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弱势

2024-07-12

健康弱势(通用11篇)

健康弱势 篇1

我国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的健康问题,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 大学生军训、参加体育锻炼时意外晕倒、身体不适的事件频发。我国高校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有关部门针对高校大学生做了一个身体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学生的胸围、身高和体重都在持续增长, 但身体素质却在持续下降, 这些身体素质包括爆发力、耐力、力量和速度等。我国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的健康状况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需要我们全社会高度重视。全面提高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 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的身体素质, 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

1、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现状分析

目前, 我国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的健康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根据我国高校体质弱群体的实际情况,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因为身体太胖太瘦导致身体素质差;二是曾经遭遇意外事故, 比如车祸, 不能参加体育锻炼;三是身体本身出了问题, 比如患有慢性疾病和其他疾病;四是先天就有身体上的缺陷, 不适宜参加体育锻炼。弱势群体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 心理状况不稳定, 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常常会感到自卑和压抑, 因为他们他们身体上有种种缺陷, 不能像别的同学一样, 轻松自如的参加应有的体育锻炼。但是在这些学生的内心深处, 有强烈的渴望, 去参加正常的体育锻炼, 就像别的同学一样, 追求在体育锻炼中获得的快乐和幸福。因此, 高校要科学合理的安排体育课程的内容和锻炼方式, 要充分结合高校弱势群体的特点, 提高高校弱势群体的身体素质, 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

2、提高高校弱势群体健康水平的措施

2.1、改革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程

(1) 课程目标。

制定体育课程目标一定要考虑弱势群体学生的实际, 制定有针对性的目标。比如, 针对疾病类学生, 课程目标是身体健康、疾病康复;针对伤残类学生, 课程目标是发展健康器官功能、改善残肢功能;针对体质弱的学生, 课程目标是强身健体、改善体型。我国教育部门对体育课程目标做出了指导性规定,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参与和技能、社会适应等是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针对高校体质弱势群开展体育教学时, 要围绕这些基本目标开展。对目标的可操作性和时效性要特别重视, 促进体质弱势群体健康发展。

(2) 教学方法。

体育课程针对体质弱势群体的教学目标有一定的特殊性, 根据教学目标的特点, 要选择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一是营造和谐友好的学习环境, 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教育。老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和课后时间, 关心、关爱每一位体质弱势群体的学生。了解到学生有恐惧心理, 老师要积极开导, 使学生克服困难。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老师与体质弱势群体沟通交流的重点, 一旦发现, 要及时帮助他们进行校正。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善良顽强的意志品质, 对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非常重要。

(3) 教学评价。

体育课程合理化、正规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条件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和方法。目前, 在我国普通高校中, 体育课教学评价标准和方法比较单一、不规范。一般课堂表现、出勤率和运动技能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 有些学校会设置最高成绩限制。这些方法和要求从一定程度上体质弱势学生享有的体育权利。所以, 进行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时, 应综合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理论, 要考虑体质弱势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 把实践中知识应用作为重点进行考察。另外, 可以采用个性化的评价方式, 进行对待使不同类型学生, 在体能、知识、技能等方面都得到提高。

2.2、配备专业的体育俱乐部

虽然现在高校都普遍成立了教学和锻炼相结合的体育俱乐部, 但这些俱乐部服务的学生范围很有限, 主要对象是普通学生, 体质弱势学生一般不包括在内。所以高校应该给体质弱势学生建立专门的俱乐部, 而且要照顾到体质弱势学生的需要, 不如减肥俱乐部针对有减肥需要的学生, 康复俱乐部针对有身体疾病的学生等。同时俱乐部的工作人员可以有体质弱势的学生担任。这样才有助于体质弱势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 有助于体质弱势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俱乐部里, 体质弱势学生可以发展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 俱乐部也是体质弱势学生进行学习交流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他们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能, 挖掘自己的潜能, 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自信。俱乐部的老师要时时关注和鼓励体质弱势学生, 让他们大胆进行人际交往, 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俱乐部对调节体质弱势学生的心理、增进他们的健康是非常有帮助的。

2.3、强化师资的专业培训

体质弱势学生是有特殊需要的, 结合这一点, 再加上健康因素, 开设了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课。这个课程由于对体育知识和技能教学在框架上进行了很大的突破, 对于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 他们的知识必须丰富, 要对心理学、体育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领域有所了解, 他们的技能也要过硬。而目前, 我国满足这些要求的体育老师相当的缺乏, 根本不能满足众多高校可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课。因此, 我们要这方面师资的培养。对想成为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老师的人, 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 培训既包括心理学、体育学等知识理论的培训, 又包括体质弱势群体教学方面的技能培训。同时, 要抽调力量, 针对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学进行研究和探讨, 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一些指导和支持。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老师也要从自身做起, 提高自学能力, 构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2.4、完善健全体育设施

体育设施是进行体育教学和锻炼的物质载体。没有体育设施, 就不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体育实践中去, 进而就不能了解体育教学的效果如何。学校应该健全和完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体育设备等体育基础设施, 没有的要及时购置和建设, 已有的要做好维修和保护。但是针对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设施和器材, 要一定的特殊性, 方便体质弱势群使用。而在目前我国的大学里, 没有给体质弱势群体专门提供安全可靠、合适方便的器材和运动场所。学校的体育设施主要针对的是普通学生, 没有重视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运动的需求, 这对实现教育公平是不利的。体育教育课程要面向学校里的所有学生, 不论他是体质弱还是体质强, 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的教育理念, 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 让学生同等的体验运动的乐趣。在此, 为了提高体质弱势群体健康水品, 就要求学校在资金和政策上支持完善健全针对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设施。

3、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而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质却在不断下降, 他们的健康状况也在时刻牵动着我们的心。从某种程度说,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健康水平可以反映了我国整体国民的健康水平。为了提高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的健康水平, 我们可以从改革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程、配备专业的体育俱乐、强化师资的专业培、完善健全体育设施等方面着手。我们全社会都要关心、帮助高校体质弱势群体, 让他们融入到体育教育中, 享受体育的魅力, 推动我国体育教育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晶红, 王汉臣.普通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健康促进模式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09.

[2]王汉臣, 吕晶红.普通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健康促进干预对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 2013, 02.

[3]于晓东, 李雪峰, 钱来.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健康促进策略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 2010, 05.

[4]王茹, 李卫东.健康促进计划对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质与锻炼态度影响的实验研究[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10, 10.

[5]薛敏.高职院校增强体育训练对体质弱势群体健康促进策略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34.

[6]赖锦松.高校毕业生体质弱势群体现状与干预策略[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4, 02.

健康弱势 篇2

正文:当前,在经济发展和教育转型时期,学校教育出现了一种新情况,就是儿童弱势群体的教育管理问题。我们学校把父母外出务工子女、随父母外来务工子女、学区外来借读生、残疾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孤儿等,这六种儿童确定为儿童弱势群体。我校有学生914人,这一群体学生331人,占学生总人数的36.2 %。这些儿童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缺少了或失去了父母的关爱和亲子教育,产生心理障碍,其共同的性格特点是:自卑、少言语、怕吃苦、懒散,学习不努力、贪玩、不守纪律、厌学、任性、暴躁。而这些儿童的不良倾向,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构成了潜在的危机。

教育和管理好儿童弱势群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家庭幸福、学校平安;二是关系到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校园的构建和新农村建设;三是关系到家庭教育内涵的延伸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四是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水平的提升和素质教育成果的扩大。两年来,我校教育管理儿童弱势群体的做法和体会如下。

一、倾洒关爱是儿童弱势群体教育管理的核心

我们学校把关爱儿童弱势群体作为教育重点和教育特色,创新了家庭教育的内涵,建立了儿童弱势群体关爱教育机构,大力开展“五二一”爱心活动。“五二一”总体意思是“我爱你”。“五”指的是 “弱势群体”儿童五种管理制度、五种养成教育、五种教育活动;“二”指的是关爱和教育两种行动方式;“一”指的是追求一个让儿童弱势群体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目标。

(一)、制订了儿童弱势群体五种管理制度

1、登记制度。开学初,各班主任全面普查一次,发现儿童弱势群体登记造册,教师人手一份,建立儿童弱势群体档案。

2、托管制度。儿童弱势群体每人安排一个比较熟悉的教师委托管理,托管双方每天

必须见面交谈一次,帮助儿童弱势群体解决问题,并督促学习。

3、帮护制度。要求班子成员、党员干部带头帮护弱势儿童,班主任、科任教师积极帮护本班儿童弱势群体,同时鼓励“阳光儿童”与儿童弱势群体相互帮护。师生与弱势儿童结对帮护情况,张榜公布,不计报酬,4、联系制度。每学期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召开座谈会,家长不在,由监护人参加,加强沟通与信任;开通“心心夜话”电话家访和填写《家校联系卡》,加强联系与交流。

