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菜名(精选8篇)
中餐菜名 篇1
我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 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 形成“八大菜系”, 在选料、刀法、烹饪等技艺方面不同。品尝独具特色的美食已成为海外游客在中国观光游览的一项重要内容。菜名作为一种传递信息和传播文化的手段, 在饮食化对外交流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在北京奥运会前北京市外办出版了《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为2158种中餐菜式正名。因此规范中餐菜名的翻译可以帮助国内外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及地方文化特色。该文尝试运用生态翻译学作为理论基础, 来探讨中餐菜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1 生态翻译学及菜名翻译
生态翻译学 (Eco-translatology) 就是将翻译放置于生态学视角的领域内进行思考、探索。胡庚申教授在其《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该理论。它是“一种生态学翻译的研究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 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 (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生态翻译学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或者说,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生态翻译学一项基础性理论研究。生态翻译学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这种全新的视角把生态学中的一系列术语和概念引入翻译研究, 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生态环境”是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 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胡庚申, 2011) 翻译过程中, 译者的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程度越高, 译文的整合适应度就越高, 翻译效果也就越优。
生态翻译学研究利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指导, 探讨“翻译生态环境”中译者适应与选择行为的相互关系、相关机理、基本特征和规律, 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等作出新的描述和解释。胡庚申教授认为“适应”与“选择”, 是译者的本能, 是翻译过程的实质。译者不仅要适应生态环境, 而且要以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适应的目的是求存、生效、适应。适应的手段是优化选择;而选择的法则是“适者生存”、“汰弱留强”。
生态翻译学具有可信的哲学依据 (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 , 全新的基本理念, 有趋向成熟的理论框架。因此, 将其理论中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以及评价标准应用到菜名的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也是可取的。
2 中国菜名命名原则
中国菜的色、香、味俱佳, 是世界公认的;除此之外, 中国菜的“名”, 在大饱口福之后, 也令人回味无穷。总的说来, 中餐菜名主要分为写实和写意两种基本形式。写实命名表现在开门见山展现菜肴所用的原料, 涉及的刀工和烹调方法, 有时兼容菜肴的口味, 使人一看便大致了解菜肴的构成和特色。中餐菜品用写实手法来命名占多数, “柠檬鸡片”、“火爆腰花”、“葱烤排骨”、“干煎黄鱼”等, 都属于这一类。以写意手法命名的, 通常采用借代、比喻、谐音、夸张、典故等修辞手法, 注重表情、联想功能, 讲究文雅、含蓄和吉利, 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如“龙虎会”、“蚂蚁上树”、“狮子头”、“回锅肉”、“芙蓉鸡片”、“燕子归巢”、“全家福”等等。以人物命名的菜式, 如“东坡肉”、“宋嫂鱼羹”、“宫保鸡丁”、“麻婆豆腐”。以神话、传说、民俗命名的, 如“霸王别姬”、“夫妻肺片”、“鲤鱼跳龙门”、“桃园三结义”、“过桥米线”。当然, 这些诗情画意的命名, 西方人士很难理解和欣赏。因为罕有生花妙笔能将这些东方情趣和意境, 译成异邦的文字, 传达到一个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外籍人士的脑中, 而引致共鸣。
3“三维”转换下的菜名翻译方法
菜名翻译属于实用文体翻译, 其目的主要是传达菜料等信息, 同时还要涉及到中国文化等因素。生态翻译学将翻译方法简括为“三维”转换, 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 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胡庚申, 2011)
1) 语言维
所谓“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 (胡庚申, 2011)
写实型菜名主要传达菜品的用料、刀法、烹饪方法等信息, 在翻译时, 可以主要原料为中心词, 制作工艺或方法用过去分词表示, 主要特色用形容词表示, 配料或佐料用with或in的介词短语表示。这种翻译主次分明, 符合西方人关心吃什么, 怎样烹调的思维习惯。
(1) 突出刀法和原料
除色、香、味外, 许多中国菜很在意菜的造型, 菜品被看着一件艺术品。这类菜名能让人在头脑中对菜肴的“形”产生直观感受。常见的刀法包括:丝 (shred) , 片 (slice) , 丁 (dice) , 柳 (fillet) , 末 (mince) , 去骨 (boning) 。因此, 在翻译这类菜名时, 直接采用这些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是较好的选择, 一般采用“刀法+主料+介词+配料 (调料) ”的结构。例如:
辣子鸡丁Diced Chicken with Hot Pepper
青椒肉丝Shredded Pork with Green Pepper
水煮肉片Sliced Beef in Hot Chili Oil
中式牛柳Filleted Fish with Tomato Sauce, Chinese Style
肉末茄子Minced Pork with Eggplant
(2) 突出烹饪法和原料
中餐菜的烹调方法种类繁多, 常用的方法有十几种, 如:煮 (boil) 、蒸 (steam) 、烧 (braise) 、炒 (stir-fry) 、炸 (deep-fry) 、煎 (pan-fry) 、炖/煨/焖 (stew/simmer) 、烤/烘 (roast, broil, bake) 、熏 (smoke) 等。对于这类中餐菜名, 翻译时可用这些动词的过去分词突出制作方法, 一般采用“烹法+主料+介词+配料 (调料) ”的结构。例如:
砂锅鱼头豆腐Stewed Fish Head with Tofu in Casserole
米粉排骨Steamed Spare Ribs with Rice flour
川味红汤鸡Braised Chicken in Hot Spicy Sauce, SichuanStyleSmoked Duck Kernel
香熏鸭腰Smoked Duck Kernel
葱爆羊肉Sauteed Lamb Slices with Scallion
(3) 突出味道、口感和原料
另外也有一部分菜名中只凸显味道和主料、配料, 这类菜名的翻译关键在于掌握一部分与口味有关的形容词, 如脆/酥 (crisp) , 酸 (soup) , 甜 (sweet) , 嫩 (tender) 等。例如:
糖醋排骨Sweet and Sour Spareribs
芝麻酥鸡Crisp Chicken with Sesame
水煮嫩鱼Tender Stewed Fish
2) 文化维
所谓“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于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 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 译者在进行源语语言转换的同时, 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 (胡庚申, 2011)
有些中餐菜名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菜名本身并不显示菜的用料或烹饪方法或口味, 具有抽象的文化蕴涵, 对于国外食客来说完全陌生。如直译无法让人明白。如“夫妻肺片”直译成“Husband and Wife Lung Slice”, 那又有多少英语世界的人能明了?翻译过程可以动态选择语言, 通过适当的语言选择, 依据语境进行文化调节, 传达出符合目的语读者文化和心理的信息。
(1) 舍去修辞, 避虚就实
有些中餐菜名采用借代、比喻、谐音等修辞手法命名, 如四川名菜“蚂蚁上树”, 其实就是肉末粉丝, 炒香了的细细的肉末黏在晶莹剔透的粉丝上面, 活像密密的蚂蚁爬上树梢。又如“霸王别姬”, 原名“龙凤烩”, 其料用“乌龟” (龟属俗称“王八”) 与“雉” (雉属羽族, 凤系羽族之长) , 故引申为龙凤相会得名。此菜名利用霸王与王八、鳖与别、鸡与姬, 都是谐音这个特征。在翻译这类菜名时, 译者必须对菜品有所了解, 舍去修辞手法, 而揭示出原料、烹饪方法等。例如:
蚂蚁上树Stir-fried Vermicelli with Minced Pork
龙凤呈祥Simmered Snake and Chicken
红烧狮子头Stew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
芙蓉鸡片Sliced Chicken with Egg White
(2) 文化传递, 音意加注
对于以典故或寓意命名的菜名采用“音译+意译”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信息张扬, 而且还应该考虑译文读者文化差异。例如:
麻婆豆腐Mapo Tofu (Sautéed Tofu in Hot and Spicy Sauce)
佛跳墙Monk Jumping Over the Wall (Assorted Meat and Veg-etables Cooked in Embers) Kung Pao ChickenStir-fried Chicken Dices with
宫保鸡丁Kung Pao Chicken (Stir-fried Chicken Dices withPeanuts and Chilli)
驴打滚儿Lvdagunr (Glutinous Rice Rolls with Sweet BeanFlour)
咕噜肉Gulaorou (Sweet and Sour Pork with Fat)
艾窝窝Aiwowo (Steamed Rice Cakes with Sweet Stuffing)
有时在制作餐单时还可以在菜单背面比较详细地阐述典故, 使读者同时了解异国文化。
3) 交际维
所谓“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 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 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胡庚申, 2011) 菜名翻译带有明显的实用性特征, 它是应用性学科的一个门类。菜名翻译属于实用文体翻译, 其目的是传达信息。有时可以“移花接木”, 参考部分外国菜名的译法, 如Barbecued Spare Ribs (烤排骨) , 盖浇面 (Chinese-style Spaghetti) 。
4 结束语
中餐菜名翻译是饮食文化外宣工作中重要一环, 也代表了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文化素质。生态翻译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索翻译规律的指导性原则。笔者希望在此抛砖引玉, 引起更多人对菜名翻译的重视, 也期待今后能有更多的有心人去耕耘、发掘并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涌现更多更好的翻译作品。
参考文献
[1]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北京市旅游局:中文菜单英文译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8.
