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权力的法律控制

2024-08-08

行政权力的法律控制(精选5篇)

行政权力的法律控制 篇1

摘要: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是德国资产阶级宪政运动的产物, 其意思是国家权力, 特别是行政权力必须依法行使。行政法治无论作为一种政治思想还是一种制度实践, 都是法治的主要部分。本文将从法治政府的理论出发, 讨论控权的必要性, 结合西方各法治国家的实践经验, 探究我国构建法治政府过程中法律对行政权力的控制。

关键词:法治,行政权力,控权

一、法治与控权

“法治”是一个不能随便被定义的概念, 在法治社会中, 权力的来源不是统治者的主观意志, 而是直接来源于已存在的法律;所有的个人和组织都要在法律之下活动, 任何权力都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 即法律至上。人们习惯于把政府服从法律控制的国家称为“法治国家”, 虽然法治国家的涵义不仅仅在此——它指主要依靠正义之法来治理国政与管理社会从而使权力与权利得以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 [1]但行政法治无论作为一种政治思想还是一种制度实践, 都是法治的主要部分。法治寻求权力与权利的合理配置, 旨在控制权力, 尤其是行政权力。行政权力的运行总是积极主动地干预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私人生活, 有很大的扩张性, 因此比其他任何权力更需要控制。

控权论是行政法治的核心思想, 所谓“控权”, 并不仅仅是限制行政权力, 是指法律对行政权力的驾驭、支配。控权的目的是实现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 构建法治政府要始终坚持法律控制行政权力, 这主要是由行政权力的本身特征所决定。首先, 权力的运行规律告诉我们需要对它进行控制, 正如孟德斯鸠所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为了防止行政权力的变异扩张, 必须用法律对其控制;其次, 权利的实现规律也说明其必要性, 因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强度差异悬殊, 并且行政权力很容易影响甚至侵害公民权利, 行政权力越大越危险, 因此必须始终坚持控权。追溯控权理论的发展就要回顾行政法治的思想历程, 古希腊时期的法治观是“服从法律的统治”;到了近代, 思想家们发现只有合理地分配和制约国家权力才能推行法治, 洛克认为天赋人权, 政治权力是个人自由最大的危害, 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2]孟德斯鸠提出了分权理论;当代社会随着国家经济职能的扩大, 公民权利的扩展, 传统法治观念也面临着挑战, 主要是法治与政府自由裁量权的关系问题, 如何有效防止自由裁量权滥用成为关键。

二、行政权力与行政法

(一) 行政权力的性质

为实现法律对行政权力的有效控制, 我们必须首先了解何为行政权力, 它有哪些特征。任何权力都意味着一方对另一方的支配, 但随着近代以来对权力合法化的要求, 法律上的权力又具有了一般权力所不同的特性, 既有权利的特性又有义务的特性, 行政权力则表现为能动性与法律性。行政权力的法律性是指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以法律为依据, 受法律约束, 法律规定行政的实体规制及程序规制, 因此无法律也就没有行政;能动性则指行政主体执法过程中可以有所创造, 使法律更加具体化和有针对性。相对于司法权, 行政主体在法律设定的权力范围内享有更大的自由裁量权, 因此自由裁量权问题也就成为了控权制度中的重点。

(二) 法治对行政法的要求

实现行政权力的法律控制, 主要是讲行政法对行政权力的控制, 究竟法治政府下的行政法是怎样的呢严格意义上的行政法并非仅仅“关于行政的法”, 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用于控制行政权力的法律。行政法产生的原因跟行政权力的特征密不可分, 行政机关行使权力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时, 往往会引起对公民权益的侵害, 有了侵害就必须要承担责任, 并且要制定规则预防侵害的再次发生, 因此行政法就应运而生。

现代行政法是控权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 其逐渐呈现出多元控权的形态, 多元控权的方式表现在规则对权力的控制、权利对权力的控制、权力对权力的控制以及程序对权力的控制。如《美国式民主》一书对行政权力的控制方式做了阐述:国会的基本立法权力迫使政府机构承认国会的意志, 并且照国会的意愿解释和运用法律;国会详细制定了管理机构所要遵守的程序;在一定条件下, 可将政府的最后决定起诉到法院等。[3]

笔者认为, 法治社会下的行政法要想真正发挥控制行政权力的作用,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法律制定阶段进行实体控制, 限制行政权力、规定行政权力的行使范围。

2.在行政行为实行阶段进行程序控制, 也就是在行政行为剥夺公民自由、财产时, 赋予相对人防卫的权利, 即程序抗辩。

3.在权利救济阶段以诉讼来控制, 这是一种事后的补救性控制, 法院对行政行为进行审查, 最后依法院的判决要求行政行为变更或重做。

4.在行政系统内部进行内部控制, 行政系统内部可以设立专门化的机构, 审查和监督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

5.对自由裁量权进行合理性控制, 赋予自由裁量权的同时要限定自由裁量的合理性标准。

三、法律对行政权力控制的实现

(一) 实现控权的模式

近代以来, 各国将控权理论应用到行政法中, 形成的控权模式可归纳为两种:第一种是大陆法系国家的严格规则模式, 行政法是公法, 私法规则一般不用于行政活动, 这些国家力求行政实体法的完善, 通过详细的实体法规则来实现法律对行政权力的控制;第二种是英美法系的正当程序模式, 英国没有实体行政法, 但行政活动可以适用私法, 它把正当程序作为原则, 在行政行为作出前相对人应得到通知并为自己辩护, 同时在成文法中规定权力行使的具体程序, 程序越权无效, 后来美国等也继承了这种模式。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严格规则模式比较依赖法律的外在环境, 如果政体、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使得实体法律动摇时, 严格规则模式就会丧失其正义性, 同时行政法要想将所有行政活动都纳入到实体规范中也是不可能的。然而, 正当程序模式不以外部环境为条件, 在缺乏实体性规范时, 通过听取相对人意见的程序来实现正义, 它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对我国来说, 正当程序模式值得借鉴, 我们在实体法中对行政权力限制的同时更应该重视程序抗辩, 赋予行政相对人申辩权利, 以保持行政权力与相对人权利的平衡, 有效实现控权。

