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弱势生

2024-06-11

就业弱势生(通用7篇)

就业弱势生 篇1

就业弱势生, 顾名思义, 就是在就业市场中处于竞争劣势的学生群体的总称。一般认为, 就业弱势生是影响高校学生就业率的重要制约因素, 所以, 向来是就业主管部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2008年和2009年, 由于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社会可提供的岗位急剧减少, 就业弱势生群体呈现扩大趋势, 相关部门工作难度加大, 对其产生根源及对策进行分析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一、就业弱势生的形成根源

就业弱势生虽然是在就业阶段才表现出来, 但其形成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学生的成长背景、性格因素、社会影响等都会导致就业弱势生的形成。但我们无意于去分析这些因素, 原因在于这些因素虽然不能够被忽视, 但是不可控, 所以分析起来意义不大, 当然, 针对这些因素去寻找对策的工作依旧是本文的重点之一。我们首先分析那些可控的因素:

1、积极就业与消极就业的失衡

我们把就业分为两种, 一为积极就业, 即学生能够自觉、自愿的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具有浓烈的就业意识、成才意识和竞争意识, 以此来适应社会的需求。例如, 学生在校期间, 除了完成专业课程之外, 还通过了CPA考试, 从而为自己在就业时增添了砝码, 提高了就业能力;再如, 有的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到公司实习, 毕业时顺理成章的留在了实习单位。这些都属于积极就业。二为消极就业, 即由社会根据需要来选择学生, 是一种“谁要我”, 而不是“我要谁”的就业模式。应该说, 大部分学生都属于这样的状态。

需要指出的是, 积极就业与消极就业并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 也并不能说只有积极就业才是可取的。我们试图阐明这样一种观点, 就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 如果专业炙手可热, 而学生相对较少, 那么就业前景就会较为乐观, 就业问题解决, 这是消极就业;

其次, 如果专业一般, 但是学生特别优秀, 那么就业前景同样乐观, 就业问题解决, 这是积极就业;

所以, 无论是积极就业还是消极就业, 是要以条件作为转移的。

就业弱势生之所以产生, 就是没有看清楚二者的关系, 不知道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和就业市场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学生虽然学的是热门专业, 例如法律, 但是失业率居高不下, 原因在于在全国范围内, 该专业的学生数量最多, 需求量却远远不足;有的学生虽然学的是就业较好的机械类专业, 却把就业希望寄托在房地产、营销等领域, 荒废了专业, 到最后即使就业需求旺盛, 却因为成绩不佳被拒之门外;有的学生着急就业, 到处寻找实习机会, 却始终没有看清楚实习的价值, 结果虽然实习经验丰富, 很多企业却不予认可。这些情况屡见不鲜, 这就说明, 不能够妥善处理积极就业与消极就业关系的学生, 是就业弱势生的重要来源。

2、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失衡

如果依照传统的笛卡尔式二元对立看待需求问题, 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是对立中有统一的矛盾体。矛盾的斗争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 如社会需求压倒了个人需求, 学生“弃医从文”;二是矛盾双方“同归于尽”, 学生失业, 企业也没有招到人;三是矛盾双方进一步发展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学生找到了工作, 企业招到了人才。问题是, 很多学生基本上是以矛盾的前两种情况来看待问题。如学生普遍认为企业的面试官故意刁难, 企业之所以提供实习机会就是为了压榨学生减少开支等等。实际上, 社会需求是就业的基本条件, 只有社会提供岗位, 就业才有可能;同时, 社会也确实需要人才, 只有人才, 才能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 所以, 那种在头脑中就预设了所谓企业是故意刁难之类的想法并不见得是合理的;同样的, 个人需求是要以社会需求作为前提的。我们很多学生在找工作时从来不顾及现实, 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等主观因素看不清楚, 不能吃苦, 没有奉献意识, 谈及工资却漫天要价, 或者宁可失业也不愿意从事专业以外的工作。这就说明, 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一旦失衡, 就会产生就业弱势生。

3、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的失衡

我们的高校常常是按照一种理想化的模式来培养人才的, 可是, 社会却是在现实的意义上来使用人才。举例来说, 高校的所谓案例教学, 常常是模拟而非实例, 不能给提供除了定性、定量的理论分析之外的其他解决问题的手段。我们很多学生在刑法课堂上谈论起理论, 分析起案例来头头是道, 可是真正到了律师事务所, 才发现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的强大反差。这样一来, 问题就出现了, 学生在就业时, 就是一种从理想走入现实的状态, 却发现, 理想被否定了, 于是大部分的学生就开始出现抑郁、烦躁等诸多心理问题。那些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就只能面临就业困境, 就业弱势生自然就产生了。

实际上, 如果能够实现这个否定之否定, 那么学生的就业状态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4、大众化与个性化的失衡

人总是要交往的, 可是交往就必将带来异化, 因此人就不能再“独善其身”, 大学生青春年少, 难免有些个性化的东西, 例如, 沉默寡言, 不苟言笑, 喜欢上网, 迷恋游戏……然而, 既然要去就业, 很多时候就不得不改变这种状态, 去适应社会需要。例如, 要去谈判, 要去公关, 就必须巧舌如簧, 满脸堆笑, 甚至于有的时候要面对大量的潜规则。问题是, 人的个性化的东西不可能是轻易间就能改变的。有的学生怕羞, 一见到陌生人说话就会吞吞吐吐, 面红耳赤, 试问, 哪家单位在面试或者工作中是不需要语言的呢?一般情况下, 哪家单位又会去雇用一个连话都说不清楚的人呢?除了心理问题, 还有一些学生缺乏必要的交际技能, 如普通话不标准以致引起沟通障碍, 言谈举止不得当等。这种大众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失衡, 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就业障碍, 导致了相当多的就业弱势生。

以上这四种情况, 并没有穷尽就业弱势生的产生根源, 在此只是抛砖引玉。我们认为, 要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 仅仅采用如多举办校园招聘会这样的治标的手段还远远不够, 必须学会“组合拳”, 全面出击, 标本兼治。

二、破解就业弱势生难题的对策举隅

要破解就业弱势生难题, 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

1、主体方面

主体当然是就业弱势生。我们认为, 就业弱势生的形成虽然与社会经济背景密切相关, 但是其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心理素质、就业意识、社会关系等方面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除去那些不可控的因素, 如家庭背景, 应该做到四点:

首先, 变消极就业为积极就业, 努力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我们鼓励就业弱势生除了学好本专业的课程之外, 还要自主拓宽就业渠道, 适当选学跨专业的知识, 例如法律专业的学生, 既要通过司法考试, 又可以选考一些相关专业的资质证书, 如证券从业资格证、商务英语、CPA、公务员等, 学校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教师资源和图书资源;

其次, 变“自力更生”为“统一战线”, 积极调动一切资源。就业弱势生的心理、工作出现了问题, 要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就业中心等相关部门寻求帮助, 千万不要“自力更生”, 贻误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在找工作时, 不要仅仅局限于网申, 还要多跑跑招聘会, 多向老师、同学请教, 动用各种社会关系。

再次, 思想上变“能给我什么”为“我能给什么”, 学会换位思考。企业招聘的目的是要求人才能为其带来效益, 如果学生一味的追问“能提供什么样的待遇”而不是“我能为企业做什么”, 那么企业多半不会选择这样的学生。所以, 就业弱势生在保持自身底线的前提之下, 更多的是要抱着学习、锻炼、谦虚、谨慎的态度, 而不要无论什么事情都“理所当然”。

又次, 变“不利”为“有利”, 充分扬长避短。对于自己的一些个性化的东西, 可以很好的与工作结合起来, 我们并不主张学生在寻找工作时完全的隐藏自我, 甚至于改变自我。例如应聘编辑, 学生就可以充分表现自己的沉默寡言的优势, 用人单位清楚的知道, 编辑工作是需要笔头功夫, 而不是口头上的滔滔不绝, 而内向的学生往往更加擅长用行动来表示。就业弱势生要充分认识自身的优缺点, 在找工作时有的放矢, 学会将自己的“弱势”变成“强势”。

另外, 还要保持就业信心。这是在“两会”期间提及频率比较高的词。无论形势多么的不容乐观, 也要相信, 在党和政府的努力下, 就业始终是有希望的。事实上, 我们也可以看到,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 刺激经济发展, 保障大学生就业, 就业困境只是暂时的。此外, 我们还应该通过提升自己, 寻找更好的机会。

2、客体方面

其实, 从客体方面解决就业弱势生问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尽管我们可以找出一大堆原因。例如受经济危机影响导致全国就业形势不好, 问题是, 作为学校也好, 作为学生也好, 始终无力去改变这种局势。不过, 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坐以待毙, 我们认为, 还是有一些方法可以采用:

第一, 学校要充分调动一切资源。学校不能仅仅依靠企业进校园, 或者学生自己找工作, 而是应该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大开放”战略, 调动一些非常规资源, 例如, 充分重视校友的作用, 通过校友牵线搭桥为现有的学生找工作;建立信息共享网络, 例如与别的学校实现就业信息共享;充分重视老师、家长等资源, 鼓励他们帮助学生推荐和介绍工作, 提供实习机会;做好网络信息平台, 及时更新招聘信息, 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建立远程面试系统, 为异地企业招揽人才提供方便。总之, 学校要改变传统的卖方市场思维模式, 转向买方市场, 尽一切努力为学生提供机会, 保证就业弱势生问题的妥善解决。

第二, 学校和学生都应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在社会经济条件不容乐观的条件下, 学校和学生适应社会的主要方式有三种:首先是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 把解决就业问题放在第一位, 然后再考虑就业质量;其次是学会从危机中看到希望, 例如IT行业始终处于热门, 那么, 围绕IT行业的一些职业, 例如网络编辑、客服专员等职业需求也会很旺盛, 我们很多学中文、管理、政治学等专业的学生, 只需要稍加培训就可以胜任, 不妨予以考虑;再次是要对自身定位和社会形势有准确的预判, 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统一, 也才能寻找到最佳的自我实现方式。就业弱势生更是要能够积极调整自我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心态, 以适应社会作为最大的任务。

第三, 学校要学会“双赢模式”和“长线思维”。这是从长远的意义上说的, 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应该是“双赢”关系而不是对抗关系。学校要学会站在用人单位的立场上反思人才培养问题和就业服务问题, 与用人单位实现良性互动。并在此基础上, 运用“长线思维”, 即与用人单位建立长久的人才培养和运用关系, 这样毕业生能有相对固定的接收单位,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为社会需求波动而导致的就业率的大幅下滑。即使是就业弱势生, 学校也不能放弃, 而是要充分反省, 认真对待, 尽一切可能为他们创造机会。

3、行为方面

在传统视域下, 我们常常将行为理解为主体的行为, 实际上,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说法, 实践是主客体的统一, 所以, 仅仅从主体的层面理解行为的涵义有失偏颇。这就是说, 如果我们的就业行为不考虑实际需要, 而仅仅是从主体的思想中做出来的, 那么, 就业行为必然是盲目的。我们要从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两个层面来理解就业行为问题:

主体客体化, 就是我们要能够不断的将我们的就业意识, 付诸到行动中, 以行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替代客体的复杂性和不可变性。例如, 就业弱势生可以通过转变就业意识, 到基层去寻找发光发热的工作;或者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在充分论证和深思熟虑的基础之上, 尝试创业。总之, 不要被动的应对, 而是要积极主动的寻找机会。

客体主体化, 则是我们要能够不断的将外在于我们的就业信息, 反映到脑中, 经过分析, 使主观与客观相一致, 从而获得就业岗位。例如, 就业弱势生在了解到社会需要的人才趋向后, 主动调整就业预期, 适应社会需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 无论我们做出什么样的就业行为, 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任何试图割裂这种联系的就业行为都必将失败。对于高校的就业中心而言, 要做好学生的自我规划, 教会他们如何评估自身, 如何看待用人市场, 如何调整就业预期;同时, 进行公共政策分析, 学习国家就业方针政策, 为学生提供积极有效的帮助。对于就业弱势生, 要采用教育、推荐等各种方法千方百计的提高就业信心和就业质量, 并建立就业后的反馈制度。

就业弱势生的形成有复杂的原因和背景, 解决的方法当然也不可能立竿见影, 但是, 我们只要在思想上重视、在态度上积极、在逻辑上明晰、在方法上到位、在时机上成熟, 就一定能够使就业弱势生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参考文献

[1]、宋华.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探析.人才开发, 2009 (1)

[2]、李炯, 肖飞.就业弱势群体就业困境与促进政策研究综述.当代社科视野, 2008 (3)

[3]、杨建超.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类型研究.教育与职业, 2008 (35)

