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弱势

2024-10-06

经济弱势(共12篇)

经济弱势 篇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全面构建依法治国是当前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弱势群体是在社会中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 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秩序的必然选择。经济法是部门法, 通过经济法可以建立分配社会利益的机制来适度拟制社会强势群体和相对扶持弱势群体, 因此从经济法视角分析弱势群体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弱势群体的概述

弱势群体在学术界具有不同的定义, 导致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自然因素、也有历史因素、经济因素以及政治因素等等, 我国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 一是社会转型。我国已经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 越来越多的人口流向城市, 为此出现了“农民工”, 而农民工的出现相对于城市人口则属于弱势群体, 因此该部分人群缺乏完善的城市保障体系。例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被剥夺、农民工劳动权被侵犯等等;二是经济转型。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 经济转型必须会剥夺传统工业体制下劳动者的权益, 例如当前国企改革中所出现的一些提前退休、离休人员则面临着无法就业的问题;三是政策因素。以当前高等教育为例, 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教育政策的不合理, 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突出,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就业困难, 造成大学生成为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主要分为结构性弱势群体和功能性弱势群体。结构性弱势群体主要是由于社会结构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群体, 比如农民、清洁工人等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功能性弱势群体是指由于社会成员自身因素而导致的他们在社会中处于弱势, 比例残疾人、文化素质过低的人员。

二、经济法对弱势群体保护的现状分析

经济法是政府通过宏观调控职能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 以此平衡社会利益与私人利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和谐发展。经济法的核心就是扶助弱势群体, 实现社会公平发展。经济法对保护弱势群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经济法相关配套设施还不完善, 使得经济法在弱势群体保护上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 市场规制体系还不完善

国家利用手中的职能实现对经济的调控与监督, 从而达到保护弱势群体的目的, 规则体系是政府发挥弱势保护职能的工具, 但是纵观我国规制体系其存在不少的缺陷, 以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为例, 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同时, 我国因为网购而产生的纠纷也日益增多, 纵观这些繁多的网购纠纷不外乎是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 虽然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并且制定了约束商家的条款, 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导致消费者在了解商品信息时存在一定的欺诈性, 基于网点地址的虚拟性使得消费者在维权时存在维权地点不明确的问题, 最终导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二) 国家的宏观调控没有充分利用经济杠杆

税收是实现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 通过税收可以实现社会财富的平均分配, 但是由于我国税收政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导致其在弱势群体保护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对中小企业的保护。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够, 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虽然国家出台了鼓励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 但是由于在具体的实践上存在设计不合理的问题, 例如商业银行基于自身风险控制出台了刁难中小企业信贷的条款, 使得中小企业很难向金融机构进行信贷业务;二是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农业是经济发展的第一产业,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财政资金主要应用与工业发展, 而忽视对农业的投入, 结果导致我国农业发展滞后, 农民收入低微, 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的目标。造成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前农业发展缺乏所有权有关, 由于土地缺乏所有权规定, 导致农民在发展集团经济时存在管理权与经营权相矛盾的问题, 影响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 贫富差距日益严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就是降低贫富差距, 如果按照世界银行规定我国贫困人口的数量在1亿之多, 由此可见我国贫富差距已经超出了合理的限度, 然而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奢饰品消费大国。一方面是基本温饱没有达到的贫困人群, 另一方面确实挥金如土的奢饰消费。导致我国贫富差距日益严峻的原因主要是:一是我国经济运行管理不到位。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 尤其是环保法的缺失导致很多人利用牺牲自然资源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 结果造成的恶果需要公众承担;二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制度的缺失。看病贵、因病致贫是社会保障体系缺失的真实写照。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公平、导致弱势群体出现看病难的问题。

三、完善经济法对弱势群体保护的对策

(一) 建立完善的经济法律体系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必须要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的双重职能:一是政府要合理参与市场规制制定中。政府部门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容合理使用经济手段对经济秩序进行调整, 实现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二是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要加强信用系统的建设, 尤其是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力度, 消除各种不合理的垄断规则;三是构建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制度体系。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需要实体法和程序法并重, 若没有程序保障实体法的立法价值无法实现。在司法过程中, 必须确保程序公正, 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救助应以实证效果的实现为目的。不仅要做出公正的判决, 而却要使判决得到公正地执行。

(二) 完善税法、解决贫富差距矛盾

税收是国家手中掌握用以矫正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 而矫正个人收入差距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首先要规范初次分配的各个环节, 用法律手段保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整顿不合理收入, 限制垄断行业的利润及其职工的过高收入:其次通过完善税制和加强征管, 建立起一个多税种协调配合, 覆盖个人收入运行全过程的税收调控体系以充分发挥税收矫正贫富差距的功能。

(三) 完善劳动法, 促进充分就业和平等就业

就业不仅是下岗失业人员第一位的需求, 也是城市农民工、妇女等弱势群体融人社会、取得自尊的重要保证。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是救助弱势群体的治本之策。国家对确有发展潜力或劳动能力的弱势群体者, 除了应当积极创造大量的不同类型的就业岗位, 尽最大努力使他们通过就业获得有保证的、可持续的生活条件外, 还应在《劳动法》“促进就业”, “职业培训”等章节中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支持与保护。

(四) 构建多层次的保护途径

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 因此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还应当拓宽其他途径, 让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保护成为一个全民自觉的社会问题:一是赋予弱势群体自力救济权。自力救济是最直接的救济方式, 从我国目前来看, 应当赋予弱势群体一定条件下自力救济权。弱势群体无论是经济力量还是社会地位都处于社会的底层, 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单凭公力救济无法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利益。赋予弱势群体一定条件下的自力救济权还能够更好的促使其积极主张权利, 通过法律途径得到更多的救济;二是建立弱势群体救助团体。我们应借鉴国外的经验, 通过立法鼓励更多的社会弱势群体建立自己的社会团体。弱势群体单个人的力量是非常薄弱的, 只有借助社会团体组织才能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利。不仅如此弱势群体团体还应当是弱势群体与政府沟通的桥梁, 通过团体组织主张权利, 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五) 弱势群体也要积极学习法律知识

弱势群体应努力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 不断优化自己, 充分发挥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 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 努力自己缩小与强者的差距。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法律常识, 用合法有效地途径来解决生活中面临的一系列纠纷。

参考文献

[1]金姬.论经济法对弱势群体的保护[J].商业文化 (上半月) , 2011 (03) .

[2]杜娟.和谐社会视角下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经济法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14 (18) .

经济弱势 篇2

摘 要:任何一种法律制度均是以诉诸公平,保护弱者为己任的,经济法也不例外。本文从新时期弱势群体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对其实施经济法保护的重要性及科学理念,并就如何保护展开了深层次探析,对健全经济法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经济法;弱势群体;保护

1、 何为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由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对该类群体范畴的界定学术界论点不一,经过了长时间的探讨目前已达成一个基本共识,即弱势群体主要指由一些障碍或缺乏相应政治、经济与社会机遇而导致的在社会中处于不利位置的一类人群。也就是说弱势群体紧靠自身能力很难实现社会认可的基本生活标准,因此他们必须受到社会、国家等力量的支持与帮助。纵观弱势群体的存在发展状况其包含三类特征,即生活基本状况无法满足社会认可标准;由于缺乏自然、社会及人力资本或一些均等机遇,弱势群体社会地位仅依靠自身努力很难有所改变;他们的生存、发展状况仅能通过国家、社会的宏观倾向与特有支持、扶植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改变。

2、对弱势群体实施经济法律保护的科学理念

法律制度的科学建立需要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因此在探讨如何对弱势群体实施法律保护时我们也应将公众意识引入其中,令其成为凸显法律保护价值性的基础与前提。我们首先应在观念上合理转变,变歧视弱势群体为关怀、善待弱势群体;由随机性救助变为有效建立固定的生存保障机制;由单一的自我救助转向社会连带责任的全员性保护;由单一输入式救助向输入与创造双重并进的发展。对弱势群体实施保护既可借助市场力量、又可借助政府力量,然而无论何种力量均需要法治、法律的科学保障。这是由法制法规固有的整体公平理念、实质公平理念及社会发展理念决定的。法律最基本核心的价值就在于公平,而弱势群体则往往由社会权利不公平分配、结构不合理等缺陷导致。因此杜绝弊端、矫正偏差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对弱势群体实施法律保护。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弱势群体在我国的形成与经济转轨进程中分配权利制度真空有直接关系。在这一转轨进程中下岗、退休人员、农民工等虽曾经为社会整体经济发展贡献过全力,然而由于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令现实生活中该类人群的基本权利被无情剥夺,很难获取满足基本生活标准的收入,因此基于这一不公平性,在经济法律制度层面实施对弱势群体应有权利的法律保障尤为重要。市场经济环境下,虽在原则上每一个体均享有均等发展机会,然而实际生活中由于教育背景、个人能力、出身环境的差异导致其劳动所得必然存在差异,消费水平也因此不尽相同,该类收入与消费层面的不均等进一步导致社会贫富差距的悬殊并引发了众多社会矛盾,令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受到严峻考验。因此我们只有透过经济法的形式公平激发实质公平性,建立全新的倾向弱势群体的保护性经济法律,才能真正缩小贫富差距,令社会经济秩序重回稳定、良好、持续的发展状态。

