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舆论弱势

2024-10-03

权力的舆论弱势(精选5篇)

权力的舆论弱势 篇1

自古以来, 任何时代任何权利都需要受到监督, 古今中外都将它作为万古不易的经验。而监督职权是人民群众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的。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 全球都已经进入网络化的信息时代, 据相关调查显示截止到2011年, 我国网民的搜索引擎使用率为79.4%, 微博用户环比增幅296%, 用户交互式信息配置方式已经取代了传统信息配置方式。伴随着信息由传统的线性传播方式变为“裂变”性的传播方式, 网络已悄然成为我国公民在行使监督权利中的有力“刃剑”, 网络媒体已成为强大的舆论力量。随着网络媒体舆论监督力量的不断增强, 越来越多的人借助网络媒体来行使监督权、表达权, 以舆论的方式达到制约公共权力的目的。但通过网络媒体舆论来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并不是随心所欲的, 舆论的信息仍旧要坚持以真实性为先, 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 如果监督者没有基本的道德素养, 而是在网络上造谣生事, 那么网络舆论的监督力量势必被削弱。本文以网络媒体舆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现状、网络媒体舆论监督在我国公共权力监督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如何进一步完善网络媒体舆论的监督力量。

一、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现状

1、网络媒体舆论监督及其特性

所谓舆论监督是指人民 (包括新闻媒介) 随时对政府 (包括执政党) 机构及其领导人的活动进行了解和评论 (批评、赞扬或提出建议) 。其特点是:一、相对独立性。二、公开性。三、对被监督者具有无形的强制性。对新闻媒介来说, 舆论监督是它的固有属性, 可以分为决策监督和行为监督两大类。综上所述, 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含义, 即人民群众以互联网为媒介, 通过对事物的了解, 表达自己的意志与诉求。在网络盛行之前, 舆论监督权力可以说是相对薄弱的, 但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强势扩张, 广泛的社会大众获得了充分的话语权, 开始真正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力, 成为了舆论监督的真正主体。从整体上看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概括:一、范围广泛。互联网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的限制, 使得传播的范围得到延伸和拓宽, 也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对事件的关注度和评论程度更加及时和深化。二、效率较高。作为一个公共论坛的互联网, 人们可以在这个公共论坛里对某一事件各抒己见, 还可以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这在提高公民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也增强了舆论监督的有效性, 从而能够使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 提高事件解决的效率。三、信息交互。这就是说网络媒体的传播是交互流动的, 网络舆论监督也就具有信息交互的特点。人们可以在网上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事件, 并在网络媒体提供的交流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相互沟通和交流。因此, 网络舆论的监督力量也就在信息交互中得到了加强。四、多样性的方式。网络舆论监督的形式凭借网络多样化的形式也在监督方式上显得比较灵活, 实现了传播内容的生动性和播放形式的多样性。

2、网络媒体舆论监督在我国公民权力当中的作用

正因为网络媒体舆论监督具有灵活的监督形式,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使被监督者受到一定的无形的强制性。因此, 网络媒体舆论监督在我国的公共权力制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影响舆论导向

网络媒体出现后,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来获取更多、更快、更详尽的信息, 并将他们比较关注的、他们认为比较重要的问题变为舆论的一部分。在互联网中, 每一个网民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信息, 如在相关论坛发信息, 或者是发微博等, 信息以多种方式迅速在网络中传播和流行, 并使更多的人加以关注。网络媒体根据网民的信息需求来更加积极主动地开辟网民利益诉求的表达空间, 从而使部分民众关切的问题成为大众或公共性热点问题, 进而推动国家在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变革, 如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被越来越多人关注, 更多的人认识到了政府工作报告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因此, 网络上有关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关音频文件和文字信息等会成为一段时间内的关注热点。这也就促使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决策更加公开化、透明化和科学化。

(2) 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公民基本权利

言论自由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 在之前由于各种原因, 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还不能够能更好地体现。但在网络化盛行的今天, 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 可以借助强大的网路舆论力量, 使公民的反侵权行为的声音能够得到及时表达。如近日网络盛传的著名打假人士方舟子与央视名嘴崔永元之间的“骂战”, 跨过其所讨论的转基因问题, 单纯从言论自由的角度分析, 方舟子的咄咄逼人与崔永元的出口成“脏”以及所衍生出来的两大阵营, 不正是通过网络手段体现了公民言论自由么?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笔者想说的是当公民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在不损害他人 (包括国家、集体等) 利益的前提下, 通过网络来达到自己的权益保护的诉求不失为一个好方式。