就业弱势生 篇2

一、造成弱势医学生群体就业困难的心理因素分析

首先我们得了解什么是高校毕业生中的困难弱势医学生群体,章冬斌认为高校毕业生中的困难弱势群体,指来自城市特困职工家庭、边远地区特困家庭和农村贫困家庭的经济贫困生以及残疾和有心理障碍的学生[2]。从心理分析上他们有两点困境:1自卑心理。从贫困家庭走出来的他们,由于自身生活环境及特殊成长经历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特别是在他们入校后同学们之间的攀比,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明显表露更容易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心理。加之现在活跃在各级学生团队、组织各种社会活动的,大多是家庭条件优越的所谓的“富学生”,经济困难学生出现的概率很低,这种恶性循环与缺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寒门学子的就业竞争力。2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很多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考上大学走出山沟,有一种“鲤鱼跳龙门”的兴奋感,甚至有了些许优越感,他们渴望新生活,对城市生活充满热情和向往,同时希望自己能出人头地,找到体面、高薪的工作衣锦还乡。他们常常刚一毕业就把目标定位在高薪企业或者机关、事业单位,但不知目前我国此类行业要求普遍较高,竞争更加激烈,对于困难弱势医学生群体来说,争取到这种岗位的机会更低。因此,过高的择业期望值和不良心态使得他们在就业中更容易丧失工作机会。

二、心理干预在困难弱势医学生群体就业指导中的重要作用

在了解心理干预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之前,我们必须要懂得心理干预的内容。认知行为治疗理论认为,人的思维居核心位置,自动支配人的意识,左右人的情绪和行为,认知行为治疗是通过探究、对话、自我审视和自我觉察来识别和认识这些思维的;每次干预聚焦于重点议题,强调认知和行为的改善,帮助他们识别并且理解自己的问题,对有效信息进行传递以及教导式指导,最终改变适应不良的模式。基于前面所提出的影响困难弱势医学生群体的就业心理因素,我们有必要在指导他们就业的工作过程中进行心理疏通,也就是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我们知道影响医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可以归为两类: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在社会因素既定的情况下,个人心理因素对就业起着重要作用。而心理干预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施加策略性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的变化,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缓解心理压力,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就业。心理干预在指导困难弱势医学生群体就业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 有利于帮助困难弱势医学生群体扫除心理上的障碍,增强自信心,提升竞争意识和就业竞争力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贫困学生往往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由于困难弱势医学生群体在资金、人脉、相貌等各种资本的先天性缺失,困难弱势医学生群体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但同时又对就业单位期望值过高。在求职前,对边远地区、低收入的单位看不上眼,对大中城市收入高、福利好的单位又缺乏必胜的信心和勇气。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胆小、萎缩、紧张、急功近利等心理问题。在面试时常常面红耳赤、张口结舌、支支吾吾、答非所问,给用人单位造成不好的印象。在求职遭受挫败后又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沮丧失落、意志麻木。加之“不成就一番事业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心理又左右着他们,致使他们处处碰壁。通过心理干预,打消他们心理上的不良心理,消除自卑心理,认识到贫穷、相貌等不足不是自己的过错,更不是自己的耻辱。要爱惜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完全能够找到一份理想工作的。同时也让他们多从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价值观、能力水平等多个角度认知自身,全面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求职技巧、适应性、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

2. 有利于建立长效的就业指导机制

职业规划指导是针对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构成因素。它的全过程性要求从大一新生进校开始,就对其进行职业规划指导,持续实施至毕业生获得职业为止。对学生的心理干预也一样要在开学初始就进行,而不是等到学生临到毕业的时候才开始着手。对困难弱势医学生群体的心理干预尤其要早入手。因为他们“先天性”的不足比其他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

3. 有利于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门科学,只有掌握其规律,熟悉其要求,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包括从事指导和生涯规划教学、职业咨询、就业推荐、创业指导、就业服务的工作人员。就业指导要求专业化程度较高,要求有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相关背景,并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困难弱势医学生群体就业的指导教师队伍更要求工作人员要积极学习心理学,熟练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适时、适地、适当地进行心理干预,更好地服务困难弱势医学生群体就业。

三、心理干预在困难弱势医学生群体就业指导中的启示

通过对造成弱势医学生群体就业困难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心理干预在困难弱势医学生群体就业指导中的重要作用,笔者得到如下启示:

1. 加强对困难弱势医学生群体心理干预和就业指导工作的紧密联系

(1)必要性。对弱势医学生群体的心理干预充分体现了就业指导工作遵从教育原理、心理学规律,符合当前我国教育政策大力提倡的人文关怀,体现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正确方向,关心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

(2)长期性。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不是单向的和平面的,而是多向的、持久的系统问题。具体而言,需要大学生本人、高校、企业和政府形成多维度的开发合力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各大高校目前都专门设有就业指导中心,帮助和指导学生就业也就是他们的职能所在。这个工作不是一年两年就能解决的。它具有长期性,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个工作。就心理干预而言,就是从大学生的个体本身出发,从影响困难弱势医学生群体就业难的心理内因出发,来解决学生中存在和体现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竞争、进取、自主的意识。不管是择业还是就业,面对困难、挫折能及时调整心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坦然地迎接时代的挑战。

2. 构建困难弱势医学生群体心理干预系统

(1)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心理档案,以便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防患于未然。

(2)主动收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心理疾病与危机信息,早期干预、心理咨询和跟踪调查,提高心理干预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3)采用热线电话咨询、个别咨询、心理支持性团体咨询、定期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材料发放等方法。

(4)加强与社会心理学专家、学生家长、任课老师、班主任的联系,共同做好学生工作,减少心理焦虑、扫除心理障碍,促使个体在学习、生活中正确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性以及社会适应性。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各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先天不足”的困难弱势医学生群体,其心理压力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们产生心理问题、出现了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也是正常的。这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爱心和关心,需要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组建一支心理学、医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团队,需要构建困难弱势医学生群体心理干预系统,不断提升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与服务能力,坚持不懈地做好就业压力的心理干预工作,让困难弱势学生群体能早日就业,从而让他们在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摘要:弱势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长,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这也是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因素。这篇文章分析了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下,特别是困难弱势医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指出心理干预在困难弱势医学生就业指导中的重要作用和对今后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就业弱势生 篇3

一、学习时间上的弱势

就我校而言, 在高一、高二阶段虽安排有文化课学习, 但艺术生起码有将近一半的在校时间是用于术科训练。而到高三更有长达四到五个月的外出封闭培训。总的文化科学习时间及高考备考复习时间只有普高生的三分之一左右, 而且难以保证。