3、以经济法为视角,合理构建弱势群体法律保护制度

3、1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完善税收制度,消减贫富差距

行业垄断、城乡差距、非法行为打击有限、政策不完备等因素导致我国收入分配政策有失公平性,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经济法的宏观调控职能,注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将劳动个人收入引入市场竞争体系中,进行多劳多得的控制,并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政策。同时我们应合理规范分配秩序、理清复杂的分配关系,例如在政府内部理顺财力分配关系,早日实现财政部门对国家财力的科学规划与统筹管理;对市场发展中的高收入行业进行整顿、控制过快增长的行业工资水平;广泛运用信息化手段构建个人收入监测机制,对不合法收入进行取缔;对少数垄断行业进行实时监管,消除因行业发展的性质改变引起收入分配的不均;注重对国家公务员群体的工资制度完善,实施对其职务消费的规范管理,进一步推进福利待遇的货币化形式;对合法收入实施必要保护等。为了有效消减贫富差距,合理维护弱势群体合法利益,我们应充分利用经济法的税率调节职能,建立超额累进税制度,从高收入群体中征收合理税金,用于构建完善、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令弱势中低收入群体广泛享受社会经济均衡性发展的优势。目前我国呈现的对个税起征点修改的热烈探讨便充分说明对中等收入者合理减免其税费,可有效培育并构建稳定的中等消费群体,对我国社会的经济稳定发展是极为有利的,有效体现了我国经济法发展中对弱势群体保护的决心。

3、2完善市场规制法、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合理增加就业机会

中小企业的全面发展将激励庞大产业队伍的产生,无疑会为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缓解国民经济体制更新转变与扩大就业间产生的`矛盾。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经济法的市场规制作用,给予中小企业在税收、方面的放宽及优惠政策,清理行业内的不合理收费现象,令税收优惠形成与其他政策的完善融合,构建有利于中小企业的税收经济法规,从而真正平衡行业发展,为弱势群体创造更多的就业发展机会。

3、3完善社会保障,增强弱势群体信心

弱势群体中下岗、失业人员众多,因此在经济法制度中我们应合理为其创造广泛就业平台,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弱势残疾人及其子女的就业提供一定优惠政策,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底层社会处境,令这种弱势不至于延续到后代子孙。在经济法保护制度建立中我们应合理引入对弱势群体就业的援助计划,构建完善的失业、养老、教育、医疗保险制度,成立失业保险基金,由重点强化对弱势群体失业人员的生活救济转向辅助他们重新就业,为其创造更多的失业培训机会,令弱势群体重新找到人生拼搏的方向,并最终变弱势为强势发展。

4、结语

新时期,各类社会结构的迅速发展及转变令不同人群的公平观念及要求呈现较大差别,弱势群体等社会不均衡发展问题日益凸显。因此为了重构我国市场经济的秩序化发展,我们只有基于经济法的宏观调控性、公平分配性,进一步通过政策激励辅助弱势,缩短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真正增强弱势群体的自我发展信心,并促进他们在经济法的完善保护下实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杨洁.从个人所得税调整看社会公平问题[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6).

美国经济走缓,美元持续弱势 篇3

此外,国际货币基金会(IMF)进行的一项综合统计表明,美国经济放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已有所减少。根据IMF有关出口至美国的资料,在2001年至2005年期间,中国(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输出至美国的货品仅占中国GDP的5.9%。至于日本,其出口量亦不过占GDP的2.9%。相反,亚洲(不包括日本) ——即NIE(南韩、香港、台湾及新加坡)及ASEAN-4(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及泰国) ——占美国的进出口量相对较高,其货运量占综合GDP的10.3%。再者,假如美国的经济放缓仅局限于房屋市场,经济出现严重停滞的机会便会下降,也因此削弱了环球经济大幅减慢的效应。

然而,基于以下多个原因,我们仍未能排除对全球经济可能出现大衰退的顾虑。首先,虽然印度及中国的经济现已占据全球经济的五分之一比重,但其于全球贸易尚未站稳阵脚,亦未达到一定规模,因此很难认定中印两国已能完全取代美国作为全球发展的推动力。其次,美国依然是全球金融体系的核心,金融上的跨境联系仍然相当依赖美国的金融市场。世界各地股市的相互关系逐渐密切,往往与美国同步发展。因此,一旦美国股市下跌,很可能会触发其他股市相继下跌。第三,美国房屋市场的调整尚属未知之数,调整幅度可能较预期为大,以致现时美国的经济可能还会进一步放缓。

但总括来说,这一切都系于一个重要因素——美国的消费者。美国的消费开支不美国经济走缓,美元持续弱势仅是美国背后的增长动力,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消费开支占美国2006年GDP的70%。消费开支如有10%的变化,理论上会为全球GDP带来1.4%的影响。至今,美国消费力的复元能力相当不俗。虽然经历过2年股市泡沫爆破,以及2001年的经济衰退,还有其后的恐怖袭击及能源价格上涨,但美国期内的消费开支仍可达平均3.4%的增幅,相当于过去50年的平均数。由此可见,美国的消费力根本丝毫无损。

不过,现在似有一股沉重压力正在积聚。过去两三年,美国的消费者一直享受零息、低息,但目前按揭利率将重新制定。此外,美国按揭市场的拖欠率及过度借贷率均告偏高,当局已收紧消费者借贷条件。房产财富不断缩减,真正的问题是:当前的工作及收入增长,是否足以让美国的消费者维持其消费模式,即使其资产价值已呆滞不前,甚至下降。还有,不断上涨的商品价格也是对经济的一大威胁,这能够推高通胀率,导致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局面。整体上,我们认为美国的消费情况尚未明朗,难以判断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在风暴未息前,我们对具风险的资产依然保持审慎。

近期美元疲弱,反映市场揣测中央银行可能调整货币政策。英镑兑美元的单日比价已达2.01 ,至于欧元兑美元亦触及1.36水平。大部分头条新闻指美元转弱不外乎以下三个原因:(1)加息;(2)美国经常账目的赤字;(3) 各地央行对外汇储备实行多元化政策。

有指利率上升后,欧元比美元将得到更强大的支持──这说法其实颇为牵强。原因是,现今美国与欧洲利率之间的两个百分点差距,事实上已较2005年美元处于升势时大,因此这说法有欠稳妥。

有些分析员认为,部分中央银行现正对外汇储备采用多种储蓄货币。此举令金融市场内出现各种猜测,指这种多元化政策将会增加美元的贬值压力,导致美元的弱势每况愈下,难以遏止。我们同样认为,中央银行应该会在中、长期内增加欧元储备的比重;然而,若说美元跌势将告失控,则未免过于忧虑。假使真的有这情况发生,损失最严重的定当是中央银行本身,盖因其需要承受余下美元储备的减值亏损。因此,中央银行应该会在美元势强时沽货,使其对外价值产生稳定作用。

另有分析员称,美元之所以处于弱势,原因是贸易账户出现庞大赤字。但若然汇率由贸易带动,唯一可趁美元弱势而升值的自由买卖货币便是日元(人民币是受管制的货币,因此不计算在内)。日本是拥有最大量贸易盈余的国家。不过,日元是今年内唯一并无乘着美元下降而升值的重要货币。事实上,美元的跌幅与日元几近相同,因此贸易表现与货币关系的理论缺乏理据支持。

