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共12篇)
生本 篇1
这次“一课五教”活动, 我最深的感受就是“磨课”的艰辛, 同时我又体会到了同事间合作的快乐, 也明确了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活动结束后, 我对自己在这个活动中的表现进行了反思, 及时弥补了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 更深地感受到自己教学理论知识的匮乏和课后反思的浅薄。
二、践行反思, 期待花开
课堂本来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课堂教学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我认为自己还有以下几方面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1. 由重点关注教师“教”转向重点关注学生“学”
本次活动, 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没有把课堂交给学生, 老师讲得太多, 学生总是跟着老师的思维走。这是因为迫于完成教学任务赶时间, 没有给学生留更多思考、合作的时间和空间, 忽略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我应该由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 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2. 生本课堂的小组合作注重实效, 分工要明确
在课改中, 小组合作学习日益被广大师生所接受, 但我在教学实践中感觉, 小组合作流于形式主要原因是分工不明确。所以, 在
在课堂中如何完
文/周
根据音乐教育的性质和价值, 音乐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可概括为: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 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 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
一、感受音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 音乐艺术的一切活动都依赖于听觉。学生用听觉直接感知音乐是感受音乐的前提条件。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聆听, 在听的时候, 除了“听”的内容, 教师还要设计“听”的方法。学生有了兴趣才想“听”, “听”了以后才会更有兴趣。我参加了县音乐优质课评比, 我教学的内容是小学一年级的《小青蛙找家》这一课。在学习新歌之前, 我让学生竖起小耳朵仔细地聆听音乐, 在听到“呱”字时用动作表现出来。带着问题的小孩子们对这首歌曲很认真地进行聆听, 并且在“呱”那里用动作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 一曲结束后, 有一位学生叹着气说:“这么快就放完了。”我马上接过话题:“小朋友们喜欢听这首歌曲, 老师就再让你们听一听, 这次听的时候要把你熟悉的那一句用动作表现一下。”学生的听就更深入了, 随后我让学生听我演奏, 在听中随唱, 边听边唱, 学会了这首歌曲。
在音乐教学中, 即使是利用多媒体等直观的教学手段, 也必须结合听觉的感知来促使学生形象思维的形成。所以, 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 教师应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 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
在音乐教育中, 一切音乐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必须依赖学生的听觉能力, 只有当学生产生了一种主动去感受音乐的积极心态后, 才会自觉地、主动地学习音乐。
教学中, 针对一些不爱发言的学生, 教师可以给他一个固定的分工, 使他有一定的责任感, 从而参与学习, 这样也可以使小组学习在纪律上有所保障。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提问要建立在让每位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思考, 对问题有自己的想法,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产生交流、表达的愿望。
一堂精彩的课必须是师生的“双剑合璧”, 如果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那教师只能是自编自导自演自我欣赏。因此, 只有让学生真正主宰生本课堂, 才能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实现高效课堂。我坚信, 只要不断反思、不断践行, 幸福教学的花儿一定会在生本课堂上快乐绽放!
“一课五教”的教研模式让我受益匪浅, 自己一路走来, 虽然忙碌着、累着, 但同时也快乐着, 因为我有了收获:从“磨”课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我“磨”出了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采纳;我“磨”出了生本导学的“放”, “磨”掉了自己教学中的“守”, 使自己今后的教学少走弯路。“一课五教”活动成就了我教学生涯的华丽转身。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第一实验小学)
二、表现音乐
音乐感受力的发展能促进学生音乐知识技能的提高, 而音乐知识技能的提高又促进了他们音乐感受力的发展, 也为发展音乐表现力奠定了基础。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 情绪容易冲动而多变, 自我控制能力较之幼儿阶段有了发展, 但仍比较差。“动”是儿童的天性, 把“动”引入音乐教学, 特别是低年级, 让学生身体的“动”配合音乐的“动”, 能使他们的各种感官活动起来, 激发他们的兴趣, 很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会《小青蛙找家》这首歌曲后, 我让小朋友们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来表现歌曲的内容, 有一个学生说, 他要用青蛙的跳来表现这首歌, 有学生说, 他要用蛙泳来表现, 有一个学生说, 她要以青蛙的叫声来表现音乐……我让他们一一上讲台表演,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实现了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
要使学生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应该激发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这样, 学生才能在表演中倾注自己的情感, 使音乐更具有感染力。老师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 不要用框圈住学生。每个学生对生活的体验都不一样, 对音乐的感受力也不同, 所以也就存在不同的音乐想象。
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由用各种手段来表现音乐, 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才能, 使表现力迅速提高。
三、创造音乐
学生是音乐实践活动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创造性的“闪光点”, 鼓励他们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 进行即兴的音乐创作。
在《小青蛙找家》这一课的最后环节, 我本来的设想是让学生根据我给的节奏“跳跳呱呱—”这个顺序来编排路线的, 在试课的时候有一组学生设计成了“呱呱—跳呱呱—
生本 篇2
——初中语文自主教育策略
长春市第一**中学
衣丹
从教至今,我一直在思索着一些问题:如何使自己的课堂更具有吸引力?如何让提高课堂效益,如何让每个孩子都快乐地学习知识,学会学习?如何在教学中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从上学期加入了“生本教育工作室”,内心越来越多的收获了一些答案。
生本教育,以“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创造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那么这种神奇的教育模式比传统的课堂好在那里了呢?我们一线教师呕心沥血从备课到上课,每一步都可谓精心思考,为什么收效甚微呢?生本教育实践中我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我渐渐明白以生本教育为依据的高效课堂战胜传统课堂的关键是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教育: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让学生快乐的学、轻松的学是生本教育的一大特色
比如上学期我讲授的《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课前我搜集了一些冬天的图片做成PPT,配着《断桥残雪》这首童谣给学生做课前导学,学生听着音乐,欣赏着美丽的图片,心情非常快乐,我把一张雪花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问学生漂亮吗?你一个人欣赏过雪景吗?本课中就有一个人,被雪景迷住了,下面你就快速读课文吧!读完会解决一下预习提示的问题。接下来我就放手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整堂课学生们都学得轻松而快乐。在比如我在教授《萤火虫》这篇文章的其实环节,我在网上下载了《萤火虫的秘密》这个视频,里面的语言幽默风趣、充满了时代气息,动画色彩鲜明、形象逼真,不仅激发了血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还在短时间内呈现了丰富的知识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快乐的学、轻松的学。
二、学在教之前,教在关键处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形成感悟。
回顾以前的课堂,我总是像庖丁解牛一样,课堂给学生讲解知识可谓面面俱到,恐怕有知识点忘记给学生讲解,结果又是怎么样呢?学生吸收的知识少的可怜。比如我在教授《小石潭记》时就做了一个对比试验,在一班用的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每一个教学过程的细节都经过精心考虑。上课的过程中,我总是不停的启发学生,给学生导出思考问题的方向,学生按照我的“启发”,完成了教学中的问题。整节课下来非常流畅,学生也似乎一下子明白了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而在三班我则运用生本课堂的高效模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梳理文意、探讨写作手法和文章主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在学生探究走到死胡同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然后对两个班同时进行课后达标,我发现一班对课堂上我讲解的问题接受的不错,但是对拓展问题做的很不好,而三班整体上都很理想,我在询问学生原因的时候,一班学生告诉我的答案让我很震惊,甚至杨轹丹都说:“老师,这个问题你在课堂上没有给我们讲啊,所以我们不会。”而三班学生的答案普遍是这样:问题很简单,大家在课上都交流过了,没交流的思路和方向也是清楚的。”
