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语公选课

2024-06-30

高校法语公选课(精选8篇)

高校法语公选课 篇1

一、引言

法语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是联合国工作语言和第一书写语言, 也是欧盟、非盟、国际奥委会等重要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 是除英语以外应用最广泛和最重要的语言。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 近年来, 除法国外, 中国与其他法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 就业市场对法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出于对法语的兴趣, 或出于将来升学和就业的考虑, 不少学生希望将法语作为第二外语。为顺应市场和学生的需要, 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了解不同的文化, 增强就业优势, 不少高校纷纷开设法语公选课, 选修这门公选课的学生非常踊跃。然而, 很多学生在开始学习阶段积极性很高, 但随着课程的推进, 或逐渐失去兴趣, 或感觉很难在这门公选课中掌握实际的法语知识, 或产生畏难情绪, 因而放弃学习。因此, 如何在公选课的课堂上实施有效的第二外语教学, 使学生学有所成, 成为不少教师思考的问题。

随着第二外语教学在我国高校越来越普及, 对法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教学研究越来越重视, 不少研究成果已经成功运用到教学中, 例如利用英法对比的方法进行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教学, 以及导入文化因素进行跨文化教学等。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以外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展开的, 针对学生专业背景多样的第二外语公选课的研究相对较少。

为强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促进学生法语学习, 笔者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法语选修课学生中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公选课的课程内容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120名学生是来自管理、艺术、理工等各个专业的大二或大三的本科生, 均已完成一个学期共30学时的法语公选课课程。下面以调查结果为基础, 主要讨论法语公选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二、法语公选课存在的问题

很多学生希望学校开设第二外语公选课, 学生报名很踊跃, 学期初开课时课室往往坐满, 甚至还有报不上名旁听的学生。但随着课程的开展和学习的深入, 上课的学生越来越少, 真正用心学习坚持到学期末的学生可谓寥寥无几。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呢? 笔者调查总结出学生普遍提出的法语公选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时间跨度和学习氛围造成的语言耗损。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如果减少或停止该外语的使用, 其运用该外语的能力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或丧失, 即出现语言损耗现象。损耗时间跨度、与受损语的接触等因素都会影响语言损耗。在二外学习过程中, 语言损耗是尤其难以避免的, 因此, 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还必须进行语言保持, 尽量多接触和使用所学语言, 这样才能抵消语言损耗带来的影响, 避免语言能力的下降。

与国内大部分高校相似, 在笔者任教的大学, 公选课每周只上一次, 每周三课时, 两次课之间相隔足足一个星期;外语是一门需要大量记忆的课程, 这么长的时间间隔对初学者的语言保持是非常不利的, 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往往就已经忘记上一节课学过的内容, 这就需要教师花较多的时间帮助学生复习才能进行新课学习。此外, 由于学生来自全校各个学院和不同专业, 不可能像学习专业课那样投入到法语学习中, 也不可能像外语专业的学生那样共同营造出法语学习氛围, 所以, 公选课学生能够接触和使用法语的机会是非常少的。在调查中, 认为公选课存在“课时少”、“应用机会少”和“缺乏法语学习环境”问题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0%, 54%和59%。由此可见, 时间跨度和缺乏接触法语的机会造成的语言耗损是造成学生在公选课中学习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2.课本内容及教学模式单一。

现时国内高校法语专业或二外法语课程普遍采用国内专家教师编写出版的教材, 如马晓宏的《法语》, 孙辉的《简明法语教程》等, 这类教材通常包括课文和词汇、课文相关的注释和语法、常用口语或文化背景介绍及课后练习。使用这些教材时, 课堂教学基本是以教师为主体, 教师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更注重语音、词汇、句型、语法等的讲解, 学生在课堂一般就是被动地做笔记和练习。以《简明法语教程》为例, 按照其教材设计, 公选课一个学期30课时的时间基本能够完成一共有八课的第一部分《语音教程》。在这一部分中, 每一课的内容包括音素、课文、词汇、语法和练习, 学生上课基本就是在老师带领下反复练习音素及单词的发音; 语法和句型的学习是以对话形式引入的, 但都是如“-Qui est-ce? (这是谁) -C’est Pascal (这是帕斯卡尔) ”、“-Qu’est que c’est... (这是什么? ) -C’est un stylo. (这是一支钢笔 ) ”这类简单的句子 ;为了让学生熟记表达和结构, 还会有大量的替换单词做对话的重复练习。虽然课文的句子和结构都是最基础的, 但在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机会并不是那么多, 而且练习多为一些反复的机械练习, 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 增加心理压力, 不利于交际能力的培养。此外, 国内编写和出版的课本普遍更新得慢, 不少词汇已经过时, 例如“magnétophone (录音机) ”这类词, 在日常生活中已用得比较少, 较为滞后, 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学生真正有兴趣和需要学习的日常交际用语, 要到后面的《入门教程》和《初级教程》部分才会出现, 而且大多是以课后补充知识的形式出现。在课时紧缺的公选课中, 教师很难顾及到这一部分的教学。在笔者进行的调查中, 有60%的学生认为法语公选课教学“过于注重语音和语法, 教学内容单一, 教学模式单一”。因此, 对非外语专业的公选课学生来说, 现时采用的课本和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实用性和吸引力, 往往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 产生厌烦情绪, 逐渐失去对法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3.英语负迁移的影响。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 已掌握的语言会对目标语言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积极的影响为正迁移, 消极的影响则为负迁移。在三语习得过程中, 第二语言的地位与语言距离密切相关, 第二语言在语言类型上越接近于目的语, 学习者越有可能使用第二语言。法语和英语有相同的26个字母, 两者同属印欧语系, 而且几百年来, 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原因, 法语与英语间的相互影响很深, 在语音、单词和语法等方面都有不少相似之处, 因此, 对于第一外语为英语的绝大部分学生来说, 在学习第二外语法语时, 他们受到第二语言, 即英语的影响往往会比母语的影响更大。

通过调查, 笔者发现, 超过三分之二选修法语公选课的学生本身就喜欢学习英语, 并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说明法语公选课的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好。因此, 在入门阶段, 法语和英语之间的相似之处帮助学生借助已掌握的英语知识产生的正迁移, 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法语。同时, 法语与英语之间还存在不少差异, 例如, 从语音学习层面来说, 法语里面没有双元音, 学生碰到两个元音字母的组合时, 很容易就会用英语的读法发音, 如把toute[tut]读成[tout];一些辅音字母组合如pl, kl, bl, fl等都要求学生在发音时, 从前一个辅音发出后快速地转换到另一个辅音, 形成辅音群, 而不像英语那样把两个字母组合形成一个音节;英语中, 词尾的辅音字母通常要发音, 而在法语中, 除部分辅音字母, 如c, l, f, r, q外, 词尾的辅音字母一般是不发音的, 因此, 学生在读法语单词时, 很容易将本来不发音的词尾辅音字母读出, 如将pas[pa]读成[pas];一些拼写与意思都相近甚至相同的单词, 如solution, 学生很容易就会完全用英语的发音方式读出;从词汇层面来说, 拼写相同或相似, 但意思不同的单词往往会令学生“望文生义”, 例如“car”这一单词, 在英语里是“汽车”的意思, 但在法语里的意思则是“因为”。英语和法语之间种种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差异, 容易对学生的法语学习产生负迁移, 让学生感觉法语非常难掌握, 不少学生甚至在语音学习阶段尚未结束时就放弃继续学习。笔者从调查中了解到, 到课程结束时, 有32%的学生表示法语“很难学”, 另外60%表示“有点难”;在表示不会继续选修法语公选课后续课程的学生中, 约65%的学生都表示放弃的原因是“觉得太难学, 学不下去”, 这很大程度上是英语负迁移的结果。

