的, 目前许多高校给予弱势群体学生的帮扶大多数都是体现在物质上, 而精神上的帮扶却很少, 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帮扶, 而且在精神上也是很需要帮扶的, 学校不应该把帮扶工作着眼于如何帮扶他的弱势, 而应该着眼于如何教他走出弱势, 这样才能使弱势群体学生步入正常学生行列。

第四、高校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帮扶力度较小。目前我国的高校, 一般都是许多专业或者许多班级配备一名辅导员, 辅导员一人就要负责两百到三百名学生的相关工作, 在做完日常工作之余, 辅导员很少有时间去关注和帮扶这些弱势群体学生, 这使高校的弱势群体学生很难走出其弱势, 学校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帮扶工作也很难进行。

三、帮扶工作的对策

( 一) 建立健全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帮扶工作的长效机制

高校在帮扶弱势群体学生的过程中, 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关怀, 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注重机制的更新配置, 对弱势群体学生建档立案并辅以预警机制, 以保障帮扶工作的全面实施。

( 二) 进行针对性咨询辅导

弱势群体学生的个性相对较强, 高校在进行帮扶的过程中, 必须尊重学生本身的个性, 进行针对性咨询辅导, 可以实现帮扶工作的针对性, 对症下药, 从根底为学生解决问题。

( 三) 全方位关怀弱势群体

高校在对弱势群体学生做出帮扶的同时, 还要呼吁社会、家庭对弱势群体学生进行相应的关注, 从学校、社会、家庭三个大角度出发, 发掘弱势群体学生问题所在, 全方位给予弱势群体学生关怀, 让其尽快适应正常学生的生活。

( 四) 帮扶队伍的建设

高校在进行帮扶工作的过程中, 应该避免帮扶力量单一的情况, 尽量解决“一对多”的帮扶缺陷, 以校领导为核心, 形成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导师全面重视帮扶的帮扶体系, 全员为帮扶弱势群体学生献计献策。

四、结语

总而言之, 高校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关怀应该是全方位的, 在结合弱势群体学生所属种类的同时, 还要尊重其个性特征, 进行针对性帮扶。并且, 学校在帮扶的过程中应该以“授渔”为主线, “授鱼”为辅线。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对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帮扶工作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希望在高校进行帮扶工作时对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子鸣, 管淑波.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帮扶工作初探[J].教育探索, 2013 (01) .

[2]程荣晖, 于立东.底层视角:对大学生“弱势群体”帮扶工作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 2011 (04) .

弱势高校 篇2

1 前言

目前,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希望通过适宜的体育锻炼改善自身的体育状况,而体育课又不能满足现状,因而体育保健课应运而生,为体质弱势群体提供一个好的平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主要以山西省22所普通高校的体质弱势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体育保健课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和百度的文库查阅相关论文。

2.2.2 问卷调查法

对山西省每市两所高校共22所高校(不包括体育院校和艺术院校)的1000名弱势群体发放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62份,有效问卷为96.2%,共有体质弱势大学生173人,并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深入调查分析。

2.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运用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对调查内容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体育弱势学生的基本情况

普通高校的体育弱势群体大体分为先天性生理缺陷、后天患有疾病、体质虚弱者、身体肥胖四种类型。在本次调查中,体育弱势学生的类型分别所占的比例为:生理缺陷的学生为 28人,占调查总数的16.18%;患有疾病的学生占总数的24.28%;体质虚弱的学生总数的32.37%;身体肥胖的学生占总数的 27.17%。从表1可以看出,体质弱势群体大多是由于后天原因造成的,其比例达到85.82%,除了生理缺陷和患有疾病外,体质虚弱和肥胖的学生人数高达59.52%,他们之间都有着共同点,那就是存在不良的生活习惯,没有健康意识,缺乏正确的体育锻炼。

3.2 山西省大学生体育保健课现状调查分析

3.2.1 山西省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参于体育保健课与体育活动现状

可此可知,开设体育保健课的院校有8所,占到所有学校的36%,而未开设的有14所,占到所有学校的64%。通过走访相关院校发现,在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学校中都没有专业的体育保健老师,而是体育专项课程的兼职老师。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学校有2所学校用的是自教材,其余的6所学校没有相应的体育保健教材。开设体育保健课学校都是每周两个学时的课程,其大多数体育保健课是在教室完成的。

在调查的173名体育弱势群体中了解到他们的体育活动情况,具体情况如下:

由表3看出,在体育弱势群体中,每周(体育课除外)锻炼3小时以下的同学占到55.49%可见体质弱势群体的大学生健康意识比较淡,对于自身身体的发展有求没有合理的概念,其原因可能与学校在相关宣传和思想教育方面的欠缺,对学生体育活动不予重视有关。

在参与体育活动中,大家都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强体质具体情况如下表。

通过表4可以看出,山西省各高校体育弱势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情况不容乐观,大多是以跑步进行体育活动,其比例占到体育弱势群体的52.50%,且在体育活动中多数学生是一个人去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非常短,每周的时间在3小时以下。其余的是通过其他方式进行体育保健,其原因大多是学校缺乏相应的体育指导,以及缺乏场地与体育保健相关器材。

3.2.2 山西省体育弱势群体大学生体育保健课现状分析

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学校的`教学目标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强身健体所占的比例为100%,可见,开设体育保健的高校都有其明确的教学目标。

从表6中体育保健课相关成绩评价就可以看出,学校对体育保健科的学习态度非常重视,重视率达到100%,具体的考试还是以理论为主,占到75%,且没有实践考试,可能是学校领导不重视,学校缺乏相关专业场地及器材,以至于都未实施实践考核,或者是学校缺乏专业体育保健教师,对学生实践技能的传授不足而影响学生的实践考核。对于25%的学校免考而言,学校缺乏相关的体育保健教材,学生学习和考试比较盲目,从而学校未对其进行相关考试。

3.3 制约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的主要因素

由调查情况可知,山西省各大高校学校对于影响体育保健课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学校相关领导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场地和器材的不足,以及缺乏专业的体育保健教师,其比例都达到90%以上,其次是没有相应的体育保健教材,其比例高达73.91%。可能由于部分学校正处于建设和扩招的发展期,相对于教师资源的紧张等原因而未对体育保健课给予足够的认识,学校规划过早,没有空闲的场地以供体育保健课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李金龙.试谈高校开设保健科的必要性[J].吉林体育科技,1983(3) .

[2]林建华,郭琼珠.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现状及课程设置的若干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报,(4):44-46 .

On the Sports Health Class Implementation for Ordinary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Vulnerable Physique in Shanxi Province

Wei Qing Ma Chunwei(P.E. Department of Yuncheng University, Yuncheng Shanxi 044000, 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o do survey and analysis of 22 ordinary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bout their sports health class situations for students with vulnerable physique in Shanxi Province, studies the problems in sports physique and health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ives relevant suggestions.