(二) 控权制度的结构

谈及法律对行政权力控制的实现, 就必须重视控权制度的结构设计, 一般来说包括规定行政权力的实体法、规定行政行为的程序法和规定行政救济的行政诉讼法, 即行政权力、行政行为以及行政责任是行政法控权制度的主要内容。首先, 行政权力的设定是一切行政法律问题的前提;其次, 行政权力的实施是实现行政目标的必要条件, 法律必须详细规定各种行政行为的具体程序标准;最后, 为保障公民权利, 行政责任必须由法律严密的制定, 同时赋予相对人充分的救济权利。当今社会的行政事务纷繁复杂, 行政主体拥有了更多的自由裁量权, 那么如何控制自由裁量权的运用成为了控权制度的难点。关于自由裁量是否合理, 笔者认为应当符合正当目的且使用法定的手段, 同时行政主体必须在必要时及给相对人造成最小损害的前提下行使裁量权才是合理的。往往不合理的行政行为是由于滥用职权造成的, 所以除了行政诉讼之外我国还可以建立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 在发现行政主体行为时明显存在恶意, 或者没有充分考虑必要因素, 或者行为手段上强人所难时, 司法机关可以纠正或变更行政行为, 当然这种司法审查制度的建立要以完善的监督体制设计为前提, 我们期待行政法控权体制的逐渐完善。

(三) 控权下法治政府的实现

正如上文所说, 行政权力、行政行为以及行政责任的规范是控权制度的主要内容, 因此笔者总结出了迈向法治政府必须坚持的三项原则:有限权力、正当程序、责任行政。首先, 一切行政权力都是有限的, 它受法律的限制, 受相对人的限制, 受其他权力的限制, 越劝无效;当然, 行政主体拥有自主裁量权, 但是要受到合理性的限制, 关于合理性的标准前文已论述, 在此不赘。其次, 因法律不可能详尽每一具体行政行为的操作, 所以要坚持正当程序的原则, 程序违法的行政行为无效;关于何为正当, 笔者认为要合乎权力创设的目的及法律一般性规定, 具体可以事先通知相对人、设立听证、赋予相对人辩解的机会等。最后, 任何权力都与责任相适应, 行政主体必须对自己的行政行为承担责任, 无论是违法的行政行为还是不当的行政行为或是行政行为给相对人造成了损害, 法律都必须规定应承担何种责任。

同时, 新时代的法治政府也要求政府信息公开, 要求政府权力行使的依据、过程及结果都应当公开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4]因为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阳光政府最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腐败及滥用。最后, 控权制度下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 包括行政权力的监督主体、监督方式、监督手段及监督运作模式都要严格规定, [5]在此方面我国还需完善立法和程序, 完善审查机制, 加大监督的透明度, 提高行政主体的法律意识。迈向法治政府的道路虽然存在困难, 但我么有信心迎接它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现代行政法的法理解释[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19.

[2]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现代行政法的法理解释[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12.

[3][美]詹姆斯.M.伯恩斯.美国式民主[M].谭君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640-641.

[4]刘莘.法治政府与行政决策、行政立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52.

[5]肖北庚.走向法治政府[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92.

行政权力的法律控制 篇2

一、责任单位

怀化市森林公安局法制科

二、责任人

法制科实行科长负责下的岗位分工责任制,科长主持全面工作,并对科内工作负全面责任,其他同志按照岗位分工,分别承担各自的工作职责。

三、权力行使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三)《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四)《林业行政处罚听证规则》

(五)《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

(六)《湖南省规范行政裁量权办法》

(七)其他法律、法规、规章。

四、工作责任范围

(1)负责市本级办理的以自己的名义作出的各类林业行政处罚案件的核审;

(2)负责对全市森林公安系统林业行政执法工作的业务指导;

(3)负责各县森林公安(分)局以自己的名义作出的各类林业行政处罚案件的复议工作。

五、办理程序和时限

(1)行政处罚案件的核审,受理—核审时间在7个工作日内,最长不超过10个工作日;

(2)行政复议案件,受理—审核—复议决定时间在20个工作日内,最长不超过60个工作日。

行政处罚简易程序工作流程图

权力运行风险表现:

风险①:不具有执法资格的人员作出的当场处罚决定;适用简易程序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办案人员少于2名;没有出示行政执法证件就进行调查取证。风险②:依照简易程序,对当事人作出超出法定幅度的行政处罚;适用简易程序作出处罚,未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适用简易程序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未给当事人陈述、申述的权利;当场处罚决定书没有当场作出;没有取得违法证据就对相对人实施处罚;无法律依据当场收缴罚款。

防范措施:

1、加强学习教育,提高业务素质。

2、加强宣传教育,增强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

3、严格执行《行政处罚法》、《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4、强化政务公开,全方位接受社会监督。

5、强化效能监察,严格责任追究。

行政执法一般程序工作流程图

权力运行风险表现:

风险①:违反国务院三定方案规定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超越职权办理案件;未经批准,违反地域管辖规定,跨地域办案;以立案为由索要财物;通过巡查、投诉、举报、申诉、其他机关移送、上级交办等途径发现违法行为,应该立案调查而不予立案。风险②:未获得执法资格的人员进行案件调查。风险③:未经法定程序,对不符合法定条件当事人擅自作出减免处罚决定;已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案件,涉嫌犯罪的,未依照相关规定及时移送司法机关。风险④:未履行告知义务而作出行政处罚决定。风险⑤:处罚案件相关法律文书采取直接送达方式,当事人未在送达回证上签收;或者签收人员未经当事人委托授权。风险⑥:收缴罚没款或者没收物资,不出具有效票据。风险⑦:案卷归档后,擅自违规修改、增加、抽取案卷材料。