“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生发的东西往往不是老师教给学生的,也许那才是学生有生命力的根本。“教学教学”,要教在关键处,学生一学就会的不需要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能弄的没必要教,只有学生团体解决不了的困惑才值得老师去教。学生不是学习知识的机器,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把学生看成“水桶”,而要都学生看成有思想、有主见、会自己思考、能解决问题的人。
三、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生长的乐园。在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来类比当前的教学:有人送了一辆汽车给一个印第安老人,这位老人找来4匹最好的马,把汽车绑在马的后面,他试图通过马的跑动带动汽车的运动。这是一个笑话,也许你看了感觉非常可笑,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我们总会以为学生的学习是非得要教师去带动不可,我们总是害怕学生学不会,教学时就会不停的对学生启发,不管学生会与不会的问题都放在课堂上讲解。这就恰如这位印第安老者把汽车绑在马的后面,不知道汽车自己会运动。而我们之所以没有很好的利用好学生这种资源,是因为我们低估甚至不知道学生当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在课堂上,教师只是牧者,只要把学生带到知识的大草原上,他们就能找到需要自己的那些青草。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能力,充分尊重学生对问题思考。教师只要把握学生的实时学习动态,进行无痕迹的引领,有针对性的诱发和有创意的调控,就可以了。本学期我在教授《迢迢牵牛星》这一课时,在让学生体会是的内容和情感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在我的诵读之后加一个表达情绪的感叹词,结果学生加了“呜”、“啊”等词,有的学生甚至觉得我的诵读没有引起他内心情感的触动,请求让别人读一读,还有的要自己唱自己接,这让我很尴尬,师者的地位受到了动摇,学生的表现完全出乎我的预料,但看得出他们的投入和忘我,他们不满足于老师的简单指点,他们进行了真正的深入思考和探究。这让我有了深深的体会,那就是“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生长的乐园。”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多的思考,不是自我的展示,而是进行适当的调控。
四、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是生本教育常规课堂的教学方法。
郭思乐教授认为,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该是“牧者”。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是在课堂上煽风点火,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我们的课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的舞台。
还是我在教授《迢迢牵牛星》这一课时,就充分重视了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优势,我在课前导学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不同形式展示自己走近诗的方式,结果各个小组的展示形式丰富得让我震惊,有的齐读、有的背诵、有的绘画、有的演唱、还有的是书法,杨淼组的演唱声情并茂,大家仿佛听到了织女因相思而声泪俱下的吟唱,张淇组的画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盈盈之水而不得相见的痛苦和哀怨,最富艺术气息的王九宽组的书法更是荡气回肠、情意绵绵,把我们带到了诗人所营造的情绪中,让我们对主人公、对当时的那个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一切源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成果。
还例如学习《湖心亭看雪》,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认真的自学,自学完后和小组内成员进行交流,我在教室里巡视,注意学生的情况。这堂课我采取了完全放手的做法,学生却学得非常认真,我发现了对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解答的很全面,而且有不同的观点敢于质疑,尤其对“文章主旨的探究”,学生们像福尔摩斯一样认真的寻找每一条线索,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尤其是“对故国的怀念”这一情感学生居然能说出四点依据,让我不得不佩服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发散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质疑和解答,让我感觉到了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现在社会是一个合作与交流的社会,让学生学会合作应当成为基础教育的目的之一。实施合作之后,我们不难看到,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多了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而且这种合作和交流还体现了课外,甚至带到了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使课堂内外充满了生命力。
“两入”“四化”促“生本” 篇3
【关键词】生本教育;课改;教育
2006年4月,省教育厅对义务教育学校的作息时间作了统一规定,我校取消了早、晚自习,成为郧县唯一一所没有早、晚自习的义务教育学校,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子在哪里?这是我们当前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轻负可以高质,只有轻负才能高质!”这是我们在短时间的彷徨后产生的思路。于是以“减负”为突破口,以推行“生本教育”课改实验为抓手的课堂教学改革措施在我校开始全面实施。
如何让“生本教育”课改实验落在实处?学校制定了《“生本”课改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我们有了较深刻的体验。
一、入脑、入心
什么是“生本教育”?在对“生本教育”理论咀嚼再三之余,我们从一个经典的教育实验例证得到了启发:印度贫民窟里放了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不一段时间,从未受过教育的孩子们就都摸索着上网了,他们在相互合作中学会了。我们似乎觉得“生本教育”就是那么简单,正应了一句话语,真理总是最朴素的,教育规律似乎还是回归一种原点——以人为本。
在“生本教育”课改实验的一起步时,为了让老师们将生本理念进一步“入脑”“入心”,并创造性地使用“导学练案”,我们狠抓了理论学习,不断加深对郭思乐教授提出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的资源”等精髓理念的理解,使广大教师树立起正确的教学观,并把充分相信、高度尊重和全面依靠学生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建立生本教育的教研活动制度,各教研组通过开展教研活动为教师学习、研究生本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法积极搭建平台,力争在教师之间营造一种群体性的探究、学习、交流、实践、反思、研究、合作的生本文化氛围。我们很快制定了《使用“生本教学案”教学指导意见》《导学练案二次生成制度》,印发《“三维互动,五步导学”教学法》《〈导学练案〉使用说明》等相关资料,做到人手一份。我们还开展集中培训、专题讲座、专家课堂“问诊”等活动,并组织部分教师外出学习,为学校教研教学之路引来活水。
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学校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课堂成了充分展现师生智慧的场所。课堂上,师生均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中,全心投入,思维活跃,常常迸发出新奇的思维火花,常常出现意外发现的惊喜与满足。师生在智慧的挑战中全面超越,共同发展,完全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存在的种种弊端。
二、内化、强化
为了在生本教育工作上上台阶,我们注重收集广大师生生本课改实验中遇到的困惑和经验体会,及时解决老师们在实验过程中碰到的困难,使参与实验的老师们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克服困难,坚定不移地把实验进行下去,并最终取得实效。
班主任、数学老师邢才国有这样的体会:对于生本教育,最初我是持怀疑态度的。我们的学生连意思都表达不清,学习的习惯又差,其能力是可想而知的。教这样的学生能出成果吗?尽管疑虑重重,但是我不得不开始生本教育的摸索之旅。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可参考,神似无法企及,我只有追求形似了——问题一律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虽然只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学生绽放出来的智慧和热情却让我刮目相看——课堂里原来毫无生机的“小老头”“重获”了青春的活力,变得争先恐后、跃跃欲试。而且,他们并不被老师的口若悬河所吸引,也并不急于获得所谓的真知灼见。相反,他们更关注彼此并不高明的见解,在“找茬”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提升智慧。一番唇枪舌剑下来,学生的疑惑自我解决了,问题也自我消化了。
学生武娜深有体会地说:我对生本课堂感觉最深的就是我不再畏惧数学了,以前学数学觉得很茫然,自从接受数学老师“生本教学法”后,我觉得很多知识点都贯通了,有“做一抵十”的效果,在课堂中我不再感觉x、y、z很枯燥,相反会觉得这些字母很神奇。
生本教育课改实验给我校带来了教育思想的较大转变,为展露学生个性特点、广泛爱好,激扬学习的本能和天性,学校为学生搭建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我校的活动课做到了“四定”“三结合”。即定计划、定时间、定指导老师、定目标;兴趣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科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在我校评价学生,有的是综合考试成绩显著,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有的是某一学科独占鳌头,值得同伴称赞;有的是擅长积累,背诵名言警句、古诗佳语,为同伴折服;有的是某一特长,如演讲、书法、绘画、音乐、田径等脱颖而出,让同学称道;有的是遵守纪律、做好人好事的标兵,值得大家学习。为彰显学生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与荣耀,我校每个月由班主任和教导处、政教处将学生各方面的创作成果展示出来,让大家学习和借鉴。
结合生本教育课堂改革实验,学校还大力开展了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锻炼的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发展学生观察力,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优化、最大化