弱势高校 篇3

【关键词】双弱势群体 就业 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

众所周知,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关注的热点,她们的就业状况不仅关系到女性自身的发展,还关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注高校“双弱势群体”就业,完善社会就业保障体系,势在必行。本文试图从“关注高校‘双弱势群体就业,完善社会就业保障体系”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校“双弱势群体”就业难之成因

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的国家,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高校学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占60%左右,其中一半左右是女生。在就业问题上,在“拼爹”“拼关系”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的今天,农村女大学生显然就成了就业方面“弱势中的弱势”。这里且把她们界定为“双弱势群体”。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是“就业更加充分”, 但是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而就业的压力主要集中在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之一的青年就业[2]。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既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高校始终关注和努力的目标。纵观高校“双弱势群体”就业难问题,其成因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一)就业形势整体严峻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发展迅猛,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已基本释放,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调整结构、注重环境与资源相协调的新阶段。随着产业结构与技术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对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人力资源的整体过剩和结构性过剩的矛盾十分突出;另一方面,新技术、新生态的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短缺又格外凸显。这一格局的形成,无形中加剧了“双弱势群体”就业的现实压力。

(二)“双弱势群体”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家庭教育背景不是太好。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视野和见识受到很大的局限,进而导致了她们的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实践动手创新能力较弱。其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因此,她们很少活跃在校园的不同类型、各种层次的活动中。由于在谈吐、气质、人际交往等方面确实出现不足,而这些综合素质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的主要考核内容之一,因而她们在择业 、就业时常处于劣势[3]。

(三)“双弱势群体”社会资源匮乏

现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公平,反对各种就业歧视。《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就业促进法》专设“公平就业”一章,确立了公平就业的原则和制度。但是在社会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还不够完善的今天,家庭背景和家庭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在大学生就业中还是很关键的。马丁·路德曾说过:“没有一个好的工作由我们的智慧得来的,它源于某种可怕的必然性。”相关调查表明,95%的人认为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能够很好地取得政治、文化和社会关系资源。事实上,政治、经济、文化、社會关系的“代际传承”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所以这就很容易形成“马太效应”——优者愈优,劣者愈劣的现象[4]。我在进行《农村女大学生就业形势下的心理调适》的课题调查显示,有98%的学生认为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社会关系排在第一位。现在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依靠各种社会关系,甚至请客送礼的不正之风是存在的。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就业的机会就是不相同,这就是马丁·路德所说的必然性。对于双弱势群体而言,在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都短缺的情况下,单靠自身的努力,要找到体面的工作,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这样的机会当然十分难得。

(四)“双弱势群体”心理承受能力差

“双弱势群体”学生,她们大多数既自卑,又敏感;既渴望成功,又害怕失败,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处于这个时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为她们要承受环境的不适应、学习的不适应、文化差异的不适应和心理的不适应等变化,面对即将面临的就业“困局”,她们往往会缺乏勇气与自信,产生出强烈的失落感,有的甚至会充满“恐惧”。这种自卑感、失落感和恐惧感强烈地影响她们的就业取向和就业心态,从而影响她们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结果。因此,许多好的机会就这样与她们擦肩而过。

(五)“双弱势群体”就业期望值高

大多数“双弱势群体”的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已经给家庭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压力甚至是债务,那么她们中的一部分人在选择职业和人生规划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发展,而且还要考虑家庭的经济问题,所以非常渴望能获得一份高收入工作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反哺家庭。她们的就业期望值较高,择业时希望到大城市、沿海城市的大机关大企业,不愿意到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因为他们觉得好不容易“跳出农门”,再加上家庭对他们的期望值也高,认为只要儿女们在大城市工作就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因此有些人宁愿在大城市“飘”着、“蜗” 着、“蚁”着也不愿意回农村就业,这就往往会出现“有业不就”的现象[5]。

二、完善社会就业保障体系,帮助“双弱势群体”顺利就业

“双弱势群体”就业是全社会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这不仅关系到个人与家庭的利益,同时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要帮助她们顺利就业需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形成合力,共建“双弱势群体”就业工作体系。

(一)政府要健全就业政策与法规体系,确保农村女大学生公平的就业环境

解决农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有效解决她们的就业问题。而解决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最根本的措施是建立完善就业法规、政策,建立公平、合理的就业机制,营造有利于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的公平的社会环境。

1.建立就业性别歧视行为的惩罚和赔偿制度

为了消除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现象,政府可以建立和健全就业性别歧视行为的惩罚和赔偿制度,明确惩罚和赔偿措施。在违法成本较高的前提下,企业针对女性歧视和排斥的现象会大大减少。

2.建立针对女性特质的社会保障制度

如建立生育保险制度,女性需要承担生儿育女的责任,其重要的社会价值,应该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补偿。女性职工休产假离职期间所应支付的全额工资,按一定比例由政府给予补助,在一定条件下可将企业生育保险转变为社会生育保险,将其纳入社会统筹。

3.建立女性用工奖励制度

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对女性的录用比例,与税费调节、政府贷款、政府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挂钩,鼓励企业多接受和安排农村女大学生就业。

4.创造相对公平的择业环境

国家适当把资源向中小城镇倾斜,缩小城市和乡村在资源上的差异,更好地引导农村女大学生在不发达地区、小城镇等地区就业和创业。这样不仅能为小城镇带来人力资源,也能相应缓解大中城市的压力,促进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高校构建合理的专业布局,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创新就业工作模式,构建“双弱势群体”就业服务体系

1.根据市场需求,优化专业结构

高校作为办学主体,在设置专业的时候,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积极研究、把握市场发展趋势,通过开展就业市场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调整以及课程设置。只有出得去,才会进得来。在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始终贯穿“学以致用”原则的前提下,高校还可以通过对“双弱势群体”进行辅修、培训等形式,拓宽专业教育面,延伸知识面,为她们做好就业的知识储备。

2.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就业技能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就业激战中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过硬的综合素质才是大学毕业生保证成功的永久实力。在实践中应特别注意从学生入学开始,就从道德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发展和职业实现等方面给予系统训练。同时,加强对农村女大学生在礼仪、艺术、形体、交流等方面的教育和训练。针对他们应用实践能力差的特点免费开办计算机操作、普通话以及日常英语等培训课程,提升她们的综合素质。补齐她们素质与能力方面的“短板”,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长才干,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可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讲座和课程,帮助她们树立信心,做好職业规划,提高就业技能[6]。

3.加强心理训练,应对就业困境

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有利于克服甚至避免就业心理困扰的发生。要深入调查研究双弱势群体的心理特征,畅通心理咨询渠道,通过举行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个别访谈等形式来缓解她们的心理压力。同时应完善学校和院系两级心理健康咨询机构,配备专兼结合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网站,开通心理咨询热线,随时随地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教育工作。要多开展挫折教育、励志教育、“525”等专题系列活动,还可以进行个性化的就业咨询,使学生掌握各种心理训练技巧如自我放松、自我暗示、自我宣泄等,这样原本“心灵脆弱”的“双弱势群体”在遇到挫折时,就能够积极地应对,并客观地分析理想与现实,调整自己心态,最终实现合理择业,成功就业[7]。

4.增强就业指导,提供就业援助

就业指导应从大一开始,可以通过授课、讲座、社团活动、比赛等形式,帮助他们确定职业目标,提升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计划、分层次开展“一对一”的就业模拟训练和求职技巧训练,让他们掌握求职程序,增强实践经验和应变能力,提高求职成功率。还可以实施就业援助计划,开辟“双弱势”群体学生的就业“绿色通道”。还可以开通就业服务网站,及时为她们提供相关就业信息,设立就业资助的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为她们提供与就业有关的相关费用;可在学校举行现场招聘会,为她们与用人单位搭建供需平台,开展“一对一”的就业帮扶活动,切实解决她们就业难的问题[8]。

(三)用人单位树立公平的人才观,主动承担就业压力

“充分就业”“就业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一切社会机构与组织共同的社会责任。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用人单位应当树立公平的人才观,在招纳贤士的时候不要一味地只考虑到单方的利益,人为设置一些就业屏障,如要求是“985”“211”高校毕业等,造成不必要的人才浪费和就业不公。其实用人单位应该清楚地看到,教育的机会及程度本来就不是很公平,她们想通过就业来改变命运,回馈社会。只要用人单位能够公平择人,她们可能会成为你用人的最大利用空间,她们会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勤奋努力地工作,为单位创造更多的财富,且还有一定的稳定性。为此,用人单位要积极地改变用人观念,抛弃一些偏见思想,积极接受她们,降低门槛,节约用人成本,积极地为她们开辟一条广阔的就业道路。用人单位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总之,要解决高校“双弱势群体”就业的问题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学校的长远发展,家庭的幸福安康,学生的前途命运。只要我们深入调查了解高校“双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的原因,加大对高校“双弱势群体”就业现象的关注,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高校“双弱势群体”就业问题一定会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彭时代.提升地方本科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云梦学刊,2010 (4):119.