防范措施:

1、严格执行《行政处罚法》、《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2、加强执法人员法律法规教育,增强风险意识。

3、强化效能监察,严格责任追究。

行政处罚听证工作流程图

权力运行风险表现:

风险①:不允许当事人提出口头听证申请;不按法律规定受理或不受理听证申请。风险②:听证主持或参加人员资格不符有关规定。风险③:听证前不按规定时间通知当事人、案件调查人员及相关人员;在听证举行前不告知当事人相关权利、义务,导致听证失效。风险④:听证不按规定程序执行。风险⑤:听证结束后不将结果上报负责人并将陈述申辩情况记入处罚决定审批表,导致部分新案件事实未予考虑接受、重新调查,从而造成案件处理与实际情况不符。

防范措施:

1、加强学习教育,全方位提高服务水平。

2、加强政务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3、依规定受理当事人口头申请,并做好相关记录工作。

4、按规定对听证申请资格、条件、期限等进行审查后,严格依法受理。

5、依法确定听证主持人与相关参加人员,不得让办案人员及其他无合法资格人员主持或参与听证过程。

6、听证举行7日前须通知当事人、案件调查人员及相关人员,并确保上述人员对听证日期无异议。

7、听证开始前须告知听证双方(三方)相关的权利及义务,确保听证合法、顺利举行。

8、严格按总局29号令要求执行听证程序,听证主持人不得在听证过程中徇私怂恿或禁止某方进行陈述申辩。

9、对听证过程写出详细的听证报告,并将相关申辩内容写入处罚决定审批表,作为处罚决定审批参考之用。

10、加强效能监察,严格责任追究。

行政许可工作流程图

权力运行风险表现:

风险①:行政认可、行政审批过程中,对重大质疑点,疏忽或故意隐瞒、未及时录入质疑档案管理系统,产生行政处罚未到位或难以到位的结果;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过程中,因业务不熟,不能做到一次性告知,给申请人带来不便,使其产生不满情绪,导致其向市局或上级进行投诉;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过程中,违反工作流程,简化审批手续,产生提前发照、划资、违规出具证明,导致不应该注册的给予注册,出现失职行为,引进行政复议被撤消或行政诉讼败诉的后果。

防范措施:

1、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及现行林业行政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

2、加强责任意识教育。

3、设立行政许可监督岗,强化岗位监督。

4、强化效能监察,严格责任追究。

怀化市森林公安局治安案件复议工作流程

一、责任单位

怀化市森林公安局法制科

二、责任人

法制科实行科长负责下的岗位分工责任制,科长主持全面工作,并对科内工作负全面责任,其他同志按照岗位分工,分别承担各自的工作职责。

三、权力行使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

3、《公安机关办理行政复议案件程序规定》

4、其他法律法规

四、工作责任范围

(一)负责受理不服全市县级森林公安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强制措施决定、行政不作为等具体行政行为提起的行政复议案件;

(二)负责对行政复议案件进行书面审查,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以实行见面审查;

(三)负责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取证,查阅文件和资料;

(四)负责对行政复议案件提出审查意见,经集体研究提出复议意见后报分管行政复议工作的局领导批准,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五)负责在对行政复议案件进行审查过程中对政府(不含国务院)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进行审查;

(六)负责对本级和下级森林公安机关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

(七)对全市县级森林公安机关的违法行为依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提出处理建议;

(八)督促有关部门履行行政复议决定;

(九)指导全市县级森林公安机关的行政复议工作;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五、责任追究

(一)过错责任内容

行政复议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有下列过错情形之一的,必须追究责任:

1、接受申请人或被申请人安排的娱乐活动或收受现金、实物、有价证券等;

2、违反《行政复议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

3、其他过错情形。

(二)责任主体认定

行政复议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故意违规、违法或者因重大过失造成严重后果的,按下列条款确定责任:

1、承办人故意违规、违法的,由承办人承担责任。

2、二人以上共同行使职权造成过错的,主办民警承担主要责任,协办民警承担次要责任,共同主办共同承担全部责任。

3、经集体研究讨论作出的行政复议意见,法制科科长为责任人。

4、经有关领导批准出现过错的,应追究批准人的领导责任。

(三)追责形式

1、行政复议工作人员无正当理由不予受理依法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或者受理了不应当受理的行政复议申请的,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的行政处分;经责令受理仍不受理或者经责令不予受理仍受理的或者不按照规定转送行政复议申请,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

2、行政复议工作人员在行政复议活动中,徇私舞弊或者有其他渎职、失职行为的,依法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的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行政复议工作人员未尽职尽责,不如实汇报案情或者不如实提出审理意见导致集体合议形成错误的复议意见或者导致领导作出错误的行政复议决定的,依法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的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行政复议工作权力运行风险表现及防范

风险点排查:

风险①初审受理阶段:出于个人原因,对依法应当受理的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或者对依法应当不予受理的行政复议申请受理,造成受理错误的。

风险②审理阶段:出于个人原因,对依法应当审理的行政复议申请驳回申请或者对依法应当不予审理的行政复议申请未驳回申请,造成审理错误的。

风险③提出审理、复议意见阶段:出于个人原因,未尽职尽责,不如实汇报案情或者不如实提出审理意见导致集体合议形成错误的复议意见或者导致领导作出错误的行政复议决定的。

防范措施:

1、严格执行行政复议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行政复议工作人员法律素养。

2、严格执行《公安机关法制部门工作规范》、《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湖南省公安机关办案责任规定》、《怀化市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制度(试行)》等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