4.学生兴趣浓厚, 但学习动机难以保持。

心理学家认为, 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和主观原因, 是引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心理状态;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讲,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 是学生激发、定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 支配学生的学习行为, 说明学习者是否想要学习, 乐意学什么, 以及学习努力的程度。学习动机是制约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 学生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符合自身学习或职业发展需要的学科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也能从中得到更大的满足感。

与专业必修课的强制性不同, 高校开设的各类选修课是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或需要, 自由选择的课程;学生选择选修课的动机, 除增长知识和就业准备外, 很多是出于对某学科的好奇与兴趣。选修法语的学生也不例外。调查发现, 除少数学生表示选修法语的目的是“出国准备”、“就业准备”、“去法国旅游”及“完成学分”外, 约90%的学生选修法语的原因都是“对法语或法国文化感兴趣”。可见, 公选课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想要了解和学习法语语言背后的文化, 而不像法语专业学生那样以熟练掌握法语听说读写技能为目标。但是, 在传统语言教学中, 一学期30学时的公选课往往只能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法语的语音和最基本的语法点, 很多知识点, 例如学生更加感兴趣的文化和交际会话等只能作简单介绍, 无法深入学习; 虽然是入门初级阶段的学习, 但外语比较是一门要求大量记忆的学科, 随着课程的推进, 学生需要记忆的知识越来越多, 学习难度逐渐提高。再加上初学阶段, 尤其是语音学习阶段, 主要是以反复练习为主, 以上提到的因素, 容易让学生觉得课程枯燥无味, 产生畏难情绪, 或者认为没有学到想学的知识, 无法实现学习目标。因此, 尽管学生很容易被法语及法国文化吸引而选修法语, 但是不少学生由于不能从课程学习中获得满足感, 就会逐渐失去法语学习兴趣, 难以保持积极主动的法语学习动机。再加上公选课对学生的约束力本身就比专业课要小, 出现刚开课时课室坐满, 到中后期不足一半学生的情况也不难理解。

三、解决策略

公选课课时少、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和英语负迁移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是导致学生法语学习积极性逐渐降低和法语学习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为解决调查结果中发现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强化学习效果, 笔者建议可采取以下对策。

1.结合中外课本, 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而听说能力就是语言交际能力中最重要的部分。调查显示, 希望在法语公选课上增加“日常交际用语”和“听说能力”教学的学生分别占67%和49%。高校普遍采用的国内专家编写出版的教材更加注重词汇和语法的讲解, 让学生难以满足需求。国内的另一类法语教材是大部分社会法语培训机构所选用的法国原版教材, 如《Alter ego》, 《L’attitude》, 《Taxi》等。相对于国内专家编写的教材, 法国原版教材更新快, 且更注重实用性, 更重视法语听说交际能力的培养, 课本内容基本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对话和词汇, 例如购物、问路等, 而且所用的都是真实、地道的语言, 这对于公选课学生来说, 更有吸引力。这类教材语音和语法讲解相对简单, 不够系统, 且练习较少, 这对习惯了传统语言教学的中国学生来说, 也会造成一定的困扰, 不利于希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继续自学。因此, 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公选课课时, 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 从不同教材中选取教授内容, 甚至可以结合其他书籍及互联网上的内容, 舍弃某些繁琐难懂的概念或语法讲解, 以日常交际中常用的对话和惯用表达法为主, 将中国教材的系统性与法国原版教材的时效性结合。此外, 教师应有效利用课堂时间精讲精练, 多组织学生进行听说练习。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掌握法语的学习基础和方法, 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语语言交际能力。

2.导入文化因素,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学生在学习一门语言的同时, 也在学习一种不同的文化。在外语教学中, 了解并熟悉所学语言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文化差异的理解,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调查中, 提出希望公选课上能增加“社会文化知识”、“法国电影”和“法国歌曲”部分的学生分别占46%、44%和40%。在外语课堂中, 如果只有老师讲解课本的内容, 就很难向学生展示真实的语言情景, 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公选课教学中尤其如此。因此, 教师可以适量引入相关的文化知识, 向学生介绍法国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一些法语词汇和表达方式, 例如, 在课堂上花一些时间介绍巴黎的分区、交通等概括, 以及当地著名景点的法语名称, 使学生加深对这个城市的认识, 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对“浪漫之都”的向往, 增强法语学习动力。除此之外, 还可以利用电影、音乐和网络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例如播放一些介绍法国历史、文化的短片甚至可以抽出一些时间播放一两部语言简单有趣的法语电影, 以及利用课前和课间的时间播一些带中法双语字幕的法语音乐电影, 尽可能让学生通过相对轻松愉快的方式, 全方位地接触法语习得相关文化知识。通过利用各种多媒体资料, 可以丰富教学手段, 使教学内容更加全面, 使课堂气氛能够活跃起来,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且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法国文化, 理解中法文化之间的差异, 开阔文化视野, 改进思维方式, 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提供课外辅助,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完成计划的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学生的能力, 适当提供一些辅助学习的课外资料, 例如, 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法语学习的网站, 鼓励和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听一些法语歌曲, 看一些法语原版电影, 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继续接触法语和了解法国文化。此外, 还可以采用“任务学习法”, 布置学习任务, 通过完成实际任务达到学习目的。例如, 顺应学生想了解的法国文化的需求, 教师可以设计不同话题, 如“法国美食”、“法国地理”、“法国时尚”、“法国礼仪和禁忌”等, 让学生个人或组成团队从课外的书籍里或互联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并作整理, 最后做课堂报告。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引、辅导和补充。这样 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自己想要了解和学习的知识, 并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提高学习积极性, 同时又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老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做笔记的枯燥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创造法语学习环境, 不断激发学生法语学习兴趣。

四、结语

法语选修课的教学要求与目的与法语专业和英语专业的二外不一样, 它并不是以熟练掌握和应用法语为最终目的的, 而是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法语交际能力, 掌握法语学习的基础和方法, 并激发学生的法语学习兴趣, 扩大视野。因此, 授课老师在进行课堂设计和教学时, 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要, 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结合课程的特点和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不断思考,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生在法语公选课中学到实用知识, 学有所成, 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蒋筱瑾.高校法语公选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2 (5) :112-114.

[2]朱效惠.三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研究及其对双外语专业教学的启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8 (9) :109-112.

[3]候景娟.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大学第二外语教学模式研究.中国电力教育, 2010 (24) :194-195.

[4]李佳.浅谈二外法语教学.科教文汇, 2009 (6) :122-123.

[5]柳杰.利用英法对比促进二外法语学习.考试周刊, 2009 (30) :111-112.

