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语

2024-06-10

高校法语(精选11篇)

高校法语 篇1

一、研究背景

在中国, 外语教学与中文素养的关系研究从本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 是随着外语教学法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传统教学法认为中文会对外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由直接法到交际法都轻视中文在外语素养的作用, 而最近盛行的翻译教学法则强调中文在外语学习的作用。Cummins提出的语言深层共享理论为外语教学中的四个层面 (意义为核心的输入性教学;以意义为核心的输出性教学;以语言为核心的教学;语言流利教学) 需要中文的帮助提供了理论依据, 也就是说外语学习者可以利用已认知生成的中文素养和外语在深层次上能力共享, 共享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为中文知识的迁移提供条件, 从而促进外语学习。

外语高校法语教育并没有与时俱进。由于受到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的影响, 大都引进法国法语原版教材, 介绍法国文化, 脱离了中文和中国文化。中国的法语教学的“每一个层面”事实上也都离不开中文素养的帮助, 向法国人传递中国文化的需求更离不开外语人才的中文素养。但是有关法语教学与中文素养的关系理论在中国的法语教育界中还尚无研究, 更没有在法语教学上进行倡议和实施。外语高校的法语人才模式是法语+专业倾向 (全法语授课) 的双重素养模式。这种双重素养模式在传统直接法、交际法, 尤其是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的影响下引进法国法语原版教材, 重视了法国 (目的国) 的语言和技能知识, 强调法语语言的学习通过专业技能的法语授课环境得到加强, 照搬模仿法语母语的学习方式。这在全天候法语环境中有效, 而在汉语大环境下忽视了中文素养对于法语及专业知识的准确理解和知识迁移作用。这样导致法语学生法语学习看似得到加强, 而实际上却似是而非, 学习反而低效。

二、研究方法

研究目标是在外语高校中具有高、中、低中文素养的法语学习者。研究内容是法语学习者在法语学习中是否需要中文素养, 中文素养与法语学习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能否迁移到法语学习中, 从而为外语高校在培养法语人才时提供更切实的思路与途径:学习法语语言文化的同时, 要进行中国文化素养的提升, 最有效地策略是进行中法文化多方位的比较, 从而促进以中国文化素养为依托的法语语言的转换与传播。

1.在各阶段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使用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定性定量分析归纳法、比较法等方法。

2.调查试卷。第一部分:中国文化知识选择题。内容涵盖中文词汇、句型、典故、历史、传统思想美德民俗、艺术、文学等与中文素养有关的选择题, 旨在把50名参与者分成高、中、低中文素养者。第二部分:中法互译。内容涵盖中文词汇、句型、典故、历史、传统思想美德民俗、艺术、文学等与中文素养有关的中译外。旨在分析中译法犯错模式是否跟中文素养高低有关。第三部分:中文写作与法文写作。使用限定的中国文化元素写一篇意在向法国人传播中国文化的中文与法语对应的作文, 命题自定。旨在分析中文写作能力与法语写作能力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能否迁移到法语写作中。以及中文写作与法语写作犯错模式是否跟中文素养高低有关。

3.中文素养培训讲座。选择其中的低中文素养的法语学生者组成一个实验班, 定期进行旨在提高中文素养的培训讲座 (中国语言文化知识讲座、中国文学讲座、中法文化比较与中国文化法语传播、中法语言比较、法语专业课程双语教学) , 在加强中文素养课程前后在法语学习的前后成效比较, 通过上述同种类型考卷来分析法语学习者加强中文素养后是否提高了法语水平。

三、结果和讨论

通过调查试卷以及中国文化课堂教学前后的比较, 结果表明中文素养对法语学习的影响如下。

50名法语学生参与了第一部分调查试卷 (中国文化知识选择题) , 其中41名被认定为低中文素养者, 9名被认定为中高中文素养者。50名法语学生又参与了第二、三部分调查试卷 (中国文化为内容的中法互译和写作) , 被认定为低中文素养者的41名法语学生因为中文意思不理解,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掌握浅薄而几乎交了白卷, 另外9名法语学生因为理解中文意思,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掌握深厚从而顺利地做出了翻译和写作 (法语拼写语法错误忽略不计) 。翻译和写作犯错模式归纳为如下四点。

1.中国成语。中国成语是汉语的精华, 是各种语言中独有的语言形式。如果不理解或者误解, 法语翻译就难以正确。比如:名花解语指的是美人善解人意;扫眉才子指的是有才气的女子;百代过客指的是时间永远流逝;罄笔难书指的是事情多得写不完;七月流火出自《诗经》, 指天气转凉, 被调查的法语学生多误认为形容天气炎热。登高自卑指的是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不能误解为看见高山觉得自己很渺小。出自《礼记·中庸》:“譬如行远必自迩, 譬如登高必自卑。”

2.中国典故诗句。中国典故是有中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的知识。如果法语字面的理解没有问题, 翻译成汉语中已存在的固定的典故诗句, 则需要高中文素质的法语人才。例如汉语中“完璧归赵”、“叶公好龙”、“四面楚歌”等具有鲜明的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典故, 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内涵则很难在法语翻译中做到准确地传递中国文化。同样在法语版的中国典籍:《Fleurs du matin cueilles au soir》 (《朝花夕拾》) , 《Cri d'appel》 (《呐喊》) , 再如诗句L'homme a envie de belle amie.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 Nous nous tenant la main, vivrons jusqu'àla fin.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等等, 如果按字面翻译而不知道相应的固定的翻译, 就会贻笑大方。

3.中国民俗。弄璋之喜指的是祝贺人家生男孩;温锅指的是祝贺人家乔迁新居;红包指的是新年前夜父母给孩子的“压岁钱”, 保佑孩子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抓周与满月指的是小孩出生第一周和第一个月;倒贴“福”字取自谐音, 指的是“福”到了。在学生的法语学习中, 如果不了解这些中国民俗, 那肯定无法用法语解释的。

4.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写作中要使用限定的中国文化元素, 例如中国典籍、孔子儒学、四大发明、文字书法的艺术、传统中医、茶的格调、中国菜、中国功夫、龙的文化内涵、中国酒文化、中国婚俗、篆刻中国特色、筷子的重要性、京剧、风水、中国传统佳节、传统服装、元宵节、春节、二十四节气, 等等。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 是写不出解释说明性的拓展性的作文来的。

四、结语

法语学习者在法语学习中需要中文素养, 中文素养与法语学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正迁移到法语学习中, 从而为外语高校在培养法语人才时提供更切实的思路与途径:学习法语语言文化的同时, 要进行中国文化素养的提升, 最有效地策略是进行中法文化多方位的比较, 从而促进以中国文化素养为依托的法语语言的转换与传播。

通过加强法语学生中法文化多方位的比较, 从而使法语学生的中文素养得以很大提升。反观高校法语教育, 我们应该重视并加大第三重素养——中文素养的广度、深度与效度, 建构外语高校的法语教学由“双重素养”的教学模式转向“三重素养”的教学模式。

高校法语 篇2

法语

作者:黄庭坚朝代:北宋 兀然无事无改换,无事何须论一段。

真心无散乱,他事不须断。

过去已过去,未来何用算。

兀然无事何曾有,人唤向外觅工夫,总是痴顽汉。

粮不蓄一粒,逢饭但知骂。

世间多事,人事相趁,浑不及我,不乐生天,亦不受福田。

饥来一钵饭,困来展脚眠。

愚人以为笑,智者谓之然。

非愚亦非智,不是玄中玄。

要去如是去,要住如是住。

身披一破衲,脚著娘生F。

多言复多语,由来反相误。

若欲度众生,无过且自度。

莫漫求真佛,真佛不可见。

妙性及灵台,何曾受薰链。

心是无事心,面是娘生面。

劫石可动摇,个中无改变。

无事何须读文字,削除人我本,冥合个中意。

削除人我本,冥合个中意。

种种劳筋骨,不如林下睡兀兀。

举头见日出,乞饭从头律。

将功用功,展转冥蒙。

取即不得,不取自通。

吾有一言,绝虑忘缘,巧说不得用心传。

更有一语,无过直与。

细极毫末,大无方所。

本自圆成,不劳机杼。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

青松蔽日,碧涧常秋。

山云当幕,夜月为勾。

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

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月水无形,我常只宁。

万法皆尔,本自无生。

高校法语 篇3

【关键词】民族地区 第二外语(法语)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122-02

目前各高校开设的法语有专业法语、二外法语、公共法语以及选修法语等,除专业法语外其他统称为大学法语,由此可知第二外语(法语)属于大学外语(法语)。目前,以外语作为专业的学生必须选择另一门外语作为必修课程,称为第二外语,主要是法语、日语、德语、韩语等,这是我国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然而,关于第二外语的课程性质、总课时、周课时、开课时间和时限等,各高校不尽相同。尤其是关于第二外语的教学目的,笔者参考了《大学法语教学大纲》(2002年版)、《大学法语课程教学要求》(2011年版),认为目标过于宏观。因此,本文拟从第二外语(法语)的生存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三个方面着手,以民族地区高校——广西民族大学为例,结合问卷调查,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第二外语(法语)的生存现状