[2]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 2008 (5) :1.
[3]胡庚申.适应与选择:翻译过程新解[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8 (4) :90-96.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 2008 (6) :11-16.
[5]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中国翻译, 2011 (3) :5-11.
[6]任静生.也谈中菜与主食的英译问题[J].中国翻译, 2001 (6) :56-57.
中餐菜名 篇2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 可译性 不可译性 翻译方法
【Abstract】During the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 China and America has formed their own special food culture. So, paying much attention to their difference and translating Chinese dish names with traditional and romantic meaning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process of spreading Chinese food culture. The thesis will discuss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lity of Chinese dish names from the aspect of different food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nd hope to provide some advice for futur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 so as to widely spread Chinese food culture.
【Key words】Difference of food culture; translatability; untranslatability; translation method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饮食文化也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传播,吸引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广泛关注。《美食译院》和《舌尖上的中国》等一系列跟饮食文化息息相关的作品的出现,也体现了对饮食文化的跨文化交流的高度重视。因此,在面临不同文化的巨大差异性的时候,如何将中餐菜名翻译得准确和优美,是使中国饮食文化得到广泛传播的关键。
二、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源于中美文化的差异,其差异除了体现在中美食物的不同以及烹饪方式的差别上,还体现在中美饮食观念上。
1.情感VS.实用。对中国人来说,饮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柴米油盐酱醋茶,无一不跟吃的息息相关。无论是小孩出生、庆祝生日、举行婚礼还是老人去世,中国人都会准备丰盛的食物来表达庆祝之情或者是怀念之情。无论任何场合,中国人总是赋予了饮食无限的情感意义。亲戚朋友一起聚餐,对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方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升华。在美国人看来,吃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是人类补充营养的方式。美国人崇尚快餐主义,并不像中国人会花很多时间准备食物和品尝美食,对他们而言,饮食更注重的是实用性,而并未赋予饮食太多的情感意义。
2.复杂VS.简单。中国人十分注重饮食本身,愿意花时间精心准备丰盛的食物,一般除了酒水、小吃、甜点、米饭和面条,还会准备十道主菜,每一道菜都包含复杂的准备工序,准备的食物越丰盛,就越能表示主人的友好和好客之情,也是对客人的尊重。在美国,跟中国比起来要简单很多,一般情况下都不会超过六道主菜。美国人一般聚餐,都是每一位客人带一道菜跟大家分享。对他们而言,聚餐的意义是为了交流分享,而不在于事物本身。因此,美国人的聚餐一般都比较简单。
3.精致VS.营养。从古至今,中国发展了八大菜系。每一大菜系都有各自的特色菜肴。从食材的选择、烹饪、食物搭配以及环境的布置,都体现了各大菜系的精致和心意。相比而言,比起菜肴的味道,美国人更注重的是营养。他们始终坚持认为饮食只是保持健康的一种方式,只有平衡食物的营养,才会最有利于人的健康。
三、中餐菜名的翻译
中餐菜名不仅仅是中国饮食产业的交流工具,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工具。鉴于中美在饮食文化价值观上的巨大差异,为了中国饮食在美国更好的传播,中餐菜名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1.中餐菜名的可译性。就语言本身而言,语言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形式。每一个国家之间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当然也体现在语言层面。正因为有这种相似性,所以两种语言之间必然能够相互转换,这就是可译性。菜名,饮食文化的传播者,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之间的菜名必然也具有这种相似性,因此中餐菜名和其他菜名之间的共通性让中餐菜名具有可译性。
2.中餐菜名的不可译性。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地区文化差别,从而造成了语言的差异,此外,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的显著差异导致了理论层面上语言的不可译现象。这种不可译主要体现在文化和语言层面上。中餐菜名是中国饮食文化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它不仅仅传达了中国菜肴的特征和烹饪技巧,也蕴含了浓厚的中国饮食文化。因此,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巨大差异,中餐菜名又具有不可译性。
3.不可译的中餐菜名的翻译方法。
(1)音译法。由于两种语言之间的地域、文化以及语言差异,使得中餐菜名从理论上来说是不可译的,但是在翻译实践中,不可译现象是可以使用必要的语言手段和翻译技巧来避免的。最常见的方法就是音译法。音译能够避免直译或者意译带来的误解,是一种以原语言发音为依据的翻译形式。许多中餐菜名在英语中难以找到对应的目标词汇,因而音译在菜名的翻译中十分常用,特别是翻译用地名、人名或地方语来命名的中国菜时,为了保持原有特色风味,往往可采用音译法,这种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和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比如:“麻婆豆腐”(ma po toufu)“东坡肉”(dongpo pork)“馄饨”(wonton)等。
(2)意译法。对于含有典故的中餐菜名,在翻译的过程中,很难找到对应的目的语表达形式时,一般采用意译法,用解释、删减、借用、改写等手段来翻译。比如,“芙蓉鸡片”译为“fried chicken slices with egg white”,就准确地将菜名翻译出来,还对菜的原材料做了简单的介绍,让读者能够明确地了解到“芙蓉鸡片”的原料和内涵,此意译的翻译方法直观而且通俗易懂。
(3)直译加注法。直译法是保持原文内容和形式的翻译方式,但简单的直译往往容易引起外国读者对中餐菜名的误解,从而达不到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效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来翻译。对于本身含有典故,直译无法体现其食材和做法的,我们可以采用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比如,“锅贴”,翻译为“Pan-Fried Dumplings”。
四、结论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不断发展传播过程中又吸收了新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中餐菜名的准确优美翻译显得更加重要也更加困难。要翻译好中餐菜名,必须要熟知中国菜系,了解中餐菜名的历史文化风俗传统,还必须要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找到中餐菜名与西方菜名的异同点,尽量让菜名的翻译越来越规范和标准化,从而准确地传达中餐菜名所赋予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充分考虑中美饮食文化观念的不同,进而使中国美食闻名世界。
参考文献:
[1]刘闯.浅析中餐菜名英译的不可译性及解决[J].校园英语,2012,(7).