我们认为,美元近期处于弱势,是因为投资者对美国市场的资产回报前景出现了不同的看法。与其着眼于以GDP表示的经常账目赤字比率,鉴于美国吸引外资的能力极强,我们看重的是美国资产市场对经常账目赤字的比率。由于私人资产的净值约为70 万亿美元,经常账目赤字相等于私人资产价值的1%左右。故此,当资产价格上升时,对赤字的影响也会较小。尽管如此,如果资产价格有下降迹象,如美国楼市在2006 年第4季放缓,流入美国的资金便会大幅减少,美元也会应声下降。

基于对美国经济的关注或国会支持保护主义的因素,美元将会继续波动。但实情是,倘若消费者能够以现时的步伐支持美国的出口增长,并且保持货币政策不变,美元应可重振声威。否则,美元于2007年下半年只会持续疲弱。

经济弱势 篇4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概述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概念

社会弱势群体是对社会上某一部分能力有所欠缺的人的统称,其不仅为一个法律概念。从法律的角度探讨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需要明确弱势群体的概念。在定义弱势群体的内涵时,其为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存在绝对的弱势群体。也可理解为社会上一部分人在经济、社会地位、智力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在人类学或社会学中可称之为弱势群体。从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上划分,可分为自然因素型、社会因素型、生理因素型的弱势群体,其中自然因素型的弱势群体指生活在我国贫困山区的农民等,社会因素型弱势群体指进城农民等,生理因素型弱势群体指残疾人或患有疾病的群体等。

(二)社会弱势群体的特征

社会弱势群体都存在不同导致自身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原因,且都具有相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在现实社会中,弱势群体的生活处于贫困状态,生存问题难以解决,整体处于不利的状况之中;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由于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及个人能力的区别导致其处于弱势的地位,凭借自身的能力难以参与公平的的市场竞争中;我国社会的弱势群体还表现在无法公平的表达自身的想法及平等的追求自身的权益,在政治层面也处于不利地位,无法通过资源带动社会舆论,影响政府决策等。

二、经济法对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具体保护措施

(一)健全经济法的法律体系

为通过经济法加强对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需要结合市场及政府的职能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指导我国政府合理的参与到市场规则的制定中,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能力,通过健全经济法的法律体系,调整社会的经济秩序,提高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能力。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在市场环境的监督下,完善信用系统的建设,对行业中出现的垄断现象加大监管力度,消除不合理的垄断现象。构建弱势群体的保护法律法规,在保护过程中实现实体法及程序法的双重保护,充分体现实体法的法律意识和价值。保证各类执法行为在司法过程中程序的公平公正,有效实现对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在做出公正判决的同时也需要及时的执行。

(二)完善税法及劳动法的相关内容

通过完善税法的相关内容,缩小我国社会的贫富差距。税收作为我国矫正个人收入差距和进行减小社会贫富差距的关键环节,是一项综合性的举措。合理的税收需要将初次分配的环节规范化,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通过合理的法律手段保障市场的公平性,及时整顿不合理收入。加强限制行业的过高利润,完善税法,多类税种协调发展,共同健全税收调控体系,在个人税收的过程中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通过完善劳动法的相关内容,保障弱势群体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就业是农村人口及妇女等弱势群体获得社会地位的保障,通过完善劳动法,保障弱势群体的就业和再就业能力,有效的保护了我国社会的弱势群体享有平等的权益。国家需要为具有劳动能力的弱势群体者提供不同类型的就业岗位,保障其获得可持续的生活条件,通过法律的明确规定给予弱势群体特殊行业的就业支持与保护。

(三)构建多层次保护途径

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也体现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水平,对建设小康社会也是一种完善措施,在加强法制教育的前提下,还需要构建多层次保护途径,拓宽对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途径,是该问题成为一个全民关注的重点问题。在保护过程中,需要赋予我国社会弱势群体自力救济权,根据我国的国情,使得自立救济成为一种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由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等方面都处于不利位置,当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凭借一己之力能力维护自身权益,赋予弱势群体自力救济权促使其可通过法律的途径行驶权利。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相关的社会弱势群体保护团队,由于弱势群体的个人力量薄弱,通过鼓励弱势群体通过法律的途径建立自己的组织,遇到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时,借助保护团队维护自身的利益。弱势群体可以通过保护团队架起与政府沟通的桥梁,更加有效的维护自身的利益。加强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意识,指导其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通过不断优化自身的素养提升社会价值,缩小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差距,通过完善自身的科学文化体系,学习法律日常知识,遇到问题,通过合法的途径进行解决,通过更多层次的保护途径实现对弱势群体的有效保护。

三、结语

对于弱势群体保护的相关问题与国家的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和法律法规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程。在对弱势群体的保护途径中,通过经济法进行有效的保护,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经济的进步。针对我国当前存在的保护问题,提出健全经济法的法律体系、完善税法及劳动法的相关内容、构建多层次保护途径等措施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为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做出贡献。

摘要:经济法追求社会利益均衡的状态,在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弱势群体的进行简要的概述,了解当前我国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现状,并提出通过经济法加强对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措施,旨在维护市场竞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担起经济法该负有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经济法,弱势群体,保护

参考文献

[1]叶亚飞.论社会弱势群体权利的经济法保护[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2).

弱势学生帮扶计划 篇5

2011年学生弱势群体帮扶计划

“十个手指都不一样长”,这是每个人都能明白的道理。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班级中所有的学生个个都非常优秀,但事实上,总有一些学生由于某方面的原因,如:我们学校的小部分同学或是因为学习习惯太差,或是智力上的差异,或是家庭方面的问题等使学习成绩落后,进而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学习成绩。虽然在前两年的转差工作中我为他们量身定做了帮扶计划让他们对学习又有了兴趣并不断的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但由于基础知识的薄弱让他们的成绩提高的幅度不是很大,所以今年我将把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点帮扶内容,经过细心研究、论证制定如下计划:

一、家校沟通,形成合力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学校教育,可是有的家长不抓学生的学习,导致“学困生”有机可乘,看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一致,互相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家长应该经常如实地向老师反映孩子的情况,帮助老师全面地了解孩子。老师通过家访,使家长能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纪律等情况,架起了学校与家庭的桥梁,真正做到学生在校由老师管,在家由家长管。

二、情感鼓励,爱心奉献

教师要像热爱自己的孩子那样热爱学生,课内是严师慈母,课外是良师益友,教师爱心奉献,缩短了师生情感的距离,使其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若“学困生”在学习上有点进步,应抓住学生身上的这一闪光点,给予表扬鼓励。

三、立足课堂,多提善问

“学困生”的共性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总害怕老师提出问题,而课堂提问却是老师摸清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信息的主渠道,“学困生”究竟哪些方面差,教师必须通过提问做到心中有数,为了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我将把多数时间留给“学困生”,对他们多提善问,针对他们的疑难问题“对症下药”,我想这应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消除他们的胆怯心理。

四、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要讲究主法,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完成学习任务的有效手段,方法正确可以避免走弯路,并节省在错误方向下浪费掉的时间,减少无效劳动。在教学指导中,注重指导学困生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针对我校学困生的实际,重点指导他们课前预习、课堂听课、课后

复习的学习方法。

五、精批细改,克服惰性

作业是对当日所学知识的检查和巩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学困生”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这类学生的作业要提出高标准、严要求,采用面批的方式。边改边向学生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对优点要及时表扬鼓励,对存在的问题老师要心平气和耐心细致地进行启发、引导、讲解,直到弄懂为止。这样师生间的距离慢慢地拉近了,不做作业的惰性也逐渐会消失的。

六、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

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往往在上课40分钟里,真正能听进去的知识并不多,在加上基础差,所以,我只有利用课余的时间对学困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把当天讲的知识在和他们讲一遍,但是,在进行辅导的时候,须注意宜精不宜多。让你讲的都能真正被他们吸收,真正起到作用。总之,要想提高学困生的成绩,转化“学困生”,单单做到以上六点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在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同时,必须以更多的爱心、耐心和关心去唤起“学困生”的上进心,进取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011年3月

金碧镇瓦厂小学 2011年学生弱势群体

帮 扶 计 划

经济弱势 篇6

【关键词】经济法 弱势群体 保护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对弱势群体进行保护不仅有利于平复弱势群体内心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减轻弱势群体内心的不平衡感,而且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近几年来,对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研究已经进入很多领域,然而在经济法的视野下进行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研究还较少,研究成果也较少。