(一)受众较单一。选择法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学生一般来自英语专业,其次是其他非法语专业的学生由于兴趣爱好,考研需要或者留学准备等各种原因自愿或不自愿地选择法语作为第二外语。笔者讲授第二外语从2003级到2013级,历经10届,学生均无一例外地来自英语专业,其他语种的学生多数被强制要求选择英语作为第二外语,这也是多数高校为了方便管理做出的安排,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选择法语的学生数量。加之一部分学生又分流到其他二外语种,所以二外法语的受众较少,也较单一。

(二)师生态度不端正。因为选择法语作为第二外语的目标不尽相同,所以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各不相同。普遍表现为不积极、不主动,甚至有的学生认为第二外语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所以表现出明显的厌恶情绪,上课不听课,下课不做作业,考试不及格,这与教师的教学态度也存在一定的关联。很多讲授第二外语的教师对第二外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明确,甚至不排除有的教师也认同第二外语没有存在价值,所以对教学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所以,对于第二外语的态度,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

(三)师资不稳定。承担第二外语法语教学任务的教师并不是像大学英语一样有专门的任课教师,一般是法语专业的教师承担讲授任务,但是由于要优先考虑法语专业的需要,所以有时候因为进修、专业法语班级多等原因造成师资紧张,会临时聘用法语教师或者让法语专业的研究生承担讲授任务,因此也会使学生遇到很多问题,例如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思路的改变甚至是教学进度的中断,这对第二外语的学习极为不利。

综上,第二外语(法语)的发展普遍较为缓慢,甚至是迟滞。这与前文提到的三种情况有一定的联系。

二、存在的问题

笔者参考了很多关于高校第二外语教学及教改的论述文章,对第二外语的现状认识,普遍的观点是:教材陈旧、教学方法传统、课时少内容多、教学目标不明确……广西民族大学的二外法语教学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本文只对教学目标不明确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其他内容在此不赘述。

笔者参考了《大学法语教学大纲》(2002年版)及其修订后记,了解到大学法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听说写与译的能力,使学生能用法语交流简单信息,提高文化素养并为进一步学习法语打下较好的基础。教学大纲是依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制定的,我们需要掌握多门外语的人才。笔者认为关于第二外语(法语)这样的教学目标很明确,也很符合社会需要,但是如果扩大到所有第二外语,如果教学目的只是要学生具备初步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掌握基础知识为以后深入学习打基础,未免使人对第二外语的存在价值提出疑问:已经学习了专业外语,为什么还要学习这么一点皮毛的二外基础?如果以后不需要深入学习这门二外,那这将近300学时的时间岂不是浪费了?另外,并不是所有地区都需要掌握多语种的人才。

因此,最大的问题是怎样因时因地制宜。以《大学法语教学大纲》中提出的第二外语(法语)的教学目标为宏观指导的前提下,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本校的第二外语(法语)的具体教学目标。笔者愚见,语言是相通的,第二外语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为第一外语服务的,通过学习第二外语提高对第一外语的认识、理解和学习能力。在时间以及自身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深入学习第二外语,以应对今后在工作中遇到的需要多语种人才的挑战。二外法语的学习对英语的学习是有促进的,下文的问卷调查能证明这一点。这也能证明第二外语是有存在价值的,至于价值的大小就因人而异。

那么既然认识到第二外语存在诸多问题,也认识到第二外语有存在的价值,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去应对呢?我们先看本次的问卷调查,见表1。

40份问卷来自广西民族大学2011级及2012级英语专业选择法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学生。从结果可以得知,多数学生选择法语是出于兴趣,认为法语对英语学习有促进,二外法语应该存在并且要发展壮大,甚至有学生提出要侧重口语和实际应用,可见学生对第二外语(法语)的学习还是有所期待的。

三、解决措施

笔者对解决第二外语存在问题的措施做过了解,多数认为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丰富教材品种,开设兴趣课堂及第二课堂(课下时间完成)。这些措施对于发展并壮大第二外语(法语)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却是以下两点:

(一)树立正确的态度。师生都要肯定第二外语(法语)的存在意义,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二外的教和学中。摒弃旧有观念,以《大学法语教学大纲》为指导,踏实完成二外法语的教和学的过程,使师生都乐在学中,这是作为改变第二外语(法语)的现状的首要措施,如果师生态度都不端正,对这一科目没有较为客观的认识,那么就不会有好的二外老师,也不会有好的二外学生。

(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并以此为准绳确定教学目的。师生要有一个统一的教和学的目的。关于第二外语(法语),《大学法语教学大纲》确定的教学目标具有宏观指导意义。但是,如果全国高校都按照这个目标去设计教学,执行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应该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1.因地制宜地确定教学目的。民族地区高校虽然各有特点,但总体上来讲都受区域限制。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广西民族大学位于广西首府南宁——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受区域环境影响,多年来学校东南亚语语种的设置和发展较为迅速,并且于2014年成立了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然而,在南宁适合法语生存的土壤却少之又少,除了个别高校以及语言培训机构,几乎没有法语的用武之地。因此多数学生选择法语作为第二外语完全是出于对法语以及法国文学和文化的兴趣,并没有想过要把法语学到什么水平,或者通过法语学习能得到什么,更没有想过要运用所学到社会去实践什么,因此教师如果能够首先确定二外法语的教学目的就是促进第一外语的学习并且在教学中表现出明确的目的性,那么学生自然就能领悟并且实践,从二外法语的学习中得到学习第一外语(英语或者其他语种)的点滴启发,进而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结合两种语言的异同,提高语言学习能力,进而同时学好两种外语。并且笔者通过多年的二外教学发现,专业英语学得越好的学生,第二外语学得越好,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证明语言学习是有相互促进作用的.

2.因材施教地确定教学目的。广西民族大学选择第二外语(法语)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第一外语为英语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出的决定。例如,有很大一部分是基于继续深造的角度考虑,也有一部分是计划参加并通过“大学法语公共四级”考试。因此,针对这些学生,教师应该制订不同的培养计划,学生也应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以更好地实现教和学的目的。例如,针对计划深造的学生,教师以系统的语法教学为主,根据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时间以及学生所选学校的要求设计教学,力争使学生考试取得成功。针对计划参加“公四”考试的学生,教师以考试指南为指导,根据考试时间确定教学内容和进度,以使学生顺利通过考试……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因材施教地确定教学目的执行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教师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人,因此需要借助前文提到的第二课堂,即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或者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指导(此项措施的实施还有待网络技术支持)。师生要默契配合,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大学法语教学大纲修订组.大学法语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法语组.大学法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郑社养.高校第二外语教学的现状及改革策略[J].改革与战略,2005(7)

[4]伏泉.高校外语专业第二外语的课程定位[J].外国语文,2012(7)

【基金项目】广西民族大学校级校改项目(2013XJGZ23)

【作者简介】张晓惠(1981- ),女,河北唐山人,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法语教学、法国文学。

高校法语二外教学探讨 篇4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增强学习效果,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光有满腔热情,三分钟热度是不行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法语的兴趣,化“枯燥”为“有趣”,以兴趣贯穿教学,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中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启发式教学。第一节法语课尤为关键,因此在上课时可以将最简单的见面问候语教给学生,例如“bonjour” (你好) 、“merci” (谢谢) ,等等,并通过练习让学生很快记住。这样,学生就对法语有了直观的认识,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在学习语音和基础语法阶段,不仅要纠正学生的读音,讲述词汇和语法,还要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一些情景会话,让学生分角色练习,这样可提高运用法语的能力,学有所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法语的热情。