[2]侯雪菲.从英汉烹饪词汇语义差异看中式菜名英译[D].黑龙江大学,2009.
[3]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4]王才英.试论中国菜名的相对不可译及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09,(7).
[5]宋梅,陈丹.中式菜单英译中的可译性限度及其补偿策略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2).
[6]朱莉.中国菜名的特点与文化可译性实践[J].宁波大学学报,2011,(7).
中餐菜名的口译策略研究 篇3
1 口译理论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 将所感知和理解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 进而达到即时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 是现代社会跨文化、跨民族交往的一种基本沟通方式。“形变”而“意存”, “形转”而“意达”, 是口译的基本要求;“意及”而又“神似”, “意传”而又“迅达”, 是口译的职业标准 (梅德明, 2008) 。口译所再现的话语意义不仅仅是简单的言内意义, 而且还涉及信息内容所包含的言外含义、话语风格、文化特征、言者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 口译是一种集语言信息、语境信息、文化信息、心理信息等信息于一体的综合交际活动。首先, 口译是一种具有不可测性的即席双语传言活动。口译人员需要在准备有限的情况下, 即刻进入双语语码切换状态, 进行现时现场的口译操作。其次, 口译是一个受现场气氛影响, 压力极大的工作。再次, 口译基本属个体性操作, 译责重大。通常, 译员必须独立处理随时可能碰到的任何问题。译员无法回避面临的任何一个问题, 只有正视每一道难题, 及时处理, 对自己的口译负责。
2 中西餐饮文化差异
无论身处什么样的文化, 饮食永远是人最基本的需求。然而, 由于文化差异、地理差异、社会差异以及物产品种的差异, 中西方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颇大。中国烹饪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东方魅力, 主要表现为以味的享受为核心, 以饮食养生为目的的和谐统一。中餐食材丰富多样, 中餐烹调所用的天然配料品种繁多, 烹调方法亦层出不穷, 菜肴讲究色、香、味、形俱全。相对注重“味”的中国饮食, 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 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 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 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 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 比西方多六倍。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 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 自觉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 有更发达的食品工业, 如罐头、快餐等, 虽口味千篇一律, 但节省时间, 且营养良好。或许我们常听到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中国人菜单上会出现狗肉?为什么西方人一开始吃饭就先喝汤?在中国, 任何一场宴席, 不管其目的如何, 多半只会有一种形式, 那就是大家团团围拢, 坐享一席。筵席一般要用圆桌, 这就从形式上营造出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桌子中间, 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 又是大家感情交流的媒介物。而西方人在餐桌上实行分餐制, 食者每人有自己的刀叉盘碗, 且吃饭过程中相对安静, 少语。因此, 作为口译工作者, 在口译实践之前了解中西餐文化差异是非常有必要的。
3 中餐烹饪特色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 因此在中餐的烹饪中, 食材的选择丰富且用料考究。中国流传这么一句话:“只有两脚的爹娘不能吃, 四脚的眠床不能吃。”中国人吃的范围之广真可使外国人为之吃惊。中国人除吃普通的食物之外, 还吃着他国人所不吃的稀罕:吃西瓜的皮, 吃鳖鱼的鳍, 吃燕子的窝, 吃狗, 吃乌龟, 吃蛇, 吃狸猫, 吃癞蛤蟆, 吃小老鼠, 不仅讲究主料食材还很注重调味料的选择, 中餐中选用的调味料绝大部分是纯天然植物调料, 如花椒、八角、茴香、葱、蒜、姜等。
悠久的历史, 使中餐千百年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烹饪特色的区域性菜系或帮菜。中国究竟有多少种地方菜系并无定论, 但有关人士认为, 中国有粤菜、鲁菜、川菜和扬州菜等四大地方菜系。中国四大菜系中鲁菜通常较咸, 汁色普遍较浅;川菜最大的特点就是口味重, 以麻辣著称;最难归类的粤菜强调轻炒浅煮, 选料似乎不受限制;扬州菜以江苏省境内的扬州、南京、苏州等地的地方菜式为基础, 注重选料的原汁原味。也有人以八个字来归纳四大菜系的口味特点, 即“南淡北咸, 东甜西辣”。
中国的烹饪文化起始于商周朝, 距今约3500年。传说中国的烹饪技术是商朝的一个德高望重的大臣发明的, 随着各个时代的经济发展, 人们一直在探索烹饪技术, 到现在为止中餐的烹饪方法 (cooking techniques) 多种多样, 基本总结如下:煎pan-frying、炒stir-frying、爆quick-frying、炸deep-frying、烩stewing、熏smoking、煨simmering、煮boiling、烘baking、烤roasting、蒸steaming、红烧braising (with soy sauce) 、涮dip-boiling。
中餐烹饪的另一大特色就是讲究刀切技术 (cutting and slicing techniques) 和火候 (heat control) , 如:切片slicing、切条cutting to strips、切丝shredding、切柳filleting、切丁dicing、切碎mincing、磨碎grinding、大/旺/武火strong heat、中火medium heat、小/微/文火gentle heat。
4 中餐菜名口译策略
由于中餐文化博大精深, 不同菜系的不同菜肴在选料、加工、烹饪和味道方面都各不相同, 因此在对中餐菜肴进行口译时, 所使用的策略也是多种多样的。
(1) 直译策略
直译菜谱, 就是根据菜谱的表面含义, 用英语意义基本对等的词或词组来译, 其顺序和结构基本不增不减 (侯燚, 2004) 。
1) 主料+辅料
例如:青椒牛肉:beef and green peppers
鸡茸玉米汤:chicken and sweet corn soup
芙蓉虾仁:shrimp with egg white
水笋花生:peanuts and bamboo sheets
2) 主料+ (辅料) +味汁
例如:麻婆豆腐:spicy and hot bean curd/bean curd in chili sauce
鱼香茄子:sweet and sour eggplant/fish-flavored eggplant
葱油鸡:chicken in scallion oil
芥末鸭掌:duck feet with mustard sauce
糖醋鱼:sweet and sour fish
3) 烹法+主料+辅料
例如:酱香猪蹄:pig feet stewed with soy sauce
烤羊排:grilled lamp chop
干烧桂鱼:fried mandarin fish in brown sauce
炸竹笋脆虾:fried prawns with bamboo shoots
4) 烹法+刀切+主料+ (辅料) + (味汁)
例如:蚝油牛肉:sliced beef sautéed in oyster oil
回锅肉:twice-cooked pork slices in brown sauce
猪肉酿豆腐:steamed tofu stuffed with minced pork
涮羊肉:dip/quick boiled mutton slices
(2) 意译加注释策略
中国名菜往往利用菜肴原料的色、香、味、形的特点、烹调方法的特点及造型上的特点, 为迎合食客的心理, 赋予菜肴悦耳动听 (象征着吉祥如意) 的名字。与直译的菜名相反, 这类菜名在菜谱上往往不出现原料及烹调方法 (孙芝婷, 2006) 。因此。这一类菜名在口译时不能直译, 而必须意译出菜肴的主料、辅料、烹法、刀切以及口味, 然后再加以注释。例如:“雪盖富士山”, 这道菜实际上就是一道普通的菜:切成片的西红柿上面撒上白糖, 如果译者直接译为Fuji mountain covered with snow的话, 会使食客感觉云里雾里, 不知此为何物, 更不敢试着一吃。因此, 译者只需意译出此菜的主料和味汁:sliced tomato with white sugar, 然后在根据食材的特征做进一步的注释就可以了。然而有些菜肴名是根据中国历史典故而来, 因此译者要想对其进行注释, 就需要提前了解菜肴及其历史典故, 从而在口译实践中才能避免自乱阵脚。比如在口译福建名菜“佛跳墙”Buddha jumping over the wall的时候, 外国客人也许会问:“它是由什么菜做成的?它有什么典故?”之类的问题。这时事先做好充分准备的译员就会解释到:Fo tiao qiang-Steamed Abalone with Shark’s Fin and Fish Maw in Broth (Lured by its delicious aroma even the Buddha jumped over the wall to eat this dish.) 。
5 音译加注释策略
有些中国菜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色彩, 在翻译时很难找到一个对等词, 这时就要采用音译法, 并用释义法加以补充说明 (孙芝婷, 2006) 。这种方法既解决了口译者一时想不到合适对等词的难题, 又使得中国饮食文化得以原汁原味地传播。例如中国传统食品, 尤其是主食和小吃:馒头、大饼、油条、锅贴、包子、馄饨、三刀蜜、驴打滚等等, 译者直接给出其拼音, 然后解释其食材、刀切、烹法、口味等。
例如:混沌Wonton (meat dumplings in soup)
油条Youtiao (fried twisted stick)
锅贴Guotie (fried dumpling)
粽子Zongzi (rice dumpling wrapped in reed leaves)
花卷Huajuan (steamed twisted roll)
6 结语
总而言之, 中餐菜名的口译要遵循“准、顺、快”的原则, 直切主题, 开门见山地点明菜肴原料和烹饪方法, 如果现场时间允许, 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菜肴背景知识, 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第一手资料, 使中餐菜名的口译更加忠实、通顺。
参考文献
[1]刘萍.中式菜肴名称的口译[J].中国科技翻译, 2003 (8) :18-19.