在我校“生本教育”课改实验起步工作较成功的情况下,我们又提出了优化生本课堂,让课堂效果最大化的观念,于是,我们注重不断摸索创新适合各教学班级的生本课堂,形成个人风格和特色。每一节课上,教师以充分激扬生命活力、激发探究表达欲望、激活学习潜能为途径,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点拨启发,不仅关注学生前置学习、自主学习、自我感悟、合作探究、汇报展示等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倾听、质疑、表现、表达等综合素养的培养,力求使课堂气氛自始至终积极、主动、专注、深入、活跃、自信。对导学练案要活用、创造性地用,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合我校各个班级的学生,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练案”进一步内化、优化,让它的效果最大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洪海燕老师《生本教育叙事:学生当主持,“练兵”有新招》中写到:生本要贯穿教育的每个环节,生本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我认为首先要培养他们扎实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基本功。我班学生家庭电脑拥有率达到了百分之七十,这个条件不利用是多么可惜啊!以前孩子只知道按照老师的要求在电脑上搜集、整理资料。上学期,我突发奇想:为什么不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信息自主模仿主持人呢?我的提议使大多数学生兴味盎然,为了让他们循序渐进,我开始仅仅要求他们每节语文课前展示5分钟,他们根据各自的喜好,选择不同主持人进行模仿。
一两个月的“主持人模仿秀”活动之后,同学都得到了锻炼,并有了第一次成功的体验,学生们都尝到了甜头,体验到了快乐。从此,完成作业之后,通过电脑模仿主持人,记忆经典台词,在镜子前反复揣摩排练,就成了他们习惯性的休闲方式了。无论表演是否到位,只要敢于模仿、表现自己心目中的主持人,大家都会给予热情的掌声与鼓励。我也总是不失时机的适当进行点评,也经常发动学生表达自己的观后感,给予表演者以肯定,给予尚未表演的同学以勇气。每节语文课前短短的几分钟,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小小舞台,同时也给语文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 机,师生、生生关系也日益融洽、和谐,欢乐的笑声在教室内外飞扬。
当然,我校的“生本”课改实验工作还处在摸索阶段,还有许多问题等待着我们去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参考文献】
[1]米爱军.课改成功的关键在于创设“生本课堂”[J].现代教育论丛,2008(6).
[2]苏明光.生本帮助我们走出课改“高原期”[J].人民教育,2012(3).
生本 篇4
“生本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它的核心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把传统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 转变为学生的学。而教师的作用则体现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生本教育”提倡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交流感悟, 引导学生独立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 相信他们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信他们能把事情做好、有无限的潜能。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存在三大弊端:一是课上教师讲得卖力、学生听得乏力,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课堂的教学活动均按教师的设计展开, 不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教学内容注重“填”而忽视“趣”的激发, 不利于开启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所指出的“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是背道而驰的。“生本教育”的推出解决了上述问题, 提倡教师做课堂上的导演。
生本教育的课堂充满着无限的魅力与活力, 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他们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 为了在课堂上能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他们要在课下做充分的准备。学生们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在搜集、整理资料中收获知识, 在课堂的展示中享受成就。他们在课下所做的一切, 都是为了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能力。他们的学习潜能在“生本教育”的课堂里被充分地激发出来。
一、转变传统观念, 彻底扭转教学中的“一言堂”模式
传统的“师本”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试图把对知识的理解, 甚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都复制到学生头脑中。面对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用同一种方式制定同样的考试标准, 实施统一标准化教学, 但是每个学生在智力、性格、习惯、爱好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 因而难以实现个性化发展。
我在尝试“生本教育”模式中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处处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 让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生成, 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形成,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成长。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交流, 彻底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
转变教学观念, 是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们共同面临的课题。每个教师都希望把自己所学尽快“装到”学生的脑子里去, 其心情和愿望是好的, 但效果并不理想。如果我们把说话的权利让给学生, 自己加以正确引导,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起来的效果一定是不一样的。所以, 教师要从思想上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不要急于求成或是看到学生体会得慢而不自觉地充当了“主讲者”, 使课堂改革成为一纸空谈。
二、具体学习指导, 做好课堂教学改革的准备工作
教师突然改变教学模式, 学生有时会感到不适应或不理解。因此, 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生本教育”的理念, 使他们在心理上乐于接受新的教学方法。然后根据学生的语文成绩、学习能力、性格、爱好等将全班分成八个学习小组, 座位安排在一起, 以便合作交流。每组均安排一名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任组长。首先对组长进行培训, 指导他们尽快了解组员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习能力、性格、爱好等情况, 每次课前组织组员完成前置作业, 课上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感悟, 课后检查组员的知识巩固情况。
1.前置作业。
上课前布置前置作业, 例如现代文阅读, 常规的前置作业有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词语的音形义及运用、课文主要内容等。组长组织组员自己看书、查资料, 尝试着解决问题。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自学知识并试着初步解决问题的空间, 让他们能够抓住本课的“根本”, 即本课内容的核心问题。
2.课堂学习。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前置性研究, 引发学生的兴趣,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把学生调动起来。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课堂学习, 将前置作业在小组内交流, 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组长组织组员展示学习成果及自己的见解, 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引出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 然后由学习小组推选代表在班内进行交流。对独到的见解和有争议的发言, 只要有利于推动课堂讨论、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尤其要关注所有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 对不爱发言的学生, 鼓励他们在小组中积极发言。
3.实行奖励机制。
生本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 是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来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因此, 调动、鼓励学习小组的积极性, 利用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营造相互赶超的氛围, 是非常必要的。同学之间、小组之间进行评比, 每节课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及学习小组给予加分, 每周进行评比。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其体会学习乐趣、提高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单一, 学生被动学习, 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却毫无反应。生本教育模式与“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一脉相承, 采取开放性的教学方式, 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 让学生自主、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 体会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乐。
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做有困难的, 通过小组活动来解决, 或者由教师加以引导。课上让学生讲, 他们谈收获、谈体会, 交流感悟。教师是导演, 学生是演员, 这就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例如, 《夸父逐日》一课的前置作业是:根据对神话故事及夸父形象的理解, 来讲故事、演故事。这项任务激发了学习小组的兴趣, 有的学生要讲故事, 有的争着演夸父, 最后只能由小组长来调控。课上,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展示, 故事讲得绘声绘色, 表演夸父的更是活灵活现, 课堂真正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 在活动中体会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做好课堂设计, 实现教学目的