5、考评制度。每学期评比一次,看谁关爱的弱势儿童进步大、变化快、学习好。根据教师托管儿童弱势群体方面做的工作汇报和所取得的成绩,评选部分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并纳入《教师量化评估方案》和《师德考核方案》。

(二)、狠抓了儿童弱势群体五种养成教育

1、习惯教育。主要内容是《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五小”公民》、《学校九九常规》、《十要十不准》等,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2、品德教育。很多弱势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养成了“以我为中心”、“自己说了算”不愿与别人沟通的孤僻、任性的性格特点,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为此狠抓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改变弱势儿童经常为了小事与同学闹矛盾的现象,要求学生以“八荣八耻”为标准,学会互相团结、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合作学习、共同生活,养成严于律己,宽容待人,对人有礼貌的良好品质。

3、法制教育。组织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儿童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聘请了镇司法所简金根所长、派出所刘国根干警、区关工委胡乃豪主任来校宣讲法制课。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法律知识,懂得自身的权利和责任,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学生明白如何在家做一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走上社会做一个好公民,有效地预防了青少年违法犯罪。

4、自理教育。模拟“军事化”管理,每天晨起进行早训,安排大扫除、洗衣晒被等,整理内务,做到叠被子、摆牙杯、摆牙刷、挂洗脸巾、放鞋子形成“五条线”。培养自理能力,养成不怕苦和累的品质,懂得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自己做,不麻烦别人。加强卫生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5、心理教育。儿童弱势群体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亲情与家庭的温暖,缺少正常的家庭教育,其身心健康与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要求班主任、“代理父母”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安排“代理父母”多给予儿童弱势群体学习上、生活上的关爱,经常找他们谈心,询问其衣食起居情况,补充儿童弱势群体情感的不足,让他们享受亲情般的温暖。

(三)、开展了儿童弱势群体五种课外教育活动

1、主题座谈活动。如《说说我的父母》、《说说我的家庭》、《我的心里话》、《我爱我的同学》、《我爱我的家乡》、《有话对老师说》、《爱心行动》等。

2、智力竞赛活动。如书画赛、演讲赛、辩论赛、读书征文赛、讲故事赛、猜谜语赛、成语接龙赛等。

3、文艺表演活动。如舞蹈、鼓号、声乐、器乐、小品、哑剧、地方戏曲等。

4、体育训练活动。如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跳高、跳远、单双杠、短跑、跳绳、武术、韵体操等。

5、课外情趣活动。如送生日贺卡,送祝福明信片,共唱生日歌;利用校内计算机上网查资料;进图书室借书阅读,收看电视节目,“小记者”校园采访,学洗衣服叠被子等。

二、形成合力是儿童弱势群体教育管理的保证

1、学校部门、班级、教师形成合力。学校以校长为龙头,以班子成员为表率,以班主任为主体,把关爱儿童弱势群体的责任落到实处。学校教师就是“代理父母”,挂在嘴边的就是儿童弱势群体教育管理问题,经常与他们见面谈心,发现学生生病,立即送医院,并垫付医药费,如刘卫勇老师上学期垫付医药费300多元。桐林村委廖小根同学,智呆、双拐,不能上下楼梯。学校没有嫌弃他,老师、职工和同学共同给了他更多的关爱,背他上厕所,把饭菜送到他手上,晚上帮他盖被子,使他顺利完成了小学的学习任务,进入初中学习。孩子的母亲为了感谢学校的培养,特意请人写了一封感谢信贴在校门口。

2、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形成合力。关爱教育儿童弱势群体不仅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还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和谐教育,才能促进儿童弱势群体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肖博同学是一个孤儿,五岁时父母车祸全亡,从小就养成了偷东摸西、贪小便宜的坏习惯。四年级刚转入我校学习不久,就偷学校老师的自行车卖给废品收购部,拿着18元钱走进了电子游戏室。学校发现后,一方面安排治保处把他列为重点教育管理对象,另一方面通知他的监护人加强监督力度,再请派出所干警给他上法制教育课。通过联合整治,他终于改邪归正了。

3、亲子教育、隔代教育、隔亲教育形成合力。五星村委刘海波同学,父母外出务工,由其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看管,低年级在村校读书时养成了调皮、傲慢、不守纪律、称

王称霸的恶劣习性。中年级转入我校学习,在校拉帮结派欺负别人,不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教育,还砸校门,说不读书了。老师和同学没有厌恶他,经常找他谈心,替他洗衣服,教他洗鞋袜,还找到他的亲戚共同关心他的衣食起居,指导他的学习,帮助他克服不良行为。通过一年的不懈努力,他不但学习进步了许多,而且当上了班干部,班里的劳动他抢着干,变成了老师的得力助手。看到刘海波同学的变化,他的父母高兴、他的爷爷奶奶高兴、他的亲戚高兴。他的父母再也没有因为他调皮惹事生气,一家人和睦相处。

学校关爱儿童弱势群体已形成的三种合力,两年来坚持一边探讨摸索、一边总结提高,在创建和谐教育中取得了显著成绩,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亲睐。今年秋季开学时,学区外有200多弱势儿童监护人要求把学生寄宿在我校学习。

三、强化服务是儿童弱势群体教育管理的基础

1、努力改善学习环境。我校地处集镇,有网吧、游戏厅十几家,为此,学校加大了封闭式管理的力度,聘请了专职门卫,每天24小时在校门口值班。白天安排了行政领导值日、教师值日、学生干部值日,晚上安排了教师值班、巡逻、查寝。住校生每星期一、五由父母接送上学回家,走读生佩戴“学生证”出入校园。学生有事先向班主任请假,写好请假条交治保处存档,预防了儿童弱势群体安全事故的发生。

2、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在管理上推行了“人性化”服务,投资了8000多元添置圆桌、餐具,实行“分桌自助餐”,让学生吃饱吃好,吃得舒畅;投资了3000多元购买体育器材,投资近万元添置大彩电、音响设备,丰富学生课外生活;还配备了保健用品,经常对学生进行健康体格检查,防止意外疾病,确保了儿童弱势群体健康成长。

3、努力改善家校合作。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定期对儿童弱势群体进行登门家访、电话咨询,深入调查,全面了解其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情况,分析其性格特点形成的原因,研究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管理。实行家长开放日,让家长亲临课堂,真实了解学校、了解老师、了解学生,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各项工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使儿童弱势群体教育管理到位,使他们的家庭协调、和谐、平安。

四、塑造成才是儿童弱势群体教育管理的目标

儿童弱势群体是未成年人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爱教育好这一群体,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才,学校教育长期的工作任务和目标。

通过我们的努力,儿童弱势群体在学校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出现“八多八少”:自信的多,自卑的少;肯说话的多,沉默寡语的少;勤快的多,懒散的少;守纪律的多,违反纪律的少;勤奋学习的多,贪玩的少;乐学的多,厌学的少;懂理的多,任性的少;温和的多,暴躁的少。据学校统计在331名儿童弱势群体中,有149名同学在学校、关工委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项比赛中获奖。

单亲家庭子女廖清清同学刚进学校时,沉默寡言、不合群、十分自卑,老师悉心教育帮助她。经过半年的在校学习,她表现非常突出,不但遵守纪律好、学习成绩好,而且善于演讲。她多次在市区读书活动比赛中获奖,并荣获新余市“十佳春蕾女童”和江西省“优秀春蕾女童”称号。

一对外省来的姐弟俩——庄文忻和庄文杰同学,姐姐八岁,弟弟六岁,由于地方风俗习惯不同,语言交流不方便,起初孤苦伶仃。老师就带领同学和他俩交朋友,介绍我们这里的风土人情,鼓励他俩要适应新环境,养成生活自理习惯,提高生存能力。后来他俩成了我们学校的“故事大王”,给同学们讲了很多稀奇有趣的家乡故事,受到同学们赞扬,在随父母回家的时候,他俩抱着老师和同学失声痛哭,久久不肯离去。

我们一直将关爱、教管儿童弱势群体作为一项重要课题,作为一种教书育人的责任,作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以此带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深入。让儿童弱势群体在学校感受到同学是可爱的,老师是可亲的,学习是快乐的,从而消除他们缺少亲情的孤独、焦虑,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就是家,教师就是父母,处处有温暖。两年前,儿童弱势群体中患心理障碍的占70%,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占78%,学习成绩跟不上的占65%;如今,他们中能克服心理障碍的达到95%,能改正不良行为习惯的达到98%,学习成绩有进步的达到100%。

健康弱势 篇3

关键词:弱势群体,家庭,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2-0044-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分配政策上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打破平均主义,打破铁饭碗,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个人收入差距逐渐拉开,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个人收入悬殊的不同阶层。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心理状况如何呢?他们是不是和其他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有共同特征呢?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是很有意义的。