[2]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 (第三版)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3]侯燚.菜谱翻译的文化内涵[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2) :172-173.
[4]孙之婷.浅析中国菜名的口译理论与技巧[J].宁德师专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1) :74-77.
[5]余郑璟.跨文化交际视阈下川菜菜名汉英口译[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2) :11-14.
中餐菜名分类及其英译方法 篇4
中华饮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菜肴名称折射出中华民族绚丽多姿的饮食文化。好的译名对宣传中华饮食起着重要作用。然而, 国内饭店要么没有英译菜单, 即使有, 也是鱼龙混杂, 甚至错翻。译时, 让读者清楚地知道所食之物及烹调方法, 同时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如果有的话) , 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语言层次的转换, 更是文化层次的切换。本文试图通过对中餐菜名分析, 根据读者心理期待及中西方文化差异, 提出中餐菜名英译法。
2 翻译障碍
2.1 菜式空缺造成词汇空缺
由于地域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饮食和烹饪方法, 承载着属于自己的民俗风情及文化特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饮食文化的特殊性必然表现为语言的特殊性。“饺子、元宵、粽子、混沌”并没有相应的词来翻译。有时都被译为“dumpling”, 其实四者完全不同。众多菜名英文没有完全对等的词来使目标语读者产生和源语言读者同样的反应, 因而达不到对等的要求。
2.2 文化背景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西方国家持着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他们首先关注菜肴的营养价值, 认为菜肴是用来充饥的。而中餐恰恰相反。中餐首先要求“色、香、味、”。举凡万事万物, 无不取来命名。菜名根本看不出用料, 如金玉满堂。有些菜如“东坡肉”背后蕴涵着深厚的文化背景, 其意义早就超出食物本身。如缺乏背景知识, 读者是无法理解菜名意义的。
3 中餐菜名构成
中餐菜肴品种繁多, 菜名极其丰富。菜名除采用写实手法如“蒜香排骨”外, 有时采用比喻、象征、夸张、典故、历史人物、传说等方式, 使得菜名美妙动听, 形象逼真, 如“霸王别姬”。但是这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红烧狮子头”, 千万不能译成“Braised Lion’s head”, 否则就贻笑大方了。
中餐菜名命名方法归纳如下:
(1) 以用料命名。这类菜名仅展示原料, 不涉及刀工或烹调方法。如:虾仁玉米。
(2) 以用料及刀工命名。这类菜名除展示原料外, 还配以刀工。如:尖椒牛柳。
(3) 以烹调手段及原料/加工形状命名。这是最常见的菜肴命名方式。如:爆炒鳝片。
(4) 以味道及原料/加工形状命名。如:香辣蟹。
(5) 以比喻、象征、夸张等方式命名, 一般不涉及原料、刀工及烹调方法。如:金玉满堂。
(6) 以典故、历史人物、传说、人名/地名命名。如:东坡肉。
4 翻译原则
从文本类型和功能角度来看, 菜单属于信息文本, 以传达信息为主语, 目的是便于外国朋友看懂、听懂。他们首先关心吃什么, 然后才是背后的文化底蕴。笔者认为菜名的翻译, 应当力求清晰、准确。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保留其文化色彩。口译兼顾通顺、迅速;笔译兼顾“简洁”。因此译者先得译出中餐的原料、口味、烹调方法、刀工, 然后才是文化寓意。
5 翻译方法
中餐在烹调过程中不仅讲究“色、香、味”, 还讲究“型”。因此在备料过程中原料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对原料去骨 (boning) 、去壳 (shelling) 、剥皮 (peeling) 、刮鳞 (scaling) 、腌 (pickling) 。然后根据具体要求:剁/切——chop/cut、切块——cube、切片——slice、切丝——shred、切丁——dice、切柳/片——fillet、捣烂——mash、绞 (成肉末) ——mince、卷——roll等。常用的烹饪方法有:煮——boil、煎——pan fry、炸——deep fry、烧/焖——braise、炖——stew、炒——sauté、stir fry、爆——quick fry、扒——fry and simmer、煨——simmer、蒸——steam、烤 (面包、蛋糕) ——bake、烤——roast/grill/broil、烧烤——barbecue、熏——smoke、涮——instant boil、白灼——scald等。
(1) 音译法: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同世界各国的联系不断加深, 就像肯德基、麦当劳已为国人所接受一样, 中国的某些食品如“饺子” (Jiao Zi) 已普遍为外国人所接受, 成约定俗成的译法。翻译此类名称时, 音译以保持原有风味及文化特征。这些菜名多以广东话发音为基础, 如“炒饭” (Chow Fan) 、“炒面” (Chao Mein) 。
(2) 直译法:对于以原料、刀工、烹饪方法、口感命名的菜式, 即写实型菜名, 可采用直译法。如:西红柿炒蛋——Scrambled Tomato with Egg、椒盐排骨——Spare Ribs with Pepper&Salt。
(3) 意译法:对于写意型菜名, 如直译就不符合“信”、“达”标准, 无法使人把菜名和菜肴联系起来。这时可以采用避“虚”就“实”法, 即意译法。虽然这种方法使得菜名中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几乎丧失殆尽, 无法做到“对等”, 但由于我们首先要确保菜肴原料、烹调方法的译介, 这种信息流失是必然的, 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如:芙蓉燕窝 (Sweet Bird Nests Soup with Egg White) 、霸王别姬 (Stewed Diced Chicken with Shelled Turtle) 。
(4) 直译/音译加解释法:对于写意型菜名, 我们可以采取直译加解释法。仅仅直译/音译, 背景信息无法体现。附加解释法使得食客在大快朵颐时, 可以对中华文化略知一二。如:
宫保鸡丁:Gong Bao Diced Chicken (Diced Chicken &Peanuts with Chili Sauce, Invented by Gong Bao in Qing Dynasty)
摘要:根据菜名构成特点可以将中餐菜名分成六类。英译方法可以从读者心理期待入手, 结合跨文化交际特点, 对中餐菜名采取直译、音译、意译、直译、音译加释义等不同方法。
关键词:菜名,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乔平.中餐菜名分类及其英译方法[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4 (2) :46-49.
