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

2024-06-12

背景材料(共12篇)

背景材料 篇1

教材中的课文可以说都是精选的文章,学习并理解这些课文,对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是大有裨益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用好课文中的背景材料很关键。

一、巧用背景材料可以拉近距离,降低阅读难度

1. 方位距离。

即学生所在的区域和课文记叙的事情、景物所处的区域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陌生感。而消除这种陌生感的方法就是运用相关的背景材料,如当地的地图、风景、风俗等。在教学《草原》时,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了地图,让学生知道草原所在的区域——内蒙古,接着播放草原的风光图片,配上有关草原的歌曲,让学生消除距离感,在心理上喜欢草原。然后再学课文,让学生感觉好像在游览草原,课文中的描绘也就自然成了眼前的真实景物了。有了这些背景材料,课文的教学效果就非常好了。

2. 时间距离。

顾名思义,就是由于时间间隔长远而产生的距离。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以前的很多事情根本没有任何印象,更谈不上理解了。但是课文里的很多东西又必须放在当时的环境里才能讲得通,这就意味着学生和作品之间的距离必须消除。消除这种距离的方法就是介绍作品所产生的社会背景。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等一类的课文,文章记叙的事情发生的年代离现在比较久远,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对理解课文内容及主人公的品质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有效地降低阅读难度。

二、巧用背景材料可以拓宽知识,激发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应该说,学习兴趣在学习中起着决定作用。学生的兴趣又从何而来呢?让他了解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的兴趣就会自然生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配合使用有关背景材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三顾茅庐》时,我首先设计了一个“《三国》知多少”的小练习,让学生读《三国》、谈《三国》、议《三国》,了解《三国》中的人物,从而让学生知道课文的背后还有许多优美的故事,然后引出课文,学生特别愿意读课文,阅读的兴趣高涨,他们不仅理解课文,领悟人物的特点,而且增进了对名著《三国演义》的了解。一堂课,几乎都是学生在主动地学习,效果特别好。

三、巧用背景材料可以突破难点,深入理解内涵

教材中有些课文寓意较为深刻,学生难以从语言文字表面直接获得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果脱离了文章的背景材料,学生就不能领会文章的主题。教学时,只有借助背景材料,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如于谦的《石灰吟》,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如果只是理解字面意思,也没有什么意义。只有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才能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的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当然,用好背景材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背景材料的使用本不是固定的,可以在一个地方把背景介绍完,也可以把它分散在几处来交代,灵活地穿插在阅读教学之中。

背景材料 篇2

龙岩梅花山矿泉水有限公司背景材料

福建龙岩梅花山矿泉水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福建省最早生产经营饮用天然矿泉水的十家企业之一,也是开创闽西桶瓶装饮用水市场的先行者,梅花山矿泉水如今已是闽西家喻户晓的饮用水品牌。公司现有员工近25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5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8人。公司梅花山商标于1990年获准注册,2008年被认定为龙岩市知名商标,2009年被认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

公司拥有万安矿泉水和红坊天然泉水两大生产基地, 有先进的水净化线四条、桶装生产线两条、瓶装生产线两条、吹瓶生产厂一个,年可生产矿泉水10万吨和天然泉水3万吨。公司主要产品有五加仑桶装、560ml、330ml瓶装饮用天然矿泉水和五加仑桶装、560ml瓶装饮用天然泉水两大系列五个品种。

好山出好水,梅花山饮用天然矿泉水水源地位于世界A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山麓,早在1989年就通过国家地质矿产部、卫生部等部门联合组织的国家级鉴定,是目前新罗区境内唯一获国家级鉴定并取得矿泉水采矿许可证的包装饮用水品牌,其水质清沏透明、味甘沁人,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各项理化指标完全符合《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含有丰富且均衡的人体健康所需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二十多种。

为消费者真诚奉献优质、天然、健康、安全、放心的饮用水,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公司先后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QS)、食品卫生许可证等生产经营必备条件,产品经省市质监、地矿、卫生等部门历年抽检和企业送检,均符合质量标准要求。企业网址:http:///

策划目的:

1、提高企业美誉度

2、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

福建省神蜂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福建省神蜂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由福建农林大学, 广东省拍卖业事务有限公司合资兴办的, 专业从事利用蜂产品与传统中医药相结合进行医疗保健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企业。它以我国首家省级福建农林大学蜂疗研究所为技术支持、以我国首家省级福建蜂疗医院为临床中试基地、以福建农林大学蜂疗康复医疗专业为蜂疗人材培训摇篮,研发系列蜂疗高科技产品。神蜂公司不仅拥有自己的养蜂生产基地和先进的检测加工设备,还投巨资建立了全国最大的2万多平米现代蜂产品品加工厂和制药厂,2005年获得国家药监局的GMP药品生产认证。10多年来,以神蜂为品牌的蜂产品专卖店遍布全国各地,是全国唯一一家集教学、科研、开发、临床、生产、销售为一体多元化公司。

企业网址: 策划目的:现有的销售模式也仅为专卖店销售,这让“神蜂精”的销售有了很大的局限性。根据对风湿骨病的市场调查了解到,风湿骨病市场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作为一个消字号的产品,要如何进入这个市场与众多产品竞争呢?

福建龙岩渝家仔食品有限公司

福建龙岩渝家仔食品有限公司,始创于一九九八年。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农副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公司现发展为占地一万伍仟平方米的山水园林式工厂,拥有标准厂房五仟平方米及现代化综合办公大楼二千平方米,标准化验室一千平方米。主要生产以“渝家仔”为品牌的麻辣牛肉丝、美味丁香鱼、红烧猪肉丝、红烧牛排等系列食品,上述产品均由本公司独立开发研制。“诚心,用心,专心,良心,放心”是“渝家仔”食品的品牌定位,“五心合一”塑造消费者对“渝家仔”品牌的信心。“安全,卫生,健康,营养,美味”是我们的品质保证,也是我们对消费者的承诺。

为确保产品的品质,公司制定了严格、科学的原辅材料采购和检验控制程序,从原辅材料采购,到加工生产、灌装、杀菌、包装,每道工序都有专门的质检层层严格把关,确保出厂产品的品质优良。产品均选用上好的原料,不添加任何人工色素及防腐剂,结合传统特制配料精心制作而成,因此产品工艺纯正,不仅完整保留了产品原有的营养价值,更赋予其特有的鲜香口味,产品自上市以来已经取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与喜爱。

同时公司也获得了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连续几年获得“食品放心单位”“质量信得过产品”“消费者放心单位”和“福建省名牌农产品”等诸多的荣誉。

公司将继往开来,以满足消费者每一餐的营养和美味为己任,秉持臻于至善精而强的经营理念, 以“创世界一流品牌,造世界一流产品”为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企业网址:http:///member/web/index.aspx?id=55278 策划目的:

1、塑造品牌特色

解答主观题背景材料有啥用 篇3

那么,政治非选择题的背景材料到底有着怎样重要的作用,考生能够从中获取哪些方面的有效信息呢?本文拟结合高考试题,探讨审读政治非选择题背景材料的重要性。

一、确定试题的知识指向

明确题目考查的具体知识点,是解答政治非选择题首先必须弄清楚的问题。大多数的政治非选择题的设问都会对答题的知识范围作出一定规定,但是很多试题的设问对知识范围的规定并不具体,还需要考生通过分析材料涉及的行为主体、影响对象及有关现象等,并结合相关理论把生活语言转化为理论术语,才能进一步确定答题应该运用的知识。

【例1】(2014年海南卷第24题) 建设美好家园,让人民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中生活。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我国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截至2013年,全国已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县)5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986个。政府还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中央财政安排的生态补偿资金总额从2001年的2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约780亿元,累计约2500亿元。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审题思路] 试题设问规定的行为主体是党和政府,从主体的角度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上述要求,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理念;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体现了政府的职能、宗旨和原则。如果仅仅从党和政府的角度分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答案是不完整的。“建设美好家园,让人民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中生活”,“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从背景材料可以看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影响到环境和人民生活,有必要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的现实情况和政策目标分析其原因。

[答案] ①为人民服务是党和政府的宗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和政府维护人民利益、对人民负责的要求;②制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是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和政府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基本职能的重要体现;③我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必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④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二、学习必需的基础知识

由于受到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影响,有的试题涉及的理论和现象,考生并不熟悉,甚至有时是难以理解的。认真阅读背景材料,从中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能够了解相关知识,正确理解试题要求,增强答案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例2】(2014年天津卷第14题)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从春秋战国的吴越文化到唐宋的文人荟萃,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一个“文化湖州”。最近,该地依靠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开展形式多样和卓有成效的群众文化活动,一改传统的“送文化”一元主体线性结构[见图①]为“文化走亲”(以互访形式在不同区域间开展群众文化交流活动)多元主体网状结构[见图②],开创了文化活力竞相迸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崭新局面。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文化走亲”活动对于文化建设的启示。

[审题思路] 不少考生并不了解“文化走亲”是什么意思,结合背景材料的介绍,理解从“送文化”到“文化走亲”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读这些重大变化,才能正确说明“文化走亲”活动对于文化建设的启示。从材料可知,在“送文化”活动中,人民群众更多地被动接受文化,群众的意愿、群众中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包括民间传统文化)不能得到很好体现;“文化走亲”创新了文化交流的形式,实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反映群众的文化需求、开发民间文化资源。因此,回答本题可以从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大众文化等角度着手。