1.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及其子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处于大学阶段的青年,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记忆力强,情感丰富,充满理想与幻想,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弱势群体家庭学生同样是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应该享有和其他青年一样的权力,应该和其他青年一样健康地成长。然而,弱势群体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据资料显示,弱势群体家庭学生具有如下的共同心理特征:焦虑、自卑、孤僻、胆怯、自我封闭等。因此,对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现状分析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都活泼好动,相互交友,结伴学习、玩耍。在学习的过程中,体育专业需要学生间的互相配合,互相帮助,有些项目还需要极大的热情,尤其是篮球、足球、排球等。常年的学习体育技术与训练改变了学生的性格,让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直面人生。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体育学院弱势群体家庭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学习压力,但他们对考试不再象小学生和初中、高中生那样普遍感到恐惧和害怕,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与体育专业学业难度相对不是很大有关,但也不能完全说明他们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好。有些弱势群体子女往往对人很冷淡,个别人在行为上常表现为办事独来独往,即便是与教师交往也显得生疏,对教师的关怀不易接受,甚至抱怀疑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体育学院的同学有相当一部分不愿主动地邀请同学到自己家里玩,天真活泼的天性被自卑取代,自己家庭和别人家庭的巨大差别阻隔了与人交往的渠道,贫富的巨大差距使他们回家后很少邀请同学一起玩耍,这似乎和他们在学校的表现有些矛盾。体育学院弱势群体家庭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相当多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有过逃学、逃课的行为发生”,“上课玩手机、发短信”,有的认为“读书没有意思”, “不想吃苦,害怕艰苦的体育训练”,厌学的心理状态使部分同学表现出对学习毫无兴趣,缺乏上进心,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更有甚者影响其他学生学习或与教师作对。有些学生看到班上一些学习好、家庭条件又好的同学学习很努力,不是向他们学习,而是自暴自弃,对未来的期望值很低。当问到为什么不报考研究生时,许多同学这样写道:“学费太高,负担不起”,“考上研究生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好工作”,“时间太长,还要挣钱养家”。造成他们性格孤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经济条件差,缺少与他人交往的机会是很重要的原因。弱势群体家庭的青年人,由于自卑心理,害怕别人嘲笑,很多事情谁也不告诉。体育学院弱势群体家庭学生把内心想法告诉老师的人最少,绝大部分人有了心事还是选择告诉自己的好朋友,值得注意的是,有高达17.28%的同学选择了“谁也不告诉”。在学校及日常生活中,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选择责骂和还击的学生的比例也是比较高的。

3.共同心理特征

经调查研究发现,体育学院弱势群体家庭学生身上存在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

2.1体育学院弱势群体家庭学生学习压力较小。

体育教育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在就业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在考研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多数学生在面临考试时还是处于较为适应的状态,和初中、高中的学生心态有着明显的不同。

3.2部分弱势群体家庭的同学存在冷漠、孤僻、自卑心理。

他们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的矛盾心理,具体表现为虽然在学校和同学在一起时有快乐感,但很少主动邀请同学到家里作客,看到同学高消费时,还是感到心理失衡,在回家后家庭和别人的家庭出现巨大差别时,自惭形秽,觉得抬不起头,处处不如别人。

3.3有一部分弱势群体家庭的学生存在胆怯、羞怯的性格特点,封闭自己。

要改变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需要国家和社会力量给予帮助或支持,也就是说,他们是一些需要他人帮助、支持、甚至是救助的群体。外力的帮助和支持是改善、改变他们的状况的主要力量。当然,现代意义的社会支持不是一种被动的帮助或施予;它强调借助外力的支持,同时以通过与弱势群体成员自身的力量的结合,提升社会弱者的能力,增加他们社会参与的机会,从而达到改变他们弱势处境的目的。这便是现代社会工作所强调的“助人自助”的理念的具体体现。

4对策及建议

4.1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出发点。能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弱势群体家庭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更为强烈,这是因为他们缺少周围人群的关爱,他们迫切需要用师爱来弥补亲情的缺损。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用真挚的爱对待他们,作为教师对待学生要亲切、和蔼,让学生有安全感和信赖感,争取做他们的朋友。

4.2教育是双边活动的过程,心理教育更不例外。在弱势群体家庭学生的心理教育过程提出个体原则是基于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个体能动性发挥对教育效果的积极作用而言,也是要求教师在实施教育活动中必须以适应学生为前提,没有他们的主体选择,没有他们内在的对教育内容和方式的积极性,就谈不上教育活动,更变不上教育效果。大学时期的大学生,其内心世界的自我评价的意识迅速增强,独立意识强烈,这种现象本身是一种进步,应给予肯定。因此,教师在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善于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自我,从内心深处知晓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从而有效地扬长避短。

4.3要充分改变弱势群体家庭学生孤僻、压抑、自我封闭等不良心理状态,教师还应当注意营造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要想法让他们与同学们交朋友、做知己,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爱,同学的友情。如建立互助小组,开展一帮一等,可以使他们从被动到主动参加集体活动,融入到大集体中来;其次,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弱势群体家庭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对能力弱的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为同学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增强他们与同学之间的亲和感。

参考文献:

[1] 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2] 李意如.德育改革的思路与探索[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 李子勋.心灵飞舞[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健康弱势 篇4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通过调查、走访和询问广西工学院06级、07级学生及班主任, 确定弱势群体对象, 根据研究需要, 从中随机抽取95名残疾、轻度功能障碍和贫困学生为实验对象, 并对其进行第1轮实验, 随机抽取除实验对象外的95名弱势群体为对照组;通过调查、走访和询问确定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 (二级学院) 06级、07级学生及班主任, 确定弱势群体对象, 从中随机抽取90名残疾、轻度功能障碍和贫困学生为实验对象, 并以其进行第2轮实验, 随机抽取除实验对象处的90名弱势群体为对照组。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法

1.2.1.1 于2008年4月-2008年6月对第1组研究对象进行第1轮教学;2008年9月-2008年11月, 对第2组研究对象进行第2轮教学。教学时数32学时, 其中理论8学时, 实践24学时。对照组学生按传统体育模式进行相关体育活动。2009年5月, 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有关心理健康的问卷追踪调查。

1.2.1.2 素质拓展训练内容的确定[5]:选取个人及双人项目:双人接力、相依为命、盲人闯雷阵;沟通项目:信任百步行、盲人摸号、孤岛求生;破冰项目:大树与松鼠、卧式传递、天龙八部;团队协作项目:信任背摔、有轨电车、人山人海。进行1.5h/1次/周, (其中准备部分15min, 主要部分45min, 交流讨论部分30min) 的素质拓展训练实验教学。实验组的教学分别由2名参加过素质拓展训练培训的讲师担任。对照组学生分布于学校各班, 基本能代表全校传统体育教学现状。

1.2.2 问卷调查法

1.2.2.1 SCL-90诊断量表[6]:该量表包括感觉、情绪、思维等9个因子, 采用5级评分, 按1、2、3、4、5计分, 分值越高, 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1.2.2.2 采用《自尊量表》 (SES) [7]作为测试学生学习兴趣的工具。其中4道反向记分题。4个可供选择的答案分别给予4、3、2、1分, 分值越大, 说明自尊水平越高。

1.2.2.3 采用现场发放问卷, 现场回收的方式进行调查, 所有问卷全部有效回收。

1.2.3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进行常规统计和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素质拓展训练对高校弱势群体自尊水平的影响

表1和表2表明:实验前两组学生自尊水平相当, 经T检验P>0.05, 差异不显著。实验后, 对照组学生自尊水平的平均值为30.5870和30.4840, 实验组学生自尊水平的平均值为31.5217和31.6110, 经T检验P<0.01, 两组呈非常显著性差异;停训半年后, 对照组学生的自尊水平略有下降, 实验组学生的自尊水平下降显著。实验组在施加干预手段后, 其自尊水平显著提高, 停止干预手段后, 其自尊水平下降 (P<0.05) , 说明干预手段 (素质拓展训练)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我们应从各方面创造条件确保弱势群体的体育参与能力, 从制度上保障弱势群体的体育参与权利,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体育参与机会[8], 促进其自尊水平的提高。

2.2 素质拓展训练对高校弱势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调查表明 (见表3和表4) :实验前两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当, 经T检验P>0.05, 无显著性差异, 实验后, 对照组学生心理健康的平均值为3.6110和3.5126, 实验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平均值为3.1442和3.2142, 经T检验P<0.05, 停训半年后, 对照组学生和实验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均略有下降, 说明实验干预手段 (素质拓展训练) 对实验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性作用。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以心理素质练习为主, 身体锻炼为辅的练习手段, 有助于对高校弱势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9], 是一种促进弱势群体心理健康的良好手段。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素质拓展训练对提高弱势群体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优于传统教学, 实验组实验后的自尊水平明显高于实验前, 也高于对照组, 经T检验两者呈高度显著性。

2.实验组学生实验后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实验前和对照组, 学生自尊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反之, 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其自尊水平的提高。

3.对照组学生的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均略有提高, 但不显著, 说明传统教学对提高弱势群体大学生的自尊和心理健康作用不显明。

3.2 建议

1.弱势群体由于其自身不足或缺陷, 均存在一定心理问题, 我们要重视弱势群体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更要重视其心理健康, 大学体育教学要紧紧围绕提高弱势群体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行改革和发展。

2.学校、家庭和社会要给予弱势群体大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一方面, 要加强其健身意识的培养和身体力行, 另一方面, 学校体育组织和教师应给予支持, 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

3.为弱势群体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并进行长期跟踪调查, 以便随时了解心理状况, 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相关心理咨询点, 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医务检查、监督, 实行“体医结合”, 保障弱势群体身心健康。

4.继续探寻适合促进弱势群体大学生心理水平的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内容, 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 为高校弱势群体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

摘要:运用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对高校部分弱势群体进行素质拓展训练实验教学和追踪调查, 以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和超前的改革发展意识, 从理论与实践上探讨素质拓展训练对高校弱势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素质拓展训练有助于提高高校弱势群体的自尊水平, 并能显著改善高校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素质训练,拓展训练,弱势群体,心理健康,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1]鲁长芬, 罗小兵, 王健.对弱势群体体育健身需要、意愿和态度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40 (11) :25-29.