[2]黄建美,蒋林.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1-123.

[3]李清.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及其救助策略[J].教书育人,2011(03):16-17.

[4]程汉大.弱势群体权利保障价值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1):50.

[5]蒋芸.高校农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商业文化周刊,2011(10):92.

[6]周艳.农村女大学生就业形势下心理状态及调适策略[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4):182-183.

[7]尹敏.高职院校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J].才智,2013(21):69-79.

弱势高校 篇4

1 “体质弱势群体”的概念及界定标准

1 . 1 “体质弱势群体”的概念

本文所研究的“体质弱势群体”并不带有任何身体歧视意味,仅仅是从在身体健康或者是体质发育方面不健全的,相对于其他大部分高校学生群体其体质健康状况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参加正常的体育锻炼活动的学生群体。本文根据学生的体质状况是否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参加的体育锻炼,将学生群体分为正常型和异常型。体质正常型是指学生个体的身体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能够支持其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要求;体质异常型是指学生个体的身体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不能够支持其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要求。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大多具有体型过度肥胖或瘦弱、各种疾病、残疾智障等特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上特点的学生群体往往不能按照体育学校课程的相关要求参加正常的体育活动。

1 . 2 “体质弱势群体”界定依据

本文对“体质弱势群体”的界定包含一个充分条件和两个基本标准:充分条件是身体患有不适宜参加剧烈体育运动的疾病或身体有残障的人群;基本标准一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41测试得分在59分以下的人群;基本标准二是体重指数(BMI)测试结果在以下范围的人群:BMI<20,或BMI≥26.5。达到以上充分条件或两个基本标准的学生群体基本可被确定为“体质弱势群体”。

1 . 3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增长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第一,超重、肥胖和视力高度近视成为当前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质状况的一大特点,现代社会经济水平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竞争不断增强,应试教育的影响,促使从小学生开始只注重智力教育不重视体质教育,导致学生的体质越来越差,参加身体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越来越淡薄。第二,由于当前建立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发展观念,引导教育政策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大龄人群和残障群体进入高校学习,这类学生也会占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的一定比例,也将是未来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增长的一个必然趋势。

2 对“体质弱势群体”的教学干预措施

2 . 1 身体锻炼方式干预

“体质弱势群体”不同于一般的大学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从体质状况的层面,将体质弱势群体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还可分为A班和B班,A班是那些因为超重、肥胖和视力高度近视等身体素质较差和不愿意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群体。B班是指那些有疾病和残障的学生群体。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即依据体质健康状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班级组别,依据他们身体健康状况的不同结合学校具体教学目标制定适合这部分学生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目标、考核方式和要求。那些因为超重、肥胖和视力高度近视等身体素质较差和不愿意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群体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改善体质状况、提高运动素质、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促进他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等;对那些疾病和残障的学生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能够积极参与一些适合自身特点的保健、康复、养生练习、愉悦身心等。这样使体育教学目标具体化、多样化,并具有层次性和人性化,有利于体育教师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开展有针对性地教学行为,可以更好地达到和完成大多数学生体育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2 . 2 心理促进干预

大部分“体质弱势”学生由于自卑感较强又得不到有效的社会性支持,在课下基本不进行体育锻炼,课堂上他们不愿意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首先,学校应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健康教育课、专题讲座、专业咨询、校园网络宣传、广播电视媒体宣传、开展适宜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参与的体育竞赛等多种方式的活动,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实施体育与健康意识干预,培养他们良好的健康行为意识与习惯。其次,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内容、教学目标、评价方法的同时,对他们进行积极的鼓励和引导,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培养信心,采取一系列认知策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参与体育锻炼并且在体育锻炼中体验到克服困难和取得进步成就感,从运动中体验到快乐。

3 结语

关爱弱势群体 篇5

得到他人的关爱是一种幸福,关爱他人更是一种幸福。金钱不是万能的,关爱需要的是社会的共同关注。关爱,就是关心爱护,它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爱,生活上也少不了关爱,别人给予我们关爱,那我们更应该去关心爱护他人,这样世界上才会充满——爱!关心是一种付出,关心是一种奉献,关心是一种美德,让我们从一点一滴的生活小事做起,学会理解,学会关心,学会做人。身在校园的我们也可以为关爱弱势群体奉献自己的力量,而我们身边的榜样也是数不胜数。

3月28日,齐河县大学生村官志愿者服务队来到晏城街道办事处社会福利中心,给老人梳头洗脸、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该县自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来,大学生村官们积极响应号召,成立了志愿服务队,为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目前,大学生村官志愿服务队发展到 50多人,救助了100多人。无独有偶,进入七月以来,南京师范大学化科学院的800名大学生把一腔浓浓的爱心洒向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无偿献血,立即行动;为民工送去精神食粮;“阳光天使行”。

关心“弱势群体”,首先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要办实事。引长江浩荡之水来救涸辙之鱼,固然精神可佳,但那未免太不实际,还不如先提来一桶水救急。给三代同室的住房困难户许诺十年后盖洋楼别墅,不如现在就先给他解决一间住房来得实惠;搞那些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不如给最低收入户送去一车煤球两袋面粉。我所在的大学里,有些贫困生连吃饭都很困难,常常是个把月不沾荤腥,学校就从实际出发,每个星期补助他们两餐荤菜,这当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聊胜于无,多少起到救急作用,学生们还是很感谢学校的。二要关心身边的每一位需要关爱的人,因为是他们组成了这样一个需要关爱的群体。过去,我们曾经无知又狂妄地要“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劳动人民”,梦醒之后,这才发现,原来最需要解放的是我们自己。因而,各级政府及其官员切勿好高骛远,还是务实一些,从关心好身边的每个人,特别是关心“弱势群体”做起,不让一个老实人受屈,不让一个穷人挨饿,不让一个困难学生辍学,不让一个下岗工人失去生计,这些事情也许不能做得尽善尽美,但一定要尽力而为,能做多少是多少,能救几个是几个,因为“每条鱼都在乎”,现在就“在乎”。

弱势高校 篇6

日本《宪法》第26条第1款规定,全体国民按照法律规定都享有其能力所及的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基本法》第4条规定,必须为全体国民提供平等的、个人能力所及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因人种、信仰、性别、社会身份、经济地位及门第而产生教育上的歧视。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必须为残障人士提供必要的教育援助,以便其能够根据残障程度接受充分的教育。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必须采取奖学金措施,为有受教育能力但因经济原因难以完成学业的学生提供援助。

《独立行政法人日本学生支援机构法》第3条规定,该机构应为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提供学习费用贷款等方面的援助,资助改善大学生、中学生学习环境的措施,以期为社会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创造性人才。

《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3条第2款规定,高等教育应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促进无偿教育的渐进式导入,给予所有人其能力所及的、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一、未制定针对农村学生的相关倾斜政策