二、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

我国对弱势群体进行研究的领域较多,因此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定义也各有千秋。从个人角度来看,弱势群体是指在某个领域或者某个方面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或者外界因素的影响,使自身处于不利地位的那一部分人。例如,在整个消费的过程中,由于消费者所能够收集到的信息有限,他们对于商品的质量,市场价格等方面信息了解要明显少于卖方,从这个角度来看,消费者就属于弱势群体的范围。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一方面说明了社会分配的不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结构的不合理因素的存在。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国内外所具有的所有社会形态都不能完全做到没有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因为在目前所有的社会形态中,没有一个社会形态在社会分配和社会结构方面均是完美,不具有缺陷的,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弱势群体的不可避免性。又因为现有的社会形态不能在短时间内弥补自身的缺陷,这就造成了社会弱势群体将会长期存在。

三、经济法在保护社会弱势群体方面的重要性

(一)经济法从法律上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

经济法对经济发展的成果分享问题进行了阐述,而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分配问题也就是人权保障的根本问题。人权也就是每个人享受平等的权利,也是作为一个合法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是其他一切权利的核心,也是享受其他权利的基础。只有给予弱势群体平等的人权,才能使得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格和尊严得到保障。

其次,经济法对人的劳动权进行了说明和阐述。劳动权是一个人用来维持自己生活的最基本权利,只有付出了劳动才能收获劳动成果,才能在进行社会分配的时候得到公平的分配,只有劳动权得到保障,才能有机会凭借自身的努力获得别人的尊重,同时获得生活保障。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在进行职场招聘的过程中,性别歧视、地区歧视、学习背景歧视十分严重,很多人在进行应聘时,不能受到公平平等的待遇,例如女性或者那些出身偏远地区的人或者学历不高的人在进行工作应聘之前就被挡在了应聘大门之外。这不仅会使得社会弱势群体出现自卑心理,而且可能会伤害到弱势群体的自尊心,使得社会弱势群体人格被践踏。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很可能造成社会弱势群体内心的不平衡,从而对社会产生报复心理,从而走上犯罪道路,最終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二)经济法从根本上保护了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

市场经济讲求公平,更注重效率,而经济法对市场经济的这两个特点做了最好的诠释。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弱势群体问题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已经有很多法律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做出了很多贡献,例如宪法和民法。宪法是最具权威性的法律,它对其他法律的我制定具有控制和规范的作用,然而他更加注重对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维护和发展,对于弱势群体权利保护问题没有细节上的描述。而民法更加注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弱势群体享受公平待遇的权利,却忽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效率问题。经济法不仅注重对国家和社会权利的维护,还讲求对个人权利的保护,这就弥补了宪法和民法只能顾及国家和个人利益之一的缺点。

四、完善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经济法的对策。

(一)完善有关劳动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定

经济法在保护弱势群体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然而其他法律对于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也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其他法律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虽然劳动法和宪法已经通过不同的方式对于就业过程中弱势群体面临的各种歧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然而相关的规定还不够完善,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因此,应该尽快出台一系列能够有从根本上杜绝弱势群体在就业方面的受到歧视的经济法,以解决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从而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所需。

(二)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援助资金投入金额

一方面可用这些资金设立一些专门的培训机构,培训机构的有两个职能,一个职能为对弱势群体中没有就业技能的人群进行一些专业技能的培训,增加这些人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另一个职能是对弱势群体进行维权法律知识的普及,学习相关的经济法律,了解自己作为社会中的一员的权利和义务,能够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同时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能够捍卫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些资金加大对经济法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投入,增加经济法中保护社会弱势群体权利的成分,使得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能够得到更好地保障。

五、总结

在消费的过程中,由于消费者在获取信息方面具有极其明显的弱势,因此在该过程中,消费者是弱势群体。虽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具有全国统一性,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消费者的权利,而不同区域和行业的消费者的弱势存在很大不同,这表明经济法在弱势群体权利保护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经济法,使得经济法在保护弱势群体权利方面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参考文献

[1]兰倩.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以经济法的角度[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报,2013,2(19):10-11.

[2]兰芬.我国特殊弱势群体的经济法保护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4,2(10):10-11.

[3]陈丽.谈经济法对弱势群体的保护[J].新财经,2011,2(13):23-24.

经济弱势 篇7

政府重点资助“第二经济”企业技术创新

南非国内存在两种异质经济,即“第一经济”和“第二经济”。“第一经济”是发达的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第二经济”是欠发达的经济,处于“第一经济”的边缘,其主体是黑人的中小企业,涵盖了非正规就业人口、贫困线以下人口等弱势群体。“第二经济”的企业规模都比较小,雇员少于10人的极小企业和雇员少于5人的微型企业占很大比例。

种族隔离时期,政府资助倾向于国防、食品和能源安全领域大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如Armscor、Eskom、Atomic Energy Corporation和Sasol公司等大型军工企业和能源企业,这些企业均属于“第一经济”,而对“第二经济”的企业创新比较忽视,占企业数量99%的中小企业缺乏创新能力。

新南非政府成立后,强调重建公平和惠及全体人民的国家创新体系,科技之光开始照耀“第二经济”。2002年单独成立科技部并颁布《国家研究和开发战略》,把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减少贫困、扶持被边缘化的乡村经济发展,改善全体人民生活质量作为科技创新的目标。黑人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成为政府重点资助的对象。

目前,南非几乎所有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计划和基金,均明确倾向黑人经济和中小弱势企业。由贸工部和国家研究基金会设立的产业技术与人力资源开发计划(THRIP),特别关注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黑人经济竞争力,对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和黑人经济振兴的项目有一定优惠;由贸工部设立的产业创新支持计划(SPII),资助黑人企业和中小弱势企业创新,黑人股比越高得到的资助越多,已经惠及35%的黑人公司;科技部、贸工部设立的Godisa企业孵化计划和信托基金,鼓励中小型企业的技术转移和科技能力建设,对黑人中小企业在技术改造和产业化启动等环节给予扶持,已资助1200家企业;由Godisa计划管理机构发展而来的中小企业发展署,主要针对“第二经济”领域提供资助;由南非科技部和德国技术合作署以及南非技术大学共同资助的Tshumisano信托基金,仅针对中小企业,特别支持黑人弱势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化,满足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和技术服务的需求。

资助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为“第二经济”技术创新补位

南非“第二经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很多企业没有研发机构和创新能力,因此政府研发投入大多数都不是直接资助企业,而是直接资助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由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承担企业的研发和创新项目。“第二经济”企业研发缺位,政府资助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为企业研发补位,这是南非科技计划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显著特点。

产业技术与人力资源开发计划(THRIP)注重把大学、公共研究机构的优秀研究人员与政府、企业机构创新资源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创新项目根据企业需求确定,资助对象仅限于大学、科研机构和与之合作的企业伙伴,由私人企业申请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必须来源于高等教育机构或科技与工程研究机构。科技部设立的“创新基金”(IF),也向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提供项目资助,申请机构主要来自于科学理事会、大学、企业创新部门和私人企业家联合体或协会。Tshumisano信托基金,鼓励大学建立技术服务站,通过技术服务站与中小企业特别是黑人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

相对而言,南非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的基础研究较弱,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较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较紧,大量项目都来自于企业和产业,市场目标明确,技术针对性强。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CSIR)、国家研究基金会(NRF)、农业研究理事会(ARC)、医学研究理事会(MRC)、人类科学研究理事会(HSRC)、地质科学研究理事会(CGS)、矿冶技术研究理事会(MINTEK)和南非标准局(SABS)等国家级科学研究院,都承担很多企业的技术创新课题,其经费有的来自国家计划,有的来自工矿企业。CSIR研发经费30%左右来自政府,70%左右来自企业。

从投入的情况来看,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计划和基金,很多都是通过资助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实施的。南非政府研发投入约40%资助高等教育机构,约54%资助国家研究理事会和研究所。高等教育系统得到的资助约50%来自政府,在基础研究与创新支持计划、欠缺技能发展基金、本土知识体系发展资助、优秀研究中心创建以及研究机构能力建设资助等方面与企业创新结合紧密。

从产出的情况来看,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力度也很大。南非企业界的创新活动占全国技术创新活动的58%。换句话说,还有42%的技术创新活动来自于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企业创新产品有32%是经过与第三方合作取得的,表明企业创新与外部科研与知识创新体系具有强有力的联系。

资助“第二经济”企业伙伴创新和消化创新

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计划,一般不资助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而是资助企业的联合创新。产业技术与人力资源开发计划(THRIP)资助企业伙伴的创新,创新基金(IF)资助企业创新部门、私人企业家组成的联合体或协会的创新,促进跨行业的合作。为鼓励制造业与农业领域私有企业的联合创新,贸工部专门推出了合伙企业基金(SPF),要求申请者应包括5家以上的公司和从事相关领域项目合作的企业集团,目前该基金已资助600多家私营企业建立起85个伙伴关系。

