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教育

2024-06-30

弱势群体教育(精选12篇)

弱势群体教育 篇1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民外出打工的数量日益增多,并呈现“家庭化”的现象。由于农民工身份的特殊性,他们的孩子成为同龄人中比较特殊的群体,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与城市其他孩子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被人们视为“弱势群体”。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这部分群体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成为人们所担忧的社会问题。

一、困境:令人担忧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目前,我国教育公平问题当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由于我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农村人口的教育问题便成为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大问题。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实现教育公平的进程中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不公平问题。虽然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如确保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改善其入学条件等措施,但是仍然存在政策“走得慢”、“走得繁”、“走得难”等现象,从而产生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

1. 农民工子女在公立学校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

农民工从总体上说属于经济收入低下的群体,在繁华的大城市里他们成了受人歧视的一族。由于“裙带关系”导致他们的子女也受到歧视,进而造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尤其是在公立学校。长期以来,城市公立学校在招收农民工子女时都收取很高的借读费、赞助费,这成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道路上的“拦路虎”。“城里孩子爱欺负人”,“城里孩子瞧不起我们”,这是与城里孩子同坐一个教室的农民工子女的切实感受。这些受人歧视的感受成了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孤岛”。

教育部门近年来虽然三令五申要取消借读费、赞助费,但事实上不少学校还在变着法子收取。因此,农民工子女大部分在一些打工子弟学校就读,而在城市公立学校就读的学生多是城里的孩子。由于各种各样的条款、制度等,限制着农民工子女在公立学校接受教育。户籍制度、借读费,都是限制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幌子,问题的真正本质还是教育不公平的存在所导致。

2. 尴尬中迷失方向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农民工子女面临的“两难”学习条件

父母与孩子之间毕竟是有着无法割舍的血缘关系,有着骨肉亲情,不忍把孩子丢在农村,进城务工不得不随身携带孩子一同进城。因为公办学校门槛高,在公办学校中,学生心理压力较大,因此条件简陋、收费较低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然而打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国家的公立学校是无法比拟的,打工子弟学校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师资力量不足,学科不配套,质量不高,不少校长和教师无任职资格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二是多数学校在房屋、消防、饮食、交通、防疫等方面存在着安全隐患,且缺乏必要的体育器材和教学设备,对青少年的成长极为不利;三是学校教育管理不规范,教育质量低下。对打工子弟学校存在的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决不能听之任之。政府应对这类学校的办学行为加以规范,以保障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权益。

3. 户籍问题——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升学的“瓶颈”

据了解,吴某一家常年在天津打工,有三个孩子。这三个孩子都在打工子弟学校就读小学,最大的孩子可以升入初中了,但由于户籍问题无法升学,户籍成为其在城市升学的“瓶颈”,也成了吴某一家的大问题。并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更大的影响是心理上的创伤。由于之前没在家乡里的学校就读,于是就没有学籍,吴某不得不回家乡请客托关系办孩子的就学问题。

像这样的现象不胜枚举。户籍制度的限制阻碍了多少孩子的健康成长,伤害了多少孩子的幼小心灵。户籍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将中国人口分为两大类: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或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其子女在不同的制度架构中获取不均等的教育资源,享受不了同等的就学机会。

二、观望: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提出了要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农民工子女也应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

教育公平是人际间教育利益关系的反映、度量和评价。它指受教育者在教育机会、教育资源、教育服务、教育权利、就业机会等的获取、分配、占有、享用等方面具有公平的权力。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认为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认为我们今天所讲的教育公平主要指为每个人提供入学机会的公平,提供教育过程(包括教育条件和师资)的公平,但并不能保证教育结果的公平。或者说,所谓结果的公平只能理解为人人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教育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的“最伟大的工具”,它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帮助弱势群体改变命运,减少社会的不公平。作为弱势群体,进城务工人员把摆脱贫困生活、融入城市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他们的下一代。如果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他们可能离城市生活越来越远,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距离也会越来越大,这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格格不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国家重视的“三农”问题和社会的公平性密切相关,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对于如何重视,我们应该从教育公平的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去认识。

首先,从微观角度看,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小问题,但问题往往是以小见大的,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看到问题的细节。城市里的教育目前可以说是没什么问题,他们自然就不以为然了。但对农民工而言,任何一个小的问题在他们面前都是大的问题。何况是教育机会不公平这么大的问题,当然会引起他们的关注。这些小到教科书不同,大到教育环境不同的问题将会影响农民工子女的一生。

其次,从宏观角度看,这些问题牵涉到整个国家教育事业、整个社会的公平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这是我们整个社会发展所坚持的原则。农民工子女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也不能脱离这个大的原则。而且,现在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保障教育公平是为处境不利人群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民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教育公平给农民工子女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并能缩小社会阶层差距,有利于社会的流动和社会公平。

三、建议: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展望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现在国家教育部门所重视的大问题。为了更好更快地实现社会公平,就必须把农民工子女所存在的教育问题解决好。但是如何依据教育公平性原则促进和改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应该引起众人的关注。

1. 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纳入城市教育规划,促进城乡的教育公平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国家在配给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公平性。农村教育基本采取“人民教育人民办”、“农民教育农民办”的方式,城市教育几乎由国家承担了所有的经费。二元分割的体制影响到有关部门在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到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在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时要逐步突破划分农村和城市的思维定式,突破户籍制度的局限,深刻认识到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仍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仍将长期存在,应视之为城市的教育任务并予以高度重视,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纳入城市教育规划,制订长远的解决之策。

2. 促进并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相关政策,并落实到位

各级与教育相关的部门要认真做好检查工作,察看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运行的各个环节,并做好查缺补漏的工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明晰地方的相关规定,废止与国家宏观政策相抵触或不一致的相关规定和做法。例如取消户籍制度的限制,为农民工子女上学扫清制度障碍,允许异地农民工子女就地入学升学。各教育主管部门不仅要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相关政策,并要认真落实到位,让农民工子女真正体会到教育公平的所在。

3. 明确教育任务,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

各级各类学校明确教育任务,不能把办学当成赢利的手段,而应从育人的特殊性出发,促进学生在认知、心理、身体等多方面得到良好发展。认识到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居民子女在素质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开发针对性强的教材。教师首先要树立平等的教育观念,减少歧视,一视同仁,加强融合教育,不断激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城市里的和农民工的孩子),让他们得到心理平衡。

4. 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重视孩子的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孩子的终生。因此,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十分必要。农民工不仅文化程度比较低,而且对城市文明了解不够,对城市市民应该遵守的生活规范了解不多,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关心不够。这种低素质会对孩子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同时为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之间差距和隔阂的产生提供了不利的“先天条件”。所以,农民工为了孩子的将来,必须改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生存能力,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张良才,李润洲.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J].教育研究,2002(12):35-38.

[2]朱永新.中国教育蓝皮书(2004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3]周洪宇.怎样实现教育公平.光明日报[N].2005-7-27(5).

[4]顾明远.实现教育公平需要政府远见[J].中国教育学刊,2008(2):7.

[5]范先佐.民工子弟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导刊,2006(1):17-19.

[6]徐文永.浅谈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3):129-131.

弱势群体教育 篇2

成人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的保障

在我国,成人尤其是成人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一直被忽视,在教育和社会的夹缝中步履维艰.本文对保障成人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的`必要性、成人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成人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的途径.