高校法语公选课 篇2

公共选修课程互选通知

各学生工作办公室:

为充分发挥大学城各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推动大学城各高校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跨校修读,从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开始,大学城高校的校际通识公共选修课将纳入大学城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供大学城高校学生修读。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学生都须先在大学城网站上先行注册,注册网址为http://(本次学生注册时间定为:2011年9月14日与9月15日两天。),然后据注册帐户与密码登录后学生即可进行网上选课(具体操作方法详见附件1、2:“注册流程”与“学生选课”)。本学期学生选课时间为2011年9月19—20日。

2.每个高校上课时间仅限星期六或星期日的白天。教师在所在高校教室授课,本学期第一次上课时间统一为9月24日(星期六)或9月25日(星期日)。

3.各校根据各校自行规定确定最低开课选课人数,选课人数不足不开班,由课程开设学校或大学城网站上负责通知老师、选课学生。

4.关于课程学分收费问题:各校缴费地点与缴纳费用在系统对应学校信息中可查询。本学期缴费时间定在2011年09月21日至9月23日。

5.尤其注意:我校学生只能选择“本科院校”的公共选修课,如果选择了专科等非本科院校的公共选修课,我校不承认其所修学分。

附件1:注册流程

附件2:学生选课

教务处

高校公选课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3

与专业课程相比, 对公选课研究相对较少的根本原因是对公选课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归纳来看,开展公选课的现状和对策研究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1)加强公选课改革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 :现代高等教育除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通知,社会和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由“专才”向“多才”转变。换言之,大学生除了要学好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扩展相邻学科知识,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此外,公选课的选课机制为学生提供主动构建知识结构的机会, 使学生可以有意识地依据本身专业知识的需求学习交叉学科知识。 (2)加强公选课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国际化的趋势对现代大学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外,更要具有符合现代国家和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 (3)加强公选课改革有利于教学改革:公选课相对于专业课而言,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具有相对的自由度, 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更能归纳综合大量的学科知识构建一个符合社会、市场和学生需求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学方式上能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也能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课堂反馈和教学效果及时完善, 探索出适宜的教学方法。

以高校公选课的现状为研究对象, 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法和经验研究法,开展高校公选课现状研究,归纳起来目前高校公选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5,6,7,8,9,10,11,12,13]:(1)公选课课程体系有待完善。1教材选择困难, 虽然很多教师均是在自己专业范畴内开设公选课,专业教材很多,但是多适用于本专业的学生,很难找到适合非专业学生的教材。2授课内容:公选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够。部分教师受到课时的限制,不得不消减课程内容,只传授一些表层的基础的知识, 缺乏对课程的动态发展情况和学科前沿成果的讲解。 (2)学生选课动机有待进一步引导。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的选课动机所占的百分比从多至少排列为:“混学分”、“兴趣点”、“就业技能”、“课程的娱乐性”。因此出现“大学生职业规划”、“世界美食鉴赏”、“电影美学鉴赏”和“跟着电影学法语”等课程较热的情形。 (3)公选课师资力量有待加强。根据目前的高校实际情况,开设公选课的多为青年讲师,而名师和教授开设公选课所占的比例较少。根本原因在于目前高校公选课缺乏有效的奖励机制, 同时名师和教授教学科研任务较重, 很难有精力和时间放在通识教育方面。而通识教育更需要专业知识广阔、专业经验丰富、授课经验丰富的教师。 (4)教学方式有待丰富。目前公选课多采用传统的“填鸭式”讲授方式,忽视学生的专业差异,动机差异,难以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很难达到公选课的授课目的。有些重视科技的大学开始试探性地采取网络教学, 但是该教学方式又带来新的问题,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教学效果有限。 (5)公选课教学质量过程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缺乏对高校公选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公选课针对的是全校的学生,因此公选课班级是临时组织的, 同时公选课班级学生人数多为两百人以上,一方面不利于老师监管课堂考勤情况,导致学生出现“选而不修”的情况 ,另一方面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沟通。此外,目前高校公选课的考核方式简单单一,大多数仅要求提交一篇小论文,缺乏平时的沟通和评价,因此这种评价方法很难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立足一个青年讲师的角度, 针对目前高校公选课存在的问题,运用文献调研法和教学实验法,提出目前高校公选课改革对策:(1)针对学生本有的知识基础,撰写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教材。以水利专业的公选课“大禹的困惑”为例,该课程主要涉及水利类专业基础课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选课的学生多为非水利专业的学生, 甚至是一些文科专业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在调研、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编写一本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讲义。这本讲义具有科普性、实用性、时新性和可读性,区别于专业课程,主要注重介绍水利专业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 (2)综合运用讲授式、混合式和引导式教学方法,发挥不同教学方式的优势,弥补不同教学方式的不足。在基础知识和理论方面,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讲授式方法,使学生能系统快速地掌握专业知识。以“多媒体展示”和“视频展示”方法于“润物细无声”中使不同专业的学生能愉快接受相对枯燥的专业知识。课程内容讲授时使用专题讲授方式,授课结束后,采用团队讨论专题内容,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3)掌握课堂教学效果,重视学生的课堂反馈,控制课堂讲授质量。课堂开场多以趣味性的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针对关键知识点设置“悬念”,同时一些简单问题,可采用当场问答的形式。在课后可以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4)考核方式在保证公平的大前提下,采用综合考评方式。取消期末考试方式,而采取平时考核制度,例如,在考勤方面,鉴于学生较多,采用每次随机点名的方式,避免学生产生“来与不来结果一样”的不平心理;采用学分鼓励随堂提问和课堂讨论中较为积极的学生, 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期末采用专题讨论形式,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完成期末考核PPT汇报,促进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交流。

普通高校书法公选课现状之研究 篇4

书法是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 既有鲜明的艺术性, 又有着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价值, 它伴随着汉字的产生和发展, 经过历代书法家的熔炼和创新, 成为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书法教育是传承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千秋大业, 肩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崇高使命。

在古代, 书法教育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西周时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 “书”就赫然其中, 即识字与写字。然而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 传统的书写方式逐渐被现代科技手段所取代, 书法课程倍受冷落和忽视, 使得如今的学生普遍写不好字, 书法这一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几乎到了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局面。笔者访谈了一位高校的书法教师, 采用质的研究方法, 对他进行个案调查, 试图通过这个案研究, 从一定程度上对书法课程设置的现状有所了解和发现。

二、研究现状

我国对书法公选课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有意义的讨论与实践, 也取得了不少很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如顾翔提出“不管科技如何发达, 书法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都不会消失。在‘键盘时代’, 汉字的书法教育更需要加强, 而不是被忽视和冷落, 对‘键盘时代’高校公共书法教育进行思考及探索。”;何鑫在研究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下进行书法教学的误区后提出“书法教学要遵循系统的原则、实践的原则、直观的原则、差异的原则、渐进的原则, 书法教学策略要实行软硬兼施、双管齐下、取法乎上、借古开今”的观点;张维红“在对广东、辽宁、北京部分高校进行区域性调研的基础上, 剖析了高校书法普及性教育的现状及一般性问题, 探讨推进书法普及性教育的有益性和可行性, 并从三个方面对高等院校书法普及性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探索性的意见:一是为“精英教育”提供人才实践的平台;二是建立书法普及性教育的地位;三是适应社会需求, 尝试新的办学模式”。

三、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目的性抽样, 即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有可能为研究的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访谈对象是一位高校书法教师, 从他的角度, 来探讨目前高校书法课程设置方面的不足。

(二)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访谈和记录三种手段。访谈涉及的主要是学校开设书法课程的现状、对书法教育普及的态度、教学方法等等。

(三) 推广度及其他

本文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 是一个个案研究, 通过对他和他所在学校的情况反映一些在教学中的状况, 其实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学校都存在的问题, 客观上具有一定的借鉴推广的价值。

四、研究结果

访谈基本上按照事先拟定的问题进行, 我们先聊了一下关于他的近况, 先缓松一下气氛, 然后我们再最后进入主题并录音。由于篇幅所限, 本文只摘录主要内容 (其中Q表示笔者, A表示被访者) 。

Q:……你们学校开设了书法公选课吗?同学们的积极性怎样?