[参考答案] ①要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②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③要创新文化交流形式,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三、明确试题要解决的问题

答非所问,这可是高考中最令人懊恼的事。可每年高考,都会有很多考生犯下这样的“无心之过”。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考生没有准确地理解题意,特别是没有准确把握需要解决的问题。克服答非所问,很多时候仅仅分析设问是不够的,还需要考生通过分析背景材料理解问题,进一步明确试题的方向性,以增强答案的针对性。

【例3】(2014年北京卷第38题) 地铁作为流动的博物馆,被称为城市“最有价值的隐藏”。

材料:拥挤的车厢、高额的补贴……在当前地铁供需条件下,票价的合理性成为关注的焦点。某校学生围绕“北京地铁票价涨不涨、怎么涨”开展研究性学习,在采访乘客的过程中,了解到如下一些看法。

乘客甲:“两块钱票价真便宜,涨价就不那么挤了。不过我每次就坐两站,总不该和坐十几站的人花一样多的钱呀。”

乘客乙:“我通常在高峰期挤地铁上班,真是人进去,相片出来啊。其实,非高峰期就没这么多人。”

乘客丙:“地铁便捷、污染少,关系到老百姓的民生,不能只考虑经济因素。”

结合材料,你认为地铁票价应怎样调整?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理由。

[审题思路] 仅仅从设问中是难以理解地铁票价的影响的,离开材料就难以提出真正具有针对性的方案。从甲的发言可以看出,地铁票价调整可以调节客流量,但也应考虑票价的公平问题;从乙的发言可以看出,调整地铁票价可以使人们错峰出行;从丙的发言可以看出,地铁票价调整应考虑社会效益,这样就需要财政的补贴以保证地铁的正常运营。材料中这三位乘客的发言,反映了地铁票价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影响,考生在提建议时需要综合考虑他们的意见,使自己所提的意见更合理、更实用。endprint

[参考答案] 提出单一方案(普涨/不涨/降价)或者提出更加综合的方案(多坐多付费、上调高峰期票价、实施月票季票等多种票制、增加地铁线路供给等)。理由包括: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地铁作为公共交通工具,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性质,会产生社会效益,需要财政适度支持;价格变动与需求弹性;公平原则等。

四、明确试题的研究对象

背景材料介绍现实社会中某些现象、做法等,要求考生分析其原因、意义或概括措施、提出建议等。阅读这类背景材料,要在把握材料层次的基础上,首先从总体上概括材料的中心意思,概括每一层材料的意思,然后把材料的中心意思和层次意思,分别转化为理论术语,建立试题与理论的正确联系。

【例4】(2014年四川卷第13题)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年来,G省通过一系列改革,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施行《G省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办法》,取消、转移、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共508项,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办好民生实事,解决了一批就业、医疗、住房等事关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5%以上;在全国率先推出《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社会服务暂行办法》,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提供社会服务;建立全省统一互联的全天候网上办事大厅,省直部门70%以上行政审批事项和60%以上社会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

结合材料,运用“我国的政府”的知识,说明G省是怎样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

[审题思路] 本题考查“我国的政府”的知识,G省的改革包括四个方面的政策,解答的关键在于结合“我国的政府”的知识把这些政策转化为理论术语。“施行《管理办法》”,坚持了依法行政;“下放行政审批项目”,体现了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办好民生实事”,贯彻了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向社会组织购买社会服务”,可以逐步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有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网上办理行政事务”,体现了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了行政效率。

[参考答案] ①简政放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健全行政法规,提高依法行政水平。②解决一批民生问题,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增强社会公共服务职能。③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④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作者单位:四川省乐至县吴仲良中学)

背景材料在新闻中的巧用 篇4

背景材料的概念和种类

什么是新闻的背景材料?一般说来, 它是指在新闻报道中与新闻的主要事实有密切关系的历史情况、社会环境、政治局势、自然风貌、人物简历、知识资料和相关数字等。

新闻要有背景, 是由新闻报道的客观事实和新闻写作的客观规律及读者的要求所决定的。事物发展的规律都是要经历发生、发展、高潮、消亡的过程。而新闻却是截取事物发展的某一横断面, 取其最有新闻价值的一段加以报道。读者不仅要看新闻的主要事实, 而且也需要了解与新闻事实紧密关联的背景材料。因此, 在写作新闻时, 除了要把新闻主要事实写清楚外, 也必须把有关背景材料进行简要的介绍, 从而提高新闻的价值, 丰富新闻的内容, 增添新闻的声色, 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新闻背景材料的种类很多, 主要有:阐明意义交代前因的历史背景;提供资料开阔视野的知识背景;详尽说明揭开真相的事物背景;勾画概貌诱人前往的地理背景;渲染环境横向比较的社会背景;证明身份详细介绍的人物背景;除此还有政治背景、数字背景等。

背景材料的运用和功能

历史背景。一篇新闻的价值虽然主要取决于新闻事实, 但是新闻事实的历史沿革和对它所产生环境的挖掘和描述, 对于提高新闻的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 今年5月14日, 笔者发表的消息《宝丰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搬出板房搭帐篷》就写清了搭帐篷办公的历史背景:“总投资4.7亿元的海宝公司海尔冰箱生产项目, 去年12月份在宝丰县产业集聚区开工, 并与孟加拉国签订了今年出口15万台海尔冰箱的生产订单。不巧的是, 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办公用的53间板房刚好就建在该公司生产车间的规划建设地块上。”“板房不拆, 车间无法建设, 出口订单就无法兑现。拆了板房, 管委会70多名干部职工无处办公。两难之间, 管委会把困难留给自己, 决定立即拆掉板房, 另选地方搭帐篷办公。”有了这两段历史背景材料的交代和对其所产生环境的挖掘和描述, 不但阐明了拆掉板房搭帐篷办公的重大意义, 增添了新闻价值, 而且也回答了读者对为什么要拆掉板房搭帐篷办公的疑问。这则新闻发表后引起社会热议, 纷纷赞扬该县为支持客商加快项目建设、自己冒酷暑顶高温在帐篷里办公的“帐篷精神”。

知识背景。报纸新闻的读者众多, 文化程度、知识结构、术业专攻、社会经验等差异较大。因此, 记者在报道各项建设的新进展、新成就、新经验、新发明、新学说时, 必须提供有关的知识背景资料, 使各层次的读者都能看懂这条新闻。

2000年, 笔者发表的《汝官瓷窑址在宝丰清凉寺发现》, 其中就介绍了汝官窑和汝官瓷有关知识的背景材料:“汝官窑是北宋晚年20多年间专门为宫廷烧制汝瓷器具的官办窑厂。半个多世纪以来, 中外陶瓷专家曾多次寻找史称宋代5大名瓷之魁的汝官窑址, 却一直没有找到。”“汝官瓷具有胎薄釉薄、玛瑙入釉、满釉裹足、支钉烧制的独有特点;釉色主要有天青、豆绿、粉青等, 都是宫廷官用的上品, 不准流入民间, 凡有瑕疵不合格的器具全部在窑场现场打碎。现在世界上收藏保存完好的只有73件。”通过这些简要的知识背景的介绍, 使读者不仅明白了发现汝官窑遗址的重大意义, 而且增长了知识, 开阔了眼界。由于这篇消息知识背景运用得好, 在中国报业协会城市党报分会2000年度新闻评选中荣获好新闻奖。

事物背景。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背景和原因。如果记者报道时只是叙说事物本身的情况, 那么就不能满足读者对弄清其事物产生的前因和后果的需求, 要解决记者知而读者不知的矛盾, 其方法就是写新闻时必须运用事物背景材料。

2010年9月13日, 笔者发表了《宝丰县尖山坡劳模事迹展览馆开馆》的消息, 当时写新闻时, 考虑到劳模的事迹离现在久远, 如果单纯反映展览馆开馆这件事, 读者势必产生许多疑问。为此, 笔者在新闻中介绍了建纪念馆的背景:“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 赵构村的李禄、李海水、李海棠兄弟仨, 响应党的号召, 几十年如一日, 在尖山坡上凿石刨坑, 植树造林, 使千年的荒山披上了绿装。为此李禄、李海水先后分别被评为全国林业劳模和省林业劳模, 并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2007年, 尖山坡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河南省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段简明扼要的事物背景材料, 揭示了建劳模纪念馆的前因和真相, 其目的就是要教育激发子孙后代, 发扬劳模精神, 艰苦创业, 战天斗地, 造福人民。

地理背景。报道旅游景点, 特别是新开辟的游览胜地, 因鲜为人知, 所以记者必须要交代地理背景材料, 通过勾画概貌, 介绍风土人情, 讲述此地曾发生的有意义、有趣味、生动感人的人文景观, 起到诱人前往的作用。

2010年11月12日, 笔者发表的《中原解放纪念馆暨宝丰博物馆开工》的新闻中这样写道:“解放战争时期, 宝丰县曾是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所在地。1948年, 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居住半年之久。他们在这里运筹帷幄, 指挥了解放江汉、郑州等六大战役, 召开了著名的宝丰会议, 为淮海战役决战做好了充分准备。宝丰成为革命的圣地, 后又列入全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正是有了这段地理背景和人文景观的介绍, 才显示出了建设纪念馆和博物馆的重大意义所在, 也使读者对宝丰革命圣地有了新的认识, 迫切期待项目建成后前来参观游览。