作 者:龙湘辉 刘琴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105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7)分类号:G72关键词:成人弱势群体受教育权 必然性 现状与问题 完善途径

农村学校弱势群体教育如何开展 篇3

我国现阶段农村学校“弱势群体”教育政策的导向,应该着眼于制度的完善和制度的整合两个方面。第一,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教育制度,要从临时性救助向制度性救助转向。我国采取的救助措施大都具有临时性的特征,这些措施一般没有长远计划,没有上升到制度的层面,因此,在救助农村学校“弱势群体”方面的作用很有限。第二,要实现从基本教育权利的救助转向对各种相关层面的综合救助,进一步扩大扶持力度。

当前,我国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保障主要是对基本教育权利的保障,但这种低层次的保障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现状,农村学校“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仍然是困扰社会发展的难题之一。长时间来的教育财政有效供给不足、经济文化的不均衡性发展导致了农村教育支出无法保障、家庭教育负担过重以及农村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的现状。这种城乡差距较大、贫富差异明显的不公,还充分延伸到“城乡教师的不同待遇”“城乡师资配置的不同标准”及“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等一系列相关的领域。

这种现状的不公突出表现为:教育扩张在不同阶段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具有不同特征,在扩张的后期,即强势阶层的教育需求饱和后,弱势阶层的状态才有可能得到改善。与此同时,这些事实似乎还包含着一个共同的隐因,即教育的精英主义取向。这种抓一头、突出重点的精英主义路线,导致我国的基础教育具有高度的竞争性、淘汰性和偏执性。在筛选、扶持一部分“拔尖对象”的同时,也就凸显了农村贫困儿童的“弱势”地位。

政府要缓解这种冲突,不但要将帮扶计划上升到制度的层面,还要统筹和规划社会的各种分散力量,做到帮扶制度的集中整合。目前,农村学校“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政出多门、帮助力量分散、帮助对象重叠等严重影响了对弱势儿童的扶持效果。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分散力量的正向效果,就必须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对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各种社会救助力量进行统一管理,以实现救助体系的充分整合,更好地发挥救助效果。同时还应注重点面结合,把对农村主要贫困地区学校的扶持工作同直接针对个体儿童的救助工作结合起来,把救助措施和对象生动化、明确化,避免忽视那些迫切需要被救助的个体。可以说,在贫富差距迅速扩大、贫困现象持续存在的阶段,如何完善社会救助、提升社会救助的制度化水平,是衡量一个社会和谐及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社会救助制度的整合应注意普遍性救助与专项性救助相结合,现金救助与服务提供相结合,政府救助与社会救助相结合。

弱势群体教育的困境与消解 篇4

弱势群体的概念及成因

弱势群体又被称为“处境不利群体”或“脆弱群体”、“边缘群体”, 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 一般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低下状态而导致其在社会权力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不利状况的人群。弱势群体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

弱势群体一般分为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两类 (1) 。改革开放前, 由于实行计划经济, 我们吃的是“平均主义大锅饭”, 没有强弱之分;改革开放之后, 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 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 才有了贫富之分、强弱之别。

实践证明, 社会性弱势群体形成的根源, 就在于我们对利益的制度设计与固化。

马克思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 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 (2) 恩格斯说:“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表现为利益。” (3) 可见, 利益是人类进行社会实践的根本动因, 当然也是改革的发轫, 因为改革就是利益的再分配和权力的再调整。

受传统“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们只讲觉悟、讲奉献, 多劳可以, 多得就不行。邓小平指出:“不讲多劳多得, 不尊重物质利益, 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 对广大群众不行, 一段时间可以, 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宝贵的, 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 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 如果只讲牺牲精神, 不讲物质利益, 那就是唯心论。” (4) 在这一正确思想的指导下, 我们真正落实了“按劳分配”原则, 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 中国改革开放之船得以起航。

“按劳分配”原则是把“双刃剑”, 它的有效实施, 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中国开始走出“共同贫穷”的阴霾。但“按劳分配”的制度设计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有劳动能力。社会上存在大量没有劳动能力的人, 如: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他们大多属于生理性弱势群体。二是有各种工作岗位。有些人有劳动能力, 但由于种种原因, 可能没有工作岗位, 如失业者、下岗职工、非正规就业者。他们大多属于社会性弱势群体。三是仅对单独的个体。由于我们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制度的不健全, 一些劳动者背负着“上养老, 下养小”的重担, 虽然从“按劳分配”的角度看, 对“劳动者”是公平的、合法的, 但其家庭仍然会沦为社会性弱势群体的一种——贫困户。

弱势群体教育的困境

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第一, 受先天素质和性别因素的影响, 残疾儿童和女童在受教育的机会上处于劣势。据统计, 2008年, 正常儿童在小学、初中的入学率分别为99.54%、98.5%, 但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分别为67.1%、81.9%、84.2%。 (5)

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 导致女性群体尤其在农村地区的女性群体, 在受教育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各地区分性别的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数据显示, 无论是东部发达地区, 还是中西部不发达地区, 女性的文盲半文盲率都高于男性, 有的地方甚至高达4倍多。 (6)

第二, 受地区因素影响, 东西部地区以及城乡之间学生入学率和辍学率等方面存在差距。

在义务教育阶段, 农村初中生辍学流失现象严重。初中生辍学率超过3%的县全部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还有10%的学校辍学率高于7%, 有的甚至达10%以上。 (7) 到了非义务教育高中阶段, 高中生总人数中就读于农村高中的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

第三, 受家庭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影响, 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突出。

“农民工”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 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 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 (8) 可见, 流动人口的主力军是农民工。

农民工子女就学现状有三种:一是完全辍学;二是在流入地公办全日制学校借读, 但借读费较高, 而且存在不公平待遇;三是在“民工子弟学校”上学, 这是大多数农民工子女的选择, 但这些学校多为私人办学, 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有的还存在卫生安全隐患。

教育过程的不平等。

教育过程的不平等体现在多个方面:师资力量、教学条件、教学过程和教育经费等。弱势群体特殊的社会地位和所处地域的环境, 决定了其子女很难进入办学条件好、教育质量高的学校就读。现实中, 学生的家庭背景强烈地影响着学生进入重点或非重点中学。出身高阶层家庭的学生中, 在重点中学就读的高达61.9%, , 在普通中学的为38.1%;而出身低阶层家庭的学生则恰恰相反, 在重点中学就读的为38.9%, 在普通中学就读的为61.1%。 (9)

教育结果的不平等。

这里的教育不平等, 主要是指通过教育不能使每个学生都达到其所能够达到的基本水平,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和谐主动的发展。就社会弱势群体而言, 主要表现为中考、高考分数线存在地区差异, 不同家庭背景、不同阶层子女的成功机会、毕业后的就业机会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别等。

弱势群体教育困境的消解

教育的公益性, 决定了公平是教育的内在特征。公平的教育有利于改变社会分层、形成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 也是缩小社会差别、促进社会公平建设的重要手段;不公平的教育却能够成为凝固和复制贫富差距的工具, 加速两极分化、影响社会稳定, 与构建和谐社会背道而驰。对于弱势群体而言, 由于处于不利地位和状况, 改变自身劣势的能力有限, 因此政府有责任也有必要消解弱势群体教育的困境。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用不平等的政策解决事实上的不平等。

思想观念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往往是持久而深刻的。要消解弱势群体教育的困境, 就必须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因为如果按传统的平等观——“人人平等、机会均等”来推进现代教育的话, 势必会出现弱势家庭、父母和其子女之间的一种往复恶性循环, 形成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所以, 必须坚持差异的平等观, 树立“弱势补偿”和“优先扶持”的基本理念, 用不平等的政策解决事实上的不平等。