(3) 对党和政府的监督

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由于其信息传播范围的自由、迅速、宽泛等特点, 在揭露党和政府中一些腐败现象、违法乱纪行为,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些党和政府中的高层腐败人员, 揭露者可能因害怕被报复等心理不敢直接到相关纪检监察部门去揭发举报。但是面对这些有害社会的不法分子, 一些人选择通过匿名举报或者匿名在微博上发布消息等来实现目的。查看2013年的相关新闻很多贪官的落马都是由知情人以匿名方式举报并迅速在网络舆论中引起轩然大波的, 如“李刚事件”、“房姐事件”等等。相关纪检监察部门和公安机关也会迫于舆论的压力对事件做出及时处理并向大众做出解释。可以说, 对于一些违法乱纪事件一旦曝光, 舆论的压力就成为解决事件的强大动力。网络舆论的监督已经成为社会监督机制中不可或缺的有利力量之一, 我们要善于利于网络舆论在行使公民权利、监督国家公务员的权力得到更好、更有效的发挥, 从而使我们国家有更加坚固的领导力量,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4) 拉近政民距离,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作为一种媒介, 网络在自身的信息平台上存在着巨大的优势, 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反应、聚集民意, 从而形成巨大的网络舆论资源。我国公民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已成为了解国内外时事的主要途径, 从而增加了自身的知识储备, 提升了公民的知情权, 也激发了大众参与时事参与和讨论的热情与兴趣。我国的政府部门从上至下都已建立各自的政府网站门户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各级政府的门户网站上, 政务公开的信息、程度和范围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政府部门的网站建立时都会设立专门的“政民互动”专栏, 以此来鼓励民众积极地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表达出来, 可以说这也是政府直接搜集民众意愿、直接接触民众的有效方式之一。公民在政府网站上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政府进行互动和交流, 并积极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 不仅拉近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距离, 而且更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发展和完善。

用一句话来总结网络媒体舆论对我国公共权力的作用的话, 那就是从根本上是要维护人民的利益, 无论是对舆论的导向作用还是在拉近政民之间距离上的作用, 网络舆论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和强化。对于一般公民来讲, 如何用网络舆论来反映真实的想法和理念, 在遵循法律之外还要以道德来规范自身的言语行为, 从而使网络媒体舆论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二、网络媒体舆论监督在我国公共权力监督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

虽然网络媒体舆论监督作为一种社会监督行为, 在我国的公共权力监督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这对于进一步强化网络媒体舆论的监督作用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网络媒体舆论并不能真正代表民意

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媒介, 在快速、便捷、低成本上具有其他媒介所不可睥睨的优越性, 但是网络作为一种虚拟的媒介传递方式, 同传统媒体相比而言还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的特征, 而这两个特征的存在也对于网络的真实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人们在网络信息平台上发布消息时往往以匿名的形式出现, 甚至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发布一些恶意的虚假信息, 如果这些虚假信息一时间成为舆论关注的重点就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例如一些不法分子会发布一些中奖信息的消息, 甚至是以一些比较权威部门的立场来发布, 有些人不能及时辨别真伪, 就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还有一些不乏分子利用黑客技术攻击一些比较热门的论坛, 在论坛上发布虚假消息或者是删除其他人所发布的信息, 这不仅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同时也是不符合社会道德的。这些人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和使用广泛的特点在网络上发布虚假信息造成人们的恐慌就容易使本来真实的事实被扭曲, 而使得信息得不到人们的正确理解。可以说虚假信息的存在使得网络舆论不能够代表真正地民意, 也不利于良好社会道德的形成。

2、公共部门及政府官员不能正确对待网络媒体舆论监督

网络媒体舆论对党和政府的行管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具有监督的作用, 人们可以在掌握真实信息的情况下在反腐部门的网站上以匿名的方式对腐败分子进行举报, 可以说在激励政府官员更好地为民做事、加大力度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中, 网络媒体舆论的监督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并且也发挥出了本身的作用。但是, 我国的个别公共部门及政府官员却并不能完全做到正确对待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 认为这种监督是不真实的不应该得到提倡。

三、进一步完善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思考和建议

为了使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得到更好地发挥, 就需要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从而使网络媒体舆论监督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本文认为进一步完善网络媒体舆论的监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加强道德宣传, 提高网民自身的素养

作为网络媒体的使用者, 只有所有的网民对自己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负责才能保证互联网从根本上得到净化。黑格尔曾经说过:“公共舆论是人们表达他们意志和意见的无机方式, 其中包括一切偶然的意见, 它的无知和曲解, 以及错误的认识和判断。”

