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菜名法语翻译(精选5篇)
中餐菜名法语翻译 篇1
中餐китайскаякухня
冷盘холодныеблюда;закуски
麻辣猪肚свинойжелудокподострымсоусом
水晶硝肉заливнаясвинина
五香酱肉ароматичнаясвининавсоевомсоусе
鱼露白肉тушеноемясовбеломсоусе
红烧肉свининаподкислосладкимсоусом
糖醋小排маленькиеотбивныевкисло-сладкомсоусе
麻辣牛肉холоднаяговядинасперцем陈皮牛肉жаренаяговядинасцитрусовойкожурой花椒牛肉говядинасдушистымперцем白斩鸡холоднаякурицассоусом
麻辣鸡остраякурицавсоусе
с
怪味鸡курицапо-сычуаньскому蛋黄鸡卷яичныйролизкурицы鸡丝粉皮салатизкрахмальногожелескуриныммяом卤鸡杂потрохакуриные盐水鸭соленаяутка米熏鸭копченаяутка酱鸭уткавсоевомсоусе卷筒鸭утиныйрулет;уткаввидезавитушки
五香鸭уткаароматичная
拌鸭掌салатизутиныхлапок
卤鸭膀салатизсоленыхутиныхкрыльев
葱酥鲫鱼хрустящийкарасьслуком
熏鱼копченаярыба
陈皮鱼条рыбажаренаясцитрусовойкожурой
糖醋鱼条рыбажаренаяподкисло-сладкимсоусом
麻辣鱼块остраярыба(нарезанная)рубленая
姜汁鱼片рыбарубленаявсоусесимбирем
红油鱼肚рыбийжелудоквмасле;тешакалуивмасле
蛋皮鱼卷рыбийрулетсяйцом
茄汁大虾креветкивтоматномсоусе
陈皮大虾жареныекреветкисцитрусовойкожурой
大红肠большаякраснаяколбаса
芥末泥肠сосискисгорчицей
酒烤香肠поджареннаяколбасаввинномсоусе
х 咖哩小肠сосискипо-карри(подкарри)火腿ветчина广东香肠гуанчжоускаяколбаса咸肉соленоемясо腌肉сало;шпик姜汁松花консервированноеутиноеяйцо;яйцосунуанвсоусесимбирем
五香花生仁земляныйароматичныеорехи
拌海蜇салатизмедузы
酸甜菜花салатизкисло-сладкойцветнойкапусты;цветнаякапустаскисло-сладкимвкусом
酒醉冬笋росткизимнегосортабамбукаввинномсоусе
辣白菜卷острыеголубцы
中餐菜名法语翻译 篇2
1 生态翻译学及菜名翻译
生态翻译学 (Eco-translatology) 就是将翻译放置于生态学视角的领域内进行思考、探索。胡庚申教授在其《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该理论。它是“一种生态学翻译的研究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 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 (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生态翻译学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或者说,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生态翻译学一项基础性理论研究。生态翻译学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这种全新的视角把生态学中的一系列术语和概念引入翻译研究, 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生态环境”是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 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胡庚申, 2011) 翻译过程中, 译者的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程度越高, 译文的整合适应度就越高, 翻译效果也就越优。
生态翻译学研究利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指导, 探讨“翻译生态环境”中译者适应与选择行为的相互关系、相关机理、基本特征和规律, 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等作出新的描述和解释。胡庚申教授认为“适应”与“选择”, 是译者的本能, 是翻译过程的实质。译者不仅要适应生态环境, 而且要以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适应的目的是求存、生效、适应。适应的手段是优化选择;而选择的法则是“适者生存”、“汰弱留强”。