“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 是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 以主动参与为特征,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生本教学是教师为学生而设计的主动学习的教学。生本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不是不需要教师讲。教学中,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合理安排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 做到“以学定教”。教师还要着力讲难点、讲规律、教方法。教师的“讲”一定要做到精练、精彩,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生本教育”实践中, 我的体会是, 虽然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但教师还要把握主动权, 不能一味“放权”, 而应做到张弛有度。教师要真正地为学生设计教学, 做到心中有学生。例如讲授《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 我设计了一个“新闻发布会”, 让各小组选派农民、气象学者来回答同学们有关物候、物候学方面的知识。各组学生使出浑身解数, 查找、搜集并整理了大量的资料。课上, 学生们纷纷向“农民”“气象学者”提出许多与物候、物候学相关的问题, “农民”“气象学者”专业的回答不仅让同学们满意, 更令在座的听课教师们赞叹不已。本课以教师为主导,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自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平台,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既了解了物候现象, 又学会了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
生本教育反思 篇5
转眼一学期已经接近尾声,而我也在这四个月的工作时间里,不仅要努力的适应教师这个新身份,还要学习如何开展生本课堂。这段时间的学习,多少有些收获。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则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所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而是要看你能不能让你的学生体验到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看你能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什么,看你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哪些帮助。我将自己对生本教育的理解及自己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归纳如下。
一、生本教育使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生本教育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还是学生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听数学老师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学生们听不懂,反反复复讲个不停,可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仍然不是很好。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自主探究,才能使他们更好的掌握知识。
郭思乐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通过看教学视频,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现在我有时候体会到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但是,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好习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通过学习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对我们的课堂改革确实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教育改革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题。及时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投身到教育改革中来,我们的教育才有出路。
教育面向生本 篇6
教育生本素养教育是什么?唯物史观认为,从人的感性现实或对象性活动出发,从人的本真存在方式出发,彻底摒弃形而上学人道主义模式。马克思指出:“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们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教育如何面向生本,马克思主义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就是回到现实的人,这种现实的人就是社会的人、实践的人。从生存意义出发,学生正是这样一种现实的、社会的、实践的人。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发展铺路开渠,从学生的自身“素养”出发,沿着本我,茁壮成长。
素养,是人的生存支柱,更是一个完整人的必备元素。教育如何从培植“素养”出发,走向生本,本文从“文化素养、文明素养、志趣素养、情怀素养”四个方面阐述走向生本的必经之途。
一、注入文化素养
文化,从广义理解——只要是与人有关的事和物;教学文化,指教学中的一切事和物。文化素养是一个人的立身内涵、充实身心与本领的工具,是生本的渴求与归宿,它形于课堂、成于环境。
1.从课堂教学注入。课堂教学的执行者是教师,学生每天学习不同学科的文化知识,要与不同学科的老师交往与相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决定学生对文化知识汲取的兴趣性与主动性。如果教师用演说家的姿态传递知识,课堂气氛会激情洋溢,学习情绪会热情高涨;如果教师以导演的角色来施以教学,把讲台当舞台,让学生化身不同的角色,学生会兴趣盎然;如果教师是发现者,发现闪光点,激励兴奋点,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解题思路,自豪感油然而生,素养默默养成。
2.从学习环境注入。学生善于观察,课上无法涉掠的知识,可在课下补充。学校要利用校园的每一处空间,按主题系列设置文化墙。利用名人轶事、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等,让学生延伸书本知识,拓宽视野,设计人生理想,用目标激励干劲。
文化素养,在课堂中注入,在环境中熏陶,在自我需求中渐渐养成。
二、形成文明素养
千年古国,闪动着传统文明的光芒,齐家、修身、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每个学生的立身之本。
1.疏导仁德思想。学校是育人的中心领地,一言一行皆育魂,一草一木皆育人,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执行着育人的功能。培育学生的品德,使其具有爱国、奉献的精神,把“德”的光泽,惠至每个学生的心田,达到“仁”的境界;培养学生的才华,使其才有所用,有理想、有抱负,让每一个生命都有意义、有价值、有前途,达到“广”的目标。这就是我们学校的“育德至仁、育才至广”的校训形成的渊源。
2.倡导行为规范。文明礼让、礼貌待人,是形成文明素养的随时随地。德育副校长每天清晨站在校门口向走进校园的每一位师生敬礼问好,二十几年风雨无阻,引起了新闻媒体界的多次关注。校园的文明之风在一届届的学生中传颂。
通过疏导与倡导,文明素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悄然形成。
三、开发志趣素养
教育,应该引导受教育者在不自觉中彰显个性;在自觉中寻找渴求的机会,这就是成长中的自觉性效应。
学生的自觉性结构由多种元素构成,从而形成整体效应,作用于成长的每个时段。有学者认为“自觉性首先具有心智状态和事件的属性。如选择、决定、信仰、爱好、行为等”。学生获取成长需求的自主性元素,包括情意自主性、认知自主性、行为自主性。学校如何调动这些自主性元素开发兴趣素养,要搭建诱发自主性学习与表现欲望的平台,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尝试、自主挑战。
1.设计延伸性的多样课程——培养志趣。为学生开设多样的有实践性的趣味课程,学生会在兴趣中形成志趣。例如,学科特色课——美文欣赏、戏剧古今、神话评说、传奇人物解析等;艺术特色课——传统剪纸、书画展台、美工世家等。
多样课程的开设,引进了学生选择的志趣,给学生创造了萌生、尝试的机会。
2.开设多样化的特色活动——激发兴趣。多样化特色活动是延伸性课程的继续,是“超常自觉性”学习的表现阶段。针对学生兴趣,创办各类活动的平台,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例如,记者团、摄影团、舞蹈团、合唱团、话剧团等。
特色课程与特色活动,为学生的志趣养成铺垫路基。
四、积淀情怀素养
人具有自然和精神双重生命,教育的核心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尤为重要,这就是情怀素养教育。
作为直通大学的普通高中,情怀素养是根基。例如,“美在教室”我爱我班教育、“志愿服务队”乐于助人教育、“建设家乡”责任教育、“慰问抗战老兵”感恩教育等。情怀素养的积淀为人生的追求明晰了方向,体现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教育面向生本从素养出发,为学生绘制多彩的人生,这是一个尊重生本特殊性的过程。只有完成了这个过程,才能进入生命本色的特殊境界。
参考文献:
[1]柳士彬.试论教学的生存论基础[A].杨启亮,李如密.课程与教学评论[C].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
生本 篇7
一、以强化认识为基础,着力把握内涵、统一思想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做好任何事情,都必须从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入手。
(1)准确把握生本教育的内涵。准确把握生本教育内涵是实施生本教育的前提。目前,常见的一种误区,是仅从教学出发,认为生本教育是把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这种观点虽然表明了生本教育在方法论上与以往的教育方式有着根本的差异,但不是生本教育最本质的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原副总编辑吕达先生对于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给出过富有见地的理解———“生本首先要以学生为本,其次是以生命为本,第三以生动为本,第四以生长为本。”生本教育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它强调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内在发展这一教育核心,其深层意义就是以学生的生命和发展为本。它包括了观念、课程、教材、教法、管理、评价等所构成的体系,体现了人类对文明教育的追求。只有多角度、全方位认识生本教育,才能够真正实现把自主权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把对生命活动的取代转变为依靠和激扬,彻底改变课堂管理方式,让教育管理走向“充满活力的简单”。