行政复议工作流程图

森林公安案件规范权力运行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作流程图及风险防范法制科案件审核工作流程

一、责任单位

怀化市森林公安局法制科

二、责任人

实行法制科科长负责下的岗位责任制,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明确案件主办人的职责,负责审核案件的阅卷人即为该案的主办人。

三、权力行使依据

1、公安部《公安机关法制部门工作规范》

2、公安部《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

3、《湖南省公安机关办案责任规定》

4、《怀化市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制度》

5、其他规定

四、工作责任范围

(一)对违法犯罪的事实、证据进行审核,需要补充调查的,提出补充调查意见;

(二)对案件定性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核;

(三)对办案程序和适用强制措施进行审核并提出意见;

(四)对呈请审批的法律文书、法律手续进行审核;

(五)对承办人提出的对涉案人员、财物的处理建议进行审核并提出意见。

(六)对案件审核后,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处理:

1、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性准确、处理意见适当、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法律文书完备,签署审核意见,报本级公安机关主管领导审批;

2、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需要查清其他违法犯罪问题的,提出补充调查取证意见,报经本级公安机关主管领导审批后退回办案部门补充调查;

3、案件定性不准、处理意见不适当、违反法定程序或者相关法律手续、法律文书不完备的,提出处理意见,报经本级公安机关主管领导审批后退回办案部门依法处理。

五、责任追究

(一)过错责任内容

案件审核人在行使职权过程中,有故意或者过失造成执法过错的,应当追究责任。

(二)责任主体认定

1、案件审核人个人故意或者过失造成执法过错的,由该审核人承担责任。

2、经集体研究讨论出现过错的,主持人为责任人。

(三)追责形式

对于发生执法过错的责任人员,应当依照有关规定,作出以下处理:

1、辞退;

2、限期调离公安机关;

3、停止执行职务;

4、延期晋级、晋职;

5、通报批评;

6、取消评选先进的资格;

7、离岗培训;

8、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9、减发或者停发岗位津贴、奖金。

10、执法过错责任人员有违法违纪行为,应当依照《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有关规定给予处分。

11、执法过错责任人员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依法移交有关部门办理。

案件审核工作流程图

案件审核工作权力运行风险表现及防范

风险点排查:

出于审核人个人原因,弄虚作假,隐瞒真相,造成执法过错。

防范措施:

1、严格执行法制民警职业道德规范。

2、提高个人法律素质。

行政权力的法律控制 篇3

[关键词]行政权;自由裁量;存在问题;法律控制

行政自由裁量权无论是对于行政主体还是对于行政相对人而言,都如同一把双刃剑。因为一方面,它不仅为充分发挥行政权的能动性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和施展的空间,也为行政权能动地发挥作用提供了合理的标准和合法性的保障;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权力如果不正确行使或者滥用,又完全可能构成对个案正义的一种潜在威胁或直接的危害。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现代公共行政的生命就在于裁量,行政法的中心任务就在于通过法治解决行政裁量的问题”[1]。近几年接连发生的大量矿难事故,2003年发生的孙志刚收容审查案,2004年发生的安徽阜阳劣质奶粉案,2005年发生的“齐二药”假药案,2006年发生的上海社保基金案,2007年发生的广东佛山九江大桥被撞断案,周正龙假虎照案,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等等,无不说明行政机关不正确履行职责、违法履行职责或者滥用行政职权给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所造成的严重的危害后果。笔者认为,为实现依法行政,防止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不正当行使,必须对行政自由裁量权进行合理的控制。

一、行政自由裁量权行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实际裁量过程中,行政主体不正当适用自由裁量权的行为较普遍地存在,并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危害后果。具体来说,不正确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超越自由裁量权

即行政主体行使自由裁量权时超越了法定的幅度、条件或范围,对不属于其职权范围内的人和事进行了处理,或逾越了法律法规所设定的必要的权力限度。它有两种情况:一是甲类行政主体行使了乙类行政职权,严格意义上这叫“无权”。另一类是甲类行政主体行使了甲类行政职权,但超过了法定的范围。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公安派出所只有对当事人处以警告和50元以下的罚款权,但在现实生活中,公安派出却常常会对当事人处以200元甚至更多数额的罚款,这就是“越权”。

(二)滥用自由裁量权

即行政主体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虽然是在法定的权限范围之内裁量,因出于某种不合法的动机,故意不正当行使权力,而做出显失公正的违法的行政行为。例如某行政机关在批准土地使用许可时,要求开发商为该行政机关免费提供若干套住宅,以解决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住房紧张问题;又如某车管所为了给职工多发奖金,在对车辆征收规费的同时,加收不应征收的各种附加费;再如工商局工作人员要求摊位位置较好的张某将其摊位换给他的熟人,张某不从,于是他就将张某的百货店予以查封,并贴上封条。

(三)行政处罚显失公正

具体表现为行政处罚畸轻畸重。由于行政行为的具体作出者是行政人员,行政人员难免有理解法律方面的局限性及受一些不良外部因素的影响,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往往发生自由裁量超过一定的标准,或自由裁量超出一定的范围、种类出现畸轻畸重的现象,造成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如公安人员在处理治安行政案件时,考虑到加害人是自己的亲戚或领导的家属,而对其作出畸轻的处罚决定或者不予处罚。

(四)拖延履行法定职责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对履行法定职责有时限要求的有两类:一是行政许可行为;二是行政保护行为。对于这两类行为,法律法规的时限规定有的明确,有的含糊,但无论是哪种情况,行政主体于何时履行法定职责都有自由裁量的权利。根据行政管理的效率原则,行政主体应及时行使行政权,履行法定职责。但在实践中,违反效率原则或者出于某种不廉洁动机,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为大有人在,如工商人员对符合条件申请营业执照的行政相对人故意拖延办理;又如公安机关对申请人身安全保护的行政相对人不及时出警,从而使行政相对人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或者死亡后果。