所谓“教育补偿”, 就是对教育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受教育者采取补偿性政策措施, 以弥补其由于不利地位所造成的教育损害。对弱势群体的补偿和优先扶持, 应当始终贯穿于我国教育政策的制定、决策、目标和实施体系中。

创新制度, 完善法律, 依法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

教育不公平问题, 往往是由于政策和制度的缺失或不健全所造成的。解决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 仅仅具备科学的理念还不够, 必须创新制度, 完善法律, 依法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

一是建立教育公共治理的社会参与制度。为了使各类教育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弱势人群充分自由地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 除了重大教育决策实施听证制度和咨询制度以外, 应在各级教育决策系统特别是学校管理的决策活动中建立教育行政听证制度、咨询制度和监督制度, 保证教师、家长、学生、社区人员等所有的教育利益相关者, 能够有机会参与教育的公共治理。特别是对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更要给他们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 共同讨论制定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公共政策。

二是逐步完善弱势群体法律保护制度。我国《宪法》第46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我国也有《残疾人保障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 但由于内容的规定过于笼统, 被保障人的许多合法权益只是落实在文字上, 走不进现实中。所以, 我们迫切需要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 如美国的《教育所有残疾儿童法》和《特殊教育方案》, 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来进行教育立法, 以完善现有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三是建立教育补偿制度。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补偿是衡量社会公平的重要尺度之一, 要把弱势群体教育保障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计划, 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常抓不懈;要适当调整宏观教育政策, 缩小地区间的教育发展差异;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政策、法规, 如《弱势群体教育保障与资助办法》, 对弱势群体教育保障的经费来源、组织管理、政府责任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将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救助从临时性资助向制度性资助转变。

全民关注, 共同参与, 构建多元化的教育社会救助网络。

在一定意义上, 社会救助可以被认为是个体利益向公众利益的让渡行为。为此, 政府应当通过营造宽松和鼓励性的政策环境, 推动社会组织及个人对教育救助的支持, 构建一个全民关注、共同参与的教育救助网络。一是实行倾斜性政策, 如减免税收等, 引导个人和企业捐资教育。二是建立表彰制度, 宣传和表彰教育捐助行为, 提高企业或个人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三是建立联系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多元化渠道, 吸引更多的社会捐资, 甚至可以考虑发售教育彩票, 筹措资金用于教育救助。四是积极争取国际社会援助, 争取世界银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以及海外华人的帮助。五是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提高社会捐助财、物的管理能力与社会公信力。

突出重点, 破解难点, 加大教育补偿力度。

长期以来, 我国财政一直把教育支出作为必保的重点, 财政教育投入增长幅度较快。近两年, 我国财政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已达3%左右, 但仍不及世界平均5%左右的水平, 而且在教育投入中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比重所占份额仍然很低。要从根本上改善弱势地区、弱势学校、弱势群体教育长期积贫积弱的现状, 必须继续加大对弱势群体和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建议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规定县财政中义务教育、尤其是弱势群体教育的比例, 设立弱势群体教育保障与资助专项资金, 建立由中央和省级财政为主的规范的转移支付或专项补助制度, 确保贫困地区学生接受最低限度的义务教育, 基本普及残疾人义务教育, 切实把特殊教育纳入中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 保证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弱势群体学生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加大执法、司法力度, 确保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的落实。

要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手段, 提高弱势群体成员自身的素质和权利意识, 并成立教育弱势群体维权中心;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实施监督体系, 通过严格的教育执法来强化教育法律、法规的权威性;要对各种侵犯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的行为进行实质性司法干预, 对违法违规行为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 确保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落到实处。

摘要: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而教育公平则是维系和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但是, 由于我们对利益的制度设计与固化出现偏差, 导致现实中弱势群体教育陷入困境。为了消解弱势群体教育的困境, 只有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创新制度, 完善法律;全民关注, 共同参与;突出重点, 破解难点;加大执法、司法力度, 才能确保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的真正落实。

关键词:弱势群体,困境,教育,消解

注释

1 本文主要探讨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成因。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187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209页。

4 《邓小平文选》 (第2卷)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第146页。

5 中国教育新闻网资料中心:教育部发布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7月17日公布。

6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7》,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第472页。

7 陈至立:《力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中国教育报》, 2006年11月30日。

8 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起草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 《改革》, 2006 (5) 。

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教育 篇5

特殊学生指的是在生理、心理、学习、生活、感情和就业等诸多领域中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的学生,这部分同学成长目标不明确,未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化学习也不够积极努力,而且时常出现学习生活规律紊乱、状态令人担忧、干扰他人学习生活甚至违反校纪校规等问题。这些同学极易由于问题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而引起不良后果,进而危及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如今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家庭、经济、学习环境的变化,高校校园内的特殊学生增多,当前全国高校在校生已超过2300万,其中大学生特殊群体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对特殊学生群体教育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学校的安全稳定,事关整个高校校园的和谐发展。

一、构筑多维帮扶系统,形成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教育合力

1、积极应对,有效干预学生学习生活

对于已建立特殊档案的学生,高校有关部门、各基层学生管理单位要积极研究具体应对方案,做到干预及时、有效。有关领导要重视,组织相关人员拿出科学合理的应对办法,不能只把任务交待了事,要想办法、动脑筋,做到有效干预。

2、合理转介,帮助搭建学生支持系统

在对特殊学生群体进行干预的过程中,仅靠单纯的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是不够的,还需要合理转介,以免延误学生救助时机。在转介的过程中,学校要督促有关部门通力配合,尽力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调动支持系统配合开展工作,帮助特殊学生搭建起良好的支持系统,使之尽早走出困境。

3、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学生各类问题

对于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给以必要的重视。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工作宗旨,尽量使特殊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地尽早归队。不能因为其条件特殊,就放弃对他们存在问题的帮扶改进。总之,特殊学生的问题很多,学校各有关部门、各级教育管理人员要尽量做到统筹兼顾。

二、搭建科学教育平台,加强高校特殊学生群体内化教育

1、科学引导,关注特殊学生心理健康

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压力较大,其心理健康状况需要特别关注。因此,在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心理帮扶的同时,要尽力帮助其对本身心理健康的自我关注和对相应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同时,在教育工作中,尽量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感觉自己是个特殊群体,培养他们的集体归属感,使“特殊学生一般化”,引导其克服自卑等心理,树立自强、自尊意识,自我克服困难,奋发成才。

2、结合实际,创造特殊学生展示空间

弱势群体教育 篇6

关键词: 社区教育 弱势群体 保障机制 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大量社会成员因不能适应这种异常剧烈的分化而被迫重组,成人弱势群体“弱化”的趋势日益显化和突出,引发了系列社会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教育公平的普及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救助是改变弱势群体现状最强有力的武器。本课题研究以永州市若干县区的社区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农民、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残障人士等成人弱势群体)为调研对象,分析成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的现状。

1.研究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的意义

1.1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越是偏远的县区,弱势群体的教育越是难以保障。教育公平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如何保障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途径。如果弱势群体被排除在教育的大门之外,那么教育根本无法在社会上起到应有的作用,只会为社会埋下越来越多的隐患和不安定因素,造成社会矛盾重重。

1.2有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

弱势群体亦是人类社会群体的组成部分,他们大多数都有家庭,有为了自身和家庭生存生活的压力和动力。教育一直是基层社会人们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对于弱势群体来说,教育基本上成为他们摆脱困境最关键的出路。实现社会资源公平调配,一直是社会和谐追求的物质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弱势群体必须也应当接受教育,甚至是良好而全面的教育,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能力,改善家庭困境的现状,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2.关于湖南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现状的调研