(2)深刻理解生本教育的意义。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充满生机活力、具有远大理想追求、富有个性化发展潜质的学生。过去,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发挥,教育呈现动力不足,活力缺乏,陷入教师苦教、学生苦学,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教师苦管、学生厌管,高耗低质的死胡同。长期的实践证明,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就像种田,如果不尊重和发挥秧苗的生命力量,只依靠我们自己,秧插得越来越密,其结果还是一样,辛苦而获不得高产。反之,如果我们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生为本,就如种田依靠秧苗自身的生命力,采用科学的抛秧办法,收获的将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生本教育的重大意义,尤其是随着当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学生认识现状的改变,使生本教育的研究和实施已经成为了必然。一个教师不能贯彻生本理念,必然难以成为一名好老师;一所学校不能遵循生本教育,必然难以可持续发展、学校内涵发展。
(3)全面推进全员培训。实施生本教育,必须从局机关到学校,从领导到教师到学生,乃至社会、家长,上下“一盘棋”,打通观念上的障碍,为生本教育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2012年暑假,我县举办了全县教育管理行政干部全员培训,邀请郭思乐教授主讲“生本教育”理论。从2012年开始,我们便不间断地、分期分批派遣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教师赴广州学习,并邀请有关专家到我县听课指导。2013年,由桂阳县教研室牵头组织编写了《生本教育读本》下发至各学校,组织各学校开展了各层次、多样化深化全面的学习。在2014年,我们邀请郭思乐教授及其团队为全县教师举办了培训班三期,并为10所实验校进行具体的指导。在10所实验校,还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会、宣传专栏等形式,详尽地为家长介绍生本教育,使家长认识到:生本教育的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孩子的学习都快乐、阳光,扫除家长对生本教育的认识误区,赢得家长及社会对生本教育的支持。
二、以强化引导为关键,着力示范带动、梯队推进
(1)引智共建,建好一批实验校。任何的改革都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价值取向。生本教育改革是一场影响致深致远的深刻改革,更应该循序渐进,由点到面,逐步推进。我们根据全县的实际情况,选出了桂阳一中、桂阳九中、龙潭中学、蓉峰完小、士杰学校、太和中心校、四里中学、樟木中心校、板桥中心校、东塔中学等10所学校为生本教育实验校,这些学校既有公办学校,又有民办学校,既有城区学校,又有农村学校,既有高中学校,又有初中、小学,做到了多样化、全覆盖。为建好这一批实验校,我们坚持走引智共建的路子,与广东生本教育研究中心签订生本教育实验校共建协议,引进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生本教育”的成熟模式,目前,各实验校推进生本教育来势可喜,收效明显。待总结经验,走出一条成熟的路子之后,再由点带面,逐步在全县推进。
(2)选育骨干,育好一批带头人。头雁前飞,众雁尾随。“领头雁”十分重要,它是方向,是榜样,也是团队的灵魂。实践证明,一个优秀的学校领军人才,往往能够带出一支年富力强、富于创新的团队,对实施生本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要建设一支德才兼备、乐于奉献的高素质校长队伍。校长是学校的设计师,是实施生本教育的关键。校长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不懂得教育规律,不按教育规律办事,就不可能成为教育方针的贯彻者、素质教育的推行者、生本教育的实践者,就不会科学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投入生本教育,增强学校的办学效益。二要培养一批生本教育的名师、名星,成立生本教育名师工作室,打造实施生本教育的引军人物、灵魂人物,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加速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3)充分发挥教研团体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和推广活动。要创新教研机制。健全“县—片—校”教研网络,完善县中心教研组制度、县兼职教研员管理制度、片中心教研组管理制度、县大型教研活动评比制度、学校校本研训制度,建立科学的学校生本教育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以创新教研机制为动力,引导教育资源、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学生发展,服务一切学生,推动生本教育。要搭建交流平台。要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既组织专家到县、校举办课改讲座,又组织校长、教师到生本教育实验学校观摩学习。要推进教育信息化融入教学和管理,创建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开放灵活的教育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搭建生本教育活动和交流平台。要适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本管理(班级和学校)、生本教学、生本德育、生本学校文化等研讨交流和竞赛活动,组织开展“生本教育”论坛、论文评选、案例征集活动和“生本教育”示范学校、窗口学校、骨干教师、教研教改及管理能手评选活动。
三、以强化领导为保障,着力构建机制,督查落实
(1)要组织保障到位。生本教育要取得实效,取得成功,组织领导是重要保障。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没有从上到下的决心、气魄和工作力度,就难以扎实推进,难以取得实效。要层层成立组织机构,层层强化责任意识,层层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改进管理缺位、管理越位、管理错位的状况,切实解决生本教育中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的问题,切实做到管理及时、有力、到位。从上到下,实现人、财、物等方面全力保障生本教育。实现生本教育由经验型向制度型转变,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由片面型向总体型转变。
走向“生本”课堂 篇8
走向“生本”, 这是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 是对学生的全面负责。生本教育, 首先让学生能够自主, 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他们会像在卡拉OK厅的人们一样, 虽然他们不一定是职业歌手, 不一定受过专业训练, 但他们都能放开喉咙唱出自己最拿手的歌曲, 而且能把自己对这首歌曲的理解经过加工在饱含激情中唱出, 这样一来, 卡拉OK厅的聚会自然变成了一台丰盛的文化大餐, 一场全明星阵容的文艺晚会, 在快乐中他们都成了导演和明星, 把自己潜在的学习天性、本能和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永远也不会疲乏。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 完全相信学生”;在技术层面上的核心是“以4~6人的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具体操作遵循“先做后学, 先会后学, 先学后教, 不教而教”;最理想的结果会是“全面挖掘学生的潜能, 开启全体学生的智慧, 达到人人能学, 人人好学, 个个有创新”。
一、教师角色的转换
从常规课堂教学到生本课堂教学, 需要教师的角色转换。老师要当好一堂课的总策划师, 设计好每个人都能说、都愿意说、有兴趣想说的前置作业, 前置作业既要简单, 还要空, 以求低进入, 不断生成;有时是客串点评家, 不断帮助学生提炼升华;老师有时必须充当剧务, 提供学生需要的一切;需要时也要当星头, 把所有明星聚在一起, 唱好每一台戏;还要当好向导, 不时掌控学生展示交流的动向, 引导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总之, 老师虽然退出了导演和主演的角色, 把教室真正归还给学生, 但对老师的要求更高, 需要的知识面更广, 判断和决策能力更强, 调控机制更灵活实用, 前瞻性更远, 包容性更大。
二、学生角色的转换
教室本来就是为学生准备的,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小组合作学习是“生本”教育最根本的课堂模式, 小组内, 学生有明确的分工, 每个学生都有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 每个人都是管理者, 也都是合作者, 他们在课前一起查找资料、分析整理资料、预习新课、共同完成前置作业, 他们在不断交流、讨论、互评中快乐地成长, 在课堂上, 他们更是精神焕发、跃跃欲试, 各小组争先恐后到讲台上展示成果、与其他小组辩论、评价其他小组的成果, 多渠道、多方式获得大量信息, 由被动吸收变成了主动吸取, 由在压抑的气氛中去听、记、练、考转换为轻松愉快地、积极地参与, 用眼看、用耳听、动手做、开动脑筋想、认真记、激情地辩, 全方位展示各自的才能, 他们都在交流中定位自己的角色, 在思考中积淀学科知识, 在张显个性的探究中锻炼能力, 他们没有失落和遗憾, 乐于学, 好于学, 学得好, 学得轻松开心。
学生在合作和交流中, 他们的智慧和知识的“广博性”相互感染, 常常会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出现无法预知而令人心灵震撼的场面, 他们个个都是“小”演讲家、“小”博物学家、“小”工程设计师……
三、生本教育的课堂给我们展示了别样的天地
进行生本教育, 学生不只是从简单层面上获得了知识, 让考试分数得到提高, 而是在日常的合作学习中, 学会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活非常有趣, 在盎然的兴趣中, 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和分享成果中, 学会了资源共享、团结协作, 在分享同伴学习成果的同时, 实现了人的完满发展, 课堂上洋溢着蓬勃的生命活力, 每个学生心里又充满了对学习的渴求和内化的强大动力, 课堂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 巨大的引力吸引他们不断去探索、去发现, 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快乐的成长。在相互评价中, 学生永远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 小组内的生生交流、小组间的交流、老师与学生的交流、老师与小组和班级的交流, 达到了生生互动、生生互帮, 师生互动, 形成了多元化、多渠道的信息交流, 师生在不同层次上都得到了提高和升华, 能最好的实现学生的积极、快乐、高质、高效的学习。同时, 在合作学习中, 还能增强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 他们在合作和交流中, 会深深地体会到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集体的智慧却无穷尽, 他们会主动把自己融入集体中去, 积极地维护集体的利益和荣誉。
四、素质教育必须走向生本课堂
教育改革提倡进行素质教育, 要求学生全面发展, 平衡发展, 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 而不是限制学生。素质教育将必然走生本教育的道路。把课堂放手还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主动的探究, 主动合作、主动展示, 甚至主动评价学生学习的知识, 让学生保持天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使每个学生都能高质、高效、生动、快乐的自主学习。只有走生本教育, 教育的春天才能真正来临, 教育才有出路, 才会彰显教育独特的人文魅力。
参考文献
[1]《视听教学》.