A:我们学校书法教师很少, 公选课是自愿开设的, 所以书法课也是时开时不开的……就拿上学期来说吧, 我开了一门, 总共有105名学生选, 和别的课程, 如《电影欣赏》、《中外建筑欣赏》等相比, 选书法的同学相对较少……

Q:上课的内容是什么?

A:……主要是介绍一些书法的基本常识、通过讲授中国书法史,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书法的书体流变, 解读历朝历代书法审美特征、赏析历代书法名家名作, 开阔学生视野, 提高书法鉴赏水平。介绍学习书法的基础知识、方法步骤, 以历代经典作品为范本, 指导学生临习篆、隶、楷等字体, 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各种书体的点画、结构、章法特点, 能够就自己所学习的作品进行准确临摹, 在此基础上尝试进行书法作品创作。这是我设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在实施上有难度。

Q:具体有什么困难呢?

A:书法课是属于技法类的课程, 比较适合小班教学、个别辅导, 人太多的话顾不来, 而把已经报名的105位学生分为几个班有不太现实;另一个问题是学生对公选课普遍不重视, 很多都是为了完成学分, 和自己专业不太相关, 认为学不学无所谓;另外在硬件方面, 没有专门的书法教室, 而是在普通教室, 桌子很小, 不利于书写。

Q:有订教材吗?

A:学校统一规定, 公选课不能订教材的, 只能带些图片给学生看, 或者叫他们自己回去查阅相关资料。

……

五、讨论

综合上述收集的材料, 可以看出被采访者所在的学校, 也可以说大多数学校, 在书法教学和课程设置方面是很欠缺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书法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 大部分高校书法课程都很不成体系, 有些学校甚至没有书法课, 而只是在艺术系开设书法选修课, 没有被列入课程教学计划当中, 对书法课普遍都不大重视。开设了书法课的学校教学条件和方法也有待改善, 也没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 这样的条件不可能使学生接受到正规系统的书法教育。

其次, 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和对书法的认识还有待提高。从调查和访谈结果可以看出, 选课的学生不是很多, 远不如某些热门课程, 他们的兴趣和态度也影响着书法课程的开展, 部分学生对开设书法课并不理解, 认为现在是键盘时代, 书法用到的地方不太多, 并不是很重要。

第三, 教学方法条件滞后。学习书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是比较枯燥的, 一般人都不能坚持长久, 所以很多学生都不会有太大的兴趣, 这种情况下, 怎样把书法课变成一门很有趣的课, 老师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采用讲授法、示范法、欣赏观摩法, 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精讲多练, 直观教学。

第四, 就目前来看, 书法公选课普遍重“艺”轻“技”, 技法和理论要并重。“艺”的方面, 书法公选课的课程定位不是以培养书法家为目的的专业训练, 而是要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感受传统文化为起点, 通过欣赏、学习书法, 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综合素质, 是一种普及性的教育。老师多给他们讲些书法家的故事、书法常识等方面的内容。“技”的方面, 书法具有很广泛的实用价值, 通过学习书法, 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需要, 培养一定的书写技能, 培养学生的书写技能, 这是书法教育的最低要求, 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也同样重要, 因此, 书法教育要注重“技”和“艺”的统一, 要融技法教育、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和道德教育于一体。

摘要:本文采用质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一位高校书法教师的个案调查, 研究得出目前高校书法公选课的现状, 试图通过这些个案研究, 从一定程度上对书法课程设置的现状有所了解和发现, 从他的角度, 来探讨目前高校书法课程设置方面的不足。

关键词:高校,书法教育,公选课

参考文献

[1]陈振濂.书法教育学[M].杭州:西泠印社, 1992

[2]张以国.书法:心灵的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3]顾翔.“键盘时代”高校公共书法教育的思考及探索[J].河南教育, 2008.9

[4]赵艳.探讨我国书法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J].新课程研究, 2007.9

[5]张维红.谈高校书法普及性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艺术教育, 2009.4

高校法语公选课 篇5

关键词:高等教育,公选课,合理用药

一、合理用药的含义

合理用药指根据疾病种类、患者状况和药理学理论选择最佳的药物及其制剂, 制定或调整给药方案, 以期有效、安全、经济地防治和治愈疾病的措施。剂量, 按合理的时间间隔完成正确的疗程, 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其基本要素包括:安全性, 作为诊断、预防、治疗疾病的药物, 由于其特殊的药理、生理作用而具有两重性, 即有效性和不安全性, 包括毒副作用、不良反应等;有效性, “药到病除”是药物的治疗目的;经济性, 尽可能少的药费支出换取尽可能大的治疗收益, 合理使用有限医疗卫生资源, 减轻患者及社会的经济负担。

二、普及合理用药的意义

药物是双刃剑, 既有良好疗效, 又可产生各种不良反应。合理用药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既要获得防治疾病的最佳疗效, 又要竭力避免和减少药品的不良反应。

安全合理用药首先要根据病情、病人体质和药物的全面情况适当选择药物、真正做到“对病下药”。比如止痛药就有许多种, 对于一般感冒、头痛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 (扑热息痛) 、芬必得等其中的任何一种;对于胃肠痉挛引起的腹痛可选用颠茄、阿托品等其中的任何一种。但如果将前一类止痛药用于治疗腹痛, 不但无效, 反而有害。反之, 用后一类药治疗头痛、关节痛等同样无效。

同时以适当的方法、适当的剂量、适当的时间准确地用药。“是药都有三分毒”, 例如3克以上的乌头会致命;厚朴煎的时间久了会毒变;感冒药一般会导致头昏嗜睡, 高空作业或开车前不易服用等。所以, 我们要注意药物的禁忌、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 以减少和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 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另外, 还要注意尽量用最少的钱获得最满意的治疗效果。价钱贵的药不一定是好药, 是否对症才是关键。

三、高校开设“合理用药”公选课的必要性

高校公选课是指学校各部门开设的面相全校学生选修的课程, 旨在加强素质教育,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 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为自身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公选课的开设不仅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而且有利于学校从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等多方面推动整个教学改革。当今学术发展的趋势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走向学科之间的高度综合, 交叉渗透。大学教育的目的, 不仅培养学生将来生计所需要的特殊技能和训练优秀的从业者, 也是培养一个有能力、有素质的人。公共选修课已经成为实现学科交叉、科学与人文交融和培养“通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现阶段, 我国药物合理使用问题, 一方面表现在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是国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用药方式在现代医疗科技背景下发现的问题。例如, 中国很多居民在不明确感染病原体的情况下就随意使用抗生素, 可能会导致病原体耐药性、延误病情等问题;两种以上药物联合使用时, 有的相互增效, 有的相互拮抗等。这就要求结合实际事例对药物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进行全民范围内的宣教, 而非只限于相关专业学生的教育, 以弥补非医学专业学生用药方面知识的欠缺。

四、“合理用药”公选课的内容

结合多个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公选课, 笔者以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合理用药》一书编写了本门公选课的教学大纲, 主要授课内容如下:总论;抗感染药物;抗寄生虫药物;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心血管病用药;呼吸系统疾病用药;消化系统疾病用药;维生素及矿物质类药物;外科用药;中药非处方药的合理使用。每次授课都结合近些年不合理用药的案例, 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 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促进了他们对合理用药的理性思考。

五、“合理用药”公选课的教学效果及存在问题

目前《合理用药》公选课已经开设三个班次, 每次都有尽两百名学生选课。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 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问卷式调查。三个班次的平均结果显示:有84.5%的学生对此门课程的授课内容表示满意并感兴趣;82.6%的学生对教师讲解和多媒体教学表示满意;有75.2%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对日常生活有帮助;有65.3%的学生通过学习在用药合理性方面有所提高;也有18.6%的学生感觉课程中部分术语太专业, 不好理解。

上述数据表明, 《合理用药》的授课内容选择合理、适度, 举例恰当, 理论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紧密, 对学习、生活有一定指导作用。同时, 教师也要注意不要带太多的专业术语, 以减少学生的困惑。由于《合理用药》的大部分内容是以《药理学》为基础, 所以在学生选课前应注意指导性的提示他们学习过《药理学》后再选此课, 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对专业术语陌生、不理解, 以更好的增加学生与教师的共鸣。教师还应注重与时俱进, 关注相关的热点话题和事件, 将其结合到理论教学中, 这样既生动、实际又增加课程的新鲜感, 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松青, 张军, 燕友果等.大学公选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 2011, (1) .