虽然说网络具有自由性、隐匿性的特点, 但是它不是可以让人为所欲为、不受约束的场所, 每一个网络使用者都应该对自己在网络中的言行负责任, 而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提高网民的道德修养。有时候网络论坛上会充斥着一些脏话, 甚至对人进行人身攻击的谩骂和诽谤, 这些行为一方面是公众道德素质低下的表现, 另一方面也是公众的盲从心理和猎奇心理的表现。对于网络上经常存在的“骂战”, 一些参与者只是觉得好玩儿而已, 自己觉得别人不知道自己是谁, 但是无疑会给一些人造成伤害。还有一些经常出现在微博和论坛中的“人肉搜索”事件, 虽然人们的出发点是美好的, 但有时则会是无法挽回的损失。一名服装店店主因为怀疑一名高中生偷窃其店中衣物, 就通个关网上发微博进行“人肉搜索”查找该名高中生的个人信息, 但最终却使该高中女生迫于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选择跳河自杀。这起事件中, 参与“人肉搜索”的人们忽视了应该保护他人的个人隐私, 而且还将对方的姓名、电话信息等发布在网络上, 无疑会给对法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这个过程中, 人们的做法不仅违法了法律法规而且更没有从道德情感上给予对方体谅, 从而造成了悲剧。因此, 提高网络使用者的个人素养、提升他们道德感, 才能净化网络是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功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2、推动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规范化

加强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规范化除了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外, 还需要从道德上加以约束, 以道德来加强对网络社会的引导, 从而促使其更加规范化。虽然我国已经通过了诸如《新闻网站电子公告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法律法规, 但是一些从道德方面的建设却有待加强, “陈易事件”、“铜须门事件”、“流氓外教”等一连串的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则是一次又一次的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强网络用户的道德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加强网络礼仪的宣传。网络礼仪是网民行为文明程度的标志和尺度, 如果网民连最起码的道德要求都做不到的话就很难能够使他们遵循更为严格、标准更高的网络道德标准了。因此, 可以首先加强对网络礼仪的宣传力度, 让人们从最基本的规范开始来要求自己。二、逐步树立网络道德意识。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对于网民网络道德意识的树立可以从日常生活的宣传小册子开始, 诸如可以每一台电脑中都赠送一门网络道德手册来让用户明白什么是网络道德, 树立网络道德意识的重要性, 以及缺乏网络道德意识会有什么后果等等。三、开展网络道德意识规范专题讲座。通过网络道德专题讲座来让网民从专家的角度来认识什么是网络道德和加强网络道德意识能够在网络媒体舆论监督中起到何种的 效果等。

加强网络道德意识的宣传和强化对于进一步完善网络媒体舆论监督具有积极的作用, 它可以作为法律法规的辅助工具来加强人们的网络规范意识。虽然网络媒体舆论监督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一个初始和探索阶段, 但我们应该看到它在社会监督中的作用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虽然有缺陷和不足, 但也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以解决从而确保网络媒体舆论监督能够在健康、良好的环境下得到发展和完善。

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 网络舆论监督虽然在社会监督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但是由于网络媒体舆论监督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使其有时并不能真正代表民意、导致公共部门及政府官员不能够及时的正确的对待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等。因此为了完善网络媒体舆论的监督机制, 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解决其所存在的问题, 使网络媒体舆论的监督作用得到更好、更大的发挥。

关键词:网络媒体,舆论,伦理,公共权力

参考文献

[1]陈力丹, 主编.新闻学小词典[Z].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 1998.

[2]官盱玲.加强舆论对公共权力监督的若干思考[J].中国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09 (6) .

[3]梁耀东.网络传媒对公共权力的制约监督[J].文山学院学报, 2013 (2) .

[4]杨大路.社会转型期我国公共权力的监督问题与政策创新[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3) .

[5]任雪丽.试论网络舆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J].长沙大学学报, 2012 (1) .