[2]谈谈中餐菜名英译[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6 (4) .
中餐菜名及其文化背景研究与英译 篇5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全球化,中文菜单英译
正如中国一句俗话所说, “民以食为天”, 没有了食物人们根本无法生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业也成为了一种娱乐的形式。目前, 随着中国经济和旅游业在国际上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也开始关注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美食在国际交流中也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为了弘扬中国饮食文化,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笔者走访了一些本地的饭店, 看他们是如何将中国菜单翻译成英文, 调查了英译是否准确达意, 是否能体现文化背景, 并且我们采访了一些外国友人, 他们对这些菜单也提出了一些意见。最后我们结合了英语的翻译原则与饮食文化背景研究, 提出了餐饮业菜单英译方案。
1 背景调查与分析
在走访了当地一些酒店后, 我们发现许多饭店在菜单的英文翻译上有错误, 或是英译的不够准确, 不能体现出中国菜的内涵意义, 甚至在不同的酒店我们所见到的英文菜单也是各不统一的。首先我们挑选了两家四星级酒店, 一家特色中餐馆作为调查对象。在分别看了这几家饭店的菜单后, 我们发现在冷盘菜的翻译中, “凉拌西红柿”被翻译成了“Flame Mountain Covered with Snow” (雪洒火焰山) , 这让跟我们同行的外国朋友Rachel觉得很困惑, 她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菜。而在热菜中, “回锅肉”这道东北特色菜在这几家店的英文名分别是“Twice-cooked Pork”、“Double Sauteed Pork”和“Huiguo Rou”, 可见其译名缺乏统一和标准。而最吓人的是, “夫妻肺片”居然被翻译成了“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s (丈夫和妻子的肺片) ”......看到这样的翻译, 估计外国游客早就被吓跑了, 这叫他们怎能理解我们中国美食的真正意义呢?在采访中, 我们也了解到, 各酒店菜单英语译文的来源也是多样化的, 有的是请英语好的员工翻译、有的请印刷单位请人翻译, 最重要的是没有一个酒店对菜单英译进行过评估和研究。通过笔者的走访调查不由意识到, 承担翻译工作的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根本没有充分了解这道菜的文化内涵, 并且也疏忽了英语翻译的原则。
2 中餐菜单英译策略
2.1 汉译英的常用方法
音译:指用发音近似的英语将汉字翻译过来, 这种用于译音的英语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 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音译法能避免因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和不可读性, 音译名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中国情调, 成为约定俗称的翻译法。这种方法最容易。例如中餐中的家常菜“豆腐”的翻译, 根据发音译成“Tofu”, 还有像“馄饨” (Wonton) 。然而, 外国人认为汉语的拼音很难。比如, “狗不理包子”被译为“Goubuli Baozi”, 这就不能反映出这种食物的特性或表达出这种食物的意义。
直译: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菜单翻译方法, 它能直白易懂地翻译中文菜名。比如, “西红柿炒蛋”可翻译为“Scrambled Egg with Tomato”。但是, 由于文化差异和文化代沟, 这种简单的翻译对于外国友人来说未免呆板和晦涩难懂。又或者说如果把“红烧狮子头”就翻译为“Red Burnt Lion Head”, 的话, 我们可以想象到当外国人看到这样的菜单时会感到非常惊讶, 会让他们误以为是狮子的脑袋被红烧了, 当然, 他们也不会去点这道中华美食了。
意译:也称为自由翻译, 它是只保持原文内容, 不保持原文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相比音译和直译, 意译可以更清晰地表达。能够凸显出中国菜肴讲究的“雅”。比如, “三鲜汤”, 有人直译成“ThreeSeafoods Soup”, 也有人意译成“Soup with Fish, Shrimp and Pork Balls”, 后者做了简单的解释, 外国食客看起来显得更为直观。但是有时候意译过于迟钝、无趣和乏味。比如“鱼头豆腐”译为“Beancurd with Fish”.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翻译方法体现了这道菜的原材料, 但却完全忽视了这道菜在精神层面对于“丰收”的解释 (中国的“年年有余”中的“余”正是和“鱼”谐音) 。
2.2 不同英译策略在菜单英译中的运用
写实性翻译省略了菜的内涵, 仅仅描述它的食材和做法, 通过这种翻译我们可以将菜的食材介绍给顾客。如果一些已经被广泛接受的菜名, 我们可以直接采用英译, 例如Jiaozi (饺子) , Baozi (包子) , Huajuan (花卷) ”等。但是, 有时在餐厅里, 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外国人会有一些难以理解的菜肴名称, 如“蚂蚁上树”是“Ants Climbing a Tree”, 在这种情况下外国食客通常不会点这一道特色的中国菜。因此, 在翻译的时候我们应当注重其实际意义, 不可以仅仅按照其字面的意思硬翻, 这样会让人觉得困惑不已。
写意型翻译中, 优先选择写意翻译, 能够给菜肴赋予隐含意义。中国菜关注于食物的色香味形, 因此很多的中国菜肴形象地使用暗喻来吸引外国食客。然而, 外国食客在没有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指导下也会对菜单感到困惑不解。因此, 菜肴名称不仅可以从形状和味道来翻译, 也可以选择形/味+原料来表示。例如Sliced Boiled Chicken (白切鸡) , Crispy Chicken (脆皮鸡) 等等。
3 餐饮菜单英译解决方案
3.1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有些中国地方特色菜如果直接采用直译则会使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食客产生误解, 而如果直接采用意译则又不能表达出它独特的风格。这时我们需要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如开篇我们所提到的“雪洒火焰山”这道凉菜, 其原材料为西红柿和白糖。翻译这道菜时, 我们则不能直接翻译成“Flame Mountain Covered with Snow”, 这样的翻译会使外国食客云里雾里。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这样翻译:“Flame Mountain Covered with Snow (Tomatoeswith sugar) 。
所以, 饭店在遇到这种中餐翻译问题时, 可以采取这种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 既能使外国食客了解菜的含义而又不失菜本身独特的风格。
3.2 写实型翻译与文化注释相结合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艺术, 而菜名是艺术中的艺术。许多中式菜名运用了复杂的修辞手法, 蕴含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和历史故事。如果直接翻译, 外国食客由于不了解中国的文化而不知所云;而如果直接注释又丢失了中式菜名的文化美感。故此时, 可以先采用写实型翻译, 然后在菜名后面注释其文化故事背景。
“宫保鸡丁”可译为“Kung Pao Chicken---Diced chicken with Peanuts in Chilli Sauce”。虽然宫保鸡丁已被广泛接受, 但很多外国食客可能不知道它的由来。宫保鸡丁, 又称宫爆鸡丁, 川菜系中的传统名菜, 关于宫保鸡丁的来历, 和清咸丰年间进士丁宝桢有很大关系。他曾任山东巡抚, 一向很喜欢吃辣椒与猪肉、鸡肉爆炒的菜肴, 据说在山东任职时, 他就命家厨制作“酱爆鸡丁”等菜, 很合胃口, 但那时此菜还未出名。调任四川总督后, 每遇宴客, 他都让家厨用花生米、干辣椒和嫩鸡肉炒制鸡丁, 肉嫩味美, 很受客人欢迎。后来他由于戍边御敌有功被朝廷封为“太子少保”, 人称“丁宫保”, 其家厨烹制的炒鸡丁, 也被称为“宫保鸡丁”。
若饭店可以在制作中餐的英文菜单时将一些名菜的翻译后面添加一个简短的来源故事, 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就既可以让外国友人了解到这是什么菜, 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4 结语
如何准确、恰当地翻译具有中国特色的食材及烹饪技巧以便于外国友人懂得其中的美好寓意、更好的了解中国饮食文化, 是中文菜单英译中的重中之重, 因此中国菜单英文翻译标准化越来越有必要。而中餐英译现状虽有所改观, 但形势不容乐观, 只有在充分了解我国的饮食文化基础上, 才能够将菜单翻译做的更加完美。只有不断进行菜单英译策略的研究, 提出标准化、规范化的英译解决方案, 才便于将中国饮食文化推向更大的世界舞台, 最终达到“饮德食和, 万邦同乐”。
参考文献
[1]赵会民.美食译苑[M].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2, 3, 1.