2. 英法对比教学法———求同去异

法语、英语同属印欧语系,法语很多单词与英语的词形和词义都相近或相同,因此对于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来说具有对比学习的特殊优势和有利条件,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辨析其中的不同之处,凭借着学习英语的经验及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的办法找出两种语言和词汇间相应的联系及规律,便于加深理解和记忆,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英法的对比既要注意相同之处,又要注意不同,求同去异。有些拼写和词义与英语相同,可以联想记忆。例如,“relation” (关系) 、“just”(正义)。而有些拼写和发音相近,通过对比则加深印象,避免混淆。例如,法语的“musique” (音乐) ,与英语的“music”区别主要在结尾的que与c,虽然发音完全相同,但是拼写不同,诸如此类在学习记忆中应留心。

就语法而言,法语的时态比英语更多,更复杂。有些时态的用法可以完全对应,但是有些时态在英语中却并不存在。对于一个过去的动作,英语可以用一个过去时态表示,但是在法语中却细分为表示描述和表示动作完成的两个不同时态;尤其在虚拟式的学习中,和英文的使用方法完全不同。在教学中就要将英文和法文作比较,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两者的区别,这样学生通过比较才能在“异”中求“同”,不会混淆两种语言。

3. 因“材”施教

法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培养法语专门人才,所以对听、说、读、写等方面都有较高的专业要求。法语二外教学的对象大多是以英语为专业的学生,他们学习法语是为了增加优势,提高竞争能力,成为复合型的外语人才。在教授他们法语时,打好基础是关键,同时应注重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会话交际能力。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要结合实际,偏重于选择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和简明特点的教材。常用词汇举例贴近生活,语法点扼要清晰,例子简单明了。课文内容新颖,题材贴近当今社会生活,同时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时地更新材料,保证教材内容新颖。

4.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讲授法,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让学生从视觉、听觉多方面接触法语,有直观的感受。将多媒体及网络资源引入课堂,运用到教学中,从而建立起师生双向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输知识为主的灌输模式,增加语言信息传输的渠道,进而激发学生探索和研究的兴趣与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法语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5. 注重文化的渗透

任何一种语言,都离不开其文化背景。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不了解某种语言的社会文化,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因此,在二外法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将语言教学与文化导入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当给学生介绍一些法语国家的历史、风土人情和传统习惯等文化内容,使法语学习更加多元化。

当今世界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法语作为沟通、联系的纽带,其作用已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学生将法语作为第二外语学习,这就对法语二外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每一位法语教师都需要不断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高校法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孙辉.简明法语教程 (上) [M].商务印书馆, 2006.

[2]王慧德, 曹德明.中国法语专业教学研究——基础阶段[M].上海外语研究出版社, 2005.

高校法语 篇5

【关键词】专门用途法语 应用法语专业 翻译课程 教学组织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140-02

专门用途法语(Francais sur Objectifs Spécifiques,简称FOS),指在法语语言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语言+专业”的教学,强调语言为具体专业学科或行业服务。目前我国开设应用法语专业的高校约20所,紧贴就业市场需求培养能用法语从业于各相关行业一线岗位的法语人才,在专业定位上常见的有旅游、外贸、商务等方向,也有科技、随身翻译、航空等方向,显然,它们都属于专门用途法语。而几乎每所高校开设的应用法语专业都会开设翻译课,因为翻译能力是外语专业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同时也是最受行业用人单位青睐的职业能力。如何结合专门用途法语的特点,有效地对应用法语专业的翻译课程进行教学组织,上好这门课,可说是应用法语专业教学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一、应用法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组织现状

教学组织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它是课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组织会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根据调查,尽管目前我国各高校开设的应用法语专业由于定位不同,所开设的翻译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各有侧重,但在教学组织方面基本一致,比较程式化,与普通用途法语翻译课程相比较,并不能体现出专门用途法语翻译课程应具有的特点,且存在以下两个比较显著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与现实效果差距大,课堂效率不高。翻译课程是应用法语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高层次外语能力——翻译能力,其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自如地用法语进行相关专业领域,即某个特定行业的应用翻译的能力。但事实上,很多教师仍然按照普通用途法语翻译课程的模式来组织特殊用途法语的翻译课程。一般来说,教师会在课前把上课材料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预习,然后进入课堂教学环节,如果是笔译课程则以教师讲授理论及范例为主,口译课程则以学生练习为主,随后布置课后练习。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师常常发现课程目标与现实效果差距大,课堂效率不高,有时甚至完不成教学任务。而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会觉得教学的实际情况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进步慢,教与学没有形成良性循环。

(二)学生不能有效整合语言和行业知识,影响学习积极性和信心。由于应用法语翻译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具有跨学科性,无论是教还是学,其难度都比较高。以旅游法语专业的翻译课程为例,作为一门专门用途法语课程,它要求教师不仅能胜任语言教学,还要求其具有行业知识,并且要求学生也应该同时具有法语语言和旅游行业知识基础。以现行的教学组织来看,学生通常课前准备不足,在课堂上的翻译实践中表现欠佳,不是因为语言基础薄弱,就是因为行业知识不够,或者因为两者兼而有之而频频出错,对其学习信心和兴趣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专门用途的应用法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学组织如果不能区别于普通用途法语专业翻译课程,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使该门课程教学获得成功是有难度的。

二、基于专门用途法语的应用法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组织

(一)课前自主预习环节应强调学生对行业知识的掌握。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翻译课程的课前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来说,通常的做法是,教师会布置学生查找准备与上课要讲的翻译材料相关的背景知识,并给出一些关键信息和词汇。对于专门用途法语翻译课程来说,尽管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会导致他们课前准备水平的参差不齐,但比较具有共性的是,如果学生忽略对专业知识的准备,或者只是从字面上了解一些术语但并不真正理解时,他们的翻译实践会因此卡壳。以旅游法语专业翻译课程为例,在餐馆语境中出现“Coeur de lion一词时,如果对法语餐饮词汇没有充分的了解的话,在译成中文时很有可能错译为“狮子心”而贻笑大方,而实际上这是一个著名的法国奶酪品牌。反之,对于“bordeaux”一词,由于中国人对法国葡萄酒的认知度普遍比较高,所以一般都能正确理解并译为“波尔多葡萄酒”。可见,在学生的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有针对性地布置预习任务,并强调学生对相关行业知识正确理解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组织环节之一,对于一些技术含量高的专门用途法语翻译课程来说更是如此,如航空法语翻译、医务法语翻译等,更应注重对专业知识的牢固掌握,因为译错有可能造成极高的代价。

(二)课堂教学可尝试团队教学。目前我国应用法语专业翻译课程的任课教师基本上都是毕业于法语专业的专任语言教师,他们中有一些是“双师型”教师,即具有另一个行业的某些工作经验,例如从事过管理、外贸等工作,但毕业于其他专业而来教授法语课程的教师几乎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学校有时会请一些专业人士来执教,形式以讲座、系列讲座居多,完整教授某门专业课程的情况较少,即使有基本上也不属于语言类课程。专业教师在任教时会面临语言不精的问题,而语言教师在任教过程中遇到专业问题又会出现捉襟见肘的窘境,这已成为专门用途法语教学中难以避免的一个困境。因此,在课堂教学环节我们可尝试采取团队教学的方式,使两种师资资源得以互补。

根据Dudley.Evans的解释,特殊用途英语的教学是一种三角模式,其中一角是学生,另外两角分别是语言教师和专业教师。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专门用途法语教学。在具体操作上,团队教学的方式可以是灵活机动的,在师资充足的情况下,可以是两名教师同时进行课堂教学,或某些课时同时教学,如果师资不足,那么也可以在合理分割和安排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两名教师轮流教学。此外,语言教师也可以和专业教师一起在课前同时备课,在学习了相关专业知识,解决了相关专业问题的基础上单独授课。这样既减少了专业教师的工作量,又使语言教师进修了专业方面的知识。将这种整合教学法运用于专门用途法语的翻译课程,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需要翻译的语料,降低出错率,教师的课堂效率及学生的积极性都能得到提高。

(三)实践环节可考虑采用“工作坊”模式。不管是笔译还是口译,翻译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必须有较大的实践量并从中获益。目前翻译实践基本局限于课后练习,而这些练习中的相当一部分是由学生以作业的形式单独完成并上交给老师,学生通过真正的翻译项目进行实践的机会比较少。