针对此情况, 英语教师大可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处理。以高中英语人教版为例, 可重点讲解必修1-5, 而选修部分可作为学生的自学材料。在语法讲解上也可有所侧重, 对于一些较难的或较少考到的语法项目如非谓语、虚拟语气、倒装等可适当放低要求。在词汇教学上, 可重点选择高考基础和常考词汇, 对于较难较偏的词汇可作为阅读词汇处理, 及要求学生掌握其中文及可。基本知识始终是教学的主内容。而到了高三阶段, 针对“时间紧, 任务重”的特点, 教师必须要认真细致分析考纲、教材、高考试题, 研究高考命题趋势, 对基础知识进行科学系统分类, 排查出高考中的考点。对于基本考点做到反复讲练, 确保人人过关, 对于难点则尽量简化, 而对于偏题和怪题则予以放弃。同时老师必须认真备课, 力争把每节课都上成精品课, 不浪费课堂上的每一秒。

二、思维模式上的弱势

人的左脑是理解语言的中枢, 主要完成语言、分析、逻辑、代数的思考、认识和行为, 逻辑思维。而右脑则是接受音乐的中枢, 负责可视的、综合的、几何的、绘画的思考行为。观赏绘画、欣赏音乐、凭直觉观察事物、纵览全局这都是右脑的功能。所以英语和艺术这两科是分别由左脑和右脑来负责的, 而习惯了用右脑思维的艺术生对于需要大量记忆和分析能力的英语学习普遍感到困难重重。

针对此情况, 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其形象思维能力的优势来弥补记忆和理解能力上的欠缺。如单词和语法条框的记忆对于众多考生来说是英语学习中最棘手的问题。教师可多采用“联想法”对相关的词汇和语法项目进行系统复习, 同时还要确保在理解的前提下进行记忆, 以促进学习的正迁移。如在学习take apart一词时除了掌握其用法外, 应把曾学过的关于take的短语一并进行复习。在学习名词性从句时, 不妨把定语从句带进去一并复习。

三、学习动机上的弱势

在高一、高二阶段, 大多艺术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术科训练上从而导致整体上文化科学习基础差, 底子薄, 到了高三后半部分学生上课根本听不懂或者不愿听, 最终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厌学情绪在艺术生中十分严重, 术科和文化科错位厉害, 尤其是术科联考和单招成绩公布后, 成绩没有上线的就更加不想学。对于英语这门弱科, 妄想通过其他科目来弥补不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主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乐此不疲地投入其中, 并能充分发挥起潜能。艺术生思维跳动性大, 生性活跃, 所以旧的“满堂灌”或“填鸭式”教学模式注定在艺术生学生学习中是失败的。相反, 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学习选修8 Unit 2 Cloning一文中可让学生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上台展示, 并在班上开展有关“克隆利与弊”的辩论;而在学习必修5 Unit 3 Life in the Future中可指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描绘将来美好的生活, 并在班内进行演讲比赛。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活动能使学生更加积极自主地参与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在乐中学, 在学中乐”,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 教师要注意基础知识的循序渐进, 遵循先简单再综合的原则, 切忌急躁, 让学生既能吃得了也能吃得饱, 逐步重塑其学习信心。另一方面, 教师要不断向学生灌输英语在高考乃至今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 最后达到自我端正学习态度的目的。

四、学习策略上的弱势

很大程度上, 文化课的落后与长期不良学习方法和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课堂上, 注意力不集中, 易受外界影响, 缺乏积极动脑动手的意识, 主动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能力较差。学习常处于一种被动消极状态, 而课后作业质量也不高, 对于一般的简单机械练习还能勉强完成, 但需要动脑思考的针对性或综合性练习, 就不能很好地独立完成, 甚至部分学生采取抄袭等手段来应付检查。更有甚者上课时根本不听, 对作业、考试等置若罔闻, 对学习采取无所谓的态度。长此以往, 他们的学习效果肯定是越来越差。而当联考和单招成绩公布后, 术科达了线的学生虽学习劲头十足, 热情高涨, 但急于求成, 好高骛远, 往往因缺乏科学的学习策略而事倍功半。因此对艺术生来说, 掌握一套科学完善的学习策略在高考取胜中起决定性作用。

经过近五个月的术科训练, 联考结束后, 学生头脑中的文化课知识储备基本“归零”。而离高考只有不到三个月时间, 艺术类考生的高考文化科要求相对较低, 所以基础知识成了重中之重。教师必须回归课本, 采用“多归纳, 多对比, 多回头”的方法来夯实基础。对于重点基础知识和考点要反复讲练, 绝不留任何知识死角。要定期开展有关学习策略的讲座,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 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和目标, 平衡各科, 突出优势科目。同时让成功的艺术生进行经验交流, 这样可让学生少走弯路。

五、心理能力上的弱势

艺术生普遍自卑感和逆反心理强, 心理素质差, 以自我为中心, 自尊心重, 但另一方面感情敏感, 怕受到伤害, 害怕困难吃苦, 意志力薄弱。艺术生在高考前要集中进行长达四五个月的“魔鬼式”封闭训练, 在此期间要进行多次术科模拟考试, 而全省联考过后, 大多考生还要四处奔波参加各高校所组织的单独招生考试。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看, 艺术生所要承受的考试压力比普高生大得多, 其挫折承受能力也要求较高。当联考和单招成绩公布期间, 学生的情绪波动很大。焦虑过度, 紧张不安等消极情绪对文化科的高考备考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术科考试不太理想的同学在最后的文化科冲刺阶段要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 所以在艺术生中开展集体和个别心理疏导显得尤为迫切。老师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劲头, 帮助克服其消极情绪, 激励其自信心, 建立其成功感。当学生遇到挫折时, 老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协助, 帮助其走出低谷。个别谈心和专业心理辅导特别重要。

总之, 要提高艺术生的英语成绩关键在于克服其学习弱势。只要我们接受现实,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培养其浓厚学习兴趣, 激发其学习动机, 完善其学习策略, 加强其心理辅导, 方能改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摘要:随着各行各业迅猛发展, 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也急速增加, 普通高中艺术类考生的队伍也随之不断壮大。但艺术生长时间在术科训练上投放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致使其文化课学习普遍相对滞后, 英语更是其中的重灾区。重点探讨了高中艺术生在英语学习中所存在的弱势及其教学对策。

关键词:艺术生,学习弱势,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科学出版社.

