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弱势(精选12篇)
体育弱势 篇1
摘要:北京奥运会上, 中国体育代表团历史性地夺得了金牌总数第一的至高荣誉。但是我们在田径项目上没有金牌入账, 三大球仅有一枚铜牌, 水球、手球等项目仍然没有收获。这个现实让我们必须面对一个问题, 优势项目继续保持领先的同时, 如何加强弱势项目的竞争力呢?
关键词:中国体育,弱势项目,发展
1 弱势项目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奥运代表团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了51枚金牌。不过, 我们在看到辉煌战绩的同时, 也必须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中国代表团在田径项目上没有金牌入账;三大球的6支队伍仅获得1枚铜牌;在游泳、自行车等项目上, 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在棒垒球、水球、手球等项目上, 薄弱的群众基础让人难以看到突破的前景。所谓弱势体育项目, 基本特征是:竞争力差, 参与人数少, 群众基础薄弱, 职业化程度低, 受关注程度低。
2 出现这种状况的外在因素和内部原因分析
外在因素分析:a.对于该项目的宣传和推广不足, 群众基础薄弱。b.优势项目对弱势项目冲击大, 有部分孩子被优势项目“挖走”。c.退役运动员的出路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d.所需资金得不到有力保障。
内部原因分析:a.“举国体制”和“职业化体制”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b.从事该项目的基层人口萎缩, 后续力量不足。c.项目的职业化程度较低, 赛事的运作不成熟。
3 解决矛盾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方法
3.1 利用各种媒体的力量, 扩大影响力。
提起体育项目的发展, 总有人觉得和新闻媒体没什么关系, 那我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通过电视我们了解世界各地的重要新闻, 同时我们也通过网络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 通过报纸和广播接受许多的消息。在这不断的视觉、听觉刺激中, 我们会在脑子中下意识的记住一些信息。以足球和篮球为例, 为什么现在的青少年都开始转向篮球运动呢?因为篮球的信息在广大的群众之间, 无论从传播的广度还是频率, 都比足球要深入、广泛, 特别是-NBA, CCTV5的转播, 各大网站的网上图文直播, 报纸刊登比分排名、赛况简介等等, 这些都可以成为大家谈论的话题。而且有了各种媒体的支持, 还可以很好的解决运动队所需资金的问题, 商人和企业家不断的打广告, 推广产品和企业文化, 其实就是“造势”。为什么中超的球队有很强的财力支持呢?就是因为胸前或者后背上很小的广告, 我们观看比赛的同时也看到了挂在球服上面的广告, 这是一种视觉刺激。看得人数多了, 看的次数多了, 在我们脑子里就有了印象, 广告商和企业家“造势”的目的就达到了。尤其是电视这个传播渠道, 希望能够给我们的弱势项目一些转播时间, 留有一些余地, 扩大弱势项目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
3.2 优势项目对弱势项目冲击大, 有部分孩子被优势项目“挖走”。
运动健儿在各级别比赛中不断的争金夺银, 刷新各项记录, 打破各种神话, 比如羽毛球、乒乓球、排球、跳水、举重等等, 新闻报道、媒体追捧, 不仅仅让家长们看到了该体育项目的优势, 也让孩子们在心理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成为体育明星。在他们选择锻炼身体的方式的时候, 和准备投身专业的运动训练的时候, 想到的会是什么呢?而且在政府和领导的视线中, 运动员只有取得名次, 才能让他们看到, 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是值得的。所以, 各级的体育局会首先考虑有夺金希望的项目, 会在这些优势项目上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因此, 那些发展不好的项目, 将会陷入恶性循环, 每况愈下。而且优势项目和弱势项目的选手之间, 不仅成绩差距很大, 训练环境和生活状态也有很大差异。我们不能喊着“为国争光, 刻苦训练”的口号, 让队员饿着肚子训练。在奥运会上看到其他国家的运动员穿着旧衣服、旧鞋子参加比赛, 我们会觉得感动。面对我们自己的弱势项目的队员呢?特别是基层的队员们, 他们的条件同样让人觉得心酸。
3.3 解决运动员出路问题。
原计划经济时代, 能进入专业队是一种荣誉, 能吸引力一大批青少年投身女足事业, 但随着足球改革, 由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 今天的专业队已没有大的吸引力, 即使进入专业队, 退役后还要面临二次就业, 然而由于在专业队训练队员没有经过系统的文化、技能教育, 走向社会后找到合适的工作机率很小, 队员及家长顾虑重重。夺得北京奥运会女子曲棍球冠军的荷兰队, 是以国内雄厚的群众基础为依托的球队。荷兰国内有着成熟的曲棍球联赛, 有超过2000支的曲棍球队, 有超过10万人的曲棍球运动员。中国女曲尽管历史性地夺得了奥运会银牌, 但中国的曲棍球人口仅有200余人。当荷兰女曲球员尽情享受奥运会冠军的荣誉时, 中国女曲的一些队员却要为奥运会后的出路发愁, 因为一旦离开了国家队, 水平再高的女曲球员都将面临无用武之地的尴尬。
中国棒、垒球队的发展前景可能更加黯淡。由于2012年奥运会不设棒垒球项目, 在北京奥运会之后, 中国棒垒球队受重视的程度势必会大幅降低。那些把青春全部献给棒垒球运动的中国球员, 要么选择转行, 要么留在地方队勉强从事棒垒球运动。所以, 发展弱势项目, 要以雄厚的群众基础为依托。
3.4“举国体制”和“职业化体制”。
我国的体育体制虽然经过多年的不断改革创新, 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 目前管理者多、科室多、职责重叠的体育机关不在少数, 因此而造成的工作职责不清、工作重点不明确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有的同志工作任务繁重, 有的同志工作时间无所事事, 出现了接到工作任务时顾虑重重, 进行工作时和同事之间相互沟通不足, 和兄弟单位之间协调不够的现象。各方的有生力量和资源不能很好的促进相互之间的发展, 这就大大挫伤了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创业者的积极性、能动性, 所以产生消极思想的人越来越多, 严重阻碍了我国事业的发展。面对这一严峻的问题, 关键是必须尽快理顺管理体制, 使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下去, 使领导的意图彻底贯彻下去。在中国代表团夺得的51枚金牌中, 39枚来自举重、体操、跳水、乒乓球、羽毛球、射击、女子柔道等传统优势项目, 占金牌总数的80%左右, 这些项目无一例外是中国竞技体育通过“举国体制”比较容易取得成绩的项目, 同时, 这些项目在国外的职业化程度较低。而田径、三大球、自行车、棒垒球等项目, 在国外已经高度职业化, 因此, 在这些项目上, 中国代表团仍缺乏整体竞争力。
3.5 加快弱势项目的职业化进程。
一个运动项目职业化程度的高低, 会导致运动员收入上的悬殊差异, 还会对项目的发展活力和技术水平产生直接影响。中国是自行车大国, 也是自行车运动的弱国。中国自行车运动员很难实现奥运夺金的梦想。在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美国等国家, 自行车职业车队以及职业赛事的运作已经非常成熟, 这些国家的自行车运动水平长期占据世界领先地位。中国自行车队几年前将颇有潜力的后起之秀郭爽送往欧洲长期训练, 现在, 郭爽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世界一流, 但由于人单势孤, 她仍然没能在北京奥运会上突破欧美选手的包围圈。如果中国也能成为自行车运动职业化程度很高的国家, 如果中国自行车队不仅仅培养郭爽这样的尖子队员, 如果中国自行车运动人才济济、能组建多支整体实力很强运动队, 那么, 中国自行车的奥运金牌梦绝不会像现在这样难以实现。由于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商业化运作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有极深的依存关系, 中国一些体育项目走职业化之路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但具体实施肯定需要时间。
4 结论
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表示, 竞技体育的商业化运作和加快运动员职业化进程, 将是改变中国某些运动项目成绩欠佳、发展前景黯淡的必由之路。我们已经懂得要关注国民当中的弱势群体, 现在, 我们要学着关注运动项目中的弱势项目。首先我们要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 建立雄厚的发展基础;其次, 利用的各种媒介推广和宣传弱势项目, 制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三, 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 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第四, 开展丰富的职业化和半职业化的体育赛事, 不断增强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8/25/content_9703889.htm.[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8/25/content_9703889.htm.
[2]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2891182.html-si=3.[2]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2891182.html-si=3.