生态翻译学具有可信的哲学依据 (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 , 全新的基本理念, 有趋向成熟的理论框架。因此, 将其理论中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以及评价标准应用到菜名的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也是可取的。
2 中国菜名命名原则
中国菜的色、香、味俱佳, 是世界公认的;除此之外, 中国菜的“名”, 在大饱口福之后, 也令人回味无穷。总的说来, 中餐菜名主要分为写实和写意两种基本形式。写实命名表现在开门见山展现菜肴所用的原料, 涉及的刀工和烹调方法, 有时兼容菜肴的口味, 使人一看便大致了解菜肴的构成和特色。中餐菜品用写实手法来命名占多数, “柠檬鸡片”、“火爆腰花”、“葱烤排骨”、“干煎黄鱼”等, 都属于这一类。以写意手法命名的, 通常采用借代、比喻、谐音、夸张、典故等修辞手法, 注重表情、联想功能, 讲究文雅、含蓄和吉利, 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如“龙虎会”、“蚂蚁上树”、“狮子头”、“回锅肉”、“芙蓉鸡片”、“燕子归巢”、“全家福”等等。以人物命名的菜式, 如“东坡肉”、“宋嫂鱼羹”、“宫保鸡丁”、“麻婆豆腐”。以神话、传说、民俗命名的, 如“霸王别姬”、“夫妻肺片”、“鲤鱼跳龙门”、“桃园三结义”、“过桥米线”。当然, 这些诗情画意的命名, 西方人士很难理解和欣赏。因为罕有生花妙笔能将这些东方情趣和意境, 译成异邦的文字, 传达到一个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外籍人士的脑中, 而引致共鸣。
3“三维”转换下的菜名翻译方法
菜名翻译属于实用文体翻译, 其目的主要是传达菜料等信息, 同时还要涉及到中国文化等因素。生态翻译学将翻译方法简括为“三维”转换, 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 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胡庚申, 2011)
1) 语言维
所谓“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 (胡庚申, 2011)
写实型菜名主要传达菜品的用料、刀法、烹饪方法等信息, 在翻译时, 可以主要原料为中心词, 制作工艺或方法用过去分词表示, 主要特色用形容词表示, 配料或佐料用with或in的介词短语表示。这种翻译主次分明, 符合西方人关心吃什么, 怎样烹调的思维习惯。
(1) 突出刀法和原料
除色、香、味外, 许多中国菜很在意菜的造型, 菜品被看着一件艺术品。这类菜名能让人在头脑中对菜肴的“形”产生直观感受。常见的刀法包括:丝 (shred) , 片 (slice) , 丁 (dice) , 柳 (fillet) , 末 (mince) , 去骨 (boning) 。因此, 在翻译这类菜名时, 直接采用这些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是较好的选择, 一般采用“刀法+主料+介词+配料 (调料) ”的结构。例如:
辣子鸡丁Diced Chicken with Hot Pepper
青椒肉丝Shredded Pork with Green Pepper
水煮肉片Sliced Beef in Hot Chili Oil
中式牛柳Filleted Fish with Tomato Sauce, Chinese Style
肉末茄子Minced Pork with Eggplant
(2) 突出烹饪法和原料
中餐菜的烹调方法种类繁多, 常用的方法有十几种, 如:煮 (boil) 、蒸 (steam) 、烧 (braise) 、炒 (stir-fry) 、炸 (deep-fry) 、煎 (pan-fry) 、炖/煨/焖 (stew/simmer) 、烤/烘 (roast, broil, bake) 、熏 (smoke) 等。对于这类中餐菜名, 翻译时可用这些动词的过去分词突出制作方法, 一般采用“烹法+主料+介词+配料 (调料) ”的结构。例如:
砂锅鱼头豆腐Stewed Fish Head with Tofu in Casserole
米粉排骨Steamed Spare Ribs with Rice flour
川味红汤鸡Braised Chicken in Hot Spicy Sauce, SichuanStyleSmoked Duck Kernel
香熏鸭腰Smoked Duck Kernel
葱爆羊肉Sauteed Lamb Slices with Scallion
(3) 突出味道、口感和原料
另外也有一部分菜名中只凸显味道和主料、配料, 这类菜名的翻译关键在于掌握一部分与口味有关的形容词, 如脆/酥 (crisp) , 酸 (soup) , 甜 (sweet) , 嫩 (tender) 等。例如:
糖醋排骨Sweet and Sour Spareribs
芝麻酥鸡Crisp Chicken with Sesame
水煮嫩鱼Tender Stewed Fish
2) 文化维
所谓“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于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 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 译者在进行源语语言转换的同时, 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 (胡庚申, 2011)