社会背景。在新闻写作中, 某些事物的新闻价值往往是在同类事物的比较中才能表现出来。因此, 报道这类新闻时, 记者必须简要地描述同类事物, 渲染一定的社会环境。

今年5月28日, 笔者发表的《摘掉穷帽子, 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一文, 开头这样写道:“昔日偏僻荒凉的落凫山, 如今山林茂密, 郁郁葱葱, 景色宜人;位于山北坡的宝丰县姬家村, 过去脏乱不堪, 温饱无着, 如今山清水秀, 民富村美, 游人不断。谈起山乡变化, 村民们都说没有村支书王海轻和党员干部的艰苦创业, 就没有全村人今天的好日子。”这条新闻一开头, 就为读者提供了横向比较的社会背景材料, 使得好支书王海轻和党员干部率领村民战天斗地、改变山村面貌的业绩跃然纸上, 大大提高了新闻价值, 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 让读者爱不释手, 一口气读下去。

人物背景。在写人物新闻中, 简单地介绍人物, 往往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 很有必要把与其紧密相关的人物背景材料挖掘出来, 相对详细、比较完整地加以介绍, 让读者清晰地看到新闻人物的概貌和内心世界。%笔者写的《孙贵是俺龙泉寺村群众的主心骨》背景:“孙贵, 1942年8月出生在宝丰县龙泉寺村的贫苦家庭。他三四岁时跟着母亲到南阳一带逃荒要饭。新中国成立后, 他家分得12亩农田。”“从小就吃尽了旧社会苦难的他, 打心眼里感谢党, 热爱党;早就立志长大入党, 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958年, 他初中肄业回村劳动, 还先后当过煤矿工人、生产队长、大队民兵营长。1971年3月正式加入党组织, 当年9月被推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

孙贵为村民办了很多好事, 成为全村群众的主心骨, 这固然是读者最关注的新闻, 但没有对他个人背景材料的介绍, 读者对“孙贵的家庭出身, 青少年是怎样度过的, 他为啥能一心为民”等疑问就解决不了。这些比较完整的人物背景介绍, 较为详细地说明了孙贵的身份, 满足了读者想要了解孙贵有关情况的需要, 新闻发表后收到了极好的社会效果。

如何巧用新闻背景

经过挑选出来的背景材料, 如同摆在厨师面前的原料一样。高明的厨师会恰到好处地利用原料做出令人垂涎的一席佳肴。同样, 记者恰到好处地运用背景材料, 就能为新闻增添声色, 写出一篇令人爱不释手的好新闻来。怎样选择和巧用背景材料呢?

第一, 要紧扣主题, 切忌画蛇添足。记者采访得来的背景材料可能很多, 运用时就要挑选那些能深化主题的背景材料。同时要选用与主要新闻事实关联紧密的第一层面的材料, 做到文字少、层次少, 严防画蛇添足, 把主要事实淹没在大量的历史背景材料中。

第二, 要有立体感, 切忌喧宾夺主。要写出一篇层次清晰分明、立体感强的好新闻, 最好选用一层更比一层深刻的递进式的背景材料, 并按照新闻的结构顺序自然地插进去, 使其为事实的阐述起到铺垫或穿针引线的作用。切忌采用并列的背景材料, 以免造成材料堆砌, 喧宾夺主。

电子口岸背景材料 篇5

一、什么是电子口岸

电子口岸是中国电子口岸执法系统的简称。该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国家电信公网,将各类进出口业务电子底账数据集中存放到公共数据中心,国家职能管理部门可以进行跨部门、跨行业的联网数据核查,企业可以在网上办理各种进出口业务。

二、电子口岸简介

电子口岸目前有中国电子口岸和各个地方的电子口岸,现在各个地方都在建设各个地方的电子口岸。

中国电子口岸是国家进出口统一信息平台,是国务院有关部委将分别掌管的进出口业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电子底帐数据集中存放的口岸公共数据中心,为各行政管理部门提供跨部门、跨行业的行政执法数据联网核查,并为企业提供与行政管理部门及中介服务机构联网办理进出口业务的门户网站。目前,中国电子口岸已经与海关、国检、国税、外管等执法部门联网,提供了海关报关、加工贸易、外汇核销单、出口退税等业务功能。中国电子口岸目前主要开发全国统一的执法功能和网上备案、数据报送企业办事业务。现在各个地方都在建设各个地方的电子口岸。

三、电子口岸实现目标

中国电子口岸所要实现的目标是:

(一)建立现代化的管理部门联网综合管理模式,增加管理综合效能。在公共数据中心支持下,进出 口环节的所有管理操作,都有电子底帐可查,都可以按照职能分工进行联网核查、核注、核销。

(二)利用高科技手段增强管理部门执法透明度。中国电子口岸,借助于高科技手段,使管理部门各项进出口管理作业更规范、统一、透明,各部门、各操作环节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从机制上加强了管理部门廉政建设。

(三)便利企业,提高贸易效率,降低贸易成本。很多进出口手续在办公室通过网络就可以完成,通关效率提高,出口退税迅速,结售汇核销等手续更为便捷。

四、中国电子口岸的建立有什么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增强管理部门的管理综合效能。企业只要与电信公网“一点接入”就可以透过公共数据中心在网上直接向海关、国检、外贸、外汇、工商、税务、银行等政府管理机关申办各种进出口手续,从而真正实现了政府对企业的“一站式”服务。

其次,使管理部门在进出口环节的管理更加完整和严密。管理部门实行“电子+联网核查”的新型管理模式,根本解决业务单证弄虚作假问题,严厉打击走私、骗汇、骗税违法犯罪活动,创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再者,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通过中国电子口岸网上办理业务,企业既节省时间,又减少奔波劳累之苦,提高贸易效率,降低贸易成本,方便企业进出。

总之,中国电子口岸是贸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提高行政执法透明度,实现政府部门行政执法公平、公正、公开的重要途径。

五、电子口岸建设要求

国务院对电子口岸的要求是三个“一”:一个窗口、一个平台、一个网络,各个部门都在这个系统中交换数据。从海关内部看,这实际上是一个外部网络系统,这个系统的好处是,企业可以把业务放在电子口岸系统上,各个部门可以在不影响自身工作的前提下,在上面完成各自的操作。

电子口岸的各个部门一直面对两个问题:一是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如何本着 “服务贸易,促进发展”的宗旨,把部门的局部利益带到电子口岸中,以方便企业业务的开展。其次是信息共享。这是各个部门都感到头痛的问题。据说,电子口岸 专门有一拨人,这些人大部分的工作是做协调、沟通、解释工作。

这些问题的存在确实有客观原因。政府职能部门(往往是重要的部门)一旦将内部系统对外开放后,就有可能给非法入侵者提供机会,这样的后果自然很严重。虽然直到如今也没有发生过黑客入侵事件,但是这个可能的存在使得人们对可怕后果的警惕远远超过了对开放所产生的利益的期待。

现在,电子口岸和各个部门的内网之间设有严密的防火墙,电子口岸的防火墙是委托总参三部做的。经过慎重考虑,防火墙系统的合作方选择了总参三部,以国务院机要局的名义出现,既有技术实力,又有权威性。这个问题才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六、企业加入中国电子口岸网络有什么好处?

中国电子口岸较之现行的口岸管理模式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一、一个公共数据中心,集中存放电子底帐,信息资源共享。以前,企业想要 和政府部门联网,必须分别联网,政府部门之间数据不共享,联网的效果不明显。通过中国电子口岸,企业只要与电信公网连接,就可以透过公共数据中心在网上直 接向海关、国检、外贸、外汇、工商、税务等政府管理机关申办各种进出口手续,各政府部门也可以在网上办理各种审批手续,从而真正实现了政府对企业的“一站 式”服务。透过数据中心,企业还可以获得运输、仓储、银行、保险等行业的中介服务,企业间也可以进行联网,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

二、完全基于公网,系统开放性好,提供全天候、全方位服务。企业利用电信公网实现对公共数据中心的接入访问,企业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拨打本地电话就可以与Internet联网,并透过数据中心办理业务。

三、入网成本低。登录中国电子口岸网站,企业只需配备一些简单设备,数据中心提供免费的系统安装软件,比EDI 方式成本低。而且,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免费技术、业务支持,企业将得到更多的实惠。

四、系统直观、易学,操作简单。中国电子口岸以Windows操作系统为平台,普遍应用的IE等浏览器为工具,建立起和用户交互式的友好界面,系统提供一系列丰富的在线帮助和业务规范、操作指南查询,使用户轻松实现网上办公。

五、多重严密的安全防护措施使系统安全可靠。中国电子口岸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国内自主开发的高强度密码设计,在网传加密、网络隔离防护、机房设施安全以及身份认证、权限设置以及数字签名等安全方面采取了多重严密的安全防护措施,防黑客、防病毒、防偷窥、防抵赖。并且,该系统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处在政府部门严密管理下,安全有保证。

七、企业加入中国电子口岸网络有什么好处?