[2]SAM LEONG.Best of Chinese Cuisine Home Style[M].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1, 6, 1.
[3]陈进万.Famous Dishes and Great Cooks[M].外文出版社, 2007, 7, 1.
[4]陈丕琮.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Food And Beverage[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7, 1.
[5]林淑莲.Everyday Dishes[M].外文出版社, 2008, 1, 1.
[6]吉暐.Easy Recipes Easy Chines[M].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9, 1, 1.
中餐菜名 篇6
With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China plays on the global stage,more and more people from other countries want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hina,especially Chinese culture.As a thread going through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ese catering culture,Chinese dish names contain too much cultural elements.Since the name of a dish is the first impression given to a dining person when he or she decides to order a dish,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convey accurate information to the customer.
The profound and complex nature of Chinese menus and culinary terms add much difficulty to the task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As is known,proper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interaction among peoples of different nations as well as informing foreigners of China's special cultural environment.Any improper translation of dish names will lead to embarrassment and misunderstandings.
By analyzing Chinese culinary culture,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vide some humble opinions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translation standards on dish name translation on the basis of former study.
2 Recent Studies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
Many westerners are interested in studying Chinese culinary culture and Chinese dish names,and much work has been done in this field.English-Chinese Bilingual Hotels,Tourism and Catering Management Dictionary(1998)by the famous scholar P H.Collin,covers a variety of aspects concerning basic vocabulary of tourism industry,including dish names.He also cites examples from magazines and other publications to pick out the most satisfied renderings.
A lot of Chinese scholars have also made efforts on dish name translation.In A Concise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for Traveling at Home and Abroad compiled by Guo Lianzhang(郭廉彰,2003),over 4000 Chinese dishes are specifically listed together with their English translation.Ren Jingsheng(任静生,2001:56),discussed som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es and foods,in both oral and written situations.Wen Yue'e(文月娥,2006:118),applied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nu.
During the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the dishes and drinks served in the capital's restaurants were given'standardized'English names by publishing A Set of Fixed English Translations for Chinese Menu(《中文菜单英文译法》)by the Beijing Speaks Foreign Languages Program,a government-sponsored organization that promoted English among Beijing residents.
Despite all these studies,it's still far from satisfactory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nu.It is undeniable and evident at presen that many problems exist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
Common examples of improper translating work are as follows:1)some English equivalents are so wordy that they read like recipes instead of names,without slightest consider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s,such as'红烧狮子头'(Braised Lion's Head),2)some are confusing or misleading,such as'锦绣中华'(Beautiful China),3)some translations fail to transmit the aesthetic value of the original Chinese dish names.A dish'黄鹂鸣翠柳'has its name from a poetic line'Two yellow orioles singing in the green willows'(两个黄鹂鸣翠柳),but a current English version'Steamed Lobsters with Celery'fails to deliver the original aesthetic value.Such a chaotic situation,considering the complexity,profundity and unpredictability of Chinese cuisine,calls for more studies.
3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 on the basis of cultural featur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 is worth studying for it lives up to certain standards that are required in translating dish names,such as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dish names,transmittance of aesthetic value,convey of cultural elements on the basis of Chinese cultural features.
3.1 Cultural Features of Chinese Dish
The diversity of Chinese dishes is easily reflected by its richness in names,which present the features that distinguish them from that of any other countries.
1)Social characteristics:Chinese dish names are deeply rooted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China.Since the Chinese lay great emphasis on ways to keep healthy,food is certain to be regarded as a way to make one strong and healthy.This notion is well presented through Chinese dish names.For example,'枸杞炖蛤'(Clam Soup Simmered with Chinese Wolfberry).
Some dish names emerge in certain historical periods to echo social events.Names of famous people take up a special position in forming Chinese dish names.For instance,a dish'东坡方肉'is named after a famous Chinese poet Su Dongpo who used his special cooking method in cooking pork.
2)Regional characteristics:Chinese dish names are also characterized by regional cultural feature.Culture always confines to a certain region.As there are many regions on China's broad land,the regional culinary culture is inevitably in local dish names.Many dish names are directly named after a certain region,such as'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杭州凤鹅'((Pickled Goose,Hangzhou Style).
3)Traditional and auspicious characteristics:Since Chinese culinary culture has distinctive traditional features,it is inevitable to influence its dish names.Within Chinese tradition,six themes of'福(happiness)、禄(fame)、寿(longevity)、喜(joy)、财(fortune)、吉(luck)'are always shown to represent the auspicious concept of the Chinese.The Chinese people add art language to dish names to express their concern for life and eagerness to happy living.
Examples are not rare such as'寿桃'(Birthday Bun with Bean Paste Filling),'山城血旺'(Sautéed Eel with Duck Blood Curd),'发财鱼翅羹'(Shark's Fin in Thick Soup),etc.
Moreover,some dishes are eaten on certain days as a tradition.For instance,on the eighth day of the twelfth lunar month people would eat'腊八粥'(Porridge with Nuts and Dried Fruits).
A proper dish name and good translation not only inform a diner of its ingredient,but also the profound culture it inherits.
3.2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Dish Names
Yan Fu(1853-1921),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inese translators in the modern times,in his book Evolution and Ethics put forward his influential but controversial principles on translation,'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and'Elegance'.(王秉钦,2003:65)
Since the most important function of a dish name is to provide information of the dish for diners,it is of crucial importance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original dish names,including its ingredients,cooking methods,seasoning,etc.In this way,the translated version can give correct information to the readers and diners.
1)Translation of cooking methods:Take'煮'for example some are translated as'stewed',some'braised','boiled''sautéed',depending on materials used.
大煮干丝:Braised Shredded Chicken with Ham and Dried Tofu
水煮牛肉:Poached Sliced Beef in Hot Chili Oil
2)Translation of ways of cutting:Chinese dish names also contain lots of forms of ingredients due to the different cutting styles.They cover'切'(cutting),'剁'(chopping),'切丝'(slicing),'切条'(stripping).Translators shall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se points.
腰果鸡丁:Sautéed Diced Chicken and Cashew Nuts
炸块鸡:Deep-Fried Chicken Chunks
3)Better understanding of ingredients:Apart from the basic knowledge of cooking skills,the translator should also analyze the ingredients of a dish accurately.Mistakes will be made if the translator just translates according to the name itself.For example,'凤'in'泡椒凤爪'always refers to chicken.
3.3 Transmittance of Aesthetic Value
As has been discussed,the Chinese are likely to strive for elegance when they name the dishes.So many dish names often sound beautiful and propitious with symbolic sense by employing various features of symbolism and metaphors in order to please and attract customers.
There are primarily three techniques for translating this kind of dish names.