有些中餐菜名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菜名本身并不显示菜的用料或烹饪方法或口味, 具有抽象的文化蕴涵, 对于国外食客来说完全陌生。如直译无法让人明白。如“夫妻肺片”直译成“Husband and Wife Lung Slice”, 那又有多少英语世界的人能明了?翻译过程可以动态选择语言, 通过适当的语言选择, 依据语境进行文化调节, 传达出符合目的语读者文化和心理的信息。
(1) 舍去修辞, 避虚就实
有些中餐菜名采用借代、比喻、谐音等修辞手法命名, 如四川名菜“蚂蚁上树”, 其实就是肉末粉丝, 炒香了的细细的肉末黏在晶莹剔透的粉丝上面, 活像密密的蚂蚁爬上树梢。又如“霸王别姬”, 原名“龙凤烩”, 其料用“乌龟” (龟属俗称“王八”) 与“雉” (雉属羽族, 凤系羽族之长) , 故引申为龙凤相会得名。此菜名利用霸王与王八、鳖与别、鸡与姬, 都是谐音这个特征。在翻译这类菜名时, 译者必须对菜品有所了解, 舍去修辞手法, 而揭示出原料、烹饪方法等。例如:
蚂蚁上树Stir-fried Vermicelli with Minced Pork
龙凤呈祥Simmered Snake and Chicken
红烧狮子头Stew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
芙蓉鸡片Sliced Chicken with Egg White
(2) 文化传递, 音意加注
对于以典故或寓意命名的菜名采用“音译+意译”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信息张扬, 而且还应该考虑译文读者文化差异。例如:
麻婆豆腐Mapo Tofu (Sautéed Tofu in Hot and Spicy Sauce)
佛跳墙Monk Jumping Over the Wall (Assorted Meat and Veg-etables Cooked in Embers) Kung Pao ChickenStir-fried Chicken Dices with
宫保鸡丁Kung Pao Chicken (Stir-fried Chicken Dices withPeanuts and Chilli)
驴打滚儿Lvdagunr (Glutinous Rice Rolls with Sweet BeanFlour)
咕噜肉Gulaorou (Sweet and Sour Pork with Fat)
艾窝窝Aiwowo (Steamed Rice Cakes with Sweet Stuffing)
有时在制作餐单时还可以在菜单背面比较详细地阐述典故, 使读者同时了解异国文化。
3) 交际维
所谓“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 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 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胡庚申, 2011) 菜名翻译带有明显的实用性特征, 它是应用性学科的一个门类。菜名翻译属于实用文体翻译, 其目的是传达信息。有时可以“移花接木”, 参考部分外国菜名的译法, 如Barbecued Spare Ribs (烤排骨) , 盖浇面 (Chinese-style Spaghetti) 。
4 结束语
中餐菜名翻译是饮食文化外宣工作中重要一环, 也代表了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文化素质。生态翻译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索翻译规律的指导性原则。笔者希望在此抛砖引玉, 引起更多人对菜名翻译的重视, 也期待今后能有更多的有心人去耕耘、发掘并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涌现更多更好的翻译作品。
参考文献
[1]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北京市旅游局:中文菜单英文译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8.
[2]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 2008 (5) :1.
[3]胡庚申.适应与选择:翻译过程新解[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8 (4) :90-96.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 2008 (6) :11-16.
[5]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中国翻译, 2011 (3) :5-11.
从奈达翻译理论看中餐菜名翻译 篇3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论与中餐菜名翻译
尤金·奈达(Eugene﹒Nida)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主要功绩在于“功能对等论”和“读者同等反应论” 翻译理论。
(一)功能对等论的内涵
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就是著名的“功能对等论”。他指出翻译就是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言再现原语信息;翻译追求自然贴切的等值而非同一;翻译的首要之点是翻译信息的内容,兼顾翻译的语体;译文与原文不但要在信息内容上对等,而且在形式上也要对等。