日本国立高校、公立高校、私立高校根据文部科学省公布的《大学入学选拔实施纲要》及本校招生计划,自主招生,基本不存在按区域分配名额的情况。各高校制定的考生报名条件均无地域户籍限制。日本法律规定,公民拥有迁徙自由,其户籍管理制度的显著特点是“户口随人走”。只要买得起房子或交得起房租,就可以自由迁徙到全国的任何城市,而且一旦在某地居住下来,就自然成为当地的常住人口,并享受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当地居民的全部福利。即使是从农村迁入城市,也可以获得城市居民的身份和基本权益。

战后,日本实行农地改革。20世纪80年代,日本农业、农村基本实现现代化。加之日本政府历来对日本本国农产品价格实行保护政策,因此,日本农业从业人员以及农村地区的居民收入基本和城市工薪阶层收入相当,不存在阶层性贫困,农村地区也有较高的公共服务水平。政府未将农村户籍居民作为弱势群体给予特殊政策。日本政府公布的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3月底,日本农林水产省认定的农业人口为237428人(占总人口的1.88%)。

二、针对残障人士的相关倾斜政策

日本政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在大学入学考试、奖学金、助学金方面对残障人士给予特殊规定。例如,视觉障碍者在参加国家统一举办的大学入学考试和大学自主举办的入学考试前,可申请用盲文考试,听力障碍者可申请免试听力。

2005-2009年,日本大学中残障人士人数分别为5444人、4937人、5404人、6235人、7103人,其中接近6成的残障学生获得了相关援助;日本大学中接受残障人士就读的大学比例分别为59.1%、57.4%、57.7%、59.0%、60.6%。

三、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相关倾斜政策

日本总人口数量为1.26亿,主要民族为大和族,北海道地区约有2.4万名阿伊努族人。2008年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北海道地区阿伊努族家庭收入为平均水平的60%,因经济原因,接近45.6%的阿伊努族适龄学生准备放弃升入大学,因学力不足而打算放弃升学的比列仅为8.4%。

为改变这一状况,日本文部科学省和北海道地方政府共同出资为阿伊努族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提供特别助学金贷款。2012年的预算执行情况显示,文部科学省出资6400万日元,北海道地方政府出资6400万日元,共计投入1.28亿日元,资助了189人。

大学方面也有相应的措施,如札幌大学在校内设立了阿伊努族子弟专项奖学金,在入学考试环节适度运用灵活的入学制度,提高阿伊努族学生入学比例。

四、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相关倾斜政策

日本中央政府主要通过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对家庭经济困难人员给予助学金贷款等援助,并要求国立大学、鼓励私立大学减免困难学生的学费,保证学生不因经济原因影响学业。

(一)助学金贷款与奖学金

以2011年JASSO预算执行情况为例,全年共计向95.7万名大学生提供了7606亿日元的助学贷款,接受助学贷款的学生数量占学生总数的37.2%,其中接受无息贷款人数为26.5万,接受有息贷款人数为69.2万。此外,一些民间团体向12.2万名大学生提供了483亿日元的奖学金。

(二)大学学费减免

根据文部科学省的行政命令,所有国立大学都制定了困难学生学费减免办法。政府还鼓励私立大学减免困难学生的学费,所减免学费的一半由日本私立学校振兴共济事业团(半官方机构)补偿给大学。以2013年预算为例,国立大学预算减免大学生、研究生学费291亿日元,受益学生5.4万人(占学生总人数的8.1%);私立大学预算减免学费120亿日元,受益学生5.9万人(占学生总人数的2.8%)。

弱势高校 篇7

1、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现状分析

目前, 我国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的健康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根据我国高校体质弱群体的实际情况,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因为身体太胖太瘦导致身体素质差;二是曾经遭遇意外事故, 比如车祸, 不能参加体育锻炼;三是身体本身出了问题, 比如患有慢性疾病和其他疾病;四是先天就有身体上的缺陷, 不适宜参加体育锻炼。弱势群体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 心理状况不稳定, 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常常会感到自卑和压抑, 因为他们他们身体上有种种缺陷, 不能像别的同学一样, 轻松自如的参加应有的体育锻炼。但是在这些学生的内心深处, 有强烈的渴望, 去参加正常的体育锻炼, 就像别的同学一样, 追求在体育锻炼中获得的快乐和幸福。因此, 高校要科学合理的安排体育课程的内容和锻炼方式, 要充分结合高校弱势群体的特点, 提高高校弱势群体的身体素质, 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

2、提高高校弱势群体健康水平的措施

2.1、改革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程

(1) 课程目标。

制定体育课程目标一定要考虑弱势群体学生的实际, 制定有针对性的目标。比如, 针对疾病类学生, 课程目标是身体健康、疾病康复;针对伤残类学生, 课程目标是发展健康器官功能、改善残肢功能;针对体质弱的学生, 课程目标是强身健体、改善体型。我国教育部门对体育课程目标做出了指导性规定,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参与和技能、社会适应等是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针对高校体质弱势群开展体育教学时, 要围绕这些基本目标开展。对目标的可操作性和时效性要特别重视, 促进体质弱势群体健康发展。

(2) 教学方法。

体育课程针对体质弱势群体的教学目标有一定的特殊性, 根据教学目标的特点, 要选择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一是营造和谐友好的学习环境, 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教育。老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和课后时间, 关心、关爱每一位体质弱势群体的学生。了解到学生有恐惧心理, 老师要积极开导, 使学生克服困难。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老师与体质弱势群体沟通交流的重点, 一旦发现, 要及时帮助他们进行校正。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善良顽强的意志品质, 对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非常重要。

(3) 教学评价。

体育课程合理化、正规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条件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和方法。目前, 在我国普通高校中, 体育课教学评价标准和方法比较单一、不规范。一般课堂表现、出勤率和运动技能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 有些学校会设置最高成绩限制。这些方法和要求从一定程度上体质弱势学生享有的体育权利。所以, 进行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时, 应综合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理论, 要考虑体质弱势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 把实践中知识应用作为重点进行考察。另外, 可以采用个性化的评价方式, 进行对待使不同类型学生, 在体能、知识、技能等方面都得到提高。

2.2、配备专业的体育俱乐部

虽然现在高校都普遍成立了教学和锻炼相结合的体育俱乐部, 但这些俱乐部服务的学生范围很有限, 主要对象是普通学生, 体质弱势学生一般不包括在内。所以高校应该给体质弱势学生建立专门的俱乐部, 而且要照顾到体质弱势学生的需要, 不如减肥俱乐部针对有减肥需要的学生, 康复俱乐部针对有身体疾病的学生等。同时俱乐部的工作人员可以有体质弱势的学生担任。这样才有助于体质弱势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 有助于体质弱势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俱乐部里, 体质弱势学生可以发展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 俱乐部也是体质弱势学生进行学习交流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他们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能, 挖掘自己的潜能, 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自信。俱乐部的老师要时时关注和鼓励体质弱势学生, 让他们大胆进行人际交往, 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俱乐部对调节体质弱势学生的心理、增进他们的健康是非常有帮助的。

2.3、强化师资的专业培训

体质弱势学生是有特殊需要的, 结合这一点, 再加上健康因素, 开设了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课。这个课程由于对体育知识和技能教学在框架上进行了很大的突破, 对于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 他们的知识必须丰富, 要对心理学、体育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领域有所了解, 他们的技能也要过硬。而目前, 我国满足这些要求的体育老师相当的缺乏, 根本不能满足众多高校可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课。因此, 我们要这方面师资的培养。对想成为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老师的人, 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 培训既包括心理学、体育学等知识理论的培训, 又包括体质弱势群体教学方面的技能培训。同时, 要抽调力量, 针对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学进行研究和探讨, 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一些指导和支持。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老师也要从自身做起, 提高自学能力, 构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2.4、完善健全体育设施