事实上,专门用途法语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它的使用(包括翻译)是建立在某种特定需求的基础上的,那么如果能以工作坊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对于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工作坊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源于德国包豪斯学院,该学院主要培养工程与建筑设计人才,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师、技术师傅和学生共处于学生的实践空间——工作坊,共同完成实践环节,形成了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工作坊的理念进入翻译行业始于北美,例如,原作者、出版商与译者就特定翻译项目的有关事宜见面沟通,共同商谈思考,提出方案。

这种模式应用于专门用途法语专业的翻译实践是十分恰当的,例如,教师可以自己真实承担的翻译项目为依托,也可为学生联系他们能胜任的翻译项目,或为他们设计模拟项目,以工作坊的形式开始实践。教师首先根据能力和兴趣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工作坊,然后为他们确定具体的项目,教师本人作为指导者参与进来,也可以邀请业界资深人士作为指导,此外还应把客户也邀请进来,以更好地了解他们对翻译项目的要求。通过几方的沟通、交流,工作坊成员最后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项目完成之后,既可以在师生间交流,又可以在工作坊之间交流、展示,最后经由同学评论、教师讲评的环节,达成相对一致的意见后,根据意见完成项目的修改、定稿和交付。实践发现,这种模式带有一定的竞争机制,能够比较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信心,使他们体会到成就感,对于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都有比较显著的作用。

三、结语

应用法语专业开设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培养专门用途法语人才,它的出现是市场需求攀升的结果。但是,如果应用法语专业教师意识不到专门用途法语和普通用途法语的区别,人才培养将难以成功。就它的翻译课程而言,其教学和行业需求常常脱节,我们常常发现毕业生不能胜任特定用途的翻译工作,致使翻译领域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从教学组织入手思考专门用途法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改革,也许是一个可行的切入点和有益的尝试,希望有益于应用法语专业的建设和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月如,戚万学.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7)

[2]潘荣成.当前国内特殊用途英语教学的现状与问题[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1(7)

[3]孟俊一.特殊用途英语及其对应教学策略[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4]黄越.工作坊模式在英语专业翻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临沂大学学报, 2011(4)

【基金项目】2011年度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一般资助教学改革项目(JG11B03)

【作者简介】王南颖(1969- ), 女,广西桂林人,硕士,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法语教学等。

浅谈高校本科法语文体学教学 篇6

1 国内高校文体学课程现状

1.1 课程概况。

西方文体学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学科, 追寻它的源头, 可以上溯到2500年前的古希腊的修辞学。这们用于演说和辩论, 以说服和打动听众为目的的雄辩术, 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演变为研究文体风格的写作的艺术, 以及评论和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准绳。进入20世纪以来, 随着语言学说的不断更新, 以及其他学科发展, 一门新的学科应运而生, 它就是文体学。文体学吸收传统修辞学有关问题技巧的内容, 受到结构主义语言学滋养, 与诗学、文学符号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文学批评等姐妹学科的互相交融渗透,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 已成为一门流派纷呈、内容庞杂的交叉学科。经过两年的学习, 法语专业的学生在法语语音、词汇、语法方面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对法语的运用基本能够做到达意。然而,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交际的情景多种多样, 交际双方的关系、交际的主题和意图千差万别, 语言作为同一个社会群体世代相传的符号体系, 蕴藏着丰富的表达手段。受语言环境所限, 学生不容易掌握在不同场合运用外语的特点, 不善于根据环境采用正确、得体、有效的言语行为。因此, 他们有必要接触多种多样的语言材料, 学会辨识语言要素的文体色彩和功能以及语言的各种变体, 掌握根据交际情景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规律和特点, 丰富文体修辞方法, 从而更好地了解法国语言, 进一步提高口、笔语的表达能力。本门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四年制本科生中大三的学生, 有的高校也有将该课程安排在大四的情况。本课程重点介绍文体学的基本概念、法语的语言级别、语言各要素的文体功能和修辞格, 以及新闻报道、公文、科技、广告等几种常见的实用语体等文体学的基本知识。目前国内高校法语文体学课程所用教材有王文融教授编写的《法语文体学教程》和《法语文体学导论》以及方仁杰教授编写的《法语实用文体与练习》。

1.2 现有问题。

首先, 在本科阶段开展理论教学本身具有诸多困难。对于法语专业的本科生来说, 潜意识里往往觉得理论学习对于实际语言交际和将来就业发展没有任何帮助, 自然学习兴趣也不高。加之学生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概念就是理论学习都是枯燥的, 流于形式的, 所以对该学科也不是很重视。学生课上不能全心投入与老师互动, 课下不能认真总结, 对该学科知识漠不关心, 也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交流或写作中。其次, 法语文体学在国内的教学条件有限。国内适用于法语文体学教学的教材并不多, 真正能够作为系统授课的教材目前只有两三本, 实在不足以支撑该学科教学。而且学生也无法找到辅助法语文体学学习的书籍资料, 不能打开对该学科研究的视野。此外, 上文中提到文体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而且发展比较成熟的学科, 虽然本科教学阶段的任务只是简单介绍文体学的常识, 但国内该校对这门课的课时安排都明显不足, 导致教师很难较为系统的介绍文体学知识, 学生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接受这门学科的基本常识。最后, 教师对文体学研究不够深入。这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阐述上不能很好的结合, 给学生的信息传递上也造成困扰。另外, 由于学科知识不够丰富也会导致教学内容安排不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以书为本, 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取舍, 造成学生对所学内容没有重点概念。同时还会导致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方式只是教师书面讲解为主, 不能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目的。

2 改善文体学教学的办法和措施

2.1 提高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习积极性, 对任何一门学科教学而言都是尤为重要的, 尤其是对系统性和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就更加重要。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西方文体学。我们外语专业的学生经过两三年的学习, 对所学外语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知识, 学会了发音, 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 初步打好了语法基础, 但这远远不够。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交际的情况多种多样, 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 交际双方有长幼、亲疏之分。由于语言环境的限制, 我们的学生不可能自然而然的对外语产生如同母语那样的语感, 往往拿捏不好在不同场合运用外语的特点。这时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日常说话有些文绉绉的, 而书写文章时用语又不大讲究, 这样使学生产生一种想要摆脱目前缺点的愿望, 对于文体学这门课就会有一种学习渴求。其次, 在授课过程中使学生知道通过文体学学习可以使他们不仅能够对外语的运用做到正确达意, 还能根据情境做出得体的有效的言语行为。让学生真正知道文体理论是对实际应用非常有帮助的科学理论。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是解决学生对理论学习消极情绪的有效办法。理论知识都是源于实践的, 理论学习如果能够有效地运用到实际当中将会大大增加理论学习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听课情绪。比如, 文体学课程当中主要研究的一项就是修辞, 修辞学理论纷繁复杂, 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基本都会举例说明, 但是在拿出一片代表性的文章或选段时, 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作品的背景, 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知识又对篇章分析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背景。

2.2 改善教学条件。

目前, 国内文体学教学环境的改善还要依靠这方面研究的同仁共同努力, 多推出一些布局合理, 内容易于理解的优质教材及教学辅助书籍, 也可以翻译或编译一些国外文体学教材来丰富国内教学资料。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如通过观看著名作品改编的戏剧来分析作品的文体特色, 或者学生自己撰写文字然后大家来点评它的文体修辞。使学生从日常交际到书面写作都意识到学习文体学的重要性, 也使他们从不同角度认识文体学。

2.3 增强教师自身专业水平。

目前高校教师学历一般都在硕士以上, 法语高校教师博士比例稍显单薄, 所以理论研究方面难免稍显不足。现在高校从事文体学授课的教师本身研究方向可能并不是文体学方向, 这样就更需要教师本身多充实自己。同时学校方面也应该对该学科给与一定的重视, 为教师进修提供机会, 比如鼓励教师出国学习, 开拓教师对法语文体学的视野, 丰富教师的文体学理论知识。笔者教学经验尚浅, 对于高校文体学教学有些粗浅的感受, 希望通过该文能引起有共鸣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文体学教学对语言学习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国内法语文体学教学的改善还需相关学者及教育工作者的通力合作, 让该学科得到更好的发展, 让研究学习该学科的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益处。

参考文献

[1]王文融.法语文体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P278-281.