体育弱势 篇2
1、问题的提出
我国大学生体质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得到国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如何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大学生体质方面的研究频频出现,成为体育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献资料显示,大量研究主要是针对正常学生群体,而有关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质方面的研究报道却依然少见。鉴于此,本研究在对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既往病史、膳食与营养、生活规律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的基础上,试图通过体育教学干预改善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身体及心理状况,从而使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有益改善,进而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实现,使高校体育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就是指在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中不及格(≤59分)的群体,其中不包括因病或残疾而免测的大学生。本研究以山西省高校为例,随机抽取了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师范大学8所高校体质测试不及格的在校大一、大二的8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并随机抽取太原理工大学被调查学生中的90名体质弱势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生60名,女生30名。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1)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本研究遵循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中问卷设计的要求,参照同类型问卷设计的原则,设计了《山西省大学生体质弱势状况和影响因素调查表》,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效度检验。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重复测试法进行信度检验,在第一次发放问卷20天后对部分学生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共20份问卷),两次填答问卷间的相关系数为0.84,证明可信性显著。同时,通过对同一学校不同学生对部分题目的回答以及对同一份问卷不同题目但内容大致相同问题的回答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调查可信度较高的结果。(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问卷共向8所高校的调查对象发放800份,收回759份,回收率94.9%,有效问卷736份,有效率97.0%。其中男生为372人,占有效调查人数的50.5%,女生364人,占有效调查人数的49.5%。
2.2.2专家咨询法
走访了山西省体质健康研究领域有较深造诣的专家,向他们了解了体质测试以及监控状况、指标选取、参加测试人员的培训等问题。
2.2.3分析法
通过对山西省8所高校在校体质弱势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了解该类群体在膳食与营养、生活规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体育教学干预后的实验班进行了干预前后的深入分析。
2.2.4实验法
随机抽取太原理工大学被调查体质弱势群体中的90名大学生分成3个实验班,其中男生两个班,女生一个班,每班30人。对其进行体育教学干预,为期一学年。
2.2.5测量法
对研究对象进行了8项指标实验前后的测试。身体形态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身体机能指标包括血压、脉搏、肺活量;身体素质指标包括50米、800米(女)、1000米(男)、引体向上(男)、一分钟仰卧起坐(女)、立定跳远、台阶试验、跳绳、握力。使用的器材为各校学生体质监测的检测器材,该套器材完全符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的要求。
2.2.6数理统计法
本论文的数据来源于山西省教育厅《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信息中心的在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库。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5.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3、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基本情况
3.1身高标准体重指数
调查数据显示,在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中轻体重率为36.46%,超重率为29.20%,标准体重的学生仅有三分之一。而该群体中男生超重率为47.40%,轻体重率为29.63%;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超重率为10.99%,轻体重率为43.28%。可以看出,该群体大学生身体形态异常是导致体质测试不及格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身体形态方面表现出的明显性别差异同样值得深入思考。
3.2既往病史状况
问卷调查数据表明,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大部分无病史,男女生平均率达到80.97%,但也有19.07%的学生有患病史,病种多样,病因复杂。在调查中了解到,有一部分学生曾经或现在患病,但他们为了避免保健课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加入到体质状况正常的学生当中上课。比如,一部分学生患有腰椎椎间盘突出慢性病,病情基本不影响小负荷和正常负荷的体育课和日常的身体锻炼,但有针对性的腰背肌力量、柔韧、协调素质练习则会受到很大限制,进而影响到整个身体素质的发展。据了解,类似这样的学生为数还不少,这部分学生的既往病史成为其体质测试不及格的原因之一。
3.3膳食与营养情况
营养不良会使人精神不振、乏力,营养过剩则会引起许多慢性病,导致肥胖等问题,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直接影响高校学生身体质量的健康发展。本研究通过问卷对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膳食与营养方面的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在饮食的选择上以口味喜好作为标准,占64.62%,注重营养搭配的仅占11.11%,由此可以得出,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在膳食营养搭配方面存在严重误区。从体质弱势群体饱餐情况来看,有时吃不饱的女大学生竟占到24.46%,而对应项的男生仅占0.27%。通过与该群体女生的交谈与调查了解到,女大学生吃不饱的原因是多数女生想要通过节食来达到减肥、瘦身目标。另外,吃得很饱的该群体男生达到22.63%,对应项的女生仅占0.38%,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这个结果正好与上述BMI指数男女生超体重率和轻体重率存在的性别差异相一致。
3.4生活规律情况
《黄帝内经素问篇》有云:“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忘劳作,故能形与神俱,劳而不疲”。而“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忘劳作”正是我们今天所讲规律生活的基本要求,也是养生之道。本研究通过问卷对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进行的生活规律方面的调查表明,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中经常不吃早餐的人数达到20.40%,每天坚持吃的仅仅为18.08%。众所周知,吃早餐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很大,科学早餐要求早餐不仅要吃,而且要吃好,营养摄入要均衡。上述情况反映出该群体大学生普遍对早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其中男生不吃早餐人数居多,比女生高10.24%,这可能与这部分学生生活作息不规律有直接关系。在与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男生普遍晚上休息时间比较晚,24点以后睡觉很正常,宿舍内的电脑作业、游戏等是影响他们睡觉晚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这些学生为了早晨的贪睡而舍去吃早餐的时间。在调查中还发现,在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中有相当部分有抽烟喝酒的习惯,而且比较严重[3-5]。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睡眠时间在7-8小时的学生仅占26.41%,而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下的达到69.33%,尤其是男生,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下的达到71.71%。经常熬夜(睡眠在5小时以下)的大学生占调查总数的9.67%。研究进一步对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课余大部分时间安排情况进行的调查发现,从事网上游戏活动的男生达到34.12%,也就是说,三分之一以上的男生将课余大部分时间用在网络游戏上。这个数据进一步支持了男生中有71.71%的学生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下及10.21%的学生经常熬夜(睡眠在5小时以下)的结果,也证实了为什么有25.52%的男生经常不吃早餐,不是不愿意吃或真的对早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而是沉迷于网络引起的睡眠不足导致无法按时吃早餐,日久成习。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但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6-8]。从调查中还发现,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课余参加体育锻炼的仅占51.48%,有近一半的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兴趣、无人指导、没有锻炼环境、由于自身状况不懂得如何锻炼、性格内向等。从以上分析来看,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大部分生活不规律,不吃早餐,睡眠不足,课余不参与体育锻炼,尤其有一部分同学熬夜,迷恋于网络和游戏,男生抽烟喝酒现象比较严重,可谓是“食饮无节,起居无常,以忘为常,故精气耗散,形神疲惫”,对体质健康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是造成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4、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干预
4.1体育教学干预方案设计与实施
针对这一特殊群体,体育教学干预采用了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内主要采用独立授课,即把这一特殊群体分成3个实验班,其中2个男生班,1个女生班,每班分别单独授课。为他们单独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为期1学年(36周,每周5次,每次90min),其中实践课30周,健康知识讲座6周(均在每学期第一周和最后两周进行)。课余锻炼采用健身运动处方的形式进行(36周,每周5次,每次60min)。
4.1.1课内采取独立授课
(1)内容的确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有慢跑、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游泳、太极拳(剑)、游戏等,在课前课后根据体质弱势群体学生所呈现的肺活量、下肢力量、有氧耐力及柔韧性较差和肥胖的体质特征,采取柔韧性练习、耐力跑练习、下肢力量练习等运动方式,加强素质练习,内容包括韧带牵拉、单杆悬垂/斜身引体(女)、俯卧撑/立卧撑(男)、耐力跑。在体育课准备活动中重点进行韧带牵拉练习,在体育课最后30min安排俯卧撑/立卧撑练习(男)、单杆悬垂/斜身引体(女)、单/双腿跳跃练习和耐力跑练习等。健康知识讲座的主要内容有科学运动的特点及其方法,健身运动处方的运用与制定,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各种疾病如何进行预防与康复,如何科学控制体重等。主要目的通过健康知识讲座,让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认识到运动是增强体质、改善健康状况的主要途径;了解各种运动的特点及其方法;科学了解自己身体状况,了解各种疾病的病因、预防和康复;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障碍,树立参加体育锻炼的自信心;让他们懂得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及其如何进行科学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运动强度运动强度设定靶心率达到75%最大心率的强度是一个运动阈值。由于运动训练强度太小,所以,较低心率的运动不能提高机体持续运动的能力。ACSM(美国运动医学学会)推荐运动训练强度大小的典型运动模式为:每周3~5次,每次20min~60min,采用50%~80%最大吸氧量(或60%~90%最大心率)的强度进行,可提高心肺功能。因此,根据这一特殊群体的情况,靶心率适宜范围为50%~80%HRmax,其中HRmax=220-平均年龄。如俯卧撑/立卧撑(男)、单杠悬垂/斜身引体(女)、单/双脚跳跃各2组,组间间歇以心率恢复到120次/min为标准,开始下一组练习;1200~1600m耐力跑为110~130s/400m[2]。强度监控心率的控制是监控锻炼质量的重要方式。