体育设施是进行体育教学和锻炼的物质载体。没有体育设施, 就不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体育实践中去, 进而就不能了解体育教学的效果如何。学校应该健全和完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体育设备等体育基础设施, 没有的要及时购置和建设, 已有的要做好维修和保护。但是针对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设施和器材, 要一定的特殊性, 方便体质弱势群使用。而在目前我国的大学里, 没有给体质弱势群体专门提供安全可靠、合适方便的器材和运动场所。学校的体育设施主要针对的是普通学生, 没有重视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运动的需求, 这对实现教育公平是不利的。体育教育课程要面向学校里的所有学生, 不论他是体质弱还是体质强, 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的教育理念, 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 让学生同等的体验运动的乐趣。在此, 为了提高体质弱势群体健康水品, 就要求学校在资金和政策上支持完善健全针对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设施。

3、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而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质却在不断下降, 他们的健康状况也在时刻牵动着我们的心。从某种程度说,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健康水平可以反映了我国整体国民的健康水平。为了提高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的健康水平, 我们可以从改革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程、配备专业的体育俱乐、强化师资的专业培、完善健全体育设施等方面着手。我们全社会都要关心、帮助高校体质弱势群体, 让他们融入到体育教育中, 享受体育的魅力, 推动我国体育教育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晶红, 王汉臣.普通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健康促进模式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09.

[2]王汉臣, 吕晶红.普通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健康促进干预对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 2013, 02.

[3]于晓东, 李雪峰, 钱来.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健康促进策略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 2010, 05.

[4]王茹, 李卫东.健康促进计划对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质与锻炼态度影响的实验研究[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10, 10.

[5]薛敏.高职院校增强体育训练对体质弱势群体健康促进策略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34.

高校弱势群体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篇8

近年来, 高等院校频频扩招带来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高校大学生呈现出数量剧增, 自身情况多样化、复杂化的状态, 这样就为学校管理带来了困难, 从而也为高校弱势群体的出现形成了温床。当前高校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家庭经济困难弱势群体

家庭经济困难主要是指经济贫困学生。随着经济的发展, 家庭收入差距拉大, 高校学生家庭状况迥异。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通常表现为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无力缴纳学费、人际交往经济困难, 学习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这些学生中的一小部分常常为拮据的生活而困惑、消极、疏远同学, 学习成绩下降、不思进取。他们由于缺乏和同学老师的正常沟通, 心理上滋生消极悲观情绪, 有时甚至产生极端心理, 表现出逃学、辍学、偷盗甚至自杀等行为。

(二) 自身生理缺陷弱势群体

自身生理缺陷主要指学生由于先天性的疾病或传染病, 如唇裂、小儿麻痹、畸形、心脏病、色盲、肥胖、乙型肝炎等身体残疾或缺陷而造成学生受到不正常待遇, 以至于成为弱势群体成员。当然这部分人在学生当中占的比例很小, 但其弱势地位却不容忽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 有时甚至被素质较低的教师侮辱, 承受着比正常人更大的生活压力、心理压力和就业压力。

(三) 学业受挫弱势群体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造成大学门槛降低, 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进入高校学习, 但是与此同时学生数量激增, 学生的文化基础差异也较大。部分学生因为家庭地处偏远地区教育质量差, 又缺乏实践能力的锻炼, 学习吃力, 因此成为学业弱势群体。这些学生往往缺乏远见以及明确的职业人生规划、缺乏毅力与恒心、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兴趣淡薄、学习动力不足、常常放任自流, 因而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以及就业竞争中败下阵来。学业弱势群体在高校弱势群体中占多数, 他们是此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校弱势群体的成因分析

(一) 个人因素

弱势群体自身因素包括学生的自身生理状况、自我认知状况以及家庭状况。部分学生由于自身生理缺陷, 受到同学、老师和其他人的歧视, 从而对自己产生不满, 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另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收入微薄, 经济困难, 产生自卑心理;再者就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过于溺爱纵容孩子, 使孩子形成自私、蛮横、娇惯、自理能力差以及处事能力差的现象;还有就是有些学生成长在父母不和、家庭暴力或者是不健全的家庭中, 严重的心理创伤引发心理问题, 学生性格孤僻、情感脆弱难以适应高校的群体生活。

(二) 学校因素

一是如今高校由于大规模扩招学生人数激增, 对于学生的管理往往只停留在制度纪律方面, 在教育资源方面存在分配不公。

二是学校自身缺乏完善的教学设备, 教育方式陈旧单一, 从不推陈创新无法给学生全面具体的传授抽象知识。再者学校对于不同特点的学生均实行同样的教育方式, 教育过程枯燥乏味, 教育效果低下, 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其次, 很多高校普遍缺乏对学生心理咨询建设的重视, 就算部分学校设有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但依然是缺少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和辅助设备, 最终也是形同虚设, 无法真正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 社会环境因素

首先, 虽然我国是拥有优秀传统美德的中华民族, 各种良好的风俗习惯、道德修养被一代代人继承相传下来。随着改革开放, 我国经济也呈现出飞速发展的可喜局面, 但是重经济的同时却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发展。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 不乏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的思想观念。社会公德滑坡, 公德水平下降, 人们往往为了追求虚荣不惜触犯道德底线, 甚至触犯法律, 权钱交易腐朽思想日益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 以往大公无私, 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反而遭到嘲讽。这种社会现象给予学生不正当的暗示, 部分学生受到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其他不良思想的影响,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生重大偏离。这样的社会环境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也为学校的管理带来困难, 而且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出了巨大挑战。

三、解决高校弱势群体的措施

(一) 加强学生自身思想意识的修正

弱势群体学生应该加强自我意识、思想的修正, 准确定位自己, 正确评价自己, 正视自己的生活状况, 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 摒弃不良社会风气, 多多参加有益身心的课外活动, 珍惜校园生活, 积极向上, 努力学习, 学会处世,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二)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我国, 高校有文科院校和理科院校之分, 思想政治教育也有轻重之分。目前面对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弱势群体现象, 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应该不分文理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培养。具体为增加教学教师的数量、提高教师质量、增强教学质量、增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给予学生扶助引导, 提高他们对挫折的忍耐力。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将传统枯燥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改善为内容生动、趣味十足、丰富精彩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形式, 可以适当的多加播放由当红影星参与或领衔的思想政治教育节目, 做到从各方面带动90后、2000后学生的思想行为意识, 吸引学生注意力, 尽量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转变为主动积极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这样便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加强。最终使得学生在高校中不仅学好文化、学会做人, 还能够正确的认识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 正确处理人生路上的挫折与困难, 树立起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健康合格的大学生。

(三) 完善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

高校弱势群体存在而且有增无减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不健全。学校要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其一, 学校要培养一批经过专业培训具备心理学知识和技术的教师;其二, 学校必须积极的、高频的开展校园心理咨询活动,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咨询活动;其三, 教师要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 重视每一位来访学生, 提高自身素质, 端正自身态度, 热衷致力于调节学生情绪, 矫正学生不良心理行为, 正确的引导学生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 建立完善公平的高校教育制度

首先, 现代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 其人文精神、思想觉悟已逐渐成为衡量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制度仍然存在缺陷, 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文院校相对更被重视, 在理工科院校则被忽视, 甚至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因此为了解决弱势群体的困难, 必须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应合理安排思想政治教育与各学科课程内容的兼容并包, 让学生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做人,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其次, 高校往往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现象。学校应公平对待不同院、系、专业的学生, 合理分配学校的教育资源, 做到“以生为本”, 一切从学生出发, 重视各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 使得弱势群体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