[2]陈成文.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0.

[3]孙荣会.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4, 19 (5) :64-66.

[4]吴锦瑜, 于绍良, 赵春晖.为弱势群体编织一张“精神保障网”[J].半月谈, 2002, 7:26-28.

[5]毛振明.学校心理素质拓展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 4.

[6]陈建文.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 2004 (27) :182-184.

[7]张力为, 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32-137.

[8]张军献, 虞重干.残疾人观的嬗变及残疾人体育的历史回顾[J].体育科学, 2007, 27 (3) :17-22.

关爱弱势群体 篇5

12月20日下午14:30,贺兰县文明单位“献爱心、送温暖” 结对帮扶启动仪式在贺兰一中多功能厅举行,结对帮扶文明单位负责人、受助学生学校负责人、贺兰一中受助学生共700多人参加了启动仪式。自治区文明办城市处处长毛录、银川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杜翔普到会指导工作,贺兰县委常委统战部长沈学文同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恩建国同志,政协副主席王国庭同志参加了会议。

这次活动是贺兰县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及市县“准备之冬”活动,为进一步在全县营造学习雷锋、志愿服务的浓郁氛围,推动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持续深入开展而发起的。12月初,贺兰县文明办会同贺兰县教育体育局,在全县24所中小学和5个教办3万多名学生中,摸底调查全县范围移民村学生、孤儿、残疾人家庭学生、单亲家庭学生、低保家庭学生,尤其是生态移民学校中小学生由于家庭贫困、缺乏劳动力等原因,缺少棉衣、棉被、书包、文具等用品。经过各学校摸底上报,文明办和教育体育局经过审核,从1503名学生中确定829名贫困学生为受助对象。各级文明单位要高度重视本次活动,积极申报意向帮扶学校,切实发挥文明单位的典型示范带头作用,为贫困学生奉献爱心。根据各文明单位申报意向和情况,确定94个文明单位帮扶贫困学生。经请 示县委主要领导,下发了《关于开展文明单位帮扶困难学生的通知》(贺文明委发[2012]9号)。文件下发后,不断有文明单位负责人打来电话咨询具体帮扶方式,据悉,启动仪式前贺兰运管所和习岗镇已经对学生进行了结对帮扶。各文明单位帮扶的资金额度从200元、300元、500元不等,据测算这次活动结对帮扶资金达17万元左右。启动仪式结束后各文明的帮扶活动在本月30日前结束。

“献爱心、送温暖”结对帮扶活动是贺兰开展“三关爱”活动的深入推进。2012年,贺兰县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以3.5雷锋日为契机开展了“贺兰县践行雷锋精神暨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全县22个单位对贺兰回小和太阳城小学的66名农民工子女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为学生送去了慰问金和学习用品;贺兰一小、凯添公司、工商局等单位的志愿者到老年公寓陪老人们聊天、打扫卫生,一小的学生和老师还自编自导文艺节目给孤寡老人表演,同时小朋友们还为老人们带去可口的食品。

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团县委、文明办、县林业局联合在洪广镇高荣村生态移民点举办了“保护母亲河”—-神华公益基金会青年林贺兰县项目启动仪式,我县青年志愿者代表、企业员工、部队官兵等共200多人一起参加义务植树劳动,共计种植5万余株。开展社区“便民志愿服务”活动。

开展“爱我家园”志愿环保活动。组织县城各中小学校千名少先队员在校园周边及公园广场就近开展 “学习雷锋争做环 2 保小卫士”行动;县机关工委组织等近千名干部职工在主要街道积极开展“清洁贺兰”环境整治活动,清理路面、打扫卫生、规劝不文明行为等。开展“社区一日行”活动。全县全体在职党员1200多人以志愿者分队为单位,全部深入到居住地所在社区,开展了“洁净贺兰”大规劝、大宣传、卫生大整治活动,清理卫生死角。

开展“关爱残疾人”活动。为了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进一步加强残疾人的权益保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贺兰县残联、贺兰县检察院联合创办成立了“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积极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在利民社区开展“关爱智障儿童”活动,为智障儿童发放毛绒玩具盒电子玩具,增强家长对智障儿童康复的信心。

举办了九九重阳节“金婚银婚佳偶”系列活动,在全县选出“金婚佳偶”12对,“银婚佳偶”21对,为33对佳偶免费拍摄了婚纱照,并为6对佳偶代表举行了集体婚礼,给他们送去了温暖和关爱。

“关爱他人,送温暖”活动。在第27个国际志愿者日,由县文明办、团县委、民政局和各乡镇(场)联合举办的“关爱他人,送温暖”活动在金贵镇启动。贺兰县民政局为全县困难退伍军人配备优抚资金65万,全部用于生活困难的优抚对象。在这次活动中,为优抚对象送煤炭全部由志愿者送到优抚对象家中中。天气虽冷,可一个个志愿者将他们的志愿精神展示在 3 了国际志愿者日,他们将温暖送到了一个又一个需要帮助的优抚家庭。

开展“关爱贫困母亲”活动。县妇联在全县开展“传递邮包 传递爱”捐赠活动。在全县干部职工、企事业单位中开展爱心捐助,为全县筛选出的3745名贫困母亲每人邮递价值100元的“母亲贴心包”一个或价值200元的“母亲暖心包”一个。目前募集到资金10万元,资金募集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募集资金可以达到12万元。工作还在进行中。

整体弱势 局部牛市 篇6

上周我们在文字的末段提出,短期的下压会引致一次反拉,但预期反拉的时长不会超过5天,而后市场还是要选择向下。从大指数上证指数的表现看,低点上行运行时间也就是三天多点,而幅度远远小于我们的预期,市场之弱,是出于之前所意料的。看来我们的假设并不成立,作困兽之斗的机构们连这个反弹结构都不敢乐观视之。

从一周的走势观察,我们发现依然有涨势相当良好的个股。但无一例外的是,这些都不是机构投资者们所号称的低估值股,也看不到机构们有努力修复它们估值的努力。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代表蓝筹股典范的上证50成分股,成了拖累市场重心下移的主要力量。上证50与180指数,率先创出自4月18日高点调整以来的新低。为什么会有这么滑稽的现象?不是号称低估值品种的投资价值极具投资性,却眼见着股价下滑成交量萎缩而不蜂拥抄入?其实,在市场资金面情况不良时,大市值的蓝筹股再怎么有投资价值,也难以抵御资金外流的消磨。

三月末至今,我们始终强调的风险并不是市场内部本身,而是宏观层面的资金供给情况恶化。由于民间利率高企而银行无款可贷,企业的经营现金流已经出现越来越紧绷的局面。折射到市场的情况,双汇“健美猪”案子只是一个引子,它导致了市场主流资金层面的心理变化,大量的赎回盘令主流机构不得不考虑资金层面的风险。而从企业层面看,二级市场投资权重股的公司,因经营现金流出现紧绷而套现股权的情况也开始增加。这种时候,越是流动性高的权重股,越容易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减持。如果这一现象形成一个趋势,则未来市场重心继续下移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况且周四央行再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21%,一次性收缩流动性至少3700亿,将使本已资本金不足的银行体系,再次出现大规模融资的预期。但是,要记住历史上任何弱势期,金融板块的大规模融资方案出台,只会令指数再下一个台阶。

我完全不反对低市盈状态下的金融股有投资价值的观点,但要看你怎么投资,如果你不是史玉柱、郑裕彤一样的、只追求丰厚分红回报的超级富豪,完全没有必要在全市场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参与这类未来可能债券化的品种之博弈。因为,你跟他们不一样,你还是一个价格套利者,在下行趋势中自己给自己讲估值的故事,只能忽悠你自己。而前面的齐鲁银行、汉口银行的例子,包括最新冒了出来的温州银行骗贷案,还不足以说明目前金融系统潜在的问题吗?即使是我要投资银行股,我也会等到下半年,出现货币政策宽松的信号之后。因为,今年压通胀是主基调,只有当CPI下行到4.1%附近时,由于惯性作用的延后反应,才会出现货币松绑的情况。而那个时点,我们预期将在三四季度之交的之后某个时点。