(1)选取若干班里运动成绩中等的男、女学生,测试并记录被试在每组练习结束后的即时心率;
(2)运用RPE表[3],记录被试每组练习结束即刻及整个干预过程中的主观体力感觉;
(3)由所选择的中等运动成绩男、女被试学生自测并记录次日晨起时的1min基础脉搏。以此作为课内运动强度与课外健身运动处方制定的依据之一。运动频率上课时间均为每周5次,每次90min,其中,前60min为体育课正常教学内容,后30min为加强素质的练习,即90min活动时间中达靶心率的运动时间为30min/节。
4.1.2课余采用健身运动处方教学
“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是一个循环反复的工程,一个融可行性、科学性、趣味性、实效性、安全性于一体的工程,是一个增强个体自觉锻炼身体意识的工程[4]。“健身运动处方”教学的特点是以个体学生客观存在的体质问题为依据,其教学任务和目标的设计和制定均建立在分析评价个体体质状况测试基础之上,具体实施过程中结合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性别、身心特点、场地、气候等多种因素为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制定针对性的练习内容、运动强度、频率。健身运动处方是在完全动态的情况下实施的,需要经常做一些测试和评价工作,以及时对处方进行修改和完善,对其效果不断地进行监督以便更新内容,以得到个体身体练习长期和短期的锻炼效益。
(1)内容的确定运动内容是以有氧耐力运动项目为主,如球类、散步、慢跑、打太极拳、游泳、登山等,辅助以柔韧性练习和力量性运动,如静力伸展练习、俯卧撑、仰卧起坐等。
(2)运动强度及频率健身运动处方教学过程中运动心率应达到最大心率的60%-85%,运动频率5次/周。每次总运动时间为30min-60min,其中运动主项维持靶心率至少持续10min以上。每次运动都应包括练前的准备活动和练后的整理活动。柔韧性练习在每次准备活动当中进行,力量练习可在准备活动后进行。如进行负重肌肉练习,一般可用本人最大力量负荷的`40%-60%或8~12RM(最大重复重量)进行,每次3组,每组练习3次,隔天进行[6]。
(3)强度监控课外健身运动处方的实施主要由课题组指派一位了解运动干预计划及要求的体育教师负责指导,同时,每个班指定一位同学担任组长,主要负责监督其他同学课余完成锻炼的进展情况与监控运动强度,并做记录。
(4)注意事项有既往病史的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因无人指导几乎不参加体育活动,导致运动不足,体质下滑。我们针对这部分大学生做到4周一体检,发现问题马上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而全面提高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质健康情况。
(5)健身运动处方实施程序为每位学生制定健身运动处方时,首先应该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系统的检查与测试,获得制定健身运动处方所必须的全面资料,这样制定的运动处方内容、强度、频率才能切实符合个人的身体条件,锻炼的效果才会最佳。第一步:了解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通过测试、调查了解学生体质状况、运动爱好及运动历程,对学生做出整体评价。第二步:依据健身运动处方制定的原则(以及强度监控的数据),制定健身运动处方,安排练习计划。第三步:预实施健身运动处方,跟踪,并做记录;同时,根据学生反应以及强度监控的数据,对健身运动处方进行修改和微调。第四步:实施健身运动处方。
4.2体育教学干预结果分析
4.2.1对身体形态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体育教学干预后,学生身高标准体重指数得分较干预前具有显著性差异。从性别角度看,教学干预对改善男生的身高体重指数具有显著性意义,对女生而言在统计学上没有差异。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由于弱势群体中男生肥胖学生多,通过36周的体育教学干预使得这部分学生的体重有明显下降,而女生轻体重学生较多,虽然教学干预对增长女生体重有作用,但由于女生“以瘦为美”的审美意识促使她们注重节食控制体重的增长,因此出现了体育教学干预后身高标准体重男生差异显著,女生差异不显著。
4.2.2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表3和表4表明,体育教学干预后,男生和女生的脉搏和肺活量较干预前具有显著性差异。教学干预对改善学生的血压没有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收缩压主要反映心脏每博输出量的大小,舒张压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体育教学干预的手段主要是独立授课和健身运动处方,在练习内容的设置上重点服务于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内环境有积极作用,但练习内容和方法对学生气息训练不够,再加上干预时间较短,对血管环境的作用不明显,自然对血压的改善效果一般。教学干预方法通过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训练,加强了弱势群体学生的心脏泵血功能和肺呼吸的最大通气能力,使得弱势群体学生相对较高的脉搏出现明显下降,较低的肺活量有大幅度的提高。
4.2.3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表5的数据表明,体育教学干预后,学生身体素质总得分较干预前具有显著性差异。除了握力体重指数有性别差异,其他指标均表现出性别上的一致性。分析原因,教学干预对改善女生的手臂肌肉力量效果一般,而从人们的生活技能和需求看,男生的手臂肌肉力量就比女生大,因此日常锻炼也会出现女生比男生手臂力量小,另外男生体重下降也是导致干预后男生握力指数与干预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的主要原因。表6表明,除握力指标外,其他指标在教学干预前后相比都具有显著性差异,在性别上也表现出一致性。说明通过体育教学干预,体质弱势学生体质测试不及格率高的趋势出现了明显下降,干预对改善体质弱势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有显著作用。
4.2.4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表7的数据表明,干预后体质弱势学生的测试因子均值和阳性数均低于干预前的水平,其中躯体化、人际、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因子干预前后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强迫、偏执、精神疾病因子虽有差异,却不具有显著性。这与体育教学干预手段和方法有很大的关系。通过运动处方和健身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的干预,使得体质弱势学生对健身运动功能的理解和吸收有积极意义,长期坚持健身运动练习,可使学生情绪稳定、意志坚强,能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改善心理品质,故而“躯体化”、“抑郁”、“焦虑”因子明显降低。此外,对体质弱势学生的干预,注重“运动体验”和“量力而动”的引导,强调与人、与环境、与自己和谐相处,因此在和与外界环境的和谐相处、安全感方面也有很大改善。“人际”、“敌对”、“恐怖”因子明显降低[9,10]。
5、结论
1)体育教学干预后,学生身高标准体重指数得分较干预前具有显著性差异。从性别角度看,教学干预对改善男生的身高体重指数具有显著性意义,对女生而言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2)体育教学干预后,男生和女生的脉搏和肺活量较干预前具有显著性差异。教学干预对改善学生的血压没有显著性差异。
3)体育教学干预后,学生身体素质总得分较干预前具有显著性差异。除了握力体重指数有性别差异,其他指标均表现出性别上的一致性。及格率有显著提升。
4)干预后体质弱势学生的测试因子均值和阳性数均低于干预前的水平,其中躯体化、人际、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因子干预前后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强迫、偏执、精神疾病因子虽有差异,却不具有显著性。
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学探析 篇3
【摘要】随之教育机制的更新,其教学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在现今学校中体育教学,需要根据学生自身体质以及弱势群体量身定制具有严谨性教学规划。利用更新的教学机制从整体上提升学校体育教学综合质量,进而完善在体制方面弱势群体其体育技能,以实现整体性、全面性优化与落实具有特色性体育教学的方案。在已更新的体育教学理论下,针对弱势群体以优化原则实现现今以人为本教学思想,有利于适应教学发展的新形势。
【关键词】体制 ; 弱势群体 ;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128-02
當前我国所有学校已经在体育教学方面实施了改革,将改革重点内容放在教学本身上,其内容与方法是影响学生素质培养的主要致因。因此,要想从整体上提升全国学生的是体育素质,就要对放宽政策为弱势群体提供保障,进而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有利于彰显体育教学实施改革的现实意义。在弱势群体的学生体质背景下实施教学改革,将全面拓展健康第一的重要指导思想,提升教学对公平、公正、和谐发展原则重视度。另外,对于学生体质方面体现的弱势群体展开分歧性研究,使此部分群体提升健康指标。
一、分析体质弱势群体在现今体育教学中表现的现状
该群体在形成以及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就已经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此群体逐渐走进教学中,特别是在体育的教学落实方面,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该群体体质情况进行等级的分类,从而规划出个性化教学方案,并结合差异性评价与考核标准,以从根本上促进整个学生群体健康的发展。经过教学的实践,针对弱势群体的体制差异性开展利于健康发展的保健课,进而帮助他们促进自身身心健康的发展。但在教学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其执行力度体现不够强大。某些教学方法与综合评价、考核的标准有待完善。传统教学法已经不适应现今该群体的体育发展需求,遏制了此群体在体育健康方面的发展。要想达到弱势群体对教学的需求,应结合科学方法制定具有适宜性教学方案、体系,进而使其得到体育项目及或活动的锻炼。此外,应该用现今灵活的评价、考核标准取替传统单一的评价体系。针对群体差异性,根据学生体质进行综合性衡量与评价,推动体育教学在改革中的发展。
二、针对弱势群体实施教学改革的切实对策
(一)根据层次划分与明确其群体规模性
在全国范围性落实体育学科教学改革,在教学的初期就应先确定群体具有的规模性,进而为后期教学提供指导的重要保障。标准自测在项目设置上存在简单性,有利于学生自身实现测评的工作。基于标准测试的优越性,应在教学环境下提升宣传的力度。基于弱势群体存在体制差异建立独立的档案,以此形成清晰的层次,并将其划分成三个等级。因此,根据层次划分进而明确其群体实际的规模,便于配备有针对性、适宜的教师。
(二)确定并落实具有层次性教学目标
基于国家教育政策以及学生对求学表现出的需求,其体育学科教学应该辅助学生达到教育对毕业测试合格的标准。根据学生体质的局限性进而对其教学目标适时完善,最后将教学目标定位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面对病、残障等级的群体可以不在教育政策约束下,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准;而测试不合格以及差异性体质等级的群体,应制定以提升自身体质为最终的教学目标,以便促进他们达到健康的体质。因此,教学合理目标应该是根据群体差异性划分层次进而加以科学性分化,使教学目标落实得有意义。
(三)优化体育教学的整体内容
根据学生体质进行优化教学内容时,应该遵循适宜性、针对性原则完成内容的优化。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应选择具有针对性、多元化的体育内容。将以优化的教学内容应用到教学中,有利于协助学生顺利达成健康锻炼的目标。例如:在学校中开展的保健课,其中涉及的保健与康复等内容,都比较适宜病、残障等级群体落实理论、实践的体育学习。然而,测试不合格以及差异性体质等级的群体,则需要在教学内容基础上增加具有趣味性体育游戏,以便符合他们对运动项目的需求,进而展现教学的适宜性、针对性。
(四)运用综合性完善评价的方式
由于弱势群体存在体质差异性,若是用正常学生的评价方式与标准去衡量他们体育成绩,不但不利于此群体学生提升成绩,反而会起到反作用,进而影响他们参加体育运动项目的锻炼,就无法达成最终的教学目标。因此,要求教师转变成绩的评价方式与标准,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评判他们的成绩,进而彰显评价具有综合性与适宜性,以体现教学更注重学习行为与态度。通过教师、学生综合性评价,确保评价结果具有合理性。
三、研究体质弱势群体对体育教学落实的意义
(一)提升体育教学整体水平
在现今体育教学中,对其弱势群体实施具有针对性与适宜性的教学目标,通过规划层次性目标,有利于在教学中提升整体水平。由于传统教学的局限,统一的标准化教学内容严重影响了其教学成效。不仅使学生产生较大的体育学习压力,还降低了体育兴趣。然而,现今推行的教学方式、内容、目标等,既减轻了学生内在的心理压力,还促进了身心与健康的发展。在针对体质差异进行制定教学方案时,具有适宜性目标,在提升学习兴趣基础上,间接提升其教学整体水平,以促进其教学在改革中的发展。
(二)有利于形成多样化教学
学校以及教育部综合提出针对弱势群体实施教学改革,便于在教学中促进多样化、多元化发展,进而从教学的评价、考核体系标准上进行完善与优化。不仅使教学内容得到丰富与优化,进而适应个体差异的发展目标。在重视教学的基础原则下,运用目标与评价标准的转变,去符合教学发展目标。教学不仅制定与实施了适宜性的内容与目标,还从方式上进行全面性改革,注重对弱势群体体质的增强与精神建设。例如:弱势群体的体质不适合做剧烈、有力的运动,所以要运用保健课去逐渐提升他们的体育体能。利用运动项目的适宜性,进而不断增强学生健康体质、体育技能,实现教学规划的针对性目标。
四、总结
在各学校中改革体育教学,尤其是面对弱势群体展开体质差异性教学,根据学生自身现状,分析其教学所表现的问题与现状,并提出有利于学生与教学共同发展的切实对策,使体育教学的研究与改革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可行性意义。结合教育的相关规定与政策,全面改善、优化现今发展的教学,以达到提升教学成效、增强学生体活技能、促进健康发展的综合教学目标。通过制定具有适宜性的教学目标和规划,使学生体育整体素质得到全面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宝刚.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综合式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创新教育,2012,10(17):188.