此外,在行政机关行政裁量过程中,还大量存在行政不作为或在行使行政裁量权时存在程序瑕疵的问题。前者如安徽省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后者如杜宝良交通违章巨额罚单案。安徽来京人员杜宝良因为到菜市场卖菜,在同一地点累计被“电子眼”拍摄到105次违反交通规则,罚款10500元,违章计分210分,而当事人竟对此浑然不知[2]。这个案件的关键点就在于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行政裁量过程中应当履行执法告知义务而没有履行相应的告知义务。

二、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控制

笔者认为,行政自由裁量权是现代法治社会所必要的,国家必须承认它的存在与作用。然而,任何权力都必须受到监督与控制,没有监督与控制的权力必将导致滥用和专制。因此,我们既要强调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必要性,也不能忽视由于其被滥用而带来的负面效应,必须强调对它的控制。笔者认为,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应重点包括立法控制、司法控制和行政控制三个方面。

(一)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立法控制

我国行政立法由于尚未形成统一法典,行政立法体制多元化,立法文件成千上万。在繁多的行政立法中,大多授予行政主体过大的自由裁量权,且规定笼统,粗疏有余,细密不足。可以说我国行政立法的缺陷是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的总根源。因此,加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立法控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一是要加强立法解释。立法者应尽量制定或完善细密、详备的规则,在不能修改大法的情况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地方有权制定法规的人大要逐步加强立法解释职能,从而避免出现太大的裁量空间。二是要完善程序立法。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由行政程序难脱自由裁量权的影子,但通过程序的公开和公平原则,立法规范适当的程序,对行使自由裁量权的依据、资讯、条件、过程、决定意向、结果予以公开,对涉及相对人利益较大的及与公共利益关系密切的或过于集中的权力领域予以公开,而使权力行使为公共所瞩目。因此,笔者认为,如果能有比较详尽的程序法典,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会大大减少。

(二)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控制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控制是指人民法院依行政相对人的请求,对行政自由裁量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行为。目前,司法审查的范围仅局限于 “滥用职权”和“行政处罚显失公正”两个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民主法治的发展,司法审查的范围应当逐步扩大,一部分尚未接受司法审查的行政自由裁量行为也应当纳入司法审查程序[3]。一是要扩大司法机关对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审查范围。不仅行政处罚显失公正要受司法审查,其他具体行政行为显失公正同样也要接受司法审查;不仅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进行审查,对个案涉及的抽象行政行为的合理性,法院也应当进行司法审查。二是在草拟行政程序法典过程中,对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范围进行界定,明确行使自由裁量权须遵守的原则和规则。从而为司法机关在司法审查程序中对违法行政行为进行法律救济提供法律依据,同时,也可以为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提供可操作性指引。

(三)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政控制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政控制是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行政机关领导对下级公务人员或专门的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行政自由裁量行为的约束和引导[4]。笔者认为,要加强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政控制,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落实行政复议制度。指行政相对方认为行政主体的行政自由裁量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依法请求上级机关或法定复议机关审查原行政自由裁量行为是否合法适当,并作出复议决定的制度。行政复议只针对具体自由裁量行为。二是要落实执法检查制度。这是检查主体主动了解被检查对象的执法情况并及时纠正其不当自由裁量行为的法律制度。三是要落实审查批准制度。审查批准的内容主要涉及比较重大的行政自由裁量行为,以起到预防自由裁量权滥用的作用,属于事前控制。四是要落实考核惩戒制度。行政控制主体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行为进行定期考核,如发现其有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为,则按规定进行惩处。

三、结语

笔者认为,对行政自由裁量权除了立法控制、司法控制和行政控制外,还可以采用其他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如注重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执法能力,树立行政人员依法行政观念和执法为民意识。同时,发挥社会监督功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社会媒体特别是行政相对人的监督作用,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执法和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监督力度。当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不可能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制约一步到位,而必须循序渐进,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改正不足,不断提高和完善。因此,我国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控制要走的路程还相当漫长。

[参考文献]

[1]周佑勇.行政裁量的治理.法学研究,2007,(2):121.

[2][杨小君.重大行政案件选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9.

[3]丛彦国.论行政自由裁量权及其法律控制.法律快车网《法律论文》栏目.

[4]汤东.论行政自由裁量权.http://bbs.cncasky.com.

行政权力的法律控制 篇4

在我国现行体制之下, 高校作为法人组织所拥有的日常教学管理、学校管理、招生方面的行政权力往往笼统地作为办学自主权而零散地规定于《高等教育法》、《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等法律法规中, 导致人们对于高校行政权力认识的误解与混淆。而高校行政权力也一直没有纳入到严格的行政法的控制中, 这样一来, 就往往存在救济体系不完善、程序规范不到位、权力属性不清晰等问题[1]。而法治的源头就在于对公权力的正确定位和法律控制。权力控制是法治的起点, 同时也是法治的归宿。换言之, 权力的存在是对权力进行控制的前提, 而对权力的控制又是权力的存在必然延伸的结果[2]。因此, 基于行政法视角的高校行政权力法律控制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行政法规控制高校行政权力的法理依据

高校是一个以为社会提供高等教育为内容的具有公共服务职权的单位, 是按照以《高等教育法》和《教育法》为主的公法而设立, 目的在于维护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 保障公民实现高等教育权[3]。为了有效地实现整个目的, 我国法律授予了高校在日常教学管理、学校管理、招生方面享有优越于学生、教师的管理、教学、教育的权力。但是, 国内外法学界一直以来都围绕着高校行政权力到底具有何种法律属性而争论不休。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曾经以公报的形式指出, “高校具有代表国家行使对学生颁发学位证书、学业证书的行政权力, 一旦由于这些事务而引起的行政争议, 高校可以自行安装行政诉讼法予以解决。”甚至在2004年还传出国家有关部委将专门就高校行政权力的法理依据出台司法解释, 但迄今为止, 还是没有出台这个法律法规。目前法学界争论的中心就是两个问题, 第一, 高校行政权力如何来进行界定第二, 高校的哪些行政权力属于行政诉讼受理范围