其实,我不止一次地反对普通投资人张口闭口大盘如何如何。何谓大盘,他们都说就是上证指数。将一个虚假之极,权重股占比超过40%的指数,作为公众参照物,本身就有失其合理性。尤其是当市场的总流动市值足够庞大时,而市场的资金总供应量不足以同时支撑两类股上涨。此时的上证指数,就越发不能为你提供操作的参考。当市场是个趋势下行,大小指数是同步向下时,你可以以大指数上证指数为参考;而当下行的第一冲击波完成后,大小指数将出现背离情况,这时,如果还用大指数为参照物,上证指数一出现调整你就卖股,那你又错了。

而以目前的大小指数状况看,大指数明显受制于资金面情况的不佳,再现缩量下行状。从其波动结构看,第一轮的推动结束还无法确认,至少得待日线背离时才会有一次稍强力度的反拉。我们注意到,上证指数自4日18日高点下行之后,始终没有出现一次细节上的上行推动,故尔只能判定目前这个下行趋势仍然没有结束。周五的午盘后上涨,只不过是中石油等权重股反拉修复的走势,并不能因此就让我们改变对其维持弱势的判定。即便是一个结构性反拉,也不会有太高的幅度。而且,我们尚不能预见的不利因素仍然没有出尽,金融系统隐藏了多少如温州银行骗贷案的风险我们无从得知。而大量的居民存款向民间融资机构迁徙是个事实,这中间还有多少将要引爆的地雷我们同样不得而知。因此,出于审慎的原则,当下不持有过于乐观的预期,对于自己的资金是一种保护措施。即使是有一个反拉,也不值得你全仓压上搏个暴赚。

但从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市场的另一面却是有一批个股的不断走牛。如果,我们仅以上证指数的波动趋势作为我们进出市场的原则,显然是有失公允。个股的走牛,令人难以想象这竟然是一个下行趋势,难不成机构都疯了,非得逆势而作?其实,你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可能会更好。三月份时,我曾提出过市场维持牛皮盘整是对各方资金都是最有利的观点。因为,如果你非要把上证指数推出一个大牛市场,在今年宏观情况那么复杂的环境下,资金层面肯定是不支持的。那样做,只会使大面积中小市值的品种全面失血而大跌,即便是资金都向大盘股迁徙也出不了牛市,这反而会让组合持仓的机构们出现大面积亏损。所以,市场压住大蓝筹不涨,让成长股上涨才是对各路机构最好的结果,总体组合持仓的市值波动幅度就不会那么大。而至今有一部分机构算是明白这个道理,既然是要忽悠人买股抗通胀,没有搞出几个大牛股,人们如何会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我们看到的怪相就是熊指牛股的市场。

不过,后面的情况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当越来越多人机构认识到这个问题后,可能出现规避ROE下滑趋势蓝筹股,转持成长股的情况。由于前面小指数们领先于大指数出现调整,我们注意到引起小指数下行的主要原因是创业板的新发股与中小板中的0024XX群体。目前的小指数中小板指数波动结构已经行至本级下行推动之末端,无论后面怎么反拉,它都尚缺一个小级别的下行末段。也就是说,我们希望中小板综指尽快打出个新低,然后出现日线级别的底背离,如果这个信号出现,则在该方向的成长股群体上至少压上五成仓位,是可以搏一个短期好收成。

与中小板综指相仿的另一个小指数就是创业板指数,目前它的波动情况也差不了多少,大约是处于去年12月20日高点下行的大级别3-3-5三波段下行结构的5-IV段,尽管其跌势亦未尽,但是,已经出现这个群体有些个股脱离板块整体的单独上行运动。为此,我们认为,当创业板指数与中小板指数同时完成末段下行,并出现低位日线底背离现象。而当其自低而上的第一个上行推动结构出现时,再度回压不创新低。则市场将出现同步共振向上的一轮结构性上行行情。

今年的市场情况很复杂,我相说的是,如果单纯以上证指数为参照物,你是无法做好今年行情的。尽管指数趋势看起来很难看,但个股其实并不算难做。只要知道什么时候你该做什么类的股票,以波段套利取代长线投资,应该还是会有不错的收成。而上周我们提示过夏季火旺,在后面至小暑之前,多做科技、文化、电力类的品种是个好的选择。

健康弱势 篇7

目前, 我国学术界关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6]。本文调查的社会弱势群体人群主要以经济上的弱势为主, 包括贫困人口、下岗与失业人员、农民工、残疾人 ( 包括身患重大疾病者) 4类。笔者以广州市中职学校中社会弱势群体子女为研究对象, 通过心理健康测量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先根据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的总数、类型进行分层随机抽样, 按学校总数10%抽取6所学校作为调查点 ( 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增城市职业技术学校、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羊城职业技术学校、白云行知职业技术学校、广州商贸职业学校) 。其中按学校类型可分为综合类、理工类、文科类、其他类 ( 包括医药、艺术、师范等) 4类, 比例约为2∶2∶1∶1。最后以班级为整体, 用随机整群抽样法, 以每所学校一、二年级在校学生总数的15%作为样本总数, 每所学校抽样人数为250 ~500名。最终抽样总人数为2 092名, 回收有效问卷共计1 918份, 有效率为91.7%。将其中符合弱势群体子女条件的抽样对象筛选出后作为正式研究对象, 剩余抽样对象作为对照。社会弱势群体子女的人数为583人, 占30. 4%。其中男生占30. 7% , 女生占69. 3% ; 农村79. 9% , 城镇20. 1% ;53. 9% 是农民工子女, 38. 6% 为持“六证” ( 全国范围内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城镇困难家庭证、农村困难家庭证、五保供养证、特困证) 者, 15. 8% 为失业或下岗人员, 9. 3% 为残疾或重病者。

1. 2方法所有抽样对象独立填写自编的“中职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和朱佳编制的“中职生心理健康量表”[7]。均为自陈式量表, 前者主要调查抽样对象的家庭情况, 如果父亲或母亲为农民工、城镇失业或下岗人员、残疾人 ( 有残疾证) 和重大疾病患者 ( 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制定的《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中列明的疾病为主) 、持有各种官方认可的困难或低收入证明的人群, 即为弱势群体子女。后者包含情绪、人际关系、学习及目标、适应性等4个分量表, 共98题, 采取2级评分, 分值越高, 心理健康水平越低。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930, 4个分量表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715 ~0.895。

1. 3 统计分析 全部数据录入 SPSS 17. 0 进行分析, 主要采取独立样本的t检验。

2 结果

2. 1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水平与非弱势及广州市中职生常模比较将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量表的得分与非弱势群体及广州市常模[8]比较发现, 弱势群体子女与广州市常模在各分量表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而非弱势群体子女只在情绪分量表得分高于弱势群体子女 ( P <0.05) 。见表1。

注:t1值为弱势群体子女与广州市常模比较, t2值为弱势群体与非弱势群体比较; * P <0.05。

2. 2不同性别城乡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水平比较男生在人际关系和学习分量表上得分均低于女生 ( P值均 <0.05) ; 城镇和乡村的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量表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 05) 。见表2。

2. 3 不同类别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水平与非弱势群体比较 见表3。

注:t1值为农民工子女与非弱势群体子女比较, t2值为残疾重病子女与非弱势群体子女比较, t3值为贫困人口子女与非弱势群体子女比较, t4值为下岗或失业人员子女与非弱势群体子女比较; * P <0.05, **P< 0. 01。

农民工子女在学习分量表上得分低于非弱势群体子女 ( P <0.01) , 其他分量表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 05) 。有残疾或重大疾病的弱势群体子女仅在情绪和人际关系2个分量表上得分均低于非弱势群体子女 ( P值均 <0. 05) 。贫困人口子女及下岗或失业人员子女与非弱势群体子女在各分量表上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05) 。

3 讨论

本次调查的中职在校生最终确定的社会弱势群体子女比例为30.4%, 高于社会一般水平[9]。可能是由于中职教育综合成本相对较低, 中职学生学习3 a即可进入社会工作, 加上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投入, 对困难学生和农村学生等提供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等政策, 吸引了经济状况较差的弱势群体子女入学。

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水平与广州市中职学生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水平城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贫困、失业或下岗人员子女心理健康与非弱势群体子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家庭经济问题并没有影响学生的心理状况, 主要与国家对中职学生的各种保障以及中职学校本身不断革新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密不可分。另外, 社会弱势群体子女中男生在人际关系和学习分量表上得分低于女生, 说明弱势群体子女中男生人际关系和学习积极性均优于女生。