(二)中餐菜名翻译的功能对等
奈达指出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功能对等的翻译要求译文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忠实反映原文信息,最大限度地贴近原文,让译文接受者产生与原文接受者对等的反应。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的差异必然导致语言符号系统内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次上的非对应和不完全对应关系,进而有了直译、意译、功能为先或是形式为先、译文可否超越原文等的争论。那么在翻译菜名时,译者必须在译语环境里找到能调动和激发接受者产生相同或相似联想的语言手段,准确传达菜谱的信息。一要弄清菜名的结构构成,二要注意东西方文化差异,三要考虑译文接受者的接受能力、兴趣和需要 ,最大限度地 “忠实原文”。菜谱译文要能让外国友人理解其原料、成分、烧制方法并能引起他们的胃口和食欲,就基本实现了菜名翻译的功能对等。如:白灵菇扣鸭掌(Mushrooms with Duck Feet)、冰梅凉瓜(Bitter Melon in Plum Sauce)、火爆腰花(Sautéed Pig's kidney)、京酱肉丝(Shredded Pork with Peking Sauce)。
二、奈达的读者反应论与中餐菜名翻译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创造性地将接受理论的原理引入翻译研究,将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反应是否对等作为衡量翻译的最高标准,故称读者同等反应论。
(一)读者反应论的实质
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看两者的反应是否一致。这好比进行市场调查测验公众对市场产品的反应。对某种产品,不管理论上认为它多好,也不管它陈列时显得多么美观,如果反应不好,那就不会被接受 。所以译文接受者与信息的关系应该是在实质上相同于原文接受者与信息的关系。奈达的读者反应论恰恰着眼于接受者的感受,这一特点更适合中餐菜名的翻译。
(二)读者反应论在菜名翻译中的应用
正如奈达所说,两篇不同的话语之间肯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绝对等值。中餐菜肴形式多样,各具特色,中餐菜名又常常寓意深刻,这使得菜名翻译的译文很难与原语中文取得绝对对等。译文的好坏必须结合译文读者的具体反应。好的英译中餐菜名能让外国客人不仅了解中国菜的烹制方法和主配料,而且知道菜肴的独特文化内涵及其蕴含的历史典故、文化习俗和传说故事,产生相同于原文接受者与信息的关系的同等反应。
例如湖北名菜“龙凤配”就源自于三国时期古荆州的一段历史。此菜以大黄鳝象征龙,凤头鸡象征凤,将其摆放在一个大盘子的两边,寓意刘备和孙夫人夫妻恩爱。在翻译这道菜时可以采用直译法译出主料“Eel and Chicken”,使人一目了然。但仅仅对原料做介绍就丧失了这道菜肴内在的故事带给人的遐想和美好的祝愿。有一种译法将“龙凤配”译为“The Dragon and Phoenix Mixture”,“龙(dragon)”和“凤(Phoenix)”是中国神话的吉祥物,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和祝福,但在西方文化中,“龙”是凶残的怪物,“凤”则蕴含“死里逃生”之意,这样过于对等的直译让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客人,即使面对美味佳肴也难以下咽,食之无味,不能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更不会产生读者同等反应。笔者认为根据直译加注原则将以上两种译法结合起来为佳: The Dragon and Phoenix Mixture--fried eel with soy sauce and pot-stewed chicken slice to form a flying dragon and dancing phoenix on the plate, implying god luck and beauty.
三、中餐菜名翻译原则
菜名翻译时译者的首要任务是要忠实原文的内容,把握关键信息,了解中餐菜名的构成及命名方法,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因地制宜,适时变通,力求实现功能对等和读者同等反应。常用翻译原则包括:①直译法,如:京酱肉丝(Shredded Pork with Peking Sauce);②直译加注法,如:老少平安(Peace to Young and Old--steamed bean curd with fish);③意译(加注)法,如:龙虎斗:Thick Soup of Snake(dragon) and Cat(tiger);④音译(加注)法,如: 东坡肉(Dong po Braised Pork),北京烤鸭(Beijing-style Roast Duck)。