权力的舆论弱势 篇2

一、以事实定位, 客观、策略地反映社会现象

电视新闻在弱势群体报道中引导舆论的功能是在报道事实的基础上实现的。只有认识事实, 才能反映事实。在弱势群体报道中, 记者接触到了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流浪者。他们每日依靠四处收集废品、沿街乞讨、帮助别人干苦力来维持生存。虽然生活艰苦, 但从他们身上依然可以看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些人看似能够适应种种恶劣的生存环境, 但却难以适应人们鄙视的目光。社会帮他们一把, 他们可能会在正途上努力拼搏、创造未来。但如果社会选择抛弃他们, 他们就有可能破罐子破摔而走上歧途, 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 在报道这类事件时不但要做到客观、真实, 同时更要讲究策略。作为弱势群体, 他们有一个共性, 就是自尊心和自卑心理都很强, 如果按照常规性新闻来采访, 恐怕摄像还没开始人家便逃之夭夭, 有时还会被他们所误解, 导致反感情绪。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与他们朝夕相处, 与他们同喜同悲, 真正取得了他们的信任。通过他们的言行真实地采写了《流浪者畅想未来》的报道。

二、以典型定位, 平实、感人地引导社会激情

典型宣传历来是新闻工作的一项重要方法, 也是发挥新闻舆论导向作用的重要标志。在弱势群体中选择那些积极上进、意志坚强、不向困难低头的成功典型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

根据记者以往的报道经验, 树立典型往往选择一些具有明显时代特征, 反映时代精神, 其本质属性也应是时代闪光点的重大典型。但仔细分析弱势群体的特征, 无论是内部条件还是外部条件他们与其他群体都具有很大的差异, 一旦将典型树得过高过大难免会使他们产生距离感, 最终报道难以真正被其接受。于是记者经过深入采访后将报道重心放在了弱势群体中具有普遍性的事例上。

在采访中记者结识了一位下岗职工张强, 在他身上不但具有弱势群体的共性, 而且他的事例也具有极强的代表性。记者根据他的事迹, 深入采写了《逆境压不垮咱下岗职工的脊梁》的报道。节目播出后, 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推动了佳木斯市扶贫解困工程的进程, 也深深体会到选择恰当典型的重要性。

三、以大局定位, 审慎、有序地化解社会矛盾

弱势群体中的难题, 有些是社会焦点、热点问题, 十分敏感, 在报道中稍有不慎就会产生副作用。因此在电视新闻报道中, 记者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 审慎对待, 既要讲政治, 又要讲引导艺术, 做到对党和政府帮忙不添乱, 发挥稳定社会的作用。

在弱势群体中残疾人的问题是极为敏感的。残疾人中绝大多数都属于身残志坚, 依靠自身能力来拼搏、奋斗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的强者。社会对他们也给予了更多的尊重和关爱, 而其中极少数人却利用了社会对残疾人的特殊照顾政策做着一些违反法纪、法规的勾当。作为电视新闻在报道这一事件的同时, 就存在一个引导社会各界下一步如何对待残疾人违规的问题。于是《残疾人眼里更容不得沙》的电视新闻报道便在这种特定条件下孕育而生了。节目主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残疾人的视角对极少数残疾人违规现象进行报道。报道中还介绍了一位残疾人, 他对残疾人违规现象更为深恶痛绝, “这种做法简直就是忘恩负义, 恩将仇报”。说这句话的人叫李志群, 1970年生人, 他从小因患小儿麻痹导致下肢肌肉萎缩, 双腿粗细不均, 行走以双拐相辅。生活的艰难使他一度失去上进的信心, 整日萎靡不振, 他的情况最后被社区工作人员知道后, 多次来到他家与他谈心, 找出路。最后终于在社会的帮助和鼓励下, 激发了他想有一番作为的想法, 经过他不懈的努力终于将“志群职业介绍所”开办成功了。他在成功的同时, 还免费为近300名的特困群众介绍工作。此例在片中与违规的残疾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那些违规的残疾人在媒体的监督下, 纷纷接受了处罚, 并表示要重新回归社会、奉献社会。至此, 节目不但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呼声, 更重要的是通过舆论引导将社会上极易激化的矛盾得以圆满化解。

摘要:弱势群体一直受到新闻舆论媒体的普遍关注。作为电视新闻节目, 对弱势群体的报道如何把握好度, 既维护他们的自尊, 又能客观反映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发生在他们中间的各类事件, 是新闻工作者需要认真思索的课题。本文着重结合几次实践的成功经验, 从以事实定位、典型定位及大局定位几个不同层面来探讨在弱势群体中新闻报道的舆论定位, 以期寻求一条能客观、准确反映弱势群体状况的报道之路。

权力的舆论弱势 篇3

网络舆论监督是指监督主体通过网络了解国家事务、交流看法、提供信息线索、对监督客体进行监督的一种监督形式。它不仅是一种监督方式, 更是一种权利的诉求平台和单个权利合成的聚合权利。