南非科学与工程技术人员过去大多是欧洲培养的,企业也与欧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引进吸收和消化再创新成为南非企业创新的重要形式。贸工部设立的竞争基金(CF)的宗旨是促进南非私营企业创新和竞争力提升,支持企业引进技术和市场理念,已有1200多家企业得到资助。此外,政府还规定,政府从国外采购时,外商要从所得的贸易额中拿出一定份额用于在南非投资,以加快技术消化吸收;近期还出台了允许减免企业研发投入支出150%的税收优惠政策,间接资助了企业特别是私有企业的研发和消化创新。

支持“第二经济”创新平台建设和技术转移机构建设

科技部设立的生物技术区域创新中心计划(BRICP),已建立全国影响较大的豪登省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夸祖鲁-那塔尔省生物技术创新中心、西开普敦省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成为中小企业生物技术创新孵化的平台。在科技部Godisa计划的推动下,政府引导了“豪登高新技术创新示范区”和多个孵化园的建设,为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提供基础设施、政策指导、金融与法律咨询、知识创新环境。“豪登高新技术创新示范区”成为全国最大的科技园区和非洲第一个国际科技园;建成国家级中小企业孵化园8家。Godisa计划主要资助的科技孵化领域是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医疗设备、软件、嵌入式系统、精细化工、小型采矿、水栽培等农业技术。在地方财政支持下,还另外建立起家具、建筑、生物柴油、汽车等8个地方中小企业创新孵化中心。

建立南非小企业发展署,专司技术转移资助(TTF)。南非小企业发展署是由科技部原下辖的Godisa计划管理机构和贸工部原下辖的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合并而来,重点促进“第二经济”领域缺乏资金、市场、技术,被边缘化的中小企业技术转移和技术辐射,提供企业技术转移过程中有关产品设计、技术评估、筛选、谈判、培训、管理和咨询等资助和服务。Tshumisano信托投资基金,注重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支持黑人经济振兴,满足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和技术服务需要,已在全国建立10个技术服务站,向中小企业特别是黑人弱势企业提供专门技术服务,覆盖了化工、纺织、电子、金属加工、机械工程和食品加工技术等领域,有1000余家中小企业的技术项目得到资助。

南非科技提升“第二经济”对我国的启示

南非国土面积只有我国的1/8,人口不足我国的4%,曾经长期属于殖民地国家,国情与我们很不一样,很多方面与我国没有可比性。但南非毕竟是非洲大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发展速度虽不如我国,但在不少方面对我国又具有参考价值,促进“第二经济”技术创新的一些做法就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启示。

应把科技创新的战略重点放到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使科技发展的成果惠及技术低端产业。我国虽然不存在“第一经济”、“第二经济”,但必须看到我国的传统产业还比较落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广大农村地区还是传统的维生经济,缺乏现代企业和自我持续增长的能力。政府应把科技创新的战略重点放到传统产业和农村经济上,把人才、资金和技术等发达经济因子植入其中,用先进技术改造落后产业,使不发达经济得以转型提升,在这方面政府可以设立应用技术基金或者专项计划。

资助公共研究机构和大学参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研发机构,也不必要设立研发机构,其研发和创新活动可以交由公共研究机构和大学完成。可以考虑在国家现有科技计划的范围内,增设中小企业通用技术项目,其承担者应来源于院所或大学。资助公共研究机构和大学承担企业技术项目,与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是矛盾的,而是一致的。以企业为主体不但是指技术创新活动主要由企业来承担,而且是指公共研究机构和大学的技术创新活动要根据企业的技术需求来展开。因此,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包括支持公共研究机构和大学来源于企业的项目,越是以企业为主体,公共研究机构和大学从政府和国家得到的研发经费就越多,而不是越少。

支持中小企业联合创新和创新平台建设。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包括中小企业之间的联系和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联系。政府支持个别企业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意义不大,还容易造成不公平竞争。应加强中小企业之间的联系,重点资助中小企业联合创新和创新平台建设,突破对产业带动大的技术群,建立同行企业共同采用的技术选择方法、技术解决方法和制造流程,形成产业技术体系,加快创新成果的转移扩散。

支持企业消化创新。在我国现阶段,消化创新是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广大中小企业更是如此。应考虑在现有科技计划内,增加中小企业消化创新的项目;或另设消化创新计划,对从国内外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项目予以资助。

经济弱势 篇8

1.1 内涵

对于弱势群体内涵的界定,综观学界,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能力脆弱论,如中国人民大学郑杭生教授认为,弱势群体就是指那些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或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第二,阶层地位论,如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张敏杰认为,弱势群体应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群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第三,比较弱势论,成思危认为,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全国,农民是弱势群体。在城市里,进城务工的农民和下岗失业工人是弱势群体。在股改中,中小投资者是弱势群体。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宇从经济学角度也做出了阐释,即由于一些社会阶层在资源的生产和分配中所占份额相对比较少,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力相对下降,而成为弱势群体。

结合各方论述,笔者认为“弱势群体”一词,自从朱镕基总理在中国第九届全国人大第5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以来,比普遍意义上的困难群众受众性更加强烈。弱势群体是指那些自身的技能和力量无法满足个人以及家庭成员的最为基本的生活水平,或者是由于自身的某些缺陷导致无法参与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来,在财富和社会地位上处于不利地位,需要国家社会予以特殊帮助和关照的社会群体。

1.2 构成

纵观众学者的研究成果后,本文主要依据了湖南师范大学陈成文教授根据社会成因不同对弱势群体所作的分类:生理性弱势群体、自然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三大类。其中,生理性弱势群体由残疾人、老年人和留守、处境困难儿童和艾滋病等疑难杂症患者四个具体社会群体构成;自然性弱势群体由生态脆弱地区人口和灾民构成;社会性弱势群体由下岗失业人员、高校贫困生、城市农民工和库区移民构成。这种划分比较科学全面地揭示出了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势群体的具体类型。

2 政府对弱势群体救助的现状及局限性分析

2.1 救助现状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994年,在第十次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城市社会救济对象的救济标准,即按照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进行救济,并在部分沿海城市,如广州、青岛、厦门、无锡、海口、大连等地开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试点工作。1997年9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1999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并于同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到2009年,全国城市低保平均标准227.75元,各级财政共支出低保资金482.1亿元,全国共有1141.1万户、2345.6万城市低保对象。

(2)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与农村特困户救助。2003年,在城市低保制度取得重大突破后,民政部开始重新部署农村低保制度的建设工作。在全面摸清农村特困户底数的基础上,决定在未开展农村低保制度的地区建立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由此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形成了农村低保制度和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双轨并行”的局面。截至2009年底,全年共发放农村低保资金363.0亿元,全国已有2291.7万户、4760.0万人得到了农村低保。

(3)农村“五保户”供养。1994年1月,国务院颁布并实施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着重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扶养义务人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在衣、食、住、医、葬(教)等方面给予了保障。到2009年底,全国农村接受五保供养的人数为529.4万户,553.4万人,全年各级财政共发放农村五保供养资金88.0亿元。

(4)自然灾害救助。对于自然灾害这种非可抗性灾害,是很难预测和防范的,一旦发生,受灾范围势必会迅速扩大。短期时间内只有国家才能组织起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有组织有计划地施以救援,这也是其它组织群体难以企及的。2010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从救助准备、应急救助、灾后救助、救助款物管理和法律责任等几个方面对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做出了规范性的要求。

(5)城乡医疗救助。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是指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建立基金,对患大病的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以及其他特殊困难群众给予医疗费用补助(农村医疗救助也可以资助救助对象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救助制度。2009年,城乡医疗救助已被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推行“一站式”服务和医疗费即时结算的医疗救助模式。2009年全年用于农村医疗救助的各级财政性资金支出64.6亿元,累计救助贫困农民4789.1万人次;用于城市医疗救助的各级财政性资金41.2亿元,累计救助1506.3万人次。

此外,政府还针对高校大学生贫困群体制定了相应的贫困大学生助学金制度,针对城乡低保家庭、五保对象、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和城乡老党员群体的临时救助制度等等。