高校法语 篇7

法语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是联合国工作语言和第一书写语言, 也是欧盟、非盟、国际奥委会等重要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 是除英语以外应用最广泛和最重要的语言。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 近年来, 除法国外, 中国与其他法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 就业市场对法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出于对法语的兴趣, 或出于将来升学和就业的考虑, 不少学生希望将法语作为第二外语。为顺应市场和学生的需要, 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了解不同的文化, 增强就业优势, 不少高校纷纷开设法语公选课, 选修这门公选课的学生非常踊跃。然而, 很多学生在开始学习阶段积极性很高, 但随着课程的推进, 或逐渐失去兴趣, 或感觉很难在这门公选课中掌握实际的法语知识, 或产生畏难情绪, 因而放弃学习。因此, 如何在公选课的课堂上实施有效的第二外语教学, 使学生学有所成, 成为不少教师思考的问题。

随着第二外语教学在我国高校越来越普及, 对法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教学研究越来越重视, 不少研究成果已经成功运用到教学中, 例如利用英法对比的方法进行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教学, 以及导入文化因素进行跨文化教学等。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以外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展开的, 针对学生专业背景多样的第二外语公选课的研究相对较少。

为强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促进学生法语学习, 笔者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法语选修课学生中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公选课的课程内容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120名学生是来自管理、艺术、理工等各个专业的大二或大三的本科生, 均已完成一个学期共30学时的法语公选课课程。下面以调查结果为基础, 主要讨论法语公选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二、法语公选课存在的问题

很多学生希望学校开设第二外语公选课, 学生报名很踊跃, 学期初开课时课室往往坐满, 甚至还有报不上名旁听的学生。但随着课程的开展和学习的深入, 上课的学生越来越少, 真正用心学习坚持到学期末的学生可谓寥寥无几。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呢? 笔者调查总结出学生普遍提出的法语公选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时间跨度和学习氛围造成的语言耗损。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如果减少或停止该外语的使用, 其运用该外语的能力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或丧失, 即出现语言损耗现象。损耗时间跨度、与受损语的接触等因素都会影响语言损耗。在二外学习过程中, 语言损耗是尤其难以避免的, 因此, 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还必须进行语言保持, 尽量多接触和使用所学语言, 这样才能抵消语言损耗带来的影响, 避免语言能力的下降。

与国内大部分高校相似, 在笔者任教的大学, 公选课每周只上一次, 每周三课时, 两次课之间相隔足足一个星期;外语是一门需要大量记忆的课程, 这么长的时间间隔对初学者的语言保持是非常不利的, 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往往就已经忘记上一节课学过的内容, 这就需要教师花较多的时间帮助学生复习才能进行新课学习。此外, 由于学生来自全校各个学院和不同专业, 不可能像学习专业课那样投入到法语学习中, 也不可能像外语专业的学生那样共同营造出法语学习氛围, 所以, 公选课学生能够接触和使用法语的机会是非常少的。在调查中, 认为公选课存在“课时少”、“应用机会少”和“缺乏法语学习环境”问题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0%, 54%和59%。由此可见, 时间跨度和缺乏接触法语的机会造成的语言耗损是造成学生在公选课中学习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2.课本内容及教学模式单一。

现时国内高校法语专业或二外法语课程普遍采用国内专家教师编写出版的教材, 如马晓宏的《法语》, 孙辉的《简明法语教程》等, 这类教材通常包括课文和词汇、课文相关的注释和语法、常用口语或文化背景介绍及课后练习。使用这些教材时, 课堂教学基本是以教师为主体, 教师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更注重语音、词汇、句型、语法等的讲解, 学生在课堂一般就是被动地做笔记和练习。以《简明法语教程》为例, 按照其教材设计, 公选课一个学期30课时的时间基本能够完成一共有八课的第一部分《语音教程》。在这一部分中, 每一课的内容包括音素、课文、词汇、语法和练习, 学生上课基本就是在老师带领下反复练习音素及单词的发音; 语法和句型的学习是以对话形式引入的, 但都是如“-Qui est-ce? (这是谁) -C’est Pascal (这是帕斯卡尔) ”、“-Qu’est que c’est... (这是什么? ) -C’est un stylo. (这是一支钢笔 ) ”这类简单的句子 ;为了让学生熟记表达和结构, 还会有大量的替换单词做对话的重复练习。虽然课文的句子和结构都是最基础的, 但在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机会并不是那么多, 而且练习多为一些反复的机械练习, 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 增加心理压力, 不利于交际能力的培养。此外, 国内编写和出版的课本普遍更新得慢, 不少词汇已经过时, 例如“magnétophone (录音机) ”这类词, 在日常生活中已用得比较少, 较为滞后, 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学生真正有兴趣和需要学习的日常交际用语, 要到后面的《入门教程》和《初级教程》部分才会出现, 而且大多是以课后补充知识的形式出现。在课时紧缺的公选课中, 教师很难顾及到这一部分的教学。在笔者进行的调查中, 有60%的学生认为法语公选课教学“过于注重语音和语法, 教学内容单一, 教学模式单一”。因此, 对非外语专业的公选课学生来说, 现时采用的课本和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实用性和吸引力, 往往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 产生厌烦情绪, 逐渐失去对法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3.英语负迁移的影响。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 已掌握的语言会对目标语言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积极的影响为正迁移, 消极的影响则为负迁移。在三语习得过程中, 第二语言的地位与语言距离密切相关, 第二语言在语言类型上越接近于目的语, 学习者越有可能使用第二语言。法语和英语有相同的26个字母, 两者同属印欧语系, 而且几百年来, 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原因, 法语与英语间的相互影响很深, 在语音、单词和语法等方面都有不少相似之处, 因此, 对于第一外语为英语的绝大部分学生来说, 在学习第二外语法语时, 他们受到第二语言, 即英语的影响往往会比母语的影响更大。

通过调查, 笔者发现, 超过三分之二选修法语公选课的学生本身就喜欢学习英语, 并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说明法语公选课的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好。因此, 在入门阶段, 法语和英语之间的相似之处帮助学生借助已掌握的英语知识产生的正迁移, 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法语。同时, 法语与英语之间还存在不少差异, 例如, 从语音学习层面来说, 法语里面没有双元音, 学生碰到两个元音字母的组合时, 很容易就会用英语的读法发音, 如把toute[tut]读成[tout];一些辅音字母组合如pl, kl, bl, fl等都要求学生在发音时, 从前一个辅音发出后快速地转换到另一个辅音, 形成辅音群, 而不像英语那样把两个字母组合形成一个音节;英语中, 词尾的辅音字母通常要发音, 而在法语中, 除部分辅音字母, 如c, l, f, r, q外, 词尾的辅音字母一般是不发音的, 因此, 学生在读法语单词时, 很容易将本来不发音的词尾辅音字母读出, 如将pas[pa]读成[pas];一些拼写与意思都相近甚至相同的单词, 如solution, 学生很容易就会完全用英语的发音方式读出;从词汇层面来说, 拼写相同或相似, 但意思不同的单词往往会令学生“望文生义”, 例如“car”这一单词, 在英语里是“汽车”的意思, 但在法语里的意思则是“因为”。英语和法语之间种种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差异, 容易对学生的法语学习产生负迁移, 让学生感觉法语非常难掌握, 不少学生甚至在语音学习阶段尚未结束时就放弃继续学习。笔者从调查中了解到, 到课程结束时, 有32%的学生表示法语“很难学”, 另外60%表示“有点难”;在表示不会继续选修法语公选课后续课程的学生中, 约65%的学生都表示放弃的原因是“觉得太难学, 学不下去”, 这很大程度上是英语负迁移的结果。

4.学生兴趣浓厚, 但学习动机难以保持。

心理学家认为, 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和主观原因, 是引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心理状态;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讲,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 是学生激发、定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 支配学生的学习行为, 说明学习者是否想要学习, 乐意学什么, 以及学习努力的程度。学习动机是制约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 学生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符合自身学习或职业发展需要的学科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也能从中得到更大的满足感。