首先, 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广泛性。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单个权利所有人,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使用它的权利。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的网民越来越多。他们对监督对象的检举和揭发使监督具有很强的广泛性、代表性, 能够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其次, 网络舆论监督实效性强。网络舆论监督这种反腐败方式使权利对抗权力在信息传达上比以往更具有优势, 而传统的写信、邮寄音像制品、上访等监督方式, 往往信息传达的时间比较长, 传达过程又被中间环节耽搁或者对信息进行筛选忽略重要信息。网络舆论监督传达速度可以同时在几秒内把检举信息发送到不同级别的相关部门和领导, 减少了中间环节, 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再次, 网络舆论监督具有交互性。在互联网上, 网民不分身份地位、等级层次都可以对同一问题相互表达自己的见解, 展开讨论。网络为权利诉求提供了平等的交流平台, 使网民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它近在眼前而又远在天边, 是一种零距离的对话却又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最后, 网络舆论监督成本低。网络舆论监督不仅省去了传统监督那样沉重的经济成本, 而且降低了风险成本。网络监督以点对点的检举方式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环节, 使监督程序简化、处理速度提高、经济成本降低。

2 权利对抗权力的反腐败作用

第一, 网络舆论监督彰显公众维权意识的崛起, 使政府官员不能腐败。

维权与侵权的较量中, 公众通过互联网了解政府的各种决策信息, 充分表达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监督权力运行过程和权力人物的行为, 防止和纠正权力异化。对腐败及一切危害公共利益的权力异化行为进行举报和监督, 显示出公众积极运用手中的权利来对抗侵权行为, 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体现。

第二, 网络舆论监督给政府官员强大威慑使其不敢腐败。

网络监督运用权利的合成效果, 在揭露腐败行为和震慑腐败官员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监督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在这种强大的权利合力作用下, 单个公权力的作用就发挥不出作用, 问题官员不管职位多高、资格多老、权力多大, 一旦把柄落在公众手上, 就难以冠冕堂皇地出入于官场, 轻则丢官, 重则被判刑。

第三, 网络舆论监督已成为官方权威反腐渠道之一。

官方的认可是对公众权利对抗权力的肯定和支持, 反腐败斗争中, 不仅需要权利对抗权力, 更重要的是要权力也要对抗权力。反腐权力可以借助权利对抗权力的成果进行预防和惩治权力异化行为。

第四, 网络舆论监督提高了司法机构的办事效率。

网络监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不仅通过网络将腐败事件向社会曝光, 还可以唤起一种维权意识和维权热情;不仅为司法机构提供案件线索, 推动司法机关对其腐败行为进行调查, 进而更有效地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而且把司法部门办案人员的一举一动置于监视之下, 构成一种政治压力, 使其不敢徇私舞弊, 包庇纵容腐败事件, 增强司法部门的责任, 督促司法部门的工作, 提高他们的办事效率。

第五, 网络舆论监督推动了法律法规的改革。

在权利对抗权力的过程中, 一方面, 在揭发腐败案件的同时, 能够暴露出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漏洞, 促使相关部门尽快健全完善。另一方面, 在网络监督中存在的监督主体和监督客体的合法权益的保障问题也会列入议事日程, 通过立法使其得到不断完善。

3 权利对抗权力在反腐败中存在的问题

(1) 网络舆论监督反腐缺乏规范化的法律支撑。

目前, 对于反腐现象的曝光、举报和对政府官员行为的监督都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对于监督主体没有专门的保护网络举报人的法律, 会出现公权绑架权利的情况。同样, 权利若被滥用, 被举报人的隐私权可能遭受侵犯或者其被诬告, 个人清白和利益怎样得到有效的保护, 缺乏明晰的法律保障。另外, 对于权利滥用行为, 监督主体在监督过程中侵犯公民人身权、隐私权、名誉权的行为应该承担怎么样的责任, 也缺乏专门的法律惩处规定。

(2) 网络舆论监督在反腐中存在“道德陷阱”。

在权利与权力的博弈中, 信息的不对称, 容易导致“道德陷阱”。由于网络监督的虚拟性和隐蔽性, 一些人打着监督与反腐的旗号蓄意假造和歪曲事实, 对政府和政策进行诽谤和诋毁, 对政府官员进行人身攻击, 谩骂、妖言惑众, 干扰民众的判断, 影响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生活秩序。另外, 一些参与者对事件本身并没有全面客观具体地了解, 只根据片面的信息来源, 捕风捉影、断章取义、凭主观臆造对信息进行非理性的传播, 使得网络监督超越道德的底线, 成为一种伤害他人的工具。