2.2 局限性分析

(1)社会救助分工不明,政府责任过重。企业、公众仍未意识到其在弱势群体救助中的责任和义务,过分地依赖政府来解决问题。整个社会层面仍未对社会救助形成统一的认识,对其重要性的理解也是似是而非,一方面,有些群众认为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只是政府的事;另一方面,被援助的弱势群体过分依赖政府,不愿依靠自身努力走出困境创造价值。

(2)弱势群体救助的不平衡。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不同省份之间、城乡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经济发展比较好的省份,资金充裕,地方财政对于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的补贴便高。与此同时,不同地区之间救助设施的分布、求助投入的差异亦凸显了弱势群体救助的不平衡。

(3)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一方面,中国至今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化、规范化的弱势群体救助体系,另一方面,弱势群体救助工作面广、量大,基层救助组织薄弱,人员不足,管理方式和手段滞后。

(4)弱势群体的立法保护不完善。从数量上来讲,专门针对弱势群体的立法总量较少,而且分布于不同的法律门类中;从内容上讲,弱势群体尚未在法律上明确划定,有关弱势群体救助的具体法律亦很少。在我国三大诉讼法中,对弱势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的保护仍有空缺。

(5)缺乏有效的社会制约和监督机制。现今对于民政部门所施以的监督,大多是以民政部门内部控制为主,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逐层监督体制,不接受政府外的监督。除非是在社会救助上出现了较大的问题时,执法机关才相应介入。此外,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状况使得社会救助的标准、措施等无法及时知晓,形成了不应有的“政策盲区”。

3 弱势群体的非政府组织救助展望

(1)增强群众对弱势群体的关注。非政府组织可以依托多种媒介来宣传国家在弱势群体救助方面的政策法规,如楼宇电视、广播、露天宣传、报刊等,推动全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用典型的事例唤醒人们主动参与公益的意识,促进形成公利重于私利的社会风气。与此同时,对于非政府组织来说,志愿者是其存在的关键所在。他们的参与,能够降低组织成本,提高组织运行效率。非政府组织通过志愿者的加入宣扬了社会共同的责任感,促使他们带动人们更加关注并身体力行地参与弱势群体的救助。

(2)鼓励社会捐赠,拓宽了资金来源。非政府组织应该积极主动向社会宣传自己,靠自身的活动和努力赢得社会和公众的认可,扩大自己的影响。公信力越高,影响公众捐赠的能力就越大。中国扶贫基金会与中国银行联合进行的贫困儿童捐助计划就是一个现实的范例。这就要求非政府组织在调查捐赠群体、捐赠目的的基础上合理设计资助项目,完善项目开展的渠道,提高实施的可行性。与此同时,唤醒企业的社会责任,使其投身于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亦是非政府组织的重要功能。企业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方式是多样的,既可以直接资助部分特定的弱势群体,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推广宣传活动,鼓励社会各界捐赠物品、资金于非政府组织。

(3)提供多元化的救助服务。提供救助服务的机构工作人员可以由专职、兼职和志愿者组成。在服务的内容上,可以针对弱势群体的性质和区别进行相应的健康服务、维权服务、就业援助服务和信贷服务等等。如重视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培养和教育服务;参与突发事件急救;参与民事安全宣传服务等等。

(4)分担政府的部分职能,强化交流与合作。政府在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的基础上可以实现服务“外包”,可以由非政府组织承包比较擅长的诸如劳务输出、照顾鳏寡孤独人群、帮助留守儿童甚至部分边远地区项目宣传与平台搭建等。非政府组织亦应该广泛开展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一方面积极申请国际组织对华的救助项目,并通力协助项目的开展;另一方面应主动吸收先进国际组织的信息和技术,提高自身水平。

摘要:在当前中国,随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不断转型,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轻视的问题。尽管国家在保护弱势群体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情况依然不容乐观,还需要其它社会力量的参与来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弱势群体的内涵、构成出发,分析了政府对弱势群体救助的现状和存在的局限性,最后提出了非政府组织对弱势群体救助的展望。

关键词:弱势群体,非政府组织,救助

参考文献

[1]民政部.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2010.

[2]沈立人.中国弱势群体[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3]彭子细.伦理关怀:弱势群体问题的新视角[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5).

[4]王小宝.转型期弱势群体的成因分析[J].理论导刊,2006(8).

[5]薛晓明.转型时期的社会弱势群体问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6]刘卓红,胡宜安.论新时期弱势群体与社会公正及其建构[J].理论视野,2004(2).

让弱势教师不再“弱势” 篇9

学校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

1. 指导思想的偏差。

很多学校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打造学校亮点、突出学校特色、培养优秀教师等方面, 这些当然是一个校长的本职工作, 无可厚非, 但对那些表现一般、前途不大、影响不广的人员不闻不问或较少关心, 就容易造成厚此薄彼的印象, 进而形成“领导不重视我、不认可我、不关心我”的心理定势。久而久之, 这些人员就会被边缘化, 最后发展成为“你在前面干, 我来袖手旁观, 评头品足”。干好了他不屑一顾, 干砸了他幸灾乐祸。

2.规章制度的生硬。

为了体现学校管理者的权威, 或为了“便于操作”, 学校的许多制度显得生硬、僵化、过时, 既缺乏人文关怀又没有必要的弹性, 不能“量材使用”“分层要求”“梯度考核”。结果是好的更好, 差的更差;“好”的高兴, “差”的不服。当我们相信“制度管理”的公平时, 或许就已经种下了不和谐的种子。

3.考评体系的不公。

对中学教师而言, 升学考试科目的老师有高考、中考成绩证明他的能力, 那么非考试科目的呢?后勤人员呢?对小学老师而言, 对那些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文章、在各级各类赛课中取得成绩的老师, 学校肯定是要奖励的, 有些可能还要重奖, 在年度考核中还要加分, 名利双收, 但一个水电工保证了全校一学期的用水用电, 而且还想办法为学校节约了资金, 我们是否奖励了?加分了?

4.人文关怀的缺失。

弱势的教职工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最需要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的人文关怀, 他们太需要鼓励、理解和帮助。或许, 我们往往会因为工作忙、任务多、压力大, 或因为我们认为还有比关心他们更重要的工作要做而分身无术、应接不暇, 于是, 干脆请工会等相关部门代劳。

学校弱势群体的主要类型

1.能力欠佳型。

这部分教职工在贫困地区较为普遍, 主要表现为不能适应新课程理念, 习惯用旧的教学方法、手段按部就班实施教学。他们往往资历较老, 在教职工当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号召力。

2. 性格内向型。

这部分教职工不善于与同事交往, 不善于与领导接触, 容易被忽视, “有他不多, 无他不少”。但这些教职工如果长期脱离组织、脱离同事, 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他们一旦出现问题必是大问题。

3. 家庭困难型。

这部分教职工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最典型的是“半边户”, 即家属、子女无工作) , 往往要分散一部分精力到维系家庭正常生活上去, 较少或不愿与人交往接触, 有很强的自卑心理。

4. 工作边缘型。

主要表现为没有在教学第一线的后勤人员或不受学校重视的学科 (即所谓的“副科”) 教学人员, 这些人更在意学校领导对他们工作的认可度, 一旦不认可或评价不公, 很容易导致心理不平衡, 牢骚满腹。

5. 兼而有之型。

即以上几种类型的人员互为因果, 相互影响, 恶性循环。比如, 年龄较大的教职工因为家庭经济困难, 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为能力欠佳, 学校不得不调整到边缘工作岗位;因为在边缘工作岗位导致心理不平。三者叠加造成他们具有强烈的自卑心理、逆反心理, 以至于严重的心理失衡。对这部分人员, 学校管理者应当给予高度关注。这, 或许就是学校产生内部矛盾的根源所在!