相对于公民个人、社会组织而言, 行政权力具有优益性、单方性、强制性等特点;相对于其他的国家权力而言, 行政权力具有广泛性、主动性、裁量性等特点。高校的行政权力是指高校在接受到国家有关部委出台的法规、法律授权之后, 能够独立依法地用自己学校的名义来行使关于高等教育管理事宜的权力。具体来说, 国家通过法规、法律授权高校行使的行政权力有[4]:

(一) 颁发学位证书、学历证书的权力

按照我国《高等教育法》第20条规定, 高校应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对在该校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学生, 根据其学业成绩、修业年限等来颁发给他们相应的学位证书、学历证书。按照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8条规定, 由国务院授权的科学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可以授予相应人员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可以授予相应人员学士学位。按照我国《教育法》第21条规定, 高校具有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来授予满足要求的受教育者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由这些法律法规我们可以看出, 学位证书颁发权、学位授予权、学业证书颁发权、学历授予权都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授予高校的行政权力。

(二) 办学自主权

按照我国第11条规定, 高校应该实行民主管理, 面向学生、面向社会来进行自主办学。办学自主权具体包括:①财产权 (《高等教育法》第38条) 、②校内人事权 (《高等教育法》第37条) 、③对外交往权 (《高等教育法》第36条) 、④招生权 (《高等教育法》第32条) 、⑤科学研究权 (《高等教育法》第35条) 、⑥教学权, 主要包括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权、选编教材权、教学计划制定权等 (《高等教育法》第33条) 、⑦专业设置权 (《高等教育法》第34条) 。

(三) 学籍管理、奖励和处分权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5条规定, 对于高校因政治问题而作出开除学籍处分、勒令退学的须报省级高教主管部位审批;对其他原因造成开除学籍、勒令退学的处分, 由学校审批, 报省级高教主管部位备案即可。按照《高等教育法》第41条第4款规定, 高校校长可以行使处分、奖励受教育者, 以及学籍管理的行政权力。按照《教育法》第28条第4款规定, 高校本身即具有行使处分、奖励受教育者, 以及学籍管理的行政权力[5]。

虽然我国高校一直以来都不属于行政单位的序列, 而长期以来都被定位为事业单位, 但是高校拥有者上述的公共管理职权, 这些权力都是符合公权力的范畴。有了这些行政权力, 高校就与广大师生不是出于一个对等的姿态, 有着明显的强制性、单方性, 完全符合行政权力的特征, 具有执行力、约束力、确定力。例如, 按照《教育法》第5项规定, 高校在行驶给受教育者颁发学业证书的时候具有明显的单方面意志、强制性的属性;按照《教育法》第28条第4项规定, 高校拥有处分、奖励受教育者, 以及学籍管理的行政权力。

而基于行政法视角来看, 有行政权力的存在, 那么必然就应该控制这种行政权力, 这既是一种学说或者观念, 同时又是由行政权力本身的特征来进行决定的[6]。第一, 一切有权力的人, 同时又没有外在控制这种权力的力量, 那么必然到最后会出现滥用权力的问题, 这是亘古不变的经验之言, 第二, 公民权利与行政权力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强度差异, 一旦不能有效控制住行政权力, 那么很容易对公民权利造成侵害或者影响, 高校行政权力也不例外。应该适当地控制高校的行政权力, 同时让受到这种行政权力侵害的学生、教师得到相应的司法救济。

三、基于行政法视角的高校行政权力的法律控制

依法治国的最为核心的关键环节就是进行依法行政。而行政权力是所有权力中唯一一个无需借助于任何程序就能够行使的权力, 具有广阔的权力行使空间和极大的随意性。严格控制行政权力的行使, 往往也是严格的法治得以完成的关键。高校行政权力虽然是一种公共权力, 也是通过国家相关单位授权取得的, 但是正如前面所说, 只要有权力, 那么就有滥用权力的可能性和风险性。那么我们如何来有效地控制高校行政权力, 使之能够走上良性化的监督制约轨道笔者认为, 最好的方法就是选取既具有隐定性、常设性、甚至是刚性, 又可以全面体现群体智慧的法律,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坚持以下原则:

(一) 正当程序原则

正如威廉姆·道格拉斯 (美国著名大法官) 所言[7], 正当程序决定了人治与法治二者之间的基本区别。由此可见, 正当程序是实现社会正义、保护公民权益、控制行政权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司法审查和正当程序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已经成为有效监控行政权力的重要手段。在高等教育的相应法律法规中, 程序性、针对性、实质性的规范较少, 人体实体性、原则性、宣言性条文较多, 法律可诉性弱、可操作性不强。我们往往会发现, 高校在作出处罚、表彰、决策等重大决定时, 方法粗暴、简单, 操作不规范, 程序严重不明确。因此, 应该不断加强高校各级管理人员的正当程序意识, 规范行政权力的运行秩序, 通过建立固定、严格、合理、科学的程序机制来让高校整个管理工作都处于正当程序控制之下, 提高高校管理行为的实效性、规范性和程序性, 避免出现随意性、偶然性、无序性, 让高校行政权力的行使符合法治精神的规范方式和规范步骤。特别是对学生、教师作出影响他们法律身份、基本权利的重大决定时, 务必要保证他们享有充分的救济权、申辩权、知情权、被告知权。另外, 笔者认为应该在法律法规中对高校行政权力的合法来源进行明确。一方面, 加快《学校教育法》的立法工作, 将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法律问题明确出来, 使得高校行政权力的范围更加清晰, 来源更加明确;另外一方面, 可以进一步修正现有的《高等教育法》、《教育法》, 确定高校部分权力的行政性, 对高校的法律性质进一步明确, 从而确定高校与教师、学生之间存在的行政法律关系。