(3) 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机关相冲突。

权利行使过程中, 对于信息的透露和传播, 使权力异化对象有机会及早准备销毁证据, 导致检察部门难以查清事实, 难以揭开其腐败行为;另外, 由于信息失真, 网民掌握的情况有时是表象的, 而法律是用证据来说话的, 网络监督始终只能作为辅助性手段, 并不能越俎代庖而替代法律法规、司法程序。司法机关在审判和审理过程中, 网民在网络上对事件进行评论、审判引导, 给审理案件的法官、陪审员施加了某种看不见的压力, 通过舆论审判而干扰正常的司法审判, 影响司法活动的公正性。

4 权利对抗权力反腐败有效运行的机制

(1) 通过法律保障公民网络舆论监督的权利。

虽然我国宪法第二章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 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但是宪法的这些规定还比较笼统, 还不够细化。公民的这些言论自由、监督权、检举权、批评建议权如何实施等问题还没有得到细化。因此, 需要颁布专门的法律来保障公民的这些权利。

(2)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一方面, 加强公民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通过宣传教育, 提高公民的维权意识, 鼓励他们通过网络舆论途径运用手中的权利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监督, 提高他们反腐败的热情。另一方面, 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和积极正确的舆论导向, 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网德”和合法的权利使用方式, 客观真实地反映情况, 不故意、恶意发布诬陷他人的言论, 合法、合理地开展监督。

(3) 避免权利制约权力与权力制约权力相冲突。

中国舆论权力偏移至互联网 篇4

“板凳甘做十年冷”, 引进人才、开发各类人才项目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靠的是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要杜绝“泡沫化”倾向, 需要在人才工作考核中, 把引才质量、用才效益放在首要位置, 建立更加科学规范的综合考核评估体系, 把地方人才工作的取向更多导向打基础、利长远上。与此同时, 对“包装”、“嫁接”人才项目中的弄虚作假必须采取“零容忍”态度, 规范项目申报, 营造优胜劣汰的竞争氛围。 (李仕春) ■

一位媒体人通过微博最终扳倒了一名部级高官, 这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给人留下的强烈印象, 尽管这又一里程碑式的事件还发出了更广泛的信号。

去年12月6日《财经》副主编罗昌平 (微博) 实名举报刘铁男的微博一出来, 预测刘铁男“凶多吉少”的人就很多。除了罗的举报“看上去像是真的”, 还因为人们有了这样的预期:如果刘“真有事”, 如今的中国没有人能够“保他”, 他的部级高官身份同样成不了他的护身符。

刘铁男案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社会的一个信念:只要是被揭出来的腐败和丑闻, 而且是真实的, 嫌疑人能够逃脱的可能性已经很小。正义绝不像一些人说的那样只是中国社会的化妆品, 它更像是这个社国家长期的难题。它同时制造了很多问题, 但这些问题本身又像是国家的弹性。

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 中国有着不断前进的强大内在动力。对互联网上有些“另类”的举动, 社会 (包括官方) 的总态度是接纳其积极影响。这是互联网在中国发挥了特殊作用的根本原因。

官方对互联网也采取了管理措施, 但设计方向都是“渠”和“通道”, 而不是“闸”。事实对这一点做出了验证:互联网是中国意见表达最开放, 也最多元、最尖锐的舆论场, 它还同时成为中国最有活力、成长势头最猛的经济领域之一。互联网是中国这些年经济及意见表达领域的“突出赢家”。

权力的舆论弱势 篇5

米歇尔·福柯 (Michel Foucault, 1926-1984) 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他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和后结构主义者, 更被誊为“继萨特之后法国最为深刻有力的思想巨孽”。福柯处于西方哲学上从认识论向语言论转化的时代, 重视语言在生活中的作用。

福柯对于“话语”的概念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 而是将它的意义多重化, 并超越了语言学的范畴, 从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结构与认知结构中去解释这个词语的意义。

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话语”这个概念呢?我国学者王治河认为:福柯的“话语”概念指的是“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 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 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话语”就是一种“文化生活的所有形式和范畴”, 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态度。

福柯把权力理解为一种力量关系, 他认为权力的范畴应包括“煽动、诱使、转向、使简单或困难、扩大或限制、使较可能或不可能”, 凡此种种。因此, 福柯关心的是权力是如何被运用, 并产生影响的。权力的运用是以影响的方式出现, 即一种力量影响另一种力量, 同时被其他力量影响。影响力通常伴随着反抗的力量, 即“有权力就有反抗”。

二、网络中的“权力关系”与网络舆论

(一) 网络中的“权力关系”

在网络世界中, 权力关系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基于福柯对于“权力”的概念的解释, 我们可以对网络中的权力关系做一个解读。