[2]钟启泉.教育方法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邓长久.外语学习心理障碍与对策.中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关于就业弱势群体的政策研究 篇4

关键词:弱势群体,就业弱势群体,政策研究

一、概念界定

就业弱势群体是弱势群体的一种, 上海理工大学经济学教研室的汤建光, 李江, 庄士诚曾在《就业弱势群体就业问题探索》中提到就业弱势群体是指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群体, 是就业愿望迫切, 但难以通过市场实现就业的就业困难群体。即包括以下亚群体: (1) 在国企改革中下岗的年长劳动力群体; (2) 残疾人群体; (3) 低学历群体; (4) 女性就业群体。

而本文认为:就业弱势群体主要指有一定的就业能力, 由于职业技能差、文化水平低, 虽然都在积极寻找工作, 但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即使就业也基本属于临时就业或弹性就业, 就业质量低下, 享受不到各种保险和有关福利待遇的人员群体。

二、现状及原因

1. 就业弱势群体的现状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 从弱势群体的构成上看, 目前, 就业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四部分人:首先是失业者和下岗职工, 还包括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其次是“体制外”的人, 即那些从来没有在国有单位工作过, 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以及残疾人;第三是外来务工人员;还有一类人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以下是对当前就业弱势群体的一些情况所作的描述:

(1) 年龄普遍偏大, 竞争力差。在调查的对象中, 30岁以上的人占相当大的比例, 下岗职工中, 普遍存在着年龄偏高的现象。现今由于劳动力过剩致使这些年龄稍大, 文化知识水平又不高的应聘者鲜有人问津, 一个“4050”的年龄线就限制了许多再就业者的机会。

(2) 收入低, 生活贫困。这几乎是所有弱势群体都面临的一个窘境。许多下岗工人的收入甚至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所以调查中大多数人选择职业的标准仍以收入好, 安全系数高等比较实际的要求作为自己择业的重要标准。

(3) 缺乏专门技术, 文化教育程度偏低。据调查表明, 在就业弱势群体中, 没有经过任何形式培训的竟高达64%!在文化教育方面, 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高达90%。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日新月异的激烈竞争局面, 没有文化和缺乏一技之长使就业弱势群体难以胜任如今对知识和技术有很高要求的工作, 导致其在职场上不利和被动的社会地位。可见, 低层次的文化水平和缺乏一技之长是弱势群体遭遇就业“瓶颈”的主要原因。

2. 就业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

在社会转型阶段, 弱势群体现象会出现并会更加严重。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一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从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转变;三是从农业为主导的经济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社会转变。这三大转变必然引发社会各层面、各领域的深刻变化, 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导致弱势群体的广泛存在。这是因为:

(1) 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选择结果。现代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竞争的胜负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 不可避免地使一部分人沦为竞争的失败者, 形成为弱势群体;高新技术进步使一些年老体弱, 文化素质低, 竞争能力差的员工被分流;农副产品停止统一收购使许多不懂市场的农民出现买卖难, 产生了大批农业过剩劳动力, 一部分不甘贫困的富余人口被迫涌入城市谋求出路等。这种权益的大调整使就业弱势人群得以形成。

(2) 工业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工业化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一般来说, 工业化是推动整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的最重要动力, 中国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工业化尚未完成, 二元经济现象严重。在中国由传统的农业与现代的工业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中, 农业人口必然大量拥入城市,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因为找不到工作成为失业者。

(3) 社会经济转型, 产业结构调整。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 产业结构的调整会更频繁, 力度也会更大。我国的经济转型期, 大批传统产业工作人员被推向社会, 由于这些工人在文化知识、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无法很快适应新的产业或行业, 难免成为失业人员。

三、对策设计

1. 多渠道、多方位挖掘就业岗位

通过各种途径开发就业岗位无疑是解决就业弱势群体就业难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1) 以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在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中, 政府应该从人力资源丰富这一实际出发, 集中力量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以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向这一部门集中, 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在做到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优化就业结构, 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双赢的战略目标。

(2) 政府应该大力投资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政府投资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 优先安排就业弱势群体, 是解决这一群体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可以满足服务公众的需求, 使群众得到更方便的服务;另一方面也有效地解决了就业困难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2. 鼓励自主创业

以创业促进就业也是解决就业弱势群体就业的一个途径。自主创业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创业者自身的努力, 还依赖于政府提供一套创业服务体系和服务工作的平台。

(1) 提供创业指导。有创业意愿的人员虽然有创业的打算, 但对自身的定位不准, 缺乏对拟从事行业的相关技能, 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给予相关的创业指导。政府可以开展项目推介会等形式向他们提供创业金点子, 启发他们的思维。

(2) 提供小额贷款和税费减免。经济困难是就业弱势群体的基本特征, 而创业必须要有资金支持, 所以政府需向他们提供资金方面的帮助, 主要体现为小额贷款。对创业者, 还可以通过减免税收来减少他们创业所需的成本。

参考文献

[1]张建成、高凌:《转型使其中国城市弱势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6期

关于高校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的思考 篇5

1.1 高校弱势群体中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贫困学生目前占在校大学生的总数的23.06%, 他们多来自偏远山区或农村以及城镇低保家庭。既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也没有可依靠的“人脉”关系, 所以在面对就业选择时,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比较稳定的政党机关或事业单位。这样的选择无疑增加了他们的就业难度。另一方面, 贫困生背负着个人的理想、背负家庭的厚望, 这样使他们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他们更趋向尽快分担家庭的重担, 回报自己的家人。所以在毕业后,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选择直接就业, 不再继续学业的深造。然而, 在竞争激烈、人才济济的社会中, 贫困生既仅凭一张本科或高职的文凭, 很难找到一份称职的工作。

1.2 高校弱势群体中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社会对女性职业固定“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服务行业”无形中限制了女大学生的就业面。而就用人单位而言, 利益永远是追求的第一目标。当雇佣女员工时, 需要用人单位在女性从怀孕、生产到哺乳过程中给予相应的照顾, 给予相应的权益。这样从用人单位的角度, 雇佣女员工相对对于男员工需要更大的成本。综上种种原因, 增加了女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1.3 高校弱势群体中心理障碍学生就业现状

由于家庭原因以及社会原因, 很多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 他们有自卑、自负、自闭等心理障碍。他们不仅自己存在这种问题, 有时还意识不到。这使他们在就业中不能顺利就业, 并屡屡碰壁。更有自闭的很多同学最终走上不归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 他们的就业也成为了高校就业的一道难题。