在现行的“电子口岸”企业用户新入网资格审核、企业基本信息变更及办理操作员卡、报关员卡业务过程中,企业需自行到各个部门进行审批。由于各个部门办公地点分散且对外 办公时间各有不同,给企业的审批工作造成较大的不便。为了方便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制卡中心提供企业部门审核代办服务,并承诺在递交资料次日起第7个工作日完成审批工作(发生自然灾害、电脑网络故障等原因除外)。

1、企业办理各项业务需审批部门时,可向制卡中心提出要求代办服务;

2、制卡中心核对业务所需资料无误后收取企业资料所有原件及复印件,作录入数据及审批用,向企业发放“代办业务受理回执”(以下简称代办回执);

3、递交资料次日起第7个工作日,制卡中心以电话形式通知企业审批已完成,企业可凭单位证明、代办回执及领卡人身份证原件到制卡中心领取法人卡、操作员卡及相关证件原件。

注:

1、企业相关证件原件须留在制卡中心以用于进行部门审批,如企业急需使用,可提前一天电话咨询制卡中心后,凭单位证明及代办回执到制卡中心领取证件原件,审批日期将由企业交回证件原件次日起重新计算7个工作日。

八、电子口岸有哪些收费项目?

软件费

企业在办理电子口岸手续时,当地海关(电子口岸分中心)会发给你一张软件光盘,同时一次性收取数百元不等的费用;

安全设备费

企业在办理电子口岸手续时,当地海关(电子口岸分中心)会要求你购买至少 一套IC卡、读卡器或key,读卡器220元/个,智能IC卡90元/张(2015年2月),操作员多的企业可能需要多套。另外,需要在当地制卡中心往 IC卡里下载安全证书,同时一次性收取数百元不等的费用;

证书更新费

安全证书每用2年就会到期,企业需要到当地制卡中心更换证书,有的海关要求同时更换IC卡,同时收取数百元不等的费用;

信息变更服务费

企业法人、操作员等信息变更时,需要到当地海关电子口岸部门办理,每变更 一次收服务费50元。另外如补办IC卡等操作,由驻扎在海关的东方电子口岸数据中心收取50元/张的服务费,号称“技术服务费”。在海关的办理部门,相关人员会声明办理信息变更需要涉及到工商、海关、质检等部门,可以委托他们办理,收费450元(提供发票,2012年3月,昆明海关),另外邮寄费50元/次。到海关办理这些东西,需要准备名目甚多的钱。

电子口岸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中国电子口岸是国家进出口统一信息平台,是国务院有关部委将分别掌管的进出口业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电子底帐数据集中存放的口岸公共数据中心,为各行 政管理部门提供跨部门、跨行业的行政执法数据联网核查,并为企业提供与行政管理部门及中介服务机构联网办理进出口业务的门户网站。

目前,中国电子口岸已经与海关、商检、国税、外管等执法部门联网,提供了海关报关、加工贸易、外汇核销单、出口退税等业务功能。

中国电子口岸目前主要开发全国统一的执法功能和网上备案、数据报送企业办事业务。就可以通过公共数据中心在网上直接向海关、商检、外贸、外汇、工商、税务、银行等政府管理机关申办各种进出口手续,从而真正实现了政府对企业的“一站式”服务。

通过中国电子口岸,企业只要与电信公网连接,就可以透过公共数据中心在网上直接向海关、商检、外贸、外汇、工商、税务等政府管理机关申办各种进出口手续,各政府部门也可以在网上办理各种审批手续,从而真正实现了政府对企业的“一站式”服务。

如何登录中国电子口岸网站? 17999是中国电信为中国电子口岸专设的特别服务号,企业进入WINDOWS以后,首先要拨入17999电信公网,输入用户名和口令。拨通后,启动IE浏览器,在地址框内输入中国电子口岸址:回车后就登录到了中国电子口岸网站页面,此后即可持凭已授权的中国电子口岸企业IC卡进行相关业务操作。

如何申领中国电子口岸企业IC卡? 中国电子口岸企业IC卡的申领流程是: 1.到所属制卡代理点领取并如实填写4张表格,企业法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它们分别是: 《中国电子口岸企业基本信息情况登记表》(1号表); 《中国电子口岸企业情况海关登记表》(2号表); 《中国电子口岸企业情况外汇登记表》(3号表); 《中国电子口岸企业操作员情况登记表》(4号表)。其中《中国电子口岸企业操作员情况登记表》,按照本企业指定的操作员人数,每人一联。

由工商、税务、海关、外贸、外汇部门对企业用户进行资格审查,并购买了IC卡、读卡器、Oracle Lite 软件以及向中国电信申请了17999帐号后,到制卡代理点为企业制发中国电子口岸企业法人卡和操作员卡。

目前企业在中国电子口岸有哪些应用项目? 当企业拥有了中国电子口岸企业IC卡,并做好了相关软硬件的准备,就可以登录中国电子口岸网站办理业务了。目前企业在中国电子口岸中的应用项目有:

一、企业IC卡管理子系统;

二、企业管理子系统;

三、报关单录入申报子系统;

四、出口加工区备案清单录入申报子系统;

背景材料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2-0052-01

大多数师生是十分重视课文的背景材料的。师生手中的参考资料五花八门,正式学习新课文之前,老师多提倡学生预习,预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查找文章的背景资料。为何如此?答曰: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其他相关资料,对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大有裨益。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出这样一条结论: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倒是不必急于先查找背景材料。理由是:

一、预知背景材料会错导学习语文的着眼点

文章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有两个要素:一是信息的内容是什么。二是表达的方式和效果怎样。应该说,优秀的作品都采用了恰当的表达方式,达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学生时代学习语文读文章和步入社会后读文章的目的不尽相同,不仅是为了获取文章所传递的信息,更应着眼于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能力。如果先熟知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再读课文,这样背景材料会给学生先入为主的印象,容易淡化学生第一次面对文章中的文字符号感受的思维过程,从而降低学习文章提高语文能力的作用。比如《荷塘月色》一文的第一句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如果我们知道了这篇散文是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7月,当时作者正面临艰难的选择:去当一名职业革命者投入革命的洪流,还是走一条“逃避”之路,一边搞国学,一边搞文学,那么,对于这些背景情况的了解很容易使我们把着眼点放在“他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上来。反之,如果我们不了解背景材料,就可能会思考:作者不宁静的原因何在?表现有哪些?又是怎么表达的去全面思考。

二、预知背景材料,会限制读者的创造性理解

文艺理论认为:文学创作有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由作者完成的,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认识、体会用特定形式表达出来,即形成文本的过程;第二个过程是由读者完成的。读者读作品时,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体会和认识,即解读文本过程。优秀作品往往是跨时代的,其主题具有多义性。抹去文章中带有的或后人又给其加上去的那些时代痕迹,使其成为不受时代局限的有着永恒魅力的作品。比如,学习高尔基的《海燕》,不看写作背景,一般都把海燕理解为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生活强者的形象,难道这样又有什么不可吗?学习茅盾的《风景谈》,不看写作背景,就把文章主题理解为自然和人化自然的关系又有什么不可呢?学习契诃夫的《变色龙》,不看背景材料,不照样可以认清那些变色龙们媚上欺下的丑恶嘴脸吗?

三、解读文本感受作者特定背景下的心境

离开背景材料就读不懂文章,这是语文学习的“悲哀”。这就好比经常拄着拐棍走路,一旦拐棍没有了,才发现自己离开拐棍不会走路。平时我们读的报刊、书籍,又有多少篇是附着写作背景的?如果不看写作背景就读不懂文章,能说我们的语文学习是成功的吗?应该锻炼脱离背景材料理解文章的能力。

当然,背景材料并非一无用处。直接读原文,在理解、认识上有时会失之浅、失之偏、失之错。甚至碰到难点、疑点解决不了。经过对原文的初步理解、解释文本信息后,再结合背景材料理解,就可以浅则深之,偏则补之,错则改之。至于那些卡住你的地方,有了“悱、愤”的情感基础,再看背景材料,你便可能茅塞顿开,融会贯通。待对原文进行初步的理解分析后再反过来参照背景材料,为我所用,这才是语文学习更为有效的程序。恰当运用背景材料,符合认知规律,符合语文学习的特点,符合语文能力培养的要求。

背景材料 篇7

但是,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发现, 不少老师把引入相关资料当成了一个固定的程序, 并不考虑是否需要, 也不考虑在什么时机引入。这种引入与文本阅读、体验情感并没有形成水乳交融的关系, 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一.开头蓄势导入:创设情境, 还原真实

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入作品的一些背景材料, 可以还原作者生活的特定情境, 让学生尽量缩短与文学作品的距离;同时可以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 让学生能以正确的态度体验作品, 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和心理机能得到发展。

如学习苏教版必修四“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专题中的《辛德勒名单》时, 由于作品所反映的那个时代, 已经成了六十多年前的历史, 现实和文学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所以学生的反映迟钝、情感隔膜是无可非议的。如何让学生透过语言的品味, 记住人类历史上那不堪回首的一幕, 虔诚地为和平祈祷?有些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分角色表演, 结果缺少特定的情境, 表演活动不免流于一种浮躁的形式。也有些老师生硬地介绍时代背景, 甚至说说笑笑参与学生讨论, 自然不会有严肃庄重的课堂氛围。我在上课时, 通过图片展示和播放影像资料去再现情境, 用音乐去营造一种凝重肃穆的情境氛围, 为学生的阅读设置一个“情意场”, 学生不知不觉地愀然变色, 正襟危坐, 从而拉近了作品与学生的距离, 让学生设身处地, 进入情境。有了充分的铺垫、蓄势和渲染, 学生才能设身处地地体会:法西斯的罪恶行径让多少和我们一样年龄甚至更小的孩子失去了家园失去了父母甚至宝贵的生命。他们本来和我们一样, 可以享受父母之爱、天伦之乐, 可以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 可以有自己的权利、尊严和自由。可是他们在法西斯的屠刀下, 惊恐屈辱地活着。我于是问学生, 我们昨天看斯皮尔伯格的大片《辛德勒名单》, 里面有一些暴露的镜头, 个别学生搞怪嬉笑, 难道这仅仅是导演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一个男生严肃地说:“是为了表现法西斯对人性的摧残, 对人的尊严的剥夺, 是导演对法西斯罪行的揭露。这样的镜头是很严肃和深刻的。”