[2]余子义.基于体质弱势群体的高校体育教学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9(9):146—148.
[3]张丹.基于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学改革初探[J].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探索,2015,8(119):81—82.
[4]包格日乐图.体质弱势群体与体育教学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13,9(21):179.
[5]颜林.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干预研究[J].体育教育,2014,10(15):108—109.
作者简介:季刚(1978—),男,汉族,江西永修人,上海体育学院硕士,九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体育弱势 篇4
一、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类型
1.生理性体育弱势群体的大学生
(1) 身体有缺陷的体育弱势群体大学生。身体上的缺陷是指自身肢体及器官功能的缺损。这部分学生由于自身机体缺陷的存在使其自身的运动能力受到限制, 同时影响了其正常的学习、生活。而且在心理方面, 这部分学生容易产生自卑观念, 有着低人一等的思想, 在人际交往方面不愿意主动和同学、教师进行交往, 有着人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 缺乏自信, 行为孤僻, 甚至有的人再受到他人的歧视后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 甚至有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产生轻生念头。
(2) 患有特殊疾病的体育弱势群体大学生。还有部分学生患有特殊的疾病如后天染上的乙肝、狐臭、口臭等疾病。这部分学生在和其他学生交往中, 生怕他们发现后不再和自己正常交往, 以此很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在交往中心存压力, 并影响到其生活和学习。
2.生活性体育弱势群体大学生
(1) 因生活和教学方式变化产生心理波动的体育弱势群体大学生。大学生活后, 其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之前的强加性的学习生活变为大学较为宽松和自由的生活, 生活方式及教学方式的重大变化, 使其猝不及防, 由于其生活准备工作还不成熟, 还不适应, 因此出现了较大的心理落差, 直接影响其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2) 因家庭困难产生不良心态的体育弱势群体大学生。对于部分家庭环境不好的学生, 在进入大学生活后, 强烈的生活对比使其更加关注自身和其他同学的对等, 不得不重视金钱的作用, 努力抛弃或改变其寒酸的外表。由于自尊心理的作怪, 这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在和同学交往中表现孤僻和少言寡语, 在交往中出现顺从、默认行为无意及缺乏主见等现象, 甚至较为严重的影响到正常的学习, 这些压力的存在对这部分学生的心理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产生较复杂的心理疾病和问题。
二、针对体育弱势群体高校体育保健课程开展的具体实施
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开设体育保健课, 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对其进行人性化、科学化、区别化的教学, 可谓意义重大。
1.要注重保健课的教材编选以及课程计划的制定。对于体育弱势群体的教学, 在教材选择及教学制定方面要坚持以体育保健为中心, 要在调查学生实际状况基础上,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因人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方面, 还需要重视体育保健理论的教学, 要让学生了解和认可开展体育保健的重要性, 通过理论的前提灌输, 提高这部分学生开展体育保健课程学习的理论基础, 调动他们参与体育保健课程的积极性, 提高其自信程度。其理论部分不仅需要包括体育相关的理论知识, 还需要包括体育保健医疗方面、卫生知识方面的内容。
2.要明确高校体育保健课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对这部分学生群体做好思想引导工作, 消除其心理障碍, 确保其心理健康, 积极融入大学生活, 这不仅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高校体育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
3.在教学方面, 保健体育课应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 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从简单到复杂, 由简到难的顺序开展体育小学, 当他们逐渐适应现有体育教学基础上, 不断增加体育运动强度, 延长体育教学和运动时间。体育保健教学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长时期的坚持和累积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那种学学停停的方式只能取得半途而废的效果。因此保健科的体育教师应该培养和坚定学生坚持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和学习的信念, 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基础上, 不断增加强度和难度, 确保学生乐于学习、不断取得进步。
4.保健课的开设仅仅是体育弱势学生群体进行体育锻炼和学习的一部分, 要真正实现体育保健功能, 还需要学生在课外也坚持健身运动, 并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和健身思想, 让课堂学习成为课外锻炼的引导, 坚持课内与课外的有效结合, 真正实现体育保健的功能。
5.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方法。建立客观合理的体育保健课教学评价标准, 是推动体育保健课程朝着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反映体育保健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体育保健课以恢复体质,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 所以体育保健课评价标准应淡化体育技能评分, 弱化考试, 重视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成绩进步幅度和课堂表现, 强化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行等方面的教育和管理, 从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人手, 参照身体功能恢复状况、学习过程主动参与程, 心理适应能力、理论、运动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来综合考评。健康是无价的财富, 培养健康的大学生人才, 是体育教学责无旁贷的责任, 无论从生理还是从心理都应给学生以指导和引领,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组织方法, 帮助学生从生理和心理上实现健康, 为其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芝芳, 曾锡银.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与体育教学的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9 (01) .
体育弱势 篇5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学生的参与动机、参与行为教师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学校体育教学对弱势群体学生重视关心不够;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不明确;参与过程中经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现状。建议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弱势群体学生的关注与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更好的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校;弱势群体;体育行为分析
绪言
弱势群体一词来源于社会学,它是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在不利地位的人群。本文中弱势群体学生是指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体育主观认识方面存在缺陷的学生。《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一直以来都被重视,但是在教学中仍然不容乐观。弱势群体学生也是全体学生中的一员,如何提高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水平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民办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的分类
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学生主要指在客观、主观条件上存在各种不足和缺陷的学生群体。
(一)客观方面弱势群体学生是指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等方面存在着各种制约因素的学生。诸如身体过度肥胖、先天发育不良造成的身材矮小、先天性疾病及各种后天原因造成的运动能力缺失的学生群体。
(二)主观方面弱势群体学生是指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均正常但由于自身性格、意识等主观因素影响而不能很好的进行体育学习及运动的学生群体。诸如因胆小性格怯懦而不能进行体育学习的学生,因体育教学方法不得当而对体育学习抵触的学生等。
二、现阶段弱势群体学生体育学习分析
现阶段弱势群体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普遍存在着被动学习的情况,学生不能对体育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在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上主要集中于活动强度小运动项目,学习中不能主动积极的学习。
(一)弱势群体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动机不明确
弱势群体学生在参加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为被动学习,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学习主要是为了顺利拿到体育学分,而对提高身体素质培养体育锻炼意识持无所谓的态度。
(二)弱势群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体育行为分析
1、缺乏积极主动性和竞争意识
弱势群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缺乏主动性和竞争意识。在体育教学中此类学生在面对稍有难度的学习内容时,表现出畏惧困难,不能积极主动的去克服困难,害怕失败,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不敢参与其中,缺乏竞争意识。
2、自卑心理严重
弱势群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严重的自卑心理。在教学中总是将自己定位于旁观者,尤其在课堂技术演示等环节弱势群体学生的自卑心理表现的更为突出,原本已经基本掌握的技术,在演示的过程中则不能很好的完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情愿接受不熟悉同学们的帮助,在同学们对其帮助时表现出冷漠、无所谓的态度。
(三)民办高校教学条件的限制
民办高校一般起步较晚,学校的各个方面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其他方面的制约,主要在教学管理、体育场地设施、教师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不足。
1、体育教学管理没有明确弱势群体学生的教学管理
目前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学生基本上是和正常学生一起学习,缺乏针对性强的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规划和实施方案。在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没能很好体现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关心和重视。
2、体育教学设施的.滞后和不足
民办高校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专业学科建设是学院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学院各项建设倾向于专业学科建设,而作为公共课的体育课来说体育教学设施的滞后和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专用的多媒体教室、专业的影像资料相对缺乏,对于弱势群体学生集中的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项目的场地要求不能实现教学的需要。
(四)教师教学艺术水平普遍偏低
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师年轻人的比重较大,绝大部分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缺乏教学艺术的同时由于年轻气盛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语言的运用更会对弱势群体学生造成负面心理影响,直接导致学生更加抵触体育学习。
三、提高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建立完善的弱势群体学生教学管理体系
针对弱势群体学生制定专门的教学大纲和丰富可行的教学内容安排;设置独立的弱势群体学生检测体系,针对弱势群体学生定期给予体质健康测试、指导,帮助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个人体育锻炼方案;加强体育保健课的教学。
(二)认真了解每一名学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
作为体育教师要对教学的主体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弱势群体学生,教师只有清楚的知道了学生是因为先天因素不能很好的学习还是主观意识上抵触体育学习还是由于性格上自信心上的不足影响学习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提高。
(三)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优美的技术动作都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无穷兴趣,在对弱势群体学生的教学中,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弱化教师的主体意识。形成由教师要求学转变成学生主动学。教师要善于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情景,尤其在学生学习心理方面,科学合理的营造学习情景对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有着关键作用。同时体育教师要积极的拓宽自身的知识体系,不能仅仅在体育专业知识方面,在如心理学、社会学、保健知识等体育相关的学科领域也要深入学习。