社会弱势群体子女与非弱势群体子女相比, 在情绪分量表上得分更高。说明前者情绪起伏更大, 更容易出现低落、消极、悲观、敏感、缺乏自信等。不同类别社会弱势群体中, 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分量表得分显著低于非弱势群体子女, 提示农民工子女的学习态度更为端正、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残疾或重大疾病群体子女在情绪和适应性分量表上与非弱势群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残疾或重大疾病群体子女情绪起伏较大, 更容易消极悲观和缺乏自信, 同时也更容易出现人际关系处理不善, 导致社交障碍和矛盾。

综上所述, 中职学校中社会弱势群体子女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处理方面。有研究提出部分中职学生感情严重压抑, 情绪体验消极[10], 和本文调查结果一致。一线教育工作者必须注意学生情绪的变化, 及时发现问题, 寻找合适的调节学生情绪的方法, 让情绪发挥有利的动机作用和适应作用。有学者提出“四维抗压”和情商教育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11,12], 以及通过工具、情感、讯息、同伴等支持系统, 整合成社会支持系统以增强弱势群体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积极的情绪体验, 缓冲生活和学习压力对身心发展的消极影响,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13]。这种研究结果值得进一步在弱势群体中推广。

摘要:目的 了解中职学校中社会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 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 在广州市6所中职学校中选取1 918名在校生进行家庭情况调查和心理健康测量, 比较社会弱势群体子女与非弱势群体子女及广州市常模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结果 共筛选出弱势群体子女583名, 占30.4%。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各量表得分与广州市中职学生常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在情绪量表上得分低于非弱势群体子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4, P<0.05) 。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水平城乡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男生的人际关系和学习心理健康水平均高于女生 (t值分别为-2.23, -2.09, P值均<0.05) 。社会弱势群体中, 农民工子女学习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弱势群体, 残疾或重大疾病群体子女情绪和人际关系健康水平低于非弱势群体 (P值均<0.05) 。结论 中职学校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水平与广州中职学生的整体水平一致, 部分弱势群体子女情绪和人际关系问题较为突出。

健康弱势 篇8

我国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一直是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由于高中阶段学习尤其是高考的压力,使体育锻炼的时间被极度缩减,导致在校大学生身体素质每况愈下。大学期间运动猝死,军训晕倒的事例时有发生。可以说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已非常令人担忧。

鉴于这一事实,国家层面连发文件,要求各高校重视体育,积极开展体育运动,及时提升大学生体质。例如,中央文件[2007]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国台办文件[2012]53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中,要求推动学校体育科学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提高大学生的体质,也已经成为高校考核的硬性指标,教体艺发文件[2014]4号——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明确指出《基本标准》是对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已经成为评估、检查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凡是达不到《基本标准》要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学校,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不得评为合格等级,各省(区、市)不得批准其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学校。同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学生测试成绩评定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评优与评奖;成绩达到优秀者,方可获体育奖学分。测试成绩评定不及格者,在本学年度准予补测一次,补测仍不及格,则学年成绩评定为不及格。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标准》测试的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简称中央7号文件)和学校有关文件的精神及“增强体质、强健体魄、培育精神、养成习惯”的浙江大学体育教育的主题,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在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浙江大学公共体艺部已连续举办十期学生体质健康提高班,效果非常明显。体质提高班的对象主要针对体重超重、身体素质较弱、平时缺乏锻炼的本科学生。如果能够通过提高班的训练,提高体质弱势学生的健康水平,无论对参与者自身,还是对学校的体质测试通过率,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本研究对参加体质提高班的学生,利用前期的经验,优化设计了一个为期5周的运动干预方案,通过实验对比,证实本次设计的运动干预,对大部分体质弱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促进作用显著,这为进一步优化制定促进大部分体质弱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运动方案,以期提高学生的体质,达到更好的健身效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参加浙江大学第九期体质健康提高班的40名学生,其中男生30名,女生10名。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查阅和收集了国内外部分有关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运动干预的文献资料,对我国目前普通高校学生体质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2.2.2、实验法

2.2.2.1、实验过程设计:对研究对象进行第一次体质健康指标测试,然后根据制定的运动处方进行训练,每次运动干预时间为90分钟,每周3次,持续时间为5周,训练5周后进行第二次体质健康指标测试。

2.2.2.2、测试方法: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测试方法对受试者体质健康指标进行测试。

2.2.2.3、实验仪器:身高体重计、坐位体前屈测试计、肺活量计、单杠、立定跳远测试仪、秒表等。

2.2.3、逻辑分析法

对所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汇总,说明运动干预对体质弱势学生的体质健康促进作用。

2.2.4、数理统计法

对所获得的资料和数据,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包括X、S、T检验等,并对相应指标进行相关分析。

2.3、运动干预的方案

针对本次实验的运动干预,我们根据多年体育教学训练的经验,特别优化制定了一套运动处方。其主要内容是:围绕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五项身体素质开展,每周训练3次,每次训练时间为90分钟,持续时间为5周。其中周三训练以速度、柔韧和灵敏素质为主,周五训练以下肢力量、核心力量和耐力素质为主,周日训练以上肢力量和耐力素质为主(见表1)。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运动干预前后各样本实际测定的指标数据及总分等级比例

从表2的数据,清楚地表明男女学生在运动干预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而且各个项目的平均成绩都有所提高,说明本次运动干预对体质弱势学生的体质健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表3表明,运动干预前,整体情况男生比女生弱,男生不及格人数为9人,及格人数为19人,良好为2人;女生的不及格人数为1人,及格人数为4人,良好为5人。经过运动干预后,男、女生的总分等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男生的及格率和良好率以及女生的良好率都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不及格的学生由原先的10个减少到1个,说明本次运动干预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达标成绩。

3.2、运动干预前后各项指标得分的变化

为了便于统计,我们将测得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全部转换成分数的形式。

结果表明(见表4),经过5周的运动干预后,体质弱势男女生各项指标的得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运动干预前后的各项指标得分进行T检验,得出男女生在体重指数和肺活量得分的变化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男生在体前屈、50米、立定跳远、引体向上、1000米及总分这6个指标得分变化上均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女生则在仰卧起坐和总分上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在体前屈和50米上呈现显著性差异,而在立定跳运和800米上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3.3、运动干预的对各单项指标的效果分析

3.3.1、对体质弱势学生力量素质的影响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收缩克服阻力和对抗阻力的能力,是人体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进行各项运动的基础。反映一个人力量素质的指标主要是立定跳远和引体向上(男生)及仰卧起坐(女生)。实验结果显示(如表4和图1、图2),经过5周的运动干预,男女生的立定跳远的成绩均有所提高。其中,男生的立定跳远成绩平均提高10.2分,女生的立定跳远平均提高3分,男生提高的幅度高于女生,男生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女生没有差异。男生的引体向上平均成绩提高8.2分,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但总体还是太弱;女生的仰卧起坐平均成绩提高7.6分,呈现显著性差异。综合分析,可以认为本次运动干预对学生的肌肉耐力和肌肉功率均有明显改善,只有女生的立定跳远成绩提高不大。当然这和女生初始的成绩比较好有关系,所以女生的训练意愿就没有男生强烈,导致训练效果不高。在今后的处方优化时,需要考虑增加加强男生上肢力量和女生腿部力量相关的练习。

注:**p<0.01表明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存在显著性差异

3.3.2、运动干预对体质弱势学生速度素质的影响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做动作的频率和动作幅度的大小,是影响速度素质发展的主要因素。反映指标是50米跑。如表4和图3的数据所显示,经过5周的运动干预,男生50米跑的平均成绩提高6.2分,干预前后呈非常显著性差异;女生的平均成绩提高3.3分,干预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综合分析,可以认为本次运动干预对学生的速度素质提高具有较大的帮助。主要是短距离跑学生感觉比较容易完成,而且不容易疲劳,所以安排的练习就相对多一点,效果也就变得明显了。

3.3.3、运动干预对体质弱势学生耐力素质的影响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时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是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人的体质强弱的重要标志。发展耐力素质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善新陈代谢水平,增强抗疲劳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坚毅、顽强等优良的心理品质。反映耐力素质的指标是1000米(男生)和800米(女生)。

实验结果显示(见表4和图4)男女学生在经过运动干预后,男生的1000米平均成绩提高了11分,有显著提高,呈非常显著性差异;倒是女生的800米成绩提高不显著,平均成绩只提高0.6分。这一方面和男女生的初始成绩高低有很大关系,女生成绩要好于男生;另一方面,女生较男生惧怕耐久跑,存在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导致训练效果低下。