二.课中乘势带入:填补空白, 读透作品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 “艺术作品所描绘的客观世界只是一个图式性框架, 里面有很多空白与模糊、不确定的地方;还有许多潜在的或处于萌芽状态的因素”。 (朱立元著《接受美学导论》) 观赏者对文艺作品的鉴赏活动, 需要借助经验和想象对作品中的空白和模糊点加以充实, 对潜在要素有一个发现、发展也就是有一个具体化的过程。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适度填补作品和学生知识的空白, 才能穿花度柳, 走进作品。

《再别康桥》是学生喜爱的传统名篇, 学生说诵读的感觉很美。但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存在诸多模糊之处。为什么说这首告别诗不应理解成离愁别恨?为什么那云彩一片也不能带走?“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到底是什么样的梦?在学生寻寻觅觅、孜孜以求时, 在诵读中品味画面美、韵律美时, 乘势带入相关背景知识和作者相关经历就可以突破理解的瓶颈。1920年秋至1922年8月, 诗人在剑桥大学学习, 与林徽因曾有一段恋情, 回国后1923年3月发表了长篇抒情诗《康桥再会吧》。1925年7月第二次造访剑桥大学, 于1926年1月发表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初, 诗人第三次造访剑桥, 回国途中于11月16日即将抵达祖国的轮船上, 挥笔写下了不朽诗篇《再别康桥》。即使不作深入探讨, 从上述事实也能感到此诗与作者对康桥的感情以及与那段美好的恋情有关。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不仅对康桥的美景和自身经历有细腻的描述, 而且直抒胸臆, 写出剑桥留学生涯对诗人的巨大影响:“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参读他1922年写的《康桥再会吧》, “你是我难得的知己……我每想人生多少跋涉劳苦, 多少牺牲, 都只是枉费无补……你我相知虽迟, 我心灵革命的怒潮, 尽冲泻在你妩媚河身的两岸……如慈母之于睡儿, 缓抱软吻;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学生则可以进一步体验:1928年创作的《再别康桥》, 抒发的不是一般的依恋之情, 诗人对康桥的钟爱远远超过了一般人常有的喜悦和激动, 康桥成了诗人永远的故乡———精神之故乡, 那里可以寻得他精神上的“根”。同时, 学生如果不了解徐志摩所处的时代, 是一个沉睡与觉醒的时代、迷惘与挣扎的时代, 就不能体验徐志摩的诗歌情感是当时的知识青年在迷惘中寻觅自由、爱与美的灵光的写照。

三.分阶段顺势嵌入:寻找原点, 读懂作者

适时介绍作者和背景, 引导学生知其人入其世, 是欣赏作品必不可少的环节。正如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 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也, 不知古人之身处, 亦不可遽论其文也。”

《项脊轩志》, 是一篇传统的古代美文, 学生对字句的理解并不困难。作者善于借生活中的琐事抒写真挚情感, 学生也不难发现。但我们通常止步于把作者的情感模式化地解读为抒写逝去亲人的悲哀和功名未尽的抑郁。我校周萌霞老师在教学中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后注释, 疏通文意, 自行积累文言知识, 然后分三次介绍归有光的坎坷偃蹇的经历, 由此串起自己的教学, 让学生逐步深入体会文章的情感, 大大拓展了文本的宽度和阅读视野。

第一次介绍作者生平遭遇, 诵读感知, 品悟情感。

这个介绍可以让学生看到作者不仅科场失利, 而且身世坎坷。学生才会在阅读文本中体会, 祖母的喃喃自语对他意味着什么, 大家庭的支离破碎对他意味着什么, 一次又一次的科举失利对他意味着什么;才能体会“多可喜亦多可悲”中的“可喜”是短暂的, 更加重了他的“可悲”。悱恻动人, 是归有光散文的突出特征。但这里的“情”, 不是单纯的“亲情”, 还有作者肩负的光宗耀祖、家族振兴的责任;不光是“责任”, 还有不能尽责、功业无成的负疚和苦痛;不光是负疚和苦痛, 还有从亲情回忆中, 从“偃仰啸歌”的读书中, 从家道败落中, 收获的感悟和汲取的能量。

在体会文中细腻的描写所带来的溢于言外的“惨恻之思”的艺术魅力时, 周老师再次穿插介绍其文学成就, 借以探究文章写法, 拓宽视野。

【PPT】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 桐城派的姚鼐评价他是架设在唐宋八大家与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近代林纾更尊他为“五百年来归震川一人而已”。 (同时展示《寒花葬志》原文)

这样学生进一步了解, 归有光作为一个失意的读书人, 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建树, 但在文学上却独树一帜。《项脊轩志》被公认为是作者“最胜之文”。学生再次诵读课文, 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善于描写生活中的小细节。比如“以手阖门”“自语”表现出祖母对孙子的疼爱和期望, “东犬西吠”、“鸡栖于厅”体现出这个家庭的混乱和无序。

在补充学习了《寒花葬志》之后, 在归纳总结了归有光散文的艺术和情思之后, 在说明了知人论世披文入情的读书方法之后, 第三次介绍归有光的一些举动, 让学生了解归有光的文人正直和良知。

【PPT】1544年, 听说嘉定一女子因反抗强暴被迫害致死, 写下慷慨激烈的文章《张贞女死事》, 慨叹道:“天地正气, 沦没几尽。仅仅见于妇女之间耳!”

1552年, 见到百姓因黄河决口而流离失所, 经实地考察写出了《水利论》《东吴水利录》四卷, 有些建议被朝廷采纳后收到良好的效果。

1556年, 倭寇入侵昆山, 积极参与防御, 并写出了《御倭议》《论御倭书》, 分析敌情献计献策。

这个介绍进一步让学生知道:归有光的人生不辉煌, 但绝对真实, 也绝对充实。这样一个屡遭打击郁郁不得志却始终积极行动的人, 他的生命能量是从何而来的?学生在项脊轩里寻寻觅觅, 终有所悟, 项脊轩如同史铁生笔下的地坛, 是作者的精神家园, 给了作者以生命的启迪和灵魂的归宿。

四.理解出现偏差时依势插入:对比深化、读准自我

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可能不受读者的经验、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一体两面的。如果受到自己知识经验的不当影响, 就会出现诸如“《背影》中‘父亲’违反交通规则”、“杜甫是一个不称职的丈夫”、“学习祥林嫂拒绝改嫁的精神”“愚公移山是破坏环境”“木石前盟违背科学常理”等偏浅认识。这个时候, 教师必须依势插入相关知识, 矫正学生的阅读偏差。读者既要联系自己的经验, 又要注重作品的时代。比如, 《雷雨》中的四凤到底是误触高压电而死, 还是因失望和悲愤而握电自杀?蘩漪是偏狭自私的人, 还是那个密不透风的“铁屋子”中的叛逆者?如何审视林黛玉的孤高傲世和尖酸刻薄, 如何理解薛宝钗既是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美人”形象, 又是一个善解人意、人人喜爱的大家淑女?解决这些疑问, 需要适时引入相关知识, 全面把握人物形象, 而不能简单地用今天的眼光去审视评判。

背景材料在民生新闻中的运用 篇8

新闻记者要善于收集和掌握背景材料

新闻的背景是指新闻发生的历史、原因和环境。背景说明新闻事件发生的具体条件、性质和意义,它是为充实新闻内容、烘托和发挥主题服务的。[1]小民生孕育着大道理,新闻记者在写民生新闻时要从小处着眼,用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来反映国家的方针政策。因此,收集和掌握准确、翔实的背景材料是写好民生新闻的前提和条件。

“采访决定写作,多思才有深度,文章要靠事实和真理服人,肯下功夫才能出精品。”[2]476要想民生新闻的报道全面、准确、有吸引力,新闻记者就必须善于在深入的采访中收集和掌握有价值的背景材料。新闻记者不能被局部的、一时的、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要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深挖事件背后的真面目,对事件发生的背景有比较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基于此,新闻记者在收集民生新闻背景材料时要细心、用心,善于发现百姓关注的、确实影响到百姓切身利益的点滴,善于挖掘事件全貌,深入社会各个阶层,采访不同的人,倾听他们的声音。新闻的背景材料就是新闻产生的渊源,是新闻的根基。