此次我们选择了4个县区的若干社区进行了调研,总的来说,其中有2个社区所处的县区经济条件较好,多数农民工是在广州沿海等地务工,经济压力较小;有3个社区所处的县区经济条件较差,其中有1个社区是新设社区,是整合了周围几个村子建成的,无论是社区的设施还是社区工作人员,都显得有些相形见绌。具体的调研情况如下。

2.1社区弱势群体的人数占该社区的人口比例

由表格数据可知,农民工、农民是成人弱势群体的主力军。

2.2社区弱势群体现有的教育方式及主要项目

经调查可知,最普遍的项目是盲人按摩等针对残障人士的教育培训,占成人弱势群体主力的农民工、农民很少有实用的教育培训项目。

2.3社区弱势群体的教育效果(满意度)

由数据可知,因项目针对残障人士的较多,所以残障人士愿意再次选择学习培训,其他的则很不理想。

2.4社区弱势群体对目前社区提供的教育形式的建议

3.结语

从调研可以看出,政府在保障成人弱势群体的教育方面,手段单一,效果有限,尤其受到当地经济条件的决定性影响,政府支持显得单薄而收效甚微。在经济条件差的社区,投入甚少,社区人员“自身难保”,弱势群体的教育更加难以保障。因此,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方面,现状不容乐观。

参考文献:

[1]纪永回.城市化进程中新市民素质提升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农村教育,2013(11):46-47.

[2]陈乃林.基于社会治理视角的社区教育管理创新路径选择[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4):60-61.

[3]丁红玲.社区教育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J].职教论坛,2013(33):97-98.

弱势群体教育 篇7

弱势群体根据其成因的不同, 可分为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两类。前者主要是基于生理原因, 如妇幼鳏寡、老弱病残等;而后者则主要是基于社会原因, 如社会改革、自然灾害等。从我县教育系统的情况看, 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在职编外人员 (俗称代课教师) 。 (2) 因重病或自然灾害而导致的困难教职员工。 (3) 女教职工, 特别是部分单亲女教职工。

为了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近年来, 我教育工会始终把保护弱势群体、扶贫帮困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 把它作为建设“和谐工会”、“职工之家”的重要内容。通过“爱心工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对外服务窗口等平台, 不断完善扶贫帮困工作机制, 把浓浓的关爱之情送到广大教职员工的心坎上,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就此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一、依法保障, 倾力扶持

截止2008学年第一学期, 我县共有合同制代课人员315人, 其中缺编代课人员108人, 代工人员207人, 代课教师主要分布在边远偏僻的山区乡镇, 代工人员主要分布在县属学校之中。缺编代课教师月工资为:大学专科700元, 大学本科800元, 相关的统筹保险等全部由县教育局拨款, 代工人员相关的工资、统筹、保险、福利等支出全部由各所在学校自行解决。从2006年下学期开始, 缺编代课教师均与所在学校签订了为期一年的用人合同。针对这种情况, 我教育工会配合教育主管部门专门制定了以下倾斜政策。

1. 具体做法

一是进一步加强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工作, 县教育局把新劳动合同法贯彻落实当作大事情来抓, 专门成立了局长为组长, 分管副局长、人事科、计财科、督导、工会等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 设立了由人事科负责的操作小组和教育工会, 督导负责的工作督查小组。制订了《劳动合同法》贯彻落实工作计划和实施意见, 实行了专人负责, 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 确保了工作的落实到位。二是注重了新劳动合同法的学习教育工作。由县教育局出面, 专门组织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工会主席, 参加《劳动合同法》学习与培训, 专门邀请县司法局、人事劳动局的有关专家进行学习辅导, 使大家对《劳动合同法》有了新的理解, 明确了工作的要求, 统一了思想, 为《劳动合同法》的贯彻落实奠定了基础。三是积极开展了《劳动合同法》的宣传教育。全县各级各类学校都利用教师会对教师进行了《劳动合同法》的宣传教育, 贯彻了县教育局《劳动合同法》学习培训会的精神, 同时还以通过张贴宣传标语进行推广, 松阳县教育网站信息交流等平台把《劳动合同法》精神向社会延伸宣传, 努力使《劳动合同法》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四是加大了《劳动合同法》贯彻落实工作的督查力度, 为使《劳动合同法》贯彻落实到位, 教育局专门组织人员对全县各校的贯彻情况进行了检查。通过检查, 我们全县各学校基本上都能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办事, 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还存在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 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协商解决。

2. 存在问题

一是资金问题。 (1) 目前缺编合同制代课教师的工资均由县教育部门自身从仅有的一点教育附加费中挤出资金予以解决和落实, 县财政根本没有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时间一长, 这种经费不能保障的问题如何解决? (2) 缺编合同制代课教师的其他待遇、福利等有些学校也要自己承担少部分资金, 这样一来, 就进一步加重了乡镇学校的负担, 不利于学校, 尤其是山区学校的教育发展。 (3) 将来缺编合同制代课教师因需要而辞退, 这部分人的工资补贴该由谁来承担?二是人事管理漏洞问题。近年来, 鉴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县里进行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和扩展, 教育集团的产生, 一方面推动了教育的向前发展, 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教育平衡, 给公平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且山区教师的外流, 使得下面乡镇的教师编制不足, 而城镇教师大大超编, 一头重一头轻的编制, 管理上的漏洞、资金上的欠缺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 给教育部门增加了严重的负担。三是学校管理问题。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一个学校, 尤其是山区学校, 代课教师占了很大的比例, 教育质量要提高是很困难的, 且不说责任心, 单从教育管理的内涵而言, 代课教师就存在着很大的缺馅, 长此以往, 山区的教育如何发展?

3. 今后打算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内部管理和教育环境的提高, 在当前还存在合同制代课这一形式的现实中, 我们的工作将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做好辖区内缺编教师的排摸工作, 组织人员对全县学校教师在岗情况进行调查摸底, 结合学校的发展情况及大专院校毕业生情况做到招聘教师有计划、有步骤, 逐步减少缺编合同制代课现象。二是进一步加强教师人事管理工作, 注重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山区、乡镇教师队伍要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 由政府出面给予一定的农村教师工资补贴, 鼓励教师热爱农村教育, 对于城镇学校的整合扩展, 教师要在内部进行调控, 尽量减少人员盲目流动, 确保教育事业的公平、均衡、协调发展。三是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和支持, 想方设法改变现今代课工资由教育部门自己负担的现状, 由政府出面将资金列入县财政预算, 通过多种形式渠道筹措资金, 确保代课资金和其他支出资金的到位, 不断减少乡镇学校的经济压力和工作负担。

二、创设平台, 经济扶助

为发扬全县教职工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 倡导“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有病补救, 无病献爱”的风尚, 在参加国家基本医疗保险之外, 为教职工构筑起抵御风险的“第二道防线”, 以提高本系统的济困救急能力, 帮助特困教职工解除部分燃眉之急和后顾之忧,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推进我县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特制定了松阳县“爱心工程”实施办法。

1. 资金来源

全县教职工献爱心捐助的经费由县献爱心管理小组办公室设专户建账集中管理补助, 每位在职教职工和退休教师 (离) 以自愿捐资的形式参加, 每年捐资100元, 于每年12月31日前一次性交清。

2. 补助对象

凡参加此活动的教职工因伤病住院所造成的医疗费用, 发生以下困难之一的为补助对象:本人患重病或意外发生伤害、医药费数额累计在五万元以上的;父母、配偶、子女患重病或发生重大意外事故, 造成生活特殊困难的;家庭发生自然灾害, 造成生活极度困难的。