(四)加强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
体育教学是以实践为主的课程,但是理论知识对于学生体育实践的学习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正所谓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弱势群体学生在体育理论方面更是有着很大的差距,在对弱势群体学生的教学中理论教育尤其是体育欣赏方面的知识尤为重要,诸如国家在大型比赛中争金夺银的精彩片段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通过这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来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有着极其直观的教育作用。此外,对弱势群体学生加强个人体育运动监督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对自身的体育学习有着一个直观的了解,通过个人体育运动监督,学生可以明确的体会到自身体育能力的提高和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五)营造和谐的体育课堂,建立新型的“师生师友”合作关系
转变教师角色,加强师生交流互动,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教师真诚、主动的去关心弱势群体学生,营造充满真情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切的感到教师的关心,理解教师、信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进步,即便是微不足道的进步都要进行适时的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无时无刻的关注着自己,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完善必需的场馆设施
体育场馆设施的是否完善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没有完善的体育场馆设施,弱势群体学生就不能很好的参加体育锻炼,现代化的体育场馆设施为弱势群体学生能提供一个安全、适宜的运动场所,对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能够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学习生活的满意程度,对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开朗的性格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一)弱势群体学生作为学生群体的组成部分学校重视不够,应加强对此部分学生的关爱,制定专门的教学规章制度,设置独立的检测体系。
(二)深入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和知识水平,主动营造新型的师生师友的和谐课堂氛围,激发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体育教学场馆设施的完善对促进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制定针对性强的教学大纲和选择科学、合理、可行的教学内容。重视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沈谊,周挺进,彭立刚.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4):124-125
[2]汪流,陈海燕.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学生体育健身服务网络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2)
[3]姚宏茂.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0)
体育弱势 篇6
【关键词】弱势群体;体育;体育保健课程;成就感;信心
弱势群体(social vulnerable groups)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一般认为是指在社会上生存、生活困难,发展能力相对不足的人的概称。高校弱势群体,即指因家庭经济困难、心理障碍、生理缺陷等原因,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群体。
一、高校弱势群体概况
高校弱势群体大体分为:由于经济原因形成的经济弱势群体,由于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形成的心理弱势群体,由于学习基础和学习方法等原因形成的学习弱势群体,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各种因素导致生理存在缺陷的生理弱势群体。
经济弱势群体即高校的贫困生。他们一般家庭经济困难或没有经济支持,贫困生在全国高校的平均比率大概为20%。他们既要应对自己专业课程的学习压力,又要为学费、生活费忧心。政府及学校应对贫困生充分支持及帮助,防止贫困生因为生活的种种压力产生心理问题,成为经济弱势与心理弱势的兼容群体。
心理弱势群体在高校学生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弱,恐惧或不善于人际交往,他们形成心理障碍的因素一般有学业、家庭和就业等方面的原因。他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一般是焦虑、抑郁、追求完美和交往障碍等等。据统计,北京高校的学生中有16.5%的学生存在中度心理问题。对全国高校学生进行的心理素质调查显示,大约有2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每年高校的退学生中有1/2的学生是由于心理问题而退学的。心理弱势群体学生缺乏面对受挫和失败的经验,这直接导致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不能调整心理状态,进而产生心理问题。
学习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一般是自身不够努力或基础不好,学习方法不正确,也有一部分是因为经济弱势和地域教学水平的限制。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转型为“大众化”,高校学生的增多,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参差不齐的现象。随之而来的高校内学习弱势群体的比例增加了,他们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不能转变学习方法迎合这种模式,导致自己学习成绩较差,考试不及格的科目过多。
生理弱势群体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各种因素导致生理存在缺陷的学生群体。生理上的缺陷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心理上也存在问题,他们可能经常要面对来自外界的歧视。因此,他们除了要克服各种生理上的困难,更要有坚强的心理意志。
如果将以上四种主要类型的弱势群体比做四个圆,它们的关系并不一定是“相离”的,可能是“相切”的,也可能是“相交”的。高校对于弱势群体应当重视起来,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校园的稳定,一方面也有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
二、体育保健课程简介
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是指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直译为身体的教育,简称为体育。新时期赋予体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身心(身体和精神)健全发展,培养终身体育能力。体育对人自身自然的改造,不仅是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的统一,也是身与心的统一。体育课程是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为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教师利用体育活动自身所蕴涵的吸引力,合理组织教学,形成一种快乐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积极情绪,使学生个性获得解放,并能促使人际关系宽松和谐,使学生的心境欢快愉悦,潜移默化中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有些体育保健课程运用运动手段(结合药物治疗)进行治疗、康复和预防身心疾病,从而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改善运动功能,达到恢复自信及增强体质的目的。运动手段有预防、治疗、康复等之分,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不同运动项目、练习强度、幅度、时间等方面的选择,注重教学对象的个别化、具体化等问题,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区别对待,有的放矢,科学、合理而有效地进行教学,力争用有限的时间获取较佳效果。
三、针对不同的弱势群体特点设置体育保健课程
体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此项权利与经济是否优越无关,与学习好坏无关,虽然身体上的缺陷和某些心理问题可能会制约某些体育活动的实施,但在人的主观意愿上,与是否有身体缺陷或心理问题是无关的。体育崇尚“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体育活动具有规则性,这种规则性制约和调控参与者的行为,在过程中能促使参与者克服困难,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可以提高参与者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并获得成就感。
对于学习弱势群体,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智力的发展。智力并不是单纯的指一个人笨或聪明,智力更是一种能力,是指一个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实践活动能力的综合体现。对于在学习上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来说,经常从事体育锻炼能够促进智力及开发大脑的潜力。这是因为,在进行体育活动时,通常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动作。以足球为例,在足球比赛中要求参与者根据球场上的瞬间情况快速地完成传球、带球及射门等一系列动作。在这种情况下,工作的神经细胞变多,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灵活性变强,经常进行体育保健课程的练习,有利于提高记忆力,提高大脑的灵活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习效果得以提高。
对于经济弱势群体和学习弱势群体,体育保健课程可布置那些他们喜欢和擅长的项目,使他们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促使烦恼、自卑等不良情绪得到释放;对于心理及生理上存在问题和缺陷的弱势群体,可有针对性的、量体裁衣地设计适合他们的活动,在活动中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感,增强信心,体育保健课程会有利于他们缓解和改善紧张、压抑、焦虑等情绪。
体育活动具有竞技性和群体性,正因如此,进行体育活动时,会使参与者形成团队,加强了参与者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常常不是言语的交流,而是心灵的沟通,使参与者无形中增强了心中的安全感,产生对人的信赖感,尤其是对人际交往有障碍的参与者,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效果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对于高校弱势群体除了在政策上、心理上、经济上给予直接帮助,更应该找到方法进行辅助,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鼓励他们真正从主观上产生积极的想法,并付诸于行动,真正从内心到外在都变得强大。
参考文献:
[1]张宝霞.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7).
[2]钱志刚.大学生弱势群体成因的社会学分析——基于教育领域理论的视角[N].晋中学院学报,2008(5).
[3]王玉娥.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46).
[4]江月兰等.增进高校弱势群体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保健课教学实践研究[N].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5).
[5]王银春.论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N].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6]王瑛.浅析人际交往能力及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影响[J].文教资料,2011(18).
拨动体育“弱势生”的情感之弦 篇7
一、耐心施爱,融入师情
薛洋(化名)是一名大家公认的“双差生”。刚开始接触他的时候,小小的他总是排在队伍的最后,练习时他总是离开队伍,一人站在操场一角。其他同学对我说:“老师,你别管他,他上其他课也是这样,别的老师也没办法。”在了解情况之后,每次上课我都第一个表扬他:“薛洋你今天表现不错,排到队伍里来了。”“薛洋你能不能把这个动作展示给老师看一下?”……有时我还随身带点小奖品奖给他。就这样他慢慢地从疏远、不愿意上体育课到愿意和笔者进行交流,喜欢体育课,到后来每到上课他还主动帮忙准备器材,把笔者当知心朋友,悄悄地告诉我他的心里话。我也成了他最好的朋友,他也变成了一个坚强自信的小男生了。
二、降低难度,提高热情
很多体育“弱势生”,即使再努力,也难以完成教师提出的统一要求,更不可能在竞争中名列前茅,这些学生屡遭失败就会失去信心,在课堂中总处于被动、消极状态。因而,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降低动作难度,使其产生“成功体验”;当他们有一些进步时,及时鼓励,增强其信心;表现突出时,让其公开展示;达到预定目标时,提出更高要求,使其在一次次的成功中接受新的挑战。如在跨越式跳高课上,为了消除他们对跳高的恐惧,用鞋盒来让他们学习跨越动作,鞋盒较轻,高度两、三个或四、五个由他们自选。没有了恐惧,他们的胆子也就大了,再让他们跳横杆时他们的信心就足了。
三、家校沟通,激发亲情
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深受小学生喜爱,同时也给我以启发。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仅是教师的责任,更需要家长的配合。因此,笔者为体育“弱势生”量身定做一张张“亲子体育家庭作业”,用这样的形式来帮助家长,有意识地督促、鼓励、带领学生在校外进行体育运动,并相互评价。这一举措深受学生家长们的欢迎。
实践证明,在家长的陪伴下,学生的锻炼热情高涨了,从交回的反馈表上看到了学生的进步,家长的赞许,更重要的是“弱势生”与我的师生情浓了,与家长的情更深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对“弱势生”情感教育。让他们感受到对他们的爱,对他们的关心,拨动“弱势生”的情感之弦,定能奏出振奋人心的心灵乐章!