首先, “权力”以一种相互影响的力的关系呈现。在这里, 各种力量节点的联结构成了权力关系。网络的一个特性就是“互动性”, 它通过电脑终端和各类通讯软件, 将人们“联结”起来, 相互传递信息, 并自由地表达意见、进行互动。每个电脑终端既是一个节点, 也是一股力量, “每股力量都意味着权力关系, 这是一个完全根据这些关系及其变异作用分派力量的力场”。

其次, 在网络中, 权力关系由“话语”构建, 并且通过“话语”得以展现。网络帖、视频、微博等等, 都是话语”的形式。

再次, 网络中的权力关系里, 力量的主体即网民们, 相对地享有充分的话语权, 能够自由地表达意见。因此, 网络也日益吸引着更多的人参与传播信息、评议社会事件等活动中去。但是, 也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的特点, 使得存在于网络空间中的权力关系呈现出一种动态的、不稳定的状态。网络中的权力关系是“毛细血管状的”, 渗透于网络空间中的各个角落。

最后, 网络为权力关系构建了有别于现实社会的权力主体, 它在这个虚拟社会中, 为人们构建了一个新的身份、地位和角色。在现实社会中握有权力的人, 在网络上也许只能三缄其口, 保持沉默, 而平民阶层则一改现实中沉默的状态, 在网络里尽情“狂欢”。换言之, 传统的社会角色在网络世界里被重新解构、重构。

但是, 网络中的权力关系也只能在部分程度上冲击、消解、重构现实社会的权力关系, 却并不能取而代之。因为, 网络并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而存在, 人类也并未摆脱受传统权力控制的命运。

(2) 网络话语聚势, 冲击传统权力关系

如上所述, 权力关系存在于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中。同样, 网络中的权力关系也是多种力量聚合的结果。

网络话语权之所以能够形成强大的力量, 就在于它能够通过网络的“集聚效应”迅速地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在传统社会, 权与势总是结合在一起的, 而在现代化的今天, 网络强大的造势功能, 使得“权力”与“众势”分离开来,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权力关系。

在2003年以前, 大多数普通群众在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 或者有重大冤情时, 总会想办法向上级政府部门, 或者是有一定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媒体寻求帮助。但是这些途径都比较有限, 过程也非常复杂。有时即使获得相关部门和媒体的关注, 也需要经过漫长的调查取证程序。而2003年以后, 这种情况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互联网成为人们表达话语的主要渠道, 一些不公平的事件经由网络的传播, 迅速形成了巨大的舆论潮, 并在最短的时间里引发媒体和政府部门的关注。网络舆论是人们通过互联网传递的对社会事件的认知和态度, 并最终形成一种零散的、非体系化的意见聚合。它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由于互联网的特性, 网络已经成为反应社会舆情最快捷、最灵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网络舆论中, 舆论的主体是广大网民, 舆论客体是网络事件, 传播渠道是网络。网络事件的发展规律一般是:网民在网络中发布消息———众多网友跟顶、评议或者转发———促成热点话题———媒体关注报道———事件大范围传播———相关负责人回应———热点降温———事件得以平息。一系列话语、观点、意见、情绪态度, 加上传统媒体和相关行政、司法部门的介入, 迅速造成一系列强大的权力关系的碰撞。

如今, 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引出社会重大事件, 并冲击传统权力关系的主要途径。2009年最引人关注的网络事件是“邓玉娇案”。在这起事件中, 小小的乡村小镇事件却在短短几十天的时间内震动全国。该消息在网络中被公布后, 众多网友迅速顶帖、转发, 引起了更多网民的关注。舆论一致支持邓玉娇, 并攻击黄德智、邓贵大等政府官员。随后, 传统媒体也紧随其后, 争相报道。于是, 该起事件的影响迅速扩大, 直至举国瞩目的地步。面对网络舆论的强大压力和全体社会的广泛关注, 巴东县政府特别成立“邓玉娇案”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一方面进行案件侦破和对涉嫌人员的处理工作, 另一方面进行娱乐场所的专项治理。最终, 巴东县法院一审判决结果是:宣判邓玉娇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但因其自首, 并经法医鉴定为心境障碍, 属部分刑事责任能力, 对邓玉娇免于刑事处罚。2011年, 铁道部发言人对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填埋有乘客车厢行为所作出的傲慢解释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虽然, 这一解释让这位发言人丢掉了工作, 但是由此引发的网络流行语至今仍未消逝。2012年重庆官员雷政富不雅视频在网络曝光, 有关部门迅速开始核实, 从被“检举”到被免职, 只用了仅仅63个小时。并且, 与之相关的重庆市10位厅局级官员和国企高管也相继被免职。可见, 网络舆论事件已经超越了虚拟世界, 并对现实社会的社会权威与权力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三、新的传播范式下权力的博弈