现代课堂:“生本”还是“人本” 篇9
“生本”即“以学生发展为本”, 它是“以人为本”落实到学校后具体化的一种表现。既然学校教育“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那么在学校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似乎顺理成章, 水到渠成, 于是“生本”学校、“生本”课堂油然而生, 并有大行其道之势。
“生本”理念, 给人的感觉有新意。学校以“人本”思想理论为基础, 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无可非议, 但一落到实处, 往往产生误导, 进而出现一些错误倾向, 尤其是“生本课堂”的提法。众所周知, 学校课堂包含两个主要人群, 即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 而且课堂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二主”有机结合, 缺一不可。课堂的双主体, 任何一方被忽视都不能称其为完整的课堂。
传统的课堂评价过多关注教师的“教”, 而忽视了学生的“学”, 新课改之后课堂评价把关注点由教师向学生转移,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淡化教师的“教”, 而应是在关注教师“教”的同时, 更加关注学生的“学”, 只有“二主”和谐发展, 才能打造高效活力课堂, 最终实现教育根本的、终极的目标——学生的发展。通过实际观察, 笔者认为, “生本课堂”的提法, 容易导致对教师群体自身健康、良性发展的忽视, 最终阻碍“生本”的实现。“生本课堂”易产生的误导及不良倾向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一、忽视教师自身的发展, 淡化“师表”作用
“为人师表”是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辉形象, 教师对学生的表率作用不能缺失, 也不可低估, 在课堂上更是如此。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组成互动互利合作共赢的学习共同体, “教学相长”一直是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也是课堂教学的本真面目。现代课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是对学生的要求, 同时也是对教师的要求。试想, 教师观念陈旧、思想禁锢、言论不衷、循规蹈矩、脱离实际、照本宣科, 焉能使学生思维活跃, 勇于创新!教师尚且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问题, 怎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都不善于合作, 怎么要求学生学会合作?教师只有终身学习, 可持续发展, 才能承担促进学生发展的重任。只关注学生的发展而不重视教师的发展, 显然不合理。“生本课堂”把关注点放在学生身上, 可能导致忽视教师的发展。“人本课堂”师生兼顾, 更符合实际, 所以杜郎口中学“以人为本, 关注生命”的理念才会受到好评和热捧。
此外, 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心态情感, 教师的兴趣爱好, 教师的行为表现无不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现代社会教师的价值观, 教师的处世哲学, 教师的道德水准与学生的发展有着微妙的关系, 也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及教育的看法。正所谓“言教不如身教”, 言行一致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 教师的以身作则, 为生师表, 永远不会过时。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课堂教育, 师生为本。
二二、忽视教师的正当权益, 损害教师的身心健康
“生本课堂”可能导致学校、教师把一切系于学生, 只见学生, 不见教师。学生在家里是“皇帝”, 在学校是“上帝”, 致使教师工作压力过大, 负担超重, 教师被套上了无形的“绳索”, 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
加之, 在现实的教育形势下, 升学的指挥棒作用仍然不可小觑。某些地方、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被窄化为“以学生升学为本”, 为了追求考试成绩, 本来科学的课程教学计划被无情地人为打乱, 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 也加重教师的教学负担, 如增加早课、晚课, 随意增减课时, 教师早出晚归, 没有了节假日。无情地占用教师法定休息时间, 使教师不能正常休息, 难以休养生息, 长此以往不堪重负。更有甚者, 有的学校平时让教师超负荷工作, 待到期末请来老中医给教师诊疗开药, 看似人性化关怀, 实则是教师的悲哀!
“以学生升学为本”, 教师承受着难以承受的身体和心理压力, 大量属于自己的时间被侵占。同时, 教师正常的社会、家庭角色也被剥夺, 如不能很好地孝敬父母, 也难以尽到做人妻、为人父母的责任与义务, 美其名曰:以校为家, 实则是家校不分, 职责不清, 是对教师正当权益的侵犯, 对教师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此情此景长此以往, 对教育, 与师与生均有弊而无利, 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和谐社会、学校、家庭的构建, 并滋生相应的社会问题。
“生本化”品德教学策略 篇10
一、创设认知情境, 促思品教学情感化
道德情感是道德认知的催化剂, 是架设在认知和行为之间的桥梁。伟大导师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心理学家包诺维奇指出, 如果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教育就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想方设法创设良好的认知情境, 激发学生产生情感体验, 引起情感共鸣。
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 常用的是画面情境和问题情境, 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鲜明的画面构图, 逼真的形态色彩, 美妙的音响效果, 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 引导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还有一种是科学地处理和使用教材, 将教材表达加以改变, 形成只有事实情节而没有结论的问题情境, 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 较多的是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如教学《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一课时,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人们在乘车时不遵守公共秩序, 互不相让, 挤得车门口水泄不通, 过了好一会儿, 上车的上不去, 下车的下不来;还有看电影时边吃边讲话;乱扔垃圾, 路人受伤等几个场景。再看看学生们此时的表情, 有的皱眉, 有的摇头, 有的唉声叹气, 有的甚至显出愤怒的神情, 正当激起学生的共鸣之时, 我因势利导, 提出问题:此时此刻, 你有什么话想说?假如你当时在场, 你会有什么表现?这样的问题本身没有答案, 却能激起学生对当时人们行为的极度不满。学生反应热烈, 深有感触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从而理解了课文中蕴含的道德观点。因此,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 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以情入理, 情理交融。
二、营造讨论氛围, 促思品教学主动化
要想上好一堂课, 必须投入很多精力, 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因为少了学生的参与, 常常达不到预期效果。教师要转变观念, 鼓励学生动起来。讨论能集思广益, 是调动全体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有效手段。讨论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 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我们要将教学过程设计成对道德问题的探讨式、问题解决式的认知过程,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 以提高道德认识。为此, 要多让学生进行讨论活动, 讨论要有明确的主题, 或是老师精心设计的, 或是学生的不同观点。讨论的方式要民主, 学生可前后左右结队, 也可东西南北联合。教师要主动介入讨论, 及时做好引导工作, 但讨论的主动权应在学生, 见解让学生讲, 理由让学生找, 完全尊重学生的个性, 努力创设一种亲切、和谐、平等、互助的课堂气氛。如教学《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一课时, 学了毛泽东遵守秩序的故事后, 设计这样的讨论题:听了毛泽东的一席话后, 联系录像中人们的表现, 你有什么想法?然后, 就课后的“选一选”设计讨论题:假如你是一名观众, 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内心的激动之情?