(二) 法律优越原则

法律优越原则是指任何法律规章、行政法规、内部规定、文件政策都不得与国家已有的法律相抵触, 若出现抵触现象, 那么必须以法律为准, 必须服从法律。法律优越原则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保证法律的权威和国家法制的统一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也是对法律的优先效力进行肯定。

坚持法律优越原则的前提就是要给公众树立起法律至上的观念, 让他们感觉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笔者认为, 高校应该利用多种形式来逐步提高各级管理干部依法管理、依法办学的思想意识, 大幅度提高师生员工的法治观念, 尤其是要注意培养广大师生运用法律手段来对自己合法权益进行保护的意识。

坚持法律优越原则的关键环节就是对高校内部规范性文件进行及时地清理。这些高校内部规范性文件体现了高校的自治规则, 是对法律规范的完善和补充。很多高校内部规范性文件都是着眼于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和高效的管理效率, 基于方便管理的角度出发, 但是往往存在一个巨大的缺陷, 那就是对于相对方正当权益的践踏和模式, 也不顾及到这些文件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和法治精神, 因此, 亟待进行完善和修改, 合理设定被管理者和管理者、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的的权利与义务, 保障高校管理的相对方的合法权利和正当利益。

(三) 司法有限审查原则

从法学的角度来看, 行政行为接受法院的审查是最重要、最有效、最快捷的监督制约机制。但是国内外法学界一直都对司法能否介入到高等教育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从目前来看, 在英美法系国家, 法院早已按照正当程序原则将高校对于教师学生进行的纪律处分纳入到司法审查的范围, 学生、教师能够通过法律途径来控制高校行政权力滥用。在德国、法国等大陆法系国家, 公立高校往往是行政主体 (公务组织) , 因此属于行政诉讼的适格主体。而在我国, 高校一直以来都不是定位于行政主体 (公务组织) , 而是被定位于事业单位, 这样一来, 就使得高校成为了司法审查的真空地带, 长期一来都被排除在行政诉讼的大门之外。这种措施名则保护高校权益, 实则严重损害学生、教师的行政权益。众所周知, 司法途径是实现社会正义、保障公民权利最有效的手段, 也是最后一道防线。随着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和依法治国思想的深入,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由于强调高等教育的特殊而将其排除在司法之外。所以, 通过司法途径来保护相对方的合法权益, 控制高校行政权力滥用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高校有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有着其独特的教育规律和运作方式;而司法也有其独立的价值取向, 有其特定的操作规则和存在形式。笔者认为, 高等教育中应该介入司法, 但是我们务必要注意坚持司法有限审查原则, 灵活掌握司法介入应有的限度。一是司法审查的深度应该是有限的, 司法审查仅仅只是为了避免出现不当程序或者肆意侵害相对方合法权益的行为, 而不是将高校内部教育过程全盘法律化;二是司法审查的广度应该是有限, 司法审查只能够受理那些对相对方合法权益造成严重侵害的行政诉讼。

参考文献

[1]曹志敏, 高先维.我国高校校内学生申诉制度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商界 (下半月) , 2009, 23 (03) :111-115.

[2]范秀仁.高等学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研究综述[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5 (01) :120-124.

[3]杨戬, 黄俊丽.考试法立法的几点理论思考[J].邢台学院学报, 2006, 14 (02) :154-158.

[4]孙学华, 于林洋.论“枪手”现象的法律规制——兼论<考试法>介入考试领域的可行性[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6, 20 (05) :134-137.

[5]张学亮, 任广志.海峡两岸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比较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07, 33 (04) :100-104.

[6]康建辉, 张卫华, 胡小进.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5 (01) :167-172.

行政权力的法律控制 篇5

浅析税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控制

作者:冯涛

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2期

【摘要】由于要增强税法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需要给予税务机关一定的裁量自由性,但是如果权限赋予的过大或者不够明晰,就会违背税收法定主义的原则,因此合理的控制税收行政中的自由裁量权势非常有必要性的。

【关键词】税收行政行为;自由裁量权

法律控制税收自由裁量权,是税务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在公平、合理的原则下,根据事实的基本情况,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制度标准进行行为选择的一个过程。法律设置自由裁量的目的是给法律增加灵活性,使具有稳定性的法律能灵活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况。

一、我国税收自由裁量权的主要形式

(一)税务行政处罚种类、幅度的自由裁量权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纳税人有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2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这里规定了处罚的条件、种类和幅度,税务机关只有依据本规定和违法造成的后果,选择一个合理的、公正的处罚。

(二)税务违法事实、情节认定的自由裁量权

《税收征管法》第38条规定,税务机关有根据认为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的,可在规定的纳税期之前,责令限期缴纳应纳税款,这部分就体现了对逃税事实认定的自由裁量权;又例如《税收征管法》关于违法行为的轻重来认定所承担的后果,又很多条款规定了“情节严重”这一情节,但是对什么情节算严重并无明确的界定,只能由各地的税务机关依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来判定该案件是否属于情节严重。

(三)对核定纳税金额的自由裁量权

如根据《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对违反法律规定擅自销毁账簿或者拒不提供应提供的纳税资料的,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应纳税额。但是具体应如何选择核定方法、选择哪种核定方法,有关的细则并没有详细的规定,税务机关可依据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