3. 补助办法

“爱心工程”补助金的申请、审批、发放程序:首先由本人提供原始证明材料 (有关证明、医疗费发票复印件等) 并向所在学校的教职工爱心工作小组提交申请书。然后填写“松阳县教职工‘爱心工程’补助申请表”一式两份。经所在学校爱心工作小组审核并公示五天后, 签署意见, 报县教育工会及县献爱心管理小组审批。最后由管理小组根据本人所承担的医药费数额或家庭因天灾人祸所造成的损失和当年的经费情况, 研究决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 (除突发性重大事件须急救外, 县爱心小组每学年办理一次发放手续, 办理时间为每年的12月份。)

为此, 县教育局特成立了教工爱心工程管理和监督小组。下设办公室, 由县教育工会负责处理日常工作事务, 办公室地点设在县教育工会。

三、提振精神, 人文关怀

对于广大女教职工中的弱势群体来说, 往往面临着自身缠病、家庭离异、工作失意等艰难处境, 而走出困境、由弱变强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有一种自我振奋、自强自立的精神状态。为此, 教育工会号召全体教职工行动起来, 共同关爱弱势群体。尽量给他们多一分社会关爱, 多一分自信, 多一分摆脱困境的精神力量。

首先要发挥好女教职工委员会的作用, 提振精神。近年来, 女职委以“巾帼文明示范岗”为抓手, 组织女教职工积极投入讲师德、学技能、创新业为主题的“巾帼育人创新业”活动。通过举办女教师撰写师德论文、新老教师传帮带、举办业务知识培训、组织女教师送教下乡等活动, 引导女教职工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 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技能, 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 营造了爱岗位、学知识、练技能、比贡献的良好氛围。

小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对策初探 篇8

一、义务教育阶段弱势群体现状及对策分析

1. 对义务教育地位的认识。

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能否在真正意义上实施义务教育, 让义务教育对象在法律面前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不但体现国家的教育政策的合理性, 而且反映国家的整体教育水平, 表明国家实施法律的公正性, 显示国家的物质、精神和政治三种文明的程度和国家民主化的水平。我国的义务教育作为国家强制实施的教育, 它有《义务教育法》作为法律依据和保障, 除了依法实施的强制性之外, 更应该体现其在法律框架内的全面性、公平性、均衡性、民主性和义务性。即不分民族、种族、性别, 也不受地域、家庭出身和贫富的因素的制约, 均有依法享受由国家提供的义务教育的权利, 对中国公民来说, 这种权利与生俱来,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剥夺。

2. 我国国情现状决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弱势群体存在的客观性和实在性。

由于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 其地位和性质决定了其对象的全方位性, 是国民教育中最普遍最全面的教育。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经济相对不发达, 教育基础基本设施且不足, 义务教育资源相对不足, 而优质的义务教育资源更是单薄。且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 (而事实上也很难平衡) , 教育内部学校间发展不平衡, 加上我国在对待人群阶层利益上一直存在的政策偏差、歧视和不完善, 缺乏人性、均衡、公平和民主发展的机制, 客观上形成了各阶层无法均衡享受义务教育权利、接受应有的义务教育的大环境。也就是说, 经济的相对落后和政策缺陷成因, 决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弱势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而在义务教育阶段弱势群体中, 农村小学生弱势群体的问题尤为突出, 亟待解决。

二、帮助农村小学生弱势群体的方法对策

弱势小学生群体, 由于各种因素, 造成思维能力相对滞后, 基础知识、行为习惯相对较差。他们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 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农村弱势小学生群体教育难”的热点问题。

我校学生于得智自小患病, 由于医治不及时, 留下后遗症, 造成智力严重衰退, 学习十分困难, 生活自理能力差。我曾问过其他同学, 出乎意料的是, 同学们对她没有任何评价, 好像在同学们的眼中, 根本就没有她的存在, 在同学们的眼里, 她甚至就是多余的。刘盼盼的母亲患精神分裂症, 随着年龄的增长, 她的自卑心理日益明显, 性格十分内向, 独来独往, 从不接近人群, 很少发言, 缺少激情与活力, 总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

以上例子反映了农村弱势小学生群体存在的共同问题。与以上个案同类的学生在农村学校中还普遍存在, 究其原因:

(1) 多数农村家庭经济落后, 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 孩子在家由祖辈代养, 而祖辈与孩子之间由于年龄差异较大, 缺少心灵的沟通, 他们以为尽可能地满足孩子们的需求, 便是对孩子最好的关爱方式, 殊不知, 这种关爱成了过分溺爱。

(2) 少数孩子因疾病未得到有效医治, 智力低下, 反应迟钝, 学习吃力, 基础较差, 特别是理解能力差, 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不与人交往, 在其他同学心目中成了“多余人”。

(3) 对于父母双亡、离异、单亲或特困家庭的孩子来说, 亲情和幸福从来只是奢望, 他们有梦想却总是寸步难行, 想要得到的得不到, 这导致他们形成了孤僻、冷漠、寡言的性格。

(4) 先天或后天残疾的孩子因为自身的缺陷, 缺少勇气和信心, 内心灵自卑。能做好的事不敢放手做, 害怕别人笑话, 即便成功了, 也并不以此为乐。

(5) 性格怪僻、行为偏激、有心理障碍的孩子由于自己“不出色”, 被部分同学讨厌, 反而会增强自我表现欲望。于是, 他们选择了极端化、恶性化的表现方式, 以此引人注目, 获得精神的愉悦。

推进小学生弱势群体教育改革, 首先要从提高教师素质着手,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要切实做好小学生弱势群体教育改革工作, 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然而, 鉴于农村小学经费困难、理论容易实践难的现状, 必须以校为本, 创建一套适应这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新理论。可见,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农村小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工作, 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三、学校教育对策

小学生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子女的教育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关注。学校对这些来自不利环境中的学生应根据其特殊性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 确保他们在思想道德、学习、心理等方面健康发展, 我们认为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

1. 建立管理机制, 制订人性化的教育计划。

学校应成立“弱势群体教育监控室”, 并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包括对弱势群体建立相应的个人档案, 针对不同的情况制订帮扶教育计划。

2. 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和正常家庭的子女相比, 弱势群体在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承授挫折、适应环境、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 有一部分还存在严重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学校要在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采用谈心、讲座、辅导等方法,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在教育方式上力求渗透, 旁敲侧击。

3. 注重同学融洽相处。

弱势群体最担心的就是自己在同学中的地位和形象, 最怕被孤立。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做好协调工作, 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 促进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的形成, 让他们感受班集体的温暖, 充满对生活的热爱。

4. 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弱势群体往往在情感上得不到交流, 他们有话说不出, 需要沟通找不到对象。教师必须用无私的爱关注他们, 了解他们的需求, 和他们交心谈心。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缺点, 加以鼓励和鞭策,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期望和信心。

小学生弱势群体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 从教育现状看, 只有让他们摆脱“弱势”的阴影, 树立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意识, 他们的潜能才能被挖掘出来, 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摘要:“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是现代教育宗旨。但是, 当前在许多农村小学中, 因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产生了弱势群体, 他们存在较大的心理负担, 既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又严重制约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已成为目前小学教师的任务。