我还鼓励学生带上“道具”, 把当时的情境配以动作、语言、神态表现出来。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高涨, 在讨论学习的氛围中, 学生真正从教学的客体变为主体, 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效地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道德认识, 成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驱力。
三、加强实践体验, 促思品教学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 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要创设各种实践体验的机会, 通过来源于生活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积累感性认识, 从而转化为实际行动, 使学生愿意行, 乐意行, 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实践体验要创设一定的情境, 通过内心体验、角色体验、活动体验等各种形式, 引起学生的心理变化, 这样就能收到将心比心的效果, 使学生的内心受到熏陶、感染, 心灵得到净化, 对行为指导起到催化作用。如学完《自觉遵守公共秩序》这一课后, 我让学生组成几个小队, 到街上当一天“小警察”, 并以“我当小警察”为题写一篇作文, 写出自己当小警察这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学生接到任务后, 利用星期天, 欣然行动。一星期后, 学生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带来, 并与大家讨论、交流, 学生们看到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 有的学生义愤填膺, 一直在批评这些不遵守公共秩序的人, 他们从内心感受到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于是, 有几个组自发组成了假日小队, 有的来到公共场所, 一边捡垃圾, 一边告诉人们乱扔垃圾的后果;有的来到公交车站, 当起了小小“宣传员”和“执勤员”。这样的结果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品德教育光靠课堂上的参与是不够的, 必须向课外延伸, 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延伸, 开展各种活动, 营造参与氛围, 扩大参与范围。只有亲身体验才有对道德概念最真最深的感受和理解, 从而影响今后, 乃至一生的品德行为。
四、组织自主评价, 促思品教学互动化
传统教学过程中, 学生只是评价的“客体”, 教师才拥有评价的权利。新课程标准指出, 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 也是评价的主体, 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我们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尊重学生的评价, 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倾听, 而且使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提高辨析、判断能力, 真正实现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重视自主评价, 让教师与学生转换角色, 也就是由学生上台当老师, 唱主角, 它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性教学, 鼓励学生从台下走到台上, 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审视自我, 评价自我, 形成新的道德认识, 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如教学《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一课时, 让学生回忆自己平时在公共场所的表现, 以及当“一天小警察”中所见的人们的各种表现, 运用所学的新知识、新观点进行评价, 在评价中, 学生兴趣高涨, 各抒己见, 既加深了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道德行为素质, 升华了道德情感, 提出了行为要求, 这正是思想品德教学的落脚点, 实现了学生为主体, 评价促发展的目标。
活力“生本”,快乐“评研” 篇11
所谓评研,就是评价、研讨,由学生自行发现学习上的问题,通过小组内自主合作的交流、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每个单元的课文学习后,学生都要针对自己的学习弱项,自行出题,与同学交换做题,相互评改,自行建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乐此不疲地充当老师与学生的双重角色。他们既是接受考评的学生,又是考评别人的老师,这种角色的并存,让应试教育“谈考色变”的紧张焦虑转化为生本评研的乐此不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种对学习评价的喜好就是学生发展的源头活水!
那么该如何评研?
1知识的规整,更好的胜任各种考试的需求。
2考试不是目的,只是一个手段,要把考试作为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的加油站。
评研活动分为前置性作业,小组交流,班里交流,教师点拨提升,教师帮助落实(后教)五个环节。
首先,前置性作业,是不是就是我们以前说的预习呢?其实不能等同的。它所包含的要比预习的“功能”要强大多了。就它的“功能”来说吧,一下子我也不能说得清楚。这里我想谈谈该如何来设计前置性作业:1、设计的前置性作业应该要有趣味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设计的作业要有挑战性,学生跳一下才能摘到。3、设计的作业要有很强的目的性,教师一定要明白,设计的作业为了什么。4、设计的作业要可操作性,别把作业定得太难了。
其次,小组交流。就以上面的作业为例,我们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讨论。这个时候,不要吝啬自己的课堂时间,放手给学生,这样会给你,给学生都会带来更大的喜悦的。这是一件多么值得做的事呀。但是经过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在讨论的时候,总是好的学生说,慢的学生就不知如何来说。不知如何引导每个学生都来说,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现在我想到了一点,不知能否解决这个难题。在以前我就没有设计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现在加了这三项,我想会给每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自己,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同时也是一个促进作用。小组讨论时有三个步骤:
(1)一定要让小组长有一个明确的分工,谁先说,谁跟着说。(2)说的同学要先站起来,听的同学一定要认真听,听完了别忘了给掌声。(3)同学们在听的时候,如果你觉得同学说得不好或说错了,等同学们说完了再提出意见。(4)如果小组里面的同学不会说的时候,就找小组的同学来教一教。如果你不这样约定的,学生说的过程中就会有同学不听,有同学不说,大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还有在讨论的时候,难免会有同学没有完成作业的,那么没有完成作业的怎么办呢?是不是骂他们一顿,再叫他们补回来呢?我觉得这样是无补于事的。这样下去会让这些学生学习越来越低沉,反感。所以在这个时候,就用和蔼的话语来跟他们说:“既然你们都没做作业了,那你们就把你们小组的成员说的知识记录下来,我相信你下次会完成的。”这样让学生有一个改过的机会,而且虽然没有做作业,但是在听的时候把同学的说的记录下来,这样也有进步,也是学习。在这个过程,老师还要加强检查看看哪个小组发言得好的,就及时鼓励,哪个小组不说的就要及时地指出。