1.4 高校弱势群体中身体残疾大学生就业现状

虽然政府、社会及有关部门都尽力的身体残疾的大学生提供优惠政策。但身体的残疾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他们不愿、不敢主动追求自己想要的工作。即使有些同学心里很积极, 很阳光和自信, 但是, 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依然相当普遍, 很多人对残疾人的劳动能力持怀疑态度, 甚至将残疾人与残废人等同起, 认为他们是社会的负担。他们无法得到社会和企业的尊重、认可和信任。这样的形式下, 像普通毕业生一样找到一份工作对他们而言更是加难上加难。

2 改善高校弱势群体就业难的几点建议。

2.1 辅导员对高校中弱势群体的身份转变

首先, 辅导员要从一个“说教者”到“谈心者”的角度转变

弱势群体中的学生大多自尊心和自卑感更强, 一旦遇到挫折, 他们更以表现出焦虑、抑郁、封闭等消极心理。而辅导员是大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 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最能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是学生最信赖的朋友。及时和他们深入的沟通、倾心、交流、帮助。

其次, 开展一些有利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

积极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 让广大同学都积极参与进来, 比如:五四征文、一二九征文、演讲、朗诵比赛、绘画大赛, 也能让内向的学生找到自己抒发的形式。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 让他们有发现自身的价值。

第三, 要做到“因材施教”的管理模式。

当前大学生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 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 即便相同也存在个体间的差异。这方面也可以让班主任, 学生导师配合工作, 帮助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情感动向、行为动向, 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更深刻了解每一个学生。知道他们的弱势所在,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2 高校在促进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的作用

虽然就业竞争越来越激励, 但是只要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全面的职业技能、良好的人际沟通, 就业也会变得很容易。

2.2.1 加强高校实践育人的工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也是学生增长才干的大课堂, 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 才能让真正的成长和进步。比如:绥化学院的顶岗实习支教, 很多学生们在实习的岗位上得到了积极的锻炼, 为成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弱势群里当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完全可以通过这样的实践长知识、长才干。

2.2.2 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

针对弱势群体不同的特点, 开展系列的就业指导共作。例如“毕业女生专场招聘会”、“服务基层介绍会”、“开设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课”、“就业心理咨询会”等指导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 促进不同方面的学生能够积极顺利的就业。

3 政府对高校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的思考。

残疾人的就业与生活一直是政府关心的重点, 但是针对弱势群体当中的其它人, 具体的措施和方法相对较少。因此, 政府应加强立法和立法的针对性。同时加强就业政策执行的监督力度。确保各项政策的执行到位。

政府要促进企业、学校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促进校企的良性合作, 充分发挥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尽最大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实践、就业机会。

就业关系到百姓民生、关系到国家发展, 做好弱势群体的就业工作更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需要来自政府、社会、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不断努力, 才能最终让我们的社会走向和谐。

摘要:近几年, 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 而随着我国高校大学生中弱势群体比例逐年增加, 弱势群体的就业工作成为了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又一课题。

论就业市场上弱势群体的保护 篇6

1、弱势群体的概念和界定

朱镕基总理在2002年召开的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 提出“对弱势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 首次引用了“弱势群体”这个名词。在我国劳动法律规范中没有弱势群体的概念和界定, 而我国劳动法学一般将特殊群体界定为由于各种特殊原因有就业障碍或在劳动力市场上处境不利的人员, 包括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和退役军人等。

2、弱势群体的几个特征

(1) 弱势群体应该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就业困难的人员, 例如妇女、下岗职工、进城务工的农民等。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下, 妇女往往成为就业歧视的对象;下岗职工就业难, 是因为他们大都年龄偏大。

(2) 弱势群体贫困化。弱势群体应该是缺乏基本生存保障、缺乏社会保障的人员。下岗职工以及农民工较符合这一点。下岗职工有限的经济来源严重影响其基本生存, 在大城市生活费用、子女教育费用居高不下的状况下, 有些下岗职工的家庭基本生存都成问题。

(3) 弱势群体的劳动人格不受尊重, 其合法权益易受侵害, 法律保护力度弱。弱势群体普遍遭受歧视, 尤其是农民工在就业、劳动条件、劳动待遇上遭受歧视, 他们所处的劳动环境安全卫生条件差, 劳动报酬经常被无理苛扣或拖欠, 其合法权益极易受到损害。

(4) 弱势群体在市场上遭遇歧视和非公平待遇。劳动力市场上的女性、少数民族、农民工等在求职和工作上都遭遇不公平待遇, 歧视和非公平的对待影响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流通。

二、我国现阶段弱势劳动力群体的状况

从生理性弱势群体的角度来讲, 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达到10%, 标志着我国初步进入了老龄化国家的行列;2004年底, 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 占总人口的10.97%;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就达到1.09亿, 而且大部分为农村老龄人口。当他们退出了劳动力市场, 社会保障体系缺失或经费供给不足时, 将给老人带来生存问题。根据2006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推算, 目前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约8296万人, 他们中大多数在就业、生活上存在困难, 其就业比例较低 (见图1) , 而针对残疾人的社会就业服务机构也较为滞后。此外, 贫困农村的部分未成年儿童不能就学, 2008年我国学龄儿童的入学率为99.5%, 而初中升学率仅为83.4%, 还有不少孩子不能上学或过早离校直接进入了劳动力市场。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的角度来讲, 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 城市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的规模不断扩大, 2006年城镇失业下岗人员数量已经达到3000万;2008年, 城镇登记的失业人数已经达到886万人, 这其中包括一部分下岗职工、失业者、待业以及“买断”职工。农民工是当前社会主要的弱势群体, 2008年末, 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 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农民工进城务工, 在劳动力市场上成为最大程度地被弱势化的人群, 被甩到边缘地带。当前的“民工荒”问题, 实质上就是社会长期歧视农民工的一个必然结果。劳动力市场对女性的歧视和男女职业分离使妇女集中在低工资工作部分、非正式工作部分和机动劳动的队伍之中。我国女性在就业中存在着就业率高、失业率高和高层次就业率低等性别歧视和变相的性别歧视现象。在体制转轨的过程中, 女性越来越成为就业中的弱势群体。根据统计, 我国女性在国企下岗职工中的比例占到60%以上。根据2009年全国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 招聘条件对于男性和女性存在一定的差距, 从对劳动力的需求看, 65.8%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性别有明确要求, 其中对男性的需求略高于女性。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受歧视问题并非仅仅表现在女性就业问题上, 还存在于方方面面 (见图2) 。