(五) 完善高校的管理制度

现行高校管理制度存在着两种形式:一是对学生放任自流, 完全放手, 致使学生摸不着头脑, 对于学习不知从何下手, 最终无法真正达到锻炼学生的目的。二是对大学生管得太多太死, 束缚了学生的手脚, 以至于学生难以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学校应该掌握管理学生的度, 不宜于过严也不宜于过松, 收放自如。学校领导应该总体上把握各院系的宏观工作, 为学生指明道路与目标, 在细节上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竭尽所能为学生提供学习、实验设备, 以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 增强竞争性, 提高其综合素质水平, 实现其学习目标。

(六) 净化校园环境, 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是社会中的小社会, 有其独特的文化环境底蕴, 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高校应致力于创建纯净的学习风气、良好的教学学习秩序、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幽雅的校园环境。大量引进有益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文化, 举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学术以及娱乐活动, 使学生在色彩缤纷的大学生活中升华思想、磨练意志、拉近与人生梦想的距离。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健全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 还能使学生拥有豁达的胸怀, 养成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 人民出版社, 2006 (12) 。

[2]甘永涛:《历史视野中的大学生资助政策》, 《现代教育科学》, 2003 (6) 。

[3]鲍东明:《关注与期待解决高校经济困难学生问题》, 《中国教育报》, 2003 (3) 。

[4]白华、贺宏斌:《当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4 (10) :306-316页。

弱势高校 篇9

关键词: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育锻炼,现状,策略

2006年9月18日,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告结果显示:我国汉族城乡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的生长水平继续呈增长趋势。近年来,高校学生营养状况继续改善,但力量、速度、耐力、爆发力素质呈下降趋势。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队伍逐年扩大。本文在分析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多方面干预策略路径,试图通过体育教学干预改善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身体及心理状况,从而使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有益改善,学生弱势群体的健康水平稳步提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绍兴越秀外国语学院、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绍兴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绍兴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校的部分体质弱势群体学生。

1.2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研究的要求,设计调查问卷,并采用重复测量法进行问卷效度检测。对绍兴6所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4份,回收率96.8%,为有效问卷484份,有效率为100%。

(2)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有关学校弱势群体学生文献与书籍资料。

(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的所有数据用SPSS 11.5计算机统计软件作统计学处理,并对统结果进行逻辑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由于受到自身身体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会对体育锻炼的项目、时间、次数、强度、组织形式和锻炼场地进行选择。

2 . 1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分析

对体质弱势群体的调查中发现,增强体质成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男生依次是娱乐消遣32.67%、应付考试35.48%和心理调节23.36%;而女生依次为减肥健美42.26%、应付考试39.61%和娱乐消遣21.33%。从数据分析看出,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依然是为了应付考试,属于逼迫性教学活动,当然消遣和娱乐也是不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2 . 2 学生参与锻炼的项目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羽毛球、乒乓球和健身成为多数学生的首选,这也与我国大学生普遍集中锻炼的项目基本一致。这一结果表明,体育锻炼的项目多是有氧运动,对于锻炼价值较适合的太极拳选择较少,教师应当在项目处方中积极加入与引导。另外,女生弱势群体应该根据体质情况选择传统养生类和康复训练类的项目,培养她们的多种运动乐趣,不断体验体育运动的快乐和成功。

2 . 3 学生参与锻炼的频率分析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有21.78%男生和15.18%女生每周参与体育锻炼次数超过3次;6.64%男生和9.32%女生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表明大部分体质弱势群体学生没有养成自发性的体育锻炼习惯,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他们的重要性,没有养成自发性。因此,教师应采用各种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弱势群体参与体育,体验运动的快乐,使之慢慢乐于体育。

2 . 4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强度和时间分析

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运动强度的选择,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大多是以中等以下强度为主,有55.15%男生和68.27%女生进行小强度的锻炼,不少学生对稍大强度的运动有恐惧感。结果说明,体质弱势群体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对稍大点强度的运动有排斥现象,学生特怕累,一旦感觉到乏力就会停止运动。学生的运动时间偏短,调查的学生普遍运动时间在0.5h以下,只有极个别学生能坚持在1h左右。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积极引导,培养他们锻炼的坚持性。

2 . 5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场地分析

从体质弱势群体学生选择的活动场所看,选择在校内空旷场地锻炼的占44.76%,选择宿舍附近占25.35%,选择小径旁的占18.38%,选择体育场馆内的占13.32%。这些数据表明,体质弱势群体的学生一般会选择就近锻炼,疏远一些距离远的场馆开展体育锻炼。

3 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健康干预策略

3 . 1 构建有效的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组织干预机构

任何高校都应当健全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组织机构,成立学校主管负责,教务处、学生处、体育部(室)、校医院、后勤组成的一个常设机构。这个机构能在主管领导的指挥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各部门做到各负其责,协同配合,共同组织实施。体育部(室)作为该组织机构的活动中心,教师制定处方式教学,在学生处和教务处的协调下,课内外有效开展体质弱势群体的应对性教学活动。

3 . 2 多渠道、多手段的教学实施实现, 心理咨询与体育锻炼的协同干 预

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定义为身体患有不适宜参加剧烈体育运动的疾病或身体有残障的人群或《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得分在59分以下的人群。一般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不仅有身体上的某些缺陷或劣势,也有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存在。所以,实施弱势群体教学过程中应当多部门协调配合,采用多种渠道的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其参加体育锻炼。学生处和校医院要定期开展学生的健康咨询,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正面引导。体育教学在加强自身业务的基础上,分析学生弱势群体的内在特质,构建教学框架,组织教学实施,跟踪教学效果评价,实现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心理咨询和体育锻炼的协同干预。

3 . 3 建立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健康促进干预效果评价机制

弱势高校 篇10

1 何谓高校弱势学生群体。

高校弱势学生群体, 根据其形成相对弱势的因素可以分为经济弱势群体、心理弱势群体、学习弱势群体和生理弱势群体等四种类型。1.1经济弱势群体是高校中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 包括特困生、贫困生。近年来, 高校大规模扩招, 高校收费改革逐渐深入, 高校经济困难的学生数量不断增长。广东省教育厅的统计数据显示:广东高校贫困生的比例已经达到10%~18%左右, 特困生高达5%左右, 在经济发达的广东尚且如此, 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贫困生比例可能就更高了。1.2心理弱势群体是指有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群体, 在高校学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我国的高校大都集中在城市, 部分城市生源的学生经济条件相对较好, 常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优越感, 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由于经济条件较差, 无论是在学习上、生活上还是人际交往方面, 往往会产生自卑感, 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 表现出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1.3学习弱势群体是指在学习中遇到较多的困难, 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学习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的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 有的是自身不够努力, 有的是基础差, 有的是经济上不能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等导致的。高校扩招后, 招生人数增加, 入学分数线必然下降, 新生的质量必然受到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现在许多高校都成立了二级学院, 入学分数线就更低了, 一些原来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也可以进入大学, 无形中使这一群体的人数越来越庞大。1.4生理弱势群体是指在生理上有明显缺陷的人群。近年来, 已经有很多高校不再因学生的某些生理缺陷而将他们拒之门外, 然而这些缺陷或残疾还是会影响这部分同学的学习和生活, 使他们无法与正常同学相比。

2 为弱势学生群体提供平等的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责任。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 担负着服务教育、科研的重任, 为大学生学习科学知识, 提高人文素养提供文献保证, 为培育人才、传承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高教改革不断深入, 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新形势下, 要真正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学校建设、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必须不断地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现代教育要求平等对待所有受教育者, 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平等地对待包括弱势学生群体在内的每一位读者, 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关键问题。