中国菜肴种类繁多,烹饪方法多样,且富有深刻的文化底蕴,很多菜品表现为典故、比喻、夸张和象征等形式,这给翻译带来很大难度,一旦把握不当,就会引起误解。不管使用哪种翻译方法都要以交际为目的,都应遵循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辅以深厚的文化历史知识,具体问题具体处理,方能让世界了解中国菜和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文月娥.从功能对等看中式菜谱的英译[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3]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中餐菜名英译的等值探讨 篇4
一、中餐菜名的特点分析
中餐菜肴的命名常常运用多种修辞手段以表达某种祝愿,达到某种意境。既追求造型好看,又要味道宜人。总的说来,中餐菜肴的命名有三大特色。
首先是写实性。它们如实地反映了菜肴的原料构成,烹饪方法和风味特点。比如反映原料的芹菜牛肉,反映制作方法的花菇煨鸡,反映烹调器具的铁板牛肉以及以地名命名的金华火腿等。其次是虚化性。虚化式菜名不出现菜肴的有关实体成分,而是采用比喻、象征等手法以产生一定的联想,达到某种意境,如雨打芭蕉,花蝶飞舞,梅竹报春等,或者表达一种祝愿,如五福临门,五谷丰登等,甚至于表达一种幽默与风趣,如蚂蚁上树,鸳鸯戏水等。最后是借典性。中餐菜肴常借用历史典故或传说来命名以营造一种古朴典雅的饮食氛围。借典式菜名由于与中华悠久的历史文明紧紧相扣,这种文化因素对中国人是一种缺省的成分,而对外国人则往往如坠入雨雾中,因而此类菜名的翻译可谓难度最大。这类菜名如出自《三国演义》的“草船借剑”,桃园三结义,与唐代美人杨贵妃有关的“贵妃醉酒”,与传说有关的八仙过海,佛跳墙等。
二、中餐菜名英译技巧
1. 写实式菜名采用直译法或直译加注释
写实式菜名中可以看出菜肴的原料,制作方法或风味特色。因而可以用英语中与汉语相对应的词语来翻译, 可采用“烹调法+加工法+原料 (主料+配料+调料) ”的模式, 。如杏仁炒虾仁Fried Shrimps with Almonds;清炖猪蹄stewed pig hoof in clean soup;芝麻酥鸡crisp chicken with sesame;等在这类菜名中本文认为以人名或地名命名的菜名也可采用直译如:宫宝鸡丁Gongbao chicken;东坡肉Dongpo pork;北京烤鸭Beijing duck等。
2. 虚化式菜名采用化虚为实的意译法
外国人看菜谱首先要了解的是菜的原料。因而对虚化式菜名应该译出其真实原料,以使人看后明白,吃得放心。比如粤菜龙凤呈祥,其主料是鸡爪和虾球。译为:longfengchengxiang (Chicken Feet with Prawn Balls...meaning“prosperity brought by the dragon and the phoenix..or.to be extremely wealthy”.) ;蚂蚁上树 (sauted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meat;玉皈禅师 (stewed potatoes with mushrooms) 等。
3. 借典式菜名采取音译加文化补译法
借典式菜名由于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特色文化因素,在英文中往往无法找到对应的词语。目前,如何处理此类问题,许多翻译界的大师比较公认的一种翻译方法就是音译。比如,如何翻译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的问题,经过几轮反复的探讨,最终还是翻译成汉语拼音"Fuwa"。事实上,已经有很多成功音译的例子,如中国功夫的“Gongfu”气功中的“Qi”以及中医上的阴阳“Yinyang”等。具体到借典式菜名的翻译,依据上文所提到的翻译原则,应该先列出拼音,然后在括号里注明其主要原料,工艺或主要特色,最后译出其字面意义,如果此道菜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在其后加上星号,把内容附属菜单的背面。比如“开门红”可译为kaimenhong (tender fish head with red pepper;literally means business opens with a good start) , “佛跳墙”fotiaoqiang (stewed shark fins with assorted seafood, meaning Buddha jumping over the wall lured by the smell of the food) ;火烧赤壁huoshaochibi (delicacy-loaded ship on fire of strong liquor, burning of Cao's troops at Chibi, named after a warfare of the ThreeKingdom Period) *
中餐菜名的翻译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菜肴的命名除了体现这汉民族对其色、香、味、形等的追求外,还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汉民族对吉祥、祝福等的心里感受。因而,菜名的翻译既要考虑传递其基本信息,又要兼顾传递汉文化因素的需要。这样翻译的菜名才能成为外国人的一个好向导,让中国的烹饪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刘凤玲:命名艺术与饮食文化.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
[2]刘永华:中国菜名英译的原则与具体方法探析.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6)