高校法语公选课 篇6

1、研究意义

学校体育教学组织过程中的风险主要分为两大类, 即体育教学组织风险和课外体育活动组织风险。课外体育活动组织风险又可分为课外运动训练组织风险和课外群众体育活动组织风险。体育教学组织过程中主要考虑的风险有:经济风险、教学运作风险、场馆器材风险、责任风险、人身安全风险、财产安全和环境风险。

网球是世界上最流行的运动项目之一, 属于隔网竞技项目。网球既是有氧与无氧运动相结合, 又属于户外运动, 空气流通好.运动乐趣多, 适合每一个年龄段的人进行练习。但相对乒乓球和羽毛球等运动来讲, 网球属于新型项目, 普及度不高, 场地宽阔且质量要求高少, 拍子重量大, 球也较沉;击球冲击力大, 技术容量较多, 技能要求较高, 初学者较难掌握, 高校大学生在学习网球技术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教学风险。

高校中如何识别网球教学风险, 进而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规避风险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文章将从笔者一线教学经历入手, 针对网球公选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环境、项目特点等方面涉及到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综合, 并提出规避风险的实用性、具体性的措施, 以期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改革提供必要参考。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CNKI、维普、万方等数据库, 以“网球风险、教学风险、规避风险”为关键词, 网络检索相关文献资料, 共30多篇, 并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2.2、专家访谈法

本文以面谈的方式向高校网球教学一线的10名专家进行交流, 其中教授6名, 副教授4名, 教龄在15年以上, 平均年龄47岁。面谈重点针对网球公选课教学实践中各环节、项目、环境等风险高低程度, 易发生伤害事故的情景, 规避措施等方面, 并作好记录加以归纳、分析。

2.3、经验总结法

笔者从事网球教学6年多, 一直作教学笔记, 将教学中感受网球运动风险存在的体验以及各种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因素加以记录, 并从教学方法、教学进程安排, 紧急事件处理方面写下了心得。再采用逻辑分析法进行综合、归纳和演绎, 形成较为客观的观点。

3、结果与分析

3.1、学生参与体育课的风险

3.1.1、安全意识淡薄。

对于网球课乃至整个体育课的风险认识不够, 带有侥幸心理, 从而造成了安全隐患。从对大学生课外体育运动前做准备活动的情况调查中发现, 有52%的大学生从不做准备活动, 有36.3%的学生每次都做, 但不够认真;对于可能造成的风险也停留在脚扭伤、手擦伤等轻微伤害事故的认识上。

3.1.2、组织纪律观念较差。

一些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和比赛规则, 追逐打闹, 不能完全按照体育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要求进行练习和比赛, 极易造成伤害事故。

3.1.3、缺乏体育运动的基本常识和自救措施。

大学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多数是在没有教师的监督下发生的, 一些大学生对体育卫生的认识不足, 缺乏应激下自我保护的方法, 根据对大学生轻微伤害事故处理方法的调查发现, 有40.8%的同学不会简单的处理损伤的方法。

3.1.4、技术动作不合理。

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技术动作不合理是引发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主要因素, 占总数的l7.8%。技术动作不合理主要是指错误的动作和危险动作。

3.1.5、心理因素不稳定。

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参与体育课发生伤害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 占总数的6.0%。网球技术含量较高, 规范性较强, 在学习新的较难的技术动作时, 由于胆小、害怕受伤、缺乏完成动作意识, 因强迫完成动作而产生紧张、不安和焦虑等消极情绪, 引起情绪的强烈波动, 造成运动者的心理、生理能量的大量消耗, 加之人的精神过分紧张, 导致肌肉的僵硬, 动作不协调等症状, 往往容易产生伤害事故。

3.2、教师组织教学过程中的风险

3.2.1、教师责任心不强。

不少教师对于风险认识不够深入, 不能实施合理的及时的保护与帮助措施;远离教学区, 没有认真检查和排除事故隐患。

3.2.2、组织教学有误。

有相当一部分体育课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是课堂组织松散、学生之间互开玩笑或擅自做尚未学过的动作造成的。如:网球正手、反手抽上旋球技术的挥拍练习时, 如果教师不组织好队形, 学生没有留出足够的空间, 那么就容易造成球拍打伤周围同学的事故。

3.2.3、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

教师教学能力不强, 讲解要领不清, 示范动作不规范等等, 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体育教师如不经常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不断充实自己, 随着年龄的增长, 教学能力就会下降, 示范不够规范, 这就使学生理解动作不透彻, 容易造成意外伤害事故。

3.3、外界环境的风险

本文提及的外界环境的风险主要包括:体育教学场地器材设备、体育教学依赖的气候等物理条件。

有学者调查, 因场地、器材等体育设施不安全而引发的伤害事故占学生体育运动伤害的39%。场地器材条件较差, 体育固定设施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 年久失修又没有及时更换, 安装不牢固, 放置不合理, 场地不平整, 都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如塑胶场地质地不均匀、球拍松动、吸汗带使用过度等。另外, 高温、暴雨等灾害引发的安全问题, 如中暑、昏厥等现象在夏季网球教学中时有发生。

3.4、运动项目自身的风险

由于体育运动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特别是竞争性、对抗性很强的项目, 它的特点造就了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有一定风险。例如:挥动球拍对手腕部间接的震动;反手抽上旋球时对肘关节的牵拉, 跑动中急停侧身击球对膝关节的扭转等。

有人在对高校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调查中发现网球项目造成的运动伤害排在所有项目的第4位。

4、网球教学中规避风险及伤害应对策略

4.1、策略

规避风险的策略, 包括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降低和风险应急等。

本文针对高校体育教学特点, 以教学三个阶段分层, 将规避策略以具体化措施的形式渗透到各个阶段中。

4.2、课前

4.2.1、教师方面:

A.做好授课准备:除了熟悉教学内容以外, 还应检查授课班情况, 做好因材施教。教师了解课程进度、伤病员情况, 对不同学生的运动负荷的安排做到心中有数。

B.检查场地、器材、天气等情况。教师课前应确认场地是否打滑、是否有破损等, 大面积的就停上、小面积的则在集合时向每位同学告知避让或用拖布吸干水分, 比如:雨后网球场等塑胶场地容易积水, 而且雨后粉尘较多, 应提前做处理;另外教学用拍有破损、拍线有松动应及时更换。

C.提供必要衍生设备、物品:如:网球场周围有铁网, 防止网球嵌入铁网较高处而准备竹竿;放置干燥拖布或雨刮设备等。

D.熟悉相关法律、规定。对于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如何处理, 责任如何认定和追究, 教师应当有清楚的认识, 才能合理而及时的加以处理, 因此课前了解国家对于处理意外伤害事故的法律法规也是很重要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教师法》、《体育法》。