同时注重对弱势学生群体实施知识援助、消除知识鸿沟是高校图书馆的职责和义务, 在平等服务的基础上, 加强对弱势学生群体的关注, 给他们以特别的扶持和帮助, 为其提供知识服务、信息服务, 使其增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

3 高校图书馆为弱势学生群体服务的具体措施。

3.1在服务理念上体现平等意识。图书馆需要平等, 平等意识是现代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办馆理念。弱势学生群体是一组比较脆弱的人群, 他们或贫困, 或有缺陷, 或学习困难, 往往怀有很强的自卑感, 总觉得自己比别人低一等, 有时表现得胆怯、敏感, 有时又表现得容易激动, 不听劝告, 这就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对他们不要带有任何偏见, 要倾注更多的爱心、耐心, 多一些宽容, 多尊重他们, 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体谅他们, 使他们感到“图书馆面前人人平等”。有一些来自农村的学生, 乡音较重, 发音不准, 工作人员要耐心地倾听, 细致地引导和纠正, 多用“不要紧”、“慢慢说”等文明用语来鼓励他们, 帮助他们。只有强烈的爱和平等的态度才能使他们对图书馆有归之如家的感觉, 才能把潜在的读者变为实实在在的图书馆的使用者。3.2在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中充分考虑弱势学生群体的需要。3.2.1针对弱势学生群体的具体情况, 补充适合的文献资源。弱势学生群体渴望通过学习摆脱自身的贫困、危机状态, 在知识需求上, 侧重实用性、应用性, 高校图书馆应根据这一特点构建相应的文献资源体系:一是有针对性地多入藏一些有关人际交往、沟通技巧、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的书刊, 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 消除其人格障碍, 使他们正确认识社会, 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二是购买实用的就业、面试、电脑操作等书刊, 为提高弱势学生群体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求职竞争能力提供文献资料;三是购买考级、考研书籍, 为学生的成才和进一步深造创造有利条件。3.2.2要保持馆藏结构的多元化发展。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内原来单一的传统印刷型文献向印刷型、声像型、电子型等多媒体并存的方向发展, 甚至有些人力图改变传统文献载体在馆藏结构中地位的风气, 片面地提升藏书结构, 认为有了电子型载体的出版物, 传统的印刷型文献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就可以显示图书馆的“现代化”、“信息化”了。无可否认, 新兴的电子出版物确实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快速传递信息的优势, 但传统的印刷型文献同样具有直观、可靠、经济等无可替代的优点。弱势学生群体由于经济的原因, 他们希望更多地利用印刷型文献, 降低学习成本。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多元化地发展馆藏结构, 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要。3.3改善服务方式, 为弱势学生群体提供人文关怀。现代图书馆大都实现了图书馆网和校园网、互联网的链接, 除拥有本馆的信息资源外, 还拥有馆外丰富的信息资源, 读者可以通过图书馆提供的网上服务获取海量的信息。但是获取这些信息资源不是免费, 弱势学生群体由于经济的原因, 无法拥有电脑、电子辞典等高科技产品, 也无法负担上网的费用, 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发挥图书馆的公益性质, 在为弱势学生群体提供网上服务的同时, 可以在服务方式上有所创新, 例如, 可以在电子阅览室专门提供部分电脑免费让弱势群体学生使用, 满足他们利用电子资源和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需要;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 为弱势群体学生发放免费上网卡, 使他们能平等地获取信息资源, 掌握获取信息的手段, 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3.4为弱势学生群体提供勤工助学机会。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也在不断增多, 读者对书刊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扩大阅览面积、增加藏书量、延长开馆时间成为必然, 这样图书馆工作人员显得十分紧张, 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已成为常用的方法。图书馆应主动与学校学生处、各院系加强联系, 挑选生活困难的学生参加图书馆的勤工助学, 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参加勤工助学, 不仅使弱势群体学生获得报酬, 而且也增强了他们的劳动观念, 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培养了他们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 为他们走向社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3.5在图书馆建筑布局上要充分考虑弱势学生群体的需要。生理弱势人群由于生理上有明显缺陷, 或行动不便, 或视力不佳, 往往不愿意到图书馆来。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可以考虑在建筑布局上体现为弱势群体服务的理念, 如建立无障碍通道、残疾人卫生间, 甚至可以考虑设立盲文阅览室, 让这类弱势学生群体方便地、随心所欲地利用图书馆。

结束语

图书馆的服务是没有止境的, 对弱势学生群体的人文关怀最能体现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服务理念。高校图书馆在硬件不断提升的同时, 更应该加强人文建设, 关注校内弱势学生群体, 实现对弱势学生群体的平等服务。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 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校弱学生群体的数量正在逐年增长, 高校图书馆作为为学生服务的重要部门, 应树立平等服务的理念, 采取适当的措施, 加强对弱势学生群体的服务。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弱势学生群体,服务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海泉.以人为本: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新理念[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2 (4) .

[2]丁瑶.高校图书馆人文关怀精神探讨[J].农业情报学刊, 2004 (1) .

[3]钱雯.图书馆人文精神的体现——关怀弱势群体[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 2005 (3) .

[4]陈新.高校图书馆应提供人文关怀式的优质服务[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9) .

[5]罗绍伟.高校图书馆应关怀“弱势学生群体”[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5 (3) .

[6]胡爱霞.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及成因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9) .

弱势高校 篇11

关键词:团体辅导;职业规划;就业弱势群体

在当今国际国内的形势下,农村劳动力的城市转移,城市劳动力的就业,回乡农民工再就业,多峰叠加,使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就业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更是让人担忧。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08年湖北省教育厅还专门颁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充分认识做好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要加强对经济贫困、身体残疾、心理障碍以及女生等求职困难的弱势群体的辅导和援助。

据不完全数据,高校就业弱势群体的就业率一般要低于平均就业率的10个百分点左右。因此,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们尤其是就业弱势群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团体辅导由于其自身特殊优势已成为学校学生辅导工作的一个新趋势,本文将探讨当前现状,对团体辅导在就业弱势群体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高校就业弱势群体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据湖北省教育厅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中的界定,求职困难的就业弱势群体是指经济贫困、身体残疾、心理障碍和女生等方面的学生。学者黄月胜认为确定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关键点在于他们的自我认知,只有自认为是就业弱势的学生才能归为就业弱势群体。

在对湖南省13所普通高校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弱势学生占全体学生的27%。加上相当多的就业弱势学生对此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人生的设想不明析,职业的目标不确定,学习的愿望不强烈,学习习惯和态度有问题;或是有用功学习,不注重素质发展,不了解就业政策与形势,不懂得应试方法与技巧,或是临近择业时,期望值失当,好高骛远或是感觉自卑,自设障碍,或是害怕失败,踌躇不前,或是失落无望,萎靡不振,或是勉强就业,敷衍了事,凡此种种,往往人为地增加了就业难度,使他们就业的问题更加突出。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以及按照一定的时间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采取必要的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二、团体辅导的含义及其积极作用

团体辅导是一种在学生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相对于个别辅导,团体辅导更能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和咨询师引导,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以及有效的改善自我评价,获得丰富的信息和更多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助于促使团体成员选择目标、制定规划等,更能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国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也表明,团体辅导是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有效方式之一。

团体辅导这种个性化指导,有利于大学生的成才与发展,也可以进一步深化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务与实践研究,将使就业辅导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特别是结合各高校学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能为帮助学生合理进行职业定位、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尽一份力量。如何排解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求职困难的困扰,如何帮助他们调整就业心态,如何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关系到高校建设与发展,关系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就业弱势群体职业生涯规划中团体辅导的设计框架