去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再次提出“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新闻战线积极响应,随之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一活动恰恰是新闻写作中最关键的。这一实践性极强的活动让新闻工作者真正有了脚踏实地深挖新闻背景的先决条件。由此读者也清晰地看到真正来自基层的层出不穷的好新闻,读者再一次看到新闻记者如此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如此倾听百姓的心声。也只有走基层,才可以真切地体味百姓的衣食住行,找到新闻写作的着力点。同时,也要求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要善于收集和掌握背景材料。全面、准确的第一手背景材料是新闻的根基。在此基础上,怀着一颗平常心细心体会民情,善于通过现实生活中的表面现象,抓住影响百姓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以及各个阶层的思想状况,才能真正从百姓的角度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确实做到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所以,新闻记者关注民生不能停留在表面,不能用“喊口号”或“蜻蜓点水”的形式采访,抓住一点表面现象就加以大肆报道;或高高在上走不下去,坐在办公室苦思冥想不肯深入基层,仅靠百姓反映的问题打个电话、问问朋友,这样的新闻写起来自己心里也没底,禁不住百姓的追问,就更别说让读者喜欢、让百姓满意了。

新闻记者要准确恰当地运用背景材料

全面、正确的背景材料,是民生新闻写作的基本素材,掌握这些有价值的原材料,新闻记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得来不易的资料进行全面的、准确的分析,善于在分析中找到矛盾的实质,找到百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到什么才是新闻报道的真正目的,要展现怎样的主题思想,能否从根本上解决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体现党的方针、政策等一系列的问题。要真正做到从百姓实际情况出发,为百姓民生着想,有的放矢地把新闻事件组织起来,凸显新闻主题。在民生新闻写作的过程中,不仅要尊重事实,结合事件发生发展的关系,有力地展现事件的真貌,正确、全面地报道民生新闻,还要适时、适当地穿插一些政策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内容,提高作品的质量、增加新闻的可读性、提升社会的关注度,更重要的是让百姓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例如:2011年12月22日,天津今晚报记者麻欣的一篇《村民眼泪顿时就出来了》[3]就是一个成功反映民生的新闻:蓟运河上的摆渡人岳振久六年如一日,守在140米宽的河边甘心为百姓服务。文章字里行间展现的背景材料使用正确、恰当,让百姓耐看、让读者欣喜。文章开篇就巧妙地运用了背景材料,介绍宁河县廉庄乡岳道口村独特的地理环境:140米宽的蓟运河将两个乡镇、十几个村庄、千余位村民隔开,河上没有桥,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摆渡;紧接着,早上8点,冷风刺骨,摆渡船上乘客、记者和摆渡人岳振久正一起拽钢丝,而这已是摆渡人今天在河上的第五个来回了。摆渡人岳振久脱下棉手套擦汗时,手上缠满了橡皮膏,厚厚的老茧上又被划了一道道深深浅浅的口子。这些描写出现在背景材料中,可以使读者清楚地看到摆渡人的形象,然而老岳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不管多晚也得把她接回来心里才踏实”,“啥钱不钱的,有就给点,没有也没关系,就是为大家图个方便”,“我就盼着这河上赶快修起个桥来,我就可以踏实地‘退休’喽”,使村民对老岳发自肺腑的感激之言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这便是记者在走基层时真实地掌握了有价值的原材料,并准确恰当地运用了,真正做到了从百姓的实际出发,其着眼点就是百姓最期盼、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也正是由于新闻记者的翔实的背景材料的积累,全面正确的分析,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认真倾听百姓的心声,真切表达百姓的呼声的精神,一篇真实、全面、准确、百姓喜闻乐见的民生新闻便展现在人们面前。

背景资料与民生新闻故事化

恰当地使用背景材料,能使民生新闻中的人物更加丰满,新闻事件的故事化,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心理,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物行为的合理性。在深入基层、收集背景材料的过程中,新闻记者已经对事件中的人物有了充分的了解,对事件中人物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均了如指掌。前文所举例的新闻中,记者用讲故事的形式,把6年来发生的摆渡人岳振久与村民之间的一个个感人的小故事娓娓道来,一句句真诚、朴实的话语,一个个催人泪下的场面,让新闻真正“活”了起来。新闻记者就是要依靠这些准确、翔实的背景材料,准确地抓住人物本身的特点,展现事件发生发展的状况。同时,正确地引用人物本身富有特色的语言,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也是新闻记者必备的能力。20世纪60年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在采访王铁人得到“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井来”、“我就不相信油都生在外国,都在外国人脚下”,这是记者怎么苦思冥想也想不出来的。[2]398在这样的富有生命力的个性化语言面前,任何描写都显得苍白无力。民生新闻就是在这样朴实无华的语言中,娓娓道来的生活故事中,紧紧地抓住读者的眼球、满足读者心理需求的同时,尽现民生新闻的生命力与社会价值。相反,有些记者认为自己已充分掌握了事件的来龙去脉,于是干脆用自己的语言对事件三言两语加以概括,结果大量新鲜生动的故事不见了,百姓富有生命力的语言没有了。民生新闻的写作要使事件中人物的真实经历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用讲故事的形式,在背景材料的有力衬托下,对事件中的人物进行细致的刻画。通过对事件主题的把握,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用生动传神的故事感动读者。这样,事件中的矛盾冲突,百姓关注的焦点、热点,通过丰富的背景材料和富有感染力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读者。同时,新闻记者在围绕主题对新闻事件报道时,新闻事件主题思想的揭示与背景资料的选取有一定的倾向性。对事件中的人物或喜爱,或感动,或愤怒,或憎恨,或与人物息息相通、水乳交融的思想感情,巧妙地在背景材料的铺垫下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样,民生新闻中的人物就在真实、形象、实事求是的状态下打动读者,鲜活的人物描写是新闻事件的闪光点,人物的言行举止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社会的关注。但背景材料的运用一定要适时、适度,切不可因背景材料引用过多、过杂而淹没主题思想。

民生新闻就是要在准确运用新闻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及时、迅速、全面、正确地反映百姓身边发生的事件,实事求是地报道现实生活中的新矛盾、新问题,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真正做到以正确的思想影响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让百姓耐看、让群众喜欢。

参考文献

[1]马凤藻, 安栋梁.简明写作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24.

[2]穆青.穆青论新闻[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

浅谈电视背景墙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篇9

1 木材在电视背景墙材料中的应用

木材是现代家庭装修使用非常普遍的一种材料, 被用作电视背景墙的材料也很常见。它质量轻, 有很好的弹性和柔韧度, 而且纹理变化较多, 美观大方, 或给人以厚重感或给人以温润感。如果用户的环保观念较强, 可以选择原木或天然木, 这些木质材料没有污染, 只要按装修的要求设计加工就可以达到美观, 环保的效果;如果用户希望装饰得更有特色, 可以在木纹的纹理和喷涂的油漆上下功夫, 现在很多如立邦、三棵树等环保漆, 使用起来效果也很好, 安全可靠。木质的家装效果是清晰自然, 更给人以温馨踏实的感觉。木质的背景墙唯一的缺点就是木质木材受气温、温度的影响较大, 容易受潮、干裂或变形, 但就现代的科技发展来看, 这不利因素对家庭装饰的影响正在逐步削弱。

2 玻璃、金属在电视背景墙材料中的应用

相比之下, 玻璃材质或金属质地的装修材料都不易变形, 它们可以防潮、防霉, 且美观大方, 清洁擦洗起来非常方便, 能够打造出晶莹、高洁的气质, 也可以营造热烈、耀眼的浓郁气氛。借助空间光线和其它材质的衬托, 可以呈现多元化令人异想不到的修饰效果。近几年来彩绘玻璃、烤漆玻璃等系列装饰玻璃的应用逐渐被人们所青睐。

如果用户想要一股古朴、原始的气息, 天然人造石料就是首选, 可以营造出立体化的墙面, 这种千变万化的天然纹理与色彩既给人以沧桑厚重的即视感, 又可以设计加工达成现代感强烈的效果。该种材料隔音效果好, 还耐侵蚀、耐污染, 打理起来方便, 装饰效果高端大气, 目前在装饰界的应用日益广泛。

3 墙纸在电视背景墙材料中的应用

普通家庭选用墙纸或壁布来作为电视背景的装饰材料。目前装修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墙纸和壁布, 材质不一, 价格不等, 有胶面纸的, 有纺织物的, 也有莹光材料的。它们花纹众多, 图案各异富贵堂皇, 可以是简洁大方的几个线条, 也可以是富贵大气的牡丹, 既可以给人以抽象的美感, 也可以给人厚重的质感, 重要的是它们造价低廉且有防潮耐热等多种功效, 是一种大众性的电视墙背景材料, 应用极其广阔。

4 油漆在电视背景墙材料中的应用

目前, 还有很多用户都喜欢在制作电视背景墙时使用油漆涂料或者是艺术喷涂。因为这种装饰的手段可以让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来任何颜色, 与客厅其它地方的色调协调一致, 绝不会产生突兀感, 与整个家装色彩非常的协调。艺术涂料突破了乳胶漆在色彩上的单调性, 让整个电视背景墙极有层次, 并且不会产生墙纸因粘贴随着时间而产生的变色、褪色、翘起和脱落的问题。它可以像乳胶漆那样施工条件宽泛、简单, 而且经过精确设计可以获取到美观的图案, 视觉效果非常好。其使用寿命较壁纸要长的多, 缺点就是不如壁纸墙布更换方便。