E.进行安全教育。教师课前应向学生们告知常规的安全行课法规、与项目有关的特别的安全注意事项。比如告知学生不得在球场有人练习时横穿球场, 拾取网前球时确保场上没有其他练习或者捡球前示意练习者暂停, 正反手的集体徒手挥拍练习时确保前后左右足够的间隔距离等。

4.2.2、学生方面:

A.穿运动装、带齐装备和必要护具。紧身的衣裤、皮鞋、靴子等容易造成身体活动度受限, 有摔倒、拉伤等风险。

B.有伤病或例假的同学提前向老师说明情况, 特别是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等方面的先天性疾病或功能缺陷的情况, 主动向老师说明会降低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风险。举个其他项目的例子, 某一年新学期开学后, 某高校大学生在篮球课进行中完成“三步上栏”技术动作时突然晕厥, 教师立即采取了应急措施, 但学生仍在急救约1小时后死亡, 医院诊断是猝死, 尽管学校在法律上需承担责任, 但这里想说的是, 学生自己有先天性的心血管疾病, 却从未主动向教师说明情况, 平时依然参与和其他同学一样运动负荷的教学活动, 掩盖病情, 导致悲剧的发生。网球项目的持球练习强度较大, 倘若确有疾病隐患或不适宜剧烈运动的情况, 提前告知教师才能在安排教学的时候会有所考虑。

4.3、课中

4.3.1、教师方面:

A.留意学生变化, 做好医务监督。尽管课前充分准备, 但课堂上教师仍然得善于观察, “防患未然”。当学生由于运动负荷不适应出现面色、呼吸、心跳、动作准确性等外在表现的变化时, 应当立即询问情况, 必要时终止运动。

B.管理合理、教学适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 对于伤病等不能正常行课的同学可安排见习或者将其集中分组进行小负荷练习。比如:有先天性疾病不能剧烈运动的同学可令其见习或根据自身情况小强度练习, 每十分钟由教师监测或自我监测心率, 控制在100-120次/分为宜;来例假的女生进行徒手挥拍、慢动作演练等;大病恢复期的同学可以进行徒手挥拍的原地练习, 脚伤的同学可做上肢动作练习等, 总之, 教师灵活掌握, 合理安排。

C.做好应急反应。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来源以及发生过程而专门制定的应对计划, 目的是为了对付突发性风险事故发生造成的心理恐慌与混乱。风险发生时和发生后的应急措施, 包括第一应急反应、急救措施、实施步骤及分工与协调配合等, 力求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比如, 一旦发生意外事故, 要在急救的同时, 迅速拨打就近急救电话 (如全国急救电话:120、各校区保卫处电话等) 。再如腿部肌肉痉挛, 立即用解痉挛方法缓解疼痛;球撞击发生开放性损伤时, 在采取止血方法的同时, 迅速将伤者根据安全运送方案送往医院或拨打急救电话。对于伤及颈椎、腰椎或心脏病人的运送, 一定要按照安全运送方法进行。

D.重视准备活动。项目不同, 准备活动的侧重点也不同, 除了一般性准备活动外, 专项热身运动应突显, 如:充分拉伸肩、肘关节, 做一些横向滑步练习, 腕、踝关节的转动练习等。

E.重视自我保护技能的教学。教师可增加运动自我保护技能的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地实施自我保护训练;可专门安排时间通过语言讲解自我保护技能的知识;对于有条件的场地, 教师还可根据高校学生体育实践中高频出现的运动致伤情况, 利用保护垫, 模拟运动中摔倒、意外相撞、动作失误时身体的失控等至伤情况, 并就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关的自我保护动作练习, 比如:要重点提高学生防摔倒能力, 学会在摔倒时顺势的滚动、滚翻动作、提高在人与人或人与物相撞时快速保持肌肉紧张, 屏住呼吸的能力、学会腾空后的落地缓冲、在腾空状态下抱头转体动作、学会腾空→落地→下蹲→侧倒 (或后倒) 滚动的组合缓冲动作等等。

4.3.2、学生方面

首要的是“一切行动听指挥”, 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和活动;其次是自我监控和自我保护;当身体有异常情况时务必停止运动并第一时间告知教师, 切忌“过分自信”, “硬扛过去”。如遇中暑晕厥时一定尽快扔掉球拍和球然后就地蹲下或靠住坚实物体。

4.4、课后

4.4.1、教师及时总结。

笔者建议:“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下课后教师记录不同班的课程进度、伤病员情况、及时调整运动负荷, 给下一次课的课前准备提供依据。

4.4.2、检查、报告体育器材设施的使用情况。

及时提醒器材管理人员检查、维修、更换有安全隐患的器材设备, 可与体育委员一起检查教学用具的回收情况, 如果课后将球、球拍、护具等随便摆放在操场上, 无人看管, 更无人指导, 学生也有发生意外的风险。

5、结论与建议

5.1、网球课前教师做好授课准备:

检查授课班情况, 做好因材施教。检查场地、球拍、天气等情况;提供必要辅助设备以确保安全, 熟悉相关法律、规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5.2、网球课中教师留意学生变化, 做好医务监督。

做好应急反应。了解风险发生时和发生后的应急措施, 重视准备活动, 重视自我保护技能的教学。学生在上课时要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并自我监控和自我保护。

5.3、网球课后教师及时总结。

记录不同班的课程进度、伤病员情况、及时调整运动负荷, 给下一次课的课前准备提供依据。检查、报告体育器材设施的使用情况等。

高校法语公选课 篇7

1 开设《 化学与健康》 公选课的必要性

2011 年是联合国确定的“ 国际化学年”, 化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起到了密切作用。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 不仅是人类了解世界的基础, 对人类的经济发展、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以及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的生活方式充斥着我们的每一天:开着电动汽车住着隔音房;吃着巧克力、果冻、口香糖;进行健身活动如游泳、滑雪、喝运动饮料;日常生活里穿丝袜、烫发、护肤品;夏天使用防晒霜、灭蚊片;看演出时挥舞荧光棒、2008 年奥运北京上空的难忘的烟火……所有这些都和化学有关,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化学创造了美好生活, 从衣食住行到休闲娱乐, 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 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化学的影子;同样也影响着我们的健康。 从红心鸡蛋中的苏丹红到“ 大头娃娃”的三聚氰胺奶粉, 从生化武器到食品中的过量的化学添加剂, 从日益增加的汽车尾气污染到酸雨、雾霾, 到电视上播放的某品牌化妆品的具有争议的广告词“ 化学有毒”, 化学与化学品也同样在侵蚀和破坏我们的美好生活。为提高生活质量, 达到长寿的目标, 人们必须科学地认识和处理化学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通过开设《 化学与健康》 公选课, 学生能了解化学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在信息类综合性高校的各专业中, 没有化学专业, 因此面向无化学课的各专业学生如人文、管理、教育、外语、自动化、通信、电子、计算机、地理等开设此门公选课, 可以帮助学生透过通过化学与健康这个窗口, 对化学在生活中已经在相关领域中的重要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意识, 从而提高化学素养, 并且随着生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化学问题也同样引起学生深切关注, 日常生活中怎样正确合理地选择食品、日用化学品、生活保健品等, 从而保护好生命健康, 提高生活的质量。同时, 能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认识视野, 能够分析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2 教学内容的精心选取