与专业必修课的强制性不同, 高校开设的各类选修课是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或需要, 自由选择的课程;学生选择选修课的动机, 除增长知识和就业准备外, 很多是出于对某学科的好奇与兴趣。选修法语的学生也不例外。调查发现, 除少数学生表示选修法语的目的是“出国准备”、“就业准备”、“去法国旅游”及“完成学分”外, 约90%的学生选修法语的原因都是“对法语或法国文化感兴趣”。可见, 公选课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想要了解和学习法语语言背后的文化, 而不像法语专业学生那样以熟练掌握法语听说读写技能为目标。但是, 在传统语言教学中, 一学期30学时的公选课往往只能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法语的语音和最基本的语法点, 很多知识点, 例如学生更加感兴趣的文化和交际会话等只能作简单介绍, 无法深入学习; 虽然是入门初级阶段的学习, 但外语比较是一门要求大量记忆的学科, 随着课程的推进, 学生需要记忆的知识越来越多, 学习难度逐渐提高。再加上初学阶段, 尤其是语音学习阶段, 主要是以反复练习为主, 以上提到的因素, 容易让学生觉得课程枯燥无味, 产生畏难情绪, 或者认为没有学到想学的知识, 无法实现学习目标。因此, 尽管学生很容易被法语及法国文化吸引而选修法语, 但是不少学生由于不能从课程学习中获得满足感, 就会逐渐失去法语学习兴趣, 难以保持积极主动的法语学习动机。再加上公选课对学生的约束力本身就比专业课要小, 出现刚开课时课室坐满, 到中后期不足一半学生的情况也不难理解。

三、解决策略

公选课课时少、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和英语负迁移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是导致学生法语学习积极性逐渐降低和法语学习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为解决调查结果中发现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强化学习效果, 笔者建议可采取以下对策。

1.结合中外课本, 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而听说能力就是语言交际能力中最重要的部分。调查显示, 希望在法语公选课上增加“日常交际用语”和“听说能力”教学的学生分别占67%和49%。高校普遍采用的国内专家编写出版的教材更加注重词汇和语法的讲解, 让学生难以满足需求。国内的另一类法语教材是大部分社会法语培训机构所选用的法国原版教材, 如《Alter ego》, 《L’attitude》, 《Taxi》等。相对于国内专家编写的教材, 法国原版教材更新快, 且更注重实用性, 更重视法语听说交际能力的培养, 课本内容基本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对话和词汇, 例如购物、问路等, 而且所用的都是真实、地道的语言, 这对于公选课学生来说, 更有吸引力。这类教材语音和语法讲解相对简单, 不够系统, 且练习较少, 这对习惯了传统语言教学的中国学生来说, 也会造成一定的困扰, 不利于希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继续自学。因此, 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公选课课时, 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 从不同教材中选取教授内容, 甚至可以结合其他书籍及互联网上的内容, 舍弃某些繁琐难懂的概念或语法讲解, 以日常交际中常用的对话和惯用表达法为主, 将中国教材的系统性与法国原版教材的时效性结合。此外, 教师应有效利用课堂时间精讲精练, 多组织学生进行听说练习。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掌握法语的学习基础和方法, 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语语言交际能力。

2.导入文化因素,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学生在学习一门语言的同时, 也在学习一种不同的文化。在外语教学中, 了解并熟悉所学语言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文化差异的理解,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调查中, 提出希望公选课上能增加“社会文化知识”、“法国电影”和“法国歌曲”部分的学生分别占46%、44%和40%。在外语课堂中, 如果只有老师讲解课本的内容, 就很难向学生展示真实的语言情景, 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公选课教学中尤其如此。因此, 教师可以适量引入相关的文化知识, 向学生介绍法国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一些法语词汇和表达方式, 例如, 在课堂上花一些时间介绍巴黎的分区、交通等概括, 以及当地著名景点的法语名称, 使学生加深对这个城市的认识, 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对“浪漫之都”的向往, 增强法语学习动力。除此之外, 还可以利用电影、音乐和网络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例如播放一些介绍法国历史、文化的短片甚至可以抽出一些时间播放一两部语言简单有趣的法语电影, 以及利用课前和课间的时间播一些带中法双语字幕的法语音乐电影, 尽可能让学生通过相对轻松愉快的方式, 全方位地接触法语习得相关文化知识。通过利用各种多媒体资料, 可以丰富教学手段, 使教学内容更加全面, 使课堂气氛能够活跃起来,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且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法国文化, 理解中法文化之间的差异, 开阔文化视野, 改进思维方式, 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提供课外辅助,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完成计划的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学生的能力, 适当提供一些辅助学习的课外资料, 例如, 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法语学习的网站, 鼓励和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听一些法语歌曲, 看一些法语原版电影, 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继续接触法语和了解法国文化。此外, 还可以采用“任务学习法”, 布置学习任务, 通过完成实际任务达到学习目的。例如, 顺应学生想了解的法国文化的需求, 教师可以设计不同话题, 如“法国美食”、“法国地理”、“法国时尚”、“法国礼仪和禁忌”等, 让学生个人或组成团队从课外的书籍里或互联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并作整理, 最后做课堂报告。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引、辅导和补充。这样 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自己想要了解和学习的知识, 并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提高学习积极性, 同时又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老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做笔记的枯燥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创造法语学习环境, 不断激发学生法语学习兴趣。

四、结语

法语选修课的教学要求与目的与法语专业和英语专业的二外不一样, 它并不是以熟练掌握和应用法语为最终目的的, 而是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法语交际能力, 掌握法语学习的基础和方法, 并激发学生的法语学习兴趣, 扩大视野。因此, 授课老师在进行课堂设计和教学时, 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要, 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结合课程的特点和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不断思考,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生在法语公选课中学到实用知识, 学有所成, 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蒋筱瑾.高校法语公选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2 (5) :112-114.

[2]朱效惠.三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研究及其对双外语专业教学的启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8 (9) :109-112.

[3]候景娟.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大学第二外语教学模式研究.中国电力教育, 2010 (24) :194-195.

[4]李佳.浅谈二外法语教学.科教文汇, 2009 (6) :122-123.

高校法语 篇8

关键词:语言,文化,法语教学,文化教学

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 社会对于法语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具有专业的语言水平, 还应掌握一定的法国文化知识背景。但在实际教学中, 尤其是在基础法语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课时有限、专业考试压力等原因, 许多法语老师往往只注重传授法语语言知识和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 而忽视了文化方面的教学。以导致许多法语专业学生学习成绩不错, 但和法国人交流的时候却因为不了解法国人的语言习惯、文化特点而沟通不畅。本文就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并试图提出一些改进法语文化教学的建议和策略。

一、文化与文化教学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其中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必须获得的知识、信仰、风俗、艺术、法律、道德以及其它的各种能力和习惯。”文化教学则包括:“1、在教语言 (语音、语法、词汇、篇章、文体) 的同时结合语境和文化背景、文化内涵;2、分析学生由于文化因素干扰造成的语言错误, 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 使他们认识到交际决不只是掌握语言形式所能解决;3、开设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学、概况等课程, 系统地传授知识文化;4、开设语用学、语言国情学、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学等课程, 从理论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能力。”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任何脱离文化的语言都不可能存在。“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则是语言的底座和环境。”语言包含着很丰富的文化内涵, 语言教学必然包含文化教学。在法语教学中, 教师应将文化信息渗透到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中, 引导学生了解和适应法语所承载的文化内容。但由于课时压力、法语专业四级过级率等因素的影响, 在大一、大二基础法语阶段的教师们往往比较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 而对于法国社会文化知识的教学却常常忽略。

三、改进文化教学的策略

缺乏文化背景知识的法语教学是不完整的。没有关于法国社会文化知识的积累, 学生在实际的社会交际中会遇到很多文化障碍。比如, 在中国去别人家做客迟到是不礼貌的。但是在法国, 如果你在约定时间之前就去敲主人家的门, 主人反而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因此, 在法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关于法国文化的教学。具体来说,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法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教学意识和水平

只有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法语教师才会主动去积累法国社会文化知识, 提升自身的法语文化修养。如果有条件的话, 法语教师最好能够亲身到法国学习、生活一段时间。切身感受到法国文化的熏陶。除此之外, 还可以多看和法国有关的书籍, 多和法国外教、友人交流, 利用网络了解法国文化知识。通过了解法国丰厚的社会文化知识, 积淀一定的法国文化基础, 教师才能从中挑选适当的文化信息教授给学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知道的东西, 就应该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多百倍。到了课堂上, 才能从大量的材料中挑最重要的东西来讲。”