中餐菜名法语翻译 篇5
一、中餐菜名英译现状
幅员辽阔的土地、多民族的融合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孕育出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中餐菜品的名称或折射出地域特色(如火锅),或讲述了一段人文历史(如粽子),或显示出独特的烹饪技艺(如干煸土豆丝)。对于喜爱中餐的外国友人来说,翻阅中餐菜单无疑是他们开启中华美食之旅的第一步。因此,得体、优雅的中餐菜名翻译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对美食的期待,还能够提高他们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趣。然而事与愿违,在现阶段的中国,菜名翻译现状不容乐观,许多饮食机构的菜名英译不客观、不规范、更谈不上简明优雅。据调查,国内大部分餐馆、饭店的英译菜单要么牵强附会,要么断章取义,更有甚者与实际菜品风马牛不相及,有时连星级酒店也未能幸免,让人贻笑大方。中餐菜单英译常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粗心大意、菜名拼写五花八门。菜名英译中出现的最低级、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单词拼写错误。有的餐馆的厨师推荐不是“白菜汤”(Cabbage Soup),而是“Cabbage Soap”(白菜肥皂),提供的餐后小吃不是“P u m p k i n P i e”(南瓜饼),而是“Pumpkin Pee”(南瓜尿);特色主食不是“阳春面”(Plain Noodles),而是“痛苦的针”(Pain Needles)。类似五花八门的错误不但丑化了中餐菜肴,还将中国饮食文化大打折扣,让人贻笑大方,实在不敢恭维。
2.望文生义、直接翻译。中国饮食文化精妙绝伦,烹饪手法独具特色,所用食材更是难以悉数,其菜名往往浩若烟海、寓意美好,或承载一个凄美动人的历史故事,或引发出一段美好遐想。然而,某些坑爹的翻译却把特有的菜名译成各种诡异的样子,悲剧是从最简单的“干煸土豆丝”(Fuck Hit Potato Silk)开始的……“红烧肉”(Red Burnt Pork);“白云凤爪”(Clouds Chicken Palm);“番茄炒鸡蛋”(Tomato Fire Egg);“毛血旺”(Hair Blood Prosperous);“驴打滚”(Donkey Rolling),这些简单粗暴的英译菜名在一些餐馆的菜单上仍随处可见,不仅语法上错误连篇,还严重歪曲了原有菜名的意思,让外国友人在翻看这些菜单时一头雾水,对中国美食更是望而却步,找不着北。
3.五花八门、菜名不统一。中餐菜名的翻译,还存在用词不统一的现象。比如对“粽子”的翻译,有的餐馆译成“Rice Dumpling”,有的叫做“Glutinous Rice Dumpling”,还有的叫做“Rice Pudding”;中国早餐中常见的“包子”也被译成“Steamed Bread”;“Steamed Dumpling”;“Steamed Sandwich”等;川菜的代表作“回锅肉”也有“Twice-Cooked Pork”;“Twice-Cooked Pork Slices”;“Twice-Cooked Pork Slices”;“Double Sautéed Spicy Pork”等多种英译名称。同一菜肴的英语名称五花八门,不但让人费解,也不利于中餐菜品形象的塑造。
二、中餐菜名英译失误原因
中华名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餐以其丰富的食材、流派众多的菜系、变幻无穷的烹饪手法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其中,官方公布的中华美食名录中就有5000多种著名菜式,还不包括民间的各种特色菜。这给中餐菜名的英译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现阶段,菜名英译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强,且存在理论和实践严重不符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方面:
1.中西饮食内容不同。中西方不同的地域特征和民俗风情赋予其截然不同的饮食内容和烹饪技艺。广袤的国土为中餐饮食提供了丰富的食材,上至天上的飞鸟,下至水中的游鱼,陆地上的走兽,都可以取来烹制美味佳肴,如“猫、蛇、猪肝……”。与此同时,厚重的历史文化孕育出独具特色的菜肴,如“粽子、元宵、年糕、春卷……”。一些中国特有的菜品在西餐中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菜式,这种饮食的特殊性也直接体现在语言中。当目标语里面并没有与源语言完全对等的词汇时,中餐菜名的英译也无法实现翻译对等的要求。
2.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巨大,从饮食观念到餐桌礼仪都全然不同。西方人偏重于食物的营养,在饮食方面持一种理性的观念,烹饪手法相对单一。而中餐菜肴讲究“色、香、味”俱全,对刀工、火候、器皿以及菜肴的命名更是考究。许多美味佳肴背后都带有一段浪漫主义的色彩,要么承载着一段历史,要么传承出一个典故。有些菜肴是中国特有的,例如“元宵、年糕、粽子”等。有些菜肴单从菜名无法得知其用料,例如“百年好合、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游龙戏凤”等等。这些佳肴的命名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单从字面的意思强行进行翻译,那么译出的英语菜名就完全失去了其本身的韵味。