现阶段, 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 各类弱势劳动者伴随着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有可能进一步被边缘化, 其规模将会逐渐扩大, 程度也会加深。面对这样严峻的现实和趋势, 解决矛盾, 刻不容缓。

三、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

第一, 我国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 是一个矛盾凸显期, 利益分化和大量社会矛盾的出现在所难免。同时, 与高技术发展对比的是血汗工厂的增加和更多贫困劳动力的出现。

第二, 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的进步, 使许多传统产业衰落、新型朝阳产业开始崛起。这必将淘汰一部分年龄大、技术差、文化低的劳动力, 使他们成为产业革命的落后者。

第三, 劳资力量对比严重失衡, 私营企业劳动者弱势地位突出, 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现象普遍, 劳动者缺乏制约资方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第四, 城乡发展不协调, 差距大。我国严格的户籍制度、城乡有别的劳动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造成了城乡分割、城乡居民不能同享社会成果的二元体制, 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难以真正建立起来。农村劳动力在从农村转向城市就业的过程中, 毫无优势地在竞争中被排挤, 成为城市中最无助的弱势群体。

第五, 城市化进程慢, 农村人口在向城镇转移时, 城市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空间, 将进城务工的农民排斥在外, 强化了农民工的弱势地位。

四、当前对劳动力弱势群体的保护情况

我国当前对于弱势劳动力的保护主要是从劳动法律法规、政策规章等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例如, 在对女职工劳动权益的保护上, 我国《劳动法》、《宪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 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 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男女就业平等, 等等。在残疾人劳动权益的保护上, 我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 残疾人的合法权利受法律保护, 国家推动各单位吸收残疾人就业,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城乡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按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下岗人员劳动权益的保护主要是通过政策调整。同时国家的《就业促进法》、《就业服务与管理规定》、《最低工资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失业者和下岗职工的扶持也起到了补充作用。在未成年工的保护上, 国家的《禁止使用童工规定》、《使用童工罚款标准的规定》等法规和文件都明确规定禁止使用童工。

基于上述弱势劳动力群体的现实情况, 我国对于弱势群体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深, 目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法律至今对弱势群体得到保护的手段及处罚措施没有作出比较完整和可操作性的规定,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五、针对弱势劳动力保护的几点建议

1、加强立法和法律法规的改革

我国对弱势群体劳动权益的法律责任规定较少, 没有形成体系, 致使弱势群体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其合法权益的途径不畅通, 具体操作起来较困难。建议在立法形式上, 可以通过单独立法或者专项立法的形式, 制定专门针对女性、农民工或者失业者的权益保护法规, 以达到在具体实施上, 各类弱势群体都有法可依;在法律内容上, 要提高弱势群体的劳动条件与劳动标准, 保护他们的基本权益。

2、严格实施和贯彻法律的相关制度规范

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制度需要不断健全, 但更需要的是强有力的贯彻实施。政府和执法机关要依法办事, 严格执法, 有效实施现有法律法规, 执法机关还要起到法律贯彻的作用。在市场监管中, 加大劳动行政监察力度, 扩大行政监察范围, 严格按照要求监督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行为, 及时纠正劳动力市场主体的行为。

3、充分发挥政府在弱势群体劳动权益保护上的积极作用

(1) 国家和政府要更加重视弱势群体的保护,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职能机关要贯彻执行对弱势群体的政策支持, 积极为弱势群体的救助开展实效工作。在政治思想上, 要全国上下统一, 各省、市、地方全面行动, 互助合作;从财政上给予倾斜, 分拨资金保证对弱势群体的财力支持。

(2) 深化改革, 进一步规范各项制度。首先, 根据各地实情, 建立起弱势群体的劳动管理制度, 包括劳动合同制度、工资支付保障制度、职业安全卫生制度、户籍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等。其次, 要深化改革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 建立起广泛覆盖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等弱势劳动力的社保制度。

(3) 积极履行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政府在弱势群体的就业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中介作用, 在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和培训服务等方面给予帮助。为弱势群体的就业和再就业提供优惠政策, 加强就业指导和培训, 通过媒体、互联网建立统一的就业信息平台, 提供及时的信息咨询和市场需求信息, 帮助弱势群体就业。

4、完善工会制度, 建立起劳动关系自我调节机制

维护劳动者权益、调节劳动关系不仅要靠政府, 还必须通过强化群众自身的集体力量。工会应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作为其主要职责, 通过工会维护和实现劳动者的利益, 建立起一种劳动关系自动调节机制。

摘要:就业市场上弱势群体的凸显, 贫富差距的扩大, 已经成为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能否有力地解决弱势群体问题, 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本文分析了弱势劳动力群体在我国的现状, 并针对其成因以及对其保护的实施情况, 提出了进一步保护弱势劳动力群体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就业市场,弱势群体,权益,保护

参考文献

[1]李强、林勇:劳动力市场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

[2]李薇辉等:劳动经济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3]宋培林:现代劳动经济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4.

[4]熊有华:弱势群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5]刘德顺:转型期中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研究综述[J].社会, 2004 (10) .

就业弱势生 篇7

一、弱势就业群体的定义

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的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转型, 给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带来了深刻变化, 注入了巨大生机。但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代价, 弱势群体浮出水面并发展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城市中, 一方面, 国有企业的改革形成了一大批下岗再就业人员, 另一方面农村富裕劳动力的涌入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工群体。这两类人群在工作层次、技术水平、工资收入等方面都处于较低的层次, 属于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这部分人群的生存状况更为严峻。本文中的弱势就业群体主要是指由于自身劳动能力和知识技能影响, 以从事较低层次劳动为主, 工作条件和工资待遇处于较低水平, 在整个就业人群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涵盖范围不仅包括大部分农民工、下岗再就业人员, 临时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 还包括部分从事较低级工作的城市低学历青年、残疾就业人群等。

二、城市弱势就业群体生存现状分析

城市弱势就业群体由于其从事较低层次的工作, 工作条件和工资收入处于较低的水平, 与大多数城市就业人群相比, 其生存状态堪忧。

(一) 弱势就业群体生活状况。

城市弱势就业群体由于缺乏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 生活水准常常处于温饱以下, 贫困成为城市弱势就业群体的首要特征。弱势就业群体在财产、收入、消费、医疗保健等方面都处于窘迫的状态, 普遍表现为收入低下、收不抵支、债务突出、高恩格尔系数、低消费和低营养标准等。城市弱势就业群体与城市总体就业人群差别最大的就是工资收入水平, 这是弱势就业群体各种困境的根源和基础。城市弱势就业群体在家庭日常支出项目上主要以食品支出为主。除了基本生活支出, 部分家庭还需要在子女教育等其他方面支出, 经济上入不敷出。大多数城市弱势就业群体普遍居住条件较差, 一部分是年久失修的单位旧房, 一部分是租住房屋, 家庭人均居住面积较小, 居住环境和周边服务设施较差。