运动弱势学生体育教育改革研究 篇8
关键词:运动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育,教师与学生,不足,改革
运动弱势学生是指:由于个体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运动机能水平等原因,导致体育运动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群体。这些学生又可分为三种,第一类是学生本身患有不适宜体育运动的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或者是学生身体有残疾;第二类是学生本身体质不能适应常规的体育锻炼,如:体重超标、体格偏瘦等,体重超标是运动弱势学生群体的常见现象。另一类是因为疾病住院还未恢复的学生群体,如:心肌炎,阑尾炎等疾病。这些学生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运动能力明显低于一般学生。
1 现代体育教育的现状
对于运动弱势学生群体,一般高校采取的措施就是不采取措施,运动弱势学生和正常学生一起上课体育课,他们往往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感到非常吃力,对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任务感到异常艰难,体育成绩也有可能不及格,因此,运动弱势学生对体育课充满了厌倦与畏惧心理。部分学校采取照顾运动弱势学生群体,即只要学生持有医院开出相关不适合进行体育锻炼的证明,学生便可以不参加体育课强度大的体育教学内容。这样看似是照顾了运动弱势学生群体,但实质上是完全扼杀了学生接受体育教学的机会,运动弱势学生本来就对体育锻炼充满了畏惧心理,学校允许学生免修体育,助长了学生在面对困难时的逃避心理,不利于学生的长足发展。另有部分学校采取为运动弱势学生群体开设体育保健课,课程主要内容是关于运动损伤、运动处方等,由于任课老师多为兼职老师,而非专业老师,课程内容也就缺乏专业性、系统性和理论性,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转化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学生选修这门课程仅仅只是为获得学分,而在身体素质提高方面并没有获得实质性进展,限制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尝试。这三种方式方法,都有相当数量的高校在实施,综合这三种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运动弱势学生群体的发展,导致了运动弱势学生群体与普通学生接受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渐渐地,运动弱势学生们与普通学生之间体育运动能力差距扩大,他们也渐渐的被放置在体育教育的边缘,违背了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与实现教育公平还有一定距离。
2 实现运动弱势学生群体积极参与体育教学课程的措施。
2 . 1 重新订立体育考核标准, 帮助运动弱势学生群体树立信心
在我国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下简称《纲要》)都有涉及对运动弱势群体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体育课程的条例,如:在《纲要》中就有“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在体育教育中,国家提倡人文关怀的特点日益明显。体育教育要与实现教育公平的大目标接近。当前,对大学弱势群体预开设的体育课程名称、课程性质、教学对象需做出严格的界定,在教学内容上,要最大限度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改变以往的考核标准,制定出一套适合运动弱势学生群体的考核模式,必要时,还可以借鉴国外学校的成功经验、相关的评价标准,帮助运动弱势学生群体树立体育锻炼的信心,使他们清楚的知道自己在体育锻炼中的进步和潜能,以关爱和鼓励的方式,引导运动弱势学生群体重新回到体育教学课程中来。考核标准要尽量细化,做到“因人制宜”、“量人裁衣”。
2 . 2 价值引导、心理疏导, 使运动弱势学生群体对自身和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认识。
首先,要使运动弱势学生群体在体育运动中,转变畏惧和逃避心理。在面对体育场所时,心里是欢快的而不是充满恐惧。其次,要引导运动弱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自身的身体缺陷,面对体育器材,敢于尝试。运动弱势学生群体在面对普通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欢乐的笑脸、面对由于自身肢体残疾而不能使用体育器材的打击时,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在体育教学课程中,他们常常比其他学生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从客观的角度上讲,要直观面对自己身体缺陷、积极面对体育运动项目,这不仅是身体上的挑战,也是心理上的挑战。高校要对运动弱势学生群体在参与体育教学课程前,专业人员要给予相关的心理疏导,体育老师也应该给他们普及相应的体育知识,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和减轻心理负担。高校在课程设置及评价上,要最大程度上体现人文关怀,促进运动弱势学生群体从身体功能的缺失转变为现存的运动机能潜力的挖掘。对运动弱势学生价值的引导、心理的疏导是大学教育人文关怀的体现之一。
2 . 3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使运动弱势学生群体有对体育锻炼的动 力
运动弱势学生群体普遍内心比较脆弱、自卑,严重者还会伴有自闭、自残现象。体育运动多半是在公共场所进行,运动弱势群体在极大程度上的接受来自陌生人的眼光,扩大了与外界的交际面,因此,良好的校园氛围极为重要。运动弱势群体对体育教学课程有畏惧和逃避心理,一部分也是由于害怕接触他人复杂的眼神。高校要营造对弱势学生群体关爱的氛围。首先,要在普通学生心中营造:除了身体有残疾,他们在其他方面与普通人一样,应该用平常心和平常的眼光来对待他们。此外,学校要大力提倡关爱弱势群体,培养普通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使身体有缺陷的学生,在大学里拥有阳光的心态和对未来生活充满期待的态度。学校还可以有意识地对弱势群体进行报道,为学校师生普及关爱残障人士的小知识,鼓励普通学生与身体存在缺陷学生进行积极交流,使普通学生对残疾学生形成一种平常心和关爱心。另外,普通学生与运动弱势学生群体的交流,不仅可以使普通学生对生命、身体、时间更加珍惜爱护,也能帮助运动弱势学生群体尽快从自闭、自卑状态中走出来。校园内的建筑也要充分考虑到运动弱势学生群体,以便于他们进行体育活动、读书学习、生活。
2 . 4 教育资源均等化、满足运动弱势学生群体进行运动的条件。
高校要加强对运动弱势学生群体教学资源的资金投入力度,使他们接受的体育教育的教学条件与普通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资源均等。如: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配置成套的教学器材、实施多样化教学方式、优良的教育环境等。加强对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学资源的资金投入,是从源头实现教育公平的体现。在教师资源的配备上,要求进行教学的教师,既要有一定的康复技能、运动处方管理等能力,又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勇于改变原来体育教育模式的魄力,以便使运动弱势学生接受较适宜的体育教学课程。学校专业体育教师资源的获得,可以把从外校引进与培养本校优秀教师结合起来,保证专业师资的供应。在教学设施方面,学校要保证有专门资金来保证教学设施的供应与更换,结合学生情况,来决定教学器材的种类与数量。学校要考虑到教具、康复体疗器材的采购,以适应特殊器材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满足有特殊康复治疗学生的需要。在教学环境方面,学校要有专门供运动弱势学生群体进行体育教学的场所,春天要注意教学场所的空气流动,夏天要注意运动弱势学生们的避暑,秋天要注意室内空气流动和温度保持,冬天要注意运动弱势学生们的保暖问题。
3 结语
弱势群体的体育锻炼教学方法初探 篇9
一高校弱势群体概况
高校弱势群体主要表现为经济弱势群体、学习弱势群体、心理弱势群体和生理弱势群体。经济弱势群体即高校的贫困生。他们一般家庭经济困难或没有经济支持, 贫困生在全国高校的平均比率大概为20%。他们既要应对自己专业课程的学习压力, 又要为学费、生活费忧心;心理弱势群体在高校学生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弱, 恐惧或不善于人际交往, 他们形成心理障碍的因素一般有学业、家庭和就业等方面的原因。对全国高校学生进行的心理素质调查显示, 大约有2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每年高校中退学的学生里有1/2的学生是由于心理问题而退学的。心理弱势群体学生缺乏面对受挫和失败的经验, 这直接导致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不能调整心理状态, 进而产生心理问题;学习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一般是自身不够努力或基础不好, 学习方法不正确, 也有一部分是因为经济弱势和地域教学水平的限制。随着高校的扩招, 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转型为“大众化”, 高校学生的增多, 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参差不齐的现象。随之而来的高校内学习弱势群体的比例增加了, 他们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 不能转变学习方法迎合这种模式, 导致自己学习成绩较差, 考试不及格的科目过多;生理弱势群体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各种因素导致生理存在缺陷的学生群体。生理上的缺陷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心理上也存在问题, 他们可能经常要面对来自外界的歧视。因此, 他们除了要克服各种生理上的困难, 更要有坚强的心理意志。
二体育教学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发展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增强高校弱势群体学生身体能力素质, 塑造坚强的人格形象
体育教学, 在实现受教育群体身体方面强健发展的同时, 可以促进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人格魅力的塑造, 达到增强弱势群体人群的自信心。例如对心理素质相对薄弱的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实施科学的必要的体育教学。组织他们多参加体育训练课程和参加体育比赛, 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促使他们对生活和学习不断产生希望, 活化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在体育锻炼中可以锻炼他们坚强的意志, 净化他们的灵魂, 在团队意识不断培养过程中使他们互相帮助, 共同发展, 实现团队协作力量的不断加强。这样, 有利于增强这些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能素质的同时也增强他们坚强的人格魅力。
2有利于缓解高校弱势群体的心理方面的压力
弱势群体人群大多呈现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心理压力较重等现象, 这就需要高校运用体育活动和体育训练要求的教育方式实现对他们心理的不断疏导, 减轻他们心理上的压力, 为他们开拓一片晴朗的心灵天空。高校不仅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集合体, 更应该注重学生身体、心理健康的集合体, 这就表现为高校是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提升的重要发展场地, 体育在高校人文教育和学生能力教育方面担当着重要的教育角色, 为学校教育发展不断净化思想环境, 同时也实现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心灵、体魄教育的不断发展。例如学生李某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导致身心疲惫, 甚至影响到饮食方面出现问题, 而且睡觉方面长时间失眠。李某在学校体育教师杨老师的帮助下, 每天坚持体育锻炼, 课余时间经常主动参加学校举行的体育活动, 通过体育方面的努力锻炼, 李某还在学校几次篮球赛季中获奖, 这样, 一两个学期下来, 李某在学习上不断取得进步, 身体也变得健康起来, 对自己将来也抱着较高的希望, 前途不断变得光明起来。李某在体育锻炼方面能够从强大的学习成绩压力阴影之中走出来, 成为一个体魄坚强, 心灵充满阳光的现代大学生, 主要得益于体育的调适与教育。
3有利于促进校园和谐环境发展, 稳定社会秩序
和谐的校园环境, 有赖于体育教学的不断推动。体育教学不仅能够强健学校学生弱势群体体魄, 同时也能够净化他们心灵里不利发展的生活污垢, 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安定。对于近年来不少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过重导致一些弱势群体产生安全问题, 给校园和谐发展和社会秩序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这些问题的出现, 正是学生心理难以得到疏导, 久而久之, 积淀在心中的压力一旦爆发, 就会引起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的产生。例如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事件, 假如马加爵这个处于社会弱势群体之中的学生能够很好地得到体育方面的教育与发展, 生活和学习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注, 使其内心的压力不断发泄在体育锻炼之中, 可能不会酿造马加爵连杀几名大学生的校园暴力事件, 也不至于毁掉几个家庭的幸福。由此看来, 体育教育在高校教育发展中能够起到不断调适学生心理情绪, 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帮助学校与社会维系和谐与安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对弱势群体体育锻炼的具体教学方法
1快乐教学, 实现对弱势群体身心的疏导