公选课《 化学与健康》 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 除材料类、生物类专业的学生大学期间还会继续接触化学, 更多的是信息类工科的学生, 大部分学生的化学水平仍处于高中水平;甚至是文科生, 化学知识素养相对会更低。 面对化学知识掌握不等的选课学生群体, 根据课余与学生互动聊天了解到:选此门课的初衷还是对化学知识比较感兴趣, 至少是看到健康二字, 觉得选择此门公选课对他们有所帮助和收获。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生活的质量, 想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能进一步学到与化学息息相关的健康知识, 能够科学地了解化学知识运用化学知识, 对健康地生活和学习有着进一步的现实指导意义。 因此在授课内容选取方面, 主线是参考江元汝老师编写的《 化学与健康》 一书, 此门课共设32 课时, 每次授课3 学时, 共计10 余次课。 根据教学安排的实际情况, 讲授了以下方面的内容:人体中的化学、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食品添加剂与健康、饮食与疾病、食品安全与健康、茶与健康、日用化学品与健康方面的内容。在授课过程中, 为防止授课的枯燥, 特别是人体中的化学与化学元素这些部分时, 尽量做到集知识性、实用性、生活性于一体, 避免化学理论深奥难懂性、化学结构式与化学反应原理、机理的复杂性, 侧重避开化学周期表中化学元素介绍的照本宣科, 更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与化学历史典故相结合, 力求在授课过程中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特别是化学元素与人体元素、地壳表层元素有着“ 天人合一”的特点, 让学生在上课的第一次签到时在签到表上设置“ 家乡”这一栏目, 了解学生的生源地, 了解学生的家乡信息, 因为地域环境与化学元素 ( 矿产资源) 有着一定的联系, 目的性地引入师生互动内容, 作为学生自发课前介绍家乡地域特点的切入点, 为课堂互动埋下伏笔。在讲授人体中的化学, 介绍人体的酸碱性, 结合食物的酸碱性判断,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食品安全方面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件, 以及日用品的介绍 ( 美甲、护肤品的选择) 在授课过程中酌情分配了更多的课时, 满足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要求。 根据对学生上交的结课论文的批阅中, 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这些知识点非常感兴趣, 甚至把此门公选课向其他同学或老乡等进行推介。

3 教学方式的巧妙设计

随着近年来公选课规模的逐步增大, 大部分学生对于公选课的意识逐渐淡薄, 或多或少存在混个学分、逃课, 或者迫于点名而上课, 课堂上做与专业、外语等其他方面的事情, 玩弄手机等等现象。笔者认为绝大部分原因是对选修课的内容不感兴趣、或者觉得对自身帮助不大。 因此在开课前, 积极搜集相关教学资料, 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 配以生动的图片和实例, 同时采取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 重点突出此门课程的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充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习兴趣, 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课程讲授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一是, 学生确认选课名单签到表格的设计。学生选上了公选课, 都要到任课老师处到确认。笔者在系统输出的签到表的栏目里加上“ 家乡”, 具体填写省份和县区, 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源地。鉴于后续讲授化学元素时, 特别是介绍元素的特点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时会比较枯燥。因“ 天地人合一”的特点, 布置学生自发课后准备资料, 下次上课的时候到讲台上来介绍家乡的地域特点, 结合化学元素方面的物产、矿产特点, 简单5 分钟的内容, 也可以包括人文、旅游、特产、景点、美食等。 这个机会当然也很难得, 上台的同学能额外得到加分。 此番任务的布置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课后积极准备, 搜索资料, 内容图文并茂, 引人入胜。此后的每次上课前几分钟, 学生自觉事先拷贝好PPT, 有序地上台展示家乡之美, 每次均有4-6 名学生积极参与上台。 台下学生积极发言进行提问和交流;教师记录下演讲者的内容、细节, 后续点评, 并且讲课时时而联系学生的介绍内容, 增强知识的记忆。 此番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二是, 精心选播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 在课堂上穿插播放相关科教、新闻调查视频。比如, 央视的《 每周质量调查》 中播放的《 天缺》 ( 天生缺乏某些微量元素) 、《 血铅》 结合《 化学元素与健康》 方面的内容《 围剿地沟油》 结合食品安全方面等内容;《 消毒餐具乱象》 结合《 传染病预防与环境消毒》 、《 追问反式脂肪酸》 结合《 营养与健康的化学》 的内容、《 感冒药的风险》 结合《 饮食与疾病》 等内容, 以及央视《 健康之路》 中的《 于丹:品茶话健康》 正好结合《 茶与健康》 的内容, 视频内容与教学内容相关, 互相补充, 避免教师的“ 独角戏”的角色, 能够很好的丰富课堂内容, 又放松学生的课堂压力, 能有益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现象运用化学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有效地减少了学生上课玩手机做其他事情的注意力, 饶有趣味地观看视频, 课堂效果显著。 三是, 网络信息平台的建立, 第一堂课第一时间公布公选课QQ群, 所有学生自愿入群。在此平台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健康问题分析答, 校园生活中的问题帮助, 健康知识的公告板发布, 各院系社团、协会等公益活动发布, 甚至学生饭卡拾获等, 给师生提供交流互助的信息平台, 同时教师作业布置、学生论文上交名单的公布等信息及时发布, 有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信息的传达。 这对于公选课堂外的教学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四是, 教学实践的现身说法:当讲授食品添加剂内容时, 随机引用课堂学生桌上的雪碧、奶茶、牛奶等物品包装, 让学生一一念出配料表, 单独分析每个配料的化学成分, 介绍其功能, 学生求知的欲望得到激发, 课堂效果明显。当讲授日用化学品内容时, 让学生把随身携带的唇膏、护手霜等拿出, 具体介绍配料表, 阐述其中成分的功能。当讲到食品安全中的塑化剂时, 随堂让学生观察喝水的塑料瓶、塑料杯底部的数字标识, 让学生探索化学知识, 自学塑料制品的分类等内容。 通过紧密联系实际的例子, 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更加有动力。 五是, 结合社会热点, 分析化学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密切联系现实生活:“ 僵尸肉”事件、毒胶囊、染色馒头、毒火锅等, 通过这些事件介绍其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 让学生获取分析事件的能力, 在进一步层次上认识此类的暴露出的问题, 普及《 食品安全法》 、食品回溯体系的建设等国家政策, 对相关化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4 结语

最后公选课《 化学与健康》 课程的考核, 以手写800 字左右的论文来进行结课。论文内容自拟, 写关于化学与健康方面的收获。通过课堂的抛砖引玉, 学生就与自己结合紧密的食品安全、化妆品、微量元素、转基因食品等方面, 他们与健康方面的认识、收获及感触。

学生通过此门公选课的学习, 收获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化学时时影响健康;通过化学知识的掌握, 了解化学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利用化学知识更好、更健康地生活。这也是值得笔者最值得欣慰之处, 也是笔者开设《 化学与健康》 的追求与愿望所在。

参考文献

[1]江元汝, 主编.化学与健康[M].科学出版社, 2009.

[2]马金石, 王双青, 杨国强.你身边的化学——化学创造美好生活[M].科学出版社, 2011.