1)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explanation
四喜丸子:Four-Joy Meatballs(Meat Balls Braised with Brown Sauce)
咕噜肉:Gulaorou(Sweet and Sour Pork with Fat)
These dish names are very appealing to diners either because of pronunciation or lively images invoked.The names themselves will stimulate the diners to wonder what kinds of ingredients are used in the dishes.If the translator merely uses literal translation skill,it is likely to cause confusion.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add some explanation about the ingredients,etc.
2)Free translation
全家福:Stewed Assorted Delicacies
乡村大丰收:Raw Vegetables Combination
These dish names are auspicious because they have some good intention within them.In these cases,free translation is a good choice because it focuses on the sense instead of the words Thus,the aesthetic value of the original names is retained effectively.
3)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free translation:What translators should always bear in mind is that people are more interested in what a real dish is like than its name.Thus,when the names are bewildering,it is wise to translate the reality in the dish names in order to better inform diners of the dishes.This may occur to the diners that the original images are lost through this way of translation;however,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it is the only way to hold back the aesthetic value when the original name seems confusing to the diner.
口水鸡:Steamed Chicken with Chili Sauce
翡翠虾仁:Sautéed Shrimps with Broccoli
By saying transmittance of aesthetic value,it also demands that unpleasant images should be avoided in translating dish names.For example,the dish name'夫妻肺片'will create an awful and horrible impression if translated literally.Thus,it is better to be translated as'Pork Lungs in Chili Sauce'to avoid such results.
3.4 Convey of Cultural Elements
Translation is regarded as a form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translator must have the inter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be aware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Knowing the culinary differences will enable the Chinese-English translators of dish names to adopt proper translation approaches so as to make the versions more intelligible and acceptable.
1)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explanation:Many Chinese dishes are with strong cultural allusions or background.Westerners however,know little or nothing about these allusions.Under such circumstances,literal translation still works,but relevant explanations or addition of related words become necessary.
叫花鸡:Beggars Chicken(Baked Chicken)
鱼香肉丝:Yu-Shiang Shredded Pork(Sautéed with Spicy Garlic Sauce)
2)Free translation:Sometimes,certain cultural elements are unacceptable or incomprehensible to foreigners as a result o cultural differences.In these cases,free translation is more applicable.
罗汉腐皮卷:Tofu Rolls
龙凤汤:Chicken and Crusian Carp Soup
宫保鸡丁:Diced Chicken with Chili and Peanuts in Ho Sauce(Invented by Gongbao in Qing Dynasty)(董莉,2002:3)
Suggested version:Kung Pao Chicken
4 Conclusion
Chinese dish names vividly reflect China's culinary culture The quality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 has some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entry of Chinese food industry into the global market.Therefore,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study on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dish names.
By exploring into Chinese culinary culture and cultural features of Chinese dish names,this paper has analyzed severa principles abided by the translation of the dish names,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some humble opinions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hinese dish name translation.It is expected that ChineseEnglish menus in restaurants and traveling brochures at home and abroad will serve as culture ambassador to introduce the Chinese culture.
摘要:该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中国饮食文化,提出中餐菜名英译所需遵循的原则,包括准确理解菜名、符合审美原则、传播文化信息。通过对具体译例的分析,总结了直译加注、意译等翻译技巧,以期在改善、提高中餐菜名的英译质量方面提供一些见解。
关键词:中餐菜名,饮食文化,翻译技巧
参考文献
[1]Collin P H.English-Chinese Bilingual Hotels,Tourism and Catering Management Dictionary[M].Beijing:World Publishing Company,1998.
[2]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北京市旅游局.中文菜单英文译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3]董莉.从'源语文化'看中式菜肴的翻译[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3):123-124.
[4]郭廉彰.简明汉英中外旅游词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6]任静生.也谈中菜与主食的英译问题[J].中国翻译,2001(6):56-58.
[7]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D].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8]文月娥.从功能对等论看中式菜谱的英译[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7-118.
从归化与异化谈中餐菜名的英译 篇7
一、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理论
(一) 归化和异化的定义
归化与异化的理论由意大利裔美国学者劳伦斯·韦努蒂 (Lawrence Ve nuti) 提出, 他在《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中写到:施莱尔马赫使用了像“尽量这样的限定词, 说明他也认识到译本不可能完全的再现原本的风貌, 但是给译者提供了两种选择, 一是归化方法, 用民族中心主义强行使外国文本符合目标语的文化价值, 把作者送回老家;一是异化方法, 用非种族中心主义将外国文本的语言文化特征强加于目标语的文化价值, 将读者送出国。
(二) 中外归化与异化的争论
归化与异化之争, 由来已久。由于不同的语言文字结构有其自身特有的文化底蕴, 所以在跨文化的翻译中, 有时甚至产生出某种语言所要传递的信息很难通过译文传达给另一种语言的读者但又必须很准确地通过译文传递信息给读者这样的“进退维谷”的境况。这时, “异化” (foreignization或alienation) 和“归化” (domestication或adaptation) 就成为解决这一困惑和难堪的选择。
在中外理论家的许多看法和主张中, 不少人只看到矛盾的对立, 强调归化和异化的矛盾对立性和不可调和性。看不到对立矛盾的相互转化, 在译文中的兼容性。对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 中外语言学家各有其代表。国外的归化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奈达 (Eugene Nida) , 而异化派代表首推美国的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 。前者提出了翻译中的“动态对等” (或曰功能对等) 的概念, 把译文的服务对象读者放到了首要位置。后者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 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 在风格和其它方面突出原文之“异”。
二、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理论在中餐菜名英译的应用
(一) 中餐菜名的构成特点
中餐菜肴五花八门, 多种多样, 菜名一般是由原料名称、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器、菜肴的创始人或发源地等构成。