教师利用体育课轻松活泼的特点, 不断吸引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科学组织体育教学活动, 释放这些弱势学生群体内心的压力, 让他们各自发挥自己体育方面的特长, 从体育方面弥补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缺陷, 从而使他们感到自身的重要性, 不断在体育教与学的快乐过程中肯定自我, 肯定集体的力量。体育教师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营造欢乐愉快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身心得到舒展和释放, 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不断健康发展。例如在篮球教学中, 有教无类, 对每一个学生都给予重视, 不管他在篮球运动知识中功底有多少, 都一视同仁地悉心教授, 另外应更加注重这些弱势学生群体在生活、学习、生理等方面的关怀, 综合对这些学生群体区别施教, 从各方面实现对他们足够的关怀与帮助。
2合理安排弱势群体学生训练内容, 达到预期的体育教育效果
教与学应该在不断发展中实现双向互动, 在训练内容方面,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给予区别对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在体育运动项目的安排上, 应根据弱势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 对训练强度、难度、动作幅度、练习时间等方面进行合理安排, 实现具体地、系统地、辩证地教学, 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合理选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达到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的教育发展效果。
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最大的区别就是户外活动较多, 教学内容较为宽泛, 在以能力素质发展教育为主的高校体育教学, 更应该注重体育教学方法的多向化发展, 创新体育教学发展模式, 以服务于高校总体教学水平发展为教学主要发展方向, 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不断培养的教学发展宗旨, 这些都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去深深体会体育教学的内在含义, 做到时时为提高高校弱势群体能力素质的教学发展局面。只有实现多方面因材施教的教育发展, 才能在体育教学发展中达到预期的体育教育良好效果。
3合理设置体育教育课程, 区别对待, 实现科学的体育教学
实行类比式的教育新方法, 实现有的放矢, 对不同形态的弱势群体施之以不同的教学方案, 促成学生不断实现其本身弱点与优点的相互补充, 达到能力的不断提升。例如对于经济弱势群体学生, 我们可以根据其实际经济状况, 在不伤害其自尊心的同时, 借助学校和社会的相关帮扶条件, 对其施之以合理的帮助性体育教育发展。如运用相应的体育活动, 对其经济上的奖励和帮扶, 使之感到自己在能力方面能够得到肯定的同时还增加经济收入, 不断解决经济上的困难, 在身体得到不断强健的同时能够实现经济问题的不断解决, 并且还可以更有机会从自身优点去发展, 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 在体育教学“公正、公平、公开”的教育环境下能够茁壮成长。
对于经济弱势群体和学习弱势群体, 体育课程可布置那些他们喜欢和擅长的项目, 使他们从中得到乐趣, 振奋精神, 促使烦恼、自卑等不良情绪得到释放;对于心理及生理上存在问题和缺陷的弱势群体, 可有针对性地、量体裁衣地设计适合他们的活动, 在活动中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感, 增强信心, 体育教学活动有利于他们缓解和改善紧张、压抑、焦虑等情绪。
综上所述, 高校弱势群体问题的出现,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 而是要从国家政策、社会关注、高校教育以及高校体育教学等方面实现对高校弱势学生群体进行关怀与帮助, 还给他们更加美好的发展空间。体育教育的支持与帮助, 体育锻炼的不断磨砺与关怀, 为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心灵构建一座绿色发展的友爱桥梁, 使他们在生活、学习、社会实践等方面看到自己发展的希望, 净化他们心灵中的污垢成分, 不断增强他们体质的同时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从而引导他们在曲折艰难的发展过程中认清自我, 不断改变自我, 不断坚强自我, 使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最终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王晓艳.普通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存在因素及体育教学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 2011 (13) .
体育弱势 篇10
学界对于弱势群体没有统一的定义,经过笔者多方对比,发现其相对来说认可人数较多的概念为社会学概念,在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范畴之中主要是指,因为经济、社会、自然、文化等诸多原因导致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化解社会问题的压力,从而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群或者阶层。
笔者认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我国高校的体育弱势群体而言的,其界定为:因为先天或者后天的主要原因,导致其在体育活动当中无法与正常人一样进行运动,在活动之中明显处于劣势的人群。其中主要包含两种:其一,由于先天或者后天原因导致身体疾病、伤残等,而不能正常从事体育活动或者剧烈活动的人;其二,由于体质与正常人相比处于劣势状态,无法与正常人一样进行体育活动或者剧烈活动,其中主要包含了肥胖人群、过瘦人群、体制过差的人群等。
二、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成因
首先,国家教育的客观发展,扩大了高等院校体育弱势群体的数量。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国民整体文化水平的进步,标志着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与进步。在教育思想与体制的发展之中,我国的各个高等院校放宽了对学生入学的限制条件,很多原来无缘大学校园的学生,得到了继续上学的机会。所以,我国高校也就迎来了体质等方面参差不齐的学生,可以说,高校的扩招,为我国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出现,提供了庞大的基数。
其次,学生本身的身体与心理素质有待于提高。除了先天的疾病与缺陷无法弥补之外,很多学生成为弱势群体主要是因为其身体与心理素质较低,无法面对压力,导致自己身体机能出现异常,或者暴饮暴食,成为肥胖人群。无一例外,他们的心理素质应该在身体素质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夯实。
再次,对技术、技能的接受和表现能力弱。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对运动项目技术技能的掌握至关重要。技术技能是运动项目得以存在的根本所在,而且各种体育活动或比赛也都存在对技术技能的要求。对技术技能的练习和掌握的过程,需要一定的身体素质作为支撑,可以做这样一种比喻,身体素质是“硬件”,技术技能是“软件”。在运动项目技术技能的学习中,虽然对技术技能理论上能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技术影像,但是当自己真正练习的时候会出现动作混乱。
三、针对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教学策略
首先,我国高校院校在体育教学当中,应该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锻炼学生强健体魄的同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只有强化了自身,在面对压力的时候,才不至于崩溃,导致身体的变化,最终成为自身的缺陷。引导弱势群体,疏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乐趣,最终产生参与的乐趣。
其次,我国高等院校应该对弱势群体集中进行教学,在其无法与正常学生进行相同的交流与沟通,从而进行正常学习时,就应该将两者进行区别开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之中,尽量做到循序渐进。不能以正常学生的角度要求体育之中的弱势群体,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弱势群体的情绪,同时也可以保证在基础教学的基础上,弱势群体有更进一步的提高空间与提高的意愿。可以说,弱势群体在心理上无法接受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本质,使其无法面对与正常学生的差别,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之中,逐步改变这一观念与教学方式。相信,弱势群体一定会有与正常学生一样的成长空间的。
再次,我国高等院校应该更进一步组织学生更加科学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一般来说,高校体育教学都较为单调,要么是单一的理论教学,要么就是单纯的体育活动。一般来说,这种对正常学生来说,比较便于接受,但是对于体育弱势群体来说,往往无法进一步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在对于体育弱势群体进行教学活动之中,应该更进一步利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活动。所以,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指导体育弱势群体结成合作小组,在授课之中,面对很多体育活动,小组成员可以相互帮助,可以共同促进。一方面来说,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在合作之中,使得学生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多认识同学,改变自己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可以强化教学内容,便于学生接受教学知识,从而提高自身对体育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王宏.高校女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现状与教学策略[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体育弱势 篇11
关键词:弱势群体,家庭,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2-0044-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分配政策上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打破平均主义,打破铁饭碗,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个人收入差距逐渐拉开,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个人收入悬殊的不同阶层。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心理状况如何呢?他们是不是和其他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有共同特征呢?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是很有意义的。
1.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及其子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处于大学阶段的青年,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记忆力强,情感丰富,充满理想与幻想,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弱势群体家庭学生同样是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应该享有和其他青年一样的权力,应该和其他青年一样健康地成长。然而,弱势群体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据资料显示,弱势群体家庭学生具有如下的共同心理特征:焦虑、自卑、孤僻、胆怯、自我封闭等。因此,对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现状分析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都活泼好动,相互交友,结伴学习、玩耍。在学习的过程中,体育专业需要学生间的互相配合,互相帮助,有些项目还需要极大的热情,尤其是篮球、足球、排球等。常年的学习体育技术与训练改变了学生的性格,让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直面人生。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体育学院弱势群体家庭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学习压力,但他们对考试不再象小学生和初中、高中生那样普遍感到恐惧和害怕,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与体育专业学业难度相对不是很大有关,但也不能完全说明他们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好。有些弱势群体子女往往对人很冷淡,个别人在行为上常表现为办事独来独往,即便是与教师交往也显得生疏,对教师的关怀不易接受,甚至抱怀疑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体育学院的同学有相当一部分不愿主动地邀请同学到自己家里玩,天真活泼的天性被自卑取代,自己家庭和别人家庭的巨大差别阻隔了与人交往的渠道,贫富的巨大差距使他们回家后很少邀请同学一起玩耍,这似乎和他们在学校的表现有些矛盾。体育学院弱势群体家庭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相当多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有过逃学、逃课的行为发生”,“上课玩手机、发短信”,有的认为“读书没有意思”, “不想吃苦,害怕艰苦的体育训练”,厌学的心理状态使部分同学表现出对学习毫无兴趣,缺乏上进心,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更有甚者影响其他学生学习或与教师作对。有些学生看到班上一些学习好、家庭条件又好的同学学习很努力,不是向他们学习,而是自暴自弃,对未来的期望值很低。当问到为什么不报考研究生时,许多同学这样写道:“学费太高,负担不起”,“考上研究生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好工作”,“时间太长,还要挣钱养家”。造成他们性格孤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经济条件差,缺少与他人交往的机会是很重要的原因。弱势群体家庭的青年人,由于自卑心理,害怕别人嘲笑,很多事情谁也不告诉。体育学院弱势群体家庭学生把内心想法告诉老师的人最少,绝大部分人有了心事还是选择告诉自己的好朋友,值得注意的是,有高达17.28%的同学选择了“谁也不告诉”。在学校及日常生活中,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选择责骂和还击的学生的比例也是比较高的。