弱势群体教育 篇9

一、针对老年人的信息素养教育

老年人获取信息存在身体障碍、知识障碍、观念障碍、情境障碍。身体障碍是指随着年龄的增加,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 获取信息时存在视觉、听觉或者行动不便等障碍。知识障碍是指网络等外界环境的变化, 一些新词汇、新思想、新事物使老年人应接不暇, 信息的快速变化对其原有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 使他们觉得获取与利用信息更加困难。观念障碍是指老年人的心理趋于保守和顽固, 对新知识和新思想容易产生敌对和排斥情绪, 尤其是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 他们缺乏参与信息活动的信心。情境障碍是指受家庭环境与信息内容的限制, 老年人可获取的信息有限, 利用信息的能力较弱。对此, 图书馆应从老年人信息需求出发, 提供更为便利的设施和设备, 提供文化娱乐休闲方面的信息资源, 并发挥图书馆文化娱乐中心的职能, 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从而安慰其心灵, 体现社会对他们的关怀。

二、针对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教育

虽然信息时代的青少年接触计算机和网络较早, 而且能熟练使用计算机, 但是青少年由于缺少社会经验, 缺乏信息筛选和判断能力, 无法对信息内容的真伪性、信息质量等进行甄别。尤其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时, 青少年漫游其中, 往往手足无措, 无法从信息“汪洋”中“打捞”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他们处于信息社会的劣势地位。图书馆是青少年获取知识的乐园、开展素质教育的阵地。虽然国际图书馆界对于是否对青少年利用信息进行过滤等问题一直存在争论, 但是出于图书馆的社会使命与社会责任, 图书馆应对青少年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提高其信息获取、信息捕捉、信息识别与筛选能力。因此, 图书馆应为青少年设置专门的信息获取绿色通道, 将健康、有益于其成长的信息直接呈现给他们, 同时辅导青少年检索与利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 提高其信息识别思维与能力。

三、针对残障人士的信息素养教育

残障人士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因受身体条件的影响, 残障人士在社会上成为一个特殊困难的弱势群体。目前, 我国有各类残障人士8300多万, 涉及人群2.6亿。对于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而言, 如何获取信息和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 是他们的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残障人士经常由于无助而陷入一种焦虑的心理状态, 甚至可能以非理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 做出超越常规的行为, 易成为社会发展中不稳定的因素。图书馆不论是基于知识自由、平等服务的使命还是出于社会包容、促进社会和谐的责任, 都应满足残障人士的信息诉求, 保障其信息权益。对于残障人士, 图书馆可以在图书馆建筑、设施和设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关注, 同时将重点放在使其更便利地获取图书馆服务方面。残障人士信息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其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如由国家图书馆联合中国残联信息中心等单位共同建设的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已通过文化部验收, 这所特殊图书馆让残障读者享受到了无差别的文化服务。

四、针对农民工的信息素养教育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城乡人口流动的加大, 农村剩余劳动力潮水般涌入城市务工就业。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大、生活不安定、社会地位低, 其信息获取与利用存在较大障碍。目前, 农民工群体的信息需求与知识援助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城市的公共空间, 可以为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中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提供信息检索、咨询和就业指导、培训等信息服务, 使农民工能够以较低费用 (或者免费) 即可获取知识、信息, 享受现代文明成果。因此, 对于农民工群体, 图书馆应重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信息意识, 提供就业信息。如黑龙江省图书馆定期将“漂流”的书刊送至哈尔滨市区的一些工地, 为农民工送去知识与温暖, 使其在闲暇时间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我国一些公共图书馆甚至开始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呼吁社区图书馆充分发挥其延伸服务功能, 为开展农民工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支持。

五、针对城市低收入者的信息素养教育

城市低收入者是指在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中, 由于社会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因素, 不能获得必要的收入来维持正常的生活标准而持续处于生活困难状态的特殊人群。作为城市的边缘人群, 城市低收入者常被社会忽略, 但是其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城市低收入者有其特殊的信息需求, 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他们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独特, 如他们关注休闲信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民生信息, 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是电视, 很少利用网络获取信息, 认为医疗医保、住房等社会福利信息或有关疾病、法律等较专业的信息获取较难。对于城市低收入人群, 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应重点降低其信息获取成本、增强其政治参与能力等方面。图书馆先要了解低收入人群日常生活信息获取的行为特征, 充分考虑其获取信息的能力与限制, 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服务;尽量走近城市低收入者的身边, 减少其利用图书馆的时间或金钱成本, 从而提高城市低收入者的信息获取效率。

参考文献

[1] .余少祥.弱者的权利——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法理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90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策略 篇10

1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类别

大学生弱势群体包括经济困难弱势群体、学习困难弱势群体、人际和心理障碍弱势群体和生理缺陷弱势群体五大类[2]。

1.1 经济困难学生群体

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在高校中普遍存在, 主要包括特困生、困难生和一般困难学生三个等级。随着高校招生规模和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1.2 学习困难弱势群体

学习困难弱势群体是指学习困难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导致学习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是学习方法不得当, 高中基础较弱等原因。

1.3 社会活动弱势群体

社会活动弱势群体在高校的各种学生组织中占弱势地位, 学生参与各种组织竞选和活动时, 从家庭中带来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家庭教育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强势群体的学生都可以依靠自己原有的优秀素质获得尽可能多的有利资源和位置, 而弱势群体在各种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1.4 人际和心理障碍学生群体

人际和心理障碍学生群体主要指缺乏沟通交流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弱势群体。该群体学生常有“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四方面困境, 表现为心理承受能力差、耐挫折能力不足、自主能力欠缺, 并因此引起焦虑不安、抑郁情绪等[3]。

1.5 生理缺陷学生群体

生理缺陷学生群体主要指身体残疾、有缺陷或体弱多病的学生。生理缺陷学生要比其同龄人付出更多的艰辛, 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生理缺陷学生在大学生当中占的比例较小, 但影响更大, 造成的问难更加难以处理。

2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成因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形成是家庭、社会和个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现有的研究来看, 大学生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2.1 家庭原因

首先是家庭经济压力, 由于困难家庭不能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承受额外的经济压力。困难学生由于要参与课外兼职, 常不能参与必要的学生活动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 如精神抑郁、自我意识不良等。其次是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由于父母望子成龙的态度, 给学生很大的心理压力, 而在家庭又难以给于正确的指导和培训, 导致学生在升入大学后对大学生活适应能力差。三是受家庭成员关系的影响, 如单亲或离异等不良家庭环境的子女容易形成的交往障碍、自卑等。

2.2 社会原因

一是社会改革过程中, 传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受到了冲击, 社会价值观呈多元化。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 导致政治立场弱化、价值取向多样化、道德观念世俗化等, 最终沦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二是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大学生急功近利的心理, 造成学生对于学习目标的功利化。三是社会不良现象的消极影响, 如社会腐败现象和贫富悬殊的现实等致使大学生心理的失衡, 从而使部分大学生丧失信心, 造成自我否定、自我堕落, 逐步发展为弱势群体。

2.3 个人原因

主观上, 一部分大学生, 进入大学后没有适应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或对所学习专业不感兴趣, 造成学习困难成绩下滑, 导致学习信心的不足, 于是开始质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逐渐沦为弱势群体。此外部分学生不能客观地分析自我, 由于个人能力的不均衡或生理缺陷等原因, 导致自卑、堕落等而沦为弱势群体。

2.4 学校教育的原因

高校教育专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忽视学生成长和成才的现实需要;高校开设的专业、设置的课程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市场脱离, 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

学校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 在资金和人力方面投入不足。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滞后, 教育理念落后, 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缺乏创新, 缺乏相关专业心理研究机制。

3 新时期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特征分析

大一新生在开始大学学习后, 在一系列内外因素的影响下, 各种弱势群体慢慢形成。在各种碰撞和融合下, 呈现出其群体特征:

3.1 追求个性独立与依赖思想并存

个性独立是90后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 随着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不断增强, 大学生越发希望能支配自己各方面, 同时摆脱老师的管束。而大学所倡导的自由开放精神正符合90后大学生这种心理, 所以90后大学生常表现出散漫、不愿接受管理的一面。

但弱势群体由于难以适应高中生活到大学生活的转变, 不能控制自己的学习、生活, 造成一系列复杂的实际问题无法解决, 内心深处怀着对父母、老师、外界朋友的依赖倾向。

90后大学生弱势群体在面临困难时, 一方面他们潜意识有着强烈独立去解决困难的愿望, 另一方面他们历经挫折后对自我能力的否定, 对父母、老师的帮助支持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性。这种个性独立与个性依赖的矛盾状态容易导致学生情绪不佳, 内心苦闷, 甚至抑郁, 时常处于心理弱势, 容易导致走向极端。

3.2 单一价值取向与思想多元化并存

目前, 家庭经济困难是大学生心理弱势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这部分人更加接受“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理念, 积极主动学习, 渴望得到助学贷款、各种助学岗位, 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因此价值取向较功利、单一。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上的困难, 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挣取生活费, 在学习上容易遇到困难, 造成自我怀疑。在校学生贫富差距悬殊, 让他们产生了功利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宿命论等多元化思想。多元化思想往往强烈冲击着他们的“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理念, 最终导致他们心理失衡。

3.3 追求进步与失落自闭并存

90后大学生作为曾经中学阶段的优秀群体, 有较强的优越感, 对大学生活抱有许多美好愿望, 寄予相当大的期望。90后大学生有渴望扩大交际, 拓宽视野的迫切愿望, 希望相互了解, 渴望成功并得到别人的认可。他们希望在大学中施展自己才华, 张扬个性, 求知成才。

但是在大学生弱势群体中, 这种强烈的优越感也容易导致失落。当他们发现大学生活的理想与客观现实有所不同, 容易造成对以往认知的怀疑。此外, 大学校园人才济济, 对于大学生在中学建立的优越感造成冲击。他们感到沮丧, 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失落感, 由此走向自我否定的方向, 自我封闭, 以致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交往。

4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策略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在大学中另一种体现形式, 做好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工作, 可以体现教育的公平和社会的进步, 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 加强社会稳定和团结[4]。同时, 大学生弱势群体如果得不到很好教育与转化, 弱势群体会对高校的正常教学产生阻碍作用, 妨碍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难以提高高校教育质量。

4.1 建立健全经济资助体系

首先, 对学生家庭情况做好摸底工作, 做好每一位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记录工作。发展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社会助学金为辅的多元体系, 将“奖、贷、助、补、减”经济资助政策体系有机结合, 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支持。

其次, 完善大学生勤工助学制度, 提高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积极性。让弱势群体大学生可以参与科研团队、教学辅导和学校管理等不同类型的“含金量”较高的助学岗位。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还有助于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4.2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环境

高校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营造和谐进步的校园文化环境, 让学生在良好的精神环境和文化环境中, 健全人格, 增强素质。首先, 提高任课教师、行政管理部门和后勤服务部门员工的基本素质,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权力。

其次, 寓教于乐, 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 让学生在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文化活动中, 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 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端正人生态度, 提高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

再次, 建设良好学风, 明确学习目标, 端正学习态度, 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增强教学吸引力, 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自觉性、积极性。

4.3 建立高校危机干预机制

建立完善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小组, 做好学生心理状况普查、学生安全预案和相关信息的收集, 构建完整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要建立完善心理咨询机构, 配备一批专职心理教师, 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开设学习方法辅导讲座, 做到及时疏导、沟通,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有心理危机倾向的高危人群进行必要的监控和主动疏导, 把握工作主动性。

4.4 以法律的形式保护大学弱势群体

通过法律手段对弱势群体予以特殊的保护, 而不应仅仅把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看作是有人道感、正义感的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的一项人道主义事业。首先针对当前对大学生弱势群体合法权益法律保护乏力的情况, 必须增强高校教职工的法制观念, 将教育法律的基本立法精神渗透到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之中。其次加大教育法律的宜传力度, 增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法律意识。最后设立专门的维权机构确保大学生弱势群体法律救济梁道的畅通, 有力地保护其合法权益。

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今天, 需要学生和学校共同努力, 才能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存在的各种问题,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构建和谐校园。同时, 加强正确引导, 激活其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其内心潜藏的巨大精神动力, 最终使弱势群体在教育过程中, 从自省走向自立, 从自信走向自强。

参考文献

[1]刘莉, 张森林, 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道德学习[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1) :89-92.

[2]罗国斌.大学生弱势群帮扶工作简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5) :47-48.

[3]陈烈, 彭建军.贫苦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J].南华大学学报, 2004, 5 (2) :110-112.

弱势群体教育 篇11

柬埔寨的教育面临很多挑战。我国曾经历了30年的内战,现在正处于发展阶段,农村和城市之间差距巨大。

现在,柬埔寨的教育体系尚不完善,包括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阶段,这也意味着在柬埔寨,任何一个城市都没有办法独立完成教育任务。

为了进一步帮助贫困人口,教育部专门向边远地区提供特殊帮助,如向这些地区的孩子提供奖学金。

另外,我们建立了一些实验室,学校通力合作在边远地区开展ICT教育,进一步运用ICT开展教师网上交流和学习,同时发放光盘资料。通过计算机网络,学生能够掌握一些这方面的技能,但是基础设施依旧缺乏。我们现在仅有10%的学校拥有计算机实验室,而且教师们不太情愿利用计算机实验室教学。我们发现某些学生的学习速度、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速度比有的教师还快。

我们希望学生尽快掌握计算机技能,这样的话,学生就可以去网上浏览并找到学习资源。所以,我们的目标就是给教师提供机会,不仅使其享用网络资源,也让其提高教学能力。这样,一旦发现任何问题,学生和教师都可以迅速解决。

迄今为止,我国依然存在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我们的ICT技术不足,要加大相关人才培养力度,这也正是2015年以后面临的挑战。未来,我希望所有的学校都能够装上IT设备、电视机,支持USB的设备,让学生能够观看一些关于文化遗产的纪录片。有了这样的设备,计算机才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刊根据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现场录音整理,标题系本刊所加)

弱势群体教育 篇12

关键词:弱势群体,初中英语学习,积极关注教育,转化

一、问题的提出

朱永新教授在《理想的教育与教育的理想》一诗中这样写道:“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 无论是城市的, 还是乡村的, 富贵的, 还是贫贱的, 无论是聪慧的, 还是笨拙的。在一个群体里, 学习方面的弱者依然存在。特别在英语学科, 随着学习年级的提高, 弱势群体比例呈递增的趋势, 这成为我们英语老师心中的疙瘩。”笔者认为教育者要积极关注这一特殊群体, 转化他们, 而不是逃避和放弃他们。

二、概念的界定

1. 什么是英语学习弱势群体

笔者认为英语学习弱势群体指的是英语学习方面比较弱的一群人, 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良好的英语学习, 需要学校、老师、同学和家长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群体。他们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基础薄弱、能力低下、毅力不足、兴趣淡然的学生群体。主要表现为: (1) 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心理环境; (2) 基础知识差, 接受能力弱, 不能跟上正常教学节奏; (3) 对英语缺乏兴趣, 主动性差; (4) 英语学习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弱等。