团体辅导不同于传统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模式,其强调团体活动中人际互动对个体的影响。以就业弱势群体为例进行团体辅导,通过八次团体辅导来完成。

1、团体招募。第一阶段,以自愿报名和辅导员推荐的形式组建就业弱势群体职业生涯辅导团体,招募对象为就业弱势群体,团体成员为10-15名。通过一对一面谈,对成员进行筛选,需要同时将广泛性,性别及专业等因素同时考虑进去,确认团体成员有一定的职业生涯探索的愿望,期望投入和融入生涯规划团体。在团体组建之后,正式开展团体之前,组织全体团体成员见面,介绍团体辅导相关知识及本团辅的内容和形式,成员对团体有一定的熟悉和了解。

2、团体活动整体设计。就业弱势群体职业生涯团体辅导是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通过团体活动、交流分享、绘画、冥想、角色扮演等促使他们更好的了解自我和分析职业。其总体目标是提高就业弱势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水平,提高就业弱势群体就业自我效能感和能力。团体辅导包括:热身阶段、操作阶段、结束阶段,团体辅导共分为八个单元,每周举行一次,每次时间为两小时分钟,每个单元都有各自的主题,以建立信任、自我认识探索、认识职业世界、选择目标、提高决策能力、潜力开发、制定规划、实际行动为主线,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四、团体辅导在促进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考

团体辅导在就业弱势生涯规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操作的方法也简单易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现实推广意义。通过实践总结,生涯规划团体辅导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完善:

1、不断提高团体辅导领导者的综合素质。团体辅导对领导者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团体辅导领导者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功底、娴熟的辅导技术及丰富经验,才能达到良好的团体活动效果。团体领导者是促进、活化和维持团体的重要角色,所以领导者应熟练掌握职业规划必备生涯发展理论、MBTI职业性格理论等职业理论。

2.注重营造安全、温暖、团结的团队氛围。就业弱势群体职业生涯团体辅导是希望帮助他们摆脱因各种原因而带来的职业规划困扰,应努力营造团体安全、温暖、和谐氛围,使得团体成员能够感到自在和开放。在团体辅导第一次活动时,应及时共同签署或创作团队规则制度,额外强调保密性。安全和谐的团队氛围有利于成员在活动中坦诚相待,获得成长。

3、长效追踪辅导。有条件的情况下,长期进行追踪个别辅导和相互联系,有利于对团体成员进行进一步干预,巩固成果和成员间的感情。如成立团体辅导小组成员QQ群和微信群,了解成员的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情况,给予成员持续不间断的支持,进一步巩固团体辅导的效果。

弱势高校 篇12

1 我国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概述

1.1 高校弱势学生群体的含义

社会弱势群(social?vulnerable?group)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关于什么是社会弱势群体,学术界现在有多种说法:贫困群体论、竞争弱者论、综合特征论。上述多种说法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了界定,但上述界定大多数有较严重的学科狭隘性和片面性,或者仅仅界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科学性不足。

为此,我们将高校“弱势学生群体”界定为:在大学生群体构成中教育资源占有、机会获得和能力、素质处于相对弱势的学生阶层,其拥有的教育经济资源包括学习资料和生活资料等等相对贫乏,在教育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中弱于其他的学生群体,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影响力相对较弱,其生存状态与社会发展主流相对脱节,且单纯依靠自己力量无法改变这种地位,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积极援助的学生群体。

1.2 高校“弱势学生群体”问题的形成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被打破,社会阶层矛盾的加深,使弱势学生群体问题的形成原因也具有多样性。

1.2.1 经济上不平等是弱势学生群体形成的根源

弱势学生群体的形成是由其家庭的经济情况决定的,我国高校弱势学生群体绝大多数来自下岗职工、农民工、城乡贫困居民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家庭。弱势群体家庭由于在行业、部门、单位上处于劣势,造成他们个人得到的利益严重不足,获得利益的机会不公平,从而使得他们承受子女教育经费的能力受限,无力承担子女的教育费用。学生经济困难,使得弱势学生群体中有一些人连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没法解决,无缘许多教育资源和机会。

1.2.2 社会思想文化环境的不利影响

社会思想文化环境的不利影响,束缚了他们的全面发展,使其逐步的沦为弱势群体。第一,从思想文化方面来看,一方面平等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但另一方面传统消极观念的残余和习惯势力仍然还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社会中仍存在较严重的偏见,从而抺杀了他们平等受教育的权力,使其逐步的沦为弱势群体。第二,社会主义精神文化未能充分发挥积极教育、引导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或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有机统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精神文化未能充分的发挥其积极引导作用,再加上许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没有深入且力度不大,社会问题的负面影响在弱势学生群体中没有得到较好引导,导致其偏离社会的主流发展,从而产生强烈的弱势心理,降低自身的人身价值,加剧了沦为弱势的恶性循环。

1.2.3 弱势学生群体自身素质的滞后和人格心态的禁锢

正如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思想映象,总是在客观上被历史状况所限制,在主观上被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所限制。高校弱势学生群体问题的形成除了社会、家庭这两大重要客观原因外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是不可忽视的,弱势学生群体自身素质的滞后是造成弱势地位的重要原因。弱势学生群体人格心态禁锢了他们思想和行为,阻碍了其个人创造力的释放,压抑着才华和创造性,使其沦为弱势群体地位。

2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关注和解决“弱势学生群体”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高校弱势学生群体问题的解决,不单单需要他们自身的努力,还需要会社会的帮扶。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在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上,突出个人素质的培养,强调尊重和平等观念的培养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大学生的工作,以往我们常常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党或政治集团的一种意识形态活动而对政权的获得或巩固所起的作用,即它的社会作用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个人健康成长和自我完善所起的指导作用,即它的个体作用。思想政治工作介入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必须要把个人素质的提高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之中。在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上,突出个人素质的培养,他们的素质得到提高后相应的其弱势的问题也就得到解决。同时强调对平等和尊重观念的培养,保证弱势学生群体能够在平等的对待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2.2 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上,加大弱势学

生群体存在“合理性”的舆论引导,纠正偏见性印象的障碍

以往思想政治工作在舆论宣传上侧重宣传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论调,在这样的舆论引导下,劳动致富光荣,愈富愈荣的观念深入人民,人们的价值判断和好恶判断也愈来愈向经济因素倾斜。思想政治工作介入弱势学生群体问题的解决,必须对这一舆论进行适当的纠正,加大对弱势学生群体存在“合理性”的舆论引导,把弱势学生群体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利益非自愿受损者的形象与劳动致富光荣的观念共同植于大家的头脑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弱势学生群体的出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步伐加快,社会变革加速过程中,必然要衍生的一类群体,弱势学生群体的产生是一个非自愿的“丛林法则”过程,有体制性的原因、家庭的原因也有个体性的原因,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这一问题必然会解决。

2.3 在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特别要占领网络这一重要阵地

以往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上很单一,往往就是一味的说教,忽视了其他的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比如通过群体活动、讨论甚至游戏、网络的方式。近几年来,我国的网络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和普及,网络已对高校广大师生的思想品德、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进一步增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的政治意识,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依托政府、社区、学校三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网络的各种功能和特点,灵活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上网下联动。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弱势学生群体的人数和所占比重在逐年增加,弱势学生群体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必须针对高校弱势学生群体的特性,加强对“弱势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寻求正确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改善其生存状况,帮助他们尽早走出困境。

关键词:弱势群体,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万鄂湘.社会弱者权利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3]朱力.脆弱群体与社会支持[J].江苏社会科学,1995(6).

上一篇:高墩设计下一篇:新时期高校特困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