3.共同心理特征
经调查研究发现,体育学院弱势群体家庭学生身上存在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
2.1体育学院弱势群体家庭学生学习压力较小。
体育教育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在就业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在考研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多数学生在面临考试时还是处于较为适应的状态,和初中、高中的学生心态有着明显的不同。
3.2部分弱势群体家庭的同学存在冷漠、孤僻、自卑心理。
他们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的矛盾心理,具体表现为虽然在学校和同学在一起时有快乐感,但很少主动邀请同学到家里作客,看到同学高消费时,还是感到心理失衡,在回家后家庭和别人的家庭出现巨大差别时,自惭形秽,觉得抬不起头,处处不如别人。
3.3有一部分弱势群体家庭的学生存在胆怯、羞怯的性格特点,封闭自己。
要改变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需要国家和社会力量给予帮助或支持,也就是说,他们是一些需要他人帮助、支持、甚至是救助的群体。外力的帮助和支持是改善、改变他们的状况的主要力量。当然,现代意义的社会支持不是一种被动的帮助或施予;它强调借助外力的支持,同时以通过与弱势群体成员自身的力量的结合,提升社会弱者的能力,增加他们社会参与的机会,从而达到改变他们弱势处境的目的。这便是现代社会工作所强调的“助人自助”的理念的具体体现。
4对策及建议
4.1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出发点。能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弱势群体家庭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更为强烈,这是因为他们缺少周围人群的关爱,他们迫切需要用师爱来弥补亲情的缺损。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用真挚的爱对待他们,作为教师对待学生要亲切、和蔼,让学生有安全感和信赖感,争取做他们的朋友。
4.2教育是双边活动的过程,心理教育更不例外。在弱势群体家庭学生的心理教育过程提出个体原则是基于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个体能动性发挥对教育效果的积极作用而言,也是要求教师在实施教育活动中必须以适应学生为前提,没有他们的主体选择,没有他们内在的对教育内容和方式的积极性,就谈不上教育活动,更变不上教育效果。大学时期的大学生,其内心世界的自我评价的意识迅速增强,独立意识强烈,这种现象本身是一种进步,应给予肯定。因此,教师在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善于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自我,从内心深处知晓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从而有效地扬长避短。
4.3要充分改变弱势群体家庭学生孤僻、压抑、自我封闭等不良心理状态,教师还应当注意营造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要想法让他们与同学们交朋友、做知己,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爱,同学的友情。如建立互助小组,开展一帮一等,可以使他们从被动到主动参加集体活动,融入到大集体中来;其次,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弱势群体家庭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对能力弱的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为同学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增强他们与同学之间的亲和感。
参考文献:
[1] 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2] 李意如.德育改革的思路与探索[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 李子勋.心灵飞舞[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体育弱势 篇12
1. 体育弱势群体的概述
关于体育弱势群体的定义, 前文已有所述。而从具体表现特征上来看, 大学校园中体育弱势群体往往: (1) 体育锻炼意识薄弱, 长期以来不重视体育锻炼, 对体育课漠不关心甚至表现出厌恶情绪, 日常生活中也很少主动参加体育锻炼、体育竞技比赛活动; (2) 缺乏必要的体育运动技巧, 基本不会或者很少会一些体育项目, 难以通过体育活动与其他学生展开情感交流; (3) 身体素质较差, 既有先天因素, 也有长期以来不重视体育锻炼甚至是心理错误认识等多种因素造成。在体育活动中, 体育弱势群体往往容易表现出明显的自卑心理, 不愿甚至讨厌主动参加体育活动, 对体育正常教学任务不仅不会主动完成, 甚至还可能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2]。这给我们新形势下的大学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只有加强教学方法改进, 从体育弱势群体客观条件及自身诉求出发, 因材施教, 合理教学, 才能有利于体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2. 大学校园中体育弱势群体形成的主要原因
(1) 心理上的自卑。体育活动以“动”为主, 并且强调竞技。体育弱势群体由于长期以来没有优势, 久而久之就会在心理上产生较为强烈的自卑感, 内心里不愿意参与体育竞技。而体育教学过程中, 恰恰要求学生要主动参与进来, 通过对抗进行相关技能的学习, 对学生的自信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两者的矛盾, 甚至会导致弱势群体强烈的抵触情绪。 (2) 身体素质的制约以及害怕受伤。体育课一些项目还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 对于弱势群体来讲, 出于自身身体素质有限的顾虑, 很担心在运动中受伤, 尤其是之前曾经遭遇挫折的, 更会在心上留下抹不去的阴影, 对其造成消极影响。尤其是跳高、跳马、单双杠等对身体柔韧性、爆发力、平衡性要求较高的项目, 更容易对学生造成畏难情绪。 (3) 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除了学生自身因素, 更为主要也是表现更直观的影响因素则是来自高考。目前推行的高考制度, 只是强调文化课实力的比拼, 学生只以高考必考科目进行学习, 分数是学生学习的首要目标。体育课作为游离于高考之外的科目, 长期被边缘化, 某些初高中毕业班甚至存在取消体育课给文化课“让道”的现象, 这无疑会让学生产生“体育课无关紧要、可上可不上”的错误认识[3]。
3. 大学校园中体育弱势群体的教学方法
3.1 思想上树立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正确认识
体育弱势群体的思想障碍, 一方面是自信心不足, 另一方面则是缺乏对参加体育运动的正确认识。因此体育老师在授课之前, 首先要打开学生心灵上的枷锁, 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即使遇到失败也以正面激励进行表扬鼓励, 而不是“罚跑步、扣学分”;用积极的、正面的思想激励弱势群体, 体育锻炼绝不是可有可无, 要想成才, 除了要有智慧, 也同样要有强健的体魄,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体育运动有利于身心健康, 有利于聪明才智的发挥;将体育锻炼和意志力、自信心培养结合起来, 加强有关的思想教育工作, 多用具体案例进行灌输, 让学生在运动中展现自我风采。教师尤其要注意因材施教, 要根据弱势群体每个人的具体情况, 和个人爱好以及心理承受能力, 进行适度的教育, 待学生适应后再进一步加大或扩展运动量, 要注重循序渐进中培养落后群体的运动习惯, 让他们学会慢慢体会到运动的快乐, 切不可操之过急, 拔苗助长。
3.2 教学组织形式上注意保持灵活多变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决定了应该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 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教学组织形式直接决定了师生之间能否有效互动、有效信息沟通, 反映在教学上就是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以及学生对教学的接受效果。而具体到体育教学来讲,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也不尽相同。因此针对体育弱势群体的教学, 其组织形式也应该是灵活多变的, 从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出发, 灵活调整教学组织形式, 进而提高体育弱势群体以及学校整体体育的教学水平[4]。
3.3 课程内容上保持丰富, 学生选择多样化
当前, 《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创新中不断普及, 要求体育课教学应该项目与人身健康知识两方面并重, 改变过去只重视具体体育项目的教学, 而忽视了体育的本质是为了“健康第一”。因此, 针对体育弱势群体自身的特殊情况, 应该增设一些独具特色的项目, 保持课程内容的丰富, 以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 进行多样化选择。以往的体育教学, 内容仅固定在一些篮球、足球、排球、田径等一些传统项目上, 这些对抗性和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项目一方面让体育弱势群体望而生畏, 另一方面也忽视了一些患有特殊疾病而不适宜参加的学生的健康需求。因此建议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针对特殊群体开展的特色运动项目, 例如太极、瑜伽等, 活动量小, 不必进行强烈的对抗, 但同样能起到强健身体的效果。另外, 有关体育方面的急救、保健、康复恢复训练等健康常识, 也应贯穿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去, 让学生能够享受到健康的体育锻炼所带来的欢乐。
3.4 情感上多给予正面激励, 增强自信心
作为体育弱势群体的学生, 本身存在很大的自卑心理, 因而不愿意参与到体育竞技和体育互动中来, 对此体育老师要有充分的认识, 他们是需要被特殊照顾的特殊群体, 切不可因为表现不够突出、成绩不够出色就给予冷嘲热讽等言语上的刺激, 这样只会让他们更加自卑而孤立于集体团队之外。针对特殊群体, 老师要善于扑捉他们的闪光点, 扑捉他们即使是很细微的进步, 在情感上多给予正面激励, 鼓励他们在体育课堂上敢于把自己的进步表现出来, 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体育的魅力, 认识到原来体育也并非只有竞技[5]。这也就要求作为体育老师, 一方面是体育知识的传授者, 同时又要是一名敏锐的心理学家, 要在授课过程中通过积极正面的激励, 让体育弱势群体的思想也“强健”起来, 增强他们对体育课的自信心。
3.5 开展康复体育, 特殊群体特殊对待
体育弱势群体的部分学生, 例如患有某些先天性疾病、身体素质偏弱、偏瘦或肥胖的学生, 进行康复体育、促进身体恢复健康的意义要远大于强为其难地与其他学生比赛打球、比赛田径。而在康复锻炼的同时, 还可以引导他们体验运动的快乐, 感受体育锻炼的价值, 鼓励他们勇于克服自身不利条件, 顽强不屈, 积极向上, 同样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大学体育课中弱势群体尽管广泛存在, 但并不可怕, 尽管弱势群体在体育方面或多或少有先天不足, 但并非就只能与体育完全“绝缘”。作为大学和体育老师, 应从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出发, 因材施教, 给予他们多样化的选择, 并要善于引导, 充分发挥情感上的正激励, 让他们真切领略到体育之美, 增强自信心, 融入到体育的集体互动中来, 从而提高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运动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言卓, 庹新玲.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弱势群体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体育世界, 2013 (02) , 20.
[2]姚宏茂.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9 (04) , 38-39.
[3]徐叶彤, 张亚平.对高校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课兴趣的培养[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 (02) , 99-100.
[4]李向东.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存在的原因及对策研[J].山东体育科技, 2012 (06) , 13.
【体育弱势】推荐阅读:
运动弱势学生体育教育09-15
大学弱势群体体育教育06-15
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08-16
弱势高校05-11
健康弱势07-12
经济弱势10-06
就业弱势生06-11
行动弱势群体06-12
弱势旅游地06-17
弱势群体教育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