2、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中法文化差异的比较

中西文化以及中法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法语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 在中文里, 我们对“鹤”的含义一般是褒义的, 比如“鹤发童颜”、“鹤立鸡群”。但在法语里, 鹤 (grue) 却往往是不忠贞的象征, 不可随便乱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授中法两种语言在形式和词义上的差异, 更要介绍中法风俗礼仪方面的差异, 帮助学生领会中法交际文化内涵的差异。当一个法国人对你说:“Vous parlez bien français。”如果你谦虚地回答:“Non, non, je parle mal, je dois encore bien étudier le français。” (不, 不, 我说得不好, 我还得好好学习法语呢) 反而会使对方感觉尴尬。”事实上, 这时候说一句“Merci”表示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就很得体。因此, 教师在法语教学中要注意对中法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和强调, 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法语思维方式, 克服母语的负迁移作用。

3、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尽量感受法国文化氛围

在中国本土进行法语教学, 缺乏真实的法国社会文化背景, 法语教师们在教学中要想办法尽量克服这个缺陷。一方面, 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尽可能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生活场景进行情景表演, 把整个教学过程变成接近实际的交际活动, 让学生体会在不同场景下应该讲什么, 让学生在掌握法语语言的同时体会到渗透其中的法国文化因素。而不是仅仅背诵一些语法规范确实生搬硬套来的句子。另一方面, 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推荐好的法语书刊、网站, 引导学生在课外积累有关法国的社会文化知识。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法语实践活动, 让学生尽可能感受法国文化氛围, 接受法国文化的熏陶。

四、结语

总之, 文化教学是高校法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基础法语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在对学生进行法语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时, 也充分重视文化教学, 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 激发学生对学习法国文化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法语文化水平, 为中外经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培养出高素质的法语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振亚.实用英语语言文化[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4:36.

[2]赵爱国, 姜雅明.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240.

[3]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和方法红[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58.

高校法语 篇9

1语法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在目前中国高校中,外语教学特别是西方语种的教学,语法都起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外语教师首先应知晓一个简单但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外语教学是否应该教授语法?”在当代,某些西方流派认为,语言重在交流与沟通,他们主张教师不专门进行语法教学,认为这是非常“古板”而又无用的教学,因此,语法教学常常被认为是机械而又滞后的教学手段,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首先应当了解什么是语法。Cuq(2003)将语法定义为“语言构成的一种规律,是能明显区别于其他语言的条例,是语言内部运行的一种理论,是能使人逐渐学会目标语言的一些常识……”换言之,语法是对语言的一种描述方式,是使用这种语言的方式的规律,它既在于利用详细的描述解释语言,又在于利用一定的语法与句法的规律阐释语言。语法可以系统而科学地解释该种语言的框架构成及其语言特征。显而易见,学习语法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语言结构,包括词汇结构和句法结构。Beacco认为学习者利用语法,组建句子有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这才是语法的价值所在。正因如此,缺少对语言结构的了解,特别是对于母语结构与法语相去甚远的中国学生来说,一味追求所谓的听说能力的提高而忽略对语言本质的理解,其结果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提笔错误百出,这也被大多数的语言教学者所批判。因此,语法是大多数语言学习者科学而有力的重要工具。

2中国高校法语语法教学现状

在语言学习中,语言的属性决定着语法的属性。非母语的语言可分为第二语言和外语,差别显而易见:前者常为本国或地区的生活用语或官方语言,例如非洲的一些原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利亚或摩洛哥等国家,阿拉伯语是该国人民的母语,而法语在多数情况下是第二语言,在社会生活中通用;而外语则一般存在学习中,并非在生活中使用,例如对于中国的学习者来说,法语既不是官方语言也不是社会通用语,即是外语。不同的语言属性造就了语法的不同教学方式,不可混为一谈。傅荣曾指出中国高校的五种外语专业培养模式:(1)外语+第二专业(基础);(2)职业外语;(3)外语+第二外语;(4)专业+外语;(5)外语(非英语)+英语。目前中国高校的法语专业开展情况以第五种模式为主,法语专业的第二外语往往是英语。一方面英语作为中国中等教育的主要外语语种普及最广,进入法语专业学习的绝大多数学生在进入高等院校前是以英语为第一外语,学习难度相对较低;另一方面,英语与法语在语言结构方便有相似之处,学生往往试图借助英语的语法去理解法语结构,对于母语与法语相去甚远的中国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与曾经的英语教学发展相似,中国高校的法语教学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并未完全成熟,一直以来,语法在高校法语教学中处于基础地位,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教学,绝大部分学校将语法教学安排在基础法语课或是中级法语课程中,而某些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将语法课开设在三年级。近些年随着教学法的发展,语法在教学中地位变得愈加微妙,关于语法教学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过。目前,国内高校法语语法教学出现的分歧大致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法语教学在国内高校发展早期,由于母语与法语差别非常大,而语法借助其解析法语的特点受到学习者和教学者的推崇,语法是学生快速了解法语的最便捷的工具,也是教师能够顺利达到教学目的的有效手段。通过一系列的调查,Yang Kwang-Jane指出“受访的中国教学者与学习者一致认为语法在法语学习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理解语言方面”(Cuq,1996)。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中国外语教学一直以来被病诟的现象:所有的高校学生首先面对的是考试,包括学校的考试和语言等级考试。一定程度上讲,考试成为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风向标。而语言考试,特别是基础阶段,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法,因此,语法成为了教学的中心,以致于词汇等教学也围绕语法这个中心进行,出现了很多哑巴外语学习者也不足为怪。第二种错误的趋势则与第一种完全相反,为了颠覆传统的以语法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也为了避免哑巴外语的后果,新的教学方法以听说为中心,否定语法教学的重要作用,推崇学母语的方法,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听说来掌握外语。事实上,对中国学生而言,没有了语法的系统指导,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降低,特别是在写作方面,表现差强人意。

综上所述,语法在法语教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是学生系统学习法语,了解法语结构的重要工具,不应忽略其指导意义,但应避免以语法为中心,将语法教学与其它教学相结合才能真正地提高法语学生语言能力。

3对法语语法教学的反思:以法语过去时态教学为例

在语法教学方面,教师常常会面对着各式各样的困难。由于法语语言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加之中文与法文在词法和句法上的表达方式以及语言结构完全不同,导致中国学生的学习难度和理解难度加大。在语法的学习中,几乎所有中国学生都无法避免的一个语法障碍就是法语过去时态的运用。究其原因,首先,Selinker提出语言学习者都会受到中介语的影响,而中介语可分为积极作用,消极作用和无影响。中国学生由于受到中文的影响,在过去时态的学习和理解有一定的困难。Véronique也指出,法语学习者受到母语的影响,会导致不习惯运用动词的过去时态。因此,在该语法点教学时应当首先了解中国学生的掌握语言的情况。

明确汉语与法语在过去时态中表达的区别,是分析中国学生掌握该语法点困难的前提。中法两种语言在过去时态的表达上,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区别。首先,法语的过去时态包含两个方面:动词的时间变化和语态;而汉语的过去时则只有语态,并无动词的时间变化。例如“Je comprenais ce que vous aviez dit.”这个句子中,主句利用动词“comprendre”变位成未完成过去时的词形来表达,整个句子奠定了过去的基调。在中文中,这句可表达为“我明白了您所说的事情”,在这个句子中,动词并没有任何变化,仅仅是依添加“了”就将语句变为过去时态。事实上,在中文里,“了”“过”等词才是过去时态的标志,相较于汉语易于掌握的过去时态变化,法语每个时态需要将一个动词根据人称进行六个动词变位,这就是中国学生不容易掌握动词变位的原因之一:已有的语言认知被打破,需要重新构建新的语言体系。另外,中法过去时态的另一个区别在于,法语中直陈式共有六个过去时态,每个过去时态都有特定的用法,例如:“1.Je chantais après la révision.2.J’ai chantéaprès la révison.”这两句都使用了过去时态,句1为未完成过去时,表示“我复习完后就唱歌”这个重复的动作,而句2使用复合过去时,表示“我复习完就唱歌了”这个只做过一次的事情。因此,在一个过去时的句子中,可能会有多个过去时交叉使用,使语句变得复杂;而在汉语里,过去时态只有一种,并不存在区分多个用法。这就是中国学生学习法语过去时遇到困难的主要原因。在面对这些困难时,教学中应该着重解决问题,特别是在汉语和法语的较大差别的方面。教师应加强动词的构成以及各种过去时的特有用法的教学。通过具有针对性的语法点讲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结束语