如果客厅的电视墙已然装修完毕, 但是稍显色泽单调或呆板的话, 还可以用其它的材料填补电视墙中的空缺的区域, 增添一些灵动的元素, 来弥补这样的缺憾。这些元素的添加因用户个人喜好的不同而不同, 风格、材质也千差万别。挑捡一些古朴大方体现主人品味的字画, 哪怕是一组简单的瓷器或别出心裁的小手工都可以起到一定的寄托作用, 这些艺术挂件或工艺品可以根据主人的心情品味而随时更换, 有时一些简单的根雕, 浮雕甚至造型独特的酒器也能起到这样的效果。

综上所述, 电视背景墙已经在装修中得到了普及, 且材料多种多样,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如果要求价格低图案丰富, 色彩多样可选, 墙纸和壁布最很好的选择。要想高端大气, 可以选择各种人造石材, 其立体感和即视感都非常好。玻璃金属材质对于客厅氛围的衬托效果最好。环保漆由于性能的不断改进, 其安全性能已被人们所接受, 成为今天装修的常见选择之一, 而木材也同样占据一定的装修市场。笔者认为, 人们在进行家庭装修的时候应根据不同材质的特性来选择电视背景墙的装饰材料, 充分体现出它们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邱小婧.构图学理论中多样与统一在家居电视背景墙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5 (11)

[2]左玉洁.构图学中节奏与韵律在家居电视背景墙中的设计应用[J].现代装饰 (理论) .2015 (08)

[3]陈天池.构图学理论中对比与和谐在家居电视背景墙中的运用[J].鸭绿江 (下半月版) .2015 (10)

背景材料 篇10

墙体材料产业对于国家的发展尤其是国家建工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且由于墙体材料生产使用存在的一定环保问题导致墙体材料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环保问题。所以要实现墙体材料产业在循环经济的背景下可持续化发展必须要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才能够构建出一个有效的循环发展体系实现良性的、有序的、合理的产业发展。

1 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的发展

循环经济特点必须要与传统的经济发展那模式进行对比。在传统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中主要是经济的线性流动且单向流动的方式, 同时在生产发展过程往往都伴随着大量的环境资源消耗和浪费并且有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破坏, 所以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不能够适应如今的经济发展。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就是要首先进行物质的循环发展形成以后环形的发展圈和可持续发展模型, 整个循环可以在内部进行循环也能够通过网络连接的方式进行各大型的循环, 通过有效的循环不再对环境排放会损害环境的物质等, 实现产业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协调融合与产业发展、人力活动与环境之间的配合。

2 墙体材料对环境的影响浅析

(1) 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我国的城市建设速度与成果都斐然, 城市发展增速以后我国的建工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其中的建筑行业。而建筑建设就必须要利用大量的墙体材料, 但是大量的需要建筑材料实际上对于土地资源而言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 曾经建筑建设中多采用红砖与水泥构建, 大量砖材被使用到建设中的同时也是对土地的破坏, 因为大量的需求就大量的消耗泥土资源造成耕地的减少等。而到了如今建筑建设形式多种多样, 曾经使用红砖进行建设的时代已经结束, 现在建筑建设中多使用空心砖, 钢筋钢材, 混凝土材料, 但是这些材料的使用对于土地资源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 公分石以及水泥的生产同样需要对山体绿地进行破坏。

(2) 对能源的影响

据统计我国一个国家建工行业就需要消耗掉整个国家超过13%的能源, 而墙体材料的能源消耗就占据建筑总耗能的百分之三十以上。红砖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煤进行烧制, 虽然如今该生产方式在大城市已经少有但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依旧在大量使用这样的墙体材料。现代化的其他的墙体材料同样需要大量的消耗能源, 水泥生产、砂石开采、钢筋钢材生产制造过程中同样需要大量的电能等。

(3) 对环境的影响

墙体材料测生产从始至终都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尤其是技术含量低的红砖生产, 甚至是如今的免烧再生砖才都还存在着产生粉尘对周围空气环境造成较大污染的问题;钢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 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严重粉尘污染, 都是墙体材料产业对于环境造成的巨大的破坏。

(4) 对建筑节能的影响

墙体材料直接对建筑的节能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为墙体作为建筑的围护结构直接关系着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 对建筑内部的的温控系统等直接产生加大影响。所以墙体材料对于建筑的节能设计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有效的保证墙体材料的节能就能够让建筑直接节能超过百分之三十, 如今的建筑建设过程中也还是逐渐使用大量的复合墙体材料以及保温隔热材料以让建筑节能。

3 循环经济视域背景下墙体材料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1) 市场秩序。如今新型的建筑墙体材料生产销售市场比较混乱还没有真正有效的管控, 国家或地方虽然制定了一些相关的规定但是由于规定缺乏细致性也就缺乏真正的管理控制, 往往存在虚假、虚高宣传来对消费者进行误导;由于缺乏真正的规范立法管理部门也没有足够的规范指导进行管理。

(2) 质量问题。由于很多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工艺技术也不复杂进入产业的门槛不高, 生产起来的设备操作都比较简单让很多地生产水平的企业进入到行业进行生产, 不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实际上也无法实现真正的循环, 这样的低质量产品对于行业而言是一种制约。

(3) 研究匮乏。我国没有专门对新型墙体材料的性能等进行细致完善的研究工作, 其次我国对墙体材料的生产缺乏必要的规划认识没有足够的时间积累经验, 很多应用到实际建设过程中的墙体材料由于时间较短也无法预知未来这些材料真正能够展现出的性能效果。

(4) 施工复杂。新型墙体材料成产虽然简单, 但是实际施工却较为复杂, 因为这些新型的墙体材料施工中必须要使用专门配套的砂浆等材料, 而且施工工艺部完善也容易导致建筑质量和安全性受到加大的影响。

4 构建产业循环发展体系

(一) 墙体材料发展三原则

(1) 减量化。在在材料的生产过程中必须要尽可能减少原材料的使用, 也必须要控制材料在实际建筑施工使用过程中的用量。通过新的工艺技术提高材料的性能和可靠性, 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排放控制污染有效的保护环境。

(2) 再利用。新型循环墙体材料必须要实现再利用的功能, 也就是能够实现多次使用以及实现更长的使用寿命以体现更高的价值。

(3) 资源化。新型材料在使用寿命达到以后并不是就可以当做垃圾进行废弃的, 这就要求新型材料必须要有资源化的性能, 也就是达到报废的期限以后还能够进行处理是指成为资源重新进行使用。

(二) 构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循环

(1) 小循环体系的构建。小循环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的一个循环措施也就是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实现的清洁、以及循环。只有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控制减少了资源的消耗与废弃物的排放才能够试下整体的污染减少控制。在循环经济背景下必须要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技术革新以实现有效的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效果。

(2) 中循环体系的构建。这是指企业与行业之间也必须要建立的一种循环发展模式、网络, 保证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要与生产行业之间建立关系。对于生产过程的上游必然产生的一些废弃物可以在生产下游进行消耗再制造, 实现产业内部的资源循环利用, 这就需要不同行业之间建立稳定的联系实现资源最优化。

(3) 大循环体系的构建。所谓的大循环体系及时基于社会层面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系统。通过应用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作为基本的生产原料来生产建筑墙体材料。保证环境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战略发展。同时, 外围围护结构所使用的墙体材料对建筑节能所造成的影响尤为凸出, 通过使用保温性能和隔热性能的材料能够有效的改善建筑墙体材料, 达到降低环节温度、减少建筑能耗的目的。这是墙体材料大循环体系在社会层面实现循环经济基本理念的重要依据。

(三) 评价

也要对循环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价, 这就包括多方面的评价工作其中就有:产品的原料、生产过程、产品的性能、施工应用等多个方而进行评价。评价也必须要保证科学和合理以保证能够指导新材料的生产, 确定以下的原则进行评价:目的性、客观性、全而性、简明性、动态性。

5 结束语

墙体材料产业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不仅仅需要考虑经济问题, 还需要更多的考虑产业的技术问题, 因为只有有了可靠地技术才能够从根源上解决墙体材料产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也只有利用更加有效的技术才能够保证产业发展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经济利益。比如在未来可以增加墙体材料的可回收利用途径, 或者增加墙体材料的功能性且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 才是能够真正保证产业良性发展的根本办法。

摘要:我国近年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而作为单一产业而言也必须要顺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潮流不断地增强产业的经济循环能力。循环经济主要就是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也就针对墙体材料产业的经济循环性进行了探讨, 针对循环经济下企业的发展模式以及墙体材料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而后对墙体材料产业的循环发展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墙体材料,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墙体材料产业

参考文献

[1]沈铮, 肖力光, 赵壮.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现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 (03) .