3.3.4、运动干预对体质弱势学生柔韧素质的影响

柔韧素质是指关节活动的幅度及相关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性和弹性。反映指标是体前屈。实验结果显示(见表4和图5),经过5周的运动干预,男女生体前屈的平均成绩分别提高了14.33分和5.5分,均有显著提高,分别呈非常显著性差异和显著性差异。男生提高的幅度大大高于女生,原因可能是男生平常疏忽柔韧锻炼,导致基础差,但只要进行针对性训练,提高的空间很大;而女生日常注重保持体形,先天条件比较好,柔韧性保持比较好,导致可提高的幅度有限。其中运动处方中安排的徒手操、拉伸练习等对柔韧素质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3.3.5、运动干预对体质弱势学生灵敏素质的影响

灵敏素质是指人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改变身体运动的能力。灵敏素质是人体综合能力的反映,受遗传因素影响很大。为了提高灵敏素质,在运动处方中通过改变条件、器械、器材等方式增加技术动作的复杂性和难度。同时,还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掌握动作的能力、反应能力、平衡能力、观察能力、节奏感等。在运动干预后,可以明显感受到学生灵敏素质的提高。从后续的电话寻访还发现,体育成绩的明显提升,提高了学生们对体育的兴趣。参与训练的学生们,在结束本次训练后,平均每周参与体育运动时间显著增加,并且有助于学习效率提高。

3.3.6、运动干预对达标总成绩的影响

如表4和图6所示,经过运动干预后,男生的总成绩从64.1提高到71.6;女生的总成绩从76.4增加到79.4,提高是显著的,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这充分说明,可以通过短期运动干预的方法,可以较快地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运动干预对普通高校体质弱势学生体质健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体测总分有明显的提高。

4.1.2、本次运动干预对体质弱势男生的体前屈、50米、立定跳远、引体向上及1000米的干预前后成绩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女生的体前屈和50米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几个指标都不存在差异,对男女生的体重指数和肺活量都没有显著性差异。

4.1.3本研究制定的运动处方,对体质弱势学生的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和灵敏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总的来说,男生的效果比女生要好。

4.1.4运动贵在坚持。只要经常的、有规律的、科学的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就会越来越好,尤其对体质弱势学生来说,体质健康提高的效果更明显。

4.2、建议

4.2.1、加大体育锻炼宣传力度,营造全校良好的运动氛围。

4.2.2、坚持开办体质提高班,免费为全校学生提供体质锻炼辅导。

4.2.3、学生在提高体质健康的同时,要培养他们的运动习惯,并能带动身边的同学参与体育锻炼。

4.2.4、如果条件允许,应适当增加训练课时数。

参考文献

[1]郭文,曹蕾,陈志鹏.不同运动干预对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体质健康、运动娱乐感与规律运动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3):91-96

[2]耿红霞.有氧运动对男大学生体质差生干预的实验研究.体育教育[J].2013,(77):57-58

[3]张琳.运动处方对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干预的实验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3):109-112

[4]朱晓东.运动干预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0,广西民族大学.

[5]成佩.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09,(7):127-128

[6]吴秀云.有氧运动与心理干预对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102-104

让弱势教师不再“弱势” 篇9

学校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

1. 指导思想的偏差。

很多学校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打造学校亮点、突出学校特色、培养优秀教师等方面, 这些当然是一个校长的本职工作, 无可厚非, 但对那些表现一般、前途不大、影响不广的人员不闻不问或较少关心, 就容易造成厚此薄彼的印象, 进而形成“领导不重视我、不认可我、不关心我”的心理定势。久而久之, 这些人员就会被边缘化, 最后发展成为“你在前面干, 我来袖手旁观, 评头品足”。干好了他不屑一顾, 干砸了他幸灾乐祸。

2.规章制度的生硬。

为了体现学校管理者的权威, 或为了“便于操作”, 学校的许多制度显得生硬、僵化、过时, 既缺乏人文关怀又没有必要的弹性, 不能“量材使用”“分层要求”“梯度考核”。结果是好的更好, 差的更差;“好”的高兴, “差”的不服。当我们相信“制度管理”的公平时, 或许就已经种下了不和谐的种子。

3.考评体系的不公。

对中学教师而言, 升学考试科目的老师有高考、中考成绩证明他的能力, 那么非考试科目的呢?后勤人员呢?对小学老师而言, 对那些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文章、在各级各类赛课中取得成绩的老师, 学校肯定是要奖励的, 有些可能还要重奖, 在年度考核中还要加分, 名利双收, 但一个水电工保证了全校一学期的用水用电, 而且还想办法为学校节约了资金, 我们是否奖励了?加分了?

4.人文关怀的缺失。

弱势的教职工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最需要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的人文关怀, 他们太需要鼓励、理解和帮助。或许, 我们往往会因为工作忙、任务多、压力大, 或因为我们认为还有比关心他们更重要的工作要做而分身无术、应接不暇, 于是, 干脆请工会等相关部门代劳。

学校弱势群体的主要类型

1.能力欠佳型。

这部分教职工在贫困地区较为普遍, 主要表现为不能适应新课程理念, 习惯用旧的教学方法、手段按部就班实施教学。他们往往资历较老, 在教职工当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号召力。

2. 性格内向型。

这部分教职工不善于与同事交往, 不善于与领导接触, 容易被忽视, “有他不多, 无他不少”。但这些教职工如果长期脱离组织、脱离同事, 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他们一旦出现问题必是大问题。

3. 家庭困难型。

这部分教职工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最典型的是“半边户”, 即家属、子女无工作) , 往往要分散一部分精力到维系家庭正常生活上去, 较少或不愿与人交往接触, 有很强的自卑心理。

4. 工作边缘型。

主要表现为没有在教学第一线的后勤人员或不受学校重视的学科 (即所谓的“副科”) 教学人员, 这些人更在意学校领导对他们工作的认可度, 一旦不认可或评价不公, 很容易导致心理不平衡, 牢骚满腹。

5. 兼而有之型。

即以上几种类型的人员互为因果, 相互影响, 恶性循环。比如, 年龄较大的教职工因为家庭经济困难, 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为能力欠佳, 学校不得不调整到边缘工作岗位;因为在边缘工作岗位导致心理不平。三者叠加造成他们具有强烈的自卑心理、逆反心理, 以至于严重的心理失衡。对这部分人员, 学校管理者应当给予高度关注。这, 或许就是学校产生内部矛盾的根源所在!

校长是化解学校弱势群体的关键

1.做一个“心中有数”的校长。

校长要随时掌握教职工的学习工作情况、思想动态, 至少要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要做到这一点, 校长要深入教学第一线, 多到各处室走一走, 看一看, 问一问。一句话, 要广泛接触教职工, 与大家打成一片, 把与学校发展中的不和谐的因素消除于无形之中。

2.做一个“婆婆妈妈”的校长。

一方面校长自身要充满人情味, 对处于弱势的教职工更要“低声下气”、和蔼可亲。或许, 对他们一句诸如“孩子最近学习怎样”“你母亲身体好一点了吗”的问候比“你要好好工作”所产生的效果要神奇得多。

3.做一个“难得糊涂”的校长。

人都是有缺点的, 教职工也不例外。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 我们在看待教职工的缺点时, 会是一种非常客观和平和的心态。或许, 校长的心态平和了, 教职工的心态也会受到影响。

4.做一个“公私分明”的校长。

健康弱势 篇10

媒体的产业化转型强化了整个行业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其结果是媒体经营者不自觉地将服务目标人群偏向那些经济收入较高、有一定社会地位、在生活时尚和消费潮流方面居主导地位的强势阶层。那些由于掌握社会资源很少、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差、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弱势群体权益, 则容易被媒体所忽视。

实事求是地讲, 媒体上关于弱势群体的新闻不算少, 其中不乏对他们的痛苦和不幸表达怜悯、呼吁社会伸出援助之手的。但是, 仔细研究我们就会发现, 这类新闻的问题并不少, 以至于无论是新闻从业者还是广大受众对此都存在“集体无意识”。这些常见的问题经常表现为:

———新闻价值观片面, 一味追求煽情。在不少记者眼里, 弱势人群身上发生的新闻除了具有煽情的“反常性”特征外, 似乎很难再找到其他的新闻价值要素。所以, 关于他们的新闻我们大多看到的是贫困、疾病、家庭暴力、犯罪、道德沦丧、愚昧粗野等。记者狭隘的视野剥夺了这个群体的公共话语权, 造成他们的媒介形象扁平化, 使他们的善良、正义、美德及对生活欢乐的体验与追求全部淹没在喧嚣的文字中。

———缺乏人文精神。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注定他们身上会发生比常人更多的不幸。对于这些不幸, 有些新闻要么以旁观者的姿态, 冷漠地作“客观性”叙述, 要么以审判者的姿态, 对当事人所犯过错不加分析地妄加评论, 对窘迫万状的当事人任意摆布。我们常在电视上或新闻图片中见到捐助下岗职工、残疾人、贫困生、孤儿的活动新闻, 活动地点往往选在人多繁华之处, 大伙儿敲锣打鼓欢天喜地, 受助者要么是老老实实站成一排, 脸上呈现感激涕零的表情, 要么是下跪磕头的动作。这些新闻缺乏对这些弱势者人格的尊重。