在目前的高校法语专业中,语法和语法教学渐渐成为学者的研究对象,特别是针对中国学生的语法教学有了一定的发展,也正是这些不懈的努力才让法语在中国的教学中愈加成熟,当然,随着研究的加深,法语语法将发挥其更具有影响力的作用,使更多的法语学生受益。

摘要:法语是一门很难学也很严格的语言,对于中国高校法语专业和学习二外的学生来讲,语法被认为是学习法语的一个关键的工具。虽然法语教学在中国已经有多年的经验,教师依然难以避免教学中的困惑。本文将就高校外语专业的语法教学提出思考问题,并以中国学生普遍难以掌握的直陈式过去时态为例来进行分析,在寻找更能适应中国学生的方法中进行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外语学习,语法教学,高校法语

参考文献

法语十二月 篇10

我们学习英文的方法,向来不讲究字源,结果有很多单词都是靠死记。当然,要大家研究字源、词源,又委实痛苦,毕竟,大家都不是语言学家。

学了法文后,发现法文比英文有逻辑得多 (请暂且不要挑战我关于法文名词里无理性可谈的阴、阳之分!) 。虽然英文、法文同属拉丁语系,但法文又较英文接近拉丁文。由12世纪法国的第一所大学——索邦大学在巴黎第五区成立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六百多年间,法国的大学都以拉丁文授课。当时,拉丁文绝对是身份和学术的象征,故此,巴黎第五区这个大学城亦有拉丁区之称。

想谈谈数个英文单词,都是以前念书时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的,现在有一点恍然大悟的感觉。

第一个字,是surprise。这个字一点也不像英文,英文字里很少出现“rpr”的组合,很多人把它念成“supplys”,有些人干脆读作“supply”。这个字以法文来理解则变得合情合理。它可拆为“sur”及“"prise”两部分。法文的动词 prendre有ake及get的意思,它的过去分词是pris,如果授词是阴性的话,则加上“e”,变成prise。像英文的过去分词一样,可作形容词用。Sur有“在上面”及“当场/随即”的意思。所以法文动词surprendre有“当场捉住/撞见/无意中碰见”等意思,而其过去分词surprise (etre surpris/e de) 就是being surprised with的意思,所以英文解为“惊讶”,是不是有点惊讶?!

第二个字,是bibliography这个大学论文必定要加的环节。为什么 bibliography 解作参考书目?它的写法和book这个字毫无关系。原来以前天主教盛行的时候,天下间只有一本书称得上是书,这就是圣经——The Bible。Bible这个字就等于the book,the only book!所以由它演变出的字汇还有 bibliopole ——“书籍商”、bibliophile——“爱书的人”、bibliophobia ——“怕书的人”等。你属哪一类?法文单词bibliothèque ——“图书馆”就是“biblio”加“thèque”。“thèque”是“馆/库”的意思,所以法文里有 cinémathèque、discothèque (迪士哥,因为那里有很多disc?)。至今还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英文的图书馆是library,而法文的librairie则解作书店?

另一个有趣的发现亦是源自学习法文,但结果发现和法文没有太大关系。September (九月) 这个字和法文的 Sept——“七”应同属一个字源,查究后,发现原来古罗马时,每年只有十个月,一年之始是 25 March。March作为第一个月,数下去,September 就是第七个月,October 第八个月,即来自拉丁文的“octo”,例如 octopus“八爪鱼”;octagon“八角形”。November 来自拉丁文的“novem”“九”;December则是“decem”“十”的意思。

直至公元前700年,古罗马国王King Numa Pompilius掌政时才加上January及February两个月份,每年由原本的304天变为364天。后来,因为罗马人迷信双数不吉利,就索性加多一天,变成一年365天。 还是凯撒大帝在公元前45年,将一月一日定为一年之始,即现行的公历- Gregorian calendar。法国还是到1564年才采用新月历,英国则于1752年才正式改制!而中国当年是1911年开始的!

新加上的January来自罗马神话里的门神Janus,February 则是以洁净之神 Februus为名。罗马人好战,一月及二月的寒冬无法出战,所以备受轻视。反之,三月就是好季节,是一年的开始,可以征战了。所以三月是以战神Martius 为名。四月则来自拉丁文Aprilis“开放”,有“繁花怒放”的意思。五月是育沃女神Maia的天下,是结果收成的时节。六月是Jupiter的妻子Juno的月份。

高校法语 篇11

关键词:二外法语,外语教学,公共选修课,本科教育

现如今,我国与世界各国在商务、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而我国具备相当外语交流水平的高素质人才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而法语作为最准确的外交语言,是否有足够数量的,掌握法语知识的人才对国家间的交流起着重要影响。学习难度大,实践机会少,都是如今阻碍我国法语教学的重要因素。虽然众多高校都开始普及二外法语教学,但教学推进过程总还是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二外法语教学开展重要性分析

1.新时代发展需求。法语是最为准确的语言,在国际交往中,为保证交流准确性,联合国文件往往都采用法文书写。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二十一世纪,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过程中更多地加入法语教学,势在必行。更多的培养具有基本法语交流能力的人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2.高等教育语言综合能力培养重要性。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加入二外法语的教学,首先能够弥补单一外语教学的不足,其次二外法语课程的加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语言能力,丰富语言教学课程。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二外法语教学开展现状及不足

1.教学模式单一,效果不良好。如今的二外法语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上课还是简单的讲解单词、语法、课文,直接套用了英语教学的模式,但是并没有去创造一个语境。学生无法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教学同样没有积极性。学生学习,枯燥没有兴趣,导致学习较为困难,学习效果无法有效提高。

2.课时不足、内容过多。以我国最早制定的标准为例,零基础的条件下,法语教学课时不得少于240课时每学期,并且必须开设四个学期课程;而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二外法语课程课时安排都在每周4学时,每个学期最多也只能够勉强达到200学时,并且往往学校只会开设两到三个学期的课程。而法语教学内容多,课时的大量压缩就导致教学效果难以提升。

3.教材老旧不统一。一直以来我国高校二外法语教学主要使用《简明法语教程》,同时也使用《大学法语》《公共法语》等一些教材,而很多学校并不是结合自身情况去选择教材,而是跟风选择,教材的老旧过时根本没有提高注意,于是教材过于老旧单一也就成为阻碍二外法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一大瓶颈。

4.教学规模扩大导致的不良影响。高校二外法语教学往往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着,学习二外法语的人在增多,但是学校还是采取合班、大班的模式进行授课,往往一个二外法语教学班能够达到150人到200人之间。这样的教学规模必然导致教师无法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学习,也无法有效的解决学生实际困难。有的学生就是为了学分而“浑水摸鱼”,根本没有学习到有效的知识。

三、改革对策分析

1.深入教学一线调研,改革教材。教材编排工作者必须要深入到我国不同层次高校教学一线进行调研,因为过去简单的“填鸭式”的语言教学显然已经不适合当今之国情。教材必须要加入更多生动的内容,更贴近生活实际的场景构建,更多多媒体内容的引入,更多的去结合网络,这些都是教材改革必须要考虑的内容。并且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学校学生的需求,教材的难易程度应该进行一定的控制,为高校选择教材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

2.高校必须加强二外法语教学质量,增加课时。百分百的教学内容压缩到50%的时间内去完成教学显然是不可能的,二外法语教学质量提高就必须要从课时的增加入手。首先保证二外法语每学期240课时的教学安排,同时保证四个学期的教学安排。班级规模的问题也需要进行改革,大班化小班是改革的必然,语言教学班级人数应该控制在60人以下,如果条件允许应该控制在30人左右的范围,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层次,更好地进行引导。

3.强化教师专业化水平。法语教师队伍专业化素质必须要提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压力相对轻松,并且授课没有积极性。所以必须要让教师认识到二外法语教学重要性,通过激励措施等,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鼓励教师进行教材的挖掘和课后辅导习题的研究,通过教师灵活的课外辅导,让学生产生学习法语的兴趣,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把关也较为重要,必须要严格对高校法语教师进行考核,并适当引入外教。

4.创造实践条件。实践才是语言教学的目的,可以引入“英语角”这样的外语教学典型模式,通过“法语角”来增加学生练习法语,交流学习心得的机会。也必须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与母语国家外教交流的机会,开展多种多样的法语交流活动,就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上一篇:山东建筑业下一篇: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