校长是化解学校弱势群体的关键

1.做一个“心中有数”的校长。

校长要随时掌握教职工的学习工作情况、思想动态, 至少要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要做到这一点, 校长要深入教学第一线, 多到各处室走一走, 看一看, 问一问。一句话, 要广泛接触教职工, 与大家打成一片, 把与学校发展中的不和谐的因素消除于无形之中。

2.做一个“婆婆妈妈”的校长。

一方面校长自身要充满人情味, 对处于弱势的教职工更要“低声下气”、和蔼可亲。或许, 对他们一句诸如“孩子最近学习怎样”“你母亲身体好一点了吗”的问候比“你要好好工作”所产生的效果要神奇得多。

3.做一个“难得糊涂”的校长。

人都是有缺点的, 教职工也不例外。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 我们在看待教职工的缺点时, 会是一种非常客观和平和的心态。或许, 校长的心态平和了, 教职工的心态也会受到影响。

4.做一个“公私分明”的校长。

经济弱势 篇10

媒体的产业化转型强化了整个行业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其结果是媒体经营者不自觉地将服务目标人群偏向那些经济收入较高、有一定社会地位、在生活时尚和消费潮流方面居主导地位的强势阶层。那些由于掌握社会资源很少、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差、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弱势群体权益, 则容易被媒体所忽视。

实事求是地讲, 媒体上关于弱势群体的新闻不算少, 其中不乏对他们的痛苦和不幸表达怜悯、呼吁社会伸出援助之手的。但是, 仔细研究我们就会发现, 这类新闻的问题并不少, 以至于无论是新闻从业者还是广大受众对此都存在“集体无意识”。这些常见的问题经常表现为:

———新闻价值观片面, 一味追求煽情。在不少记者眼里, 弱势人群身上发生的新闻除了具有煽情的“反常性”特征外, 似乎很难再找到其他的新闻价值要素。所以, 关于他们的新闻我们大多看到的是贫困、疾病、家庭暴力、犯罪、道德沦丧、愚昧粗野等。记者狭隘的视野剥夺了这个群体的公共话语权, 造成他们的媒介形象扁平化, 使他们的善良、正义、美德及对生活欢乐的体验与追求全部淹没在喧嚣的文字中。

———缺乏人文精神。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注定他们身上会发生比常人更多的不幸。对于这些不幸, 有些新闻要么以旁观者的姿态, 冷漠地作“客观性”叙述, 要么以审判者的姿态, 对当事人所犯过错不加分析地妄加评论, 对窘迫万状的当事人任意摆布。我们常在电视上或新闻图片中见到捐助下岗职工、残疾人、贫困生、孤儿的活动新闻, 活动地点往往选在人多繁华之处, 大伙儿敲锣打鼓欢天喜地, 受助者要么是老老实实站成一排, 脸上呈现感激涕零的表情, 要么是下跪磕头的动作。这些新闻缺乏对这些弱势者人格的尊重。

———有群体歧视倾向。一些新闻在对弱势者名誉造成不良影响的个别事件报道中, 常常有“贴标签”的习惯, 造成对该群体的“污名化”。有人发现, 媒体在报道城市农民工的新闻时, 习惯于将“个别人”的不良表现, 如“肮脏”、“随地吐痰”、“偷盗”、“不礼貌”、“粗野”等标签, 不自觉地给这个“群体”贴上, 使整个群体背上恶名。2003年8月至2004年6月, 全国媒体对“天价葡萄案”的报道就明显犯了这个毛病。报道中, 不乏用“甩开膀子猛吃一气”、“光吃饱肚子太亏”等歧视性词语渲染农民工的无知、粗鄙与贪婪, 几乎所有媒体都在标题中使用“馋嘴民工”来指称事件中的几个农民工。 (1) 有研究者通过对我国某著名晚报的研究发现, 2001年该报农民工的正面角色只占10%, 而负面角色却占66.7%。2003年情况虽然有所好转, 但负面角色仍占45.5%。 (2)

———侵权现象严重。新闻侵权主要是指新闻对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及未成年人权益的侵害。隐私权本来是公民个人与公共生活无关而且也不愿为他人知道或干预的私事, 如个人婚恋、家庭生活、身体状况、不良行为史等, 同时也包括个人姓名、住址、私人信件信息。法律明文规定, 公民的隐私权不受侵犯。而这些内容恰恰是新闻容易触及的地方。平时新闻侵权受害者不仅仅局限于社会弱势群体, 但必须强调的是, 当弱势群体的正当权益遭受新闻侵害时, 与强势人群用法律武器公开叫板的解决方式相比, 后者更多的是选择无可奈何的沉默。因此, 媒体对弱势群体的侵权行为更容易被社会所忽视。这种现象我们从众多新闻侵权案件诉讼主体的身份就能有所了解。

在我国, 弱势群体规模庞大, 目前估计有1.4亿~1.8亿人, 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对于如此庞大的弱势群体, 如果他们的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 就不利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我国媒体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理应在保护这一群体的权益问题上担当重任:积极主动地反映他们的声音, 维护他们的利益, 化解他们的矛盾, 引导和培养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提高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因此, 做好新闻对弱势群体的报道, 紧迫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要做好这个工作, 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客观认识弱势群体, 正确反映他们的形象。频繁的灾祸、极度的贫病、悲惨的死亡等极富煽情的“人情味”, 愚昧、暴力、违法犯罪等充满刺激的“反常性”, 固然是发生在弱势群体身上的新闻明显的新闻价值要素表现, 但是这不是他们日常行为的新闻价值表现的全部。我们还可以在“小人物新闻”中发现其他方面独具的“卖点”:我们可以利用人们对弱者普遍的同情心理, 让新闻记录弱势者平凡艰辛的生活状态, 以唤起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关注;也可以利用社会对传统美德的崇尚心理, 让新闻记录下弱势者朴实善良的社会交往, 以抑制社会关系日益蔓延的冷漠态度;也可以利用人们对不屈不挠精神的敬重心理, 让新闻记录困境中的弱势者的顽强表现, 以激发全社会发愤图强的斗志。《南方周末》就善于做“小人物新闻”, 让“一些在人的情感世界中决然不敢小视的东西, 比如友谊、信任、理解、温情、自尊等, 从日常生活庸散、麻木和倦怠的‘灰暗’背景中凸显出来”。 (3)

让新闻充满人文精神, 抚慰弱势群体脆弱的心灵。具有人文精神的新闻是蕴涵对报道对象的理解、尊重、关怀的新闻。要让新闻对弱势群体体现人文精神, 首先要尊重他们, 保护他们的自尊。弱势人群一般都自尊心强, 心理敏感且脆弱, 在报道他们的时候, 媒体要避免让他们难堪:不揭他们的短处, 有策略地叙述他们的窘境, 不要以救助他们为由搞“现场秀”。其次要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包括最容易被媒体侵犯的名誉权与隐私权。

让新闻与社会互动, 尽可能解决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实践证明, 新闻与社会互动是很受欢迎的传播形式。媒体可以利用这种传播形式造势, 让弱势群体的特殊困难引起社会的关注, 在媒体的参与下发起救助弱势者的社会活动, 为他们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些问题。这样的新闻真正承担起了社会责任, 其结果也必然能在人们心中树立媒体的良好形象, 提高新闻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①②李洪涛等:《污名化与贴标签:农民工群体的媒介形象》, 2005年中国传媒论坛论文集。

弱势反弹 谨慎参与 篇11

5月12日晚央行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由于当日尾盘跳水已提前消化,所以5月13日的反弹就顺理成章了。对于已经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的中国来说,在2011年的上半年,对各项金融工具的使用已经达到极致了,如果还不能控制住通胀,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可能就会比较严重了。

现在中国的股市,已经完全被CPI牵着鼻子走了,只要CPI数据没有达到预期般回落,那么股市就惨了,股指几乎都是随着CPI数据的波动而波动,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很难操作,因为投资者很难去预测CPI等各项经济数据,更加无法获得精准的消息去判断市场走向。因此,处于信息劣势和资金劣势的普通投资者,在这种震荡市里,却亏得比指数还多。

也许,我们判断大盘的方向对了,判断板块热点对了,但是所做出来的交易策略错了,那么,依然将会是一无所获。比如,当你看中的某个板块,你买了,但是,却不是做波段或者短线,那么最终还是又坐电梯回来,甚至是原本赚的,结果现在变成被套了。这就是交易策略。

一个板块热点,一个好的股票,还需要在合适的价格进去,盈利的价格出来,其中到底是短线操作,还是波段操作,还是中长线抱着不动,这就是所涉及的交易策略了。

在目前的震荡市里,指数和一些板块热点几乎都是随着每个月公布的各项宏观经济数据波动而波动,因此,在这样的震荡波动市里,只能做做短线,或者小波段,每次盈利赚个10%以上就可以考虑走人了,然后再耐心等待下一次市场或某些板块个股暴跌后的机会来临。

从目前的大盘来看,刚好也再次出现了这样的机会,市场在连续的暴跌释放了做空动能之后,随时都会迎来一次超跌反弹。其中的股价波动,就是我们可以把握的盈利机会。在行情不好的时候,在宏观基本面数据比较差的时候,我们要学会不要一看见股价形态突破了就去追去买,结果往往是被套的,要学会在连续暴跌3根以上的中大阴K线后,逢低抄底,控制好买入的成本,才能控制好投资风险。

从上证指数的周线系统来看,目前市场已经明显跌破了10周线,一个大波段的中级调整已经来临,而且时间也会比较长的,因此,市场不可能马上就此反转向上。但是,也正是因为市场出现了中级别的调整下跌,也才为将来出现的上涨机会提供了原始基础。没有下跌,何来的上涨呢?