再次,班里交流。通过了上面的小组交流,同学们掌握的知识多了,但是还会有些题目解决不了,或者有些知识还没有发现的,就可在这个过程来补充了。把刚才在小组里面没有解决的题目带到全班里面,这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大大补充学生没有接触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请一些学生介绍自己好的经验,让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需要。但是在全班交流的时候,很多同学还没有聆听的习惯。学会聆听是上好一堂课的基本保障,所以在这里,老师就要先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了。我是这样来培养学生的:当同学们在发言的时候,一定要每个同学一起来听。如果有同学不听怎么办呢?我就让说话的同学停下来,不说。等到静下来才开始,下课后还要找刚才不听的同学来谈话,为什么刚才不听别人说话?如果我们也不听你说话你又会怎么样?等等。通过不断的加强,学生的习惯都养成了,这样开展起来就很容易了。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看到哪些同学认真听了,就奖一些小粘贴、小红花、小奖章,通过这些激励机制,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的。
这里还要谈谈,在评研活动中,小组讨论这个环节是很重要的,所以在这我还要补充一点,就是在每节课都让他们来说说自己小组表现得怎样。同时一节课还要评出哪个小组表现得最好的,就给一枚小印章,哪个小组表现得不好,不好的要和小组成员谈谈心,下次改正。过一段时间,还要组织一次小组评价活动,就一个问题,让小组来讨论,其它小组来评价,这样不断加强小组讨论的习惯,对小组合作习惯的养成就很有帮助了,做起评研来就容易多了。
小组交流与班内交流就相当于电脑的显示器,没有了它们,电脑就没用了。很多时候觉得学生说的话都很到位了,教师没必要说了,这样就重复了,是不是这样呢?其实不是这样的。如果在这教师恰当地点拨,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不但是对接受能力慢,还是接受能力快的同学都是一个提高。要做到教师点拨,学生提升,弹无虚发,这就要靠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老师帮助落实。一节课完成了,就把作业收上来检查一下,及时发现错误,把学生做错的题目,及时让学生改正过来,同时还让同学们根据做错的题目,重新出一题,这样就大大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在这里教师还要补充一些学生没有提出的而书本也有的知识。同时出一些练习,让学生加强动手能力。
也谈“生本化”班级管理 篇12
现在所带的二年级是我从一年级带上来的, 一年级时我在管理班级的时候常常会觉得心烦气躁, 总觉得孩子们不够听话, 没有按我的意愿发展, 对班级的管理陷入了传统化的班级管理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的师本教育, 实质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行为, 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是主动与受动的关系。这样的模式让我这个管理者感到累, 更让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学得累。
真正让我的思想发生变化的是和一位面包车司机的谈话。那天我回家, 坐上了一辆面包车, 在开车的途中, 司机指着外面的农田对我说:“现在我们改用抛秧的种法了, 产量比以前要高了。”一语惊醒梦中人, 把种田模拟到教育上, 教师好像插秧的农民, 主观意识很想丰收, 但没想到当我们强行对秧苗进行密植时已经破坏了自然规律。只有尊重人的自然规律, 发展学生的天性, 发挥学习的潜能, 或许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成绩。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原来, 班级管理也需要生本化管理。
于是在二年级再次管理这个班级时, 我采用了不同的班级管理方式。
一、让孩子做班级的主人
在一年级时, 每次学校安排大扫除, 我总是让学生在教室里做作业, 自己在教室外面擦窗, 这时既要管理班级的纪律, 又要干好活儿, 每次学生可以放学了, 我的大扫除还没有完成, 常常在学生走后, 自己还要一个人继续干活, 很累!
今年的教师节, 学校安排了大扫除, 我还是打算让孩子们做作业, 自己干活儿, 没想到, 很多孩子举起了手, “老师, 我来擦桌子吧!”“老师我擦窗户!”“老师我来扫地!”……孩子们是那么乐意干活儿, 于是我给孩子们分工, 孩子们劲头十足地干了起来, 这可是他们的第一次大扫除呢!孩子们很兴奋, 任务也完成得相当不错, 在放学前早早把大扫除搞好了, 我把他们好好地表扬了一番, 并告诉他们:“以后的大扫除就交给你们了, 老师不做了!”孩子们兴奋地大喊:“耶!”经过这次大扫除, 学生感受到, 自己就是班级的主人, 做主人的感觉真好!
我要把班级真正还给学生, 于是在班干部的选拔上由孩子们自己参与竞选, 在班级班规的制定方面, 也由全班学生讨论后决定……孩子感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后, 班级的凝聚力渐渐增强了, 学习劲头足了, 教室也变干净了……一切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我这个管理者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 让孩子做班级的主人, 感觉真好!
二、让惩罚变得轻松
俗话说:没有一个铁的纪律, 就不会有一支强硬的部队。对于班级而言, 没有一个良好的班风、学风, 教师再努力, 领导再重视, 对于这个班集体的教育教学而言, 一切都将成为空谈。怎么样让学生有好的纪律呢?有时惩罚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关键在于如何让惩罚变得轻松有趣。我做了这样的尝试:惩罚接力。
在每次集会的时候, 我跟孩子们说好没有遵守纪律的孩子由我来抓, 抓到的第一个孩子, 去抓第二个人。如果没有抓到第二个不遵守纪律的孩子, 那么第一个孩子就把“纪律”两个字写10遍。如果抓到了第二个孩子, 那么第一个孩子就不用写了, 而是由第二个孩子写20遍, 当然第二个孩子还是可以去抓第三个人, 依此类推。直到集会散了, 最后一个孩子受到惩罚, 写“纪律”两个字, 其他孩子就不用受到惩罚了。这种惩罚接力, 让惩罚变得很轻松, 当然效果也是不错的, 而我只要抓了第一个不遵守纪律的孩子, 剩下时间的纪律就不用我管理了, 孩子们会自己管理的呀, 多轻松!在惩罚接力中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自己管理班级,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人的主动性, 使学生的才干、智慧、意志得到长足的发展。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论与班级纪律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 顺应教育改革的要求。
三、让奖励面向全体学生
一年级的时候, 我在教室布置时设置了一个“我真棒”的栏目, 孩子们如果作业本里有一个优再加上五角星, 就可以到我这里拿一张奖票, 搜集10张奖票, 就可以换一个小苹果贴到“我真棒”一栏里, 到期末时, 苹果获得最多的三个孩子, 可以得到奖品。两学期下来, 我发现最后得小苹果最多的是同几个孩子, 孩子们也没有因为这样的奖励而发生变化。
这学期开始我做了新的奖励尝试, 我告诉孩子们:“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班级的学风班风比一个人的学习成绩更重要, 所以从本学期开始, 上课专心听讲的孩子可以拿一个小苹果, 自修课遵守纪律的孩子可以拿一个小苹果, 做值日的值日生如果打扫得快而且干净可以拿一个小苹果, 做眼保健操时一周没人, 讲空话, 全班每人得一个小苹果……奖励方式跟以前不同, 只要你自己能奖到一定数量的小苹果, 就有一定的奖品, 你们喜欢什么奖品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开始讨论。
第二天, 我打印了奖品目录, 贴在“我真棒”栏目下方, 20个小苹果:一本练习本;30个小苹果:一支活动铅笔, 40个小苹果……学生们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学习劲头足了, 不讲卫生的开始讲卫生了, 老师不在教室的时候, 他们也能够管理好自己。他们在为奖品而努力的时候, 各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而我不用厉声的批评, 只要说一句:不知道等会儿谁能够得到小苹果呢?孩子们就能做到你心里所希望的那样。让奖励面向全体学生, 将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给管理者无限的轻松。
“生本化”的班级管理方式, 让学生知道了“我是班级的主人”“班级是我家”, 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加强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增加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乐趣, 促进了良好班风的形成, 作为管理者的自己也感到了无比的轻松。
在今后的班级管理中, 我将继续带着“生本”的理念, 继续探寻, 为给学生描绘最美的图画而努力!
【生本】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