(二) 弱势就业群体思想状况。

因为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和对社会的挫折感, 城市弱势就业群体的精神状态较差。城市弱势群体普遍思想封闭, 社会交往疏离。在社会生活中, 他们缺乏社会支持感, 而具有较低社会支持感的人对他人的评估比较消极, 对自己本身则产生人际交往无能、焦虑及社会排拒感, 在心理上容易产生不满、苦闷、焦虑、急躁情绪, 难以自我调适, 进而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对自身所处的不利地位, 城乡弱势群体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困惑、无助和不平。少数人因在再就业过程中遭受社会歧视, 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 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对社会不满。

(三) 弱势就业群体政治参与状况。

城市弱势就业群体对社会政治参与程度较低, 多数人员对于国家、政府、社区之外的新闻、社会事件漠不关心, 较少人经常在家中看电视新闻, 互相见面也很少聊新闻, 对国家的方针政策大多一知半解, 甚至对于与自己关系密切的政府政策和就业促进措施的具体内容也只是个大概了解。但另一方面, 城镇弱势就业群体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也愈加明显, 由于缺乏必要的表达自身利益和政治要求的渠道, 其参与社会政治的方式也显得较为特别。在一些城市, 特别是一些低收入者相对集中的工业城市和城镇, 为了改变自身的弱势地位和贫困状况, 他们不断加强内部认同, 开始自行组织群体性静坐、上访、游行、示威等活动。

三、城市弱势就业群体公共政策支持体系的建立

政府对弱势就业群体的支持, 主要体现为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制订相应的公共政策, 让全体社会成员公平地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益和福利成果。为城市弱势就业群体提供必要的制度供给, 引导城市弱势就业群体的自我创新和自我发展, 逐步摆脱困境。对城市弱势就业群体的公共政策支持体系主要包括:

(一) 完善社会保障。要解决城市弱势就业群体的生活与工作问题, 最为直接的方法就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经验, 结合中国现实国情, 统一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覆盖全体社会公民, 为弱势就业群体提供社会保障。要进一步完善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 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抚恤制度。要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管理,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规范化、现代化的管理服务体系, 严格进行家庭收入调查, 核实保障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与实际生活水平, 规范申请、评审和资金发放程序, 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从法律上明确社会保障在对弱势就业群体扶持中的功能和作用, 明确社会保障的对象、内容、标准, 规范社会保障制度的执行政策和相应的申报审批程序, 彻底解决由企业、劳动部门分别实施社会保障措施所导致的政事不分、管理体系不统一、实施办法各异、程序过于复杂、配合衔接困难等问题。

(二) 加强就业促进。政府的就业促进政策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政府实行相关扶持政策, 努力开辟就业岗位, 促进再就业, 保障弱势就业群体的工作机会;另一方面, 通过就业指导、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方式, 促使弱势就业群体转变就业观念, 提高其自身工作能力, 以更好的适应就业市场的竞争。我国的就业公共服务体制虽然已经建立, 但在专业化和管理体制方面仍旧存在许多的问题。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加强和改进的目标是, 争取实行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申请、鉴定申报、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关系接续“一站式”就业服务, 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农民工等其他弱势就业人员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和再就业培训。要全力以赴做好劳动力供求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估和发布工作, 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化建设, 提高职业介绍工作人员的素质。为帮助弱势就业群体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 帮助其转变就业观念, 增强就业能力, 实现更好的职业发展, 公共就业服务应加大对弱势就业人员职业技能和就业训练投入的比重。职业培训必须以提高技能为重点、以就业为目标, 突出各类人员的技能培训, 为不同能力基础和就业方向的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

(三) 提供创业支持。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是弱势就业群体就业的重要方式。为了鼓励扶持更多的弱势就业人员从事自主创业, 国家应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税费优惠。政府帮助弱势就业群体自主创业, 必须简化工商注册手续, 积极帮助下岗、失业困难群体和进城农民工阶层解决创业场地和组织问题。工商、税收、城建、消防、卫生防疫等市场行政管理部门, 必须按照政府的有关规定, 支持和鼓励弱势群体自主创业, 把政策落实到基层, 维护和优化就业弱势群体自主创业所必须的政策环境。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城市就业弱势群体自主创业的小额贷款制度, 为弱势群体创办小型或微型企业、家庭作坊、社区服务业、个体经济及其他自我创业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四) 完善政治参与。政府应充分考虑弱势就业群体的意见、建议, 进一步完善社会公共政策, 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使政府相应的社会政策和管理更加符合这一群体的意愿和反映实际情况。具体政策措施包括:一是健全和完善选举制度。有针对性地对选举法和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进行修改, 增加有关竞选内容, 增加选民对候选人了解的透明度使选举过程真正能够反映和体现选民意志, 使弱势就业群体能够在城市社区充分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 选好自己的代言人。二是完善弱势群体对立法的参与制度。当涉及有关弱势群体利益直接密切相关的法律草案, 要提交他们讨论。讨论法律草案的过程, 是公民参与立法、参与政治的极好方式, 是充分反映民意、体现民意的过程, 也是向公民宣传普及法律知识的过程。三是健全和完善公民信访制度、监督制度等。对社会弱势群体来说, 尤其重视信访制度, 因为法律诉讼渠道成本相对较高, 而信访的成本相对较小, 即使解决不了问题, 也使社会弱势群体的意见和怨气能有发表的地方, 还起到了社会减压阀的作用。四是采用多样化的组织形式, 吸收弱势群体中的优秀份子。各级党团组织应该采取多样化的组织方式, 吸收弱势就业群体中优秀人员进入各级组织, 为他们表达自身意见提供良好的渠道。

参考文献

[1].侯志阳.转型期就业弱势群体的困境与出路[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1

[2].李斌.市场推进下的中国城市弱势群体及其利益受损分析[J].求实, 2002, 5

[3].刘纯明, 孔恩阳, 王栓茂, 严定国.重庆市城市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4, 12

[4].李娜.社会转型期城市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探索[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5, 6

上一篇:幼儿园新课程“教师”下一篇: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