福柯的微观权力学认为, 权力的形成是各种权力关系形态相互博弈的结果。

1. 话语权的消解与对权威的不信任

长久以来, 传统的权力与权威把控着信息的发布机构, 也就是说他们掌握着话语权。而当权威机构或者权力者发出声音后, 人们很难听到其他不同的意见和话语。在这个过程中, 信息的传播是单向的, 广大民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 在极为有限的范围里发表意见和评论, 也很难进行意见的反馈。“报纸、广播、电视这些媒介尽管能一定程度上将信息反馈给信息发布者, 但是信息接收者与信息发布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非常困难”。传统权威和权力控制着传统的传播媒介, 因此, 在这样单向性的传播中, 占据了绝对的话语权。

网络传播的出现, 改变了权威对话语权掌控的状况。因为网络对话语权的消解, 人们交流的信息激增, 做出反应的时间也变得越来越短。于是, 一旦出现重大事件, 权威却无法及时有效地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解释, 以及提供解决方案。于是, 社会舆论对于权威也日益产生质疑。这种质疑随着网络上民意与话语的聚齐, 像滚雪球一般迅速变大, 使得权威不得不做出妥协和改变。

2. 网络舆论的有限性与网络话语权之争

虽然网络舆论可以就社会事件向政府施压, 迫使政府做出符合“民意”的舆论。但是值得关注的一点是, 网络舆论对于社会事件的推动作用以及与权力之间的对抗, 很大程度还是依靠惊动更高级别的“权力”来与之对抗。换言之, 网络舆论最终还是在传统的权力框架内通过形成社会监督, 推动各方权力博弈的方法来发挥力量。因此, 网络舆论的作用还是有限的。

但是, 在数起“网络民意胜利”的事件推动下, 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利用网络造势。随之而来的是网络名誉维护公司和网络推手的应运而生。在这种环境下, 如果网络舆论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引导, 不仅不会促成社会调控, 还会演化为网络“话语暴力”, 造成激烈的社会冲突或是政府决策的失误。因此, 网络话语权也需要现实的法律和政府权力的控制与引导, 从而形成规范而有效的相互制衡机制。近几年, 政府部门也越来越重视对网络的监管, 除了加强与网民的沟通交流, 及时回应网络热点事件外, 还通过推行网络实名制来加强管理。在这种形势下, 网络中的权力关系也变得日益复杂, 各种力量都在试图掌握话语权, 引导舆论。但是网络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使得网络舆论并不容易被控制, 甚至往往向着反方向发展。近年来的网络事件中, 网络舆论导向出现反复多变的特征, 人们对网络舆论的态度也变得更为谨慎。

网络技术的发展, 改变了人类的传播方式, 为人们表达话语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平台。而话语权的改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实世界权力关系博弈的格局。从本文中的分析不难看出, 网络通过话语聚势, 形成社会力量并影响传统的社会权力关系。因此, 我们可以运用福柯的“话语”理论、权力观念对网络带来的话语权与由此引发的新的权力关系和权力博弈格局进行分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网络中的话语权与我们传统的权力概念还是有区别的。福柯的权力理念, 更侧重于权力关系, 即是各方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影响力。在网络空间里, 各种权力关系形态居于其中相互影响, 大量的舆论意见汇聚, 最终引发了多起网络事件, 继而成为大众关注的社 (下转第116页) (上接第114页) 会事件。在这些事件里, 普通民众的话语得以表达, 传统的权威、权力则受到制约。需要指出的是, 尽管网络为我们构建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但是它并不只是“空中楼阁”, 其中汇聚的话语作用对现实权力、权威的挑战, 仍需要借助现实土壤发挥作用。因此, 在网络带来的新的传播模式和权力关系中, 我们同样不能忽视传统社会结构与模式下大众舆论发挥的作用与影响。

参考文献

[1][法]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 马月译.三联书店, 2007

[2][澳]丹纳赫等.理解福柯[M].刘瑾译.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

[3]王治河.福柯[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

[4]杨琳.网络舆情飙升背后[J].瞭望新闻周刊, 2009 (27)

[5]徐军义.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分析[J].《文教资料》, 2010 (35)

[6]温淑春.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及其应对机制探讨[J].理论与现代化, 2009 (5)

上一篇:老年人的金融智慧下一篇:教育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