1) 原料名称。我国中餐菜名大都是直接使用菜的原料作为命名依据。如:
糖醋排骨Sweet and Sour Spareribs
上汤云吞Wonton Soup
2) 烹制方法。中餐菜名的第二种常用的命名方法是将烹饪该道菜的方法作为命名的重要原则之一。如:
红烧狮子头Stewed Pork Ballin Brown Sauce
炸子鸡Deep-fried Chicken
3) 菜肴的色香味形器。中餐讲究的是“色, 香, 味俱全。”所以, 中餐菜名的命名很大程度上会让人看了菜名即有食欲。如:
回锅肉片Sautéed Sliced Porkwith Pepper and Chili
口水鸡Steamed Chicken with Chili Sauce
4) 菜肴的创始人或发源地。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很多菜名的背后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如历史典故, 美好的传说等等。如:
夫妻肺片Pork Lungs in Chili Sauce
叫花鸡Baked Chicken
可见中餐菜名命名手法, 既有反映菜肴内容和特色的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 又有以浪漫主义为笔调的写意性命名法;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又充满着各地的地方特色。因此, 有的菜名已不单纯是菜肴的名称, 而是可引发丰富联想的艺术品名, 是国家的文化符号。
(二) 中餐菜名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1. 中餐菜名英译中的归化
正如前文所述, 我国是具有悠久饮食文化历史的国家, 菜谱的命名也有很多讲究。有些菜名可以从字面上来理解, 一般不会产生歧义, 但也有些菜名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文化背景, 甚至是某些典故, 这时译者可根据具体情况, 采取异化或是归化的翻译理论进行翻译处理。
例如, 赣菜中的藜蒿炒腊肉 (Sautéed Preserved Pork with Arte m is ia s e le nge ns is) , 三杯鸡 (Ste w e d Chicke n w ith Thre e Cups Sauce) , 江浙菜金华玉树鸡 (s lice d chicke n and ham w ith gre e ns) , 粤菜龙虎凤大烩 (thicksoupofsnake, catandchicken) 等。从上面几则菜名的翻译不难看出, 基本上都趋向于归化的翻译理论。通过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 菜名的英译强调通俗易懂, 避免多义或歧义。与此同时, 当汉语与英语之间因文化差异而出现不能通顺表达时, 采用了“译语文化替代原语文化”即采用意译的方式, 直观通达地把菜肴的原料及其烹饪方法展现出来, 便于人们了解。
2. 中餐菜名英译中的归化
诚然, 虽然大部分来中国的外国食客是想品尝中国的美食, 这时翻译应倾向于归化翻译处理。但是, 在数以百万的外国食客中也不乏想要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国际友人或是对中国的饮食感兴趣, 或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他们可能是一些国家、地区领导人或学者, 也可能是在中国的留学生或教师, 或是长期旅居中国、定居中国的人士。他们往往对中国菜的原料、烹制方法、切工、形状及口感味道等已经很熟悉了, 并且对于中国文化, 并不仅仅只是感官享有基本的了解。他们在品尝菜肴时, 更多的是精神享受。因此他们有时间, 也愿意去了解一道菜背后的故事。基于这样的翻译目的和读者, 在翻译如“油条”, “锅贴”, “麻花”等中国传统的食品时, 可采用异化翻译理论, 用汉语拼音保留其拼写方式, 即“Youtiao”、“Guotie”、“Mahua”, 最好在其后附加一定的英语介绍, 如油条Youtiao (Fired dough stick) , 锅贴 (Guotie Pot s ticke r) , 麻花Mahua (De e p fire d dough tw is) 等。这样既把我国传统的美食传递给外国人, 也能让外国人了解到菜肴的原料、烹饪方法等, 可谓一举两得。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归化和异化只是翻译的两种不同手段, 前者注重读者的理解需要, 后者侧重本土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播。在中餐菜名英译处理过程中, 要注重归化异化同时使用, 取长补短。因中餐菜名的文化特殊性, 若只用一种翻译方法是不能完全译好中餐菜名的。只有在翻译时, 采用两者兼用的翻译方法, 中餐菜名的翻译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这也是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最好途径。
参考文献
[1]VenutiL.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2]陈怡帆.试析文化交流中中式菜名英译的归化与异化[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中餐菜名 篇8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饮食文化也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传播,吸引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广泛关注。《美食译院》和《舌尖上的中国》等一系列跟饮食文化息息相关的作品的出现,也体现了对饮食文化的跨文化交流的高度重视。因此,在面临不同文化的巨大差异性的时候,如何将中餐菜名翻译得准确和优美,是使中国饮食文化得到广泛传播的关键。
二、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源于中美文化的差异,其差异除了体现在中美食物的不同以及烹饪方式的差别上,还体现在中美饮食观念上。
1.情感VS.实用。对中国人来说,饮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柴米油盐酱醋茶,无一不跟吃的息息相关。无论是小孩出生、庆祝生日、举行婚礼还是老人去世,中国人都会准备丰盛的食物来表达庆祝之情或者是怀念之情。无论任何场合,中国人总是赋予了饮食无限的情感意义。亲戚朋友一起聚餐,对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方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升华。在美国人看来,吃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是人类补充营养的方式。美国人崇尚快餐主义,并不像中国人会花很多时间准备食物和品尝美食,对他们而言,饮食更注重的是实用性,而并未赋予饮食太多的情感意义。
2.复杂VS.简单。中国人十分注重饮食本身,愿意花时间精心准备丰盛的食物,一般除了酒水、小吃、甜点、米饭和面条,还会准备十道主菜,每一道菜都包含复杂的准备工序,准备的食物越丰盛,就越能表示主人的友好和好客之情,也是对客人的尊重。在美国,跟中国比起来要简单很多,一般情况下都不会超过六道主菜。美国人一般聚餐,都是每一位客人带一道菜跟大家分享。对他们而言,聚餐的意义是为了交流分享,而不在于事物本身。因此,美国人的聚餐一般都比较简单。
3.精致VS.营养。从古至今,中国发展了八大菜系。每一大菜系都有各自的特色菜肴。从食材的选择、烹饪、食物搭配以及环境的布置,都体现了各大菜系的精致和心意。相比而言,比起菜肴的味道,美国人更注重的是营养。他们始终坚持认为饮食只是保持健康的一种方式,只有平衡食物的营养,才会最有利于人的健康。
三、中餐菜名的翻译
中餐菜名不仅仅是中国饮食产业的交流工具,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工具。鉴于中美在饮食文化价值观上的巨大差异,为了中国饮食在美国更好的传播,中餐菜名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1.中餐菜名的可译性。就语言本身而言,语言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形式。每一个国家之间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当然也体现在语言层面。正因为有这种相似性,所以两种语言之间必然能够相互转换,这就是可译性。菜名,饮食文化的传播者,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之间的菜名必然也具有这种相似性,因此中餐菜名和其他菜名之间的共通性让中餐菜名具有可译性。
2.中餐菜名的不可译性。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地区文化差别,从而造成了语言的差异,此外,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的显著差异导致了理论层面上语言的不可译现象。这种不可译主要体现在文化和语言层面上。中餐菜名是中国饮食文化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它不仅仅传达了中国菜肴的特征和烹饪技巧,也蕴含了浓厚的中国饮食文化。因此,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巨大差异,中餐菜名又具有不可译性。
3.不可译的中餐菜名的翻译方法。
(1)音译法。由于两种语言之间的地域、文化以及语言差异,使得中餐菜名从理论上来说是不可译的,但是在翻译实践中,不可译现象是可以使用必要的语言手段和翻译技巧来避免的。最常见的方法就是音译法。音译能够避免直译或者意译带来的误解,是一种以原语言发音为依据的翻译形式。许多中餐菜名在英语中难以找到对应的目标词汇,因而音译在菜名的翻译中十分常用,特别是翻译用地名、人名或地方语来命名的中国菜时,为了保持原有特色风味,往往可采用音译法,这种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和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比如:“麻婆豆腐”(ma po toufu)“东坡肉”(dongpo pork)“馄饨”(wonton)等。
(2)意译法。对于含有典故的中餐菜名,在翻译的过程中,很难找到对应的目的语表达形式时,一般采用意译法,用解释、删减、借用、改写等手段来翻译。比如,“芙蓉鸡片”译为“fried chicken slices with egg white”,就准确地将菜名翻译出来,还对菜的原材料做了简单的介绍,让读者能够明确地了解到“芙蓉鸡片”的原料和内涵,此意译的翻译方法直观而且通俗易懂。
(3)直译加注法。直译法是保持原文内容和形式的翻译方式,但简单的直译往往容易引起外国读者对中餐菜名的误解,从而达不到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效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来翻译。对于本身含有典故,直译无法体现其食材和做法的,我们可以采用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比如,“锅贴”,翻译为“Pan-Fried Dumplings”。
四、结论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不断发展传播过程中又吸收了新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中餐菜名的准确优美翻译显得更加重要也更加困难。要翻译好中餐菜名,必须要熟知中国菜系,了解中餐菜名的历史文化风俗传统,还必须要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找到中餐菜名与西方菜名的异同点,尽量让菜名的翻译越来越规范和标准化,从而准确地传达中餐菜名所赋予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充分考虑中美饮食文化观念的不同,进而使中国美食闻名世界。
参考文献
[1]刘闯.浅析中餐菜名英译的不可译性及解决[J].校园英语,2012,(7).
[2]侯雪菲.从英汉烹饪词汇语义差异看中式菜名英译[D].黑龙江大学,2009.
[3]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4]王才英.试论中国菜名的相对不可译及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09,(7).
[5]宋梅,陈丹.中式菜单英译中的可译性限度及其补偿策略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