背景材料 篇11

关键词:主题背景;美工区;活动材料;投放技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兒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活动材料是幼儿顺利开展美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区域活动是主题教学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在主题背景下能否通过美工区活动材料,引导幼儿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充分发挥活动材料本身的教育价值,使材料与幼儿有效地互动,关键在于教师投放活动材料的策略。

一、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活动材料

如,在开展主题活动“秋天多么美”时,幼儿利用外出游玩和户外活动时间收集了许多落叶,我把它们投放在美工区,一开始很少有孩子会去关注它们,我利用这些落叶制作了几幅美丽的树叶贴画展示在美工区的墙面上,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纷纷围过来观看,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创作的欲望。在之后的美工区活动中,孩子们都争着要到美工区里进行树叶粘贴画的创作,从简单的拼贴,到有目的地拼出一些造型,孩子们创作的作品越来越生动。除此之外,教师还在美工区投放了树叶拓印画、水果粘贴画、棉签画等活动材料。加深了幼儿对秋天的认识,培养了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实现了将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的有效结合,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提供适宜的活动材料

在“春天来了”主题中,我投放了棉签、各种拓印材料、水彩颜料、毛线、皱纹纸、色纸等材料,幼儿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点画大树、手掌印大树、皱纹纸粘贴花、涂色练习等,在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的同时,还应关注孩子的兴趣。等到孩子们兴趣不断提高后,增加难度,激发他们使用各种材料进行美术创作活动的兴趣。中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也比较容易分散,幼儿的手部肌肉动作逐渐提高,精细度发展明显强于小班幼儿,教师可以投放有趣、直观、便于操作的材料。在“春天来了”主题中,我在美工区投放折纸、安全剪刀、郁金香折纸步骤图等鼓励幼儿动手操作,投放橡皮泥引导幼儿制作一幅有关于春天的彩泥画。

三、结合主题投放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的活动材料

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是不同的,区域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能为不同能力、兴趣的幼儿创设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如,在主题活动“清凉一夏”中,我在美工区投放了“夏天的服装”活动材料,能力一般的幼儿可以用教师事先画好的服装利用涂色、贴画、粘贴等形式进行设计;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利用服装拓印卡拓印服装然后进行设计。一段时间后,幼儿能力提高了,我引导幼儿自主画服装设计服装。三个不同层次的材料可以根据幼儿不同的能力灵活运用,使每个幼儿在活动中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活动材料还应该具有可操作性。活动材料能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如,在主题活动“生活调色盘”中,我在美工区提供了染纸范例、宣纸、各色颜料等材料制作染纸,幼儿兴趣很高,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染纸,通过运用不同的折叠方法,浸上不同颜色的颜料,一幅幅生动美丽的染纸作品在孩子们手中呈现。幼儿在动手染纸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美工活动带来的乐趣。

四、家园合作丰富活动材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挖掘、利用家庭的教育资源,更好地为实施幼儿园教育目标服务。”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组成部分,家长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因此,幼儿园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我在每次主题活动开展之前,都会通过家校网平台、家园联系栏、班级QQ群等多种途径,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我们的活动主题,协助我们和幼儿一同做好活动材料的收集工作。孩子们利用收集来的材料制作瓶子画,蛋壳画、豆子画、纸盘画、纸杯画等。通过收集活动材料,幼儿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创造力增强了,环保意识形成了,参与美工区活动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总之,主题背景下的美工区活动是教师根据主题活动内容、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的过程,并与幼儿自主选择、操作活动材料的过程有效融合。材料的投放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合理投放活动材料对幼儿的发展非常重要,它能够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发挥美工区的教育功效,实现主题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孔起英.幼儿园美术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朱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背景材料 篇12

一、职称评审信息化的内涵和意义

职称评审信息化就是将个人申报评审职称所需要的所有文字材料, 按要求从以往的书面材料形式调整为格式固定的电子文档进行申报提交, 利用职称评审软件系统来填报个人申报信息, 经单位主管部门和上级职改 (人事) 主管部门审核后, 集中安排各系列评审委员会通过局域网计算机统一进行网上评审, 最后进入后期服务系统进行审批和输出相关结果, 从而实现无纸化评审。职称评审信息化的作用和意义:一是申报过程无纸化。传统的职称申报需要填报大量的文字材料, 这些职称评审材料一般有几十页, 有的甚至上百页, 评委审阅时不但费时费力, 而且过后也难以整理和保存。职称评审实行信息化后, 申报人员不需要再交纸质申报材料, 原来需要几天的时间准备材料, 现在两三个小时就可快速、准确地完成填报工作, 而且便于修改、打印申报材料信息, 避免各种重复劳动;职改 (人事) 部门也不用翻阅大量的佐证材料, 只需核实通过扫描仪或数码相机制作成PDF的电子文件即可;对于评审专家, 只需一台联网且装有评审软件系统的电脑, 就可快速完成诸如材料检索、材料审阅、分析讨论、网上表决等一系列评审工作。此外, 数据的统计分析处理与专业技术资格的审批过程也可在评审软件系统中完成, 申报人员、工作人员及专家评委均可从堆积如山的申报材料中解脱出来, 整个申报过程实现了全程无纸化。二是数据填写规范化。以前的纸质申报材料, 对于数据的填写没有严格要求, 申报人员填写数据格式没有统一。职称评审信息化后, 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均对各项流程作了统一要求, 比如将含义、格式、大小规范化, 民族、单位性质、党派、职称资格、期刊等进行字典化, 申报人员要完成数据的录入工作只需简单的选择菜单操作即可, 解决了以前数据填写不够规范的问题。三是评审过程公正化。传统的职称评审过程, 只有少数评委能详细审核申报人员的申报材料, 对申报人员的综合评价比较模糊。职称评审过程信息化后, 评委从电脑中随机抽取, 而且评审过程中评委根据一定的量化指标分别对每个模块进行打分, 整个评审过程科学、公平和公正。

二、职称评审信息化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挑战

职称评审信息化使职称申报材料电子化、数字化, 这对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1. 对职称材料归档的挑战。

目前的人事档案材料一般以纸质材料归档, 职称申报全程的无纸化, 必然使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发生变化。人事档案一般需要保存获得晋升人员的职称申报表, 职称评审信息化后, 归档的对象变成电子文件, 文件材料信息的载体变成硬盘、U盘或光盘等存储设备, 这与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难以适应。

2. 对职称档案存储管理模式的挑战。

电子职称档案归档后, 能够提供借阅和利用, 但由于电子文档具有易于复制和修改的特点,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 几乎无法准确判断档案信息是否被非法复制或修改, 如果档案信息被泄露, 将有可能在网络中迅速传播, 且网络传播速度快, 事后很难采取有效的挽救措施, 加上电子文件由于保存在硬盘、U盘、光盘等存储设备中, 相对于纸质材料来说稳定性较差, 容易造成文件丢失, 同时也容易受到病毒和黑客攻击, 造成文件损坏或泄密。这些因素无疑会给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构成极大的威胁。为保证电子文件的安全性, 避免计算机网络、病毒以及人为错误操作对电子文件造成的破坏或丢失, 需要制定科学的存储管理制度, 采用先进的安全保障技术来防止档案信息的破坏、失密或盗窃。

3. 对人事档案管理干部业务技能的挑战。

传统的人事档案主要依靠手工劳动进行管理, 利用手工劳动为高校决策机构提供依据。随着职称评审的信息化, 传统的档案管理服务方式、专业知识与技能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这就要求信息时代的档案管理者, 既要有人事档案管理的专业能力, 又要熟悉和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内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具备运用新设备和开发信息的能力, 以适应信息时代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

三、提升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材料归档管理水平的途径

职称评审信息化已经势在必行, 人事档案工作必须主动面对, 积极探索推进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职称材料归档问题的有效途径, 努力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的轨道。笔者认为, 提升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材料归档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大资金投入, 确保基础设施配备到位。

根据《全国档案系统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和《中组部全国组织干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设计原则和规范》的要求, 各单位要加大人事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 确保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得以快速发展。目前高校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普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现象, 由于资金投入不够, 基础设施配备不到位, 影响了人事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因此,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努力争取学校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 只有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支持, 才有可能在资金投入、设备配备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并将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整个学校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当中, 进而推进高校人事档案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2. 健全职称评审材料归档制度。

职称评审材料归档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领导要对职称评审材料归档工作给予一定的重视, 做到对职称评审材料归档工作及时检查、督促、指导, 使职称评审材料归档工作真正起到服务于人的作用。并能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电子档案归档制度, 规范电子文件的形成、收集、鉴定、归档等一系列工作环节, 确保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材料归档工作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规范运行。

3. 电子文件采取双套制存档。

所谓双套制, 是指文件归档后二者的共存, 亦称为“双套归档”。双套制的形成, 可以是将纸质材料进行数字化, 也可以是将电子文件制作成纸质材料。双套归档可使同一份文件的纸质版本和电子版本共处于存储和可利用状态。在日常管理工作中, 电子文件在信息处理、传输、利用方面的高效具有纸质文件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而纸质文件的法律凭证作用、原始记录性以及长期安全保存的优势又是电子文件无法体现的。因此, 采取“双套制”存档是信息化背景下职称评审材料归档的有效方法, 省级职改部门及档案业务指导部门, 应积极研究信息化背景下职称材料归档的有关问题, 使职称评审材料的归档问题真正落到实处。

4. 提高人事档案管理干部的业务素质。

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技术, 更确切地说是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要做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材料的归档管理, 实现人事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不仅需要档案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而且还要掌握现代的信息化档案归档管理能力。因此, 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积极参加业务知识培训, 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 培养成为具有传统的纸质档案归档能力和现代的信息化档案归档管理能力的管理者, 以适应信息时代人事档案管理的需要。

四、结语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信息化是一个新的课题, 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面对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无纸化”给人事档案管理带来的新挑战, 学校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行动上积极支持, 经费上大力投资。人事档案管理干部者要恪尽职守, 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笔者认为, 只要认真解决上述四个问题, 就能较好地解决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职称材料的归档问题, 同时促使人事档案管理水平迈向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樊美丽.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山西档案, 2010 (, S1) .

[2]徐光.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 11X) .

上一篇:中餐菜名下一篇:不断前行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