高校法语公选课 篇8

关键词:高校,公选课,数字化实验,小学科学

根据学校教学安排, 从2012年9月开始, 《小学科学数字化实验》作为大学生公选课程向贵州师范学院在校本科生开放选修, 这在全国高校尚属首例。教学过程中对该课程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与探讨。

1 课程概况

《小学科学数字化实验》, 是一门借助开放性的数字化实验室的平台, 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小学科学基本理论和有关数字化实验研究技术的课程。在贵州师范学院本科生的教学计划中, 《小学科学数字化实验》属素质拓展课程, 共18学时, 记1个学分。素质拓展课程, 即俗称的“公选课”。

2 课程优势

2.1 小班额教学, 易于管理, 效果良好

高校公选课绝大多数采用大班教学, 教师很难关注每一个学生。很多学生纯粹为了拿学分而选课, “选修课必逃”、“选而不修”的现象普遍流行。

而《小学科学数字化实验》, 限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台套数, 每个班选课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实践证明, 这种小班额教学, 教师可以更好地分组教学, 更有利于关注学生个体, 有益于班级管理, 师生互动效益更高, 课堂效率更高, 学生学习效果更好[1,2,3]。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无一人无故缺旷, 即使缺旷, 都在规定的时间内补做了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平均成绩A班80.94分, B班85.12分, 均在良好以上, 而且师生之间在短时间内相互熟悉和了解, 建立了良好的友谊。

2.2 理论联系实际, 更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多数公选课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教授、轻能力培养和重课内、轻课外的“三重三轻”现象[4]。

《小学科学数字化实验》是一门实验课, 要求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仪器设备, 探求事实背后的科学依据。根据匿名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 77%的学生认为在这个课上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 加深了对生活现象和科学原理的理解, 有61%的学生开始有意识的去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与其他公选课“空座”、“逃课”现象截然相反的是, 不仅每次满座, 且从第二次课开始不断有非本班学生要求插班学习。授课教师以实验仪器设备台套数有限, 可以下学期再选为由, 才将学生劝回。

2.3 现代化的教室, 数字化的实验设备

所谓数字化实验室, 是采用传感器和数字化实验系统, 通过采集微小或瞬间数据, 并通过计算机实时显示, 来完成定量实验的场所。数字化实验系统包括了专业实验软件和通用实验软件。

虽然早在1978年, 美国就开始在基础教育中推行传感器技术, 但在我国的中学在2005年开始起步[5,6]。贵州省首批数字化实验设备, 则是2012年在贵州师范学院实验教学管理中心投入使用。因本校学生绝大多数来自贵州各县市, 选课的学生在上课之前无一人接触过数字化实验设备。即使是来自物理、化学、生物专业平时经常做实验的学生, 在上课过程中也纷纷感慨, 在校期间与“高科技”设备进行了零距离接触, 开阔了视野, 提升了科学素养。

3 困惑与思考

3.1 困惑

因开设《小学科学数字化实验》在全国尚属初次, 无模板可套, 无经验可循, 教学实践过程中, 难免感到困惑。

小学科学实验涵盖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地球与空间科学三大领域的内容。如前所述, 《小学科学数字化实验》, 是让学生借助数字化的实验平台, 掌握小学科学基本理论和有关数字化实验研究技术的课程。而授课对象是大学生, 如何教?第一批93名学生来自全校13个学院的32个专业, 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和科学思维能力差别非常大。物理、化学、生物三个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相关实验时, 除了深切体会仪器设备先进外, 对实验项目内容感觉过于简单。但其他专业, 如部分文科类专业的学生, 要求按照既定的实验方案, 照葫芦画瓢, 限于基本完成实验过程, 而对实验探究过程力不从心。在课余交流的过程中, 甚至一艺术学院学生提出“鸵鸟蛋是一个最大的细胞”, 其他同学竟然表示赞同, 该如何应对学生暴露出的这样不同层次的前概念?授课教师该如何制定“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该如何围绕教学目标, 选定实验项目?课堂教学过程该如何进行?

经过教学实践发现, 数字化实验设备的确具有快速获取数据的优点。专业实验软件类似傻瓜照相机, 只要识字就可以根据屏幕提示完成实验, 适合于学生熟悉新的仪器设备和普通演示、验证实验。但是, 学生省去了记录数据、处理数据的时间和过程, 对实验的探究过程印象不够深刻。而且一个周才上一次课, 每次课使用的传感器基本都不同。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忙于熟悉数字化实验系统, 不可避免的削弱了实验效果。通用实验软件, 要求师生根据探究实验目的, 编订合适的程序, 更有利于提高探究实验能力, 但通用软件的学习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 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如何调整《小学科学数字化实验》的教学内容, 才能更利于学生的发展, 真正实现高校公选课的教学目标呢?

3.2 思考

面对困惑, 课程组也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思考, 并拟对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进行调整。

3.2.1 课程内容

根据本科教学评估对实验教学要求, 实验项目必须包含创新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第一轮授课过程中, 限于各方面的条件, 实验项目大多是验证型小实验。调整后的实验项目, 对小实验整合为大实验, 涵盖了与生活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的典型定量实验, 并增加了创新设计性实验。实验项目见表1。

3.2.2 教学方法

目前教育部倡导, 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新一轮《小学科学数字化实验》, 课程组将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特点, 充分挖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发挥学生合作式学习的优势。主要思路如下:第一次课通过“破冰”活动, 增加学生之间的亲和力, 彼此熟悉, 5~6人一组, 原则上每个小组文理科融合, 优势互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创新实验的设计、课堂实验及结果的交流表达。课程结束时, 组员之间、组间要根据现实表现相互评分, 以促进大家共同学习和进步。

3.2.3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 更关注学生的能力和情感目标的实现。以动物体温调节中“动物冬天为什么会拥抱在一起”实验为例, 从孟庭苇的歌曲《一个爱上浪漫的人》入手, 引导学生找出与温度有关的歌词“两个人的寒冷抱在一起就是微温”, 结合动物冬天拥挤在一起的现象, 引发学生思考, 这是否是个科学现象, 有无科学依据。然后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设计实验并实施, 继而得出结论, 形成科学概念, 最后又回到生活, 思考生活中还有什么现象说明了相同的问题。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 播放一段视频, 皇帝企鹅以集体的力量抗拒零下80℃的严寒, 以此对学生进行团结奋进的情感教育。整个教学过程清晰流畅, 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完美实现。

3.2.4 考核与评价

新一轮《小学科学数字化实验》课程考核, 课程组拟改变实验报告定结果的单一方式, 而是采取多元化的评价。实验报告成绩仅占总成绩的45%, 课下调研报告和课堂实验报告各占一半, 以期加强学生的课外实践, 改变选修课“进教室睡觉, 出教室什么也不知道”的不良现象。平时出勤和值日情况占总成绩的30%。另有10%由大家互评。还有15%由最后的期末考核成绩决定。期末考试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写课程综述或者学习体会的方式, 根据实际学习过程实事求是的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此种形式满分占总成绩10%;另一种是根据所学知识, 自己选题, 做一个小学科学数字化实验设计, 此种形式满分占总成绩15%, 鼓励学生思维创新。多元化的跟踪考核评价方式能够反映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的真实表现, 避免公选课“做作业的不如抄作业的分数高”的尴尬局面。

4 结语

数字化技术对于师生双方而言都是一种新型实验工具和教学手段。《小学科学数字化实验》不是让学生学习小学科学实验的知识本身, 而是通过一种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探究式、合作式学习在收集数据, 参与实证、讨论和辩论, 培养和拓展大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运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同时学会尊重事实, 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意见,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并养成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科学素养, 真正实现大学公选课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方征.我国小班化研究现状评估与展望——1998—2009年的文献计量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78-82.

[2]任小军.高校班级人数与平均成绩的关系[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 :55-60.

[3]黄媛媛, 李玲.教育资源匮乏下的尴尬:发展中国家“大班额”现象探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2 (12) :45-50.

[4]张群艳, 姜永芹, 杨金林.开设实验公选课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9) :1009-1110.

[5]陈宜强.理科新课程标准和数字化实验技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5 (10) .21-23.

上一篇:农村薄弱地区学校下一篇:石油储备体系分析