我国体育弱势项目如何发展 篇12

关键词:中国体育,弱势项目,发展

1 弱势项目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奥运代表团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了51枚金牌。不过, 我们在看到辉煌战绩的同时, 也必须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中国代表团在田径项目上没有金牌入账;三大球的6支队伍仅获得1枚铜牌;在游泳、自行车等项目上, 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在棒垒球、水球、手球等项目上, 薄弱的群众基础让人难以看到突破的前景。所谓弱势体育项目, 基本特征是:竞争力差, 参与人数少, 群众基础薄弱, 职业化程度低, 受关注程度低。

2 出现这种状况的外在因素和内部原因分析

外在因素分析:a.对于该项目的宣传和推广不足, 群众基础薄弱。b.优势项目对弱势项目冲击大, 有部分孩子被优势项目“挖走”。c.退役运动员的出路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d.所需资金得不到有力保障。

内部原因分析:a.“举国体制”和“职业化体制”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b.从事该项目的基层人口萎缩, 后续力量不足。c.项目的职业化程度较低, 赛事的运作不成熟。

3 解决矛盾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方法

3.1 利用各种媒体的力量, 扩大影响力。

提起体育项目的发展, 总有人觉得和新闻媒体没什么关系, 那我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通过电视我们了解世界各地的重要新闻, 同时我们也通过网络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 通过报纸和广播接受许多的消息。在这不断的视觉、听觉刺激中, 我们会在脑子中下意识的记住一些信息。以足球和篮球为例, 为什么现在的青少年都开始转向篮球运动呢?因为篮球的信息在广大的群众之间, 无论从传播的广度还是频率, 都比足球要深入、广泛, 特别是-NBA, CCTV5的转播, 各大网站的网上图文直播, 报纸刊登比分排名、赛况简介等等, 这些都可以成为大家谈论的话题。而且有了各种媒体的支持, 还可以很好的解决运动队所需资金的问题, 商人和企业家不断的打广告, 推广产品和企业文化, 其实就是“造势”。为什么中超的球队有很强的财力支持呢?就是因为胸前或者后背上很小的广告, 我们观看比赛的同时也看到了挂在球服上面的广告, 这是一种视觉刺激。看得人数多了, 看的次数多了, 在我们脑子里就有了印象, 广告商和企业家“造势”的目的就达到了。尤其是电视这个传播渠道, 希望能够给我们的弱势项目一些转播时间, 留有一些余地, 扩大弱势项目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

3.2 优势项目对弱势项目冲击大, 有部分孩子被优势项目“挖走”。

运动健儿在各级别比赛中不断的争金夺银, 刷新各项记录, 打破各种神话, 比如羽毛球、乒乓球、排球、跳水、举重等等, 新闻报道、媒体追捧, 不仅仅让家长们看到了该体育项目的优势, 也让孩子们在心理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成为体育明星。在他们选择锻炼身体的方式的时候, 和准备投身专业的运动训练的时候, 想到的会是什么呢?而且在政府和领导的视线中, 运动员只有取得名次, 才能让他们看到, 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是值得的。所以, 各级的体育局会首先考虑有夺金希望的项目, 会在这些优势项目上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因此, 那些发展不好的项目, 将会陷入恶性循环, 每况愈下。而且优势项目和弱势项目的选手之间, 不仅成绩差距很大, 训练环境和生活状态也有很大差异。我们不能喊着“为国争光, 刻苦训练”的口号, 让队员饿着肚子训练。在奥运会上看到其他国家的运动员穿着旧衣服、旧鞋子参加比赛, 我们会觉得感动。面对我们自己的弱势项目的队员呢?特别是基层的队员们, 他们的条件同样让人觉得心酸。

3.3 解决运动员出路问题。

原计划经济时代, 能进入专业队是一种荣誉, 能吸引力一大批青少年投身女足事业, 但随着足球改革, 由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 今天的专业队已没有大的吸引力, 即使进入专业队, 退役后还要面临二次就业, 然而由于在专业队训练队员没有经过系统的文化、技能教育, 走向社会后找到合适的工作机率很小, 队员及家长顾虑重重。夺得北京奥运会女子曲棍球冠军的荷兰队, 是以国内雄厚的群众基础为依托的球队。荷兰国内有着成熟的曲棍球联赛, 有超过2000支的曲棍球队, 有超过10万人的曲棍球运动员。中国女曲尽管历史性地夺得了奥运会银牌, 但中国的曲棍球人口仅有200余人。当荷兰女曲球员尽情享受奥运会冠军的荣誉时, 中国女曲的一些队员却要为奥运会后的出路发愁, 因为一旦离开了国家队, 水平再高的女曲球员都将面临无用武之地的尴尬。

中国棒、垒球队的发展前景可能更加黯淡。由于2012年奥运会不设棒垒球项目, 在北京奥运会之后, 中国棒垒球队受重视的程度势必会大幅降低。那些把青春全部献给棒垒球运动的中国球员, 要么选择转行, 要么留在地方队勉强从事棒垒球运动。所以, 发展弱势项目, 要以雄厚的群众基础为依托。

3.4“举国体制”和“职业化体制”。

我国的体育体制虽然经过多年的不断改革创新, 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 目前管理者多、科室多、职责重叠的体育机关不在少数, 因此而造成的工作职责不清、工作重点不明确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有的同志工作任务繁重, 有的同志工作时间无所事事, 出现了接到工作任务时顾虑重重, 进行工作时和同事之间相互沟通不足, 和兄弟单位之间协调不够的现象。各方的有生力量和资源不能很好的促进相互之间的发展, 这就大大挫伤了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创业者的积极性、能动性, 所以产生消极思想的人越来越多, 严重阻碍了我国事业的发展。面对这一严峻的问题, 关键是必须尽快理顺管理体制, 使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下去, 使领导的意图彻底贯彻下去。在中国代表团夺得的51枚金牌中, 39枚来自举重、体操、跳水、乒乓球、羽毛球、射击、女子柔道等传统优势项目, 占金牌总数的80%左右, 这些项目无一例外是中国竞技体育通过“举国体制”比较容易取得成绩的项目, 同时, 这些项目在国外的职业化程度较低。而田径、三大球、自行车、棒垒球等项目, 在国外已经高度职业化, 因此, 在这些项目上, 中国代表团仍缺乏整体竞争力。

3.5 加快弱势项目的职业化进程。

一个运动项目职业化程度的高低, 会导致运动员收入上的悬殊差异, 还会对项目的发展活力和技术水平产生直接影响。中国是自行车大国, 也是自行车运动的弱国。中国自行车运动员很难实现奥运夺金的梦想。在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美国等国家, 自行车职业车队以及职业赛事的运作已经非常成熟, 这些国家的自行车运动水平长期占据世界领先地位。中国自行车队几年前将颇有潜力的后起之秀郭爽送往欧洲长期训练, 现在, 郭爽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世界一流, 但由于人单势孤, 她仍然没能在北京奥运会上突破欧美选手的包围圈。如果中国也能成为自行车运动职业化程度很高的国家, 如果中国自行车队不仅仅培养郭爽这样的尖子队员, 如果中国自行车运动人才济济、能组建多支整体实力很强运动队, 那么, 中国自行车的奥运金牌梦绝不会像现在这样难以实现。由于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商业化运作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有极深的依存关系, 中国一些体育项目走职业化之路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但具体实施肯定需要时间。

4 结论

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表示, 竞技体育的商业化运作和加快运动员职业化进程, 将是改变中国某些运动项目成绩欠佳、发展前景黯淡的必由之路。我们已经懂得要关注国民当中的弱势群体, 现在, 我们要学着关注运动项目中的弱势项目。首先我们要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 建立雄厚的发展基础;其次, 利用的各种媒介推广和宣传弱势项目, 制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三, 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 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第四, 开展丰富的职业化和半职业化的体育赛事, 不断增强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8/25/content_9703889.htm.[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8/25/content_9703889.htm.

上一篇:高校篮球战术训练下一篇:装配式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