二、我国税务自由裁量权的现状

(一)税务机关自由裁量权限宽泛

全国人大在制定税收法律、法规时,留下了一定的弹性裁量空间,以便于法律的实际操作。从《税收征管法》中可以看出,关于税收自由裁量权的条款相当丰富,基本上涵盖了整个税收管理过程的方方面面,不只是涉及的领域广,而且有较大的自由裁量幅度,例如《税收征管法》中规定:对偷逃税行为,可处以应纳税额50%以上至 5 倍以下罚款。但是,关于税务行政处罚的幅度和标准并没有明确规定,造成了不同的税务人员对同样的涉税违法案件,做出的行政处罚结果差距较大。

(二)税收自由裁量权滥用

税收行政权力滥用的主要表现有:法外施恩、挟嫌报复、凑数达标。税务行政人员由于拥有较大的裁量权力,而且又没有有效地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使其有了利用权利来满足个人利益的机会。自然人的人性本身就具有自私性,所以才出现了法律,用来制约人的行为,而且我国“关系社会”的理念根深蒂固,使得权力的滥用更加普遍。同一涉税案件,同样的案情,同样的地区,可能由于金钱、人情的关系,使得违法行为人在自由裁量权的范围之内承受的处罚可以相差甚大,违法行为人为了躲避处罚,想方设法来引诱、收买税务行政人员,看似是双方共赢,一方满足私利,一方躲避处罚,但这却是一个可怕恶性循环,其结果只能是税务机关的腐败,国家税款的流失。

(三)税收自由裁量权的救济机制有漏洞

纳税人想要维护自己的权益,能使用的救济方式主要有行政复议和诉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如果认为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可向税务行政复议机关申请复议。我国税务机关上下级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且我国的行政办事效率是繁琐、低下的,申请人申请复议,上级机关会因为利益关系对案件拖着不办或者发回下级机关重办,纳税人要想通过行政复议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一般是很难实现的。纳税人还可以通过行政诉讼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有的案件是必须先通过行政复议,对复议结果不服的才能提起行政诉讼,至此还不知道要经过多久的期限,而且提起行政诉讼还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同时先缴纳应纳的税款和滞纳金或者提供担保,纳税人根本享受不到平等的待遇,在一开始就处于弱势地位,多数纳税人由于害怕麻烦和长期的诉讼准备一般都不会选择这种方法。

(四)税收自由裁量权的监督不足

目前对于税收执法监督还是非常薄弱的,无论是从内部监督还是外部监督方面:税务机关上下级领导关系的体制,为了集体利益或者地区利益使得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部门对违法案件隐瞒不报或者谎报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于自己监督自己,岂不是无稽之谈,如果人能靠自律来约束自己,那法律早可废弃了;外部监督就更无从说起了,对于涉税案件的证据,大部分都掌握在税务机关手中,行政相对人能提供的证据非常少,而且取证很困难,所以行政案件要求行政机关负举证责任。大部分的外部监督机构没有权利(有权利也无法实施),没有渠道去监督税务行政机关,外部监督只是一个空壳,只有在案件被曝光后,才能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

三、对税收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控制税收立法是实现法律控制的前提,通过立法完善税收立法体系,使一切行为都有法可依,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一)进一步完善税收立法程序和立法技术,使纳税人能参与税收立法,充分保障纳税人的税收立法知情权、参与权和听证权

税收法律法规的起草与制定,要广泛关注民意,听取公民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意见。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扭转目前我国现行税法中纳税人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局面。这将有利于强化税务机关的法律意识、服务意识与责任意识,正确理解和运用行政权力和自由裁量权,另外也有助于提高纳税人自身的法治意识,有效的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出台相关细则,缩小自由裁量权限

要在细化当前的法律法规,对自由裁量权的范围、幅度、标准等方面给予制定相应的细化标准,或者给予案例指导,缩小自由裁量的权限,以保证执法的公正性和规范性。例如,税务行政处罚方面,按照违法性质、违法金额等要素,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地方性法规,明确权利的限度,缩小执法人员的权力范围,减少执法随意性。

(三)侵犯纳税人权力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

目前我国税收法律对纳税人义务的规定比比皆是,相比之下,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规定稀少、空洞而且缺乏可操作性。同时对侵害纳税人权利的法律责任的规定较少而且处罚力度十分之轻,税务人员属于公务员,一般承担的都是行政责任,很少承担刑事责任的条款,使法律的威慑力流于形式,纳税人的权利通常都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四)完善的执法监督体系

在内部监督方面,应改变税务机关上级监督下级的模式,应在税务机关设立内部督察部门,直接隶属于司法部门或者纪检部门,保证其独立性,才能发挥它的内部监督职能。外部监督方面,凡涉及纳税人权利义务的,除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等法律规定应当保密的以外,都要向社会公开,增加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同时要推行税收执法责任追究制,对税收执法行为的每一个具体环节都要细化到个人,使税务人员都要对自己所做的行为负责,有权力有责任,侵犯了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就应当依法承担行政甚至刑事责任,有了完善的追究制度使税务工作人员不能随意甩脱责任,不敢僭越法律。另一方面,要强化外部监督。需要调动外部的立法机关、纳税人、司法机关以及整个社会力量,同时要给予外部监督以畅通的渠道来进行监督,有了有效的监督机制,才能使权力得到正确的行驶,纳税人的权利不被随意的侵犯。

(五)完善税务行政复议制度

纠正滥用自由裁量权行为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对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救济,在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实际行使过程中,由于人情、金钱和税务人员个体知识层级等多种因素的影

响,不能在法律原则的框架下合理的运用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行政复议程序比行政诉讼程序较为灵活简单,而且复议机关同样是税务机关,能对涉税案件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都作审查(行政诉讼一般只关注于合法性而不审核其合理性),能快速、有效、正确的解决争端,因此是纳税人权利救济的主要途径。因此,完善税务行政复议制度可以使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上一篇:制造类专业人才下一篇:数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