三、中餐菜名英译标准
翻译标准一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热门话题,目前译界普遍认同的翻译标准是“信、达、雅”,这是由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来的,这三个标准一直被世人所推崇并且用于各种翻译实践当中。“信”意为忠信,意思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不可随意取舍。“达”就是译文要通达,完全表达出原文的意思。“雅”则表示译文要简明雅致,用词考究。在此基础之上,中国现代的翻译家张培基等学者赋予其新的涵义,即——“忠实、通顺”。这就要求译者在保留原文内容、风格、韵味的同时,还要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变通,不可一味进行生搬硬套。这非常适用于中餐菜名的翻译。翻译中餐菜名时,译者应将菜名中的信息充分传递出来,包括食材、烹饪方法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还应分析原文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将读者的认知水平考虑进来,既忠实于原文,又通俗生动。
四、中餐菜名英译方法
充分了解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熟知英译标准,是进行中餐菜名英译的前提。
否则一味凭空设想,天马行空,难免会犯低级错误,甚至闹出国际笑话,让人贻笑大方。将中餐菜肴的食材,形状、味道、烹饪方法以及蕴含的历史文化、典故充分译出,离不开对以下三种翻译方法的灵活运用。
1.直译法。直译是翻译当中最简单、可取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翻译菜名结构为“烹饪方法+原料+形状”的这类菜肴,这样对等的英译与原有菜名的内容和形式保持一致,可以使外宾对将要品尝的美食有一个了解,比如吃到的是什么?是通过什么方式做出来的?是什么形状的?在进行直译时,首先应熟悉菜品的主料,常见的中餐菜品主料有猪肉、鱼、蔬菜、汤等。其次应掌握主要的烹饪方法,如炒(fry)、蒸(steam)、煮(boil)、白灼(scald)、烧(braise)、炖(simmer)等。再次应确定食材的形状,常见形状有片(slice)、丝(shred)、沫(mince)、丁(dice)、丸(ball)等。下面举例说明如何进行直译:
(1)炒鳝段Fried Eel Slice
(2)蒸鲤鱼Steamed Carp
(3)白灼虾Scalded Shrimps
(4)烤乳猪Roast Suckling Pig
(5)红烧牛肉Braised Beef in Soy Sauce
2.意译法。顾名思义,意义就是将原文的意境翻译出来。这种方法适用于菜名中看不出食材、原料及食物形状的情况,比如那些以戏曲、人名、神话传说等命名的“文化菜名”,还有各大餐馆、星级酒店的大厨自创的特色菜式,意译是最好的选择。在具体翻译时,译者应在大厨的指导下或者利用网络充分掌握菜品的真实内容并努力挖掘出背后的故事之后,因地制宜,灵活翻译,采取避实就虚、舍繁求简的原则进行处理。英译之后的菜名最好能为消费者提供理性的信息,如菜式的原料、烹饪方法、形态等。例如:
(1)寿比南山Steamed Chicken with Pumpkin
(2)霸王别姬Boiled Chicken and Turtle
(3)龙凤呈祥Simmered Snake and Chicken
(4)穿过你的黑发我的手Stewed Kelp with Pork Joint
(5)富贵家常菜Fried Vegetables
3.音译法。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中餐菜品中那些独具特色的传统食品也随汉语流行到国外,如豆腐(Tofu)、粽子(Zongzi)、饺子(jiaozi)、等。对于这些食物的翻译,可以采用英译法,也就是用目标语中发音与原文语言相同或相近的音调来进行表达。这样翻译,既保留了一定的中国特色,也能为外国人所接受,有利于汉语的推广和中国文化的传播。举例如下:
(1)宫保鸡丁Kungpao Chicken
(2)麻婆豆腐Mapo Tofu
(3)馄饨Wonton
(4)烧卖Shaomai
在“文化走出去”这一背景下,推广、传播中国饮食文化,提升中华美食的国际形象,中餐菜名的英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让英译菜品既反映出菜肴的内容、特色,又符合外宾的审美情趣,中餐菜名英译之路任重而道远。践行中餐菜名的英译,除了熟知其翻译标准之外,还应加强对译语文化的研究。在此基础之上,根据不同的语境,综合运用直译、意译、音译等翻译方法,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忠实、通顺地将菜品信息传递出来,需要大量的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琳.从功能论视角看中国饮食文化翻译[D].山西大学,2014.
[2]文洁.浅谈中餐菜名的英译[J].甘肃高师学报,2014.
[3]吴美兰.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中餐菜名的英译策略[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