2. 什么是积极关注教育

积极 (positive) 一词的拉丁文是positum, 是全面的意思, 不仅仅指正面的, 也包含负面的。笔者认为积极关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 即面对英语学习弱势群体时, 我们不仅要看到症状和问题的负面影响, 也要对它进行正面的、积极的、热心的诠释, 用进取的, 积极的暗示和手段使受教育者受到热切的关注与期望, 并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方法, 从而使学生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主体参与性, 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素养和英语成绩。

三、初中英语学习弱势群体的成因

如同“伸出双掌, 十只手指长短不一样”一样, 在学习的群体里不可避免存在学科成绩落后者, 即学科弱势群体。在英语学科方面亦是如此。随着学习年级的提高, 弱势群体比例呈递增的趋势。据调查初中阶段英语学习弱势群体中, 大部分并不是因为学生智力低下, 也不是学生自身的发音器官有缺陷。笔者对身体健全的弱势群体学生进行调查和分析, 得出非智力因素是引起英语学习弱势群体的主要原因。

1. 性格因素造成

性格抑郁、急躁、孤独、自卑、焦虑的学生要比性格开朗、温和、大方、自信的同学要差多了。英语是一门语言课, 它需要听说读写, 需要与人交流。抑郁、孤独、自卑、焦虑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当他们碰到困难自己不能解决时, 他们不敢向老师、同学讨教, 久而久之, 问题越积越多, 内心产生一种无尽的不愉快和痛苦之中, 从而产生厌学英语。

2. 学习动机不明确

他们认为中国人没有必要学英语, 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缺乏学习热情, 把英语学习看成一种苦差事。

3. 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不当

很多英语弱势群体认为, 朗读既浪费时间又无聊, 没有成就感。他们基本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没有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另外, 一些学生学习虽然非常努力, 但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还有一类学生, 认识到自己英语学科薄弱, 也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可是是又无从下手, 心有余而力不足。

4. 学校评价制度的落后

首先, 学校原有的评价制度不适合学生的发展。它为弱势群体服务太少。学校教育过于强调甄别选择功能, 人为地把学生等级化。学校教育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行为表现, 通过考试、评选三好生等名目繁多的竞争活动, 人为地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班级成了学生学业成绩和行为表现等方面的竞技场。学生以优等生为荣, 以与优等生交往为荣, 对“差生”弃而不顾, 甚至不愿与其同桌, 被同学排斥。

5. 家庭、社区不良环境影响

长辈不正确的教养方式, 如家长的纵容, 过度保护或缺少对儿童合理的限制, 形成儿童自我中心主义, 形成不良行为方式, 无法适应群体生活。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增多, 影响孩子的情感发展, 使其情绪消极或冲动, 性格孤僻或偏激, 行为退缩或攻击性强, 常形成亲子间、师生间、同学间对立。此外, 社会不良风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校园文化环境, 影响孩着子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6. 中小学英语教育的衔接不和谐

由于小学英语教育师资的缺乏和小学英语教学制度的不完善及中小学的评价制度的不同, 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不良的态度, 为今后的初中学习带来不良的后果。

四、积极关注教育的方法及意义

由于以上的6种原因造成的学习弱势群体, 心理上普遍存在缺陷, 认为自己是多余的, 一无是处, 是社会的多余, 家庭的累赘, 班级的耻辱, 老师的眼中钉, 同学的笑料。他们自卑, 也更自负。转化他们, 非做不可、义不容辞。以下是笔者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几种方法: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实际水平。

2. 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树立其信心, 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

3. 指导学生学习策略和方法, 做好中小学英语学习的衔接。

4. 勤家访、报喜讯、多鼓励、少批评。

5. 开小灶, 提供复习资料。

6. 利用学分评价制度, 全面评价学生。

五、积极关注教育在转化初中英语学习弱势群体中的运用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实际水平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关注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各种有意思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

2. 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树立其信心, 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

“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Humans can make mistakes.学生进入初中时, 英语已学三年多, 他们对外语已失去了信心, 同时基础也是不怎么样。这样一来, 他们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班上学生尤某某, 在小学升入初中的素质评价考核中他的英语成绩只有2分, 数学成绩98分。很让人蹊跷, 我怀疑他的学习有问题。我便主动接近他。

“尤某某同学, 你觉得小学升入初中的英语学科难吗?”我的话音未完, 他就接话了, “老师, 您不用管我, 我的英语已学了5年, 学不起来的……”

他的话真让我吓了一跳, 教书的时间也算不短, 可没听过在进入初中学习的第一天有同学竟如此直白地评价自己的英语学习。

尤某某的数学成绩是班上鼎鼎有名的, 我没表扬他的数学成绩, 应以我认为这是有目共睹的, 不需要老师的再次表扬的话, 会显得很虚, 好像他除了这个优点外没有别的。我想, 最好在英语方面表扬他, 发现了, 他的英语模仿能力强, 这可是学好英语的一个重要条件呀。在课堂里, 在大众面前, 我让他模仿磁带, 赢来阵阵的发自内心的鼓掌声。我知道, 我的教育, 开始使这个顽固的英语弱势者开化了。往后的晚自修前, 我们总能听到他朗读英语的声音, 看到他向同学求教英语的身影。

3. 指导学生学习策略和方法, 做好中小学英语学习的衔接

刚进入初中的学生, 特别是着一群英语弱势群体, 对英语的学习缺乏安全心理。老师就其特点可以进行如下操作:

了解学生在小学的一些情况, 比如说, 学了哪些词汇, 学了哪些句型, 你会哪些词汇和句型。还要了解学生的:favorite teacher, favorite food, favorite subject, favorite holiday等最基本的一些学习内容和生活的习惯, 是老师能最快地了解学生, 也使学生地适应中学学习和生活。

4. 勤家访、报喜讯、多鼓励、少批评

作为家长的, 最高兴地看到孩子受到学校的表扬, 最害怕的是孩子受到学校老师的批评。尤其是学习上是弱势群体的孩子的家长们, 他们最怕老师的电话、家访, 怕听到“告状”。作为教育的工作者, 除了给学生一个安全的学习心理环境, 别忘了也给家长安全的教育孩子的心理环境。因为, 良好的学校教育离不开良好家庭教育。我们在家访或与家长讨论子女的时候, 首先要肯定学生的优点, 然后基于优点, 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

5. 开小灶, 提供复习资料

缩小弱势群体与普通群体的差距, 还有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及时帮助该群体学生复习。笔者在平时的转化过程中, 往往会在新课前给该群体学生提供相应的信息, 比如:在上新课Unit3, BII前, 我先帮他们罗列本单元的重点句子和有关的文化渗透, 然后就“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与这群孩子先讨论, 缓解他们对新课、新语法的恐惧。上完课后, 再帮他们罗列复习

6. 利用学分评价制度, 全面评价学生

学生英语学习一周评价学分计算对照表

笔者在平时采用学分制评价,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区分谁高谁低, 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激发其主体参与能力, 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素养和英语成绩, 达到转化他们的目的。所以, 在平时的操作过程中, 现有学生自愿申请听写、考试、背诵, 可以申请同一份试卷测好几次, 直到学生本人满意为止, 成绩取学生自己满意的最高成绩, 这种评价手段大大激发了弱势群体的学习能动性。

六、总语

弱势群体是我们教育者心中的疙瘩。怎样做好转化弱势群体的工作, 是每个英语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更是义不容辞的任务。关注我们的弱势群体, 在不远的将来, 每位弱势群体不再弱, 那时, 我们才能真正解开心中的疙瘩。

参考文献

[1].苏仁平, 郭春蕾.英语学科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与分析.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Serial No.72) , 2007

[2].李铁峰.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Serial No.80) , 2007

上一篇:模拟演练下一篇:照明电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