———有群体歧视倾向。一些新闻在对弱势者名誉造成不良影响的个别事件报道中, 常常有“贴标签”的习惯, 造成对该群体的“污名化”。有人发现, 媒体在报道城市农民工的新闻时, 习惯于将“个别人”的不良表现, 如“肮脏”、“随地吐痰”、“偷盗”、“不礼貌”、“粗野”等标签, 不自觉地给这个“群体”贴上, 使整个群体背上恶名。2003年8月至2004年6月, 全国媒体对“天价葡萄案”的报道就明显犯了这个毛病。报道中, 不乏用“甩开膀子猛吃一气”、“光吃饱肚子太亏”等歧视性词语渲染农民工的无知、粗鄙与贪婪, 几乎所有媒体都在标题中使用“馋嘴民工”来指称事件中的几个农民工。 (1) 有研究者通过对我国某著名晚报的研究发现, 2001年该报农民工的正面角色只占10%, 而负面角色却占66.7%。2003年情况虽然有所好转, 但负面角色仍占45.5%。 (2)

———侵权现象严重。新闻侵权主要是指新闻对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及未成年人权益的侵害。隐私权本来是公民个人与公共生活无关而且也不愿为他人知道或干预的私事, 如个人婚恋、家庭生活、身体状况、不良行为史等, 同时也包括个人姓名、住址、私人信件信息。法律明文规定, 公民的隐私权不受侵犯。而这些内容恰恰是新闻容易触及的地方。平时新闻侵权受害者不仅仅局限于社会弱势群体, 但必须强调的是, 当弱势群体的正当权益遭受新闻侵害时, 与强势人群用法律武器公开叫板的解决方式相比, 后者更多的是选择无可奈何的沉默。因此, 媒体对弱势群体的侵权行为更容易被社会所忽视。这种现象我们从众多新闻侵权案件诉讼主体的身份就能有所了解。

在我国, 弱势群体规模庞大, 目前估计有1.4亿~1.8亿人, 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对于如此庞大的弱势群体, 如果他们的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 就不利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我国媒体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理应在保护这一群体的权益问题上担当重任:积极主动地反映他们的声音, 维护他们的利益, 化解他们的矛盾, 引导和培养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提高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因此, 做好新闻对弱势群体的报道, 紧迫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要做好这个工作, 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客观认识弱势群体, 正确反映他们的形象。频繁的灾祸、极度的贫病、悲惨的死亡等极富煽情的“人情味”, 愚昧、暴力、违法犯罪等充满刺激的“反常性”, 固然是发生在弱势群体身上的新闻明显的新闻价值要素表现, 但是这不是他们日常行为的新闻价值表现的全部。我们还可以在“小人物新闻”中发现其他方面独具的“卖点”:我们可以利用人们对弱者普遍的同情心理, 让新闻记录弱势者平凡艰辛的生活状态, 以唤起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关注;也可以利用社会对传统美德的崇尚心理, 让新闻记录下弱势者朴实善良的社会交往, 以抑制社会关系日益蔓延的冷漠态度;也可以利用人们对不屈不挠精神的敬重心理, 让新闻记录困境中的弱势者的顽强表现, 以激发全社会发愤图强的斗志。《南方周末》就善于做“小人物新闻”, 让“一些在人的情感世界中决然不敢小视的东西, 比如友谊、信任、理解、温情、自尊等, 从日常生活庸散、麻木和倦怠的‘灰暗’背景中凸显出来”。 (3)

让新闻充满人文精神, 抚慰弱势群体脆弱的心灵。具有人文精神的新闻是蕴涵对报道对象的理解、尊重、关怀的新闻。要让新闻对弱势群体体现人文精神, 首先要尊重他们, 保护他们的自尊。弱势人群一般都自尊心强, 心理敏感且脆弱, 在报道他们的时候, 媒体要避免让他们难堪:不揭他们的短处, 有策略地叙述他们的窘境, 不要以救助他们为由搞“现场秀”。其次要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包括最容易被媒体侵犯的名誉权与隐私权。

让新闻与社会互动, 尽可能解决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实践证明, 新闻与社会互动是很受欢迎的传播形式。媒体可以利用这种传播形式造势, 让弱势群体的特殊困难引起社会的关注, 在媒体的参与下发起救助弱势者的社会活动, 为他们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些问题。这样的新闻真正承担起了社会责任, 其结果也必然能在人们心中树立媒体的良好形象, 提高新闻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①②李洪涛等:《污名化与贴标签:农民工群体的媒介形象》, 2005年中国传媒论坛论文集。

弱势儿童,国家呵护 篇11

2009年4月,公安部启动了第五次打拐专项行动。次年9月,我在微博上贴出一名深圳被拐男童的照片,引发广泛关注,几个月后,又用微博全程直播了他被解救的过程。此举让数千万网友目睹了这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以至十余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随后的两会上提出相关提案和议案,更掀起了“微博打拐”的热潮。

后来,我听一名乡村女教师说,她所在的学校没有食堂,孩子们吃不了午餐,只能忍饥挨饿。我们经过实地调查发现,贵州山区几乎所有小学都这样。伴随着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大批农民带着孩子进城,乡村学校生源大幅减少。为集中生源和师资,教育部不得不撤掉部分学校,一些孩子住得远,中午无法回家吃饭。在中国,这样的孩子至少有5800万名,他们叫留守儿童。为了让孩子们有饭吃,2011年4月,我们通过微博募集资金帮助这些学校建立食堂,为孩子们提供“免费午餐”。6个月后,温家宝总理宣布中央财政将每年拨款160亿元,首先在全国680个贫困县(市)试点,帮助2600万儿童改善营养。

疾病是乡村儿童面临的最大危险。因为地处偏远、医疗条件匮乏,小病容易拖成中病,中病再变成大病,许多家庭无力承担,只能放弃对孩子的治疗……于是,我们以湖北鹤峰为试点,尝试推进“未成年人大病免费医保”,希望孩子们在“有饭吃”之后,还能有一份额外、免费的商业医疗保险。

从现在开始,如果我们全力推行这3个项目,未来,孩子们的美好生活将是这样的:

“微博打拐”——任何一个孩子一旦被拐卖,都能形成宣传浪潮,他的照片和相关信息会被疯狂地转发,见到孩子的人则会马上报警。这样做,能威慑到人贩子,减少拐卖,也能威慑到想买孩子的家庭,让拐卖没有市场,最终配合公安部打击、铲除拐卖儿童犯罪。

“免费午餐”——撤出国家160亿财政拨款的覆盖区域,进驻省级贫困县,为国家的进一步行动开路引流,并积极帮助国家建立公开、透明的执行体系,真正让5800万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各界的爱护和关心,帮他们正常、健康、顺利地成长。同时,也能鼓励和团结其他助学团队,为孩子们提供图书、校舍、校车、心理健康辅导等全面帮助,包括引入小额贷款、电子商务等,帮助农村的家长尽快实现农产品的有效流通,进而为孩子们的生活提供保障。

“未成年人大病免费医保”——通过网络实现对大病儿童的“傻瓜救助”。比如,一旦某个孩子被发现患上大病,只要志愿者或其家属拨打专门的热线电话,孩子的相关信息就会出现在我们的网站上,所有治疗信息全部透明。我们能看到他被送到什么医院、诊断结果如何、救助过程怎样,等等。如果家庭、政府新农合(政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商业保险这三道防线仍不足以保证治疗效果,天使妈妈、西部儿童救助基金等儿童救援力量会作为第四道防线顶上去。我们希望,任何一个0至18岁的孩子,一旦患上大病,都不会因为缺乏医疗费用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

当然,除了这3个项目所覆盖的乡村儿童,城镇户口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是我国儿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他们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基础教育的不公。

这种不公分为两个层次。

首先,中国城市教育占据了中国教育的绝大部分资源。比如对北京市某重点小学的年投入,可能是对贵州某偏远山区小学年投入的上千甚至上万倍。城乡教育资源应该是平等的,二者可以因为地区、物价的差异有所区别,但不应呈现出如此撕裂的状态。

其次,即便在同一个城市,部分人仍能通过特权或金钱取得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基于此,我们的理想状态是消除教育的不公。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理念:孩子是国家的,基础教育是一种公共服务,是每一个纳税人子女都应该平等享有的,它不是在自由市场里买菜,你有钱就买好的,没钱就吃得差一点。

要实现这个理想,需要政府的努力。中央每年拨款160亿元帮助贫困县儿童改善营养的举措,实际上就是向乡村倾斜的一种尝试,但这只是刚刚起步而已。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曾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要在上世纪末达到GDP的4%,可这一目标至今仍未实现。未来,政府应该在国家财政性支出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最终兑现这一承诺。

编辑:胡婷婷 美编:苑立荣 编审: 刘爱成

上一篇:主现场+第二现场直播下一篇:体育教学中的情感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